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之感想(共9篇)由网友“可可爱爱就是宅”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浅谈 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之感想,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浅谈 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之感想
当古曲《春江花月夜》优美的旋律响起,已将心灵带入了江南春江月夜那旖旎的风光之中。随着乐曲在耳畔翩跹,我的眼前不觉浮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春,柔曼清丽;江,流连婉转;花,艳丽迷朦;月,空明高远;夜,静谧忧郁。
夕阳西下,春风吹拂的一江春水,渔舟清荡。晚霞未退,已是皓月当空。
仿佛等了千年,这如水的音乐飘然而至,浸漫着唐诗风韵。
有江、有月,花枝颤动,衣袂飘摇。流淌的姿态,漫过岁月,漫过心海。一段紫竹,几声琵琶,手指轻灵,音韵袅娜而出,激起层层涟漪。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江楼钟鼓催人回。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月上东山、花影
层叠,一个是盼归的人儿在明月楼上凝眸远眺,一个是摇橹的人儿在茫茫烟波中乃归舟。江畔柳丝在夜风的吹拂下婆娑起舞,花草在微风的抚摸下含笑点头,木浆搅碎了江中渔船的倒影,水波托着那荡漾的轻舟。
水深云际,小船在摇曳着,音乐在摇曳着,江水在流淌着,乐韵在流淌着。洞箫呜咽,琵琶铮铮,胡琴咿呀,木鱼的笃,好一番浪花飞溅、洄澜拍岸的景象。听你,需阖双目,凝心神,于是,有云、有雨、有风、有月,有残星在天,有雁鸣声声,有渔火点点,有花影绰绰。灯影桨声中,荡漾着,是水,是舟,是随风飘来的一曲。渔歌唱晚。;孤帆碧空中,流淌的,是歌,是月,是盼归的渔妇撩起的一池心湖涟漪。晚来风急,怎敌那相思阵阵。独上高楼,把酒临风,却不知举杯同饮的人身在何处。烟波江上的摇船郎啊,你听到了吗?那含情脉脉的目光,那淡远、飘逸的身影。。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归舟远去,万籁俱寂,惟有那一轮明月照着春江流水,泛着点点银光,在不停闪烁、闪烁,不知明月楼上的一对情人可曾相逢?
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民族乐曲中的瑰丽奇葩,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迷人景色,展现在听众面前。它藉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水光云影奇诡变幻。这一情状宣之于乐,深刻描述了月夜江上动人美景,给听众以无比的艺术享受。
《春江花月夜》最早并不是民乐合奏曲,而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此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1805- 1864)晚期著作《今乐考证》一书,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约1736- 1820)的传抄琵琶谱以及1875 年吴莞卿的手抄本。1925 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其改编为民族管弦乐,并根据此曲如诗如画的意境,命名为《春江花月夜》,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修改,更臻完美。
《春江花月夜》全曲共分十段,每段都带有小标题,符合我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这十段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不论从总标题,还是从前九个小标题,抑或从乐曲演奏、音乐本身,都充满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意味。意境悠远、镌满诗情、极富画面感、音韵充满想象的张力、诗画乐一体,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照点。而这一切,也都鲜明地体现在了《春江花月夜》这首民族性的乐曲中。
第一段江楼钟鼓,由琵琶静静地奏出击鼓的节奏, 由慢渐快, 模仿鼓声。紧接着, 幽雅的箫声也加入进来, 一时箫鼓齐鸣, 飘荡在夕阳残照的平静江面上, 古筝奏出流畅的琶音。描绘出夕阳映照江面,熏风拂水涟涟的良辰美景。这一小段起着全曲引子作用的箫鼓之声, 仿佛在召唤着人们驾起小舟, 来遨游这美丽的春江。乐队齐奏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静谧、低回、婉转如歌。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和。
第二段月上东山和第三段风回曲水把第一段所呈示的主题作了变化发展, 在丝竹奏出的典雅旋律中不时透出领奏乐器琵琶以推、拉指法弹奏出的华丽流畅而摇曳起伏的曲调, 犹如微波荡漾, 分外多姿。月上东山将第一段主题音乐升高四度,并且做自由模进。由自由模进模拟出徐徐上升的动感,描绘出明月由东山升起,在云影中时隐时现、游移出没的场景。这段曲调优美如歌,旋律线呈现波浪进行。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音色和谐。末尾由洞箫吹奏的旋律如泣如诉,令人情思悠远、浮想联翩。风回曲水可视为变奏之二,只有六小节长度,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旋律引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在层层下旋之后呈上升之势,在上五度自由模进,旋律线起伏增大,极富推动力,恰似江风拂动水面,水波潋滟,徐徐扩散的动感。
第四段花影层叠。在这一段中, 琵琶领奏以突然加快的十六分音符进行与二分音符的长音,组合成先紧后松、逐级向下模进的'四个乐句, 打破了乐曲的平稳进行, 表现出两岸花影摇曳, 倒映水中, 突然一阵清风拂起微波, 弄乱了水中的花影,层层叠起。随后又回到原来的速度, 以合尾结束。这一平中出奇的处理, 使乐曲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情趣。月夜春江,花木倒影映于江面,忽然一阵风来,水中倒影随波摇曳,纷乱层叠,此段即是刻画了这样一幅场景。
第五段水云深际。主题旋律基础上的第四变奏,头尾与主题基本相同,音乐在主题的核心材料上展开。首先由阮、大胡等低音乐器在中低音区运行,音色厚重低沉,如同水墨画中的重彩描绘出江面浊浪起伏,江水滚滚的景色。忽而琵琶清越的泛音出现,如同明月拨云骤然一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如同江浪退去,月悬中天。此时,乐队齐奏,古筝以快速的拨弦模仿流水,由洞箫演奏的在一系列后半拍上打音的旋律则好像水鸟在云际飞翔,时而在浪花上飞掠。此景江天一色,动静相宜,幽深壮阔。乐段中间, 透出了琵琶清澈的泛音, 余音袅袅, 使这一段的意境更为深远。
第六段渔歌唱晚。琵琶与箫领奏出如歌一般的旋律, 乐队在句尾加以应和, 并在强拍休止时加上木鱼的轻轻一击, 使音乐十分生动有趣, 犹如白帆片片, 渔子晚归, 一唱众和, 歌声四起的生动情景。这一主题乐句不断向下模进, 造成了有规律的动感, 也使人联想起渔民们摇橹时的节奏和神态。后半段变换了节奏和速度, 同前面形成对比,显得十分丰富, 尤其是生动灵活的休止时木鱼敲出的清脆声音, 使乐曲大为生色, 渔民们怡然自得的情绪, 跃然弦中。
