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散文

时间:2023-09-18 08:13:3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奶奶的散文(精选10篇)由网友“Eliza”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奶奶的散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奶奶的散文

篇1:奶奶经典散文

奶奶经典散文

小时候的记忆中,奶奶给我的印象是模糊的。奶奶从没亲热的拉过我的手,竟然和奶奶有几分的生疏,虽然和奶奶同住一个院子。那时候人们都很穷。记得奶奶住在狭长长筒型的深洞阴暗小屋,屋檐低低的,房梁上顶着三根柱子。印象中奶奶患有哮喘病。有一次我和父亲给奶奶去送饭,见奶奶端坐在炕头,头上下摇晃着,脸憋得通红,半天喘着气咳不上痰来,以后就很少见到奶奶了。住在县城的姑姑接走了奶奶。

姐姐长我一岁,伶牙俐齿,人称“小人精精”,又是奶奶的长孙女,而我却生得拙言笨语的,因此奶奶偏喜欢姐姐些。姑姑一来,给奶奶拿些好吃的。奶奶就偷偷的塞给姐姐一些糖果之类的东西。

印象中记得奶奶给我补过一次袜子。那时的尼龙袜子很厚,我的后跟烂了个窟窿。母亲出外干活没时间管我们。那天奶奶说要给我补袜子。奶奶补袜子的情景我还依稀记得。奶奶坐在院子里,手里拿了个木靴子撑住袜子,只样撑住好补袜子。奶奶温和的看了我一眼,第一次奶奶和我这么亲近,然后奶奶一针一线的缝了起来。我破例的没有和伙伴们去玩,一直看着奶奶把我的袜子缝完。奶奶试着让我穿上。我虽然穿上去后跟硬梆梆的,但那一刻我内心非常高兴,因为我也有个疼我的奶奶,我可以向小伙伴们炫耀了。

还记得七月十五奶奶给我捏过一次鱼面人人。奶奶把二姑平时看望她拿来的面俭省下来。到了七月十五,奶奶每人给我们捏一个鱼面人人。奶奶还算手巧。用黑豆当鱼眼,用木梳划划就把尾巴形状刻出来了,再用红纸染肚皮,一个活生生的鱼面人人就成形了。先放进大锅里慢慢的用火烤干,然后再放进炉灶里慢慢的烘干整个面人人。烤出来从外到内焦黄香脆,放置的时间长。奶奶发给我们姐弟每人一个,我们急不可待的双手捧着鱼面人人,各自找个僻静的地方,小口小口舔着,生怕从外露出一点点。那时只记得吃面人人情景,奶奶的印象不记得了。

渐渐的长大听大人们说起奶奶的故事。奶奶出生于大户人家,却嫁了位穷书生的爷爷。爷爷是位读书人,不管家事。一天到晚只会守着火盆,古板着个脸,困倦了就头向后一仰自言自语道:“天下皆万品,唯有读书高”,然后再拿起旱烟袋吧嗒吧嗒的吸起来,眼看着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急得奶奶抹着眼泪在地上团团转,可爷爷就是不闻不问的。无奈奶奶吼叫几句,独自撑起门户,打里照外,带领稍大的孩子们天没亮就起来磨豆腐,做好后担在桶里,拿到集市上卖。早早的总能看到前街上一位个子不高的女人赔着笑脸和一位揉着困倦的眼睛小男孩(大爹)的吆喝声。就这样勉强维持生计供养一大家人的生活。

有一年夏天父亲考上了一所卫校,由于家里没劳力,常受到生产队的欺负。生产队里拔下一个学习的指标,正好那年父亲考上了卫校。可队长就是不让父亲走。正是中午吃饭的时候,奶奶头顶着火辣辣的太阳,一路小跑,脸上的汗珠不停的往下滚落,顾不上擦汗上去就抱住正在耕地的队长的牛头死死的拽住不放手,队长方才松口让父亲走。

常听姑姑叹息着说起奶奶的`故事,我渐渐的对奶奶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奶奶在我的印象中渐渐的清晰起来。其实奶奶是个不幸的人。自从生下我就没见过爷爷。奶奶早早的守了寡,一人拉扯五个子女,供书读字,成家立业。奶奶也算受累受苦的人。

最后奶奶弥留之际与我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让我感受到奶奶的爱。

我高考落榜那年,父母叹息,邻居亲戚投来冷漠的目光,于是起身决定去投奔大爹。奶奶正在大爹家。刚去大爹家,心情低落,大爹一家很冷落自己,可又不想回家,只好暂且寄宿在大爹家。大爹让我一边找工作,一边照料奶奶生活,包括大爹家一日三餐。住宿在别人家里,才知寄篱别人之下的辛酸。有时做不好,就会受到人家的指责。奶奶总是出来为我辩解。没事的时候,奶奶总是督促我看书,不要把书忘掉。然后奶奶就一个人盘腿坐在床上,戴上老花镜,把姑姑、五爹、大姑、父亲的像一一拿出来,摆在床上,从大到小,嘴里念叨着:战荣(五爹的名字),那是峥嵘(二姑)……

奶奶喜欢吃醋,每顿饭都倒醋。有时大爹不买,我就会动用自己的私房钱,给奶奶买醋。奶奶七十多岁了,脸红红朴朴的,脸上没有一点老年斑,我有时感叹奶奶的皮肤这么好,是不是喜欢吃醋的缘故。此时奶奶很得意的笑了,红朴朴脸庞,满嘴无牙,看到奶奶滑稽的模样,我也乐了,顿时忘记了心中的许多不快。

当年十月份,家里打来电话,参加县城的招工考试。第二天临走的时候,奶奶早早的起来,叮嘱我好好考试,然后悄悄的塞给我二十元钱。奶奶站在门口,一副难舍难离的样子,我第一次感觉到心里有奶奶的份量,我不由得哭了。可没想到这竟是与奶奶最后的永别。一个月后当我考完试风尘仆仆赶回家。一辆大卡车停放在我家门口,上面放着寿木、花圈,姑姑痛苦流涕怀里抱着奶奶的遗像。我一下子什么都明白了。我直愣愣的站在那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

奶奶虽然生在那个旧时代,奶奶却是个开明通达的女人,供养五个子女读书,晚年都能享受到国家退休金。以至我们读书的家风一直延续下去。奶奶很早守寡,一辈子吃苦耐劳,含幸茹苦拉扯五个子女都成家立业,儿孙满堂,功德无量。很感谢奶奶在最后弥留之际把全部的爱给了我。让我感受到奶奶的温暖。

