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社会学下农村教师身心现状研究论文(集锦7篇)由网友“yadaoxun”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身体社会学下农村教师身心现状研究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身体社会学下农村教师身心现状研究论文
身体社会学下农村教师身心现状研究论文
农村学校是农村社会的缩影。身处农村教育场域的教师,是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现状的隐喻。身体社会学(TheSociologyoftheBody)视阈是理解农村教师的独特视角。通过对农村教育场域中教师的个体观察和群体调查,能够揭示农村教师群体“身”、“心”的现状及其原因,并分析“身”、“心”和谐的路径。
一、身体社会学理论概述
身体以及身体经验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词语就包含身体经验,如针眼、玉米须、茶壶嘴等;一些词语反映了身体经验的隐喻意义,如头头、心腹等。中西文化中从古至今都有关于身体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只是对身体的看法不一致:或是排斥、否定;或是无视、忽略;或是发现、重视。如笛卡儿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就是肯定理性的思想、心灵的存在,而贬低感性的身体;马克思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对人身体的剥削、导致人的异化,希望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学理论体系中,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如福柯关注身体政治学、涂尔干关注生理性和社会化的身体、埃利亚斯关注作为文明进程载体的身体、布迪厄关注实践中的身体等,直到20世纪80年代,布赖恩特纳的《身体与社会》出版,身体社会学才真正诞生。身体社会学至今虽然流派纷呈,共同点却是:限制理性、提升感性。[1]身体社会学产生的原因除了社会发展进程中哲学、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也有现代性、工具理性等影响下繁重的劳作、身心俱疲、价值迷失等现实状况的激发。因而它的核心是反对只重视科学和理性、身心二元论等割裂身体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的理念,强调关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人,重视和理解身体,关注人的感受和体验等现实境遇,追求人的全面自由。中国的研究者们也借鉴身体社会学来研究教育教学,如身体视域下的农村教育涉及被终止的身体、疲惫的身体、被拒绝的身体、宿命的身体、饥饿的身体、失足的身体[2];如“身体—教学”的关系包括:身体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身体是教学世界的母体、身体是教学行动的依据等[3]。这些研究因视角新颖,往往对研究主题有独特的见解。在此,拟从身体社会学的视角,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解读农村教师的“身”、“心”现状。
二、身体社会学意蕴中的农村教师“身”、“心”现状
笔者为了开展“苏北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改进策略”课题研究,设计了针对农村教师身心现状的调查问卷,包括四个部分:基本情况、工作压力、心理状况、生理状况。而且利用苏北农村教师集中培训和苏北农村学校教师集中开会的机会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30份。现结合问卷中一些与农村教师“身”、“心”现状紧密相关的话题进行分析。
(一)农村教师之“身”农村教师之“身”表现为以下状态:1.处境尴尬的身体。在中国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农村教育始终是碰不得、难以言说的痛。师资力量、资源条件以及与发达地区课改的差距等,写在农村教育统计数据中,更反映在农村教师的心头,甚至由心及身。农村教师的身体处境尴尬,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对农村教育的欲逃难逃、想离难离。在“是否有强烈愿望想走出所在学校”的调查中,选择“非常希望”的占31%,“有想过,但是觉得希望不大”的占42%,“觉得在哪里都一样”的占25%,“有机会就不再当老师”的占2%。由此可以看出农村教师对职业缺少热情,总体趋向是无可奈何地留守农村教育。另一方面表现为农村教师身体受职业病困扰,有病痛、咽炎等,自我感觉亚健康。而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和农村医疗条件也不如人意。2.丧失理想的身体。“构成乡村基本生活的内容是乡村自然、乡村情感、乡村劳作和乡村文化”[4],这一切在日趋城市化的倾向下已经支离破碎。处于这样大环境下的教师成了拿着绩效工资(在当地多数是收入不错的)“悬在半空的人”:没有农民的务实,也缺少教育工作者以教育改变人、改变世界的理想。因此关于“如何看待教师职业”的多项选择中:“教师工作比较稳定,比较适合我”所占比例达65%,“只是一种谋生手段”达22%。当教师的原因,选择最多的也是“工作稳定,收入不低”。可见,农村教师的职业意识以实用主义倾向为主。曾经有农村青年教师说:“反正我们农村教师也没人管,也没指望到城市去工作,就混呗!”丧失理想的身体也注定是心理不愉快的。3.身心分离的身体。孔子认为人师的两大基本品质是“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当前有些农村教师几乎两者尽失,对农村教育缺乏理想,对自身状况不满,对学生缺少期望。“是否会重新选择成为教师”,56%的人选择“不好说”。走访农村教师群体的工作状态时,明显有一种感觉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笔者去过一所学校办公室几张桌子上只有几叠作业和几页过期的报纸,老师们每天上完课就坐在“空旷”的办公室侃大山,或者早早地回宿舍煮饭或赶回城镇的家。很多农村教师由于环境限制和自我放逐已经完全游离在当前的课改潮流之外。精神上的不进取、失望与身体上的不愿、不能离弃,造成农村教师的身心分离。
(二)农村教师之“心”“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在广大农村教师口中,不是从教的豪情壮志、理想抱负,而是自嘲或嘲他的话语,更多的是留守农村教育的无奈与厌倦。1.倦怠感严重。农村教师在被羁绊的“身体”之下是严重的职业倦怠心理。“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1974年首次提‘职业倦怠’,即当个体在面临过大的工作压力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衰竭状况。”[5]有研究表明:教师群体是职业倦怠五大高发人群之一,其他高发人群是心理咨询师、新闻工作者、警察和医护人员。问卷调查以及部分教师的访谈显示:当前农村教师职业倦怠感严重。51%的女教师和48%的男教师“觉得自己有职业倦怠”。6%的女教师和9%的男教师“经常”“感到郁闷和抑郁”。严重的职业倦怠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很强的身体不适感;情绪衰竭,缺少工作热情;成就感低,自我评价低等。2.心理调适能力差。农村教师缺少职业理想,对生存环境也不满意,往往心理调适能力差:有22%的女教师和35%的男教师表示“很难”“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突发事件”。而“在纪律很乱的班级上课后心情压抑多久”:女教师43%选择“半天”,15%选择“半天”;男教师则分别有26%和17%。35%女教师表示会有“对班级恐惧或无助的心理”。“过多担忧而睡眠不足”,在女教师中有20%“经常”出现,45%“有时”出现,而在男教师中比例分别为9%和52%。42%的女教师和37%的男教师表示“觉得自己越来越容易发火”。3.消极心理缺少疏导。关于教师心理压力现状的调查中,27%的教师“经常”、53%的教师“有时”、20%的教师“很少”会“感到压力很大”。但是在“学校是否重视教师压力问题”的调查中,52%的教师表示“不重视”;74%的教师认为应该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和疏导。另一方面,教师个人的心理调适途径也很有限:58%的教师会“自我调适”,27%的教师会“找家人、朋友倾诉”,只有5%的教师会“寻求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的帮助”,10%的教师“不理会”。农村教师因为学校条件、自身生存状态等因素,消极心理缺少有效疏导。教师心理健康包括六个指标:正确的角色认知;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教育的独创性;抗教育焦虑程度高;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能适应与改造教育环境。[6]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建设还要付出各方面的努力。
三、造成农村教师“身”、“心”现状的原因
