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A讲稿:互联网产品的交互设计方法(锦集12篇)由网友“下下下下次再说”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UPA讲稿:互联网产品的交互设计方法,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UPA讲稿:互联网产品的交互设计方法(3)
练习:QQ空间日志、心情、私密记事本 参考方案 总结归纳内容: 1. 日志 2. 心情 3. 私密记事本 树状图: 方案一: ● 主页 ● ...
练习:QQ空间日志、心情、私密记事本
参考方案
总结归纳内容:
1. 日志
2. 心情
3. 私密记事本
树状图:
方案一:
● 主页
● “大日志”
■ 日志
■ 心情
■ 私密记事本
● 音乐盒
● 留言板
● 相册
……
方案二:
● 主页
● 日志
● 心情
● 私密记事本
● 音乐盒
● 留言板
● 相册
…
根据上面两种不同的树状图方案,接下来的页面草图也会是不同的,你可是试着画画…
方法三. 任务走查法
这是一种优化现有产品的方法.成本低,见效快.对产品整体上影响小.
以用户任务为线索,以可用性准则为依据.是的,这个说话很好记,类似“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用户任务”是指用户实际使用这个产品时需要完成的任务.这个方法中,需要操作者依据主观判断制定用户任务,而不是通过用户研究.这虽然有可能造成更大的误差,但同时节约了时间成本.实际工作中,参与这个产品设计的同学坐在一起讨论一下,通常是可以比较准确的描述出用户任务的.
“可用性准则”在这个方法中是指:页面表达原则、信息构架原则、视觉表现规范,这三部分.页面表达原则和信息构架原则就是前面提到的,视觉表现规范是专门针对视觉设计而制定的.这个方法要处理的问题是现有产品,因此,不同于产品原型,更多了视觉表现这一环,在视觉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应该在走查中一起发现.
视觉表现规范
1. 滚动条看上去应该象滚动条
2. 表单的对齐方式
3. 重要的内容显示在第一屏
4. 导航应出现在第一屏上半部分
5. 尽量避免使用装饰性的图标
6. 避免内容看上去象广告
7. 光标样式
8. Tab需要有三种状态而不是两种
9. 红色表示警示,绿色表示ok,黄色表示提示
10. 灰色通常表示“暂不可用”(disabled)
具体操作
第一步. 分析并总结所有任务
第二步. 根据任务进行评估
评估中需要注意:
1. 不影响任务的问题不记录
2. 被记录的缺陷是有根据的(根据可用性准则),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感觉.
实例:QQ秀快速换装
第一步. 任务列表:
● 换一套新形象
● 换表情
● 换心情
● 随便逛逛
● 换一个自己以前的形象
第二步. 评估.以“换心情”任务为例:
问题1 副标题表意不明确
描述:
这句说明仍旧没能说明“这里是什么功能”.如果能通过这句话说明:“在这里添加文字内容,显露您的心情”,说明的效果会更好.至于“让好友都知道!”这几个字几乎是没有用的,没有传达任何信息量.
依据:页面表达原则:信息的表达应该清楚、明确、直接.
问题2 “请输入心情秀”表意不明
描述:
“请输入心情秀文字”其实是第二层要表达的信息,第一层应该是:“这里还没有输入文字”.没有第一句,直接是第二句,需要用户花些时间来推断,推断出,这里显示“请输入心情秀文字”是因为自己没有写文字进去.
依据:页面表达原则:信息的表达应该清楚、明确、直接.
问题3 拖动心情秀时,光标使用不正确
描述:
光标在框中的是link的手型,实际上应该是十字箭头.现在会被误解为有点击操作.
依据:视觉表现规范:光标
问题4 “心情秀”概念不清
描述:
“心情秀预览”暗示出,“心情秀”是指外框+文字内容.
“换心情秀”功能只是换框,这意味着“心情秀”是指外框.
措辞上的含混使得同一个名词出现两种不同的定义,不易于理解.“既然心情秀是指外框+文字内容,那么当我点击”下一个“后,其中的文字内容是不是也会变化?”
依据:页面表达原则:措辞统一
问题5 换心情秀外框操作不便
描述:
“上一个”“下一个”的操作不方便.无预览图,无法确定当前选项在全部“框”的列表中所处位置.
依据:页面表达原则:操作结果不可预知
问题6 “预览”按钮视觉效果不佳
描述:
预览按钮视觉样式比较象disabled
依据:灰色通常表示“暂不可用”(disabled)
问题7 “脱掉”按钮不易找到
描述:
“脱掉”按钮在框的有下角,很多时候看不到,并且文字超小.
依据:页面表达原则:信息的表达应该清楚、明确、直接.
练习1:QQ秀照相馆
练习2:Qzone滔滔心情
总结任务走查法:
为什么要强调是“按任务”.因为,类似“保存形象按钮太难看啦~~”之类的问题是不应该提出来的.因为用户在实际使用的时候,这个问题是远远不如“误以为预览按钮不能点击”重要.“按任务”是在确保评估更接近真实.
“按任务”很多时候与“按栏目”差不多的,但是按任务的优点在于:
1. cover到了各个栏目之间跳转可能出现的问题.
2. 抓住了重点的问题,而放过了无关紧要的问题.比如:“申请红钻”按钮.
总结任务的过程实际是简化了的“人物角色-情景描述-任务分解”方法.
最后最后的总结
从狭义的交互设计的定义来看,交互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表达.通过清晰、准确、简洁的表达进而实现人机交互.
互联网产品的交互设计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就演化成了:互联网产品应该如何去表达.
以上方法都紧紧围绕着“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让产品的表达更有效”这个核心展开.
那么,
let's talk
let's talk
let's talk
厚诚集智 成长无限 企业大学网 www.51hlht.com
篇2:UPA讲稿:互联网产品的交互设计方法(2)
方法二. 结构图法 这个方法的思路:抛开页面细节只考虑信息的组织形式.抛开页面细节,是的,就是上面讨论的那些具体的页面细节,只考虑信息...
方法二. 结构图法
这个方法的思路:抛开页面细节只考虑信息的组织形式.抛开页面细节,是的,就是上面讨论的那些具体的页面细节,只考虑信息的整体构架,而页面的细节留在确定了信息构架之后,用自然语言法来解决.
信息构架的原则:
1. 一个页面一个主要内容.
2. 个人信息&公共信息.
3. 网页基本内容有两种:列表和文档
4. 更少的信息更好
5. 一个用户自己生成内容的document页,有两个状态:浏览状态&编辑状态.
6.信息树应该尽量窄而浅,并且尽量保持平衡.
7. 与现实生活经验相符
l ● 页面在网站中需要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l ● 同等级的内容应表现成并列的样子.
……
信息构架的常见模型:
1. 列表+详情页+列表聚合页
2. Wizard模式.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3. 主页+若干个“临时”页面.例如:google帐户
具体操作
第一步. 明确描述全部内容.总结归纳产品所需要表达的所有信息.
第二步. 画树状图.
第三步. 用纸画各页草图.草图中需要包含的关键元素:页面标题、导航、重要的链接和按钮.
第四步. 模拟演示网页操作行为.
实例:黄钻等级
第一步. 总结归纳内容:
● 用户个人的的黄钻等级信息
● 等级介绍
● 黄钻功能特权介绍
● 黄钻贵族可免费领取的道具
● 黄钻活动
第二步. 树状图:
如果单纯的按照上面概括的信息罗列,则可以规划出一个黄钻贵族的网站,树状图如下:
然而,信息构架的设计往往要建立在对现有产品深刻的理解基础上.
Qzone的现状:一个社区,成千上万个个人空间.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设计新的黄钻等级?
