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 范文(共16篇)由网友“璇玑”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容斋随笔 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容斋随笔》原文和译文
《容斋随笔》原文和译文
容斋随笔
原文: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盖有风节识量之士也。为集贤校理,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己。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反,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闻封常清陈兵东京,往观之,不宿而还,身走山南,节度使源洧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洧卒,往客金陵,永王U召之,不见。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堕永王乱中,为终身累。颖士,永王召而不见,则过之焉。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译文:
萧颖士是唐代的名人,后代学者只称赞他才华出众。我反复考证后发现,他还是一位高风亮节有胆识有度量的人,在他担任集贤校理时,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想召见他,他却辞而不去,李林甫对他不屈从于自己很恼火。后来,李林甫又让他到史馆任职,他仍然不屈服,为此他更遭李林甫所忌恨,以至被免除史官职务外调到河南府任参军。当时,安禄山依仗玄宗的龙信,恣意妄为,箫颖士暗中对柳并说:“胡人(指安禄山)依仗主上的`宠信骄横跋扈,反叛朝廷的时间不会太久了,东都洛阳到时会首先陷落的!”不久,他便托病离开了洛阳,安山反叛以后,萧}士去见郭纳,向他进献抵御叛军的策略,郭纳没有采用。萧颖士感叹道:“那些身居高位要职的人抵御厉害的叛军如同儿戏,(想抵挡住也)太难了啊!”他听说大将封常清陈兵东都洛阳,就去观察了一番,(结果很失望,)连夜返回,南逃到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避乱,当地节度使源洧想放弃襄阳,退保江陵,萧}士劝说道:“襄阳是天下的咽喉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一天不坚守,t大势即去,你何必匆忙放弃这个战略要地,让天下人取笑你呢?”源洧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按兵不出。源洧死后,萧颖士又去金陡,并客居于此,肃宗的弟弟永王李U要召见他,他坚辞不去。李白,是天下闻名的大诗人,只因身陷永王李U的叛军之中,而终身受到连累,萧}士对永王李U的召见辞而不见,可见他的胆识远远超过李白。
篇2:《容斋随笔》节选原文及翻译
【原文】
徐陵①《鸳鸯赋》云:“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黄鲁直②《题画睡鸭》曰:“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全用徐语点化之,末句尤精工。又有《黔南十绝》,尽取白乐天语,其七篇全用之,其三篇颇有改易处。乐天《寄行简》诗,凡八韵,后四韵云:“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鲁直翦为两首,其一云:“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其二云:“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社!”乐天《岁晚》诗七韵,首句云:“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鲁直改后两句七字,作“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注释】
①徐陵:徐陵(507—583),南朝陈文学家。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梁时官,东宫学士,陈时历任尚书左仆射。他与庾信齐名,世称“徐庾”。
②黄鲁直:即黄庭坚。“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译文】
徐陵在他的《鸳鸯赋》中说:“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黄庭坚《题画睡鸭》说:“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两首诗全用徐陵的词句加以点化,最后一句尤为精妙工整。又有《黔南十绝》,都是用白乐天的词句为典故,其中有七篇几乎完全一样,其余三篇稍有改动。白乐天的《寄行简》诗,共八韵,后四韵说:“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黄庭坚把它做成两首诗,其一说:“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其二说:“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社!”白乐天的《岁晚》诗共七韵,开头几句说:“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黄庭坚仅仅改了后两句的七个字,成为“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篇3:《容斋随笔》节选原文及翻译
【原文】
鲁直《题阳关图》诗云:“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又《集》中有《书韦深道诸帖》云:“斛律明月,胡儿也,不以文章显,老胡似重兵困敕勒①川,召明月作歌以排闷。仓促之间,语奇壮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予按《古乐府》有《敕勒歌》,以为齐高欢攻周玉壁而败,恚愤②疾发,使斛律金唱《敕勒》,欢自和之。其歌本鲜卑语,词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鲁直所题及诗中所用,盖此也。但误以斛律金为明月,明月名光,金之子也。欢败于玉壁。亦非困于敕勒川。
【注释】
①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恚愤:愤怒。《后汉书·隗嚣传》:“九年春,嚣病且饿,出城餐糗糒,恚愤而死。”
【译文】
黄庭坚的《题阳关图》诗中说:“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他的.文集中又有《书韦深道诸帖黄庭坚》说:“斛律明月,本是胡人,其文章并不出名。老胡高欢因重兵被困于敕勒川,便召斛律明月作歌解闷。(虽然是他)在仓促之间完成作品,但歌词竟如此雄壮有力,气势磅礴,这大概是因为作者毫不掩饰地抒发感情、描绘当时真实情景的缘故吧!”我查考《古乐府》中有《敕勒歌》,实际上是北齐高欢攻打北周的玉壁时惨遭失败,由于悲愤过度而生病,于是让斛律金唱《敕勒歌》,高欢亲自和乐。歌词本是鲜卑语,内容是“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庭坚所题写的《阳关图》和诗中所引用的(典故),大概都来源于此。但是他却把斛律金误以为斛律明月。斛律明月名叫光,是斛律金的儿子。而且高欢是在玉壁被打败,而非被困于敕勒川。
篇4:《容斋随笔》节选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东坡《志林》云:“白乐天尝为王涯所谗,贬江州司马①。甘露之祸,乐天有诗云:‘当君自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者以乐天为幸之,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盖悲之也。”予读白集有《咏史》一篇,注云:九年十一月作。其词曰:“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为甘露事而作,其悲之之意可见矣。
