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if的两个问题

时间:2023-06-27 07:32:1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有关if的两个问题(共6篇)由网友“温温”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有关if的两个问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有关if的两个问题

篇1:有关if的两个问题

李亚兰

(一)一般说来由if引出的主从复合句并不构成难点,通常情况是:if引出的主从复合句若是表示将来情况的时候,那么if从句中用一般现在时(或一般过去时),主句中用将来时。这是一条语法规则,不存在什么疑点,这类例句可以说俯拾即是。如:I shall give the message to him if he comes.如果他来,我一定把口信捎给他。If he has found it,he will send it .如果他找到了,就会送来的。If you are tried, we'll go straight home.如果你累了,我们就直接回家。我现在想说明的不是现在时和将来时形式的差别,而是形式上的差别在意义上带来什么样的不同。如:SBII高中课本第12课中有这样的句子:If the sky appears blue to us on earth , it is becuse the earth' sat masp he rescattersacerta in number of blue ray of sun light.如果说我们从地面上来看天空是蔚蓝的,那是因为地球上的大气散射了日光中一定量的蓝色光的缘故。又如:

(1)If we use acatalyst,there action occurs more quickly.如果使用催化剂,那么(化学)反应发生得更快。

(2)If we use acatalyst,there action will oaaur maoe quickly.如果使用催化剂,那么化学反应将会发生得更快。在第(1)句中,说话人的意思是“有时我们加催化剂,有时不加,但若用催化剂,那么一定会加速反应的”,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普遍的情况,有了if的假设或条件,总会产生一种固定不变的情况。而第(2)句中,我们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条件,这条件是假设的,但可以预言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会产生的结果。现在也许可以这样说,若主句是一般现在时,那么重点在于事物的普遍性、规律性;若主句是一般将来时,那么强调点在一特殊情况下预计会有的结果。弄清两者的差别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这类句子所要表达的确切意义。

(二)if和when两者意义上的差别是明显的,if表示假设或条件;when表示时间。可是在某些情况下,若把事物或现象加以一般化、普遍化,那么两者引出的主从复合句之间就不存在明确的“时间”和“假设”的差别,往往可以互换。如:When there is no gravity,our feet no longer stay on the ground.If there is no gravity,our feet no longer stay on the ground.又如:

(1)When temperature rises,waterv turns into steam.

(2)If tempratrue rises,water turns into steam.实际上第二句的if大体上就相当于whenever,所以上述两句尽管可以在翻译上适当表示出差别,从实际意义上说,这种差别极小,两个句子的意义十分近似。When和if虽有互换的可能性,但毕竟是有条件的,如果明确要表示时间概念,那当然就要用when,如:When night falls,radio reception improves。当夜晚降临时,无线电接收效果好。此句when就不能用if代替。又如:Shy lock,how can you hope for mercy yourself when you show none?夏洛克,如果你不宽恕别人,你自己怎能希望得到别人的宽恕呢?此句when可以换成if。

篇2:两个问题读后感

《两个问题》是列夫托尔斯泰写的。

故事以一个大小麦开始,有学问的人说不出这个小麦的来历。国王派最年长的农民去见他。农夫真的老了,手里拿着两根拐杖。农民不知道这种大小麦的来源。他说:“也许他爸爸知道。”国王又邀请了老农的父亲,但老农的父亲只撑着一根拐杖。他种小麦的时候,它比现在还大,但是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小麦。像老农一样,他说:也许他爸爸知道。国王邀请了老农的祖父。他不拄拐杖就进了宫殿。他见过这种小麦并种下了它。然后国王问他两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生产这么多小麦?为什么你的后代没有你健康?他回答:因为现在的人拒绝自己谋生,靠别人养活自己。从前,人们什么都靠自己的劳动,不贪图别人的钱。

在这个童话里,讲述了国王和老农,老农的父亲和祖父之间的问答,从问答中解开了这种奇特小麦的奥秘。国王提出的两个问题说“不如从前了”。老人把问题归结为最近的人不肯养活自己,靠别人养活自己。祖父说,他生活的社会“没有人想到犯买卖粮食罪”,“没有硬币”,“当时的田地是自由的”,是修身养性、自给自足的“天堂”。它反映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即每个人都想自食其力,努力工作。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自力更生,不依赖别人。

