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消极影响及其克服(集锦15篇)由网友“emmakkye”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消极影响及其克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消极影响及其克服
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消极影响及其克服
思维定势又称学习定势或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所具有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由学生先前的活动和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和习惯等构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思维产生倾向性影响,从而使思维活动趋于一定的方向。它对当前学习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
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经常碰到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克服呢?
一、思维定势消极影响产生的原因
1.日常生活概念的干扰。
例如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学生往往易受词的生活意义的影响,如果词的生活意义与几何概念的科学意义一致,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反之则起负迁移作用。
如“垂直”在日常概念中总是下垂,是由上而下,所以当学生在接受“自线外一 点向直线作垂线”时就由于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只能理解点在上方,线在下方这一种情况,以致产生认为点在其它方位时作垂线是不可能的错觉。
2.原有书写格式的干扰。
不同内容的知识,都有规范格式的书写要求。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思维缺少批判、开拓的品质,往往容易产生书写格式的错误干扰,表现为短时间内的不适应。常见的错误有:①计算小数乘法时列竖式②求4的倒数是多少列式为4=1/4;?③将60分解质因数为2x2x3x5=60;④解方程受递等式的影响:4X=80=80/4=20等等。
3.已有知识经验的干扰。
小学生受年龄和认知心理的局限,对数学的本质属性理解不深,容易被非本质属性所述惑,由于已有知识经验的积累限制,对后面新知识容易产生思维障碍。
如低年级学生学习实际数(量)进行比较的方法,小明比小英高13厘米,则小英比小明矮13厘米,到高年级学习分率比较时受前面知识的干扰,看到甲数比乙数多25%,则错误地推导出乙数比甲数少25%。
4.已有认知策略的干扰。
学生利用迁移规律通过已有知识的推导学习新知识,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不失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捷径。思维过程中的正迁移固然对学习有启迪作用,但已形成的认知策略对后继学习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有学生这样计算,产生错误的原因在于受已学过的带分数加减法法则:“整数部分、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的影响,结果误入歧途。
5.新知识对旧知识的后摄干扰。
如学生接连演算几道进位加法后,出现不进位的加法,有些学生仍然在前一 位上进上1后再加,?即先前的演算经验形成一种动力状态,支配了眼前的演算思维而产生错误。再如学习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对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产生了负作用,部分学生分不清公式的适用范围。
6.教师教学习惯的干扰。
某些教师的教学习惯有时也会成为消极定势的根源。低年级教师往往因知识比较简单,教学中总是按照固定的思路(模式)讲课,学生被动地按照一定的程式机械重复地进行某种练习。心理学实验表明:某种单一的信息反复刺激大脑,就会产生思路上的惯性,势必造成知觉偏差,易导致定势的消极效应。如在二年级教学除法应用题时,某教师作这样的小结:列除法算式时总是较大数除以较小数,以致学生认为“3元钱买6支铅笔,平均每支铅笔多少钱?”列为“3÷6”是错误的。
二、克服思维定势消极影响的措施
1.建构促进调整。
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是随着认识结构的扩充和更新而产生,并又随着认知结构的更新与完善逐渐地部分地得到克服。只有建构才有利于“同化”、“顺应”,有利于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如教学周长与面积时,可让学生比较左图中甲和乙谁的面积大?谁的周长长?以防学生受“面积大,周长也较长”这一不正确的经验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扩充完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2.变式防止泛化。
小学生对于相似刺激往往容易产生泛化,这就要求应用变式的规律组织学习。
如“顶”和“底”的教学,可以画出不同位置的等腰三角形,使底边在顶角的上方、右方和其它位置,学生通过这些变式图形,就会排除“底”一定在“顶”下边的定势干扰,防止了思维僵化,从而正确理解几何图形中“底边”、“顶角”这些概念的本质。
3.比较扫除障碍。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避免定势的负效应,把干扰及时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异同、发现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的可利用因素和易混的因素进行辨析分化,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如“一根铁丝长5米,?①截下去1/2米,还剩多少米?②截下1/2还剩多少米?”
可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比较,提高自觉克服负效应的积极性。
4.反馈利于强化。
一般地说,学生初步练习时产生的错误在教师的指导下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
因此教师应及时地纠正学生的.不良思维习惯,强化正确的思维方法。
5.反思克服惰性。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反思与评价的习惯,善于从策略上、方法上评价与反思,?可使学生不拘常规、不死套模式,加速思维的优化与畅通。(1)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善思、会想,如教学4600÷1500时,可启发学生想:①怎样算简便?
