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沂中简介

时间:2023-07-18 07:56:0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杨沂中简介(锦集8篇)由网友“回声”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杨沂中简介,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杨沂中简介

篇1:杨沂中简介

杨沂中

杨沂中(1102—1166),字正甫,代州崞县(今山西原平北)人,南宋名将。

杨沂中生于将门世家,祖杨宗闵,永兴军路副总管,建炎二年(1128)正月,金军攻占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时战死,后谥忠介。父杨震,宣和三年(1121)从折可存镇压方腊起义军,后任麟州(今陕西神木北)建宁寨知寨。靖康元年(1126)十月,建宁寨陷,杨震“与子居中、执中力战没”,后谥恭毅。

杨沂中为杨震长子,宣和末应募从军,靖康元年十二月,从信德(今河北邢台)知府梁扬祖勤王,隶属张俊部。建炎三年(1129)三月,从张俊镇压苗傅、刘正彦兵变以功升任统领。建炎四年正月,从张俊抗击金军于明州(今宁波),以功升中军统制(领)。同年六月,改御前军为神武军。绍兴二年(1132)三月,以张俊的神武右军的中部(军)统制杨沂中,升任神武中军的长官统制(后设都统制)兼提举宿卫亲军。所部虽不满5000,但杨沂中逐渐成为宋高宗的心腹。绍兴三年九月,杨沂中兼任权殿前司公事,绍兴五年,南宋进行军制改编,神武军改为行营护军,并组建新的三衙军,杨沂中改任权主管殿前司公事,正式成为殿前司长官,所统神武中军改为殿前司军,但仍属次要部队,常在前护军韩世忠、中护军张俊的节制下进行抗金战争。绍兴六年十月,在被列入“十三处战功”之一的藕塘之战中,杨沂中因功建节,授保成军节度使、殿前都虞候,后又兼领侍卫马、步军司,统管三衙亲卫军。绍兴十一年,在也被列为“十三处战功”之一的柘槔之战后,杨沂中以功升开府仪同三司为使相,兼殿前都指挥使。当年十二月,宋高宗、秦桧杀害岳飞,在杀岳云、张宪时,杨沂中任监刑官。次年赐名存中。绍兴二十年,杨存中封恭国公仍兼殿前都指挥使。三十一年二月遭陆游等抨击后,担任殿前司长官达25年之久的杨存中罢职,升太傅,领宫观闲差,进封同安郡王,宋高宗说:“杨存中之罢,朕不安寝者三夕。”同年十月,在金帝完颜亮南犯临江的形势下,起用杨存中任御营宿卫使,统率亲卫军。次年正月,又被任为江、淮、荆、襄路宣抚使,因朝臣反对而改为只任两淮防务。同年五月,御营宿卫司被撤销,杨存中罢职,再领宫观闲差。

隆兴元年(1163)五月,北伐宋军在符离(今安徽宿州)之战中溃败。六月,枢密使张浚罢兼都督,杨存中又被起用为御营使、措置江防事。同年八月,张浚复兼都督,杨存中再次罢职。次年八月,张浚死后,杨存中又被起用为同都督,在宋金议和进行期间,负责江淮防务。同年十二月,宋金议和。乾道元年(1165),撤销江淮都督府,杨存中升宁远、昭庆二镇节度使,领宫观闲差。乾道二年(1166)死,终年65岁,追封和王,谥武恭。

篇2:杨锐简介

杨锐简介

杨锐(1857—1898)字叔峤,又字钝叔。四川绵竹人。举人出身。1889年(光绪十五年)授内阁中书,后晋为侍读。曾入张之洞幕府,在北京任职期间经常写信向张之洞密报朝中动态。中日甲午战争时,主张集精兵猛将大举北援,保卫津沽。1895年参与发起强学会。强学会被封禁后,又联合会中志士抗争。清廷在强学会旧址基础上设立官书局,命其参与选书事宜。18春在京创立蜀学会,并办蜀学堂,以张之洞的《劝学篇》为指南,兼习中学和西学。4月列名保国会,而每于集会时常当众假寐。在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与康有为相交,但变法主张多有不合,攻击康“多谬妄”,声称要对新法“稍加裁抑”。戊戌政变时被捕,张之洞营救不及,被害。遗著编为《杨叔峤文集》和《杨叔峤诗集》。

