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共15篇)由网友“薯片”投稿提供,下面给大家分享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欢迎阅读!
篇1: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
摘要:艺术类大学生是一类独特的、拥有鲜明个性的大学生, 专业与就业对口性的问题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时遇到了很多挫折, 相当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出现了变化。为了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整与转变, 本文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作了详细的探讨, 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作了详细的探索, 并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从而有利于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择业。
关键词:艺术; 大学生; 就业心理;
自从我国高等院校扩招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崭新的时代, 高校在专业设置、规模、数量等多个方面逐步增长, 劳动力市场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随着全球经济形态的变革, 大学生的就业也逐步由传统的“统包统分”转变为“自由择业, 双向选择”的方式。在这种情势下, 大学生的就业择业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根据相关数字统计, 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签约率不到15%, 初次就业率也在不断下降, 这已经成为社会十分普遍的、备受关注的一个现象。
最近几年, 随着“艺考热”现象的出现, 艺术类考生的数量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很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艺术类专业[1]。所谓艺术, 就是以形象来体现实际的一种社会意识心态, 包含戏曲、电影、喜剧、舞蹈、音乐、雕刻、绘画、文学等多个方面[2]。
所谓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 就是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其受到了就业调试、就业冲突、就业准备等多个过程的影响, 通常包含社会、心理与认知这三个层次的心理状态, 从具体内容上而言, 大学生就业心理能够分为就业心理压力、对就业教育的需求与评价、对职业与专业相符的期望、对专业的满意程度、就业途径、就业信息渠道、就业价值标准、就业城市期望、工作单位性质倾向、薪水的期望、就业准备、自主就业意识、对社会的理解、自我认识等方面[3]。当然, 不同高等院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 所体现出的就业心理状态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 本文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作了相应的探索, 在对相关概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分析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特征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并出了有利于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合理建议, 从而可以帮助艺术类大学生调节状态、提升自我, 更好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艺术了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
(一)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特征研究
1. 盲从心理
艺术类大学生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经常体现出迷茫与盲从的就业心理状态, 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并不熟悉与了解, 对于自身素养与才能的认识也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独立性较弱, 有较强的依赖性, 自身在工作实践经验、专业水平、社会阅历等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 无法从自身的角度对符合自身未来发展的职业进行合理的规划, 艺术类大学生的理想经常与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受到打击后经常存在较多的盲从心理, 没有自主的想法, 外在表现就是很多艺术类大学生会选择其他同学也想去的城市, 追求的.薪水也与其他同学有较大的相似性而忽略了自身的实际情况, 从而难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2. 功利心理
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功利思想与心理, 他们通常会将个人发展、工作所在地以及薪水福利放在就业考虑的前三位。艺术类大学生比较注重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 更期待高薪资的工作, 而且有超过40%的艺术类大学生希望去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发展, 需要吃苦的偏远地区基本没有艺术类大学生愿意去。
3. 矛盾心理
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 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矛盾心理, 包括现实与预期之间的矛盾以及自负感与自卑感并存的矛盾。一方面, 艺术类大学生对于薪资待遇与工作地点的要求普遍高于大学生就业的普通标准, 对毕业后找到的工作有较高的向往, 然而对于能够理想选择职业的信心不高,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能够选择满足自身期待的职业的艺术类大学生较少, 从而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心理上出现了就业形势严峻与自身高期望的矛盾心理。另一方面, 艺术类大学生通常为自己的专长而骄傲自负, 希望在就业过程中找到一份能够彻底发挥自身潜力与才华的工作, 然而在就业过程中经历了几次挫折, 就可能导致一些艺术类大学生丧失信心而自卑, 从而产生了自卑感与自负感并存的一种矛盾的就业心理。
(二)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影响因素研究
1. 个人因素
艺术是一门需要具备较高系数底蕴与素养水平的专业, 然而当前很多艺术类大学生仅仅注重课堂文化课的掌握, 知识面比较狭窄, 知识技能水平低下, 一些学生经常缺课、在课堂上睡觉或者看课外书籍, 甚至还存在着考试作弊的现象, 一些艺术类大学生也缺乏人文艺术精神, 无法获得全面的发展。
2. 高等院校因素
当前, 众多高等院校的扩招使得更多学生能够进入高校进行学习, 促进了我国教育从“精英化”向着“大众化”的转变。然而, 高校盲目的扩招却与艺术类专业资深“小众化”的特色背道而驰, 很多高校也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 对于艺术类专业的投入资金与力度较小, 从而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与心理状态产生了很多后果。
3. 就业市场因素
在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过程中, 艺术类大学生一般要投入较多, 所以他们一般期许毕业后的工作拥有较高的薪水, 然而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很多用人单位对计算机、英语以及文化课水平的要求较高, 而艺术类大学生在这方面就比较弱势, 想要转考其他专业也比较困难。
二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的建议
(一) 个人方面
1. 提升个人就业能力与素养水平
在择业过程中, 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知识水平具备十分关键的影响。在日常练习过程中, 艺术类大学生应当注意个人修为的培养, 注意专业课与文化课同时抓的学习方式, 不断提升自我学习的理念, 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注重与他人的交往与沟通, 积累更多人脉, 在与他人激烈竞争时养成自身独具特色的风格。
2. 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就业
艺术类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还应当多为就业做准备, 多参与社会实习, 将在高等院校学到的知识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缺点, 对自身的就业能力与素养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估, 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爱好去从业就业, 从而选择最为合适的职业, 充分将自身的才能在工作中发挥出来。
(二) 高校方面
1. 将就业心理教育纳入艺术类大学生评价体系中来
高校应当将就业心理教育应该纳入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来, 从入学就应当对学生的就业观与价值观进行引导与教育, 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多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进行就业心理教育, 开展合理的就业心理量测活动, 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合理规划与选择未来的职业, 通过心理指导的方式让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拥有更强的进取心与上进心, 能够勇于克服更重困难, 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评估。
2. 设置专业的就业心理指导教育机构予以引导
为了方便艺术类大学生就业, 高校应当设置专门的就业心理指导机构予以指导, 特别是有特点的、分层次的对不同年级与专业的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教育和指导, 这是一项长期的、全面性的、系统性的工作。
(三) 政府方面
1. 加大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支持与引导力度
为了保障艺术类大学生拥有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就业心理, 政府应当加大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引导与支持力度, 制定相关政策为艺术类大学生拓展就业渠道, 不断完善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市场, 制定优惠政策例如深造、安家费、高薪水等方式, 鼓励艺术类大学生去经济不发达的区域工作, 对各招聘单位盲目需求高学历的情形予以控制, 确保艺术类大学生能够拥有更多参与招聘的机会, 确保艺术类大学生能够规范、公平的竞争与就业。
2. 加强对用人单位和高校的监管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法律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产生的纠纷进行控制, 加强对高等院校的监督与调控, 确保艺术类大学生能够享受到恰当的补偿, 维护艺术类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与利益, 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最低薪水予以相应的规定, 减少艺术类大学生人才的流失, 进而构建有序、公平的就业体制。
三结语
随着社会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不断提升, 专业独特的艺术类大学生遭遇着更多的就业困难, 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本文主要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作了详细的探讨, 讨论了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所体现出的盲从、功利与矛盾的心理特点, 并从个人、高等院校与就业市场这三个层次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最后, 本文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大学生应当不断提升个人就业能力与素养水平, 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就业, 高校应当将就业心理教育纳入艺术类大学生评价体系中来, 开设专业的就业心理指导教育机构予以引导, 政府应当加大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支持与引导力度, 加强对用人单位和高校的监管, 从而能够逐步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确保艺术类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裴春燕.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力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 .
[2]孙婷.就业视角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 .
[3]董亚静, 白耀军, 张雷.河北高职生就业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分析[J].教育现代化, , 3 (30) :271-272.
