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学做教师(通用10篇)由网友“Terabithia”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辈子学做教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一辈子学做教师
一辈子学做教师
――三问于漪一问:当年怎样上语文?
这是于漪老师的一堂语文公开课,课堂上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场景―――于漪正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甲同学发问:“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甲同学猛然醒悟过来,满脸通红,头耷拉下来,垂头丧气地坐下了。
于漪见状便问大家:“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何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大家都认真地思考起来。
乙同学站起来答:“大概‘万万’比‘亿’读起来更加顺口吧。”
于漪表扬了乙同学,接着问:“大家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众生沉默不语。于漪便顺着乙同学的答案总结了一下:“是汉语言的叠词叠韵之美影响了此处的用词。”接着,于漪又问了一句:“那么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课堂‘收入’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
大家的目光一齐射向甲同学,对他鼓起掌来。此时,甲同学又抬起了头,有了自信,不再垂头丧气了。
这个教学案例在上海许多青年教师中广为流传。面对突发事件时的高超教学技术素质,加上一颗包容学生的大爱之心,使一个小小的细节显示出了名师真风范、学者大气度、师德高水平。
于漪,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来到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工作。先是服从校领导安排教历史,后又服从需要改行教语文。于是,她认真向语文教研组的同事们学习,刻苦钻研业务,提高专业水平。每天晚上,更是自学的好时光,明灯书卷伴夤夜,不到凌晨一两点钟不睡觉。经过不到三年的时间,她自修了大学语文的全部课程。
于漪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在探索语文教学规律的道路上前行。一次,爱人拉她去看京剧《三岔口》。舞台上,演员没开口唱,仅凭动作和眼神的变化,就使观众相信,这是一场摸黑的打斗。看着看着,于漪仿佛又回到了课堂上:语文教学也要这样有气氛、有效果,要调动一切教学手段,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语文课最忌平铺直叙,而教古文往往又需要教师反复讲解,能不能改变一下这种节奏呢?于漪在教《卖油翁》时,准备了一枚铜钱,当讲到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时,她出示了这枚铜钱。学生边听边看,既领会了“沥”字之妙,又惊叹老翁的绝技。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谁也无法忘怀上个世纪80年代,电视直播于漪的公开课《海燕》引起大上海万人空巷的场面,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一睹她的师者风采;谁也无法忘记于漪长达50年的教学生涯所留下的语文课经典教案和闪烁着智慧与人格魅力的教育思想。
于漪常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这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张志公曾对此感叹:“于漪教书简直着了魔!”
古稀之年,于漪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
在于漪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
怎么才会“通”?首先要破除封闭意识。
眼睛如果只盯着一本教科书加一本教参,思路打不开,教起来就会捉襟见肘,学起来就会索然无味。其次要开发与利用语文课外的学习资源,分清类别,择优而用,讲求实际效果。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要建设港湾。于漪认为,现在的一种常见病是对语文教材本身不认真、深入钻研。一篇课文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学生学这篇文章应达到怎样的目的,在阶段学习中应起怎样的作用,常常不甚了了,更谈不上有独特的感受与见解,而是外围战打得热热闹闹,花样繁多。看起来是学习课文,实际上又脱离课文,究竟学什么,不得而知。
积累了一生的从教经验,于漪深深懂得:港湾不建设好,怎么开辟航线?通向大海怎能实现?应去除浮躁,去除华而不实,扎扎实实研究教材,洞悉底里,发挥语文本身固有的多重育人功能。
二问:今天怎样当教师?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于漪用这句话不仅鞭策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什么人才能够做人师呢?做人的老师,他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就是“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智如泉涌”,就是你的智慧要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行可以为表仪”,就是你的思想言行能够做别人的榜样。
于漪这样理解韩婴的这段话:因为做人师不是做教书匠,对孩子不仅是言教,重要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传。因为我们的教育力量,只能从教师活的人格当中来,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
于漪最崇敬的人是鲁迅先生。她说,鲁迅先生在北平师范大学教课的时候,不仅课堂上坐满了人,走廊也站满了人,走廊站不下,就到操场上去上课,把饭厅的方桌搬到操场上,周围学生人山人海,先生站在方桌上讲课。那时候没有扬声喇叭,没有扩音器,先生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师生的心灵交融,编织成世界上最美的乐曲。于漪说,做教师做到这份上,真是名副其实的人师了。
“今天怎样当教师”――许多人都问过于漪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追求人格的完美,于漪的心中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
在第二师范学校任教时,于漪第一次走上讲台非常紧张,组长徐老师来听她上王愿坚的小说《普通劳动者》。课后,徐老师对于漪说:“你虽然在教学上有许多优点,但语文教学的这扇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听了这话,于漪觉得像五雷轰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门还没找到,不是不合格了?从此,于漪下定决心不仅要找到语文教学的大门,还要登堂入室,成为行家。于是,她学着用尺子去量别人的长处――白天,她站在窗外,看其他教师是怎么上课的;晚上,她啃着从图书馆里搬来的一厚叠参考书仔细琢磨。教研组里共有18位教师,渐渐地,于漪就把其他17位老师的长处都学来了。
于漪的另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在课堂上,于漪努力做到“要言不烦、一语中的”。她明白当自己讲课最含糊的时候,就是废话最多的时候。教师废话一多,学生就如坠五里雾中,于是她每次都给自己留下“废话记录”。也有时候,学生能够超水平发挥,提出一些超出备课时想象的问题,于漪也都把它们一一记下,记下解答后的感悟,记下解答留下的遗憾。
