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绝笔诗随笔散文(共18篇)由网友“永❤️TS”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文人的绝笔诗随笔散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文人的绝笔诗随笔散文
文人的绝笔诗随笔散文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大都有骨气,有个性,有爱国心。他们面对生死与众不同,吟出动地惊天的诗句。时时激励后人,今天读来,也感慨几许,顿生敬意。看下面几首:
一、战国义士荆轲刺秦王在易水吟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诗篇。
二、南宋陆游85岁在临死时吟出《示儿》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至死不忘国家统一,表现力伟大的爱国情怀。
三、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1283年1月9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慷慨就义,终年48岁。文天祥在刑场写下了绝笔诗:
昔年单舸走维扬,万死逃生辅宋皇。
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
神归嵩岳风雷变,气哇烟云草树荒。
南望九原何处是,尘沙黯澹路茫茫。
衣冠七载混毡裘,憔悴形容似楚囚。
龙驭两宫崖岭月,貔貅万灶海门秋。
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
惟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
真是“英雄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明末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因冒犯康熙皇帝,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临刑前凄别儿子时,在刑场上给儿子吟的一副对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句中莲子是“怜子”的谐音,梨儿是“离儿”的.谐音,表达了金圣叹对孩子的眷恋之情。
五、清末谭嗣同在北京临死时吟出绝句: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表现力为变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六、,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刑场就义时吟出: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可能还有很多人不在一一列举,他们绝笔诗联永远激励着后人。有感吟诗一首;七绝·(新韵)
绝笔诗歌动古今,英雄已去句长存。
传承千载由然敬,正义精神励后人。
篇2:文人散文
文人散文
文人:简单化就是喜欢文字的男人和女人。我就是属于这类型的人。经过这一年以来,和诸多文人的相处,我还真是对文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文人不会一成为好友,就和你要照片,留电话号码,问你不该问的问题,也很少聊天。我的空间里是清一色的文人网友。这些文人好友,喜欢逛空间,欣赏你的文字,有的悄悄地来,悄悄地走,有的喜欢留下墨宝。我常常自嘲地说,空间车水马龙,聊天室门可罗雀。
不管姐妹还是兄弟,都很少有人找我聊天。可是空间,每一天都有他(她)们的身影,和真诚感人的话语。记得有一个网友说过,常来你空间的人,不是喜欢你的人,就是喜欢你的文字。这个我赞同。说到喜欢,文人的表达也很有含蓄,他(她)们可以送一首诗给你,表达情感,但绝不说过分的话。
比如有个好友,和我第一次聊天就用另类的方式表达他的心情。和我在网上三拜结为兄妹。每次在群里遇上,都适当的问候几句,颇有做大哥的风范。有的关注你的动态,理解你的喜怒哀乐,喜欢把鼓励关心你的话语写在评论里,但绝对不和你私聊。就那样在不远不近处看着你。
还有的文人,只能尊称为良师。他(她)们会把你文章的不足和指导,发在你的对话框中。辅导你进步,鼓励你奋进,除了这些,什么都没有。那样的有身份,有范儿,叫你肃然起敬!
文人是喜欢浪漫的,爱做梦,爱畅想,可他(她)们把这种感情都融进字里行间。真正能付诸现实和行动的很少。懂得担当和责任。文章里爱的火热,生活中不会越雷池半步。女人懂得坚守,男人喜欢隐忍情感。大部分文人,喜欢无关风花雪月的.,高于爱情,超越友情的感情!
文人有爱较真的毛病,在群里会为了一个不同的看法,各抒己见,据理力争。争得面红耳赤也不罢休。可他(她)们不会成为敌人,过去拉倒。仍旧会是肝胆相照的朋友。
文人善解人意,重感情。无论你是贫是富,是高官还是百姓,他(她)们都会对你一视同仁,一如既往。
文人,越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著名的大人物。越谦虚,平易近人,乐观向上,肯帮助人。我虽然属于文人最普通的那位,可我认识的老师们,都是特别有修养、有品位的人。
文人从小处说,能写文章给老百姓看。人们在累了、烦恼时,用文字减压、消磨时间。优秀的文人,有责任感,喜欢写具有正能量的文章。给处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的人信念、勇气。指引人们走出低谷。再深刻点说,有些文人愿意用犀利的笔锋,抨击社会的不公、揭露丑恶,弘扬真、善、美!想用自己的文字,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纯美,更有生机。这样的文人在我心中是英雄,也是我最敬仰的文人。
我上网一年多了,真的遇见了好多优秀的文人。这些文人,在我的理想之路上,就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路,在我悲伤的时候,送来温暖;在我沮丧的时候,送来鼓励的话语;在我开心的时候,分享我的喜悦;在我成功的时候,共品胜利的果实。
在我的网络世界里,有亲如姐妹的才女,有相敬如宾的兄弟,他(她)们的出现,叫我体会了文人的才华横溢,谦虚谨慎,重情重义。他(她)们是我人生的过客,却是我记忆中的常客,是我内心深处那道最靓丽的风景。
有多少感动在心头,就有多少甜蜜在梦中。文人的聊天,因为志趣相投最投机;文人的相处,因为心有灵犀最相知;文人的感情,因为相互懂得最默契;文人和文人的交往是最轻松,愉快、美好、永久的,叫人回味无穷,久久难以忘怀……
我才疏学浅,对文人的描述只能说是片面的,狭隘的。可我非常喜欢、尊重这些,才、情、德,品于一身的文人。能够在网络中,结识这么多文人,是我今生最大的快乐……
篇3:文天祥的绝笔诗
过零丁洋
(南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
文天祥(1236--1282),南宋民族英雄,著名爱国诗人。初名云孙,字天祥,后改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二十岁即中进士,作品集有《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文山全集》。
[注释]
①零丁洋:在现在的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②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③干戈:指抗元战争。寥(liáo)落:荒凉冷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④絮:柳絮。
⑤萍:浮萍。
⑥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⑦丹心:红心,赤诚的心。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以火烤使出“汗”,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赏析]
《过零丁洋》作者为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这首诗是他在被元军俘虏的第二年(1279)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
1278年底,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押经零丁洋时,敌人一再逼他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作者首先回想了自己的一生:由刻苦读书进入仕途,到戎马干戈为国征战。第二句中的“寥落”,表明了南宋末抗元斗争的局势,渗透着作者的惋惜和痛心。投降派苟且偷安,主战派寥寥无几,文天祥孤军奋战,寡不敌众,才屡遭惨败,宋王朝危在旦夕。作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沉痛地抒写了“干戈寥落”中国家和个人的悲惨遭遇:国家已像风中柳絮,个人更像雨中浮萍,亡国孤臣,风雨飘摇。接着作者具体描述:“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作者以两次激战为背景,巧妙借用地名和感情词语的同音重复,深沉地抒发了战败时和被俘时的心情。作者的所“说”所“叹”,不只是个人的不幸和愁苦,而且更饱含着剧烈的亡国之痛。最后,作者从沉郁悲痛转为昂扬壮烈,以高亢的笔调、磅礴的气势,表明了自己在生死关头的毅然抉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诗句,表现了作者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慨和高风亮节。1283年,文天祥在元大都(今北京市)从容就义。这两句诗成了后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1)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2)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4)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篇4:文天祥的绝笔诗
正气歌原文并序
予囚北庭1,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2。单扉低小3,白间短窄4,污下而幽暗5。当此夏日,诸气萃然6:雨潦四集7,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8,蒸沤历澜9,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10,风道四塞11,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12,助长炎虐13,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14,陈陈逼人15,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16,腥臊汗垢17,时则为人气;或圊溷18、或毁尸19、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20。叠是数气21,当侵沴22,鲜不为厉23。而予以孱弱24,俯仰其间25,於兹二年矣26,幸而无恙27,是殆有养致然尔28。然亦安知所养何哉29?孟子曰30:”吾善养吾浩然之气31。“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32!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33。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34。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35。皇路当清夷36,含和吐明庭37。
时穷节乃见38,一一垂丹青39。在齐太史简40,在晋董狐笔41。
在秦张良椎42,在汉苏武节43。为严将军头44,为嵇侍中血45。
为张睢阳齿46,为颜常山舌47。或为辽东帽48,清操厉冰雪49。
或为出师表50,鬼神泣壮烈51。或为渡江楫52,慷慨吞胡羯53。
或为击贼笏54,逆竖头破裂55。是气所磅礴56,凛烈万古存57。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58。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59。
三纲实系命60,道义为之根61。嗟予遘阳九62,隶也实不力63。
楚囚缨其冠64,传车送穷北65。鼎镬甘如饴66,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67,春院閟天黑68。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69。
一朝蒙雾露70,分作沟中瘠71。如此再寒暑72,百沴自辟易73。
嗟哉沮洳场74,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75。
顾此耿耿在76,仰视浮云白77。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78。
哲人日已远79,典刑在夙昔80。风檐展书读81,古道照颜色82。
注释
1、予:我,一作余。北庭:指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
2、寻:古时八尺为一寻。
3、单扉:单扇门。
4、白间:窗户。
5、污下:低下。
6、萃然:聚集的样子。
7、雨潦:下雨形成的地上积水。
8、涂泥半朝:“朝”当作“潮”,意思是狱房墙上涂的泥有一半是潮湿的。
9、蒸沤历澜:热气蒸,积水沤,到处都杂乱不堪。澜:澜漫,杂乱。
10、乍晴:刚晴,初晴。
11、风道四塞:四面的风道都堵塞了。
12、薪爨(cuàn):烧柴做饭。
13、炎虐:炎热的暴虐。
14、仓腐寄顿:仓库里储存的米谷腐烂了。
15、陈陈逼人:陈旧的粮食年年相加,霉烂的气味使人难以忍受。陈陈:陈陈相因,《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16、骈肩杂遝(tà):肩挨肩,拥挤杂乱的样子。
17、腥臊:鱼肉发臭的气味,此指囚徒身上发出的酸臭气味。
18、圊溷(qīng hún):厕所。
19、毁尸:毁坏的尸体。
20、秽:肮脏。
21、叠是数气:这些气加在一起。
22、侵沴(lì):恶气侵人。沴:恶气。
23、鲜不为厉:很少有不生病的。厉:病。
24、孱弱:虚弱。
25、俯仰其间:生活在那里。
26、于兹:至今。
27、无恙:没有生病。
28、是殆有养致然:这大概是因为会保养正气才达到这样的吧。殆:大概。有养:保有正气。语本《孟子·公孙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致然:使然,造成这样子。
29、然尔亦安知所养何哉:然而又怎么知道所保养的内容是什么呢?