第七段洄澜拍岸。先由琵琶领奏以扫轮的技法由慢渐快、由弱渐强地奏出一串八分音符, 顿挫有力, 情绪层层推上, 生动地表现了风涌波起时轻涛拍岸, 水石相击之声。紧接着, 乐队乐队全体进入,犹如群舟争先恐后归来以较强的力度和较快的速度承接琵琶, 气势宏大开阔, 形成了一个小高潮, 造成小高潮后情绪回落仍由琵琶独自弹奏,慢弹轻挑,渔舟竞过,水面归于平静。为后面的全曲高潮作了一个铺垫。
第八段桡鸣远濑和第九段诶乃归舟是全曲的高潮段落。这两段旋律基本相同, 主要以两小节一为单位的音型加以递升、递降式的模进, 音乐从轻、慢开始, 渐渐加快速度、力度, 形成一种具有推动力的起伏, 情绪也越来越欢快、热烈, 最后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形象地描绘出在月移星稀、夜色深沉之时, 江中游舟纷纷尽兴而归, 橹声、水声混成一片的此起彼伏的生动情景。高潮以后, 这一乐段也以合尾乐句结束。
篇2:民乐合奏欣赏心得
民乐合奏欣赏心得
中国乐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造型精美,古色古香;且品种繁多,中国各民族的乐器约有近五百种。每件乐器都能发出美妙的东方民族的乐音,令世人为之瞩目、神往。
我们把由多种乐器演奏,不论是齐奏型织体还是多声部型织体的演奏,称为合奏。民乐合奏实用性强,绝大部分和人民群众风俗生活结合在一起。如过年过节、婚丧嫁娶、迎神赛会等等活动,都有民乐合奏的存在。合奏乐的种类有如下几种:宫悬乐、丝竹乐、吹打乐和民族管弦乐。其中宫悬乐按中国古代的乐器悬挂制度而得名,包括编钟编磬,代表作有编钟乐《楚商》等。
“丝”和“竹”是周朝的八音乐器分类法中的两个种类,丝指的是弹弦乐器,如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扬琴、秦琴等;竹则指的是竹制吹奏乐器,如笛、箫、笙等。丝竹乐值得是用竹制吹管乐器与弦乐器的合奏,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优美抒情、轻快活泼的.情趣。丝竹乐合奏具有“柔、细、轻”的音乐特征,其包括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和福建南音等。江南丝竹乐指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一带的民间丝竹合奏乐,其中以流传于上海一带的乐曲为主。丝竹音乐将丝弦与竹管乐器相结合来演奏,有时加上一点轻打乐器,起点缀作用,是一种传统的“细乐”演奏形式。江南丝竹是民间风俗音乐,多与民间的婚丧喜庆及庙会活动联系在 一起。其音乐风格清新活泼,细致秀雅;曲调优美流畅,柔和婉转。《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慢三六》、《行街》、《欢乐歌》、《云庆》和《四合如意》是其八大名曲。
吹打乐合奏是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其包括苏南吹打、浙东吹打和山东鼓吹等;而民族管弦乐是由吹、拉、弹、打四类乐器结合而成的大型合奏形式。其中吹管乐器有梆笛、曲笛、笙、箫、唢呐等;拉弦乐器有高胡、二胡、中胡、革胡、低音革胡等;弹拨乐器有柳琴、琵琶、阮、扬琴等;打击乐器包括各种鼓、锣、钹等。代表作有《将军令》等。 中国民乐合奏曲目繁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月儿高》等等。在之前的中学音乐课上就曾经欣赏过《春江花月夜》。尤其是在高中学习了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后,光是见到这个标题就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美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昨夜闲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逞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诗共三十六句,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在线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城画卷,同时寄寓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将真事儿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形象之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堪称千古绝唱。而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改编自琵琶曲《夕阳箫鼓》,原意表达一位江上思妇的哀怨离愁,改变后的乐曲主题有所改变,成了描绘夕阳西下、云破月来、渔舟唱晚的山水乐曲。乐曲用二胡、琵琶、古筝、洞箫、钟、鼓等乐器演奏。全曲中没有一件乐器是从头演奏到底的,但全曲又是一气呵成,并无断线之感。
《春江花月夜》全曲共分十段,每段都带有小标题,符合我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这十段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不论从总标题,还是从前九个小标题,抑或从乐曲演奏、音乐本身,都充满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意味。意境悠远、镌满诗情、极富画面感、音韵充满想象的张力、诗画乐一体,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照点。而这一切,也都鲜明地体现在了《春江花月夜》这首民族性的乐曲中。
其中,第八段桡鸣远濑和第九段诶乃归舟是全曲的高潮段落。这两段旋律基本相同,主要以两小节一为单位的音型加以递升、递降式的模进,音乐从轻、慢开始,渐渐加快速度、力度,形成一种具有推动力的起伏,情绪也越来越欢快、热烈,最后形成了全曲的高潮,形象地描绘出在月移星稀、夜色深沉之时,江中游舟纷纷尽兴而归,橹声、水声混成一片的此起彼伏的生动情景。高潮以后,这一乐段也以合尾乐句结束。
第十段尾声,归舟远去,万籁俱寂,由琵琶、二胡、大胡和箫奏出十分优美的旋律,这也是合尾乐句的变化。夜深了,欢乐喧闹的春江现在变得那样地宁静和美丽,惟有那银色的月亮俯视着这青山绿水,随着低音大锣的轻轻一击,乐曲余音袅袅地结束在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之中欣赏完整首乐曲,感受颇深,不禁为之震颤,为之动容。《春江花月夜》整首乐曲情景交融,描写、叙述、抒情、写意井然有序。在推动月思发展时,乐曲多用转折,十段音乐,每段即为一转,每一转均能转出新的意境。从夜月初生到夜深月斜,镜头频频转换,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月夜的宜人景致:时而是微风拂面,明月清澄;时而是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时而是清波荡漾,天水一色;时而是激浪拍岸,潮水涌动;时而是钟鼓声声,渔歌悠悠直至夜阑人静,留下一缕箫声似断似续地在夜空中萦绕。
全曲风格婉约妩媚,清秀细腻,各种乐器搭配得体,进退有序,互相搀扶牵引,前后照应,浑然一体。乐曲用二胡、琵琶、古筝、洞箫、钟、鼓等乐器演奏。全曲中没有一件乐器是从演奏到底的,但全曲又是一气呵成,并无断线之感。其中琵琶着重用于模拟江楼钟鼓、急浪拍岸之声;二胡着重表现绵邈的思绪与曲终人不见的淡远之情;古筝着重模拟跳荡的或舒缓的流波之声;洞箫表现舟子唱渔歌时的悠扬声音;钟声传出静谧的气氛;鼓音又增加了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气势。诸种乐器在演奏乐曲时或简或繁,或停或续,或高或低,或正或反,或短或长,或合或分,有机组合,变化纷呈,既各尽其能、千姿百态,又表现着同一主题,使乐曲美妙动听。