我们的方案是这样的:
第三步. 草图:
这里需要强调:纸原型中应包括页面标题、模块的标题、导航、重要的链接和按钮,而不只是页面最顶端的导航.有了重要的链接和按钮才能清楚的演示出各个页面之间跳转的关系.
最后,第四步. 手握原型,演示页面间的跳转,确保整个流程的顺畅.
厚诚集智 成长无限 企业大学网 www.51hlht.com
篇3:产品领域探讨(互联网领域)交互设计
探讨1:产品与业务的关系是什么?平常大家常说这2个词,使用的频率那是非常高的,有时候甚至会混用,认为产品就是业务,说到业务自然就指产品,从面向角度分析这些讲法都是正确的,业务是接口,产品是对象,因而:产品 instanceof 业务 = true,业务 = new 产品。业务,通常指从事的事务(外部人员看,称为从事;内部人员看,称为开展;都一个意思),它的目的是定性;产品,通常指是一种资源,是对能力(也即业务)的实现,它的目的是定物。一种业务,可以有多种玩法,多类人群,那么就会产生多种产品,有时候,一个业务可以产生一条产品线,甚至产品平台。
探讨2:用事物本质来理解互联网产品。组织内一群人在讲产品,但大家讲的是一个东西吗?我看未必。从上图,定义了产品的三个阶段,概念阶段,本体阶段,运行体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产品的概念,但实际上不是一个东西,大家关注的视点,做的事情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阶段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确定要提供的服务;本体阶段以服务为核心,生产产品;运行体阶段,产品需要企业内的资源、参与者、知识组成的环境来输入能量,把产品实际运行起来。下面再引入参与者角色,进一步理解产品的事物本质:在概念阶段,用户提出需求,这个需求怎么传递到企业?需求获取途径千百种,各显神通。最终这个需求要落在产品经理手里,执行产品设计过程,处理上图所列的5件事情,其中确定业务是定根本,确定风格是定原则;其它如交互、用户体验、规则等事情,都是在这2个根本的指引下进行,最终完成产品设计(我称之为定义产品概念)。在这个阶段,用户说的产品大多是需求,公司说的产品大多指业务能力,产品经理说的产品是“确定了的产品概念”,业务分析师、技术分析师、用户体验设计师所说的产品与产品经理是一直的,但不同的角色关注重点不同:(A)业务分析师,关注产品在企业内部的能力模型,从业务逻辑上清晰绘制产品的内部体系;(B)技术分析师,关注产品在技术上的可实现性和产品风格中的部分质量属性;(C)用户体验设计师,关注产品风格的实现,完全以客户的体验为中心进行设计(《用户体验设计?——是什么不是什么》)。
本体阶段,这个阶段是对概念阶段产品的生产,生产的最后阶段有一个产品验收,验收的基本指标也是“是否匹配业务,是否匹配风格”。
运行体阶段,对于不同的角色所执行的操作不同,其看产品的视点也不同,但大家在“业务,风格”的认同点是相同的。
传统软件产品卖的是产品的本体,按照个数计算价格,客户拿到后自己运行;互联网产品卖的是运行体提供的服务,按照流量计算价格,产品的核心价值点在网络公司这儿运行。
探讨3:产品风格与产品品质是啥关系?产品品质是指产品的质量属性,例如美观,易用,高贵,轻盈,高效,耐用,高技术,人文领域等;产品风格是指一组产品品质的组合和搭配,例如将易用、高效、耐用组合在一起,搭配出一款产品风格,再用高贵、轻盈搭配出一款产品风格,用2中风格设计手表,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不同,面对的人群也不一样。品质很像文化,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因而,不同的产品风格其面对的认同群体是不同的,我们常说的品牌就是能一直保持某中产品风格的东西。Yahoo与Google的搜索,其产品风格不同,所产生的品牌效果也不同。
探讨4:产品服务质量和产品品质是啥关系?产品品质是产品固有的,客观存在的。产品服务质量是客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对产品品质的评价,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要分析产品服务质量与产品品质的匹配度,就得科学采样,科学分析;此外是否每一个产品品质都必然在动态期间产生随机性哪?不是的,有些品质是终生不变的,
探讨5:产品风格与用户需求。用户需求、用户群特征、业务特征是决定产品风格的充分条件。为什么加入业务特征哪?举个例子,信息类网站(论坛,门户等)、支付、SAAS、C2C交易类网站等,能共用一种产品风格吗?恐怕不行,业务复杂度不一样,业务过程不一样,业务诉求不一样,这设计出来的产品风格,也自然是不一样的。
探讨6:产品品质转换为产品需求。产品品质可以转换为具体的产品需求,例如,稳定性,就可以转换为一个关键产品需求;易用性,也可以分解为多个产品需求:操作简单,流程简单,实时交互等。在探讨4中,讲到品质动态波动的问题,这些东西可以转换为风险需求,波动的幅度可以作为风险优先级的评定原则之一,对于产品经理来说,这些风险属于固有风险,或称之为系统风险,它是无论如何管理,都无法避免的,只能想办法降低这种风险波动的幅度和尽可能减少诱因。
探讨6:业务分析师的价值。既然有了产品经理,为啥还需要业务分析师?传统的一些互联网软件都是比较简单的,什么论坛,社区,信息发布,视频,MP3等偏向信息类的应用,产品经理一个人全搞定。到了今天,商业逐步加大在互联网的占用地位,其对产品经理的要求有所差别,商业自身是复杂的,商业对数据的要求是不同的,商业对企业内部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商业对协作的要求是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产品复杂性对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点,我认为与电信类业务有所相似,用户看到的一个简单产品,在企业内部需要一系列的内部能力体系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业务专家(未必是产品创新专家或产品经理)使用专业的分析方法进行业务分析,通过这个过程,降低产品系统风险、降低整个企业业务的结构性风险、减少业务模型变更引起的企业级风险、增加业务敏捷性、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鼓励资产重用、从业务层面开始SOA,而不是技术层面。
探讨7:产品风格与架构风格。产品风格是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它是产品在概念、本体、运行体三个阶段共享的基本法。产品风格是架构风格的重要输入,架构风格是产品风格的实现。
探讨8:产品分类和产品标识。产品分类和产品标识的目的是为了产品管理、产品销售、产品营销、产品计费、产品分析、用户研究等提供标准化体系。产品分类的指标是业务域,产品切分的指标是产品风格。
探讨9:产品与产品模型。产品模型是指一套标准化的产品研发模型,它的核心业务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圈定产品风格,避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乱状横生。只有建立了产品模型,才能建立产品线,也才能建立产品平台【参考《开发者对平台-产品平台-产品线架构的探讨》一文】,也只有建立了产品模型,通用业务模型的建设才能事半功倍,例如,安全,客户服务,运营,客户引导,产品依赖,过程等,也只有建立了产品模型,多渠道策略才能以最低的成本实现。
探讨10:产品与信息架构。待定。
探讨11:产品与商品。互联网公司最终卖的是解决方案,是服务,这与电信是一样的。那些固化的解决方案,我们封装为商品,标记一定的价格,销售给用户。解决方案是由一组产品或单个产品构成,由于包装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商品。
本文来自:www.esbzone.net/product_model/
篇4:互联网产品设计师职业生涯交互设计
其实这个话题已经在侧面写了好几篇深刻反思,用我自己几年工作实践的体会来看,性格决定了将来的发展,某些特质虽然可以掩饰,但在这之上必然不可能有大作为。
我是典型极简主义(包括沟通),而且对事物相当有耐性的极端完美主义性格,擅长追本溯源。当我真正意识到自己性格特质的时候,便开始在工作中有意做取舍。很多事情不是做不到,而是成本太高,性价比又太低。
产品经理不是唯一选择
个人认为不管软件领域还是互联网领域,产品做不好的根源,主要是缺乏Senior专业技术人员,但更重要的是业余管理人员泛滥。这也许是任何行业、技术高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曾在产品经理的责任中提到“设计做的再好不一定能胜任产品经理,因为两者的职业素质和职责不同。”在软件领域还有个说法“国内软件做不好,是因为很多人刚在技术、业务上小有积累、小有成就,就忙不迭去做管理、开公司,觉得那才是提升。”
归根结底,前不久鲍鹏山老师点评武松的那个观点也许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中国文化中很不好的一面,就是人人都特别看重体制里面的位置,把这些东西看成是自我的最高价值。”
管理与专业是两条路
最早接触这个概念来自外企,当时觉得工程师薪水比VP高,在国内是件挺稀罕的事情。这里有篇由Sun员工创作技术人员的晋升路线,在软件技术领域具体有一定代表性。文中提到:
TechnicalIndividual Contributor(Professional)People ManagmentMember Technical Staff (1,2,3,4)Staff EngineerEngineering Manager 1Senior Staff EngineerEngineering Manager 2Distinguished Engineer (1,2,3)