②余数是100还是1??为什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提高思维质量。
(2)?多角度多方向的解题。学生解题时常会按习惯了的单一思路去思考数学问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变换思维方向。比较2/17、3/19、5/23的大小,可另辟捷径用统一分子的方法去解决,以克服思维的依赖性、呆板性、懒惰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6.突破促进创造。
消极的思维定势,会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扼杀学生的解题思路,妨碍学生去发现新的东西,既不利于学习,更不利于创造。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突破习惯性定势思维的约束,突破老框框,激发学生开拓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创造性。如修一条长3000米的公路,4天完成了全长的2/5,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工作还需多少天?”可直接列式4÷2/5-4=6(天)。
此外,思维定势的效应同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密切关系,学生学习时如果主动进娶积极思维,并且有自觉克服定势的心理准备,那就有利于建立、发展、强化积极的思维定势,达到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篇2: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消极影响及其克服
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消极影响及其克服
思维定势又称学习定势或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所具有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由学生先前的活动和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和习惯等构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思维产生倾向性影响,从而使思维活动趋于一定的方向。
它对当前学习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
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经常碰到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克服呢?
一、思维定势消极影响产生的原因
1.日常生活概念的干扰。
例如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学生往往易受词的生活意义的影响,如果词的生活意义与几何概念的.科学意义一致,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反之则起负迁移作用。
如“垂直”在日常概念中总是下垂,是由上而下,所以当学生在接受“自线外一 点向直线作垂线”时就由于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只能理解点在上方,线在下方这一种情况,以致产生认为点在其它方位时作垂线是不可能的错觉。
2.原有书写格式的干扰。
不同内容的知识,都有规范格式的书写要求。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思维缺少批判、开拓的品质,往往容易产生书写格式的错误干扰,表现为短时间内的不适应。常见的错误有:①计算小数乘法时列竖式②求4的倒数是多少列式为4=1/4;?③将60分解质因数为2x2x3x5=60;④解方程受递等式的影响:4X=80=80/4=20等等。
3.已有知识经验的干扰。
小学生受年龄和认知心理的局限,对数学的本质属性理解不深,容易被非本质属性所述惑,由于已有知识经验的积累限制,对后面新知识容易产生思维障碍。
如低年级学生学习实际数(量)进行比较的方法,小明比小英高13厘米,则小英比小明矮13厘米,到高年级学习分率比较时受前面知识的干扰,看到甲数比乙数多25%,则错误地推导出乙数比甲数少25%。
4.已有认知策略的干扰。
学生利用迁移规律通过已有知识的推导学习新知识,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不失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捷径。思维过程中的正迁移固然对学习有启迪作用,但已形成的认知策略对后继学习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有学生这样计算,产生错误的原因在于受已学过的带分数加减法法则:“整数部分、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的影响,结果误入歧途。
5.新知识对旧知识的后摄干扰。
[1] [2] [3]
篇3:如何克服学生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小学生在同类知识的学习中,往往思维敏捷,作答迅速,即使是智商较低的学生也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是为什么呢?美国比较心理学家哈罗在对恒河猴的实验中,发现动物在反复进行同类课题的学习中,会逐找到解答这类问题的固定方法,以后学习类似课题时,会大大地提高解答效率,这种现象被称为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一旦形成,一方面会大大提高解决同类问题的速度和能力――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因固定方法的限制,而妨碍对新课题的具体分析,甚至产生错误结论――消极影响。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其思维的片断性、具体性更容易使其产生思维定势。比如:“一块地3公亩,种白菜用去1/4,还剩下几公亩?”常出现3-1/4的算式,这是受整数应用题求剩余的解题思路的影响,又如:“一块地6公亩,种白菜用去1/4公亩,还剩下几公亩?”常出现6×(1-1/4)的算式,这是受分数应用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思路的影响。为什么思维定有这样的消极影响呢?其原因有二:
??首先,思维定势使学生难以摆脱如上二例的前摄抑制的干扰 ,使之不能顺利地按照正确思路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思维定势使旧思路畅通,保留在大脑皮层中的旧痕迹十分深刻,如若没有强烈的持续的新刺激来加以切断,新思路景难以形成和发展,使必须用新思路加以解决的问题无法顺利解决。
篇4:如何克服学生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一、结论须准确,经验要全面。
