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应凸显语言的功能本质

时间:2023-07-31 07:29:2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职语文应凸显语言的功能本质(共7篇)由网友“刘泽源John”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职语文应凸显语言的功能本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职语文应凸显语言的功能本质

篇1:高职语文应凸显语言的功能本质

高职语文应凸显语言的功能本质

刘秀峰

(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丽水 323000)

摘要:基于语言的功能特性,对结构主义范式化的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将语言教学的误区归纳为方法论的偏差,并阐述了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感性习得为基本原理的功能主义教学观。强调了语言环境以及学生的第一感受和主体表达的重要性,提出了突出意境、融智育与美育为一体的观点,阐明了发展兴趣、拓广学习的时空对培养学生语言功能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语言的功能性

中国学生从幼儿时的呀呀学语直到成年后大学毕业,汉语作为母语其学习和应用可谓不曾间断,但许多学生仍然辞不达意、文理不通、语病百出。高职学生对语文学习有畏怯感的不乏其例,讷于言辞的不在少数,基本上是把语文视作游离于生活感性的一门学科。传统教学对语法完美性的追求似乎无助于克制学生口头或书面表达的退化,文章体裁程式化的渲染更是剥夺了不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或视作文为畏途,或搜索枯肠仍内容贫乏。读一些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日记,常觉生趣盎然,其切入点及文体未受范式主义的毒害,反而能自由抒发个性特点,其天真别致跃然纸上。随着年龄的成长,范式被强化了,面对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师生人人自危,范文示例大行其道。以议论文为例,首段论点,次段论据(辅以素材积累、名言引用),终段结论,虽然写出来众口一词,千篇 一律,情感工具化,枯燥乏味之极,但文章八九不离十,及格不论,优良在握。也许我们的确培养了许多合“格”的'学生,但文思敏捷、不落俗套、出“格”的很少。所谓的“格”正是被强化的结构主义范式。我们不免感到遗憾:语言的本质原在于表达和交流个体的情感、传递新信息内涵,语言的功能是第一位的,结构是第二位的,结构要体现的是语言的共同规则,是为功能服务的,它的存在是必要的,而它的价值仅是作为信息的的载体而已。从语言的产生、演化及个体的习得规律看,结构是约定俗成、逐步被总结和相对固定下来的,它是从隐含到显化,从感性上升为理性的,但功能始终是目的。语言最自然的学习方式,如儿童学话,并非从结构规则入手,把语法知识放在首位的;而着重是以学习者信息表达的直接指向为优先,以指导者的纠正引导(使之合乎习惯要求)为辅助的。换言之,是“习而时学之”而非“学而时习之”的,这是较为合理的语言学习规律。如果轻重失据,强化了逻辑的、共性的、作为载体的“格”,而忽略甚至牺牲了感性、个性、作为内涵的“非格”,那是得不偿失的。不但没有反映语言学习重应用、重环境、重功能的意义,而且如若跳出狭隘的语文学习来看,对于学习者的情感发展、独立性、主体性、思想性等素质的形成和增进也是颠倒和有害的。典型的例子如高考

[1] [2] [3] [4] [5]

篇2:高职语文应凸显语言的功能本质

高职语文应凸显语言的功能本质

刘秀峰

(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丽水 323000)

摘要:基于语言的功能特性,对结构主义范式化的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将语言教学的误区归纳为方法论的偏差,并阐述了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感性习得为基本原理的功能主义教学观。强调了语言环境以及学生的第一感受和主体表达的重要性,提出了突出意境、融智育与美育为一体的观点,阐明了发展兴趣、拓广学习的时空对培养学生语言功能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语言的功能性

