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价体系

时间:2022-04-30 12:38:4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meriko”为你分享7篇“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价体系”,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价体系

篇1: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评价体系论文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评价体系论文

摘要:高职学生是富有创新潜力的群体,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进入了全面推进的阶段。本文重点研究了高职院校模块化创新活动体系的构建,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进一步营造创新氛围的育人文化,以及科学、合理地构建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创新能力;模块;平台;评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学习:内在的财富》的专题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由此可见,创新人才的培养业已成为全球教育人才培养的大趋势。,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指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创业创新意识,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提出,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探索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它也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近年来,笔者所在学院作为一所具有机电特色,以服务现代制造业为主的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开展创新素质教育,依托各类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活动,逐步搭建创新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笔者从“我们做了什么”和“我们还能做什么”两个方面出发,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构建强化能力的模块化创新活动体系

目前,笔者所在学院创新素质教育主要依托二课堂和创新竞赛两个模块实施,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已富有一定的成效。二课堂模块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型社团、“双休日工程”培训、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社会实践(如图1所示)。我校共创立学生社团近百个,其中科技创新型社团占40%,大批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提高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其中的'优秀学生更是收获了创新技能竞赛获奖的硕果。自开始,学院在全国率先设立“双休日工程”培训,这一课外培训模式开展至今,已有。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参与积极科研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0期间,学校资助科技创新型社团组织近600余个学生创新项目,对每个创新研究项目资助额度为元—4000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每年的暑假,学院积极鼓励学生赴企业开展社会实践,并给予相应的学分。与此同时,学院在组织、资金和场所等方面也为学生参加创新竞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创新竞赛模块方面,学校有技能节活动、学生自主创新案例竞赛、省级技能竞赛和国家级技能大赛等一系列的比赛。从普及性竞赛到选拔性的各类竞赛,每年吸引了3000余名学生参与,做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进一步营造创新氛围的育人文化

如上所述,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在二课堂中融入创新教育的理念,形成“二课堂”和“创新竞赛”两个模块,并以丰富的教育形式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近年来,高职教育更为重视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创新创业导师制等,笔者认为,以此为契机,可以将高职学生的创新教育,通过进一步营造创新氛围的育人文化引向深入。高职院校要培养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首先需要有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教师,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他们从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业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双重导师。从学校层面来看,需要通过资金投入、软硬件的建设、科学灵活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以教师科研项目、技术研究所、大师工作室等作为载体,为教师提供平台,在这一基础上,让其引导学生进行科技的创新,满足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如图2所示)。

三、科学构建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客观评价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检验和导向作用。它有利于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察,进一步明确教育的方向和定位,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有针对性地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提高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全面的发展。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状况,笔者认为可以从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技能以及师资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出发,构建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同时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二级指标,确定权重系数,构建因子分析模型,初步形成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如图3所示)。综上所述,目前高职院校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活动平台和体系,但是在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的营造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方面还需作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严薇,刘鸫根。依托学习创新型社团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33)。

[2]苏海泉,李永。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5)。

[3]郑美红,浅议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评价体系构建[J]。新西部,(21)。

篇2:教师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训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进我校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我校教师语言文字培训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有计划的培养提高活动,进一步提高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在全校教师学生中的认知度,增强全校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让普通话和规范字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用语用字,实现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推动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工作目标

通过培训,使普通话不仅成为我校的教学语言,即师生在教学和学习活动中普遍使用普通话,更成为校园语言,即师生员工在教学、会议、宣传和其他集体活动中使用普通话。校园公共场合用字规范率100%,教师的板书、备课等书写规范,不出现异体字、错别字。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健全机构,完善制度管理。

1、建立学校语言文字领导小组及管理网络,加强领导。

2、加紧制度建设,坚持制度管理。如教师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晋级、评先制度,“推普周”开展系列活动的制度,校内规范用字制度,师生课堂用语督查制度,学生课余用语督查制度等。力争通过制度化管理,将语言文字工作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着重在学生常规管理,学生评先评优,教职员工聘用、考核、评优评先等各项工作中落实语言文字工作目标。

(二)做好普通话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和校刊、黑板报等阵地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规政策;学校橱窗、班级黑板报开辟“辨析易读错字”专栏,定期展示易读错字供全校师生学习;在校园教学区设立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标语牌,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三)做好教师普通话培训、考核工作。

将普通话水平作为新进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对在职教师的要求是:教师普通话考核必须必须达标(语文教师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其他教师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若不能达标,将视为不合格教师,不得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不得评优。