于漪极富激情的教学艺术,奠定了她作为语文教学界一代情感派大师的地位。但于漪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将自己的语文教学从实践提升到理论。她说这也是今天如何当好教师的基本素质――要善于学习,要学会观察,要努力研究。事实上,于漪就是这样一个不懈探索、不断再学习的人。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于漪所发表的文章中不难发现,她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论阐释经历了几次大的发展:1981年《中学语文教学探索》一书,第一次对于漪70年代末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与思想进行了综合评述,进一步确认了语文是工具、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的观点,同时强调不能把语文课简单地归结为工具课,而应该注意这门课程的思想性;80年代初期,于漪又进一步强调,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认知、思维的工具,在全面思考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后,于漪提出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同时继续强调语文学科的思想性;80年代中后期,于漪则开始思考语文的文化内涵,阐释语文教育中综合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的问题;90年代,于漪的《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和《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等论文引发并推进了一系列关于语文教学的讨论……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经常听到于漪的思考和呼吁。“如果我们再不珍惜母语,那么我们离‘自毁长城’的日子就不远了,也许不久中文就会完全被其他语言所代替!”在今年华东师大举办的“文化神州”语言教育论坛上,于漪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痛心疾首,并大声疾呼:还民族语言之光彩!与此同时,于漪也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要改变语文教学方法,要改变语文课程设置,以突出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
9月,上海组织千名新班主任宣誓上岗。这一天,主办方上海市教委特意请来了有几十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于漪老师给大家讲第一课。于漪满怀深情的第一句话就是:丹心一片是关键。她说,班主任心中要有一团火,这团火是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激情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基本素质。
班主任只有燃烧自己,才能辐射学生,教育学生。在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曾一次次超越自我:不顾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一位高烧学生走十几里泥路送医院;接手乱班,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上课……而支撑她的是始终充盈胸怀的师爱。“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在教育实践中,爱和严似乎是一对矛盾。于漪告诫青年班主任,严出于爱,严要严在理上。班主任要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这个主心骨,要敢于碰硬,是是非非要向学生说清楚。而要对是非做出正确判断,班主任必须研究学生的生活。严还要讲究艺术。于漪说,板起面孔训斥学生、甚至挖苦学生不是严,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才是真正的严,这是教育艺术。“每个孩子都是活泼的生命体,教师要维护他们的自尊,激励他们的自信,并让他们学会自控。”
这些年来,有多少人听过于漪的讲学,又有多少人向她求教,没有人作过统计,但她始终热情地接待着每一位“不速之客”。于漪让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不仅要走进孩子的知识世界,还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只有把课上到孩子心中,对孩子心灵产生震撼作用,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融化为学生素质的一部分。“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啊。”
三问:未来怎样铸师魂?
20初,当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受到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的时候,于漪常常出席各类座谈会,把关注的焦点落到了教师的身上,她认为未成年人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成年人的问题。她呼吁要切实重视师德,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她说:“教师要让学生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千万不能重智轻德,办没有灵魂的教育。”
年中,“于漪茶座”在上海一家教育杂志上正式“开张”了。于漪对这个栏目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教师的困惑与无奈”、“把课上好”、“教师的文化底蕴”……一个个切中教师思虑的主题随着一期期杂志的出版跃然纸上。她说,要把自己毕生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奉献出来,与年轻教师一起分享。
于漪忧心教师、关注教师、倾心教师。她说教师应该站在“树魂立根”的高度去思考和培养我们的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有魂、有根、有脊梁,才是一个真正的人。退休前,于漪比较注重“师风可学”,强调完善自己的人格。她认为教师应该代表最先进的文化,因此教师应该不懈追求真善美,抵御假恶丑。作为“人师”,应力求“师风可学”。她说,当今世界强势文化的入侵太厉害了,思想浅薄、金钱至上、个人主义、垃圾文化等,对没有生活经验的未成年人是极大的威胁,而作为教师就要坚守思想的阵地,坚守育人的阵地。不论大环境怎样,学校一定要有好的小气候,因为它代表了社会主流的、健康的、向上的、先进的文化。
退休后,于漪不断反思着自己的从教之路,又提出要做到“师风可学”还必须“学风可师”。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因此“学风可师”更加重要。完善人格、提升境界、锤炼感情,教师的学风也是学生的榜样!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于漪的体会是,教师不仅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且是太阳底下永恒的事业:没有教育,社会是一片黑暗;没有教育,就出不了人才!让自己的学生,踏着自己的肩膀,一步步登上做人的高峰,在于漪看来这是此生最有幸的事!
