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优美散文

时间:2023-06-13 07:39:5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优美散文(集锦10篇)由网友“knowsno”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优美散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优美散文

篇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优美散文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优美散文

小时候,家住河道边上,每到夏日放学归家,必呼朋引伴到河湾里嬉水纳凉。亲近水,对于乡村孩童来说,实在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情,近乎本能。

长大后,离开故乡,也离开了童年嬉耍的水湾。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禅家也多有关水的感悟,本质是为“净”。所谓净,则心空。心中没有繁杂俗念,心中便了无挂碍,便得忘我。因而我们也从中感悟到水的内涵——净、空、明。这既是水的特质,也是水的品格。

青源惟信禅师讲到自己修佛悟道时曾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这些年,我走过一些地方,经历过一些人和事。在我看来,水犹如智者,本无形,却随遇而安,随遇成形。水本无色,却折射异彩光芒,呈现不同的天地景观。人们常言山水之美,往往因水之濡染映衬,更增添了远道青山入梦来的神奇瑰丽。

悟水之道,即是在感悟人生。从懵童打量世界的新鲜好奇开始,有人告诉你,眼前是水,你就认识了水;告诉你远处是山,你便认识了山。于是,便心领神会,确信眼见非虚。因体悟得肤浅,以至于“看山便是山,看水便是水”。

而后许多年,随着年龄渐长,在经历了一番生活的历练与挫折之后,便习惯于嗟叹人生。面对纷繁人事,转而变得谨小慎微、瞻前顾后,少了年少时的`心无旁骛与奋不顾身。设身处地,看山颇为感慨,看水亦多有叹息。山自然不再是往日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平日里开始计较得失,习惯于评估哪座山更俊秀,评判哪片水最清幽,何处才是最理想的栖身境地,以便把握时机,占据有利地形,确保立于不败之地。面对一方山水,难免望了这山更望那山高,瞻前顾后,心中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终换来一身疲惫,一场虚空。

人生的悲喜大抵如此。一个人穷尽毕生心力,却难以抵达理想境地,最后留下诸多遗憾。须知,人生之路道阻且长,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人生在世,许多东西需要机缘,很多东西也需要水到渠成,用力过度不如泰然自若,顺其自然。万事万物皆有因果,也自有规律。大江东去,淘尽的不只是英雄。

面对俗事纷扰,诸多计较,不如专心致志,做好每一件应该做的事。返璞归真之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终能求得一份心灵的自在与安宁。

水之美,或低流清澈,或激荡悠长,或澜涛拍岸、浊浪排空……其实,这些不正如我们正在经历的人生吗?

篇2:看山赏水恋赤水散文

看山赏水恋赤水散文

黄山归来还看山,看山得看赤水之山;九寨归来还赏水,赏水就该赏赤水之水。

赤水,草木淌绿,一个可深呼吸的天然养吧!

赤水,人间天堂,一个人人向往的红色胜地!

赤水,充满活力,一个希望无限的康养城市!

赤水,满山滴绿;赤水,溪流欢歌;赤水,瀑布成群;赤水,丹霞连天;赤水,珍惜环境;赤水,人民勤劳;赤水,民众好客。

赤水,山水美如画;赤水,处处留诗意。

恐龙时代的桫椤长在这里,生命顽强的红豆杉生这里,形态万千的瀑布错落分布在这里,高风亮节的竹子繁衍在这里,火红似海的丹霞矗立在这里,可爱可敬的红军浴血奋战在这里,勤劳善良的居民护景在这里,天蓝海北的游人慕名来这里。

赤水能申遗,得益于世代居民对美好环境的守护,赤水能申遗成功,靠的'是各级各界的共同发力。

赤水申遗成功,值得可歌可贺;赤水申遗成功,让人欢欣鼓舞;赤水申遗成功,当地人民没有等于万事大吉,更没有为此刀枪入库和停步不前,而是更加认识清醒、理性思考、审慎反思,更加凝聚了保护好遗产的共识,增强了保护好遗产的沉甸职责。

不保护好遗产,就是愧对先辈,更是伤害赤水形象。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任重而道远,不可半点懈怠,树立更为开阔的保护思维,把保护世界遗产当成自自己的家事、要事和大事,设立遗产保护日,重申报、重管理、重保护,不急功近利,不竭泽而渔。

赤水申遗成功,并没有就此疏于管理,更没有让其自生自灭,没有简单把把世界遗产当成摇钱树,没有无节制地利用,没有都背弃申遗初衷。相反,下决心狠抓违章建筑拆除,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垃圾收运设施,出巨资修建森林防火通道,重拳整治乱砍滥乱堆乱排乱放伐行为,开发建设坚持自然人文风貌、原生态保护发掘优先,尽可能保存修复区域内山体、水系、民居、古迹、瀑布、丹霞,最大化保护培育。

坚持“有进有退、有重有轻”策略,走一村一公园、一村一品多品、一家一花园(庭院)发展路子,打造山水、田园、体验、观光、垂钓、怀古、科考、文化、娱乐等各具特色的休闲避暑康养基地,促进“村寨、馆园、产建、种养、农旅、资金、产业、技能”相互融合,互为补充,让人置身世外仙境,流连忘返。

