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团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时间:2023-02-13 08:01:4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校社团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精选9篇)由网友“香波地岛扛把子”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校社团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社团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篇1:高校社团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高校社团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一)社团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交往关系的积极影响。正功能是指社会各种文化活动和项目都和谐的相互联系在一起,并且对整体及参与其中的个体做出贡献。社团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团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从而避免偏差行为和心理冲突的出现,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为大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在互动和交往的过程中,他们可以进行释放情绪和缓解来自学习、就业和家庭等的压力,从而避免压力过大产生焦虑、烦躁等心理失衡状态,形成更为成熟和完善的心理机制;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一些大学生认为别人过于优秀从而比较自卑或者总有一种挫败感,并且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行,这种认识误区不利于大学生全方位的发展,社团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公平交流和竞争的机会,每个人都在社团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信,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

此外,社团为一部分平时获得社会支持较少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提高和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提升他们的自尊和改善人际交往能力。社团中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比较密切的交往关系,在这种小群体中,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率较高。社团成员之间形成较强的团结和凝聚力,相互交流的程度和深度增加,为彼此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二)社团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阻碍和消极影响。 社会学意义上的反功能主要之功能失调,从而产生阻碍作用。社团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反功能具体有以下几点:首先,社团内部都会形成一套自己的管理制度,通过相关规章制度限制和约束社团成员的行为。这样社团成员的平等性和等级性就会产生矛盾,也会导致社团成员为了争取较高的职位产生分裂也紧张的关系,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其次,大学生在加入社团时大多是无偿性的,但当社团内部涉及到奖励、表彰等有关个人利益时,更容易导致他们之间的冲突,甚至也会破坏已经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网络。

同时,大学生社团内部由于加入学生的家庭背景、专业知识、学生身份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大学生产生自我认识迷茫感和矛盾感,不利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最后不容忽视的是社团与社团之间为了获取某些资源也可能采取一些不适当的手段进行竞争,甚至可能发生相互敌视的情况,从而严重影响了社团成员于其他社团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建立。

(三)社团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社团内部的社团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加入社团的动机取向。以服务性社团为例,若一个大学生在加入社团时是为了获得周围的同学对他的赞扬和社会支持,并不是真正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则他不会尽力负责属于自己应该承担的事务,从而与那些真正志愿服务的成员之间必然会产生冲突。一般我们都会只看到表面易于观察到的显性功能,而忽略未被预料到的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分析还体现一些新的制度实行中。社团为了更好的运行和发展会对一些管理制度和运行办法进行调整和更改,通常只看到这些制度是否达到改善的目的等显性功能,而忽略背后的更为深层的隐性功能。当然,根据默顿隐形功能的涵义,并非都是反功能。

高校社团与人际关系的内涵与意义

高校社团指在大学生在校园中因共同特征而形成的团体或组织。一般可以分为四种,专业社团、兴趣社团、社会服务社团和官方社团,一般具有自愿性、流动性、开放性、广泛性等特点。

人际关系通常指形成于人与人之的交往互动,这种交往可以是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也可以是通过某种媒介机制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和人际关系网络。大学生人际关系一般可分为狭义的人际关系和广义的人际关系,前者指大学生仅在校内通过与老师、同学等互动所形成的互动关系,即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两种;后者则指大学生在学校期间与他人形成与发展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侧重广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

篇2:高校大学生社团工作总结

为了提高xx书画协会的社团影响力,促进社团发展,充实大学生活,xx书画协会在3月10日特此举办“文化与创新书法知识讲座“与“书法比赛”活动,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活动目的

为了充实本协会会员书画方面的常识,培养其艺术鉴赏能力,进一步加强会员与指导老师以及会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同时丰富我们的生活阅历,我们书画协会在3月10日特此举办“文化与创新书法知识讲座“和书法比赛活动,此次讲座邀请了著名书法家xx老师。

二、活动人员

xx全体干部、社员

三、活动过程

1、社长介绍活动目的、流程

2、各部门分配任务,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3、准备策划书、外联、绘制宣传展板等活动

4、收集稿件,并进行筛选整理

5、进行颁奖仪式并获奖者与老师合影留念

6、老师应同学们邀请挥毫赐字,社员们拍照留念。

四、活动效果

(一)优点:

