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教育的提出、界定与价值(通用8篇)由网友“煎鱼bot”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体验教育的提出、界定与价值,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体验教育的提出、界定与价值
体验教育的提出、界定与价值
体验与实践是紧紧相连的。体验一般可以看成亲身经历,形成经验的过程。对于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任何事情当然不可能都去亲身经历一番,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主要方式还是让学生去学习前人的经验,而且主要是从书本中来学习的。那么为什么要让学生直接体验现实,掌握直接经验呢?这得从体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提出背景来分析。
(一)体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提出的背景
其实学校学习的弊端也十分明显,这就是会造成学生与现实社会的距离太远,同时,也会使学生解决社会实际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发展,这正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实际上,这一问题早在20世纪2、30年代的美国就已出现过,当时不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心理学家就提出“经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的课题,这里的“经验”不是指从事学术研究的经验,而是指在实际的工作与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当然从广义上讲,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经验的过程。但是,经验学习更强调通过具体的“做”来达到个体行为改变的目的。当时的美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也正像今天的中国一样,出现了“反传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热潮――反对由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单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式。杜威(John Dewey)提倡的“生活即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在做中学”也有相似的理念[1]。二次大战以后,人们也看到了过分强调“生活实践”,忽视学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不足之处,经验学习于是逐渐转变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经验、体验社会性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完成人际的、情感的.或者社会性价值观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目标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体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所倡导的理念并不是一个新名词,也不是只重感知的低级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活动。从历史上看,凡是某一时期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不重视生活实践,学生被过多限制在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时,人们就会呼吁让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以达到完善人格的目的。
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与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各国政府纷纷进行跨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学校是经济振兴的主要基地之一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国际劳工组织在曾强调指出:“在全球化的市场上,在争夺销售市场的竞争中,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素质正越来越成为使竞争者之间拉开差距的因素。”[2]但是,这次跨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重点并不是像以前那样,对未来的劳动者进行适应工业发展的技能训练,因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已经说明:未来经济发展中,传统工业的比重会逐步降低,新兴的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知识经济会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所以,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劳动者才是未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目标。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经济浪潮的背景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跨国际、跨文化的理解与创造才能的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所以,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面向21世纪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中“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一节中提出:要使学习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学习方法与地点多样化。报告所强调的原则是学习的四大支柱,其中强
[1] [2] [3] [4]
篇2:德行教育与价值认同
――河海大学”基础”课道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陈继红,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南京,210098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国传统道德教育
河海大学历来有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得到了多方位的支持。回顾十年来的课程建设历程,,“思修课”被作为校重点课程立项;,“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改革实践”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优秀二类课程,同年作为校精品课程立项,并被纳入校本科教育质量服务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被列入校“十一五”一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在校课程评估中获得优秀;,”基础”课被纳入校优秀课程群建设,获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我校“基础”课课程建设在多年的教学探索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尤其是在道德教育方面形成了独有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机制。
一、德行教育:“基础”课道德教育的合理定位
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承载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对之进行合理的定位,是当前教学实践中既颇具争议、又应该统一认识的问题。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两种颇为流行的价值倾向,其一,由于“基础”课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知识传授,加之教材本身对于“知识基础”的强调,将道德教育直接定位为知识教育已成为当下的一种重要倾向。基于此,相当一部分老师致力于从伦理学的角度对教材中的道德原则与规范进行理论提升,期冀以此弥补教材中相关内容知识性不足的特质,进而在明确大学德育与中学德育的分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基于提升”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将”基础”课道德教育定位为生活教育亦有相当的市场。基于此,亦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致力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力图以直面生活的教学内容与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我们认为,这两种定位思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基础”课的总体效果,但是却存在明显的偏弊:前者因为过于强调道德知识的学术性而忽略了其作为实践理性的特质,后者则因为过于强调道德教育的实用性而削弱了道德内容的知识特征。两者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基础”课道德教育难以打动学生的心灵而获得价值认同,学生们普遍将之视为一个不得不完成的学习任务。这种价值认同危机将使道德教育沦为单向的价值灌输。