篇3:女人是水,男人是山散文

女人是水,男人是山散文

有道是:男人是山做的,女人是水做的。依我看来,这只适用于普通男女,而湘女,是不能用这么两句轻飘飘的话语道明的。

我觉得用勤劳勇敢这极具男性特征的词汇放在湘女身上,应该是不会过分的。

最早教会湘女劳动的应该是《诗经》,挽着发簪,身着土布长衫的罗敷趟过小溪,步态轻盈的越过丛丛山岗,和着山那边如泣如诉的民歌,罗敷采桑于陌上。

当蛹长成了蚕,当蚕变成了草,一位叫黄道婆的农家女放下绣花针,端坐在一架木制的纺车前,豆油灯在一阵紧似一阵的机杼声中日见消瘦,她原本油光发亮的黑发也在探求文明的过程中变成了白发苍苍。正是因为有了黄道婆的熬夜,世人才留下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诗句。

在而今的湖南农村,细点说是在湘西的苗家山寨,不少农妇沿袭着祖上手工织布的传统,年长的阿婆,花季年龄的阿妹,无一不是纺纱织布的好手。我不知道那些穿着土布衣,用着蜡染和侗锦的人们在恍惚中会不会想起这样的唱词:请往身上看,咱们的衣和衫,千针万线都把她们连啦。因而在湖南,这群纺织女就有了“纺织姑娘”的美誉代称。

在溆水河畔的一名私塾女子以超常的勇气离家出走。从沅水到湘江,又从湘江到长江,一个纤纤弱女子把革命的火种像天女散花般撒向了寒冷的角落,送给人们浓浓的温暖。她的名字叫向警予。

在勤劳勇敢的背后,湘女自有她似水柔情的秉性。不少外地人戏称湘女:温柔一刀。

几千年的巫楚文化。一方山水养一方人。

据年长的人介绍,在五十年代,八千湘女上天山,花季时湘女的心里,没有一丝儿私心杂念,她们向往美好纯洁的爱情,告别父老乡亲离乡背井。但是,当她们被组织上以奖品的形式分发给老兵时,湘女依然以无限的情怀接纳了那些素昧平生的男人,用真实过日子的心态,生儿育女,挺直腰板恪守妇道。若干年后,这部分人生活得还挺好的,也没有人离婚。

写到这里,我眼前晃现了洞庭湖畔的斑竹,那是一种很细瘦的竹子,竹杆不是圆的,而是方的。细看,竹节处有斑斑点点的泪痕,相信这是湘妃洒下的。恍惚中,我还听到了一阵阵嘤嘤的哭泣声。

绿水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毕竟眼泪和悲伤早已落在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园中。

当浩浩荡荡的南下大军像洞庭之水澎湃不已,我们看到背着小背篓的湘女挥泪告别夫君和孩儿,年轻的妈妈刚刚奶过孩儿,却又情不自禁地按捺着胸口,温温地奶水濡湿了花白相间的布衣。但是,她们还是义无返顾的去外面闯世界了。

现代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莫过于都市湘女。她纹着眉,手臂上贴着称奇古怪的图画,有了这些似乎还不过瘾,又把头发染得像七彩山鸡,不是双眼皮还要在眼皮上割出一条蚯蚓般的弧线,有了这一切,她们才旁若无人的走上大街,或手捧一把爆米花,或手端一碗刮凉粉,走过首饰店又进时装店,为了找一些点缀抑或是寻找最省料的吊带子装。在城市的流行色中,她们在改变着,追求着更美更新的生活。

湘女,终起一生,芬芳四季,香飘神州大地。

篇4:山非山,水非水优美散文

山非山,水非水优美散文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看那前途漫漫,道路茫茫,不知今生应该何去何从,到最后只能发出一生长叹,感叹那没有目标的落寞。不自觉抬头仰望星空。突然间想起一首诗来形容自己浑浑噩噩的这几年:“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虽然并没有楚腰纤细的佳人,却真的存在着落魄的江湖和那十年一觉的扬州梦。想想那落魄江湖,可歌可酒,可醉可梦,只有落魄一人。自己路过山的时候山不说话,自己路过海的时候海不说话。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给人感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渐渐地懂得了事情该怎么做,渐渐地知道了这样的原理,知道了背后的意思。山中还有别的,山并不全都是山的本身;水中还有鱼儿,水也并不是全都是水。可是渐变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也始终坚持走下去,可以改变,只为了不悔自己的初心。也有那种花非花,雾非雾的朦胧感,可是眼前的一些事物都可以忍受,只为了最长远的那一目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貌似任何事物都有好几面的性质存在着,一种是展现的'表面,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虽然经历了许多,看透了许多。但是还是走完了自己人生的一条路。暮然回首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貌似眼里的山容纳了许多,眼里的水包容了许多。但是山依旧挺拔,水依旧东流。貌似一切都没有发生过改变。朦朦胧胧之间眼前一亮,茅塞顿开了许多。

记得曹雪芹有句很有名的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些学问和文章是我们用生命来体现的,有时观察一下,也会颇感有趣。人生三大境界,也是生活的三部曲,经历过后或许才能颇有体会。最近听到这句话,随笔感悟。

篇5:是否依旧看山看水日志

回归生命的原乡,抬头是一方蔚蓝的天,脚踩是一领踏实的地,真真实实做回自己,让生命回归原始色彩,不论在起始,仍是在终点,仍是在路上,本真些,本原些,做一株素净淡雅的水墨莲花,清浅尘路,静幽光阴,在平清淡淡的时光里,静放花深处心蕊的芳菲,这一帧锦绣,孤清着这份简朴与纯粹,雅芳且悠然!

