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与中国传统生死观

时间:2023-07-22 07:40:0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安乐死与中国传统生死观(精选7篇)由网友“快乐的小长毛”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安乐死与中国传统生死观,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安乐死与中国传统生死观

篇1:安乐死与中国传统生死观

安乐死与中国传统生死观

“安乐死”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由于关涉种种道德问题,安乐死在我国难以取得合法地位.而我国儒道代表的`传统生死观对死亡价值的肯定和重视,为安乐死的合法性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

作 者:李伟波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 刊 名: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6(4) 分类号:B22 D90-053 关键词:安乐死   传统生死观   合法性   死亡价值  

篇2:中国传统生死观探析

中国传统生死观探析

从中国传统的`生死观的探析中,比较和分析理性主义生死观与非理性主义生死观、享乐主义生死观与重视精神价值追求的儒、墨两家生死观的异同,挖掘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死观的传统生死观资源,促进大学生热爱生命,显示生命意义,提升人生境界.

作 者:彭鸿雁 PENG Hong-yan  作者单位:宿州学院,社科系,安徽,宿州,234000 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RADIO & TELEVISON UNIVERSITY 年,卷(期): 27(4) 分类号:B21 关键词: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   享乐主义   儒家   墨家   佛教   道家  

篇3:形意拳与中国传统哲学

形意拳与中国传统哲学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论述了形意拳这种传统优秀拳种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渊源关系,即形意拳与传统哲学思想中阴阳五行学说、道家思想的深刻联系.

作 者:刘玉泉 LIU Yu-quan  作者单位:铜陵财经专科学校,铜陵,244000 刊 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1(3) 分类号:B2 关键词:形意拳   阴阳   五行学说   道  

篇4:中国传统思想与古代文学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每个中华儿女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但民族不单单是人的集合,同时也是精神、思想和文化的,而古代文学在对这些方面进行传承和发展上功不可没。

所以,要继承民族的优良传统思想发挥其有效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就离不开对古代文学研究与学习。

篇5:中国传统思想与古代文学

引 言:

只有深刻的发掘出中国传统思想与古代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同相融之处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思想与文学相结合后的合力作用,促成双方面的共同发展,从而有效的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与生活。

1. 我国传统思想内涵及其与文学的关系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在这漫长的岁月长河之中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发展和前进的路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思想,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而思想与文学是分不开的,思想想要得到传承就必须依靠各种形式,比如口口相传、在人们生活习惯中的渗透等等,其中文学的的形式,是最为直观与可靠的,对思想的记录也是最为清晰明了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文学作品的产生同样依赖于思想的进步。

所以不难看出我国传统思想与文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传统细想对整个民族价值观、世界观、思维模式以及风俗等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至今也根深蒂固的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

所以在我们现如今的生活当中,认清有利的、好的、优秀的传统思想进行发扬和传承不但对完善我们的精神活动有所帮助,更对这个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主观作用。

这也就同样要求我们对于古代文学要做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2.古代文学与传统思想深刻结合与发展

由上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古代文学与传统思想是相互渗透切不可分割的,它承载了我国数千年的优秀思想和智慧在里面,因而要更好的传承传统思想就要对古代文学有深刻的了解,也要更为清晰的认识到它与传统思想之间的紧密关系。

2.1 古代文学是传统思想的载体与重要传承工具

人的思想不同于物质,是无形的。

所以在流传上就要依赖于各种各样的承载工具,比如创造物、传说、图腾等等。

但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流传方法还是古代文学的记载和描述。

我国的古代文学清楚直观的将遥远的传统思想进行了归类和区分,并且以最为直观的文字形式进行了记载,包括古代的生活环境、当时主流的思想动态、文化形式、药学化学等科技发展甚至包括当时人们的审美观与价值观等等都能在个中文献中得到体现。

而其中的许多著作我们如今也还在普遍的运用与学习其中《论语》、《史记》、《本草纲目》仍然被我们当做学习的范本。

前人的思想和智慧已经与古代文学融合成了一个整体,是无法分开的。

2.2 古代文学能够帮助了解先人优秀思想

古代文学除了记录下优秀的科学理论与思想理论同时也有着许多优美的诗篇和兴味悠长的唯美之作。

几千年的历史中每个阶段都有文人墨客们对于爱国情操的抒发、对大好山河的咏唱以及对爱情的追求等等。

每个年代的文体和表达形式是不同的,但是其中心的含义和优美的词句是不变的。

这些都促使着今天的我们对古代文学的热切研究,同样这也深化了我们对古代优秀思想的理解。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

