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故事:唐太宗用人((锦集8篇))由网友“墨狼在停摆之城”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管理故事:唐太宗用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管理故事:唐太宗用人
唐太宗登基后,唐朝内因开国不久,整个朝廷的结构都在建设与调整之中,把手下的有才之人分别放在什么位置上才能够成为一个最合理、最有效的组织结构呢?
房玄龄处理国事总是孜孜不倦,知道了就没有不办的,于是太宗任用房玄龄为中书令,中书令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军令、政令,阐明帝事,调和天人。入宫禀告皇帝,出宫侍奉皇帝,管理万邦,处理百事,辅佐天子而执大政,这正适合房玄龄“孜孜不倦”的特性。<<<更多管理寓言>更多管理寓言>
魏征常把谏诤之事放在心中,耻于国君赶不上荛舜,于是唐太宗任用魏征为谏议大夫。谏议大夫的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这是个很奇特的官,其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其既无尺寸之柄,但又权力很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谏议大夫的意见皇帝是听还是不听,像魏征这样敢于直谏的人是再合适不过了。
李靖文才武略兼备,出去能带兵,入朝能为相,太宗就任用李靖为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刑部尚书的职责是:掌管全国刑法和徒隶、勾覆、关禁的政令,这些都正适合李靖才能的发挥。
房玄龄、魏征、李靖共同主持朝政,取长补短,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共同构建起大唐的上层组织。
除此之外,唐太宗还把房玄龄和杜如晦合理地搭配起来。李世民在房玄龄研究安邦安国时,发现房玄龄能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具体的办法来。但是,房玄龄却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不善于整理。他的许多精辟见解,很难决定颁布哪一条。而杜如晦,虽不善于想事,但却善于对别人提出的意见做周密的分析,精于决断,什么事经他一审视,很快就能变成一项决策、律令提到唐太宗面前。于是,唐太宗就重用了他二人,把他们俩搭配起来,密切合作,组成合力,辅佐自己,从而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房(玄龄)谋杜(如晦)断”的人才结构。
点睛:
唐太宗的“房谋杜断”的用人搭配体系是非常高明的。用人不仅表现在人的量的多少,而且还在于其人才的合理搭配,数量则既取决于其规模,又取决于结构合理,并且后者更高于前者。在一个众多人才的群体中,不仅要有个体的优势,更需要有最佳的群体结构。“全才”是极少有的,“ ”是绝大多数,但“ ”组合得好,就可以构成更大的“全才”,
优秀的管理者不苛求全才,他们尽力去做的是将一个有效的人才群体,通过合理的结构组合,让它迸发出新的巨大的集体力量。
管理者的任务在于运用每个人的长处,把每个人的长处作为共同绩效的建筑材料来建成组织的大厦,这几乎是人之常识。试想一下,哪个企业的绩效不是各个成员发挥各自的长处共同做出来的?因此,管理者在用人的时候,要首先把着眼点放在人的长处上,弄清这个人有什么长处,如何用他的长处。唐太宗李世民曾说:“我成功的原因只有五条:……第二,一个人做事,不能样样都会,我用人总是用他的长处,避免用他的短处”。
清代学者魏源曾说:“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作为管理者首先要知道每个干部的长处和短处,并且识长中之短,短中之长,这样才能做到知人善任。要知人之长和短,一是用辩证的观点看人。要看到人的长与短是相互储存、相互渗透的,同时又是相对社会需要而言的。如果一位下属适应自己从事的工作,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为社会所承认,那么便是发挥了“长”处。反之,长期激发不起工作热情,表现平平庸庸,那么可以说他的“短”处抑制或掩盖了他的长处。二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人。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领导者识人之长短,还应看到,每个人的“长”与“短”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不仅发展变化,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两者还互相转化。清代一位诗人说过:“骏马能历险,犁田莫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可用之才,只看是否用得适当,是否用其所长,扬其所长。