【注释】
①司马: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译文】
苏东坡的《志林》说:“白居易因为王涯向皇帝进谗言,而被贬到江州作司马。甘露之变发生后,白居易作诗说:‘当君自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了解的,以为白居易是在庆幸他们的死。难道白居易是幸灾乐祸的人吗?实际上是悲痛他们的死呀!”我读白居易的作品,其中有《咏史》一篇,他自己作注说:太和九年(835)十一月所作。诗的内容是“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是为甘露事件而写的,痛惜他们的悲伤之意已经十分清楚了。
篇5:《容斋随笔》阅读以及答案
《容斋随笔》阅读以及答案
治盗法不同
唐崔安潜为西川节度使,到官不诘盗。曰:“盗非所由通容,则不能为。”乃出库钱置三市,置榜其上,曰:“告捕一盗,赏钱五百缗。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未几,有捕盗而至者。盗不服,曰:“汝与我同为盗十六年,赃皆平分,汝安能捕我?”安潜曰:“汝既知吾有榜,何不捕彼以来?则彼应死,汝受赏矣。汝既为所先,死复何辞?”立命给捕者钱,使盗视之,然后杀盗于市。于是诸盗与其侣互相疑,无地容足,夜不及旦,散逃出境,境内遂无一人为盗。
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及得李公择治齐州事,则又不然。齐素多盗,公择痛治之,殊不止。他日得黠盗,察其可用,刺为兵,使直事铃下。间问以盗发辄得而不衰止之故。曰:“此由富家为之囊。使盗自相推为甲乙,官吏巡捕及门,擒一人以首,则免矣。”公择曰:“吾得之矣。”乃令凡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
予乃知治世问事,不可泥纸上陈迹。如安潜之法可谓善矣,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沉命之计,则变而通之,可不存乎其人哉!
(选自《容斋随笔》)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乃出库钱置三市(市场)
B、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鞭子)
C、他日得黠盗,察其可用(狡猾)
D、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沉命之计(依赖、仗着)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然后杀盗于市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B、何不捕彼以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C、如安潜之法可谓善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沉命之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
②乃令凡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
小题4:崔安潜和李公择治盗的方法各是什么?作者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C
小题3:①如果同伙告捕,则免其罪,赏钱和一般人一样多。
②于是,便下令凡是窝藏盗贼的人家被发现后,一律拆除房子。
小题4:崔安潜:告发和捕捉到一名盗贼,赏钱五百缗;告发同伙的,可免罪,并有和一般人一样多的赏钱。(1分)李公择:窝藏盗贼的,一律拆除房子。(1分)
作者的启示:世上的事情,不能拘泥于书本上,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通。(2分)
小题1:试题分析:“策”在文言文中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策略、谋略”的意思,在“执策而临之”中是“鞭子”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A项中的两个“于”都是“在”的于是;B项中前一个“以”表修饰,后一个“以”是“以为、认为”的意思;C项中的两个“之”都是“的”的意思;D项中前一个“而”表转折关系,可理解为“但”,后一个“而”表顺承关系。经分析本题应选A、C两项。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①句中的关键词有“侣者(同伙)”、“释(免)”、“其(他的)”、“平人(一般的人)”
②句中的关键词有“乃(于是,就)”、“之(的)”、“遂(于是、就)”、“清(绝迹)”。最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崔安潜:“告捕一盗,赏钱五百缗。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告发和捕捉到一名盗贼,赏钱五百缗;告发同伙的,可免罪,并有和一般人一样多的赏钱)”;李公择:“乃令凡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于是,便下令凡是窝藏盗贼的人家被发现后,一律拆除房子。没过多久,盗贼就绝迹了)”。
作者的启示:予乃知治世问事,不可泥纸上陈迹。变而通之,可不存乎其人哉!(我从上述两件事中认识到,世上的事情,不能拘泥于书本上的记载。可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通,关键还是事在人为。)学生答题时,把文言语句写成白话文即可。
篇6:《容斋随笔》 文言文翻译
《容斋随笔》 文言文翻译
蜀本石《九经》皆孟昶时所刻,其书“渊、世民”三字皆缺画,盖为唐高祖、太宗讳也。昶父知祥,尝为庄宗、明宗臣,然于“存勖、嗣源”字乃不讳。前蜀王氏已称帝,而其所立龙兴寺碑,言及唐诸帝,亦皆半阙,乃知唐之泽远矣。
翻译
蜀本石刻《 九经》 都是后蜀孟昶时刻的,书中遇到“渊、世民”三字都缺一画,这是给唐高祖、唐太宗避讳呀!孟昶的父亲孟知祥,曾为后唐庄宗和明宗的大臣,然而对于“存助、嗣源”四字却不避讳,前蜀王氏已称皇帝了,然而他们立的`龙兴寺碑,说到唐朝诸皇帝的名字,也都有缺画,我才知道唐朝的恩惠是很远的了。
篇7:初中容斋随笔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①汉光武讨王郎时,河北皆叛,独巨鹿、信都坚守,议者谓可因二郡兵自送,还长安。惟邳彤不可,以为若行此策,岂徒空失河北,必更惊动三辅。公既西,则邯郸之兵,不肯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离散逃亡可必也。光武感其言而止。东坡曰:“此东汉兴亡之决,邳彤亦可谓汉之元臣也。”彤在云台诸将之中,不为人所标异,至此论出,识者始知其然。
②汉高祖没,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故与帝为编户民,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以故不发丧。郦商见食其曰:“诚如此,天下危矣。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比闻帝崩,诸将皆诛,必连兵还向以攻关中,亡可翘足待也。”食其入言之,乃发丧。然则是时汉室之危,几于不保,郦商笑谈间,廓廓无事,其功岂不大哉?然无有表而出之者!迨吕后之亡,吕禄据北军,商子寄绐之出游,使周勃得入。则郦氏父子之于汉,谓之社稷臣可也。寄与刘揭同说吕禄解将印,及文帝论功,揭封侯赐金,而寄不录,平、勃亦不为之一言,此又不可晓者。其后寄嗣父为侯,又以罪免,惜哉!