篇3:杨业简介

杨业

杨业(?—986),一作邺,本名重贵,宋朝名将。

父杨信,“麟州土豪”,当是麟州(今陕西神木北)人。后汉时,“自为刺史”,臣附于后汉、后周。杨信二子,长子重贵,次子重训(勋)。杨重贵事北汉世祖刘崇,北汉帝刘承钧时赐姓刘改名继业,“比于诸子”,任保卫指挥使,升至领建雄军(晋州,时属后周,今山西临汾)节度使。屡建战功,号为“无敌”。

宋开宝元年(968),宋太祖赵匡胤攻北汉时,刘继业以侍卫都虞候,领军扼守团柏谷(今太谷西南)以抗宋军。侦知宋大军已至,虑众寡不敌,退保太原,被罢兵权。宋军围攻太原,刘继业又领兵守城,数出兵攻宋军。宋军多次攻城未果,加上暑雨,宋军将士多病,只得退兵。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亲征攻北汉,围太原城,刘继业捍太原城东南面“杀伤宋师无算”。五月,北汉帝刘继元降,刘继业犹据城苦战。刘继元派亲信前往命令投降,刘继业才归宋。

刘继业归宋后,复姓杨氏,单名业(一作邺),随即授环卫官为左领军卫大将军;不久,领郑州防御使。

辽乾亨元年(979)九月,辽军分路南犯,虽为宋军击退,但边境形势仍很紧张。宋太宗认为:“杨业老于边事,洞晓敌情。”遂任命杨业为代州(今山西代县)知州兼三交(今太原北)驻泊兵马部署,时大将潘美任三交都部署,屯兵防辽。次年三月,潘美自三交口巡抚至代州,适遇辽军南犯雁门(今代县西北),杨业率骑兵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向南,与潘美所部合击,大败辽军,杀辽将萧咄李,俘辽将李重海。杨业以功升“领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知代州事,自雁门之捷,契丹畏之,每望见业旗即引去”。一个归宋不到一年的降将,立功边关,扬威朝野,受到宋太宗的重用,但却引起宋朝旧将们的妒忌。从此,“主将戍边者多嫉之,或潜上谤书,斥言其短”。虽然仍得到宋太宗的信任,却埋下了日后因失援而血染疆场悲剧的祸根。