农村教师的“身”、“心”现状是农村教育教学外在环境和教师自身因素综合导致的。1.课程理念与现实环境的落差。新课程改革以来,通过校本教研或被动培训的方式,农村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也是有所了解的。但是很多教师把新课程理念无法在自己的课堂实施,完全怪罪于农村的现实环境,如少图书、少电脑、学生知识狭窄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事实,如访谈中,有教师直言,让学生讨论和自主学习都很难开展,因为他们平时除了看电视接收信息,其他途径很少。作为学校和教师往往限于资源条件,也不能很大程度地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很多农村教师就以“我懂新课程理念,但是我教学中做不到,不是我的错”为由,抱着对农村教育、教学和学生等的“自暴自弃”的心态。这样的心态也直接导致农村教师的身体在工作场域的尴尬:缺少工作理想和热情,找不到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2.专业成长压力与内驱力不足的矛盾。国家对教师,包括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培训工作很重视,如颁布一系列教师专业标准,规定教师培训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7]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都提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发展中应当秉持“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8]因此,教师有外在环境的专业成长压力,但是日常工作的压力,尤其是专业成长的内驱力不强,导致教师处于矛盾状态,甚至有时教师身心分离。如参加培训的.教师报到后就悄悄游玩去了,或者身体在培训场中,却只是玩手机,并不是真的为提高自己的业务而抓住培训学习的机会。改变这种状态,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3.职业特征与自我调适的反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职业具有时代赋予的新特征。教师的职业目标是教师和学生趋向完美的共同发展,具有迟效性和崇高性;职业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个体和群体,具有主体性和多样性;职业活动以教师和学生基于学习的互动为主,具有学术性和集成性;等等。总之,教师职业应该具有超越谋生的职业追求。这些职业特征在教师的工作场域中体现和实践得越充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成效越好。而基于上文分析的种种现状可见,农村教师很大程度上未能充分体现职业特征,所以多数只是停留在对职业的“身”、“心”体验,感受得更多是教育教学改革大环境对农村教师的冲击、压力以及与之不能适应的自我放逐。农村教师的自我调适能力差,除了不能积极适应改革的潮流,也不能积极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等。
四、农村教师“身”、“心”和谐的路径
要改变这种状态,进而改善农村教育的现状,达到农村教师“身心和谐”,需要外在帮助带动内在改变,实现农村教师身心和谐发展。1.政策倾斜,安人心。坚守农村教育的农村教师需要国家政策和社会的重视和扶持。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提出八项举措:一是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二是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三是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四是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五是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六是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七是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八是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9]这些政策毫无疑问,对很多农村教师而言是“福音”。在安抚农村教师的同时,也为农村教育吸引新鲜的人员。当前,农村和城市教师间的相互流动、结成帮扶的“对子”、形成教研共同体等方法都有利于农村教师人员质或者量的改变。在改变农村教师素质、生存条件、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定会慢慢改变和调整农村教师的身心状态。2.外界联系,拓视野。农村教育的资源是有限的、落后的。正如陶行知先生呼吁的:“小的村庄愿与大的世界沟通。”[10]农村教师与外界沟通的方法主要有培训和网络两种。首先,国家虽然对农村教师有继续教育培训的要求,但是有些培训却不能和农村教师的需求一致,尤其是短期的培训不能达到大的触动。为了支持农村教师的培训学习,也可以针对农村地区尝试进行特岗教师计划和支教实习活动,使农村教师有机会静心脱产进修一段时间,重塑职业梦想。其次,网络是农村教师更便捷地向外界学习的途径。笔者走访农村学校时发现,有些农村学校“校校通”工程只剩下一堆坏的台式电脑,没有能够保证教师网络学习的环境、设备和信号。所以,仍然需要政府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保证教师能够通过网络培训、网络课程学习、网络科研等途径,保持与外界的联系、沟通和学习。3.提升学习,激追求。职称和学历的要求,对农村教师而言,是艰难的,但也是必须坚持的。只有在一定压力之下,农村教师才会被逼迫学习,融入改革的洪流。同时通过学习能改变自己的职业精神面貌,跳出“井底之蛙”的自我麻痹或自我放弃。通过建立更全面、具有操作性的继续教育政策,通过更实用的继续教育培训,使农村教师也成为学习者,有助于慢慢改变他们的身心状态。以职称和学历提升的需求,推动农村教师学习和科研,能进一步改变农村教育教学的现状。4.自我调适,塑心灵:反思,投入农村教师除了通过外力作用专业化发展外,也要自我调适,塑造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师心灵。包括专业化实践和发展方面的反思和自我调适,投入课改的洪流;身体素质的反思和积极调适,适应教师工作的环境和强度;心理状态的反思和自我调适,克服职业倦怠,追求职业理想。有人用26个字母概括教师应具有的良好心理品质:A(appreciation)欣赏,B(bridge)桥梁,C(calm)稳定,D(dedication)奉献,E(empathy)同情心,等等。总之,从身体社会学的视角,可以看出当前农村教师的“身”、“心”不能完全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只有通过外力和内因共同作用,塑造身心和谐的农村教师,才能实现农村教师的自由发展,才能培育农村学生,改变农村学子的命运,改善农村教育现状。
篇2:探讨身体社会学背景下古代体育文化发展论文
探讨身体社会学背景下古代体育文化发展论文
中国古代体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对世界体育文化发展,乃至今天人们的体育运动方式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而身体社会学产生于现代社会,用现代的思考方法分析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类的身体已经成为大众文化、大众传媒及各个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人类身体的话语权也不仅仅属于生物学、生理学和医学的范畴,它已经逐渐具备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及跨文化交流的诸多属性。在健康、体育、娱乐休闲、消费领域中,身体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是身体社会实践的关键特征,是一种社会文化的构建。体育作为一种普遍的身体活动,从宏观意义上来说,体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身体文化,所以,站在身体社会学视角讨论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身体社会学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研究体育文化,不断丰富中国体育文化。
1、身体社会学概述
进入现代社会,人类的身体作为主体身份的具体承载,以个体强烈的表征获得了重视主体理性的现代性话语权认同,也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人们对自己身体的关注已经逐渐建突破私人空间,转入公共领域。身体是由社会、文化构成的,同时,社会与文化也有人类的身体组成,两者之间形成一种镶嵌式、却永远处于运动过程中的状态。一方面,现代社会充满各种消费性商品和科技,这些不断刺激着人类身体的“欲求”与“感知”,让身体处在公共环境下的“拟真”当中,这让不同身体之间的链接突破时空限制,创造出更多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日常生活活动或者组织制度的各类“编码”,社会的礼仪规范、语法象征、制度规范、文化仪式等都已经渗透在身体当中,构成人类存在的基本形态———身态。从理论上来说,身体社会学的产生于西方的理性、现代性和身体问题反思具有重要关联,甚至可以称之为西方理论界反思的结果。从福柯提出身体的规训到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思考,都有力促进了当今社会对身体理论学的反思。身体社会学的出现便是当今社会哲学、社会学与文化的阐释性产物,“它试图把人类从科学与理性的双重枷锁下救赎出来,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人的感受性、体验性和生物性,使人类更加重视自己的身体、理解身体、反思身体,最终达到身体的自由和解放。”
2、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发展
2.1、军事中的武术