从上世纪50年代民族乐队建制以来,中国的民乐合奏作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题材从单一到丰富多样,产生了大量不同体裁和形式的民乐合奏作品,虽然已经从起初的萧条发展到了繁荣。但时至今日,再看民族乐团的发展却令人堪忧,现代各种音乐的冲击和当前各种文化的影响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民乐的发展,除了让更多孩子了解民乐、欣赏民乐、学习演奏民族乐器之外,我们也应该探索新的途径,如将流行音乐元素融入民乐合奏作品创作中去,在保留经典的同时,不断创造出与时俱进的作品。
篇3:民乐春江花月夜赏析
民乐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源于乐府诗《清商曲・吴声歌》旧题,初唐诗人张若虚以此为题摈弃浓艳空洞的宫体诗,以春、江、花、月、夜展开诗意抒写,融入自己视觉感受和美学经验,渗透了对人生、对宇宙的感悟,开创了魏晋以来田园山水诗的新境界。
乐曲《春江花月夜》之意境美赏析
一、乐曲《春江花月夜》的结构
乐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古雅清越、悠游淡远、恬静淡泊、旋律优美的文曲,既饱含江南水乡的色彩与风调,又成功地将新诗格律、小组转韵技巧完美的糅合在一起,文辞优雅、意境绵远。《春江花月夜》乐曲结构严密,除去前面的引子和尾声,共分九个段落,尽管主题旋律丰富多变,但每段乐曲结尾都采用了相同的乐句,这种“换头合尾”的乐曲创作手法不仅使乐曲显得整齐和谐,而且还深化了音乐表现内容,揭示了乐曲的意境。从结构上来看,《春江花月夜》可以分为三部分,从引子到第五段是乐曲主题呈现部分,在第一部分基础上过度而成的第六段是乐曲的第二部分,剩余部分为乐曲的第三部分,各部分层层递进、相互映衬既表现了春江的静谧恬静,月的朦胧,又从不同角度营造了一个幽深旷远、恬静淡泊的意境。
1、主题呈现(引子到第五段)。乐曲开头是一段节奏相对自由的散板,其中用弹挑、轮指等手法由慢而快模拟远江上低沉的鼓声,营造出一种清鼓彻夜的空灵之感,而萧与古筝奏出的波音犹如远处回荡的钟声和摇撸击水的声音,各种乐器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夕阳西下,微风吹拂湖面的晚江美景。《江楼钟鼓》是乐曲的第一段,也是全曲旋律的基础,此后的乐曲节段都是在此旋律的基础进行换头合尾演变而成的。这段乐曲多用同音演奏,主导音型的使用不仅增强了乐段的柔和感,而且将日落前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地细腻深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萧和古筝的加入更是让人徜徉在江鼓悠扬、清风拂水、花影、明月、渔歌的美景中,宛若一幅清幽的山水画,隽永低回,呈现了“春江月夜美如画”的效果。《月上东山》一节出现了全曲的主旋律,主题音调移高四度,旋律向上引发,琵琶、古筝、二胡等乐器齐奏,音色和谐典雅,以自由模进来模拟月出东山,展现出月亮在云中游移出没、若隐若现、缓缓上升的意境,这段脍炙人口的曲调开头与结尾都使用了同度音贯穿连接,声音柔缓、静穆如风,曲调柔美和谐、轻盈平稳,而末尾由如泣如诉的洞箫吹奏的旋律则使乐调转入绵遨情思,令人凝神屏息,慨叹不已。《风回曲水》主要通过音乐层层下旋后又紧接着回升,在上五度自由模进来演绎水波潋滟、波浪微涌的动态美,极具推动力的乐调让人想象着江风拂水、水送波涛的景观。与前面相对安静优雅恬静的音乐相比,《花影层叠》通过琵琶演绎四组先紧后宽的旋律来彰显明丽动态之感,使曲调起伏中承接合尾,表现了江中花影摇曳、月影婆娑的优美意境。
2、承上启下(第六段)。第六段《水云深际》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过渡而成的,浑厚的中低音俨然江涛渐呈浊涌之势,古筝、洞箫与琵琶回旋齐奏后的`八度跳跃不仅运用颤音、泛音等使乐曲呈清越灵空之韵,而且还刻画出天水共长、江水一望无际、江面豁然清亮、飞鸟飞掠江面的意境,乐曲由缓而急、由急而缓、动静相宜。
3、韵味悠长(第七到尾声)。《渔歌唱晚》的音乐极具特色,洞箫单奏、木鱼伴奏营构出幽静闲适的画面感,休止半拍起板的运用使乐曲显得风趣生动,琵琶领奏极像晚归渔夫在唱歌摇撸,其他乐器的配合则极像欢乐尽兴夜游的其他渔夫的和声。全曲的第一次高潮在《回澜拍岸》,轮指扫弦等技法演奏的琵琶、由慢转快进行的强烈的音型模进以及各种乐器的加入描绘了一幅群舟竞归、争先恐后、浪花飞溅的夜渔舟急归图。《桡鸣远濑》、《欸乃归舟》两段都是对划船声的描写和模仿,音乐弹奏的反复递升和古筝划奏音效的结合,营造出波涛阵阵、渔舟竞归、撸声欸乃的场面。《尾声》处,渔舟已归,一切归于寂静,缥缈悠长的音乐使人感受到春江夜空的幽静和安详,而缥缈远逸的鼓声则将人们从沉醉中唤醒,乐曲结束。
二、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旋律优美、集多种演奏技法于一体的传统管弦乐曲,不管从标题的命名,还是从乐曲的演奏来看,《春江花月夜》都散发着让人流连忘返的意境魅力,此曲将春、江、花、月、夜等自然景象完美地融为一体,意境悠远,音韵充满想象的张力,因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意境静谧宁远。《春江花月夜》以浑融自然、静谧宁远为基调来展现江面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游人泛舟的迷人景色,从《江楼钟鼓》到《尾声》,优美流畅的旋律、疏密相间的节奏、柔和清新淡雅的色彩生动地描绘了月生东山、微波荡漾、花林婆娑的春江花月夜美景,犹如一幅幅美妙绝伦的风景画将人们带入奇妙神秘世界的美好意境中。如《月上东山》中轻盈平稳的音调将明月在云层中出没的动态之美演绎的惟妙惟肖,《水深云际》中浑厚低沉、缥缈悠长的音色将天水共长、江面浊浪推涌的景象刻画的生动形象,《欸乃归舟》中极富动感的乐器齐奏将诗意的自然之景刻画地如痴如醉。乐曲结尾处一声轻锣将人们从悠扬的音韵中唤醒,这正是我国古典音乐追求审美意境的生动体现。
2、民族特色鲜明。作为一首著名的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的曲调和演奏乐器都极富民族特色,传统音乐只有与古典乐器以及高超的演奏技巧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民族特色鲜明的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在演奏过程中使用的乐曲主要有琵琶、洞箫、二胡、古筝等,这些乐器都是古典音乐中常用的民族乐器。琵琶虽然声调清柔但可以根据演奏需求的不同标下不同的音色,演奏强劲时,音色沉稳充满气势,演奏较弱时音色清晰明净。在《春江花月夜》中,琵琶不仅能以泛音助奏描绘云散月出的静态美,而且还能以轮扫等技法来表现百舟竞归的动态之美。音色极具穿透力的洞箫可以表达悠长缥缈哀怨之情,能带给人如诉如泣之感,画面极富人文色彩。
