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原诗翻译及阅读训练附答案

时间:2023-12-28 08:09:30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观书》原诗翻译及阅读训练附答案(集锦9篇)由网友“xiaofengxiao”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观书》原诗翻译及阅读训练附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观书》原诗翻译及阅读训练附答案

篇1:《观书》原诗翻译及阅读训练附答案

《观书》原诗翻译及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释】: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人

【翻译】:书卷是多情的像是故人,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一眼扫过就是三千字,读书专心致志,胸无杂念。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金鞍玉勒的贵公子寻求志同道合的玩伴,却不信我的书房中别有一番春景。

【赏析】: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

【阅读训练】:

(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首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抒发了作者对书的喜爱和乐于读书之情。

(2)一是用典,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写出了读书使人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二是比喻,勤奋攻读让人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吹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

篇2:《送上人》原诗翻译及阅读训练附答案

《送上人》原诗翻译及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送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注释】:

沃洲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相传僧支遁曾于此放鹤养马,道家以为第十二福地。

【翻译】:

孤云陪伴着野鹤,怎么能在人间居住。不要买下沃洲山,现在已经有人知道那儿了。

【赏析】

诗人送僧人归山,两个人的'关系亲密吗?言语间颇有调侃的味道,充满了惜别与挽留之情。这首诗风趣诙谐,意蕴深厚,妙趣横生。

【阅读训练】:

1、本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简述。

2、这是一首送行诗,诗人与上人是好朋友,诗要要上人“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意思是什么?

【参考答案】:

1、首句运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饰手法。以孤云、野鹤喻上人,既表明上人是一个行僧,四海为家,漂泊无定,又写出超然脱俗的隐士情怀,因为孤云、野鹤也是隐士的象征。

2.诗意在说明沃洲是世人熟悉的名山,即要归隐,就别往这样的俗地。隐含揶揄灵澈之入山不深。

篇3:弹琴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弹琴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释】

①泠泠:洋溢貌。 ②七弦:古琴有七条弦,故称七弦琴。 ③松风寒:松风,琴曲名,指《风入松》曲。寒:凄清的意思。

【翻译】

七弦琴上弹奏出清幽的琴声,静静地听就像寒风吹入松林那样凄清。虽然我十分喜爱古老的`曲调,但现在的人弹奏的不多了。

【赏析】:

这是一首借咏古调的冷落,不为人所重视,来抒发怀才不遇,世少知音的小诗。前两句描摹音乐境界,后两句抒发情怀。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了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诗意七弦琴上发出泠泠的音响,原来是〈松风〉凄清的曲调,虽然我喜爱这类古老的曲子,但今人多已不大弹奏了。

【阅读训练】

1.结合诗句说说你是如何理解“静听”二字的?

2.琴为心声,细读此诗,你能读出诗人怎样的心声?

【参考答案】

1.答:描写了弹琴者入神的神态,从侧面烘托出琴声的超妙

2.答:曲高和寡 知音难觅 怀才不遇借听弹琴声,感叹世风日下,不弹古调,自己的爱好不合时宜,抒发了使人感到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寂寞心情。

篇4:《西归绝句》原诗翻译及阅读训练附答案

《西归绝句》原诗翻译及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西归绝句①

【唐】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②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释】

西归绝句:元和五年(810)元稹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八年(813)徙唐州从事,十年(815)春,自唐州还长安。《西归绝句》即返京途中所作。

五年:元稹自元和五年被贬,十年还京,先后共五年。

江上:指江陵。

武关:在今陕西商县东。

两纸京书:作者自注说:“得复言、乐天书。”

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翻译】

五年来在江边的艰苦生活让容颜变的苍老残损,今天终于收到了如春风一般的好消息。在水边阅读京里友人寄来的信,只觉得商山上的桃树全开满了花。

【赏析】

诗的首句“五年”忆昔日之愁。诗人本在帝都长安任监察御史,由于得罪权贵,元和五年(810)被贬为职位卑微的江陵府(府治在今湖北江陵)士曹参军。人世间的屈辱沉沦,长江边上的风风雨雨,使他身心交瘁,不由得发出“五年江上损容颜”的慨叹。

次句“春风”露今日之喜。诗人奉召还京,沿唐河,浮汉水,越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县东),溯丹河,水陆兼程,时序又正是春天,更觉喜出望外,心情舒畅。“今日春风到武关”,正是于叙事中衬出诗人此时欣喜的心情。

一、二两句,直叙其事,遣词造境平而无奇。然而,三句“临水”一转,顿起诗情;四句“小桃”一结,更饶画意。原来,诗人欲以巧胜人,故意先出常语,而把力量用在结尾两句上,终使诗的后半部分胜境迭出。