现在虽然奶奶去世将近三十多年,但一想起奶奶来那些情景活生生从脑海里涌现出来,奶奶那些片断在我脑海里越来越变得清晰起来。

篇2:奶奶,走好散文

奶奶,走好散文

转眼间,我慈爱的奶奶已经离开我们一个月了,可是奶奶的音容笑貌还是那么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际,让我无法不把往事的琴弦绷紧,随着时光的旋律去追寻回早已成为历史的岁月痕迹和亲情的质朴真谛。

奶奶,姓杨,1931年生,至于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已经不可知,不可考。1949年,她与小她两岁的我的爷爷结婚。1952年生下我的姑姑。奶奶尽管自幼裹小脚,但是干活还是很出力的,参加开河运动,一夜从家乡走到正阳,没有间歇。因为年轻的时候劳累过度,步入老年以后,奶奶的身体大不如前了,双腿基本上无法行走了。每当看到奶奶拄着拐杖艰难地行走,我的心里都非常难受和自责。让我感到不安与不满的是,爷爷奶奶都已经七八十岁了,还在一个小屋里单独住着,伯、父二人不知道该情何以堪!伯父整天说着自己如何孝敬,可是多少天才去一次小屋呢?父亲老实的令我愤怒不已,只知道听他哥哥的,怕他什么?窝囊了一辈子了,处处忍让,这就是大度吗?

奶奶在我小的.时候就非常疼我。姑姑和表姐来,总忘不了捎些东西,特别是大表姐和二表姐,因为她们俩从小就在我们家生活,一直到七八岁的时候才被姑姑接走,奶奶总不舍得吃那些东西,除非她们非让她拆开吃,即使如此,她也总是走走过场,略吃些就放下,等人走了留给我们吃。奶奶养大了女儿,还要养自己的外孙女,确实是出了大力,但也正因如此,没少被太爷爷嘟囔。我清楚地记得,大概是我六岁的时候,有一次要下雨了,我和奶奶一起去收晒的酱豆子,装酱豆子的大盆很重,我和奶奶一起抬着,我对奶奶说:“俺奶,再等几年我长大了,再抬我就自己抬,就管让你在一边歇着了。”奶奶高兴的笑了,连连点头说:“好,好,好!奶奶等着这一天,俺的盼子!”此后,她逢人便说:俺的盼子真是懂事,知道心疼奶奶了!

奶奶,一生生下4个孩子,一女三男,即是我的姑姑、伯父、父亲和小叔,只是小叔因病夭折了。生下姑姑后,在家不受待见,经常挨打挨骂,但是她忍辱负重,把姑姑拉扯大。1959年前后,奶奶经常去刨野菜,多的交给太奶奶煮饭,另外偷着藏一些留给姑姑吃。姑姑小时候没少吃霉变的红薯片子,尽管不好吃,可也比挨饿强得多。二太奶不喜欢奶奶,就鼓动着爷爷与奶奶离婚,娶她的娘家侄女。爷爷毕竟还年轻,就傻乎乎的答应了。奶奶的这场婚姻保卫战一下子打了多年,最后太爷爷把那个女的轰出去,战争才落下帷幕。正因如此,姑姑对爷爷的恨很深很久。

公元1月26日,农历壬辰年正月初四上午10:20分左右,奶奶睡下了,再也没醒来。那时,我们都吃过饭了,在外边玩,奶奶吃的慢些,还在灶屋里坐着。等爷爷回屋一看,奶奶已经睡在了柴火上,忙去扶她,可已经扶不起来了。我忙去喊来当医生的同族的大伯,他来看看,又号脉,说:“俺婶子已经老了。”谁也不会料到,在这个时候,奶奶竟走了。没留下一句话就走了。走的时候身边一个人也没有。奶奶啊!您就这样走了吗?不会的,是吧?盼子还想再看看您,听你再说句话,让您的曾孙再多在您面前玩一会儿。你舍得您的子孙吗?奶奶!

大家都说您这辈子积德行善了,因为去世的这天风和日丽,而且亲戚朋友都在家,还过了年,吃了一顿饭,为后代留下了两顿饭,子孙们饿不着了。奶奶,无论谁从你门前过,不管认识不认识,您都大老远的打招呼,爷爷说您太嗦叨,我认为您这是优点,是热心。

奶奶的遗容,我看了又看,一直到抬进木头(棺材),您还是没有改色,真的是睡着了。正月初六这天的下午五点半,您被请进了您的万年福地,当铁锨把一铲铲新土覆盖住您的木头时,我眼里的泪水终于下来了!刚烧完纸,老天爷也洒下了泪水,很细很细的泪水!

回来的路上,听见亲友中有人在说笑,我心里很难受,真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讲的就是这个理吧!由此,他们却又是正常的;可是,在苦主面前如此,终究也是不对的吧。

您长眠在咱家门前的麦田里,正对着咱的过道门,一开门就可以看到您了,多好啊!伯父不想让你睡在他地里,父亲说让你睡在咱地里。父亲做的许多事,特别是对伯父妥协的事情,我基本上没有赞成的,唯独这件事我最赞成。不仅是您,等到爷爷百年后,我也希望能长眠于此。能让老人睡在自己地里,我认为这本身也是在尽孝道。

奶奶,走好啊您!盼子永远忘不了您,无论我走得多远,也走不出您的思念。您还在天上看着我们,对吧!奶奶,赖盼子想您啊!

篇3:奶奶和我散文

奶奶和我散文

小时候,我不喜欢奶奶。因为她忒偏心。二妹是她的心头肉,我呢,手心手背都不是,就是家里那条大黑狗嘴里啃得光溜溜的肉骨头。

长大后,对于她的那种偏心,我有了新的诠释。二妹是两岁便离开爸妈送回老家的,是奶奶亲手带大的,偏疼一些自然无可厚非。可我那时嫉妒心膨胀得比谁都大,哪里有容忍的胸怀?

十岁那年,奶奶带着二妹从老家来看我们。妹妹身上穿着一件大红家做布衫。大红的底儿上有许多小动物,穿在身上可漂亮啦。看得我心里冒火,恨不得立马把它扒下来套自己身上。这个偏心的老奶奶哟,好几年来一趟,就不兴也替我做件新衣裳?看着妹妹不时地抻抻衣摆,一副得意样儿,心里那股气呀。不行,老大我何时被人这么忽视过?就连爸爸的勤务员都一脸正经地称我是“司令员家的小姐”呢。

机会来了,晚上,妹妹早早地睡了,奶奶赶了一天的路也乏了,揉一会儿她那对比巴掌大不了多少的小脚也睡了。等到祖孙俩发出细碎的鼾声,我悄悄地爬起身,像一只耗子溜进隔壁房间,找出保姆用的剪刀,拿过那件白日里出尽风头的花衣服,就着窗外的路灯光,端详着该从哪儿下手。对,不能让她们一下子发现。

我把衣服下摆的六个角剪了三个,然后放回原处,钻进被窝的那一刹那,我似乎听到藏在肚子里的那个坏蛋丫头发出窃笑:哼哼,让你显摆,让你得意!