对古代文学的探究的确让今天的我们抓住了古人的思想精髓,也在同时让自己的言行更为端正与合乎传统的优秀理念。

3. 我国传统思想如何与古代文学相互融合与发展

要做到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优秀的传统思想就要与古代文学的充分的融合,充分利用古代文学并研究和探索其中深奥的理论,这才能促进我们思想上的进步。

3.1 加大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力度与深度

我们手中掌握的历史资料与古典文献是十分丰富的,而且保存上也是相当完整的。

但是在现阶段对于这些古代文学著作的研究却是有偏向性甚至可以说是片面的。

当今比较受人们重视的古代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词、曲、诗作、小说等等文学类著作,相比之下对于哲学性、科学性和史学性等比较高的'应用型作品就研究过少。

这就意味着对于这一类著作当中蕴藏的深刻思想哲理我们并没有深透的挖掘和继承,所以直到现阶段我们对传统思想的学习仍然不到位。

要想使传统思想与古代文学充分融合并为我们现今的生产生活做出指导,全面的学习古代著作是十分必要的。

3.2 现实中加强对古代文学及传统思想的教育力度

对传统思想和古代文学的学习方面应该更加的主动和积极。

尤其是在处于各个阶段的学生当中更为重要,一是他们正处在思想逐步成型的阶段需要优秀传统思想的指导,二是在学习阶段也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古代文学的意义与现实作用。

只有将古代文学与思想的融合带到现实的生活当中去,才能让其更为充实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现在的我们所利用。

总 结:

传统细想是我们的民族在历史中逐渐积累的智慧净化,因为现在的我们一定要对它做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因而就要依赖于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探索。

古代文学不但深刻和清晰的记录了我国传统思想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变化和不同发展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具文学价值的优秀篇章。

传统思想和古代文学的融合与互相渗透方便了我们的学习,也给我们学习和发展传统思想造就了可能性。

我国古代文学当中无论是纯文学类的作品还是对哲学、历史等研究的著作都融进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动态和优秀成果,有着十分巨大的研究价值,对于我们如今的生活和进步也有着很大的益处。

传统思想与古代文学的融合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也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可以的注重这一点,在让传统细想与古代文学研究与时俱进适应我们现在生活的同时将其融合,找到共通。

这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学习生活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彭薇.关注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D].湖南师范大学.

[2]左东岭.国学与古代文学思想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31(3):16

[3]张次第.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目的与方式.[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7(2):45

[4]陈美林.中国传统思想与古代文学―――兼论和平环境对繁荣文艺的作用.[J].江苏社会科学.2011(3):15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等待主题【2】

摘 要:等待主题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十分常见的,作为人常见的一种心理活动,等待这一过程与人类的劳动与生产密不可分。

文学来源于生活,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等待主题分为爱情等待、伦理等待与政治等待三大类,各类作品均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与哲学内涵,表达了创作者的“有待而等”的观点。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等待内容的深层次挖掘,从文学、审美、哲学三个层次对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古代文学;等待主题;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主要由诗词、戏剧、小说组成,作为对生活的概括与提炼,文学作品中与生活相关的情景处处可见,同时也是文人墨客表达心绪的有力宣泄。

等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期待、焦虑、失望、欣喜等心理状态的交织,对等待主题的刻画在空间维度上为读者带来了心理距离,无功利性的审美特点也给这类作品蒙桑了一层神秘、贞静的面纱,解读这类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宝贵的哲学思想与文学内涵。

一、等待主题作品的文学概览

篇6:《鲁迅与老舍的生死观》阅读答案

《鲁迅与老舍的生死观》阅读答案

老舍比鲁迅晚生了十八年,正式走上新文学战场也晚了约二十年。但老舍忠实地继承了鲁迅的传统,在文化批判和改造国民性等大“工程.中,两位大师是完 全默契的。他们分别承载了现代中国“社会良心.的天职,他们奉献着“生.,磊落地“死.。两人都是社会取向远远大于自我取向的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