3、情、景、真、善、美的统一。《春江花月夜》通过运用洞箫、琵琶、鼓等多种乐器模拟多种自然之声,描绘了一幅融春江花月夜在内的、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景,而乐曲的各段标题也都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这一诗情画意。《春江花月夜》既是乐曲,也是诗歌,乐曲场景与诗歌的巧妙结合实现了画面、视听和意境的完美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和情景交融,虚静淡远就是这一追求的至高境界。虚,是指虚空,但不是虚无,虚空追求的空灵之感的营造;静,指的是淡泊清雅、宁静致远,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生命体悟,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人们多采用悠远、清幽的旋律、节奏和富有诗意的标题来营造空灵、淡雅、虚静的境界。如《欸乃归舟》一节通过多种乐器的交叉配合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舟向归途划去时的欢乐声响,整个乐曲有缓有急、有张有弛,犹如一幅生动形象地水墨画,带给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还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中庸”的文化思想,在山水中寻求和展现自我精神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追求的境界。音乐是赞美祖国锦绣河山、大自然景色的,可以说《春江花月夜》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真实描摹,而且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善”的体现,而“真”与“善”的统一生成了社会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韵味,表达了“妙合无限”的美学境界。
三、乐曲《春江花月夜》意境美的表现方式
1、质朴流畅的音乐语言。乐曲《春江花月夜》主要通过通俗易懂的音乐语言来展现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水乡风格。旋律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法,《春江花月夜》以级进为主的曲调来创造近乎完美的意境。琵琶音色清新柔缓极富弹性,洞箫低沉哀怨具有极强的音乐穿透力,这两种极富民族特色的乐器在乐曲中使用得最多,承担着多种角色。《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回澜拍岸》等乐段中都使用琵琶来描绘和刻画多种形象,《引子》、《水深云际》、《渔歌唱晚》等乐段则使用洞箫来营造幽怨悠长、如诉如泣的音乐氛围。同时,《春江花月夜》还大量使用五声和六声音节、“鱼咬尾”、“宫内转移主音”等多种音乐创作手法来体现旋律多变与变奏“形变而神不变”的特点。
2、写意性与写实性的有机结合。《春江花月夜》通过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傍晚时分水滨的一派优美景色,摇曳的花影、游移的明月、徘徊低飞的小鸟、满载而归的渔舟……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实现了抒情写意性与写实描绘性的有机与完美结合。乐曲中充满浓重抒情意味的循环往复的主旋律贯穿始终,为实现情景与音乐完全融为一体,乐曲中的每个乐段都有典型的音乐形象与主旋律相互对应,体现出鲜明的写意性与写实性,实现了借景生情、寄情于景、情与景、意与实的有机结合。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作品以音乐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理解,乐声恬静淡远、意境幽婉深邃、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犹如一幅清幽淡雅的中国水墨画。就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效果而言,《春江花月夜》是一部难得的旷世佳作,堪称中国古典音乐之冠。
篇4:民乐《春江花月夜》赏析
民乐《春江花月夜》赏析
一、《春江花月夜》简介
《春江花月夜》源于一首名为《夕阳箫鼓》的琵琶文套大曲。公元1895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园将此曲更名为《浔阳琵琶》,收入他所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并立了十个小标题:“夕阳箫鼓、花蕊散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乐曲这样注释以后,便与白居易的《琵琶行》联系起来了,“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芦花秋瑟瑟”的意境隐含其中,所以又有人称它作《浔阳夜月》、《浔阳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根据汪昱庭的传谱《浔阳夜月》为蓝本改编成丝竹合奏曲,并借用古乐府诗题改名为《春江花月夜》。改编后也有十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舟唱晚、洄澜拍岸、棹鸣远濑、唉乃归舟、尾声。这时乐曲意境已不再是“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秋意晚江、离愁别绪。它剔除了《琵琶行》中的沦落人飘零天涯的落寞与失意,而将曲意专注在“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上,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之境。改编以后乐曲有很多种版本,但大同小异,是同一乐曲衍生而来。
全曲十段,用自由变奏的方法使主题循环衍展来阐述乐意。乐曲第一段为主题旋律的呈示,然后是该旋律的九次变奏,每一次变奏都将曲意向前推进,虽然是基于同一旋律,但毫无单调之感。同时,还采用了我们非常熟悉的“换头合尾”的手法(这在民间传统器乐曲中是很常见的),使长短不一、变奏方法各异的十个段落泾渭分明,都落在同一淡定优雅的曲调片段上。
二、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
原曲《夕阳箫鼓》因用音色清脆明亮的琵琶演奏,表现力很强,声音很具穿透力,是一首著名的文曲。但是琵琶的演奏指法熟练掌握的人很少,后来经改编的丝竹演奏的《春江花月夜》不仅更富有表现力,而且去除了原琵琶曲中表达江上思妇的哀怨离愁的主题。
民乐合奏的《春江花月夜》既发扬古典音韵优雅的格调,又使音乐充满内在的激情,颇具情韵,富有生气,主题表达也更细腻。乐曲用二胡、琵琶、古筝、洞箫、钟、鼓等乐器演奏,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很成功的描出了夕阳西下、云破月来、渔舟唱晚等迷人的江南风韵。乐器在演奏乐曲时或简或繁,或停或续,或高或低,或正或反,或短或长,或合或分,有机组合,变化纷呈,既各尽其能、千姿百态,又表现着同一主题,使乐曲美妙动听。
三、全曲解析
1、江楼钟鼓 第一段,曲子保持了琵琶独奏曲的风格,以琵琶模拟钟鼓声开场。乐曲中表现的是江楼暮鼓,鼓声醇和而温馨,琵琶鼓声表现出了江南暮色的柔和之美。随后用箫和琵琶合奏,如江上轻波,吟唱出主题旋律,优美而流畅的旋律展现出一幅暮色江南,夕阳晚照,箫鼓和鸣的安详景色。随后,乐队齐奏优美如歌,委婉平静,古筝和笙的微微奏鸣,协和完美的表现出了江南暮色的平静。
2、月上东山 第二段,民乐齐奏主题旋律上移,通过上升的旋律,描绘出了夕阳西下,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东山明月,江水映着滟潋波光倾泄东流,江上月影浮动的秀丽画面。仿佛江上泛舟,晚风拂面,浏览江南暮色,晓月东升的景色。
3、风回曲水 第三段,曲子的旋律又渐渐下旋,而后又逐渐上升,若江风习习,曲水徘徊转绕芳甸的景色。意境中,风的轻柔与水的'婉转都在丝竹的韵律中了。
4、花影层叠 在曲子的后半部分出现四个快疾繁节的旋律,与前面的恬静对比,显示出了花影自怜之姿,江水婉转的芳甸中花的那一种繁华之美,簇簇鲜花,倒映在平静的江中,相映生辉。而成春江上的“花影重叠”的美景。