第二天,奶奶发现衣服不对劲,仔细瞅,才看清我的杰作。这老太太也够坏的,直接就告到首脑面前。爸爸是不管后宫事的。生杀大权掌握在妈妈手里。用不着严刑逼供,妈妈只用严厉的眼光扫了我一分钟,下一分钟,我的脑袋已经向脚面致默哀了。

那天,妈妈把我往里屋拽,尽管我倔强的两手抠住门边,拖着屁股打坠,还是被拖了进去。扎扎实实地挨了一顿鸡毛掸子。细细的竹杆儿抽在只穿一条单裤的腿上、屁股上,火辣辣地疼,疼得我嚎叫得像杀猪。妈妈,您真下得了狠手,您到底是不是我亲妈呀?

妈妈边抽边骂:“打死你个坏丫头,从小就这么坏心眼,你跟谁学的?”

这是妈妈打我最狠的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我在炼狱里受苦受难,偏偏外间屋那个老太太敲着房门喊:“别打了,小孩子懂什么?浮皮蹭痒地打两下也就算了。”

她那话儿不仅没有止住妈妈的“毒手”,反而如火上浇油。妈妈恨恨地说:“不行,我今天非去她一层皮,让她长点记性。”

我悲哀且气愤地想:都是你这老太太,又做人又做鬼,你心里巴不得妈妈把我打死,好让你那宝贝孙女扶正做老大是吧?

从此,我和奶奶暗暗地飙上劲。但妈妈的那顿暴揍却真地让我长了记性。直到今天,我再没使过坏心眼儿。

在我眼里,妈妈是万能的.,她竟然将那件衣服修改得天衣无缝。她把另三个角也剪了,修成圆的,然后将整件衣服得所有边角、袖口、领口都镶上黑色的滚边,比原来的还漂亮洋气。

虽然我心里还醋醋的,但我再不敢对那件衣服动手脚了。那场暴揍给我留下了后遗症,每当想动歪心思时,总要用手去摸摸屁股。

文革前,爸爸病退,带着我们回到老家,住在二叔家里。不久,我们的新房子落成便搬了过去,同时,也接了一直跟随二叔生活的奶奶一同过去。

现在,我们姐弟和爸爸妈妈,以及爸爸的妈妈都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热热闹闹得一大家子。可我总觉得自己和奶奶之间隔着一层玻璃。我们看得到对方,但当伸出手去时,碰触得不是温热的躯体,而是那块冰冷没人味的玻璃。

奶奶似乎也对我保持着距离。比如,她总是喊二妹三妹去沟边抬水,放任我优哉游哉。秋后,大田里刨完红薯后,那块地对外“放门”,允许大家去捡拾刨挖地里漏下的红薯。每次“放门”,地里满是挎着柳筐的大男小女,黑压压的人头。

天还黑漆漆的,奶奶就掂着小脚走到我们窗子下喊:“平子,小三,西南湖地里放门了,麻溜起来拾山芋去。”两个妹妹睡梦中被喊醒,不敢违拗,嘟嘟囔囔地爬起来,背上柳筐,拿起抓钩,顶着星月去了西南湖。

我把脑袋朝被子里缩缩:反正你喊得是她们俩,我睡我的觉。

太阳升起的时候,两个妹妹黄鼠狼拖鸡似的吃力地背着柳筐回来了。奶奶急忙迎上去,帮她们卸下筐子。看着那两大半筐完整与不完整大大小小的红薯,赞许地点点头,又开始了唠叨:“这么长得夜,少睡一会不行?看这一会儿拾了这么多。大的人吃,小的烀熟够猪吃几天的呢。”说着,有意无意地瞄了我一眼。

我知道她是说给我听。说吧,说吧,话儿不会黏身上,谁让你偏心不疼我呢?

凭心说,奶奶这辈子也挺不容易的。不到四十岁爷爷就去世了,她拉扯着两个孩子,孤儿寡母没少受族人的白眼。她算得上是个女汉子,有一年村子里很多人得了一种怪病,害大疮起不了床。麦收后,地里的玉蜀黍和黄麻要间苗,要除草,可是家家户户没人能做,地里的草长得盖住了苗苗。奶奶硬撑起身子,搬了个小板凳坐在地里,一点点往前挪着薅草。那一季,许多人家几乎种子都没收上来,唯有我们家闹了个小丰收。

爷爷年轻轻的离世,撇下奶奶和爸爸、二叔。村上远房族人幸灾乐祸地说:“这一家人眼看要绝喽。”可是,奶奶硬是支撑起了这个家。她把爸爸送去私塾读书,爸爸十几岁便在乡里工作,后来去了外地。她给不愿上学的二叔寻了一个能干的童养媳,后来圆房,生了六个孩子。奶奶帮着二叔做家务、带孩子,这个家人丁越来越旺,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反倒是那个族人四个儿子有一对半打了光棍。

奶奶也有对我眼光柔和的时候。十五岁时,我们姐仨跟着堂姑姑学做针线,我们悟性很快,不久就能做各种式样的鞋子。那阵子,做针线活上了瘾,我们三个除了各自做自己穿的鞋,每年分别给爸妈和两个弟弟各做一双,这样他们就有三双新鞋了。至于奶奶的三寸金莲我承包了来。我给奶奶做了好几双小脚布鞋。有一双用鸭蛋青的布料做的鞋面,鞋帮子上细丝线绣着橘黄色的菊花,鞋底子用细棉绳针针相扣纳的“万”字不断头花纹,可漂亮啦。奶奶拿在手里稀罕得不得了。口口声声说要留着当寿鞋穿。

我还给奶奶裁剪缝制了偏大襟的蓝布褂子,黑卡其布的大腰裤,奶奶笑得合不拢嘴说:“大鬼丫头的手还真巧,做得很不错呢。”

奶奶一生简朴勤劳,她带大了二妹和二叔家的六个孩子。她的性格刚强,很少有和颜悦色的时候。让她能流露出一些母爱的,只有爸爸和二叔。我不止一次看到她望向他们的眼光是柔和的、母性的。眼光似一只缓缓伸出的手,轻轻地拂过爸爸的脸,从发梢直到那双大脚。

我想,奶奶心里也是柔弱细腻和温存的,她之所以要给自己戴上一副冷冰冰让人敬而远之的面具,与她曾经无助、独自挑起本应是男人肩上的担子;与她受族中小人的欺凌是分不开的。她要养大儿子,要戒备着来自各方面的侵扰,她要撑起那片天,要向大家证明她绝不是一个懦弱无能的女人。所以,她几乎封存了微笑和温柔,变得那么强势。

她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

她劳碌一生,但她除了做姑娘时的乳名,和旧社会许多女人一样,只在自己的姓氏前冠上丈夫的姓,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

其实,奶奶骨子里的那种倔强与傲气,已经潜移默化得和着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渗进儿孙的骨髓生根发芽。父亲和我们姐弟,哪一个没有承传得到?也许,这就是家族之魂吧。

清明给奶奶和二叔上坟,脑子里清晰地呈现出奶奶那张总是板着的脸和二叔的外八字脚。想起他们在世时的许多值得回味的故事。

站在奶奶墓前,我默默地对她说:奶奶,原谅我那时的少不更事,原谅我不止一次地惹您生气。无论我曾经怎样地对你,其实,我心里还是爱您的,因为我爱爸爸,而您,是爸爸的亲妈呀!