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986)正月,宋军大举攻辽,以东路军曹彬、崔彦进率主力直取幽州;另以米信、杜彦圭部出雄州,田重进部出飞狐(今涞源)。二月,西路军以潘美为云、应(今山西应县)、朔(今属山西)等州都部署,杨业任副都部署,王侁、刘文裕为监军,率部出雁门。宋太宗原计划曹彬所率主力大张声势,扬言直取幽州(辽南京),持重缓进,将辽军吸引在幽州,以利于西路军顺利攻占沿途州县,然后会师攻取幽州。三月,西路军出雁门,击败辽军,辽寰州(今山西朔州东)刺史赵彦辛(辛,《辽史》作章)降宋;进围朔州,辽节度副使赵希赞以城降宋。辽以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为山西兵马都统,率军抵抗潘美、杨业所统宋西路军,尚未到前线,潘美、杨业军又攻辽应州(今应县),辽节度使艾正以城降宋。四月初,潘美、杨业军又攻占云州,辽大同军(云州)节度副使赵毅等降宋。在西路宋军攻城俘将,连连得胜的形势下,作为主力的东路宋军为争功,不等与西路军会师,违背诏旨,自行北上攻占涿州,又因粮尽退兵。五月,宋东路军又进至岐沟关(今涿州西南)北,受到辽军主力的追击,岐沟关之战宋东路军大败,宋太宗遂令西路军退回代州,护送云、朔、寰、应四州民户南迁。辽军大败宋东路军后,耶律斜轸部得以全军十余万西攻;六月,攻占寰州,宋守军千余人战死。面对强敌,杨业对潘美、王侁等建议:“贼势盛,不可与战,姑密谕云、朔等将先出寰,我师次应州,贼必悉众来拒,俾朔州吏民直入石碣谷,列强弩千人于谷,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万全矣。”首先遭到监军王侁的反对,并说:“君侯素号无敌,见敌逗挠岂有他志。”王侁又得到主帅潘美的支持,杨业处于如不出战即是通敌的情况下。七月,被迫出军,只得要求潘美等在陈家谷口(今宁武北)接应。辽军主帅耶律斜轸得知杨业出兵,令部将萧挞凛设伏兵于路,杨业率部北攻朔州,清晨,杨业“麾帜而前,斜轸佯退,伏兵发,斜轸进攻”,杨业战败。而潘美、王侁等则“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陈家)谷口”,杨业自午至暮,从朔州南三十里狼牙村转战退至陈家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残部还有一百多人,杨业对他们说:“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杨业往日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深受士卒的拥戴,如今面临生死关头,他们都不肯离去,杨业遂“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杨)业犹手刃数十百人”,杨业为流矢所中坠马,马亦被射中受重伤,杨业遂为辽军所俘,其子杨延玉亦战死。杨业在被押赴辽朝途中绝食三天而死。杨业自北汉时起,与辽朝“角胜三十余年”,“人号杨无敌”,深为辽朝人民敬畏。辽朝人民在杨业死地建庙祭祀。在杨业死后近一百年时,元祐四年(1089),苏辙奉使辽朝,出古北口(今北京怀柔东北),作《过杨无敌庙》诗:“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说明杨业是宋、辽两朝人民敬仰的英雄。

杨业实际是因主帅潘美、监军王侁、刘文裕等妒忌,被置之必败之地,潘美等又违约不援所害。杨业之死,“天下闻其死,皆为之愤叹”,宋太宗深为痛惜,但宋太宗的亲信、主帅潘美只受到带有象征性的惩罚,削秩三等,而且所削的只是检校官的荣誉衔,由检校太师降为检校太保,并且次年即恢复。外戚刘文裕被除名,配隶登州(今山东蓬莱),但“岁余,上(太宗)知业之陷由王侁,召文裕还”。主要责任都推给王侁,王侁被除名,配隶金州(今陕西安康),后死于召还途中。

宋太宗不仅对杨业进行褒赠,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还录用杨业六子,杨延朗(延昭)自供奉官升崇仪副使,杨延浦、杨延训由殿直升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录用为殿直。杨延昭及子杨文广后来都成为抗辽名将。后世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的抗辽事迹,演绎为“杨家将”故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篇4:杨政简介

