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18 13:00:32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箫》教学反思(精选16篇)由网友“陈乔年陈了个宁”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箫》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大家!

《箫》教学反思

篇1:《箫》教学反思

「原创」《箫》教学反思

《箫》是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首汉族小调,流畅起伏的优美旋律,表现出浓厚的江南民歌风味。口语化的歌词唱出了小宝宝学习吹箫的欢快、愉悦的心情。所以教学本课时,我尽可能选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我采用音乐导入法导入新课,先让学生欣赏箫与钢琴合奏的乐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做好思想和情绪的准备,在饶有兴趣的情境中投入学习。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对箫这个乐器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理解歌词做好铺垫。

通过上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对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将歌曲《箫》的第一乐句作为发声练习曲,让学生在聆听、练唱中熟悉旋律。揭示课题后通过初听整体感知、复听哼鸣模唱、再听寻找相同乐句,三次的分层聆听熟悉全曲旋律。接着通过聆听老师范读歌词,让学生记住歌曲的结构,帮助他们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在突破重难点时以问题“歌曲中哪一句唱起来有困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解决歌曲的难点。歌曲中最后一句一字多音是本堂课的难点,让学生反复听唱,引导学生气息平稳的唱歌,以及如何换气,在哪个位置换气。

在歌曲感情处理方面要求声音既要明亮、甜美,突出民歌的风格,又要连贯、抒情,体现旋律的特点。当学生初步会唱歌曲后,指导学生用抒情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箫》。教师用自己的示范表演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本单元的单元课题为“跳动的音符”,基于不脱离单元背景的思考,我设计了音乐创编环节。音乐是一门及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课标中提倡引导学生通过即兴创编等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合作游戏了解5个音的变幻能创造出很多美妙的旋律。

在上这节课前,我曾精心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在没有进行教学实践前总觉得这样的设计应该算是完美的。但是上完这节课后,感觉到有不足之处。出于对学生不熟悉,与学生配合交流不够好。如果我能在一开始就信任我的孩子们提供给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充分发挥孩子们对音乐的独立见解,或许更能让音乐变成孩子们自己的音乐 。

篇2:箫的教学反思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于乐谱的教学已经放松很久了。十年前,刚刚开始新课程改革时,片面的认为只注重教学兴趣化、娱乐化就行了,过分淡化了知识难点,导致了我们音乐教师对乐谱及乐理知识的轻视。教学中我们只是注重了形式的多样、新颖,少有对音乐知识技能的训练和要求,从而使近十几年来学生们对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的退化。经调查,我校除了在校外进行艺术类特长班培训的学生之外,其余六年级毕业生百分之九十以上不识谱,更不要谈自学和创作了。

自去年参加了“示范性国培”之后,了解到新课标的要求,明确了音乐课堂要不能舍弃对音乐基本知识基础技能的培训这个纲领后,我决定从低年级开始试行,从接触乐谱开始贯彻落实这一新目标要求。

我所带的二年级小学生从课本要求看刚刚开始接触字母谱——以唱名节奏为主体帮助建立乐谱概念的为学习五线谱作铺垫的一种乐谱形式。教参提示,可以每课歌曲学会唱熟后随教师或钢琴唱唱谱,从而帮助建立初步的音高概念。随着一学期这样教学后跟唱模式走下来,我发觉这种方式并不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很多时候,他们仅是靠瞬时记忆记住了每个旋律唱名,过后就忘了。根本没有经过大脑,只是过了一遍口而已。因此,我开始尝试提前进入音阶训练。每节课利用学生刚进教室情绪还不稳定时就开始随琴声跟唱音阶,进而听唱。利用手势变化帮助孩子们认清音阶走向,从而形象直观地反映出音高变化,帮助其建立音高概念。坚持一个月之后发现,此项举措的确是带来了效应。学生音阶概念基本建立起,不需跟琴清唱也有了基本音准。这种情况下,教唱歌曲就更可以考虑到旋律因素了。

比如教授《箫》这一课时,我就放弃了先从节奏入手切入的习惯性模式,而是从本单元欣赏曲《单簧管波尔卡》的欣赏教学导入,从指导学生认识单簧管这个西洋乐器开始,引申到中国丝竹乐器代表“箫”上来。同为管乐器它和西洋乐器有着相同和相异之处。抓住了学生喜欢探究这一习惯,深入对比、辨别音色之后开始对“校声阵阵”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的旋律教学。以歌词中“吁滴吁滴”的形声词对箫声进行模拟,其韵母“ü”和“di”均可以配合旋律成为极好的发声曲。运用此,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很快进入音乐状态,而且还可以提前融入歌曲旋律进行歌曲学习的预知和感受。

为了使学生感受更加真切,我又引导学生手执课本卷成筒边唱边模仿吹箫的样子模拟情景演唱旋律来创设情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箫尾或举起或放下的方向律动勾画出美妙的旋律线条。一方面表现的旋律的音高走向,另一方面又是对乐曲情绪的一种表现。学生在动态的线条中感受旋律带来的美妙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样表现变化着,待旋律熟悉后又尝试进行乐句填空游戏。将每个旋律唱名演唱时留出尾音来让学生填唱,监测他们对音高唱名的掌握程度。训练其间,老师不是一味的给予,而利用游戏变化不断带来新的挑战和趣味,从而使得枯燥的读谱学习生动化、趣味化。

篇3:箫的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悠扬的乐声——民族音乐。本课教学旨在歌曲演唱、民乐欣赏等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感受作品中愉悦的情绪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以二期课改的新理念和两纲教育的精神作为指导思想进行了以下几种教学尝试:

一、改变学习训练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教学应倡导以学生“主动参与、乐于体验、勤于探究”为特征的音乐学习训练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音乐学习通过模仿、体验、感悟、探究、合作等活动,提高学生音乐自主学习能力。

《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汉族民歌。教师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创设与单元主题相适应的教学情景,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层层推进。媒体创设“竹林吹箫”的情境,引导学生复习歌曲《吹起我的小竹笛》,导入学唱歌曲《箫》,从而感受比较出这两首歌曲一首节奏紧凑,一首节奏宽松;一首较欢快,一首较抒情。揭示课题后,以问题“歌曲中哪一句唱起来有困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解决歌曲的难点。在教学中学生分层视唱,有能力唱谱的唱唱名,不会的也可用lu哼唱。当学生初步会唱歌曲后,教师表演唱江苏民歌《紫竹调》片断,帮助学生了解“紫竹调式”,从而让学生知道“紫竹调”是江南的民歌小调,歌曲《箫》和《紫竹调》都是婉转柔美的。从而指导学生用抒情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箫》。教师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学会歌曲后,再引导学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感受不同情绪演唱所产生的不同的效果。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二、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民族音乐文化视野。

信息化是优化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之一,为师生展示生动活泼、新颖丰富、充满美感的音、像、图、文、谱的全息内容。学生借助它完善学习方式。

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用图示剖析歌曲《箫》和《紫竹调》都是改编自汉族小调“紫竹调”,以及歌曲婉转柔美的特点。主题拓展教学中,欣赏民乐合奏视频,学生的审美体验更真切、更强烈,从而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增长知识能力,激活想象力、创造力,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篇4:箫的教学反思