人无完人,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使是我们常说的“全才”,那也是相对的。任何人才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才群体的整体效能。人才不是孤立的,只能在群众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是发挥每一个人才应有作用的关键。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要看到单个人才的能力和作用,更重要的是要组织一个结构合理的人才群体,要将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合理的搭配,并把他们放在最合适的地方,互补互足,相互启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协作,通过这样合理的组织结构来弥补人才的不足,以求达到人才的最佳效能。
篇2:向唐太宗学习用人之策
从用人者的角度看,应善于把握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和擅长领域,从而给他一个合适的职位,小材大用,大材小用,都不是理想的用人之策,惟有因才施用,才能发挥人的最大能量。
从用人者的角度看,应善于把握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和擅长领域,从而给他一个合适的职位。小材大用,大材小用,都不是理想的用人之策,惟有因才施用,才能发挥人的最大能量。
选用人才能力固然是首要考虑的,但考察一个人的能力必须与相应的职位相结合。唐太宗李世民特别注意能力与职位的关系问题。他明确提出:要根据实际能力降职使用或提拔,根据能力加以任免,既不允许能力低下者长期混岗,也不容许大材小用、浪费人才的现象存在。
唐太宗在《帝范》中说:“然则函牛之鼎,不可处以烹鸡;捕鼠之狸,不可使以搏兽;一钧之器,不能容以江汉之流;百石之车,不可满以斗筲之粟。何则?大非小之量,轻非重之宜。”
翻译成现代文,这段话的意思是:“不过,用人一定要量才而用。能容纳一头牛的大鼎,就不适合用来煮鸡,这说的是大不可小用的道理;狸猫只能捕鼠,不可以让它去与猛兽搏斗,这说的是小不可大用的道理;只能放三十斤东西的容器,不能让它去容纳长江和汉水,这是说轻不可重用的道理;能装几百石粮食的车,如果你只放几斗几升谷粟,也装不满,反而浪费。为什么?这说的就是重不可轻用的道理。大小轻重该视其才而用。不能强求其做他办不到的事情。”
唐太宗指出:小材不可大用,大材也不宜小用。只有量才而用,始能于国于民有益处。
所谓“大材小用”是指企业中一种将高级人才“小用”的现象,
所谓“小材大用”则是指企业中一种将某些低水平、低能力的人员“大用”、“重用”的现象。
有一句歇后语,“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周瑜病死后,鲁肃向孙权推荐庞统,孙权不用他。鲁肃就推荐庞统去投奔刘备,庞统没有交出鲁肃及诸葛亮的荐举信,以致刘备大材小用,误任他为耒阳县令。庞统不悦,他到了任上,“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
刘备得知,特派张飞去荆南诸县巡视。庞统衣冠不整,扶酒而至。张飞见状大怒,“汝焉敢尽废县事?”庞统佯笑曰:“百里小县,些小公事,何难断决?”当着张飞的面处理积压的公文,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了毕。
张飞回去细说庞统之才,刘备顿悟,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
庞统的才华出类拔萃,与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而刘备只让他做了个小小县令,对这种“大材小用”的任用,庞统自然怀有不满,实际上这是一种人才的浪费。
关于大材小用的危害,著名管理学家理查。柯乃洛曾说过:“将小问题交到‘解决大问题’的人的手里,比之将大问题交到‘解决小问题’的人的手里还要糟。将小问题交给‘解决大问题’的人物,他们必将厌烦乏味,不仅把兴趣转移到别的方面,而且还会离你而去。那就等于糟蹋人才。”
在现代企业里,小材大用的现象也很普遍。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等观念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作怪。于是,一些无才、无智的庸人被推上重要岗位,以致贻误了事业。
篇3:管理与用人
管理与用人
管理与用人管理的关键就在于用人。在很大程度上,管理的科学性就在于用人的科学性,管理的艺术性就在于用人的艺术性。
人才是企业之本,这道理知易而行难。企业最根本的财富不在于有多少资产。有了人、善用人,企业就会有一切;没有人、不善用人,企业就会失去一切。
企业不重视人才,不善用人才,损失最大的不是人才个人,而是企业。因为个人如果不受重用,无法施展才华,完全可以“退而独善其身”,利用贵企业的一切便利条件,充实自己,积累学识、经验、关系、资历和资金,伺机而动,时刻准备另谋高就。而企业却象花高价买了一台多功能大彩电,却只会看几个频道的电视节目,浪费了电视机的其他许多功能一样,花费不少,却未能人尽其用。结果花费了大量财力和精力,却为别的企业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人才。
一个员工是否以企业为家,以企业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其所能做出的成绩和发挥出来的潜能是大不一样的.。确实踏下心来做事,本来的平庸之人也会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关键时刻甚至能超水平发挥;对企业没有归宿感,随时准备出逃的人,其神思必定恍惚,其用心必定不专,即便是高水平,也很难发挥一、二。