杨政

杨政(1098——1157年),字直夫,原州临泾(今镇原县)人,南宋抗金名将。其父杨忠,为宋时武将,在抗击西夏入侵中原时战死。

杨政深怀国耻家仇,毅然于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应募入伍,初为弓箭手,在南宋建炎元年至绍兴二十七年(1127——1157年)间,从南宋抗金名将吴玠部下效命,在秦陇一带抗 击金人。吴部九战九捷,有力遏制金兵南下进犯。在多次战役中,杨政指挥若定,英勇善战,冲锋陷阵,屡立战功,被升任为武显郎。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231年)五月,金军大将没立率军从凤翔,乌鲁、折合和阶州、成县兵分两路夹击和尚原(今陕西宝鸡市西南),进攻箭关。杨政统精兵随吴玠坚守阵地,调兵遣将,交替出战。因此地山谷路狭石多,马难行走,擅长骑兵作战的金军只好舍马步战。杨政乘机出兵掩杀,使金军损兵折将大败而退,金军将领乌鲁、折合丢盔弃甲,狼狈遁逃。同年十月,金兀术又亲率大军十万,自宝鸡而来。金军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术,再次猛攻和尚原。杨政奉命率兵还击,两军对垒时,即选拔力大善射士兵,利用强弓,轮流发射,很多金兵应弦而毙。战斗中,杨政身先士卒,手持长刀大斧,冲入敌阵,左右砍杀,日战数十回合。士卒以一当百,奋勇杀敌。同时,杨政用奇兵从傍冲杀,一举切断金军粮道,并在险地埋伏劲旅,待金军兵败后退时,伏兵一跃而起,乘机砍杀。此一战役,激战三昼夜,金军被杀一万余人,金兀术也身中两箭,化装潜逃。和尚原战役,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再次大败金兵。生擒金兵万户及首领三百余人,俘获士卒八百六十人。杨政以军功,被提升为恭州刺史。

杨政长年战斗在抗金战场上,绍兴二年(1132年)三月,他和南宋抗金名将吴璘率部大败金兵于方山原。次年,金军新任统帅撒离合,乘吴玠在河池(甘肃省徽县)之机,率军直取汉中,杨政随吴玠部应战,双方大战饶凤关(今陕西西乡县以北汉水北岸),宋军大败,关被攻破。绍兴四年三月,金兀术、撒离合又率骑兵十万,欲攻仙人关(今陕西凤县西南),取道入蜀。这时,杨政向吴玠建议:“仙人关,蜀之厄塞也,应当坚守,时而出奇击之。”吴玠采纳了他的意见,并筑军垒于关外防御。因敌多变而又奸诈,所以杨政采用了随机应变战术,他命士兵万箭齐发,轮流射击,矢如雨下,奋勇迎敌,连日百余战。激战中,金军将帅督战进攻更急。杨政又选精兵千余人走出山谷,截断金兵增援,并乘敌不备,夜袭敌营,砍杀敌兵无数。又在四面山谷之中,点燃无数火把,擂动战鼓,震天动地,喊杀助威。金军不知虚实,惊恐乱阵,彻夜不宁,于是被迫逃遁。杨政以军功显赫,再次被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环庆路经略安抚使。

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杨政奉吴玠令,率师收复了秦州之后,整肃吏治,安抚居民,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为时人称颂。绍兴九年(1139年)三月,宋金达成和议,交割地界,杨政诏还,改任经略安抚泾原兼统帅环庆、利路。后任熙河兰巩路经略安抚使。历任熙州、利州知州、兴元府知府、武康军承宣使兼川、陕宣抚副使司都统制。绍兴十年五月,金兀术又率大军南犯。杨政又与统制杨从义合兵迎击,大败金兵于凤翔城南,并在宝鸡渭水上与金兵交锋,七战七捷,被任命为武当军节度使。翌年九月,金军将领胡蓝、习不祝又集合步骑兵五万来攻。杨政与吴璘、郭浩统兵迎战于仙人原,金军溃退。同年十月,杨政乘机走出和尚原,率军夜袭陇州(今陕西陇县),趋赴吴山。此一战,大败金兵于宝鸡,并生擒金军万户通检。

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金再次和议达成。杨政奉诏从政,任兴元府知府。累官至御前诸军都统制,加少保、太尉。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杨政病逝,终年六十岁。死后谥“襄毅”,赠开府仪同三司。后世人立祠永祀。

杨政曾坐守汉中十八年,在抗金征战的同时,关怀民间疾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当时,汉江堤坝因受战争影响,年久失修,破坏严重,不仅农田失去灌溉之利,且屡遭水决之患,致使人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他亲自察看走访,修筑汉江长堤防护,人民大受其惠,凡对民有利之事,不因军事而废。