5、水云深际 曲子用琵琶、二胡和中胡在低音区齐奏,醇厚深沉,再以不同的演奏技法表现出了水和云的和谐美景,因月色的柔美和明亮,而使得水的流动和云的悠闲表现了出来,在民乐中似乎感受到了水流深远,云游天际的飘逸空灵的意境。
6、渔舟唱晚 箫和琵琶的歌唱性旋律,描绘出渔翁摇船归家,悠然自得地歌唱着渔歌,很温馨的江南生活韵味,在其它乐器随和伴奏,在纯净的箫音中杂以间断的木鱼声,显得纯朴而真实,渔翁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娓娓动听的歌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顿时一种江南的渔舟晚归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7、回澜拍岸 进入了全曲的高潮。琵琶用 “ 扫轮 ” 技法奏出强烈的乐声之后,民乐齐奏,描绘了群舟竞归、浪花飞溅的情景。民乐中各种音色齐响,表现出江面上波澜起伏的景象,拍打江岸的声音宛若在耳旁,泼墨重彩的点睛之笔。并以生气勃勃的音乐不断模进,将质朴的喜悦精彩完美的展现出来。
8、棹鸣远濑 曲子音乐呈反复式递升,古筝的声音,如江水的流动,又如归舟的桨棹划动水的声音,古筝的声音也曲慢而快,表现了波浪层涌和橹声由远渐近的意境。如在月下归舟摇棹,尽揽月下江色。
9、唉乃归舟 全曲再一次达到高潮。在古筝和琵琶音的衬托下的乐队合奏,旋律由慢渐快,由弱渐强,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阵阵,由远而近的意境。
10、尾声 箫抒情优美的旋律,吹到最后两小节,速度渐慢,表现出夜阑人静,余音袅袅,使人们沉醉于整个乐曲的意境之中。画面又由近而远,由局部而全景,情绪慢慢平静下来。乐队以零星的筝音,来勾画江水卷起的余波旋洑,舟远人声稀。似乎万物归于月夜下的平静。
全曲是一气呵成,在演奏中,用琵琶形象的模拟江楼钟鼓、急浪拍岸之声;用二胡表现绵邈的思绪与曲终人不见的淡远之情;用古筝着重模拟流波之声;用洞箫表现舟子唱渔歌时的悠扬声音;钟声传出静谧的气氛;鼓音又增加了暮色江上的气势。诸种乐器表现着同一主题,使乐曲美妙动听。
篇5:春江花月夜民乐赏析
春江花月夜民乐赏析
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民族乐曲中的瑰丽奇葩,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迷人景色,展现在听众面前。它藉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水光云影奇诡变幻。这一情状宣之于乐,深刻描述了月夜江上动人美景,给听众以无比的艺术享受。
《春江花月夜》全曲共分十段,每段都带有小标题,符合我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这十段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不论从总标题,还是从前九个小标题,抑或从乐曲演奏、音乐本身,都充满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意味。意境悠远、镌满诗情、极富画面感、音韵充满想象的张力、诗画乐一体,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照点。而这一切,也都鲜明地体现在了《春江花月夜》这首民族性的乐曲中。
第一段江楼钟鼓,由琵琶静静地奏出击鼓的节奏, 由慢渐快, 模仿鼓声。紧接着, 幽雅的箫声也加入进来, 一时箫鼓齐鸣, 飘荡在夕阳残照的平静江面上, 古筝奏出流畅的琶音。描绘出夕阳映照江面,熏风拂水涟涟的良辰美景。这一小段起着全曲引子作用的箫鼓之声, 仿佛在召唤着人们驾起小舟, 来遨游这美丽的春江。乐队齐奏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静谧、低回、婉转如歌。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和。
第二段月上东山和第三段风回曲水把第一段所呈示的主题作了变化发展, 在丝竹奏出的典雅旋律中不时透出领奏乐器琵琶以推、拉指法弹奏出的华丽流畅而摇曳起伏的曲调, 犹如微波荡漾, 分外多姿。月上东山将第一段主题音乐升高四度,并且做自由模进。由自由模进模拟出徐徐上升的动感,描绘出明月由东山升起,在云影中时隐时现、游移出没的场景。这段曲调优美如歌,旋律线呈现波浪进行。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音色和谐。末尾由洞箫吹奏的旋律如泣如诉,令人情思悠远、浮想联翩。风回曲水可视为变奏之二,只有六小节长度,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旋律引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在层层下旋之后呈上升之势,在上五度自由模进,旋律线起伏增大,极富推动力,恰似江风拂动水面,水波潋滟,徐徐扩散的动感。
第四段花影层叠。在这一段中, 琵琶领奏以突然加快的十六分音符进行与二分音符的长音,组合成先紧后松、逐级向下模进的四个乐句, 打破了乐曲的平稳进行, 表现出两岸花影摇曳, 倒映水中, 突然一阵清风拂起微波, 弄乱了水中的花影,层层叠起。随后又回到原来的速度, 以合尾结束。这一平中出奇的处理, 使乐曲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情趣。月夜春江,花木倒影映于江面,忽然一阵风来,水中倒影随波摇曳,纷乱层叠,此段即是刻画了这样一幅场景。
第五段水云深际。主题旋律基础上的第四变奏,头尾与主题基本相同,音乐在主题的核心材料上展开。首先由阮、大胡等低音乐器在中低音区运行,音色厚重低沉,如同水墨画中的重彩描绘出江面浊浪起伏,江水滚滚的景色。忽而琵琶清越的泛音出现,如同明月拨云骤然一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如同江浪退去,月悬中天。此时,乐队齐奏,古筝以快速的拨弦模仿流水,由洞箫演奏的在一系列后半拍上打音的旋律则好像水鸟在云际飞翔,时而在浪花上飞掠。此景江天一色,动静相宜,幽深壮阔。乐段中间, 透出了琵琶清澈的泛音, 余音袅袅, 使这一段的意境更为深远。
第六段渔歌唱晚。琵琶与箫领奏出如歌一般的旋律, 乐队在句尾加以应和, 并在强拍休止时加上木鱼的轻轻一击, 使音乐十分生动有趣, 犹如白帆片片,渔子晚归, 一唱众和, 歌声四起的`生动情景。这一主题乐句不断向下模进, 造成了有规律的动感, 也使人联想起渔民们摇橹时的节奏和神态。后半段变换了节奏和速度, 同前面形成对比,显得十分丰富, 尤其是生动灵活的休止时木鱼敲出的清脆声音, 使乐曲大为生色, 渔民们怡然自得的情绪, 跃然弦中。
第七段洄澜拍岸。先由琵琶领奏以扫轮的技法由慢渐快、由弱渐强地奏出一串八分音符, 顿挫有力, 情绪层层推上, 生动地表现了风涌波起时轻涛拍岸, 水石相击之声。紧接着, 乐队乐队全体进入,犹如群舟争先恐后归来以较强的力度和较快的速度承接琵琶, 气势宏大开阔, 形成了一个小高潮, 造成小高潮后情绪回落仍由琵琶独自弹奏,慢弹轻挑,渔舟竞过,水面归于平静。为后面的全曲高潮作了一个铺垫。
第八段桡鸣远濑和第九段诶乃归舟是全曲的高潮段落。这两段旋律基本相同, 主要以两小节一为单位的音型加以递升、递降式的模进, 音乐从轻、慢开始, 渐渐加快速度、力度, 形成一种具有推动力的起伏, 情绪也越来越欢快、热烈, 最后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形象地描绘出在月移星稀、夜色深沉之时, 江中游舟纷纷尽兴而归, 橹声、水声混成一片的此起彼伏的生动情景。高潮以后, 这一乐段也以合尾乐句结束。
第十段尾声, 归舟远去,万籁俱寂,由琵琶、二胡、大胡和箫奏出十分优美的旋律, 这也是合尾乐句的变化。夜深了, 欢乐喧闹的春江现在变得那样地宁静和美丽, 惟有那银色的月亮俯视着这青山绿水, 随着低音大锣的轻轻一击, 乐曲余音袅袅地结束在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之中.......
