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教师中心稿)(推荐4篇)由网友“NaCl”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析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教师中心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浅析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教师中心稿)
浅析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教师中心稿)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笔者认为,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一)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新组建的98级公关班,有两位女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断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各地了解情况,并打算抓住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高潮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班主任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年五月份,发生在美国轰炸南联盟中国大使馆的血腥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我趁此机会让学生观看电视,收集有关新闻报道,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发出了“中国人民不可欺”的强烈心声。同时,又让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他们“为中华崛起读书”以实际行动来声讨美国的暴行。这样,无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三)以行育情,以情导行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在以“爱心献功臣”的活动中,我班学生纷纷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钱虽不多,但却体现了中国青少年对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崇敬之情和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活动中,有些同学在老师面前一直是批评的角色,是小捣蛋,但了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援助当然源于他们对功臣的敬仰,然而,在援助中,自己不分明也获得一份快乐吗?他们自己却没觉察到,就在那瞬间,他们的灵魂迸发出怎样可贵的火花。我抓住时机,谈了爱国的含义,谈了什么叫高尚,使同学们从奉献中体会到自身精神的愉悦。这样,这使整个教育过程都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氛围。
总之,当学生不仅学会了留心观察周围世界,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而且也学会留心观察自身,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把精神力量也用到使自己本身变得更好、更完美的,他们才算真正逐渐成长为道德成熟的人了。而教师的贵任之一就在于抓住良机,寻找学生对外界教育影响的最佳接受点,以情育人,最终过到知、情、行的统一。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坚强的意志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对促进班级的班风和学风有重要意义。
一、树立远大志向
坚强意志的前提是有志,学生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才能激发火一般的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冲破层层阻力和障碍,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奋斗。我将学生的志向分为远期、中期、近期目标;
远期目标是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勤奋读书。中期目标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三年后高考考取哪类大学,并且集中起来写在班级的光荣榜上,所谓“三年目标”早知道,以此不断激励学生。近期目标是学生制定近期考试和近期品德考核应该达到的等第或名次,使自己有明确的方向。
二、进行知识教育
在意志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定期利用班会课时间,找来有关心理学方面通俗易懂的读物,
找出有关意志章节的内容以及生动的事例,带领学生学习并结合班级工作中在这方面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一个奋斗目标和一份自我锻练计划,让学生在行动中加深理解。
三、从小事做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坚强的意志不可能形成于一旦,更是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应当帮助学生把远大的志向与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联系起来,从小事做起,把完成每一项学习、工作任务都视为向远大目标迈进了一步,把克服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炼意志的考验。我对教室地上的一个粉笔头,一个小纸片,作业中错的一个符号都不放过,进行严肃认真的教育并和锻练自己意志联系起来,遇到学生有了哪怕一点点进步,及时给予鼓励。积极克服小困维之小胜利,就能逐步培养起人的克服大困难的大胜利。
四、坚持体育锻炼
坚持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的意志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首先,“坚持”本身就是坚强意志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体育锻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半途而废的人,归根到底就是缺少“坚持”二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什么时候能真正坚持体育锻炼了,他的意志也就坚强了。其次体育运动是一项磨炼意志、锻炼意志的有效形式,体育活动更需要意志力的配合和参与意志力的形成离不开体育锻炼。在半学年期中考试之后,天气转冷,我组织全体住宿学生排队晨跑,无论天气如何恶劣,都坚持不懈,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