篇4:奶奶-叙事散文

奶奶-叙事散文

村里每逢遇到了重大喜事都要以放电影的方式来庆贺一番,这个时候可以说简直是我们的节日,身在教室里,我的心早就已经飞到打麦场上,看是不是还是公社电影队那两个一高一矮的电影放映员。问问他们晚上要放什么片子,有没有打仗的。按我当时的年龄特别喜欢枪林弹雨的片子,打的激烈与否,部队的多少,片子中有没有飞机大炮,成为了判断电影好与坏和喜欢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而比我和二祥大几岁的孩子,志贤他们也喜欢战斗片,但是他们更关注有没有外国电影,因为就连苏联的革命电影《静静的顿河》里也有亲嘴的镜头。

让我喜欢的电影有很多,《南征北战》、《三进山城》、《黄继光》、《战上海》等等,特别是《战上海》看过之后,其中一句台词汤司令到,成为了大家的口头语。一位新来数学老师上课,老远从窗子里看到她从学校外面径直向教室走来,人未进屋,影子先进屋来,看到影子大军带头拖着嗓子高喊,汤司令到。没想进来的竟然是语文老师,一时哄堂大笑。三大眼径直向坐在教室后排的陈大军走过去,板子上带着的红绸布,在三大眼的腰间一步一抖,多么的像李向阳所跨的盒子炮。事后30多年,碰到陈大军,微醺,聊及此事,二祥说,大军那嗓子,比电影里汤恩伯出现在作战指挥部里的副官说的还标准。大军就骂,奶奶的,倒霉,本想和新到学校的外村女教师闹一闹,来个下马威,谁曾想她去校长办公室拿粉笔,这时候偏偏三大眼进去了。原来校长事先交代,要三大眼好好强调一下班级纪律,敲打敲打我们几个捣蛋的学生,要尊重新来的老师。正巧这事让陈大军赶上了,正如电影《战上海》里面所描写的一样,一句汤司令到话音未落,解放军就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占了上海,三大眼的板子也噼里啪啦打在了陈大军的手上,疼的大军吱哇乱叫。

因为什么喜事放电影的消息远不及那里放电影,演什么电影的消息传播的快,在那个没有手机,一个大队才有一部手摇式电话的时代里,靠口口相传不到半天十里八村都知道了。那个村今天晚上有电影,演什么,战争片,爱情片,彩色宽荧幕等等,因为什么放电影,大家往往漠不关心。

放电影一般会在下午四五点钟搭场子,撑银幕。电影放映员是个好职业,很受村民的欢迎,搭场子的时候会有很多的热心人帮忙搭把手,问这问那,一来二去,大家对我们公社的两个放映员也就有些熟悉了,高的那个略瘦,较白皙,眼睛虽小还算耐看,利落、有问必答。矮的那个不爱说话,黑脸,问三句回答一句,干活不怕累,搬箱子拉银幕,一会也不歇,就是不讨人喜欢,村里大姑娘小媳妇都爱和高个子的`放映员搭讪,有时还说一两句笑话,引得抱着孩子的小媳妇们笑岔了气。

放学了,我和二祥围着场子饶了三圈都不愿意回家,最后约定吃过饭谁来的早谁抢占看电影的最好位置。

奶奶不经常出去看电影,她喜欢听地方戏,河南梆子,二加弦,大平调,坠子书等,在我没有上学之前,经常带我坐在土围子里面听书,听瞎子唱曲。什么白蛇传,闯幽州,薛仁贵,三哭殿等,耳濡目染,我能记下的多是隋唐演义里的人物和故事,程咬金,俏罗成,秦琼卖马,还有不知名的乡间小调,笑话。夏天在土围子里拿张草席,坐在上面,边听边摇蒲扇,开始我还在厂子里乱跑,后来就偎依在奶奶的身上,朦朦胧胧中觉得自己变成了隋唐中的罗成,白马银枪,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美艳的女将领,一次次被擒,一次次死里逃生,一次次进入洞房。这时候,奶奶和村里的其他孩子的奶奶一样,把被单轻轻地搭在我的身上,慢慢的摇着蒲扇,驱赶蚊虫。直到曲终人散,抱起我,卷起草席,回家。

篇5:奶奶优美散文

奶奶优美散文

再过几天就是奶奶去世三周年的忌日,父亲要给奶奶立一块墓碑,让我写几句话,提起笔来,猛然发现,我竟不知道奶奶的名字。母亲说:“你奶奶哪有名字?那个时代,贫寒人家,谁还给哧的(榆社土话称女孩子为哧的)取名字?她属马,人们都叫她‘马哧的’。”可我总不能在奶奶的墓碑上写“马哧的”三个字吧?父亲说:“那就写‘杨张氏’吧。那个时代出嫁后的女人都是在自己的姓前加丈夫的姓,后加‘氏’字”这公平吗?奶奶活了八十三岁,竟然连她自己的名字都没有!但想想也只能这么写了。父亲说得对,那个时代的女人都这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可奶奶“从”夫的日子也只有短短的四年啊!奶奶二十岁出嫁,二十一岁生下大伯,二十四岁守寡,爷爷去世后的第三天生下父亲。一个人拉扯大了两个孩子,没有爷爷的日子,她过了五十九年,个中辛酸几人能解?