时常在想,若有那么一天,芳华老去,是否依旧看山看水,一程程暖于眼底,对着光阴说禅,欣喜不增不减;是不是还会倚窗,针织半亩花田,简朴从容地走在清风悠扬的路上,菩提树下种下笔笔清欢,看过千帆过尽,心依旧清清爽爽;只愿一切随心随行,顺着岁月,在每节枝桠上,素心清远,本真如前。

初秋的阳光,还留有些暖的味道,漫洒在桌前,柔和静美;安谧的时光下,那盆神仙山,青绿中,好些刺眼,这变幻的季节,好像与它无关,孤独着这季秋;特喜欢这般的个性,四季淡淡轻轻,浅淡清欢,任它花海簇拥,绿茵葱葱,我独自悄悄幽幽,一生一人素心净颜,孤自清欢。

喜欢神仙山,四季如一,不畏风雨雪霜,不惧炎热酷暑,时光如水,光阴如镜,始终如一,绿意长存,花间几度落英缤纷,一颗本真的心,将四季葱荣;喜欢它,着实喜欢它对生命的理解,生命可以从容以对,做回生命的本原,本真朴实,清宁恬澹;仅需一杯羹,一壶茶,粗茶淡饭,已是甚好;简简朴单做事,坦坦荡荡做人,人生几度,岁月几何,浮事清欢,留一方宁静,便足矣!

净水煮岁月,不悲不喜,做个阔别尘世,安安悄悄的女子,是毕生的愿望,但凡尘浮华众多,怎也无法阔别俗世,身处大染缸,脚怎有不湿的道理?金钱官场诱惑,物欲横流,各种竞争攀比,无法做到繁华烟云全抛,也无法选择做个悠然见南山的山人,只好在自己修建的文字乐园中,几张纸,一点墨,几本旧书,静心修心,自圆自画。如斯清静的去处,隐居山林,天然挺好,然如今的时代,真正阔别世俗,已是很难,熟知心简朴,做人朴实,清心恬澹,满意常乐,已是一种清欢。

清心恬澹,满意常乐,既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美德;如今各种名利诱惑,若能携一颗恬澹的心底,堪那世俗如洪流,心却如莲,清丽雅洁,出污泥而不染;如兰幽静,不趁波逐浪,不物欲熏心,悄悄地绽放一角,盈盈生命芳华,不悲不喜,不惊不扰,安之若素,在清淡中静芳,在静幽中素雅,此生夫复何求,生命的极致便是如斯,人生有味是清欢!

很喜欢“人间有味是清欢”此句,它出自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诗人中的“清欢”是阔别喧嚣的城市,阔别官场的争斗,忘却名利欲望,走进山林,感慨感染农家素朴的清茶淡饭糊口。

如今能做到心境澄明,的确挺难,各种奉承,充斥着糊口,不知什么时候,也学会了违心做事,违心做人;曾经的简朴,如今掺杂了种种,渐变的繁杂;很是羡慕古人的清心悠然,深山绿林,置办一间草房,男耕女织,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简简朴单,闲来吟诗作赋,对酒当歌,不闻尘世浮华,不问岁月几何,守一份清宁,在时光屋檐上悄悄留香。

篇6:山一程水一程散文

山一程水一程散文

一.走进张家界

青青是不喜欢出门的人,可一直在家里待久了,就想离开家一段时间。在外的日子里,思维完全是停滞状态,不用去想那些罗里啰嗦的事情;只想着吃喝玩,这样的日子过的轻松惬意。

对于坐车不舒服的青青来说,只要一坐上车,就昏天黑地的睡,在睡梦里走过了乡村,城镇,高山,溪流;偶尔睁开惺忪的眼,看到车窗外是转瞬即逝的风景,车窗内是不变的人影,景影交叠,一些记忆便忽明忽暗时远时近地穿梭于虚实之间,一路跟随。于是,梦里梦外分不清了。

和一群不认识的人结伴旅行也是一件很好的事,彼此间可以无话不谈,也可以敷衍了事,这时没人会理会你说的真假。然后,在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下车,背着包,四处走走停停;走进了古老的岁月,温暖的手指触摸着千年前的石柱、古树、雕花、木刻,忽然有了我从哪里来,要往何处去的疑问。

每到一处都有讲解员来解说,不管是真实还是杜撰的可以听听,不能全信;因为很多很多年前的事物她们没有经历过,也并没有她们所说的那么神奇,是后来经过好心人的加工,成了今天我们听到的传奇,绝大部分已经成了神话。偶尔一句半句的传说听到耳朵里,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便是故事里的人物。美丽的梦留下了美丽的故事,天上人间,代代相传。