鲁迅和老舍终其一生的创作,都是将整个民族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和病态的众生相,作为一个整体展开自己的思索剖析和表现。鲁迅将“生存、温饱、发展. 视为一个“人.的合情合理的“生.的需求,但他眼中看到的中国“人.的一生是“想做奴隶而不得.,最好的也只是“暂时坐稳了奴隶.。他自己的“生.则是不 停地与黑暗和绝望抗争,为了“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他“将血一滴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老舍的生存以及他的生存价值观 的核心是“两个十字架.的实践和理念。他曾激越地宣称:“我们每个人须负起两个十字架——为破坏、铲除旧的恶习、积弊,与像烟瘾那样有毒的文化,我们必 须牺牲,负起一架十字架。同时,因为创造新的社会与文化,我们必须准备牺牲,再负起一架十字架 。.作为鲁迅“接棒人.的老舍强调“国家的衰弱,根本因为 民力的单薄;民裕国才能富,民聪国才会强.。“五四.的人,华夏的“民.,都应该重破坏基础上的创造,作牺牲基础上的奉献,才有人的生存的价值,这和鲁迅 的生存观是完全相通的。

屈原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前圣的传统,是鲁迅与老舍共同的精神支柱之一。他们毕生都在承受着死亡和痛苦的重压,面对死亡而从中吸 取力量,思考死亡并表现死亡。鲁迅是“死的随便党.,他清醒于“人的终点都是坟.,直到自己死亡时都是十分平静的。但他坚持人必须思考死的代价,也就是他 一而再地劝诫青年要明究“血的代价.。 这说明他对死亡的思考是死能带来民众的觉醒。鲁迅的死亡观是悲壮的献身的,但他反对轻易的舍生赴死,而坚持保存实力与敌人韧战。这是他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 对死亡的清醒抉择,明显地着眼于中国,着眼于未来。

迥异于我们许多国民“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死观,老舍这样的文化精英在不能选择“生.时,是要选择“死.的。“死的自觉.,是老舍死亡观的精粹;而 “以死相拼.,则是他在个体逾越不过危机中的一种坐化涅盘加上确保生存“底线.的抗争、明志。在老舍景仰的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论历史·译序》中,我们接触 到罗素的历史哲学:“人生总是局限于一个狭隘的时间和空间的领域之内,……因此人生就总有一种要求超脱于现实的龌龊生活之外的向往,一种宠辱皆忘、与世相 遗而独立地观照千秋万世的向往。.这种宠辱皆忘、与世相遗而独立的人格力量,在他们那里具现为深沉无私的爱的情怀,以及面对死亡所共有的冰心傲骨。病逝的 鲁迅,自戕的老舍,面对死亡并不是面对生命的终止,而是面对人世间的种种丑恶和死亡所能换来的民族的新生。鲁迅直面敌人的暗杀,能不带自己家门的钥匙,凛 然参加杨杏佛的追悼会;老舍四次对友人及家人直言死亡,都是中国作家、知识分子冰心傲骨的'最鲜明的展示。

5.下列对鲁迅和老舍“生死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认为生存是最重要的,但“想做奴隶而不得.或者“暂时坐稳了奴隶.并不是中国人合情合理的生存需求。

B鲁迅对待死亡的态度是审慎的,他反对轻易的舍生赴死,而主张保存实力与敌人韧战。

C老舍的生存价值的核心是“两个十字架.,意思是为了改造旧文学,创建新时代每一个人都必须作好牺牲的准备。

D“死的自觉.是老舍死亡观的精粹,他在个体无法逾越危机时选择“以死相拼.,迥异于“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生死观。

6.下列有关表述,和原文意思一致的是( )

A鲁迅一揭露社会的病态作为创作的全部主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人的自我反省。

B老舍认为华夏儿女都应该既重视破坏,更强调创造;既看重生存,更看重死亡。

C文中所谓“死的随便党.意指鲁迅能平静理性地对待生命,不惧怕死亡来临。

D罗素认为现实人生是局限于一定时空的,因此要努力追求独立超脱的隐居生活。

7.下列对鲁迅和老舍的有关评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和鲁迅在文化批评和改造国民性等方面有着高度默契,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知识分子重视社会取向远远大于自我取向。

