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时间:2023-07-11 07:58:3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共5篇)由网友“雪碧不加冰”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篇1: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一、真诚面对学生,还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一)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二)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怦击思维火花。

(一)“爱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 “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二)“创意”引领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打开书看书上的日历,通过看书你还了解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你能比较系统的把这些知识归类吗?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把所了解的知识填进相应的表格(事先提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开始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三、生活融乳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一)生活实例融入数学

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如教学《两步应用题》时,结合学校运动会场景设置“三年级三个班各有六位运动员,以及有两位裁判”的场景,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一步计算的问题直接口答解决,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步应用题从而导入新内容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二)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又如《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篇2: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一、真诚面对学生,还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一)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二)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怦击思维火花。

(一)“爱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 “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二)“创意”引领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打开书看书上的日历,通过看书你还了解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你能比较系统的把这些知识归类吗?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把所了解的知识填进相应的表格(事先提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开始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三、生活融乳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

[1] [2]

篇3:素质教育下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素质教育下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敖特根夫

(内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学校)

众所周知,数学留给学生的印象就是枯燥、无趣、抽象,再加上教师单一的灌输式、被动式教学方法,严重不利于精彩数学课堂的构建,也不利于数学学科价值的实现,更不利于学生健全的发展。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所以,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构建精彩的、具有活力的数学课堂进行概述。

一、转变教学思想

在以往,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不论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还是教学方法都是为了考试,为了能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但是,教师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了学生对数学的“厌恶”,既不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要将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变成知识与能力的双重培养和提高;要将以师为本转变为以生为本,要确保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要将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转变成多样化的、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等等。这样才能为具有活力的数学课堂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习兴趣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主动地去学习,才能让课堂变得有生机、有活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素质教育下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有人说过:“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没有兴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课堂与实际脱离了。”因此,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我认为可以借助生活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环境当中,进而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确保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也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创设了下面的生活情境,即:某商场销售某品牌的纯牛奶,进价是40元/箱,厂家要求销售价格在40~70元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发现,若每箱以50元销售,平均每天销售90箱,价格每降低1元,平均每天可以多销售3箱,价格每升高1元,每天则少销售3箱,思考:当价格定位多少时,商场的每天平均销售利润最大?

熟悉的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们要有意识地将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确保“活”的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

三、凸显学生主体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组织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而且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才能真正地“活”起来,才能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多种教学方法来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进而确保课堂效率获得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教学“不等式”时,我选择的是先学后教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了解不等式以及不等式的意义;掌握不等式的解的计算方法等。接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下面的几道练习题:(1)不等式x+2<6的整数解有____;(2)3-x<-1的解集为___;(3)不等式6x+8>3x+8的解集为____;(4)不等式(2x+1)2-3x(x-1)<7+(x+k)2的解集为___……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主解答上述问题,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对“活”化的数学课堂的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除了先学后教模式之外,我们还可以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以及动手操作等方式,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当中,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自主体验和探究数学知识,进而在构建出具有生机的数学课堂的同时,也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出相应的贡献。

四、多元化的评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可见,评价在数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评价与“活”的数学课堂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我们的评价也逐渐走上了多元化。教师多角度、多方向的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优缺点,而且对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走进数学课堂,进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步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总之,在构建“活”起来的数学课堂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学生在高效的数学课堂中获得综合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林玉成。如何构建轻松的初中数学课堂[J]。成才之路,(30)。

篇4:让思想品德活动课真正“活”起来

让思想政治活动课真正“活”起来

从起思想政治课实施课程改革,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调整了旧教材中部分教学内容,充实了具有时代感的内容,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加强实践环节等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增设“活动课”就是最明显的例证。“活动课”的内容包括正文、辅助文和活动设计方案,它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上好思想政治活动课,让活动课真正“活”起来,必须正确处理好如下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同时又是培养创新精神的目标。因此,在活动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实践、领悟、探索、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造个性。当前,有许多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学习。例如: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帮学生查阅资料,然后把资料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步骤,按部就班地由学生代表发,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依据教师所谓的标准答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判。这样的活动课,把学生牢牢地套在框框里,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的活动课就象在演戏,教师和学生都按照剧本已定的角色演,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泼热烈,但实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诚然,我们在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并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决定了活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否则,学生的学习就会群龙无首,成为无舵之舟,学习就存在盲目性。在创新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通过点拨思路,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自觉学习;通过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使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要由原来的“台前”退到现在的“幕后”,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增强服务学生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为学生创造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敢于质疑的氛围,才能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其次,要处理活动课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初中阶段思想政治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拥有求知的信念、科学的观点、实践的精神和创新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活动课教学中,应该更重视学生的创新过程,而不是创新结果。要看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是否高昂,是否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否新颖。至于活动的结果,比如辩论赛、讨论会结论的对错及撰写政治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质量的高低,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并不足以形成系统的科学方法和正确的判断能力。因此,教师不要把学生的创新结果作为主攻方向,而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动脑、动口、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再次,要处理好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的关系