乘坐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盘旋而上,快捷方便,省去了不少的汗水和体力。不管是在那座山头,吃的、玩的、用的,齐全的不行了,完全是一副集市的模样,要不是站在护栏边往下看到的是陡峭的山崖和永远看不到底的林海,还以为在某个热闹的集市赶集。想想古人为了那一句“一览众山小”,他们只凭着两条腿,爬山涉溪,攀藤跳沟,当时的山路依稀,食物匮乏,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捱下来的。

山还是千年前的山,水也是曾经的水,头顶的云彩还是一如千年前一样的飘过,只是人已经不是当年的人。世间的轮回千转百折,生生世世;或许千年前曾来过这里,一切原本有迹可循的,如同在旅馆的梨花树下小坐,清茶浅斟,花好月圆。长路且行且远,心里有着单纯而美好的意愿。

白雾,山崖,林海,水车,蒙蒙的雨和一些很诡异的故事,记得的不多。就像有些事物,最好是封存在记忆里。只要来过就好。

二.走进九寨沟

这里是人间的仙境,这里是童话般的世界。

这里居然是两种季节,山下是烂漫的春天,山顶是皑皑雪峰……

汽车绕着盘山公路缓缓的上,我心里缠绕地翻腾着。

越是接近山的最高处,气温越低,不由得掖紧了薄薄的外套,也不管用,冷气还是从西面八方侵来。

在这个绿色浓郁的四月又过了一季冬天。

松树上覆盖着层层雪花,错综的杂树枝也结满了冰凌,雪花依就不停的飞舞着,如同春天的柳絮一般,纷纷扬扬,飘飘洒洒。

寒冷能使人清醒,可是,在这冰天雪地的雪顶上,也不能分清方向了,糊里糊涂的跟着人群到处看,到处走。

对于我来说,选择步行要比乘车好的多,但是这样就和团队走散了;也不要紧,寂静的山林到处是人,跟着别人的脚步一路逶迤而下。

沿途有几座藏家寨子,走进藏寨,看到洁白的喇嘛塔、随风飞舞的经幡、大小不等的玛尼堆、循环不息的转经筒。

看到建筑物上绚丽的花纹,五色彩林、斑斓的海子,心情是自由的……

就这样,就这样,仙境中的美景送我到了山下;气温慢慢回升,山顶的冰雪顺着溪流融化了,有的潺潺流过,有的飞流直下。

水道两旁,新绿发芽,热闹的开满了不知名的美丽山花,桃红、绛紫、靛蓝、鹅黄,繁花似锦,烂漫一路……

在我南方的家乡此刻已是春意浓浓,桃李花落,青翠打扮着绿水青山;

而深山里的春天才刚刚到来,方始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篇7:绘山绘水散文

绘山绘水散文

闲暇喜欢探寻古代山水画。五代后梁时期的荆浩在北派山水画吸收了我的眼球。他的《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无不体现了北派山水画的绘画风格,而其提出的形神兼备,主张气、韵、思、景、笔、墨的“六要 ”之诀也给后世的山水画家提供了理论支持,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荆浩的创作风格对北派山水画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他的山水画理论也是北派山水画的重要理论支持。

荆浩字浩然,由于躲避后梁时代的战乱,他曾经隐居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出身于士大夫阶层的荆浩擅长山水,也工于文笔,尤其以擅于绘制云中山顶的宏伟气势而为世人所称道。荆浩长期隐居在山林之中,所以对自然山水有着很深的了解,同时他对唐代诸山水名家的创作和理论也有着全面而深刻的钻研,在这个基础上,他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提倡画全景山水,大山大水,开图千里,用水晕墨章技法来绘画,他在《笔法记》中所提出的“图真说 ”更是为后人提供了理论支持,对后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北宋年间的李成、范宽,元代的倪瓒、黄公望,明代的文征明、唐寅等人都尊其为山水画的宗师。

荆浩少年时曾在王屋山师从唐开元道教宗师司马承祯,受其影响还曾创作表现王屋山主峰的作品《天台图》,在山水画方面,师法张b,同时也参考学习了吴道子和项容等人的笔墨得失,将他们的创作技法融合在一起,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体。

作为唐末五代之际的著名山水画家,荆浩上承南北朝隋唐的绘画传统,下启宋代山水画新风,他对于北派山水画的创立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现代学者的著述中,北派和与院体、北宗的概念时有交叉和混淆,一些被后世称为北派的画家,他们的艺术创作中或许并无北派意识,而只是不自觉地按照一种艺术思潮进行山水画创作,而后世之人以百年或千年为单位来进行考察的时候,往往因为他们在艺术风格上的相似所以将他们都归为某一个特定的画派中。严格限定北派山水画的定义,可以认为北派山水画导源于荆浩,还包括后代出现的李成、范宽、郭熙、王希孟等大家,这些画家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一般都活动于中原一带,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附近,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力求体现北方山水的雄壮,势大力沉,尚崇高而卑文秀,在构图上以前期的全山大幅向渐渐向后期的平原景致变化,但无论是青绿还是水墨,他们的作品都不失磅礴中正之气。