将“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教师语言文字能力培训主要有以下要求:

1、普通话成为教师教学用语和校园语言;语文教师能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板书、备课等书写认真、规范,不出现异体字、错别字。

3、能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4、能对学生进行书写指导。

5、对学生朗读、口语交际、书写等具有评价鉴赏能力。

(四)注重日常渗透,开展系列活动。

1、组织好每年的“推普周”系列活动,如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各班级举办手抄报,推普专题广播讲话等活动。

2、每学年开展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知识教育和普通话规范字基本功培训测试工作,以测促训,以训保质。

3、开展与语言文字工作有关的各种评比竞赛活动,进一步强化师生意识,提高素质。如开展钢笔字、粉笔字评比活动、诗文朗诵比赛、教师说课比赛等。

4、让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即师生在课堂以外的会议、集体活动中,要求使用普通话,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日常交谈中要求使用普通话。师生在接待外来客人和电话时,要求使用普通话。教师备课、板书、批改、制作试卷必须用规范字。

篇3:多元学生评价体系

新课程提倡发展的、动态的、人性化的评价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佳发展,这不仅要改革评价体系,尤其重要的是要变革评价理念、主体、标准、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教育评价应该为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真正发挥评价的诊断、改进、导向、激励和教育的功能。

一、整体化的评价理念:让评价更全面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应当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教育要关注人的整体发展,除了要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还要综合评价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方面。传统的课程评价的功能注重甄别和选拔,新课程评价的功能更加注重发展,即评价不仅要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而且更应该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前世界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己发生改变,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身心品质、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等,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新课程的评价观注重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评价是为了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即如何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功能,关注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评价不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不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班级教育中的评价要把开设的所有课程都纳入评价范畴。如英语课的口语会话、情景表演;微机课的电脑操作和技能比赛;音乐课的舞蹈训练和电子琴的风采展示;体育课的基本知识和动作表演;美术课的现场作画、沙画展示等。

要把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融入评价中,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评价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中,按照不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通过评价记录孩子们的成长历程,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任何活动都应该从表现单一的认知评价扩展到认知、过程与方法、情感目标评价三者的有机整合,由此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例如有的班级组织学生到苗圃基地进行除草浇水活动,到户外举行“绿色教育主题中队会”,在校内开展特色班级学生特长展示活动等。

二、个性化的评价标准:让评价更准确

学生之间存在着诸如智力水平、学习自觉性、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用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结果必然导致大量学生片面发展,大量的学生被淘汰。例如传统的学业成绩评定,只注重学生写在试卷上的答案,学生思维的推理过程、形成假设、论证论点、运用论据等却被摒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而这些对学生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东西。传统的学业成绩评定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最终被格式化在唯一数据和标准答案上,既不能体验到智慧火花和学习过程带给他们的愉悦,也不利于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创新的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独特价值,对所有的学生都采取同样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是不合理的。”因此,在确定学生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时,应充分考虑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个体价值的最大程度的实现。新课程评价承认学生发展维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注重用个性化的标准来评价学生,重视学生的实际发展,允许学生在目己的兴趣和特长上有发挥的空间,实质上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个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关涉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的内容,都应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关注点,不管它是隐性的、难以客观测评的内容,还是显性的、可客观测评的内容。

一个班级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情感、意志等每一方面的评价都应分设不同层次,力求使所有的评价都最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评价时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中达到最优的发展水平,认为自己具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还有更高的标准在前方召唤他们,激励他们向下一个目标奋进。具体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中也是这样,都因为评价标准的不同让不同水平的学生体验到各自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和希望,进而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和发展。

例如,在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时,有老师把它分为如下几个层次:一是能够按照课程表独立整理课本,准备学习用具;二是能按时、规范、独立地完成作业,不需他人督促;三是大胆质疑、积极探索,能做到敢于和善于提问;四是主动查找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的原因,并及时改正;五是自觉做好预习和复习工作。

三、动态化的评价过程:让评价更合理

新课程的评价观把评价看作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手段,倾向于采用一些自我参照的评价方式,即通过对比评价结果与学生先前的表现,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及时进行指导和鼓励,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补救措施。这种评价是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不是试图为学生在群体中确定一个位置,因此,评价的重心应该从结果转向过程。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不能对学生的发展过程进行全面评价,应该在对评价对象各方面的现有发展水平作出诊断性评价的基础上,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时进行学习方法、态度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知识的活动、课堂笔记、家庭作业、个性设计等第一手的资料,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同时结合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与学生自身的自我评价来做好形成性评价,最后在此基础上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发展作一个终结性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