篇2: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
摘要:高校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论述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的重要性, 分析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的表现, 提出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的对策, 即政府加大力度构建积极的就业政策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营造全社会帮扶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认知。
关键词:大学生; 积极; 就业心理; 对策;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 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 就业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诸如大学生对就业的过度焦虑和紧张, 由自我认识不清而产生的孤傲与怯懦, 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而产生的功利与攀比心理等, 这些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探寻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一、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的重要性
(一)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 能够帮助大学生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认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自身实际情况, 使大学生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体制有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思考, 从而能够树立切合实际、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二) 有助于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
积极进取、公平正直、勇于挑战、意志坚定等积极正向的心理品质, 能够辩证看待就业中的成与败、得与失, 并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 这些既是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 也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 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养成意志坚定的心理品质, 学会以积极向上的心理面对择业和就业, 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更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三) 有助于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能够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 并使之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为大学生未来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 使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观念和正确的就业认知, 从而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正视就业与自身的关系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能够勇敢、坦然对待就业中所遭遇的坎坷与阻挠, 形成积极乐观的就业心理素质, 激发他们自身内在的正能量和优秀品质, 最终促进自身未来职业的发展。
二、当前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的表现
(一) 普遍的功利与攀比心理
市场经济大潮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 另一方面社会急功近利的思想也使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功利的就业心理。在择业就业过程中,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理想的工作才能使自己发挥特长, 愿意从事既能够体现个人社会地位又有较高经济收入的工作, 而对于基层单位或非公经济组织等工作“瞧不上”。更为严重的是, 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有“才”不如有“财”, 这种功利性思想严重侵蚀了大学生正常的就业心理, 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无法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 成为未来成功就业的隐患。
所谓攀比心理, 就是刻意将自己的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比较, 并且表现出不服输的心理状态。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 通常将自己的工作环境、待遇等与他人比较, 表现出不服气、不愿落后, 同时又想超越他人。他们经常把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工资、福利待遇等与周围同学进行盲目攀比, 使他们“复制”他人就业标准。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自我就业标准的定位, 往往容易错失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大学生个体的素质、能力各不相同, 盲目攀比会大大降低成功就业的机率。
(二) 过分求稳与求全的心理
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分注重稳定性, 安稳的工作才是他们心中最佳选择。他们不考虑工作是否能够发挥个人才华、是否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为国家建设奉献一份力量, 考虑更多的是工作是否稳定, 这是保守落后就业观念的突出表现。
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分求全。他们对未来工作的环境、薪金、地点等各方面都提出较高要求:既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又要专业对口, 同时又能够使自身的能力、兴趣、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既要有舒适的工作环境, 又希望有较高的工资、福利待遇, 同时又留恋北上广等大城市。这些学生没有根据市场需求以及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就业目标, 过分、刻意地追求“完美”的工作, 常常使自己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位置。
(三) 严重的焦虑与紧张心理
一些大学生担心毕业后不能找到理想工作、不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特长、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挑战、不能尽快地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等问题, 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了对未来职业选择的过度担忧焦躁, 形成焦虑的就业心理障碍[1]。对于成绩较差的大学生, 这种焦虑心理尤为严重, 他们因为害怕没有单位吸纳自己而感到苦恼。对于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较差的学生, 则会担心自己与同事处理不好关系, 从而惴惴不安, 这种心理状态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出现紧张、精神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思想上感到不安等症状。对于冷门专业的、先天有某种生理缺陷的、家庭贫困的学生, 则会更加在意自己能否与其他毕业生一样拥有同等公平的就业机会, 担心自己受到就业歧视, 担心自己日后在工作中不能完成任务, 担心自己不能与同事友好相处, 从而导致精神过度紧张。长此以往, 会使大学生心理负担加重, 严重影响他们在面试中的表现。
三、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的对策
(一) 政府加大力度构建积极的就业政策环境
政府要认识到“就业难”的现实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 出台积极的就业政策, 创造公平公正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 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就业氛围, 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舒缓其就业心理压力。
政府积极的就业政策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参与就业的积极性, 积极体验就业优惠政策给自身带来的就业支持与关注, 从而能够吸引和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如增加农村偏远地区工作者的福利待遇和政策的倾斜性, 并适当放宽招聘条件;积极促进私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 并给予资金上的补贴和税收优惠, 适度减少企业为大学生缴纳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各种费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发掘自身的意志力、责任等积极品质。政府还应专门设立“绿色通道”, 为大学生创业服务, 给予大学生创业的信心与物质的鼓励。
政府应加强对就业市场秩序的监督, 创造公平公正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 使大学生在心理上真正体验到人人平等, 从而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政府要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监管用人单位不公平的用人条件和劳动制度等行为, 使大学生就业市场更加规范和有秩序, 保障大学生就业主体性;还应设立特定的维权机构和保障部门来维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合理解决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发生的劳动纠纷。政府可以设立大学生就业监察分支部门专门监管和督促企业与大学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 减少招聘背后的“小动作”, 减少和杜绝就业市场上的不公平现象, 使大学生真正体会自我社会价值的满足与积极就业的心理情绪[2]。
(二)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减缓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促进大学生实现有效就业。高校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就业发展需求及社会实际开展就业指导, 如结合专业培养大一学生的职业意识, 为大二学生正确解读就业信息, 结合社会正面积极的求职案例使大三学生掌握就业技巧, 组织大四学生模拟求职现场招聘, 在实践中发掘自己的积极潜能, 体验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同时, 还应注重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就业指导课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把理论传授与实际案例分析结合, 采取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 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就业心理品质, 提升学生的求职信心。高校还应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加强对大学生的关注与关心, 同时注重发掘学生自身抗挫能力、团队意识以及责任感等积极就业心理品质, 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看待就业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树立就业信心[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调适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可以帮助大学生培育责任、诚信、意志力等积极就业心理品质,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高校应开展以塑造正确就业价值取向、培养爱国热情的主题教育, 使学生融入爱国氛围中, 体验爱国情怀, 坚定理想信念, 把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祖国发展结合起来。
(三) 营造全社会帮扶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积极的舆论氛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无形中影响和引导着大学生的就业行为。社会各新闻媒体应选取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先进典型和优秀大学生个人创业典型进行报道, 向大学生传播社会正能量, 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氛围, 转变大学生就业思维, 树立积极的就业取向。高校内部的新闻媒体也应起到积极作用, 其宣传的大学生先进就业典型案例更加能够引起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共鸣, 触动大学生竞争向上的心理, 激发大学生内在的优秀潜力。
同时, 社会公益组织也应该发挥社会责任, 如慈善机构、民间公益组织等社会公益团体, 应充分贡献自身力量, 从不同方面帮助大学生就业, 从多种途径为大学生开辟就业渠道, 缓解其就业心理压力。社会公益团体还可以与高校合作, 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 为选择创业的大学生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 缓解大学生因创业资金不足等问题带来的紧张心理, 还可以对高校的就业指导提供就业实训基地, 提供大学生实习岗位, 帮助高校解决大学生实习问题, 增加大学生的技能。
(四) 大学生应形成积极的就业认知
大学生应该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客观认识当前就业形势, 理性分析自身的能力与职业兴趣, 在择业时努力发挥自身优势, 少走弯路。因此, 大学生在求职之前, 应对当前就业形势、个人的知识储备量、性格、爱好以及个人的情商等做全面分析, 并结合社会实际, 制定适合自身的就业目标。在择业过程中要积极主动, 抓住机会, 树立就业的自信心与坚强的意志, 满怀信心地展示自我才能[4]。
大学生在择业遇到困难、挫折和心理冲突时, 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心理调适, 消除心理困扰。求职失败时要冷静, 相信自己的能力, 调整自己的心态, 加强自我激励, 用锲而不舍的精神战胜恐惧自卑的心理。当求职给自己内心造成巨大压力或感到一无是处时, 可以暗示自己一步一步走, 脚踏实地, 最终量变会促成质变。当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要学会接受现实, 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并积极暗示自己, 增强信心。
参考文献
[1]张丽娜.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辽宁:渤海大学, 2014.
[2]刘健, 刘日霞, 祝洪涛.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特点与自我调适[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5) :31-33.
[3]赵云鹏.“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与解决对策[J].高校辅导员, (6) :67-69.
[4]周方遒.破解就业难题——以大学毕业生就业为例[J].党政干部学刊, (4) :35-36.
篇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讨论文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负高傲心理。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总是好高骛远、自命不凡,不能清醒、切合实际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不能正确评价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2、自卑怯懦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因为就读的学校不是名牌、所学的专业不热门或自身的条件不够优秀等原因,自觉处处不如别人,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推荐自己的勇气,不争取就业机会。
3、依赖等待心理。目前,大学毕业生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是依赖父母亲友“托关系、找门路”为自己安排工作。他们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竞争,不会自我展示,不会争取机会。
4、焦虑迷茫心理。有的学生会徘徊在考研或就业的抉择中,加上就业形势严峻,担心找不到工作,择业上的失误。各种过分的担心会造成精神上的紧张,手忙脚乱,茫然困惑,焦虑不安。
5、从众盲目心理。有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主见,忽略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受社会或他人的影响,盲目追求热门职业。
6、求闲功利心理。现在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少经历艰苦条件的磨炼,对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期望值很高。他们往往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估计不足,就业时拈轻怕重,追求享受,怕苦怕累。一些大学生择业时忽视自己的爱好、兴趣、理想,只关注工作待遇、收入等现实利益。宁愿放弃理想、放弃专业而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和职业中锻炼自己。这种心理使许多毕业生失去更有发展机会的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一是就业观和择业观不合理。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不完整,加上他们缺少对社会、就业信息、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等的了解,不能把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所以在择业时容易出现盲目从众、自负自卑等情况。二是自身综合能力欠缺。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凤毛麟角的社会精英了,由于他们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好,实践能力锻炼不够,沟通协调能力不强,人际交往能力匮乏,社会责任感淡薄,导致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三是竞争意识缺乏。很多大学毕业生存在消极求稳的心理,认为有份工作能养活自己就行了,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完全失去年轻人应有的豪情壮志。有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父母的保护,小到吃穿住,大到升学择业,什么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长期的依赖已形成了习惯,导致他们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竞争意识。四是心理承受力差。我们知道现在大学生面向的是双向选择,由于大学生初次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和行动准备,往往不能成功,面对就业压力和挫折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所以产生了各种不健康的心理特征。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会影响自己的就业,甚至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2、客观原因。一是社会环境影响。首先,就业形势严峻。开始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急剧增多,加之每年沉积未就业的学生和社会待工人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我国大学生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远大于有效需求的增长速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其次,就业体制不完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承担培养人才的高校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高校也在想办法促进大学生就业。近年来,政府为了鼓励大学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缺乏力度,就业机制不健全,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再次,社会上学历歧视和性别歧视依然存在。有些单位招聘时要求学历本科以上,专科生不考虑,现在要求更高了。另外,一些单位明确规定不接受女毕业生。这些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导致悲观、不满等不良心理的出现。二是家庭环境影响。家长所从事的工作对有关就业的看法,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家长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惠主义”,这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工作轻松、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好、不费多大力气就可以干一番大事业”的择业误区和一切以工资待遇为主的功利心理。家长对子女过分的溺爱,往往会造成子女在择业过程中出现“高成绩低能力”的状况。甚至有的家长在孩子择业过程中全程“作陪”,毕业生招聘会常会看到家长替孩子投简历、陪孩子应聘的现象。家长的“全权安排”,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依赖性强,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降低。由于他们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择业”,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也会出现不能适应、不能胜任等问题。三是学校环境影响。首先,高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没有实现市场化与社会需要脱节。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盲目扩招、盲目设置专业的现象。在设置专业和招生时忽视按需培养,没有很好地与社会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对接。部分高校发展理念落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全面改革和创新,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高校中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不专业、不完善,不能满足大学生需要。职业辅导教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倾向、职业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然而,我国真正开始重视和开展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工作起步较晚。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到了大四才对有关就业政策、方针、择业技能和心理准备等问题有所了解。许多大学生临近业时还对就业、择业等问题认识不清,从而容易出现焦虑、迷茫、困惑、烦恼、浮躁等负性情绪。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调整就业期望值,建构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要谋求理想的职业就必须认清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当前,高校急剧扩招,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方向,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从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个性、能力以及家庭情况等出发定位职业期望值,在职业定位基础上建构正确的择业观。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求闲、怕苦、虚荣、功利、攀比等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他们的职业选择与发展。高校应在大学生中加强择业观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发扬传统的艰苦创业精神,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2、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为顺利就业打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切不可为了求得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学校应努力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了解,从而提高自己各项能力。大学生活一开始,就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就业目标。利用课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培养能力。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接触,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3、进行就业心理疏导,增强就业心理承受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出现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问题,与毕业生的认识水平、社会阅历、心理承受能力等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除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要对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客观现实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高校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就业中的失败和挫折,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是我国特殊的就业群体,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不断增加,就业的竞争性也逐年激烈,虽然我国在促进就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过剩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就业问题仍然会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成了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另外,由于大学生刚出校园,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砺,对自身缺乏正确理智的认识,因而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郑云恒.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01).