北派山水画大体能够分成五个阶段,首先是以荆浩为代表的开创时期,他集唐画之大成,成一家之学。而第二个阶段就是以三家山水为代表的全盛期,三家之中的关仝是荆浩的弟子,所以他的画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荆浩的影响,而另两家李成和范宽也都受到了荆浩的一定影响。第三个阶段是以郭熙为代表的辉煌期。第四个阶段是从水墨到青绿设色的转型期,以王希孟、王诜等人为代表。第五个时期则是以李唐为代表的沿续期,他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郭熙等人的风格。

从北派山水画的发展阶段中我们可以看到,荆浩是北派山水画的开创者,所以他的画风在很长时间中决定了北派山水画的创作风格,对北派山水画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从一定程度上说,荆浩本人的创作风格就体现了北派山水,尤其是北派山水在从水墨到青绿设色转型之前的`创作风格。

从绘画的素材和内容来说,荆浩擅长描绘山形的突兀雄壮,多描绘飞泉瀑布、古木巨松,他所描绘的山石具有北方景物的风格,山石棱角分明,具有风骨。在荆浩之前的山水画中,很少能够看见如此雄伟壮阔的大山大水的场面,描绘气势磅礴的全景图像就更是少见了,他的这种开图千里,使得山水之象气势相生的做法,对北派山水画的创作风格有着很深远的影响。清人顾复在《平生壮观》中形容荆浩的画作是“峰岚重复,势若破碎,而一山浑成,无断绝之形 ”,这段描述能够很好地展现出荆浩的创作风格。

荆浩的这种风格和他所生活的环境是分不开的,荆浩常年隐居在洪谷山中,而太行山脉就在他隐居之地的西面,所以荆浩放眼所看的都是北方雄伟壮丽的山河,这使得他的眼界更加宽阔,胸臆更加壮阔,因此所描写的山水画也多的是飞瀑巨石,从荆浩的名作《匡庐图》中就能够看出这个特点,画面分有层次,从有人之境到无人之境,主峰突兀在前,两侧烟雾飘渺,呈现出气势澎湃之感。

其他的北派山水画家由于生活的环境也是在北方,所以他们很容易就从荆浩的创作中得到了共鸣,因此他们的笔下也多以描绘北方雄奇山水为主,这就形成了北派山水统一的绘画风格。

除了绘画的内容以外,荆浩在笔法技巧方面也独具风格,他重视用笔用墨,讲究水晕墨章,正如其在《笔法记》中所言:“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我唐代。 ”荆浩在使用笔墨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强调用笔的变化运动感,而用墨则讲究妙趣天成,不拘泥于成规,讲究挥洒自如而不着痕迹。荆浩提出笔刚主气而墨柔主韵,两者必须浑然一体才能够让山水画显得更加逼真,具有情韵。荆浩用有笔有墨来分析历代山水画的得失,并在使用笔墨的技巧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从《匡庐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荆浩已经开始使用略似解索和小斧劈皴法了,虽然还未完全摆脱唐代山水画风格,但是已经在绘画技巧上有了一个很大的创新,和唐代李思训只重勾勒和填彩的青绿山水完全不同,荆浩善于用皴法来体现了多层晕染的特点。

正是因为有了荆浩的这种注重皴法的水墨山水画技巧,所以才使得北派山水画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手法,而后世的北派山水画家也都大量运用了荆浩的这种手法,例如南宋初年的画家李唐,他的《万壑松风图》就用了大斧劈皴法,体现了雄浑之感,是北派山水画中的代表作之一。

荆浩的《笔法记》是中国书画史上的重要著作,为中国水墨画构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流传下来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山水画论,它的存在为北派山水画家的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纵观荆浩的《笔法记》,其中心观点就是“图真”之说,“画者,画也,度物像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苦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 ”从这段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荆浩认为画山水画的关键就在于要画得“真”,要通过笔墨来传神。

荆浩所说的“图真”,不仅仅只是指形似,而是讲究不仅形似,而且要神似,也就是所谓的“真者,气韵俱盛 ”。画家要抓住山水的形态特征,但是这还不够,还要注意气质上的真,要将山水当成一种有情感的事物来看待。

虽然说顾恺之、谢赫等人也提到了这样类似的观点,如顾恺之提出在画人物画的时候要注意让的眼睛,而谢赫也提出了“气韵 ”的说法,表示要注重人物的神情、神采,不过,他们一般都是指人物画,不能够将他们的理论简单地照搬到山水画上。而荆浩却是第一个将形神兼备之说运用到山水画之中的画家,所以他为北派山水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荆浩将谢赫所说的“气韵”两字分开来解释,他认为“气”指的是画家的品格,要将刚毅的品格运用在绘画之中,使得山水具有人的风骨,而“韵”则是说一种悠远宁静的意境,要画出山水中那种云淡风轻的场景,要运用笔墨的浓淡营造出渐远渐淡的感觉,让笔下所画的山水更加接近于大自然中看到的场景。

