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教育在文化建构中的作用论文

时间:2023-08-30 07:34:26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媒介素养教育在文化建构中的作用论文(合集16篇)由网友“thq0829”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媒介素养教育在文化建构中的作用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媒介素养教育在文化建构中的作用论文

篇1:媒介素养教育在文化建构中的作用论文

媒介素养教育在文化建构中的作用论文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道德审视

当今,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引发了整个社会的新传播革命。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工具,新媒体将广播电视、电话、电脑、手机以及报刊杂志等传播媒介融为一体,给人们以空前的信息接触与传播机会,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具有强烈的整合力和扩张力。青年历来是新技术的尝试先驱。在高校,年轻学子们运用新媒体获得信息、拓展视野,查找资料、研究课题,网上购物、获得娱乐,等等。这些用途的确为年轻学子的学习和业余生活带来了便捷和充实,并与一向开放多元的校园文化相结合,体现出信息时代新一代人的精神特质。

但是,学生在新媒体的接触与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其中很多涉及道德层面。说到底,新媒体文化还是大众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娱乐性、商业性和消费性的特征。尼尔波兹曼认为:当代媒体最为主要的特点,或者说是唯一的特点,就是娱乐,娱乐主宰一切。在完全以“娱乐”为价值标尺的信息环境中,品德的高下、文明的肃穆乃至人格的完美,仅仅取决于“化妆术”的或高或低。①在以消费为主导的商业模式下,媒体信息的视觉感观化、文本的肤浅化、全球化的同质性等等,常常给当代大学生以错误的价值观导向、生活方式示范和周围环境认知,以至于形成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人格特征。②比如:攀比消费、大学同居等现象并不少见,类似于“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口号在学校里并不鲜见,有些学校甚至出现了广告。在教室课堂上,大学生迟到时可以大摇大摆地从前门进来,旷课逃课现象比比皆是,职业教育上课时更是吵闹声此起彼伏,几乎听不见老师在说什么,上课根本无法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最简单的问题也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考场上,用手机作弊是近年来学生作弊的新特点,而很多作弊学生被发现后毫无羞耻之意,却有寻求刺激的满足感,认为这是大学里应该体验的感受。这些问题的出现,泛滥的新媒体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学应有执着的价值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神圣使命。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高校在构筑青年学子道德体系方面义不容辞。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媒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个人道德与修养,培养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应是当前高校着力改善的重点环节。

二、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媒介素养概念发端于上世纪30年代的西方。美国媒介素养研究的专门机构对媒介素养作了这样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用这种能力来解除、分析和评价大众媒介中所传递的诸多复杂信息。媒介素养着重于帮助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成为对媒介信息更谨慎更理性的消费者,从而在有关健康、购物和价值判断上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同时也帮助人们成为媒介有创新性的生产者,从而更有效地传递他们的所思、所想和优势”。③中国传媒大学的张开副教授在她的《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一文中指出“:媒体(介)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外,还有批判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

综合中西方学界对媒介素养的理解,可以发现: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要纠正媒介对公众认知社会现实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偏差,防止公众陷入媒介误导的“信息环境”之中,并培养公众参与和利用大众媒介的民主意识和能力。由此可见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取向,即:警惕大众传媒作为新强权的不合理社会控制,保障社会民主。这是基于现代性社会的道德判断,是民主意识的体现。结合我们谈的高校道德文化建设,媒介素养教育本身非常符合大学一直倡导的“开放多元”的民主精神,在伦理道德层面与高校道德文化建设是相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蕴含道德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对高校道德文化建设具有效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向学生介绍媒介生产与运作知识,让学生正确认识大众传媒。媒介素养教育核心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了解媒介讯息内容;②对媒介再现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辨;③反思受众的接受行为;④分析媒介组织结构;⑤强化媒介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意识。④要让学生了解媒介的分类与媒介特质,认清不同媒介的运作体制与方式特点,清楚媒介运作的外部政治、经济和社会动力与约束力,明了新媒体的技术特性以及发展方向等等。通过向学生介绍媒介及其运作,逐渐消除学生对媒介及其运作的神秘感,从而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

2.培养学生的媒介信息辨别力,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结合社会现实解读媒介信息。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学者大卫帕金翰教授指出:媒体(介)素养一词应解释为使用与诠释媒体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与能力;他进一步指出,媒体素养并非只是一种功能性的素养,还必须是具有社会性、批判性的能力。这其中的批判性则需要在一定的价值观之下进行,是对某种具体媒体的分析性理解。对于高校学生来讲,开放、多元、批判、宽容、人文关怀是媒介素养中应有的道德原则,在这样的视野之下,对媒介信息的解读才有真正的意义。⑤

3.培养正确的传播观念。新媒体具有个人化、互动性、便捷化、易操作、功能复合化等特点,每个人都可以传播信息,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信息传播者应有的素质。现在,色情、暴力、诈骗、恶搞等各类不健康甚至违法的信息充斥着网络与手机等新媒体。许多在校学生也参与到这些事情之中。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强化法律法规意识,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规避网络上的诸多陷阱,明确什么信息可以传播,强调自制和个人修养,达到绿色上网,净化校园风气。

4.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构建新媒体时代的校园道德。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新媒体时代健康的校园学习与生活方式,蕴含着新的生活理念和伦理道德。媒介素养教育倡导民主与开放,反对媒介沉迷与滥用。在新媒介环境下,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学习与沟通、个性化地安排时间、领略新的娱乐样态,但绝不是沉迷游戏、彻夜网游、以牺牲个人健康和他人正常生活为代价满足一时的“瘾”或“癖”,因为这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作为学生,最为重要的是学习,课堂上的秩序必须遵守。所以,上课时师生均不应当发短信、打接电话,手机应当关机或调为震动状态。至于个别学生整节课用手机上网的,更应当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以形成健康的班风、校风。对于考试中的手机作弊,更要严肃考纪考风,平日教育,出现作弊绝不姑息,坚决杜绝歪风邪气。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策略

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普适性话题,但各校具体情况不同,采用的策略自然也各不相同。但是,有一些认识和做法是基本的,具有共性,需要形成共识。

1.强调高校工作者引导下的媒介素养培养。媒介素养教育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引入我国以来,发展时间并不长,相关的研究与实践还没有完全铺开。复旦大学创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网站,上海交通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为本科生开设媒介素养公选课,中国传媒大学开设媒介素养硕士研究生方向。但整体看起来,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观念远远落后于当前信息社会的发展。这就更加凸显了当前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教师应是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引领者。作为成年人,教师具有比青少年更为成熟稳重的心智,并且更清楚不良媒介接触会产生什么后果。但许多高职工作者对于新媒体技术和媒体内容知之甚少,甚至还会有人对媒体信息完全处于无知的状态。当前高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使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对新媒介及其内容充分熟悉,跟上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发展。此外广大教师可以多向学生请教,形成文化反哺,这样不仅可以了解新媒体技术和发展趋势,还可以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道德原则和对媒介的认识可以潜移默化地传达到学生思想中,让学生在一个清晰的道德判断之下分辨媒体信息,在利用新媒体时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2.充分重视校园传播平台与队伍建设。校园媒体是培养校园文化的基地。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台、报纸、刊物、宣传栏、校园网络等一系列平台,通过传播健康的信息资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媒介接触习惯,提高学生解读媒介信息、赏析媒介文化的能力,建立健康的传播观念。同时,在这个强调媒体互动的年代,校园传播平台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制作、传播信息、发表观点的舞台,让学生自由展示,与学校乃至社会良性沟通。这需要高校建立一支过硬的'传播队伍,而队伍的组成最好以学生自身为主,在校方的适度参与和引领下来开展工作。

3.倡导绿色课堂,重塑以学习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学生应以学习为本,这句本应亘古不变的话在当前高校里似乎也遭到了质疑。社会上的浮躁气氛对高校有很大影响,很多学生学习不努力,得过且过,“学习无用论”有一定的市场。在这种心态下,很多学生沉迷网络,连上课时手中的手机也处在上网状态,造成了很坏的学风。面对这种情况,学校除了应该加强思想教育、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等之外,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重建新课堂道德的角度来进行德行教育。

徐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无手机课堂”实验研究组在5月搞了一系列课堂上“远离手机”的实验很具有代表性,实验的效果也是令人欣慰的:一位同学说,“自实行无手机课堂以来,我发现得到的远比放弃的多,手机也不是必不可少,不是繁忙才配备手机,而是手机带来了忙碌,不是充实而有意义的忙碌,却是碌碌无为消磨时间的消遣。抛开手机,在课堂上让同学们拥有现实的世界,拥有一片思想自由的天空,我赞同!”更有的同学直言:“拿起它更加空虚,丢了它反而活的精彩。”

在(20)5月13日的课堂上,09模具班一个女同学的发言感动了教师,也震动了全班同学。她说:“实行无手机课堂以后,原来烦躁不安的我变得安静了,并且按照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我到图书馆借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书,刚开始读的时候非常难懂,但是,我依然能够慢慢的读,慢慢的去思考。对生活中一直想不通的问题,这时我突然发现:“原来是这样的”!全班同学对她报以热烈的掌声!