篇3: 《两个问题》读后感400字

《两个问题》是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故事由一颗很大的麦子开始,有学问的人都说不出这颗麦子的来历。国王传了一个最老的农夫来见他,那个农夫果然很老,扶着两根拐杖,那个农夫看了也不知道这颗这么大的麦子的来源,他说:也许他的父亲知道。国王又请了那个农夫的父亲,而老农的父亲却只扶了一根拐杖,他种麦子的时候的确比现在的大,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麦子。他和那位老农一样说出了:也许他的父亲知道。国王就请了老农的祖父,他竟然不用拐杖就进了皇宫,他见过这个麦子也曾种过。然后国王问了他两个问题:为什么以前能出产这么大的麦子,而现在不能出产这么大的麦子?为什么你的后代反而没你健康?他答道:因为近来的人不肯自食其力,专靠别人养活。从前,人们所有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劳动,不贪图别人的钱财。

在这篇童话中,叙述国王与老农、老农的`父亲和祖父的问答,从问答中解开这一颗奇特的麦子之谜。国王提出的两个问题说的是“今不如昔”,老人将造成问题的原因归结为近来的人不肯自食其力,全靠别人养活。祖父所说的他生活的那个社会“无人想到犯买卖粮食的罪过”“并无钱币”“那时候的田地是自由的”,是一自耕自种、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反映了作者希望人人自食其力、辛勤劳动的社会理想。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人要自食其力,不依靠他人。

篇4:我国反垄断法的两个问题

我国反垄断法的两个问题

【内容提要】文章指出,我国亟需建立反垄断法律制度。反垄断立法是市场经济本能的需求,以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作为中国反垄断立法条件不成熟的理由是不科学的。反垄断法并非反规模经济,而是反对市场支配地位滥用的垄断行为;规模经济也需反垄断法创造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因此两者并不矛盾。

【关  键  词】反垄断法/市场经济/竞争/规模经济

反垄断法作为竞争法的支柱,在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律制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起着基本法的作用。在西方,它被称为“自由企业大宪章”、“经济宪法”、“经济法的基石”。为了建立一个开放、竞争和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为了给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我国亟需建立反垄断法律制度。反垄断法涉及的问题广泛、复杂,本文试就两个基本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反垄断立法是市场经济本能的要求

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经济形式,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的经济,竞争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源泉。然而,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表明,市场本身并不具备维护公平竞争的机制。作为竞争机制自发作用的必然结果,经济力量日趋集中导致垄断,因此,垄断是竞争的伴生物,也是竞争的对立物,它反过来排斥和限制竞争,妨碍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使经济无效益或低效益运行。这种市场本身的缺陷不可能依靠自身得到矫正,而需要国家适度干预加以弥补。反垄断法是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通过国家的权力,对于企业行为的监督及企业垄断力量滥用的禁止,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和经济发展的有序,是对自由竞争的保护,也是对于竞争背后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民主、效率这些重要价值的肯定。早在1890年,美国俄亥俄州参议员谢尔曼就指出:“我们受不了专制政治的国王,也不能允许控制生产、运输、销售生活必需品的国王。”(注:邱本:《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4期。)在他的倡议下,美国国会通过了被后世称为反垄断法基石之作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将被视为美国社会繁荣之根本的竞争置于了法律的强大保护之下。自此,反垄断法的发展一往无前,各国相继以该法为蓝本或受其影响制定了本国的反垄断法。目前,制定和颁布反垄断法,几乎已成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制度安排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能不通过立法来促进竞争,防止垄断,避免在无竞争规则或残缺的竞争规则下发展市场,这是由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决定的,是市场经济本能的要求。

