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职业化进程的障碍问题及其调适对策(合集9篇)由网友“★老鹏☆”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秘书职业化进程的障碍问题及其调适对策,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秘书职业化进程的障碍问题及其调适对策
摘 要
秘书职业队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的入世而迅速发展和强大,秘书这1职业对于任何1个企、事业单位团体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秘书职业在我国是最近几年才兴盛起来的,而且很有发展的.潜力,但至今它还不是1个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在我国,目前人们没有把它等同于会计、律师等职业,而要改变这1局面,就只有职业化这1道路。但由于1系列内外因素使它的职业化脚步很缓慢:外部因素有传统观念的未能转变、物质福利待遇的低下、社会上的声望不够高等,内部因素包括秘书职业的工作性质和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本文针对这几个问题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就每1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调适的建议。
篇2:秘书职业化进程的障碍问题及其调适对策
ABSTRACT
A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the occupation of secretary has fast developed and become strongther.Secertary is come on to prosper in recent years and it’s has a developing potention.But it isn’t as the same as the accountant and lawyer and also didn’t acted as a occupation in our country,So only to make it to a professional one can change this situation.But it evolved slowly caused by some obstacle.The outside factor is the unchanged traditionalism,the lower treatment and reputation in society and so on;the inside one include the character of the job,the irregular attainment of the stuff,act.This article analysed the above question frondose and presented my advise aim at every problem. Key words: Secertary; professional; obstruction ; countermeasure
篇3: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发展小城镇是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发展小城镇要超前规划、合理布局,建立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管理体制.小城镇领导者要正确处理三种的.关系.
作 者:王福君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财经系,辽宁,鞍山,114000 刊 名: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3) 分类号:F299.23 关键词:小城镇 城镇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篇4: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心理调适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心理调适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新生进入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之后,普遍存在着情绪波动明显、心理依赖较强、自我定位不准等方面的问题.如何帮助他们做好心理调适,成为当前很迫切的任务,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作 者:吴炜 作者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70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新生 心理调适 分析 成因 对策思考篇5:对于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于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五条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策略.
作 者:钱天一 作者单位:浙江纺织服装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浙江宁波,315211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35) 分类号:G642 关键词:高职 辅导员 职业化篇6: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新型秘书人才的问题和对策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新型秘书人才的问题和对策
本文从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秘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当前培养新型秘书人才的'对策两方面对培养新型秘书人才作一探讨.
作 者:徐奕奕 作者单位:永嘉县职业中学,浙江,永嘉,325100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培养 新型秘书人才 问题 对策篇7:论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论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高校行政管理应在国家限定的权限内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高校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将有力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保障行政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但近年来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进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问题。如高校领导及行政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教育立法不够完备、高校校规校纪缺乏合理性依据、高校行政管理机构中缺少法律事务机构的设置,等等。本文在对上述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