30、孟子:名轲,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其弟子将孟子言行变成《孟子》一书,为儒家经典。
31、浩然之气:纯正博大而又刚强之气。见《孟子·公孙丑》。
32、吾何患焉:我还怕什么呢。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认为浩然正气对于人身有无所不能的巨大力量。
33、“天地有正气”两句:天地之间充满正气,它赋予各种事物以不同形态。这类观点明显有唯心色彩,但作者主要用以强调人的节操。杂然:纷繁,多样。
34、“下则为河岳”两句:是说地上的山岳河流,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由正气形成的.。
35、“于人曰浩然”两句:赋予人的正气叫浩然之气,它充满天地之间。沛乎:旺盛的样子。苍冥:天地之间。
36、皇路:国运,国家的局势。清夷:清平,太平。
37、吐:表露。
38、见:同“现”,表现,显露。
篇5:文人清明节散文
清明,清清明明铭记,明明白白镌刻,使人耳目一清,春天轻裹被、薄衫,看清世间万物的美丽。清明,神智日日清明,提点我们记住逝去的,已故的亲人,或是那些镌刻着的记忆。
(一)清明,晕开的绚烂。
清明!我是爱的,清明节令一到,老天爷就像那么听话似的,雨水多了起来,路边的柳枝绿的更醒目了,更喜人的是气温暖和了,不管您的家是在彩云之南的山岚怀抱里还是水墨江南的烟雨里,或是冬雪未融化的北方,沉寂着很久很久的故都,您都感觉到春的温柔,不寒碜而是真真实实的春。所以,我是爱的,就像老人钟爱阳光一样的感情,或许喜欢温暖的您也会如我一样的感情丰沛。
清明,我是爱的,是那种含在口中一样的疼爱。风景怡人处,是诗人眼瞳看见梦的季节,或许因为它是缱绻在四月里,嵌入诗人那带着娇羞和调皮的字句里,湖面的水暖了,嬉水的素手也不至于逃避似的`触碰,或许是像极了您青春一样的光景,是明亮的情愫,冲动的有时候尽然会掉泪,懵动的青春总是幻想着一个个美丽的梦!记忆里的“您是人间的四月天”那样让您痴痴的等待在楼下,然后牵着春天的手,在原野肆意的洒脱,仰望着天与地,绚烂在天与地的边缘,您的笔者本里烙下的湿痕静静的淌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
雷声在天边闪了一下,忽然的雨潜行又敲响,不打搅的躲闪,又不经意间的提醒,这就是清明时节的雨啊!下雨的日子多了起来,天也暖和了些,不是很热,比起夏天的炎热,四月里的天是最可爱的。
窗外的雨水一阵子声音很响,一会儿又是慢慢的渗入、侵湿着屋外的树木、田野,还有那装饰着的油菜花。清明一到,天空热闹了起来,最不安分的要数蒙蒙烟雨了,戴着神秘的面纱朦胧着城市的街道,冲淡着大家疲惫的心情,我想这个时候心情是愉快的。
蜗居在城市里的人是很难发现春天的到来,虽然家乡的梨花早早的开了,院子里的梅花也是开过很灿烂的花朵,在早晨的露水里晶莹剔透得像是梦幻般的神奇,可是城市里的人发现春天方式似乎最直接的是春雨绵绵潜入夜,天暖的刚刚好,一件外套足以过日子。清明一到,矫情的人也不再挑剔了,承认了春天原来是暖暖的。
清明时节,柳枝纷纷扬扬的垂着绿枝,松枝翠绿的颜色渐渐明了、亮了,花是一丛丛的,不似花蕾的娇小、若隐若现,不似开败了的花瓣洒落、意气杂然,而是正好的花枝在最美的山岚,原野,园圃,还有您的花盆里,入您视野入您心房,闭上眼睛的凝神,那颜色刚刚好,不似初春的淡,不易发现;不似夏的浓,来得太沉。看着喜人,不至让人因太过浓烈而逃避或是窒息的感觉。雷声荒郊,东风微微,将雨丝吹皱着,斜成了四月天里温暖的亮响,原来春的响声也是那么的美丽、幽雅,像叩响信笺思念的文字一样的缱绻。
秋贵重阳冬最美是腊月,没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窗外枝头惹人爱。趁着春风还飘得不是很远,童子五六人,师者四五人,行至山光斑斓处,席地而坐,吻吻天地的清朗之气,谈天说地,将爱将被爱,寻春,踏青,洗涤掉晦涩,还一个清明。
(二)清明,是忧愁的怀念。
清明雨上,折菊寄相思,抚琴吟唱。雨是人的离愁别绪丝丝缕缕,声音沙哑,柳条摇曳着,送故人与灞上,这也是四月里的天。清明,清清明明的记忆,不肯抹灭或是减持的。绿叶兴岚处,拳拳相思意,墓志铭哀哀声色尽是愁绪。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柳绿花红,春光明媚,这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烟雨纷纷的雨丛里,人影浮动的尽是愁容倦意,或是故人不再,去年今日此境中,少了伊人,多了离愁,这天与地的分隔,或是天涯久远的远隔,即使是美丽的风景也总是有点孤芳自赏的孤独与寂寥,风景依旧,只是看着风儿微微频点头的空落,此时是最难言说的滋味吧!
或许最解愁意的就剩下那杯杯盏盏里的三俩淡酒,暖风熏得人憔悴,迷离的眼神像是恍然错失了半个世纪的陡然相遇的茫然失措,温一壶清酒,解解料峭中的春寒,暖暖身上的湿衣,更甚解解心上的愁绪,远在他乡的游子,春意浓浓心易闹!
四月的天呢!您是美人的眼眉的那颗朱砂,您是温暖着凡尘的锦袍。这美!美得那么让人窒息,烦忧着了魔,扰得人儿魂都掉到九霄云外去了。清明!我是不敢触碰的,易碎的心扉,总是在这个季节里演绎着,凄凄婉婉,往事淡了,回忆却浓了,挥之不去的人影总是在西窗烛光闪亮着,孱弱的抵御凉风的时候慢慢的升腾,沁入心间,一地的花瓣是那凋落的心呐!荒冢,青柳,蒿莱炽幕,朦胧着的氤氲,无语的沉思,缅怀,泪如雨下,点香引言,敬茶酌酒,长跪泣涕,悲恸声颤,眉间已了无春色。
天街小雨盈盈绕,扰人相思故人情。好栽柳,栽在坟墓畔,环着庭院绕,无心栽在水中央。一重重、一簇簇,芽抽成一季的春色,水倒影落,道是离人西去,泪垂三尺倚栏看破天。
逝去的不仅是相依相伴的低低私语,而是举案齐眉的丝丝温存,是那用一天天日子熬成的特殊味道,“月影憧憧,烟火几重,烛花红,红尘旧梦,梦断都成空雨打湿了眼眶,年年倚井盼归堂”,厅堂还在,红尘中的微笑依然过往,梦断罢!魂飞魄散。
喜也好,悲愁也罢!清清明明的记住那些过往,真真实实的过着日子熬成的魂汤,感谢这清风之朗,心地安好,明朗!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篇6:陆游的绝笔爱国诗
陆游的绝笔爱国诗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他都写了哪些爱国诗?