我国政府自80年代起就已开始着手反垄断立法工作。1980年《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首次提出了反垄断问题。此后,国务院陆续出台的一些行政法规如《价格管理条例》、《广告管理条例》等也涉及到了反垄断的问题。《反不正当竞争法》基于反垄断法出台前已面临的实际需要,特别是能够对某些已反映突出的垄断行为加以调整,设定了5项反垄断条款。从我国反垄断立法的上述状况可以看出,关于反垄断的规定非常简单、零散,缺乏应有的规范性、系统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在实践中执行乏力成效不大,因此需要制定专门的和具有科学性的反垄断法。

有人以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作为中国制定反垄断法条件不成熟的理由是不科学的。当年的日、德和最近的东欧各国制定反垄断法并不是因为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很高,而是需要建立市场经济;即使1890年美国《谢尔曼法》的制定也不是决定于美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而是出于维护企业自由和公平竞争的需要。可以说,市场经济的存在与否是决定是否要制定反垄断法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只要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到这样的阶段和程度:在市场竞争中出现了相当多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严重损害众多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妨害公平竞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并且引起公众强烈不满时,就是具备了制定反垄断法的成熟条件,应当不失时机地制定反垄断法。用这样的标准和尺度衡量中国,显然已经具备条件。

二、反垄断法与发展规模经济

在当今的中国,发展规模经济,鼓励企业联合、兼并,组建企业集团,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因此有人认为,反垄断法在我国制定为时尚早,势必影响产业政策。这种观点的错误就在于没有深刻、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反垄断法的本质,以致将两者对立起来。

首先,反垄断法并非反规模经济

垄断不仅表现为实际控制市场的状态(垄断状态),而且也包括各种实质性限制竞争的行为(垄断行为),垄断状态本身有其存在的合理价值。

1.  垄断与竞争具有相对性。竞争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竞争也不是在任何程度上都是积极的,也存在本身的消极方面和盲目性,竞争消极方面正是垄断发挥积极作用的领域,因此两者是相对的,往往是交融和并存的。本世纪四十年代美国法学家克拉克就曾提出“有效竞争”的理论,认为有效竞争模式是竞争的唯一现实模式,所谓的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是不存在的。正如德国卡特尔局曾指出的:“在某些领域里,过度的自由竞争无益于社会的公共利益,造成资源的浪费,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均不利,而进行适度的垄断是符合公共利益的。”(注:张守文、于雷:《市场经济与新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53页。)我国竞争制度与竞争政策的目标模式也应是存在着某些垄断因素的“有效竞争”。如电力、自来水、邮电通讯等属于自然垄断的公用事业部门,在反垄断法中应以除外规定的方式允许其垄断状态的豁免。

2.  垄断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现代社会大规模生产的需要。二十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许多新兴产业,如计算机行业、化工业、航天业、机电业、汽车业等迅速崛起,这些行业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巨额投资,并且只有大规模生产才能产生“规模效应”。显然,在这些行业,垄断经营比分散竞争更可取。1979年美国法院审理“贝克摄影公司诉东方柯达公司案”中确立了这样的原则:“仅因为它的有效规模而获得竞争性的收益”就不算违反谢尔曼法。一般美国法院在判决解散垄断企业时要充分考虑到经济效益的损失,“如果调整行业结构的命令实质性地导致规模经济的损失就不得发布。”(注:马歇尔・C・塞华德著:《美国反托斯法与贸易法规》。)表现出对垄断状态执法的宽容。在企业经营多元化、跨国化的今天,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提高企业乃至一国的经济竞争力,有时即使某企业在本国占据绝对垄断地位,对该国来说也未必是坏事。当前国际上的趋势是放松对垄断性企业的管制,以致企业兼并、合并愈演愈烈,许多国家在既定的产业政策指导下,通过各种手段促进企业集团的发展,已不是什么秘密。近期日本政府决定修改战后实施了半个世纪的禁止垄断法,拟对控股公司开禁,以及美国政府促成波音与麦道的强强联手,就是很好的例证。