[2]彭昱,杜丽岩.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01).
[3]黄群瑛.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1(06s).
篇4: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论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论文
摘要:在国内学术界,对初次就业大学生心理契约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缺乏对特定就业类型大学毕业生员工。而劳务派遣心理契约研究,也未对初次就业大学生群体有过特别关注。同时,心理契约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变量因素较为繁杂。而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的局限性和劳务派遣的临时性、辅助性,无疑是对员工与雇主和谐心理契约构建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这两个特点,首次对初次就业大学毕业生心理契约进行基于劳务派遣就业视角的研究。以文献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实际调查,在研究框架上,先对心理契约理论进行了简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劳务派遣员工中的初次就业大学生群体心理契约的违背模型的构建,以期对此后研究劳务派遣员工这一特别用工方式下的初次就业大学生群体心理契约的构成和特点做研究基础。
关键词:心理契约;初次就业;大学生;劳务派遣
1引言
中国隐性失业人口有城镇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学毕业生三类。很多致力于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其中就包括使用劳务派遣这一新兴用工方式。
劳务派遣,是指依法设立的劳务派遣机构(用人单位)根据用工单位需要,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向其发放报酬,将劳动者派遣到实际用工单位工作再由实际用工单位向派遣机构提供服务费用的一种人力资源配置方式。
劳务派遣对人员调派的灵活性、对管理成本的节约性符合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引入中国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将来就业毕业生组织起来以劳务派遣方式就业,首先解决未就业毕业生最基本的权益即劳动权,也有利于他们以集体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就业率受到关注的同时,大学生离职率也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有调查数据显示,在2011届的本科生毕业群体中,3年内均雇主数为两个,共有8%的本科生毕业后曾有4个及以上雇主。与此同时,仅有38%的人毕业3年内只为1个雇主工作过。末的一则新闻调查显示,某高校就业一年后回访,七成多毕业生都不在原单位。同样地,20xx年初,教育部咨询与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发布的《20xx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届大学畢业生在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4%,仅有四成本科生在毕业三年内没选择跳槽。
对企业而言,对离职员工的替换成本、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成本、离职管理成本等的支出无疑都是员工离职带来的不可避免的财力、人力损失。对于初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离职带来的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挫折感也有害于此后的职业发展。
因而,心理契约的研究对在劳务派遣促进就业的同时保障大学生就业的稳定性极具意义。而此研究目前尚为空白。
2政策背景(劳务派遣)
20xx年7月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实施岗位、工作时间等细节作了最新的规定,对以前的劳务派遣制度的立法进行了补充。
20xx年发布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已通过,并于三月份起施行。对用工范围和用工比例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协议的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协议的订立和履行等细节做出明确规定。
国家政策对劳务派遣更加认可,劳务派遣制度愈加健全。
3心理契约理论梳理
3.1心理契约
按照Levinson等人的观点,“心理契约”即雇主与雇员关系中组织与雇员事先约定好的内隐的没说出来的各自对对方所怀有的各种期望。其中一些期望如工资在意识上清楚些,而另一些期望在意识上则比较模糊,如长期晋升方面的期望等。它是指一方认为另一方没有或没有完全履行自己的诺言,而感受到自己被欺骗或在感情上受到伤害。
3.2劳务派遣形式下初次就业的大学生心理契约
3.2.1特征
关注自身利益,组织认同感低。劳务派遣的职位具有临时性与短期性,以任务为主导。以短期项目居多,流动性较高,在实际工作中接受到的用工企业的培训、转正机会普遍较少。毕业生员工们在选择接受劳务派遣这一就业形式时,更注重自身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能够获得的经济利益和对自身职业发展有所裨益的知识经验。对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文化关注较少。
对用工企业普遍信任度低。现阶段,派遣机构发展参差不齐,对员工薪酬福利管理混乱。一般而言,毕业生应聘者对采用派遣方式招聘的用工企业存有一定的偏见,对企业的信任感也会因此降低。
心理契约建立的不稳定性较高。一方面,劳务派遣本身存在的临时性、辅助性、提供转正机会的缺乏性对心理契约的构建形成挑战。另一方面,一些用工企业利用毕业生们社会阅历较少的特点,在面试之时提供虚假承诺、刻意隐瞒部分信息,在非“三性”岗位上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形式对毕业生进行招聘,增大了心理契约的破坏几率。
3.2.2契约违背模型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同其他类型心理契约模型一样,劳务派遣就业形式下,初次就业大学生的新契约遭到破坏的最终原因也是归咎于毕业生对于薪酬待遇等过高的期望、组织的无力兑现或者刻意违约。间接表现在企业提供的福利待遇的不公平、绩效评价体系的不公正、职业发展空间受阻、工作环境的不安全等四个方面。最终表现在员工的怠工、离职,企业的收益效率降低、损失增加、形象受损等。
与其他方式就业的毕业生的心理契约不同的是,劳务派遣毕业生员工在因价值观念不融合导致心理契约违背的间接表现并不明显。对于因薪酬待遇较低、不公平和职业发展空间受阻而造成的契约违背,他们表现更为集中。在调查中,有几名在国企工作的毕业生派遣员工甚至因用工单位发放的薪酬不断减少、转正机会愈加渺茫以及管理层的敷衍对待,而作出了消极怠工等待被辞退的打算。在工作环境的安全性上,派遣员工更担心受到区别对待。在部分外企,我们发现,因工作时胸牌、工卡等外观因素与正式员工的`不一致,而引起的担心会被区别对待,也成为一些派遣员工的不安因素之一,员工归属感的建立明显受到破坏。
4建议
针对初次就业大学生以劳务派遣形式就业中的心理契约破裂导致的离职现象,本文有以下建议:
企业要进行合法进行招聘,毕业生也要擦亮眼睛。在调查中有很多毕业生派遣员工表示自己在面试结束要进行签约甚至签约之后才发现自己与派遣机构形成劳务关系;一些优秀的就业岗位在表明自身会采用劳务派遣形式进行就职招聘时,会受到不少毕业生的断然拒绝。与此同时,一些派遣员工的工作任务甚至比正式员工还要繁重得多。并且转正、加薪的机会并不多,与面试之初用工单位的说辞有较大差距。因此,企业依照正确的招聘程序,依法诚信地招聘,求职者也要对招聘企业主动进行深入了解,以减少劳动市场上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最终的违约现象。
企业应完善人才管理、薪酬发放制度,与派遣机构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合理安排、调整职位供求的匹配。人力管理层人员应细致分析,积极展开动态管理,在落实公平的激励措施增强员工归属感的同时,与派遣机构一起,积极建立与员工的信任关系。有的毕业生派遣员工表示在薪酬方面,自己虽有“五险”却没有“一金”。有派遣员工认为,薪酬福利水平的公平与否其实更多地取决于派遣公司。因为有些劳务派遣公司虽然为派遣员工足额缴纳五险一金,却扣留员工总薪酬近1/3甚至一半以上作为服务费、管理费,严重削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因此,用工企业在据实提供薪酬、待遇,防止人才闲置、浪费的同时,应避免由于派遣机构的违规操作而引起的员工工作满意度降低的现象。
毕业生应正视自身发展目标,高校积极提供帮助,尽早做好职业规划。“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并不适合每一位毕业生。在实际中,毕业生派遣员工以从事金融业居多,同时缺乏职业方向感的也以此类毕业生为主。在此也反映出许多毕业生择业的盲目性和急功近利。
政府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更应该加强政策实施的有效性管理。在劳务派遣政策中增加可操作性较强的政策指标,加强对劳务派遣机构的规范管理和执法检查力度;对于用工企业,也要对其使用劳务派遣的行为加以规范和限制。切实保障每一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5总结
从心理契约构建角度可以让劳务派遣更好地服务于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高效性与稳定性——克服初次就业大学生心理契约违背这一困难的同时,结合劳务派遣员工心理契约构建特点,让劳务派遣这一促进就业的用工方式更加契合的服务于大学生群体,减少违约现象。毕竟很多毕业生派遣员工因为诸多待遇上的公平问题而烦恼的同时,也有毕业生派遣员工因为获得良好的工作机遇而对待工作很是积极。他们认为,以劳务派遣形式就业是一块往更高方向发展的敲门砖,关键看加入的是什么样的企业、同什么样的人一起在怎样的事务上工作。对于一些非名校毕业又无更多社会资历的毕业生而言,通过劳务派遣进入心仪企业几乎是唯一可行的路了。短期企业项目的参与可以提升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有着更大成为正式员工的机率。很多毕业生员工表示,这种职位的申请,完全取决于毕业生自身的要求和对自己未来的规划。
目前,劳务派遣制度得到了不断完善,员工待遇的公平公正得到了一定保障。但由于勞务派遣固有的临时性与短期性,员工对于用工单位的归属性不强。但对于初入职场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有着较为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与自我提升的心理需求,自主、进取意识较强,也有着更多的维权意识。用工单位若针对大学生群体提供针对性的培训与职位平台,对提升员工工作满意度非常重要。另外,合理、可量化的薪酬激励措施的制定对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的防范也有着积极作用。大学生们就业时也应有着较为清晰的职业规划,才不至于迷失了方向而失去工作的热情。
参考文献
[1]于建嵘.中国隐性失业问题[J].社会保障制度,20xx,(5):105.