??小学数学教材是遵循儿童学习的认识规律,依照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来编排的。其知识的传授是分阶段进行的'。起始知识大都是单一或不全面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防止因过早地下结论或简单地归纳出扑面的经验,而干扰了今后的学习。
??跟成年人一样,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也在不断地总结知识经验,但由于其思维仍带有具体性、片断性等特点,因此这些经验往往是不全面的,由此而产生的思维定势对后继知识的学习常造成干扰影响。如初学小数除法时,常出现10÷5=2 、5÷10=2,这是学生在学整数除法时,片面地归纳出一条经验――“做除法都是较大数除以较小数”所引起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时应有所交代,即“较小数除以较大数的除法今后还要学习。”简单的一句话,却能防止学生产生错觉,又为今后学知识“埋下伏笔”。
??二、增强新刺激,更换旧思路。
??德国著名学者费希纳在研究中指出,刺激量与感觉是成正比,刺激量增减10倍,感觉量才增减1倍。有些就只是无法用习惯性的思路去思考,这时就必须有强烈的新刺激才能有效地迫使学生从旧思路旧方法中省悟过来,转移到新方法的思维中。
??例如在教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可设计一高强度的新刺激,又能激发学生求知内驱力的小故事来导入新课。比如,唐老鸭拿1000元叫老鼠替他买一台彩电。熊猫牌彩电原价1000元,提价1/5又降价1/5,咪老鼠付了1000元,把找回的钱塞进腰包,扛着彩电回家。唐老鸭问:“这参彩电多少钱?”“原价1000元,提价1/5,又降价1/5,难道不是1000元吗?”咪老鼠回答。唐老鸭听完嚷了起来!“不对,不对!别耍滑头了。”在这里突出了“提1/5价:又降价,不会等于原价”这一关键问题,具有较高强度的新刺激,切断了学生在整数知识“a+b-b=a这一习惯性的思路,又渴望解开“现价”的谜底。这有利揭示新理知识之间的矛盾,促进新思路的形成。
??三、题组教学,广开思路。
??教材知识的单线型发展,也是造成学生思维定势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此,我在对新接授教材的处理上,常采用题组进行教学。选取的题型一般为基本题与变式题 整体出现,使学生不因结构的定型化而产生思维定势。这也有利于知识的纵向联系。
??基本题:沧海号捕鱼船五月份捕鱼2400吨,
[1] [2]
篇5:定势思维与创造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关系论析
定势思维与创造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关系论析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是当今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全国各地报刊杂志的有关论述比比皆是。仔细研读,发现绝大部分文章均有一种倾向,只要提及创造思维,无不批判定势思维在创造思维形成过程中的阻碍作用,无不强调克服和消除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而对定势思维的积极作用一般都是一带而过或只字不提。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肤浅的、片面的,对加强双基的教学有一定的危害性。究其原因,是对定势思维的内涵认识不清、理解不透。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同行。
一、定势思维的内涵及创造思维的'形成
1.定势思维的内涵及在教学中的表现定势是有机体的一种暂时状态。定势思维是指人们按习惯的、比较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表现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作特定方式的加工准备。具体地,定势思维主要有3种特性及表现方式。
①趋向性。思维者具有力求将各种各样问题情境归结为熟悉的问题情境的趋向,表现为思维空间的收缩。带有集中性思维的痕迹。如学习立体几何,应强调其解题的基本思路:即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②常规性。要求学生掌握常规的解题思想方法,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学因式分解,必须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常规的方法。
③程序性。是指解决问题的步骤要符合规范化要求。如证几何题,怎样画图、怎样叙述、如何讨论、格式摆布,甚至如何使用“因为、所以、那么、则、即、故”等符号,都要求清清楚楚、步步有据、格式合理,否则就乱套。
定势思维通常有两种形式:适合定势思维和错觉定势思维。前者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形成了某种定势,在条件不变时,能迅速地感知现实环境中的事物并作出正确的反应,可促进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后者是指人们由于意识不清或精神活动障碍,对现实环境中的事物感知错误,作出错误解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定势思维,防止学生形成错觉定势思维。
2.创造思维的形成过程
创造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个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结果,并创造出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创造思维的产生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经历4个阶段。①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搜集资料和有关信息
[1] [2] [3]
篇6:定势思维与创造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关系论析
定势思维与创造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关系论析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是当今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全国各地报刊杂志的有关论述比比皆是。仔细研读,发现绝大部分文章均有一种倾向,只要提及创造思维,无不批判定势思维在创造思维形成过程中的阻碍作用,无不强调克服和消除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而对定势思维的积极作用一般都是一带而过或只字不提。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肤浅的、片面的,对加强双基的教学有一定的危害性。究其原因,是对定势思维的内涵认识不清、理解不透。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同行。一、定势思维的内涵及创造思维的形成