武术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史前文化,人类与自然界的兽类搏斗的时期。夏商周阶段,人与兽类的搏斗已经脱离生产技能,成为一种为努力服务的体育技能。到了秦汉,拳搏从体育技能又转变为军事操练内容,包括手击、摔打,这是选拔御林人员的必考项目。魏晋南北朝阶段,社会崇尚佛教,寺院经济大肆发展,这为僧人习武奠定了基础,“禅、武”合一成为禅师倡导的修行方式。进入隋唐盛世,社会上的习武之风更加盛行,府兵制改革与实施大大推动了军事、武术的发展。两宋阶段,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武艺表演的民间组织,除了日常的军事演练,民间组织的武艺社团遍布全国。元朝,军事武艺得到了更好地发展,但是由于国家颁布禁武令及其他的民族施压政策,民间武术进入低谷阶段。进入明清,社会的武学制度不断完善,军事武术不断提高的同时,武术成为民间体育文化而雏形基本形成。现在,武术已经彻底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项体育文化,甚至走出国门,走向国际竞技舞台。由此可见,从身体社会学角度来说,人们的行为不断受到社会环境影响,从生存本能演变到体育技能、军事需求、社会需求到现今的体育文化,整个过程都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越来越深刻。
2.2、古代球类演变
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蹴鞠也称作踏鞠、筑鞠等,是中国古代典型的球类运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蹴鞠运动,战国后期,蹴鞠已经红遍中国大江南北,这也为后来很多球类运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朝统一六朝以后,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蹴鞠一度低迷,然而到了汉代,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蹴鞠又得以兴盛直到,初汉至三国阶段,蹴鞠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较为专业的经济运动,并且建立了竞赛规则,这不仅是当时军事训练而一种,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阶段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女子蹴鞠,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女子球类运动。秦汉阶段是蹴鞠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进入隋唐时期,实心蹴鞠逐渐转变为充气蹴鞠,竞技场地和规模也繁盛了变化,传统蹴鞠运动获得了一次重生。两宋时期,蹴鞠是所有球类运动中流行最广泛的,宫廷和达官显贵的家中都有专门训练蹴鞠一人,可谓是盛极一时的体育运动之一。元朝,女子蹴鞠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甚至成为青楼女子招揽生意而手段。进入明清阶段,社会进步,经济水平提高,人们的选择范围增加,蹴鞠的对抗性、竞争性大幅削弱,已经沦为儿童、妇女之间的休闲娱乐方式,曾经兴盛的蹴鞠就这样走向衰落。蹴鞠没有想武术一样流传至今,但是它奠定了更多球类的发展,仍然功不可没。蹴鞠的兴盛与衰亡同样收到了社会深刻的影响。社会经济进步,人们才有了休息的时间,为了让生活更丰富,充满乐趣,于是发明了蹴鞠,随后成为主流社会的经济娱乐项目,甚至一度成为重要的竞技比赛。当社会开放程度不断增加,人们有了更多的`娱乐选择,蹴鞠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换言之,人们的身体受到社会影响,选择增加,蹴鞠就失去了它的主体地位,随后消失。可见,人类身体受到社会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决定了某种事物的兴衰成败。
3、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的积极影响
从中国古代体育史的发展以及世界体育史的发展来看,当世界绝大部分地区的体育文化尚处于混沌状态的时候,古老的中国体育文化已经从公元前五千年左右开始逐步向文明社会过渡,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制定了与后世各项运动相关的规则。而此时,以欧洲及地中海为代表的西方古代体育才刚刚起步,经过了漫长的几个世纪的发展,才初步形成雏形。从这一点来看,在整个世界体育史发展的早期,中国古代体育应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它对世界体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不可漠灭的作用。典型的如围棋运动、足球运动。积极发掘、整理、光大我们的民族体育,梳理真正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东西,对于发展体育运动,对于全民健身,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乃至世界文化的繁荣,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总结
身体社会学虽然是二十世纪产生的,但是用它的理论分析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并无不妥之处,相反,运用身体社会学分析中国体育文化可以更深地体会中国体育文化精髓,而非体育运动本身的发展。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东方魅力的体育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展现出强大的融合性、凝聚力与同化性,以及强大的生命力,这对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篇3:社会学视域下大学生职业发展研究的论文
社会学视域下大学生职业发展研究的论文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概念及内容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概念
对于职业发展教育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通过对现有的职业教育的描述可以发现,职业发展教育具有十分广泛的内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求职择业指导、就业创业教育等内容都是包含在职业发展教育当中的。从目的上来看,职业发展教育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对就业树立正确的观念,从而良好的实现就业,同时,通过职业发展教育,大学生还可以学会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定位,从而更好的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
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第一,职业理想,所谓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于自身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向往及追求,无论是从事何种类型职业的人们,都会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而职业理想对规划所起的作用就是调节和指导。对于大学生来说,树立职业理想的过程就是对心中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通过职业理想的教育,大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进而根据理想实行科学的规划,以便于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第二,职业素质,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是从事何种工作,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而这就是职业素质,不同的职业所要求具备的职业素质也不相同,通过职业素质教育,可以有效的培养出大学生的个人职业素质,从而真正的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第三,职业能力,人的能力是要在具体的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的,同理,职业能力也需要在职业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职业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人们完成职业任务的好坏。一般来说,职业能力中包含三项内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在职业发展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而这也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
第四,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来看,创业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从狭义上来看,创业教育是指一种能力,创办企业、从事商业活动的能力。而职业发展教育中的创业教育,是指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掌握全面的创业知识,以便于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的创业梦。