1、《示儿》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尽泪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5、《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6、《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7、《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8、《长歌行》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贱清旧京。
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蛩鸣?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矩野受黄河倾;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万人惊。
国仇末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何当凯还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9、《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陆游(1125年—12),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的一生非常坎坷。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战火纷飞。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经常攻打中原。当时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向南迁移,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他从小受到父亲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40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
然而,那个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只想偏安一隅、苟且偷生,把精忠报国的大元帅岳飞都杀了,又怎么会让你陆游去上阵杀敌呢?——陆游被罢官了。他后来又当官、罢官,一直被当权的投降派压制排挤,壮志难酬。
闲赋在家时的陆游一边关心国事,一边教育子女,他将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陆游有七子一女。我们书中的那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他陪他的第七个儿子陆子聿读书时写的。陆游告诫儿子: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还不够的。想做出一番成绩,一定要亲身实践。
85岁的陆游抑郁而终。在临终前他写下了一首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从这首诗中我们能看出陆游那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死了都还想着收复失地。
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多首,这些诗中很多是写抗击侵略者的。他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
篇7:陆游的绝笔诗有哪些
陆游的绝笔诗有哪些
诗词内容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意
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词语注释
1.元:同“原”。
2.但:只。
3.悲:悲伤
4.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5.同:统一
6.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7.乃翁:老人自称,指陆游自己。
8.北定:收复。
简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鉴赏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创作背景
陆游的一生,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写的绝笔诗内容
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了政权后,不但不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竟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绢,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及宁宗,照旧屈辱求和。这一历史时期,不知有多少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文学上的杰出代表。
1210年农历除夕这一天,人们都忙着守岁,而陆游家中的气氛却异常沉重——身患重病的陆游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他的六个儿子寸步不离守在床边,静静地望着这位戎马一生,饱经风霜的老人。陆游紧闭双眼艰难地呼吸着。突然,他“回光返照”似的睁开了双眼,眼睛闪烁着奇异的光芒。儿子知道父亲要说些什么,连忙拿过纸和笔。在儿子们的搀扶下。
陆游艰难的支撑起身体。他望着窗外想:人死后万事皆空,我本来可以闭目而去。但唯有一件事放心不下呀,那就是国家统一。随之他写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看着自己的孩子。他吃力得说:“孩……子……们,你们一定要在南宋军队驱除敌虏,统一山河时……祭祀我的亡灵……把这凯旋的喜讯告诉我,让我在九泉之下也好……安……息……呀!”说完,他继续吃力地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他手中的笔落到地上,身子无力地倒在床上,闭上了双眼。一只手直挺挺地指向北方。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妻子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陆游的绝笔诗为《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篇8:陆游的绝笔诗简析
陆游的绝笔诗简析
绝笔诗(宋代陆游)
1、诗词内容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诗意
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3、词语注释
1、元:同“原”。
2、但:只。
3、悲:悲伤
4、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5、同:统一
6、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7、乃翁:老人自称,指陆游自己。
8、北定:收复。
4、简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篇9:文人与诗共存作文
文人与诗共存作文
文化这条长河带着我遨游历史,追溯过去,去看看文人是怎样的一番情趣。
桥的那头远远地走来了一身白衣居士,只见他高呼:“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恨啊!恨啊!”我不禁感慨:写尽山河锦绣,道出百姓疾苦,用他那放荡不羁的'灵魂书写着一篇又一篇华丽的篇章。他那满腹的才华令多少文人墨客所惊叹,也造就那他那份逍遥,快活,潇洒,狂放。让杨贵妃磨墨,让高力士脱靴,不知让多少人无奈和汗颜。然而,满腔才华又怎样?忠臣君子又怎样?又能抵得过杨贵妃在李隆基耳边一声又一声的滇语。最后也被落下“流放”的下场。
也难怪他会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道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困惑。好一位诗仙!“酒入愁肠,三分化作剑气,七分啸成月光,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那试一试的豪迈与放荡不羁着实令我折服,才会有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与勇气吧。
历史又带着我追溯到更远的以前,带我参观陶渊明梦中的“世外桃源”。他志趣高洁,淳朴守真,不攀权富贵。正如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乡,远离喧嚣,享受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惬意。在这优美的田园中,诗人想说什么,却只能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来抒发他内心的感慨与无以言表的情怀。在“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箪瓢屡空”中乃有着“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的三大志趣。我被他那高洁的情操和道貌岸然的情趣所折服。好一位靖节先生!我才终于感受到那“欢然斟春酒,摘我园中蔬”的那份惬意。
文化这条长河又带着我回到了现在,冥思遐想,才领略到文人有这样一番情趣。无论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还是“田园诗人”陶渊明,在这场文化之旅中让我明白了许多,也让我体会到了文化的精髓。
虽然我读不出你们眼神的忧郁,但我也读出了你们心中的豪迈和愤慨,黑暗的社会因为缺少了伯乐,所以才会埋没了你们,你们鄙弃黑暗,向往光明,正如杜甫高歌“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的宏愿不就在今天实现了吗。
文人与诗共存,我与文化并肩!
篇10:美文与文人经典散文