虚拟空间的生活是现代人新的生命体验,但并不应是主流的,人应当更多的同物理世界里真实的人进行互动。媒介素养教育让人们了解传播媒介,是为了让人们不拘泥于媒介,能够分清媒介提示的信息环境和客观真实环境存在的偏差,能够享受媒介给人们带来的娱乐同时不至于过分沉迷无法自拔,能够反思自我的媒介接受行为,能够强化自我在媒介接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因此,在校学生应当拥有自我的、个性化健康生活状态,不盲从、盲信媒介提示的价值观,建立符合当前社会规范的正确价值体系。多元共存是传媒批判与反思的要求,是人与媒介之间的和谐状态要件,是媒介素养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营造“绿色课堂”的有效路径。而一种以学习为中心的校园文化的回归,一个高尚、健康的价值体系的建立,将对高校道德文化的构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终将高校纠正到和谐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篇2:视觉文化媒介素养教育论文

视觉文化媒介素养教育论文

一、以视觉文化为导向的媒介素养教育

(一)视觉文化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方式。

视觉文化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其得以存在的根本是电子技术的支持。视觉文化让社会大众对文化的认识产生了改变,社会大众不需要再围绕文字或者语言进行意思上的想象。而是依据本能通过直观上视觉的观察,就可以在最大限度内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这种方便、快捷并且具有人性化的文化表现方式,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推崇,并颠覆了传统主流的文化传播方式,成为现代文化的核心表现形式。

(二)视觉文化促进了思维的转变。

新事物的出现总是带有着一定的未知性,部分专家学者在对视觉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视觉文化可能引发的负面状况。例如,社会大众迷惑于表象而失去对内在的探究;社会大众注重感性的认识而丧失理性的判断。但是经部分学者研究证明这些担忧过于偏激,在实际的生活中并不会真正的产生。学者阿恩海姆就针对这些观点给予了驳斥,其指出视觉是人类的本能,而人类在进行视觉活动的过程中带有着明显的选择和判断能力,也就是说视觉是可以被思维所支配的,或者说视觉本身就带有着思维的能力,因此不会出现上述学者所担心的现象。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进一步的认识,就是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人类会通过视觉产生独立的思考,并对视觉触及的内容进行发展与创造。而且视觉文化还可以避免文字文化和口头文化带给人们的误导,使得一些与文化本身无关的东西可以从文化上剥离开来。因此我们可以说,视觉文化的出现为人类开辟了新的思维模式,让人类在思想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视觉文化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文化要想长久存在,并产生更大的影响,就需要文化传播的支持。视觉文化与视觉文化传播紧密相连,通过视觉文化传播的展开,使得视觉文化迅速的成为了现代文化的核心。麦克卢汉认为视觉文化可以更好的让社会大众对思想方面的内容进行理解,将抽象的表达化为具体。而这正是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的最佳方式,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一各更好的平台。具体来说视觉文化的传播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画面、影像是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传播过程中被传播者已经不再被动的等待,而是选择了更为主动的索取,这是一种文化传播过程中新的发展趋势,具有较积极的意义。其次,视觉文化传播的感受更为丰富。传统纸质文化或者语言文化,其都是单方面的传播,也就是单纯的'在视觉层面或者听觉层面进行传播。而视觉文化传播则带有一定的复合型,不仅可以通过眼睛看见影像,同时还可以在听觉上对信息进行接收,达到双管齐下的效果。同时,视觉文化已经形成了产业化的发展,因此还带有着一定的商业性质,属于精神消费的范畴。最后,由于视觉文化的传播与传统文化传播存在差异,因此其适配的体制也有所不同,需要从生产到最后的消费进行重新的定位与规范。由此可见,新文化的出现,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转变与创新,所以需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对视觉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并积极的鼓励社会大众在视觉文化方面进行实践,以此来弥补社会媒介素养的不足。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视觉文化导向下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未来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其对于提升社会大众的媒介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应循序渐进的进行,注重深化了解媒介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的探究,明确什么是视觉文化、什么是视觉文化传播。随着现代互联网络不断向前发展,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复杂多变,因此相关人员需要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下工夫,在视觉文化的向导下完善媒介素养教育的不足,使得社会大众可以正确的对待视觉文化以及视觉文化的传播。

篇3:信息时代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与意义论文

摘要:本文以分析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为出发点,从识别、获取、分析、评估、传播五个方面提出构建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实施策略,最后浅谈了教师媒介素养的意义。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教师媒介素养;构建

随着广播、电视、计算机等大众传媒的大量应用,社会对媒介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也随之发生根本转变。我们学校更处在信息化浪潮的前沿,学校教师要正确批判对待各种媒介。对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学校的人才建设,对于教师自成修养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要正确理解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大众传播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从字面来看,就是对传媒人进行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其中传媒人的媒介素养直接关系到大众传媒能否垒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其他人的媒介素养也有“言传身教”的影响。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教育(Media Literacy Education),就是要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教师作为传媒人,要对信息社会里各种媒介作充分的认识,能结合所教授的内容,合理组织各种媒体;同时要教育学生对信息的识别、获取、分析、评估、传播等信息活动方面持正确的态度。

(一)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是教师

在信息社会,每个人学习活动的中心和获得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使用媒介;每个人对于外部世界的多数观察和体验,也是通过媒介获得的。教师作为学校的.支柱力量,更不例外。在学校教学课堂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媒介传授知识,但是媒介仅仅被教师看作是信息的传输系统,只是作为一种装饰物,被教师仅仅通过媒介进行教学,仅仅是把媒介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鉴于使用教师作用媒介有许多不合理性,所以要加强对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二)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是帮助教师对媒介和及其携带信息的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

教师具有媒介素养,才能正确使用媒体,才能正确认识和判断媒体及其所传播的信息能否有效地对媒体施加影响,才有可能把批判媒体的想法转化为行动。另外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教师成为媒介的主动使用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因此逐渐培养教师对媒介和及其携带信息的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任务。

(三)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更好有效培养学生

在教育环境中,媒介素养并不是简单地掌握理解媒介的知识和使用的技巧,教师的媒介素养的概念还必须与学生所在的环境联系起来。教师的媒介素养对学生而言,是批判性媒介免疫教育。对于诱惑性媒介,如网吧,抗拒性批判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精神损害。对教师来说,这个时候不是想方设法去控制学生使用媒介的思想,而是想方设法启发学生正确使用媒介。另外对媒介的消极影响,不是想方设法压制它,而是想方设法转变它。媒介本身已经完全融人日常生活,构成了社会文化中无法割裂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单纯的抗拒式的媒介素养培养开始力不从心。媒介凭借信息,影响学生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媒介素养教育中的教师作为促进者,引导学生对大众媒介的认识,以自身对媒介的体验和观点,正确影响学生。

篇4:信息时代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与意义论文

(一)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从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应该从五个方向去考虑:识别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评估信息的能力,传播信息的能力。这个五个方向为教师正确批判媒介及其批判媒介所带来的信息提供有力的步骤,是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首先让我们来说说认识信息的能力。在多元的媒介环境中,教师通过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合理地利用媒介促进自我完善。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大众传媒中就是一个双刃剑,在对社会的进步做出巨大促进,也同时存在着负面信息。这些信息即使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也能在社会中流行。因此教师媒介素养教育中要培养教师要识别出这些负面信息,并且要不断地列举并评论这些负面信息,以提高教师自己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分析信息的能力运用教师现有的世界观、知识、态度和价值观解决问题。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知识的能力、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职业鉴别的能力、预测可能出现结果的能力、对已预定的解决方案初步提出评估意见的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就是灵活运用各种媒介工具,从各种各样的媒介来源中查找、组织和恢复信息的技巧以及使用录像、计算机和多种网络服务的技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技巧经常被称作信息素养,或更近一些的叫做“信息高速公路的驾驶训练。

评估信息的能力是教师对于媒介信息意义所具有的价值及其信息所产生的后果进行判断、鉴选、综合分析,从中捕捉到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有用的信息。

传播信息的能力是在教师对媒介做正确批判后,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传播信息。信息的传播一直受技术与媒介特性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既表现在传送速度、传播方式、传播目的,也表现在媒介力量的整体运用上。同时,媒介信息的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每种媒介都有独特的传播方式与符号特质,同一信息源,采用不同的媒介表现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只有掌握各种媒介的特性和使用技巧,才能有效地制作出有利于己方作战效能的媒介产品。

这个五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教师在对媒介分析的时候,要综合运用这个五个方面,要认识到媒介是人类生存的一种的手段。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教师应该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对自己的意义,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学会利用媒介满足自己的需求,以帮助与促进自己健康发展

(二)实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1、充分发挥新闻传播院校的骨干作用,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教师是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力量。能不能推行媒介素养教育,关键在于师资。可以说师资问题是许多国家在启动媒介素养教育时都曾面临的困难。诸如教师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媒介信息中甄别和筛选媒介素养教育资料,如何实施教育,如何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处理不同学生对同一媒体信息的不同解读,如何评价学生媒介素养成绩等等。