B老舍和鲁迅的生死观异中有同,他们都重视生存的意义,都承受着死亡和痛苦的重压,都愿意直面死亡并从中吸取力量。

C作者认为鲁迅和老舍是现代中国的“社会良心.,他们“生.是为了国人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死.是为了保存生命尊严。

D作者认为鲁迅和老舍的精神支柱就是屈原所代表的前圣传统,他们都有知识分子的冰心傲骨,因而能坦然面对种种死亡的威胁。

参考答案:

5.C(“改造旧文学,创建新时代.曲解文意,老舍主要着眼于文化的改造)

6.C(A.“全部主题.扩大范围;B.“更看重死亡.无中生有;D.“追求独立超脱的隐居生活.理解错误)

7.B(A.“根本原因.的说法绝对化;C.以个体代全体,为保存生命尊严而“死.是老舍的选择;D.原文为“这前圣的传统,是鲁迅与老舍共同的精神支柱之一.)

篇7:古代党人的生死观与士大夫精神

中图分类号:k23文献标识码:a一

东汉党人、明末东林党人均以铲除宦官集团为其鲜明的政治特色,他们因此被宦官诬以“党人”而惨遭迫害,其领袖人物大多死于狱中。生死之际,党人所表现出的气节与风范,确非常人所能为。

东汉党人最著名的是陈蕃、李膺、杜密、范滂诸人。陈蕃在第一次党锢之祸既成的肃杀之气中,上书直斥桓帝拘捕党人无异秦之焚书坑儒,极言李膺等人为“死心社稷”之臣,不可囚禁,并自申其志曰:“臣位列台司,忧责深重,不敢尸禄惜生,坐观成败。如蒙采录,使身首分裂,异门而出,所不恨也。”①后与外戚窦武合谋欲尽诛宦官,事泄,情急之下,陈蕃竟以70余岁之身,仅率下属、门生80余人拔刃入宫,与宦官论理,即日为宦官所害。李膺不奏请朝廷即诛杀大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后,在朝堂之上面对桓帝的责难,义正辞严地回答道:张朔虽死,主凶未擒,“特乞留五日,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②。他所谓的“元恶”显然指权倾一时的张让。第二次党锢之祸起,大捕党人,乡人劝其逃亡,李膺却说:“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③于是主动投狱而死。李膺之语,足见其激越之气。然而,党人并不矫情,他们确实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前有秦的焚书坑儒之祸,近有杨震、李固、杜乔等三公与外戚、宦官抗争而最终惨死的事实。李膺等人对政治形势的严酷,以及自己可能遭到的迫害是清楚的。但一腔激情使他们不能自已。驱使他们勇往直前的内在动力是澄清天下之志,以天下是非风教为己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较之东汉党人,明末东林党人生死观的思辨色彩较浓。他们中的不少人长期在书院讲学,著述较多,得以从容论道。东林诸君中以顾宪成的生死观最有代表性。他在《小心斋札记》中阐述其核心思想曰:人有无形生死、有形生死,“人身之生死,有形者也;人心之生死,无形者也。”“人身”与“人心”,实即形体与精神。人若仅以形体之生死为念,则生为徒生,死为徒死,“情欲胜而道义微,不过行尸走肉而已,圣贤见无形之生死,不见有形之生死,故常以无形者为主。道义胜而情义微……固已超然与造物者游矣”④。道义在身,即可超越肉体之生死,追求有价值的道德化的人生。道义与生命相比较,自然是舍生取义。高攀龙解释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话曰:“当死便死”,即为道义而献身。他强调:“虽杀身也要成得一个仁才好。不然徒死无益,直如草木耳。”⑤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东林诸君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殉道之途。

天启五年(1625)杨涟、左光斗等六人下狱。杨涟秉性刚直峻烈,魏忠贤派人刺杀未成,即知将不免于难,但他仍义无反顾地与之抗争。他坚信“人生梦幻,忠义千秋不朽”⑥。其《狱中绝笔》谓:“不悔直节,不惧酷刑,不悲惨死,但令此心毫无奸欺。白日冥冥,于我何有哉!”⑦杨涟等六君子受尽酷刑死于狱中后,次年,又捕高攀龙、周宗建、周顺昌、缪昌期、黄尊素、李应升、周起元七人。高攀龙听到周顺昌已被逮,笑曰:“吾视死如归,今果然矣。”遂投水自尽,缪昌期等人均惨死狱中。高攀龙留下遗书两封,其一为《别友柬》:“仆得从李元礼、范孟博游矣。一生学力到此亦得少力。心如太虚,本无生死,何幻质之足恋乎?”⑧他所为“幻质”与杨涟“人生梦幻”意同。而“心如太虚,本无生死”似有佛教意味。对此,刘宗周认为:“先生之心与道一。尽其道而生,尽其道而死,非佛氏所谓无生死也。”⑨这是符合高攀龙原义的。他是从“一生学问”即儒学中寻求精神动力,而不是从佛教教文中得到解脱。