“我无怨无悔,因为选择了教师,我就选择了高尚;选择了教师,我就一辈子和年轻人在一起!我一辈子的生命,是和肩负着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如果下一辈子还叫我选择职业,我仍然选择教育这多情的土地,选择我们可爱的学生,选择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
75岁高龄的人民教师于漪,从未放慢过思考的脚步,从未停歇过执着的追求,她无疑是这个教育时代的一位领军人物。
■采访札记
写于漪,我迟迟不敢动笔――越是走近,越觉得自己贫乏,我找不到恰到好处的词藻来表现一位大家的思想境界;越是走近,越觉得于漪丰富,她总是在亲切平和的语调中透出深邃和执着。每一次走近,都让人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崇敬。
于漪,是中国教师的形象代言人,是教育改革的创造实践家,是与时俱进的完美体现者。当我还是师范生的时候,于漪的语文课令所有学生折服。她那极富激情的讲课,奠定了她作为中国语文教学界一代情感派大师的地位;她那独特的“三次备课”经验,形成了教师专业发展沿用至今的经典之作。
当我成为教育记者的时候,于漪的为学、为师、为人令我受用终身。退休后的于漪,没有一天离开过她热爱的教育事业。她竭尽全力地关注着中国教育的变化与发展,并在各种场合大胆谏言:在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呼声日渐高涨的今天,于漪尖锐地指出,语文教学不能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当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受到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的时候,于漪又在各类座谈会上呼吁,要切实重视师德,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3月16日,原本要出席一个中学德育现场会的于漪病倒了。在电话那头,这位名师用虚弱的声音向我致歉,并一再告诉我:“要站在弘扬爱国主义、培育民族精神的‘树魂立根’的高度来审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有魂、有根、有脊梁,才成其为人呐。德育需要找到好载体,需要依靠全社会共同的力量啊!”
那个电话,我许久没有放下。于漪常称自己“忧国、忧民、忧教师”,此时,一位大家的人格和风范在我的脑海中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于漪档案
于漪,1929年出生,江苏镇江人。
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1978年被评为上海市首批语文特级教师。以后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并著有《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等书。
现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于漪语录
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
3.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高尚;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理想。
4.座右铭: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
5.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
6.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
我们当年的语文课于漪
我们高中的国文老师教古文在课堂上是大声朗诵的。记得老师教李后主的《浪淘沙》,书放在讲台上,根本未翻开,他边解释边朗诵,“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老师对教材熟极了,朗诵得出神入化,把亡国之君在词意中蕴含的婉转、凄凉表达得淋漓尽致。老师教完,我们也就背了出来。
最难忘的是老师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情景。老师讲着、读着“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时,眼里噙着泪花,对国事感慨万千,令人揪心;讲述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时,激昂慷慨,使一室振奋。我们跟随着老师朗读,吟诵,思考,体味,历史风云如在眼前,家乡装进胸中,国家社稷装进心中。课后,大家仍激动不已。星期日,三五同学结伴,奔赴北固山,登上北固亭,面对滔滔江水,大声背诵“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充盈胸际,人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豪气冲霄汉。
老师训练我们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是严格的。他不准我们抄袭作文,作文必须当堂完成。写前必须打腹稿,写什么,怎么写,先想想清楚,不可想一句,写一句,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必须先有总体构思。写好以后可以在上面修改,但要有规矩,不可乱涂乱画,弄得像个大花脸。两周一次作文,不得拖拉。开始,觉得老师过分严格,心里不是滋味,但几年持之以恒地训练下来,笔不涩,肠不枯,下笔成文,至今受益不尽。老师虽严格,但并不“道貌岸然”、“神圣不可侵犯”,师生之间相处得十分融洽。
记得有一次上作文课,有个男同学恶作剧,课前竟偷偷地把我的凳子搬走,就只好站着写。那次是自由命题,于是我针对这件事大发议论。其实事属鸡虫得失,而那时,竟不知哪里来的那么多意气,也不知哪里来的那么多文思,笔端汩汩滔滔,写下一篇类似“檄文”的东西。写好一看,觉得不妙,大概老师要责怪了。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大为欣赏,在文后批上一大段,至今还记得这样几句:“……于生失座,成此佳什,遂使孟嘉落帽韵事不专于前矣!”