[2]王丽平,何非,时博.劳务派遣——基于战略选择、制度构型和资源整合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
[3]屈振辉,范崇源.运用劳务派遣方式解决未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xx,7(02):5456.
[4]王剑栋.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历史、问题与趋势[J].人力资源管理,20xx,(02):6163.
[5]刘永茂.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毕业生工作认识、工作稳定期实证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1320.
篇5: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论文
一、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1.从众心理。所谓从众心理,是指大学生未能在工作之前,深入分析自身的特征及所学专业,存在明显的随大流情况。大学生在实际就业过程中,由于对社会现状缺乏清晰的认识,择业时到处投简历,参与所有的招聘会,认为只要多多参与,就业成功率就会很高,但最后的结果常常是由于专业不符或能力欠缺而适得其反,如此一来,在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还大大磨灭了他们的自信心,产生疲惫感。有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因没有主见、从众心理明显,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判断自己的专业范围、学历层次及素质时缺乏合理性,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大学生会不假思索地朝着热门地方、热门职业方向前进,未以专业发展为核心将自己的前途与社会需求有机综合。此外,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多数大学生都将重心放在了国企、事业单位等认为是铁饭碗的岗位上,觉得这些单位有保障,蜂拥参加公务员考试,“使出全身力气”挤进国企、事业单位。
2.依赖心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完全消除了以往针对大学生实施的毕业分配制。然而,目前仍有部分大学生难以紧跟这一重大变革,想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但又不愿意跑腿。此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属于独生子女,在填报中考与高考志愿时常常会按照家人的意思填写,更有甚者完全听教师的,独立性、自主性严重缺乏。他们在择业过程中身边常常会有家人的陪伴,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用人单位对其能力的质疑。5.逃避心理。有不少大学生对自己毕业进入社会存在强烈的畏惧感,不敢直面将自己推向就业市场,有的在择业时遭受几次碰壁后出现了畏惧心理,一味逃避现实,产生退缩的逃避情绪,毕业后一事无成,在家待业。
二、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1.社会因素。当前国内的就业市场还缺乏一定的完善性,现行的就业机制、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社会因素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致使大学生对现代就业市场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认为自己创业并不能获取较大的成功。当前,公务员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热门话题,不仅使得学生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单一化,而且直接造成一些中小企业人才紧缺。以长远发展角度分析,对就业市场的健康稳定前行有较大的阻碍。其次,缺乏科学的社会风气,封建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由此引发了诸多钱权交易的黑幕,缺乏科学完善的社会导向机制,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积极性的形成。另外,缺乏健全的就业市场,尽管人才市场在我国已经形成,但人才市场还不具备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桥梁作用。就业市场人才供给渠道过于单一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2.学校因素。高校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造成负面影响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高校专业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难度,严重阻碍了大学生良好就业心理人格的产生;其次,未根据现代社会实际所需进行人才培养,有不少高校未紧跟社会发展步伐设置专业,致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两种结构无法紧密连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最后,就业指导力度不够,当前虽然各高校均构建了就业指导中心,但依旧缺乏具有实质性作用的机构,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考虑得少之又少,致使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单一,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3.家庭因素。家庭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不少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讲究功名利禄,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方向,有的大学生毕业后因家庭背景不错,通过“关系”就业,这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有着不良的影响。
4.大学生自身因素。由于大学生一直生活在十分单一的社会群体中,与社会没有太多的接触,所以,对社会没有理性的认识,在就业观念、职业认识以及择业导向等环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就业观念,有不少大学生依旧存在过去“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对就业市场做不到充分细致的分析;对于职业认识,不知道行行都可以出状元;对于择业导向,一味追求自由轻松的职位,从不考虑从事基层工作。
三、解决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具体对策
1.引导大学生科学评价自己,树立新的就业观。科学合理的就业观是大学生毕业后踏入社会的前提。当前,有不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特别注重自己的薪酬、前途等,这是不正确的。大学生应坚持先就业、后择业、努力创业的精神,勇于面对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充分获悉国家颁布实施的就业政策,清楚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一方面,不要有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对工作地点有特别高的要求,从来不会选择在一些偏远、不发达的地区就业,要知道只有基层与发展中地区才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高校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大学生应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予以适当调整,积极深入国家需要的地区一展宏图,时刻把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国家的需求密切结合,消除大学生的攀比之心,紧跟现代就业形势发展;另一方面,要对自己合理评价,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仅要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还必须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科学合理评价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才能获取较高的成功率。
2.高校应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技能培训。当前,高校必须不断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培养大学生的集体精神与爱国精神,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对现代就业形势正确分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另外,由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对就业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考虑得不够充分、全面,这就要求高校积极开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技能的培训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与社会实践经历,丰富他们的社会实践阅历。
3.健全市场机制,推动市场建设。要想使大学生就业市场有条不紊地持续发展,国家必须加强健全现代市场机制,制定一系列符合市场需求的政策与措施,将大学生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颁布实施就业市场法律法规,将就业工作归列到法制化范畴中,科学配置大学生资源,规范就业秩序,提高就业工作的透明度,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时,要始终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树立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营造氛围好的就业环境。
4.家长应时刻注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情况。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面对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会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这个时候,家长要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对其择业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以降低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
5.提高大学生自信心,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有部分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一旦被用人单位否决,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认为自己不如他人,自卑心理严重,不敢参加应试,极度缺乏自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及时引导大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对于他人的议论和看法不要太过在乎,择业时保持一颗平常心,应聘之前多了解与择业有关的方式方法,增强自信心。
四、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紧跟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自主意识、竞争意识,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编制相匹配的就业指导计划,尤其要处理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新的就业观,鼓励他们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制度、体系及理念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在实现大众化目标的同时,必须有效处理大学生和现代就业市场间的供需问题,不断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心理。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都应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努力创设出乐观向上、氛围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作者:方伟 钟恒 单位: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开发处处长 时代英杰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
篇6: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论文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
(一)就业心理期望值降低,但挫折与失败感仍然困扰着当下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相应的降低了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从原来的“找一份好工作”渐渐地转变为“先找到一份工作”。应该说大学毕业生的这样一种“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对于当前大学生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从而确保能够尽早地获得工作机会是有利的。但是由于就业环境的影响,各用人单位进行招聘时仍然是优中选优,许多岗位的比例达到了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在此情况下,仍有大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饱受打击,挫折与失败感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对于自我产生了严重怀疑。
(二)就业过程中,强势群体的优越感与弱势群体心理上的高敏感性并存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女大学生、农村学生、文科类学生或是冷门专业学生、一般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状况主要集中在理论性较强而实用性较弱的相关行业以及办学没有明显特色的高等院校,而理工科毕业生或名校毕业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相对而言难度较小。就业市场上供需的巨大矛盾反映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就突出表现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无法忍受打击,往往把自身的就业失败总体归结为社会或者学校的原因,对于用人单位或者是所谓强势群体的优越行为一律抱持一种抗拒的态度,这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比普通学生更为敏感,也更容易产生焦躁情绪。
二、“就业难”背景下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
(一)多年扩招引起的就业困难与就业形势紧张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明显的根源所在高校扩招使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扩招后,一些学校由于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更是使得大批扩招后的高校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1年,我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就业难的问题开始凸现出来。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总数比又增加28万人,达到了727万人,继所谓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后,20,大学生就业显然是“难上加难”。应该说,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高校对就业心理辅导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及高校专业结构设置的不合理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素质的群体的代表,被社会寄予重大期望,社会在关注他们的行为的同时对于他们的心理问题尚未十分重视。屡见不鲜的大学生自杀或者抑郁成症的事实表明,大学生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而在毕业前夕因就业而产生的心理压力更是其中极具普遍性的一种。当前,各高校虽然多数设有相应的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较少有针对性地对于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对症下药,从而导致学生对于自身出现的问题往往未能以有效手段进行处理。作为培养人才的载体的高校专业,又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专业结构不合理、重理论轻应用、专业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的情况。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大大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也带来了他们的心理问题。