美文与文人经典散文
随着网络科技的普遍应用,各种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先后建立,而一些站也越来越多了,这给许多的文字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写作平台。也成了读者们一个即方便又高雅的的休闲场所。这些站就如同茶庄一样,令人舒心,宁静。
读文章如品茶,一杯好茶如果一饮而尽,那就喝不出茶的味道,需小口小口的慢慢品,才能享受到茶香的沁人心脾和苦后回甘的美味。一篇好文章如果是走马观花般的阅读,那就根本看不出什么,所以应该如品茶一样细闻慢品,一心跟随作者的思路进入文章才能领略到文章的精华。
零零散散的文字要把他们组合成文章,那就要看写作者千多百种的组织方式了。根据个人文字功底的深浅、性格差异、不同境遇、情感变化等因素,于是形成了不同风格和题材的文章。
那些好文章看了往往都会让人有所触动。如感人肺腑的情感文章,催人泪下的伤感文章,发人深省的哲理文章,激发人心向上的励志文章,让人身临其境的写景文章……。
有的文章清新,温婉,静美,如一个散发着玉兰花香的小家碧玉,清秀淡雅,浑然天成。让人看了赏心悦目,感觉是在聆听一个温柔可爱的邻家的妹妹妹的心事。
有的关于日常生活的文章语言朴实但真实温馨,俨然走进了一个温和纯朴的邻家大姐姐的生活里。
有的文章情感丰富,感悟深深,把情感故事写的有血有肉,引起读者共鸣,这类文章如一个散发着百合花香的成熟女性,具有诱人的韵味和美感。
也有的文章华丽优美,分外耀眼,一篇里好多都是优美的词句,给人第一感觉是惊艳华美,可是读过后往往会记住一些美词美句外,却看不出文章的中心意思。就如同一个涂脂抹粉的女子,着装华丽,戴发饰,戴首饰,服装还戴配饰。看起来是非常美,但是却美得不真实。
都说女人如花,而我觉得那些优美的文章就是一朵朵美丽的女人花。
网上阅读量最多的当属爱情美文,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亲情文章和哲理性文章的阅读量相对较少,然而很多作者在写那些亲情文章时都是含着眼泪写下的,对他们来说写亲情文章是非常有意义的。读者看了那些融入真情实感的文章有的也会泪眼婆娑,那正是唤醒了他们掩埋在心底的情感。
另外,有一些带着批判色彩的文章,在鲁迅那个年代有很多。对于如今的文坛而言却是寥寥无几了,毕竟今时不同往日。但是每个时代都是有弊端的,深入社会才能看到里面有形形色色不为人知的丑陋。因此那些揭示出社会不良风气的文章,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还有的文章精简,干练,富有丰富的文思哲理,独具内涵。字里行间就像一个学识渊博的老师在亲切的讲课,让人受益匪浅。那种文章如一棵落地生根的大树,生命力顽强,于是便成为了经典。
文不在长短,诗歌是一种短小精湛的文体,它同样能描绘出各种唯美意境,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文词不在于优美,而要有能够打动人心的内容。就像一个女子的美,不关乎外表,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认真阅读各种好文章,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美感,于心灵是一种熏陶。
写文字的人,内心都充满如火的情怀兼如水的柔情,能把蓝天白云,花花草草等……天地万物赋予生命力和丰富的情感。
他们人大多数都是内心丰富,情感细腻的人。有些人在众人面前可能不善言辞,朋友们的话题,可能只是随意敷衍几句,大部分时间做在角落聆听和思考。然而他们会把自己的观点与朋友们的观点在心里累积整理。于是,某一天触动灵感的弦时,就会组合成一篇文章。
写文字是一种解压心里郁结的方式。当作者把心声用文字的形式吐露于纸上的`时候,心灵就得到了升华。就像四处奔流的水蒸发为水蒸气形成了白云的过程,把一种状态变成了另一种状态。同时,无论是水沟里的水还是海洋里的水,都已经脱离了尘土污垢变成了洁白的云朵。
写文字的人多数是伤感孤寂的,他们偶尔也享受那种状态。多少文字里的忧伤,如朵朵带雨的梨花,美到令人心醉,却伤得令人心疼。当他们爱上文字时,就开始喜欢上孤独。当他们写上心情时,就已经拥有了寂寞。当他们分享了文字时,说明他们已经享受了孤寂。
喜欢写诗的人,除心思细腻、想象力丰富外还格外敏感,往往会在敏感的同时就燃起了创作的灵感,于是变成了一些或忧伤或快乐的诗句,有的含蓄,有的深情,有的大气,有的婉约。一些忧伤的诗句看起来那么伤感,可恰恰是作者的疗伤药,它能让作者的灵魂得到安放。
在写作者的心里,文字是盛开在心中的花朵,心灵在文字的妆点下变成一片清新怡人的花园。他们会把各种纷纷扰扰和喜怒哀乐都转化为一种养料,滋养心中的花朵。
写文字的人,常常会宅在文字的世界里与世隔绝。但那是会影响身体健康的,还是该多出去走走,让风吹散心空的乌云,让阳光晒晒潮湿的心田。多出去走走,也可以捕获更多的写作灵感,于是,健康的自己便会孕育出更多楚楚动人的文字之花。
篇11:我是文人散文
我是文人散文
我是一名“文人”。没错,是文人。斯文优雅的言行、弱柳扶风的体态、小白脸上装点门面的近视眼镜,无不展示我的文人形象。
“文人”雅称并非凭借卖相自我封号,它是全村父老给予我的最高荣誉,含金量不打折扣。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毕业,我喝过九年墨水,村里谁家新居上梁的横联、老人过世的挽联、男婚女嫁的喜贴、小孩周岁的贺词,大多是我的“墨宝真迹”。甚至全村有五个小孩的名字是我给取的。给村人写副对联取个名字,即兴发挥信手拈来,无须思索也无须“百度”,村人佩服我博学敏捷,也对我更加尊重。文人付出是有报酬的,在村里我的文化价值是一包烟,有时运气好还能顺便唠叨一顿酒菜。也许你有疑问:一个小小初中生算哪一阶的文人,村里没出过大学生?我们村大学生多的是,像我这年龄的最不济也是高中水平。初中生,我是硕果仅存。但高中生大学生都走出了穷农村到城市腾飞发展,所以在以老弱妇孺为留守主体的村里,我奇货可居。
我走不出村子,走不出心中一片乡土。在这片布满我成长足迹的土地上,甘心做一名内心丰富的农民。老人听我说古,幼童学我写字,嫂、婶、奶奶辈的女人们喜欢听我讲述《梁祝》、《西厢》或是《天仙配》、《白蛇传》,千篇 一律百听不厌,洒几滴泪水叹一声造化,扛起锄头下地。田间,便多了一些叹息。
我就这样守着属于我的三间屋子,读书种地,在村里传播“文化”的种子。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可文人偏偏爱幻想,天马行空思绪飞扬。虽然只是一个小村子的文人,我还是想活出文人的样子,就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再卑微他也是“穿长衫”的人。做文人不仅“穿长衫”,我得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至少在这个村里,大家都得听我“忽悠”。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像家乡历史上的文化名流名闻遐迩流芳后世,成为另一座不朽的文化丰碑,那么这辈子算是没白来。这个美好的愿望(可能用梦想更适合)不可能实现,可毕竟是一个目标。生活有了方向才有奔头,自己哄自己,傻乐。
我家乡历史文化名人不胜枚举,其中国际大师级别的就有两位。一位是古典名著《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施老先生一支妙笔写活一群英雄,百零八将一人一个面孔、一人一种性格、一人一段传奇。好汉们歃血为盟替天行道,何其波澜壮阔荡气回肠!我有心学施耐庵也写出一部传世大作,提笔才知笔沉重,搜肠方叹腹内空。几度翻经阅典,发现好故事都被前人写尽,岳飞、杨家将、隋唐英雄……写历史必须大手笔,我捉襟见肘。左邻右舍鸡毛蒜皮的小事我都摆不平,又哪有施耐庵摆弄千军万马的本事?就连想写篇自传,也悲哀地发现无“奇”可传。在这片土地上,在这个村子里,我活得与别人根本没什么两样:村东的张木匠、桥头的刘屠夫、去年驾鹤西游的老篾匠宋大爷,他们凭借手艺生活,我依靠种地生存。我所谓的文化,不过一包烟的价值。
另一位大师级名人是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杰出代表人物郑板桥。板桥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是我唯一的偶像。很快我发现自己与板桥颇多相似,咱俩都是两袖清风一肩明月,家当除了碗筷就是纸笔。我也对诗书画兴趣浓厚。说起诗,顺口溜张嘴即来:我若出生在大唐,诗词格调得改章,平仄韵律一边去,顺口打油进庙堂……我的画,三两笔点出云山雾水,远看山非山水非水,近观山似山水似水,村里人看不懂,只夸画得好。最自信的`是书法,感觉可与板桥一拼——板桥独创六分半体,又称“乱石铺街浪里插篙”;我的字龙飞凤舞起来又何止是“六分半”,称天女散花也不夸张,简直就是地震后的居民区、沙滩上的乱行蟹,视觉效果比板桥的“乱石铺街浪里插篙”绝对震撼。村里有位小时候读过私塾的老先生由衷赏识,断言我必然成为继板桥之后的扬州第九怪。我是活在现实中的人,永远做不了“第九怪”,板桥落魄卖字画,我把自己卖了又价值几何?
我卷起裤管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讨生活。白天挥锄翻地,晚上伏案夜读;田间诅咒火热太阳晒脱我的皮,窗前面对皎洁月光吟出我的诗。做一个农民中的文人,且累且知足。
我真的十分在意“文人”身份,就如孔乙己在意自己的破长衫。文人毕竟与众不同,从外面的“长衫”到里面的骨髓。锄地时,别人翻的是土块,我垦的是诗行;别人播种希望的种子,我放飞诗意的理想;别人洋溢丰收的喜悦,我思考生命的往返。是的,文人有一颗文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平淡。拜读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感受沉重的沧桑,真正明白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狗一猫甚至一只或一群蚂蚁,都有各自独特的生存方式。我所能看到和听到的许多貌似不相干的物事,也许都与我有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我也想着有一天我牵着驴走出村子,若干年后骑马归来,迎接我的将是什么?读罢“村庄”读“世界”,走进余秋雨《文化苦旅》,领略异国风情。世界是不同的,世界也是一样的,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诉说一段脍炙人口或鲜为人知的刻骨历史,每段历史的演变融合,便是今天这个样子。我是文人,懂得领悟。
做文人不易,文人有操守。静守清贫与清高,静守孤独与高傲,融于民间而又卓尔不群,顺流随俗而又孤芳自赏,也许这就是风骨。我也知道,可爱的文人从来不拘小节,我最仰慕李白,醉卧长安街,自称酒中仙。我喝醉了也会佯狂如痴斯文扫地:我若出生在大唐,酒林佳话得改样,千杯不醉万盏醒,十坛百缸是浅尝,开弓才射星魁首,甩竿又钓海龙王!