本人在设计这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聆听和演唱,感受音乐的不同情绪,学习表现歌曲的不同音乐情绪。借助肢体语言参与音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动作的协调性。运用简单易懂的方法感受和掌握歌曲中难点节奏,同时在唱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在教学中形成生评生、师评生的多方评价。其中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1、在整节课上,我能够较好的完成从设想、计划的教学过程到实际进行的过程。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都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播放音乐学生聆听,学生能学会其中的哪一句,哪句较难唱的,让学生提出来,请其他学生、老师帮助,这样的做法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通过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培养学生独立的感受与见解,以鼓励式教学的恰当应用,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较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歌曲。

4、用小朋友喜欢的动物名称,来引入节奏教学,加深对节奏型的巩固的基础上,把趣味性贯穿整个课堂。

5、以合作的形式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协助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爱、团结,体现了集体合作精神。

这节课,我一共上了三个班,普遍现象是学生通过多次聆听歌曲,普遍都会唱一点,但仍有同学在唱歌的时侯,旋律没有较好的掌握。歌词三、四句容易记错。因而我在后两次的试教中,着重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歌词的含义,用简单的'动作来帮助学生记忆歌词,都较有成效。在歌曲的第六句旋律上采用了听唱、画旋律线的方法来帮助教学。

在课堂拓展部分,由于大部分同学的节奏感较好,所以用打击乐器给歌曲伴奏时,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并且增强了学生互动合作的团结合作意识。不过在表演的过程中,多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大胆上来演唱做示范,虽然有的学生的音准把握不是很准确,但节奏非常稳,表情丰富,给其他学生树立了好榜样。课后我好好思考了一下,从新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进行了分段学唱,巩固音准,更好地表达出歌曲中的情感。并逐步引导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和歌曲的情绪来表演,而第三次试教的效果明显比前两堂课好了很多。看来在教学中的每一个小环节,都要为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设计,和从学生身上发现问题,改变教学方式。

在教授歌曲《箫》一课中,有学生把“箫”看作是“笛子”,第一次试教时我忽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就直接引入下一个环节;经过调整后,我在后两次试教中,都给学生作简单的介绍,让学生能够区别箫和笛子的不同。受学生的启发,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学不能单单从教师的设想出发,而课前对学生的了解、教学过程的预见、教学内容的充分准备是非常的重要。我想,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多实践,抓住每一个教学的机会,能让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

篇5:箫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尽可能选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我采用音乐导入法导入新课,先让学生欣赏箫与钢琴合奏的乐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做好思想和情绪的准备,在饶有兴趣的情境中投入学习。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对箫这个乐器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理解歌词做好铺垫。

通过上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对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将歌曲《箫》的第一乐句作为发声练习曲,让学生在聆听、练唱中熟悉旋律。揭示课题后通过初听整体感知、复听哼鸣模唱、再听寻找相同乐句,三次的分层聆听熟悉全曲旋律。接着通过聆听老师范读歌词,让学生记住歌曲的结构,帮助他们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在突破重难点时以问题“歌曲中哪一句唱起来有困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解决歌曲的难点。歌曲中最后一句一字多音是本堂课的难点,让学生反复听唱,引导学生气息平稳的唱歌,以及如何换气,在哪个位置换气。

在歌曲感情处理方面要求声音既要明亮、甜美,突出民歌的风格,又要连贯、抒情,体现旋律的特点。当学生初步会唱歌曲后,指导学生用抒情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箫》。教师用自己的示范表演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本单元的单元课题为“跳动的音符”,基于不脱离单元背景的思考,我设计了音乐创编环节。音乐是一门及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课标中提倡引导学生通过即兴创编等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合作游戏了解5个音的变幻能创造出很多美妙的旋律。

在上这节课前,我曾精心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在没有进行教学实践前总觉得这样的设计应该算是完美的。但是上完这节课后,感觉到有不足之处。出于对学生不熟悉,与学生配合交流不够好。如果我能在一开始就信任我的孩子们提供给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充分发挥孩子们对音乐的独立见解,或许更能让音乐变成孩子们自己的音乐。

有反思,就有进步,相信我能够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成长。以上是我的反思性说课。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篇6:箫

箫,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民族吹奏乐器。箫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有六孔箫和八孔箫之分,以“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两种类别。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

目录文字信息乐器概况演奏知识指法训练收缩展开文字信息

【汉字】箫 【拼音】xiāo 【五笔】TVIJ 【注音】ㄒㄧㄠ 【简部】竹,部外笔画:11,总笔画:14 【笔顺】31431451123234。书写运笔顺序见动画字,点击后即行自动播放。 【基本字义】 1. 管乐器名,古代的“排箫”是许多管子排在一起的,现代用一根管子,竖着吹,亦称“洞箫”。 2. 弓的末端。 【英文名称】 a vertical bamboo flute 【详细解释】 箫形声。字从竹从肃,肃亦声。“肃”本义为“千针万孔”,转义为“风声尖锐地漫天呼啸”。“竹”与“肃”联合起来表示“一种模拟风声漫天尖锐呼啸的竹制吹奏乐器”。本义:一种模拟风吹声的竹乐器。 【用例】 箫,参差管乐也。象凤之翼。――《说文解字》 箫管弦歌。――《周礼・小师》。注:“编小竹。” 若风之过箫。――《淮南子・齐俗》 箫,编竹为之。长尺五寸。――《五经通义》 秦地吹箫女,湘波鼓瑟妃。―― 唐・韩愈《梁国惠康公主挽歌》 箫韶以随。――唐・李朝威《柳毅传》 使用民族:汉族

乐器概况

相传为舜所造。竖吹。现今所称“箫”,指单管箫。 唐代以前指多管“箫”,即“排箫”。 单管箫的管体一般呈圆柱形,通常有6~8个侧指孔,吹奏时,用手指按孔,可控制不同音高。多管箫为每管一音,无侧孔。排箫的称呼最初见于唐代赵U的《因话录》,《元史》中正式称多管“箫”为“排箫”。 现今单管箫,称“洞箫”。 《通典・乐器》引《世本》:“箫,舜所造。其形参差象凤翼,十管,长二尺。” 今之单管洞箫,唐代以前称“笛”,宋代称“箫管”。 古箫(排箫)有大小之分,大箫称“言”;小箫称“R”。箫的大小也以管数多少来区分,管数多则为大箫,管数少为小箫。 《广雅・释乐器》:“箫,大者二十四管,无底;小者十六管,有底。” 箫,古代用于宫廷雅乐边棱音气鸣乐器。“八音”分类属“竹”。汉唐以来的石刻、壁画以及墓俑保存了许多吹奏排箫的形象。排箫的种类繁多。从管数(也称“数”)组成看,就有十到二十四管不等的十余种。从形制看编管参差排列如凤翼,有呈单翼状的;有呈双翼状的。从制作材料看,排箫除竹质外,还有骨质、石质的。目前所知的最早竹质排箫实物为曾侯乙十三管排箫,距今已2,400多年。最早的石排箫实物为淅川下寺1号楚墓出土的十三管石排箫,用整块汉白玉雕琢而成,距今约2,500多年。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遗址的商末周初长氏贵族大墓,出土的禽骨排箫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实物,距今约30。 箫的起源有二说。一说,出自“籁”。《庄子・齐物论》:“女(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晋・郭象注:“籁,箫也。”二说,出自“a”。龠,甲骨文作“”。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言》:“龠字既象编管。”a古字为a龟。《集韵・平箫》:“箫,或作a龟。参差象凤之翼也。” 唐宋时期的排箫因应用场合或乐种的不同,衍生出“燕乐箫”、“鼓吹箫”、“教坊箫”、“龟兹箫”等。唐代十部伎中,除天竺、康国外,清乐、西凉、龟兹、疏勒、安国、高昌、高丽、燕乐等部伎都采用了排箫,足见它在当时宫廷音乐中的重要地位。一般认为,单管箫出自羌中,四孔,竖吹。汉代也称“羌笛”,简称“笛”。后经京房加一孔,为五孔。汉至唐代一直把横吹和竖吹的两种有侧孔边棱音气鸣乐器统称为“笛”。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李善为之注云:‘七孔,长一尺四寸,’此乃今之长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谓之‘横吹’,非融所赋者。” 魏晋时期,竖吹的单管箫已有六孔,仍称“笛”。故在此以前的竖笛和横笛常被后人相混淆,为了区别比两者,乐家常称排箫为“古箫”。 宋・朱熹《朱子语类・乐》:“今之箫管,乃是古之笛,云箫方是古之箫,云箫者,排箫也。” 直至宋元以后才逐渐把排箫、洞箫、横笛三者较明确地区分开来。依制作材料来分,有竹质(紫竹箫)、陶瓷(德化瓷箫)、玉(白玉箫)、金属(铁箫)、纸质(纸箫)等。 早在《尚书・益稷》中记载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当因韶乐伴奏乐器以箫(当时为排箫)为主而有此称。 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 孔(前5、后1),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了。东晋的桓伊,擅长音乐,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箫),是江南数第一的吹箫名手,地位和声望都已很高。他曾为素不相识的王徽之吹奏过三段乐曲(即流传千古的《梅花三弄》),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魏晋南北朝时,箫已用于独奏、合奏,并在伴奏相和歌的乐队中使用。 清代,清《律吕正义后编》记载:“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a。今箫长一尺八寸弱,从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横吹,无后出孔。”