我们认为,借鉴儒家的道德教育理论,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儒家对道德教育有一个定位――“德行教育”,从《周礼》、《论语》直至《朱子语类》,这一思想逐渐得以完善。儒家认为,道德教育有两个基本维度――“德教”与“行教”。所谓“德教”,即系统的道德知识传授,其侧重点在于具有普适性的人伦日用之道,其直接目标是“在心为德”,即使受教育能够在内心自觉认同教育者所传播的道德知识,以此提升道德认知水平;所谓“行教”即道德行为的引导与训练,其侧重点在于日常生活行为,其直接目标是“施之为行”,即使受教育者将内心对道德知识的价值认同转化为外部行为。“德教”与“行教”共同构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完整的道德教育过程,以获得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为终极目标指向,具体而言,“在心为德”是价值认同的内在维度,“施之为行”是价值认同的外在维度。儒家此种“德
行教育”的定位由于直面日常生活需要,且兼顾了“德”与“行”这两个方面,不但避免了道德知识与生活需要脱节的可能性,亦解决了日常生活行为因为缺乏道德理论的指导而流于偏失之弊病。由此,道德教育由于其浓重的人伦日用的意蕴而易于打动人心,最终能够获得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而这种价值认同正是道德教育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
我们认为,借鉴儒家理论,以“德行教育”作为“基础”课道德教育的合理定位,无疑可以为解决当前存在的价值认同危机开出一剂良方。
二、推动”基础”课德行教育的教学实践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实施了“2+1”的教学模式,将“基础”课分为两个教学模块:2个学分的理论讲授与1个学分的实践活动。这一教学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德行教育”的实施,通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机制三个方面的改革,使“基础”课道德教育获得了学生的价值认同。
1、在学术性与应用性的内在融合中把握“德教”内容
在”基础”课中,“德教”即理论讲授环节,其直接目标亦是“在心为德”,即使大学生将外在的道德知识转化为内心的自觉认同,从而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我们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是教师对道德教育内容的准确把握。基于此,我们力图在学术性与应用性的内在融合中把握“德教”内容,以此获得大学生内在的价值认同。
其一,在教材的基础上提升道德知识的学术内涵,使“德教”契合于大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教材内容来看,道德知识的设置中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学术性严重不足。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编写者们试图以短短两章半的篇幅阐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恋道德,而这些内容皆有相当的自足性,其内在涵蕴显然无法在教材中得以充分的展示。由是,教材中的道德知识只是一种宏大叙事式的提炼与概括,而非学理性的阐释。这种学术性的匮乏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阅读能力与知识储备,从字面上理解教材内容并非难事。同时,由于普遍缺乏学术基础,他们并不能从知识层面把握教材中所阐述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导,他们极易将道德知识误解为无须通过理论讲授即可理解的常识性内容而产生废学的思想。另一方面,由于不能在深度与广度上清晰地显示大学德育与中学德育的分界,教材中的不少知识点让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这必将引发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由是,如果缺乏学术性的支撑,“德教”内容必然与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所疏离,如此将在很大程度上消解“德教”的意义。
我们的做法如下:一是正确把握学术内涵提升的合理边界。以大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如果过于强调“德教”内容的学术内涵,很可能会导致道德知识的形上化趋向,其直接后果是:抽象而枯躁的道德理论将扑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基础”课道德教育则完成变成伦理学知识传授。基于此,我们为学术内涵提升设置了一个边界,即将道德知识的学术内涵控制在大学生的接受能力之内,避免对学术性的过度张扬。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有选择地对道德知识进行学术内涵的提升。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对教材所涉及的所有道德知识进行学术内涵的提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基于此,我们设定了如下思路:兼顾“点”与“面”,有选择地提升道德知识的学术内涵。对于教材中涉及的核心范畴,如“道德”、“诚信”、“荣辱”、“集体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我们力图从伦理学的角度深入阐释它们的内涵,使学生能够从知识层面理解所有的核心范畴;对于教材中涉及的道德问题,我们从中选择了若干专题,以类似于学术讲座的方式进行理论讲授,如“儒家仁德漫谈”、“中西文化视野中的社会公德”、“诚信美德与大学生活”、“大学生的爱情、婚姻与性”等,使学生对于道德问题的思考从常识性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三是以研究型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选择了近三十本通俗易懂的学术著作为”基础”课课外阅读的参考书目,其
中70%为中西伦理学名著,如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冯友兰的《人生哲学》、雅克?蒂洛,基思?克拉斯曼的《伦理学与生活》等。我们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选择其中的一本书进行精读,并于学期末交一份读书报告,可以是单独撰写,也可以合著,以平均每人一千字为下限要求。从总体上看,立足于学术的视野讲解道德知识,不但解决了大学生在道德认知层面的困惑,更可以为他们开启一扇通往精神家园的窗户。
其二,以道德知识积极回应生活事件,在人伦日用中彰显“德教”的应用性。教材内容设置中另一个显见的问题是:教第一文库网材中过于简炼的表述方式拉大了道德知识与人伦日用的距离,由于缺乏对生活事件的有效回应,使得大学生们难以激起阅读与思考的兴趣,很容易将道德知识作为考试要点去死记硬背,而不能从中体味道德对于个人安身立命的意义。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一是将“人伦日用”作为选择教学专题的重要依据。前文所述的几个教学专题大部分皆与大学生活有密切的关联,而“儒家仁德漫谈”这一专题虽然并不直接关照大学生活,但其中所展现的“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孝悌为本”等观点亦可以触动大学生对当代人伦关系的反思。二是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对于生活中热点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如在“儒家仁德漫谈”专题讲授中,我们列举了一个“陈喜芳带着父母上大学”的例子,要求学生反思“孝”的当代价值与内涵;在“中西文化视野中的社会公德”专题讲授中,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生活中的公德事件,制作成PPT在课前发到教师的邮箱中。我们从中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优秀作品在课堂上播放,并要求学生结合公德理论进行讨论。等等。如此,“德教”因为能够直面人伦日用而易于获得价值认同,不复被悬置于半空成为单纯的理论说教。
我们认为,在道德教育内容的设置中,学术性与应用性是内在融合的关系。学术性必须以应用性为导向,着力于关注“人伦日用之道”;应用性亦应以学术性为支持,使“人伦日用之道”获得理性的解释。如此,“德教”方可以实现“在心为德”的目标。
2、以直面生活的实践机制作为“行教”的形式
我们将”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定位为“行教”。“行教”的目标在于“施之为行”,即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照道德的要求实施相应的行为。我们认为,大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已经逐渐成熟,加之“在心为德”的支持,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成为“行教”实施主体的条件。由是,我们建立了一种直面生活的实践机制,力图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将“行教”过程变成学生的自我行为训练。