中国学生从幼儿时的呀呀学语直到成年后大学毕业,汉语作为母语其学习和应用可谓不曾间断,但许多学生仍然辞不达意、文理不通、语病百出。高职学生对语文学习有畏怯感的不乏其例,讷于言辞的不在少数,基本上是把语文视作游离于生活感性的一门学科。传统教学对语法完美性的追求似乎无助于克制学生口头或书面表达的退化,文章体裁程式化的渲染更是剥夺了不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或视作文为畏途,或搜索枯肠仍内容贫乏。读一些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日记,常觉生趣盎然,其切入点及文体未受范式主义的毒害,反而能自由抒发个性特点,其天真别致跃然纸上。随着年龄的成长,范式被强化了,面对应试教育,师生人人自危,范文示例大行其道。以议论文为例,首段论点,次段论据(辅以素材积累、名言引用),终段结论,虽然写出来众口一词,千篇 一律,情感工具化,枯燥乏味之极,但文章八九不离十,及格不论,优良在握。也许我们的确培养了许多合“格”的学生,但文思敏捷、不落俗套、出“格”的很少。所谓的“格”正是被强化的结构主义范式。我们不免感到遗憾:语言的本质原在于表达和交流个体的情感、传递新信息内涵,语言的功能是第一位的,结构是第二位的,结构要体现的是语言的共同规则,是为功能服务的,它的存在是必要的,而它的价值仅是作为信息的的载体而已。从语言的产生、演化及个体的习得规律看,结构是约定俗成、逐步被总结和相对固定下来的,它是从隐含到显化,从感性上升为理性的,但功能始终是目的。语言最自然的学习方式,如儿童学话,并非从结构规则入手,把语法知识放在首位的;而着重是以学习者信息表达的直接指向为优先,以指导者的纠正引导(使之合乎习惯要求)为辅助的。换言之,是“习而时学之”而非“学而时习之”的,这是较为合理的语言学习规律。如果轻重失据,强化了逻辑的、共性的、作为载体的“格”,而忽略甚至牺牲了感性、个性、作为内涵的“非格”,那是得不偿失的。不但没有反映语言学习重应用、重环境、重功能的意义,而且如若跳出狭隘的语文学习来看,对于学习者的情感发展、独立性、主体性、思想性等素质的形成和增进也是颠倒和有害的。典型的例子如98年高考作文,众多考生不惜以“牺牲”父母婚姻、甚至性命为代价博得同情、骗取高分,我们无法想象这样的教育结果是什么。当然语言的功能性学习与结构性学习是有着有机联系的,并非是此非彼,水火不相容的。大众化的普通教育,是要培养其愿表达、敢表达、会表达(规则不错)的语言人格及基本能力,能不悖于共通的语言规则来做到“无误表达”进而达到“善表达”,能较好地使用语言,阐明独立个体的观点和意蕴。从事实上看,不少具有鲜明人格的小说家、杂文家、思想家也非文科出身,更非语言学、修辞学等学科的专家。学习者只要能保持独立思考的人格,驾驭语言并非难事,以主体习得为主更为直接可贵,“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是自然能做到的。

结构主义的语言教学观是以“格”为中心的,它提炼、总结、归纳语言规则及概念体系,并传授这些规则和概念,把对这些规则的知识性了解程度作为语文水平的标尺;这样在教学目标定位上必然有所偏颇。

功能主义的语言教学观是以“非格”为中心的,它强调语言的功能本质和学习者对语言材料本身的感性接触,从语言运用的需要出发,重视语言的对象性、环境性,着重自然语感的和谐增长,相对淡化了结构体系的传授。

笔者认为:语言学习要重视理性,但语言学习的特点在于其感性经验更为直接,儿童通过模仿性的训练,听、说(包括对话)、阅读多了,也能自觉纠正不合常规的表达习惯及语病,尽管不懂得语法上的基本概念,那些隐含的语法规则要求实际上已通过感性的学习以隐含的方式掌握,那些范式化教育的目的其实是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熏陶和面向情境的表达应用来达到的,这就是所谓语感的形式。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文言也好,白话也罢,古典诗词,现代诗歌,凡有所成,无不得之于语感,而非语法。语言的自然运用本应是生活化和经验化的,就好像学习游泳一样,善游者未必懂得流体力学和生物力学,不懂得有用的分解动作与技巧概念,但它可能游得更自如,甚至更能毫无拘束地游出个人的风格。

不难想象,结构主义的课堂有多么枯燥和呆板乃至催人入睡。让隐含的范式通过隐含的熟悉来学习吧,语法、逻辑、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如果作为专门的学问对象,虽然可以辅助地适度讲一些,但更多的还是留给语言专家去做为好,留出时间、空间、精力做些更重要的吧!那么,功能主义的教学如何引人入胜呢?