(三)大学毕业生受家庭、自身投入回报压力的影响,不能对自身正确认识是引起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内因一方面,大学生经历了数年的寒窗苦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迫切需要找一份工作特别是一份好工作以作为多年努力的回报,这种期望本身对学生的就业心理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与这种期望不相适应的是,相当一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都缺乏必要的了解与认识,更谈不上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往往是个人条件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个人挫折感随着失败的增多而日益加剧。同时,大学生往往对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面对就业压力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陷入“准备不足―就业受挫―信心减退―害怕再次就业”的恶性循环,就业心理问题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三、调适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对大学生就业时出现的心理问题应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积极采取措施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同时加强毕业生的心理干预与调适大学生就业难不仅仅是毕业学生及其家庭的个人问题,就业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可能会造成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对于目前出现的大学生难以就业而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总的原则是必须给予充分的谅解与足够的关注。月29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出台六大项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在相关政策与措施的带动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得以改观值得期待。此外,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难的现实面前,需要的也不仅仅是政策关怀,还需要更体贴的心理关怀[4],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心理教育,也应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各相关部门工作的重点。
(二)调整专业结构,提高学生竞争能力及加强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通观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不难发现,真正就业难的学生多数就读的是文科类、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而那些理科尤其是工科毕业的应用性强的专业毕业生找工作难度相对较小。这一现象表明,并非是社会不需要或者接纳不了扩招后的大量高层次人才,而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着教育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工科学生比例偏低,尤其是专科院校中工科专业比例较低;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不相适应[5]。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可以通过调整学生的培养方向,停办和社会严重脱节的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等途径来加以克服。此外,高校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视就业形势,帮助高校毕业生建立起健康的排解心理压力的渠道,达到学生在压力面前能够化压力为动力、产生问题以后能妥善解决的目的。
(三)面对现实,树立良好的求职就业观念,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必须予以重视,但是也要认识到大学毕业生通过个人的努力,找到一份工作还是可能的。现有形势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应该成为新的社会时尚。在就业过程中,不妨适当降低起点,到基层单位或第一线积累适当的工作经验以增强个人就业的主动性。同时,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客观地评价自己,避免攀比心理、完美心理、急功近利的心理,克服急躁、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正确对待自己与社会,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在客观认识自我的前提下,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个人中长期职业发展的目标也不失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进行调适的良策。
作者:吴娟 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篇7: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论文
对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择业相关的11个心理因素,和毕业生存在的20个心理因素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特征值大于1,分别对应的有4个因子和9个因子,其方差累计百分比达到63.514%与71.254%,基本反映了整体问题,为了对因子进行命名,本文采取了“极大正交旋转法”。根据因素分析理论,进行了归类,如下表1和表2所示:如上表1所示,功利因素皮尔逊相关系数r=0.171,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002,可以认为功利因素和因变量呈非常显著性相关;从众因素皮尔逊相关系数r=0.109,显著性水平(Sig.)达到了0.008(P<0.01),也可认为从众因素和体育专业大学生择业心理呈很显著性相关;求问因素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r=0.092,与体育专业大学生择业心理之间呈相关。
综上所述,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择业心理的主要因素为功利、从众、求稳。为了分辨出哪些因素起主导性或者决定性的作用,本研究对以上3个具有显著性差异的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得出功利和从众是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择业的主要心理影响因素。如上表2所示,文化知识欠缺因素皮尔逊相关系数r=0.101,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017(P<0.05),可以认为文化知识欠缺因素和因变量呈非常显著性相关;用人单位经验主义的r=0.066,其显著习性水平为0.048,可以认为用人单位的经验主义和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呈显著性相关。
同理,上述9个因子中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呈显著相关的有:用人单位经验主义、文化知识的欠缺、专业技能的欠缺、期望过高。本研究对以上4个具有显著性差异的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得出用人单位经验主义和文化知识的欠缺、专业技术的欠缺是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择业的主要心理影响因素。
用人单位经验主义因素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的时候,面对用人单位的招聘简章,出现不敢去面试的情况。这是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文化知识的欠缺和运动技能的欠缺,这两种心理分别会出现在运动技能较高的高体(运动训练、职业队挂靠)和普体两类学生中。第一类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特别担心的是自己的文化知识的笔试成绩太差,或者对于体育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太差,而不能通过招聘。
同样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最担心的是自己的运动技能方面存在差距,而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其他方面,例如,社会风气,工作地域等,没有成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主要担心的因素,也不是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因素。
作者:杜金蕊 单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篇8: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论文
一、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1.角色定位导致的心理障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准确的角色定位、自我的合理评估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顺利完成就业的前提条件。如果自身角色定位出现问题,就会产生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就业。在客观方面,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一般都是非重点院校,其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社会影响力都与重点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居于劣势。有的招聘单位甚至会直接打出985、211、男生等条件,使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望而生畏,止步于招聘门槛之外。此外,近年来全国各地对教师招聘实行统一的入编考试,也在客观上增加了起步较低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女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在主观方面,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往往会出现自负与自卑的矛盾,影响自身的角色定位。作为象牙塔里的天之娇女,她们一方面觉得自己拥有一定的竞争资本,应该是社会的宠儿;另一方面又会在就业过程中不断试挫,受到来自毕业院校、专业背景、实践能力、性别差异等各方面的压力,从而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无奈境地,造成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产生自负与自卑的矛盾,形成就业心理障碍。
2.传统观念导致的思维定势中国封建社会对男女两性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和道德要求,虽然当今社会提倡男女平等,但是几千年来形成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等思想的影响依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存在,这种传统观念对女大学生自身同样有影响。在就业态度上,女大学生容易表现出很强的依赖心理,希望依靠父母、师长、亲友谋取职位,缺乏主动出击、积极突围的勇气,表现出消极等待的一面。近年来,每逢就业季都有媒体报道,有些女生不忙应聘忙相亲,把个人的幸福与前途寄托在感情的归宿上,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希望找到一张长期饭票解决所有的问题。这种做法不仅使婚姻带有功利性,也将个人前途视为儿戏。在就业选择上,女大学生一方面希望获得社会认可,得到平等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又会从性别特点出发,对工作条件有诸多挑剔,希望凭借女性角色获得社会的谅解和照顾。调查显示,大多数女生不愿意选择基层就业,不愿意从事繁重劳动,不愿意承担较大工作压力,这使得女大学生本就有限的择业面进一步收窄,加剧了就业矛盾。在对待创业上,很多女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创业打拼是男性的事情,这种激烈的竞争和较高的风险不适合由女性去承担。从性别特征来说,男性喜欢冒险和刺激,女性则更多地追求安稳与平静,这也使得女大学生在面对创业的时候更多地表现出胆怯和懦弱,尤其是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创业不仅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还受到师范专业的制约,更是举步维艰。事实上,近年来政府大力倡导大学生创业,并给予了配套的政策支持,将其作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淡薄无疑使其白白错失了很多良机。
3.强求公平导致的情绪焦虑应该承认,在如今的就业市场上,“重男轻女”的情况是确实存在的。同等条件下,男生拥有比女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和更多的择业机会,这使得很多女生本能地对就业市场的竞争产生恐惧,还未真正上战场,士气上就先短了三分。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要面临来自毕业院校和性别差异的双重压力,其境遇可想而知。事实上,男性和女性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就业中必然会有所体现。如果忽视差异的客观性,一味地从男女平等的角度强求社会公平,显然是不符合社会实际,也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其结果只能造成自身更大的困扰。部分女大学生在错误思想的指引下,把就业中遭遇的挫折简单归因于性别歧视,使自己陷入焦虑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二、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女大学生在就业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历史原因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封建历史,传统文化中积淀的男尊女卑思想渗透在方方面面,根深蒂固,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宪法形式明确提出男女平等,保障女性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八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然而,想从根本上消除传统思想对女性的束缚,使女性彻底摆脱依附的地位和顺从的潜意识,尚需要时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尽管新社会赋予了女性平等就业的权利,但是女性在家庭中相夫教子的功能并没有改变,这使得女性在现代社会中承担着事业与家庭的双重责任。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在潜意识中认可“女性应以家庭为重”的传统观念,在事业和家庭相冲突的时候大多数女生会考虑家庭优先,甚至有些女性在生育以后会选择放弃事业,回归家庭,这也是用人单位不愿意聘用女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想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对女性职业观的束缚。
2.个人原因排除观念带来的差异,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的生理特点也使其在选择职业时面临比男生更多的阻碍。首先,女性在体格和力量上弱于男性,有些工作做起来效率低下或根本无法进行。比如考虑到女性自身安全问题,流动性强、危险性高、工作强度大的职业女性不宜从事;其次,女性特有的生育功能会给就业带来负面影响。由于不得不经历的婚假和产假,以及生育后抚养子女的重任,使很多单位认为聘用女性员工支出的额外成本太高,导致其或明或暗地将女大学生拒之门外。因此,男女生在就业起点上就是不平等的,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容易遭遇挫折,形成心理问题。
3.社会原因从就业环境上看,高等教育大众化使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毕业分配政策的改变将大学生就业全面推向市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变了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和结构,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原本就处于劣势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对师范生而言,目前城市教师需要基本饱和,基层教师缺乏,但是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又不愿意去基层就业,这使得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加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负担。从人才培养来看,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环节比较薄弱。有的高校近年来陆续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但是起步较晚,课程不够合理,课时不够充足,师资不够专业,效果不够理想。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相比,情绪更加敏感,心理更加脆弱,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关爱,否则一旦受挫,就容易形成心理问题。
三、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试
对于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内外两种渠道加以解决,外部渠道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就业环境、完善就业指导等;内部渠道可以通过培养认知能力、提升个人情商、强化综合素质等途径来实现。这里,我们着重谈一谈如何通过心理调试解决心理问题。
1.开拓视野,调整期望女大学生应该懂得放开眼光看世界,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积极培养自己的宏观视野。充分认识到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早做准备,为自己设计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社会是瞬息万变的,经济的走向、政策的变动都会对就业市场产生极大的影响,要根据具体情况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调整就业目标和就业期望值。在对职业的选择上,不要紧盯着眼前的利益不放,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今天的冷门职业有可能变成明天的热门职业,今天的热门职业也可能在明天坐冷板凳。比如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各地的百货公司和供销社是当之无愧的香饽饽,多少人挤破了头往里进,如今却早已在时代洪流中走向没落,难觅踪影。