杨政起初为吴璘部下一员裨将,素对吴璘极为尊敬,唯命是从。他后来官高位显,仍执门下之礼,益加恭顺,从不以贵越礼,甚为时人称颂。

杨政戎马一生,抗金保宋,浴血苦战,屡败金兵,不仅保卫川陕秦陇地区免受金朝奴隶主贵族的破坏与蹂躏,而且有力地粉碎了金兵由陕入川,进而顺江东下覆灭南宋王朝的阴谋,从而为保卫南宋和东南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篇5:杨业简介

岐沟关之战

北宋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986年),在宋辽战争中,宋举兵三路攻辽,主力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南)溃败,致全线被辽军各个击破的一次重要作战。

高粱河之战后,辽军曾数度越界南下。982年,辽景宗去世,辽军即停止南侵。双方处于休战状态。不过在此期间,宋太宗一直在准备二度北伐,以收复幽州,报仇雪耻。986年,宋知雄州(今河北雄县)贺令图等上言,说辽主少国疑,母后专权,宠臣用事,国人怨疾,建议乘此机会,直取幽云。其实这时辽统治集团君臣协和,政治贤明,并不存在什么可乘之机。但赵光义却信以为真,不顾参知政事李至的反对,不顾粮草、军械缺乏、北伐准备不足、开战胜算不多的实际情况,不和宰相商量,即决定对辽用兵,兵分三路,大举北伐。

是年正月,宋太宗赵光义部署三路进击:东路以曹彬任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崔彦进为副,率兵10余万,由地形平坦开阔的雄、霸(今河北雄县、霸州)地区北进,趋固安(今属河北)、涿州;另以米信为幽州西北道行营马步军都部署,率一部兵力经新城(今河北新城东南)并趋涿州。中路以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率数万兵自定州(治安喜,今河北定州)北趋飞狐(今河北涞源),攻取蔚州(治灵仙,今河北蔚县)。西路以潘美为云、应、朔路行营马步军都部署,杨业为副都部署,率军自代州(今山西代县)越恒山出雁门关,攻取寰(治寰清,今山西朔州东北马邑)、朔、应(今山西应县)、云(治云中,今山西大同)诸州。宋军的战略意图是三路齐发,以东路军自雄、霸地区实施佯动,声言进取幽州(今北京),持重缓行,吸引辽军主力于幽州以南,使其无暇西顾,保障中、西两路攻取山后(今河北太行山、军都山、燕山迤北临近地区)诸州。尔后三路会攻南京(即幽州,今北京)。辽承天太后萧绰闻讯,决定以骑兵之长和平坦广阔的有利地形,集中主力先破宋东路军,再移师逐个击破。遂部署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部先趋涿州阻击,继以东京留守耶律抹只率军驰援幽州;自与圣宗率精骑数万进抵驼罗口(今北京南口附近)应援。同时,以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为山西兵马都统,率军进援山后,阻击宋中、西两路军东进。命林牙(官职)勤德守平州(今河北卢龙)海岸,以防宋军由海上袭击侧后。

三月初,宋军开始进攻。西路军出雁门关西口北上,克寰、朔二州后,转破应州,北取云州;中路军克飞狐,分兵一部围灵丘(今属山西),以大部兵力于飞狐北击败辽援军后,直取蔚州。至四月中旬,西线已攻占山后要地。此时,东路曹彬部亦克固安、涿州。耶律休哥在援军未到之前,避免与宋军争锋;昼出精锐虚张声势,夜遣轻骑袭扰,暗潜部分兵力设伏宋军侧后,断其粮道,疲惫宋军。曹彬10万军占据涿州仅旬余,即迫于粮草不济而退兵。至白沟(今河北新城东南)被太宗传令即止,严令其缘白沟河趋新城,与米信部会合,养精蓄锐,待中、西两路会师,再北进取幽州。曹彬率军抵新城后,由于部众求功心切,未及中、西路会师,即又孤军冒进,往攻涿州。时值酷暑,又遭耶律休哥沿途阻击,推进艰难、迟缓,复抵涿州时,士气已疲乏不堪。这时,萧太后已率军进抵涿州东,与耶律休哥形成对宋军钳击之势。曹彬见势不利,引军冒雨南撤。耶律休哥率精骑驰追。五月初三,于岐沟关大败宋军,曹彬领溃军逃至拒马河,连夜抢涉,慌乱中人马相踏,伤亡甚众。残部退营易水南又被辽军追及,士卒惊遁,被杀数万,余众奔往高阳(今河北高阳东)。