为举办书法比赛活动,前期准备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了各个部门的职能,各个部门打破部门间的分界,共同为社团发展作贡献,干部和干事充分沟通,极大地调动了干事的工作积极性,增进了社团内咳嗽钡母星椋欣谠銮可缤拍哿Γ俳缤欧⒄埂

(二)不足:

1、活动过程中执行值班任务时安排不够妥当,出现混乱现象。

2、个别干事不够积极,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3、颁奖过程中衔接不够流畅。

五、活动意见

1、完善策划书细节,增强活动的逻辑连接。

2、开展活动前发动全体社员的参与积极性。

3、提高对干事的要求。

结语:这次活动总体来说,是一次比较成功的,举行书法比赛收集了全院书法爱好者的的作品并进行评奖评优,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参赛积极性,扩大了xx书画协会在全院的声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书法的魅力,有利于社团的发展壮大,也丰富了同学们的大学生活。

篇3:论开展高校体育理论课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论开展高校体育理论课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人际关系对当代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际关是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展现自己的基础,大学处于人生的转折阶段,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武装、充实自己的场所.体育理论课有其他学科专业课不具备的良好条件,所以利用好这个平台,可以更好的对大学生人家关系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这就可以更加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和素质,使其学到更多的生存技能和处事本领,为以后立足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黑河学刊 英文刊名:HEIHE JOURNAL 年,卷(期): “”(5) 分类号:G80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理论课   大学生   人际关系  

篇4: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论文

“体育运动是在人类众多色彩斑斓文化世界里的一种奇异的文化……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大学生形成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以及良好的交际观、友谊观、成才观,具有重要作用”。[1](P.191-195)体育及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校体育文化与社会化的关系日益紧密,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日益凸显,高校体育、大学生、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不断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所以,研究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国内多位专家学者曾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定义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卢元镇认为:“体育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思维、体育行为”;[2](P.7-8)江玉华指出:“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与校园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3](P.443-445)王成军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是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为目的,有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群体文化”;[4](P.12-13)周野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高校体育文化进行了诠释:“广义,泛指学校师生、员工在所有的体育活动中拥有的全部精神和物质财富,狭义,仅指体育意识和体育观念。”[5](P.369)马健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构成的完整体系,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持续发展。”[6](P.79-81)尽管不同学者对高校体育文化的界定不同,但都凸显了其文化现象的本质。立足上述观点,本文认为高校体育文化应具备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互相促进,相互影响;[7](P.174-175)二是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校园内广大师生员工在长期参与体育活动中积淀和形成的精神和物质财富;[8](P.494)三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不仅服务于体育目标,还服务于教育目标。关于高校体育文化构成要素的讨论也颇多,本文较倾向于“四要素说”:一是物质层面要素,主要有体育建筑、体育器材、体育雕塑、体育服装等;二是体育行为层面要素,涵盖各项体育活动,如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体育比赛、竞赛活动等;三是制度层面要素,即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应遵守的规则、章程等;四是精神层面要素,这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要素,包括体育道德、体育价值观等。

二、社会化的内涵及大学生社会化的特征

社会化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不断学习社会角色知识和内化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9](P.104)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再现社会经验,创新社会文化,丰富社会生活,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社会化不仅对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也至关重要。究竟怎样的社会化过程才能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认为:“只有当人们正在做的或想要做的是社会所期待的,并且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社会利益的时候,社会化过程才是在有效运作。”[10](P.154)而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涉及一些个人、群体和机构,对学生来说,学校是除家庭之外的个人社会化的重要主体。学校一方面为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习惯并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儿童至成年人,从幼儿园至大学,在人的每个成长阶段,在不同的教育等级上,都在经历着不同的社会化过程。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阶段是其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主体能动性强,务实性鲜明,社会化过程复杂。[11](P.42-46)面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高校教育责任重大,肩负着培养合格社会成员的重要任务。