2.扬长避短,合理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都是矛盾的,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确实存在劣势,同样也会存在优势。比如,女性虽然在体力上存在不足,不适合从事高强度的工作,但是女性具有男性欠缺的心思细腻,适合从事高精度的工作。女大学生要充分发掘自己的性别优势,积极培养想象力的丰富性、注意力的持久性、记忆力的精确性、表达力的清晰性、观察力的敏锐性。在校期间就应该注意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析把握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查缺补漏,扬长避短,合理定位,为迎接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3.打破传统,超越自我尽管社会中确实存在对于女性的偏见,但是女大学生自己不应该陷入传统认知的泥淖,要有打破传统的勇气和实力。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就业而言,综合素质就是核心竞争力,也是用人单位聘用员工的重要考核标准。因此,女大学生应在大学期间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学习各科文化知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赛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点一滴地磨砺自己,为未来储备资本。要从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科技实践等方面入手,使自己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卓越的动手能力,优秀的组织才能,以全才的面貌面对激烈的竞争。
4.尊重差异,力求公平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正视自己;作为一名女大学生,应该承认自己与男大学生的差异;作为一名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应该明确意识到自己在社会竞争中所处的地位。无视事实情况,一味苛求公平,苛责社会,抱怨环境是弱者的行径。女大学生应该尊重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力求公平,以自己的实力赢得公正的对待。男女之间只有分工不同,没有尊卑之别,只有把认知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获得真正的平衡,从根本上解决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除女大学生的主观努力以外,学校和社会也应该积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克服歧视与偏见,为女大学生创设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帮助她们顺利完成从学习生涯向职业生涯的转变。充分关注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快乐成长,对彰显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晓娟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团委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论文4篇责任编辑:田老师阅读:人次
篇9: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即将踏入大四,面临即将实习找工作问题的我们,对大学生就业知之甚少。
而专家认为“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那么我们就业究竟面临哪些问题呢?利用寒假时间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了个小调查。
从此次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略微了解大学生的就业。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最低,文法类、经济类、理工类和医学类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都在1500-2499之间,管理类的学生大都希望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在2500-3499之间,同时也是艺术类的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为3500以上的比重也相对较大、经济类、管理类次之。
对于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综合比较其他相关问题及因素得出,产生这方面的原因是由于专业本身的原因,艺术生的精神取向相对自由,他们更是侧重于自身的自由,艺术工作相对比较特殊。对于理工类,文法类和医学类在薪酬取向集中在1500-2499。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个是当代大学生一般首次工作可以接受的价位。低于则不符合其多年学习的知识积累。高于此价位又又不符合当今就业压力越来越紧张的社会现实。
二、大学生区域就业分析(农村、城市)
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1)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但是两地学生的薪酬期望都集中与1500-2499,薪酬期望在1499以下和2500-3499,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但在3500以上,城市远高于农村学生。具体数据如下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对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要求不一样。正是因为他们的背景不一样。农村的学生就业较为严重,他们渴望尽快找到好的工作以缓解父母的压力,为自己的家庭解决负担。而城市学生则不一样,他们相对与农村学生而言,比较轻松,但是由于在城市长大的背景,使得他们的就业的初次薪水价位相对与农村更为高些。
(2)城市学生选择工作注重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学生最注重行业前景
从数据统计来看,城市大学生在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大学生最注重的是行业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个人喜好方面,城市高与农村;在行业前景、办公环境和其他方面,农村高于城市。
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依然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生源地的就业生的就业背景不一样而导致的。城市的学生因为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对比较自由,以后跳槽或者的短期内选择新的工作的机会比较大。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以行业的前景为主,愿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较稳定的工作。
(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注重发达的大城市
从数据统计上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发达的大城市工作,其次是不限地域,重在具体工作,中小城市和国外,没有人愿意选择在县城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看重具体工作,不限地域,其次是发达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和国外。这个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事实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是城市,包括农村的学生的就业取向也比较侧重大中城市。
(4)来自两地的大学生都教青睐国营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最期望选择的就业公司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乐意选择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在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自主创业上,来自的城市的大学生的期望值高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但是,两地大学生都较青睐国营企业。
(5)信息产业仍是大学生最青睐的职业部门
从数据统计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最青睐与信息产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教育业、制造业、政府部门、科研部、房地产和服务行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最青睐信息产业,依次是教育业、科研部、政府部门、房地产、制造业、服务行业和金融保险业。
三、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缺乏实际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就业人数过高。因为大学毕业将面临一个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而这一过程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资。大多数企业侧重倾向于那些有实际技能,以及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学生。而我们的调查记过显示,当今的大学生在这个方面更为薄弱。
四、目前平均就业率不高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已毕业和即将毕业的人来看,平均就业率为49%以下的占29%,50%-69%的占28%。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就业人数过多,就业生自身的条件相对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另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例如部分学生选饿出国或者读研究生。
五、在求职途径的选择上,现场招聘会、上网和亲友介绍成为最主要的途径。也有少数人选择报刊和上门推荐。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在就业途径还是比较侧重于现场招聘,不过网络招聘也已经成为近来部分学生求职的途径之一。
六、现在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具备了道德品质修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精神相对与前三种能力,竞争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应变能力大家认为较弱。
从这个调查的结果我们也不难联系现实情况分析出由于缺乏实际的实践技能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
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
二、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
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
三、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
调查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沟通。似乎看到这样的现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篇10:大学生就业心理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心理情况调查报告
即将踏入大四,面临即将实习找工作问题的我们,对大学生就业知之甚少。
而专家认为“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那么我们就业究竟面临哪些问题呢?利用寒假时间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了个小调查。
从此次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略微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最低,文法类、经济类、理工类和医学类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都在1500-2499之间,管理类的学生大都希望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在2500-3499之间,同时也是艺术类的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为3500以上的比重也相对较大、经济类、管理类次之。
对于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综合比较其他相关问题及因素得出,产生这方面的原因是由于专业本身的原因,艺术生的精神取向相对自由,他们更是侧重于自身的自由,艺术工作相对比较特殊。对于理工类,文法类和医学类在薪酬取向集中在1500-2499。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个是当代大学生一般首次工作可以接受的心理价位。低于则不符合其多年学习的知识积累。高于此价位又又不符合当今就业压力越来越紧张的社会现实。
二、大学生区域就业心理分析(农村、城市)
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1)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
但是两地学生的薪酬期望都集中与1500-2499,薪酬期望在1499以下和 2500-3499,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但在3500以上,城市远高于农村学生。具体数据如下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对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要求不一样。正是因为他们的背景不一样。农村的学生就业心理较为严重,他们渴望尽快找到好的工作以缓解父母的压力,为自己的家庭解决负担。而城市学生则不一样,他们相对与农村学生而言,比较轻松,但是由于在城市长大的背景,使得他们的就业的初次薪水价位相对与农村更为高些。
(2)城市学生选择工作注重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学生最注重行业前景
从数据统计来看,城市大学生在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大学生最注重的是行业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个人喜好方面,城市高与农村;在行业前景、办公环境和其他方面,农村高于城市。
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依然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生源地的就业生的就业背景不一样而导致的。城市的学生因为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对比较自由,以后跳槽或者的短期内选择新的工作的机会比较大。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以行业的前景为主,愿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较稳定的工作。
(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注重发达的大城市
从数据统计上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发达的大城市工作,其次是不限地域,重在具体工作,中小城市和国外,没有人愿意选择在县城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看重具体工作,不限地域,其次是发达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和国外。这个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事实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是城市,包括农村的学生的就业取向也比较侧重大中城市。
(4)来自两地的大学生都教青睐国营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最期望选择的就业公司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乐意选择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在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自主创业上,来自的城市的大学生的期望值高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但是,两地大学生都较青睐国营企业。
(5)信息产业仍是大学生最青睐的职业部门
从数据统计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最青睐与信息产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教育业、制造业、政府部门、科研部、房地产和服务行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最青睐信息产业,依次是教育业、科研部、政府部门、房地产、制造业、服务行业和金融保险业。
三、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缺乏实际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就业人数过高。因为大学毕业将面临一个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而这一过程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资。大多数企业侧重倾向于那些有实际技能,以及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学生。而我们的调查记过显示,当今的大学生在这个方面更为薄弱。
四、目前平均就业率不高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已毕业和即将毕业的人来看,平均就业率为49%以下的占29%,50%-69%的占28%。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就业人数过多,就业生自身的条件相对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另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例如部分学生选饿出国或者读研究生。
五、求职途径
在求职途径的选择上,现场招聘会、上网和亲友介绍成为最主要的途径。也有少数人选择报刊和上门推荐。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在就业途径还是比较侧重于现场招聘,不过网络招聘也已经成为近来部分学生求职的途径之一。
六、个人情况
现在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具备了道德品质修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精神相对与前三种能力,竞争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应变能力大家认为较弱。
从这个调查的'结果我们也不难联系现实情况分析出由于缺乏实际的实践技能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
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
篇11:大学生心理论文
大学生心理论文
身为一名普通大学里的普通学生,我好像经常为自己的未来而焦虑。尤其有时候听人说那些初中毕业的同学一个月赚多少钱时,我的心里真的很紧张。我想可能我大学毕业了找一份普通的工作虽然不累但是一个月也就拿着七八千的工资,可能除去房租、生活开销也剩不了多少钱。那我用什么报答供我上这么多年学的父母?