2、成立有关教师组成媒介素养教育研讨小组。学校可以成立媒介素养教育组织机构,这些机构通过创办会议、开展专题研讨等形式来倡导媒介素养教育。这种媒介素养教育研讨小组也可以召开有关媒介素养教育学术研讨会议,让各个学校教师积极参加,发表各自的意见。这样媒介素养教育研讨小组是保障媒介素养教育实施,可成为学校对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组织机构。

3、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每一位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一种终身教育和通识教育,媒介素养教育需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持续不继的教育活动,比如视听材料、广告海报,活动材料等等,也可通过媒体本身进行,媒体制作并播放一些普及性的媒介素养提高节目。

篇5:信息时代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与意义论文

(一)有助于建立起广大教师自发抵御负面信息的能力。在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的情况,媒介给当代教师所前所未有的信息影响也是不可估计,筛选可靠,可行的信息应该是教师的基本修养。

(二)有助于培养教师有效利用媒介的策略水平,优化传播信息的效果。

(三)教师媒介素养的建构和提升对学校形成健康的媒介文化和环境具有重要而长期的作用。

篇6:大学英语教学中媒介素养的教育论文

大学英语教学中媒介素养的教育论文

摘要:媒介素养是当今培养全面发展高等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既符合大学英语课程特点,也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针对我国目前媒介素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大学英语教学可以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材选择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和调整,实现英语教学和媒介素养教育的互相渗透和融合。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大学英语教学

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其覆盖面广和学时多的特点使其在高等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即将颁布,其中强调的大学英语“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为当今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指出新的发展方向。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和大众传媒的广泛使用,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和改进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语言类基础课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了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

一、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现状和困境

媒介素养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其在欧美发达国家早已蓬勃发展起来。根据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的定义,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体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性的应对能力。(张开,)媒介素养是当今信息时代下人们作为终生学习者的必备素质之一,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体现。媒介素养教育早已被许多教育先进的发达国家纳入国家课程教育体系,开展的相关课程已渗透到国民教育的各个层次。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和实践都起步较晚,发展也相对缓慢。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在一些高校已经生根发芽,初具规模。近十年,不少高校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一些高校设立了媒介素养教育方向的硕士点,南京师范大学还设立了“媒体素养教育”方向的博士点。(于莹:10)然而,相对于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不容忽视。首先,我国教育界缺乏媒介素养的教育实践,相关研究多数仅限于理论探讨。目前,除了高校的新闻传媒传播专业教育、少数高校开设的媒介素养课程和中小学的新闻社团以外,我国的教育体系并没有把媒介素养正式归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即使在一些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高校,其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等方面也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这种教育发展的滞后与我国高速发展的大众传媒业和互联网信息时代是极不相符的。其次,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对网络信息和大众传媒的认识偏差,缺乏对信息的辨别、分析、鉴赏和创造能力。许多大学生虽然能够快速地查找网络资源,高效地获取各种媒介信息,但是却无法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和内容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完善和发展自己,不能对媒介内容进行深层次、辩证地解读和分析。这些问题对旨在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来说是一个不容轻视的方面,直接关系高等教育的成效。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大学英语课程的特性适合在教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首先,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英语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维持时间平均长达两年的公共必修课,这是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最佳渠道,具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基础。(陈真真;方芳,李方华)此外,大学英语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发展,全国大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课已经实现纸质课本、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平台的“三位一体”式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语言学习资源和课件许多都来自互联网媒介,英语教学过程也成为了学生接触、理解、分析和评价英文媒介资料的过程,英语教学和媒介素养教学完全可以实现渗透和融合。再者,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一直走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前列,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教学与建设都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这就具备了别的学科无法比拟的硬件和软件优势,也符合媒介素养教育的最根本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大学英语是一门重要的人文课程,兼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性,担负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双重使命。媒介素养作为当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之一,与大学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高度一致的。2.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向纵深发展首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纳入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而基于传播学理论的媒介素养教育与认知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成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其次,大学英语教改中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强调“自主学习”和“互联网与课堂教学结合”的交互式教学模式,也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媒介融合的自主范式”相吻合(蒋学清,陈杰),两者可以充分地实现互补互促的发展目标。此外,语言、文化和媒介的关系密不可分,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学生可以通过解读和分析英语媒介,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和文化鉴赏能力;也可以通过操练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媒介理解能力和评价能力。再者,在英语课堂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并通过营造生动真实的语境促进英语各项技能的操练,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化鉴赏能力,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有益尝试。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宏观政策上,教育部门应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确立媒介素养课程的重要地位,指导和促进广大英语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建立媒介素养教育意识。大学英语课堂是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最佳场所,只有明确媒介素养在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中的地位,才能促使教研人员深入研究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的各种具体操作策略,才能促使英语教师加强自身媒介素养学习和培训,才能真正实现在英语教学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具体教学上,教师可以从教材选取、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渗透媒介素养教育,使语言学习与媒介素养充分融合、互补、互促。大学英语课程在内容设置和课堂组织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大量借助信息化技术和网络媒介资源使其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材选择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均具有实施媒介素养教学的有利环境。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需求、认知阶段、兴趣和动机等方面合理选择媒体资源作为教材,同时充分考虑所选教材的时效性、适用性和易获得性,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正确地获取媒介资源。其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对英文媒介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多元的、互动的灵活教学方法,把英语教材中所涉及的英语媒介素材进行深度讲解和剖析,同时布置学生定期浏览和摘抄几个国外主流媒体的相关文章,并定期组织小组汇报学习和讨论,形成固定的英文媒介资源学习共同体。同时,教师还应发挥英语课程教学的特性,从语言学角度指导学生了解和学习英文媒体的特点,培养媒介语篇意识,提高媒介资源的分析能力和赏析能力。此外,教师和相关教学部门应及时完善和更新网络教学系统功能,积极进行媒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优化课堂教学的评价和反馈方式,从硬件、软件和考核方式上保证媒介素养教学的顺利实施。

四、结语

媒介素养教育既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在要求,是高等素质教育的迫切呼唤,也是现代化社会飞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英语教学和媒介素养教育因其各自的特性可以实现完美的渗透和融合,两者互补互利,相辅相成。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应根据当今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使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一门普及的公民素质教育课程,为培养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型高素质人才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166-168.

[2]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北京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94.

[3]于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2,(10):9-15.

[4]陈真真.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6):64-69.

[5]方芳,李方华.大学英语课程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探讨[J].新闻界,2011,(2):141-143.

[6]蒋学清,陈杰.网络时代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能的策略探究――以媒介素养教育为研究视阈[J].传媒教育,2012,(8):117-120.

篇7:本科生创业教育中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论文

本科生创业教育中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论文

一、独立学院国贸专业本科生创业教育现状

(一)创业教育

在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的背景下,各大高校纷纷加大对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训力度。很些高校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毕业生创业教育,但学生毕业后真正走上创业道路的人数却很少,据统计尚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创业成功的例子更是少之又少。当然,这与大学毕业生群体的社会经验、抗压能力等素质密切相关,但也说明高校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效甚微,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继续加大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综合考虑学校层次、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学生专业特点甚至学生个性特征等多种因素,选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切实加大创业教育的实用性。目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创业教育相对来说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除了在课堂上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课外争取多去相关企业进行实习之外,在校教育只有零散的一些创业讲座、心理辅导等。要建立一个系统化的、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还需要国家和社会各界的进一步支持,以及高校领导层和广大教职员工的继续努力和积极配合。

(二)创业园

通过接受学校提供的经过科学设计的系统化的创业教育,国贸专业的学生大多可以具备一定的创业素养。但除此之外,大学生创业还需要一系列外部支持。由于创业者是刚刚完成学业(应届毕业生),有些甚至还没有完成学业(在校大学生),他们对创业缺乏完善的准备,因而急需外部创业政策的指导,高校创业园(或称孵化园)便应运而生。高校创业园的使命主要是为有创业想法、准备创业、或已经在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政策指导、创业所需硬件和软件支持,并提供最新、最权威和最全面的创业咨讯信息。对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综合分析,选拔出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并对其进行扶持和引导,使项目运营规范化,努力激发学生创业潜能,弱化学生创业风险。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一)媒介素养概说

1933年,英国学者利维斯在文化批评论著《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率先提出了“媒介素养”一词,20世纪下半叶,欧美、大洋洲等地区逐渐兴起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科目,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学生正确使用现代传播媒介。目前,西方很多国家已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之中。中国大陆地区对媒介素养的研究起步明显晚于国外和港台。由于理论研究的先天不足和实践方面存在的障碍,中国媒介索养教育发展极为缓慢。直到九十年代后“,媒介素养”概念才真正进入大陆,被广大新闻学者关注。与理论研究相比,我国的媒体素养教育实践更为缺乏。现有的各级学校青少年教育课程中几乎没有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即便是高校开设的新闻专业课程,往往也只是着眼于新闻业务与技能的培训。对于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国家缺乏相应支持政策,各级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措施,现有教育经费缺少基本的投入。随着信息时代特征越来越明显,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校逐渐成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基地。,上海交大和山东师大在中国大陆高校率先开设传媒素养教育课。但目前为止,中国大陆仍然没有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必修课范畴。在独立学院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也是少之又少。