(《容斋随笔·邳彤郦商》)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识者始知其然 ____________ (2)非尽族是 ____________
(3)比闻帝崩 ____________ (4)商子寄绐之出游 ____________
1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1)公既西,则邯郸之兵 (2)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B.(1)以故不发丧 (2)必连兵还向以攻关中
C.(1)迨吕后之亡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D.(1)不为人所标异 (2)平、勃亦不为之一言
19.把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然无有表而出之者!
(2)其后寄嗣父为侯,又以罪免,惜哉!
20.邳彤阻止光武帝西撤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表达)(2分)
21.根据文意,概括邳彤、郦商的共同点。(4分)
答案:
1. (1)才 (2)诛杀,灭族 (3)等到 (4)欺骗(4分)
2. C(2分)
3. (1)可是没有人表彰他让他得以显露。(表、出,2分)
(2)后来,郦寄承袭他父亲的爵位成为侯,又因为获罪被削夺了爵位,这真可惜呀!(嗣、以、被动句,3分)
4. 不但白白失去黄河以北地区,还会惊动三辅(今陕西中部地区),邯郸的兵马也会逃散(2分)
5. (1)有远见卓识 (2)有拯救汉室之危的大功 (3)有功而无名(4分)
【参考译文】
汉光武帝征讨王郎时,河北地区都叛乱了,只有巨鹿、信都两地还在坚守,有人建议光武帝可由这两郡的.兵马护送回长安。只有邳彤不赞同,认为如果按照这个计策行事,不是会白白失去河北地区,更必定惊动三辅吗。且西行之后,邯郸的兵马不肯背弃守城的主将而千里护送,必定会离散逃跑。光武帝被他说服而没有西行。苏东坡说:“这是决定东汉兴亡的关键,邳彤也可被称之为汉的重臣。”邳彤在云台众多将领之中,不被人们认为有与众不同之处,到苏东坡这一论断出现,人们才认识到他的出色。
汉高祖死后,吕后与审食其谋划说:“将领们以前与皇帝都出身于普通百姓,现在侍奉少主,如果不杀尽他们,天下将会不安定。”因为这个缘故而不发丧。郦商见食其说:“如果真的这样做,形势危急了。陈平、灌婴带领十万兵马镇守荥阳,樊哙、周勃带领二十万兵马镇守燕、代,等到听说皇帝驾崩,诸将都被诛杀,必将都率兵马回来攻打关中,汉室的灭亡就在眼前。”审食其入朝陈述了郦商说的意思,朝廷才为高祖发丧。大汉的天下面临危险,几乎被覆灭,郦商笑谈之间,天下平安无事,他的功劳岂不是很大吗?可是没有人表彰他让他得以显露。等到吕后死,吕禄统领北军,郦商的儿子郦寄骗吕禄出游,使周勃得以入主北军。郦氏父子对于汉朝而言可说是决定社稷安稳的重臣。郦寄与刘揭同劝说吕禄交出兵权,到汉文帝论功行赏时,刘揭被封侯赐金,而郦寄却不被任用,陈平、周勃也不为他说话,他还是不为人所知。后来,郦寄承袭他父亲的爵位成为候,又因为获罪被削夺了爵位,这真可惜呀!
篇8:初中容斋随笔阅读答案
容斋随笔·邳彤郦商 阅读练习及答案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①汉光武讨王郎时,河北皆叛,独巨鹿、信都坚守,议者谓可因二郡兵自送,还长安。惟邳彤不可,以为若行此策,岂徒空失河北,必更惊动三辅。公既西,则邯郸之兵,不肯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离散逃亡可必也。光武感其言而止。东坡曰:“此东汉兴亡之决,邳彤亦可谓汉之元臣也。”彤在云台诸将之中,不为人所标异,至此论出,识者始知其然。
②汉高祖没,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故与帝为编户民,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以故不发丧。郦商见食其曰:“诚如此,天下危矣。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比闻帝崩,诸将皆诛,必连兵还向以攻关中,亡可翘足待也。”食其入言之,乃发丧。然则是时汉室之危,几于不保,郦商笑谈间,廓廓无事,其功岂不大哉?然无有表而出之者!迨吕后之亡,吕禄据北军,商子寄绐之出游,使周勃得入。则郦氏父子之于汉,谓之社稷臣可也。寄与刘揭同说吕禄解将印,及文帝论功,揭封侯赐金,而寄不录,平、勃亦不为之一言,此又不可晓者。其后寄嗣父为侯,又以罪免,惜哉!
(《容斋随笔·邳彤郦商》)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识者始知其然 ____________ (2)非尽族是 ____________
(3)比闻帝崩 ____________ (4)商子寄绐之出游 ____________
1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1)公既西,则邯郸之兵 (2)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B.(1)以故不发丧 (2)必连兵还向以攻关中
C.(1)迨吕后之亡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D.(1)不为人所标异 (2)平、勃亦不为之一言
19.把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然无有表而出之者!
(2)其后寄嗣父为侯,又以罪免,惜哉!