发自内心地尊重人才、爱护人才,与实用主义地笼络人才、利用人才,完全是两回事。在实用主义的人才政策的笼罩下,人才对企业没有向心力,人人离心离德。如果你今天实用主义地利用人,明天实用主义地冷落人;那么人家也同样可?quot;饥则来附,饱则思扬“了。
企业中常见的轻视管理人才,偏重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的现象,也反映了一种实用主义的人才观,这是一种短视、浅薄的人才观。技术要出成果,经营要出效益,整个公司各方面的潜能要调动起来、协调起来并产生最大的合力,还是要靠管理,靠管理人才。管理人才是更重要的人才。
企业领导首先要对人才有敏锐的、全面的识别力。人才有多种多样;有忠诚可靠之才,有多才多艺之才;有巧言善辨之才,有舞文弄墨之才;有锋芒外观之才;也有深藏不露之才;有经天纬地之才,有鸡鸣狗盗之才;有临机善变之才,有沉稳持重之才;?quot;平时看不见,偶尔露峥嵘”之才,也有一日不可或缺之才;有栋梁之才,也有础石之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岂可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人视之如顽石,我视之为璞玉”情形并不少见。如果人才一个个从自己眼皮底下溜走,到别处却大放异彩,这样的领导者的识人能力就实在是有问题了。善于识别各类人才,善待之,善用人,自己也就成为一个真正的帅才,能统率千军万马。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秀外而慧中,当然最好。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也不在少数;相反,面目丑陋、笨嘴拙舌,却忠心耿耿、非常能干的也大有人在。找对象结婚尚且不可以貌取人,用人才岂可只看外表? 识别人才要凭感觉,凭直觉。但仅凭直觉往往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还是理智的分析,辩证的综合。仅凭直觉识人,只能说明这种领导者心中对什么是人才没有主见,只好跟着感觉走。这样的判断,必定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要善于发现人才,更要善于使用人才。善用人才,
[1] [2] [3]
篇4:老板与打工,用人与管理
一、怎样做一个合格的老板?
1、什么人是老板?老板如何定位,当今老板的正确解释;
老板与钱多钱少没有直接关系;
所谓老板,是指某企业、公司的投资者,资产所有者,并不是总经理或有钱人;
所谓老板是能够决定企业命运和处置企业、公司资产的人;
老板也是人,并非神仙,老板也辛苦有时甚至“鸡狗不如”(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狗还晚)
2、中国人的老板情结
凡中国人99%以上的人都有想做老板的情结,中国人这种“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老板情结根深蒂固,一般很难改变;
许多人在没做老板前都很羡慕老板,但有许多人一旦做了老板就又觉得老板难做;
中国人很大部分不具备做老板的条件和资格;
3、目前私营企业老板们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转换问题
目前私企普遍存在的是:即是老板,又是总经理的老板与经理兼任的现状;
一般情况,投资者应该与经营者分开,投资者对资产负责;经理人对经营负责;
大多数私企老板不具备既做老板,又做总经理的这种素质与水平;
所谓总经理,即他的学识、知识、能力、品德、才智和修养等都要在副总之上,否则你将很难驾驭这个公司和企业;
4、企业中老板与职业经理人的关系
明智、开明的老板,他会只做投资者、董事长,他会请一个很好的职业经理人来为他打理企业;
老板与经理人之间是一种以契约形式,界定时间、任务,共同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形成雇佣关系;
经理人在老板的合理(授权范围)授权下只对经营负责,他的任务就是完成当初与老板商定的年度经营目标,他有权力使用、调配企业一切资源(包括资产)和手段来完成或实现当初与老板签定的各项经济指标任务;但经理人没有任何权力对企业的资源、资产进行处置或变卖;
经理人要有高超的职业技能,但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般情况老板不怀疑经理人的职业技能,他们看重的是经理人的职业道德;
对于那些德才兼优、能力卓越,贡献巨大的经理人,老板不但要给与高薪,还应该配以股权,千方百计地留住他,让他长期为企业服务;
老板对那些优秀的经理人要彻底地摈除那种雇佣观念,要把雇佣关系改变成合作关系,这样经理人才可能长期为企业效命;
5、做一个有优秀人格魅力的合格老板
做老板必须要以人为本,把人看作企业第一重要的资源和不可或缺的企业根本;
当今企业讲究人性化管理,老板要以人性化管理放在一切管理工作的首位;
老板要有亲和力,要让员工喜欢你,不要让人们都害怕你;一个让员工感到害怕的老板绝不是好老板;
老板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要注重在文化、知识、领导艺术、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提高,更要在人格魅力上加以修炼;人格魅力具体说是一个人在道德、素质、修养、知识、技能和处事风格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二、我们为谁打工?