3.  反垄断法以垄断行为为主要规制对象。纵观各国反垄断法的规定,其规制的垄断大致上有两方面的问题,即垄断状态与垄断行为。并非所有的国家都规定垄断状态为非法,只

将市场地位的滥用规定为非法。由此可见,反垄断不等于反规模经济,反垄断法所要反对的垄断有其严格的认定标准和构成要件。正如有的学者所概括的:“反垄断法反对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企业,而是任何独占市场的企图;它所努力消除的并非简单的企业优势,而是借助于该种优势对于竞争机制的扭曲与蹂躏;它限制的并非企业通过先进的技术、优秀的策略等正当商业行为而获得的市场支配地位及高额利润,而是出于减灭竞争压力,长期轻松获取利润的目的,以非正当的方式对于该地位的维持与滥用,它所保护的并非弱小企业的弱小,而是保护它们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注:王@①:《论反垄断法一般理论及基本制度》,《中国法学》第2期。)近期美国地方法院法官就美国司法部和19个州控告微软公司实行垄断一案做出初步裁决,裁定微软公司垄断市场。这一判决并非针对其在电脑业的垄断状态,而是其垄断行为。“一家公司通过提供更好的产品或因为运气而获得垄断地位并不违法,但利用优势地位保持垄断或在新的领域谋取垄断是违法的。”而微软公司利用其在个人电脑市场的绝对优势,捆绑销售其英特网浏览器软件的做法即属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

其次,规模经济也需要反垄断法创造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1.  企业的规模经济是有限度的。规模经济虽然是以企业的生产规模为条件,但并不意味着生产规模和企业效率始终成正比,即规模经济不等于经济规模。企业的规模超过一定的限度,由于内部管理成本加大等因素会造成效益下滑,导致规模不经济。任何企业都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即根据自己的生产环境、技术条件、管理水平、市场的大小和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企业的生产规模。在某些情况下,企业的规模越大,往往不能灵活适应市场和抵御风险,患上“大企业病”,如日本八佰伴股份公司破产就是一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而不仅仅是企业的规模,因此企业应当从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生产经营规模,一切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能盲目地追求一个“大”字。德国联邦卡特尔局沃尔夫局长指出,有些国家希望通过大企业的合并或者通过国家参与资本、补贴等方式培育所谓的'国家队,希望这些国家队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但是这些政策往往会使企业失去效率和积极性,因为效率是通过竞争,特别是通过国内市场的竞争产生的。这些观点值得我们注意。

2.  规模经济是通过正当竞争而获得的。它是竞争的产物,市场的选择,而不是违背经济规律和主观意志所为。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为了减少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在本能上就存在着扩大市场占有额的愿望。为了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它们一方面会通过内部积累的方式进行外部扩张,另一方面也会通过企业兼并或者联合的方式进行外部扩张。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的企业规模不经济与一些垄断现象是并存的,不是因为反垄断而造成的,恰恰是因为没有通过有效的反垄断来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中国当前所进行的企业合并或者兼并基本上是由政府出面,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推动的,有的甚至以“拉郎配”的方式进行的。这些在政府干预下形成的企业集团,虽然表面看来很大,但其资产营运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未必能够适应这种大规模的经营,到头来只会徒有虚名,甚至适得其反。根据我国“九五”计划和远景规划,今后的发展方向应当是通过制定并实施反垄断法来保障企业在公平竞争中不断发展和壮大,不应再走过去“大而全、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拉郎配”的老路,而应充分发挥兼并、联合等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企业创造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促进规模经济的良性发展。

3.  我国与西方一些国家企业规模不能相提并论。我国企业的规模化程度总的来说确实不高,但从反垄断法的角度看,经济力集中和企业规模化是相对的,即相对于一个国家和特定市场范围而言,而这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在当前的中国,某些企业的市场销售额(还有总资本额、职工人数等方面)不必达到某些国家的水平,即可拥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即可形成垄断和限制竞争局面。在中型车市场,两家企业市场占有率已达到86%,经济力如此高度集中,这应是不争之事实。更何况当前我国企业规模正处于迅速增长变化时期,许多企业存在片面追求扩大规模的倾向,加上政府某些政策导向和行政行为,我国一些企业和行业经济力集中和垄断化程度日趋严重,而市场优势地位与其滥用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泾渭分明的界线。我国反垄断立法要恰当掌握其中的“度”,并适用“合理原则”,即要根据具体案情和对市场的影响程度,判断其是否有违法性。具体地说,凡企业扩大规模而能明显地增长效益,且不至于(已经或可能)形成限制竞争局面者,应当允许和提倡;凡企业规模化既能增长效益,又妨害或者可能妨害竞争者,应当权衡利弊大小,当弊大于利时,应予以限制和反对;至于有些扩大规模反而导致效益下滑,即“规模不经济”者,应该严格杜绝,其达到垄断和市场支配地位者,法律可以采取令其分割或解散等严厉措施。