教育的多元化评价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注重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注重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注重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例如,有的班级,教师设置了夺星比赛,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分为不同的类别:积极动脑、认真思考的学生可以拿到黄星,专心听讲的学生可以得到一颗红星,团结协作的学生可以获得一颗绿星,作业工整的学生可以得到蓝星,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进步就奖给一颗金星,得满十颗星就能够换一面枫叶。目的是使学生热心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样的评价使每个孩子的个性都得到良好的发展,照顾到各种层次的学生。

四、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让评价更人性

量化评价重视客观公正性,减少了主观随意性,相对于过去的主观评定是一种进步。但是量化评价把复杂多样的教育活动简化为一组组统计数据,使得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发展淹没于数据之中,也丢失了教育中最根本、最有意义的内容。新的评价观更多地采取质性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整体素质,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身心发展。质性评价是当前教育评价领域关注的焦点,是一种新的评价理念和评价范式。它倡导的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情景测验、课堂行为记录、学习日记、成长档案袋等等评价方式,已开始被教育工作者关注并付诸实施,这将有助于人们在评价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真实而完整的表现。

质性评价并不是对量化评价的简单遗弃和全盘否定,教育评价要 实现问卷调查、观察、交谈等定性分析的方法与测量、统计分析等定量方法的恰当地整合,有效地发挥两种评价方法各自的优势,以便更准确地反映评价对象,更有效地实现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班级中没有差生的观念,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表彰和鼓励。在实施多元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激励每一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坚持多一把尺子量人,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到“我能行,我快乐”;真诚关爱每一个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阳光和雨露”„„如采用小组评价法、活动评价法、鼓励评价法、形象评价法、模糊评价法、无级评价法、个案评价法、参与评价法、反馈评价法等评价的方法和策略。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形象化为主导,形象评价法比较生动、活泼、具体,学生较易接受,印象深刻,所产生的效果能持续很长时间。

例如,表现好的学生可以得到一颗小星星、一朵小红花、一个笑眯眯的太阳、一朵会下雨的云彩、一个小动物、一颗小植物、一个儿童卡通人物形象等奖品,学生从这些图形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又如,当学生取得某一项成绩时,被允许在教室的某一面墙纸上沾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粉,按上一个手印,并签上自己的姓名和日期。渐渐地,教室的墙上出现了许许多多色彩斑斓的小手印,每一个手印的背后都有着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个关于自己成长的记录。

五、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让评价更公正

传统评价由外部评价者来实施,并且各种外部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互不沟通,被评价者通常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事实证明,无论什么评价如果没有被评者的主动参与,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新课程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家长、学生、教师、校长以及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评价模式,特别注重评价对象对评价过程的积极参与。强调被评价者的主体作用,不仅可以使他们积极配合,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吸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自我。

学生成长档案袋的使用就把教育评价变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通过学生自己、伙伴、教师、家长四方面的评价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例如,有的老师设置了个性化的学生成长档案袋,其中有学生的自我介绍和每月的夺星记录,有记录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成长足迹的电子相册,在每一阶段都穿插老师、家长、伙伴、自己以赠言的方式所做的评价。学生成长档案袋从多角度(包括学生所接触到的每一方面的人)、全方位(涉及到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进步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尊心、自信心、个性和特长得到最有效的张扬和发展,使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意识和评价能力在评价过程中不断发展。

总之,有效的评价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学习行为的自觉性大大增强,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个性的发展。班级教育中的多元评价,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真正成为反馈教育质量、进行教育调控的直接根据,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发展,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篇4:多元学生评价体系

在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评价学生、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怎样定位新课标要求下的学生?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逐步凸显出来。我校吸收借鉴以往教改成功经验,摒弃以往不合理的评价方法,为了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评价进行的更具科学、合理,特制定此项工作实施方案。

一、适应教育发展需要 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建立新的评价体制适应时代的要求,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传统的评价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体系,以测试为评价的唯一形式,忽视人文性,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运用。而教育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不断发展的活动过程,需要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作出判断和决定,由此产生相应的教育评价。传统的评价体制必然被现代的教育体制所淘汰,必须建立一个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体制,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诱发广泛的兴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我校经过不断探索,初步建立了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多项评价内容;有学生、教师、家长等多方面人员参加;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定期评与不定期评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学生评价机制。基本实现了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手段与方式的多元化。

二、根据学生生活实际 体现多元评价特点

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需要引导,需要激励。在实施多元性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多元性评价必须贴近学生实际。只有明确学生发展的目标和方