五、注意因人而异
由于意志品质是意志在不同人身上的具体表现,具有个别差异,因此,对意志品质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例如:对于行动中常表现出盲目性和独立性的学生,应加强自觉性教育,对于行动中常优柔寡断草率决定的学生,要培养他们果断性的品质,对于见异思迁、虎头蛇尾、缺乏毅力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坚韧品质,对于任性、怯懦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自制力。
六、严格制度纪律
作为班主任,一方面要爱护、关心、了解、体贴学生,知道他的困难在哪里;另一方面,又要对学生提出既合理又严格的要求,这个要求是合理的、能够做到的,但又是严格的,一定要按照最好的标准来完成任务,要求是通过制度、纪律来体现的。
一要引导学生练习遵守生活制度,因为只有经过不断练习,才能养成遵守生活制度的技能和习惯。二是对学生要实行必要的监督,对其行为进行督促,鼓励、提醒与检查,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执行生活制度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并形成自我督促、自我检查的能力。三是教师自己必须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行,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做到。如:要求保证教室清洁,上课时偶尔断的粉笔头挥在地上,我总是不厌其烦弯腰拾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在班级工作中,规定严格的纪律,要求学生自觉执行,我要求学生首先要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再组织班委、团委制定班级纪律,在全体同学中通过,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在有些文科科目中,经常有学生提前交卷,我组织学生制定考试不得提前交卷这一纪律,使得学生人人自觉遵守,成为学校考试的一道风景线。
给上所述,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班主任做长期细致的工作,应付各种挑战,才能收到成效。
课堂纪律自主式管理的三个阶段
课堂纪律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成绩的根本保证,所以抓班级课堂纪律是作为我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两年多来,我一直坚持自主式管理,收到一定效果,大致经历了这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充分认识自我是实施自主式管理的前提。
由于小学取消初中招生考试进入第二年,这批学生在小学五六年级时规范化管理不但没有加强,反而削弱,又由于是抽签来的学生,差生较多,所以初一开始上课第一周课堂纪律过得去,其原因是新生,同桌及周围同学还不怎么熟悉,或者是接受了三天学前教育的原故,第二周就逐步显现课堂纪律差的现象。具体表现为:⑴老师讲课时,下面有说话声,耍东西的声音(主要是转笔声),⑵老师不讲时(包括自习课),更是全班一起讲(班主任上课就如此),前一个月,由于对学生情况不熟,疲于应付整顿课堂纪律,收效甚微,觉得不能胜任。但辞职未经批准。第二个月,正式班委成立后,首先召开班委会,寻找原因和解决办法,有了一定了解后,再召开班会大家讨论,概括起来:⑴老师上课纪律要好,上课老师就得凶点;⑵老师不讲课时,应马上布置作业,否则就得说话,自习课无老师在,天经地义该说话,无看书习惯,只有读书习惯,当然读书声中有说话声。当问小学班班主任有哪些管纪律的好方法时,基本上众口一词:惩罚,而且要重罚。其次制定具体措施:⑴针对纪律问题召开第一次家长会,讲清现状,让家长也明确初中学科多学生不改掉玩耍式的学习方法,仅凭小聪明是不能很好地完成初中学业的,希望家长能配合学校,坚持引导。当时绝大多数同学是走读。⑵中期考试后,由于在年级比较,成绩较差,大家有所触动,但纪律还是不见好转,趁此利用一次班会叫大家做一个实验,选10个同学,按如下原则分成两组。①这两组的中期考试的总体成绩差不多,②一组同学比较遵守课堂纪律,另一组则不太守纪。然后每一次平时测验后公布其对比成绩,一直到期末统考。考试成绩的结果不言而寓,第二学期,课堂纪律开始好转,特别是参加对比实验的10位同学,为了能进一步改善课堂纪律,继续进行了这一实验,也就是在这一学期期末统考,班上进入年级前一百名者居年级中上水平,大家尝到了甜头。
第二阶段(二年级),班级自主式管理阶段。
第一阶段解决认识问题的基础上,经班会讲座结果,大家自觉性较差,还需要强有力的督促措施,于是引导班委成立班级自主式管理小组。人数:8人。结构:班委干部,学生代表,成绩好、中、差均有。组建方式:自荐加全班民主推荐,一月一选举换届一次。任务:①记载当天课堂违纪同学(不影响讨论问题,说话声和讨论问题有界线),②组长每天将记载结果公布在黑板上,下周班会课首先由组长作总结,然后由违纪同学进行自我批评,凡一月内违纪达五次者,由组长电话通知家长来校领回去教育半天,为了不产生突击说话现象,不以月份划分“一月”,连续30天就算为一月。为了能得到家长的密切配合,又专门由自主式管理小组主持召开了一次家长动员会,形成班级管理的立体空间。
第三阶段:个人自主式管理阶段。
由于不守纪律的人数明显减少,集中在少数几个人身上,这几个人现在由班主任直接加强管理,只需时常询问任课教师和值日班委干部。两个月来,情况正常。
注重人格教育,成人才能成才
中学生心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性格。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主要教育者及组织者。在学生的人格素质的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人的素质是个整体,而人格素质则是其根和主干,它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方向。
当今的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上各种观念混杂、碰撞。社会生活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使一些已开始形成自己主见的高中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格上的缺陷。比如,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差,把自己看得过重,在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有些学生甚至缺乏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感,对人无感激之心,做事不尽力,甚至漠不关心,对公共财物甚至自己的财物不知珍惜,不去注意克制自己言行。教师应当把学生的人格教育摆到重要的位置。
教师,应当分析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各个因素。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最不可忽视的应是社会影响、人际交往及课外生活的内容。在现代多元的社会思潮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不成熟、辨别能力相对较差,模仿心理、流行心理、攀比心理较强,很易受到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从他们的人际交往圈中导入。古人云:“学好千日不易,学坏一日有余。”如果教师不在这些方面加以注意和进行正确引导,会使教育效果出现偏差。