1.定势思维的内涵及在教学中的表现定势是有机体的一种暂时状态。定势思维是指人们按习惯的、比较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表现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作特定方式的加工准备。具体地,定势思维主要有3种特性及表现方式。
①趋向性。思维者具有力求将各种各样问题情境归结为熟悉的问题情境的趋向,表现为思维空间的收缩。带有集中性思维的痕迹。如学习立体几何,应强调其解题的基本思路:即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②常规性。要求学生掌握常规的解题思想方法,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学因式分解,必须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常规的方法。
③程序性。是指解决问题的步骤要符合规范化要求。如证几何题,怎样画图、怎样叙述、如何讨论、格式摆布,甚至如何使用“因为、所以、那么、则、即、故”等符号,都要求清清楚楚、步步有据、格式合理,否则就乱套。
定势思维通常有两种形式:适合定势思维和错觉定势思维。前者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形成了某种定势,在条件不变时,能迅速地感知现实环境中的事物并作出正确的反应,可促进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后者是指人们由于意识不清或精神活动障碍,对现实环境中的事物感知错误,作出错误解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定势思维,防止学生形成错觉定势思维。
2.创造思维的形成过程
创造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个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结果,并创造出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创造思维的产生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经历4个阶段。①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搜集资料和有关信息、储存经验,以便为创造做准备。②酝酿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消化、传换信息,在头脑里反复进行象征性的尝试,重新组合概念。③大悟阶段。这时头脑中事物各部分仿佛突然接通了,发现了新关系、新联系,构成了新形象、新假设,得出了新结论。④验证阶段。将产生的思维结果付诸实施。
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是构成创造思维的必要成份,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灵感的形成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定势思维是夹杂在各种形式的思维活动中起奠基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注意培养。
二、定势思维与创造思维
1.定势思维是集中思维活动的重要形式
课本内容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所在,它是前人经验、智慧的结晶,从内容到方法,都有严格的规定,它需要利用固有经验,按一定模式去解决问题,而这正是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任务的需要。
2.定势思维是逻辑思维活动的前提
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它是证明结论的主要工具。数学教学中主要的思维活动是逻辑思维。如明确定义、推导法则、公式、证明定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运用逻辑思维。在进行逻辑思维时,要经过一步一步的分析,多环节、多步骤地逐步将条件转化为结论,每一步都要“言必有据”并遵循推理的法则。这正是定势思维所要求的。
3.定势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
定势思维一方面表现为思维空间的收缩,另一方面,思维者力求扩充已有经验、观念认识的应用范围,表现为思维空间的扩散。因此,定势思维又成为推动思维展开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定势思维可以成为类比、归纳、联想等发现手段的基础。
4.定势思维与创造思维可以相互转化
定势思维与创造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概念,而非对立。它们总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定势思维积蓄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由量变引起质变,转化为创造思维。每一次转化都使二者同时进入一个新的更高水平阶段,如此进行,人们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
5.定势思维对形成创造思维的消极作用
在强调定势思维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消极作用,错觉定势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不少学生总是习惯于搬用已有的经验,被动记忆、机械模仿、生搬硬套,表现出思维的依赖性、呆板性,这些均是产生错觉定势思维的温床。如用6根火柴搭成4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的每边都是一根火柴那么长。学生解决此问题感到棘手,怎么摆弄也摆不出4个三角形,其原因正是“平面错觉定势”的影响。
三、几个应该重视的问题
1.要重视定势思维自身形成的过程
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建立符合数学思维自身要求的具有哲学方法意义的定势思维。这种定势不仅是数学观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定势思维的作用不在于定势思维本身,而在于定势思维如何形成。例如,概念的教学,如果就概念讲概念,草率地把概念硬灌给学生,那么只能形成僵硬的概念定势;如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实际事例和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抓住事物的本质,那么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就是积极的、活跃的“概念定势”,形成适合定势思维。上述两种教法,均是建立“概念定势”,究其过程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加以重视。