向,才能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才能不断反思并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多元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多元性评价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未来,所以,了解学生现在的状态不是为了给学生下一个结论或是给学生排队,而是用于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多元性评价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显示了学生发展的方向,构成了评价的基本依据,我们确定的目标主要来自于国家法律法规和新课程标准,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填写好学生《素质报告书》,建好《学生成长记录册》。通过两项评价,把学生的表现和成长过程记录下来,使评价更具有真实性。

2.多元性评价必须注重评价过程。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成长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

多元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认识更为重要。他们在自评、互评和他评的过程中不断发扬长处,纠正不足,实现了发展、进步和提高的目标。

3.多元性评价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不同特点。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个体性。多元性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认真把握学生多元性评价的每一个环节。

4.多元性评价必须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多元性评价提倡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不断完善多元化评价

开放式的多元化评价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由其他人代替。所以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再由学生自己思考、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达到这种新旧知识的整合。所以,我们要求教师要根据多元性评价体系要求设计课堂教学。

1.在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都应用在让学生自己讲,合作讨论、辩论等活动上,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角色由过去的课堂独裁者,变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

2.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讲授要生活化,情境化。过去灌输书本知识的“空对空”模式应转变为设置合理的情境,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情境。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学生才有话好讲。

在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情境,身边的社会情景在课堂上重现,引发学生“说”的欲望。把抽象的知识拉到身边的现实生活中,这无形中为学生搭建一个“梯子”,解决了学生的“困难”。

3.尽量消除人为设定的框框,发散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尽可能设计灵活性问题,少给学生的思维设定框框,避免阻碍学生思维的发散。良好的设疑,加之教师的及时引导,给学生思维以自由,打破了框框,课堂就会呈现出绚丽的亮点,学生的回答也会凸显出个性魅力色彩。 所以我们平时上课时也尽量不要人为地给学生设定框框,在学生发表意见时,教师不提前“暴露”自己的立场,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这样学生才能讲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来,从而体现出学生作为个体的独特性。

总之,从新课程的评价标准可以看出,学生评价更加关注问题解决能力、个人效率、思维技能及接受变革的意愿。学生评价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解放学生,将支持理念“工具理性”变“解放理性”,赋予学生真正的主体性,凸现学生在评价中的地位。全国各地在中小学课程价值方面达到共识——学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发展,符合了时代的要求。评价的目的不再是以甄别学生为主,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教育教学评价,在目的及根本上产生质的变化,有效地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

篇5: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  李镗

[内容]

首届全国中学生(初中组)语言文字应用竞赛已经结束。透过这次有益的活动,来探究一下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教育工作者、语言文字工作者为提高中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应主要开展哪些工作,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从初赛的成绩统计看,全国参赛的13个省、直辖市,大部分学校的平均成绩在60分上下(计算机处理汉语汉字的初步知识部分占10分,未计算在内),如果扣除“有关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初步知识”的得分(这部分占10分,学生得分率达95%),那么语言文字应用部分的得分率则要低于60%。决赛甲组试题总分为700分,5个队总得分为510分,得分率达72.8%。乙组试题总分为570分,5个队总得分为290分,得分率仅为50.8%。考虑到初赛和决赛都是经过较充分的准备后进行的,所以上述两组数字表明,目前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还较多,水平亟待提高。为便于说明问题,我们从省级重点校、城区普通校、乡镇普通校随机抽了131份初赛试卷做了统计分析。

1.字形规范

字形规范涉及错别字、繁体字、笔形、笔画数、笔顺等内容。学生对常写的字掌握较好,如“罐头”的“罐”、“就餐”的“餐”、“副食”的“副”等,但对一些常说而不常写的字则掌握不好,如“荧光屏”的“荧”、“萤火虫”的“萤”、“轻盈”的“盈”、“户枢不蠹”的“蠹”等。对笔画数掌握较好(试卷第14题,得分率为85%),而对笔形、笔顺则掌握得较差。很多学生不了解基本笔形(笔画)为8种,即点、横、竖、撇、捺、提、折、钩。“以”字和“引”字的起笔都属折笔(该题得分率仅为21%)。试卷第13题问各组字最后一笔笔形相同的一组是哪组。正确的选项是D--“戒母卵肃祭”,选对的只有31%,问题出在“肃”字上,多数学生写“肃”时最后写右下的一竖,而不是最后写下边中间的一撇一点。51%的学生选了错项C--“务场身卢必”,问题出在“必”字上,“必”字的一撇应为第四笔,而不是最后一笔。失分率高的还有第10题,50%的同学没看出“一愁莫展”中的“愁”应写作“筹”,12%的同学没看出“变本加利”中的“利”应写作“厉”,8%的同学没看出“知迷不悟”中的“知”应是“执”。单看“愁”和“筹”、“利”和“厉”、“知”和“执”一般是不会混淆的,但在应用过程中,在某个词语环境中,学生就分辨不清了。究其原因,恐怕跟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把字义(语素义)和词语义联系起来理解和记忆很有关系。