奉召西归,是一喜;途中又接到李复言、白居易寄自长安的书信,更是一喜。君恩友情,交织心头,这就加添了“两纸京书”的感情容量。“临水”二字一点,全诗皆活,意境毕呈:清清流水,照见了诗人此时欣喜的神色;粼粼波光,映出了诗人此刻欢乐的心情。诗中不着一字,而诗人捧读音书时盼归念友的那种急切、兴奋、激动、喜悦的情状,跃然纸上。试想:如果把“临水读”,改成“舱内读”或“灯畔读”,那诗中的气氛情韵、意境就完全不一样了。结句又偏不进一步从正面写喜悦之情,却一下子跳到商山(今陕西省商县东)小桃花树上,以景语收住全篇。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眼,忽见岸上嫣红一片,惊喜中不禁吟出:“小桃花树满商山”!这桃花,开在山上,也开在诗人心田。至此,全诗戛然而止,画面上只留下一片花光水色。不言人的`心情如何,只用彩笔点染商山妍丽春色,而人的愉快之情已自流露。

这首诗以叙事抒情,以写景结情,别有一种独特的风致和情韵。临水读,见桃花,是诗人这次春江舟行中实有之事,并非故意造境设色。然而,诗人摄取这两个特写镜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特定场合下的特有心情。诗句清而不淡,秀而不媚,柔和隽永,色调和谐,成功地显示了这首绝句所特有的一种清丽之美。

语句赏析

今日春风到武关

本句春风双关,一是指自然的春风,二是作者奉诏回京,途中又接到两位朋友的书信时的喜悦。

【阅读训练】

⑴.诗歌前两句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了 作用。

⑵.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参考答案】

⑴.反衬或衬托

⑵(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头,忽见岸上嫣红一片。放眼远眺,只见商山开满桃花,春色妍丽,喜悦之情更为浓郁。

【解析】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元稹自唐州( 今河南省唐河县)奉召返京途中。诗题下原注:“得复言、乐天书。”诗中抒发的便是归途收到友人书信的兴奋欣悦之情。

这首诗以叙事抒情,以写景结情,别有一种独特的风致和情韵。临水读,见桃花,是诗人这次春江舟行中实有之事,并非故意造境设色。然而,诗人摄取这两个特写镜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特定场合下的特有心情。诗句清而不淡,秀而不媚,柔和隽永,色调和谐,成功地显示了这首绝句所特有的一种清丽之美。

篇5:落花李商隐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落花李商隐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落 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会昌六年(846)闲居永乐期间。

1、参差:指花影的迷离,承上句乱飞意。

2、芳心:指花,也指自己看花的心意。

3、沾衣:指流泪。

【翻译】

高阁上的游客们已经竞相离去;

小园的春花随风凋零纷纷乱飞。

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弯弯小径;

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

我的肝肠欲断不忍把落红扫去;

望眼欲穿盼来春天却匆匆回归。

爱花惜花自然要怨春去得太早;

春尽花谢所得的只是落泪沾衣。

【赏析】:

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颈联直接抒发情感,巴望花不再落而不能。末联写花为装点春天而开,却落得飘零沾衣的结局。表达了素怀壮志,不见用于世的凄婉和感慨。全诗洋溢着伤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痴,委婉动人。全诗语言清淡疏朗,诗人咏物伤己,以物喻己,感伤无尽。

【阅读训练】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有人说诗中“肠断”一词传神,你认为如何?试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这是一首借落花隐喻自己现实处境的诗。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一片芳心,最终却落得个凋零残破、沾人衣裾的凄凉结局。诗人素怀壮志,极欲见用于世,却屡遭挫折,报效无门,最后只有悲苦失望,泪落沾衣而已。诗人在体贴物情的同时,委婉曲折地透露心迹,表现自己的情思。(意对即可)

2.本诗写的是暮春时节。风送落花,漫天飞舞,落到田间小路,落到斜阳将沉的地方。诗人感慨身世,欲展才华,奈何无门,但流年易逝。诗人念此,难怪伤感断肠了。

篇6:苏轼《红梅》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苏轼《红梅》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红梅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释】;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翻译】:

因为怕开了后招来愁怨,加上贪睡,所以独自开得迟了些;又恐冰雪般洁白的姿容不合时俗。故意染上了桃花杏花那样的红色,但保留着孤高瘦硬的傲霜斗雪的风姿。耐寒的品性使红梅不肯在春天与百花争艳都妍,红色不是她的本色。石曼卿老人不懂得红梅风格所在,怎么能从绿叶、青枝来看梅花?