(二)媒介素养教育之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我们每天都处在来自各种媒介的大量信息的重重包围之中,现代人与大众传媒如同鱼与水的关系。媒介素养已经像是前些年提出的21世纪必备的英语、开车等技能一样,成为人们开展生产生活必不可缺的一种素养。作为高等人才和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第4期下旬刊(总第586期)时代Times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来说,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信息爆炸时代,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有限,无法做到对每天接触的海量信息进行全盘接收和关注。媒介素养教育教会受众对信息进行筛选,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真正对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价值的信息上,而不是放在一些鸡毛蒜皮无关痛痒的'事情上。对于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即大学生群体来说,重中之重仍然是顺利完成学业,在学习之外的有限时间里,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们要尽量省时高效地去搜集和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日积月累完成一些创业必备信息和知识的积累,为创业做好充分准备。其次,媒介素养教育着重培养受众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思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而创新能力恰恰又是创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具备批判思维的学生懂得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因地、因时制宜,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第三,在市场化大潮的冲击下,有些媒体出于对利益的追逐,会不同程度地歪曲事实。同时,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和迅速普及,自媒体遍布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没有了“把关人”的信息发布和核裂变式扩散传播使得受众对所处环境和当前形势产生错误判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具备较高媒介素养的大学生对于搜集来的有用信息具有更高的选择和批判的能力,可以在创业的道路上保持警惕,少走弯路。

(三)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国贸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处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在享受西方先进思想观念和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承受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加剧的文化渗透。在这种形式下,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国际范围内传媒影响和争夺的主要目标受众群。在全球信息化时代,媒介所承载的文化传播和输出功能,已经上升为世界各国“软实力”和意识形态角逐的一种强势力量。

(四)独立学院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办法

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因为缺少政策支持和资金来源,要在国贸专业学生创业教育中增加应有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开设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并配备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需要面临比公办院校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困难。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在政策和措施上给予重视和大力支持。此外,因高考录取分数线的不同,独立学院学生的整理素质与公办高校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在课堂教学的启发下自行搜集信息进行课后自学的能力较差,需要学校和相关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耐心,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授课方案和培养计划,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媒介素养,为学生创业或就业做好相关准备。努力缩小与公办院校的差距,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适应多元文化和全球化进程的现代公民。

篇8:企业员工文化素养建构及思考论文

企业员工文化素养建构及思考论文

摘要:当今的社会是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企业兴衰成败的核心因素已经悄然的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企业对生产要素的依赖性越来越小,物质要素不再成为决定企业命脉的核心。企业的人力资源越来越明显的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显示着其强大生命力。企业是由个体的员工组合而成的,只有以人为本,用先进思想、优秀文化以及健康向上的思想来武装员工,活跃和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职工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不断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从而不断推进构建和谐企业的进程,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先进的文化优势势必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人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员工的文化素养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员工;文化理念;文化素养;竞争优势

在这个高歌猛进的文化热潮的时代,如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每个企业无一不在文化反思中挣扎、摸索与前行。如何准确把握这种文化回归的必然性,将这种文化的回归注入到企业文化管理的现实中,进而重新认知、思考与建设企业文化,将之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管理挑战。

一、企业员工文化素养建构的内涵

任何企业的文化本质上都是内生的,不可以外部给予,每个企业的文化都代表着这个企业的外部精神面貌和内在的本质属性。文化素养广义的说就是文化品味、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生命价值观、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多种因素整合的内在品质。狭义的`指一个人在文化知识方面的素质和文学理论方面的修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企业通过对员工的文化管理,促进企业员工身心的发展,强化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化”,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随之形成,并在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中充分体现。文化管理是一个由企业主导的长期艰巨的过程,通过日常的企业文化管理,来不断提升与统一全员的价值观与精神境界,以扩大企业的成长边界。

二、企业员工文化素养建构的内容

1、热爱本职、忠诚敬业的工作态度。只有对本职工作充满热情,才能在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无限潜能。热爱本职又与忠诚敬业息息相关。所谓的爱岗敬业就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地工作。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必须以忠诚敬业为前提,一名忠诚敬业的员工对于企业而言,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忠诚敬业的员工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能在生产、管理等环节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带动影响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共同创建和谐劳动关系。2、诚实守信、严于律己的道德修养。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是个人高尚品格的体现,是企业宝贵的立业之本。个人良好的信誉,在增加自身人格魅力的同时,也给企业创造了财富。企业是个人员工的整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每个员工严于律己才能心怀坦荡,才能身为表率,将事情做好直至成功,这对于一个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3、钻研本职,提升素养的学风修养。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要做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学习本专业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中进行实践,并不断深入钻研,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技能,以提升自己的工作业务水平。4、良好的职场礼仪和整洁得体的仪表修养。员工的人文形象及行为规范,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单位的门面和企业的文化形象,员工的言、谈、举、止、坐、站、行、姿以及环境卫生等,都会给人们带来一种印象,这或是一种无形资产,或是一种负面影响。人的素养不提高,就会使人心涣散不聚。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精神风貌,员工的职场礼仪也是建立和谐员工形象的开始。礼仪为职场的交往做好前提和铺垫,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能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瞬间抚慰冷漠的心灵;它不仅使人们的言行更加有章可循,整个企业也变得更加和谐有序。礼:养也,指一个人的修养。仪:仪式也,指表现的形式,体现在形象、素质、意识三个方面。整洁得体的职业形象也是员工必备的文化素养之一。良好的职业形象包括以下要素:恪尽职守、懂得欣赏、训练有素,灵活应变。体现在人的气质、仪表、语言、举止、服饰、礼仪等方面。

三、企业员工文化素养建构的方法

1、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它决定着一个人最终的目标和结果,它是企业员工文化素养建构的首要目标。只有确定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并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断地为之努力奋斗,才能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体现自身的价值,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2、学中做,做中学的专业积累。要不断的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并及时的在工作中实践,总结掌握出自己的工作经验教训,加以积累,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工作风格,以便得心应手的处理工作中出现的意外情况。3、精神境界和气质修炼。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质是内在散发出来的一种魅力。是一个人内在涵养或修养的外在体现。只有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通过阅读相关著作,并透过文字深思,省查内心,审视自我,才能真正提升精神境界和气质。4、个性和气度的培养。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不断的修为自己的内心: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看天边云卷云舒。

结束语:

企业是由员工个体组合而成的整合体,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的重要一份子,员工的文化素养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是一个企业的宝贵财富和发展的原动力,它制约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企业员工的文化素养的建构和提升,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篇9: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建构中的作用论文

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建构中的作用论文

为了满足这种特殊的要求,不同层次以及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在社会上不断出现,针对这一现象,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应跳出小的文化圈子,主动去探究群众的需求,帮助群众开展各自喜爱的文化活动,以促进基层文化网点的建设与发展。

文化馆在帮助群众文化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

首先是文化经费的投入不平衡的问题,由于文化馆是政府设立的文化事业机构,其经费都是由各级政府从财政中支出,而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各地的财力也不同,这就导致了文化经费下拨不等的情况出现,尤其是一些贫困落后地区,由于下拨的文化经费不足,导致有些文化活动无法开展。其次是文化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问题。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各地对于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也不同。而由于经济发展落后,有些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根本不具备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条件,严重制约了文化馆作用的发挥以及当地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整体专业水平不高

想要建设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一支敬业奉献并且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以及专业技术的专业队伍。从文化馆从业人员的现状来看,依然有一些人员年龄不够学历不足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存在。这样的体系及人员配置无法体现文化馆的特点和独立性,更无法良好的进行如群众文艺创作以及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与保护等。

(三)服务内容与形式不与时代接轨

文化馆虽然在为社会成员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上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诸多客观因素及种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其为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已经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出现脱节现象。目前有很多文化馆都存在着活动内容单调、形式陈旧、了无新意等一系列问题,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不具备吸引力。

如何发挥文化馆建设群众文化的主导作用

(一)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馆基础设施是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化建设的必备条件,因此文化馆要主动争取各级政府对其的支持,同时从多方面为文化馆寻找资源,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完善的物质载体,增强文化馆专业化的服务能力。

(二)强化管理

随着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更高了。文化馆要有一支思想好、业务精同时善组织懂管理的复合型队伍。为此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专业人员补充培养机制,这样可以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其次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也要做好,根据相关需要,要不断引进高学历、高能力、理和实践能力都过关的人才进入文化馆。文化馆同时还要配齐各类专业人才,使人员组成结构更合理化且专业化。

(三)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文化馆是具有公益性的.,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原有的经济体制使工作人员的思想僵化,而在当今社会文化馆想要生存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一是利用各类文艺活动宣传企业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以此为文化馆筹集资金。二走向市场,实行产业化运作方式,把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当作载体,可以在宣传企业的同时,借助企业的资金支持文化活动的展开,这样的活动不但能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时还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文化馆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四)权责统一