2.读音规范

从决赛看,重点学校读音规范的问题解决得较好。读初中教材中的书面语词,甲组5个学校代表队均没有读错的,而乙组5个队中4个队有失误,如把“曲高和(hè)寡”的“和”错读为é,“为(wèi)虎作伥”的“为”错读成wéi。从读错的例子看,一是读字读半边的情况较多,如把“酗(xu)”错读为xiōng,把“吮(shǔn)  ”错读为yǔn,把“酊(dǐng)”错读为dīng。二是多音字问题多。试卷第19题要求判断带点字读音都不同的词,正确选项为B--着数、着慌、衣着、看着。其中的“着”依次读为zhāo、zháo、zhóo、zhe,答对的为59%。

3.理解字词义

学生理解字词义的能力在这次竞赛中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来测试:(1)多义字(语素)在不同词语中表示的意思,(2)多义词在话语中表示的意思,(3)新词语的意思,(4)词语的临时意义。学生对多义词的理解比对多义字的理解情况要好。试卷第17题要求学生明辨“活”这个词分别做动词、形容词、副词时的意思,得分率为82%。试卷第9题、第16题要求学生分辨多义字字义,19%的学生分不清“筹划”和“划算”中“划”的意思,12%的学生混淆了“洞”的两个主要意思:在“洞察”“洞悉”“洞彻”中“洞”表示深远透彻,在“漏洞”“空洞”“洞穴”中“洞”表示物体中间的穿通或凹入较深的部分。第34题要求判断画线的词语中没有使用比喻义的句子,得分率仅为15%。选项A--“看得见的恐惧和看不见的恐惧始终像乌鸦盘旋在头顶”中起比喻作用的是“像乌鸦盘旋在头顶”这个短语,“乌鸦”在这里没有比喻义。反之,另三句话中的“尾巴”“金马车”“水龙头”在句中有比喻义。这说明学生不善于依据语境来分析判断词语在话语中临时产生的意义。

4.使用工具书

使用工具书的水平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成正比的,所以使用工具书就成了检测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一个内容。试卷第7题要求学生将几个省按《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字母顺序排列,实际上是检查学生能否熟练正确地使用音序检索法。从答卷看,主要问题出在以z、c、s、zh、ch、sh为声母的音节排列顺序上。25%的学生将“四川”排在了“陕西”的前边。决赛时甲乙两组都有查字典的内容,一看学生对部首检索法掌握的情况,二看查阅的速度。10个代表队只有2个队在规定的时间内查出了5个字的页码。要使用好工具书,就得了解工具书的体例和使用的符号。决赛中有一道题,是从《现代汉语词典》中选了几个符号看学生是否掌握,结果有一半符号学生不了解。

5.使用标点符号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仅要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还涉及对语句内部的结构层次及上下文文意的理解。试卷第33题要学生选择语句中应填入的一组标点,该题得分率为81%,失分主要集中在感叹号和句号的分辨(没有注意说话人的语气)及冒号和逗号的区别上(引出说话人原话时不能用逗号)。文字相同的句段,点上不同的标点,可以构成不同的文句,表示不同的意思,这不仅有语气的问题,还有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问题。“哥哥弟弟在学校打球”点上不同的标点至少可以表示五种意思:第三者陈述--“哥哥、弟弟在学校打球。”第三者向哥哥陈述--“哥哥,弟弟在学校打球。”哥哥向第三者陈述--哥哥:“弟弟在学校打球。”哥哥发出疑问--哥哥:“弟弟在学校打球?”第三者问哥哥--“哥哥,弟弟在学校打球?”这道题决赛时实力较强的队也没有做出来。