一、让学生自主

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的主角。逐字消文多是老师做的,疑问不是学生提的,是老师自己提出来的,困难是老师解决的,标准答案更是由老师来提供。教师把课文嚼得很细,从文章背景、中心思想到段落大意,按标准套路解剖阐释,嚼得余味全无,再让学生共享“食余”。作文教学,命题和讲解的主角更非教师莫属。学生的尝试权,第一感受(学习者自主消化和感悟)机会均被精心配制的教案剥夺了。学生被迫“热情奔放”、“感受美好”。为什么不把困难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品尝酸甜苦辣呢?“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1)因而其引导只要在“挑逗”学生的动机、兴趣这点上成功了,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100%自己解决困难都不为过。还可以让学生试讲、复讲、讨论,更重要的是留给任务、给时间,减少课内学时,让学生找资料,查阅工具书、写读书笔记等。 “只有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的知识,才能对个人的发展产生意义。”(2)教育不应该向学生强加什么,而应该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并且应该成为他们真实生动的生活世界。让他们在自我体验中学会自由、学会选择。

二、提倡大量的课外阅读学习

课外阅读必然是自主的,它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无论教师课文讲解如何幽默风趣、回味无穷,像那些典型示范精心雕琢的优秀教案一样,如果学生仅靠语文课内喂的一点“细粮”,而缺少甚至没有课外阅读,那他们的语言资料和思想仍会近于枯竭,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仍然会低下。相反,兴趣广、阅读多的学生,一般接受能力和思维逻辑性强,反应敏锐,作文时不会胸无点墨,并且能够有感而发,写出有思想、有新意的文章来。他对其他文、理学科理解、掌握的能力、学习效率以及整体素质都会较高。教师应该对课外阅读提出较宽松的建议。并体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原则。让学生课外吃点“粗粮”,纯粹的课内“细粮”会导致“营养不良”。“粗粮”不必精心烹制,但也可列出些大致书目,多种知识领域、多种文化层面、多种媒介类型、古今中外均可涉及。因人而异地给学生的兴趣留出余地,因此,要求不可太精细,让学生把他的品尝、领悟经由口头、书面的形式介绍给同学分享,并可展开讨论。重在参与,不刻意求全,不论程度高下,只求真情实感,更不拘以虚伪形式之俗套。文史哲可熔为一炉,知情意如水乳交融。独立思考是学习的灵魂,表达主体应该是学生,这才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教师自己也有广泛的阅读情趣,比学生先走一步,并给学生列出阅读文献,推荐有代表性的名著、名家乃至时下报刊的精品杂文,当然专家精选的`教材课文是可以介绍得多一点,提倡熟读背诵也是必要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记力强的少年儿童早期培养,传统教育证明背诵是一种很有效的、打基础的学习手段。琅琅上口,教具有声韵节奏的上品之作,确能激发情趣,熏陶语感,对文化气质学养的造就有耳闻神会之功.背诵可说是阅读中的一项特别功夫,但应以兴趣为前提.其实,不光是散文和诗赋优秀的杂文乃至应用文体,也可以由自然、贴切、和谐的音韵和美感,只是不那么明显的容易体味到罢了。

三、突出意境

语言的信息是多层面的,好的文学作品,经常能刻画和传递一些含蓄、微妙的信息,烘托气氛,表达深刻的内涵,发人深思。句义、文义的直观内涵是可以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解决的,意境的内涵或其他心理信息的传递常意在言外,点到为止,还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相代。“格”的东西,可讲可教。“非格”的意境,只可神会,不可言传。只能凭借语感,感知形象;借助想象,填补空白:深入体验,力求领悟再创造。高中阶段,学生心理趋于成熟,重兴趣,希望独立思考是其特点。由于意境往往体现课文所表达的精髓,本是课文学习的重要对象,文思之精髓正是文学的独特魅力之所在,舍此则谈不上“文学性”。侧重结构剖析的教师,往往以提高理性知识的完整性为教学目标,着重于指点或勾勒意境,发挥文彩精妙的教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奋性和投入感,并且能帮助学生在文理通顺的基础上,提高写作的品位和行文的技巧与美感,真正实现文学审美价值,享受轻松活泼的情趣,体现出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美育功能。

四、面向环境并改进课程教学模式

上文已提出要把语言的功能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而功能应用必然是把环境的观点作为第一要素的。现代语言的环境也是现代生活环境。现代生活的多元化、传媒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层面决定了语言环境的丰富性。教师要注意阅读材料选材的多角度;应用文体也要考虑大众化对象的生活、职业实际;此外,引入观点辩论、即兴演讲以及模拟各种现实情境的课堂话剧,例如,学习戏剧,可由学生扮演角色,课堂剧的编写、表演等均以学生为主,教师可予以点评和鼓励。议论文等的写作更要面向现实生活,命题可定范畴,但不要过于具体,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并锻炼其开展思路和综合材料、组织文字的能力,能有感而发,尽兴而谈,各具个性。