1、当今社会是资本说话的年代
知识经济和资本经济的最大区别就是:“知识经济在转化成资本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本来支撑,而很大程度上这种资本投入往往都冒着巨大的风险;
当今社会资本直接主宰着人们行为和观念;
如果没有资本的投入任何经济行为将只是空谈;
2、我们为资本打工
任何人最初的时候都不可能就是百万富翁,除非他出生时他的父母就已经为其准备好了足够他做老板的资本;但他还必须从打工开始去积累资本以外的东西――知识、技能;
老板们也是在打工,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老板,也都有成为老板的心理愿望,但要切记,老板也是打工者,因为老板是在为资本打工,老板的工作是为了更多地积累资本,有了更多的资本,老板就能做更多或更大的事情;
因此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办打工,都在千方百计地为完成自己的资本积累而日夜奋斗着;
3、我们为自己打工
每一个真正的打工者,要搞清楚自己到底在为谁打工?
我们为什么打工?我们不打工行不行?
因为我们缺少资本,我们不能做老板,你不做老板就必须去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当你有了足够做老板(哪怕是一个小老板)的资本时,你就可以不为别人打工,你就可以专心致志地为自己、为资本打工;
4、我们必须尊重资本,尊重老板
我们既是为了资本打工,为了自己打工,那我们就必须尊重资本;
老板是资本的代言人,那我们尊重资本的同时就必须尊重老板;
我们必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企业里工作,时时、处处都要想着感谢社会、感谢时代、感谢老板给了你一个施展才能、锻炼自我的环境和舞台;
如果没有这些老板们的投资办实业,我们这许多的兄弟姐妹你们到哪里去打工?到哪里去赚取那虽然不多但又比在家乡多得多的工钱?
我们不要抱怨老板剥削,社会是公平的,你在一个企业里,你的技能高,能力强,老板就给你高薪,你的能力低,技能差,那你就只能拿低工资,现在社会再也没有像原来国有企业里养着一大堆好逸恶劳的懒汉,现在是这样,以后更是这样!!!
5、当今社会的人才、资本流向
当今社会的人才、资本流向呈现出这么一种趋势:
人才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资办走,而资本则跟着利润走;
因为人才是为项目(新产品、新办实业)服务,光有人才没有项目,那么人才也就不算得是人才了;
有了项目要招揽人才就容易的多,但是项目需要资本才能建成,一个没有足够资本投入的项目注定是要流产或失败的;
资本投入要冒风险,资本投入要获取更大的回报,如果是一个没有利润的项目,任何资本都不会投入,这就是当今社会人才与资本的流向和关系;
三、企业用人之道
1、 当今社会的人才结构:
橄榄型人才结构,两头小中间大,
真正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不多,那些既无能力又无素质的人也不敢出来工作,也不是很多;
中间层次的所谓人才占整个人在结构中的绝大多数,他们需要培养、需要打造;
2、当今企业的人才结构:
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上面小底部大
企业人才结构分三个层面:
(1) 先知先觉型
(2) 后知后觉型
(3) 不知不觉型
3、目前社会打工者中人才的三个层次
(1)找工做(从各地农村或乡镇来的打工者,他们没有学历,没有技能,他们只是要找一份工做)
(2)找工作(应届毕业生、有一些学历者,他们没有多少技能,没有多少实践经验,他们需要一个环境去锻炼去打造,他们需要培养和训练)
(3)找老板(这些人,有学历、有经验、有一技之长,能为企业创造财富,他们需要找一个开明和明智的老板)
4、目前企业中可能遇到的五类“人才”。
(1)人裁,无德无能者必须坚决裁掉;
(2)人豺,人面豺心者不能给他任何机会;
(3)人材,需要培养、训练可能是有用之材,也可能是一般的“木材”;
(4)人才,企业需要大量这种人才,他们是企业里的干才、将才或通才;
(5)人财,这种人才可遇而不可求,一旦发现就要委以重任,他能为企业创造
财富,甚至一个人就能救活一个企业,这种人才要千方百计地把他留住,哪怕给他股权;
5、用人可疑、疑人可用,企业最高明的用人之道
用人可疑,是在用人的过程中采取的是授权,而不是放权,在你行使工作职权时还有监督、约束机制在起监督、制衡作用;
疑人可用,是用人的长处,用人的技能和才智,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我们就必须要用,否则就是严重浪费资源;
四、企业管理之道
1、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什么?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管人”,即对人的管理………
2、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利用别人的劳动和聪明才智去完成自己想要做的工作或达到自己所设定的任务目标;
3、企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如何建设?