Principal Engineer (1,2,3)DirectorFellow (1,2)Vice President (1,2)
严格基础训练到MTS4后开始做选择,继续做Engineer?还是换口味做Manager?基本经过之前的考验后,我们对自己都能有清醒认识,
两套体系都分别有对应层级,但再往后的进阶几乎已不是技术含量问题,而是我们的天份决定能走多远,说白了就是“性格决定命运。”并且在Senior位置上退休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给雅虎干活时,了解到雇员也有P和M两套晋升体系,P代表professional,M代表managment。分别用数字代表level高低,涵盖了做设计和工程的两类技术雇员。相比Sun不够细致,但也许更适合互联网公司的高速发展。结合Sun的经验,个人认为合理的产品团队组织结构如下:
ProductProfessionalManagmentMember Design Staff (1,2,3,4)Staff DesignerProduct ManagerSenior Staff DesignerSenior Product ManagerChief DesignerDirectorArtistVice President产品专业管理设计专员 (1,2,3,4)高级设计师产品经理资深设计师资深产品经理首席设计师产品总监艺术家产品副总裁设计“师”不是随便说的,产品设计师里再细分职能的信息架构师、交互设计师、界面设计师、视觉设计师根据团队,以及产品要求制定。也就是个名片上的title问题,通常不建议划入组织体系。因为强大而灵活的团队中,设计师职能可能会变,而且兼多个职能也正常。
现实中最常见的问题是专业人员不服管,有两种可能:一是M的管理手段太弱,喜欢对P发号施令而无法协调,经常被顶撞;二是M的理论基础太菜,与P没有共同语言而无法沟通,经常被鄙视。要知道在团队里,只有英雄之间才可能惺惺相惜,中国传统文化更讲究“士为知己者死。”
比较崇拜的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访谈中提到“我不大善于跟人复杂的交往,我希望单纯,但是人对人之间一定是复杂的,人都物之间就显得简单。”我想真正的设计师听了都会很有感触,因为只有与事和物打交道,拼的才全是我们自己的能量。
挺瞧不起这个“管理是一门艺术”的说法,好像做管理是个很牛的差事似的。这不废话嘛,任何事情做到高处都是艺术,中国古代经典类似说法多去了。真正的Professional应该懂得如何看无字书,如何弹无弦琴,理论和创新都值得一辈子去实践,积累和沉淀才是王道。
原文链接:blog.rexsong.com/?p=6054
篇5:互联网产品经理和原型设计交互设计
一个合格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在向技术部提交产品策划方案时,除了详尽的需求说明外,还必须提供清晰易懂的产品原型设计(Prototype Design)方案,优秀的原型设计不仅方便在前期进行研讨,也可以更好的帮助美工和开发人员理解产品特性,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以下简单聊几句产品经理和原型设计,希望和大家多多交流。
原型设计是什么
产品原型简单的说就是产品设计成形之前的一个简单框架,对网站来讲,就是将页面模块、元素进行粗放式的排版和布局,深入一些,还会加入一些交互性的元素,使其更加具体、形象和生动。
原型设计应该是UI、UE设计师的事情?
这是很多人的一个误解,UI、UE设计师是将原型做成实际页面效果的角色,他们的工作流程应该在原型设计之后展开。通常来讲,产品经理才是整个流程中最了解产品特性,最了解用户和市场需求的角色,设计师从设计的角度也许能做得很出色,但是对于产品、用户、市场、业务的理解远不如产品经理深入,准确的讲设计师做的是视觉设计,是将产品原型设计成产品经理的预期状态。如果产品经理只是有个idea,而让设计师去发挥的话,只会让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反复纠缠,反复修改,举个例子:淘宝很炫耀的搬出了业务部主管折磨设计师的案例,实际上这是缺乏产品经理这个角色,或者说产品经理不称职和设计师沟通不够导致的后果。
原型设计如何体现?
纸质:很多人比较推崇纸质原型设计,就是用笔和纸进行产品原型描绘(白板也常常起到类似的作用),不过我认为这只是产品经理进行原型构思阶段使用的最佳方式,不过这才是原型设计的第一步,构思和框架基本确定之后,就需要将这个“纸上谈兵”的框架转移到更形象直观的电子文档上,便于后续的研讨、设计、开发和备案。
WORD:这是原型设计时常用的一种方式,在WORD文档建立一块画布,用文本框、图片、控件等等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原型设计方案。WORD文档门槛低,使用方便,功能效果丰富,如果一个熟练者甚至可以达到一个很好的类似实际页面的表现力,我的同事做出来的原型连设计师都夸奖它好比PS设计图一般(不过原型设计不讲求美观,不推荐花费过多精力去修饰)。但是WORD文档的WEB控件不是太好用,交互性也较弱。
VISIO:这也是常用的原型设计工具,它的操作比WORD更加方便快捷,可以进行快速原型设计,但表现力弱一些,毕竟它不是专门的网页原型设计工具。
Photoshop:也有人使用,不过用PS进行原型设计,费时费力,改动很不方便,容易降低效率,PM还是不要抢了UI设计师的饭碗。
Dreamweaver:这是网页设计工具,但是对于功能复杂并且交互性很强的产品,可以通过DW去设计简单的HTML交互稿,这样更有说服力。
专业原型设计工具:iRise Studio、Axure RP Pro、Mockup Screens等都是不错的原型设计工具,不仅具有丰富的web控件,交互性也做得很好,其中Axure RP Pro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不过都是商业软件,都是E文,而且使用起来复杂一些。
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团队,对于互联网产品的原型设计可能采用的方式会大相径庭,不一定非得使用某种固定的方式,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产品经理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产品经理应该是公司综合素质要求最高的一个角色,他必须具备一定的调研能力,也必须具备良好的洞察力、分析力、策划力;他需要懂得市场和用户,也需要懂得产品和内容,甚至还需要懂得公司的战略和运营;另外还要懂得一些设计和程序开发,最后也少不了优秀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可以说产品经理绝不是每样都精通,但肯定应该是样样都懂,他集中了公司所有团队的才干于一身。
当然对于创业团队来讲,有时不可避免的会一个人身兼数职,原型设计也比较随意和主观,但是到公司成长到一定阶段,Product、UI、UE、Porgam都需要明确的分工。另外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大家越来越重视UI、UE,却忽视了产品的源头:产品经理,对于中型公司来讲,产品经理才是公司的核心,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会让产品设计开发事半功倍,但是一个蹩脚的产品经理也会让产品陷入困境。
最后简单总结几句:
产品经理也许不是专才,但一定是全才
产品经理不是万能的,他的策划文案和原型设计方案也需要经过多次的修改完善
原型设计注定是要用来修改和完善的,不要花费太多精力在原型的外观美化上,除非你本来就很擅长外观设计
不强制你使用某种工具,但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原型设计工具;
Comments on “互联网产品经理和原型设计”
fakejobs
01月 25th, at 1:28 pm
我也是产品经理,但完全不同意你的观点:
1.首先你对原型的解释就不够理解原型的意义,“就是将页面模块、元素进行粗放式的排版和布局”这里不过是原型的构思阶段罢了,很适合用纸质原型,但是如果你拿着这份东西交给视觉设计师,保证做出来的产品恐怕是失败的。因为视觉设计师不理解你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究竟要表达什么,也看不到整个产品的全貌。
2.“加入一些交互性的元素,使其更加具体、形象和生动”,这句话可见你对交互的理解有些片面,首先“交互性的元素”就是一个歧义词,“Getting input from users”、“Dealing with data”的元素是不是都算交互性元素?其次,交互元素不是应该后期加入的,你先画了框架,再画交互过程,这样的产品已经脱离了用户的使用的流,而是你头脑中设想的框架,仍不算交互产品。再次,加入你所谓的交互性元素,不是为了形象生动,你已经忘了用户的task,还口口声声说最了解用户有什么意义呢?你只能了解用户是谁,但对用户要做什么完全遗忘了。
3.“UI、UE设计师是将原型做成实际页面效果的角色,他们的工作流程应该在原型设计之后展开”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个产品必定失败。我以为好的产品经理应该尽早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项目中的每一个人,并尽最大努力完成自己的那部分职责,你应该知道UE知识、运营知识,但是不要以为自己是这方面的专家。每个人都不能集中了公司所有团队的才干于一身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
4.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起码先管理好这个blog,
比如,这个留言框如此之小,你自己有用过吗?这个细节就阻止了想留很多话的用户——如果你画原型图,你能注意到这个问题吗?