环境的观点在语言中的特性有下述要素:一是语言对象,即必须满足特定情境下对话者的双向偶合,如“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语言区别等;二是话题范畴,即信息交流的文化背景等;三是感情因素,反映于语气的把握等;四是媒介要求,如书面与口头、严肃与活泼、文体(体裁格式)的区别等。

随着科技文化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变化景象,不同学科、专业的新词汇层出不穷,语言的传媒交互手段日新月异并有电子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对社会劳动的综合性、创新性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教学应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变化因素,引进和利用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手段,增强语言教学的功能意识、环境意识、学生的主体实践意识、语文教学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包揽100%的教学资源服务,而在于有理智地做好引导性的10%,并把90%的自主学习时空落实给学生,这样才有助于改善高耗低能的现状,达到事半功倍的实践效果。无独有偶。对中国学生的外语教学中存在诸如高耗低效,多年教学灌输后尽管语法完美性无懈可击,仍然存在在听、说、读、写应用能力不佳的问题,失去了语言的基本功能应用价值。这些也是源于结构主义教学观的不良后果,相信本文关于功能主义的教学观念也同样适用于外语教学的反思和改进。

注释: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6月 ,第108页。

(2)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6月,第229页。

作者简介:刘秀峰(1976-),女,浙江龙泉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教育、高职教育研究。联系电话:0578-2886352;E_mail: lxfzjlq@sina.com 或liu@ruiwen.com。

篇3:激活儿童心理体验 凸显语文审美功能

激活儿童心理体验 凸显语文审美功能

一、感受文学形象,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儿童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语文教学只有引导学生感受鲜明的形象性,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生活的体验,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积累,激活思维,才能使学生感受真切,才能“入情入境”,引起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关注,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作 者:万明华  作者单位:江西教育期刊社 刊 名:小学教学研究  PKU英文刊名:PRIMARY SCHOOL TEACHING RESEARCH 年,卷(期): “”(11) 分类号:G62 关键词: 

篇4:语文教学应遵循语言规律性论文

语文教学应遵循语言规律性论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言规律性 阅读

当今,还有一部分中小学生提起写作文就头疼,待人接物不善言辞,语言表达能力差。可以说,中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较低,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遵循语言学的规律性。

多少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侧重于分析课文。一篇课文分几个层次、几个部分、中心思想是什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等,分析完后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整个中小学阶段既不强调学生多读课外书,也不要求学生讲多少话。这样,明显违背了语言学(语文)学习的规律,学习语言学(语文)可分为听、说、读、写四个阶段,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语文教学也要失败。

婴儿从一有听觉就开始了“听”,听得多了,脑里子渐渐地形成了字、词、句的影象,慢慢地学会了“说话”,这个“说话”只是简单地学说。从学说到自己组织语言说,再到艺术性、科学性地说,中间是需要经过一个不断听、学、读、练的过程。“读”可分为直观地读和理解性地读两个阶段,最后才升上为“写”。我们语文教学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培养好学生的“说”和“读”,忽视了两个环节,这势必会影响到青少年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这里,着重就“说”和“读”谈一下本人的观点。

真正意义上的“说”是艺术性、科学性地说。诸如谈判桌的辩、辩论会上的驳、洽谈会的讲、招商会上的述,还有演讲、演说等,都很具有艺术性、严谨性和科学性。没有天生的演说家。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让学生从小进行“说”的训练。首先,让学生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更多的字、词、语汇、成语、名言精句等,提高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其次,要求学生多读,多读健康的文章、优美的散文、精辟的诗词,识记绝妙的语句,以丰富语汇,适时拿来我用。第三,给学生创造“说话”的环境,如举办演讲赛、辩论赛、自我推销会、讲故事比赛等等,让学生多练,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这样,学生“说话”的本领就会逐渐提高。