综上所述,在我国制定反垄断法与支持中小企业的联合、扩大企业的平均规模和实现规模经济的经济政策并不矛盾,两者在维护资源优化配置的长期目标上是一致的,它们是建立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必须同步进行的两个方面。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日右加易

篇5:两个问题决定办公室第一印象

when a person meets you for the first time they ask themselves two questions. the answers to these two questions will have all sorts of knock-on effects for how they think about you and how they behave towards you.

当别人与你第一次见面,他们都会问自己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所得出答案决定了他们对你的看法和行动。

professor susan fiske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has shown that all social judgements can be boiled down to these two dimensions: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苏珊-菲斯克通过研究各种社会性判断,得出这些判断都能被总结成以下两个问题:

1.how warm is this person?

这个人有多热情?

the idea of warmth includes things like trustworthiness, friendliness, helpfulness, sociability and so on. initial warmth judgements are made within a few seconds of meeting you.

热情的定义包括可信度、友好度、有益性、社交性等等。这种最初的热情与否的判断在你与他人见面后几秒钟内就能得到答案。

2.how competent is this person?

这个人有没有能力?

competency judgements take longer to form and include things like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perceived ability and so on.

能力的判断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来得出,能力包括了智力、创造力和领悟力等等。

susan fiske's research has looked at different cultures, times and types of social judgements, but these two concepts come up again and again in slightly different guises. not only do we make these judgements about other people, but we frame their behaviour using these two questions.

苏珊-菲斯克教授的研究涵盖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类型的社会性判断,即使有细微差别,但是这两个问题一再地在研究中出现。我们不但通过这两个问题来判断别人,而且会做出相应的行为动作。

the primacy of warmth and competence may reflect evolved, instinctual reactions to these two questions about others:

关于热情和能力的最基本的判断会让我们做出直觉的反应,从而引申出下面的两个问题:

1.friend or foe? is this person going to hurt me or help me?

是敌是友?这个人是来害我的还是来助我的?

2.capable of hurting or helping? can this person help me if they're friendly or hurt me if they're not?

能不能害我/帮我?如果来人是友好的,能不能帮我?如果来者不善,会不会害我?

how warm and competent do other people find you? you probably know quite well how other people view you.

别人是如何看待你的?有多热情?有多少能力?答案你可能知道得很清楚。

篇6:管理会计的两个问题

关于管理会计的两个问题

站在世纪之交来审视管理会计,就会发现,作为一个名词,管理会计已为会计人员所接受,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也为会计工作所应用。但管理会计的完善发展仍受着制约。本文拟对涉及管理会计对象及管理会计信息的提供与运用问题作以下探析。

一、管理会计的对象应定位于管理成本

在我国,人们对管理会计对象的认识大致有以下几种:(1)资金运动;(2)现金流量;(3)与企业价值运动有关的成本、利润等。这些观点从不同层面揭示了管理会计的有关内容,但都没有把握管理会计的核心。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是成本,贯穿于管理会计的主要方法就是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即对企业各种活动的形成与结果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因为,对于企业收益和形成与取得,有专门的机构与人员进行控制,会计人员不直接参与,也无法直接获得有关资料。因此,对管理会计人员而言,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成本问题应是其关注的重点。但管理会计所运用的成本概念,远远比财务会计(包括成本会计)里的成本概念含义丰富。财务会计主要从核算的角度来运用成本,注重的是将成本与对应的收入进行配比,以便确认损益,它关注的是成本信息的可靠性。管理会计对成本的认识和运用与财务会计有所不同,它以财务会计(特别是成本会计)提供的财务成本为基础,对成本概念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展开,并运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如果把人经营管理层面运用的成本叫管理成本,则可以认为管理会计关注的是管理成本,管理成本是管理会计的核心概念,也是管理会计的对象。