我高兴万分,老师竟然恢谐地把我与文人孟嘉落帽韵事并提,可见写作并非难事,从此,写作兴趣陡增。老师批改作文,眉批点到要害,总批不仅评文章的得失,更是交流思想,交流看法。作文簿发下来,学生最关心的不是得什么等第,而是首先看老师批语写了些什么,如果只是一般化的评文,学生就会感到某些失落。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的老师不大讲究教学方法,但是他们人品好,有学问,我们做学生的佩服他们。我们的老师一人一个样,有的语言精炼,逻辑性极强,有的声情并茂,进入角色,达到忘我境地,有的严肃,不苟言笑,有的温和,春风春雨,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热爱学生,兢兢业业,我们尊敬他们。当然,也有滥竽充数,不负责任的,对这样的人我们心灵深处从不把他们作为老师看待。
拎出“情”字铸就“活”字张定远
纵观于漪的治学道路,我们不难发现,步履维艰的岁月曾给她多少不解、多少窘境,又给她带来多少思考、多少顿悟。从语音、语法入手,扎扎实实打业务底子,到潜心钻研教材,一篇文章要用10小时甚至20小时、30小时去探讨,“把边边角角的时间都用上”,于老师进入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孜孜以求的境界。正是靠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她得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那就是:寓教于情,声情并茂,教出趣味,活而有致。心中有了学生,便有了与之同欢乐、共患难的激情。
“当我和学生一起沉浸在民族优秀文化的浓郁氛围中,品尝不尽‘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美景,心中民族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要在学生心田做“植根”的工作,是于漪老师始终不变的信念。
教学中,于漪老师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生体会到文章蕴含的情和意,激发内在的学习情趣,在思想、品德、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首先,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钻研教材,同样要有情,不能做冷漠旁观之态。自己不被文章打动,教学语言就不可能出自肺腑。其次,要用有声的语言传情,对特别感人的段落、语句要反复吟诵,以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于老师上《出师表》一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诸葛亮从分析形势到进言劝诫,到出师明志,到临别寄情,全文624字,句句恳切,字字真诚,感人至深。于漪老师紧紧抓住这一文章特点,反复让学生朗读,体会作为刘备临崩托孤之老臣,对受托辅助的幼主激励、启发、期望之殷殷,情意之恳切,由此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语文教学的艺术特质,在于“从心所欲不逾矩”,那就是教学的一个“活”字。于漪的教学,可以说把传统的教学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她对每一课的精心设计,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对一句话的剖析和欣赏,都明显带着于漪特点,“不能千课一面”,是于漪老师常说的话。
每一课都有一个新的惊喜,每一课都给学生带来浓厚的兴趣,每一课导入的角度都在不停地变化。比如教《春》,紧扣文章细笔细绘的特点,重在朗读吟诵,指导学生理解描写的顺序,描写的角度、方法及语言,充分突出文章横式结构组材的特点。教《海滨仲夏夜》则仅仅扣住一个“变”字,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如何取舍材料、如何描写活动中的景物。不采取吟诵的方法,而着重在推敲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怎样描写活动中的景物,要求学生定点观察,展开想象,比较广泛性地写春景与集中笔墨写仲夏之夜的海滨的区别,比较春花、春风和春草……横式组材的方法与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组材方法的不同。教法因文而异,因文定法。于漪老师认为,课堂教学的处理艺术,很大程度上是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生活的氛围,“教会学生学语文”。这就需要对教学过程精心构思,寻找恰当而有效的突破口。
激发一个“趣”字,不忘一个“新”字,牢牢揪住一个“情”字,铸就一个“活”字,这就是于漪老师教学艺术的高度概括。(作者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代理事长、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副理事长)