至于“读”的能力,也要从小开始培养。首先,在小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字、词、语汇后,让其多读简单的故事、寓言等,不求深层次理解,只要求能讲出来。其次,让学生识记优美的散文、诗词、典故、段落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步培养学生理解性读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说话”和写作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三,开设阅读课,指点学生如何读,怎样去体会作者的感性,如何才能发现作品的优美之处等,在此基础上,定期召开阅读心得交流会,以培养学生乐读、善读的'习惯。第四,要提倡学生看课外书,而不是看到学生读课外书就没收,要让学生多读文学艺术水平高的经典文章和中外名著,以提高学生理解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

关于“写”,不要只局限于闭门造“文”,要让学生多接触自然,多体味生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洞察力和思维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个性化写作水平。我认为,只有做到了这些,学生说话时才会左右逢源、妙语如珠,写作时才会“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才不会出现连自己祖国的语言也运用不好的“高材生”。

篇5:高职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哲理美分析论文

关于高职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哲理美分析论文

一、高职语文教师语言哲理美不足的原因

目前,据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生价值和人生哲理的理解和关注不足,更多地停留于语文知识的传授,这样一来既难达到教学审美情趣的效果,更谈不上教学语言的哲理性,这便是目前高职语文教学语言方面普遍存在的明显不足。造成这种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客观上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参”过度依赖,往往导致了公式化教学语言的产生,教师失去了阐发教材时的能动性、艺术性和个性;教师缺乏通过语文教学塑造自己、学生人格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从主观上讲,目前高职语文教学的应试教育模式,教学目的上过于注重语文知识点的传授;教学方式上过于注重向学生传授死的知识,死记硬背;教学目标上,追求考试高分,高及格率。最后,从当前学术界的认识来看,学界普遍认为高职语文教学哲理化、艺术化仅仅是教学的外化形式要求,形式较之内容并不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这样一来,使得大部分高校的大部分语文教师忽视了语文课堂语言美的创造。忽视了人文关怀和人生引导,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变成为单纯一味的知识的授与被授的关系。

二、培养语文教学哲理美的意义

首先,语文教学语言的哲理化、艺术化绝非是可有可无的问题;绝非是可要可不要的问题。高职语文教学哲理化、艺术化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这是由高职语文教学追求真、善、美的目的决定的。高职语文教学是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文化建设和人文教育的深层内涵之一便是培养人们有意识地追求真、善、美,而语文教学的哲理美正是实现这一目的必要途径。目的和途径分离,目的总难实现。

(2)这是语文知识传授过程和升华过程的统一,而传授和升华两者本身不可分离,若做到教学语言的哲理化,那么,语文知识传授的过程就是语文知识创新和升华的过程。由此而来,高职语文教学的哲理化就是教学的内容之一。其次,具有深邃哲理美的教学语言,实际上是更能详尽阐述教学内容的更有效的形式。教学语言深邃的哲理美,能使教学内容在多样化的形式中闪耀光彩,发挥效力。能使新鲜的内容在新颖的形式中变成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新信息、新观念;这能使新颖的语言形成为一种活化剂和驱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欣然自觉地投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过程后的人生哲理的思考。最后,富有哲理美的语文教学语言更能切合学生的思维状况、思维能力、思维方式以及学生的思想状况、思想水平的实际,从而更能有效地完成教书育人的教学任务。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感性的、鲜艳的、明亮的语言色彩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同时,教育心理学还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

三、培养语文教训哲理美的建议

高职语文教学语言是由教学内容所决定的,高职语文教学语言的哲理美来源于教学内容。它是语文教师在对教材进行深层次地挖掘与深刻把握的基础上,结合教师人生感悟和高尚的情操,以独特的审美慧眼从课文世界中“开采”出人生的真谛,给予学生以强大的人格魅力影响。这里对课文的“开采”既可以是对“点”(句或段)的生发,也可以是对“面”(篇)的升华。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要有审美透视力,从中发掘出美的光华,并结合自己深刻的人生体验,提炼出具有深邃哲理性的语言,与学生分享。首先,“点”的生发既很重要,又很必要;这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提炼教学语言的哲理美的开始。

