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容斋随笔》比较阅读答案(锦集20篇)由网友“better”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出师表》《容斋随笔》比较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容斋随笔》阅读以及答案
《容斋随笔》阅读以及答案
治盗法不同
唐崔安潜为西川节度使,到官不诘盗。曰:“盗非所由通容,则不能为。”乃出库钱置三市,置榜其上,曰:“告捕一盗,赏钱五百缗。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未几,有捕盗而至者。盗不服,曰:“汝与我同为盗十六年,赃皆平分,汝安能捕我?”安潜曰:“汝既知吾有榜,何不捕彼以来?则彼应死,汝受赏矣。汝既为所先,死复何辞?”立命给捕者钱,使盗视之,然后杀盗于市。于是诸盗与其侣互相疑,无地容足,夜不及旦,散逃出境,境内遂无一人为盗。
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及得李公择治齐州事,则又不然。齐素多盗,公择痛治之,殊不止。他日得黠盗,察其可用,刺为兵,使直事铃下。间问以盗发辄得而不衰止之故。曰:“此由富家为之囊。使盗自相推为甲乙,官吏巡捕及门,擒一人以首,则免矣。”公择曰:“吾得之矣。”乃令凡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
予乃知治世问事,不可泥纸上陈迹。如安潜之法可谓善矣,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沉命之计,则变而通之,可不存乎其人哉!
(选自《容斋随笔》)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乃出库钱置三市(市场)
B、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鞭子)
C、他日得黠盗,察其可用(狡猾)
D、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沉命之计(依赖、仗着)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然后杀盗于市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B、何不捕彼以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C、如安潜之法可谓善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沉命之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
②乃令凡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
小题4:崔安潜和李公择治盗的方法各是什么?作者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C
小题3:①如果同伙告捕,则免其罪,赏钱和一般人一样多。
②于是,便下令凡是窝藏盗贼的人家被发现后,一律拆除房子。
小题4:崔安潜:告发和捕捉到一名盗贼,赏钱五百缗;告发同伙的,可免罪,并有和一般人一样多的赏钱。(1分)李公择:窝藏盗贼的,一律拆除房子。(1分)
作者的启示:世上的事情,不能拘泥于书本上,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通。(2分)
小题1:试题分析:“策”在文言文中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策略、谋略”的意思,在“执策而临之”中是“鞭子”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A项中的两个“于”都是“在”的于是;B项中前一个“以”表修饰,后一个“以”是“以为、认为”的意思;C项中的两个“之”都是“的”的意思;D项中前一个“而”表转折关系,可理解为“但”,后一个“而”表顺承关系。经分析本题应选A、C两项。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①句中的关键词有“侣者(同伙)”、“释(免)”、“其(他的)”、“平人(一般的人)”
②句中的关键词有“乃(于是,就)”、“之(的)”、“遂(于是、就)”、“清(绝迹)”。最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崔安潜:“告捕一盗,赏钱五百缗。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告发和捕捉到一名盗贼,赏钱五百缗;告发同伙的,可免罪,并有和一般人一样多的赏钱)”;李公择:“乃令凡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于是,便下令凡是窝藏盗贼的人家被发现后,一律拆除房子。没过多久,盗贼就绝迹了)”。
作者的启示:予乃知治世问事,不可泥纸上陈迹。变而通之,可不存乎其人哉!(我从上述两件事中认识到,世上的事情,不能拘泥于书本上的记载。可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通,关键还是事在人为。)学生答题时,把文言语句写成白话文即可。
篇2:初中容斋随笔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①汉光武讨王郎时,河北皆叛,独巨鹿、信都坚守,议者谓可因二郡兵自送,还长安。惟邳彤不可,以为若行此策,岂徒空失河北,必更惊动三辅。公既西,则邯郸之兵,不肯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离散逃亡可必也。光武感其言而止。东坡曰:“此东汉兴亡之决,邳彤亦可谓汉之元臣也。”彤在云台诸将之中,不为人所标异,至此论出,识者始知其然。
②汉高祖没,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故与帝为编户民,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以故不发丧。郦商见食其曰:“诚如此,天下危矣。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比闻帝崩,诸将皆诛,必连兵还向以攻关中,亡可翘足待也。”食其入言之,乃发丧。然则是时汉室之危,几于不保,郦商笑谈间,廓廓无事,其功岂不大哉?然无有表而出之者!迨吕后之亡,吕禄据北军,商子寄绐之出游,使周勃得入。则郦氏父子之于汉,谓之社稷臣可也。寄与刘揭同说吕禄解将印,及文帝论功,揭封侯赐金,而寄不录,平、勃亦不为之一言,此又不可晓者。其后寄嗣父为侯,又以罪免,惜哉!