篇2: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在我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一直相信着这样两句话:“教学无止境,且行且思”,“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因为它们给我的感触颇深,引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使我明白了只要踏上教师这个岗位,也就等于踏上了一条学无止境的征程,而要想真正的做到“一辈子学”,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作 者:魏欣婕 作者单位:珠海市北师大附属高级中学 刊 名:教师 英文刊名:TEACHER 年,卷(期): “”(22) 分类号: 关键词:篇3:《一辈子学做教师》读书笔记
《中学数学教师》读书心得
《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读书心得
《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读书笔记
篇4:《一辈子做女孩》经典语录
一种简单的禅修法“静坐微笑”。
脸微笑,心微笑,好能量就来找你,驱走脏能量。
别太急,别太费劲。太严肃会让自己生病。微笑能唤来好能量。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一辈子做女孩》
六种零故障心碎治疗法:维他命E,睡眠充足,摄取充足的水,远离你原来所爱的人,禅坐,心中认定这是自己的命。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一辈子做女孩》
有时候我希望你是迷失的小女孩,能让我把你捞起来,跟你说“来跟我住吧,让我照顾你一辈子。”但你并不是迷失的小女孩,你是有远大志向的职业女性。你是完美的蜗牛:你把自己的家背在背上。你应该永远抓住这种自由。但我只想说一句--倘若你想要这个巴西男人,你可以拥有他。我已经是你的人。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一辈子做女孩》
起初你情感的对象带给你如梦似幻般的感觉,那种你连想都不敢想的轰轰烈烈的爱意和激情。很快你开始像个充满渴求的瘾君子一样渴望那种殷勤。当激情不再,你变得心烦意乱,神经兮兮,更别提你对那个毒贩子的怨恨了,是他当初引你上瘾,而如今他却不肯把上好的货卖给你。该死的!他以前可是分文不收的。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一辈子做女孩》
每次凝视你的眼,我都听到海豚的拍手声。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一辈子做女孩》
或许你是一个正在寻找自己的关键词的女人。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一辈子做女孩》
有时为爱失去平衡也是平衡生活的一部分。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一辈子做女孩》
我看着奥古斯都庙,我想,或许我的生活不会真的那么混乱不堪。混乱的是这个世界,给我们带来无人能够预期的变化。奥古斯都庙告诫我,切勿死守我是什么人、我代表什么、我属于谁,或我曾想让自己有什么表现的固执想法。昨天我对某人来说或许是壮丽的古迹,这也是真的——但明天我可能就会成为烟火仓库。即使在这座“永恒之城”中,沉默的奥古斯都庙告诉我,一个人始终必须为动荡骚乱的变化做好准备。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一辈子做女孩》
这天晚上,他仍是我的灯塔,也同时是我的包袱。不离开比离开更难以想象,离开比不离开更不可能。我不想毁了任何东西或任何人,我只想从后门悄悄溜走,不惹出任何麻烦或导致任何后果,毫不停歇地奔向世界的尽头。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一辈子做女孩》
在一个混乱失序 灾祸连连 充满诈骗的世界 有时只能信赖美 唯有卓越的才艺不会腐bai 快乐无法降价求售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一辈子做女孩》
我不断想起我姐姐在哺育第一胎时告诉过我的话:“生小孩就像在你脸上刺青,做之前一定得确定你想这么做。”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一辈子做女孩》
最终,我开始相信我称之为“寻求物理学”的理论,这是一种跟万有引力一样真实的自然界的力量。寻求物理学的法则是这样的: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抛开你所熟悉和让你安心的一切,包括你的家、你的痛苦、你的怨念,开始一段真理寻求之旅——外在的内在的都可以——如果你真的愿意把旅途中所经历的一切都看成一种暗示,如果你把旅途中遇见的人都当成导师,最重要的是,如果你准备好去面对并原谅你身上并不讨喜的特质,那么真理就不会离你太远。通过自身的经历,我不禁开始相信这一法则。我找到了我的关键词。它的意思是:“我们跨越过去吧!”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一辈子做女孩》
随着你出生带来的四兄弟:AngoPatih智慧,MaragioPatih友谊,BanusPaith能量, BanusPatihRagio诗歌。在任何危急时刻,皆可召唤四兄弟前来救援。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一辈子做女孩》
就像自己有四条腿一样脚踏实地。那样的话,你就能在这个世上安稳下来。还有,不要用脑子看待凡世,要用心去看。那样,你才会了解上帝。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一辈子做女孩》
