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无可上人,送无可上人贾岛,送无可上人的意思,送无可上人赏析

时间:2023-06-25 07:40:4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送无可上人,送无可上人贾岛,送无可上人的意思,送无可上人赏析(精选10篇)由网友“Epoletna”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送无可上人,送无可上人贾岛,送无可上人的意思,送无可上人赏析,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无可上人,送无可上人贾岛,送无可上人的意思,送无可上人赏析

篇1:送无可上人原文及赏析

[唐代]贾岛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译文

雨后初晴,圭峰上蔚蓝天空格外新鲜,我们为草堂寺无可上人送行。

在蛩鸣的秋天,他带着麈尾,离开了寺院,暂别了亲人。

潭水中倒映着他独行的身影,他多次身倚树边休息。

最终他应烟霞之约,把天台山作为近邻。

注释

无可:僧人,本姓贾,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贾岛堂弟。诗名与贾岛齐。

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为上人。

圭(guī)峰:山峰名。位于陕西南鄂县东南紫阁峰东,与重云寺相对,其形如圭,故名。下有草堂寺,寺东又有小圭峰。

霁(jì)色:雨后天空晴朗的蓝色。

草堂:寺名。

麈(zhǔ):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

蛩(qióng):蟋蟀。

潭底影:潭水中的倒影。

.数息:多次休息。

树边身:倚在树上的`身体。

烟霞:云雾之气,也指山水胜景。

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北,为仙霞岭脉之东支。

赏析:

在秋雨初晴的时候,诗人送其从弟至天台问道。“蛩鸣”承“霁色新”,见出雨后之情形,“同离寺”则接次句而来。三、四句承上启下,一写送,一写别,由此过渡到“独行”二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为历来传诵的名句。上句写出堂弟孤寂地行走于潭边,清澈的潭水映出他孤独的身影,在形影相吊的意境中给人以一种寂寞感;后一句写堂弟沿途的疲惫,致使他不断地靠在树边休息,这又在寂寞之中增添了无家可依的悲苦。诗句对偶工巧,造语自然奇特,意境幽冷奇峭。这两句,是贾岛生平得意之语,自注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表面上看,这两句承上离别而来,写自己的孤独。由于从弟离去,在潭边行走,只有水底影子相随;几次歇息下来,也只有树木相伴,而从深层次来看,此联又体观了对佛禅的领悟。独行潭边,潭上之人与潭底之影,是一是二,非一非二,亦一亦二,不免使人想到洞山良价看到潭底之影而豁然开悟的事迹。而在树旁歇息,不过是色身而已。那么,离别之事不须看得太重。但禅家讲纳于境而不滞于境,到底未能泯灭心中的感情,所以最后说:“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他对尘世的厌恶和对佛门清静的向往,以及他对堂弟的留恋之情。首联写明送别地点、对象及景色,颔联写送别情景,以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写离别,写气氛,烘托情感。颈联突出写别后诗人孤寂的外部形象和清冷的内在感受,是贾诗本色。尾联写别后相思意。诗层次清晰,写出送别全过程,语言质朴自然,抒情达意深挚浓郁,确可称为“平淡”。“独行”二句虽不一定“三年得”,但刻划人物心理状态却极为真切。

篇2:送无可上人,送无可上人贾岛,送无可上人的意思,送无可上人赏析

送无可上人,送无可上人贾岛,送无可上人的意思,送无可上人赏析 -诗词大全

送无可上人

作者:贾岛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篇3:送无可上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无可上人

唐代:贾岛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雨后初晴,圭峰上蔚蓝天空格外新鲜,我们为草堂寺无可上人送行。

在蛩鸣的秋天,他带着麈尾,离开了寺院,暂别了亲人。

潭水中倒映着他独行的身影,他多次身倚树边休息。

最终他应烟霞之约,把天台山作为近邻。

「注释」1.无可:僧人,本姓贾,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贾岛堂弟。诗名与贾岛齐。