品种

箫一般为竹制,也有玉制的玉箫和铜制的铜箫等。箫的种类分为: 洞箫:直径为2.2厘米左右,开前五后一六 个音孔通常民间流行的就是这种箫。有种改良洞箫,开前七后一八孔,音量比较大,转调比较方便),洞箫一般用于独奏。 琴箫:直径比洞箫略细,开前七后一八个音孔,音量比洞箫小,通常用于与古琴合奏。一般琴箫会在中间接个铜节,为两节箫或三节箫,目的是为了在需要调调时可以更好地调整曲调以达到与古琴音调一致。方便。 玉屏箫:直径在1.05厘米左右,比琴箫还要细,开前五后一六个音孔,常采用贵州玉屏产的黄色竹子制作,这种箫音量更小,箫外有时雕龙刻凤,一般用于自娱或作为工艺品。 紫竹洞箫,管身较粗,节数不限,音色低沉宏亮,多用于独奏或合奏。 九节箫,管身上有九个节并刻有各种图案或文字雕饰,有的还在下端嵌着牛骨圈。管身外涂黑漆的又叫黑漆九节箫。这两种九节箫,发音淳厚、音色优美,适用于地方戏曲或轻音乐,有时也用于独奏或合奏。 现代八孔箫,有一种八孔箫,管径采用洞箫的尺寸,音孔像琴箫一样开了八个音孔,称为八孔箫,吹奏方法与六孔箫(传统洞箫)完全一致,仅在指法上略有不同。这种八孔箫的优点是:音量大,转调方便。一般在艺术院校最常用。

构造

箫由一根竹管做成,较曲笛长,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管内去节中空,吹口开在上端边沿,由此处吹气发音。在箫管中部,正面开有五个音孔,背面开有一个音孔。平列在管下端背面的两个圆孔是出音孔,可用来调音。在出音孔下面的两个圆孔为助音孔,它起着美化音色和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用此孔栓系箫穗为装饰。箫不设膜孔,专业演奏的箫音孔增至八孔,并带有铜插口,可调节音高音低,方便于乐队的合奏。箫依据材质和制作工艺以及音色的专业程度分为:普及箫,专业箫和精品箫。普通箫用紫竹制成,不论节数,外漆树脂漆。对材质的要求低,适合于一般演奏和练习用。专业箫选用档次较高的紫竹,制作工艺精良,适于音乐演出使用。精品箫的选材极为讲究,对竹子的长相,老结度,竹子的发音,振动以及节数都有一定的讲究,其中九节箫更是箫中珍品,都为演奏和收藏。

制作

箫比曲笛长且细,竹制。 制作时,首先要注意选材,吹口和音孔必须在一条直线上,音阶必须准确。 箫的构造较简单,用紫竹、黄枯竹或白竹制作,全长70~78厘米,比曲笛稍长而细,管身内径1.2~1.4厘米,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里面去节中空。吹口开在上端边沿,由此吹气发育音。在箫管中部,正面开有5个音孔,背面有1个音孔,用以控制音的高低,起着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拴系飘穗(装饰绦带)用。 箫的音质优劣,与选用的竹材和制作关系很大。要选用冬至到春分期间采伐的竹子,以生长期在三年以上的老竹为佳,竹质应坚实、分量较重,紫竹以竹花均匀,呈紫褐色的为佳,无虫蛀、干缩、劈裂、蜂腰和大腹等缺陷,管身圆满、纹理细密顺直。 制作时,吹口和音孔须在一条直线上,吹口上方下圆,音孔要圆,并都掏成向内的倾斜形,孔壁要光,内膛应光洁,竹节磨光,两端平整,两端口径不能相差过大,漆饰应美观。在音质上,音阶应准确,不论轻吹重吹,音响都应清丽,不能有空洞或差异的声响。音色应淳厚、优美、圆润。

定调

箫的演奏技巧与笛类似,但不如笛灵敏。 箫的定调不一,常见的为G调,还有F调、C调等。6个音孔全闭时,筒音为(d1),通过超吹,音域由(d1~e3),有两个八度另一个大二度。箫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区发音深沉,弱奏时很有特色;中音区音色圆润、优美;高音区发音紧张。箫的音量较小,乐队用几支箫同时演奏效果较佳。单用一支箫演奏时,配器上要注意音量对比适度。 在箫传统的调名称呼上,不管箫的长短,还是调的高低,凡是六孔箫以第三孔作“1” ,八孔箫以第四孔作“1”,都称为“小工调”,凡是六孔箫的第六孔作“1”,八孔箫以第八孔作“1”都称为“正宫调”,凡是六孔箫以第四孔作“1”,八孔箫以第五孔作“1”,都称为“凡字调”,凡是六孔箫以第五孔作“1”,八孔箫以第七孔作“1”都称为“六字调”,凡是筒音作“1”,都称为“乙字调”, 凡是第一孔作“1”,都称为“上字调”,凡是第二孔作“1”,都称为“尺字调”。