2.要淡化所谓的“解题规律”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配备适量及适当的习题进行训练是必要的,但是过分地强调并不基本的解题技巧、方法和观点,突出所谓的“解题规律”是不科学的,无疑会使学生形成呆板思维。更有甚者,在学生未能理解的情况下,让他们死记一些解题的诀窍、程序或口诀,这是造成错觉定势思维的重要原因。有一位初中数学教师,将几何题分成几种类型,让学生死记硬背其规律,应付考试,效果不错,得到了部分家长的“称赞”,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这种错误做法,这也是题海战术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教学方法尽管在某些场合可以暂时取得良好的成绩(分数),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难怪爱因斯坦曾说过:“现在的教学方法扼杀了人们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在学校里,甚至觉得自己象头野兽一样,被人用鞭子强迫着吃食!”这种状况确实是我们教育的悲哀,这不是在培养和发展人的创造思维能力,而是在“铸造”机器人。
3.正确处理好定势思维与创造思维之间的关系
创造是定势的突破,同时又是定势的产物,并非某些文章中所归纳的,定势思维是制造错误的发源地。消除定势思维的消极作用的关键在于克服错觉定势思维,发展适合定势思维。众多文章过多渲染定势思维的消极作用,无形中给中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某些不良影响。如有的教师只重视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不重视打好基础,导致学生成绩严重两极分化;有的脱离《大纲》和课本的要求,违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追求“高难度、高技巧、妙方法”,造成多数学生如入迷雾,不知所措,非但没有形成创造能力,而且必须学的知识也没能掌握。因此,创造思维的训练要有度,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阶段性、连贯性和贯力性,合理处理定势思维与创造思维之间的关系。促进定势思维的形成――突破――形成的良性循环,达到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焕庭赵兴中《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6月
2.张乃达《数学思维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4月
3.王少华“试说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途径和方法”《教育科学论坛》,1993年2月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
篇7:浅谈绘画基础教学中的思维定势
浅谈绘画基础教学中的思维定势
论文关键词:绘画基础教学 思维定势 正确的观察方法
论文摘要:思维定势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学习方式,在绘画基础教学中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较快的理解和掌握传统的油画技巧,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往往会使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在学习上模式化和教条化,会严重影响学生绘画水平的提升。
在当今的绘画教学中,有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于用模式化、概念性的思维来观察观察艺术对象和表现事物。一种很肤浅且极其表面的程式已经被很多学生套用在自己的绘画实践中了,他们的这种绘画方式往往缺少对绘画对象的深入的细致的了解。这种学习绘画的方式就是艺术创作中的思维定势。当这种学习方式被经常运用到绘画创作中的时候,我们的绘画作品会或多或少的缺乏生机和活力,因为它会使学生产生概念化,在学习上模式化和教条化。
一、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大自然中的物象总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应该源于生活,除了传统沿袭下来的绘画经验以外,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应该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物象,表现自己对物象的独特感受。传统所沿袭下来的艺术概念和艺术规律并不等同于艺术的真理。这些概念和真理对于现当今的艺术只能说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绝不能够说它是艺术家理解艺术真谛的金钥匙。在现实中的绘画教学中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有一部分学生面对鲜活的艺术表现对象,他们不是用眼睛去细致的观察,而代之以所谓的“艺术规则”。比如说在油画风景写生中,有些人习惯的认为:远处的物体必须比近处的物体要虚,近处的物体一定要比远处的暖一些,前景的物体一定要比远处的物体对比强烈一些等等。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在日常的绘画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视觉观察能力。我们要相信自己的眼睛所观察到的东西,我们必须相信自己的眼睛,为什么如此强调呢?因为绘画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为艺术家内心对艺术表现对象真挚感情的流露,只有通过用自己的眼睛去细致的观察,才能够最真实地反映表现对象给你的感受。但是,在目前的绘画教育中,这种观察方法已经被很多学习者所摒弃。在他们手中画画完全变成了模式化商品的生产过程,先生产什么部件,后生产什么部件,最后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产品这些都是既定的。
我在这里所提倡的`相信自己的眼睛,并不意味着完全被动的去描绘一个客观对象,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绘画的创作过程应该是仔细观察地观察所表现的对象,然后再去表现自己对艺术对象的最真实的理解。其实绘画最难的就是葆蓄最初的真实的的感觉,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融于自己的美术作品中。