如果我真的成为一名文人,半耕地半弄墨,与陶渊明孟浩然等田园诗人亦为同道,余生也晚,憾不能和两位前辈一起钓鱼烹鸡炒蚕豆共饮酒同吟诗。他们成就非凡千古留名,而我这个村里人“恩封”的文人,做不了“文化名人”,便潇洒地把这四个字移形换位——化名文人。
走不出村子,走不出心中的乡土,我化名文人,与民同乐。看云舒霞卷,任花开叶落,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篇12:文人之病散文
文人之病散文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人文艺术圈内从来都是个文人相轻的一号集装箱码头。说白了这是一种精神上自以为是的病,或曰:“自恋也。”事实上,有些文人墨客还真是病的不轻呢!只见他们在台前一个个涂脂抹粉正襟危坐眼睛微眯,面上都尽可能地摆弄出一派似不食人间烟火的假清高的臭范儿,其实,满肚子装的都是羡慕和嫉妒,因为,他们比谁都更明白“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一千古不变之道理也。
当年,三国时代的魏王曹操之于杨修,但最后修被曹所杀,时值今日,民间还流传着那“一盒酥”的千古美谈。近代,著名“五四”时期的堪称中国“民族脊梁”的鲁迅先生之于“创造社”的“流氓大才子”郭沫若之间的笔墨大战。面对“文豪们的笔尖的围剿”,鲁迅先生难免陷于孤军奋战之境,虽然他偶尔也骂“创造社”一伙是“才子+流氓”,挖苦郭沫若有“一副‘创造’脸”,但在更多的情况下,鲁迅先生是坚持了理性批判的精神。呵呵,以至于后来郭沫若也说,与鲁迅的一场论战,创造社“几乎弄得不可收拾”。此二位的.“精神对骂”也算是中国现代文坛的“风流韵事”了吧!说到这里,国外的例子也不少呢?比如: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之于米罗,文森特--梵高之于保罗--高更。当然,世界文坛也不乏“相敬如宾”的代表人物,那就是歌德与席勒二位文学大师们的伟大友情,堪称世界文坛之美谈佳话也。
到这里,还是回头再说说那曹操吧,且不说他平定江山之霸业伟功,单说说他在文学发展史上的贡献,唯其开创了一代“建安风骨”,坦白的说,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曹操绝对堪称上是一位文化大,当年,鲁迅先生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一曲《短歌行》就足以让闻者荡气回肠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可叹!如此文韬武略之雄才,还是不免俗地患上了“文人相轻”之病啊!可怜!建安二十四年(2),当时在曹操手下官任主薄的杨修却因为一根小小的“鸡胁”而没了性命。对杨修之死,《三国演义》里解释为“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杨修之死与他的“恃才”和“犯曹操之忌”有关。当然,还有同样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人物,周瑜和诸葛亮也是一个鲜明的例证吧!遥想当年,大都督周瑜与诸葛孔明斗智屡屡败北之后,不禁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故此,三国魏---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有云:“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如此看来,这种专门寄生于文人骚客身上的病毒一直存活到今天便可见其利害之一斑也。
再放眼当下,在今天这个唯利是图哗众取宠疯狂崇尚着快餐文化的“方便面时代”里头,一帮所谓什么文坛艺坛之流们的那副尊荣和架势,即便您投以最善良的目光去看,可怎么看怎么也都象是在表演着那汪汪叫的“狗咬狗”的游戏罢了,且“活体”标本不胜枚举也。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真文人相轻尚可理解之,毕竟人家肚子里面的墨水儿多嘛!可现在N多打着文化幌子的假文人则更相轻甚至于相煎啊!“为何?”呵呵!一切尽在不言中吧......
篇13:文人的江湖的散文
文人的江湖的散文
天地皆为江湖,江湖造就英雄。文人亦有江湖,宦海沉浮、政见之争犹如行走江湖、身历刀光剑影。
文人自古多忧时郁愤,舍我其谁,有担当的责任与情怀。政见之坚犹如涧底之松,环境愈艰难愈守志不渝,为既定理想信念可以舍己抛家。屈原被谗,抱石投江;怀王坠马,贾谊抑亡;李陵被俘,司马仗义直言身受腐刑;七国叛乱,晁错无辜受过终至腰斩。中国文人,活的就是一口气,看中的是道德传统,虽不如荆轲刺秦轰轰烈烈,其势亦足以气贯长虹。一曲《广陵散》成千古绝唱,三千太学生为之悲恸。大义凛然,临刑不惧。“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坚守正义,不阿谀新贵,清高傲岸,在改朝换代中充当了新朝的祭品。
有时,面对环境的险恶,更多的则是变为对现实的无奈,退隐江湖则为较好的选择。于是,便有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化的农夫生活。虽不能拥有富贵之享,却能保全身心,轻松自在。谢灵运虽寄情于山水,但始终舍弃不下庙堂,终被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将刘宋王朝比作暴秦政权,并以张良、鲁仲连自比,悲剧便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千古文人侠客梦,不是侠客,也有一番豪情。厌倦弱柳莺声,向往大漠边陲,狂沙怒风。渴慕投笔从戎,勒石记功,拟把美名赢。“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不再留恋秦楼楚馆,酒宴箫笙,丈夫猛志在于四海,“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在统治者大肆开疆拓土的时代,文人上至贵族下至平民,侠骨丹心,仗剑辞国,梦幻沙场,边疆建业,笑傲江湖,扶弱济困。谁说书生百无一用,金榜题名不是唯一梦,做一个书生中的聂政,挽狂澜于既倒,留青史而垂名。士为知己者死,虽九死而犹未悔。
李白,一代诗仙,每自比于姜尚、诸葛亮那样的辅弼大臣,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但诗人的性情岂能容于官场的规则,虽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宏愿,还是被“赐金放还”,礼送出宫。处在“安史之乱”那样的特殊环境,不知是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还是功业之心太盛,竟怂恿李璘割据称帝,“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个中心理,显而易见,终因附逆之罪,身系浔阳狱。文人的豪情有时几近于天真。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文人的江湖亦如武林,多舛而不平。暗藏刀光剑影,充斥血雨腥风 。
中唐的.风雨变幻莫测,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朝在朝堂,暮走江湖。“二王”就义,“八司马”远谪荒芜,抑郁、愤懑、凄伤、沟壑难平。饱读儒学经典,致力于匡世除弊,怎奈仁人蒙难,小人窃据国柄。权力,权为利役。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不知变通,也不会变通,鹓鶵腐鼠岂能共处一堂?认准了“道”,就会义无反顾。“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到开花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惹事的笔端,不屈的灵魂,成就一个刘禹锡这样的诗界豪杰。
在波谲云诡的政治博弈中,即便是深谙官场之道的政界高手也可能身遭暗箭,何况是文人的赤诚,又怎能避免朝夕剧变的政治漩涡。悲情人物李商隐,一生身受“牛李党争”之苦,本人虽无意参与,却一生连逢厄运。身在江湖,又怎能做得了清白之人?文人的至情至性遭遇了政治的冷酷,一生沉郁下僚,被虐杀的心里流血。此情此状,岂是当时已惘然?活出了真性,却逃不脱江湖的阴影。
苏轼则更为洒脱,以诗人的率真直指时政的弊端,不见容于新旧两党,一生宦海沉浮,晚年被远谪儋州,远走天涯,竟能真正地过上农人的生活,乐在其中,并开拓了当地的教育、文化。
然而,亦有狡黠如庄生者,“‘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不受拘束,追求自由。“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我身即我心,飘逸而绝尘。活出真我,挥洒真性,哪管他权利纷争。权、利皆为腐鼠,身受羁绊,何若曳尾于涂中。后世文人如嵇康、阮籍、陶潜、李白、苏轼等辈,无不膜拜而影从。
文人,中国社会的精英,从小秉受“学而优则仕”的教义,始终跳动着一颗火热的干政之心,引领着时代的发展,为“义”奔走疾呼,不惜身陷囹圄,甚至舍生取义。或挣扎,或退隐。然而,亦有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之徒,在时局的动荡中见风使舵、落井下石,那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小人”。