笛和箫

笛子横吹有膜孔,箫竖吹且没有膜孔,但有后音孔。箫亦称“a”、“}”、“a”等等。有的音乐词曲是这样说明的:古代乐器,竹子制作,上有音孔象笛子。没有说明是横吹还是竖吹。也有短的竖笛,不贴膜,音色在笛箫之间,更接近笛子。那么,在远古时代,不贴膜的横吹乐器与竖吹乐器各方面区别不大,音色更接近箫。关于箫与笛的起源,说法不一,据《周礼》记载,周代的雅乐中已用到“a”。与笛同音同义。但a为竖吹,并非横吹之笛。另相传此种乐器原出于羌中,汉代称“a”。最初为四个指孔。西汉京房加1孔,成为5孔,晋代的a已有6个指孔,与现代的箫相似。随着考古专家的发掘,湖北随州出土两支春秋战国时期的横吹。开6孔,形制与竹笛极为类似,只是一端封闭。魏晋时,已作为乐队中的主奏乐器。唐时,出现了前6孔,旁1孔加竹膜的笛子,称七星笛(《乐书》)。到了元代的龙笛,已与今天的6孔竹笛完全一致。至此。笛与箫的概念已基本澄清:横吹为笛,竖吹为箫。那么,究竟哪种乐器最先为人们所创造并使用呢?从人体身体结构来看,竖吹更符合人体正常的动作状态,而横吹则需要一支胳膊向旁边,而另一支胳膊则需要超过前胸到身体另一侧。所以应该竖吹在前,横吹在后。但由于横吹音量大。传得远,加上膜以后音色清脆,明亮,表现力强,吹笛子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箫的音量较小,音色柔和,甘美而幽雅,适于独奏和重奏。吹奏音量小是由于箫本身结构所致。箫的吹孔很小,并且依管壁厚度向内倾斜,这样吹奏时气流一大反而吹不响了。箫适于演奏低沉委婉的曲调,寄托宁静悠远的遐思,表现细腻丰富的情感。幽静典雅,回味无穷,知音难遇,陶醉其中。对我们当今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来说,它无疑能使诸君领略到质朴的美,返璞归真,松弛崩紧的神经,追求情绪中的安宁,使思维意识随之升华,得到美的享受。

演奏知识

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和打音等,但灵敏度远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垛音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而适于吹奏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箫不仅适于独奏、重奏,还用于江南丝竹、福建南音、广东音乐、常州丝弦和河南板头乐队等民间器乐合奏,以及越剧等地方戏曲的伴奏。在古曲《春江花月夜》中,一开始洞箫奏出轻巧的波音,配合琵琶模拟的鼓声,描绘出游船上箫鼓鸣奏的情景,在整个乐曲中,箫声绵绵,流畅抒情。 此外,琴箫合奏,相得益彰,委婉动听,更能表达出乐曲深远的意境。

演奏姿势

箫的演奏姿势有站式和坐式两种,演奏时一定要保持身体的自然状态。 (一)立式 独奏或重奏时一般采用立式。两臂自然向前,两手持箫,手指自然弯曲,胸部和腰部要直,但不能挺胸鼓肚,头部向前但不能前倾更不能后仰。双肩和双肘自然下垂,切忌耸肩。箫放在嘴上时与身体约成45度角,因为角度太小了容易低头,太大了又容易扬颈,这样不但姿势不雅,也影响呼吸。两腿站定,两脚稍稍分开,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之间。 (二)坐式 合奏或伴奏时一般采用坐式。坐式上半身和立式完全相同。座椅高低要合适,切忌一条腿架在另一条腿上,这样不但姿势不雅,同时也影响正常呼吸。 吹箫姿势是最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特点的,因此持箫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保持人体自然状态,便能很快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

呼吸方法

正确的呼吸方法对于吹奏管乐是十分重要的,一般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正确的呼吸方法对于吹奏管乐是十分重要的,中国民间吹管乐非常重视用“气”,气息运用得当,才能较长时间的自由演奏,否则,吹一会就会感觉累,还可能有胸闷气短的现象,时间长了,于身体不利,所以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至关重要。 呼吸方法可分为三种: 胸式呼吸 完全用胸部控制气息,气吸到肺里后,由胸部向外挤压,这样,吸气量不能达到最大值,气流不稳定,气息也不能持久,身体易感疲劳,这种方法不好控制气息,也有损健康,所以一般不提倡采用胸式呼吸方法。 腹式呼吸方法 吸气时将横隔肌下沉,尽量扩大腹部与腰部,民间说法叫做“气沉丹田”。呼气时,丹田要绷住劲,一点一点均匀地将气吹出,经过反复练习,这种呼吸方法是能够掌握的。腹式呼吸能有效的控制气流,均匀的将气吹出,还可根据音乐需要增强或减弱气流强度,做出强弱变化和腹颤音效果,是一种正确的呼吸方法。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吸气时胸部、肋部、腹部、腰部同时向外扩张,最大限度地将气吸入,这样肺吸入的空气量比前两种方法都要大。 采用胸腹式呼吸时。当整个呼吸肌肉组织联合工作时,呼吸肌肉所承担的负荷分布得非常均匀,这样,呼吸肌肉不易感到疲乏。 综上所述,初学者首先应学会腹式呼吸,熟练后再加上胸部扩展动作,就是胸腹式联合呼吸。 练习时先用鼻子将气慢慢吸入,这时就能体会到腹部自然向外扩张,腰部也有向外扩张的感觉,这就是正确的自然呼吸的感觉,以后逐渐加快吸气速度,再试着不改变腹部、腰部动作的情况下而改用嘴吸气,这样你就掌握了腹式呼吸的正确吸气方法。吹奏时随着气的呼出腹部逐渐收缩,但丹田一定要绷住劲,找向外拉的感觉,这就是控制。

口形介绍

口型是指吹箫时口的形态,它包含了“风门、口风、口劲”三方面的因素。正确的口形才能发出良好的音色。 风门是双唇间椭圆形的空隙,供气流通过。风门的形状是决定口形的主要因素。口风也称为气的流速。口风的急缓(气的流速快慢)主要靠丹田气控制。口劲是控制风门大小和口风急缓时上下唇肌和面部肌肉收放时所用的力量。吹奏时的口形是千变万化的,他的变化集中表现在风门大小、口劲大小及上下唇的移位上。 吹奏时唇部肌肉自然贴住牙床同时两边嘴角稍稍收缩(像微笑一样),使上下唇肌的力量点集中在中间使双唇中央呈椭圆形风门,舌头呈自然状态,口腔稍有扩张,上下唇的位置要求前后基本一致,但上唇略微向前,吹奏时唇肌受气流冲击而自由向前游动,这样在唇肌控制下的口形是正确的口形。风门应对准吹孔,下唇贴住吹孔内侧的边缘,盖住吹孔约四分之一处,将气流汇成空气柱,以“呜”的嘴形来吹奏,以求气流的集中和稳定。口形随着音的高低变化而变化。吹低音时风门放大,口风较缓,口劲较小;高音时则相反。 掌握好风口、口风、口劲之间的关系是吹好箫的关键因素。

指法训练

指法训练的目的是使每个手指既能独立活动,又能相互配合,使手指动作灵活、迅速、持久。 持箫的动作:双臂向前,两手持箫,手指自然保持弯曲,要求肩部、臂部、手部及手指一定要放松,不能僵硬。这样,才能做到手指动作灵活、均匀、迅速、持久。 第二,手指要有弹性,并保持一定力度,这样按闭音孔时才能严密不漏气。手指抬起时,则需要迅速放松。 第三,开放音孔时,手指一般不宜抬得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手指肚和音孔的距离会加大,动作不能迅速完成,会影响演奏速度;过低则影响发音的音准和音量。一般来说,手指抬起时,距离音孔二至三公分为宜。如果演奏速度较快,音符时值较短因而音符变化较快较多的乐句时,手指抬得应稍低;而演奏速度较慢,音符时值较长的乐句时,手指则应适当抬高。