20.邳彤阻止光武帝西撤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表达)(2分)
21.根据文意,概括邳彤、郦商的共同点。(4分)
答案:
1. (1)才 (2)诛杀,灭族 (3)等到 (4)欺骗(4分)
2. C(2分)
3. (1)可是没有人表彰他让他得以显露。(表、出,2分)
(2)后来,郦寄承袭他父亲的爵位成为侯,又因为获罪被削夺了爵位,这真可惜呀!(嗣、以、被动句,3分)
4. 不但白白失去黄河以北地区,还会惊动三辅(今陕西中部地区),邯郸的兵马也会逃散(2分)
5. (1)有远见卓识 (2)有拯救汉室之危的大功 (3)有功而无名(4分)
【参考译文】
汉光武帝征讨王郎时,河北地区都叛乱了,只有巨鹿、信都两地还在坚守,有人建议光武帝可由这两郡的兵马护送回长安。只有邳彤不赞同,认为如果按照这个计策行事,不是会白白失去河北地区,更必定惊动三辅吗。且西行之后,邯郸的兵马不肯背弃守城的主将而千里护送,必定会离散逃跑。光武帝被他说服而没有西行。苏东坡说:“这是决定东汉兴亡的关键,邳彤也可被称之为汉的重臣。”邳彤在云台众多将领之中,不被人们认为有与众不同之处,到苏东坡这一论断出现,人们才认识到他的出色。
汉高祖死后,吕后与审食其谋划说:“将领们以前与皇帝都出身于普通百姓,现在侍奉少主,如果不杀尽他们,天下将会不安定。”因为这个缘故而不发丧。郦商见食其说:“如果真的这样做,形势危急了。陈平、灌婴带领十万兵马镇守荥阳,樊哙、周勃带领二十万兵马镇守燕、代,等到听说皇帝驾崩,诸将都被诛杀,必将都率兵马回来攻打关中,汉室的灭亡就在眼前。”审食其入朝陈述了郦商说的意思,朝廷才为高祖发丧。大汉的天下面临危险,几乎被覆灭,郦商笑谈之间,天下平安无事,他的功劳岂不是很大吗?可是没有人表彰他让他得以显露。等到吕后死,吕禄统领北军,郦商的儿子郦寄骗吕禄出游,使周勃得以入主北军。郦氏父子对于汉朝而言可说是决定社稷安稳的重臣。郦寄与刘揭同劝说吕禄交出兵权,到汉文帝论功行赏时,刘揭被封侯赐金,而郦寄却不被任用,陈平、周勃也不为他说话,他还是不为人所知。后来,郦寄承袭他父亲的爵位成为候,又因为获罪被削夺了爵位,这真可惜呀!
出师表 容斋随笔 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试题
(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节选自《出师表》)
(二)魏郑公①谏止唐太宗封禅②,日:“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③。
(节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魏郑公:魏征。②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③夺:使之改变。不能夺,无言反驳。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光先帝遗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B.引喻失义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亲贤臣,远小人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D.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4分)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语段(一)中诸葛亮向后主提 出了三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3分)
4.同样是劝谏君主,诸葛亮和魏郑公的劝谏艺术有什么不同?(2分)
参考答案:
1.D(2分)
2.(1)这确实是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时刻:(译对大意,1分;“秋"译对1分。共2分)(2)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译对大意,1分;“隆”译对1分。共2分)(共4分)
3.亲贤臣远小人(1分)因为只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赏罚分明。(2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4.诸葛亮:直言进谏。(1分)魏郑公:运用比喻委婉劝谏。(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篇9:《容斋随笔》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白居易为左赞善大夫?,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因是贬江州司马。此《唐书》本传语也。案是时宰相张弘靖、韦贯之,弘靖不足道,贯之于是为失矣。白集载《与杨虞卿书》云:“左降诏下,明日而东,思欲一陈于左右。去年六月,盗杀右丞相于通衢中,迸血体,磔发肉,所不忍道。合朝震栗,不知所云。仆以书籍以来,未有此事。苟有所见,虽畎亩皂隶之臣,不当默默,况在班列,而能胜其痛愤耶?故武丞相之气平明绝,仆之书奏午入。两日之内,满城知之,其不与者,或语以伪言,或陷以非语,皆曰:‘丞、郎、给、舍、谏官、御史,尚未论请,而赞善大夫何反忧国之甚也!’仆闻此语,退而思之,赞善大夫诚贱冗③耳,朝廷有非常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以此获辜,顾何如耳,况又不以此为罪名乎!”白之自述如此。然则一时指为出位者,不但宰相而已也。史又曰:“居易母坠井死,而赋《新井篇》,以是左降。”前书所谓不以此为罪名者,是已。
(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左赞善大夫:的东宫太子府属官,负责讽喻规劝。②武元衡:时任右丞相,上朝途中为政敌所杀。③丞、郎、给、舍:皆为朝廷要职。谏官、御史:皆为朝廷言官。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以必得为期 (2)案是时宰相张弘靖、韦贯之
(3)而能胜其痛愤耶 (4)而赋《新井篇》
2.下列加粗的双音节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明日而东 B.仆以书籍以来
C.不但宰相而已也 D.前书所谓不以此为罪名者
3.文中加波浪线的“此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之”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仆闻此语,退而思之,赞善大夫诚贱冗耳,朝廷有非常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_______________
5.有此文可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原因有(4分)
(1)
(2)
答案
1.(4分)(1)捕获,抓到;(2)考查,查看;(3)承受,忍受;(4)写作
2.(2分)D
3.(2分)宰相武元衡被当街残忍地杀害(1分) 白居易上疏要求限期缉拿凶手(1分)
4.(5分)我听了这样的议论,回家后细想,赞善大夫固然官职低微,而朝中发生这样的特殊事件,当即独自上疏,说这是忠诚,这是义愤,也问心无愧!说这是虚妄,张狂,又怎敢逃避罪名呢?