5.再比如,每篇文章的留言上面都有红色的链接“read more”,这个链接是做什么的?我已经打开了具体的post,为什么还要read more?点进去还是本篇文章——如果你画原型图的时候,为什么不考虑这样的细节?
6.结论:不要以为画原型图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不管这个人的头衔是产品经理也好、UE也好、PM也好,只要他具备专业的知识。
狂风
01月 25th, 2008 at 2:18 pm
fakejobs,有些误解,这里主要探讨的是原型设计部分,不涉及产品策划的其他流程,另外原型设计设计只是需求规划的第一步和UE设计师收到方案进行初稿设计完全是两个阶段。
1、原型设计只是产品策划方案里面的一部分,提交给设计师的当然不只是一份原型设计这么简单,这里没有谈论产品策划只是谈论其中的原型设计部分如何做。
2、加入交互性元素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入原型设计的,例如使用axure就可以在原型设计里面加入交互功能,只是为了让原型设计可以表现更充分,而普通的WORD文档、图片等还不具备这个条件,实际上大部分原型设计是不便于表现交互性元素的。而要完全阐释产品的交互,是需要通过流程图、框架图、需求说明文档、甚至HTML页面、PPT、FLASH等其他形式和手段来实现。这里也不是讨论交互产品的完整设计过程,只是讨论“原型设计”部分能够充分表达出来的东西。
3、产品经理只是做简单的原型设计,可以说还只是一个框架图,直接点讲就是阐释一个需求,在前期需求规划部分,产品经理可以调查市场、发动公司其他部门进行研讨、方案决策,最后再形成产品策划方案提交给设计或开发部门。我讲过“原型设计注定是要用来修改和完善的”,这之后还需要同设计部、开发部进行不断的沟通、修正、完善。
我也说过产品经理需要有综合的素质,但不是说他每样都很精通,更需要的是广博而不是专业,他缺乏或者不擅长的地方,需要懂得如何组织、协调、调动其他资源来帮助自己完善产品方案。
4、5、这个blog不是我设计的模板,这些细节也不是我规划的,真的很忙,不想耗费太多时间在这些模板修改上面,不好用随时更换其他模板就好了,最近blog更新比较少,加上只是属于个人的地盘,更换模板后没有细致检查,改天再换一个,另外程序升级后blog分类都丢失了,现在还没有时间去找回来呢。
6、原型图是谁来做,是职位的归属问题,而不是专业问题,原型图不需要像实际页面那样美观,用visio、word作一些框架也同样是原型设计。也许有优秀的UEer,但是通常来讲UE设计师对市场、用户、产品的理解是没有产品经理或者PM强的,不要把产品需求部分的原型设计交给不属于他职能范围的设计师来做。只有在产品经理充分阐释并和设计师充分沟通后,UE做出来的产品才不会总是重复修改。
路人
01月 26th, 2008 at 2:26 pm
1) 我也曾是a品理,搞^0浮
2) 我比^J同「狂L」的{
3) u@ blog 的 UI 好不好用,有co聊
草香。
01月 27th, 2008 at 10:13 pm
同意一楼的观点
如果一定要说PM需要完成什么原型设计的话,那也是仅仅为了表达产品需求的一些概念图,对于设计团队来说仅将做参考意见,真正的原型设计,一定要按职能来分的话,绝对是设计团队的份内事~
PM的重点是将业务需求提炼,控制好整个产品的进度,协调统一好各方面有效率得做事,而不是去业余地做一些专业的事,导致文中提到的“一个蹩脚的产品经理也会让产品陷入困境”。
狂风
01月 28th, 2008 at 2:17 am
草香的观点没错啊,PM只是做原始的结构,不过原型设计的保真度越高,越有助于表达观点和让技术人员理解。
在海内有个产品经理的群组,里面讨论产品经理使用的工具时提到使用Axure RP Pro进行原型设计的比较多,并且呈上升趋势。
www.hainei.com/topic?r[0]=101194&r[1]=101936
另外也有延续本篇blog话题:产品经理和原型设计的讨论
www.hainei.com/topic?r[0]=101194&r[1]=111456
soune
01月 28th, 2008 at 10:06 am
产品经理通过word做出ue图,然后把产品理念和具体的功能需求给团队里的人详细讲解一遍,会后发个需求list足够了。哪里有那麽多闲工夫做这么详细的产品模型啊!一看就是一个低效率的做事方法,我对你的产品经验表示怀疑。其实,靠一个产品模型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再详细也不行,必须通过需求会议和开发过程中与工程师的不断沟通才能达到高效,保真的产品开发。高效啊!
同时你的blog体验确实不好,写了半天一提交全没了,原来网名和电邮是必填的。建议改为模式框提醒的方式。
Lunatic Sun
01月 30th, 2008 at 12:26 pm
互联网产品团队是需要视情况而定的,大产品需要大团队,小产品只需要小团队,如果资金量大,团队人手足够,那产品经理没有必要提供prototype,架构prototype应该是information architect的事情,但是如果你只是一个小团队,资金量小,产品规模小,那么产品经理要做的事情甚至可能牵涉到后台开发。因为广义的经理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而狭义的产品经理我觉得不应该去关注太多技术细节,他是一个掌舵者,而不是一个水手。
斤斤
02月 14th, 2008 at 12:27 pm
个人感觉讨论到了最后变成 工具讨论了。先做好产品经理应该有的基本功比较好。工具嘛,是纸,是文档,是图都没有什麽关系,只要能够让别人了解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产品本身的应有和运营。
来自:www.kuangfeng.cn/blog/?p=1460
篇6:互联网产品优化经验交互设计
一、建立产品监控体系
从宏观上来看产品要关注的大的点,并把其拆开,如果能实时监控最好,不能实时的全部放在报表中,每天看一次也可以,从中可以发现产品在大的点上是否出了问题!