(《容斋随笔·邳彤郦商》)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识者始知其然 ____________ (2)非尽族是 ____________
(3)比闻帝崩 ____________ (4)商子寄绐之出游 ____________
1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1)公既西,则邯郸之兵 (2)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B.(1)以故不发丧 (2)必连兵还向以攻关中
C.(1)迨吕后之亡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D.(1)不为人所标异 (2)平、勃亦不为之一言
19.把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然无有表而出之者!
(2)其后寄嗣父为侯,又以罪免,惜哉!
20.邳彤阻止光武帝西撤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表达)(2分)
21.根据文意,概括邳彤、郦商的共同点。(4分)
答案:
1. (1)才 (2)诛杀,灭族 (3)等到 (4)欺骗(4分)
2. C(2分)
3. (1)可是没有人表彰他让他得以显露。(表、出,2分)
(2)后来,郦寄承袭他父亲的爵位成为侯,又因为获罪被削夺了爵位,这真可惜呀!(嗣、以、被动句,3分)
4. 不但白白失去黄河以北地区,还会惊动三辅(今陕西中部地区),邯郸的兵马也会逃散(2分)
5. (1)有远见卓识 (2)有拯救汉室之危的大功 (3)有功而无名(4分)
【参考译文】
汉光武帝征讨王郎时,河北地区都叛乱了,只有巨鹿、信都两地还在坚守,有人建议光武帝可由这两郡的.兵马护送回长安。只有邳彤不赞同,认为如果按照这个计策行事,不是会白白失去河北地区,更必定惊动三辅吗。且西行之后,邯郸的兵马不肯背弃守城的主将而千里护送,必定会离散逃跑。光武帝被他说服而没有西行。苏东坡说:“这是决定东汉兴亡的关键,邳彤也可被称之为汉的重臣。”邳彤在云台众多将领之中,不被人们认为有与众不同之处,到苏东坡这一论断出现,人们才认识到他的出色。
汉高祖死后,吕后与审食其谋划说:“将领们以前与皇帝都出身于普通百姓,现在侍奉少主,如果不杀尽他们,天下将会不安定。”因为这个缘故而不发丧。郦商见食其说:“如果真的这样做,形势危急了。陈平、灌婴带领十万兵马镇守荥阳,樊哙、周勃带领二十万兵马镇守燕、代,等到听说皇帝驾崩,诸将都被诛杀,必将都率兵马回来攻打关中,汉室的灭亡就在眼前。”审食其入朝陈述了郦商说的意思,朝廷才为高祖发丧。大汉的天下面临危险,几乎被覆灭,郦商笑谈之间,天下平安无事,他的功劳岂不是很大吗?可是没有人表彰他让他得以显露。等到吕后死,吕禄统领北军,郦商的儿子郦寄骗吕禄出游,使周勃得以入主北军。郦氏父子对于汉朝而言可说是决定社稷安稳的重臣。郦寄与刘揭同劝说吕禄交出兵权,到汉文帝论功行赏时,刘揭被封侯赐金,而郦寄却不被任用,陈平、周勃也不为他说话,他还是不为人所知。后来,郦寄承袭他父亲的爵位成为候,又因为获罪被削夺了爵位,这真可惜呀!
篇3:初中容斋随笔阅读答案
容斋随笔·邳彤郦商 阅读练习及答案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①汉光武讨王郎时,河北皆叛,独巨鹿、信都坚守,议者谓可因二郡兵自送,还长安。惟邳彤不可,以为若行此策,岂徒空失河北,必更惊动三辅。公既西,则邯郸之兵,不肯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离散逃亡可必也。光武感其言而止。东坡曰:“此东汉兴亡之决,邳彤亦可谓汉之元臣也。”彤在云台诸将之中,不为人所标异,至此论出,识者始知其然。
②汉高祖没,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故与帝为编户民,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以故不发丧。郦商见食其曰:“诚如此,天下危矣。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比闻帝崩,诸将皆诛,必连兵还向以攻关中,亡可翘足待也。”食其入言之,乃发丧。然则是时汉室之危,几于不保,郦商笑谈间,廓廓无事,其功岂不大哉?然无有表而出之者!迨吕后之亡,吕禄据北军,商子寄绐之出游,使周勃得入。则郦氏父子之于汉,谓之社稷臣可也。寄与刘揭同说吕禄解将印,及文帝论功,揭封侯赐金,而寄不录,平、勃亦不为之一言,此又不可晓者。其后寄嗣父为侯,又以罪免,惜哉!