三、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的关系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为大学生社会化构筑了平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校体育活动,对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大学生乐观开朗、勇敢进取、顽强拼搏的良好心理素质,对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形成,对大学生学习社会文化知识以及塑造社会形象、扮演社会角色和养成规范的行为举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校体育文化活动使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生活,满足社会需要,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因此,高校体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也将推动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因为,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化环境,要创建和搭建这种优良的社会化环境,就需要高校管理者大力发展高校体育文化,组织和开展各种有益的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加强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12](P.36-38)因此,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的社会化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能动关系。

四、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因为高校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场所,所以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下面将着重从社会化内涵的文化角度、个性发展角度和社会结构角度等三个主要方面,分别探讨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价值标准内化的影响、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高校体育文化对培养大学生社会角色意识的影响。

(一)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价值标准内化的影响

在社会生活中价值标准的内化主要是通过学习、模仿、强化,获得社会文化的规范行为模式或思维模式。通俗地讲,价值标准连接着社会文化和个体的态度、行为,它告诉人们哪些态度、行为是需要去支持、反对和改变的。价值标准内化有诸多途径,其中与高校教育密切联系。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价值标准内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高校体育文化遗产的接受、对体育文化的传递和体育生活的延续等方面,这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制度。

1.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

经过历史的积淀,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日趋丰富、完善。虽然各高校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表现略有差异,但其宗旨保持一致。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为校园营造了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热情大方”的生活态度,及“团结一致、坚韧不拔、奋勇拼搏”的文化氛围。浓厚文化氛围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历经岁月洗礼的体育雕塑,传递着永恒的体育精神;简单响亮的体育口号,催人滋生奋进的力量;运动赛场上的你追我赶,彰显永不言败、奋勇拼搏的精神;篮球场上的各居其位,传达着团队的和谐与默契;体育训练场上的互相帮扶,传递着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品德等等。高校体育文化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处在该环境的广大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科学的生活方式,并使之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延续,这将有助于大学生在面临不同情况时仍能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

2.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制度

任何人类个体,其行为都具有一定的任意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保障高校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无论参与人员多少、场地大小、时间长短,高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个人的行为,这是高校体育文化制度层面的内容,是社会制度之一。此外,高校体育文化还以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和规范高校成员的态度、行为。这种无形的力量是高校体育文化长期形成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纪律、体育风俗等,是广大师生共同创造并自觉遵守的,是非正式的社会制度,其表现出比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更有效的约束力和规范性。无论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规章制度,遵守之,将获得支持和鼓励;违背之,将受到一定的谴责和惩罚。这将有助于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对体育制度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并由此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当大学生步入社会,在社会生活中面对为维系社会稳定、维持社会秩序而制定的社会制度时,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准确的把握,有助于大学生更快适应社会生活,并正确看待社会制度。

(二)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化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0](P.104)“个性是指个体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性,更多地是由人的生物倾向,生理条件决定的”。[13](P.152)作为高校体育活动主体的大学生,他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无疑会受到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下面就从大学生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加以探讨。

1.有助于大学生强健体魄

从古至今,强健的体魄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对于大学生来说,强健的体魄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奠基石。高校体育教育,从学校基础设施和体育教学到课外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大学生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生长发育,塑造健美体型,提高运动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能促使大学生保持心情愉快、活泼热情、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消除沮丧、抑郁、萎靡不振的消极情绪。有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与不经常运动者在身体健康方面有较大差异,通过对3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经常运动的学生中有36.91%的学生感到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心情愉快,精力充沛”,而在不经常运动的学生群体中此比例仅占10.98%。[14](P.116-119)可见,体育运动有助于大学生强健体魄,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2.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心理素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活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加大,而现代人又多缺乏安慰自己、化解内心矛盾的能力,由此极易产生个体的心理疾病。在现代社会大环境下,处在高校的大学生也存在个人身心不和谐的状态,而高校体育能较好发挥心理疏导功能。一方面,高校体育活动因其本身固有的刺激性、趣味性、群体性等特征,有助于参与者发泄消极情绪,消除心理上的不和谐,协调紧张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文化精神层面倡导的体育道德以及大学生在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中体会到的体育精神,可以培养乐观向上、勇于担当、坚韧不拔、互帮互助、奋勇拼搏、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这将大大提高大学生对矛盾激增、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三)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培养社会角色意识的影响