6.语句理解

理解语句的意义一要从语句本身的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及层次入手,二要联系语境做具体分析。从答卷看,中学生最不善于联系语境来理解语句义。第21、30题是判断歧义语句,初中生判断语句有无歧义一定要调动语感、联系语境来分析。试题没有提供语境,那么题中的语句可以出现在什么语境中,完全要学生自己来补足。“到学校,我就走了十分钟。”出现在“有急事,我跑着去的”后边,这句话表示时间短,“就”要重读,如果出现在“我扭了脚”的后边,这句话则表示时间长,“就”前边的词语要重读。第21题是判断只有一个意思的语句,“长庚爷爷”可以是复指短语,也可以是偏正短语,做不同的短语意思是不同的,却有47%的学生选它。“踩痛了我的脚”可以是述宾短语,也可以是偏正短语。“人家不知道”中的“人家”可以指自己,也可以指别人。这两个错项分别有15%、10%的学生选。第29题要求学生从四组语句中找一组同义语句,得分率为60%,选项A“书他拿走了”和“他拿书走了”不是同义句,把它们分别造两个更长的语句来比较:(1)书他拿走了,一直没还。(2)他拿书走了,一直没回来。(1)(2)句的后半部分是不能互换的。联系语境就不难看出A是错项,但有27%的学生选了它。如果用术语来描述,那么前者陈述的对象(话题)是“书”,信息焦点在“拿走”上;后者陈述对象(话题)是“他”,信息焦点在“走”上。第21题、31题都要求既要读懂题干中的语段和供选择的词语,又要将两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这两道题的得分率分别为53%和19%。第35题的得分率更低,只有18%,由于没有懂题干和选项中的语句(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所以就分辨不出语句中的“巾帼”“须眉”和“国色天香”是借代,“骆驼”“群芳”“鸟枪换炮”是比喻。

7.语言表达

词汇丰富是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必要条件,所以竞赛设计了相应的试题来检测学生的词汇量。决赛表明,普通校学生的词汇量大大低于重点校学生的词汇量。在B组竞赛中,用指定的后缀举例词时,出现了“降低率”“骄傲感”等生造词;做成语配对题,有的代表队填不出“偏听则暗”“败絮其中”等并不生僻的成语。从初赛答卷看,中学生虚词的使用问题要大于实词。试卷22题要求选一个可以在同一处填入“的”或“得”的句子,得分率为59%;而选用实词的第24题得分率则为66%。

语言表达的标准,一般定为准确、连贯、得体、简明。通过竞赛可以看出,中学生离这个要求有较大的距离。试卷第26、28题是从病句的角度来检测表达是否准确的,这两题的平均得分率为52%。32题是从选句入位的角度来检测表达是否连贯的,得分率为37%,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从下文夫人的话:“也曾想从地下钻个洞到中国来呢!”来推知说话的双方所处的地点是在中国。表达得体,这个要求体现在决赛题中,该题要求给影剧院拟一句宣传文明礼貌的标语口号,限定为14字。有一个队拟的是:“文明礼貌花常在,遵守公德果满园。”这个口号形式较工整,但却欠得体,也较空泛。表达简明,是通过拟写电报来测试的。决赛时给甲组各代表队提供了4条信息,要求提取必要的内容拟写15字以内的电报正文。5个队中有3个队不符合简明的要求,在电报的正文中出现冗余信息,如叔、侄之类不必要的称谓。

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低,根本原因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没有占据语文教学的核心地位,也就是说语文课的'本质属性--工具性没有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那么要尽快改变这种现状,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1.破除传统的读解理论,走出讲解分析的误区

语文课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讲读课文的。在绝大多数教师心目中,不管是采用讲授式,还是启发式,最终就是要达到让学生理解并归纳出课文中心这个目的,而每篇课文的中心都见于教学参考书,几十年不变。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千方百计让学生的思维符合既定的设计,最后归拢到一个中心上来。一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中心思想,似乎就是读懂了文章,受到了教育。出于这种模式,生字生词属“扫清障碍”之列,教师处理字词是为了便于讲解文章,而不是利用语境(课文)帮助学生学习这些字词,并有选择地延伸到语言应用中去。对于语句,则是和理解中心有关的才作讲解分析,而这种讲解分析也只是为归纳中心服务的,并没有从语言交际的角度,结合语境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理解学习。语文课不去引导学生感受、学习那变幻无穷,多彩多姿的语言,而是一味以图解文章中心为己任,这是传统的带有封建印记的读解理论在作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并不排斥品德情操的教育,但这种教育只能是渗透在语言文字之中,是潜移默化式的。传统的读解理论认为文章的意义是作者赋予的,是早已确定在文章之中的,它追求绝对唯一的解释,执着于“至上至善”的向往,所以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每讲一篇课文都要挖出一个既定的意义并塞给学生。现代的读解理论赋予读者以再创造的权利,认为文章的解释随时代而产生,又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文章的解释实际上是读者将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理解置入文章之中而产生的一种创造,它带着鲜明的时代性。语文教学必须走出传统的讲解分析的误区,就每篇课文的“语言窗口”调动学生去比较、体味,承认每个学生有权利自主地读解文章,展开创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才能使语文课从“解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从而使语言教学成为语文课的主角。