颤音

颤音的效果与弦乐器上的颤指相似,练习时要使每个手指都能独立打颤,颤音的快慢要根据乐曲的感情和速度而定。 颤音,又称“打点”,或称“擞音”,效果与弦乐器上的颤指相似。 颤音的奏法是:先将本音发出,紧接着均匀、迅速开闭本音上方二度音孔,使本音与其上方二度音快速,均匀的交替出现。颤音用“tr”来标记。 二度颤音:开闭本音的上方二度音孔。除了常用的二度颤音外,还有三度颤音、四度颤音(不常用)等。三度颤音就是开闭本音的上方三度音孔。 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如内蒙古、西藏等民间音乐中常用三度指颤音。 颤音的快慢(手指运动的频率)要根据乐曲的感情和速度而定。 颤音是一种常用技巧,在练习颤音时要使每个手指都能独立打颤,三度颤音是两个手指同时动作,要求迅速而均匀,不得忽快忽慢。颤音的练习要求一次能达到十五秒钟之久,相当于慢板的八拍左右。 在实际演奏中,颤音有由慢渐快的,也有由慢渐快再渐慢回到本位音不颤的。

指震音

指震音是用手指在音孔旁或音孔上作均匀迅速的扇动或开闭,发出一种与气震音相似的音。 指震音在音孔上的震动分为“本位指震音”,“下位指震音”。 (1)本位指震音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手指在这个音孔的下半孔进行上下震动。 第二种是手指在这个音孔的旁边,还可以加上其下方各指同时在本音孔的旁边快速均匀的震动。只接触音孔边缘,接触的面积越小越好。 第三种是如果在音孔上方震动,则手指不接触音孔。 (2)下位指震音: 按发音本孔的手指抬起后,不做任何动作,而其下方音孔的一指或数指,在音孔上或音孔旁进行震动。 由于手指震动的快慢速度不同,它起到的效果和用途也有根本的不同。当手指震动快时(约每秒钟五次),所得到的是一种微妙而柔弱的效果。它常常是伴随着特长音或弱音出现,江南丝竹乐常用指震音技巧来表现江南美景。当手指震动慢时(约每秒钟两次以下)所得到的是类似气震音效果。但它没有气震音那样舒展和内在,又因为它只能在本音的音高以下发音,音强的震动幅度较小,所以实际应用不多。

倚音

倚音是本位音的辅助音,是对本位音的装饰润色,在演奏时要吹得轻巧而短促。 倚音是一种装饰音。它在本位音之前出现,并倾向于本位音,使本位音有一种丰富的特殊色彩。倚音用较小的音符写在本位音的左上角,并用连线与本位音连结起来。 本位音前只有一个倚音音符时称为“单倚音”。单倚音有上下之分,比本音高的叫“上倚音”;比本音低的叫“下倚音”。本位音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倚音音符时称为“复倚音”。 在演奏倚音时要吹得轻巧而短促,因为倚音是本位音的辅助音,是对本位音的装饰润色,它帮助发出主音,倚音的演奏时值一般在前半拍的开始部分或有意在正拍之前,正拍时正好连上本位音。不得将倚音任意拖长或吹在强拍上,否则就会喧宾夺主了。

叠音

叠音是在演奏两个同度音时,在第二个同度音的上方二度音孔用手指急速地开接一下,使这两个音有一种重叠的感觉。 叠音的记号是“又”。不在乐谱上写小装饰音。 叠音可以说是一种“极快速的装饰音”,不能把叠音奏成倚音。要记住倚音是在第一个音符之前出现。叠音的手指动作在第一个音符之后。倚音再短暂也有一个过程,而叠音第二个音的手指动作和第二个音的拍子是同时的,我们只能感觉它的存在,因为手指的急速开闭,本音的上方二度音是不占时值的。因此称叠音是一种极快速的装饰音。它巧妙地丰富了两个音之间的关系,使两个音既分开,又形影不离,造成一种悦耳的色彩。 民间还有一种叫做“唤音”的加花手法,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叠音奏法。它不仅仅用于两个同度音之间,在任何音程的任何音上都可以使用,尤其是戏曲或民间乐曲中应用较为广泛。其发音方法同于叠音,不过叠音一般是标记在曲调上,我们在吹奏时要有意识的重视它。“唤音”吹法则是无意识的叠音吹奏,它不但出现在两音之间,并且在任何音符都有可能出现,它是没有什么标记的,只是要以旋律进行得流畅生动为标准。

打音

打音是在吹出一个音或两个同度音时,在这个音的音孔上急速地用手指打动一下,要求手指“灵、准、稳”。 在吹出一个音或两个同度音时,在这个音的音孔上急速地用手指打动一下所得到的效果叫做“打音”,记号是“扌”。 打音与叠音不同的是:叠音的演奏方法是用本音孔上方二度音孔发音,而打音则是在本音孔打动发音。它的实际音高是本音与下方二度音的急速重复。如在演奏中遇到“1”音时,用打音所得到的实际上是“71”的效果 打音的用途和色彩与叠音大致相同,特别在江南的一些乐曲中,打音是一种常用技巧。在内蒙古或西藏的乐曲中也有应用,不过手指动作较慢,类似倚音。 在练习打音时,手指要“灵、准、稳”。所谓“灵”是指法要灵活,发音才能不死板;“准”是手指要打在音孔上,不能有虚音;“稳”是要求我们在运用打音时不能忽快忽慢,不能影响原曲速度,打音的.时间要恰如其氛。

赠音

赠音是在本音结束时,迅速轻快地带出一个装饰性的、时值极短的音,由演奏者根据乐曲的感情、风格适当运用。 赠音与倚音相反,在本音结束时,迅速轻快地带出一个装饰性的、时值极短的音。赠音没有专用符号,在练习曲中,我们把赠音用较小的音符标在本音后面,并用连线与本音连接起来;也有将赠音的偏旁部首“贝”做为赠音的标记。 赠音在本音之上之下都可以,二度、三度、四度、五度都行,一般三度四度比较常用。 赠音由演奏者根据乐曲的感情、风格适当运用。赠音在江南丝竹(和南派音乐)中应用较广。 赠音的吹奏方法:当本音在结束前的一刹那,立即停止吹奏,同时用手指将赠音带出。呼气停住的时间一定要准确、果断,这样才能与手指很好的配合。停早了,赠音做不出来;停晚了,造成赠音时值太长,就不是赠音了。

波音

波音是在吹奏本音时,迅速将本音上方二度音孔开闭,回到本音。 波音有两种:单波音和复波音,复波音在单波音的基础上再次开闭一次音孔。 演奏波音的要求是:手指一定要干净,利落、有弹性。波音也是演奏中经常用到的装饰音技巧之一。