况且,在高职语文教材中具有丰富思想营养的篇目也很多,例如,《孟子》节选中那贯穿始终的精神主线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乡》那深沉隽永的结尾:“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生命的意义》中那段激励了几代人的、荡气回肠的名言:“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等等。在这些闪光的词句中,可以说已深刻地阐发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问题在于,教师应该在精心策划的基础上,用极富哲理色彩的.教学语言作深刻的阐发与引申,留给学生足供咀嚼和品味的深邃启迪,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奋斗精神,使之为其圆满、充实地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奠定坚实的思想情操基础,也为培养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信念创造条件。其次,教师的语言还应当具有审美性。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应当有文采的,高职语文教师的语言尤其应当如此。教师的语言美,仔细分析起来,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容美,一个是形式美。内容美要求教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富于哲理,充实而又含蓄,常常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性;形式美则是要求教师在遣词造句和修辞上显示出高超的艺术,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规范化语言,要锦上添花,努力做到具有“建筑美、色彩美和音乐美”。许多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教师语言范例,都是富于审美性的。

语言因为美丽,所以才动人,“大自然的美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也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美。然而大自然的美又似乎融合了所有的美。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山河,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的姿态。今天我们要学一组文情并茂,描写四季景色的名家散文,来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景”。这段导语通排比、对照、夸张等修辞手法,表达了富于哲理的美学思想和热爱祖国大自然的美好情怀,烘托渲染一种美的氛围,正与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相吻合。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国文教学[M].上海:开明书局,1945.

[2]陈先菊.高职语文教育法[M].武汉:华中师范高职出版社,.

[3]杨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4]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3.

[5]赵大鹏.对优化高职语文教学语言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

[6]马月红.语文课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5).

篇6:高职语文教改应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论文

高职语文教改应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论文

论文摘要:该文结合教学实践指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中重“工具性”和“技能性”,轻“人文性”的现状,浅析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人文性 技能性 工具性

近年来,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人,力度不断加大,为的是使大语文适应高职特色,走高职语文教学特色之路,凸显语文与职业能力的对接,取得了一些效果,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不足主要表现在不改则已,一改则“一边倒”倾向太明显,让语文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失去平衡。而事实上,不论哪种语文教育,都应该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起来,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否则将有失偏颇,出现一刀切情况。

一、教改现状

目前,高职语文课使用的教材已基本由原来的纯文学内容或文学与实用语文知识相结合的框架转变为纯粹的实用型语文,以贴合高职教育中所强调的“技能”,突出语文的实用性、工具性。根据各学校的不同特点,有的教材以实用写作为主,有的以口语表达为主,有的将实用写作和口语表达相结合。这类教材看似具有高职语文自己的“特”,与学生所学专业更加贴近,甚至是围绕专业编选教材,使语文教学实践与专业关系更加紧密。例如,笔者所在学校以土木工程类专业为主,目前所使用教材为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土木工程实用应用文写作》,分为就学、求职、上岗三个阶段和日常生活应知应会应用文等几个部分,使语文教学彻底奔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目标而去。实际上,这种做法纯粹把语文当做一门技能来掌握,可以说是重技能教育,轻人文教育。

语文学科除具有“工具性”外,更具有“人文性”,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的、文化的智慧,展示高尚的情操、人生的哲理,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使受教育者得到高雅的审美情趣的熏陶。如果按照现行改革内容进行语文教学,学生所学除了所谓“技能”,别无他有。由于高职院校没有专门设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如果语文教学实践再不担负这份重任,那么将导致高职教育中人文性的缺失。高职教育要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自然包括人文素质,所以,这种高职语文教育改革的现状与高职教育要求的培养目标有所违背,存在一些问题。长此以往,未免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

二、教改存在的问题

首先,改革后的教学内容表面上看起来更专,更有针对性,实际上范围缩小,内容单一,较为枯燥。每一种实用写作或者实用交谈都具有很强的说明性、逻辑性、规范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发挥的空间。长期单一的学习这类内容,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感,并且以为这些内容没什么可学,只要记住格式或者需用时套用格式就可以掌握了,甚至认为这些东西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比在学校课堂上学习有更好的效果,教学难免出现被动。

其次,现行的教学内容将高职语文“职业化”,脱离了大语文视界,忽视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有些人认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多的是需要与人进行沟通交流和进行一些实用文写作,所以就干脆撇开对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思想道德等较为重要的`文学鉴赏部分,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说和写的能力,结果导致学生文学素养出现下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所写应用文,错字、别字满纸,语句不通顺、用词口语化、逻辑不严密等现象更是比揭示;口语训练时,信口开河、词不达意者有之,抓耳挠腮、吞吞吐吐者有之,口若悬河、离题万里者有之……总之,每一次练习都不很理想,反而使老师对自己产生了怀疑?究其因,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太低,基础知识积累太少所致。所以,单纯的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和写作方面技能的教学和训练是不科学的。 再次,语文教育担负着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思想道德的重任,单纯的说、写技能训练在担负此功能方面有所欠缺。在市场浪潮的冲击下,如今的学生也略显浮躁,在平时的学习中,往往认为技能是最重要的,练好技能就可以胜任一切。殊不知,掌握技能只是社会所需要的一个方面,而人在社会立足还要靠其他一些素质,比如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健康的情趣,等等。这些东西,在机械化的合同、简历、介绍等叠加的语文中是不能获得的,而必须在包含有文学鉴赏等内容的大语文的潜移默化中汲取。