七月初,辽移师西线,以10万大军实施反攻,连下蔚州、飞狐。宋太宗以东路主力溃败,无法实现合围幽州意图,急令中路军撤守定州,西路军退屯代州。未几,又令西路军出代州掩护云,应、寰、朔四州民众内迁。时辽军已占据寰州,副帅杨业力主分兵应州,诱辽军向东,另以强弩手千人扼守石竭谷口(今山西朔州南),阻击辽军,以保民众安全南撤。监军王倪及潘美不纳杨业建议,逼其出雁门直趋朔州出战。及战失利,回师陈家谷口(今山西宁武北),潘美、王倪已违约先撤。杨业孤军奋战,负伤被俘,绝食而死。至此,宋三路大军皆败,所取州县复失。

点评:此战,辽军取胜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协和,兵强马壮,指挥正确,能在宋军合击的态势形成 前集中兵力,把握战机,在平原开阔地带利用己方的骑兵优袭,攻击战斗力已大大削弱的宋军,并敢于勇猛追击,以扩大战果,将宋军各个击破。北宋失败的原因,仍然是昧于知彼和准备不足。辽在萧太后摄政时期,正处于国势强盛的阶段。宋太宗看不到这一切,不愿认真作好充分的战争准备,未能建立一支拥有众多骑兵的强大军队,并依靠这支军队去摧毁辽军的主力,而只想凭侥幸取胜,以步兵对抗骑兵,其结果就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他的分进合击的战略虽然可行,但宋三路进军,互不协调,主力贸然突前,先遇辽军袭扰,疲于往返,士卒饥乏,后遭合击,而溃不能战,又没有强大的战略预备队的支持,致全线失败。损兵、折将、丧地。“岐沟之蹶,终宋不振”。从此,宋对辽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被迫转取战略防御。

篇6:杨一清简介

杨一清

(1454~1530)   明朝中期大臣。字应宁,号邃菴,时人称为石淙先生。云南安宁人,后徒居丹徒(今江苏镇江)。八岁以奇童荐为翰林院秀才,成化八年(1472)进士。初任中书舍人,继任山西按察佥事、陕西提学副使、太常寺少卿、南京太常寺卿等。弘治十五年(1502)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清牧地,整顿茶马贸易,使当地的苑监官牧出现复兴局面。次年受命经略边务,兼巡抚陕西,选卒练兵,罢斥冗官贪吏,军纪肃然。正德元年(1506)改总制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军务,升右都御史。为加强战备,他提出修浚墙堑、增设卫所、经理灵夏、整饬韦州等安边四策,但不附当权太监刘瑾,未得实施。次年被迫离职。五年安化王朱寘鐇之乱起,受召总制军务,与太监张永前往宁夏讨之,未至而乱平,劝说张永入京揭发刘瑾罪恶。刘瑾被处死后,以张永荐,被召入京,拜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六年改任吏部尚书。寻以积极谋划镇压中原农民起义,加少保、太子太保。后进少傅、太子太傅。十年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参机务。十一年,因受佞倖钱宁等排挤,解职家居。嘉靖三年(1524)诏以少傅、太子太傅改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总制三边军务。他认为防边“无事时当如有事时提防,有事时当如无事镇静”,经常率领诸将演习行阵,故使西北边防安堵。时人比之为唐郭子仪、姚崇。不久诏其还京,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寻加少师,仍兼太子太傅,又加太子太师、谨身殿大学士,后又加特进左柱国、华盖殿大学士,六年二月任首辅。八年九月,受阁臣张璁等攻讦而致仕。次年,被削官闲住。以忧恨疽发于背而死。