现代教育研究证明,现代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课教学方案和教学中,要照顾到每个学生,使活动课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表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自觉意识与能动作用的支配下进行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活动。同时,由于活动课的内容结构是由正文、辅助文和实践活动组成的,所以教师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播,又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能把活动课搞成纯粹的讲授课或单一的活动课,而是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又因为学生在社会阅历、知识水平和身心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决定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先天赋予和后天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使学生的个性通过创新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学生的个性也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实施分层或分类教学,按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他们参加不同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最后,要处理好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教材是创新教育的载体。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因此,活动课离不开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外,重点要利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复合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要让学生从书本中找问题,力求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受原有知识和材料的束缚,要换一个角度地看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灵活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做到思维“求新”、“求异”。值得一提的是,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了在活动课开展创新教育,要坚持思想感情政治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要教育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和“真、善、美”的能力,否则,不仅达不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使教育产生反效果。“活动课”的真正意义在于“活动”,创新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做到既利用教材设计好的活动方案,又不局限于教材,教师要有创新,学生更要有创新;教师既要认真组织、加强指导,又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或束缚学生的实践活动;既要对学生的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又不能过分重视学生的创新结果。

总之,教师只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关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才能使活动课真正“活”起来。

篇5: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浙江省临安市於潜一小何利群

[案例]:

一年级语文课上,老师教了生字“马、米、土……”后,为了巩固这几个生字,老师让学生做游戏,每个学生的胸前都有一个字,让学生离开座位找朋友,两个朋友的字能组成词语拼读。这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游戏。大家马上离开座位活动起来,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大家晃来晃去,一片嘈杂,有的小朋友很快找到能和自己拼的字,就拉着手在玩;有的小朋友马上离开座位去找自己平时喜欢一起玩的朋友去聊天了;有的小朋友有点莫名其妙的在座位上,看着别人,也许不知怎样干……过了几分钟,在老师声嘶力竭中,学生安静下来,老师拉出几对朋友,让学生拼读。然后,老师马上接着“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看拼音猜苹果树中苹果下是什么字(其实就是读拼音拼汉字)。对猜的孩子每人奖励一只苹果,学生情绪一下子被煽了起来。由于苹果有限,结果奖励到苹果的孩子拿着苹果沾沾自喜,摸着苹果,也不注意老师还在要求他们下一项学习活动――念儿歌;没有奖励到的孩子,眼睛也羡慕地注意看着苹果;有个别孩子还从抽屉里拿出自己的零食,以示自己也不比别人差,也有吃的东西。学生的注意力都分散了。虽然看上去这堂课学生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但是学到的东西不得而知。

像这样空热闹,假互动的案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我想:我们用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标和新的培养目标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是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应该像这位老师那样积极倡导让孩子多实践,多合作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新教材的实验中,在课堂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但是,总不是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乱哄哄的吧!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强调课堂常规要求,就会扼止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活”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玩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更何况是在课堂中学习知识呢!课堂学习更要有规范要求,这是学习效果的保证。

怎样区分“乱”和“活”呢?专家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由此可见,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且伴着“给我”的声音;虽然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都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但这种“活”中也要有新的规范,过于放纵,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调控策略,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来,教师应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引起注意。

一、正确的认识

1、课堂上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统一的。

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常规管理上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对学生“活”的内涵教师也要有正确的的认识,“活”不等于不要课堂常规,它不是指“乱哄哄”,表面上的“热闹”,而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喜爱兴趣,学习中的好心情及投入程度,能主动探索、专注倾听、积极交流、勤于动手,以及对成功的愉悦之情等的表现,其实质也正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常规内容,学生的“活”应体现在这里。课堂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师生亲密无间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但要做到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教师要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每节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贯穿渗透于学习活动之中,贯穿于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教学中形成“活而不乱”,呈现出平等、宽松、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

2、课堂上的“活”是有前提的。

是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班级人数往往在40人至60人之间,就算小班也在30人左右,这么多的人互动,能真正起到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作用吗?还是表面热热闹闹,其实连教学目标都没有完成的假互动呢?因此,有些“活”的教学方法是要在真正的小班里才能进行的,否则事倍功半。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放”与“管”,才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活”得有度,“活”得有效。