其一,以道德小品的形式展现生活中的道德情境。自起,我们将道德小品列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我们要求学生自由组成10人左右的学习小组,结合所学的道德知识,以扬善抑恶为主题,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事件编写成小品,在课堂中进行10分钟左右的演出。近十年的时间里,这一教学形式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大量的优秀作品应运而生,江苏教育电视台曾在“新闻事件”栏目中对我校的优秀道德小品汇演进行了为时15分钟的报道。同学们一致认为,道德小品的编写与演出是一种道德情景的展现过程,由于这一过程注入了善恶评价,对他们的实际行为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其二、以道德调查的形式反思生活中的道德困境。自起,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增设了道德调查的环节,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所关注的道德问题进行调查,在学期末提交一份书面调查报告,并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向全体同学陈述。这一教学环节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以课题立项的形式给予了经费资助,每年投入的经费约为3万元左右。此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心”设立了评奖制度,在教师推荐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评选出校级优秀道德调查报告。这些举措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调查热情,每年都涌现一批优秀的调查报告。近5年来的道德调查成果表明,道德调查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反思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
自我道德教育。一位同学的调查感言这样写道:“在实践中磨练自我,在调查中接触社会,在接触中收获感动,在合作中体验快乐,在失败中获得成长。”寥寥数语反映了同学们对这项活动的高度认同。
其三、以网络互动形式回应生活中的道德困惑。我们在学校“思源网”上开辟了一个专门的网络教室(hhu.xcb.edu.cn/bbs),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回答他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引导他们对生活中的价值困惑作出正确选择。这种网络互动方式使同学们内心的道德困惑得以充分地展现,不但有效地弥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对话内容以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件为主,教师的循循善诱为“行”提供了更为直接的指导。
这三种实践教学形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皆以“施之为行”作为目标指向。教师在其中仅仅是承担了一个冷静的引导者的角色,不直接给出答案,而一步步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场景中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反思道德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最终将之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中。从本质上看,我们所实施的“行教”其实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我行为训练过程,这种意蕴在前两项活动中更为明显:一方面,学生的参与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觉的道德践履;另一方面,学生所表达的善恶评价与提交的调查报告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行为。由于学生实际承担了教育者的角色,这就使“施之为行”成为了一种积极的主观意愿。
我们认为,在“基础”课道德教育中,“德教”与“行教”既有独立性,又是一种内外相成关系。一方面,“行教”必须建立在“德教”的基础上,只有顺利实现了“在心为德”的目标,学生才能在内心的自觉认同中寻求到“行教”的理论依据,从而使“行教”得以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行教”是“德教”的落实处,“德教”的意义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认知的层面,而是要在“施之为行”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行教”本身包含了理论反思的过程,因而是“德教”的进一步延伸。
3、以“德”与“行”的内外统一作为教学考核的依据
传统的书面考核方式存在着一个显见的问题:只能考察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无法评价学生的实际行为。其负面影响是易于使学生将道德教育理解为纯粹的理论知识学习,而缺乏“施之为行”的动力。如果在德行教育中延续这样的考核方式,将导致“德教”与“行教”的严重疏离。基于此,我们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德”与“行”内外统一为依据的教学考核机制,以此为德行教育提供制度层面的支持。
其一,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统一。与“2+1”的教学模式相适应,我们将考核形式分为两种类型――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并采取不同的方式分别评定成绩。在理论考核中,我们采用了开卷考试的形式,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批判或分析,考核成绩最终以百分制评定。这种考试形式使学生们无法直接从教材中寻找到标准答案,必须综合教材内容、教师授课内容以及课外阅读内容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这就将知识的考察由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避免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教条式理解,从而为强化学生对于“德教”的价值认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实践考核中,我们要求学生在道德小品与道德调查中选择一项参与考核,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作为学习小组成绩评定的结果,而小组成绩是个人最终成绩的重要依据。由于实践考核是对集体学习成果的评价,学生们在齐心协作中通常容易取得理想的成绩,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参与“行教”的热情。此外,为了平衡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之间的权重,我们将学生在实践考核中的一些突出表现折合成一定比例的分值,计入理论考核的最终成绩中,使“德教”与“行教”得以相互沟通。
其二,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统一。在实践考核中,学习小组的最终成绩是老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加权平均的结果。其中,老师评价占60%,学生评价占40%。在学期末,我们会利用约6个课时的时间进行道德小品演出与调查报告答辩活动,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名评
委组成10人左右的评委团。教师事先公布评分标准,并将道德小品剧本与调查报告提前一周发到评委的邮箱中,评委们综合文本印象与现场表现给出相应的分数。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控制了课堂,承担了主持、评分、计分、点评的工作,特别是调查报告中的答辩环节,基本上是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只是有限度地参与其中。我们认为,将老师评价与学生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是对学生自我教育的进一步推动,使学生们在自我设计与自我追问中加深了对“德行”的理解。
其三,自评与互评相统一。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个体表现是有差异的,如果统一地以小组的集体成绩作为人成绩评定的依据,势必不能反映这种差异,如此将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学生参与“行教”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教师不可能全面参与“行教”的具体过程,因而无法对这种差异性作出正确判断。基于此,我们要求学生依据上述五个等级进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评议。根据规定,小组评议中的优秀及中等以下成绩将直接作为个人最终的实践成绩。为了保证制度的相对公正,我们对优秀的名额进行了限制,并要求组长为每一位组员的表现作出书面评议,以使小组评议结果获得相应的佐证;对于自我评价与小组评议差异比较大的现象,我们要求组长在书面评议中作出特别的说明,以使学生能够认可这种差异。这一制度规定有效地保证了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使得大部分同学都能尽职尽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由于上述考核机制综合了内在之“德”与外在之“行”之两个维度,使得“德教”与“行教”的意义皆能得以彰显,进一步推动了学生对德行教育的价值认同。
综上所论,只有在理解了“德行教育”的定位,才能使“基础”课道德教育实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的目标,从内在与外在两个维度获得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多年来,我校的“基础”课广受学生欢迎,学生的这种态度正是价值认同的重要表现。
今年5月,我校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这一新的起点上,相信我们的工作会有新的收获!