2.打破文选模式,编写单项训练教材

我们认为文选式的教材模式必须破除。文选式教材的弊端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文选占去了教材的绝大部分篇幅,分析课文自然成了语文课的主要内容,传统陈旧的读解便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语言文字教学的内容自然成了点缀和附庸,语言文字应用的训练也因此被架空了。其次,文选式教材无法使教学成为有序的活动,每篇课文给学生讲什么,训练什么,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往往是该讲该练的没讲没练,该多讲多练的没多讲多练,反之,不该多讲多练的却在做无效的重复。过多的重复和程式化的教学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造成了许多人学和不学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上没有差别的可悲现象。最后,文选式的教材几乎取消了听和说的训练,这和现代社会对语言能力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大家都认为“听说读写”不可偏废,为什么一教起书来,就走了样,毛病就出在教材上。一篇篇的文章需要教完学完,教师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连指导学生如何听课(属“听”的能力,学生最现实的问题)也无暇顾及。

任何能力的培养可以从整合和离析两个角度来进行。“整合--离析--再整合--再离析”是随人们的认识变化而发展的。有人用“整合”来为文选式教材辩解,认为文选式教材可以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具有整体效应。我们承认“整合”是“离析”后的高级阶段,但这种“整合”必须是在“离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对语文教学中语言能力培养提高的要素还搞不清,各要素之间的序列关系还找不到,那么这种“整合”只能是原始的、混沌一片的。在我们没把语文教学的内部结构序列搞清楚前,不妨先按“听说读写”来编写单项训练教材。建议如下:听,可以有言语义(理性意义、联想意义、言外之义等)、非言语义(体态语)的理解和有用信息的提取等内容。说,可以有语音规范,停顿、语气、重音、语速和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等内容。读,可以有阅读方法和不同文体的阅读等内容。写,可以有用字规范,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内容。在没有编写出单项训练教材以前,不妨先组织人就目前使用的基本篇目,编写一套以语言训练为主的教学参考书,要把每篇课文语言文字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都挖掘出来。

3.引进语言学理论成果,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素质

教育要培养未来的建设者,但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却总有后滞性,这种后滞性在语文教学中尤为突出。我们把汉语母语教学(语文)和对外汉语教学做一比较,或许能说明些问题。朱德熙先生曾说:“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依靠汉语研究,否则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根本。”对外汉语教学从50年代的起步阶段就和语言研究、语言理论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它不断从汉语语法研究、语义学、语用学、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中汲取营养。语文教学本应和语言学的各分支有密切的联系,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有一条无形的隔离带。以80年代推行的《教学语法提要》为例,《提要》从汉语实际出发,吸取了结构主义的析句法。但何为结构主义的析句法,这在整个80年代,不仅一般语文教师不知道,就是专门从事教学研究或教师培养工作的同志也知之甚少。正因为如此,《提要》至今仍不为许多教师理解。再看师资,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学历整齐(本科以上),掌握一门外语,学过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常参加国际交流,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学者做带头人。语文教学的师资状况显然就相形见绌了。

要改变语文教学的“超后滞”局面,必须打开闸门,引进语言学的股股清泉,重新审视思考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必须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在培训中要把提高语言素质放在突出的地位。(北京地区开展了全员性继续教育,教学大纲所设的有关语言的课程只占全部课程的20%,初、中级教师学习与语言有关的课程课时只占总课时的18%-25%。)笔者做过一次测试,把高考试卷中的病句题汇集起来,让初中教师做,结果大多数教师的成绩在60分上下,改正率低于重点校的高三学生。教师的语言素质低直接制约了语文教学的质量。下大力气提高教师的语言素质,除了靠培训学习外,还要建立一套激发内驱力的机制。就语文教师的语言校正能力而言,完全可以制定一套较科学的测试标准。这样可以把教师的聘任、工资、晋级和其语言能力挂上钩。

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从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材)、执教者三个方面同时着手,必须动员并组织语言文字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携手参战,才能打破坚冰,掀开新的一页。

(100073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篇6: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  李镗

[内容]