二、大学身职业发展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发展教育的渠道比较单一
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仅是单纯的找工作这么简单,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高校、社会及政府都包含在其中,而且三者之间需要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互动,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系统的功能,促进大学生的就业,但是实际的情况是这三者之间缺乏互动,阻碍了系统作用的发挥。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方式有很多种,理论上,这些发布就业信息的渠道之间应建立良好的沟通与联系,但是由于行政隶属关系不同,他们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与合作,导致毕业生所能获得就业信息渠道比较单一。
(二)大学生自身对职业发展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对于职业发展教育,很多大学生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单纯的认为这只是“一门理论课程”,因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从而阻碍了职业发展教育作用的发挥。子所以学生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主要是由高校的`不重视造成的,而且当前的职业发展教育还不完善,从而使大学生在面对职业发展教育学习时,随意性比较大。另外,大学生还处于各种观念的形成时期,因而其所具有职业价值观十分的不稳定,这也影响了其对职业发展教育的认识。同时,对于社会上的就业环境,大学生还缺乏足够的评估,因而也并不重视职业发展教育。基于此,由于学生自身不重视,严重的阻碍了职业发展教育的发展,影响了职业发展教育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职业社会学视域下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
为了更好的加强政府对职业发展教育的支持,就需要提高政府对职业发展教育的认识,从而有效地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以资金投入来促进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发展。另外,政府还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执行监督作用,督促高校科学的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政府可以定期的对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情况验收,并及时的反馈验收结果,从而有效地促进职业发展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加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发展教育的有效的开展依赖于教师的专业水平,为了有效的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力量,高校建立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教研室成立之后,在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教学编制改革,在过去,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授课方式为大班授课,改革之后,变为小班授课的模式,并且将其设置为必修课与选修课职业指导课专项学分;
第二,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的过程中,理论的讲解与实践并重,二者共同发展,另外,教学方法多元化,案例分析法、情境模拟法、实地参观法等交替教学,从而有效地提升了职业发展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
第三,作业内容改革,在进行作业设置时,实践性的作业占据大部分的比重,从而强化大学生的实践性机能,更好的实现就业;第四,教学评价改革,不再简单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而是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评价,而且评价的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另外,在课堂设置方面,不再简单的在学校中进行教学,还结合了实际教学,通过职场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改善社会其他组织环境因素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形式和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大学生在进行就业时,需要大量的就业信息,政府应该利用网络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并在信息平台上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公开,同时,也可以将大学生的相关信息进行公开,以便于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此外,政府还应建立起全面的就业信息服务查询系统,这样一来,不但大学生可以查询相关的就业信息,用人单位也可以获得很大的便利。
四、结论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所必须要面对的一项事情就是就业,现今,社会上的就业形式非常的严峻,这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变得非常困难,而科学的职业发展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实现就业。不过,在当前的高校职业发展教育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在职业社会学视域下,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以便于真正的发挥职业发展教育的作用,最终帮助大学生进行良好的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做出巨大的贡献。
篇4: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互联网+”为农业发展提供全新的发展,河南作为第一农业大省,利用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分析河南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促进河南“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河南省;现代农业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运用的日益广泛,“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寻求新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模式的数字化、信息化等特点,凭借互联网开放、透明、共享的特性,充分挖掘和应用有效信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互联网+”计划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以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生产力,最后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作为最传统的产业,农业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中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互联网+”的'发展理念渗透进农业发展的计划、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从而优化升级农产业链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催生出高效的新型产业模式。在“互联网+农业”中,所谓“+”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农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将人力资源等因素整合优化,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高科技作用,为农业发展提供智慧支柱,提升农产业发展质量,促进农产品更新换代,推动农产业发展。“互联网+农业”将信息经济与传统农业结合,必将给传统农业带来新机遇,增加农产品企业发展空间,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互联网+”形势下河南省农产业发展现状