上瘾是每一个以迷恋为基础的爱情故事所具有的特征。一开始,你的爱情对象给你一剂令人陶醉的*药,你从不敢承认需要它——一剂强有力的爱情兴*剂。不久,你开始渴望那种全副心思的关照,就像任何毒瘾者如饥似渴的药瘾来袭一样。不给药时,你会立即病倒、发狂、衰竭……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一辈子做女孩》
这公寓就像我的疗养院,一间使我康复的收容所。我把墙壁粉刷成我能找到的最温暖的颜色,每个礼拜给自己买花,仿佛去医院探望自己。我的姐姐送我一个热水袋作乔迁礼物(让我无须独自睡在冷冰冰的床上),让我每天晚上搁在心口上,好比护士照料运动伤害患者。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一辈子做女孩》
瑜伽的即时任务是寻找结合—心与身之间,个人与神明之间,思想与思源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甚至我们自身与不易屈伸的邻人之间的结合。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一辈子做女孩》
赖爷通过翻译对我说,“你必须变成这样。你必须坚定地踩在地上,就像你有四条腿,而不是两条。这样才可能待在世上。但你不能透过脑袋看世界,而要透过心去看才成。如此才可能了解神。”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一辈子做女孩》
这些看上去很正常的人士在歌颂神,这并未把我吓着,反而让我觉得自己的灵魂随着吟唱轻盈飘升。那天晚上我走回家时,感觉空气穿透我,好似我是一条在晾衣绳上迎风飘扬的干净的亚麻布,好似纽约本身成了纸绢做成的城市——使我轻盈地跑过每一户人家的屋顶。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一辈子做女孩》
我之所以不想再做这个男人的妻子,涉及种种私人、伤心的原因,难以在此分享。我们的困境绝大部分涉及我的问题,但也很大程度和他有关。这并不奇怪,毕竟婚姻中总是存在两个人——两张票,两个意见,两种互相矛盾的决定、欲求与限制。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一辈子做女孩》
真正的智慧,无论何时仅提供唯一可能的答案,而那天晚上,回床上去是唯一可能的答案。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一辈子做女孩》
我相信我们彼此都惊恐地发现,我们从世界上最了解彼此的两个人,迅速成为史上最不理解对方的一对陌生人。在这种陌生感的底层,存在着糟透了的事实。我们两人都在做对方意想不到的事情:他做梦也没想到我真的会离开他,而我也从未料想过他会如此刁难我,不让我走。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一辈子做女孩》
通常,我响应每一种宗教的超然神秘仪式。只要哪个人说神不住在教条的经文中或遥远的天边宝座上,而是与我们比邻而居,比我们想象中更接近,在我们的心中生息,向来都令我屏息热切响应。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一辈子做女孩》
篇5:一辈子
爱情和情歌一样,最高境界是余音袅袅,最凄美的不是报仇雪恨,而是遗憾。
我爱上了你,我思念你。你是我的思念,你融入我的生命,想你是和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爱情中最伤感的时刻是后期的冷淡,一个曾经爱过你的人,忽然离你很远,咫尺之隔,却是天涯。曾经轰轰烈烈,曾经千回百转,曾经沾沾自喜,曾经柔肠寸断。到了最后,最悲哀的分手竟然是悄无声息。
有相逢就有别离,可是每个人都害怕别离。大家都知道,最后一次的别离就是死亡。我们口里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心里却舍不得喝掉手中的酒,还想再唱一支歌,再唱一支歌。问一句:你可不可以不走?
若是爱上了一个人,脑袋里整天会去想着他,恨不得分秒都可以联系,会视周围其他的人而不见。总是会有一种相见很晚,离别太疾的情愁。
爱情,该有的时候是幸福,不该有的时候是痛苦,可是谁又能穿越这爱情呢?死心塌地的爱上了你,怎么舍得放弃,怎么放的下。
我爱上了你,我思念你。
有时候分不清什么是想念什么是梦,不知道是想着你睡着了,还是睡着了梦见了你。每次醒来的时候,都不愿睁开双眼,只是为了能在迷迷糊糊的感觉中离你很近很近,感受你给我的温暖。可是睁开双眼,发现眼角有些许湿润,又会陷入漫天的遐想中,想着你。
你是我的思念,你融入我的生命,想你是和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想你成为了一种习惯,想你变成了一种永恒,每一刻每一秒你都在陪伴着我,直到生命的离开。丫头我爱你
篇6:一辈子
五岁时,我最爱吃的是南瓜汤。我最敬爱的外婆,手捧着温热的南瓜汤,让我轻轻抿一口,软糯的南瓜便在舌尖跳华尔兹,我看着外婆,笑着说:我也要学做南瓜汤!外婆摸摸我的头,笑了笑:你还小,外婆给囡囡做一辈子南瓜汤。
十岁时,我最爱吃的还是南瓜汤。我最敬爱的外婆手捧着温热的南瓜汤,让我轻轻呷一口,浓稠的汤汁滑下喉咙,在我的口齿间唇齿留香,让人回味无穷,我看着外婆笑着说:我也要学做南瓜汤!外婆笑着摸摸我的头说:你还小,外婆会给囡囡做一辈子南瓜汤!我疑惑的看着外婆。
十五岁时,外婆的南瓜汤我已练得炉火纯青,丝毫不差于外婆。可我爱吃的南瓜汤,我最敬爱着的外婆已经生病住院。
站在病房外,冬日暖阳透过窗帘照在外婆苍白的病态脸上,外婆的脸似乎红润了些,外婆手上的点滴瓶一点点的流逝,窗外的暖阳一点点消逝,病房的钟表上的指针一点点的转动,外婆在我面前一点点变淡渐远,我追逐不上我一惊,额上的冷汗见证了刚才的恐怖幻想,我不敢再等待!