首届全国中学生(初中组)语言文字应用竞赛已经结束。透过这次有益的活动,来探究一下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语言文字工作者为提高中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应主要开展哪些工作,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从初赛的成绩统计看,全国参赛的13个省、直辖市,大部分学校的平均成绩在60分上下(计算机处理汉语汉字的初步知识部分占10分,未计算在内),如果扣除“有关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初步知识”的得分(这部分占10分,学生得分率达95%),那么语言文字应用部分的得分率则要低于60%。决赛甲组试题总分为700分,5个队总得分为510分,得分率达72.8%。乙组试题总分为570分,5个队总得分为290分,得分率仅为50.8%。考虑到初赛和决赛都是经过较充分的准备后进行的,所以上述两组数字表明,目前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还较多,水平亟待提高。为便于说明问题,我们从省级重点校、城区普通校、乡镇普通校随机抽了131份初赛试卷做了统计分析。

1.字形规范

字形规范涉及错别字、繁体字、笔形、笔画数、笔顺等内容。学生对常写的字掌握较好,如“罐头”的“罐”、“就餐”的“餐”、“副食”的“副”等,但对一些常说而不常写的字则掌握不好,如“荧光屏”的“荧”、“萤火虫”的“萤”、“轻盈”的“盈”、“户枢不蠹”的“蠹”等。对笔画数掌握较好(试卷第14题,得分率为85%),而对笔形、笔顺则掌握得较差。很多学生不了解基本笔形(笔画)为8种,即点、横、竖、撇、捺、提、折、钩。“以”字和“引”字的起笔都属折笔(该题得分率仅为21%)。试卷第13题问各组字最后一笔笔形相同的一组是哪组。正确的选项是D--“戒母卵肃祭”,选对的只有31%,问题出在“肃”字上,多数学生写“肃”时最后写右下的一竖,而不是最后写下边中间的一撇一点。51%的学生选了错项C--“务场身卢必”,问题出在“必”字上,“必”字的.一撇应为第四笔,而不是最后一笔。失分率高的还有第10题,50%的同学没看出“一愁莫展”中的“愁”应写作“筹”,12%的同学没看出“变本加利”中的“利”应写作“厉”,8%的同学没看出“知迷不悟”中的“知”应是“执”。单看“愁”和“筹”、“利”和“厉”、“知”和“执”一般是不会混淆的,但在应用过程中,在某个词语环境中,学生就分辨不清了。究其原因,恐怕跟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把字义(语素义)和词语义联系起来理解和记忆很有关系。

2.读音规范

从决赛看,重点学校读音规范的问题解决得较好。读初中教材中的书面语词,甲组5个学校代表队均没有读错的,而乙组5个队中4个队有失误,如把“曲高和(hè)寡”的“和”错读为é,“为(wèi)虎作伥”的“为”错读成wéi。从读错的例子看,一是读字读半边的情况较多,如把“酗(xu)”错读为xiōng,把“吮(shǔn)  ”错读为yǔn,把“酊(dǐng)”错读为dīng。二是多音字问题多。试卷第19题要求判断带点字读音都不同的词,正确选项为B--着数

[1] [2] [3] [4]

篇7:交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

交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怎样协调土地利用与交通设施之间的关系,对于城市交通发展十分重要.从服务于城市管理的角度,提出交通影响评价分类及需要开展的内容,并对交通影响评价指标在各类交评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各类交通影响评价进行举例分析.

作 者:余世英 何继斌 李建忠 郑猛 SHE Shi-ying HE Ji-bin LI Jian-zhong ZHENG Meng  作者单位:武汉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430017 刊 名:交通与运输 英文刊名:TRAFFIC & TRANSPORTATION 年,卷(期):2009 “”(z1) 分类号:U491 关键词:交通影响评价   指标体系   分类  

谈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语文教学评价观教育论文

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究

生物工程专业实验体系中PBL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论文

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有效融合论文

浅析高职工程人才培养实施的保障措施论文

写作教学的归真:能力化写作体系的构建

浅谈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调查与分析论文

VBSE综合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论文

利用网络教学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探讨论文

基于人才需求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施的论文

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价体系
《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价体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价体系(整理7篇)】相关文章:

地方高校强化实践教学主体地位的思考论文2023-03-31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论文2023-03-24

Z理论在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2022-12-18

课程体系的建设论文2022-05-06

西部高师成人教育音乐理论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2023-04-22

教师教学论文选题题目2024-01-19

古诗词教学本科论文2023-11-10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论文2023-12-29

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论文2024-03-12

小学语文教学人性化研究的论文参考202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