在,中央政府明确指出,加大力度推进“互联网+”的现代农业。由此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大量地运用到农业安全生产发展中,加快农业的产业升级。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一直注重农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河南省充分利用互联网加速本省农业信息化脚步。许多企业通过阿里巴巴、速卖通等综合网络销售平台,产品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目前,河南省共有162个农业信息网站、9个农业专业网站和18个涉农网站,及多个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涉及从育种、技术指导、流通、储存、加工、销售、科研的整个农产品产业链。“互联网+”改变了原有的销售模式,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河南省65家骨干企业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经达到整个贸易额的10%。但由于自身经济、资源相对落后,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我省在大规模推广“互联网+农业”模式中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农村网络普及度不够,农民网络交易意识淡薄。虽然农村的互联网应用已经较过去有了很大改善,但部分地区上网的基础条件仍比较薄弱,网上获取交易信息有些滞后,没有实时更新。加上进城务工的影响,农村留守的劳动力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素质偏低,专业人才更为缺乏,难以吸收、消化新技术,新技术难以推广开来。由于深受传统农业思想的束缚,大多数农户仍然习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交易方式,对新兴的电子商务不甚了解或者不够信任互联网的经营模式,网络交易意识十分落后。2.农业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网络农业信息平台是农户获取农业技术需求信息的重要渠道,其完善与否会对农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目前,河南省农业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并不完善,表现在相关农业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的网络建设滞后,网页信息更新少、网络平台互动性差、网上农业信息不全面,农户的难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难以满足农业从业人员的信息需求。3.乡村级物流配送体系没有成型。大多数农村地区中,现代的物流配送中心几乎是一片空白。我省农业产区存在地域广阔、村庄分散等特点,特别是贫困地区,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同时,由于购销产品量少而分散,也大大增加了物流成本。另外,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特别是一些生鲜产品,由于冷链物流标准不高,在运输过程中容易腐烂变质出现质量问题,影响网络销售的难度。
三、利用“互联网+”促进河南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河南省作为我国第一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和农村人口第一大省,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具有极其的重要地位,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全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为河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拓宽了新的渠道。研究利用“互联网+”促进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建议,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体系。“互联网+农业”的本质不是互联网与农业的简单拼接,而是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全面融入到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这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全局出发,加强和完善其顶层设计,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从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等各个方面入手,将互联网思维有机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对“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建设任务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形成全省统筹布局、部门协同推进、各市分类指导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新体系。2.构建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由于信息不对称,传统农业经常出现类似“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要充分互联网技术这个媒介,突破时空限制,大力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工程,逐步构建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实时发布农业相关的各类信息,及时为广大农民、农业企业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务,从而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产业链中各类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引导和宣传,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流通。完善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职能,促进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行市场化。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引导经营性组织参与病虫害防治、良种示范、农机作业、抗旱排涝、农资配送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促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到田到户。3.培养壮大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农业加工物流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物流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建设大型多功能的综合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引导和鼓励个人及企业进入流通领域,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平台促进河南省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和流通。培育引进一批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加工与物流龙头企业,以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产品为主攻方向。促进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有机结合,以农业主导产业为核心,向产前产后相关产业延伸,积极构建良种繁育、规模生产、精深加工、物流销售和循环利用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种植和养殖业的比较效益。4.提高新型农民培育效率,加快农村城镇化脚步。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型农民是关键,而互联网的普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结合当地资源和特点,开始有针对性的农村互联网培训平台,可以在智能终端上提供在线课堂、互动答疑、专家指导等多方面服务。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移动化、智能化,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获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信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在整个技术及技能培训过程中,使农民从思想深处转变对互联网农业的认知,积极主动加入到“互联网+农业”的实践中。
参考文献:
[1]白冰洁,高美玲.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分析[J].南方农业,(8):114-116.