一、高校行政管理概述
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是指高校行政管理组织应当是相关法规认可的教育管理机构,同时,在高校的管理中,坚持依法治教的原则,使高校开展的一切教育活动符合相关教育法律的规定[1]。因此,应不断完善高校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二、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领导及行政管理人员官本位思想严重,法律意识淡薄
在现今高校管理中,高校领导及行政管理人员官本位思想较为严重。一些高校领导在决策中不按法律和规章办事,独断专行,行政管理缺乏法制的监管,使得学校决策及纠纷的解决方案缺乏法律依据的支撑。
(二)我国教育立法不够完备,高校校规校纪没有结合法律法规制定,缺乏合理性依据
我国教育立法主要有《教育法》及其后出台的《义务教育法》、《学位条例》。在高校行政管理方面,只有《教育法》对其有原则性规定,缺乏具体规定的细化规范,从而造成高校行政管理具体操作中缺乏法律的规范,严重加大了高校行政管理法制化难度[2]。
各高校在制定自身的规章制度过程中, 没有依据法律法规,致使校规校纪的规定超越法律授权内容,于法无据,甚至与法律法规相冲突。高校行政管理中忽略程序的正当性,法律规定学生被学校处罚退学、开除时,享有充分的异议权和救济时间,实践中,高校往往对此程序走形式,程序的不公正最终导致实体不公正。
(三)高校行政管理机构中缺少法律事务机构的设置
据统计数据表明,当前高校设置法律事务机构的情况并不多,全国1900所高校,外加300多所民办高校,只有50所左右的高校设置了法律事务机构,所占比例仅为2%.此外,教育部直属高校设置法律事务机构的高校比例较高。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有30%的高校设立了法律事务机构,而非教育部直属高校设置法律事务机构的比例只有1.22%。民办高校则目前都未设置法律事务机构。可见,教育水平和层次越高的'高校越重视法律事务工作。然而,笔者还发现,在设立了法律事务机构的高校中,也有接近一半的高校将其设置在学校办公室下面,并没有将其独立为一个机构。并且各高校对设置的法律事务机构本身在名称、性质、职能、地位、待遇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情况较为杂乱。
三、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建设的措施
(一)在高校中加强法制观念的宣传,依法治校
十八界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各行各业对照自身工作纷纷加强法制建设。对于高校而言,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应加强依法治校,在全校广泛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宣传,提高教职工和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完善高校行政管理方面的立法建设,科学制定校规校纪,、校规校纪的执行坚持人性化原则
为加快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进程,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立法,尤其是高校行政管理方面立法。鉴于我国立法对高校行政管理只有原则性规定,缺乏具体细化规范,笔者认为,应尽快出台关于高校行政管理的条例,将高校行政管理的内容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化,使得学校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有法可依。
另一方面,应科学制定校规校纪,校规校纪的执行坚持人性化原则。高校制定校规校纪应建立在科学、高效的基础上。校规校纪的制定不仅仅在于管理约束学生,也要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严格在法律授权范围内制定,不能越权甚至与法律相冲突。高校在执行校规校纪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正当的程序,并坚持人性化原则。
(三)高校应建立法律事务机构,并建立高校行政管理有效的监督机制
为推进高校法制化进程,应强调法治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对此高校及其他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置法律事务机构。当前高校设置法律事务机构共有一下4种方式:(1)设置独立的法律事务机构,该机构不仅有明确的职责,而且有人员编制,不仅承担学校的法律事务,而且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定、促进依法治校综合协调机构,对学校依法做出决策起着重要作用。(2)将法律事务机构设置在学校办公室或其他部门之下,处理学校法律事务。如前所述,这一类型占了一半以上的比例(3)由学校的具有法学背景的教师兼职承担法律事务。
(四)聘请法律顾问,聘请校外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笔者认为,第一种方式即设置独立的法律事务机构是最理想的方式,尤其是对规模较大、院系较多、独立分支机构较多、法律事务较多的高校。高校设置独立的法律事务机构,能有效践行依法治校理念,推进高校法制进程,为学校决策和管理的合法性做出重要作用。
对于规模较小、法律事务较少的高校,也不应忽视依法治校的建设,可灵活使用上述几种方式。让办公室或其他职能部门兼任法律事务管理职责,并聘请校外律师事务所或本校有法律实务经验的教师担任法律顾问,但切勿将学校法制建设束之高阁。
此外,除了设置法律事务机构加强法制建设之外,为避免高校行政管理中出现“人治”代替“法治”的情况,还应注重民主建设,建立高校行政管理有效的监督机制。除了法律事务机构可以对高校校规校纪、对外签订合同的合法性以及高校其他行政管理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外,还可通过设立学院意见箱,网上院长信箱和网上书记信箱的方式,广泛征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通过广大师生来加强对高校行政管理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管理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3]。
篇8: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发展进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处理对策论文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发展进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处理对策论文