5.(4分)⑴作为左赞善大夫,上疏力主限期缉拿杀害武元衡的凶手(1分),被认为越职(1分) ⑵白居易母坠井死,他却写了《新井篇》(1分),被认为有违礼教(1分)
[《容斋随笔》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10:容斋随笔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容斋随笔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8~11小题。(12分)
【甲】
于是(邹忌)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魏郑公①谏止唐太宗封禅②,日:“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③。
(节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魏郑公:魏征。②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③夺:使之改变。不能夺,无言反驳。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臣之妻私臣( ) (2)皆以美于徐公( )
(2)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 )(4)今有人十年长患( )
【答案】私:偏爱 于:过,比 谏止:劝阻 患:患病
【解析】“私”原指偏私,不公道,这里是妻子对丈夫的感情,因此可以解释为偏爱。“于”作介词用时,有如下三种意义:①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等,可译作“在”、“到”、“向”、“从”、“对于”等。②表示比较,相当于“过”。③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可译作“被”。“美于徐公”即“美过徐公”,也就是“比徐公美”。“谏”意为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止”是禁止,阻止之意,“谏止”在这里可译作“劝阻”。“患”有担忧,忧虑和忧患,灾祸两个义项。由“忧患,灾祸”引申出“毛病”、“疾病”、“患……病”三个义项,句中“长患”可以理解为长期(久)患病。
9.把下面句中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原文: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2)原文: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
译文:
【答案】(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且传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奖赏。
(2)如果一定要让他背着一石米,一天走上一百里路,那是绝对不行的。
【解析】(1)“谤讥”是古今异义词,文中是“批评议论”的意思,不能解释为“诽谤,讥讽”;“闻”也是古今异义词,是听的意思。(2)“使”是一词多义,其中有“命令,派遣”的义项,由此转译为“让”,进而引申为“以致,致使”。在此译作“让”。“负”译作“背”。“得”有“得到,获得”与“表示情况允许,‘能够’、‘可以’之意”两种解释,此间取第二种解释为合理。
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3分)
答:
【答案】“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齐王。
【解析】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都会紧挨着代词,分析本句可知,词指代的是“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对方,战胜对方的方法是多样的,最直接的手段是军事,即发动战争,但孙子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在诸侯纷争的时代,军备自然不能少,但是如果通过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使对方臣服,那也是上上之策。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齐王,就是能够“战胜于朝廷”的具体措施。
11.甲、乙两文中邹忌和魏征劝谏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加欣赏谁?请简述理由。(3分)
共同点:
更欣赏 。理由是:
【答案】目的相同:都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方式相同:都采用了设喻说理,委婉劝说。
更欣赏魏征。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魏征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条,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的作用。
更欣赏邹忌。有胆有识,明智,精细,以自身的事情,现身说法,巧妙设喻,暗示。委婉讽(劝)谏,使齐王猛醒,从而纳谏除弊,兴国安邦。