举例:邀请回来的用户,有多少成功注册了,这里可以设置成一个转化率,如果某个点突然有较大的变化,能及时发现,
这里为什么说只列大的点呢!如果切分开,点就太多了,在作局部优化时可以把大点切分成小的点来作。
二、主动发现产品的问题
大部分用户如果不牵扯到及的核心利益,一般不会主动和反馈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的,被动地接收问题,会错过非常多,除非你不想把产品作的极致。
常用的一些主动发现问题的方法有:
1. 线上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发给特定的用户
2. 线下电话调研:直接打电话给用户聊天
3. 上门用户访谈:上门与用户聊天,和电话不同的是面对面,面对面很重要
4. 用户测试:看用户是如何操作的
5. 竞品分析:分析同行们都在提供些什么产品
6. 数据分析:主要看用户的行为
7. 亲自试用:反复在各个场景下使用
8. 团队内部收集:召开团队会议收集大家从各个角度看到的问题
9. 客服反馈:给客服设置一些要问用户的问题
10. 听用户来电录音
关于各个点的详细介绍可以参考我的另另一篇记录:zishu.cn/12/990.html
三、快速迭代,敏捷开发
快速迭代的好处是用户能感觉到你的产品在不断的改进,不会让用户对有问题的产品失去信心,同时也可以快速在对产品的方向进行修正,
敏捷开发能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了解我们在干什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把传统开发人员机械地接收需求,变成有感觉地感知用户,更深的了解需求。
四、不要过早陷入局部优化
优化重要,但不要过早的进入。大的改动通常都会带来革命性的飞跃,无论是正着飞还是反着飞,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测试方向的办法。退一步说,到达一个目标的方法有很多种,现在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需要再试一试,所以不要在在一条路上过早进入优化,也午有更好的路呢。
五、流程很重要,产品更重要,用户的表现更更重要
针对一些可售的互联网产品,例如QIYI的会员(仅仅是例子),在购买的会员的过程中,可能要注册、要同意协议、要选套餐、要支付等。我们把会员这事作为一个产品,把购买的过程定义为流程,把用户会不会买作为用户的表现。
有了产品,用户想买,怎么也付不了钱,这是流程中的问题,有时我会过早陷入流程中,纠结于一个个的小细节,但优化到最后,你会发现即便流程的转化为100%,最终买的人也就那么多。
用户更关注产品本身是不是他想要的,流程本身只是购买过程,如果把精力放在产品本身上,放在用户身上,突破会更大,当然我并不是说流程不重要,意思大家应该都懂。
六、定期Review产品
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战略层的,关注于现在的产品在短期以及长期的发展,未来可能的趋势是什么,是否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另一方面是战术层的,看一看我们到达目标的方式和方法是否正确,是不是走歪了,如何修正。磨刀不误砍柴工。
七、不要挑战用户的习惯
用自已的产品没有太大的感觉,用一用别人的产品感觉一下就出来了,早在几年前,蓝色理想(bbs.blueidea.com)这个网站有过一次改版,我几年的使用习惯一下被改变了,当时我开始骂娘、骂蓝色,差点就此离开。在优化过程中也一样,通常会有一些更改会影响到老用户,建议用是快速迭代或让用户有选择的使用。
以上供参考,所有观点代表我个人,与公司无关,欢迎一起交流!
篇7: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
文章描述:产品经理与交互设计师的对话 需求是如何变成产品原型的,
在一个互联网公司的工作流程中,产品经理(主要指偏向产品设计的产品人员)和交互设计师是这个流水线上最起点的环节,也是关系最暧昧的两个环节。说其暧昧,是因为在很多互联网公司里面,这两个环节所做的事情是有重合的,这就意味着,他们或许也是整个流程中合作最紧密的两个环节。
相对比之下,产品经理更关注的是产品的内部逻辑、操作流程、策略等;而交互设计师更关注的是产品的易用性、流畅度和操作感受。总的来看,似乎可以认为,产品经理是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去设计产品,而交互设计师,则是从更多的细节出发,去提升用户体验。这两种不同的视角决定了只有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密切配合,深入沟通,才能够最高效最合理的将产品策略转化为产品原型,从而为流水线的后面环节提供精确的参考资料。
下面以人人网广告平台的一些产品和交互细节为例,使用对话的形式来分享一下我个人在做交互设计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想法。入门级文章,高手请绕行。
在广告平台其中一个投放系统中,有一个产品需求,是要根据广告受众所在的地区做广告的定向投放。也就是说,可以控制广告只展示给固定地域的受众。这就意味着,需要设计一个「区域选择器」,供用户选择区域。产品经理的原始需求是这样的:
产品经理:“我们这次的投放系统需要设计一个区域选择器,就是让用户选择广告定向投放的区域的。可以精确到城市,可以多选。另外,”区域“作为一个投放广告的限制条件,如果用户没有选择任何选项,那就代表用户忽略该条件,则该广告会面向全国投放。”
交互设计师:“哦。”
产品经理:“嗯,我能够想到的这个东西的原型,可以提供两个下拉框,让用户分别选择省和城市。当用户在第一个下拉框里面选定了省以后,第二个下拉框中会显示该省下面的地级市。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框图,大家看一下。”
产品经理:“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每选定一个城市,点击后面的添加按钮,可以将该城市添加到下面的列表中。同时,如果点击已经添加的城市名称后面的「删除」链接,则会将该城市从已选列表抹去。”
交互设计师:“等一下,我有一个问题。按照产品的策略,如果用户一个城市都不选,那么就会默认投放全国。但是这个概念很难表达给用户,比如说,如果在「区域选择器」旁边放提示,估计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
产品经理:“一个都没选,就是等于忽略条件啊。因为这些都是限制条件。”
交互设计师:“问题是用户很难意识到是这样。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大家都是觉得,选上的,是我要的。但是大家没有「不选就等于全要」这种思维习惯。”
交互设计师:“我觉得可以这样。我们在现在的「区域选择器」上面放两个单选按钮。一个叫「全国」,另一个叫做「指定」。打开页面时,默认选中「全国」项,并隐藏「区域选择器」。只有用户选择「指定」项时,区域选择器才会出现。这样表达就很明确了,你不是「全国」就是「指定」。”
产品经理:“哦~听起来不错。试试。”
于是得到了下面这个版本的原型图:
交互设计师:“嗯,我想,现在这个版本已经基本上从界面的层面解决了全国投放的选项问题,我想,用户应该不会因为不知道怎么选而卡在这里了。”
交互设计师:“我看下一步,需要对一些关键的元素做一定的视觉设计,以便于引导用户操作。比如「添加」按钮,应该更明显些。我觉得可以请UI设计师出一个简单版本的UI了。”
产品经理:“稍等一下,我看咱们还是把细节再讨论清楚一些再去找UI吧。比如,字的颜色啊什么的都没定呢。而且,我觉得选中的区域中,每个城市名称后面都跟着一个删除链接,很奇怪。”
交互设计师:“嗯。的确。我的想法是这样,字的颜色,就用黑色吧,或者是深一些的灰色也行。虽然从视觉设计的角度来看,视觉设计师觉得稍浅一些的灰色比较养眼,可能黑色太”抢“。但是咱们的系统毕竟是给人用的,灰色的话,可能会让人误认为这些选项是不可操作的。你看如何?”