篇3:心理教育理念与价值分析论文
心理教育理念与价值分析论文
1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和谐社会视野中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积极心理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其中重点研究了和谐社会与积极心理、积极心理教育的内涵、历史定位、主要理论基础、塑造积极心态、积极学习心理与教学心理调控等问题。本课题还在国内外心理学界较早提出了“积极心理教育”这一概念,并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以积极的心理视角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分析、研究与论证,深刻地提示了增强积极心理体验和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是保持与增进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也进一步论证了只有以积极心理教育理念来开展学校教育工作,才会使学生逐渐成长为和谐社会中的有用之才这一思想。
2主要观点与研究方法
2。1主要观点
2。1。1开展积极心理教育是促进心理和谐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必将极大地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热情,培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强大的民族心理力量。
2。1。2科学心理学正式产生之后主要面临三项任务或称之为历史性课题,即治疗心理疾病、增进人类幸福和开发人的潜能。但在其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后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重建家园的需要,使第一项任务得以被空前重视,心理学的后两项任务就基本上被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外。从此,心理学成为了“矫治学”、“类医学”的代名词。于是19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提了个醒。到了由于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和矫正心理学发展轨道的呼声不断增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率先发起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2。1。3在积极心理学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着重对人类所具有的种种积极品质和潜能不断加以挖掘使之为全人类服务的教育活动的积极心理教育是真正能完成好心理学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的主要担当者。
2。1。4积极心理教育倡导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要研究人自身所具有的各种积极品质,主张心理学要以人所拥有的和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善端和美德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研究视角来对包括人的心理问题在内的许多心理现象重新作出解读与诠释,从而帮助人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力并由此获得高质量的生活。
2。1。5积极心理教育是一种对人所具有的各种积极品质进行开发与教育的活动,它强调对人的全部积极心理因素进行研究,它主张通过最大限度地开发积极心理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消除人的心理问题,从而增进心理健康,增强人的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教育的内容有:其一是对积极情感的开发与培养。这种情感主要有幸福感、满足感、效能感、幽默感、好奇心、欢乐、希望和流畅感等。其二是对积极人格的开发与培养。这种人格主要有自尊、勇敢、自信、创造、正直、善良、坚持、宽容、合作、自制等,这本主要针对学生和教师而创作,因而重点论述了其中的自我学习效能感、教师教学流畅感和积极教学心理调控等问题。
2。1。6价值观是积极心理教育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价值理念,它决定了积极心理教育发展方向、宽广视野和不懈追求。它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价值观,“以人为本”其实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理念,这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积极心理教育的一大贡献。
2。1。7积极心理教育的着眼点是人的积极心理的发展与完善。它以积极的视角和变化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人,把关注点置于人的根本能力和综合心理素养的优化和提高上,注重以长远的全局的眼光看待人的心理和心理健康。
2。1。8积极心理教育的落脚点是人的幸福感的产生和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的心理的着眼点就决定了积极心理教育这个落脚点是关注人类的幸福生活。它通过开发和优化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来最终实现人类幸福生活的目标。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人形成积极心态,而积极心态是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心理要素。
2。2主要研究方法
本课题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自然实验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和实验法。2。3前期相关研究成果①心理教育论(专著),月出版②创造教育概论(主编),4月出版③新课标创造教育基础理论与案例分析(上、下册)(副主编),年3月出版④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的着力点(论文),201月发表⑤论大学生自我学习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论文),年5月发表⑥试论教师教学流畅感及其培养策略(论文),2008年11月发表⑦试论当代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有效预防策略(论文),201月发表⑧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促进人类精神发展的里程碑式的心理学家(论文),2005年12月发表⑨积极心态: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心理要素(论文),1月发表⑩论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论文),2005年8月发表
3理论创新程度和学术价值
3。1理论创新程度
本成果针对当前社会和学校教育(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看成“问题人”、“有缺点的人”等非理性思维和理念的严重不良现象,以纠正学校不良教育理念为己任和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在全国心理学界首先提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心理教育”这一概念,并运用这一理念对如何培养和开发人的积极心理和潜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探讨,具有较高的理论创新程度。
3。2学术价值