爷爷是烈士,生前是榆社县二区农会主席,他走的时候只给奶奶和他的孩子留下三间旧瓦房。艰难的时代,贫寒的家境,一个女人领着两个幼小的孩子,太不易了!但奶奶决意不再嫁,“就这么活下去吧!”然而,兵荒马乱的年间,怎么活也不安宁。

那一次,秋雨萧萧中日本人进村,奶奶领着孩子们“躲难”,慌乱中将父亲弄丢在一个山洞里,过了一天一夜才找到,可父亲已奄奄一息了,后脑勺上长了一个特大的“疮”,好了以后长过疮的地方就再也不长头发了。差点丢了儿子的锥心之痛后,奶奶依然不改初衷。尽管她的妹妹在丈夫去世后因生活艰难已改嫁了。

吃糠咽菜的岁月里,奶奶竟强撑着让父亲读到了中学。那种见识非同一般啊!社城中学离奶奶家有十里路,父亲说,那时,每个星期天吃过早饭后才回家,春冬时,一路走一路捡干柴,回到家后能捡一大捆,够奶奶两三天烧火做饭用。见见奶奶马上便走,赶上学校的中午饭,因为家里没吃的。夏天,只要不上学,一般不穿上衣,太穷了,不节约着穿不行。每当说起这些旧事时,奶奶总会泪流满面。

就这么苦熬着,孩子们也长大了。在榆社中学只读了几个月高中的父亲辍学后,到了榆次经纬厂打工。大伯是村里的'“能人”,木匠、瓦匠、石匠,样样在行。记得我小时候,他还给我用小木块做玩具汽车。后来,大伯到县剧团拉板胡(唱晋剧用的一种乐器),可是,25岁那年,他得了一场大病,从此,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癫痫、肾炎、心脏病,让他无法正常工作,正常生活,只能回到村里。与父亲的落差,让原本忧郁的大伯更忧郁了。“死”是他常挂在嘴上的一个词,而且也多次付诸行动。每次都是在奶奶的哭喊声中才罢休的。他的癫痫病又是三天两头犯一次。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天晚上刚刚吃过晚饭,听见奶奶的屋子很响的“咚”一声,然后是奶奶大喊:“来人啊!”我们跑过去,大伯的头砸在门槛上,口吐白沫,奶奶坐在地上努力地扶起他,给他身底垫一块草垫。她的头上是汗,眼里是泪,嘴里说着什么,似乎在骂狠心的爷爷给他留下这么多灾难……大伯活了62岁,就这么和奶奶折腾了37年,37年里,大伯竭力想治好他的病,四处求医问药,家里的钱大部分都用来买了药,包括奶奶的烈士遗孀补助费。有一次他花了75元钱买了一个游走医生的一副中药。吃了后药物过敏,皮肤都发了紫。奶奶守在他的身边两天两夜没合眼,头发一下白了好多……她心中的苦谁知道啊!

然而奶奶却异常地达观,流过泪,唠叨完,生活依然过得一丝不苟:她的小闹钟让大伯做上木匣子保护起来,她的铝锅放在地上的时侯要垫一块纸板,以免锅黑弄脏了地板;甚至连上厕所用的纸她都撕成恰到好处的小方块,分放到盒子里;她给我们捎来的黄花菜一小把一小把用线捆好;秋天里,收回来的豆子、红薯什么的,她都会分好、中、差装在不同的袋子、箱子里。奶奶去世后,我们从家里找出那么多小袋子,粗布的、塑料的,完好的、打补丁的……让人看着就心酸。她自己的饮食起居也是极有规律的,三餐之间,什么时候该喝水,什么时候该吃点饼干之类的东西,冲奶粉时加多少糖都是有规矩的。她的这种习惯一直坚持到她去世的前几天……在奶奶的一生中无论日子艰难还是顺利,在不亏待儿孙的基础上她都会尽可能的不亏待自己!儿孙们给她买回来的衣服,她马上穿上,给她买回来的吃的用的,她也不藏着掖着,该吃就吃,该用就用……苦中求乐,这是奶奶的生活准则。我曾与母亲说,把奶奶的经历换给我们,死都不知道死几次了。可奶奶却活得有滋有味。

大伯去世后,父亲把奶奶接到城里,十七个月与她近距离相处,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奶奶的认真与达观。我知道了她的寿衣是自己想好什么颜色、什么料子后让妈妈买回来的,好几件都是她亲自缝好的;父亲为她砌好坟墓后,还得把她抱下去亲眼看看是什么样子她才放心……她把死看得如此的认真与平静,仿佛是迁新居,仿佛是离开儿孙去旅行……

这就是我的奶奶啊,苦难的奶奶,生活得极认真又豁达的奶奶……写到这里,我想起了电视剧<沧海百年>的片尾曲:“我知道人间路/曲折不好走/我知道人间事/沧桑不好受/可是,花开一季/人生一世/累又算什么/苦又算什么/只要风吹过雨来过/痛过也哭过/才能在岁月的门后/把那些辛酸当作笑谈说。”奶奶不会用语言“把辛酸当作笑谈说”,但她用行动说了。奶奶是平凡的,但又是不平凡的。可是小小的墓碑又怎能写下这么多文字?想了想,我只能在“杨张氏”的后面写下“贞节”“达观”两个词,但后人能从这两个词中读出那段凄婉的故事吗?

篇6:三奶奶散文

三奶奶散文

三奶奶远嫁到我们村的时候,就带来了张掖的剪纸艺术。

妈妈说,三奶奶嫁给三爷时,是个十八岁的俏姑娘,模样俊俏,身材苗条,一条大辫子垂到腰际,走起路来风摆杨柳,那才真叫个俊呐。

俊俏的三奶奶是腊月里过门的,新媳妇回门没几天,就到年根了。腊月二十九这天,羞答答的俏媳妇让婆婆陪着挨家挨户地走一圈,大年三十早上,村里人家的窗户上,都贴上了红艳艳的窗花。村里家家户户的窗户上,便开满了梅花,喜鹊喳喳叫,鱼儿吐泡泡,瓜果李桃惹人馋,飞禽走兽,活灵活现。这一贴,就是六七十年,从来没有断过。

母亲说,有一年三奶奶得了重病,眼看过年了,村里人以为今年就没得窗花贴了。母亲去给三奶奶送年馍,三奶奶挣扎着起来,打开一口古旧的柳木箱子让母亲看,原来,箱子里装满了三奶奶早就绞好的窗花。母亲自然接下了三奶奶的给村里人送窗花的差事。那年过年,家家户户的窗户上,依然开满了红火火的窗花。

三奶奶的闺名叫香秀,农村里习惯按辈分称呼人,她婆家在村里辈分大,三爷在同辈中排行老三,人称三爷,新媳妇香秀也就成了三奶奶,我们这样的后生晚辈,不问父母长辈,甚至不知道三奶奶有这样一个秀气的名字。