在文化馆的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一定要了解自身的责任权利与利益都有哪些,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要始终在工作中坚持责权利统一的管理原则,以实现管理工作长期有效的开展。文化馆是国家设立的公益性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主要职能就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展社会教育,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

篇10: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

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

一、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推行的必要性

1.1当前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亟待提升的需要

中小学教师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而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还有待提升,表现在:第一,对媒介素养基本概念的认识不清。例如,一些教师将“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或“技术素养”等同。第二,受制于客观条件或是传统教学方法,制作、使用媒介进行有效教学的方式单一、经验欠缺。第三,解构媒介信息与批判思考的能力不足。第四,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意识不强或方式不当。联系背景分析,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正式引入我国仅有不足的时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尚处于不断深化的阶段,因此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步伐整体上还未能与时代步伐相协调。具体来看,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在其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均未能接受到较为正式的媒介素养教育;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的内容框架中也未明确涵盖“媒介素养教育”;我国高校师范生一般可以通过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影视鉴赏等课程提升一些媒介素养,但仍缺乏对“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系统全面的了解。由此,不难理解我国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亟待提升这一现实问题。中小学教师是处于中小学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群体,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只有通过他们的智慧才会在实践中生根开花,而他们的实践反过来又会促进相关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与丰富。当前在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几乎看不到正式的、具有结构体系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这就更需要现阶段各学科的中小学教师拓展能力以协力承担起媒介素养教育的时代责任。例如,运用媒介为课堂教学增添亮点,理解媒介并将媒介理念融入自己的教育实践等。因此,推行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1.2当前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许会有观点认为:目前中小学生面临着升学考试压力,因而其自主选择接触媒介的时间本身有限;加之以家长与教师的影响、监督,导致其所了解的媒介信息的内容看似也是可控的。因此,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可“让位”于具体学科的教育。但在媒介化社会,教育几乎不可能逃离“媒介”的影响。而且无论是从中小学生心理行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还是从近些年发生的中小学生因“媒介问题”而犯罪的案例来看,对这一群体实行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当一些不良信息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影响到中小学生时,以往教师的做法多是在“学生”与“媒介”之间竖起一面冰冷的墙壁以起到“隔离”“、抵制”“、保护”的作用。但是,这样的教育并不完全有利于中小学生成长为媒介化社会中全面发展的个体。只有通过积极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小学生才能理解媒介的形式与内容,才能自觉、合理使用媒介而不沉溺其中,也才能成为创造性思考与传播的新力量。当今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体现为适应并超越时代,而不是被时代所束缚。个体媒介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更是一种终身教育,应从中小学开始扎实推进。而推进的关键在于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水平。因此,推行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极为迫切。

二、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推行的路径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仍处于准备与启动阶段。而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英国有专门从事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他们的职前培训虽显不足,但是“在职培训的形式多样,比如由媒介素养考试委员会或英语与媒介中心提供的为期一日的工作坊,由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和英国电影研究院提供的课时较长的课程班或硕士课程。”美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主要有“教师自学”和“教育培训”两种。即便是“教师自学”,政府与社会媒体机构也提供了必要的资源支持;“教师培训”则已形成了规模与体系,培训课程丰富且针对性强,培训机构专业化———“以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心为例,它是一个教育组织,设有专业的培训机构,拥有丰富的公众教育资源,致力于促进和支持媒介素养教育一体化,研究和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在全球化时代,合理借鉴国外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有助于构建我国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推行路径。

2.1政府———引导者

政府的引导作用首先应体现为提升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在《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等。为推进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我国应在对其概念作出基本界定的基础上,将“教师媒介素养”的培养明确纳入到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以及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中;同时,建立适当机制,将“教师媒介素养”的发展与教师行业准入制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等建立关联。政府的引导作用还应体现为提供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框架,具体涉及:目标设定、课程设置、教材编制、培训机制、评价体系等。

2.2高校———指导者

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深入的教育研究作为支撑。特别是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更需要获得可以指导教育实践的专业知识。因此,需要高校发挥指导作用,即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参与教材编写、进行课程评估、走入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各方共同承担起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任。此外,高校的指导作用还表现在:突出师范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特色,并在全校范围内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因为在学科间融合、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等背景下,目前高校中的学生均可能是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预备力量。

2.3社会专门机构———协助者

联系国外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情况来看,社会中的媒介机构与专门成立的媒介素养培训机构,例如,加拿大媒介教育协会、艾伯塔媒介认知协会等,均可成为推行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协助力量。当前中小学教师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理论,但如果缺乏传播的技能与从媒介生活中提炼教育素材的能力,就仍难以保证所进行的教育贴近学生实际。而社会媒介机构的介入与媒介素养培训机构的建立,在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实际的媒介教育素材的同时,也会向其传递出新技术、新方法与新视角,从而避免媒介素养教育流于形式。

2.4中小学学校———统筹者

中小学学校是开展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能力得以体现的园地。中小学学校应立足客观实际,开发“双向”媒介素养校本课程资源———面向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面向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前一课程的实施是后一课程实施的保障,后一课程的实施是对前一课程实施效果的反馈,两者相互促进,以教促学,以学评教。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中小学学校还应统筹各种教育资源,加强与高校、社会相关组织单位等的合作,例如,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交流会等,丰富校内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2.5中小学教师———主体

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进,至为关键的是中小学教师自身转变观念、积极行动。目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整体的研究与实践还有待深化,在此现实背景下,更需要中小学教师先行树立媒介素养学习与教育意识,努力实践:首先,自觉将自我媒介素养的提升作为自己专业化发展的组成部分,提高自学力与反思力,努力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不断生成教育艺术———适当运用媒介技术打造新课堂,伴以媒介思维启迪新智慧;其次,发掘媒介素养知识与学科知识间的相关性,积极将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巧妙“融合”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实践中。

三、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推行的意义

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直接促进教师的全面成长与专业化发展。其二,有效提升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水平。其三,有助于构建“参与式文化”背景下的新型师生观———教师与学生都是需要不断成长的人;现代教师的权威不再是体现在“改造对象式”的知识传授中,而是在与学生交往、互识的基础上得以重塑。其四,改善师生关系,增强课堂魅力。其五,促成教育理念的践行与发展。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生命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理念与媒介素养教育关系密切,因而也将伴随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进而得到更好地理解与运用。其六,有利于完善现有的教师教育的内容体系与评价标准,包括师范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等。我国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关系到我国教育的现在以及未来。重视并推行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是极为必要且迫切的,需要社会各界以及每一位身在教育中的人共同努力。

篇11:高校思想政治媒介素养教育融合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媒介素养教育融合论文

摘要:以媒介素养教育为视角,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应对,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新思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种传播活动,与根植于传播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在目标指向上一致、在内容上优势对接。借鉴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诉求、整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内容、改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可以作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突破口。

关键词:媒介素养;思想政治理论;困境

信息数字化、媒介网络化、传播全球化引发的信息革命,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媒介及其传播所携带的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消费行为,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思想道德素质。环境是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和重要条件。如何面对网络新媒介所建构的新时空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必须直面的课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的困境

“随着人的生活日益依赖于网络,网络技术架构已经深深嵌入到现实世界之中,成为人的生存环境不可或缺的基础架构,因而也成为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要素。”[1]这种新的时空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创新机遇的同时,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新的困境。

1.“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削弱“把关人”的作用,教育者的“话语权”受到冲击。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教育者所拥有的知识量和知识范围及层次等处于一种主动、主导的优势地位,可以直接对学生的学习内容、知识掌握以及对社会的认识等进行“把关”。网络“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使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和“把关人”的地位和作用遭到削弱,进而使得传统教育环境下掌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话语权”和主导权的教育者的主体优势受到冲击和制约。

2.“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制约信息的权威性,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到误导。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教师在教学中易树立权威,得到尊重。随着web2.0技术的深入应用,用户的角色有了巨大的转变,开始在信息的生产、共享和传播方面拥有更多主动权。由于碎片化制约了信息的权威性,加上大学生信息辨别能力的有限,海量的、良莠并存的信息会使大学生思想意识混乱,无所适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和网络话语霸权,向发展中国家实施文化渗透,他们通过网络等主要媒介推行其文化扩张政策,对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实行话语控制;在世界范围内推行以电子文化为表征的大众文化,使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等生活理念和价值观成为主导当代文化的核心力量。[2]喜欢新鲜、刺激而认知、辨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极易被信息垃圾所污染,价值取向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被误导。

3.“即时交互”的传播方式消解主客体关系,传统教育模式受到挑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教师是主体,居于主动地位;学生是客体,处于从属地位。教育模式沿袭“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我点你背”的单向线性传播,缺乏及时的互动交流,难以进行针对性的思想引导。这种模式强调灌输现成的知识,比较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网络时代,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主客体关系在网络环境下向主体间性转向。“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所实现的就不是人(主体)与网(客体)的认识关系,而是人(主体)与人(主体)的关系。而这种主体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主客体关系,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S-R关系,而是一种新型的双向互动、互补关系,即一种以互联网为中介的新型认识关系。”[3]网络环境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受制性,对强化式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在联系