摘要:在网络经济时代,会计电算化已成为当前会计工作的主要工具,是提高工作效率,运用计算机技术代替手工记账的基本方式。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在人们的思想上、法制上、软硬件上及安全措施等方面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在研究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经历了尝试阶段、自发发展阶段和有组织、有计划地稳步发展阶段,到目前的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阶段。在这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品化、通用化的财务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通过财政部认可的软件就有40多种,加上各省财政部门认可并使用的,总计达200多种,再加上各企事业单位自行开发的,更是不胜枚举。许多会计软件的开发已经走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轨道,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我国目前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程度还很低,约80%的企业还处在手工记账阶段的实际情况下,这就迫切要求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实施会计电算化。从已经实现会计电算化单位的经验教训及将要实施电算化的单位来看,在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充分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尚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重要性。
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多数单位电算化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同时,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更不用说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以及注册自己的网站,根本没能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二)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
近几年不少财务软件厂商基本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施行电算会计的单位,仍要会计人员做大部分的辅助工作,致使一些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处于观望之中。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如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系统体积大, 企业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等等,而仅就会计电算化系统看,其材料、工资等各核算子系统之间又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另外,一个公司购买的会计软件是不能与从另一个公司购买的其他软件联系在一起的,结果会计电算化系统往往独立于其他子系统,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控制管理,不能与企业内其它管理子系统(库存、销售、人事等)集成融为一体,很难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三)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
很多时候,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例如成都某公司计算机被盗,内存价值百万元的资料而无任何加密防范措施,该公司的损失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本身的价值。而有些软件所谓的加密,也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不能真正起到数据的保密作用,安全性上,更是难如人意,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侵袭, 或者突然断电,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四)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许多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时间短,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组成内容不甚了解,缺乏管理经验,造成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未能及时归档,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从而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会计数据盘的备份和清理不规范。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应及时备份硬盘数据,并且每次备份不少于两套,分两地存放,按时清理磁盘备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清除过期数据。但一些单位对会计数据备份管理未形成制度,随意性大,一旦会计电算化系统出现故障,会计数据将无法恢复。
(五)应用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制度没有作相应的修改。
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主要是以手工核算为基础的,应用会计电算化后,从账户设置、账户登记方法和账务处理程序到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系统设计、内部控制的方式和会计档案的保存介质和方法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必须根据会计电算化的特点,财务会计制度做出相应的修改。由于会计电算化的运用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大多数单位把主要精力放在软件使用上,财务会计制度的滞后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六)会计软件的开发没有考虑国际化。
随着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对外贸易不断增加,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强,而我国财务软件还不具备有多国语言、多种货币处理能力,而且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有些不符合国际惯例和国际会计准则等。还有更深层次的会计文化问题,使得我国会计软件不能够满足现代跨国企业经营和企业集团化发展的需要。
(七)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偏低。