篇6:聆听民乐合奏《杨柳青》教学反思
这首乐曲是根据江苏民歌《杨柳青》改变的民乐合奏曲,《杨柳青》是江苏扬州地区最富代表性的民歌之一,曲调活泼风趣。全曲速度较快,情绪欢快活泼、热情风趣,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歌唱和对家乡的热爱。全曲根据主奏乐器的不同可分为六段,通过主奏乐曲的变化,旋律的转调、发展与加花等方法使这首乐曲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
这首乐曲的聆听,重点在于让学生听出每个主题由哪几件乐器演奏的,因此,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完整聆听,整体感受乐曲的风格、旋律特点,并对所有乐器的`音色有个最初的感受。再次聆听,让学生根据乐曲的旋律特点、不同主奏乐器的音色划分段落,这部分的聆听,学生基本能对所听乐器有个最初的猜测。再次聆听,很多孩子能听出主奏乐器有笙、琵琶、二胡、笛子,只是乐器中阮、柳琴因为不常见、不常听,很多听不出来,因此教学中,我还准备了中阮、柳琴的图片和乐器演奏片段,这样就对乐器的音色有了很好的了解。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通过不断聆听,一定能听懂音乐这个无字的语言,虽然无字,却可以比任何文字更加丰富,因为,它更加充满想象。
篇7: 大班民乐欣赏:紫竹调
大班民乐欣赏:紫竹调
设计意图:
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让孩子初步了解基本知识,能激发孩子的爱国热情。结合现在孩子学乐器热,特设计此活动。希望以点带面,让孩子接触民族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活动目标:
1.学习听辨民族乐器―古筝的音色,简单了解古筝的知识。
2.体验乐曲浓郁的江南韵味。
3.初步感知民族音乐,萌发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紫竹调》录音(独奏与合奏)2.古筝一架
3.图片四幅:高楼大厦热闹的马路江南田园风光江南水乡秀丽景色
4,录像(1)热闹的街口(2)江南美景、(3)合奏《紫竹调》
活动过程:
1.欣赏民乐《紫竹调》
幼儿可以闭着眼睛欣赏
2.了解“民族乐器”、“民族音乐”的概念
(1)“你觉得这段乐曲好听吗?”“那你知道这么好听的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古筝)“它是由古筝单独演奏的曲子,我们叫它古筝独奏曲。”
(2)出示古筝,了解它的简单知识
“有谁知道古筝是哪个国家的乐器?”(中国)“对了,它是中国才有的,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它是我们民族自己的乐器,我们叫它民族乐器。”
(3)熟悉古筝音色
“古筝的.音色特别好听,现在,你可以过来弹一弹,听听它发出的声音。”
(4)“民族音乐”的概念
“你知道民族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叫什么音乐?”民族音乐简称民乐,“刚才我们欣赏的就是民乐《紫竹调》。”
3.欣赏乐曲第二遍(老师弹)
(1)提问:你听了感觉怎样?
小结:这是一首抒情、缓慢、优美的乐曲。
(2)出示四幅图,教师简单介绍图片内容
“这四幅图中,有二幅表现的就是乐曲的内容,请你再次欣赏,然后把这二幅图选出来。”
4.欣赏乐曲第三遍
(1)自由讨论
(2)幼儿回答
(3)“接着请你边听音乐边来看两段录像,看看到底适合什么内容。”
提问:这下你知道了吗?再次肯定录像与图片内容。
教师小结:民乐《紫竹调》优美动听,正是描绘了江南乡村秀丽的景色,给人―种清新、愉快和美好的感觉。
5.欣赏合奏曲《紫竹调》
“我们国家还有很多民族乐器,象二胡、琵琶、笛子等,这些乐器除了可以进行独奏,还可以进行合奏.现在请大家欣赏合奏曲《紫竹调》,你可以学一学各种乐器的演奏,也可以轻轻地用拍手等身体动作来表现。”放录像配音乐
“民间音乐中还有很多好听的乐曲,我们下次再来欣赏好不好?”
篇8:扩展《春江花月夜》之欣赏其艺术性
扩展《春江花月夜》之欣赏其艺术性
张若虚这首《春江花月夜》历来人们对它的评价很高,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这首诗的巨大的成就于此略见一斑。
现在,让我们逐段仔细欣赏。
海,是广阔而浩荡的,潮水,也是广阔而浩荡的,因此,江水也是浩荡的。江和海已经分不开来,连成一片了。
跟随潮水涌起来的,是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它那光亮闪烁动荡,随着波浪的涨涌,闪烁动荡的幅度越展越阔,越阔越远,仿佛飘到无边无际的远处。
江水曲折地绕着开满香花嫩草的土地,月亮照在这座花的林子上面,看上去就像缀满一颗颗的雪珠。
月亮已经在高空中升起来了。整个天空一片白茫茫的,恍如铺开了凝滞不飞的白霜。再看那沙滩呵,只有一片雪亮的月光,哪里还见沙砾的'影子!
如今,江水和天空是一样的颜色,再也分不开了。天空连微尘也不复存在,月是更加光明皎洁,它孤悬在空中,仿佛就是这世界唯一的主宰。
“唉!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是谁首先站在江岸上发现你的存在呢?而你,又是在哪个年代第一次把你的光华给予人类的呢?”
人生是一代一代的过去了,江月依然是那个样子。它好像要等待什么人而永远落空似的。千万代的人都过去了,它到底打算等待什么人呢?只有长江永远送走滔滔的流水。
有时,人生就像白云那样,被风悠悠飘远。漂泊在青枫浦的游子,这远方的游子,人生地不熟,更是难以忍受无边的离愁的煎熬。
在这样的一个月夜,是哪个游子还在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又是哪家的女儿在楼头想念她的远方的飘零者。
楼头的明月总是在思妇的心头眼底徘徊,它也许一直要照射到她和妆台旁边吧!任凭她放下帘子还是卷起帘子,它总是不肯走开;任凭她把捣衣石拭抹了再拭抹,它的光华仍然不断地重现。
此时此刻,游子思妇共望月光,而无法传递音信。然而,既然月华是无所不在,远行的人也一定笼罩在月华之中了。我难道不可以把自己的相思之情让无所不在的月华带到他身边去么?
连那样会远翔高飞的鸿雁也没有可能把相思连同月华带到远方,那跳跃在水中的鱼龙,就更不用说了,它们只能激起阵阵波纹,跳跃也是徒劳无用的。
游子昨夜做着美梦。梦见花落春残,该是回家的时节了。不料一觉醒来,自己依然身在他乡。尽管江水不断奔流,好像要连春天也带走似的,但其实,不过是月亮向西倾斜下去,到了该退潮的时候罢了。
月亮淹没在海雾之中,逐渐落下去了。这一夜,到底有多少相思的人啊!他们有些远在碣石,有些隔着潇湘,天南地北,道路如此的遥远。有几个人能够乘着月色归家去呵!眼前看到的,不过是残月的余辉带着那人间离别之情,摇曳着,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罢了!