媒介素养是指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公民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同时监察和改善传媒,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都属于“做人”的教育活动,其教育目标和内容都包含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和谐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公民。

1.二者在目标上指向一致。网络媒介的出现,不仅实现了信息在全球范围的传递、流动和共享,而且也扩展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本身虚拟性空间浓缩、时间维度向空间维度的隐匿等特点,它在使现实主体性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却又使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主体性畸变、主体批判性的缺失以及主体性的被奴役。”[4]如何重塑网络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就成为了时代的重任。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经过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随着大众传播形态的变化以及青少年在新媒介传播中主动性的增强,西方国家已经逐步抛弃了保护青少年抵御媒介不良影响的教育理念,“批判意识”,“民主参与”和“主体发展”等理念逐步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人的现代化研究表明,人的现代性是国家获得现代化的基础,而媒介素养有利于媒介社会中具有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现代公民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成为当前国际媒介素养培育理想公民的终极目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培养大学生辨别是非、自主选择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活动。这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从而充分认识到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增强实现“中国梦”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成为高度自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二者在内容上优势对接。重视公民意识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通过媒介教育这个纽带,增进公民知识、培养公民意识、锻炼公民技能、磨练公民品性,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5]美国学者和素质教育专家瑞妮霍布斯总结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在三个方面提升公民教育:一是提高公民接触、分析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二是培养公民的领导能力,自由地、负责任地表达个人意见的能力,面对冲突的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促进公民对主动获取不同来源信息的兴趣和对不同意见的容忍能力。[6]“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大课题。尽管公民意识教育并不是一门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质就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怎样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基本的公民意识。而且,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公民意识教育资源,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关于“三德”的基本要求,就是引导大学生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在未来的工作中做一个好的建设者、在家庭生活中做一个好成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等,都向我们展示了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内容。由此可见,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基本目标和具体内容上互相交叉与交融,二者的结合是有机的、相互促进的。把握好二者间的内在契合性,无疑是突破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困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新思路。

三、借鉴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要善于借鉴传播学理论的成果,积极探索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机融合。

1.借鉴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诉求。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教会人们从铺天盖地的媒介信息中挖掘真、发现美、选择善。在信息传播领域内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不仅是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媒介素养的核心内容。媒介素养包含三种能力:一是对媒介根本属性的认知能力。“拟态环境”理论告诉我们,“这种信息环境并不是对现实环境的全景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展示的环境”。[7]这也就是说,媒介具有反映现实和建构社会现实的双重功能。由此可知,媒介带给人们的一方面是知识、信息;另一方面可能是错误、假象等。加上人们缺少对媒介事件验证的时间和机会,因此,常常把媒介中涉及的事件、场景当成真实情形。媒介素养强调大学生必须清楚地认识媒介再现现实的根本属性,了解信息的制作流程,理性辨别媒介真实和社会真实。二是对媒介理性批判的解读能力。所有的媒介产物都不可避免地含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利用媒介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就成为了一些国家推行其国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下,媒介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商业利润的载体和催化剂。媒介素养的提高,可以帮助大学生理性地辨别、解读媒介中屡见不鲜的负面信息,提高个人“把关”能力。三是运用媒介实现自身发展的能力。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了解媒介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使大学生了解信息对自我的意义,学会利用媒介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自我的发展,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据此,我们可以借鉴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来设计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诉求,即在媒介社会发展节奏中实施教育,在满足大学生个体成长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上实现教育目标。具体可设计为:以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网络问题为主线,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利用网络的过程中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2.借鉴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整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内容。媒介素养教育有两个层次:一是增加对媒介的了解,学会以批判的意识接触媒介的信息;二是掌握与媒介交往的技能,懂得合理地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第一层次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将尽可能地减少媒介信息对我们的负面影响,第二层次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升,将进一步提升我们利用媒介的水平并从中获益。[14]媒介素养教育在帮助大学生塑造“知性”与“德性”方面的作用显著。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促使大学生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升为人格化力量,合理控制自己的媒介行为。其主要内容是使大学生明确:媒介社会是现实社会的一个有机的、也是特殊的组成部分,如现实社会道德一样,必须明确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一切媒介行为必须服务于社会的整体利益。通过舆论、信仰、礼仪、艺术乃至社会评价等调控手段,贯彻公正、平等的媒介素养理念,与传播法规和技术控制互为依托,从而形成媒介素养的伦理规范体系。据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要求我们坚持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对技术至上的观念进行反省。具体而言,可以借鉴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整合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内容,形成三个层次。第一,了解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对大学生发生影响的机制和效果,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体验和认识网络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培养正确的网络道德观与网络参与能力;第三,在参与网络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中,掌握诸如《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法律规范,做具有法律意识、维护法律权威的合格公民。

3.借鉴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改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利用媒介促进自身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摆脱对媒介的过分依赖和盲从,培养创造、开拓精神,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人们的素养,而素养的提升不仅依靠外在的教化方式,更应该注重“内化”养成。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生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使用与满足”中快乐地探索和锻炼,才能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借鉴媒介素养的教育模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树立主体间性教育理念,多采用情境式的对话教育策略。实践表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情景模拟式教学法,学生能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和技能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8]这种教育策略对教育者的媒介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的教育能力,努力培养一支既熟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又有较高媒介素养的跨学科的师资队伍,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再兴,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丁和根.后现代与大众传媒的话语霸权[J].江苏社会科学,,(6).

[3]孙玉祥.“网络时代”与人的存在方式变革[J].求是学刊,,(1).

[4]陈胜云.网络社会的主体性危机[J].现代哲学,2001,(1).

[5]陈苗苗,檀传宝.国际视野下媒介教育促进公民教育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6).

[6]ReneeHobbs.TheSevenGreatDebatesintheMediaLiteracyMovement:Circa2001[EB/OL].http://www.medialit.org/reading_room/article2.html.)

[7]郭志法.信息过载与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

[8]高宏,钱晓冰.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旅游专业课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2).

篇12:信息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论文

一、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球化和商业化的加剧,媒介形式和媒介内容正日趋多样化,这使得我国公众面临着空前复杂的媒介环境。国外媒体内容通过各种方式大量进入我国普通民众的日常媒介消费活动中。现在,传媒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同时也是青少年树立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在这种形势下,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与社会隔绝的世外桃源,必然会受到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大众文化的浸染。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观察和认识世界。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在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同时,各种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关于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于大众传媒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估、创造、生产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可简单概括为:它是人们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是在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针对大众传播媒体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建立获得正确媒体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它是融合传播学、新闻学、教育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理论的新的研究领域。简单地说,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当代大学生媒介教育的目标是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和使用大众传媒讯息,不要因媒介的使用而沦为大众媒介或讯息的奴隶,达到大学生对媒介的正确使用将成为其发展的一种动力。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仅是指如何正确判断和估价讯息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实际上这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即学习如何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二是发展关于大众媒介的思想。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受众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在信息社会里,认识媒介将会成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所谓“正确”,意味着较完整和较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三是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大众传媒中经常存在着负面信息,即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信息。媒介素养教育要不断地列举并评论这些负面信息,以提高受众对负面信息的反省能力。四是培养受众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受众应该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对自己的意义,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学会利用媒介满足自己的需求,建设性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和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这些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如何建设性地培养人们辨识信息的能力,加强媒介管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这对当代大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与国外的媒介在属性、特点和发展规律上都很不相同。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应切合我国的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完成。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种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最有力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对于尚未走出校门,又大多求学在外的大学生而言,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应该是最重要的,因此,学校就应该成为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力量。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和为大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等方式来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其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又是重点中的重点。

当代大学生思维层次较高,学习自主性较强,这些都是在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有利因素。依据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在学校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体现五个核心理念,即媒体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进程有巨大的影响;媒体信息是建构出来的“真实”;媒体信息通常含有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以及商业动机;媒体信息的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每种媒体都有独特的美学形式与符号特质;受众诠释和接受媒体信息意义的能力与程度有着相当的差异。

另外,在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同时还要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素养的提高不仅靠传授,更重在养成,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活动中不断锻炼、探索,媒介素养才能提高。

2.社会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二种途径是社会教育。社会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方面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因为政府出面才能更有效地组织与实施。同时,有关部门要从法律和技术两方面加强网络管理,尤其是校园网的管理。因为网络是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媒介形式之一,其传播隐蔽性强,且目前还很不规范。

大众传媒也应该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积极发挥作用。首先,媒体要规范其内容,做到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发布信息,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其次,传统媒体也要注重传播的技巧,关注大学生的媒介接触特点,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心理的传播策略。第三,我国传媒还应该向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大众媒体学习,发挥其优势,积极传播媒介素养教育知识。

五、结束语

我国大学生的媒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大学生媒介教育的实践过程是一个不断摸索、变化和完善的过程。通过这种教育,使大学生具有分析判断媒介、有效地利用信息的能力,最终使他们成为媒介的主人、信息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1).

[2]郑保卫.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J].中华新闻报,,(1).