东汉党人“或死或刑数百人”⑩,牵连受迫害者数千人。东林党人仅天启五年左右,下狱而死或遣戍者百余人,受牵连遭迫害者千人以上。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酷刑与死亡的威逼下,他们与凡人一样,对亲朋挚友有着无限的依恋,同时对自己终生信奉的道义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怀疑。尽管史籍中此类史料较少,但我们仍可从中捕捉到党人微妙而复杂的心态。

范滂在狱中与母亲、儿子诀别时,母亲以豪言为之壮行,但他内心仍不自安,回头对儿子说:“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性善说是儒家礼治说立论的根据,从善去恶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原则之一。范滂在第一次入狱时面对宦官“何以结党”的诘问,答复即是“闻仲尼之言‘见善若不及,见恶如探汤’,欲使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污”,表现出他对儒家道义的执着追求。而此次劫难必死无疑,面对幼子(范滂此时33岁),他既不愿其弃善从恶,但自己终生向善,下场又如何?万千心绪,难以言说。范滂凄楚无奈的心态,在1400余年后的东林党人那里,以诗文的方式表现出来:“世事浑如梦,贻经累后生”,“寄语儿曹焚笔砚,好教犁犊听黄鹂”,“却怪登车揽辔者,为予洒泪问苍穹”。“登车揽辔者”是指范滂,他在担任清诏使案查地方时,“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当时是何等的踌躇满志,最终却命丧囹圄。儒家倡导修齐治平,而笃行此道的士大夫不仅不能治国,反而被害。李膺、范滂等人的悲剧再次重演,这不能不使东林诸君困惑万分:自己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是否还要教育后代走这条路?刚烈如杨涟者,在受尽酷刑后,亦曾呼唤其家人至身边曰:回乡后“分付各位相公不要读书”。这些号称“血性男子”的“刚肠铁石人”也有难以割舍的亲情。家中父老妻儿,无一不令他们牵肠挂肚:“君怜幼子呱呱泣,我为高堂步步思。最是临风凄切处,壁间俱是断肠诗!”缪昌期有《就逮诗》八首,六首以《痛亲》、《痛弟妹》、《慰妻》、《示儿》、《慰女》、《慰妾》题名,足见其生死关头的痛楚心境。他们明白不能幸免于难后,便慷慨赴死。道义与生命两相比较时,他们选择的是前者,正是杨涟所谓“求仁得仁”。他们有凡人情怀,但骨子里是君子人格、大丈夫气概,所以,最终能以钢铁般的意志坦然地面对死亡:“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正如顾宪成所言,以无形生死超越了有形生死。他们坚信“他日清朝应秉笔,党人碑后勒遗文”。青史留名,忠义永存,“常留日月照人心”,他们便死而无憾了。二

$False$

地藏菩萨本愿经唱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00字作文

《鱼我所欲也》背景资料及内容分析

《地藏菩萨本愿经》全文及译文

地藏经菩萨本愿经全文

手把手教你考研英语作文应试技巧

《正气歌》原文,翻译加赏析

净空法师的经典名言

古诗《一去二三里》赏析

《永远的蝴蝶》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上册)

安乐死与中国传统生死观
《安乐死与中国传统生死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安乐死与中国传统生死观(精选7篇)】相关文章:

爱情的7个层次2023-09-11

高二最好的告别读后感借鉴2022-05-16

门的断想散文2022-08-28

恩格斯列宁的真理观评析2023-03-25

孟子两章翻译2022-08-15

小学生辩论会主持词开场白2023-04-16

小说《倾城之恋》优秀读后感2024-02-14

诗经谷风翻译2023-09-03

《正气歌》文天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2023-01-05

文天祥正气歌文学赏析2023-06-2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