[2]牛树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6):5-7.
[3]陈红川.“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16):143-147.
篇5:社会福利视角下的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现状研究论文
社会福利视角下的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现状研究论文
特殊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及文明程度的标尺。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存在师资水平不高、课程设置单一等问题,原因可归为我国社会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特殊教育事业社会福利投资渠道单一、特殊教育社会福利水平滞后于总体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等。
通过建立以社会福利方向的残疾儿童特殊教育机制,改单向消极福利为自助型积极福利,提高社会福利倾向性,等等,可以使我国残疾儿童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与开放的教育环境,帮助残疾儿童顺利社会化,获得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残疾人群体的生活状态越来越受到重视。该群体需要系统化、制度化、高度稳定性的国家福利救助及社会救助。“残疾人社会福利不仅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残疾公民提供基本的物质帮助,而且理应根据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给予残疾人相应的医疗、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权益保障,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1]。
对于残疾儿童而言,接受教育是其社会化的重要平台。“特殊教育指的是针对具有不同类型及不同残疾程度的学龄残疾群体实施的各级各类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该项事业在我国有了长足进步,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我国在特殊教育方面还是存在亟待完善之处。
一、对呼和浩特某特殊教育学校的调查引发的思考
首先,笔者通过对特教学生进行相应考核,即从数学和语文两方面进行测试,数学试题方面是根据正常教育学校所用教材习题考查特教同年级学生,试题类型为计算题和应用题。语文试题则是根据正常教育学校所用教材习题考查特教同年级学生,试题类型为古诗填词和小作文。以国家公认的学业检测合格线为测量指标,探究正常学校及特殊学校在基础教育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性,若有差异性,则探究其原因。并对该学校课程设置进行分析,以此验证对于不同类型的残疾儿童是否进行因材施教。其次,笔者对该校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于现在所受教育的感想。对老师进行访谈,了解老师对特教事业的看法。对学生家长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特殊教育的态度。在进行上述工作之后,笔者发现以下问题。
(一)特教师资水平和课程设置有待提高
笔者经过调查发现,该校老师总体年龄偏高,对年轻老师的吸纳力小,并且没有专业社工师资配置。在访问年龄较大的教师时了解到,很多年轻老师不情愿来这里教学,因为相对于正常教育学校来说,这里压力更大但收入偏低,并认为在这里工作没有前途,所以来到这里工作的年轻老师,很多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仅通过简单选拔考试即被录取。
在特教课程设置方面,笔者发现该特殊学校设置常规课程之外,还设置残疾康复课程,但这些课程因设备未齐全,并未开设。此外,该校开设职业技术课程,但仅是十字绣一门,较为单一。
(二)特殊教育挥之不去的“标签”
其实,导致残疾人教育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残疾人本身,而很大程度上在于社会对残疾人的“标签视角”,表现为特殊教育时效与内容严重滞后。笔者调查发现,以聋障碍学生为例,所用的教材为199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聋人教材,在时效性上严重滞后;在内容上,所授知识普遍低于正常学生教材2―3年,这就人为导致残疾儿童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普遍达不到正常高等教育所要求的水平。人为地给残疾儿童贴上在接受知识的能力上就一定比常人低的标签,并以此建构一整套关于残疾人接受知识能力低下的知识体系,无法切实保障残疾人公平受教育的权利。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脱节
家庭是人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连接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桥梁。但是在该学校,出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情况。该学校实行寄宿制管理模式,家长大多把孩子寄宿于此。据笔者调查学生的回家情况看:来自本市的学生,一个星期回一次家。来自旗县和外地的孩子,只有暑、寒假才可回家。当笔者问及他们想不想家时,他们的'回答是想家但是不想回家,原因是不想给家人添麻烦。同样,笔者访问正巧来看望学生的家长。家长表示,她很想让孩子待在身边,可由于工作不得不送到寄宿制学校,相信学校能够给孩子专业的照顾。当笔者问及老师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情况时,老师普遍回答家长很少与老师交流,他们大多忙于工作,有的家庭还有健全的兄弟姐妹,交流就会更少。这样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不畅,也就不能给予性格各异残疾儿童合适的教育方案,不利于其成长。
二、社会福利视角对当前特殊教育情况的审视
(一)当前我国社会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
我国残疾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健全,这无疑会影响特殊教育的发展。家庭、社区、政府、社会没有形成契合的扶持锁链,由此导致残疾儿童特殊教育事业仅处于一种政府经济扶持的单向投入状态,社会关注度较低,未形成覆盖型的社会支持网络。
(二)特殊教育事业社会福利投资渠道单一
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是社会福利资金充足的重要保障。由于我国残疾人在很大程度上陷入了因残致贫的恶性循环,残疾人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都不高,而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资金的来源仅限于税收和捐助两个渠道,资金来源狭窄,所以会出现部分地区残疾群体难以得到较好的经济扶持与帮助。
(三)特殊教育社会福利水平较低
随着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国家和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体现为针对残疾人的社会福利资金的逐年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特殊教育在其中所占比例并不大,相较于正常教育投资而言,更是微乎其微。从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配置上,教师培训等方面都需要充足资金支持。
三、完善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社会福利方向对策建议
(一)单向消极福利转变成为自助型积极福利
“消极福利是属于生存型、单一的、单向的福利,仅提供外在的物质性福利或现金福利而维持人的一种生存状态”[3]。对于残疾儿童来说,如果仅给予他们基本的物质型保障,而没有给予他们完善的社会化平台,那么该弱势群体会在一定程度上丧失抗击风险的能力,难以走出困境。
特殊教育事业有赖于积极型社会福利的开展,即是一种发展型,社会融合型的福利方向。有效发挥国家、集体、个人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使得残疾儿童不仅接受物质性补偿,而是能够让他们接受完善的特殊教育,充分挖掘自己的优势与潜能,从而缩小与普通人群的能力差距,亲自打开“上帝为他们敞开的另一扇明亮之窗”。
(二)加强社会福利的社会化程度,拓宽资金来源
推进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传统的财政投入筹资渠道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即使我国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多,但毕竟投入这方面的资金是有限的,因此应挖掘不同的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公益企业,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形成社会成员互帮互助的氛围,减轻政府和家庭的负担。