分析了人格素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影响,它形成的主要途径,在具体的教育中应注重提高人格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及可行性。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及个体特点找准人格教育的切入点,注重言传身教的结合、情理结合、学校、家庭、社区的结合,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结合。切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
1、言传身教结合,身教重于言传,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在讲清道理的同时更需要教师的模范作用,高中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如果他们对教师的德行、品性、能力不再信任,说得再多也是白费。教师能否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感染学生,在人格教育中非常重要。
2、情理结合。要让学生知晓做人的基本道理,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同以后再加以行为上的引导,使他们在思想、行为上不断积累加强自己的人格素质。
3、家庭、学校、社区的结合。这里主强调班主任要进行协调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及时教育。人格素质的教育和形成单靠学校、
教师的教育管理是不够的,必须使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学校、家庭、社区)
形成合力,才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4、关心爱护,严格管理相结合。学校的领导,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人格素质的教育,在此过程中,必要的规范其行为的方式方法必不可少。严格管理并形成一个严格的约束机制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同时也与学生的理解接受程度有关,严要严得合理、严得适度。让学生从心里感受到对他的关心和帮助而不只是表面的认同。严而有度,再加上和善,取得的效果才会好。
人格素质教育强调要使学生自觉表现出一定文化水准上的道德修养,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成才,才有可能对社会作出贡献。
班主任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艺术
所谓班级教育心理环境,主要是指中小学班级教育中出现的能给教师及学生强烈感觉的一种精神表现或景象,是某种占优势的群体态度和情感的综合反映,是影响班级教育活动所特有的无形的育人因素。这种心理环境是在班级教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心理背景。通常,健康而积极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能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的积极因素。
我在班级的教育调查研究中发现,有经验的班主任都十分重视并善于创造良好的班级教育气氛,使教育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此间,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愉悦,注意力集中,师生才能够有效地进行着情感交流。相反,有的班主任不注意班级教育中的人际关系,甚至动辄讽刺挖苦、厉声训斥,学生情绪自然就冷淡、消极、恐惧不安,即使班主任理论水平较高,讲得比较深入,学生所获也是微乎其微。
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从而获得较为满意的教育效果,应成为班级教育活动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目标。笔者以为,创设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强化师生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教育意识
班级教育心理环境是一种微观的社会心理环境,对于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师生来说,它同样具有一般社会心理环境所具有的生存价值和发展价值。这里所谓的强化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教育意识,主要是指班主任要利用多种形式使科任教师和学生充分认识到,班级教育心理环境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专门设计和组织教育的特殊环境,对于师生身心的健全发展,具有着其他环境的班主任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艺术不可替代性。确立了这样一种明确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教育意识,就有可能使关心、维护班级教育心理环境成为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这种教育意识主要包括:
1.接受教育意识。
班级教育的目标、任务、方法和制度,只有为师生所了解和接受,才能变为自觉的行动。因此,每个个体必须具有接受教育的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服从正确的指挥和协调,履行个体的职责和义务。
2.合作教育意识。
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学生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只有让师生在自觉接受教育的同时又积极参与教育,才能激发师生的主动精神,使班级教育卓有成效。
3.自我教育意识。
班级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应该具有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摆正自己在班级群体中的角色位置,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控制、自我教育,从而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4.创造教育意识。
有效的班级教育不仅应该具有主动性、自觉性,而且应具有创造性。教育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不断开拓创新,不能习惯于静态的教育,更要借助于动态的管理。只有具有了创造教育意识,才能创造性地建立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