【阅读训练】:

一、

(1)、对石曼卿《红梅》诗持什么态度,请作分析。就你的理解与积累,你读过的咏梅诗词里哪些作品有“梅格”,请试举一例。(默写一名句即可)(4分)

(2)、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形魂?就其中两点作赏析。(4分)

(3).首联运用了哪种手法?并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5分)

(4).作者在尾联批评石老的诗没有捕捉到红梅最本质的特征。请结合颔联来分析“梅格”。(6分)

二、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旬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一、

(1).持否定(批评)态度,石曼卿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的特征,未写出红梅的内在品格。 如:“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2).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

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

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3).运用拟人手法(也有用典,“贪睡”化用“海棠春睡未足”,但答出拟人即可)(1分)。“怕愁”“贪睡”“自恐”等词体现了这种手法,形象地再现了红梅无意与群芳争春,却甘于寂寞的心理状态。(2分)“自恐冰容不入时”表面写红梅生怕其冰肌玉骨不入时俗,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因备受打击而产生的忧危孤独的心情(或不为现实所容而痛苦)。(2分)

(4). “故作”一句,是说红梅尽管艳若桃杏,但其品性还是冰清玉洁,本质不变。(2分)“尚余”一句形象地再现了红梅孤瘦遒劲、凌霜傲雪的品格。(2分)这两句委婉地表现了作者身不由己的苦衷,也流露出他坚持节操,不变其本性而感到自我安慰的心情。(2分)

写出“红”的缘由。在诗人心中,此梅是玉洁冰清的白色,现在偶然出现红色,对应首联中的“怕”、“恐”,是故作姹紫嫣红的“随大流”姿态。(3分)“尚余”一句却奇峭地勾出了梅的神韵,尽管故作红色,然而傲雪霜的风姿犹存。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无论妆成何色,与“桃杏”截然不同。颔联两句将迟起美人与梅融为一体,可见诗人咏物本领之高妙。(3分)意思答对即可。

二、

(1)C(2)A(3)(5分)

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篇7:许《后庭花》的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许《后庭花》的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雨窗和泪摇湘管①,意长笺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东风不管琵琶怨②,落花吹遍。

【注释】:

①湘管:毛笔。

②琵琶怨:汉代乌孙公主远嫁,很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只得一路弹琵琶,幽怨之声不断。

【翻译】

一个春季没和西湖谋面,怕见外边这花香日暖的春天。窗外的雨应和着我的泪水,挥动着我手中的笔管吐诉情感,心中的思念那么长,信笺却这么短,我怎么能够把话说得完。

懂得我心的只有这雕梁上的春燕,飞来飞去地与我相伴。东风哪会晓得我琵琶声中的忧怨,刮来刮去又把花儿吹落一片。

【赏析】:

这首词也是写一位独守空闺的少妇思远怀人的情愫。词人仍以少妇的口吻,女性的角度展露抒情主人公的心曲,而实质上是词人设身处地的一种体察性的描绘,亦即词人情感在描写对象上的投射和渗透。

上片先从春游说起。我们的女主人公因为良人离家远行,无心绪去风光旖旎的西湖春游。“一春不识”,涵盖了整个一个春天都未出游;而“不识西湖面”则把西子湖人格化了。“翠羞红倦”乃“羞翠倦红”之意。这位少妇本来是花容月貌可以与绿叶红花匹敌的',但因心绪不佳,面色无华,因而羞见绿叶,倦赏红花。这是从一个层面、一个角度表现了女主人公郁郁心情。

接下来。词人又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层面表现她的情绪:“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在下着霏霏细雨的窗前,这位少妇在给良人写信,她含泪摇着笔管将自己的情思倾吐在纸上,然而意长笺短,言不尽意,心中的万语千言只能略表一二。这里的“湘管”是指笔管乃由湘妃竹所制。相传大舜南巡不归,其二妃娥皇、女英(帝尧之二女)日夜哭泣,泪洒于竹,竹尽成斑。因而“湘管”也包含悲苦、垂泪之意。“雨窗和泪”已够悲矣(天泪与人泪合一),再加之湘妃之泪,三泪交融,少妇心境之悲表现尽矣!这是第二个层面。

下片前二句乃第三层面:少妇之心惟有雕梁之上的燕子理解。这表现了女主人公是寂寞的,空房只有燕子相伴;同时也说明女主人公是贞洁的,她从不招蜂惹蝶,每天和她在一起的只有梁上燕;再者表明孤高的、内向的,她不与凡人为伍,只与紫燕为友,向它倾诉心曲。