[3]张冠文.论媒体素养教育的必要性[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

[4]陈启英.媒体素养教育――E时代之新公民教育[J].中国传媒报告,,(1).

[5]瑞尼・赫伯斯.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J].媒介研究,2004,(3).

[6]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J].新闻记者,2004,(5).

[7]姚云.论传媒教育及其实施策略[J].新闻与传播,2005,(7).

篇13:媒介素养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媒介素养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对于初中语文这么一门课程,许多人对它的理解就是识字断句。在他们看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单向知识传输,而且语文的作用就是教学生认识基本的字词,就算达到目的了。事实上,这种看法严重忽视了母语学科教学的重要地位,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教会学生识字断句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这一点上,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而轻视了实践,而媒介素养教育的引入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网络、电视、报刊以及杂志等各种媒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能够让学生更好去印证课堂教学中的理论。

二、如何开展初中语文媒介素养教育

1.深化研究

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来讲,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普及开来,而处于研究阶段。因此,想要在以后能够顺利推广,就必须深化前期的研究工作。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仅要研究西方先进国家的经验教训,更要研究我们国内的'实际情况,决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教育模式,必须结合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媒介素养教育方法。

2.顺势而为

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需要广泛的社会基础,只有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同时,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因为社会媒介舆论的发展具有许多不确定性,教师在引入媒介素养教育时一定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万万不能不切实际、盲目行动。

3.区分概念

由于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新概念,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严格区分,防止出现概念混淆。如媒介素养教育与信息技术操作素养概念的区分,很多人都容易把信息技术与媒介素养教育混淆,这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需要广大的信息资料作支撑,但媒介信息素养教育强调的是对信息的应用,而信息技术操作强调的是对信息的加工。

4.把握重点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准确理解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同时要把握其中的重点内容。如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语文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引入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养成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的习惯。同时,还要把握好度,不能让学生由批判的态度转变为事事怀疑。

三、小结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媒介素养教育主要还是在国外流行,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在我国目前还仅仅处于探索阶段,至于后续的发展,仍需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篇14:计算机文化基础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计算机文化基础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IT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可能,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而言,能较为熟练的运用计算机,并且借助网络的功能,为生活、学习、工作服务已经成为必须掌握的技能,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普及非常的重视,甚至个别的省份规定了统一的时间和统一的试题,对学生进行多学知识进行测试,足见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重视,计算机文化基础所涉及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知识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我们认识计算机、认识网络、怎么运用计算机及网络为我们生活、学习、工作服务的基础,其中包含的内容也较为繁杂,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硬件:

计算机硬件系统一般包含有主机、打印机、扫描仪、投影仪、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像多媒体电脑,因价格合理,应用广泛,给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多方便。但是普通人对其构造、维护知道的较少,有的人只管用电脑,一旦出现问题边、便束手无策,还要请专业人士来修理,既费时又费钱,如果在校期间,把现在通用的多媒体电脑构造弄清楚,如果出现小的问题我们自己也能处理。例如,由于天气原因,在夏季由于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电脑的主板容易受潮,可能在启动时无法正常启动,简单的处理方法就是,把机箱盖打开后,用吹风机把机箱内主板上的灰尘吹一吹,然后再在干燥的地方把机箱晾晒一会儿,故障就基本排除了。再例如,电脑开机时,电脑显示器上什么都不显示,如果有点常识,我们就可以自己处理,首先,检查显示器的电源线和信号线是否连接好,也就是把这两根线,连续插拔几次,观察显示器是否有电或是否有信号,因为这样的故障是常有的故障,原因是我们的电脑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搬动或移动的情况,那么这连根线就可能松动,其实排除这样的故障很简单,但是如果我们不懂或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就变得很难,只有我们认真学习,稍加练习基本故障都可以排除的。

(2)计算机软件系统。

对我们用户来说,两种软件对我们来说比较重要,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其中系统软件是计算机所用的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灵魂是最重要的,如果它除了问题,我们的电脑就没有办法用了。如果在校期间,把系统软件能够搞清楚,同时把系统的安装、维护、备份学习好,如果系统出现了问题,我们就可以进行简单的维护一下或者进行彻底的系统安装,其实系统的安装并不难,只要多练习几次很容易掌握的,否则请专业的人士来进行安装还是比较费时间的。再如,打印机驱动程序,也是系统程序的一部分。如果我们的打印机在使用过程中,排除是硬件的故障,打印机不工作了,我们就要考虑是否是驱动程序出现了问题,我们需要重现安装驱动程序,看清打印机的型号后,然后到网上重新下载一个驱动程序,把原来的驱动程序删除,安装好新的驱动,这样问题就解决了。打印机是我们办公设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他出现问题对我们工作影响很大,所以出现问题我们要及时维修。其次是应用软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脑上网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就需要很多的应用软件所支撑。例如,娱乐的音频、视频播放软件、聊天工具软件,工作用的办公软件,我们一般使用微软公司提供的套装软件。如果我们电脑中的音频文件无法播放了,如果排除是音频文件没有损坏,我们就要考虑,我们的音频播放器是否出现了问题,这是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个音频播放器,把原来的删除掉,重新安装新的播放器,这样问题就解决了。再例如,我们QQ的聊天工具出现了问题,无法使用或者空间打不开了,我们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一个最新QQ的聊天程序,安装成功后,重新启动电脑问题就排除了。所以这些问题,其实经过学习后,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解决起来也不难,如果不懂解决起来难度就很大了。

(3)其他方面。

我们的电脑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对电脑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例如,电脑中的垃圾要及时的清理,这样你的电脑运行的就很流畅。再例如,电脑的中的部分软件要进行不定期的升级,升级后会更强、更好用。其实这些都是电脑使用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也应该学会注意的东西,如果在校期间都能掌握起来,那么以后在试用期间,一是问题出现的几率就降低,二是如果问题真的出现了,我们也能及时的解决掉,不至于影响我们的使用。

2文字处理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无纸化办公使很多工作变得很容易。代替了以往繁重的手写,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数据的准确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数据的保存变得更容易。目前我们常用的汉字处理软件有两个,一个是微软公司的word字处理软件,另一个是金山公司的wps。对于word字处理软件,它的功能是很容易理解的,主要进行的是文字处理,其次是图形处理、图片处理、表格等处理。文字处理主要进行的是文字的字体、字号、字形、颜色、边、行距、段间距的处理。对于常用的功能来说,学习起来很容易,有大量的例题和练习题,只要对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学习,就能很好地掌握文字的录入、编排、预览和打印输出。当然还有部分不太常用的功能,例如,信函的处理,目录的制作等,但是只要认真的学习还是能够掌握的。

3数据处理软件(Excel)

对于一般的文字处理我们采用的是word字处理软件,二对于需要计算的数据,如果放在word中,有些问题就不能解决或不容易解决。例如word中表格的`数据处理,如果需要计算,有些很难完成,甚至就不能完成,而这些数据放到excel文件中,处理起来就容易多了,excel的主要功能就是进行数据处理,因为excel中有很多功能强大的函数,通过函数的处理完成负责的功能。对于函数的使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函数的名称;

(2)函数的功能;

(3)函数的参数及个数;

(4)函数处理以后的值。

4幻灯片处理软件

如果我们对产品、商品或进行辅助说明、教学、演讲等功能时,我们需要借助微软公司的powerpoint软件,其功能也很强大,在很多地方都会用到的,所以作为在校生来说必须掌握好的。该软件的学习重点是,幻灯片中出现的动画的区别。因为幻灯片的切换、幻灯片的动画方案、幻灯片的自定义动画都有动画的效果。它们的区别是,幻灯片之间切换是指幻灯片之间切换时出现的整体幻灯片效果,是全部的和幻灯片的内容没有关系,强调的是整体效果,所有的幻灯片可以使用统一的效果,也可以使用不同效果。而幻灯片的动画方案是整张幻灯片的整体动画,效果明显,类型也较多,动画幅度比较大。自定义动画最为复杂,也是最为个性的动画,效果类似动画方案,但是动画方案是整体,自定义动画是局部的动画,动画方案和自定义动画互不影响。总之,高职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是对计算机基本应用的普及,学习起来较为简单,应用性也很强,也是走向工作岗位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所以高职开设次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篇15:管乐团在校园文化建构中的作用论文

管乐团在校园文化建构中的作用论文

管乐跟其他通俗音乐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要求欣赏者具备一定的音乐修养,具备一定审美能力的人才能获取一定的审美体验。管乐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人生,以正确的审美态度对待人生,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一定的审美情感体验。对于学校艺术活动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定性、定位方面的问题,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荫昌曾指出: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不是专业性、职业性的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管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管乐团是多乐种、多声部的合奏艺术,其演奏曲目的风格非常多元化,并且可以雅俗共存。既可以是高雅的、经典的管乐作品,也可以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通俗音乐。管乐团演奏的作品可以是国外优秀的古典音乐,如《G弦咏叹调》、《摇篮曲》、《匈牙利舞曲》、《欢乐颂》等,通过欣赏这些作品,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国外的文化艺术;也可以是中国的优秀音乐作品,如《我和我的祖国》、《出征进行曲》、《茉莉花》、《走进新时代》等,通过欣赏这些作品,能让学生在感受艺术的同时,增强对我国艺术文化的自豪感,产生爱国主义情结。学生能够从管乐作品中感受到政治、道德、爱国主义等方面的影响,也从多个文化视角增强对文化艺术的涉猎,从而提升个人的人文素质。