三奶奶心灵手巧,不但会剪窗花,还做得一手好女红。三奶奶做的绣花鞋,尖尖的,像精致的小船,鞋帮上绣着飘逸的云朵,翠翠的花草,小巧玲珑的鞋尖上一朵彩色的莲花,穿在脚上更把那双三寸金莲衬得好美。其实那个时候村里的女人都已经不裹脚,有些曾经裹过脚的女人,后来也放开了,有不少还裹着脚的阿婶阿婆,脚丫子虽然也小,但比起三奶奶的还是要大一些。

“你们晓得不?香秀娘家是书香门第,香秀啊,是真正的大家闺秀。”

村里最有名望的八太太敲着拐杖,颇有见识的夸赞,把三奶奶在村里人心目中的地位又提升了几分。

三奶奶手巧,心善,村里女人们瞧着三奶奶漂亮的绣花鞋眼热,去找她学针线女红,三奶奶从不嫌烦,手把手地教,实在教不会的,想要双绣花鞋,三奶奶就慷慨地亲自给做一双。那时候农村里的姑娘要出嫁,得办很多嫁妆,给婆家的直系亲属都要做布鞋,给婚礼上来帮忙的.亲朋邻居还要送绣花鞋垫,十几双鞋子和几十双鞋垫,也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

三奶奶做绣花鞋垫,要先用指甲在鞋垫上掐花,三奶奶掐的花啊草啊,枝灵叶秀,千姿百态,掐十双都不带有重样的。谁家的姑娘要做陪嫁,都会毕恭毕敬地把三奶奶请去,坐在家里的炕头上,给鞋垫上掐花,掐完了,再央求三奶奶亲手给做上几双,结婚时摆上撑面子。

三奶奶心灵手巧又热心热肠,自然讨村里人喜欢。那时候是农业合作社,大集体,全村人除了老人和孩子,都要在生产队参加劳动,不出工挣不上工分,秋收了就分不到口粮。三奶奶手巧,可是身子骨弱,再加上那双小脚,干起农活来可就吃力了,除草、间苗之类的轻活还能勉强干,割麦子、拉车子、翻地那样的重活,三奶奶是力不从心的。村里人厚道,女人们也对三奶奶心怀感恩,干活的时候都帮衬着三奶奶,若干包工活,大家把自己的干完,都过来争着给三奶奶帮忙。后来村里记工分的会计生病了无法上工,队长听说三奶奶识文断字,就让三奶奶当了村里的记工员,也就是村会计,三奶奶就不用干重体力活了,村会计一直当到了农业社解散。

三奶奶什么都好,就是有一样,没生养。也不知道是三奶奶有毛病还是三爷有毛病,听说也多方求治,年年端午都到莲花山拜送子娘娘,三奶奶的肚子却一直瘪着,没生下一儿半女。三奶奶四十多岁的时候,抱养了一个女孩,宝贝一样疼着,还供女儿上学,正好赶上恢复高考,三奶奶的女儿,是全县那年唯一考上的女大学生。毕业后在北京工作,据说后来专门研究民俗文化,三奶奶剪的窗花,还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哩。

有一年三奶奶回娘家,带回来很多好吃的,分给村里的孩子们吃。那些制作精美的糖饼、糕点,都是我们平时没有吃过的。我们吃完了还馋,便缠着妈妈也让给我们做。妈妈为难地说,三奶奶是张掖人,她带来的那些吃食都是张掖的特产,我们武威人哪里会做。

原来三奶奶是张掖人呐,难怪说话口音跟我们不太一样。三奶奶自己没生孩子,却特别喜欢小孩。每到星期天或者假期,村里一帮孩子都爱跑到三奶奶家的院子里玩。村里的女人们下雨天或者农闲的时候,也聚到三奶奶家做针线活,顺便学点女红技巧。所以,三奶奶的家缺少人丁,但不缺人气,三奶奶的小院里,总是飘着一波波笑声。

我记得小时候,还跟着三奶奶学过剪纸。刚开始三奶奶都用废牛皮纸教我们剪,剪最简单的“帧弊职。小人啊,灯笼啊,剪熟练了,三奶奶才从炕席底下拿出点明红纸让我们剪上一张。那时候的农村生活还很贫困,经济拮据,三奶奶买明红纸也没有钱,只能攒下些鸡蛋拿到供销社去换。三奶奶喜欢剪纸,村民们更喜欢喜庆热闹。三奶奶不但在过年时给村里人剪窗花,遇上谁家娶媳妇,或者有老人过寿,三奶奶都会剪几副窗花送过去。新房屋的窗户上,要帖一对“帧弊郑新人的炕墙上,贴寓意深长的“百年好合”、“早生贵子”之类的。有老人要过寿,三奶奶剪上个“邸弊郑再送副“松鹤延年”、“富贵平安”寓意的剪纸给老人贴屋子里,增加点喜气。外村走亲戚的人看到我们村里人家都爱贴漂亮的窗花,便央求自己的亲戚来找三奶奶,说一堆好话,讨几副窗花喜滋滋地回去,下次要再来走亲戚,也会给三奶奶带点吃的喝的,表表谢意。也有人外村人慕名而来,接三奶奶去他们村里剪窗花,过一两天开着三马子送回来,装半车箱好吃的。三奶奶自己吃不了,便转送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村里的老人们都说,三奶奶是菩萨转世的,所以不生孩子,专门积德行善。

三奶奶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很少能回来,三爷爷过世后,三奶奶一个人过日月,但她的小院里,一直都热热闹闹的。有一年,三奶奶的女儿回来了,说要带三奶奶寻根去。三奶奶是张掖人,三奶奶的根,自然是在张掖了。三奶奶走的时候说十天半月就回来,可我们足足等了三个月,三奶奶也没回来。正好又到腊月了,村里人惦记着三奶奶,怕老人家是不是在张掖病倒了还是打算落叶归根,不回来了。村干部商量了一下,派了两个人去张掖找三奶奶。过了两天,派出去的人回来了,他们说,三奶奶好好的呢,原来,三奶奶是被当地的民俗馆邀请去当剪纸艺术的培训老师了,过些天就回来。据说,三奶奶是他们家族唯一的剪纸传人。年前,三奶奶就笑盈盈地回来了,我们那一年过年,依然贴上了红红的窗花。

但人老了,终归是要走的,三奶奶活到了九十四岁,是村里的活神仙了。三奶奶直到临终前,还是耳不聋眼不花,还能拿着剪刀剪窗花哩。那年过完春节,下了厚厚的一场雪,三奶奶就在白茫茫的落雪中安静地走了。

三奶奶的丧事办得很隆重,一村子的人都来送三奶奶。三奶奶入土为安后,三奶奶女儿和村干部依照老人的遗言,打开老人那口古旧的柳木箱子,整整一箱子红红的窗花,像一团团跳动的火焰,更是一个奇女子红火火的一生。