社会化就是学习和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认识并掌握在特定阶段和群体中的角色地位,感悟群体所期待的角色地位,并通过学习承担起角色地位的义务。人在每个阶段,都会碰到不同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都需要对特定时期的周围环境做出反应。处在大学阶段的学生,在这一时期开始对以往父母、老师的影响产生思考,对他人关于自己的看法产生思考,如果个人不能较好地将以往所学知识和以往的生活经验统一起来,就难以找到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便容易导致个人的角色混淆。因而在大学阶段,培养大学生社会角色意识尤为重要,而高校体育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缩影,为大学生角色学习、扮演发挥着重要作用。

1.大学生模拟扮演社会角色的最好途径

“体育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中普遍性文化生活方式的社会性制度,是社会中最广泛的文化领域之一”。[15](P.5)高校的体育活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既有大型综合性的大学生运动会,也有院、系、班级之间的体育比赛;既有竞技体育活动,也有业余体育活动;既有课内体育活动,也有课外体育活动等。每一位大学生都可以根据个人不同需要来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形式。在一项体育活动中,首先要确定角色,参与者要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实际地位、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充当起某种角色;其次,参与者在体育活动中要努力实现所扮演角色的要求,即他人对这一角色的期望和参与者对所扮演角色的理解、认识,并选择合适的方式将角色要求表现出来;当参与者较好地将所扮演角色演绎出来,也就完成了所扮演角色的建构过程。将体验体育活动中角色扮演的过程移植到社会生活中,有助于大学生成功扮演社会角色。因此,高校体育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扮演社会角色的重要途径,这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扮演社会角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角色冲突

在社会生活中,社会角色之间以及角色内部存在分歧、对立乃至冲突,导致角色冲突时有发生,因而,人们对角色的扮演是一个曲折的过程,需要学习和适应角色以及正确看待角色转换和角色冲突。事实上,发生在高校体育活动中的争执、对立同样不少见。一个不大的篮球场上就可能出现几种较为严重的对立:球员与球员之间的恶意碰撞、球员与裁判之间的冲突、不同立场啦啦队之间的矛盾等。这些角色冲突现象的发生,大都是因为各个角色之间意见不统一,利益相对立,或者对他人角色期望值过高,抑或是角色承担者违反了角色规范等因素造成的。当然,产生冲突的角色承担者往往会受到高校规章制度的惩罚。回顾角色冲突产生的整个过程,角色冲突往往不利于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甚至会妨碍和破坏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正常秩序,这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认识角色冲突,并采取有效行动避免冲突;另外,角色承担者因角色冲突而受到一定的惩罚,将有助于警醒大学生正确认识并积极履行所承担角色的义务和责任,遵守角色规范,使自己和他人能在同一环境中共享体育活动提供的一切。将此情境移植到社会,这将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并扮演好自己承担的角色。

五、结语

综上,不管是从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看,还是从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看,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相当显著,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无疑为大学生社会化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保障。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应秉承塑造人、培养人的宗旨,积极促进大学生对社会制度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加强良好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的形成,培养社会角色的意识。其最终目标也是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更快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为现代社会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成员。另外,高校体育文化在对大学生社会化发挥积极影响的同时,因受一些客观或主观条件的制约,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滞后,制度不够完善,体育场地不够充足,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又如一些学生因个人身体素质较差或缺乏体育运动的兴趣,而容易在体育活动中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再如,在体育发展大环境下,竞技类体育的功利性渐增,使得体育活动偏离了它的良好初衷。对于这些不足和缺陷,高校应尽量避免并采取措施加以克服。总之,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过程中,高校应从我国21世纪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出发,努力发挥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尽量避免并克服因自身不足而造成的消极影响,为适应和促进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提供优秀的复合型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陈绍文.高校开设体育专业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江玉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

[4]王成军.山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周野.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科技信息,,(32).

[6]张健,冯坚.试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9,(6).

[7]杨海义.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7,(3).

[8]梁新民.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功能[J].科技信息,2009,(5).

[9]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0]戴维?波普诺(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1]王欣,祝阳,刘颖.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J].现代情报,,(8).