管理成本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1、决策成本。它主要是企业管理当局作决策时需要考虑的成本。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融资活动时,都需要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选择,然后从中选出可行的或者最优的方案来具体实施。在对不同方案进行财务比较、选择的时候,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看不同的方案成本的大小。这里的成本就是决策成本。决策时需要考虑的成本很多,其核心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此,在决策阶段,会计人员应当提供科学的机会成本,为管理当局决策服务。

2、控制成本。企业的各方案确定以后,就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来完成方案确定的任务。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管理当局需要制定各种预算指标和标准成本,通过对这些预算指标和标准成本的分解与落实,把各部门和各项任务都纳入预算体系,促使各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将各部门工人物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指标、标准成本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保证目标的实现。在控制阶段,会计人员不仅要参与预算指标和标准成本的制定,更要利用其掌握的成本信息优势,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控制。管理会计所应用的.控制成本,其核心是预算成本和标准成本。

3、责任成本。企业各种活动的结果既要通过其所取得的收入来反映,也要通过其所花费的成本来考核。为了有效评价各管理层的经营业绩,需要对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考核。按照“谁负责,谁承担责任”的原则来考核,其考核的依据就是各管理层的责任成本。但在对管理人员进行业绩评价时,不能依据成本总额,而应依其所能控制的成本来进行。因为只有依据各自能够控制的成本进行的评价才是恰当的,所以,责任成本的核心是可控成本。

二、管理会计是提供信息和运用信息的统一

通常认为,财务会计提供信息,管理会计运用信息。实际上,管理会计不仅运用信息,而且也提供信息。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对管理当局的决策、控制和业绩评价,更具有可靠性与相关性。

1、管理会计提供大量的与经营管理决策相关的信息。例如,成本性态的划分有助于管理当局获得产品定价的相关信息,以便于合理利用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预期报酬率、贴现率等指标的生成和运用,便于企业进行筹资决策与投资决策。管理会计产生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运用信息的过程,两者很难具体分开。这使管理会计既不同于财务会计,又不同于财务管理,它是生成信息与运用信息的统一。

2、管理会计提供的控制信息是达到既定的目标,提高生产经营效率的重要保证,也为纠正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偏差提供了客观依据。例如,企业通过决策活动,确定了年度预算和投资规划。这些预算与规划的实施和完成有一个过程。管理者通过对实施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标准进行确定、分解,可以对各管理层进行控制。同时各管理层还可以通过差异分析来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些信息又是管理当局进一步进行控制的依据。

3、管理会计提供的责任成本信息是管理当局评价其下属的业绩的基础。当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结束时,管理当局可以根据每个责任中心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比较其各自所控制的成本的发生额与标准值的差异,对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进行具体评价。同时,通过预算数与实际数的比较,还能发现目标正确、科学。这些反馈信息对于制定企业目标,提高整个经营管理的效率,科学地评价管理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阳昌云

Cisco路由配置语句Windows系统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c 面试题

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C语言)上机考试试题总结

计算机二级VB上机考试答题攻略

进程间通信:信号量

vfp中的数据查询

一个C/C++编程面试题

数据结构课程总结

Word制作个性日历

有关if的两个问题
《有关if的两个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有关if的两个问题(共6篇)】相关文章:

短信迷语----第二版2022-09-05

排序算法总结2023-09-09

英语虚拟透视2023-11-24

Cisco GRE(隧道协议)2022-11-07

省略句用法练习2024-01-27

游戏作文设计2022-08-11

表语从句英语教案2023-02-20

c语言面试题2023-09-01

Listen Software解决方案 “How To” 系列2:存储过程数据库教程2023-08-07

高级批处理的教学2022-09-2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