企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的建设和推动主要取决于这个企业的老板的观念、行为和风格,有什么样的老板就有什么样的企业,老板的风格和行为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和发展;
企业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首先是企业领导带头垂范,制度是刚性的,一经制定,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执行,往往企业的制度形同虚设的主要原因就是老板(总经理)或与老板有关联的人员不能遵守执行;
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四大模块的重要性
(1)选人,是企业在用人问题上的首要工作,只有选好人,选对人企业才能进步;
(2)育人,企业有培养人才的责任和义务,企业的培养、培训人才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3)用人,用人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工作,用人这个模块中还包括:识人、考核、薪酬、职位的确定、工作任务的确定等等;
(4)留人,企业要千方百计留住那些对企业有创造价值的、有卓越才干的人才,要让他们心悦诚服地长久地为企业服务;(尧舜安)
来源:博锐管理在线
篇5:唐太宗推倒魏征碑的故事
魏征主要成就
政治
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李世民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首次出自《孟子·公孙丑上》。魏徵鉴于隋末人口流亡、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事实,力劝李世民偃革兴文,实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休养生息政策,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致化”思想。李世民即位初,曾与群臣谈及教化百姓之事。李世民认为大乱之后,恐怕难以教化。魏徵则认为:“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他举例说,犹如“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一样。他还批驳大臣封德彝的“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盖欲化而不能”的说法,认为商汤灭夏桀,周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他又进一步说:“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
明德慎罚,惟刑之恤
明德慎罚,惟刑之恤是儒家思想,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
文史
史书编撰
魏徵出任秘书监之职,主管国家藏书之事。上书言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图书。李世民令他领写四部群书。置雠校者20人,书手100人,校写秘阁图籍。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灿然具备。他改职之后,与虞世南、颜师古等硕学名儒续任秘书监之职。主撰《隋书》,其《经籍志》虽出于于之宁、李淳风等众人之手,但总领其书。《隋书·经籍志》参考了阮孝绪《七录》体例,以《汉书·艺文志》之法,利用隋代遗书14466余部,89666余卷,与《隋大业正御书目录》核对,按经、史、子、集四部,下分40类,著录存书3127部,36708卷,佚书1064部,12759卷。对考南北朝、隋代的藏书有帮助。在著录方法上,每类下录书名、卷数、作者、时代、官衔、内容提要、真伪、存亡或残缺。以究学术之发展、考流别之变迁。为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是研究古代书目史的重要文献。他在《隋书经籍志·总序》中,对古代藏书的兴亡更替作了历史的总结,丰富了藏书史研究的内容。贞观七年(633),任侍中,封郑国公。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
魏征轶事典故
态度妩媚
李世民皇帝对人说:别人说魏徵的做人疏慢。可是我看他的态度。我看只觉得得妩媚。
嗜吃醋芹
唐代笔记《龙城录》里有一则关于魏徵与醋芹的文字,魏徵在朝堂上喜欢提意见,且常让皇帝下不了台。
有一天,李世民笑着对大臣们说:“那个山羊鼻子整天板着脸,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能够让他动心的东西?”