[12]李晓波.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

[13]吴江霖.社会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4]吉灿忠,王崇礼.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个性与社会性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3).[

15]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5:新媒体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影响及对策论文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体育社团建设方面。本文主要针对其影响进行简要介绍,进而阐述了如何利用新媒体加强高校体育社团建设,并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体育社团;影响;对策体育

作为现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提高青年学生身体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高校的体育社团作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运动组织,在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加强身体锻炼方面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体育社团管理和组织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了,那么如何才能利用新媒体加强高校体育社团建设,是社会相关人员必须重视的。下面就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篇6:新媒体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影响及对策论文

1。1对体育社团组织建设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新媒体已经在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体育社团组织建设中也一样,高校体育社团主要是由学生成立,传统的体育社团在组织建设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社团成员的人际关系以及校园宣传活动来扩大组织规模,而新媒体的出现给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建设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它摆脱了传统的社团组织建设上的不足,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有效的节约了社团组织成本,提高了社团宣传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社团中来。另外,在高校体育社团建设中有效利用新媒体,不仅可以促进内部建设,优化社团组织结构,还能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加强体育社团的对外交流,实现高效协调运转。

1。2对体育社团形式和内容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在高校体育社团的广泛应用,对体育社团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一些计算机技术好的学生通过开发电子竞技网络体育社团,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并积极参与其中,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竞技精神。还有一些高校的体育社团利用新媒体对一些传统的体育运动,如篮球、足球的运动形式和内容都做了改进,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的网络游戏进行体育竞技,从而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理解,使高校体育社团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在以新媒体为依托的网络平台上,体育社团还为学生提供了篮球、足球等体育赛事的视频,这样有助于让体育运动爱好者能够随时观看,从而更好的学习体育运动技能。另外,高校体育社团在新媒体的支持下进行社团活动的宣传,还有助于打造特色的体育社团品牌,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

2利用新媒体加强高校体育社团建设的对策

2。1利用新媒体加强对体育社团的宣传

在信息时代,新媒体以其大众化、信息传播速度快、时效性高等特点受到了高校学生的青睐,学校的体育社团完全可以利用新媒体的这一优势,加强对社团的宣传,从而促进体育社团建设的顺利进行。首先,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体育社团除了要采取传统的发宣传单、贴海报等形式,还要学会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来扩大体育社团的宣传力度和宣传范围,用这种新颖的宣传方式来扩大体育社团的影响力,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其次,体育社团还要充分利用社团的网站,将体育社团组织活动、举办体育比赛的视频和精彩内容上传到网站上,让学生能够及时的了解体育社团的实际情况和优势所在,进而积极参与。另外,体育社团还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利用新媒体对学校内优秀的体育运动员进行宣传,从而引起学生对体育和体育社团的关注。

2。2丰富体育社团网络平台的内容

新媒体的运营是以网络环境为依托的`,因此,高校体育社团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进行社团的建设,不断丰富和创新体育社团网络平台的内容,从而吸引学生关注和参与到体育运动,加入到体育社团中来。比如可以在体育社团网络平台上放一些专业的体育竞技知识,以供感兴趣的学生学习,还可以上传一些体育社团举办体育活动和比赛的精彩视频,以及优秀的体育运动员的照片和成绩,从而引发学生的关注和参与。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建立体育社团品牌文化,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的高效建设。

2。3利用新媒体打造特色体育社团品牌

一个社团的经营离不开良好的社团文化,而良好的社团文化又有助于打造独具特色的社团品牌,因而,这就需要体育社团通过不断探索,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加强社团文化建设。高校内不同类型的体育社团,比如篮球社、排球社、乒乓球社等可以利用新媒体加强沟通交流,建立体育社团联盟,对社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讨论及时的解决,提高体育社团的运营效率,还可以根据社团的实际情况创设体育网站或独具特色的电子体育期刊,充分体现体育社团的特色和优势,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些媒体加强对体育社团的宣传,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关注、加入到社团中来,为独具特色的体育社团品牌的打造提供支持。

3小结

综上所述,在信息时代,新媒体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社团的组织建设、形式和内容的改进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给高校体育社团的高效建设带来了机遇。体育社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加强对社团的宣传,不断丰富和创新体育社团网络平台的内容,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体育社团品牌,从而引起广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和参与,促进体育社团的高效建设。

参考文献

[1]于菲菲。新媒体对北京体育大学学生社团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赵江。新媒体对驻济高校体育社团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篇7:浅析高校社团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的调适作用

浅析高校社团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的调适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贫困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些学生成为了高校中较为特球的一个群体,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消极心理.本文简要分析了高校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几种消极心理状态.结合高校社团的优势,探讨了高校社团对贫困大学生的消极心理的调适作用.