3。2。1使全社会和学术界重视和谐社会中的“心理构建”,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积极心理教育更是主张,不要就问题论问题,而应在最大限度地开发和优化人类积极品质的基础上使人类的潜能开发至极至的时候,人类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也就会极大地减少甚至彻底消失。积极心理教育也主张进行积极心理治疗,这种治疗应当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就是培养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应该是心理治疗最好的深层战略。随着现代社会刺激人类因素的激增,患心理疾病的人数也在成倍地增长,心理疾病的种类也在日益增多。对此,心理学的关注点必须转向更广阔的天地,以更宽广的视野来关注其所有的使命、特别是增进人类幸福和开发人类潜能的使命,通过开展广泛的积极心理教育使人类心理素养普遍提高,才能最终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3。2。2促进全社会和学术界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倡导终身学习和积极开发自身潜能的热情普遍高涨。积极心理教育促使人类不断终身学习。它主张人类应不断积极进取,这是由人类的优秀进取个性所决定的。千百年来所造就的现代文明已经启示人类,只有不断进取和不断学习,人类才能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这一天也是积极心理教育的理想目标。积极心理教育促使人类不断开发自身潜能。这种教育开宗明义地主张,应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类自身的伟大力量,通过这种力量的开发,不但能克服种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更能使人类的优秀天性得以展现,而且能为人类创造更幸福的生活。心理学、生理学研究表明,现代人类的心理机能尚有巨大潜力没有开发和利用,有人说未开发之比约有90%左右。通过大力发展积极心理教育事业,开展积极心理教育工作,加强积极心理教育训练,才能使开发人类心理潜能从活动变为工作再发展为一项伟大事业。
3。2。3使心理学界倡导提高生活质量和增进人类幸福的理念成为一种普遍的行动。重视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类幸福感已经成为全人类的一种普遍行动。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人们更看重的是精神财富,也就是人的心理品味和心理感受,追求更高质量的心理生活才是人类更高级的心理层面上的生活目标。幸福的内涵主要不是物质的享受,而是充满感情、充满创造和在不同程度上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美妙心理体验,是为实现心理目标理想而献身于工作和事业的一种奋斗过程。由此看来,虽然幸福是许多学科所关注的,但却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积极心理教育的确是一种新颖的教育,它因以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发和优化而与其他一切教育有重要区别,它以实现心理学自身意义和价值为核心理念,因而关注这种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学家的事,更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责。那样的话,积极心理教育之花才能最终结出朵朵独具积极心理学特色的丰硕果实。
3。2。4积极心理教育的发展还将有力地推动和促进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一大批学科的发展与繁荣,并为它们提供日益强大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和力量源泉。
4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因本课题系国内首次提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心理教育”这一概念,所以可供参考的相关理论及资料有待进一步丰富与完善,著作体系也力争进一步优化。因此,作者拟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提炼有关理论与理念,科学合理安排相关体系,改进研究方法,以使本著作的理论及体系更完善。
篇4:MBA教育的内在价值与社会需求
MBA教育的内在价值与社会需求
MBA的课程无论是哪所学校,都有其共同性。基本科目都包括会计学、营销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及资源管理学。学生可根据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如金融、跨国企业、大家传播、高科技企业及国际事务等。在课程广度上富有弹性。
MBA教育最重要的特点是实用性,不重在灌输知识,而在于决策及实用管理技能的训练。因此其课程内容不仅各国家、各大学不同。且内容经常在不断的补充更新,从而能更确切地配合学生以及当今企业机构的需要。MBA教育中除帮助学员建立全面的知识结构外,还通过商业案例分析、实战观摩、分析与决策技能训练、培训学生实际操作技巧。许多学生都认为,MBA带给他们的最大的收获是带给他们一种对新事物的启发、思考能力和开阔的视野;使他们对以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产生了新的看法和理解;MBA的课堂使他们接受了知识与技能、个性与心理、目标与愿望等方面的.挑战;使他们变得更具实力,对未来的事业与职位有了更高的目标。
MBA教育在美国、欧洲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在亚洲许多国家的大学还是近十年的事。在中国这么一个经济大国,MBA教育也仅有五年左右的历史。随着当今知识时代与信息越来越主宰企业的命运,企业界对专业经理人显示出强劲的持续需求。即使在MBA教育已经持续了之久的美国,拥有MBA学位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然而这些机会对MBA而言不是一视同仁的,从哪些学校取得MBA学位,以及是否有理工背景,是否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对其应征的职位和心境来讲,都会有相当的差别。
对MBA强大需求的另一个因素是MBA的管理技巧可运用于任何行业。如有的MBA毕业生从事企业管理、银行金融、医院管理、服务业管理、财务顾问、国际贸易等,也有在政府机构担任职务。有些拥有法律、教育、文学、哲学等双学历的人MBA毕业后可在研究机构、广播电视、广告行业任职。还有一些拥有电话、生物、医学及工程学双学位的MBA毕业生在科技公司担任管理及投资顾问等职务。由于MBA教育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开发,这些技能能够伴随人的一生,他们能够不断地适应新的领域,发掘新的天地。因此,MBA毕业生可以从事财务、投资、也可从事市场营销、大众传播。可以从传统行业转入高科技行业,也可以从私营企业家走向政府公职人员。
联系我们:
地址:内蒙古包头市昆区钢铁大街东源国际写字楼807
TEL:0472-5118501
篇5:教育与培训:新项目引导核心价值
教育与培训:新项目引导核心价值
教育培训行业火热,参赛者将方桌围坐得水泄不通,徐小平更是被挤到了桌角。他说,“我建议大家最好一开始用两三句话说清楚你做的是什么。美智美你们肯定是很棒,但是还不知道你们在做什么,是卖包子还是卖汉堡?是卖汉堡的面包还是沙拉酱?”第一个出场的美智美教育科技创始人刘俊君很幸运,他的演讲和互动提问占时8分钟,算本组数一数二的。
整场节奏紧张,要害还是多数参赛者没法短短几句说清自己做什么,独特之处在哪里,如何做到的。广州学而乐创始人李丽英当晚在微博上感慨:“感谢徐老师对我的批评,让我深刻反思自己,花了十几年来做一件事情,竟然还不能用一分钟讲明白,一定是严重有问题了。”
袁岳对于快乐学习创始人张浩的问题咄咄逼人:快乐教育是什么?独特之处是什么?快乐来源于师生互动吗?家长得到的是什么?怎么就快乐了?他一步步追问,希望选手能将核心价值精准地说出来。
近2个小时的头脑风暴结束后,选手们仍不肯离场,早早被“亮灯”的选手向评委继续讲项目,更多人围着评委寻求指点。正如一位选手在微博上所言:“黑马、白马、红马、棕马,坚持就有可能成为千里马”,这就是黑马大赛给参赛选手最好的“强心剂”。
本组评委:
主评委:徐小平真格天使投资基金创始人
袁岳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
王璞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创始人
张永琪 环球天下教育科技集团CEO
汉翔书法
扇子上写着“上善若水”。汉翔打破书法初学者的畏惧心理,“零基础”地帮助你在24小时内快速写出一手漂亮的书法。创始人李小娅强调:“我们做的是书法培训,甚至可以叫做书法的普及教育。”汉翔独特的“标准化”教法、课程体系及师资培训体系保证了教学服务的可复制性,从选址、教学环境、服务标准等各个环节,都以现代化教育培训行业连锁经营的标准进行运营。
徐小平:你的培训项目最神奇的地方在哪里?
李小娅:我们的优势在于非常快、非常有效,以小学生的书法作品为例,都是5-10岁的孩子上完10-20个小时的课程后写出来的。以前的书法教学没有从学科角度看待这门教学。
张永琪:你们是直营店还是培训中心模式?
李小娅:我们在一线城市开直营店,二线或二线以下城市以加盟为主。
袁岳:你怎么看待自己的项目?