产品经理:“同意。”
交互设计师:“关于已经选中的区域列表。我看可以把「删除」链接换成×,事实上,用户对于×这种符号比汉字更敏感。你看,大家不论是用Windows还是Mac,关闭窗口的时候都是×,早就习惯了。另外,为了让所选定的城市名称看起来是一个整体,并且跟其他城市名称区分开。我看,可以给每一个城市加上背景色,每个城市一个色块,这样也一目了然。”
产品经理:“颜色呢?”
交互设计师:“蓝色吧,人人网都是蓝色的风格。”
产品经理:“ok”
于是,配合UI设计师,得到了下面的界面:
产品经理:“我看现在这个地方已经基本上成型了,
咱们也已经讨论很很久了。该问问别人的意见。”
———-时间分割线———-
产品经理:“Hi~ 各位。我收集了一些内部测试的意见。有用户提出,搞不太清楚两个下拉菜单和「添加」按钮之间的关系。”
交互设计师:“什么意思?”
产品经理:“就是说,有人意识不到选完了省,选完了城市以后,还得点「添加」。他们觉得,选完了就完事了。”
交互设计师:“晕。”
交互设计师:“可能是已选列表框在空着的时候长得太秀气了,大家没意识到它是用来装东西的。”
交互设计师:“好吧,我有两个方案。1、把「添加」按钮上面加一个向下的箭头。指向已选列表框。2、在已选列表空着的时候,添加一条提示语,来提示用户他并没有完成区域选择操作。”
产品经理:“提示语那个,你的意思是说,当用户添加了城市以后,会自动消失是吧?”
交互设计师:“是的。”
产品经理:“我觉得加提示吧。感觉放箭头有点儿傻。”
交互设计师:“嗯,而且,可能放了箭头以后,用户依然不知所云。”
产品经理:“那提示语怎么说呢?您尚未添加任何区域,请选定城市后,点击上面的「添加」按钮,该城市会被添加到…”
交互设计师:“停!太长了,大部分人不会认真看完的。”
产品经理:“的确…”
交互设计师:“我看就一句话就可以。写”您尚未添加任何区域。“”
交互设计师:“你看。下拉列表后面的按钮叫「添加」。提示中又明确的传达出了尚未「添加」的状态。这样既说明了这个框框是用来放东西的,又可以告诉用户,这个东西是可以选多个的。因为「添加」的概念就是一个一个往里面放。如果只能放一个,那应该叫「选择」。”
产品经理:“顶。”
交互设计师:“而且,我觉得这个控件最初的原型你设计的不错。嗯,用户只要成功的进行一次操作,以后就可以非常高效的进行操作了。这个东西的学习成本和认知成本都比较低。”
产品经理:“oh,yeah~”
那么,现在的UI是这样的:
产品经理:“哎,对了。话说,我最开始的策略是,用户如果不选,相当于全选,要全国投放的。你说如果用户选了「指定」,但是并没有添加具体的城市,直接提交表单,怎么办?系统是应该直接把用户的广告设置成全国投放,还是报错,阻止用户继续?”
交互设计师:“我看啊,报错吧。因为现在「全国」和「指定」这两项,已经明确的把整体和局部给分开了。我觉得你那个策略没必要再应用了,因为现在这种已经达到了你最初的目的,而且还好理解。再有就是,咱们的平台是涉及到钱的,是要让用户花钱的,如果让用户不明不白花了冤枉钱,本来想投北京的投了全国,那我们会被用户骂死的。虽然感觉上报错会让用户有挫败感,但是在这种细节上,还是用户利益应该放在第一位,用户体验,可以稍微往后放一放了。”
产品经理:“好吧。”
交互设计师:“呵呵,你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每件事情都听产品的。产品提的只是需求,但是如何实现需求,还是得从多个角度来讨论。”
产品经理:“好吧。那么,技术兄弟们,下面的工作就拜托你们了。”
个人观点:
1、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需要时刻密切配合,深入沟通。
2、有时候,产品策略和用户体验会发生冲突,这时应该从多种角度去考虑和探讨最终解决方案,不应该有谁一定比谁重要的说法。
3、优秀的产品经理,相当于半个交互。同样,优秀的交互设计师,相当于半个产品。二者虽然职位不同,但是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对方的工作内容。
4、产品提出的只是策略和需求,并不是一定要按照产品人员所描述的细节去设计具体的产品细节。交互设计师以及团队中其他所有成员,有义务有权利对产品需求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更好的设计方案。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但是最终决定权,应该依然属于产品经理。
5、产品经理之所以叫经理,是因为,他们除了设计产品,还需要时刻把握整个流程。比如,当细节没讨论清楚的时候,不要去找UI做设计。
注:本文中对话部分并非真实情节,只是为了说明主题而已。
作者:小强
篇8:互联网产品经理如何做交互?
想做交互设计?不知道如何入手?你是交互设计新手或互联网产品经理新手,那么下面的一文很值得你一看,文章来自163ued的显玉,写得很不错,值得一看:互联网产品经理到底是需要做什么?
尽管很多谈及交互的书上都已经回答过了:
发现用户需要,建立明确需求
提出设计方案
制作设计原型
用户测试和评估
还是有很多对交互设计有兴趣的朋友会问我这个问题,并希望我能回答得详细,具体到我工作中的每个细节。
其实交互设计需要做什么,会随每个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差异而不同,具体到每个项目也会有区别。下面分享下我是怎样做交互,方式不一定是最合适,希望大家多指点,共同学习进步。
发现用户需要,建立明确需求
发现用户需要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可以在用户反馈里收集到许多用户提出的想法,他们希望我们能提供帮助解决问题的产品;我们也可以主动去观察一些生活中的信息,为灵感的迸发做储备。
比如说日程管理项目,有不少用户跟我们的邮箱反应说,他们忙碌的时候会忘记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一些会议或者约会,所以希望网易邮箱能提供一个专业的日程管理功能,能够帮助他们有效的管理和安排每天的日程。
确认了用户的这一需要,我们的产品同事就会组织立项,把用研和设计组的同事呼唤过来一起进行调研,确定我们的目标用户。
用研组会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尽可能多的去收集信息,互联网产品经理也会参与分析调研,组织会议帮助用研组完善信息,我们会采取一些有趣的方式,比如一堆人在一起头脑风暴,大家回忆各种相关的生活场景,然后把一些关键词记录下来。
这一步我们的目的是要知道:用户想要什么?
通过这些步骤我们提炼出一些最重要的功能需求,接着产品组会整理出需求文档,设计师就位。
提出设计方案
通过调研,我们得到了大量数据信息,并建立了明确的需求,下一步就是开始提设计方案。
这个阶段我会做一些概念设计,类似于做实物产品时设计一个水杯,我会描述它说:我要设计一个旅行用的水杯,它能叠成一个小圆盘,喝水的时候只需要把小圆盘的圆心部分往下按,就能变成一个杯子。
互联网产品也是这样,需要赋予它一个概念,例如日程管理:这是一个专业的日程管理功能,通过使用它,我们可以有效的管理自己每天的日程和时间,以提高工作效率,并且不会再错过每个重要的约会!