作 者:陈澜  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学生工作处,江苏常州,213002;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5000 刊 名: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 英文刊名: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社团   贫困大学生   心理调适  

篇8: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展开论述,分析其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从而提出改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以期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引导大学生积极、健康、正确地对待和参与高校学生社团。

作为校园文化重要内容的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具有共同爱好的学生组成的一种学生组织,是自我学习的一种形式。同时,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这一影响又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一、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理论依据

1.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

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柏恩于1959年创立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其目的是协助人们了解与别人互助的本质,教育当事人改变生活态度,对人际交往获得深刻的领悟力,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在团体中,成员可以通过他人的示范,逐渐了解自己的人格结构,并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团体成员的互动,还可以使成员增加对自我与他人的觉察力,帮助成员把焦点放在生活中要改变的事情上,并能重新做出决定。

2.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他的基本观点是个体的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个人内在机能决定的,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即行为、环境与个人的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他还认为,人的大部分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模仿他人而学会的。在观察学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如果环境发生变化,人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对榜样的观察是学习新行为的条件。

3.当事人中心治疗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有理解自己,不断趋向成熟,产生积极的建设性变化的巨大潜力。在团体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可以使成员降低社会屏障,毫不受防御机制阻碍的揭示自己的情感,即真实的自我。在团体的发展中会使每个成员体会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关心,从而增强其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加强责任感,改变自己不适应的行为,学会建立满意的人际关系,使生活更丰富,更有意义。

4.平衡理论

心理学家海德提出的平衡理论认为,个体本身与外界环境是处在三角关系中的,即自己、他人、其他事物或人三个元素,它们或构成肯定关系,或构成否定关系,如果三者处在肯定关系,则呈现平衡状态;如果三者处在否定关系,则呈现不平衡状态。当处于不平衡状态时,会引起心理的紧张和压力。这时,人们往往会通过改变对事物或他人的态度来恢复平衡状态,以减轻心理的紧张和压力。

5.群体动力学

该理论研究群体的形成与发展,群体内部人际关系及对其他群体的反应,群体与个体的关系,群体的内在动力,群体间的冲突,领导作用,群体行为等。研究表明,民主式的群体气氛,能提高工作效率,成员之间充满信任,从而能够激发成员的创造力;群体的内聚力对群体的活动有重要影响,高度的内聚力,会提高群体成员的士气,明确活动动机,自觉努力地完成群体工作。

二、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扩招,生活公寓化的形成,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传统的正式团体如班级、团支部、学生会和集体活动往往只能满足学生共同的、普遍的需要,对于不同学生的一些特殊需要难以兼顾,不能适应和满足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等多方面的情感交流和兴趣爱好,而高校学生社团的出现恰恰满足了这些需要。

青少年所面临的两个主要的发展性任务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以及防御自我同一性的扩散。对于大学生来说,学生社团可以给他们提供方便的机会结识新的朋友,给他们带来许多共同乐趣,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动机,培养探索性学习的能力,问题解决技能和团体精神,参与社团活动是他们适应生活的一种主要途径,能避免孤独和抑郁的产生,并会带来社会卷入的增加与心理幸福感的升高。

以上提到的对大一新生的影响表现的尤为突出,新生社会阅历浅,独立生活能力又不强,又刚刚离开家庭和父母,思想极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和冲击,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与矛盾,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强烈的交往需要与社交恐惧的矛盾,强烈的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矛盾,广泛的兴趣与目标感丧失的矛盾等,使新生极其容易出现心理不适。学生社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参与社团活动有利于这些心理问题的解决。新生在社团活动中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拥有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可以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促进自我发展及社会性的发展。

社团活动对贫困生的意义也是重大的。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一个广泛关注的话题,他们中的大多数是能够乐观地面对挫折,直视压力,善待人生的.。但也有一些贫困生不能正确对待多方面的压力,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自尊心强,虚荣心强等,因而积极的社团活动,有助于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重新获得希望和与命运斗争的勇气,增强自信心,自强自立,奋发成才。