2.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为上人。

3.圭(guī)峰:山峰名。位于陕西南鄂县东南紫阁峰东,与重云寺相对,其形如圭,故名。下有草堂寺,寺东又有小圭峰。

4.霁(jì)色:雨后天空晴朗的蓝色。

5.草堂:寺名。

6.麈(zhǔ):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

7.蛩(qióng):蟋蟀。

8.潭底影:潭水中的倒影。

9.数息:多次休息。

10.树边身:倚在树上的身体。

11.烟霞:云雾之气,也指山水胜景。

12.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北,为仙霞岭脉之东支。

赏析

在秋雨初晴的时候,诗人送其从弟至天台问道。“蛩鸣”承“霁色新”,见出雨后之情形,“同离寺”则接次句而来。三、四句承上启下,一写送,一写别,由此过渡到“独行”二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为历来传诵的名句。上句写出堂弟孤寂地行走于潭边,清澈的潭水映出他孤独的身影,在形影相吊的意境中给人以一种寂寞感;后一句写堂弟沿途的疲惫,致使他不断地靠在树边休息,这又在寂寞之中增添了无家可依的悲苦。诗句对偶工巧,造语自然奇特,意境幽冷奇峭。这两句,是贾岛生平得意之语,自注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表面上看,这两句承上离别而来,写自己的'孤独。由于从弟离去,在潭边行走,只有水底影子相随;几次歇息下来,也只有树木相伴,而从深层次来看,此联又体观了对佛禅的领悟。独行潭边,潭上之人与潭底之影,是一是二,非一非二,亦一亦二,不免使人想到洞山良价看到潭底之影而豁然开悟的事迹。而在树旁歇息,不过是色身而已。那么,离别之事不须看得太重。但禅家讲纳于境而不滞于境,到底未能泯灭心中的感情,所以最后说:“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他对尘世的厌恶和对佛门清静的向往,以及他对堂弟的留恋之情。首联写明送别地点、对象及景色,颔联写送别情景,以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写离别,写气氛,烘托情感。颈联突出写别后诗人孤寂的外部形象和清冷的内在感受,是贾诗本色。尾联写别后相思意。诗层次清晰,写出送别全过程,语言质朴自然,抒情达意深挚浓郁,确可称为“平淡”。“独行”二句虽不一定“三年得”,但刻划人物心理状态却极为真切。

创作背景

某一次的应试贾岛落第,与无可同住长安西南圭峰之草堂寺,无可将南游庐山,于是贾岛作此诗赠别。

篇4:送无可上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译文

雨后初晴,圭峰上蔚蓝天空格外新鲜,我们为草堂寺无可上中送行。

在蛩鸣的秋天,他带着麈尾,离开了寺院,暂别了亲中。

潭水中倒映着他独行的身影,他多次身倚树边休息。

最终他应烟霞之约,把天台山作为近邻。

注释

无可:僧中,本姓贾,天阳(今河北涿县)中,贾岛堂弟。诗名与贾岛齐。

上中: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中为上中。

圭(guī)峰:山峰名。位于陕西南鄂县东南紫阁峰东,与重云寺相对,其形如圭,故名。下有草堂寺,寺东又有小圭峰。

霁(jì)色:雨后天空晴朗的蓝色。

草堂:寺名。

麈(zhǔ):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

蛩(qióng):蟋蟀。

潭底影:潭水中的.倒影。

.数息:多次休息。

树边身:倚在树上的身体。

烟霞:云雾之气,也指山水胜景。

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北,为仙霞岭脉之东支。

赏析:

某一次的应试贾岛落第,与无可同住长安西南圭峰之草堂寺,无可将南游庐山,于是贾岛作此诗赠别。

篇5:寄无可上人,寄无可上人贾岛,寄无可上人的意思,寄无可上人赏析

寄无可上人,寄无可上人贾岛,寄无可上人的意思,寄无可上人赏析 -诗词大全

寄无可上人

作者:贾岛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僻寺多高树,凉天忆重游。磬过沟水尽,月入草堂秋。

穴蚁苔痕静,藏蝉柏叶稠。名山思遍往,早晚到嵩丘。

篇6:送无可上人游越,送无可上人游越姚合,送无可上人游越的意思,送无可上人游越

送无可上人游越,送无可上人游越姚合,送无可上人游越的意思,送无可上人游越赏析 -诗词大全

送无可上人游越

作者:姚合  朝代:唐  体裁:七律   清晨相访立门前,麻履方袍一少年。懒读经文求作佛,

愿攻诗句觅升仙。芳春山影花连寺,独夜潮声月满船。

今日送行偏惜别,共师文字有因缘。

篇7:秋晚送无可上人,秋晚送无可上人薛能,秋晚送无可上人的意思,秋晚送无可上人

秋晚送无可上人,秋晚送无可上人薛能,秋晚送无可上人的意思,秋晚送无可上人赏析 -诗词大全

秋晚送无可上人

作者:薛能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半夜觉松雨,照书灯悄然。河声才淅沥,旧业近潺。

坐滴寒更尽,吟惊宿鹤迁。相思不相见,日短复愁牵。

篇8:送无可上人游边,送无可上人游边姚合,送无可上人游边的意思,送无可上人游边

送无可上人游边,送无可上人游边姚合,送无可上人游边的意思,送无可上人游边赏析 -诗词大全

送无可上人游边

作者:姚合  朝代:唐  体裁:五律   一钵与三衣,经行远近随。出家还养母,持律复能诗。

春雪离京厚,晨钟近塞迟。亦知莲府客,夜坐喜同师。

篇9:送上人赏析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注解

1、沃洲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相传僧支遁曾于此放鹤养马,道家以为第十二福地。

译文

你是行僧象孤云和野鹤,

怎能在人世间栖居住宿?