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篇14:文人之魂散文
文人之魂散文
诗文乐曲,涤荡着醉人的气息,如迷人的春日晨风偷偷吻上脸颊。
诗词文章,在不读懂其背景不知其渊源的处境下,于我们不过是一场风花雪月的相逢。我们能品到的,也仅仅是其表面的一点雨露。虽也觉得甘之如饴,可毕竟没能咀尽其精华。
人世繁华与沧桑,向来并存。如人之悲喜,此消彼长。我们无法摆脱自己不喜欢的情绪,也无法拒绝人事变迁。
浩瀚宇宙,渺渺星辰,大而无畏。回望历史,沧海桑田,永远都看不完。
我们看得见的,都是被历史留下的的。流芳千古或遗臭万年的,最先被后人知道。被不被知道似乎并不怎么重要,但被知道至少是一种肯定。尤其是诗文,若能一直被世代传颂下去,必然是对文人雅士最佳的褒奖。
行文不似为人,可以随意违背内心,违背初衷。那些言不由衷的想法一旦化为文字,也必定是一眼便被人看穿的文字。
我极其不喜欢他人用清高二字形容文人,这显然是一种亵渎。文人,如莲出淤泥而不染,始终坚守着内心的纯洁与干净,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这份干净,不过是文人最基本的操守,算不上是清高。在我眼里,真正的文人,内心都是充满爱的,爱花爱草爱尘埃,爱这世间一切入眼的。他们的双眸,似脉脉的秋波,多情又多愁。柔媚至极,坚定无比。
一个真正的文人,其文字里必然流淌着其内心的纯洁灵魂。灵魂深处的暗影浮动,是旁人无法琢磨得透彻的。
一篇卓尔不群的佳作,里面必定潜藏着千万种细密的爱或愁。如琴曲余音,别有深意。
读文如读人,写文如写心。能读的文,出自大写的人。能写的文,源于不羁的心。
文风,如初春晨风。吹到不同的地方,荡起不同的回音。同一个主题,不同的人去写,便有不同的味道。同一篇文,不同的人去读,也有不同的`见解。
世上无两片相同的叶子,更无两个相同的人。不同的人,过着不同的生活。而且,当今世界,绝大多数人,是脱离文字,不读文章的。
他们的日子被现代化的物品充盈着,津津有味。我当然也是如此。偶尔,还是会翻翻过去的文字,读读当年的繁华,忆忆那些有着旷世奇才的文人们。
他们已远离尘嚣许多年,他们的文风却依然如春风,只要一吹,便能开出千万朵梨花。
梨花簌簌地飘落在天涯,如一场盛大的旧梦慢慢被黎明取代……
篇15:三类文人的散文
自古至今文人是社会发展与文明的引领者,他们主导着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在古往今来的文人之中,不尽相同,他们或忧国忧民,或附庸风雅,或自负清高。但是总体来说文人分为三类。
第一类,爱文字而有求知的心境。他们不会写文,但是喜欢文字,读不懂文,但是不耻下问。对文字只是个人的喜爱,或者闲暇之余抒发个人情感,没有太多的奢望,而是顺其自然,用平常心和简单的文字慰藉自己在现实压力下的心灵。会谦虚的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所以第一类文人是有求知欲的文人。
第二类。爱文写文,有较强的写作能力与基础,会在文学的道路上小有成就。这一点毋庸置疑。从慢慢的摸索写文到有一些仰慕的读者,他们也经历了些许漫长的过程。但是他们的心态往往会随着时间和过程的转变而发生变化,好的作者会积累一些生活的感悟,也会循序渐进不断的提高自己,而一些过于估高自己的文人则会产生自负和清高的心理,渐渐的把好评与赞赏当成自己的成就,从而迷失自己。所以第二类文人应注重的是个人的修养和把握自己的'心态来当成关键。
第三类,资深的学者,有学识,有很高的文人责任心,他们写文不仅仅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而是有忧国忧民的意识。从小处见宏观,不会盲目的随波逐流,处事明明白白,不会再写文章上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他们手下的文字会有一定的价值。而不会用滥竽充数的文字来敷衍所有读者。第三类文人就属于真文人。
文人与文化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如果一个文人即无文的素养也无自身的修养,那就还没有成为文人,总之以文行乐也好,用文写意也罢,作为文人总该有一颗忧国忧民的思想,也要体现其自身价值的拳拳之心才行。那才是真正的文人。
篇16:朱自清散文《文人宅》
朱自清散文《文人宅》
杜甫《最能行》云,“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水经注》,秭归“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屋基。”看来只是一堆烂石头,杜甫不过说得嘴响罢了。但代远年湮,渺茫也是当然。往近里说,《孽海花》上的“李纯客”就是李慈铭,书里记着他自撰的楹联,上句云,“保安寺街藏书一万卷”;但现在走过北平保安寺街的人,谁知道那一所屋子是他住过的?更不用提屋子里怎么个情形,他住着时怎么个情形了。要凭吊,要留连,只好在街上站一会儿出出神而已。
西方人崇拜英雄可真当回事儿,名人故宅往往保存得好。譬如莎士比亚吧,老宅子,新宅子,太太老太太宅子,都好好的,连家具什物都存着。莎士比亚也许特别些,就是别人,若有故宅可认的话,至少也在墙上用木牌标明,让访古者有低徊之处;无论宅里住着人或已经改了铺子。这回在伦敦所见的四文人宅,时代近,宅内情形比莎士比亚的还好;四所宅子大概都由私人捐款收买,布置起来,再交给公家的。约翰生博士(SamuelJohnsom,1709-1784)宅,在旧城,是三层楼房,在一个小方场的一角上,静静的。他一七四八年进宅,直住了十一年;他太太死在这里。他的助手就在三层楼上小屋里编成了他那部大字典。那部寓言小说(alleDgoricalnovel)《剌塞拉斯》(《Rasselas》)大概也在这屋子里写成;是晚上写的,只写了一礼拜,为的要付母亲下葬的费用。屋里各处,如门堂,复壁板,楼梯,碗橱,厨房等,无不古气盎然。那著名的大字典陈列在楼下客室里;是第三版,厚厚的两大册。他编著这部字典,意在保全英语的纯粹,并确定字义;因为当时作家采用法国字的实在太多了。字典中所定字义有些很幽默:如“女诗人,母诗人也”(she-poet,盖准she-goat--母山羊--字例),又如“燕麦,谷之一种,英格兰以饲马,而苏格兰则以为民食也”,都够损的。--
伦敦约翰生社便用这宅子作会所。
济兹(JohnKeats,1795-1821)宅,在市北汉姆司台德区(Hampstead)。他生卒虽然都不在这屋子里,可是在这儿住,在这儿恋爱,在这儿受人攻击,在这儿写下不朽的诗歌。那时汉姆司台德区还是乡下,以风景著名,不像现时人烟稠密。济兹和他的朋友布朗(CharlesArmitageBrown)同住。屋后是个大花园,绿草繁花,静如隔世;中间一棵老梅树,一九二一年干死了,干子还在。据布朗的追记,济兹《夜莺歌》似乎就在这棵树下写成。布朗说,“一八一九年春天,有只夜莺做窠在这屋子近处。济兹常静听它歌唱以自怡悦;一天早晨吃完早饭,他端起一张椅子坐到草地上梅树下,直坐了两三点钟。进屋子的时候,见他拿着几张纸片儿,塞向书后面去。问他,才知道是歌咏我们的夜莺之作。”这里说的梅树,也许就是花园里那一棵。但是屋前还有草地,地上也是一棵三百岁老桑树,枝叶扶疏,至今结桑椹;有人想《夜莺歌》也许在这棵树下写的。济兹的好诗在这宅子里写的最多。
他们隔壁住过一家姓布龙(Brawne)的。有位小姐叫凡耐(Fanny),让济兹爱上了,他俩订了婚,他的朋友颇有人不以为然,为的女的配不上;可是女家也大不乐意,为的济兹身体弱,又像疯疯癫癫的。济兹自己写小姐道:“她个儿和我差不多--长长的脸蛋儿--多愁善感--头梳得好--鼻子不坏,就是有点小毛病--嘴有坏处有好处--脸侧面看好,正面看,又瘦又少血色,像没有骨头。身架苗条,姿态如之--胳膊好,手差点儿--脚还可以--她不止十七岁,可是天真烂漫--举动奇奇怪怪的,到处跳跳蹦蹦,给人编诨名,近来愣叫我自美自的女孩子--我想这并非生性坏,不过爱闹一点漂亮劲儿罢了。”
一八二○年二月,济兹从外面回来,吐了一口血。他母亲和三弟都死在痨病上,他也是个痨病底子;从此便一天坏似一天。这一年九月,他的朋友赛焚(JosephSevern)伴他上罗马去养病;次年二月就死在那里,葬新教坟场,才二十六岁。现在这屋子里陈列着一圈头发,大约是赛焚在他死后从他头上剪下来的。又次年,赛焚向人谈起,说他保存着可怜的济兹一点头发,等个朋友捎回英国去;他说他有个怪想头,想照他的希腊琴的样子作根别针,就用济兹头发当弦子,送给可怜的布龙小姐,只恨找不到这样的手艺人。济兹头发的颜色在各人眼里不大一样:有的说赤褐色,有的说棕色,有的说暖棕色,他二弟两口子说是金红色,赛焚追画他的像,却又画作深厚的棕黄色。布龙小姐的头发,这儿也有一并存着。
他俩订婚戒指也在这儿,镶着一块红宝石。还有一册仿四折本《莎士比亚》,是济兹常用的。他对于莎士比亚,下过一番苦工夫;书中页边行里都画着道儿,也有些精湛的评语。空白处亲笔写着他见密尔顿发和独坐重读《黎琊王》剧作两首诗;书名页上记着“给布龙凡耐,一八二○”,照年份看,准是上意大利去时送了作纪念的。珂罗版印的《夜莺歌》墨迹,有一份在这儿,另有哈代《汉姆司台德宅作》一诗手稿,是哈代夫人捐赠的,宅中出售影印本。济兹书法以秀丽胜,哈代的以苍老胜。
这屋子保存下来却并不易。一九二一年,业主想出售,由人翻盖招租,地段好,脱手一定快的;本区市长知道了,赶紧组织委员会募款一万镑。款还募得不多,投机的建筑公司已经争先向业主讲价钱。在这千钧一发的当儿,亏得市长和本区四委员迅速行动,用私人名义担保付款,才得挽回危局。后来共收到捐款四千六百五十镑(约合七八万元),多一半是美国人捐的;那时正当大战之后,为这件事在英国募款是不容易的。