荆浩将“气韵”二字分开解释,为传统的气韵之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北派画家的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荆浩的绘画作品以及他的绘画理论对于后世的画家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如关仝的《山溪待渡图》就和荆浩的《匡庐图》有相似的气势,两者在皴法方面也有相近之处,关仝喜欢使用短线作皴,和荆浩相似。李成和范宽也都师法荆浩而独成一家,从他们在皴法的使用和对于枯树劲挺的描写方面也能够看出。

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的图真理论使得北派画家能够更好地继承自然写实的创作风格,令北派山水画的渐渐成熟起来。北宋三大山水画家关仝、李成、范宽等人都师法荆浩,而王端、刘永等人则是师法关仝,许道宁、李远等人则师法李成,这可以看出荆浩影响之深远。

荆浩强调“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 ”,将绘画看作是一种修身养性,摆脱功名尘世的方法,他隐居山林,独善其身的做法对后世的画家如文同等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荆浩开创了雄浑的北方山水画,他的《匡庐图》、《溪山行旅图》等作品充分体现了气韵合一的全景山水之境,独特皴法等技巧的使用为山水画增色不少。荆浩那独特的绘画风格成为了关仝、李成、范宽等人师法的对象,为后代的北派山水画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法图》一文体现了荆浩独特的绘画美学观念,他的“图真”之说将山水绘画理论提到了一定的层面,他在北派山水画形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8:那山那水散文

那山那水散文

说起我的母校——绛帐高中,我曾在那里度过了三年的学习生活,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如诗的青春岁月。好几年不曾回母校了,我常在梦里梦见它,梦见那里的山,那里的水。

绛帐高中座落在因东汉鸿儒马融曾设帐讲学而闻名古今的绛帐古镇的正北约三四里的古水村里,它南临渭水,北依土山。渭水的潺湲,土山的苍莽,为这个本来占地面积不大,条件也不够好的学校平添了几多生趣,也为学生们带来了几多欢乐。

学校大门朝南敞开,出门就是一条小河,因它只是渭河的一个分支,水势较小,当地人便把它叫“渭汇渠”。平时,河中水浅,虽不清澈,但能见底;倘在汛期,河床里满满的,浩浩荡荡,颇具气势。河上有小桥一座,宽约五米许,两边有铁栏杆。桥两头各植有两棵法国梧桐,粗细相当。这几棵法国梧桐不知是何年何月何人所植,树干老粗,两人也合抱不住。树冠颇大,整个树如巨伞一般将小桥全罩在了下面。最好看的是树枝,树枝繁茂,纵横交错,有的枝柯如虬龙飞舞,有的枝梢似凤爪伸空,有的枝节象猿臂探水……真可谓千姿百态,穷形尽相。

小桥是学校的交通枢纽,当然也就是最热闹的地方了。在周内,这桥上常有小商贩摆摊卖货,其中有卖书刊的,有卖吃食的,有修皮鞋的,偶尔也有卖石膏像、卖笛、箫、二胡等管弦乐器的等等。只有这卖石膏像和乐器的地摊上人最多了。那些石膏像全是用橡胶模具灌了石膏汁倒出来的,惟妙惟肖,活泼逼真,形式多样,有维纳斯、思想者、孙悟空、观音菩萨及各种动物的.造型等。我光顾的最多的要算书摊了。书摊上有旧书,也有新书,大体分为两类:学习资料和文学书籍。我便是文学类书籍的忠实顾客。每见桥上有卖书的摊点,我必定要去光顾的。倘若挑到好书,身上只要装钱,就会毫不犹豫的将它买下;若是一时囊中羞涩,就是举债也非要将它弄到手上不可。可以说,在高中时代,我的零用钱甚至伙食费大都花在买文学读物上了,尽管我的家境并不宽裕。也就是从那时起,文学之梦在我心中开始萌生,为了实现我的文学梦,我饕餮古今中外的名著,并开始学着写诗、写散文、写小说,一直到现在。

在晚上,尤其是夏天的晚上,桥上的景色最是迷人。晚自习后,天气闷热、无心睡眠,同学们便三三两两地来到桥上纳凉。天外,明月皎皎、凉风习习。桥下,水声哗哗、波光鳞鳞。树荫里的知了吹奏着醉人的夜曲,桥栏旁的同学漫无边际地闲聊。那些羞涩的女孩们穿出平日里不敢穿的花裙三三两两的在桥上或河畔散步。毕业班的情侣们趁此良夜,在这样的晚上常常互牵了手,在河畔散步,说悄悄话,诉别离情。