二、建立起班级教育信息转换的心理机制
班级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要求,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育内容浓缩成可输出的编码信息,在一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向学生输送,同时及时接收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以矫正自己的输出。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教育心理机制(表现为亲密合作的师生关系)对班级教育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有着强烈的制约作用。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机制能够保证信息流通渠道畅通无阻,为教育信息的输送及反馈信息的回收创造先决条件。学生在合作式的活跃有序的心境中才能完善自身的接收系统,与教育者配合默契,教育者才能得心应手地依照一定的秩序向学生输出教育信息。在此情况下,学生接受教育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在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背景下,学生对教育者敬仰、信赖,他们很清楚教育者承认他们的自我价值,所以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他们会利用各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利用语言、文字或非语言媒介(如表情等)将反馈信息及时而真实地回输给教育者,从而有利于教育者有效地实施教育控制。
三、运用理性感化的班级教育方法
所谓理性感化的班级教育方式,就是指坚持民主思想,主张通过理性和宽严得当的方法来教育学生,运用班主任及有关教育者自身的人格感化力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它要求教育者处处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以身教代言教,以诱导代惩罚,禁用一切压抑专制的方法,但又不使学生滥用自由,走上放纵的道路。从根本上讲,理性感化的班级教育方法,是对压抑专制和自由放任两种方法的调和,它意味着学生通过教师理性的感化是能够遵守秩序、遵守班级行为规范的。这种教育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班级纪律,又不至于过分呆板,也不会流于放纵和任性,从而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运用理性感化的班级教育方法,还要求班主任在班级教育中注意消除不民主的现象,如“只有某种价值判断,没有之所以如此的具体理由”、“只承认一种观点、排斥其他同样正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一家之言,并将其视作不可更改的定论”、“缺乏实事求是、知错就改的勇气”、“对某些教育命题,没有留出必要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分析和质疑”、“学生讲自己观点的机会不均等”等。这些缺乏民主、沉闷、压抑的班级教育现象的存在,既会影响教育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潜在思考力的挖掘和开发。
四、营造班级教育的和谐心理氛围
在班级教育过程中,班主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气氛,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情感,建立师生间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和提高教育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营造班级教育的和谐心理氛围,应着重从下列三个方面努力。
1.捧出高尚的教育爱心。
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在班级中主要表现在教育情绪体验、教育语言、教育动作、神态及教育艺术感染力等各个方面。在施教过程中,班主任应保持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与学生接触要温和慈祥。
2.赋予积极的教育情感。
在班级教育过程中,班主任每一个细小的动作或微妙的神情暗示,以及积极的情感特征,都会起到调控学生情绪变化,达到师生心灵与情感沟通,提高教育效率的积极作用。因此,班主任要潜心设计教育情境,发挥具有情感特征的班级教育信息反馈和评价的作用,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受教育状态。
3.增强教育的艺术效果。
班主任教育艺术感染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积极情感投入的多少,班主任教育成功与否,又与其教育艺术感染力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因此,提高教育艺术水平,也应是班主任创设良好教育心理氛围所必需的。 提高班级教育艺术水平的途径与方法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应是具有过硬的教育基本功和灵活的教育方法。此外,班主任的管理技能、敏感性、自信心等等也将影响到师生间的了解和信任,直接影响到能否有效地进行班级教育活动。
篇2:浅析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
浅析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形成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笔者认为,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因素,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一)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新组建的98级公关班,有两位女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断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各地了解情况,并打算抓住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高潮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班主任应着力提
[1] [2]
篇3: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知、情、行的作用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知、情、行的作用
就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三要素及其辩证关系的阐述,根据学校德育工作实践情况,探讨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模式.