滑音

滑音是用手指和气息的作用使音程之间发出一种连贯圆滑音的技巧,其效果与弦乐器上单指抹弦相似。 滑音是用手指和气息的作用使音程之间发出一种连贯圆滑音的技巧。民间又称“抹音”或“捻音”。滑音是用手指在音孔上的逐渐依次开放或关闭,其效果与弦乐器上单指抹弦相似。 滑音是一种最常用的手指技巧。它使音程关系从级进改变为滑进,因而适应于一些优美宛转的旋律或戏曲人声的模仿,尤其在北方乐曲中应用得最为广泛。 滑音分上滑音、下滑音、复滑音三种。 (1)上滑音:由较低的音开始上滑到另一较高的音,叫做“上滑音”。其奏法是:使手指由较低音的音孔向较高音的音孔,顺次逐个圆滑地渐渐抬起,即使手指由下而上地逐渐开放音孔来发音。同时,气息要由缓渐急,并使风门由大渐小,口劲由小渐大。 (2)下滑音:由较高的音开始下滑到另一较低的音,叫做“下滑音”。其奏法是:使手指由较高音的音孔向较低音的音孔,顺次逐个圆滑地渐渐落下,即使手指由上而下地逐渐关闭音孔所得到的效果。同时,气息要由急渐缓,使风门由小渐大,口劲由大渐小。 (3)复滑音:由低到高又到低或由高到低又到高的音。

筒音5

的指法 将箫的所有音孔全按住所发出的最低音叫做“筒音”。箫的调(或者说什么调的箫)标在第三孔上。第三孔的音作为这个调主音1。筒音作为5,那么开第一孔就是6,以此类推,第二孔为7,第三孔为1。第三孔旁边标一个英文字母G,就是G调的箫。第三孔旁边标着F,我们说这支箫是F调的。第一孔下面标着的音是筒音。第三孔是G,筒音是D,D音是G调的5。第三孔是F,筒音是C,C音是F调的5。第三孔是A,筒音是E,E音是A调的5。推算的方法,第三孔为1,下行四度为5,正好是筒音。我们习惯上以筒音的唱名,区别于不同的指法。筒音5指法是最常用的指法,也是本调指法。因此,要相当熟练地掌握筒音5指法是学习吹箫的关键所在。我本着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总结并整理这些文字,以使广大爱箫的朋友们能够循序渐进,通过练习,达到一定水平。通过后面指法表可以看出,中音区4、5和高音区4、5这四个音都有两种指法。在做指法练习时,两种指法都要练,熟练以后,吹奏乐曲时怎么方便,哪种指法顺手,就用哪种指法。练习五声音阶、七声音阶时,开始要放慢速度,然后逐渐加快。不是一遍练习里面由慢渐快,而是一种速度保持从头到底,然后第二遍时再换另一种速度。如第一遍每分钟保持60拍(还可以再慢),第二遍每分钟80拍,第三遍每分钟120拍(还可以更快)等。三度、四度、五度音程综合练习,不但可以继续练习手指的灵敏性,还可以提高练习者的音乐素质。练习方法也是由慢到快。通过视奏可检验音阶的练习结果。当然不是说只有把音阶练得滚瓜烂熟,相辅相成,反过来再练习音阶又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筒音5指法,可以用任何调箫进行练习。但为了照顾大多数音乐爱好者练习的方便和初学者最适宜用的箫以及一般演出时经常用的调,我们选择三孔1为G音的箫,也就是G调箫作为练习用箫。

筒音作1

筒音作为1是一种常用的指法。这是音名、唱名、调性完全统一的指法。用G调(三孔1)箫,筒音作为1(唱名),筒音是D(音名),那么所吹出的音阶就是D调(调性)。其它调箫以此类推。筒音作1时要注意7这个音。7的指法是将所有指孔全部打开,中音7和高音7一样,只有这一种指法。吹7音时请注意音准。一般的箫筒音作1时指孔全部打开吹7音,音高还有点偏低,那么我们就要从气上加以控制。 具体做法是:气息加强一点,风门略小一点,将箫往下压一点,这样等于吹孔向外翻,将7音校正到准确音高位置。以上所说的动作,只是一点点,此种方法也适用于其它音孔。如果某音略高,那么动作正好相反,气息减弱一点,风门略大一点,将箫往上抬一点,这个音就能略低一点。当然不能所有的音都这样做,要是不准的音孔太多,就该采用其它方法调整音孔了。

筒音2

筒音作为2也是常用指法之一。用G调(三孔1)箫筒音作为2吹出的音阶是什么调呢? 有两种推算方法, 一是从筒音D往下数,D是2,C是1。筒音2是C调。 一是从三孔G往上数,四孔A,五孔B,六孔C(半孔),D是2,G是5,C肯定是1,C调。 筒音2所注意的指法有以下几种,第二孔按半孔为4音,也可以用*指的方法,这种*指方法吹出来的4音偏高。过去民间艺人常用这种指法,一般都采用按半孔指法。中音1、2和高音1、1各有两种指法。 筒音6的指法 筒音作为6这种指法,不是常用指法。由于半孔较多,不宜控制,所以练习曲难度相对比其它指法难度大。但是筒音6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指法,而且别的指法不能代替,因此花时间练习筒音作6的指法是十分必要的。 筒音作6上行小三度是1,用G调箫练习筒音是D。D等于6(全按),E等于7(开一孔),F等于1(一孔全开,二孔开半孔)。那么,筒音作6的指法是F调。筒音作6时的第二孔,第五孔,第六孔都要开半孔。中音区的1、4、5、6和高音区的1、4、5、6都有两种指法。 箫-心境 古有横吹笛子,竖吹箫。 在吹箫的时候最好是要保持着一种平和,安宁的心境。箫是一种来自于大自然的乐器,是受到大自然的灵性锁所滋润的。箫声,是一种似远在深山,若入幽谷的空明,在演奏时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才能真正的将这种美妙的声音表现的更好。 不过,这是对于一般的人来说的。当你做到书上所说的所谓人箫合一的时候就无需了。正如我在黄山游玩遇见的老人一样,空明中充满了对人世的感悟,情感丰富多姿啊! 箫,演奏中似乎早已没有古时那种味道了。多的只是纷杂的世俗况味,抹杀了它原有的灵动。

篇7:二年级音乐《箫》的教学反思说课稿

关于二年级音乐《箫》的教学反思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是zz小学的xx。

今天我反思性说课的内容人音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7课《跳动的音符》中的歌曲《箫》。下面我将结合我的课堂教学实践、课后反思后,将本课的再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歌曲《箫》是一首2/4拍,五声徵调式,抒情优美又不失愉快欢乐的汉族民歌。歌曲旋律悠扬,节奏较为宽松,以八分、四分音符节奏为主,偶尔在小节中出现附点四分音符。

二、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处理,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演唱歌曲《箫》,感受歌曲所表达的优美抒情的情绪,体验歌曲所蕴含的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演唱、表演等形式学习歌曲、表现歌曲。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运用连贯的气息,用舒展、流畅和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箫》。在歌唱中唱好一字多音的乐句,能够按乐句进行呼吸。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通过演唱歌曲《箫》,让孩子们感受歌曲所表达的优美抒情的情绪以及流畅舒展的旋律。能用连贯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来表现优美抒情的歌曲。

教学难点:

能运用连贯的气息和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箫》,唱好一字多音。四、过程分析:

在教学本课时,我尽可能选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我采用音乐导入法导入新课,先让学生欣赏箫与钢琴合奏的乐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做好思想和情绪的准备,在饶有兴趣的情境中投入学习。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对箫这个乐器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理解歌词做好铺垫。