(《容斋随笔·邳彤郦商》)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识者始知其然 ____________ (2)非尽族是 ____________
(3)比闻帝崩 ____________ (4)商子寄绐之出游 ____________
1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1)公既西,则邯郸之兵 (2)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B.(1)以故不发丧 (2)必连兵还向以攻关中
C.(1)迨吕后之亡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D.(1)不为人所标异 (2)平、勃亦不为之一言
19.把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然无有表而出之者!
(2)其后寄嗣父为侯,又以罪免,惜哉!
20.邳彤阻止光武帝西撤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表达)(2分)
21.根据文意,概括邳彤、郦商的共同点。(4分)
答案:
1. (1)才 (2)诛杀,灭族 (3)等到 (4)欺骗(4分)
2. C(2分)
3. (1)可是没有人表彰他让他得以显露。(表、出,2分)
(2)后来,郦寄承袭他父亲的爵位成为侯,又因为获罪被削夺了爵位,这真可惜呀!(嗣、以、被动句,3分)
4. 不但白白失去黄河以北地区,还会惊动三辅(今陕西中部地区),邯郸的兵马也会逃散(2分)
5. (1)有远见卓识 (2)有拯救汉室之危的大功 (3)有功而无名(4分)
【参考译文】
汉光武帝征讨王郎时,河北地区都叛乱了,只有巨鹿、信都两地还在坚守,有人建议光武帝可由这两郡的兵马护送回长安。只有邳彤不赞同,认为如果按照这个计策行事,不是会白白失去河北地区,更必定惊动三辅吗。且西行之后,邯郸的兵马不肯背弃守城的主将而千里护送,必定会离散逃跑。光武帝被他说服而没有西行。苏东坡说:“这是决定东汉兴亡的关键,邳彤也可被称之为汉的重臣。”邳彤在云台众多将领之中,不被人们认为有与众不同之处,到苏东坡这一论断出现,人们才认识到他的出色。
汉高祖死后,吕后与审食其谋划说:“将领们以前与皇帝都出身于普通百姓,现在侍奉少主,如果不杀尽他们,天下将会不安定。”因为这个缘故而不发丧。郦商见食其说:“如果真的这样做,形势危急了。陈平、灌婴带领十万兵马镇守荥阳,樊哙、周勃带领二十万兵马镇守燕、代,等到听说皇帝驾崩,诸将都被诛杀,必将都率兵马回来攻打关中,汉室的灭亡就在眼前。”审食其入朝陈述了郦商说的意思,朝廷才为高祖发丧。大汉的天下面临危险,几乎被覆灭,郦商笑谈之间,天下平安无事,他的功劳岂不是很大吗?可是没有人表彰他让他得以显露。等到吕后死,吕禄统领北军,郦商的儿子郦寄骗吕禄出游,使周勃得以入主北军。郦氏父子对于汉朝而言可说是决定社稷安稳的重臣。郦寄与刘揭同劝说吕禄交出兵权,到汉文帝论功行赏时,刘揭被封侯赐金,而郦寄却不被任用,陈平、周勃也不为他说话,他还是不为人所知。后来,郦寄承袭他父亲的爵位成为候,又因为获罪被削夺了爵位,这真可惜呀!
出师表 容斋随笔 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试题
(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节选自《出师表》)
(二)魏郑公①谏止唐太宗封禅②,日:“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③。
(节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魏郑公:魏征。②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③夺:使之改变。不能夺,无言反驳。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光先帝遗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B.引喻失义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亲贤臣,远小人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D.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4分)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语段(一)中诸葛亮向后主提 出了三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3分)
4.同样是劝谏君主,诸葛亮和魏郑公的劝谏艺术有什么不同?(2分)
参考答案:
1.D(2分)
2.(1)这确实是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时刻:(译对大意,1分;“秋"译对1分。共2分)(2)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译对大意,1分;“隆”译对1分。共2分)(共4分)
3.亲贤臣远小人(1分)因为只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赏罚分明。(2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4.诸葛亮:直言进谏。(1分)魏郑公:运用比喻委婉劝谏。(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篇4:《容斋随笔》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白居易为左赞善大夫?,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因是贬江州司马。此《唐书》本传语也。案是时宰相张弘靖、韦贯之,弘靖不足道,贯之于是为失矣。白集载《与杨虞卿书》云:“左降诏下,明日而东,思欲一陈于左右。去年六月,盗杀右丞相于通衢中,迸血体,磔发肉,所不忍道。合朝震栗,不知所云。仆以书籍以来,未有此事。苟有所见,虽畎亩皂隶之臣,不当默默,况在班列,而能胜其痛愤耶?故武丞相之气平明绝,仆之书奏午入。两日之内,满城知之,其不与者,或语以伪言,或陷以非语,皆曰:‘丞、郎、给、舍、谏官、御史,尚未论请,而赞善大夫何反忧国之甚也!’仆闻此语,退而思之,赞善大夫诚贱冗③耳,朝廷有非常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以此获辜,顾何如耳,况又不以此为罪名乎!”白之自述如此。然则一时指为出位者,不但宰相而已也。史又曰:“居易母坠井死,而赋《新井篇》,以是左降。”前书所谓不以此为罪名者,是已。
(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左赞善大夫:的东宫太子府属官,负责讽喻规劝。②武元衡:时任右丞相,上朝途中为政敌所杀。③丞、郎、给、舍:皆为朝廷要职。谏官、御史:皆为朝廷言官。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以必得为期 (2)案是时宰相张弘靖、韦贯之