作 者:严波 作者单位:印江自治县天堂中学,贵州,印江,555200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 年,卷(期): “”(5) 分类号:G63 关键词:知 情 行 培养 思想品德 德育篇4: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并非德育过程特有的规律
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并非德育过程特有的规律
姚文俊
长期以来,无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教育实践工作者,都把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作为德育过程所特有的规律。事实上,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并非是德育过程所特有的规律,而是整个教育过程所具有的一般的、普遍的规律。
从横向系统看,整个教育过程包括:德育过程、智育过程、体育过程、美育过程、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五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同时,“五育”过程中无论哪“一育”过程都包含有“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无论哪“一育”都必须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
“知”,认知,是指学生对客观世界以及主观世界的感知和理解。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认识基矗“五育”中的任何“一育”都离不开知识的传授,离不开学生对主客观世界的认知;每一过程的实施,一般都是通过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基础和前提的。如:德育过程以引导学生掌握道德知识为基础,智育过程以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体育过程以引导学生掌握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的知识为基础,美育过程以引导学生掌握美的知识为基础,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以引导学生掌握生产劳动的知识为基矗由此可以看到,培养学生的“知”,并非只是德育过程所特有,而是“五育”过程的共性。
“情“即情感,是指学生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一般是在认识基础上形成的,是焉发展的内驱力,是一种巨大的旧窳α俊!拔逵”中的任何“一育”都离不开学生的情感。因为学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具有主体性特征的能动的人。离开了学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无论哪“一 育”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在智育过程中离不开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和爱好,在体育过程中离不开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在美育过程中离不开学生对欣赏美、创造美的兴趣和爱好,在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离不开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爱好。由此可以看到,培养学生的“情”,也并非只是德育过程所特有,也是“五育”过程的共性。
“意”,即意志,是指学生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形成的自觉能动性。它常表现为意志活动,即在行为上为实现个人确定的目的而严格约束自己,并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它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使人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决定采取的行为顽强地坚持下去。在“五育”过程中,任何“一育”都离不了学生意志的培养和锻炼,因为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与挫折,如果缺乏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那么将会一事无成。不仅在德育过程中要培养、锻炼学生的意志,而且在智育过程、体育过程、美育过程、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同样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形成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由此可以看到,培养学生的“意”,也并非只是德育过程所特有,它也同样是“五育”过程的共性。
“行”,即行为和实践,是指学生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在一定的情感支配下所进行的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它是一个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五育”过程中的任何“一育”,都离不开学生的行为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行为和实践是每“一育”过程的目的和归宿。在德育过程中体现为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智育过程中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体育过程中体现在使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长期坚持锻炼,在美育过程中体现在使学生能够运用知识去认识美、创造美,在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体现在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劳动中去。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行”,也同样不是德育过程所特有,也是“五育”过程的共性。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并非只是德育过程所特有的规律,而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共性,是整个教育过程都应遵循的一般的、普遍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不要再把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局限在德育过程之中,而要在自己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和运用这一规律。
【浅析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教师中心稿)(推荐4篇)】相关文章:
文明礼仪的教育随笔2022-06-18
农村职业学校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2023-04-04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论文2023-03-12
教育学试题2023-09-15
文明礼仪教育2023-12-18
传统教学原则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应用2023-10-11
浅谈在政治课堂中加强学生道德教育论文2022-05-04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育人优势的论文2022-05-07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2022-11-0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纳入教学计划2023-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