目前,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在使用微机处理业务的过程中往往很多是除了开机使用财务软件之外,对微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一旦微机出现故障或与平常见到的界面不同时,就束手无策,即使厂家在安装会计软件时都作了系统的培训,但一些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会计人员入门还是很慢,而且在上机时经常出现误操作,一旦出错,可能就会使自己很长时间的工作成果付诸东流,使系统数据丢失,严重的导致系统崩溃。
二、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思想及理论认识。
会计电算化,顾名思义就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我们应当而且是必须认识到会计电算化不仅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因而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二)建立一个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协议,并与市场细分相结合。
财务软件协议可以规定相同的数据接口(譬如输入输出数据库名称、格式、类型、字段名称等),或者规定公共的转换接口,使不同的数据可以相互转换,以被识别、被接受,这样不同软件系统下的数据可以直接使用,不必再作处理,这样可降低对操作员的要求,也可使不同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建议按农业、工业、商业、外贸、金融、行政机关、科研单位的特点,分别开发设计出适用这些行业的不同的通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如银行的流动资产、施工企业的产成品等,分别根据其行业不同或客户需求设计出不同的模块。
(三)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安全要建立必要的防护措施。
在财务软件中增加安全功能,建立预防病毒的安全措施及必要的技术防护措施。会计电算化软件各层数据处理应层层设防,在软件功能上增加必要的提示功能、检验功能和限制功能,要防止操作失误造成数据破坏,操作人员进入系统要设置口令和密码,以防无关人员非法进入。在系统中应建立起操作日志,记录所有人员对系统所做的操作,包括操作的时间、操作人员姓名、操作内容等,这样一旦出现问题,可以依据操作日志所提供的线索,对有关人员进行核查。为了防止病毒的侵袭,要坚持使用正版软件,不能使用盗版或来路不明的软件,对外来的软盘要先进行病毒检测,方可在计算机中使用,在计算机中装入防病毒软件,这样在开机时进行时实控制,对硬盘进行病毒检测,及时发现并杀死病毒;定期备份数据和文件;不打开和阅读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等。此外,要建立必要的技术防护措施。为了防止非法用户和黑病毒的侵入,可以通过设置防火墙、采用身份识别系统等技术防护措施,将非法用户拒之网络之外,面对重要商业秘密泄密的问题,可以对软件的重要信息采用加密技术,以防重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泄露。
(四)要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随着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应做好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使其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我们必须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分别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保存、利用等方面的工作。所谓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如一个会计年度,把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会计数据拷贝(备份)存储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从而脱离于原计算机系统的会计档案。还要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与保存工作,由于电算化会计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根据这些信息载体的物理特性,在形成这些档案时应准备双份即采用AB备份法进行数据的备份,并且每份上要注明形成档案时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以防止地震或火灾等意外情况引起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毁灭与系统的不可恢复性。同时还应注意电算化会计档案与对应的财务软件版本的一致性。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利用,即电算化会计档案的调阅。在长期开展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随着软件系统的不断升级,我们所调阅的会计档案会有下述两种情况,即所调阅的会计档案的版本号与当前会计电算化系统版本号一致或不一致。前一种情况只需将所需调阅的档案通过电算化软件系统中的档案调阅(或数据恢复)功能进行调阅即可,后一种情况只需在另外一台电脑上安装与此档案相对应版本的电算化系统,然后再进行调阅。
(五)建立一致的会计电算化协议。
应由相关的上级组织部门协调各单位情况,提供一个适应大多数单位情况的会计电算化协议,各单位遵照执行,使各单位有共同的工作方式。同时,企业管理电算化软件的良好运行,不仅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有效应用系统,还需要生产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企业高层领导参与和配合,特别注意企业管理电算化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衔接,以保证数据的共享。
(六)使系统开放并使软件具有国际水准。
这就要加强自身软件的更新和完善,使得我国会计软件能够满足现代跨国企业经营和企业集团化发展的需要;研究如何从我国会计文化的传统出发,兼顾西方会计文化,开发出适应全球范围的会计软件。
(七)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人才,适应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要求。
会计电算化要求财会人员不仅应掌握扎实的会计知识和技能,还应对计算机和财务管理知识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只有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管理知识,才能根据本单位的自身特点,利用电算化会计的特点,为单位预测、决策和控制等管理工作服务。因此,在各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更应注意培养会计——计算机——管理型的复合型人才,以促进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会计电算化的施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能有效的减轻会计工作人员的负担,使他们能从简单复杂而又枯燥的记账算账中解放出来,以更多的精力从事更主要的管理和决策工作,从而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地位,使会计的两个主要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能更有效地互相结合,互相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等等。