(3)而能胜其痛愤耶 (4)而赋《新井篇》
2.下列加粗的双音节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明日而东 B.仆以书籍以来
C.不但宰相而已也 D.前书所谓不以此为罪名者
3.文中加波浪线的“此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之”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仆闻此语,退而思之,赞善大夫诚贱冗耳,朝廷有非常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_______________
5.有此文可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原因有(4分)
(1)
(2)
答案
1.(4分)(1)捕获,抓到;(2)考查,查看;(3)承受,忍受;(4)写作
2.(2分)D
3.(2分)宰相武元衡被当街残忍地杀害(1分) 白居易上疏要求限期缉拿凶手(1分)
4.(5分)我听了这样的议论,回家后细想,赞善大夫固然官职低微,而朝中发生这样的特殊事件,当即独自上疏,说这是忠诚,这是义愤,也问心无愧!说这是虚妄,张狂,又怎敢逃避罪名呢?
5.(4分)⑴作为左赞善大夫,上疏力主限期缉拿杀害武元衡的凶手(1分),被认为越职(1分) ⑵白居易母坠井死,他却写了《新井篇》(1分),被认为有违礼教(1分)
[《容斋随笔》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5:容斋随笔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容斋随笔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8~11小题。(12分)
【甲】
于是(邹忌)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魏郑公①谏止唐太宗封禅②,日:“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③。
(节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魏郑公:魏征。②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③夺:使之改变。不能夺,无言反驳。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臣之妻私臣( ) (2)皆以美于徐公( )
(2)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 )(4)今有人十年长患( )
【答案】私:偏爱 于:过,比 谏止:劝阻 患:患病
【解析】“私”原指偏私,不公道,这里是妻子对丈夫的感情,因此可以解释为偏爱。“于”作介词用时,有如下三种意义:①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等,可译作“在”、“到”、“向”、“从”、“对于”等。②表示比较,相当于“过”。③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可译作“被”。“美于徐公”即“美过徐公”,也就是“比徐公美”。“谏”意为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止”是禁止,阻止之意,“谏止”在这里可译作“劝阻”。“患”有担忧,忧虑和忧患,灾祸两个义项。由“忧患,灾祸”引申出“毛病”、“疾病”、“患……病”三个义项,句中“长患”可以理解为长期(久)患病。
9.把下面句中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原文: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2)原文: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
译文:
【答案】(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且传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奖赏。
(2)如果一定要让他背着一石米,一天走上一百里路,那是绝对不行的。
【解析】(1)“谤讥”是古今异义词,文中是“批评议论”的意思,不能解释为“诽谤,讥讽”;“闻”也是古今异义词,是听的意思。(2)“使”是一词多义,其中有“命令,派遣”的义项,由此转译为“让”,进而引申为“以致,致使”。在此译作“让”。“负”译作“背”。“得”有“得到,获得”与“表示情况允许,‘能够’、‘可以’之意”两种解释,此间取第二种解释为合理。
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3分)
答:
【答案】“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齐王。
【解析】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都会紧挨着代词,分析本句可知,词指代的是“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对方,战胜对方的方法是多样的,最直接的手段是军事,即发动战争,但孙子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在诸侯纷争的时代,军备自然不能少,但是如果通过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使对方臣服,那也是上上之策。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齐王,就是能够“战胜于朝廷”的具体措施。
11.甲、乙两文中邹忌和魏征劝谏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加欣赏谁?请简述理由。(3分)
共同点:
更欣赏 。理由是:
【答案】目的相同:都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方式相同:都采用了设喻说理,委婉劝说。
更欣赏魏征。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魏征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条,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的作用。
更欣赏邹忌。有胆有识,明智,精细,以自身的事情,现身说法,巧妙设喻,暗示。委婉讽(劝)谏,使齐王猛醒,从而纳谏除弊,兴国安邦。
【解析】相同点:都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不同点: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劝谏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德义,使国安。邹忌为齐相,看到齐国种种政治弊端,想到“王之蔽甚矣”,勇于规劝齐王纳谏除弊,修明政治。