推开病房门,似乎心有灵犀,外婆缓缓睁开眼,那无神的眼睛,凝固了周围的空气,像刀,像刃,刺疼了我的眼帘,将我的心打入了谷底,我抿了抿唇,深吸了一口气,开口打破沉闷,外婆我带了南瓜汤来给你喝!沉闷再次压抑病房,外婆听了这话,愣了愣说:乖囡囡,等外婆出院了就给你做南瓜汤,给你做一辈子!我的眼眶红了,我又深吸了一口气,走向前,扶住外婆的肩坚定地说:我做了汤给外婆喝!
外婆呆了一会儿,紧紧的反手抱住我,一滴泪珠从外婆的'脸上滑落,二滴泪珠落在我的衣服上,三滴泪珠打湿了我的衣服,外婆低声念叨着,可我只听见了一辈子三个字。
我再一次深吸一口气,坚定地告诉自己:外婆,囡囡会给你做一辈子南瓜汤!
篇7:一辈子
人活一辈子,这辈子不长不短,你打算是平平淡淡的活下去,过普通人的生活,还是浑浑噩噩的活下去,过最底层的人,还是打算追求一个又一个的高度,做一个万人敬仰的大人物?
很多人都选择了平淡。一辈子很短,该享受的享受,该玩就玩,不累就好,不要饭就好。当然,这类人是最多的,也是最普遍的,我们身边随处可见,那你呢?我自己的想法是,我这辈子要与众不同,因为我的性格和很多人都不一样,所以我要活的精彩,不管我成功不成功,我都只想在我老了,几个朋友喝喝茶谈谈心,我可以说一句,我在我年轻的时候奋斗过,拼过,赌过。不管这场赌,赢了还是输了,我都会赌,因为不赌,就是注定的输。
人活一辈子,不知道为了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有很多人努力,一两个人成功,不努力,就注定会失败。我不懂人生的乐趣,我自己认为,人一辈子说长也长,说短也短,长到活下去很累,短到一辈子做不了几件大事。所以把一辈子分为几段,去追求一个又一个目标,去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去做一个优秀更优秀的成功者,这是我的追求,我想,也去这样,才会活得有意思。
人活一辈子,不为别人,为自己,争口气。
篇8:一辈子
一分钟可以干什么,有些人说一分钟什么也干不了,有人说一分钟可以干很多事。你同意哪种说法呢?
同学们,现在我就告诉你:一分钟确实可以干很多事。
比如在生活中:一分钟之内可以帮同学学会几道题,可以帮父母做一点点家务,可以给上晚班的爸妈端杯水,可以帮老师提东西,可以……
同学们,一分钟是不是可以干很多是呢。举一个现实的例子:一个男人去面试,因迟到了一分钟就被取消面试资格了,事后,老板对他说:“一分钟可以干很多事,就像你今天迟到了一分钟就丢掉了你的工作。”
同学们,是不是一分钟可以干很多事呢。从此以后,我们邀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因为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已经上了中学,更要好好的珍惜时间,一分钟可以学到很多很多东西,希望同学们以后珍惜时间,可以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一定要好好学习来报答你的父母,你的父母就是因小时候没有珍惜时间而丢失了很多,所以你的父母希望你可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你一定要好好的珍惜时间,你的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看在了你身上,如果你不好好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就会没有工作,请你不要让你的父母失望。
篇9:一辈子
我爸终于找到了一个活,从邹平到平顶山的活。下午两点多到了邹平,装上了铁。因为没有打上货款,就等了一晚上。第二天上午十点多才出发,直到晚上十点多才到平顶山。可是有3公里的路,有很多很低的电线,用手电筒照着一点一点走过这三公里,把车停在院里。睡到清晨七点钟,把车开到里面,用吊车卸货。我和爸爸解开绳子,把绳子放到工具箱里。
我爸又找到了一个活,从太行山拉货到高青。下午五点多到了装货的地方,装的是玻璃丝,怕雨,所以必须盖篷布。我干活不利落,加上又有点风,所以我和我爸封车非常慢,用了两个多小时。我和我爸商量了一下,过了省界就进服务区睡觉。晚上十二点多过了省界,进了服务区,就睡觉了。早上七点零四分就又出发了。到了中午十二点多,到了高青送货的地方。我和爸爸解绳子,叠篷布。实在太累了,我和爸爸的衣服都跟洗了一样。