窗花都分给了村里的人,以后过年,却没有人舍得再把三奶奶的窗花贴上。至今,我们村里很多人家,都还保存着三奶奶的窗花呢。

篇7:奶奶的散文

奶奶的散文

我奶奶在我出生前十二年,就已离开人间。

我父亲常常念道她。与天下所有的劳动妇女一样,我奶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有着一颗仁慈的心。我奶奶叫李谢氏。出生名门,自幼认真习文绣花。少年时熟记《女儿经》、《三字经》、《增广贤文》等经典名作。

奶奶的一生是艰辛的一生,也是伟大的一生。

奶奶在上海嫁给爷爷后,相依为命。夫妻甚是恩爱。不过,没过几年光阴,就连连痛失三子。所幸,积善有余庆,不久,奶奶又喜得我大伯庆长、二伯庆寿与我父亲庆富三子。

花开花谢,月有阴晴圆缺!正当三子尚幼时,犹如晴空霹雳,我爷爷又不幸于1932年病故。最小孩子我父亲仅为7岁。

可怜的奶奶,面对三个孩子,既遵嘱不可借债度日,又无丈夫的资产可继承,这日子怎么过才好?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临各自飞”,夫人一边吟唱,一边以泪洗面,整天度日如年。

改嫁?出家?

“家,如水桶呀。我,就是那桶上的箍呀!”

“决不!我决不改嫁!也不出家!更不会为生活去跳火坑!”奶奶常跪在丈夫坟前,烧纸敬香,哭得死去活来。

“好女不嫁二夫,死亦是您家的鬼!再苦再累也要继承您遗志----积德于子孙!再苦再累也要为您坚守门楣、延续您家香火!”

从此,奶奶更加起早摸黑地穿巷走街做着一些小买卖、帮人打点零工和接些针线活等。逢年过节,也不去娘家。即使,有事去了舅舅们家,也是穿着整洁,只呆一会儿,从不留下吃饭。伯父们与我父亲的衣服鞋袜均出自她勤劳的双手。于是,奶奶极度省吃俭用地一心一意抚养着三个孩子,也悄悄地埋葬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从此,奶奶更是默默地失去了往日的欢乐,还开始吃起素念起佛来。也许,大慈大悲的佛,可以帮助渡过难关!对!念佛!念佛一定可以为丈夫超度!一定可以为子孙消灾祈福!一定可以化解门前是非!一定可以积大阴德!

爷爷去世后,全家曾回到爷爷祖籍宁波市。东洋日本人攻打宁波时,再逃难回上海。

伯父们与我父亲,也很懂事,积极的为奶奶分忧。他们纷纷做起学徒,学起生意来。伯父庆长16岁在上海南京路中国国货公司当营业员。二伯父庆寿13岁在上海二马路福禄寿寿器店当学徒。

奶奶时常教导伯父们与我父亲,要牢记宁波砌街李氏祖训,要孝敬母亲,要吃苦在先,要诚实做人。要牢记楝塘苦楝精神。

伯父们与我父亲扎实地践行了耕读家风,勤工俭学,边工作边学习。最终如武松打虎般地靠自我奋斗与拼搏,均获得了高等学历。在各自的领域中,他们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粘闪嗣,成了家。

在孩子们的`成长乃至交友结婚过程中,奶奶均积极参与,兆隽酥匾的决策建议。如:大伯父女友的拍板以及后来大伯父生死攸关时,其事业发展方向的成功决策。还有我父亲庆富,二战后,经海军部严格考试,在获准赴英国接受最先进的“重庆”号时,奶奶不许其兄弟为我父亲做政治担保,罩厣辍拔颐钦庵Ъ沂簦历来只耕读经商!”。从而英明的避开了后来“重庆”号被炸事件。

奶奶生于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辛卯九月二十三日卯时,卒于1952年。享寿62岁。

去世时,我父亲在外读书。没能见上奶奶最后一面,更没能聆听到奶奶最后的临终嘱咐。我父亲为此事常常自责而悔恨了一辈子。也常教导我们千万别重蹈他的覆辙!

但愿奶奶的灵魂,已登极乐,已成仙成神。

篇8:婆家奶奶散文

婆家奶奶散文

我的奶奶在河南,自从远嫁之后,我和奶奶的交集便越来越少。可是婚后我又多了一个奶奶,今天就来聊聊我婆家奶奶吧。

刚认识老公时聊到奶奶,老公说奶奶做得一锅好菜,说一锅是因为奶奶一直生活在农村,由于到街上交通不便,老人家很少买菜,但农村有地啊,所以许多蔬菜、佐料奶奶都种,而一年的肉就是每年腊月里杀的一头大肥猪。当儿女各自成家,爷爷奶奶便独自生活。两个人的饭菜,奶奶便经常在灶上煮上一锅菜,虽然没有超市里的各种佐料,但一撮花椒、几瓣大蒜、一块生姜、几个辣椒皮,一锅香气四溢的'菜就来了。

那年第一次回家,奶奶一听说就来了,看到我就高兴地想拉我的手,可手在我面前晃了一下就腼腆起来,我意识到可能奶奶怕我嫌弃便拉奶奶坐下聊天,只可惜刚来那会我们都听不懂对方的语言,临走时,奶奶偷偷拉我到房间非要塞些钱给我,我看到那些钱有整百的还有一元五元的,没错,这是连她都不知道攒了多久才攒下的500块钱,我怎么都不肯收下,直到老公说等我生了孩子办酒席时再要她才不情愿的把钱装起,那一刻我觉得有个奶奶真好!

孩子满月后我们便到街上租了房子,身上仅有打工时剩的三千多块钱,为了省钱,房子两面透风,那时已近年关,寒冷自不必说,为了取暖我们买了取暖器和电热毯,但依然觉得那个冬天最冷。正月初一,奶奶拎出一篮子炭说“你们在那没炉子该多冷,我在家用坛子闭了些炭你们带去烤。”当时有几个亲戚七嘴八舌,我虽然很想要下那些炭但终是不好意思让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还操心这些,便说现在天暖了来年再要,但那一刻心里是热乎乎的。

之后的日子,我们一直在镇上,为了生活也极少有时间回老家,但只要有人说来街上又认识我们,奶奶便让人给带些东西,有时是几十个土鸡蛋、有时是一只腊蹄子、有时是半口袋黄瓜辣椒……如果老公放假问要买些什么东西回去,那边绝对一口回绝“什么都不差”,只好买些副食饮料类的,奶奶便唠叨“你们挣钱不容易,花这钱干嘛!”走时却恨不得把所有好吃的都给你,我有时在想:天下怎么有这样的傻奶奶,而我何其有幸,就有这样的奶奶!