篇6:《容斋随笔》原文和译文
《容斋随笔》原文和译文
容斋随笔
原文: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盖有风节识量之士也。为集贤校理,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己。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反,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闻封常清陈兵东京,往观之,不宿而还,身走山南,节度使源洧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洧卒,往客金陵,永王U召之,不见。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堕永王乱中,为终身累。颖士,永王召而不见,则过之焉。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译文:
萧颖士是唐代的名人,后代学者只称赞他才华出众。我反复考证后发现,他还是一位高风亮节有胆识有度量的人,在他担任集贤校理时,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想召见他,他却辞而不去,李林甫对他不屈从于自己很恼火。后来,李林甫又让他到史馆任职,他仍然不屈服,为此他更遭李林甫所忌恨,以至被免除史官职务外调到河南府任参军。当时,安禄山依仗玄宗的龙信,恣意妄为,箫颖士暗中对柳并说:“胡人(指安禄山)依仗主上的`宠信骄横跋扈,反叛朝廷的时间不会太久了,东都洛阳到时会首先陷落的!”不久,他便托病离开了洛阳,安山反叛以后,萧}士去见郭纳,向他进献抵御叛军的策略,郭纳没有采用。萧颖士感叹道:“那些身居高位要职的人抵御厉害的叛军如同儿戏,(想抵挡住也)太难了啊!”他听说大将封常清陈兵东都洛阳,就去观察了一番,(结果很失望,)连夜返回,南逃到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避乱,当地节度使源洧想放弃襄阳,退保江陵,萧}士劝说道:“襄阳是天下的咽喉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一天不坚守,t大势即去,你何必匆忙放弃这个战略要地,让天下人取笑你呢?”源洧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按兵不出。源洧死后,萧颖士又去金陡,并客居于此,肃宗的弟弟永王李U要召见他,他坚辞不去。李白,是天下闻名的大诗人,只因身陷永王李U的叛军之中,而终身受到连累,萧}士对永王李U的召见辞而不见,可见他的胆识远远超过李白。
篇7:《容斋随笔》节选原文及翻译
【原文】
徐陵①《鸳鸯赋》云:“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黄鲁直②《题画睡鸭》曰:“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全用徐语点化之,末句尤精工。又有《黔南十绝》,尽取白乐天语,其七篇全用之,其三篇颇有改易处。乐天《寄行简》诗,凡八韵,后四韵云:“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鲁直翦为两首,其一云:“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其二云:“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社!”乐天《岁晚》诗七韵,首句云:“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鲁直改后两句七字,作“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注释】
①徐陵:徐陵(507—583),南朝陈文学家。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梁时官,东宫学士,陈时历任尚书左仆射。他与庾信齐名,世称“徐庾”。
②黄鲁直:即黄庭坚。“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译文】
徐陵在他的《鸳鸯赋》中说:“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黄庭坚《题画睡鸭》说:“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两首诗全用徐陵的词句加以点化,最后一句尤为精妙工整。又有《黔南十绝》,都是用白乐天的词句为典故,其中有七篇几乎完全一样,其余三篇稍有改动。白乐天的《寄行简》诗,共八韵,后四韵说:“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黄庭坚把它做成两首诗,其一说:“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其二说:“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社!”白乐天的《岁晚》诗共七韵,开头几句说:“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黄庭坚仅仅改了后两句的七个字,成为“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篇8:《容斋随笔》节选原文及翻译
【原文】
鲁直《题阳关图》诗云:“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又《集》中有《书韦深道诸帖》云:“斛律明月,胡儿也,不以文章显,老胡似重兵困敕勒①川,召明月作歌以排闷。仓促之间,语奇壮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予按《古乐府》有《敕勒歌》,以为齐高欢攻周玉壁而败,恚愤②疾发,使斛律金唱《敕勒》,欢自和之。其歌本鲜卑语,词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鲁直所题及诗中所用,盖此也。但误以斛律金为明月,明月名光,金之子也。欢败于玉壁。亦非困于敕勒川。
【注释】
①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恚愤:愤怒。《后汉书·隗嚣传》:“九年春,嚣病且饿,出城餐糗糒,恚愤而死。”
【译文】
黄庭坚的《题阳关图》诗中说:“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他的.文集中又有《书韦深道诸帖黄庭坚》说:“斛律明月,本是胡人,其文章并不出名。老胡高欢因重兵被困于敕勒川,便召斛律明月作歌解闷。(虽然是他)在仓促之间完成作品,但歌词竟如此雄壮有力,气势磅礴,这大概是因为作者毫不掩饰地抒发感情、描绘当时真实情景的缘故吧!”我查考《古乐府》中有《敕勒歌》,实际上是北齐高欢攻打北周的玉壁时惨遭失败,由于悲愤过度而生病,于是让斛律金唱《敕勒歌》,高欢亲自和乐。歌词本是鲜卑语,内容是“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庭坚所题写的《阳关图》和诗中所引用的(典故),大概都来源于此。但是他却把斛律金误以为斛律明月。斛律明月名叫光,是斛律金的儿子。而且高欢是在玉壁被打败,而非被困于敕勒川。