通过上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对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将歌曲《箫》的第一乐句作为发声练习曲,让学生在聆听、练唱中熟悉旋律。揭示课题后通过初听整体感知、复听哼鸣模唱、再听寻找相同乐句,三次的分层聆听熟悉全曲旋律。接着通过聆听老师范读歌词,让学生记住歌曲的结构,帮助他们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在突破重难点时以问题“歌曲中哪一句唱起来有困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解决歌曲的难点。歌曲中最后一句一字多音是本堂课的'难点,让学生反复听唱,引导学生气息平稳的唱歌,以及如何换气,在哪个位置换气。

在歌曲感情处理方面要求声音既要明亮、甜美,突出民歌的风格,又要连贯、抒情,体现旋律的特点。当学生初步会唱歌曲后,指导学生用抒情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箫》。教师用自己的示范表演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本单元的单元课题为“跳动的音符”,基于不脱离单元背景的思考,我设计了音乐创编环节。音乐是一门及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课标中提倡引导学生通过即兴创编等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合作游戏了解5个音的变幻能创造出很多美妙的旋律。

在上这节课前,我曾精心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在没有进行教学实践前总觉得这样的设计应该算是完美的。但是上完这节课后,感觉到有不足之处。出于对学生不熟悉,与学生配合交流不够好。如果我能在一开始就信任我的孩子们提供给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充分发挥孩子们对音乐的独立见解,或许更能让音乐变成孩子们自己的音乐 。

有反思,就有进步,相信我能够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成长。以上是我的反思性说课。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篇8: 箫字组词

箫字组词

下为该词语的应用范例和释义说明(下面也包含“箫”的所有组词,收录量在行业领先。)。

1、洞箫

造句:《洞箫赋》是现存最早的音乐赋,它使汉代音乐赋的创作模式得以完成。

解释:箫,因不封底而得名。

用箫字组词的`所有词语大全:

【所有组词列表】:碧箫、韶箫、颂箫、饧箫、文箫、箫勺、箫局、箫韶、箫史、循箫、云箫、短箫、大箫、

琼箫、秦箫、齐箫、鸣箫、龙箫、鸾箫、林箫、角箫、排箫、箫笛、箫谱、箫笳、雅箫、箫干、箫鼓、箫孔、

箫籁、箫台、箫吟、箫管、箫侣、箫吹、笳箫、横箫、鼓箫、凤箫、风箫、宫箫、洞箫、楚箫、鼻箫、吹箫、

玉箫、笙箫、苇箫、吴伯箫、箫铙歌、箫管竹、吹箫客、楼船箫鼓、凤管鸾箫、吹箫女子、吹箫散楚、吹箫吴市、

吴市之箫、吴市吹箫、夕阳箫鼓、品箫弄笛、弄玉吹箫、剑气箫心、剑态箫心、箫韶九成、箫心剑态、玉箫金管、

村箫社鼓、笙箫管笛、玉人吹箫、吹箫乞食、凤箫鸾管、凤箫龙管

楼字的拼音和解释:

1、箫字的拼音是xiāo ; 2、箫字的解释:(名)管乐器;用竹管做成。

篇9:箫纲简介

江南弄三首选一采莲曲箫纲 桂楫兰桡浮碧水,

江花玉面两相似。

莲疏藕折香风起。

香风起,白日低,

采莲曲。使君迷

【作者】

503-551,字世缵,小字六通,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市西北)人。梁武帝第三

子。追谥简文皇帝。六岁能文,被其父称为吾家之东阿(曹植)。为太子时,

同徐攡、庾肩吾等共倡“宫体诗”。

【品评】

采莲舟在碧水上荡漾,江水在霞光辉映下灼灼闪光,宛如朵朵红花;而舟

中少女的脸颊也染上了红霞,故而有“江花玉面两相似”之感。碧水、江花、

玉面,人与景相关,红碧白三色相映,组成了十分美妙的江南水乡风情图。大

约已是秋初时节,故而晚荷稀疏,莲藕将成,阵阵清香袭人。在这香风四起,

夕阳低斜的江面上,采莲女扬声唱起了宛转的采莲歌,她的心上人怎能不为之

心动神迷呢?——这个结尾有声有色,别有一种妩媚风流的情韵。

篇10:箫声残

残破的箫声呜呜然,

惨碎的落叶瑟瑟然,

记忆从远方飘来,

唤醒了尘封的誓言,

那是你吹出的箫声,

那是我洒下的落叶,

你离去的背影是远方的记忆,

浮在嘴角的浅笑,

溢着沉痛的鲜血。

孝义第四中学高三:李贵虎

篇11:断剑残箫

断剑残箫

本篇高一作文是由本网网收集于网络,欢迎浏览!

用一支断了的箫,描摹

已不复存在的湮远朝代。

月光惨淡。

竹林深处,我的剑

只是飘逸开来

去探寻江南深处的'最后一场残雪。

三生石前,最多的不是相思泪;

啼血的杜鹃,殉情的鸳鸯

还有耿耿于怀的人,身背重剑

飘过宋词一样的王朝,寻仇。

剑法的境界

小我,忘我;大我,无我。

梅花探雪,俯仰流连。

所谓的剑,终究无法

敌过,那一杆冰而冷的,洋枪。

老舍的《断魂枪》结尾说道:不传,

不传,还是不传。

或许,终究有一天,剑会断,

剑法更是一去不复返。

梦中已是,剑随心舞,无剑胜有剑。

醒来,月光如华,摸着那柄已是锈迹斑斑的剑

苦笑到:无他,无他。但少剑法,

些许耳。

那天的月光,那夜的泪珠

定是,格外滚亮。

今日重读老舍先生之《断魂枪》,偶有杂感,抒之。

篇12:箫尽透

渺渺夜空,星稀雾浓。寒月重,泪言懵懂。筱筑迎风,烛音绕笼。湘乐涌。晨寺鸣钟,负尽华荣。势汹汹。竹溪叶重,清歌漫梦。灯芯浓,伊人独空。湖上楼鸿,酌觞相拱。菡萏弄,行人纷涌。曲阁未终,新绿川芎。恋懵懂,风铃悠中。痴荻花蓉,乡园草茸。青苔笼,院落梧桐。江月楼,轻风皱水流,影未收,花徒留,相思泪倾就。旧桥口,浅烟入青柳,玱未休,景徒朽,怅惘箫尽透。萍泛舟,白衣拂红藕,弦未守,雨徒漏,愁化酒临候。泪湿案牍残缺砚台。韵律还在,却铺满了繁华的尘埃。

高一:郭颖

篇13:箫史曲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一共八句,此诗以箫声为题实则借箫声寄托了作者的感情,这首诗是南北朝著名的诗人鲍照所作,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欢迎大家赏析~!