李小娅:书法教育领域能成长出现代的教育企业,我们想降低书法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做书法的普及工作。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都有写一手好字的想法。
评委点评:书法教育市场比较“可爱”,建议可以与互联网应用结合,例如通过网络进行教学。
贝乐学科英语
针对2-12岁儿童的高端少儿英语培训――这个看似简单的定位颠覆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创办之初,创始人王宁就明确了贝乐的核心价值,即美国原版教材+美国核心学科+美国专业教师+美式课堂教学。贝乐打造了原汁原味的“美国学校”,让孩子们不出国门也能接受纯正的美式教育。创办一年,贝乐在全国已有20家分校。
徐小平:新东方、环球雅思都没有这种课程,你们明年预计收入多少呢?
王宁:明年收入预计是6000万元。
袁岳:现在有多少个美国老师?他们懂中文吗?
王宁:30个。每节课都有一名外教和一名中教,中教主要负责和家长的`沟通协调,外教全部来自美国,均有TESOL国际认证。
徐小平:今年估计能开多少家分校?
王宁:我们希望能做16个直营中心,3年达到50家。
评委点评:用做生意的方法做幼儿英语培训,市场潜力大,产品也比较不错。
知乐英才
能去北极考察恐怕是大多孩子不敢想象的梦想,可是知乐英才将把这个梦想照进现实,你登录他们的网站就能看到探秘北极的招募页面。知乐英才专注于6-14岁青少年的自然科学教育,不仅联合中国科学院专家共同开发课程,还丰富了课上实验互动和课外考察。创始人丁琛说,“知乐的课程让孩子们在快乐和兴趣中学习、成长,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还能培养他们全球化视野和领导才能。”
张永琪:你是自己招生还是跟幼儿园合作?
丁琛:我们在传统教学方面有自己的营销渠道。像北极考察这种活动,我们是跟气象科技馆及学校合作,他们帮我们招生,有的学校都是整班报名。
张永琪:你们现在就一个中心,如何做大?是开设很多分部,还是与尽可能多的学校合作?
丁琛:我们要成立中心,以中心覆盖当地区域。我们还有知乐网,这是一个开放平台,科学考察是个寒暑假的项目,没有中心的话,学员可以在邻近城市报名。
评委点评:项目具有创新性,如果能引入国外课程,再增加些运作资金,应该很有前景。(来源:《创业家》杂志)
篇6:语文教育课程改革体验与思考
【摘要】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对传统课程的变革,是一次教育的重构。从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新课程与教师的成长、新课程与教学目的的定位、新课程与教学常规的审视,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等角度看,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有“先破后立,不破不立”的勇气和胆识,变革头脑中旧的观念,打破固有的条条框框,重构新的教育观念,探索课程改革前进的道路。
【关键词】语文;课程理念;重构;体验与思考
浅谈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体验与思考
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文本变为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当我们幸运地成为新课程的一名实验者,真切地走进新课程时,我们的心灵经历着一次强烈的震荡。先前的旁观变成了无助的彷徨,先前的惊羡变成了沉重的惊叹!新课程正在实际地变革着我们头脑中关于教育的信条,我们必须努力地重构心灵中的教育殿堂。
一、变革封闭的“教学”观念,重构开放的课程观念
课程,对于我们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好像在教育学的课堂上有过朦胧的印象,天长日久也渐渐淡忘了;而我们对于教学却是很熟悉、很有研究的。淡忘了课程,没有了课程的视野,教学就渐渐地走向封闭,教学似乎仅仅只是为了传授教材;没有了课程的意识,教学就渐渐退化成一种技术,教学似乎只是一种知识搬家的技巧。这是课程的悲哀,教学的悲哀,更是教师的悲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然将“课程”凸现在我们面前,将会彻底变革我们习惯的“教学”和我们的教学习惯。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中首先需要摆正的和面对的一对关系。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再是预设的规范性的教学内容,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教学也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被动地传授知识,而是课程的不断生成与开发。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篇篇的课文,长期以来,我们太习惯于讲深讲透课文的思想内容,太注重理性而忽略了感性。现在看来,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学生阅读后的真实而独特的感受以及体验这种感受的过程,而这种感受不仅仅来自于课文,这种感受的深入和明确更不仅仅依赖于单独的一篇课文,它更需要唤起学生的经验,打开学生的想象,启动学生的情感,还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情感的投入,甚至需要其他相关作品的介入来引起共鸣。这样的一个互动、对话的过程已经不再是我们习惯的“教学”了,而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
二、变革教师奉献与牺牲的悲壮,重构教师分享与成长的快乐
有一首歌颂教师的诗是这样写的:“你是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几乎成了奉献与牺牲的代名词,这是社会对教师的一种理想定位,也是教师沾沾自喜的一点虚荣与悲壮。
教师的命运是不是就应该这样?以前我们有过怀疑,却不敢质疑,因为自古以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已深入人心,因为我们习惯于教育生涯就是一个挥霍积累、挥霍生命的过程。新课程让我们对教师的命运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在新课程的实践中,由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元价值取向,课程综合性的不断加大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都充满了发展性。教师由传统的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决策者,教师有更大的空间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创造独特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形式,表达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发展。在这样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当然还是需要奉献、需要有所牺牲,但决不至于悲壮;教师的生命中更多的是智慧的分享、情感的召唤、心灵的启迪,其中应该充满成长和伴随成长的快乐。
课堂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生命的度过,一种生命的成长。在教学《丑小鸭》的课堂上,有学生问:“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小天鹅,它如果不离开家,虽然会受到别人的欺侮和嘲笑,但却可以避免很多的苦难,等到第二年的春天,他不也照样能变成一只漂亮的大天鹅吗?不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我们的教师很少有人会去这样思考问题,因为我们已经接受得太多,习惯得太多。我们以为让丑小鸭经历磨难是理所当然的。而恰恰是这一问,为老师打开了一扇深入解读《丑小鸭》的窗:失去了尊严,没有经历磨炼的丑小鸭即使长大了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天鹅,因为它缺少一颗天鹅的心,一颗追求自尊、永不屈服的心。教师是幸运的,因为学生的天真让我们再一次接近了真理,使我们对人生、对生命的理解在这一刹那间得到了提升。这就是教师的快乐!