(三)提高社会福利倾向性,合理配置基础教育的教育资源
因为残疾儿童处于“弱中弱”的地位,所以在对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上,为维护“弱中弱”的残疾儿童群体的利益,尤其是深切关系到残疾儿童成长与发展的特殊教育事业,应加大扶持力度。合理配置基础教育资源使残疾儿童拥有同等受教育的机会,同等质量的教育,同等的学业成功的机会。
特殊教育在我国教育产业方面是一个朝阳新兴事业和学科,我国已经走出了最初几步,当然有些不足需要完善,有些制度亟待健全。只要学校、社会、政府等多方进行不懈努力,吸收国外的优秀的经验,那么我国残疾人的教育事业就会取得更大进步与发展。
篇6:浅析新课程理论下幼儿学前教育现状和对策的研究论文
浅析新课程理论下幼儿学前教育现状和对策的研究论文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学前教育的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我国当今的学前教育的现状来说,仍然存在着阻碍教育发展的因素。本文根据幼儿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到了阻碍发展的几点原因,幼儿教师的待遇问题,幼儿教育的限制因素问题,幼儿教育的法律法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也进行了幼儿教育该如何创新,从转变观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丰富教学内容作出了创新,以确保幼儿教育更好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的推动了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人才的需求要求也在逐渐改变。21世纪的人才要从小培养,所以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成为了社会上关注的重点,不仅要注重对知识技能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还要培养其具备创新精神,能在复杂的环境面前寻求另外的出路并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目前,全球各国都开始注重人才教育,注重幼儿阶段教育的培养。我国主要是在上世纪9O年代开始实行学前教育,现阶段我们国家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学前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使得在幼儿学前教育开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所以当今我们应该找出难题并进行创新,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当前制约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幼儿目前教育的分析,仍然存在着不利于学前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培训等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大多数幼儿教师认为自己的个人教学水平有限。但是每个人都会有许多对教
育的看法,幼儿教师们的许多太好的设想并不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近,由于全国都重视幼儿们的学前教育,我国针对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调整政策。虽然政策上规定了对幼儿教师的待遇要得到相应的改善,但往往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并没有多大改变,造成了教师们的.积极性降低。而且幼儿教师的培训和实践机会也较少,阻碍了幼儿教师们许多学习先进管理经验的机会,给幼儿教育的发展造成了阻碍,许多幼儿园的教学研究活动都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原本教育的意义。
2.幼儿教育方式方法限制过多
随着社会上频频出现幼儿园教师虐待儿童的事件,以及许多由于幼儿园监管
不严导致孩子出现危险的事件,导致幼儿家长以及国家对幼儿的安全问题比较关注。我国目前大多数的幼儿园对每个班级每天的活动地点、内容等都作了明确的限制和规定,禁止幼儿在活动中从事看似危险的探索体验。这种严格的管理方式虽然能够保证学生们的安全,可是大大的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抑制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体育教育活动中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管理学生们的安全,而不是教育学生创新知识,制约了引导幼儿开展适合幼儿个性的各种活动尝试。
3、学前教育发展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必要的政策规范
近十年来,我国政府也制定了许多关于幼儿园管理的条例等法规性的文件,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幼儿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水平有了一定量的提高,但是我国的幼儿教育的法规仍然处于劣势状态,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只有制定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的保障,才能够对更好的实施幼儿的教育,让幼儿得到更好的学习。
二、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1、转变观念,主动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在新课标改革后,我们要想提高幼儿们的教育素质,就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用科学的方法对幼儿进行教育,接受新的教学理念。要不断研究幼儿生活节奏和保育的关系;在做体力游戏后,观察测量幼儿生理活动反应,根据幼儿们身体的反应来制定以后游戏的类型。在体育课后,通过对幼儿体育活动的录像分析,观察幼儿们体育活动过后身体各项机能的发育情况,研究通过体育运动对学生们身体成长的影响,了解体育产生的积极效果,及时调整活动的安排。要为幼儿们制定一些的提高智力的小游戏,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在课堂上玩耍,通过各种各样的新型游戏来培养幼儿们全方位的素质。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与能力
随着学前幼儿教育的发展,我国对幼儿教育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对于幼儿教师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都在积极的为各个地区的幼儿教师队伍进行大力度的建设和培训,对于各幼儿园的教师招聘也加大了难度,要鼓励幼儿教师进行再培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比如,去经济发达地区、文化教育发展较好的地区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等,增强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提高教师素质与能力的同时,我们不要忽略了幼儿教师的想法与风格,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事方法,对待事情都有着不同的态度,幼儿园的管理者要尊重每一名教师的想法,让他们说出自己对待教学的方法和创新意识,对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幼儿园在招收幼儿教师的方面,也要针对性格全方位的培养,不同性格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有着不同的作用,培养儿童对待不同的事情要不同对待,将理性与感性更好的结合。