篇9:《容斋随笔》节选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东坡《志林》云:“白乐天尝为王涯所谗,贬江州司马①。甘露之祸,乐天有诗云:‘当君自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者以乐天为幸之,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盖悲之也。”予读白集有《咏史》一篇,注云:九年十一月作。其词曰:“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为甘露事而作,其悲之之意可见矣。
【注释】
①司马: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译文】
苏东坡的《志林》说:“白居易因为王涯向皇帝进谗言,而被贬到江州作司马。甘露之变发生后,白居易作诗说:‘当君自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了解的,以为白居易是在庆幸他们的死。难道白居易是幸灾乐祸的人吗?实际上是悲痛他们的死呀!”我读白居易的作品,其中有《咏史》一篇,他自己作注说:太和九年(835)十一月所作。诗的内容是“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是为甘露事件而写的,痛惜他们的悲伤之意已经十分清楚了。
篇10:《容斋随笔》 文言文翻译
《容斋随笔》 文言文翻译
蜀本石《九经》皆孟昶时所刻,其书“渊、世民”三字皆缺画,盖为唐高祖、太宗讳也。昶父知祥,尝为庄宗、明宗臣,然于“存勖、嗣源”字乃不讳。前蜀王氏已称帝,而其所立龙兴寺碑,言及唐诸帝,亦皆半阙,乃知唐之泽远矣。
翻译
蜀本石刻《 九经》 都是后蜀孟昶时刻的,书中遇到“渊、世民”三字都缺一画,这是给唐高祖、唐太宗避讳呀!孟昶的父亲孟知祥,曾为后唐庄宗和明宗的大臣,然而对于“存助、嗣源”四字却不避讳,前蜀王氏已称皇帝了,然而他们立的`龙兴寺碑,说到唐朝诸皇帝的名字,也都有缺画,我才知道唐朝的恩惠是很远的了。
篇11:《出师表》阅读答案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选自《隆中对》)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出师表》)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1)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
(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夙夜:
1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两项是(2分)………………………( )
A.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B. 北定中原 北通巫峡
C. 还于旧都 曹操比于袁绍
D. 则名微而众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译文: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文:
1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段中 “天下计”的内容?【乙】段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老臣心”?(3分)
答:
14.有人认为后主刘禅愚钝无能,先帝刘备驾崩后执掌蜀汉军政大权的诸葛亮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应该取而代之。读完【甲】【乙】两文后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参考答案:
10.(2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1)挟持,控制
(2)早晚
11.(2分) C D
12.(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2)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3.(3分)
(1)“天下计”是指“三分天下”,具体指对曹操“不可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或“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2分)
(2)最能体现“老臣心”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分)
14.(3分)开放性题,结合选文分析诸葛亮性格,得出结论,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示例:不同意这种观点(1分)。从选文看诸葛亮受刘氏父子礼遇,先为先主制定三分天下的大计,后受先主托孤重任,他为蜀汉南征北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忠臣良将他绝不会夺权谋逆(2分,意思对即可)
篇12:《出师表》阅读答案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己矣。
【丙】出师表(节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下列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无误的一项是
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词前小序点明作词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望月亮,无限惆怅,流露出作者抑郁伤感之情。
C.“转朱阁,低绮户”,写词人在朱阁转悠,倚户沉思,间接写出词人赏月时间之长。
D.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
(2)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B.盖追先帝之殊遇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C.其视下也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D.以光先帝遗德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周亚夫军细柳》)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
②不宜妄自菲薄菲薄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5)乙文如何表现大鹏“志存高远”的形象特点?