但如果我们对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上诉问题不重视或不及时解决,将严重阻碍我国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实践中的作用和发展;如果重视并及时解决了这些问题,它必然会促进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更远层次的发展,最大程度地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的质量,更好地为提高各级企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参考文献:
1朱爱亚。谈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J]。财务与会计,,5
2毕树俊。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3,9
3王鑫则。会计电算化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燕惠兰。经济信息概论[M]。成都:西南科技大学出版社,
5黄正端。会计信息系统[M]。济南:济南大学出版社,
6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袁树民。电算化会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篇9:社会转型进程中的焦虑:问题与对策焦虑:当下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
作者/郝宇青
在中国快速的现代化和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面对各种压力和不确定性,许多社会成员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的紧张心理。而且,伴随着各种社会问题和现代化负面影响的累积,焦虑已经超越了个体的心理状态,不断“传染”、弥漫到整个社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不管是下岗工人、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蚁族”,还是公务员、企业家、知识分子,抑或是从小、中、大学生到年轻白领,再到中年骨干,甚至是退休老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焦虑,严重影响到各个群体的幸福感。因此有学者认为,焦虑已经演化成为当下中国的社会病,并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那么,产生社会焦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当下中国的社会焦虑?以及如何有效化解焦虑?围绕这些问题,《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上海市闵行区委党校联合召开了研讨会。现选发部分专家的发言,欢迎广大读者对此问题作进一步讨论。
――主持人杜运泉
焦虑:当下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
口郝宇青,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
在很大程度上,焦虑已经成为当下国人的一种普遍心态。这样的判断并不是我个人的虚妄之论,而是有一定的根据的。
根据一,《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2006年进行的一项调查(2134人参与),其结果显示:焦虑已经成为当下国人的一种生活常态-34%的受访者经常产生焦虑情绪,62.9%的人偶尔焦虑,只有0.8%的人表示从来没有焦虑过。
根据二,中华英才网在2010年对全国15个行业(IT、金融、制造业等)的1500余名企事业职员进行的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
根据三,官方最主要的媒体――《人民日报》,在2011年5月5日的一篇评论中也有关于“焦虑”的判断:“在社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利益猛烈分化的时代,出现了马克思所说的‘茅舍样小房子旁边忽然耸立一座宫殿’等贫富、收入的反差,人们的心灵世界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和心态也由之而生”。该评论还认为,在当下的中国,焦虑呈现出泛化的态势。
虽然焦虑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每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焦虑,但是,那只是表现为某一社会成员个体性的或部分人群的心理现象,而且一般情况下,他在经过自身的调整和反思后大都能够得到缓解:再不然的话,他可以借助于心理医生来进行干预和矫正,从而使他走出焦虑的困境。然而,在当下的中国,焦虑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体的范围,它已不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而是已经泛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从本质上看,焦虑是当下中国改革进入关键期后几乎涉及所有人的一种迷茫、彷徨心态,它已经演化成为当下中国的社会病,并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和结论,是因为焦虑折射出的问题的严重性。具体来说,有如下四大问题:
第一,分配危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一个令人骄傲的成绩是,到2010年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由于分配制度等原因,却也在制造着社会利益格局的严重失衡,贫富悬殊的拉大,弱势群体的规模日增等不良状况。当下中国的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分配不公造成的,而分配的危机又反过来加剧着焦虑。
弱势群体也是人,他们也渴望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但现实的残酷性使得他们常常为了生存而焦虑。而那些强势群体的人们生活得也不安生。他们时刻都在担心自己的财产安全问题,担心有一天被弱势群体“均贫富”。其实,强势群体的这种担心并不是他们多虑,而是有来自国内外的惨痛历史教训的。应该指出的是,在处置劳资冲突、劳资矛盾的问题上,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即为了劳资双方不至于在劳资冲突中两败俱伤,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共,国家在税收制度、福利制度等方面向工人采取了妥协政策,从而使双方达成了和解,实现了共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下中国的强势群体并没有妥协的想法和步骤,只是一味地死守住自己的财富,甚至目前的状况还不能满足他们对于财富的欲望,他们还要进一步地与民争利。在这种情势之下,一方面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另一方面是双方都不安生――弱者是出于生存的叹息,强者是出于保护和增加财产的贪婪。