二、合理地理解和运用“意在笔先”
绘画中怀有思维定势的人,在他们画画之前他们就已经知道他们的画面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效果,甚至画面中细节如何地处理他们心里都是一清二楚的。但是我们要对他们这种所谓的“意在笔先”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我们以意识作为我们绘画创作的出发点,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在画面上否认客观事实。对此,戴士和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事先什么都想好了,什么都安排妥当了再下笔,那画画不就成了‘制造’,成了重复‘生产’?‘胸有成竹’,作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当然不等于照方抓药死守套路。从正面讲,它强调作者在作画过程中要有充分的主动精神,有整体的把握,强调避免琐碎局部的被动抄摹。从反面讲,下笔之前的所谓在胸之成竹,也可以并非‘成熟’、‘完成’之竹,而是有个大体的意味、有个初始的动机,即所谓意向、意象。即使是胸有成竹的一路方法,也留有发挥的余地,在正稿上,在落笔之后,还有迁想妙得的余地,还有神来之笔的余地。而‘胸无成竹’强调的则是精神活动贯穿始终,构思活动直至收笔一直在积极进行。下笔之前,胸中之竹并未生成;落笔之后直至收笔,胸中之竹也一直在生成发育,甚至还有几次大的蜕变。”
三、艺术的表现形式应该是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
大自然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她给我们提供了审美的依据,从自然界到画面上的转化过程体现着不同个性艺术家的审美追求,与之相适应的就是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表现美的技法与风格也应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在绘画基础教学中老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各个绘画流派、各个绘画大师的不同绘画技法,探究丰富多彩的美的表现方式,应该尽量避免将自己的审美趣味、艺术表现样式强加于学生,这样有可能导致学生审美取向的狭隘性,只承认某种固定样式的美,只追求单一样式的表现方式,久而久之,必然会钻入艺术的死胡同。
四、结语
归纳起来,在日常的绘画教学中我们应该教会学生谨慎地去对待绘画中的思维定势,学会真挚地去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正确的观察方法。只有这样学生的绘画水平才能真正地提升起来。
参考文献:
[1]戴士和.想象力与创作实践[M].重庆出版社,.转
篇8:定势思维与创造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关系论析 论文
定势思维与创造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关系论析 论文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是当今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全国各地报刊杂志的有关论述比比皆是。仔细研读,发现绝大部分文章均有一种倾向,只要提及创造思维,无不批判定势思维在创造思维形成过程中的阻碍作用,无不强调克服和消除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而对定势思维的积极作用一般都是一带而过或只字不提。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肤浅的、片面的,对加强双基的`教学有一定的危害性。究其原因,是对定势思维的内涵认识不清、理解不透。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同行。
一、定势思维的内涵及创造思维的形成
1.定势思维的内涵及在教学中的表现定势是有机体的一种暂时状态。定势思维是指人们按习惯的、比较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表现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作特定方式的加工准备。具体地,定势思维主要有3种特性及表现方式。
①趋向性。思维者具有力求将各种各样问题情境归结为熟悉的问题情境的趋向,表现为思维空间的收缩。带有集中性思维的痕迹。如学习立体几何,应强调其解题的基本思路:即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②常规性。要求学生掌握常规的解题思想方法,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学因式分解,必须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常规的方法。
③程序性。是指解决问题的步骤要符合规范化要求。如证几何题,怎样画图、怎样叙述、如何讨论、格式摆布,甚至如何使用“因为、所以、那么、则、即、故”等符号,都要求清清楚楚、步步有据、格式合理,否则就乱套。
定势思维通常有两种形式:适合定势思维和错觉定势思维。前者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形成了某种定势,在条件不变时,能迅速地感知现实环境中的事物并作出正确的反应,可促进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后者是指人们由于意识不清或精神活动障碍,对现实环境中的事物感知错误,作出错误解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定势思维,防止学生形成错觉定势思维。
2.创造思维的形成过程
创造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个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结果,并创造出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创造思维的产生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经历4个阶段。①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搜集资料和有关信息、储存经验,以便为创造做准备。②酝酿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消化、传换信息,在头脑里反复进行象征性的尝试,重新组
[1] [2] [3]
篇9:试论数学中的定势思维与反定势思维
试论数学中的定势思维与反定势思维
论述了数学中的定势思维与反定势思维, 指出了反定势思维在克服定势思维的消极性和培养创新精神中的`作用.