三、变革教育的功利与急躁,重构教育的平和与关怀
在漫漫的教育史上,我们特别怀念中国的“百家争鸣”,怀念西方的“雅典教育”,那是一个真教育的时代,一个以人为本,争取人的全面发展的启蒙时代,遗憾的是我们接受启蒙的时间太长了,长到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急功近利,来饮鸩止渴。于是,教育的变异渐渐开始。教育等于知识的传递,等于技能的形成;接受教育仅仅是为了谋生而不是为了生活,仅仅是为了升学而不是为了做人。
四、变革传统的教学常规,重构百花齐放的教学个性
一种具体的做法在重复千百次以后就会变成传统;一种传统在同一的价值观的认同下就会成为一种规范。我们的教学是有很多规范的,又叫常规,比如,课堂的形式,总是讲台在前,课桌在后,老师在上面,学生在下面;教学的程序总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备课本是用表格制成的,规定了要写的项目和大致的篇幅;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亘古不变;作业批改的符号是统一的……所有的一切,我们都习惯了,并且下意识地以为习惯的就是正确的。
在现代铺天盖地的广告中,有一句广告语是可以成为经典的: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在教育的主导理念正在发生嬗变的这样一个时期,我们更应该说:教师失去怀疑,教育将会怎样?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需要对传统的教学常规以及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进行全面的重新审视,我们应该思考:教师课前准备什么?教师在课堂上做什么?教师怎样布置作业,怎样批改作业?甚至还应该思考:课桌椅的摆放、黑板的用途、教室的布置等。而所有思考与怀疑的标准是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学是应该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还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也许,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争辩,但是我们可以去做,可以立即行动!在怀疑中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在验证中独领教育时尚的风骚,创造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有一条基本常规:先学生字新词,扫清障碍;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常规背后的思想是扎实基础,生字新词更是基础的基础。我们能不能改变这条常规:先尝试自己识字、读通课文,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最后巩固生字。我们直觉地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多认少写,及早阅读”就是我们的理由;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兴趣很高,书声朗朗是我们更充足的理由;学生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阅读习惯明显改善是我们不容置疑的理由。
教学常规要求我们:备课要力求详尽,最好能做到滴水不漏,上课的所有情况尽在预设之中。其实要做到滴水不漏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们能不能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以及教学的经验,先确定一个大概的教学要点和教学思路,在上课的时候根据课堂的变化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临场应变,课后再根据课堂情况完善教案。如果我们认真地思考一番,再去尝试一下,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备课才是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开放生成、富有生命活力的;这样的教师才会不断成长,不断发展。
五、变革学习的形式与范围,重构学习的自由天堂
从本质上说,学习是一个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充满欢乐和自由的;而实际上,我们已在学生的周围设置了一道又一道的障碍,规定了一条又一条的边界。学习内容是分年级分学期的,超越一点就是“超大纲”;学习目标锁定在一张张远远近近的试卷上,考什么就学什么;学习方法简单,知识就得背,技能就得练……而学生就像一个个被捆绑着的精灵,纵使你有百般能耐,也只能按部就班。
事实上,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的学习方式早已经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负担很重。学习应该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应该处于重要的地位。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结果的决定性因素,而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以任务为导向,通过元学习因素驱动他们的学习过程,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投入学习,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的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骆寒波.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运用建构主义出现的问题及其反思[D];华南师范大学;
[2] 邱福明.新课程语文教育批评的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3] 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6月
[4] 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7:全球化与现代价值教育的全球性思考
全球化与现代价值教育的全球性思考
全球化不仅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格局,而且极大地影响着现代价值教育的发展.本文从全球化的实质、全球化对现代价值教育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价值教育的全球性思考等进行了粗浅分析.
作 者:董礼芬 李学锋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社科部,湖北,黄冈,438000 刊 名:理论月刊 PKU英文刊名:THEORY MONTHLY 年,卷(期): “”(9) 分类号:B018 关键词:全球化 价值教育篇8:探寻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价值与作用
探寻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价值与作用
李忠伟,赫赫男
(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摘要: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美育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使美学走向教育的必然产物,将美学与教育融为一体,是人类实现自身发展、建设的重要基础。艺术教育以独特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学艺术作品之美的鉴赏力和创造能力。在素质培养中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味,让学生变得高尚、善良、积极和进取。本文引入美术与音乐来阐述艺术教育在高校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探寻在高等教育中把艺术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对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及价值。
关键词: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素质培养
基金项目: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中心项目(GY2011C11)
作者简介:李忠伟(1972-),男,辽宁营口人,副研究员,在读博士,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研究。
一、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织机构,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责任与使命。如何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高校越来越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如今现代教育中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量性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今,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净化心灵、丰富情感与思想内涵、增长才干,而且艺术的美可以舒展心灵、拓宽思维,为创造性想象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帮助学生形成对美丑、善恶、荣辱的正确认识,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大学生艺术实践能力,使广大学生树立向真、向善、向美的价值追求,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能够提升校园的文化氛围与品位,让整个校园形成富于创新活力、健康向上的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以美术、音乐艺术教育为例阐述在素质培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1.美术教育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美术教育具有鲜明的特性,即对事物的形象表现性、运用色彩表达的感染性和展示创作成果的愉悦性。学习美术既能有效地激发创作热情,提高审美能力,还能有利于激发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开发智力。美术教育的过程也是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的过程,更能锻炼和不断提高记忆力,因为形象比抽象事物更能促进人的记忆。创作过程还能帮助学生锻炼耐力、体力和自控力。