最后两句展示了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第四个层面:她通晓音律,善弹琵琶,她把自己的哀怨诉诸其弦:她怨时光的流驶,红颜的短暂,希望春光较长地留在人间;然而东风无情,它不管琵琶的哀怨,仍吹走了春光,把落花吹得满地都是。这落花岂不是自己青春的象征吗?她哀叹自己的美丽年华就这样在离愁别恨中匆匆凋零,等闲消逝……

“西湖”──“湘管”──“梁燕”──“落花”,词人就是通过这四个意象段,多方位、多层面地展示了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描画出一条具有个性特征和特定情境的人物情感律动线。

【阅读训练】

(1)该词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2) “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3分)

(3)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4) 请赏析“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两句。 (4分)

【参考答案】

(1) 无尽相思之情。(1分)“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句是说女主人公思念心上人,本想执笔写信,可短短的信笺却写不下自己对心上人无尽的思念之情,以致泪如雨下。(1分,大意对即可)孤独寂寞之情。(1分)“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句是说女主人公独身一人,无人陪伴,以致燕子都可怜她,飞来和她相伴。此句极写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情。(1分,大意对即可)

(2)(1分)此句把东风写得像人一样,不理解女主人公的怨愁。(1分)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忍受的孤独相思之情。(1分)比喻。(1分)“落花”喻指女主人公。(1分)指女主人公备受摧残的情状。(1分)用典。(1分)琵琶怨,指汉代乌孙公主用琵琶表怨情之事。(1分)这是借汉代乌孙公主表女主人公的幽怨之情。(1分)

(3) ①无尽的相思之情。(1分)“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句是说女主人公思念心上人,本想执笔写信,可泪如雨下,短短的信笺却写不下自己对心上人无尽的思念之情。(1分,大意正确即可)

②孤独寂寞之情。(1分)“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句是说女主人公独身一人,无人陪伴,以致燕子都可怜她,飞来和她相伴。此句极写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情。(1分,大意正确即可)

(4) ①这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把东风拟人化,写东风不理解女主人公的怨愁,(1分)借此表现女主人公难以忍受的孤独相思之情。(1分)

②用了比喻手法,用“落花”喻指女主人公,(1分)写出了女主人公备受摧残的情状。(1分)

③这两句用典,“琵琶怨”指汉代乌孙公主用琵琶表怨情之事,(1分)这里借汉代乌孙公主表现女主人公的幽怨之情。(1分)(正确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篇8:《长信秋词其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注释】长信,汉代有长信宫,成帝时班婕妤在长信宫中苦闷寂寞,作了许多诗歌以自伤。

⑴金井:指井栏边装饰有浮雕花纹的水井。

⑵珠帘:用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⑶熏笼:指宫中取暖的用具,与熏炉配套使用的笼子,作熏香或烘干之用。一作“金炉”。玉枕:即枕头。

⑷南宫:指皇帝的居处。一作“宫中”。清漏: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利用滴水和刻度以指示时辰。清漏指深夜铜壶滴漏之声。

【翻译】:在一个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珠帘不卷、夜寒霜重的秋夜,冷宫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炉火、灯火微弱。在熏炉旁、玉枕上有一位孤眠的少女,她形孤影单、心境凄清、愁恨难眠,她听到了从皇帝的居处――南宫传来的漫长而清晰的漏声,激起了她无限的怨愤。

【赏析】: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照说,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恐怕还不能写出她的怨情于万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留下最后一句写到人物,而且就在这最后一句中也没有明写怨情。这样写,乍看象是离开了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显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这是因为:前三句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后人物的出场服务的。就通首诗而言,四句诗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人,都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这首诗,题为《秋词》。它的首句就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同时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之中。次句更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从而把这一环境描画得更为凄凉。接下来,诗笔转向室内。室内可写的景物应当很多,而作者只选中了两件用具。其写熏笼,是为了进一步烘染深宫寒夜的

环境气氛;写玉枕,是使人联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单。作者还用了“无颜色”三字来形容熏笼、玉枕。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一是说明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二是说明时间已到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周围物品也显得黯然失色。虚写,则不必是器物本身“无颜色”,而是伴对此器物之人的主观感觉,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写到这里,诗中之人已经呼之欲出了。

最后,读者终于在熏笼畔、玉枕上看到了一位孤眠不寐的少女。这时,回过头来看前三句诗,才知道作者是遥遥着笔、逐步收缩的.。诗从户外井边,写到门户之间的珠帘,再写到室内的熏笼、床上的玉枕,从远到近,句句换景,句句腾挪,把读者的视线最后引向一点,集中到这位女主角身上。这样就使人物的出场,既有水到渠成之妙,又收引满而发之效。