(6)诸葛亮对后主有哪几方面的担忧?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6)【分析】参考译文:
【甲】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
【乙】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亦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丙】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
【解答】
(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词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词前小序点明作词的时间和缘由,没有地点;分析不正确。
B.应该是乐观的心态;“无限惆怅,流露出作者抑郁伤感之情”分析不正确。
C.暗示夜已深,“词人赏月时间之长”分析不正确。
D.分析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第一个“之”,的;第二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B.两个“盖”都是“原来是”的意思。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C.第一个“其”,代词;第二个“其”,表示反问,又。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D.第一个“以”,用来;第二个“以”,把。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选:B。
(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冥:通假字,同“溟”,海。
②句意为: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菲薄:看轻自己。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怒,奋起;若,像;垂天,遮天。句意为: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②句中重点词:亲,亲近;远,疏远;所以,……的原因。句意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等语句中得出答案即可。
(6)第一问: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等语句中概括答案即可。
第二问: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诸葛亮项后主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等建议,表现了他忠心耿耿、任人唯贤的性格特点。
答案:
(1)D
(2)B
(3)①同“溟”,海;②看轻自己。
(4)①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5)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
(6)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②刑赏偏私,使内外异法;③亲小人,远贤臣。表现了诸葛亮忠心耿耿、任人唯贤的性格特点。
篇13:《出师表》阅读答案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注释]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25.下面选项中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称之曰能诸葛亮之为相国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终于邦域之内
C.悉以咨之 徒以有先生也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26.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⑴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⑵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⑶抚百姓 ( )
⑷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
2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28.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⑵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29. [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
答案
25. D
26. ⑴彰显(显示)⑵痛心遗憾⑶安抚,抚慰⑷亲人(亲近的人)
27.咸畏而爱之 ∕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28.
⑴全部来询问他们,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才能高和才能差一点的人都能得到妥善的安排。
⑵善的(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惩罚。
29.示例甲文中诸葛亮要求后主做到了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举荐一批忠臣良将,这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篇14:《出师表》阅读答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___________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___________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从选文中找出两个成语写在下列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以恳切的言辞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遗志,以“兴复汉室”。全文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B.诸葛亮在分析蜀国内外势时,既指出了面临形势的严峻性,也提出了振兴国家的有利条件。可谓析理精辟,全面透彻。
C.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建议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三条建议的核心是第三条。
D.表文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结,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写出了诸葛亮预感北伐失败的忧虑悲伤。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对于诸葛亮的“忠”你有什么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时
(2)善恶
(3)适宜恰当
2.(1)(陛下)确实应当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
(2)(我)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追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达。(意对即可)
3.妄自菲簿 作奸犯科
4.D
5.赞扬:责任感,使命感,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否定:愚忠,狭隘爱国。明知扶不起为何还要为之?(言之有理即可)
篇15:出师表阅读答案
出师表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 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 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 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
①遂许先帝以驱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_______________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为出师北伐做了准备工作;而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是出师北伐的先决条件。
B.作者希望后主遇事多多询问郭攸之、费祎 、董允等,全部听取他们的建议,广开言路。
C.《出师表》写在诸葛亮北伐之前,是希望刘禅治理好国家,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D.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目标是平定中原,兴复汉室王朝,迁回旧日国都。
4.填空:选段分别回顾了三顾茅庐、临危受命、__________三件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往事,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摘录原文)的感情。
5.结合选文相关内容说说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奔走效劳
②怠慢、疏忽
③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①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急患难期间受到了委任
②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3.B
4.临崩托孤;报先帝忠陛下
5.从诸葛亮日夜辛劳为报先帝知遇之恩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从出师北伐,制定长远的军事计划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军事谋略的人,从诸葛亮对自己身世的描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从他为国事操劳、谋划布阵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