3、丰富幼儿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幼儿们处于长身体的阶段,幼儿阶段的特点就是对任何事情都会感兴趣,因此,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不要局限于对幼儿智力的培养,广大幼儿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种运动项目的潜能,让幼儿们对体育运动感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幼儿们的身体素质,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身体的协调力。同时,也可以给幼儿们自由,让他们自己想象想去做怎样的运动,锻炼幼儿们的创造力,提高幼儿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另外 在室外进行户外运用,让幼儿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空气。同时,学前教育业是开发幼儿智力的教育,要让幼儿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习惯,要劳逸结合,才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可以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给幼儿们提高不同的环境,让幼儿们去角色表演,可以锻炼幼儿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幼儿教育的质量。
篇7:市场经济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师体育消费现状研究论文
市场经济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师体育消费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高校体育教师的体育消费能力是我们评价教师体育消费能力的重要内容,笔者以云南省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研究,力求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对云南省高校体育教师的体育消费状况和消费因素进行了解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云南省高校教师体育教师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在家庭消费或者在娱乐消费中的重要性是我们看消费能力的重要表现内容之一,从我们最基本的体育消费的重要性上来看,大约五分之一的体育教师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体育消费在自己日常生活消费中是非常重要的,而超过三分之一的体育教师认为这很重要,所以从现有的调查显示,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消费不重要的和不是很重要的大约占到五分之一左右,从比例上来看,在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心里,体育消费的目的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体育教师的体育消费心态会影响到教师在同事和学生教学中的体育消费观念,对于地区体育消费和经济发展已经消费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
调查发现,对于大多数体育教师而言,其年均体育消费占日常生活消费的比例占到十分之一左右,从消费的内容和消费的形式来看,主要是实物消费,从具体的内容来看,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服装、娱乐消费,而在个人消费上,他们大多数主要集中在体育信息消费和娱乐消费。从消费的额度上来看,大多数教师显示,年均消费占到收入的十五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在体育消费方面,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消费的问题持积极的态度。
体育实物消费主要是指用于购买体育服装、体育健身器材、体育娱乐设施等实物方面的消费。这类消费一般具有较大的可持续性和长久性,大多数情况下都非一次性消费,所以往往这类投资属于长时间的或者一段时间的投资。从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所有的实物消费上来看,运动服装的消费占到被调查消费内容三分之一左右,运动饮料的年均消费占到全面体育消费的五分之一左右,一般器材的消费占到全面消费的百分之二左右。我们调查还发现,还有一些体育教师选择购买体育纪念币,他们购买纪念币的主要原因在于纪念币可以保值。
从云南高校体育教师的消费金额来看,家庭体育消费在伍佰元以上的占到被调查对象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调查者认为自己家庭年体育消费的金额不足伍佰元,在这个群体当中,消费超过两千元的占到四分之一左右,超过五仟元的占到五分之一左右,从整个消费层面上来看,很多体育教师认为自己的体育消费额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年增加,但是消费的内容发生变化的并不多,主要在于物价的上涨和商品质量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消费中需要考虑购买力,但是即便年消费伍仟元以上的消费教师群体,其购买的主要还是体育服装。对于信息和器材方面的投入还是很少,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群体在日常生活消费中能够在健身和娱乐方面对体育的投入超过一千元,其余的群体都不能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这部分消费,所以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师的收入和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体育劳务消费是指用于参与体育运动的一些相关消费。体育教师用于体育活动门票消费在体育劳务消费方面算是投入比较多的,调查显示,大约占到被调查人数的百分之十,还有六分之一左右的调查教师表明在自己日常的劳务消费里面,体育旅游消费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一方面在于体育旅游可以观光还可以对身体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有很少的一部分教师说参与体育赛事也是自己的消费内容之一,这主要发生在一些比较年轻的体育教师当中,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去和自己的`同事或者朋友去参与活动。还有五分之一左右的体育教师把自己的健身交际作为体育劳务消费的重要内容,主要通过体育的形式促进大家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也成为他们比较推崇的消费内容之一。
运动健身器材的购买和使用是家庭体育消费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分部花销,而健身器材的投入往往属于长久性投入,调查发现,家庭购买体育健身器材的占到被调查的体育教师人数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在这个器材价格方面超过伍佰元的只有百分之五左右,而低于一百元的占到拥有家庭器材人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这说明,在家庭器材方面,家庭购买器材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器材数目的多少关系着家庭使用人数和家庭使用频数,对于相对比较昂贵的一些体育器材,我们发现,大多数家庭认为费用比较贵,使用不太可能,所以投入如此多不划算,所以他们往往选择在其他方面上进行选择,比如借用或者租用或者直接去健身场所,这样投入的相对较少,比较符合他们的消费需求和经济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文生.发展“参与型”体育产业市场的对策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3.
[2]张晓春.探索现代农村体育消费的新思路[J].安徽体育科技.2005年1期.
[3]陈海燕.安徽省家庭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4期.
★ 农村体育教学论文
【身体社会学下农村教师身心现状研究论文(集锦7篇)】相关文章:
小学教育教学现状及发展措施教育论文2023-12-31
浅谈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论文2024-01-29
河南省农村外语教育师资现状与对策研究2023-11-29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论文引用2023-03-17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论文题目2023-10-24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023-04-24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分析论文2024-01-07
爱的呼唤--浅谈农村初中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德育论文)2022-09-21
初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题目参考2023-06-06
浅论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的成因及干预措施论文2023-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