学校后边是一座土山。学校一半儿建在山下,一半儿建在山腰。

这座土山可是同学们的好去处,春秋两季,去的最是频繁。常逢着假日或自由活动期间,同学们三五成群相邀登山畅游,好不快活。

春时一到,惠风和畅,草木泛青,山花烂漫。这个时节,同学们便去山上踏青。或是赏景散心,或是登高望远,或是采花扑蝶,或是拍照留影,或是放喉高歌,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怎么疯就怎么疯,这里是属于青春少年的一片自由天地。到了秋天,山崖上的野枣就熟了。那些馋嘴的女孩儿,一个个穿戴的花花绿绿,不怕山高路陡,不嫌枣刺扎手,爬上山坡摘野枣子,将衣兜里装得鼓鼓的。有的一边摘一边吃,有的一边摘一边说笑,有的一边摘枣一边唱歌……她们如快乐的青春小鸟,歌笑婉转入云霞。我们男孩子才没有那份耐心去一颗颗地摘那小小的野枣子,我们虽然不摘,却也想一饱口福,于是,便厚着脸皮向女生讨要,倘若不给便将手直接伸向女生的口袋里去掏。枣子吃够之后,野枣大战便开始上演,男孩用枣子打女孩,女孩以枣子还击男孩,结果扔的满地都是,走路不小心能将人滑倒。土山是我的常去之处,心情高兴时去,情绪低落时也去,不分四季;一个人去,友人邀请也去,一切随我。我去山上除了游玩之外,主要是采风,寻找创作的灵感。每次从山上归来,我总会写好些东西。土山呀,它曾留下了我的脚印、欢笑、歌声、泪水……

这些年过去了,那山、那水我再没见,它们离我既远又近,似在梦里,犹在心中。

篇9:那山,那水,那人家优美散文

那山,那水,那人家优美散文

老家座落在小河旁,村里人习惯叫码头上,一直听到现在,耳濡目染的故事便记在了心头。听爷爷说,以前这里是放排人歇息的码头。那时不通公路,一些好木材只有等涨水时放排到很远的地方,换成钱也又可能是粮票,再换成粗布衣服,日子过了一年又一年。小时候,我坐在吊脚楼上一直在想,小河的水究竟流向了何方?山那边到底是什么样的世界?扛着包送信的大叔,长着满脸的胡子,他走千村串万家,难道不觉得累?很多很多问题一直萦绕着我。长大后,我走出了村子,走到了城镇,村庄依在,柳树依在,只是比以前老了。吊脚楼依在,只是旧了许多。现在虽然通了公路,再也没有人等到涨水时去放排,码头上的那户人家已到了第三代。

“姑姑,快照呀!”粤粤和涛涛大声叫喊着,我这才回过神来,对着两个小家伙按下了快门。

时至冬日,树木凋零。孩子和老人便成了村子中最后的一批人。现在回家常听妈妈唠叨,说以前这条溪上的孩子像麻雀,一家两三个,有说有笑去上学,斜挎着的书包拍打着屁股。现在的孩子读书不是租住在镇上,便是随父母进了城,就连周末也难见到孩子们的踪影,终究这里会成为荒山野岭。我一直悟不透母亲说的话,现在看来,母亲的推测不无道理。一些人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活生生地绑在了农村。今天刚好是星期六,隔壁哥哥的孙子孙女回到了家里,他的爸爸妈妈早就去了沿海城市。我信步走到了河边的田埂上,他俩就像跟屁虫一样,我拿着手机,这里照照,那里瞧瞧,姐弟俩也来了兴趣,粘着我给他俩照相。看着他俩兴致勃勃的样子,我问:“粤粤涛涛,你们想爸爸妈妈不?

“想!”他俩异口同声地答道。

“那好,我给你们多照一些照片,发微信给他们看!”

“太好了!”他俩拍手称快。就这样,河堤上,田坎上,柳树旁,吊脚楼前全是他俩的合影。时间过得好快,见到他俩乐此不疲的样子,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在小河旁,青山依旧在,我又见到了自己的倒影,便不由得想起涛涛爸爸小时候哭鼻子的模样。

这码头上起初只有我爷爷一家,承包到户后,又搬来了另一家,和爷爷家毗邻而居,我们叫他伯伯,一个和我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邻居,他家共有三男四女,还有一位老人,我亲切地叫他“爷爷”。我爷爷家有两男两女,大大小小十几个孩子,在吊脚楼外打成一片。最小的姐姐只比我大两三岁,记得儿时的我也像她的跟屁虫,跟着她的哥哥姐姐们上山摘果子吃,挖野山葱,捡板栗子,大的带着小的,满山遍野都有我们的影子。最欣慰的是,我们姐妹仨跟着她们学会了游泳,每到夏天,门前的水潭便成了我们的儿童乐园。老柳树的枝条则成了我们的三米跳板。晚上陪父亲放几副鱼网,再陪他在竹笺上转悠一圈,捡上七八条鱼拎回家。第二天早上,我亲眼见父亲把鱼一个一个从网上取下来,然后弄洗干净煎着吃,飘香的美味在笔端久久挥之不去。父亲的鱼网经常被我们弄得支离破碎,父亲的钓鱼秆经常被我弄掉了鱼钩,儿时的记忆重叠出现在眼前,无忧无虑的童年在这里重新找回。