美术属于艺术的范畴,美术作品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可视形象的艺术世界,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是时代精神的文化结晶,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关系到在校大学生生活品质的提高。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素养。马克思说:“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这就是说美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也是培养大学生拥有审美眼光的一条好的途径。调查发现受过良好美术教育或具有美术修养的人,都具有很好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美术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进行选修美术课、学习美术作品创作时,不仅是对意志力、耐心与恒心的考验,也是提升自信心会的一个良好的途径。在学习美术作品鉴赏时,作品中美的色彩、线条、形体、风景等有利于扩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进而起到让学生知善恶、识美丑,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促进个人内心与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正像康德说的:“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艺术教育中来,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及个性的发展。
2.音乐教育的价值所在。音乐无国界,音乐是全世界的共同语言。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以及进行传达传递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音乐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需要,反映社会生活又给社会以深刻的影响。音乐的教育功能就是对人们产生政治思想和道德伦理的教化作用,激发爱国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更加显示出它的独特功能和作用,音乐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音乐带给学生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和爱国热情,20世纪30年代,在国家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毕业歌》曾激励无数有志青年学生投身到救国救亡的运动中,《救国军歌》、《黄河大合唱》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电视片《话说长江》的主题音乐《长江之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长江的雄浑、壮丽,从而激发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多彩的民歌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民族各自不同的历史、民风、民俗、情趣与文化传统,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体会民歌中运用的不同乐器所表现出的丰富的感情。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音乐教育不仅让学生领略到丰富的`音乐情感,让学生为祖国的各民族大融合感到骄傲,也可以让学生为促进各民族统一、民族间的友谊、安宁与和平、民族的文化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积极性的作用。
3.音乐艺术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大家都听说过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俞伯牙高超的演技,钟子期非凡的审美才能,他们因为相同的审美情趣而成为音乐上的知音。同样在学业上,音乐有利于同学间建立深厚的同窗之情,让学生拥有爱他人之心,体他人之恤,同学间相处做到真诚、善良、忍耐。大合唱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从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和责任感。进而为大学生从事学术研究与科研工作,提供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音乐还能让学生树立信心,做生活的强者,不畏艰难,勇于担当。我校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以专业为依托,到社区参加公益活动,为社区百姓做“保护咽喉与科学发声”的宣传,普及“保护咽喉与科学发声”的知识,在场进行讲解和示范,这不仅是促进专业与实践相结合共同发展的有效手段,而且锻炼了学生投身基层为社会服务的能力、社交能力,提升大学生人生境界,增强荣誉感和团队意识。音乐多和梦想与激情、生与死、神与自然、人类与命运、对祖国的赞美、对自由的渴望等主题相联,这对于培养学生发展个性、表达自我提供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艺术教育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艺术教育主要指:大学生在文学艺术欣赏、审美能力和艺术才能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包括文学、书法、绘画、舞蹈、音乐、戏剧、影视、雕塑、建筑等各方面的熏陶。国内更多的高校相继设立了大学本科生选修美术等艺术课程的规定。高校进行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美术教育与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密切相连,美术与园林艺术、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从中国园林中烟水空蒙的杭州西湖、北京北海伫立的白塔、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到西方整齐庄严的法国古典园林、优美自然的英国风景园林,在我们领略如诗如画的园林艺术时,也了解了世界各民族对美的不同看法、不同构思,这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丰富的审美情趣有积极的作用,对专业发展也起到引领作用。从古典园林艺术、建筑设计到现代城市建设与开发,是在时代、风格与文化的积累中形成和发展的,现代的景观园林、城市建设渗透着对实用价值的考虑、对自然的探索、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理念。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懂得了这些知识与道理,为将来所从事的专业学习与创造有着深远的意义。建筑设计的本质就是创造,在学习鉴赏与审视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建筑后,学生们会逐渐产生对美的追求、探寻与思考。以建筑学为例,目前,工科院校中建筑学专业的艺术教育功能对培养有特色、专业素质高的毕业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建筑学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包含工程艺术和人文艺术。但国内高校建筑学专业在教学中更加重视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建筑艺术效果的美学规律教学,导致学生思维方式局限,缺乏创造性思维和设计能力及创新性,而创造性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对设计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加强对艺术理论和人文学科的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
在学习欣赏民歌时,可以了解不同的行政区划分、地理概况、地形地貌、人文环境等知识,对拓展工科专业学生的文科知识有促进作用;在学习西方音乐时,拓展对世界地理、世界历史知识的了解;对研究西方文学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欣赏中国古典歌曲时,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尤其是古典文学中诗经、楚辞、乐府、绝律诗、词曲等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和创造;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专长和聪明才智。我校艺术学院作为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的艺术学院,每年各专业汇报表演旨在加强实践教学工作,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我们在做好专业艺术教育的同时,还要做好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将艺术教育、美育教育辐射到全校,真正做到文化引领校园,实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学修养的同时也促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间的相互交流、学习、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锐琴,苏建国。浅谈理工科大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美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2)。
[2] 李岩,陈林。 谈工科院校建筑学专业艺术教育功能的开发———以安徽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现状为个案的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
[3] 袁雨辰,李香周。 论艺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以大连理工大学电信学部“创造力与艺术实验班”为例[J].世纪桥,2011,(17)。
[4]涂莹亮。对理工院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7 上)。
[5]刘亦工。论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德育功能实现———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个案[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11)。
[6]刘其先。试论美术教育
★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体验教育的提出、界定与价值(通用8篇)】相关文章:
研究计划2023-03-16
护理课题开题报告范文2022-05-07
科学课题开题报告2022-05-07
开题报告撰写研究2023-01-30
社区幼儿园开题报告2023-09-22
浅谈《诗经》翻译的风格与内涵探讨性论文2023-03-17
初中英语小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2022-04-30
小课题开题报告2023-06-09
对人文关怀的理解与体会2022-08-28
物理微型课题开题报告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