李世民身边的侍臣回答说,“魏徵喜欢吃醋芹”。
第二天,李世民赐宴,赏赐的食物中有三杯醋芹。魏徵见了,食指大动,饭还没吃完,装菜的餐具就见底了。
李世民说,“你看你看,你说自己没什么爱好,我现在终于见识到了。”
被揭短的魏徵回答李世民说:“皇帝喜欢无为(而不是奢靡无度),臣子自然不敢有什么偏好。我就好这一口(醋芹)罢了。”
李世民因此感叹好久。
篇6:唐太宗推倒魏征碑的故事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下令以一品官的规格操办他的葬礼,还把魏征的画像放置到凌烟阁,经常前去凭吊赋诗。他还派人立起了魏征碑,亲自撰写碑文。
然而仅仅半年之后,唐太宗就亲手制造了“砸碑悔婚”的**。他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魏书玉的婚约,还砸毁了魏征的墓碑。这一举动不仅震惊朝野,还为后人留下了唏嘘的样本。
篇7:唐太宗推倒魏征碑的故事
据记载,魏征生前支持太子李承乾,并大力举荐了原来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然而,魏征死后,李承乾竟冒险举事,想发动第二个玄武门之变,争夺皇位,无奈失败。杜正伦和侯君集均为太子党,两人一个被贬,一个被杀。唐太宗想到两人都是魏征举荐,便怀疑魏征也参与了结党营私。这时,曾颇受魏征器重的褚遂良一看形势不对,便主动告发魏征生前曾把给皇帝的奏疏拿给自己看。太宗听后更加恼怒,终于亲手推倒了魏征碑。
有些学者考证认为,唐太宗之所以如此迁怒于魏征,与当时的山东贵族以及关陇集团有关。当时,魏征的责任是接洽和监视山东贵族和关陇集团,以达到分合操纵各大政治集团的目的。而魏征推荐出身山东盛门的杜正伦为相,还举荐属于关陇集团的侯君集出任武将,相当于集合了东西文武的社会势力。魏征的行为不仅越过了太宗给的权限,而且有纠合势力结党谋权之嫌,令太宗无法容忍。即便此事在魏征死后爆发,太宗还是采取了极端的措施。
时隔半年多,唐太宗决意对高句丽用兵,并自负地说,魏征生前劝他不要东征高句丽是无稽之谈。不久,太宗出兵失利,倍感惭愧,便对群臣说:“如果魏征在的话,绝不会让我犯这样的错误。”他一边自省,一边又下令重立魏征墓碑,并让魏征的儿子承袭魏国公的爵位。
看起来,尽管这对君臣在阴阳之隔后有过令人痛心的决裂,但终因唐太宗的悔过而获得圆满的结局。然而,史书记载的这些均符合事实吗?
篇8:唐太宗推倒魏征碑的故事
贞观十七年(643),六十四岁的魏征因病溘然长逝。唐太宗闻讯后,悲痛万分,罢朝五天,以示哀悼,并说出了那段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魏征生于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他从少年时代起便博览群书,志在四方。他曾经效力过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密、窦建德,以及李建成等人,最终却因为遇到的都不是明主而无法施展抱负。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仰慕魏征的才华,召他入朝。面对太宗的怒斥,魏征坦然说道:“太子如果早听我的忠告,绝无今日!”这种直率的态度不但没有让魏征获罪,反而赢得了太宗的好感,使他成为太宗的近臣。
贞观初年,濮州刺史庞相寿被告发贪污,受到了削职处分。作为跟随唐太宗出生入死几十年的老部下,庞相寿冒死求见太宗,请求免于处罚。唐太宗先是气愤地拒绝了庞相寿,然而晚上回到寝宫后,想起庞相寿忠心耿耿地追随自己,如今年事已高,家有妻儿老小,又心生不忍,便传话给庞相寿,让他仍旧留任原职。魏征听说此事后,上书给太宗说:“不追究庞相寿的贪污罪,令其留任原职,这等于纵容贪赃枉法。如果其他的老部下也因此而贪污,陛下该怎么办呢?”唐太宗慎思之后,最终决定撤销了自己赦免的命令。