跟着爸爸出车四天,感觉心里酸酸的。我想我爸在在多少个夏天多少次衣服跟洗了一样!我爸让我出来跟车就是让我知道上学的好。虽然上学很累,但就累那么十几年,之后就是可以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了;如果这十几年你荒废了,那以后你就要吃生活的苦。要么累一阵子,要么累一辈子。
篇10:助人的故事:一辈子做善事
——益阳市助人为乐模范卢佳祥的家风故事
李礼壹 喻惠 郭云飞
“七一”前夕,记者来到桃江县大栗港镇碑矶村,采访了益阳市助人为乐模范卢佳祥的家人及村民。谈及家风,其女儿卢冬之说:“父亲勤俭持家,乐善好施,扶弱济贫,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卢佳祥1922年出生在碑矶村一个贫苦农家,1958年入党,当过20多年村干部。他做了一辈子善事,在当地德高望重,去年去世后,2000多名群众自发为他送行。
捐资1500万元
卢佳祥育有9个儿女。老四卢学之参军入伍,在边境自卫还击战中英勇牺牲。其他8个儿女都事业有成。儿子卢德之是著名民营企业家,创立了华民慈善基金会;儿子卢建之是万福生科(湖南)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卢冬之回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过春节时,父亲卢佳祥都带着他们给本村和邻村的高龄老人、五保老人、残疾人、困难户拜年,送钱送物。父亲年迈后走不动了,子女们代他去慰问。
村支书卢干军告诉记者,卢佳祥先后捐款1500万元,用于修建乡村公路、桥梁、学校、寺庙、敬老院以及扶贫助学等。2011年,儿女们为他庆祝九十大寿,他将儿女给的30万元寿礼钱都捐献给了桃江县慈善总会。2012年,卢佳祥被评为益阳市助人为乐模范。
3次放弃建新房
“别看我父亲舍得帮助别人,自己却很节俭,家里连电灯都舍不得多开一盏,抽烟也只抽2元一包的,别人送了好烟给他,他总要拿去换成便宜的。子女们逢年过节给的红包,他也舍不得花,攒着做善事。”在卢佳祥女儿卢爱之眼中, 父亲是舍己为人的楷模。
为了修路建校,卢佳祥曾3次放弃建新房。1992年,他的儿子卢德之见老家房屋太破旧,拿出10万元,要父亲将房子修缮一下,但卢佳祥转手便将钱拿给村里修公路。1995年,房子多处漏雨,儿女们又拿了15万元给卢佳祥建房,当时村里为建学校四处筹款,老人将这笔钱全部捐出,后又出资7万元为学校添置教学设施。2001年,儿子卢建之给父亲20万元,要他拆掉破旧不堪的老屋,建一栋新房,但老人再次把钱捐给村里修路。
此后,卢佳祥一直住在老屋里,只把房子简单修了一下。
仁心大爱永留存
“父亲生前常告诫儿孙们,要常怀仁爱之心,为他人、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和力量。”卢德之说,“父亲的教诲,我们谨记在心,并身体力行。”
去年卢佳祥去世后,他的子女们遵照老人遗愿,筹资建立益阳市卢佳祥慈善基金会。去年7月,该基金会向遭受洪灾的桃江县三堂街中心卫生院捐赠100万元。同年,还向桃江县连河冲敬老院、龙山县上母小学分别捐款3万元、3.5万元。 今年4月,卢佳祥基金会启动“关爱孤儿·梦想起航”助学项目,桃江县120名孤儿成为首批受助对象,该基金会计划在近4年内,将其助学项目覆盖益阳市所有区县以及常德市、自治州部分区县。
【一辈子学做教师(通用10篇)】相关文章:
听谭汝为先生报告会心得体会2022-04-30
每天做一次家务活的心得体会2022-04-30
演讲教学设计2022-04-30
帮忙做家务活作文2022-04-30
小班社会活动:学做小主人2022-12-02
《做卓越的教师》教师读后感2023-07-13
陶行知观后感2023-11-30
2022年幼儿园大班炸碉堡教案2023-03-18
二年级数学做家务教案2023-10-12
学雷锋日的主题作文202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