作 者:黄新耀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理学院应用数学系,广东,广州,510640 刊 名: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4(2) 分类号:B80-05 关键词:定势思维 发散思维 逆向思维 创新精神篇10: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怎样合理运用CAI进行教学
大同小学 陈航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综合起来进行辅助教学,使课堂内容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不但可以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而且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能取得传统教学无法取得的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认为使用术越多效果会越好,甚至滥用,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导学功能,把握时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呢?以下是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鲁迅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传统的课堂教学以静态为主,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单调、枯燥。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变静为动,声情并茂,为激发学生想学、乐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用动画引出猴子分西瓜,一个西瓜两只猴子平均分,每人( )个,这时无法用整数表示,学生产生疑问,新课自然展开。
二、把准辅助时机,促进主动发展。
[1] [2] [3] [4]
篇11: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思维训练
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思维训练
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必须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表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和加强多样化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重视和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和操作活动,就能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活动转变为全方位的思维活动,并与学生的口的活动、手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立体的、整体的活动.这样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作 者:曾令梅 作者单位:大方县绿塘中心小学,贵州,大方,551604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35) 分类号: 关键词:篇12:浅谈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关系
浅谈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关系
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关系一直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热门话题之一,但许多文章多是谈如何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较少谈到它们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这在认识上有一定的片面性。本文试图对中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相互关系作一粗浅的讨论。思维定势或叫心向,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也就是人们按照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去反映现实,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专注性。而求异思维的主要特征就是不囿于原有的思维定势,随时准备适应新环境、学习新知识、创造新方法、更新观念以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准备。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共同服务于人的思维发展,它们是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求异,就意味着否定原有定势,建立新的思维定势,而不断发展的思维定势又为更高层次的求异思维奠定基矗于是,人的思维水平,尤其是辩证思维的能力在这种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事实上,人正是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以适应新的环境的。经验的积累过程并不是线性增长和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人不断地用新经验去否定或修正老经验,这里的否定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对老经验的扬弃,即吸收老经验的有用部分,否定其“错误”的部分,获得新的经验。这种“经验”实际上就是思维定势。在学习过程中,新的思维定势往往需要在不同环境下多次强化才能形成。例如,学生对于一个新的概念不是一下就能“熟练掌握”的,往往要通过多角度、多次在不同环境下对这一概念进行识别、理解和运用,其间可能发生多次错误,甚至是同样的错误多次出现,使我们多次接受教训又多次总结经验,才逐步实现“熟练掌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的思维定势建立的过程也正是对旧有思维定势的“求异”过程。
可以说,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定势和求异思维能力(包括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里科学思维定势的'基本内容就是各种概念、定理、公式、技能技巧的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其中,“熟练”就是比较“牢固”的思维定势,这是求异思维的基础,也是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基矗“三基”之所以重要,也正在于此。如果当学生对新问题的规律还未掌握,思维定势还未形成时,就对其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所谓应变能力和灵活性,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学生不但不能掌握技巧和灵活性,就连基本技能也难以掌握。有的教师教学方式很活,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思路分析得头头是道,而教出的学生一旦独立面对问题却又束手无策,也由于这个原因。另一方面,如果学生思维定势已经形成,教师却不能及时增加难度,“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则必将使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抑制。
学生在整个中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每次思维定势的重大突破,都伴随着一个阶段的求异思维训练。改变过去习惯了的思维模式,对学生而言有时是很难接受的,甚至是痛苦的。如对初一代数的学习,学生常常希望回到算术中去而讨论字母运算;学生在立体几何学习的初期,往往会无意识地以平面几何的观点来处理空间问题,看立体图“立”不起来;学过任意角的概念后,仍将任意角视为锐角或钝角;学生由实数集“跨”入复数集后很不习惯,往往不知不觉又“退”回到实数集中去,将复数集问题当实数集问题解决……这些新旧知识和观念的转化过程之艰难,教师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和心理准备,耐心引导学生通过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对比(寻找区别与联系),使学生在旧有知识和观念的基础上对新知识和新观念逐渐认同,进而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建立新的更高层次的思维定势。
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培养学生这样的思维定势(习惯):面对任何一个新的问题,首先要审清题意,仔细分析已知条件与要求解的问题(或求证的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展开联想、抓住本质、理出思路,最后化新问题为旧问题,化未知为已知。这样的思维定势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一个个具体解题思路与方法的抽象概括,又是在大量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得到检验和强化的结果。同时,人的态度、思想、观念等,都是高层次的思维定势,它们的形成和改变都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随着人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这些思维定势会越来越趋于稳定。中学阶段这些高层次的思维定势正处于形成、变化和渐趋稳定的阶段,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学数学教师应该全面理解教学大纲,发挥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式的教育。