小时候我经常问母亲,“伯伯家和我家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和我们住在一个屋场,而且还连着我家的'堂屋,还留有猫孔……”母亲笑着回答说:“远亲不如近邻。要和伯伯家的哥哥姐姐搞好关系。”母亲的宽厚仁慈潜移默化影响了我的一生。待到哥哥们成家各立了门户,一一搬走后,姐姐们也相继出嫁了,独留下伯伯家的大儿子和我爸住在老地方。他们又有了五个孩子,他家两个,我家三个。小时候,他家的两个孩子老跟在我们姐妹仨的屁股后面,涛涛的爸爸比我小七八岁。那时,我妹性格较泼辣,动不动会打他。他定会哭着向母亲告状:“奶奶,二姐姐又打我……”接下来,我母亲会呵斥妹一声,但母亲一转身,我妹定会又打他一顿,所以他也不敢再告状了。今天见着他的两个孩,童年的一幕一幕在我脑海中翻滚。在文字中铺展开来,回味无穷。

那时小学读到五年级时,我们开始寄宿上晚自习。学校到我家差不多十几分钟的路稚程。放学后我飞奔跑回家,煮好饭再回到学校,早饭则是母亲做好,叫妹妹上学带过来。等我妹读到五年级时,隔壁的兄弟已上学了,母亲有忙不完的农活,早上抽不开身,就叫他给二姐带饭。男孩子顽皮些,从未正儿八经走过路,时不时把饭盒打翻了,又怕二姐姐打他,经常是地下的饭连沙捧起,我妹吃着不对劲,一质问,便知晓他又犯傻了。过年凑在一堆,提到这些往事,留下笑语一串,不由得惊叹时间到底去哪儿了?今天诉诸笔端仿佛就在昨天。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和哥哥一家没吵过口。却记得爷爷为伯伯家为在吊脚楼外修猪圈红过脸,后来又和好如初。我爷爷走后,伯伯先伯母离世,点滴记忆也开始有点模糊了。但我清楚地记得,屋后面的两户人家经常为鸡毛蒜皮的事吵口,更为离谱的是,有一妇女吵几天几夜不嘶声音,那时真不懂大人的世界,两妯娌为何这般水火不相容。年纪见长,听得多了,也见得多了,母亲也一直教导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她经常说:“你奶奶死得早,你刚出生时,伯母经常帮你洗澡。”母亲还说,那时她们干功夫回家,我经常在那个爷爷的身上睡着了,但我却怎么也记不起他的模样,只记得他曾经住过的那个屋子。所以我每次回家,有好吃的,母亲总会叫我送过去一份。前不久,母亲电话告知,说隔壁家的嫂子住院了,我专门休假去医院探望。哥哥心生感激,嫂子不停地说:“这一向来多亏了你妈,每天管三十多只鸡,幸好牛卖了,开始几天还侍奉你伯母,现在到她女儿家去了,也不知我在医院还要待多久,难为你专门来看我……”

我笑着回答说:“你安心养病,谁叫我们是邻居呢!我们经常不在家,我爸爸身体不好,还多亏有你们。”

谁在唱――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有我童年的足迹,几朵山花开,几朵玫瑰情……

篇10:小城看水散文

小城看水散文

这个小城太小,面积没有多少公顷,四处走走,也没有新鲜的赏玩。山离城太远了,不太方便,不能在心情烦躁的时候,一路狂奔山巅。好在小城的旁边,有一条九曲十八弯的河流,这河真好!水且清清,鱼翔浅底,两岸茂密的水草被滋养的.茁壮而挺拔,有点想疯长的念头。

到河边去看水,让人总想起一些惆怅的东西,想起漂泊、想起离愁、想起时变境迁、想起逝者如斯!你看这流水匆匆,我们是看得见的,而那时光匆匆我们却是看不见的啊!二十年前我看水,水匆匆,二十年后我再看水,水依旧匆匆。只是看水的人不同了啊!当年怀揣梦想的少年,如今已过而立之年。

想到此,总有一种酸涩梗在喉头。这个世界啊!有些东西多年来一直就没变,而有些东西时刻都在悄悄地变啊!就像这流水、我的乡音、还有河岸上那些故乡树——垂柳还叫垂柳,白杨还叫白杨。

白杨就像我想改变命运的小叔,有坚毅挺拔的性格,垂柳就像那河边洗衣的女郎,一头秀发倒映在美丽的河床上。

在小城居住,到河边看水。这是我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每次漫步河边,心情总是亢奋的、激昂的,总有一些感觉像河面上的风一样,轻轻地、轻轻地在河面滑翔……

山非山,水非水优美散文

人生的三境界

生命三境界范文

细品人生的境界读后感800字

成就高境界的人生-古文读后感

花的境界作文800字

低处的光作文

人生的四层境界散文

晚霞湖作文1000字

我的家乡娄底作文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优美散文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优美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优美散文(集锦10篇)】相关文章:

山旮旯里的笑声优美散文2022-04-29

桂林之旅叙事作文850字2022-05-24

《登鹳雀楼》与人生的三重境界2022-07-11

关于生活随笔散文之想2024-01-10

花的独语写景作文1000字2022-10-22

散文吧生活随笔2022-04-29

关于生活的随笔散文2023-03-20

成长的生活随笔散文2022-12-11

如何提高个人礼仪2023-08-06

描写家乡山水优美散文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