加莱尔(ThomasCarlyle,1795-1881)宅,在泰晤士河旁乞而西区(Chelsea);这一区至今是文人艺士荟萃之处。加莱尔是维多利亚时代初期的散文家,当时号为“乞而西圣人”。一八三四年住到这宅子里,一直到死。书房在三层楼上,他最后一本书《弗来德力大帝传》就在这儿写的。这间房前面临街,后面是小园子;他让前后都砌上夹墙,为的怕那街上的嚣声,园中的鸡叫。他著书时坐的椅子还在;还有一件呢浴衣。据说他最爱穿浴衣,有不少件;苏格兰国家画院所藏他的画像,便穿着灰呢浴衣,坐在沙发上读书,自有一番宽舒的气象。画中读书用的架子还可看见。宅里存着他几封信,女司事愿意念给访问的人听,朗朗有味。二楼加莱尔夫人屋里放着架小屏,上面横的竖的斜的正的贴满了世界各处风景和人物的画片。
迭更斯(CharlesDickens,1812-1870)宅,在“西头”,现在是热闹地方。迭更斯出身贫贱,熟悉下流社会情形;他小说里写这种情形,最是酣畅淋漓之至。这使他成为“本世纪最通俗的小说家,又,英国大幽默家之一”,如他的`老友浮斯大(JohnForster)给他作的传开端所说。他一八三六年动手写《比克维克秘记》(《PickwickPapers》),在月刊上发表。起初是绅士比克维克等行猎故事,不甚为世所重;后来仆人山姆(SamWeller)出现,诙谐嘲讽,百变不穷,那月刊顿时风行起来。迭更斯手头渐宽,这才迁入这宅子里,时在一八三七年。
他在这里写完了《比克维克秘记》,就是这一年印成单行本。他算是一举成名,从此直到他死时,三十四年间,总是蒸蒸日上。来这屋子不多日子,他借了一个饭店举行《秘记》发表周年纪念,又举行他夫妇结婚周年纪念。住了约莫两年,又写成《块肉余生述》,《滑稽外史》等。这其间生了两个女儿,房子挤不下了;一八三九年终,他便搬到别处去了。
屋子里最热闹的是画,画着他小说中的人物,墙上大大小小,突梯滑稽,满是的。所以一屋子春气。他的人物虽只是类型,不免奇幻荒唐之处,可是有真味,有人味;因此这么让人欢喜赞叹。屋子下层一间厨房,所谓“丁来谷厨房”,道地老式英国厨房,是特地布置起来的--“丁来谷”是比克维克一行下乡时寄住的地方。厨房架子上摆着带釉陶器,也都画着迭更斯的人物。这宅里还存着他的手杖,头发;一朵玫瑰花,是从他尸身上取下来的;一块小窗户,是他十一岁时住的楼顶小屋里的;一张书桌,他带到美洲去过,临死时给了二女儿,现时罩着紫色天鹅绒,蛮伶俐的。此外有他从这屋子寄出的两封信,算回了老家。
这四所宅子里的东西,多半是人家捐赠;有些是特地买了送来的。也有借得来陈列的。管事的人总是在留意搜寻着,颇为苦心热肠。经常用费大部靠基金和门票、指南等余利;但门票卖的并不多,指南照顾的更少,大约维持也不大容易。格雷(ThomasGray,1716-1771)以《挽歌辞》(《ElegyWritteninaCountryChurchyard》)著名。
原题中所云“作于乡村教堂墓地中”,指司妥克波忌士(StokePoges)的教堂而言。诗作于一七四二格雷二十五岁时,成于一七五○,当时诗人怀古之情,死生之感,亲近自然之意,诗中都委婉达出,而句律精妙,音节谐美,批评家以为最足代表英国诗,称为诗中之诗。诗出后,风靡一时,诵读模拟,遍于欧洲各国;历来引用极多,至今已成为英美文学教育的一部分。司妥克波忌士在伦敦西南,从那著名的温泽堡(WindsorCastle)去是很近的。四月一个下午,微雨之后,我们到了那里。一路幽静,似乎鸟声也不大听见。拐了一个小弯儿,眼前一片平铺的碧草,点缀着稀疏的墓碑;教堂木然孤立,像戏台上布景似的。小路旁一所小屋子,门口有小木牌写着格雷陈列室之类。出来一位白发老人,殷勤地引我们去看格雷墓,长方形,特别大,是和他母亲、姨母合葬的,紧挨着教堂墙下。又看水松树(yew-tree),老人说格雷在那树下写《挽歌辞》来着;《挽歌辞》里提到水松树,倒是确实的。我们又兜了个大圈子,才回到小屋里,看《挽歌辞》真迹的影印本。还有几件和格雷关系很疏的旧东西。屋后有井,老人自己汲水灌园,让我们想起“灌园叟”来;临别他送我们每人一张教堂影片。
1935年3月21日-23日作。
篇17:浅谈古代文人性格散文
浅谈古代文人性格散文
不知什么时候自己与文学结了缘,舞文弄墨也有些时日了,如今在大学里学的也是中文。也许我称不上是文人,但深爱文学多年,多少渐染了些文人的情怀和文人的性格,却不知这是好是坏。中国文人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身上似乎与生俱来都有一种悲剧性。
我偏爱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这类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细细品读这类文学作品时,我常常自醉于文字语言之优美,内涵意蕴之深刻,同时感觉到各不相同的文人性格,时日久了,我也有了些文人气,所以大多朋友觉得我多愁善感、清高,因为我深爱婉约词派和隐士文化。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形式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而各个时代的文人性格上总有许多相似点,性格决定命运,这也许也是为何大多文人身上充满悲剧性。
从楚说起,那首先想到的必定是屈原了,屈原是理想浪漫主义文人。而说道浪漫主义文学,我们又自然想起李白,这个诗中谪仙,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人物。而如果对屈原和李白的个人性格和人生经历做一个详细的了解与分析,我们会发现他们那种理想化、浪漫化却又傲骨铮铮的性格决定了其终生壮志难酬和的命运惨剧。屈原和李白都生活在一个走下坡路的王朝,都壮志凌云,但是都郁郁不得志。一个颠沛流离,郁郁而终;一个报国无门,含恨而死。这样的时代中的统治者的身边围绕着的都是一群阿谀奉承,极尽满足帝王个人欲望之能事的小人。但是屈原和李白刚正直言、放诞不羁、自视清高的性格显然不容于时代,难以进入中央决策高层,得到帝王赏识重用。屈原惨遭流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李白故作潇洒放逐白鹿青崖间。从他们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们的性格与时代的矛盾。屈原在离骚中说“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所以屈原是很清楚这是个疾贤称恶的时代的,但他偏偏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因为他本性刚直不阿,难以做到委曲求全,所以他自然也不信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这也正是他个人悲剧无法避免的原因,于国于时并无所补。而李白的作品读之,确实能让人觉得一气呵成,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极度浪漫和潇洒。但细细读来,李白是真正的潇洒和浪漫吗?像《将进酒》,前面说了一大堆很潇洒很超脱很豪情的话,但最后一句却是“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他并不是从心底里潇洒,不然又借酒消愁做什么呢?《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开始一大段是多么光风霁月呀,但最后还是忍不住要说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在暗叹世事艰难,自己壮志难酬。而像“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难免有抱负实现之路难于上青天之叹,“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自叹形单影只,知己难逢。至于什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之类就更是直诉愁情烦事,浪漫主义背后是深深的哀愁与不得志,诗仙有的其实是颗饱受折磨与煎熬的心。这一切都是由其性格决定的,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落差的,心高志大而又宁折不屈者往往是悲剧命运,这样的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不在少数,他们的才华叫人惊叹,而命运却令人惋惜。
而到汉时,赋这种“摛采铺文,体物言志”的文体是当时文学体裁的主流,而说到汉赋就不得不提一提司马相如和严嵩为代表的功利实用主义文人。这类人从品格上讲是比较低下的,他们一切从统治阶级的喜好和需求出发,或没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一味迎合奉承;或干脆做违背良心道德的伤国害民之事,沦为文人中的败类,历史的罪人。这类文人的作品一般来说中规中矩,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但有一些宫廷诗、应制文还是在文学上有一定价值的。像唐朝宋之问就是一个典型,宋之问见其外甥刘希夷的一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颇有妙处,便想占为己有,刘希夷不从,宋之问于是用装土的袋子将刘希夷压死。为了功名利禄他还曾想成为武则天的面首,写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诗作就更是枚不胜举了。宋之问后来被贬为泷州参军,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度大庾岭》诗真实生动地叙述了过岭的情景,凄楚悲凉,真挚感人。一句“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情景交融,将他魂断庾岭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足显其才。然可惜不走正途,空有满腹才华!