每天看似忙忙碌碌,实际上也不知道干了些什么,身边的人目标明确,而自己走一步算一步,前方一片荒凉,而我在路上。
上了大学感觉自己没有了明确的目标,一下子失去了动力,不再像中学那样可以只用学习什么都不用管。
现在的压力主要还是自身,没有找到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没有目标,没有梦想,以至于没有学习的动力,一天也就是上课,吃饭,打游戏,生活没有更多的色彩,一天天的时间过去,感到很慌张,却又没有什么办法的一种无助与焦虑。
导致我现在天天困的不行,整天无精打采,没有活力,对什么也提不起兴趣。现在连游戏都不能使我兴奋。
我尝试去进行体育锻炼,去散发郁气,去激发自己的活力,确实有用,每次跑步的时候,都感觉自己在向阳光奔跑,但是每次跑完,就会困一会儿,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也没什么好说的了,接下来我就水一水。
一个人如果要说有轻松生活的时间段的话,我觉得一定是在学龄前(毕竟现在小学生也压力很大),也可能是在退休后(这就看你青年跟中年时期的努力成果了)。其他时间来看,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压力容器内”的。从我们背起书包那一刻起就已经在负重前行了,只不过这种压力是相对的,不管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
学生时代我们为读书而烦恼。一开始可能简单的是因为父母施压、后来因为升学、再后来懂事点,我们知道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能有更多的选择,所以这个时期我们应该是要被书本压弯了腰哦。后来到了社会呢,其实压力更大而且也不像读书时候那么纯粹了。职场上的、生活上的、情感上的、经济上的各种压力这时候一个个悄然而来。最后到了有家庭的年龄或者人生过了3分1甚至是过了3份2的时候,这时候你会发现貌似有点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因为这时候的压力不再是仅仅是压力了,更多的是责任了。偶尔回顾下,我都觉得长辈们从一开始就在给我们画大饼了,而且这个大饼一画,就这么一辈子了
突然想起这么句话:“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很应景。
这个社会一直都处于不停奔跑的过程中,你如果不奔跑,早晚就被碾压掉了。这个道理我相信大家都懂。与其等着被碾压,为何不奔跑起来呢?喜欢健身的小伙伴都知道这期间的付出很是痛苦,可是健身前后的身材对比会带来的差距呢。其实,“奔跑”中的你或者“等待”中的你,都面临着压力,只不过我们选择了努力来减轻自身的压力。
静是去躁的良方,静是智慧的土壤。
我们面临不少琐碎繁杂的事情,面临很多压力。实际上,古人也同样面临很多事情,也要面对并处理好压力。对此,曾国藩有自己的一番理解。他以每临大事有静气这句话要求自己,在书信中经常提到。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在古老的中国,已经成为一则古训,已经渗透到了中华民族和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不论已经参加工作的人,还是在校读书的大学生,都可以好好体会这句话。遇事先静下来,不慌不忙,抽丝剥茧,把事情一步步做好,把压力一件件化解掉。
现在的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多,有了这个还想要那个,获得之后又会有新的要求产生,无尽的欲望,占有,贪婪充斥着这个社会,影响着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现在整个社会竞争的异常激烈,整体的环境造成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生活的每一个人都在拼搏,为工作,为生活,为生计,为未来,为各种各样的目标而拼命,处在高节奏的生活当中,已经没有了自己自由的生活空间和时间,完全是按照整个社会的节奏快速的前进,被动的被快速的往前推进。
每一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那一份沉重的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等等,如果不努力不拼搏,就会脱离这个社会,就会被人看不起,就会被远远的甩在身后,无形当中又给自己增加了很多的压力。人们不断的通过对各种物质上的追求,实现,来显现自己的成就,地位,对各种享受,利益,名利,权势,财富,健康,教育等等追求,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无休止的竞争让现在的人们都生活在极度紧张的生活节奏当中,已经遗忘了要停下来休息去安抚自己那已经沉重不堪的心灵。
处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一个人都会给自己强加上种种要求和期望。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为了生存,每一个人都不得不给自己设定目标,给自己制定各种计划,而能够保证自己跟得上社会的发展步伐。其实人们努力拼搏是好事,是追求进步,是在提升社会。但是有很多一部分人拼命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各种攀比,虚荣的内心。这种心态便会让自己不断的陷入到更大的压力之中。人们自身的欲望无止境的增加,而不断的去索取,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物质享受就会带来太多的压力。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在他们本该拼搏的年龄却不去踏踏实实的做事情,而是总想走捷径,来获取自己所需,这是不可取的,这其实也是在给自己增加压力
。当人们把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就是在自己身上套上了枷锁,一层一层的叠加,让自己陷入无止境的深渊之中。人们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心理状态当中,便会对自身的心理身心健康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我们应该看淡这个物质世界的种种享受追求,转向自己内心身心自由。因为我们会发现,很多物质上的满足感是非常短暂的,当我们获得了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一种物质上的满足之后,会再一次的陷入到那种落寞的情绪当中,而唯有身心的自由,心灵的满足才是永久的,才是能够让一个人保持在恒定的快乐之中的。
篇12:基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的分析论文
基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的分析论文
近几年来,高级教育从曩昔精英教育向大众化展开的进程中,各高级校园完成了规划化的展开,跟着中国经济体制变革和高级教育招生就业制度变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在迎来不断增加的就业机会的一起,也面临着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与应战,在剧烈的就业竞赛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构成的必定困扰,这越来越致使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因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剖析和培育显得日益迫切。
一、大学生就业局势剖析
在全国一般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视频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要深化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一般高级校园毕业生就业就业的告诉》精力,实在加大方针执行力度,深化展开“就业优质服务”活动,加速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根据教育部计算:20,全国一般高校毕业生规划达680万人,据人力资本部计算显现,、两年堆积的未就业毕业生约400多万人,因而,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人数超越千万,面临无穷的待就业毕业生人数,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二、当今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
就业心理是指以先天生理条件为根底、在个别与社会环境、教育交互效果进程中构成的对个别就业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效果的全部心理品质的总和,是个别合理择业、成功就业、顺畅习惯就业的心理根底。
相关材料标明,就业心理的构造能够分为三种。首要,大学生就业心理包含就业品格和就业才能两方面。其次,就业心理包含智力要素、非智力要素和复合要素。再次,杰出的就业心理体现在:自动变换人物,习惯社会需要,客观评价自个,有杰出的就业心态,正确认识社会并能寻找自个的最好方位。
就业心理的培育方式大体上能够细分为三种认知和两个时期,其间三种认知分别是对本身的认知,对就业的认知,对以上两种认知间间隔的认知;两个状况为指抵触状况和平衡状况。
(一)面临剧烈的就业竞赛而发生就业心理剖析
因为高校教育的展开,学生入学率不断进步,毕业生人数也呈逐年增加趋势,所以就业竞赛越来越剧烈。一些毕业生面临这种竞赛,表现出烦躁不安、忧心如焚、惊骇、严重的焦虑烦躁心理。还有些学生不活跃自动参加就业竞赛,只等爸爸妈妈为自个“托联系、找门路”的等候就业的心理。有些学生以为自个是具有专业常识的高级稀缺人才,归纳本质等都高于一般的劳动者,就业时盯着大城市、好单位、高待遇的傲慢心理。还有些学生性格内向,很少与同学沟通,缺少自信,在就业进程中,感到自个不是要点大学毕业,专业又不抢手,以为本身条件不如别人,面临就业竞赛时表现出萎缩不前,胆小怕事,轻视自个的才能和价值的自卑心理。也有许多学生在就业时没有主意,不能把握自个的就业意向,不能客观剖析自个优劣势,不了解自个最适合从事何种岗位,在就业压力面前,无人引导而短少合适的疏通路径,然后表现出消沉、被动、习惯性无助、甚至躲避的就业苍茫心理。还有对自个缺少理性客观的.了解,简单受别人的影响而盲目寻求抢手就业,忽略自个的特长和爱好,“我们都到发达当地去,我也去;我们都考公务员我也考公务员;我们都考,我也考研”,然后消沉从众,缺少主意的盲目从众的就业心理。
(二)就业心里构成要素
1.社会大环境对就业心理影响
跟着中国变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展开,经济制度已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变。这将带来产业构造的调整,许多公司为了能够愈加习惯市场经济的各种竞赛,采纳了减员裁人的手法,政府机构也采纳缩减人员编制等方法,这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不少压力。一起,大家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生活方法也发生了改变,大家愈加重视经济效益和个人利益,大学生在就业时更多考虑到收入高、待遇好的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加剧了部分地区就业的竞赛。并且,跟着高级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展开,校园办学规划的扩展,为经济展开供应了足够资本储备,增强了国际间的竞赛,也杰出了两个方面的疑问:榜首,有些校园盲目扩招,使学生数量大幅进步,就业需要数量加大。第二,一些校园为了进步经济效益,设置一些出资低、师资约束少的专业,造成专业构造不合理,增加了人才需要与人才供应间的对立。
2.家庭环境和就业希望对就业心理影响
教育支出不仅是一种花费,并且是一种出资。城镇家庭供一个孩子上大学要花爸爸妈妈年收入的一半以上,乡村家庭的爸爸妈妈,两个人的全年收入,很难支持一个孩子大学一年的费用,而贫困地区、单亲家庭供孩子上大学的经济压力更为无穷。高出资希望高回报,毕业生希望赶快经过就业得到回报,因而也呈现了学生进入大学后后悔或质疑所选专业的就业远景,致使学生发生厌学、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水平低的学业倦怠疑问。对就业岗位希望过高在各个地区的大学生中都对比遍及,但是大部分毕业生都需要到底层、公司单位就业,致使学生就业希望和就业现实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
3.学生本身要素对就业心理构成的影响
首要,大校园园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活既是学习文明的进程,也是大学生生长、进步归纳本质和才能的进程,在这进程中善于沟通沟通的学生能很快融入就业,较好地处理同事之间的联系,习惯就业环境;创造性强的,社会视野开阔,能认识到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坚定不移和活跃进取的学生,能达观、刚强地面临艰难;学生干部,因在校园的锻炼,有较强处理就业的才能。所以学生的归纳本质和才能决议了学生的就业的决心和成功率。其次,学生所学的专业也对就业心理发生了必定的影响。 再次, 学生对政府和校园的就业方针内容把握不清,自我认知不准确等都将给成功就业带来不确定性,影响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构成。
三、高校就业教导课程开设的疑问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在做好一般高级校园毕业生就业就业的告诉》,教育部拟定了《大学生就业展开与就业教导课程教育请求》,该《请求》在学生的情绪、常识和技能三方面均提出了详细的教育方针,按照《请求》规定,各高校都必须开设就业教导课程。但是高校的就业教导课的开设也存在着一些相对杰出的疑问。例如,就业教导课程主要内容包含就业方针、就业窍门和就业信息,而对就业心理方面的内容触及很少。一起,大学重生心理普查在高校的广泛展开,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进步了心理健康水平,并起到了早防止、早发现、早治疗的效果,然后削减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而面临就业,许多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导就业对这些疑问的关怀不多,只做到了安全迎重生,但没有完全做到安全送老生。
四、对就业教导课的建议和想象
高校就业教导课程中存在疑问致使了许多人的考虑,关于现在存在的疑问,我有两点建议:
(一)探究健康就业心理教育方式
首要,就业的健康心理需要体系地培育,时期性教导和全程教导相结合的方法。一年级,在入学教育中,对重生进行人物变换和习惯性教育,让他们在变换和习惯进程中开端对本身进行开始的认知;二年级,在习惯大学生活后,经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路径对本身进一步的探究和认知。三年级,实习时期,对就业的认知进入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其次,在方式上,就业心理教育能够嵌套在就业教导课程中,也能够采用心理教育、心理教导等多种方式展开。再次,在内容上,应重视学生心理弹性、社会习惯才能的培育,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就业生涯规划,建立科学的就业展开观。
(二)加强就业心理教育老师专业化建造
高校的心理咨询部队中,应加强人才测评老师、就业规划师的培育和引入,对大学生就业心理专门进行教导和咨询。能够经过成立专门的教研室或经过不同部分、专业之间的协作,做到领导参加,达到一致。建立健全的督导组织和就业心理教导、咨询就业的激励机制,使就业心理教导和咨询就业体系化、科学化、规范化。能够让专业心理老师参加学生的就业教导课程教育中,进步教育效果,完成培育方针。校园还能够经过集体评论、人物扮演、模仿面试和心理剧等方式进行集体就业心理教导。关于在就业心理方面存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能够经过咨询访谈的方式进行个别心理教导,仔细倾听学生的就业心理疑问,协助其梳理症结,引导其摆正心态,具有健康的就业心理。
当然,高校毕业生想要真实进步自个的核心竞赛力,在很多的毕业生中锋芒毕露,应当认清当时的就业局势,多接触社会,多了解周围改变,从多方面进步自我,锻炼自个的胆识,不断进步自个的各项归纳本质。构成健康的就业心理,用活跃达观的心态面临全部。
篇13:大学生就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3000字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大学生就业论文3000字,请参考。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观》
关键字:新时期大学生就业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就当前的就业形势、新时期人才的需求特点及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进行探讨。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大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自以来,高校应届生数量以跳跃式幅度增长,20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比前一年增长46%,而到更是高的630万比年翻几番,“大众化教育”取代“精英教育”。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
二、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
众所周知的,现在的用人单位除看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对综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看文凭,很多时候要考虑应聘人的行政办事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学习基本专业知识。要比较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例如,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通过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培养一个良好的处理问题方式以及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更大的挑战,也导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
鉴于这样形势,大学生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多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销出去。很多求职者就业期望过高,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思想独立,通常的教导无法在短期内使其调整就业期望,在现实面前也容易泄气或产生自卑心理。良好的心态最重要,认识到客观现实,调整人生规划,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所以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身理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化生活的节奏日趋加快,要求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才能足以应对当今的社会压力,”病秧子”是得不到企业的认可的,因此在大学期间我们就应当锻炼自己,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同样,心理上的素质也是很重要的。在未来的面试、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所面临的考验将是巨大的,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聘职场首先就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从此时此刻就开始培养自己,不论是在即将到来的实习还是以后的面试和工作中,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过硬心理素质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准备,倘若在面试前不做好充实的准备,那么无论面多少回也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充足的准备是必须的。其次,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很重要的。在面对许多次的失败后,许多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就会丧气。而对于初次涉世的大学生而言,所面对的挫折将是更加巨大的,所以这就要求大学生对每一次的面试做充分准备保持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
(二)知识素养。对于大学生而言,知识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学生的本职,学习知识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话题,在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后应当让自己朝着这一方面发展,在大学期间努力扎实好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样将使自己在未来的工作更容易适应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当然,学习的基础知识不能只局限于那些单纯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有些实际应用的知识,并且加以实践的操作,这样的知识将是更有用于未来的工作岗位。
(三)社交能力的完善。大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是远远大于在中学时候的机会,一般的大学都开设有许多的社团,这一方面不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是很大程度上是给学生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大学生应当抓住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可以学习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吉他、舞蹈等等,因为这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丰富的有情趣的人。美国工作尤其看重这一点,他们往往并不要求员工是一个在专业上多么拔尖的,但希望员工是一个很全面、平衡的人。
总之,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广泛的涉猎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工作提前积累各种经验。为以后的升职或者跨专业就业奠定基本。再次,培养一种勇于创新的办事理念,以便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敢于推销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最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并处理好与学习关系。相互促进。为以后把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卡玛.谁说本科生找不到好工作[M].中国青年出版社,.