三、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

不恰当的社团活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规律,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睡眠和饮食不规律等。如果社团交往完全代替了班级、团支部、宿舍等传统正式团体中的关系,则会导致低质量的人际关系,降低大学生的社交能力,使他们在面对传统正式团体的关系时更加缺少准备,使得自我效能感降低。有的学生把社团作为躲避系科、班级等的避难所,也有部分学生变成社团成瘾者,相应地,他们参加传统正式团体或主流社会交往的行为就会减少,这就容易导致社团积极分子被原集体的精神隔离,缺乏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和社会性交往,从而造成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缺陷。

学生社团的消极影响还体现在社团间缺少实质性的竞争,会员积极性降低,难以组织行之有效的活动,使会员参加社团活动的热情下降,很容易产生脱离社团的心理,导致恶性循环。社团活动的组织策划者,在开展社团活动时,往往凭个人好恶,想当然的开展活动,没有征求社团其他成员的意见,没有集思广益,这样的活动主题不能吸引人,给会员的帮助不大,浪费时间;加之有些社团成员之间不团结,争强好胜,各行其是,使得社团活动也杂乱无序,很难达到成员的预期。缺少民主精神,没有完整的选举制度,未选出优秀的“领导”,社团内部缺乏文化内涵,缺乏凝聚力,社团活动经费的滥用,评优时不能名副其实,使得社团成员降低了对社团的信任度与参与热情,对社团失去信心,从而减少活动次数,感觉不能达到加入社团时的最初目的;又联系到选择社团时,社团给出的种种承诺,成员会有“花钱被骗”的消极心理,而这种消极心理可能会影响其观察社会的角度与心理,严重的还会对其自我评价产生怀疑,影响其价值观。

四、改善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消极心理影响的对策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社团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性的活动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能力。

2.社团活动的安排要做到张弛有度,在适当的时间集中开展高质量的社团活动。

3.社团积极提供友爱、尊重、理解的良好人际氛围,使学生在互相交往中学习与合作,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改善学生的情绪状况,缓解大学生中常见的抑郁和敌对情绪,营造和优化健康向上的社团环境,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4.社团负责人应注重自身人格魅力的培养。

5.社团在活动的选择上应做到数量与质量兼顾,始终坚持社团的宗旨与承诺,实现目标继承。

参考文献:

[1]李雪梅.浅析大学生社团的作用.科技信息,(5).

[2]吕红梅.大学生社团建设:问题与对策.钦州学院学报,2007.10第22卷(5).

[3]王多明.当下大学生社团特点问题及对策.昌吉学院学报,(2).

[4]杨喜添.浅议大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5.

[5]张文学.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其指导.中国青年研究2006.6.

[6]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7]全国13所高等院校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9.

篇9:孔子仁学思想对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影响论文

孔子仁学思想对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影响论文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儒学乃至中华民族文化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诚然,它作为封建统治者推行“王道”的工具,本质上是欺压人民、奴役人民的。但去其糟粕,吸取精华发掘其合理成分,注入社会主义道德内容,就有很大现实意义。作为儒家伦理道德学说总纲的“仁”,几千年来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总的指导原则。在今天,它同样对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养成具有积极影响。

“仁”学认为“仁”是一个大概念,一切美好的品德都包含在“仁”中。它是最高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其它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仁”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仁人”,即“仁义之人”,有宽厚之德、仁爱之心:二是“爱人”,即“重人之义”、“泛爱”、“博施”具有普遍的人类之爱。归根起来就是“仁者爱人”。当代大学生如认真领悟这些内容,吸取其中的积极因素并运用到学习生活当中,必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1、“恭”即“恭则不悔”,即为人谦恭就没人轻视,虚心礼让,不自满,不盛气凌人。一个谦虚的人能博采众长,用以充实自己,能自觉地改过从善。提高道德水平,并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到表里如一,不但态度上谦恭,而且在心里树立谦恭的观念。其次,虚心向他人学习。再次,有自知之明,不断认识、纠正缺点。最后,不因为取得成绩而看不起别人。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和同学相处中,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只渴望别人理解自己,尊重自己,而忽略了自己应该首先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也有少数大学生强调个人奋斗,以为“井水不犯河水”就可以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不仅学习上很少互相交流,思想和情感上彼此也不交流、互不关心。甚至在个人信仰、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彼此都尽量保守秘密。结果造成了同学之间的淡漠关系,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发展。