在以浓墨重笔点染背景,描画环境,从而逼出人物后,作者在末句诗中,只以客观叙述的口气写这位女主角正在卧听宫漏。其表现手法是有案无断,含而不吐,不去道破怨情而怨情自见。这一句中的孤眠不寐之人的注意点是漏声,吸引诸者注意力的也是漏声,而作者正是在漏声上以暗笔来透露怨情、表现主题的。他在漏声前用了一个“清”字,在漏声后用了一个“长”字。这是暗示:由于诗中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会感到漏声凄清,漏声漫长。同时,这句诗里还着意指出,所听到的漏声是从皇帝的居处--南宫传来的。这“南宫”两字在整首诗中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点出了诗中人的怨情所注。这些暗笔的巧妙运用、这一把怨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写法,就使诗句更有深度,在篇终处留下了不尽之意、弦外之音。

【阅读训练】:

(1)诗题为“秋词”,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作用是什么?(3分)

(2)这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诗中的环境和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井边梧桐、深秋黄叶、秋夜冷霜、熏笼玉枕。作用: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写出两个及以上意象1分,写出作用2分,本题共3分)

(2)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借凄冷的深秋夜景,凄清的漏声,表达出宫女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孤单寂寞、凄清黯淡的情怀。(写出抒情手法1分,写出景物特点1分,写出思想感情1分,本题共3分)

篇9:一团茅草乱蓬蓬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一团茅草乱蓬蓬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题壁

无名氏

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翻译】

一团乱蓬蓬的茅草点着火后,突然间烈焰冲天,又顷刻间烟消火灭。倒不如那炉子里煨火的树蔸,烟火腾腾地烧着,满屋子都暖和。

【赏析】

尽管所作《题壁》带有打油诗的意味,却用语朴拙,意蕴深远。全诗其实可以分开来看,上下两句写的是两种不同的火:一种是野地里,一团乱蓬蓬的茅草燃烧起来,看似来势凶猛,一瞬间便可烧红半边天,但是也在一瞬之间,乱茅草就烧完了,火势自然不能随之延续,也就迅速的灭了;另外一种是在火炉里烧老树根疙瘩,它们埋在土里有些年头,早就腐朽了。也正因为腐朽,火劲儿也就小,烧起来慢腾腾的,看着并不张扬,反而能保持恒温,特别耐烧,因而冬天可以用来煨火,于平平淡淡间给人以长久的温暖。诗人在诗里并未留下明确的只言片语,对这两种火的形态进行评价,只是单纯地将这两种形态描述出来,诗便结束了。但诗人的态度已经很分明,他用这两种火的'形态来喻指世人做事的两种不同风格,一种谓之爆发力,一种谓之持久性。 辩证地来看,二者或许各有千秋,难说好坏,但诗人字里行间的意味,很显然是赞成后一种风格的,拒绝那种虚燥的、短暂的辉煌,而是去追寻踏实的、长久的温暖。所以,诗的前后两句之间要用“争似”二字来勾连。

【阅读训练】

本诗以烧火为喻,通过茅草与树根的对比,劝谕世人,做人不能虚空而要扎实。请具体分析本诗所运用的对比手法。(6分)

【参考答案】:

①茅草燃烧前后情况的对比,两个“蓦地”强调其时间之短、反差之大。②烧茅草与烧树根不同状态对比,“蓦地烧天”与“漫腾腾地”突出茅草的轰轰烈烈与树根的不动声色。③“蓦地空”与“暖烘烘”对比,强调二者结果一虚空、一实在。④对比的运用,使形象更加鲜明,道理更加清楚,给读者的感觉更为强烈。 (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语言表达2分)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两首诗

观书有感作文

《长信秋词其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观书有感改写

观书有感以 作比

王维《漆园》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

秦观《江城子》原诗注释译文赏析及阅读题附答案

《泷中》原文注释及赏析附阅读训练附答案

泛舟《观书有感》其二,泛舟《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泛舟《观书有感》其二的意

《观书》原诗翻译及阅读训练附答案
《《观书》原诗翻译及阅读训练附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观书》原诗翻译及阅读训练附答案(集锦9篇)】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2024-01-30

鲁国之法 阅读答案2023-03-23

古诗《观书有感》的意思2023-06-23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解题的方法2023-01-12

南宋华岳《酒楼秋望》2022-09-17

宋之问《渡汉江》原诗翻译与赏析2023-08-11

漫成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2023-12-06

夕阳楼原文及赏析2023-12-25

王炎《南柯子》阅读答案2024-01-13

古诗鉴赏形象考查答题方法和技巧202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