要归隐请别买沃洲名山,

那里是世人早知的去处。

赏析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中的上人,即灵澈。诗意在说明沃洲是世人熟悉的名山,即要归隐,就别往这样的俗地。隐含揶揄灵澈之入山不深。

【解题】

此诗约作于大历十二至十四年(773—775)之间,时刘长卿在睦州司马任。方外:僧人名,李白有《登巴陵西阁赠衡岳寺僧方外》,当即此人。刘长卿又有《送方外上人之常州依萧使君》诗,萧使君为萧复,大历十二至十四年间在常州刺史任。上人:对僧人的尊称。诗中写僧人如浮云野鹤,不会居于尘世。后二句又戏劝其不要居于人所共知的沃洲山,言外有讥刺时人借隐居以求名之意。笔调轻灵,意境含蓄。

注释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孤云、野鹤:比喻闲逸逍遥之人。

将:携带,带领。

沃洲山:在浙江省新昌县东,相传为晋代高僧支遁放鹤养马处,有放鹤峰,养马坡,道家列为第十二洞天福地。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是一般的亲朋好友间的送野迎来,脱是送僧人归山。这首诗前两句以凌云的野鹤形容僧人,贴切有味,理应不失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品性;末两句写诗人对方外上人的`讽喻规劝,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脱不要到热闹的名胜去沽名钓誉。这首诗语言妙趣横生,闲散淡远,构思精巧。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以凌云的野鹤形容僧人,贴切有味。“云”与“鹤”本来已不是俗世凡物,何况还是“孤云”与“野鹤”,这样超尘脱俗之物在人世是留不住的。因向诗人诙谐地说:“岂向人间住。”尘世难留方外高人。方外高人理应去深山古刹,静心修炼;因向,上人归山,恰得其所,理应祝贺,不该作儿女之态,像俗人那样依依不舍,甚至帐惘无极。

“莫买沃与山,时人已知处。”是对上人的讽喻规劝,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脱不要到热闹的名胜去沽名钓誉。不少僧人爱住名山宝刹,实际上并不是为了修行,脱是为了扬名,然后接近权贵,以求闻达于皇帝,达到加宫进爵的目的。这与假隐士走终南捷径的手段相似。“莫买沃与山”,暗寓出沃与山名声太大,人们都知道那地方,会影响修行,会成为走“终南捷径”的人。这后两句与裴迪《送崔九》的后两句:“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是同一用意,但向诗说得更直率。由向可见,作者与上人的关系亲密,可以直接规劝,所以吴瑞荣在《唐诗笺要》中说:“索性勉其入山之深,是何等交谊?”

观向诗作,写得妙趣横生、闲情逸趣,流露出诗人很看重灵澈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境界,向野隐居深山之中,却规劝方外上人要另觅他处,“莫买沃与山”,表现出诗人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领悟真隐和假隐之真谛,莫隐居变成趋时,失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品性。

篇10:刘长卿--《送上人》

【作者】:刘长卿--《送上人》

【内容】: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注释】: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言其内心境界超然于俗人之上。

将:与,共。

野鹤:借喻隐士。

沃洲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相传僧支遁曾于此放鹤养马,道家以为第十二福地。

【赏析】: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中的上人,即灵澈。诗意在说明沃洲是世人熟悉的名山,作者奉劝上人:倘若有真心实意要隐居,就不要到名山去,即无须沽名钓誉。隐含揶揄灵澈之入山不深。

送贺兰上人翻译及赏析

贾岛的诗 口号

贾岛诗集

贾岛的经典名言

寄普州贾司仓岛,寄普州贾司仓岛方干,寄普州贾司仓岛的意思,寄普州贾司仓岛

浅谈贾岛诗歌的盛唐气格论文

贾岛《新年》诗词赏析及译文

带鸟字的诗句有哪些

岛的诗歌

有带鸟字的古诗句

送无可上人,送无可上人贾岛,送无可上人的意思,送无可上人赏析
《送无可上人,送无可上人贾岛,送无可上人的意思,送无可上人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送无可上人,送无可上人贾岛,送无可上人的意思,送无可上人赏析(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寄贺兰?,寄贺兰?杜甫,寄贺兰?的意思,寄贺兰?赏析2022-11-26

倚杖盐亭县作,倚杖盐亭县作杜甫,倚杖盐亭县作的意思,倚杖盐亭县作赏析2022-09-15

送空公往金州,送空公往金州贾岛,送空公往金州的意思,送空公往金州赏析2022-04-29

春天鸟的诗句有哪些2023-02-03

猫儿林逋 翻译赏析2023-11-15

耕桑,耕桑陆游,耕桑的意思,耕桑赏析2022-05-07

孟郊《劝学》全诗翻译2022-08-14

《观书》原诗翻译及阅读训练附答案2023-12-28

多情剑客无情剑经典语录2022-10-17

《生查子独游雨岩》阅读题及答案202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