在诗里,春、江、花、月、夜、人这几个密切与主题相关的特定意象,错落层叠,交替出现,构成了令人目迷五色的奇幻形象。
开头四句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又两现“海”;它们的交错复叠迅即把人引进一个特定的意境之中。然后,诗人进一步紧紧扣住“江”和“月”作为主题中的主题,予以充分的渲染。我们终于惊讶地看到: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水、江潭、江树这些纷繁的意象,把春江不断烘染,不断挪展;而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月照这些不同光色,不同形状、不同内容、不同感情的月、通过反复的交错的和春的结合,和江的结合,和花的结合,和人的结合,和夜的结合,奇妙地构成了一幅色调优美、情感丰富,而又迷离变幻、光彩斑斓的月夜春江的图画。
诗中江与月的反复出现,这是该诗形成美的一个方面。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的白带通上贯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营造全诗的意境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一轮明月,在全诗中构成了四种不同的景色。开头,月亮由海面涌起,“滟滟随波千万里”转眼之间,它照遍了春江,照遍了芳甸花林,也照在芳洲白沙之上,满天白茫茫的,如霜似霰的,都尽是月的光华。这是初月。
紧跟着是“皎皎空中孤月轮。”它孤悬高空之中,若远若近,俗语无言,使人对着它不禁引起许多奇怪的疑问和遐想。
再后,是西斜的月。它逐渐变得暗淡,逐步隐藏在海的晨雾的迷茫之中。
然后是落月。是带着无限感情把它的余辉散落在所有江树之上的落月。
在一夜之间,自然界这个寂寞的天体就有如许的变化,是真是淋漓尽致地写透了,写活了。
然而更值得我们去欣赏的,却是诗人突出这一轮皓月的用意。他主要目的不是在于客观地描写一夕的月色如何如何,而在于充分写出人的思想感情。那月景的出现,处处都带上人的感情色彩。不管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斜月的迷离,落月的缠绵,以及楼上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丽,珠帘内的流照,砧石上的幽光,以及晨雾里的余辉,都是月与人的互相渗透,彼此交融,使景与情诨然成为一体了,从而创造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深邃的意境
诗人在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景色之后-----这正是易于勾起人相思之情的图景,你想,温馨的春夜如水的月色,这怎能不使孤独游子动情-----诗人也正由此即景生情,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更易引起读者之身同感受。本来人已觉在这样的情景下就该是有情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而诗人却不紧不慢,又由江月之永恒感慨人生之短促。至此,情郁于胸如箭在弦上已不得不发,诗人方始写情。然写情又不落俗套,独辟蹊径,明明是自己思念别人,却又写别人怀想自己的踟蹰寡欢,明明渴望相见,却又遗憾的不能相见,从而使全诗于一种深深的遗憾中结束,留下隽永的意味供人咀嚼不尽,玩味不止。这就是这首诗,尽管采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机杼,虽写离情别绪,却能脱出窠臼,这便是诗人的独运之匠心。
篇9:春江花月夜古筝感想
春江花月夜古筝感想
当古曲《春江花月夜》优美的旋律响起,已将心灵带入了江南春江月夜那旖旎的风光之中。随着乐曲在耳畔翩跹,我的眼前不觉浮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春,柔曼清丽;江,流连婉转;花,艳丽迷朦;月,空明高远;夜,静谧忧郁。
夕阳西下,春风吹拂的一江春水,渔舟清荡。晚霞未退,已是皓月当空。
仿佛等了千年,这如水的音乐飘然而至,浸漫着唐诗风韵。
有江、有月,花枝颤动,衣袂飘摇。流淌的姿态,漫过岁月,漫过心海。一段紫竹,几声琵琶,手指轻灵,音韵袅娜而出,激起层层涟漪。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江楼钟鼓催人回。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月上东山、花影
层叠,一个是盼归的人儿在明月楼上凝眸远眺,一个是摇橹的人儿在茫茫烟波中乃归舟。江畔柳丝在夜风的吹拂下婆娑起舞,花草在微风的抚摸下含笑点头,木浆搅碎了江中渔船的倒影,水波托着那荡漾的轻舟。
水深云际,小船在摇曳着,音乐在摇曳着,江水在流淌着,乐韵在流淌着。洞箫呜咽,琵琶铮铮,胡琴咿呀,木鱼的笃,好一番浪花飞溅、洄澜拍岸的景象。听你,需阖双目,凝心神,于是,有云、有雨、有风、有月,有残星在天,有雁鸣声声,有渔火点点,有花影绰绰。灯影桨声中,荡漾着,是水,是舟,是随风飘来的一曲。渔歌唱晚。;孤帆碧空中,流淌的,是歌,是月,是盼归的渔妇撩起的一池心湖涟漪。晚来风急,怎敌那相思阵阵。独上高楼,把酒临风,却不知举杯同饮的人身在何处。烟波江上的摇船郎啊,你听到了吗?那含情脉脉的目光,那淡远、飘逸的身影。。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归舟远去,万籁俱寂,惟有那一轮明月照着春江流水,泛着点点银光,在不停闪烁、闪烁,不知明月楼上的一对情人可曾相逢?
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民族乐曲中的瑰丽奇葩,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迷人景色,展现在听众面前。它藉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水光云影奇诡变幻。这一情状宣之于乐,深刻描述了月夜江上动人美景,给听众以无比的艺术享受。
《春江花月夜》最早并不是民乐合奏曲,而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此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1805- 1864)晚期著作《今乐考证》一书,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约1736- 1820)的传抄琵琶谱以及1875 年吴莞卿的手抄本。1925 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其改编为民族管弦乐,并根据此曲如诗如画的意境,命名为《春江花月夜》,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修改,更臻完美。
《春江花月夜》全曲共分十段,每段都带有小标题,符合我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这十段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不论从总标题,还是从前九个小标题,抑或从乐曲演奏、音乐本身,都充满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意味。意境悠远、镌满诗情、极富画面感、音韵充满想象的张力、诗画乐一体,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照点。而这一切,也都鲜明地体现在了《春江花月夜》这首民族性的乐曲中。
第一段江楼钟鼓,由琵琶静静地奏出击鼓的节奏, 由慢渐快, 模仿鼓声。紧接着, 幽雅的箫声也加入进来, 一时箫鼓齐鸣, 飘荡在夕阳残照的平静江面上, 古筝奏出流畅的琶音。描绘出夕阳映照江面,熏风拂水涟涟的良辰美景。这一小段起着全曲引子作用的箫鼓之声, 仿佛在召唤着人们驾起小舟, 来遨游这美丽的春江。乐队齐奏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静谧、低回、婉转如歌。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和。