杨一清博学善权变,为政通练,尤晓畅边事,曾一夕占十疏,悉中机宜。一生四次在陕甘一带任职,对整饬西北边防有很大影响。卒后三年复故官。二十七年赠太保。著有《关中奏议》、《石淙类稿》、《西征日录》、《车驾幸第录》等。

篇7:杨涟简介

杨涟

(1572~1625)   明末大臣,东林党的重要人物。字文孺,号大洪。湖广应山(今属湖北)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任常熟知县。后擢户科给事中,转兵科右给事中。天启初,因移宫(见三案)而遭劾辞职。天启二年(1622)起为礼科都给事中,旋擢太常少卿,次年拜左佥都御史。四年进为左副都御史。

杨涟在光宗、熹宗时的内廷“红丸”、“移宫”事件中,劾崔文昇用药无状:首促诸大臣拥太子入慈庆宫即位,又力促李选侍移居仁寿宫。天启时,宦官魏忠贤用事,与朝廷中群小结成阉党,迫害正直大臣。杨涟与吏部尚书赵南星、左佥都御史左光斗、吏科都给事中魏大中等激扬讽议,务植善类,抑奸邪。魏忠贤及其党对杨涟等恨之入骨,遂兴汪文言狱,诬大中、光斗等交通文言,肆为奸利,事虽获解,但东林党人处境日危。四年六月,杨涟上疏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致魏忠贤恨甚,十月,矫旨责涟无人臣礼,与光斗等并罢官,次年再兴汪文言狱,以“党同伐异,招权纳贿”等罪名,捕杨涟等入狱。七月,杨涟与光斗遭酷法拷讯,惨死狱中。崇祯初,为杨涟等平反昭雪,追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著作收入《杨忠烈公文集》五卷、《杨大洪先生集》(二卷)中。

篇8:杨慎简介

杨慎

(1488~1559)   明代大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为少师杨廷和之子。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移疾归。明世宗朱厚熜即位,起充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大礼议起,帝喜桂萼、张璁倡继统不继嗣之说,召二人为翰林学士。六月,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疏,言与璁等学术不同,不能与之同列,乞罢。奏上,世宗大怒。罚夺俸两月。七月,慎等又伏左阙门力谏,帝震怒,命执首事者下诏狱,慎等撼门大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十日之间,慎两遭廷杖,死而复甦者再,乃被削籍,谪戍云南永昌(今云南保山)。八年,其父死,获许归葬。自是或归蜀,或留戍所,颇得地方大吏善视。十一年正月,受聘修云南通志。十九年又得预纂蜀志。三十六年,巡抚遣骑逮之还。三十八年七月卒。

杨慎幼善诗文,入京后授业于大学士李东阳门下,曾预修武宗实录。谪戍云南后,以投荒多暇,手不释卷,博览群书。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选辑为《升庵集》八十卷行世。

刘长春简介

刘曜简介

刘丽川简介

刘伶简介

《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沈嘉徵,字怀清,山阴人”阅读答案及句子翻译

《宋史安丙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英雄事迹的作文1000字

杨沂中简介
《杨沂中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杨沂中简介(锦集8篇)】相关文章:

《从军行·玉门山嶂几千重》翻译赏析2023-05-11

秦桧简介2023-01-13

黄鹤楼有感精选作文2022-09-25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2022-07-22

隔油调节池-UASB-接触氧化工艺处理食品废水2022-08-09

接触氧化-改良SBR工艺处理中药提取废水实例2022-09-19

UASB-接触氧化工艺处理酒精废醪2023-12-17

有趣的美术课作文400字2023-10-09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七》阅读答案2023-06-01

写在高一开学初作文2022-04-2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