第二,价值危机。焦虑折射出当下中国出现了价值的危机,应该说,这是焦虑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问题。因为人之为人,不是只要有吃的、穿的和用的东西就够了,物质的东西只能满足物质性的本能需求,人还是需要精神的栖息地的,心灵总是需要停靠的港湾,这也是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其实,精神的栖息地和心灵的港湾是我们每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价值,人也正是因为有了安身立命的价值,活着才有味道、有意义。然而,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奉行着一种经济发展至上主义,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在价值领域,不仅未能相应地跟进,反而因价值建设的停滞而陷入了混乱之中。人们不知道有什么价值可以皈依,也不知道皈依何种价值才是正确的,在精神生活领域处于虚空状态。活着也仅仅是为了活着,已成为不少国人的真实写照,即使他们活在五光十色、纸醉金迷之中,但一切犹如浮云,改变不了他们活得表面、肤浅、浮躁、迷茫、空虚的事实。他们几乎完全为物欲所操控,没有人生的方向。当一个人没有了方向,人生失去了意义,前途充满着不确定的时候,焦虑将如影随形。
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是从广义而言的,它不仅包括道德,还包括文化。关于文化在人世间的作用,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特别欣赏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的观点:“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然而,我们的文化已处于沉沦之中。我们现在是一个有知识而无文化的时代。虽然在国家层面有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种各样的建设工程,有9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突进,但这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推进文化的发展,是大可怀疑的。由于文化具有统摄人们行为的作用,因而,文化的沉沦也就意味着人的沉沦,而人的沉沦则直接意味着社会的沉沦。
第三,政治生活危机。焦虑折射出当下中国的政治生活遭遇到了危机。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政治参与危机。人是政治的动物,必然要参与到政治生活之中。然而,就当下国人的政治参与状况而言,却并不乐观。这一方面表现为形式化的政治参与过多,并不能真正表达民意;另一方面是制度化的政治参与途径太少,因而容易形成政治参与的爆炸,到最后形成非理性的、体制外的表达。(2)政治态度危机。目前在中国弥漫着不信任的空气。从一定意义上看,不信任意味着怀疑和猜忌,甚至敌视,意味着对国家和社会的认知失调,意味着政治沟通渠道的不畅和社会凝聚力的下降,意味着政治环境失去了可依赖感、稳定感和安全感。而在不信任的政治态度的影响和支配下,涌动着的是冷漠、憎恨,甚至是反社会的不良情绪。(3)干群关系危机。本来,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与建设的一大法宝,干群关系一直被视为鱼水关系。然而,目前我国的干群关系并不令人满意,甚至可以说处于恶化的状态之中。许多政府官员不信任、不理解、不关心群众,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公仆”身份,甚至有的`官员直接把老百姓看作是“刁民”。其实,官员把群众看作是“刁民”本身就反映了当下官员群体的焦虑心态:他们把群众的上访、集会等一古脑看作是“无理取闹”,因为这会影响到他们的政绩和升迁,所以他们苦恼,然而,他们中间又有多少人认真地考虑过作为弱势群体的民众还在为生存而焦虑呢?
第四,身份认同危机.身份是一个人的符号,是其社会地位的象征。一个社会的存在离不开分工与合作,而有分工与合作就会形成不同的身份。安分守己一向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然而在当下的中国却出现了身份认同的危机,或者说,人们在为自己的身份而焦虑。这种为身份而生的焦虑有一个前提:不停的变动和不确定性。我国正处于快速的经济现代化进程中,这一过程的特征恰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分明的,不停的变动和不确定性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特征。在这一特征支配下,人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也变得不确定起来。这表现在两个矛盾的方面:
(1)身份失去了边界,一切皆有可能: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特别是市场经济改革以来,竞争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有竞争是一件好事,它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然而,本该有序合理的竞争,在我国却演变成了一种没有道德底线的恶性竞争。有句俗话叫做“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于是在发财梦的诱使下,人人都变成了冒险家,什么事情都敢做,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是什么,甚至完全忘记了本职工作是什么。有一段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教授摇唇鼓舌,四处赚钱,越来越像商人;商人现身讲坛,著书立说,越来越像教授;医生见死不救,草菅人命,越来越像杀手;杀手出手麻利,不留后患,越来越像医生。”虽然这段顺口溜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的社会现实。
(2
更多内容请访问:中国大学网 《社会转型进程中的焦虑:问题与对策焦虑:当下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
【秘书职业化进程的障碍问题及其调适对策(合集9篇)】相关文章:
广告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22-05-04
高校社团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2023-02-13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方案2022-09-05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分析2023-08-29
建材销售上半年工作总结2023-06-30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选择2024-02-21
就业与创业的论文2022-05-06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2023-02-10
建材销售的活动总结2022-12-06
心理工作室的策划书202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