2、“宽”即“宽则得众”,即气量宏大,拥有宽阔胸怀,待人处世宽容厚道、不刻薄,能容人。能与各种个性的人融洽相处。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具有宽阔胸怀的人可以兼容万事万物,赢得众人之心。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大学生个体之间有时处于拒斥状态,同学之间彼此存有怨恨,经常为小事而争吵或攻击,致使情绪对立、关系紧张、心情沮丧或压抑烦躁。轻者心中怀有不满和抵触情绪,重者会采取某些极端的行为,高校里甚至出现过杀人碎尸案和纵火案等。培养宽厚待人的作风,不以恶意猜测人,崇人之德,扬人之善,师人之长,勿求全责备,大度容人,尤其能容纳那些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做到这些,首要的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信”即“信则人任”。即诚信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诚的主要内容是真实不欺,既不自欺,亦不欺人。对自己,真心实意为善去恶,从事道德修养:对他人,开诚布公,无所隐瞒。诚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和从事道德修养的前提,也是一个人为学和立业的根本。无诚则无德,无诚则事难成。只有作到诚,才能感动他人,取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增进彼此问的团结和友爱。

信用是忠诚的外在表现,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取信于人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他们的信用一般不像社会政治与经济交往中那样受到法律的约束,而主要是依靠道德力量来约束。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只有真诚待人,才有可能谈得上与别人建立和保持友好的人际关系。社会经验证明,为人与交友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诚实。诚实才能使人放心,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否则,就会产生“信誉危机”失去众人的支持和帮助,影响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4、“敏”即“敏则有功”。仁学是入世的学说,注重进取拼搏的文化模式。“敏”着眼于对知识的追求上、为人类的贡献上、认识的深刻性、反应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预测能力、办事能力等。

当代社会,物欲化倾向成为一种普遍的国民心态,物质层面的追求成了不少人的言行动因,受此影响,不少大学生名利心较重,缺少应有的精神追求。急功近利成了不少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南,比如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只以能否挣大钱、向往大城市等单方面考虑问题,而较少考虑能否发挥自己特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会让名利束缚住聪慧敏捷的头脑,患得患失,难成大事。

5、“惠”即“惠则足以使人”,对别人施以关心帮助,当你需要别人时,会得到加倍的回报。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给予别人一点一滴的帮助,在别人有困难和挫折时,尽最大努力提高帮助,因为“雪中送炭”往往比“锦上添花”对人的帮助更大。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行,不要只顾自己。

当代大学生总体上具有助人而后得人助的思想,但也确有不能全面看问题,只考虑个人利益,不顾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不愿付出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人。这样的学生只能生活在个人的狭小圈子里,封闭自己,孤立自己,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会影响自己的发展。现在是一个讲究“双赢”的时代,那种一心只为自己的人最终会被人识破而远离,应该看到自己对别人的关心和爱护永远是有价值的。

孔子“仁”学体现的“爱人”思想。对人格的养育,待人待己,兴邦治世,起到极为重要的规范、约束和引导作用。在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仁者爱人”等思想既是人的善良本性使然,更是时代的强烈呼唤,尤其对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高尚志趣、博大胸怀,建立相互忍让、相互谅解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都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高校学生组织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论文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研究论文

篮球活动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适作用的论文

大学生调查报告

非正式奖励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地方高校的作用的论文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浅谈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分析教育论文

探究信息技术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社团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高校社团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校社团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精选9篇)】相关文章:

浅谈音乐教育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论文2023-04-18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现状分析论文2022-09-12

大学体育与大学生个性发展关系研究论文2023-09-25

谈教育2022-08-03

生态文明教育教案2023-01-22

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的调查报告2023-03-21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2024-01-05

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特征研究论文2023-03-08

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实现论文2022-11-08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论文2023-04-1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