【解析】相同点:都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不同点: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劝谏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德义,使国安。邹忌为齐相,看到齐国种种政治弊端,想到“王之蔽甚矣”,勇于规劝齐王纳谏除弊,修明政治。
篇11:容斋随笔诸葛公的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诸葛公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盖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锺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汉,非人力也。“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诗尽之矣。
译文
诸葛孔明是千载伟人,他用兵行军,指挥作战,都以仁义之道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他的思虑行为,全都出于对刘玄德(刘备)和恢复汉室事业的忠诚,他生在乱世,亲自耕田谋生,假如没有徐庶一句话的推荐,刘玄德三顾茅庐的热忱,那么他苟且保全性命,不求扬名显达就是一定的。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会见刘玄德,纵论天下大势时,就提出不可和曹操较量高低,对孙权也只能互相支援,不可图谋,只有荆州、益州可以夺取。这些论断像占卜一样准确,终其一生的政治经历看,真是不容变更之论。在他掌权的二十多年里,国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百姓信服他,敌人畏惧他。对上,他以忠诚取得君主的高度信任,所以玄德临死时对他说:“我的儿子没有才能,你可以自取为帝。”后主刘禅虽然平庸怯懦无所建树,也把整个国家交给他而毫无怀疑。对下,他的才德威望被部属信赖,所以长水校尉廖立和骠骑将军李严虽都被除名为民,但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廖立恸哭落泪,李严病发死去。后主身边多奸佞之臣,却没有一个人有嫉恨暗害诸葛亮之心的。当魏国完全占领中州之地以后,还挟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积威,军中勇猛将士如林,却不敢发一兵一卒一箭到蜀国,而诸葛亮却率领大军六出岐山,讨伐魏国,致使魏国上下畏惧蜀国如同畏惧老虎,魏国将帅司马懿仔细考察诸葛亮的营垒后,叹服他是天下奇才。敌将锤会征伐蜀国时,特地派人到汉川祭礼诸葛亮庙,并下令军士,禁止在诸葛亮墓附近砍柴,这难道是智力高超或谋略过人所能获得的吗?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兵伐魏,总请求拨给自己将士万人,他想仿照韩信故事,从暗道和诸葛亮在潼关会师,诸葛亮坚决制止,决不允许;魏延又想请求诸葛亮拨给他将士五千人,他要沿秦岭向东走,直取长安。他认为这一军事行动能使咸阳以西之地平定,史臣记载说,诸葛亮认为这是危险之计而不予采纳。其实不然,诸葛公真是人们所说的正义之师,不用阴谋诡计,他正要率领十万大军,占据要道去正面讨伐敌人。他竖起大旗,高鸣战鼓,直指魏国京都,本来要飞骑传书,通知敌方,择定日期交战,难道又能隐秘行动,暗中行事,以诡诈之计图谋咸阳吗?司马懿比诸葛亮年长四岁,司马懿活着,而诸葛亮不幸死去,享年才五十四岁,上天不保佑汉室,这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甫诗已经全部说明白了。
篇12:容斋随笔·卷六·宣发原文和翻译
卷六·宣发
作者:
洪迈
《考工记》:“车人之事,半矩谓之宣。”注:“头发颢落曰宣。《易》:“‘《巽》为宣发。’宣字本或作寡。”《周易》:“《巽》为寡发。”《释文》云:“本又作宣,黑白杂为宣发。”宣发二字甚奇。
译文
作者:
佚名
《考工记》 上说:“做车的工匠把半个方矩称为‘宣’。” 里面的注解说:“头发又白又脱落叫‘宣’。《 易经》 说:‘《 巽》卦 为宣发, ‘宣’字本来也有人当作‘寡’。”《 周易》 说:“《巽》 为寡发。”《 释文》 的'解释是:“‘寡’字本来又当作宣,黑白颜色相混杂的头发就是宣发。”“宣发”这两个字实在太奇怪了。
文言文翻译汉书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终制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归心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省事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勉学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后娶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杂艺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养生篇原文及翻译
篇13:容斋四笔 卷十二
容斋四笔 卷十二
【原文】
英明之君,见其子有材者,必爱而称之。汉高祖谓赵王如意类己,欲以易孝惠①,以大臣谏而止。宣帝以淮阳王钦壮大,好经书、法律,聪达有材,数嗟叹曰:“真我子也!”常有意欲立为嗣,而用太子起于微细②,且早失母,故弗忍。唐太宗以吴王恪英果类我,欲以代雉奴③。其后如意为吕母所戕,恪为长孙无忌所害,钦陷张博之事,殆于不免。此三王行事④无由表见。然孝惠之仁弱,几遭吕氏之覆宗;孝元之优柔不断,权移于阍寺⑤,汉业遂衰;高宗之庸懦,受制凶后⑥,为李氏祸尤惨。其不能继述固已灼然。高祖、宣帝、太宗盖本三子之材而言之,非专指其容貌也,可谓