总之,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能力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在人的思维活动发展中,它们互相促进、互相转化,它们的和谐发展过程就是人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过程,我们唯有对思维定势和求异思维能力各自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辩证理解、合理利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数学学科的独特优势,培养出跨世纪的人才。
篇13:浅谈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关系
浅谈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关系
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关系一直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热门话题之一,但许多文章多是谈如何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较少谈到它们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这在认识上有一定的片面性。本文试图对中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相互关系作一粗浅的讨论。
思维定势或叫心向,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也就是人们按照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去反映现实,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专注性。而求异思维的主要特征就是不囿于原有的思维定势,随时准备适应新环境、学习新知识、创造新方法、更新观念以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准备。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共同服务于人的思维发展,它们是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求异,就意味着否定原有定势,建立新的思维定势,而不断发展的思维定势又为更高层次的求异思维奠定基矗于是,人的思维水平,尤其是辩证思维的能力在这种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事实上,人正是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以适应新的环境的。经验的积累过程并不是线性增长和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人不断地用新经验去否定或修正老经验,这里的否定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对老经验的扬弃,即吸收老经验的有用部分,否定其“错误”的部分,获得新的经验。这种“经验”实际上就是思维定势。在学习过程中,新的思维定势往往需要在不同环境下多次强化才能形成。例如,学生对于一个新的概念不是一下就能“熟练掌握”的,往往要通过多角度、多次在不同环境下对这一概念进行识别、理解和运用,其间可能发生多次错误,甚至是同样的错误多次出现,使我们多次接受教训又多次总结经验,才逐步实现“熟练掌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的思维定势建立的过程也正是对旧有思维定势的“求异”过程。
可以说,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定势和求异思维能力(包括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里科学思维定势的基本内容就是各种概念、定理、公式、技能技巧的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其中,“熟练”就是比较“牢固”的思维定势,这是求异思维的基础,也是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基矗“三基”之所以重要,也正在于此。如果当学生对新问题的规律还未掌握,思维定势还未形成时,就对其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所谓应变能力和灵活性,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学生不但不能掌握技巧和灵活性,就连基本技能也难以掌握。有的教师教学方式很活,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思路分析得头头是道,而教出的学生一旦独立面对问题却又束手无策,也由于这个原因。另一方面,如果学生思维定势已经形成,教师却不能及时增加难度,“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则必将使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抑制。
学生在整个中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每次思维定势的重大突破,都伴随着一个阶段的求异思维训练。改变过去习惯了的思维模式,对学生而言有时是很难接受的,甚至是痛苦的。如对初一代数的学习,学生常常希望回到算术中去而讨论字母运算;学生在立体几何学习的初期,往往会无意识地以平面几何的观点来处理空间问题,看立体图“立”不起来;学过任意角的概念后,
[1] [2]
篇14: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作 者:韩乐 作者单位: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油田学校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LUNTAN) 年,卷(期):20xx “”(3) 分类号:G62 关键词:篇15: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 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
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 ,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 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 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 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 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 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 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 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 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 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 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 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 配的关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为 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
再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从问题入手逐步深化认识,不但能够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 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起点发展,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
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 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 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2/5。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 正好是乙加工
[1] [2] [3]
★ 五年级作文辅导
【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消极影响及其克服(集锦15篇)】相关文章:
创新思维培训心得体会2022-08-17
创新思维训练的题目2022-05-06
浅谈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2022-05-04
学习教育心理学心得总结2022-08-08
巧用教学方法,激发创新思维2022-07-30
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教育论文2023-08-23
创新思维训练有哪些环节2023-05-10
高中生学习计划2023-12-23
数学是创造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创造性学习2023-05-03
体育教师教学经验论文202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