这些文字并不一定非是互联网产品经理所总结,但是互联网产品经理必须要做到对产品心里有数,明确我们要做什么。
同时需要进行的还有初稿设计,在这里我所谓的初稿,并不一定是严格要求中的交互原型,可以是用Axure把主要的页面流程做出来,也可以手绘草图,只要能清晰表达设计构思的,什么样的方式都可以。
制作设计原型
制作设计原型,也就是常说的交互稿,区别于做设计方案时的初稿,这份交互稿我会尽可能细致的把流程和具体操作形式表达出来。
考虑到做交互是一个迭代过程,我会在设计稿的首页为设计的产品做一份交互更新日志,记录下交互更新时间、版本名称、更新类型、更新内容、参考需求文档与交互负责人。
这份更新日志的意义在于:
更新时间-便于全程跟踪记录项目,掌握每个时间点
版本名称-便于项目参与人员查找上一版本的交互稿
更新类型-了解每次更新需求的性质
更新内容-清晰呈现每一次更新的内容,并提供一个直接去到更新页面的链接,这样在进行迭代时我们的伙伴不用一页页去寻找更新点
参考需求文档-便于项目参与人员查找对应的需求文档
交互负责人-记录每次迭代的交互负责人,并能方便工作交接
交互稿的制作过程,一般是用Axure做原型,像邮箱这样视觉比较成熟且相对稳定的产品,我会偏向做高保真模型,我们会整理一个控件库,这样能提高 制作效率;做一个全新项目时,黑白稿线稿都是可用的方式,如果互联网产品经理能对大概的视觉效果有把握,也能做得精致些。这些我想大家都很了解,所以不多说 了。
制作交互说明
之所以把这部分内容提出来单独写一段,是因为之前和很多做交互的朋友讨论过该怎样做好交互说明,大家各有看法,很难找到这部分工作的衡量标准。
交互说明书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也许只会占用小部分工作量,但是作用不小,它能帮助我们减少沟通成本,辅助交互稿描述设计理念,表达交互流程,更细致的展现我们的设计。
与做设计稿不同,个人认为,交互说明这部分工作,需要我们更多了解它作说明的对象,即产品经理、视觉设计师、开发人员的需求,从而达到真正的“辅 助”效果,而不是盲目凭自己主观去长篇大论,否则我们要为此花费时间,而且这部分工作只能沉积为一堆我们自己欣赏毫无意义的文字。
为此我曾与合作过的各组同事进行沟通,提炼出一些他们对交互说明的需求,不求全面,但求能说明一些问题。
1.交互说明最好是图文并茂(all)便于阅读和理解。
2.页面跳转的说明(产品&程序)页面跳转是涉及多个页面关系的操作,产品人员在看交互稿时,会更多去关注多个目的性的任务操作流程,而对页面跳转的记忆是有限的,所以需要页面跳转说明。
3.交互说明能否考虑与产品需求文档结合(产品)开发文档会涉及产品概念、技术方案、业务执行角色等内容,和交互设计稿有着紧密关联,所以交互说明书与开发文档是可以相互做补充,整理成一份文档,这样也能避免工作内容重复。
4.对交互稿中不明显的交互动作或隐藏的设置项作说明(产品&视觉&页面构架)细节和动作需要描述清楚,比如说鼠标focus、click的动作,或click后是loading还是跳转,这些平时都是开会上讨论,但是参与项目的人员不一定都能记住,所以会需要在交互说明书里做说明,并需要考虑到页面构架组需要预留适应变化的结构。
5.产品风格定位(视觉)商务风?休闲风?视觉需要一个准确的产品风格定位。这部分工作不一定是由交互人员来确定,但在产品孕育阶段中,设计稿讨论以及不定时更 新的数据调查,会使得产品风格定位渐渐明确,视觉的同事更多是参与设计阶段的工作,这就需要交互人员将这些信息在交互说明中记录下来,以辅助视觉完成。
6.极限状态(前端)比如一个列表最长和最短显示。
7.异常/出错情况说明(程序)这一点在交互稿制作和与产品沟通过程中容易被忽略。
有的设计师会疑惑:为什么我做的设计说明书会没人看?我写的很详细了,但是他们还是会问我一堆设计的问题!甚至,问我为什么要做这个文档?
在这些情况面前,设计师应该做些思考,我们所制作的这份说明是否真正解决问题了呢?
一些基本的逻辑判断和文字内容,产品人员已在需求文档中列出且在交互稿中已清晰呈现,例如原型中完整呈现的设置内容,或一个单选复选关系,这些内容我们再花时间去大篇描述,并无太大意义。
所以我的理解是,交互说明并不一定是一份文本,它不该是设计师的舞文弄墨,更不该流于形式做交互设计原型的复制品。
我们可以在交互原型上注释,在图上写说明,或者是在和项目组发邮件时写为邮件内容,当然也可以是word文档,PPT….
总之,我们要做到的是真正解决问题,让交互说明书成为帮助项目中各组成员之间进行有效沟通、辅助理解设计内容从而达到提高项目效率的工具,并在需要的时候被制作。
用户测试与评估
产品基本功能实现后,我们会做用户测试,设计是很主观的,并且会受各种因素影响,所以我们的产品难免会存在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通过招募用户来使用我们的产品,我们能收集到一些使用场景中发现问题的反馈,并把这些整理成优化点,完善我们的产品。同时互联网产品经理也要多用自己的产品,保证上线内容与设计保持一致。
这就是我对自己交互工作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描述,互联网产品经理这个头衔我领了不到一年,但是这一年学到了很多。我的感觉是,这是一份不难的工作,因为我 自己也是一个用户,我会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也自然而然的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并在寻求方法中得到一定的积累;然而,这确实是一份 很需要花心思的工作,设计方式自由,但是设计内容需严谨,疏忽了一个问题,就有可能为产品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失去用户的青睐。
要让我们的产品保持良性发展,就要求设计师们不断探索优秀的设计方法。masterchat.cn
[互联网产品经理如何做交互?]
篇9:关于互联网UED交互设计
最近做Presentation用的稿子,
虽说是Internet,仅限网站而已,不包括软件。我没做过软件,但一直认为,网站的交互实现要比软件麻烦的多,因为客户端的原因。
交付物环节尤其重要,我发现有个误区是必须要XX软件才能做XX。日本人做产品几乎就用PDF, XLS, TXT, HTML四种文档,他们用Excel的水准非常高,因为觉得花钱买了正版,就要把有价值的功能使够,
我们的问题正在于备选项太多,如果自始自终都只有Excel,只有Word,相信大家都能练出来。
公司预装软件全正版,那些太先进和稀奇古怪的东西只能在自己电脑上做。仔细想想,人家节约成本也没什么不对,谁让咱学艺不精呢,十年前的Excel都玩不转。
互联网的用户体验设计过程:internet-ued-process.pdf
来自:blog.rexsong.com/?p=1118
篇10:互联网的交互设计
一、交互设计是做什么的
一些朋友和同事都在问交互设计是不是做的就是逻辑,互联网的交互做的最多的就是点击和跳转,这听起来似乎没错,但是交互设计做的就是逻辑吗?交互做得就是点击、跳转,纯理性高逻辑的活儿吗?