二、正确的引导

学生的“活”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常规训练虽然不能强调机械化、模式化,不要过分强调坐姿、掌声等的整齐划一,不要过多地让学生齐念“课堂常规口诀”。但是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个体学习时、小组讨论时、集体游戏时、作业时等等不同情况下应该注意怎样学习。

1、明确目标。

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心里很清楚这节课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三个维度,这样才能避免教学变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避免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教师不能把握,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虽然场面很“活”,学生发言积极,但是离开了教学目标,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教学目标明确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落实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一个合作学习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学习探究。在探究当中灵活地根据心中的目标来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2、动静有度。

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动”是一种学习形式,而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动”而动。课堂上应动静结合,放收有度。就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而言,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自主学习,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合作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之恰到好处,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活动状态,使学生整堂课的精神处于亢奋之中。像上面案例中,游戏一个接一个,看看很“活”的一堂课,学生的收效却不大,连最起码静心学知识的常规都不能训练到位,难道我们的知识都是在这样环境中获得的吗?

3、安排有序。

比如本文开头的案例中,课堂游戏前,教师应该将班内40余名学生平均分成4个小组,让学生在每个小组活动圈内找朋友,找到朋友后站在“光荣圈”内。那么学生开始活动就不会满教室跑,到处漫无目标地晃动。学生找到各自可以组成词语的朋友后,就手拉手站在“光荣圈”内,学生就不会找到后两个人就自顾自玩,站在“光荣圈”内的学生会有一种自豪感、成功感,这样剩下的学生(没有找到朋友)少了,他们也会尽快地去找朋友,老师也用不着声嘶力竭地去组织了,一目了然就看清了哪些学生已经找到了朋友。这样教室里就减少了吵闹的机会。另外老师在平时的游戏中要强调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要常常在游戏中渗透训练。

4、训练方法。

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新的'规范,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认识――上课要听从老师的统一指挥;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发言要找准适当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例如在让学生学会倾听的常规训练中,要求他们学会要用眼睛注意说话的老师或同学,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能记在心中或听出差异进行补充。对那些别人说话时,只顾自己,不善于倾听的学生要加以引导、鼓励,让学生都能加入到听的行列中来。再如,围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应该注意轻轻讨论,遇到问题相互议论,评议,不能大声争论,分配任务时要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等。那么,案例中拿出零食吃的行为还会发生吗?

5、尊重学生。

学生有活生生的思想,他们在活动中肯定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规范的同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对于偶发事件,教师应采取“宽容的策略、转换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诱导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冷却的策略、糊涂的策略”等。如案例中发生学生吃零食的事件,教师可以幽默地说:“啊,你的零食好香啊,可是老师这里还有比零食更香的东西,那就是――比一比,谁能把儿歌读得好!”。也可以转换学生的注意力:“刚才有6个小朋友得到了老师的奖励――苹果,接下去,我们要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更好地朗读儿歌,得到知识的金苹果。”而不能严厉地去呵斥学生。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如案例中老师可以采用下面的评价,让学生投入到下一轮学习中。夸张评价法――“你们看,这位小朋友多爱学习,他已经把自己的奖品放到脑后,投入学习儿歌中去了,老师相信他还能得到更多的金苹果。”赞美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的做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榜样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真懂事,做得真好,希望小朋友也能像他那样。”假设评价法――“如果你把零食放到下课再吃,那多好啊!你能改正吗?”等,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领略到成功的自豪感,改正不足之处。

另外,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在学生主体性越来越被强调的今天,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面对越来越活跃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教师都遇到了相同的问题:课堂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学生会提出一些漫无边际的问题,课时与教学任务产生了矛盾,一节课往往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新型师生关系下的课堂教学不是对教师作用的忽视,而是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让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尤其在“调控”上下功夫,让自己在课堂“调控”上游刃有余,提高课堂驾驭能力,真正处理好语文教学中“活”与课堂常规的关系,使我们的课堂改革落到实处。

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

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工作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究

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论文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小论文

生活化让信息技术课堂“活”起来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初探

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共5篇)】相关文章: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论文2022-12-30

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论文2023-07-02

浅谈作文教学生活化2022-12-01

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活起来2022-05-07

小学英语生活化的初探2023-08-06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析2023-09-12

数学与生活论文三年级2023-09-1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2022-05-08

小学数学课堂教育随笔2024-02-08

创设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的教育论文202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