[2]吴翔.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S3).
[3]蒲昕艳.应对危机调整心态——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7).
篇14:大学生就业论文
摘要:各大院校也都在积极努力地寻找各种途径,来解决高校学生就业的难题。庞大的就业群体和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如何看待大学大专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系统地研究出缓解大学生就业对策,成了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大专;就业能力;毕业生
1、就业的主要问题
1.1、大学大专生的学历问题
在一个20xx年的招聘市场调研中发现,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毕业生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当用人单位得知应聘者是大学大专院校的时候,他们回答一般大学大专生是不会被录用的,但如果是特别优秀的话,会加以考虑。但工资会比研究生少很多。因此,大学大专的学历问题是其就业问题中的一个硬伤。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则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
1.2、学校课程设置的问题
很多大学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水平远不能达到进入企业或相关行业的水平。除学生自身的原因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学生毕业后不能与用人单位的岗位形成准确对接。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1.3、学生求职相关技能的问题
学生在简历制作、招聘会临场发挥等方面欠缺正规的培训。简历是大学生成功进入职业生涯的敲门砖,但是很多高校对此并没有一个系统而专业的指导。用人单位希望看到简洁、明了的简历,而大部分学生的简历杂乱无章,因此很可能在简历这一关就会被卡掉。在真正的面试环节中,由于学生没有受过很系统的训练,都会特别紧张,严重的甚至会存在发抖、忘词等现象,在最重要的面试环节很有可能因此而被淘汰。因此学生的求职相关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1.4、思想的禁锢
大学大专院校的学生,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力,其作用非常重要,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其就业出口甚至会高于很多本科院校。但是人们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大学大专院校的学生就代表着学习差、能力差,身份比本科生、研究生低一等。另外,在很多用人单位过于看重学历,往往把学历排在第一位,能力技能排在第二位,有的用人单位因为应聘者是高学历的求职者,不管该求职者是不是他们所缺少的人才,都会被招收。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们传统思想以及社会导向的束缚,最终形成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误区。
2、应对策略
2.1、解放思想,改变观念
人们应该改变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考上大学大专院校就意味着二等教育、次等教育。国家要从大方向上,端正对大学大专院校学生的导向作用。大专院校应经常联系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校友,定期回访母校,并做一些讲座,增强大学大专院校学生的自信心。从根本上告诉大家大学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够有着辉煌的未来。国家对于大学大专院校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20xx年已经实行了部分学生自主招生的政策,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一项政策,它使得更多人才能够进入我国各个领域,形成了一股非常强大的生产力。
大学大专院校还要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指导,最终达到学生择业心态自我调整的目的。我国正在尝试把大学生就业纳入到人才市场,形成大学生毕业时集中就业,毕业后分散就业,就业后再就业调整等动态化的就业格局。因此,就业指导应侧重转变大学生的依赖思想,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落后观念。
在大学生就业阶段,还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监管,在这一环节是非常容易出问题的。近些年,大学生因就业难而出现轻生的案件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高校也有一定责任。因此,要打造一支强大的心理疏导团队,定期对学校各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与关注。如果学生有心理问题,心理团队应进行整体协商,研讨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证大学大专院校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心态。
2.2、完善课程设置
在大学大专院校的课程设中有许多院校因循规守旧,不能从过去的辉煌中走出来,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造成课程设置与就业脱节的严重问题。这已经引起了各大学大专院校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中,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专业发展”的关系,与就业岗位紧密结合,最终达到毕业时能有业可择。
第一,要建立校企合作运营机制,订单式培养的运营机制,大学大专所面临就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课程设置与就业严重脱节。部分大学大专院校由于办学理念陈旧,注重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联系不紧密,往往在工作所之外还要做相关的工作培训,这样无论对企业、学生还是大专院校都是十分不利的。只有对大学大专院校的校企合作等形式做充分的研究,方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第二,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继续推行以“实习促就业”的政策方针,这需要学校与实习单位进行深入洽谈。
2.3、提升毕业生职业技能
在大学大专院校中不乏优秀的人才,他们有很多在大学大专院校的技能大赛中获得很多奖项,有些甚至是在国家级的比赛中荣获大奖,这无疑是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但是由于这些学生在招聘会现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出现发抖、口吃等现象,这无疑会影响学生最终录取的成绩,有的甚至会因此而遭到淘汰。这种情况的结果是多方面原因构成的,但是无疑,学校负有更重要的责任。大学大专院校往往更加在意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然而对就业指导、模拟面试课程就显得过于松懈。
在大学大专院校中,首先要教会学生简历制作的重点,并且从用人单位的角度,为学生讲述用人单位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简历。在简历制作过程中,一定不要出现杂乱冗长的文字,这是用人单位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况。在简历的写作中,我们一定要按照标题、照片、个人基本信息、实践经历、所获奖项等层次,按照精简的语言排列到一张A4纸上,最终达到不注水、不浮夸的效果,使简历真正成为毕业生最重要的一个名片。
学生在实习面试或就业面试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紧张的情绪,那么在模拟面试课程中锻炼学生的相关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首先,在理论课中,一定要告诉他们自我介绍的方法,多数同学都是在一遍一遍地看自己的稿件,然后在背。但是这种情况,在紧张高压的实际面试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忘词的现象,这样会导致自己的综合排名下降。在这段讲解中,可以告诉同学们,可以分块地排列自己的各方面介绍。
首先可以讲述自己的基本信息,然后介绍自己的个人基本技能,最后介绍对贵单位的展望。大概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介绍。那么最大的好处就是即便忘词了,也可以按照既定的要求进行描述。因此,在实际的就业面试等技能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是非常重要的,在更多时候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格外重视这一环节。
3、结语
在就业问题上,我们一定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努力引导社会就业价值取向朝正确方向发展,坚持校企结合的重要方针,不断完善学校的课程建设,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实践能力,相信他们在职场最终会有一个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晓丽.对我国大学教育发展困境的思考[J].职教论坛,(10):19-23.
[2]陈岩.新加坡管理学院办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57.
[3]卢晓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对策和问题[J].机械职业教育,(10):34-35.
[4]杨国祥.高校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J].镇江大专学报,2005(3):3-6.
[5]蓝燕.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就业能力[J].镇江大专学报,2005(4):67-69.
篇15:大学生就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一些文化、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高校中,不少大学生甚至有“毕业即失业”的悲观情绪。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目前,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以前的旧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可以说,观念不能及时更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二是对毕业生能力的认识存在误区。目前,很多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社会及用人单位错误地认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和能力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2.结构性矛盾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却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出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例如,由于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使得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为拿到技能等级证书,不得不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
3.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一方面,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比,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另一方面,高校现有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造成课程结构脱离实际。由于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因此,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
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再次,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政府应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发布,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第一,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第二,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应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政府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确定扩招规模;高校应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第三,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共15篇)】相关文章:
音乐专业毕业论文范文2022-10-04
对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论文2022-05-08
污水处理开题报告书2023-07-21
安庆市教育教学论文评选2023-09-09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论文2022-08-14
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2023-02-04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论文2022-07-10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及引导论文2023-09-18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论文2023-07-29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创新论文2023-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