拿给力加速器为例:
加速器第一版就是给一款游戏(魔兽世界)加速。大致的流程:登录 >打开界面 >直接加速 >运行游戏 。后来经过多次改版,现有很多游戏选择,选择对某一款游戏加速。需求大概是用户可以选择游戏/区服 >开始加速 > 运行游戏,其中用户分为使用过并加速过游戏和首次使用未加速过游戏的。
大致的流程图
低保真的线框草图
猛一看,觉得简单清晰的流程,用户不该产生疑惑吧,但是这看似没有破绽的流程只是我个人的思路逻辑,用户未必照单全收。
对于目标明确的用户来说,线性的设计效率很高,但是对于目标不明确的或许给他看到某个推荐,可能因为喜欢就选用了。
信息架构把用户分为三种类型:
一、明确目标也确定叫什么的
二、有目标但不确定叫什么的
三、随便逛逛的用户
第一类用户,他们明确要找的东西,也确定名称叫什么,搜索就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第二类用户,知道要找什么,但不确定叫什么的用户,有时候需要给他些建议。常见的有类目导航和搜索提示
第三类浏览型用户来说。推荐信息或是热门信息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
迅雷看看首页基本同时满足三种用户
红色部分的搜索区域是为第一种有明确目的且知道叫什么的用户设计的;绿色区域的类目是为了有目标但不确定叫什么的用户设计,引导他们分类选择;蓝色区域就是为没有目的、浏览型用户推荐的。
总结:交互设计是通过对界面和操作行为的设计,并关注设计合理性、提高产品可用性。(其中还包括信息架构和交互的细节)
二、交互设计的细节
用户的本能 = 交互设计的本能
1、理解你的用户:
要把用户看作崇尚简单的、挑剔的、迟钝的、很忙的:能少键入就少输入,能少点击就少点击,能少思考就少思考。
2、充分理解,引导用户的行为流
一方面要了解用户可能的点击流程,另一方面产品要有好的信息架构,操作引导要高逻辑,但要 好理解(整个操作的完成有引导说明,让用户知道自己完成到哪里了,还要做什么,除此还要方便用户的返回,后退,反悔,回到起点)
3、易理解的表达
易理解的表达不仅包括视觉和文字,交互操作也要做到透明(反馈原则)
主观感受是靠不住的
其实有时候做交互设计或是做产品设计的,
你以为用户会按你的思路走,其实真不见得。
请在高逻辑、清晰理解设计产品之后,回头欣赏下你的产品,加入不同用户的行为去感受。
有的时候要数据说话!
操作前,结果可预知(包括用户习惯)
操作时,操作有反馈
操作可识别
操作后,操作可撤销
让用户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模式化窗口是恶魔
图标的使用
介绍一些页面表达原则
主次原则
最佳实践:内容比较多,可放空间少,主要的内容先显示,次要的内容搁置在“更多”里。
注意:到底放什么,取决于我们要重点的内容和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内容的相结合。
最佳实践:面临好几个操作时,我们也要分清主次,分清哪些是我们提倡用户操作的,哪些是我们不提倡用户操作的,同时,对于提倡用户操作的也要进一步分清主次。
直接原则
最佳实践:单一字段的编辑建议在当前页面直接完成,不要单独设置一个浮动层,即使设置浮动层,也尽量允许浮动层能被拖动。总的来说,能在当前页面完成操作的尽量在当前页面完成。
统一原则
最佳实践:样式确定后最好全站保持统一,降低用户的认知难度,即不要出现几种不同样式。
少做原则
最佳实践:尽量准确把握用户的心理预期,揣摩用户的心智模型,进而实现用户的心理预期。
反馈原则
最佳实践:尽量对每个操作能做到人机交互反馈,让用户清楚知道目前的状态,减少疑惑。
三、介绍交互设计的书籍
篇11:有关产品创新交互设计
德鲁克所阐述的创新机遇之七大来源:
一、意料之外的事件;
二、不协调的事件——现实状况与设想或推测的状况不一致的事件;
三、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
四、每个人都未曾注意到的产业结构或市场结构的变化;
五、人口统计数据(人口变化);
六、认知、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
七、新知识,包括科学和非科学的
要做的事情是:
1、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从分析机遇着手;
2、创新必须多看、多问、多听,既要关注数字,也要关注人;
3、创新必须简单有效,目标明确;
4、有效的创新始于细微之处;
5、成功创新的目标是取得领导地位,
有关产品创新交互设计
,
避免的事情是:
1、不要太聪明;
2、不要过多花样,不要分心;
3、不要为未来进行创新。为现在进行创新!
创新的三个条件是:
1、创新是工作,要把创新当做工作那样去对待;
2、创新者必须立足自己的长项;
3、创新必须与市场紧密相连,以市场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
德鲁克最后提出,企业家和创新者要做“保守的创新者”,“成功的创新者都相当保守,他们不是专注于冒险,而是专注于机遇。
原文链接:jary.findesign.cn/?p=3208
篇12:产品&设计&色彩交互设计
设计师得到产品设计需求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一个色彩的选择问题,产品经理最初也可能会提一些自己的意见,如
A:我觉得做一个蓝色的不错,就做蓝色的吧!
B:喜庆一点的,红色没错的!
C:这个颜色太压抑了,亮一点怎么样
D:这一块颜色好花啊!
作为设计师应该怎么去回答呢?
先简单分析一下ABCD,4位所要表达的潜台词,
A:对该产品从个人主观或个人经验所做出的色彩上的推荐
B:喜庆的!而不是真的要求用红色或者其他
C:设计图的感觉偏移了产品初衷和产品气质,觉得这不是想要的
D:主体不突出被干扰
在最早设计的时候,我一般都会问产品经理最终要求,产品表现需要达到的目标和效果,而不是讨论色彩排版细节,这样才能先找到根本,避免CD所出现的情况,早期对产品的理解,对后期设计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理解产品价值,然后通过正确的方法,就能准确定位产品色系,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色彩定位方法论, 准确定位色彩方法有很多,如色彩心理选择法、图片映衬法、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法等多种形式,下面简单讨论一下常使用的几种方法:
1.色彩心理选择法
我们视觉所感知的一切色彩,都具有色相、明度、和纯度三种性质。不同的色相明度纯度,给人不同的心理印象,色彩上从心理感受的大方向到小方向的细分,逐渐无限的接近最适合用户心理的色彩区块,
根据色彩心理属性来筛选色彩,大家都知道,色相就是色彩的相貌,如红、橙、黄、绿、青、蓝、紫、色相在心理上有强烈的冷暖的区分,
如红、橙、黄让人想到阳光、火焰和太阳给人温暖的感觉即暖色系,青、蓝、让人想到大海蓝天,给人清爽凉快的感觉即冷色系,在设计的时候最早考虑的是产品气质和宣传效果,需要给人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如果需要给人热情、活力的感觉就选择暖色系,如果需要给人冷静、高雅、庄严的话就选择冷色系,进行第一轮的筛选。
第一轮筛选后,比如选择的是冷色系,也就是色环右边的绿蓝紫区间,然后根据产品气质和色彩心理进行匹配缩小选择范围,调整小范围的色彩偏向,明度饱和度的微小差别,最后找到和接近最适合的色彩!
2.图片映衬法
在拟物化场景图片中寻找适合色彩,进行设计,例子:阅读器概念设计过程,虽然图形概念最终没有采用,但是设计过程思考方式可以进行参考。
最早设计的时候寻找了一些读书馆场景图片资料,然后在场景图片中取用3种色值作为软件主体颜色进行设计。
从图片中取用3中色值,进行场景化模拟!
最后实现效果:
3.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法
即设计师提出多种色彩方案,以交互常用的调查问卷、用户访谈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根据数据分析进行删选最适合的色彩,这种方式准确率高,缺点就是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都消耗比较多!
★ 文明方便作文
★ 方便的反义词
【UPA讲稿:互联网产品的交互设计方法(锦集12篇)】相关文章:
教学资源论文2022-05-05
试析网络教学平台在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2023-10-14
品牌寄语怎么写2023-04-11
贾跃亭 商业计划书2023-04-05
分析受众心理,创新新闻报道2022-04-29
毕设演讲稿2023-09-26
现代教学技术的工作计划2022-08-18
商务策划书2023-06-08
百度世界大会贺词2022-08-09
防范买卖合同风险的办法202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