第二段月上东山和第三段风回曲水把第一段所呈示的主题作了变化发展, 在丝竹奏出的典雅旋律中不时透出领奏乐器琵琶以推、拉指法弹奏出的华丽流畅而摇曳起伏的曲调, 犹如微波荡漾, 分外多姿。月上东山将第一段主题音乐升高四度,并且做自由模进。由自由模进模拟出徐徐上升的'动感,描绘出明月由东山升起,在云影中时隐时现、游移出没的场景。这段曲调优美如歌,旋律线呈现波浪进行。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音色和谐。末尾由洞箫吹奏的旋律如泣如诉,令人情思悠远、浮想联翩。风回曲水可视为变奏之二,只有六小节长度,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旋律引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在层层下旋之后呈上升之势,在上五度自由模进,旋律线起伏增大,极富推动力,恰似江风拂动水面,水波潋滟,徐徐扩散的动感。
第四段花影层叠。在这一段中, 琵琶领奏以突然加快的十六分音符进行与二分音符的长音,组合成先紧后松、逐级向下模进的四个乐句, 打破了乐曲的平稳进行, 表现出两岸花影摇曳, 倒映水中, 突然一阵清风拂起微波, 弄乱了水中的花影,层层叠起。随后又回到原来的速度, 以合尾结束。这一平中出奇的处理, 使乐曲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情趣。月夜春江,花木倒影映于江面,忽然一阵风来,水中倒影随波摇曳,纷乱层叠,此段即是刻画了这样一幅场景。
第五段水云深际。主题旋律基础上的第四变奏,头尾与主题基本相同,音乐在主题的核心材料上展开。首先由阮、大胡等低音乐器在中低音区运行,音色厚重低沉,如同水墨画中的重彩描绘出江面浊浪起伏,江水滚滚的景色。忽而琵琶清越的泛音出现,如同明月拨云骤然一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如同江浪退去,月悬中天。此时,乐队齐奏,古筝以快速的拨弦模仿流水,由洞箫演奏的在一系列后半拍上打音的旋律则好像水鸟在云际飞翔,时而在浪花上飞掠。此景江天一色,动静相宜,幽深壮阔。乐段中间, 透出了琵琶清澈的泛音, 余音袅袅, 使这一段的意境更为深远。
第六段渔歌唱晚。琵琶与箫领奏出如歌一般的旋律, 乐队在句尾加以应和, 并在强拍休止时加上木鱼的轻轻一击, 使音乐十分生动有趣, 犹如白帆片片, 渔子晚归, 一唱众和, 歌声四起的生动情景。这一主题乐句不断向下模进, 造成了有规律的动感, 也使人联想起渔民们摇橹时的节奏和神态。后半段变换了节奏和速度, 同前面形成对比,显得十分丰富, 尤其是生动灵活的休止时木鱼敲出的清脆声音, 使乐曲大为生色, 渔民们怡然自得的情绪, 跃然弦中。
第七段洄澜拍岸。先由琵琶领奏以扫轮的技法由慢渐快、由弱渐强地奏出一串八分音符, 顿挫有力, 情绪层层推上, 生动地表现了风涌波起时轻涛拍岸, 水石相击之声。紧接着, 乐队乐队全体进入,犹如群舟争先恐后归来以较强的力度和较快的速度承接琵琶, 气势宏大开阔, 形成了一个小高潮, 造成小高潮后情绪回落仍由琵琶独自弹奏,慢弹轻挑,渔舟竞过,水面归于平静。为后面的全曲高潮作了一个铺垫。
第八段桡鸣远濑和第九段诶乃归舟是全曲的高潮段落。这两段旋律基本相同, 主要以两小节一为单位的音型加以递升、递降式的模进, 音乐从轻、慢开始, 渐渐加快速度、力度, 形成一种具有推动力的起伏, 情绪也越来越欢快、热烈, 最后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形象地描绘出在月移星稀、夜色深沉之时, 江中游舟纷纷尽兴而归, 橹声、水声混成一片的此起彼伏的生动情景。高潮以后, 这一乐段也以合尾乐句结束。
第十段尾声, 归舟远去,万籁俱寂,由琵琶、二胡、大胡和箫奏出十分优美的旋律, 这也是合尾乐句的变化。夜深了, 欢乐喧闹的春江现在变得那样地宁静和美丽, 惟有那银色的月亮俯视着这青山绿水, 随着低音大锣的轻轻一击, 乐曲余音袅袅地结束在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之中.......
欣赏完整首乐曲,感受颇深,不禁为之震颤,为之动容。《春江花月夜》整首乐曲情景交融,描写、叙述、抒情、写意井然有序。在推动月思发展时,乐曲多用转折,十段音乐,每段即为一转,每一转均能转出新的意境。从夜月初生到夜深月斜,镜头频频转换,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月夜的宜人景致:时而是微风拂面,明月清澄;时而是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时而是清波荡漾,天水一色;时而是激浪拍岸,潮水涌动;时而是钟鼓声声,渔歌悠悠.......直至夜阑人静,留下一缕箫声似断似续地在夜空中萦绕。
全曲风格婉约妩媚,清秀细腻,各种乐器搭配得体,进退有序,互相搀扶牵引,前后照应,浑然一体。乐曲用二胡、琵琶、古筝、洞箫、钟、鼓等乐器演奏。全曲中没有一件乐器是从演奏到底的,但全曲又是一气呵成,并无断线之感。其中琵琶着重用于模拟江楼钟鼓、急浪拍岸之声;二胡着重表现绵邈的思绪与曲终人不见的淡远之情;古筝着重模拟跳荡的或舒缓的流波之声;洞箫表现舟子唱渔歌时的悠扬声音;钟声传出静谧的气氛;鼓音又增加了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气势。诸种乐器在演奏乐曲时或简或繁,或停或续,或高或低,或正或反,或短或长,或合或分,有机组合,变化纷呈,既各尽其能、千姿百态,又表现着同一主题,使乐曲美妙动听。
在《春江花月夜》中, 主题是一个非常凝练的段落。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虽然在每段的开始部分有一定的对比和变化, 但在每个段落的结尾采用主题结尾旋律片段或者变化, 因此整体的音乐感觉是非常协和的, 并未造成强烈的音乐对比, 这种手法在传统音乐中被成为换头合尾。在结构上,运用民间乐曲常用的换头合尾变奏手法使乐曲既有变化,又十分统一。气韵生动优雅,刻画细腻入微,蕴意含蓄幽深,有如浓淡相宜的连轴山水画卷,美不胜收。婉转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典雅蕴藉的乐韵,流泻出山水与生命交汇的脉流。音韵乐流比诗词歌赋更为博大浩淼,有无穷解读的可能。正所谓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滔滔不绝,绵绵无期的流水,千年的风花雪月,儿女情长,山水神韵,不经意间,乐韵易逝,善解乐意的心灵,可曾听见张若虚的悠悠吟唱,听见乐曲的悠悠深情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民乐如诗,民乐如画。若心里住着那小桥流水、菊花古剑.......便能听得出二胡的哀怨、琵琶的婉转、古筝的激越.......恰如清幽的雨巷、江畔锦衣夜行的女子以及悲伤思乡的游子。这些民乐乐器,都拥有各自的性格,当你走进并了解它们时,你一定会被打动并深爱上它们。
静心聆听,细细品味,自有感动流出。《春江花月夜》,在诗与乐的交错中,我品味到了别样的风情,这样的音乐,着实让人为之动容。
★ 民乐活动主持词
★ 杨柳的写景作文
★ 迎元宵晚会主持词
★ 民族乐器分类课件
★ 彩云追月说课稿
【浅谈 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之感想(共9篇)】相关文章:
初一美术课件《蓝色畅想》2023-01-23
六年级音乐课程《中国,中国我爱你》教学教案2022-12-29
超市中秋国庆晚会主持稿2023-11-05
高中音乐说课稿2024-01-10
七年级音乐知识我爱音乐教案2023-12-15
八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计划2024-05-02
《江南》大班教案2023-04-18
高中音乐说课稿集合2022-09-27
浅议中学音乐教学的论文2023-04-16
八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计划202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