另外,由于对专业课的重视,在教学改革中,作为非专业课的语文课课时一再被压缩,甚至有泯灭之势。课程不被学校重视,课时被削减,课程体系被打乱,教师感觉无所适从,语文课似乎在高职教育中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令人担忧。

三、对策与建议

第一,给予高职语文教育应有的地位,树立长远教育理念。目前,高职院校都将语文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在开,但是,语文课的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做法严重制约了高职语文教育的发展。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语文这个工具,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离不开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化,由此可见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是学生学好专业技术课程的前提条件,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必备课程。所以高职学院首先要明确语文在高职教育中应有的地位。

第二,重视高职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爱因斯坦曾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由此,高职语文教育不能作为专业课的附庸,在教学的内容、方法上只专注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要重视发挥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健康人格,体现人文价值方面的作用。“文以载道”,语文的育人性作用有时甚至超越了其课程本身,所以,要不断充实语文教学的内涵和人文特色,最终实现长远的教育目标。在“‘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下,要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本精神的教育和熏陶,通过理性与信念的追溯,使之获得立于身、立于家、立于国、立于天地之间的根本道理。一方面要“专业成才”,另一方面,更要“精神成人”。

第三,构建具有活力的教学模式。国家教委颁发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是目标,所以教学中这两者都要兼备。由此,一本合格的高职语文教材或这一套合格的高职语文教学体系,应该具备三方面的知识,一是文学作品鉴赏,二是实用应用文写作,三是口语表达与交际。这三方面囊括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二者与一体,使其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不失偏颇。

篇7:语文教师课堂语言应充满魅力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师课堂语言应充满魅力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师想要教学成功,课堂教学语言尤其重要,以优美的教学语言营造浓郁文化氛围的语文课,能让学生听后如沐春风,使教师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充满魅力。我认为教师应从知识性、趣味性等方面来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

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教师的课堂语言则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目的把握,是学生思维的主要导向。因此,教师要在每一节课里都让学生吸收到新的`“养分”。就必须有真才实学,使学生真切地感到自己通过学习在不断地充实,这就需要教师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钻研和理解。

随着新课程改革,各学科的内容相互渗透。学生不仅仅满足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对语文课文中所涉及的其它学科知识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由“专才”变成“全才”。例如,我在教《时间的脚步》,对文中所涉及到的历史学、生物学、地理学知识,我都能详细地给学生讲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悄悄议论“嘿,咱老师真了不起,能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教师的课堂语言仅具有知识性是不够的,试想学生每天一堂接一堂的课去听,这对于十几岁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难耐的“剪熬”。若遇到“说者有心,听者无意”的情形,教学效果便大大削弱,这就要求教师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枯燥,使学生能从课堂中得到享受和乐趣。教师在授课中,可以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笑话在教学节奏,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教师恰到好处的课堂教学语言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愿更多的教师能关注到这一点,使自己丰富多彩的课堂语言成为缤纷教坛一朵常开不败的夺目奇葩。

大学语文论文

试析发展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若干策略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题目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爱的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及探索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

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主张与实践

教育教学问题独立思考的论文

高职语文应凸显语言的功能本质
《高职语文应凸显语言的功能本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职语文应凸显语言的功能本质(共7篇)】相关文章:

买教育教学论文丛书2023-06-30

如何写教育教学论文心得体会2022-12-14

平湖市教育教学论文2023-01-07

安庆市教育教学论文评选2023-09-09

试论高职兼职教师的聘用及管理教育论文2022-08-14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题目2022-11-06

表面张力的教学探讨教育论文2024-02-03

全国教育教学论文比赛2024-01-15

小学语文学案教学的探索2022-11-21

谈新教材的编写体系和教学模式 论文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