知子矣。彼明崇俨谓英王哲(即中宗也)貌类太宗,张说谓太宗画像雅类忠王(即肃宗也),此惟取其形似也。若以材言之,中宗之视太宗,天壤相隔矣!汉成帝所幸妾曹宫产子,曰:“我儿额上有壮发,类孝元皇帝。”使其真是孝元,亦何足道?而况于婴孺⑦之状邪!【注释】
①易孝惠:用赵王如意去替换孝惠皇帝的太子地位。
②起于微细:生于贫贱之时。
③雉奴:唐高宗李治的乳名。
④行事:建功立业的本领。
⑤阍寺:宦官。
⑥凶后:高宗皇后武则天。
⑦婴孺:婴孩。
【译文】
英名的君主,发现自己儿子中有才能的,一定会喜爱并称赞他。汉高祖称赵王如意像自己,想叫他替换孝惠皇帝做太子,因为大臣们进谏才没有实行。汉宣帝根据淮阳王刘钦形象高大,喜欢研究经书和法律,聪明畅达富有才华,屡次叹赏道:“真是我的儿子!”经常有心立他为继承人,可因为太子出生于贫贱之时,并且早年丧母,所以不忍心夺其位。唐太宗认为吴王李恪英明果断像自己,曾想以他取代雉奴(唐高宗李治乳名)。后来赵王如意被吕后残害,吴王恪被长孙无忌处死,淮阳王钦被牵连到张博的事件里,几乎不免于难。这三王建功立业的才能无从发挥。可是孝惠帝仁厚懦弱,几乎被吕氏覆灭宗族;孝元帝优柔寡断,大权旁落到宦官手里,汉朝的大业于是走向衰落;唐高宗平庸怯懦,受凶后武则天控制,给李氏带来的祸患更惨。他们没能力继承先人事业当然是昭然若揭的。汉高祖、汉宣帝、唐太宗大抵是根据三个儿子的才能来说话,并非专指他们的相貌,真可说是知子莫若父了。那明崇俨说,英王李哲(即唐中宗)样子像太宗;张说则说,唐太宗的画像很像忠王(即唐肃宗),这只是取其形貌相似。如果从才能上来讲,唐中宗比之唐太宗,真是异同霄壤。汉成帝所宠幸的侍妾曹宫生子,说:“我儿子额上有丛生突下的壮发,像孝元皇帝。”即使他真是孝元帝,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更何况是婴儿的长相有点像呢?。
【原文】好称人之善者
元丰元年,范纯粹自中书检正官谪①知徐州滕县,一新②公堂吏舍,凡百一十有六间;而寝室未治,非嫌③于奉己也,曰吾力有所未暇而已。是时,新法正行,御史大夫如束湿,虽任二千石之重,而一钱粒粟。不敢辄用,否则必著④册书。东坡公叹其廉,适为徐守,故为作记。其略曰:“至于宫室,盖有所从受,而传之无穷,非独以自养也。今日不治,后日之费必倍。而比年以来,所在务为俭陋,尤讳土木营造之功,欹仄⑤腐坏,转以相付⑥,不敢擅易一椽,此何义也!”是记之出,新进趋时之士,娼疾以恶之⑦。恭览国史⑧,开宝二年二月诏曰:“一日必葺⑨,昔贤之能事。如闻诸道藩镇、郡邑公宇及仓库,凡有隳坏,弗即⑩缮修,因循岁时,以至颓毁,及]工充役,则倍增劳费。自今节度、观察、防御、团练使、刺史、知州、通判等罢任,其治所廨舍,有无隳坏及所增修,著以为籍,迭相符授。幕职州县官受代,则对书于考课之历,损坏不全者,殿一选,修葺、建置而不烦民者,加一选。”太祖创业方十年,而圣意下逮,克勤小物,一至于此!后之当官者不复留意。以兴仆植僵为务,则暗于事体、不好称人之善者,往往翻指为妄作名色,盗隐官钱,至于使之束手讳避,忽视倾陋,逮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殊不思贪墨之吏,欲为奸者,无施不可,何必假于营造一节乎?纯粹自中书检正官谪。
【注释】。
①谪:贬谪,贬官。
②一新:翻新。
③嫌:避嫌,避忌。赵王如意去替换孝
④著:记录。次点验移交给后任
⑤欹仄:房子倾斜。转身就把它交给
⑥转以相付:转身就把它交给后任。及时。
⑦娼疾以恶之:嫉妒并且讨厌他。录在案。
⑧恭览国史:我恭敬地披览本朝文献。避嫌
⑨一日必葺:即使在任一天也须修葺损坏了的房屋。
⑩即:立刻,及时。延时间。
因循岁时:拖延时间。
劳费:劳务和费用。贬官。
廨舍:官署。好称人之善者
宋神宗元丰元年,范纯粹从中书省检正官贬黜为徐州滕县知县,将公堂吏舍翻修一新,共116间;但寝室还没有整治,不是避忌奉养自己的口实,说只不过是尽力于他事尚没有空暇罢了。这时,新法正在推行,像束湿那样的御史大夫,出任地方官,尽管肩负着州郡长官的重任,可是一文钱一粒米也不敢随便用,要用的话就一定记录在簿册之上。苏东坡赏叹他廉洁,刚好正做徐州知州,所以专为此事作了一篇杂记文字。他约略说道:“至于官府的宫室,大抵是从前任那里接受来的,并且要不断地传给后任,不只是用来奉养自己。宫室坏了今日不及时整治,以后所用费用定会成倍增加。可是近年以来,到处以因陋就俭为时尚,特别避忌土木营造的工程,即使房子倾斜了、腐坏了,转身就把它交给后任,不敢擅自动一根椽子,这是什么道理呢?”这篇杂记写出之后,新近提拔上来趋奉时尚的人,嫉妒并且讨厌他。我恭敬地披览本朝文献,见宋太祖开宝二年二月的诏书上说:“就是在任一天也要修葺损坏了的房舍,这是过去的贤官良宰所能之事。可是听说各路的藩镇和郡县的官房和仓库,大抵是有了破坏,并不及时修缮,拖延岁月,以至于倾塌,等到筹集工料、募民充役进行修复的时候,劳务和费用就要倍增了。从今以后,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知州、通判等谢任,他治所的官署,有没有毁坏以及增修的情况如何,都要记录在案,依次点验移交给后任。地方长官的属吏及州县长官任满去职,就对照着书写到考核优劣的记事文书上,官署损坏不全的,落后一个选次授官,有所修葺、建置而且不烦扰百姓的,提前一个选次授官。”太祖皇帝创立基业才十年,就下达了这样的旨意,勤劳国事密切注意小的事物,居然达到这样的地步。后来的担任官职的人不再留心此类事。如果有人从事于倾颓官舍的修复,那么,不明事理、不喜欢称人之美的人往往反而指责为巧立名目贪污公款,以至于使得当事者束手不干,为避免嫌疑,无视墙倒屋塌,达到无可奈何的境地才罢手。都不想想贪污的官吏想做坏事,无处不可,哪里一定要假借营造官舍一件事呢?