普通高职院校的管乐团成员绝大部分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学生的音乐基础参差不齐,本身有管乐特长的学生更不多。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管乐教育肯定不能定位在专业性、职业性的艺术教育,只能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当中,让学生接受管乐艺术的感染、熏陶,在情感上、精神上获得滋养的作用显得尤其突出。在当今功利风气当道的社会,新一代大学生也表现得很浮躁,这时候,需要一种力量去使得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性情变得温和。正3如冼星海所说:“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任何表现形式的音乐都蕴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管乐也不例外。深邃宏伟的管乐能使柔弱的心灵变得刚毅和坚强;抒情美妙的管乐可以使人烦躁的心情得到舒缓,压力得到释放;热情奔放的管乐可以使人心胸开阔、精神焕发;气势磅礴的管乐可以鼓舞人的斗志,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因此,高雅的管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学生个体的心智发展更加完整与和谐。

管乐团是一个由多种西洋乐器组成的艺术形式,具有表现力强、音色刚柔并济、气势宏大等特点。里面既有轻快活泼的大鼓、小鼓、钹,又有温柔如水的长笛、竖笛;既有声音雄厚的大号,又有雄壮激昂的小号;既有音色圆润的萨克斯,又有低沉稳重的低音号、长号等乐器。要把这么多不同的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融合成动听的乐音,需要团队里面的每一个学生具有高度的团队精神、互相协作的精神和组织纪律观念。管乐团演奏跟单个乐器演奏不同的地方在于,它讲究的是整体的发挥,整体的协调配合。一个人不认真,势必影响整个管乐团的演奏效果。学生在演奏管乐器的时候还要配合口型、指法、呼吸、吐舌等等,同时还要看管乐队的指挥,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协调能力。因此,管乐团的训练,对学生提高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纪律性,具有很大的作用。

组建管乐团对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有助于高职院校打造品牌特色,提升办学品味

大学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文化为载体、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所创建出来的在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文化意识和行为。一所大学要发展,一定要有一种校园文化的定位。尤其是如果要成为一所名校,背后就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持。名校之所有有名,源自其独特的、鲜明的校园文化。同时,校园文化也是展现师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大部分普通高职院校都是以工科或者文科为主,平时的艺术文化活动都以通俗流行歌曲的演唱或演奏为主。如果在这些高职院校里面发展管乐团,让所有的学生有机会得到良好的教育,让他们在高雅艺术活动中愉悦身心、培养爱好、增强美感体验,这对提升办学品味有很大帮助。而且,训练良好的管乐团还可以到校外参加各种节日庆典、联欢活动、公益性宣传等活动,这对学校在社会上塑造良好形象,赢得良好社会声誉,打造学校品牌特色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

校园文化发展包括内涵与外延,前者是内容与实质,后者是形式与外观。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都比较短。为了宣传招生,相当一段时间内,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发展只是比较注重外观的建设,包括不断地建教学大楼,扩大校园的绿化面积,举办各种庆典活动等等。但这种发展方式并没有丰厚的内涵作支撑,最终会流于浅薄。而管乐团的组建及其训练,可以成为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它是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气氛的重要力量,是展示高职院校大学生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同时,管乐团在训练和演奏中,要求成员服从指挥,密切配合,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每一个成员都要具备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因此,在高职院校中组建管乐团,既可以用管乐教育规范成员学生,用管乐训练规范成员学生;又可以通过管乐团的表演在校园里面去影响其他作为欣赏者的大学生,去影响他们的审美情操和人生价值观。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构建一个和谐校园,增强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力度,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丰富第二课堂活动,繁荣校园文化生活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的地方,开展艺术类第二课堂有利于高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目前大部分普通高职院校开展的艺术活动,多为歌唱比赛、文艺晚会、电声乐队演奏会等,而且多数的表演是通俗歌曲或流行音乐。这些活动虽然受到大学生们的喜爱,但是与管乐团的演奏效果相比,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大学生是非常有创造性和具有活力的一个群体,但也容易走向思想的极端或误区。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多,如果缺乏自控能力的话,就容易把大量时间浪费在电脑游戏上面。在学校里面组建管乐团并进行定期的演出,不管是参与管乐团的同学,还是去欣赏管乐表演的同学,都可以从管乐里面得到美的享受和美的感悟。慢慢地,学生通过对管乐的接触,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就会得到逐步的提升,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懂得判断高雅艺术与恶俗艺术的区别,从而能够将自己从低俗无聊的活动中抽离出来。因此,管乐团的组建将有力地促进高职院校的艺术氛围,丰富第二课堂活动,繁荣校园文化生活。

总而言之,管乐艺术是以独有的团队合作演奏展现高雅艺术的表演形式。普通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这些大学生参加学校组建的业余管乐团,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普通高职院校的管乐团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管乐艺术的实践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再通过管乐表演去影响其他学生的审美观和人生观,从而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气氛。

篇16: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职业素养教育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职业素养教育论文

一、如何加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除了应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外,还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具备一些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自古至今,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有浓厚坚实的文化基础,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博览群书,扩大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语文教学才能充满活力。培养自我意识的心理活动,教师情感丰富,尊重学生,可以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身心愉快,心智和理智都得到发展。

(二)围绕语文课本知识,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老师应挖掘课文中蕴含丰富的人文因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接受真善美的陶冶,从内心深处培养起尊重他人、负责任、讲团结、顾全大局等良好品德。用教材的真实事迹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让学生能够从内心认可职业素质,这样才能在根本上培养并形成他们自身的正确的价值观、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例如:在教栗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时,可以向学生讲1997年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三星产业陷入低谷,三星集团会长向员工朗读了《一碗清汤荞麦面》,号召员工学习在逆境中坚强的精神,最终三星产业渡过难关。

(三)加强学生应用文写作训练,从写作训练和口语训练入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学生就业增添砝码

中职语文教学要考虑到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所以,应培养学生将来的实际应用能力。应用文是联系工作、处理事务、沟通关系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实际应用的重要途径。比如:他们在面试与应聘之前就得写好一份得体、有个性的求职信。如果写的格式错误、词不达意,那么就会给用人单位留下不佳的印象,同时也就失去了一定的竞争机会。有一些学生即使勉强就了业,工作中连一篇像样的工作计划与总结都写不了,那么到更理想的岗位将是梦想。因此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要重点介绍求职信、计划、总结的特点,格式和写作技巧,在口语训练教学中,重点介绍求职面试时自我“推销”的语言技巧,使学生学有所得,得有所用。加强口语交际训练,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如今,单位招聘员工时不再以文凭为第一标准,对求职人员越来越看重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对中职生来说,口头表达能力是求职时要过的第一个关口。招聘面试时,一些说话流利的学生往往首先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当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不单单是为了应付招聘面试,更重要的是,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会为今后在工作中的人际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中职语文老师,要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讲解课文、传授语文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多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来回答,其目的就是为学生多动口、多说普通话创造机会。在讲析课文时,遇到优美散文或是一些文字出众的段落,教学内容可以以朗读为主,或者教师给学生范读,或者给学生听音频。范读完了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在朗读训练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通过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外,还要有计划地安排口语训练内容,积极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例如,上课前五分钟学生轮流朗读文章,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观看经典影视作品,看完要求学生说出观后感。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在大众面前说话的胆量,而且锻炼了口才。

(四)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学生专业的'不同决定了其对于职业素质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像会电专业的,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就是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认真细心的工作表现;而对于旅游、酒店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对于他们的职业素养要求就会不一样了,他们就更应该强调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专业的不同需求改变教学的目标,培养专业对口的职业素养。

二、结语

总之,学生是中职院校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将其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熏陶,加强相关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得到职业素质教育的熏陶,逐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为走向社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羌文化在影像中再现或被建构论文

学科素养视域下的现代文学论文

小学语文媒介素养论文

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创作素养浅谈的论文

教师媒介素养优秀论文

西部农村小学校长总体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论文

现代文学开题报告范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备课式解读的渗透论文

医学影像发展的新过程论文

新闻系自我鉴定

媒介素养教育在文化建构中的作用论文
《媒介素养教育在文化建构中的作用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媒介素养教育在文化建构中的作用论文(合集16篇)】相关文章:

新闻系毕业生自我鉴定2022-12-12

播音主持艺术发展分析论文2023-10-1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形成途径的教学论文2022-11-11

新媒体语境下的学校宗教渗透问题刍议论文2022-05-04

微博对议程设置理论的影响2023-08-10

儿童为本的语文教育主张与实践2023-06-20

电视媒体下武术文化的传播路径的论文2023-01-07

传播学理论在传媒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论文2023-01-23

对世界体操个人发展趋向初探论文2023-02-15

表演式戏剧教的探索与成效教育论文202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