篇16:出师表阅读答案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昔者,虢①君骄恣自伐②,谄谀亲贵③,谏臣诘逐,政治踳乱④,国人不服。晋师伐之,虢人不守。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其御⑤乃进清酒。曰:吾饥而欲食。御进腶脯粱糗⑥。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储之久矣。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君曰:知寡人亡邪?对曰:知之。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⑦,臣愿谏,恐先说(shui)亡……。 虢君作色而怒。
……遂徒行,而于山中居。饥倦,枕御膝而卧,御以块⑧自易,逊⑨行而去君,遂饿死,为禽兽食。
(节选自贾谊《虢君好谀》)
【注】①虢(guo):春秋时期的诸侯国。②自伐:刚愎自用。③谄谀亲贵:信用阿谀逢迎、溜须拍马的小人。④踳(chuǎn)乱:杂乱。⑤御:车夫。⑥腶(duan)脯粱糗(qiǔ):肉及粮食等食品。⑦至言:忠言。⑧块:大土块。⑨逊:悄悄地溜走。
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知
之
何
以
不
谏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 以光先帝遗德
光:_____________
②知寡人亡邪
亡:_____________
8.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①恢弘志士之气
②何故储之
B. ①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御以块自易
C. ①至于泽中
②皆以美于徐公
D. ①为禽兽食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乙文中,虢君之死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看出,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议的重要性。(都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
参考答案:
6. 知 之 / 何 以 不 谏
7.①发扬光大
②逃亡、逃跑
8. D
9.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或:这真是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10.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诛逐,政治踳乱,国人不服。(或:好谄谀而恶至言)
篇17:出师表阅读答案
阅读《出师表》,完成问题。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拔:____________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陟罚臧否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裨补阙漏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选用人才的两个标准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选拔/痛心遗憾
2.奖惩功过、好坏/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3.品德才能突出/得到先帝肯定
篇18:出师表阅读答案
阅读《出师表》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9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隆中对》
【注】每:常常。 信然:确实这样。 先主:刘备。 就见:到那里拜访。 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 枉(wǎng):委屈。 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由是:因此。 凡:总共。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 (2分)
臣本布衣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先帝不以臣卑鄙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还于旧都
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4分)
先主曰:“君与俱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8.《出师表》能流传千古,原因之一是其言辞质朴,情真意切。请以“遂许先帝以驱驰”为例,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
9.针对文中画线句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诸葛亮写《出师表》时刘备已经去世,那么,即使出师未果,也不会对“先帝之明”造成影响,所以诸葛亮的担心是多余的。对此,你有怎样的见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出师表》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9题。 6.A 7.译文: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8.“许”是答应、许诺的意思。诸葛亮为报答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遂许先帝以驱驰”,而一“许”便是二十一年。在历经了无数“危难”后,如今又要“出师”,继续为刘备的遗志“北定中原”而“驱驰”,这仍然是对“许”的践行。一个简单的“许”字,让我们读出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一份真情、一片忠心,也使我们感受到了他信守承诺、一诺千金的高尚人格。
9.诸葛亮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刘备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诸葛亮,这是对诸葛亮的信任。如果诸葛亮辜负了这份信任,也就等于说刘备有眼无珠、看错了人,那“先帝之明”当然受损,甚至就不能成立了。从诸葛亮的“恐”可以看出他把这份信任看得很重,努力维护着刘备的明君形象。“恐”也是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的真切内心写照。
篇19:《出师表》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回答问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9.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卑鄙____________ (2)悉
10、下列例句中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C. 咨臣以当世之事 D.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2.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举出一例即可。(4分)
一 9.(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2)全部 10.D 11.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12. 围绕“勤俭,清廉”答题即可。评价: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潮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篇20:《出师表》阅读答案
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下面各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 )
(2)由是感激 ( )
(3)夙夜忧叹 ( )
(4)庶竭驽钝 ( )
2.下面各组中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危急存亡之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B.忘身于外 敌国外患者
C.盖追先帝之殊遇 笼盖四野
D.以塞忠谏之路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我的译文: ____
4.诸葛亮始终以“报先帝,忠陛下”为职分,在心理上体现为: ;在行动上的体现为: ; 在打算上认为北伐时机成熟的是: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摘录原文词、句回答)
5.阅读下面《隆中对》节选,完成文后问题。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①《出师表》中的哪句话与这段话是相照应的?
我的解答:
②有人阅读完《隆中对》后拟一上联,请你根据对《出师表》的阅读理解对出一下联。
上联:《隆中对》刘玄德问计;
下联: 。
参考答案:
1.(1)身份低微,出身低下;
(2)感动激奋;
(3)早;
(4)希望。
2. B
3.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意思对即可)
4.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5.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②《出师表》诸葛亮抒忠。(能用对仗并能反映文章情感内容即可。)
★ 容斋随笔
★ 容斋随笔 当当
★ 容斋随笔 范文
★ 容斋随笔 注释
★ 容斋随笔 电子版

【《出师表》《容斋随笔》比较阅读答案(锦集20篇)】相关文章:
容斋随笔·卷十三·一以贯之的原文及翻译2024-03-23
容斋随笔·卷六·宣发原文和翻译2022-06-25
容斋三笔·卷四·洪迈原文和翻译2024-01-01
如出一辙是贬义词2023-03-14
卷十四光武仁君原文及翻译2023-12-20
六年级虫子系列随笔三则2023-05-09
洪迈《大义感人》阅读答案及译文2022-11-04
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及文学赏析2023-05-05
过有容的人生 阅读答案2023-01-10
鲁肃过蒙屯下翻译202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