篇14:容斋随笔·卷十三·一以贯之的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十三·一以贯之的原文及翻译
卷十三·一以贯之
作者:洪迈
“一以贯之”之语,圣贤心学也。夫子以告曾子、子贡,而学者犹以为不同。尹彦明曰:“子贡之于学,不及曾子也如此。孔子于曾子,不待其问而告之,曾子复深喻之曰‘唯’。至于子贡,则不足以知之矣,故先发‘多学而识之’之问,果不能知之以为然也,又复疑其不然而请焉,方告之曰‘予一以贯之’。虽闻其言,犹不能如曾子之唯也。”范淳父亦曰:“先攻子贡之失,而后语以至要。”予窃以为二子皆孔门高第也,其闻言而唯,与夫闻而不复问,皆已默识于言意之表矣。世儒所以卑子贡者,为其先然“多学而识之”之旨也,是殆不然。方闻圣言如是,遽应曰“否”,非弟子所以敬师之道也,故对曰“然”,而即继以“非与”之问,岂为不能知乎?或者至以为孔子择而告参、赐,盖非余人所得闻,是又不然。颜氏之子,冉氏之孙,岂不足以语此乎?曾子于一“唯”之后,适门人有问,故发其“忠恕”之言。使子贡是时亦有从而问者,其必有以诏之矣。
译文
作者:佚名
“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这番话,是圣贤治学的心得,孔老夫子把它告诉曾子、子贡,可是学者们却以为其中有什么不同之处。尹彦明说:“子贡在学习上,赶不上曾子到这种程度。孔子对曾子,不等他发问就告诉他‘贯穿一个墓本观念’那番话,曾子再加深刻理解而说‘是的’,至于子贡,就不能直接听懂那意思了,所以孔子先提出我是否‘多多地学习又能记得住’的问题,子贡果然不懂这问话的`真义而认为孔子说得对,接着又怀疑恐怕不对而问孔子,孔子这才告诉他‘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穿它’。子贡尽管听到这话,仍不能象曾子那样答‘是的’, ”范淳父也说:“先否定子贡的失误,然后再把问题的要害告诉他。”我个人认为曾子、子贡都是孔子门下的高足弟子,他们听到孔子的话答“是的”也好,或者听到后再提出疑问也好,其实都已把孔子的言外之意默记于心了,社会上的儒生们贬低子贡的原因,在于他先赞同了“多多学习又能记得住”这句话的含义,这看法恐怕不对。刚刚听到圣人的话这样讲,当即回答说“不对”,并非弟子用来敬重师长的作法,所以先回答说“是的”,然后紧接着用“不是这样吗”的方式提出疑问,难道就是不能听懂那话的意思吗?有人甚至认为孔子经过选择再告诉曾子、子贡,大概不是其它人所能听到的,这看法又不对了。颜氏、冉氏的子孙颜渊、冉求,难道就不可以告诉他们这些话吗?曾子在答应了一声“是的”之后,刚巧有别的学生问他,所以发挥出“老师的学说只是忠恕两个字”的说法,假使子贡当时也有人紧接着问他,他一定会有什么话告诉他们的。
篇15:《容斋随笔·卷十三·国朝会要》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十三·国朝会要》原文及翻译
原文:
作者:洪迈
国朝会要,自元丰三百卷之后,至崇宁、政和间,复置局修纂。宣和初,王黼秉政,罢修书五十八所。时会要已进一百十卷,余四百卷亦成,但局中欲节次觊赏,故未及上。既有是命,局官以谓若朝廷许立限了毕,不过三两月可以投进。两黼务悉娇蔡京所为,故一切罢之,官吏既散,文书皆为弃物矣。
建炎三年,外舅张渊道为太常博士,时礼寺典籍散佚亡几,而京师未陷,公为宰相言:“宜遣官往访故府,取见存图籍,悉辇而来,以备掌故。”此若缓而甚急者也。宰相不能用,其后逆豫窃据,鞠为煨烬。吁,可惜哉!
译文:
作者:佚名
本朝会要,自神宗元丰年间的三百卷之后,直到徽宗崇宁、政和年间,才又设置机构编纂。宣和初年,王黼就任宰相主持政务,撤销五十八所修书机构。当时会要已进呈朝廷一百一十卷,其余四百卷也已完成,但会要所企图多次呈上以求多次得赏,所以没有全部进呈。撤消会要所的`命令下达之后,主管官吏又说如果朝廷允许定下期限了结,不超过三两个月便呈献。
可是王黼力求全盘纠正蔡京所作之事,所以一切统统撤消,官吏遣散之后,文书全成了丢弃之物。建炎三年,高宗岳父张渊道任太常博士,当时礼寺所存黄册图籍,散佚不多,而且京师尚未陷落,张渊道向宰相建议:“应派专人前往京师藏书旧址寻访,取出现存图书典籍,全部装车运来,以备查询掌故。”这是一件看似平常却又亟待解决的事。宰相不予采纳,后来被伪齐刘豫窃据,多被烧成灰烬。唉,可惜啊!
篇16:《容斋随笔卷四二疏赞》文言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四二疏赞》文言文及翻译
作者:洪迈
作议论文字,须考引事实无差忒,乃可传信后世。东坡先生作《二疏图赞》云:“孝宣中兴,以法驭人。杀盖、韩、杨、盖三良臣。先生怜之,振袂脱屣。使知区区,不足骄士。”其立意超卓如此。然以其时考之,元康三年二疏去位,后二年盖宽饶诛,又三年韩延寿诛,又三年杨恽诛。方二疏去时,三人皆亡恙。盖先生文如倾河,不复效常人寻阅质究也。
翻译
作议论性的文章,必须考证所引事实没有差错之后,才可以使之流传于后世。苏东坡先生所作的《 二疏图赞》 中说;“西汉孝宣帝重振汉朝,以法治国驭人。先后杀掉了盖宽饶、韩延寿和杨怀,这三位都是忠臣。疏广、疏受二先生很怜悯他们,以致为此而振袂脱屣。假使他们知道自已是区区小臣,他们就不会盛气凌人。”东坡先生作文的'立意就是如此超绝卓异。但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考察,宣帝元康三年,琉广、疏受二人已经去职,此后二年盖宽饶被杀,又过了三年,韩廷寿被杀,又过了三年杨挥被杀。当疏广、疏受二人免职时,三人都还安然无恙。大概东坡先生文思敏捷,不象平常那样重于考究事实罢了。
★ 容斋随笔
★ 容斋随笔 当当
★ 容斋随笔 注释
★ 容斋随笔 电子版
【容斋随笔 范文(共16篇)】相关文章:
容斋随笔全文翻译洪迈2023-10-26
容斋三笔·卷四·洪迈原文和翻译2024-01-01
《出师表》《容斋随笔》比较阅读答案2022-11-29
如出一辙是贬义词2023-03-14
卷十四光武仁君原文及翻译2023-12-20
六年级虫子系列随笔三则2023-05-09
初中课文随笔怎样写?2023-08-17
八六子,八六子晁补之,八六子的意思,八六子赏析2022-07-02
诗经小星赏析2022-06-02
八六子,八六子秦观,八六子的意思,八六子赏析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