一次,唐太宗巡幸洛阳,住在显仁宫,看到茶具都是几年前的旧器具,奉上的酒菜也不是山珍海味,便将总管大骂一顿,贬为庶民。魏征了解情况后,立即面见太宗,直言这是不好的苗头。太宗不以为然地说:“国家财富力强,一国之君多花点钱无可厚非。”魏征忧虑地说:“正因为是一国之君,才不能开奢靡风气的源头,以防上行下效啊。”唐太宗依然认为魏征危言耸听。魏征又以隋炀帝奢侈贪婪终致亡国的教训警戒太宗,太宗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误。
又一次,高句丽向太宗进献了两位美女,魏征知道后表示不应该接受。唐太宗很赞成他的意见,并说道:“去年进献了两只鹦鹉,我现在都老想着回宫,何况是两位美女呢?”于是派人送了回去。
魏征入朝为官之后,始终秉性忠直,仗义执言,只要是不利于江山社稷的,必定要站出来说话,甚至不惜犯颜进谏。唐太宗也拥有难得的气量,敢于重用魏征,先后提升他为秘书监、侍中、宰相,并封为魏国公。贞观十六年(642),魏征病重,唐太宗多次派人送去药品和食物,两次亲自到魏征家中探望,还派专人到魏征家中看护,随时禀报魏征的身体状况。唐太宗最后一次去看望魏征时,看到他病情加重,便流着泪问:“爱卿有什么未了的心愿?”魏征强撑着病体说:“我不担心别的,只忧心国家的兴亡啊!”一心为江山社稷立身立言的魏征不愧为“千古第一谏臣”。
直谏难免犯颜,甚至让君王下不了台。魏征的直言让唐太宗既不能忽视,又夹杂着怒、怕、无奈的复杂情感。
唐太宗当政期间,社会逐渐发展,出现了升平景象。太宗本人也逐渐滋长了一些奢侈作风。在众多大臣的歌功颂德之下,太宗决定到泰山顶上举行封禅大典(帝王祭告天地的庆功大典)。这时,魏征又站出来反对,让太宗很不高兴。魏征从容地解释道:“陛下功劳虽大,百姓受到的恩惠还不够多;德行虽然高,还没有恩及所有人;天下虽然安定,财力还不充足;粮食虽然丰收,但库存还比较空虚。何况封禅耗费极大,中原以东地区至今还很荒凉,这不等于向四方暴露弱点,激发其觊觎中原的野心吗?”唐太宗心中不悦,却不知如何反驳,只好将封禅一事搁置不提。
魏征的据理力争有时也让唐太宗心生敬畏。一次,太宗打算去山里打猎,行装都准备好了,但最终没有出行。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说:“本来确实想去,但怕你谏阻,就取消了。”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一只鹞鹰,非常喜欢,便放在肩上玩耍。不料魏征远远走来,太宗吓得连忙把鸟藏在怀里。魏征仿佛意识到了,故意说了很久,以致鹞鹰活活被闷死,使太宗大为扫兴。
几次三番,魏征的进谏令太宗感到尴尬又愤恨。当魏征又一次在朝堂上犯颜上谏时,太宗再也忍不住了,怒气冲冲地拂袖而去,跑到后宫,对长孙皇后说:“魏征总是让我下不来台,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了,却连忙入内室换上朝服,向太宗道喜:“臣子敢直言,是因为陛下圣明。明君拥有直臣应该欣喜,怎么能开杀戒呢?”太宗猛然醒悟,对魏征更加敬重。
和历史上大多数帝王相比,唐太宗虽然贤明,能够重用直臣,但仍不免有被冲撞后的不悦情绪。好在这些矛盾在魏征生前都没有激化,君臣的良好关系维系到了魏征离世。
★ 伯乐感悟作文
★ 《贞观之治》教案
【管理故事:唐太宗用人(锦集8篇)】相关文章: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十期观后感体会【精选】2023-06-06
《容斋随笔·卷九·棰取半》原文及翻译2023-10-22
决定成功的利器2023-02-11
新学期谏言2022-12-18
鉴史问廉学习心得体会纪检组长2023-05-15
七年级历史《科举制的创立》的教学反思2023-02-12
科举制的创立课后教学反思2023-06-30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清官之念》2022-04-30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部编版2022-12-26
全国一卷 作文范文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