箫史曲原文:

箫史爱长年。

嬴女{郄[去]阝}童颜。

火粒愿排弃。

霞雾好登攀。

龙飞逸天路。

凤起出秦关。

身去长不返。

箫声时往还。

翻译:无

赏析:无

作者资料:

鲍照(约4~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南桥镇),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鲍照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元嘉期间(424―453年)被宋文帝刘义隆聘为国侍郎。孝武帝即位后,为大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任魏陵(今南京市)令,转永嘉(今温州市)令,后任朐海王刘于顼的前军参军、迁军刑狱参军,人称鲍参军。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鲍照26岁,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但没有得到重视。他不死心,准备献诗言志。有人劝阻他说:“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鲍照大怒:“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之后,他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浚的侍郎。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任海虞令,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为秣陵令,转永嘉令。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为前军参军,刑狱参军等职,掌书记之任。孝武帝死后,太始二年(466年),文帝十一子刘杀前废帝刘子业自立,是为明帝。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刘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鲍照有一妹鲍令晖,也善文学。

篇14:箫的散文

箫的散文

那时我住在山中,夜里毫无预感的就突然响起了萧声,萧声远远飘来,若隐若现,却一下子让我颤栗不已。

在这样的山中,又是这样的夜晚,萧,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乐器了,他的声音由于山林起伏的坡度显得有些滞涩,由于露水与风显得有些潮湿,由于树枝与鸟兽的撕扯它磨起了一道毛边,由于荒冢与夜色它还沾上了几丝诡异,等经历了这么多周折,辗zhǎn转到我身边时,萧声早已经不成曲调了。那些日子里,那些铺满竹叶的夜晚,我就一直被这管萧折磨着,吞噬着,那是痛苦的愉悦,那是无心无欲旷绝千古的禅境,再没有什么奢侈能超过一人独对一管萧声,我几乎相信这世上只剩下我和萧。

萧,我轻轻读他的时候,倒像是叹了一口气,他的名字天生就是低音,你无法大声喊他,他是朴素的,淡雅而不张扬,就像磨沙的'陶器或洗旧的丝绸。而每次听萧我都能闻到一丝苦味儿,说不清是哪种苦,既像苦丁茶在舌尖的清苦,又有点像刚刚割过的青草在鼻端的生苦,更多的时候他离我的眼帘很近,那是一种大悲无泪的涩苦。萧的音韵无疑是低调的,甚至有些压抑喑哑和憔悴,而静夜里的低语却能让整个世界听到。

我从未摸过萧,心里有点怵,总觉得那是在摸一个相约了千年却又从未谋面的熟悉而又陌生人的手,我暗自揣测那感觉一定有点凉有点湿有点浮,在黑暗中,我找不到这萧声确切的位置,吹萧的又是何人,但我认定那一定是个男子,是个心灵受过重创,在情感上有着深刻隐痛的男人,他一袭黑色的长衫,心高神远的坐在影子的边缘,他郁郁寡欢,落落寡和,他的清冷与孤寂一直从骨子里渗出来,即使在白天遇到他,你都会错觉那是在月光微凉的夜里。萧对于我是一种忧郁中的忧郁,它总是能够碰触到 我的手够不着的伤口,萧声隔着岁月的山路,隔着空山悠谷,隔着夜,隔着梦,隔着痛,在这静夜里,只为我一个人悠悠的吹响。

篇15:青箫抒情散文

青箫抒情散文

我是在深秋一个满月的夜空下走进这个山村的。大山里沒有足够的平地把村民的房屋集合在一起,但山里村庄是别致的。山中能有一块平地实属不易,起一幢硕大的四合院,有食堂、旅舍、小卖部,当然也有村委会的办公室,自然就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山民的农舍依着自家的自留山,寻着背风向阳的山坡山凹,星星点点地散落在四周环抱的山峰上。入夜农舍的灯燃起,如同半空里稀疏的星辰。

我是和几位驴友翻了几座山来到这儿的。洗漱完毕,夜已深沉,今夜的.满月格外浓郁,四合院的房檐似一个镜框,把天璘般的明月镶在右上角,仿佛能攥出乳汁的月輝流满了整个院落,甚似一池恬恬的秋水。不能浪费了这月光的沐浴,一杯清茶刚坐定,须臾间一曲浑厚的箫声随着月色渗透过来,我如中了印度魔笛,不由自主地寻声走去。

朗朗的月光照在崖壁上,崖壁'下有一仄农舍,坐在门前石凳上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精瘦的老人,他鼓着双颊,轻巧地运用着多节的手指,雕塑般地吹奏着一管青箫。老人每晚必是几曲之后才肯进屋休息。似乎已成定制。

“唉,年老喽,瞌睡少喽,做不了大事只这点能耐喽,宁心静气的曲子,给大家一个安稳吧。”

山里的深秋,夜静的秋凉徐徐降临。

第二天寻着村民追问,才得知他是随着“老三届”插队落户的音乐学院的知青。由于当年成份不好,加之亲人已逝,便不再返城,娶了当地的姑娘,在村里的学校做了音乐教师,老伴去逝没再续弦。如今村里的孩子少了,学校集中在一个地方,他也退休了。可他放不下他的音乐,放不下他的学生,每天三邻五村的跑着,上门去教那些有爱好有天赋的学生。不论走到哪家都把他当着亲人。但每晚他都会返回家中,在门前准时为村民吹奏几曲,让村民们享受着他给予的优雅和美妙,已成难舍的习惯。

村民们讲,如果有一天,不再有老人的箫声,还真不知如何是好呢。

我在理解中重新回味着昨晚在这空宁的山谷里飘然翻飞的箫声,入驻心灵的天籁之音。

我顺着绝壁悬掛的一条小道走去时,老人已在半壁的道旁砍一根青竹,背后背着一把胡琴。这儿的青竹满山遍野,不似江南那种粗大的竹筒,做成箫笛的材料随处可取。老人竟然还有这门手艺。

“前几年山里人穷,买不起乐器,我就学会了制琴”。

“现在不用了吧”。

“大家伙还是喜欢我做的箫笛,谁要我就给谁”。

难怪老人手中永远是一枚新竹做成的青箫。

挥挥手,我要离开这里了,回望着昨夜月空下的“雕塑”,吹箫人的人生永远定格在这边远的山村。我猜想他是可能走进音乐殿堂的,命运却给了他另一个舞台。一头花发、一把弯镰、一枚青箫、一身褪色的兰布衣裤、一双套进裸脚军黄色的”解放鞋”、背在身后白粗布袋里的乐琴,组成了在崖壁上行走的背影。

我每走过前面的一个山村,总能隐约地感到身后传来断断续续的箫声,为教学示范、为村民演奏,在村民围坐着的场地中,上演着吹箫人的人生。

篇16:箫声作文

箫声作文

走进林子,那与袅袅炊烟融为一体的箫声渐渐近了。

一切是那么恬美安逸。风儿轻轻荡着,落叶缓缓飘着,尘土沉沉地睡着。

箫声若隐若现时而缭绕,时而低沉……那轻飘飘的云烟,也无法如此淡远优雅。箫声又突然明朗万分,泉儿的叮咚歌唱,树儿的沙沙絮语,又把这如此箫声衬托得如水如风,完全融入进了大自然的肺腑之声中。

在林子的.西处,叶缝中,夕阳闪耀着金光,悠扬的箫声中伴随着渐渐黯淡的天色而消逝在自然中……

抗日救亡歌曲演唱会教学设计

歌曲白鸽优秀的教学设计

音乐教案网

《烫火锅》音乐教案

乐器教学论文

波斯市场音乐教案

学习乐器作文

教案音乐

音乐教案

浅谈初中音乐教学评价改革

《箫》教学反思
《《箫》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箫》教学反思(精选16篇)】相关文章:

我是小音乐家教案2023-09-10

忆秦娥·箫声咽原文翻译及赏析2022-06-04

乐器公开教学反思2023-04-06

送别诗——《忆秦娥·箫声咽》2023-01-18

浅谈 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之感想2023-09-08

高中音乐教学案例2022-08-26

音反思2023-07-13

音乐教学评价的范文2023-01-02

二年级上册音乐《同坐小竹排》教学反思2023-03-28

音乐教学案例2023-06-0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