时至魏晋,文人当中,竹林七贤和陶渊明是主角。大概是魏晋文人受玄学影响才任性率真,豪放旷达。这些性格也正集中体现在嵇康等竹林七贤这些真名士身上。嵇康率性,他不愿受礼法束缚,主要在政治上不愿入仕.当然生活上也有,如《与山巨源绝交书》讲的“七不堪”之事,其中就有“危坐一时,痹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不已”一条。较为放达者为阮籍。《世说新语·德行》二十二注引王隐《晋书》说:“魏末阮籍嗜酒荒放,露头散发,裸袒箕踞。”他在生活中有很多不拘礼法、不拘细节的故事。《世说新语·任涎》十一中说:“阮步兵丧母,裴令公往吊之。阮方醉,散发坐床,箕踞不哭。”这是说他居丧“散发坐床,箕踞不哭”。但《世说新语·任诞》九又说:“阮籍当葬尽,蒸一肥脉,饮酒二斗,然后临快,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而引邓荣《晋纪》则说:“籍母将死。与人围棋如故,对者求止,籍不旨,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三斗。举声一号,呕血数升,皮顿良久。”不同的是这里籍母不是已死而是“将死”。虽然在某些细节上有出入。但阮籍居丧不拘礼则是事实。而陶渊明归隐的代表。这也是后来大多文人在作品中表现出归隐思想的原因吧。他们或淡泊名利不愿沾染红尘是非,清心寡欲但求修身得道;或是经历人生挫折看破世情超然出世,归隐田园;或是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行事怪异出人意表,崇尚清谈,自得其乐,对当局采取不合作态度。这种文人实际上是属于与社会格格不入,难以适应也不愿适应社会的高人、怪人。他们的作品超脱不俗,从不涉足政治俗世,着眼于理想世界和自然田园风光,描绘诗情画意的生活,抒发内心的宁静平和。这一类的文人往往写出的作品是最原生态的纯艺术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圆转自如,注重个人内在修养是最贴近的,也与书法、绘画、园林建造等其他艺术形式最能相通。他们这样的性情和生活其实也不失高雅滋润,有其叫人艳羡之处。这或许也是我为何喜欢隐士文化的原因,所以我有时也显得不现实,和这个社会相差太远。这类文人身上也充满了悲剧色彩。
自魏晋开始文人性格有了一个小小的转变,就是后来的文人或多或少有了一些归隐的思想。而到唐朝又有一种突出的文人性格便是像杜甫那样的现实主义文人,他们忧国忧民,心念苍生,体恤民间疾苦,这在后世中又表现在范仲淹、关汉卿、于谦等人身上。这类文人是最具社会责任感,最关心民生疾苦的。他们置个人命运荣辱于国家民族百姓的兴衰悲喜之后,用积极的姿态参与社会活动,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坚持信念毫不退缩,为国家命运而鞠躬尽瘁。他们的作品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与社会现象,为老百姓大声疾呼。杜甫的《三吏》、《三别》,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关汉卿的《窦娥冤》,无不成为千古传颂的名作名句,而他们的人格魅力与道德品质更是万古流芳,这类人物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顶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但是他们身上也具有悲剧色彩,因为在政治上也难施展拳脚,遭贬遭谪是家常便饭了。
至于宋朝文人体现的突出性格有两种,一种是苏轼、辛弃疾一类的豪放词人,一类是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词人。豪放词人如苏轼之类的多是在政治上示意,但比屈原李白更能适应社会的,他们在政治上的经历与遭遇虽然也并不好,也没能得到帝王足够的信任和赏识,有许多不如意,仕途屡遭贬谪排挤,但他们用一种人生的豁达,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百折不饶、入世进取,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和品格。其作品体现了真切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世界、生活的热爱,既反映国家大事、历史文化又描绘自然山川、人生情怀,其风格豪情大气而不失稳重理性,折射出他们的光明磊落与乐观向上,乃是值得人钦佩的英雄杰。而以柳永、李清照他们都是婉约派的代表,这类文人在政治上既没有屈原李白之类的报负,也没有杜甫范仲淹之类忧国忧民的情怀,更不会来个归隐田园,梅妻鹤子。他们更加关心的是身边的人和事,是人生中微妙的感触和那种小资生活的情趣,是专心致志地搞自己的爱好,做学问、谈学术,探究人类的感情世界。这类文人其实摆脱了中国文人政治化与文学传统模式内容的约束,千百年来,由于文化为统治阶级与官僚群体所垄断,文人即政客即官僚,文学作品表达的多是政治社会历史、个人志向抱负、自然与边塞风光等,极少涉及人类内心情感和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作品。这一类文学作品的出现使得中国文学更加平民化、人文化。是他们用自己细腻的感情和笔触,捕捉到身边的一点一滴,写出了更加全方位的中国社会与百姓生活。我是个爱好自由的人,不喜政治,这也是我爱婉约派的原因了。而这种文人性格也再后来的纳兰容若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虽是御前侍卫,但是他并不喜欢自己的地位与职务,他只是想写点自己的情感小诗。这类文人的悲剧性往往在于社会的要求与自身想法的矛盾。李清照是女人,所以可以不理政治,当然在那个时代也没资格参与政治,所以她个人的悲剧与社会要求无多大关系,但社会的**最终夜还是使她颠沛流离凄惶而终。而男人,特别是读书人,谁又不信奉“学而优则仕”呢?可是官场生活却又并不是他们真心追求的,所以柳永偶失龙头望的时候还可以换了浅斟低唱,但是又不得不想办法考取功名,但是官场真的不是他的“菜”,所以注定这样的文人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他们只适合做个文人!纳兰容若虽然一生下来就拥有了比普通人更多的东西,但是那不是他喜欢的。同样,他虽身居高位,衣食无忧,但是依然郁郁寡欢。
自宋之后的文人无非也就这几类性格了。总的说,文人的性格大多使自己命途多舛,以悲剧结局,但不论怎样,他们的才华却是值得人称赞的。在古代,每个朝代都有一个这样特殊的群体存在,但是这个群体似乎却与每一个朝代都有着某种矛盾,所以注定他们身上充满悲剧色彩。却不知现在这个时代的文人是否也一样呢?
5月
篇18:爱上创诗随笔散文
爱上创诗随笔散文
不知不觉?人生己过一部分,这一部分里的一部分有时吸取了珍贵的教训,
有一些教训让我受益非浅,也因为这教训让我更了解自己,
发现了?原来自己有创诗的思维,还会沉溺在文字之中?
我喜欢创诗,我觉得诗是个很有押韵的东西,
虽然它不会有音乐,可是当你一旦接触它时,心中自然就会有一种与它溶为一体的引力,感觉自己最清楚不过?
创作一些诗让我获得心灵上的寄托,倾诉了自己不想对别人说的委屈,秘密?
有时自己会调皮地对人谎称是从网上抄袭,望着别人看着自己的诗时,不禁沾沾自喜,
有时自己会把秘密藏在诗中,望着别人不明白的含义,自己却是最清楚的`那位,不禁佩服自己?
这么一说,也该感谢寂寞与忧郁给予我能量吧!
要不是寂寞,也不会独自静静地花时间在文字上?
要不是忧郁,也不会有灵感出现在脑海中?
所以?我该感谢它们?
有时会愤怒,就创作一首诗来发泄,
有时想诉苦,就创作一首诗来倾诉,
有时有委屈,就创作一首诗来解锁,
有时的感触,就创作一首诗来记下?
如果有细心观察,我通常的诗都是要同排同数目?
所以诗是我生活里不可缺的一部分!
★ 梁实秋简介
★ 拟挽歌辞其三赏析
【文人的绝笔诗随笔散文(共18篇)】相关文章:
是你让我读懂了沉默作文900字2023-06-09
《虞美人》教学设计2023-06-08
赤壁赋教学设计2023-12-12
文章诗经的阅读理解2022-07-31
清明节是哪个朝代2022-07-29
诗歌的特点2022-05-04
风铃泪散文随笔2023-06-11
读李煜作文800字2022-12-21
游沈园有感:爱国诗人陆游2022-07-22
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202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