奶奶生于1938年,经历过各种坎坷,但却满足于现在的生活,只可惜前年病痛一检查却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二期。奶奶在医院住了半个月,我要上班所以只好抽空去陪着化验,输液时让放暑假的女儿在那守着,一日三餐有时别的亲戚送,而大部分都要我备好送去,也许奶奶觉得我太忙,也许她挂念家中八十多岁的爷爷不会做饭或许不放心那几只鸡和一头猪,反正后来只要医生一进门就开始叨叨着回去,医生没办法只好让奶奶出院。这两种病都要禁劳累、禁饮食,刚开始我们都还劝,这不能吃那不能动,但看着奶奶被束缚后痛苦的模样,我们也只好作罢。

奶奶快八十岁了,却从不倚老卖老,这也许是奶奶人缘好的原因。几天前我们准备返回镇上,就特意去奶奶那坐了会,我看到几只不算大的鸡在散步,便问奶奶这些鸡是大姑给的吗?因为大姑家在村合作社报名领了100只小鸡。可是奶奶却说是和别人换的,鸡老了不生蛋喂着划不来,所以九只老鸡换了十只小鸡?我刚想和奶奶算算这账,奶奶却说“我和人家非亲非故,人家去年给我送了一斤茶叶,还有人家那次打牌赢了还给了我十块钱,我欠他家人情呢!”我无话可说了,爷爷又补刀“你奶奶老糊涂了,20个鸡蛋只收人五块钱”。我没有再问,我知道奶奶并不糊涂,肯定是人家帮了忙奶奶不想欠人情而已。  愿时光慢慢老去,愿奶奶慢慢变老!再有一个月奶奶就八十岁了,仅以此文,祝愿奶奶长命百岁!

篇9:追忆奶奶散文

追忆奶奶散文

这几天经常梦到奶奶,她的音容笑貌总是真切地出现在我面前,醒来却发现一切都是空的,眼泪就再也止不住地流。我知道过几天就是奶奶的忌日了,这愈加增添了我对奶奶的思念。

奶奶可谓是我从小到大最亲的人了。那时父母都在外地忙于工作,我又是个体弱多病的“难养活”。没办法,父母只好将我送到了乡下的奶奶家。自记事起,我就时刻跟着奶奶一步不肯离开,邻居总爱笑我是奶奶的“跟屁虫”。我听后小嘴一撅说“我愿意”,奶奶却乐呵呵地回应:“这可是俺的老闺女,宝贝着呢。”

为了改善我的体质,奶奶除了对我精心照顾,还每天给我增加了一斤牛奶。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牛奶不是普通人家所能享用的,只能在农场里靠关系才能买到。于是奶奶就去求邻村一位在农场工作的'阿姨,在奶奶再三的乞求下,她看我弱小得可怜,动了怜悯之心,终于答应每天下班给我捎一瓶牛奶。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奶奶从来没有吃过馒头,每顿都是咸菜、窝窝头。我曾奇怪地问奶奶为什么我吃馒头她吃窝窝头,奶奶笑着说窝窝头好吃,奶奶喜欢吃。我忍不住抢着咬下一口,没有下咽就忍不住吐了出来,当时觉得奶奶人真怪。一瓶奶要分两次喝,那时没有冰箱,为确保牛奶的新鲜,奶奶就会将它放入水缸泡在冷水里保存。为此,那口水缸承载着我对童年最温馨的记忆,同时它也装着奶奶对我满满的爱。

奶奶不仅在生活上对我疼爱有加,还特别注重我的学习。奶奶出生在一个家道中落的大户人家,刚出生母亲就去世了。在继母的冷眼下,吃不饱穿不暖,还要照顾弟弟妹妹,做各种家务。一天学都没上过,是个纯粹的“睁眼瞎”。“你一定要好好念书,将来一辈子才能心里亮堂。”这句话几乎成了奶奶的口头禅。我知道不识字是奶奶一辈子最大的遗憾,每次奶奶说这话的时候我都能从她的眼神里读出遗憾和渴望。在奶奶的督促下,我的学习也总是名列前茅,每次看着我拿回来考了百分的卷子,奶奶的眼就会笑成一条缝,随后就是对我的奖励——一碗卧着荷包蛋的挂面。至今,想起那热腾腾的鸡蛋面,温暖就会溢满心头,就会被幸福感重重包围。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也成家立业做了母亲,可奶奶对我的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已接近耄耋之年的奶奶又承担起帮我照顾女儿的重任。奶奶将她的爱给了父亲、我、女儿三代人。

记得那个大雪天,接到奶奶病危的电话,我不顾一切匆匆赶了回去,在病榻前握着奶奶干枯的冰冷的双手,心如刀绞,泪如泉涌,任我如何呼唤都是枉然,我知道世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

如今,又是一个雪花飞舞的日子,不知道奶奶现在还好吗?是否也在想念我,那就让雪花将我深深的思念带给最疼爱我的奶奶。愿奶奶在另一个世界里没有困苦,永远安乐幸福!

篇10:奶奶现代散文

奶奶现代散文

打从记事起,我就和奶奶睡在一起,爷爷去世得早,我根本就不知道爷爷长得怎么样,但我却相信妈妈和大姐姐说的话,爷爷肯定是很疼我的,因为我是黄家的第一个长孙,按奶奶的话说就是“千金小姐面荒荒,次次男儿跳破三个砖”,意思是说,农村的人都是喜欢生男孩子的,因为男孩谓之“丁”,“财、丁、贵”是人生三大柱,也是人生三大乾坤之事。

所以奶奶的话里面余音绕梁是:“生了个女的,即使是千金小姐,脸上也是泛不出光彩的,生个男的,即使是没多大出息,脸上也是有光彩的,可以跳破三个地板砖的(当时地板砖都铺大红砖的,是烧制的)。所以从我记事起,我和二弟都跟奶奶睡在一起,睡在奶奶和爷爷结婚的那只大(十径)床上。

奶奶是我们第一个生活和接受教育的启蒙老师。

奶奶长得很高大、富态,人也漂亮,奶奶有大海一般的心胸,其实奶奶并不识字,但奶奶却很善于发现后辈的长处,会调动后辈的积极性,会夸人。

奶奶做人很“点藤”(闽南方言),也就是很爱干净的意思,做什么都一丝不苟,详详细细,一丝不苟。正如她老人家所讲的“有量有福,吃到老酷酷”(闽南押韵方言),就是做人要有大量,要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这样就能长命百岁。奶奶虽然没活到百岁,但离开我们的那一年,奶奶已经93岁了,也算高寿了,寿比南山了!所以奶奶在我的记忆当中,和爸爸一样,都是一个很和善,很大量的人!而且通晓事理,懂大局,识大体,有大海一般的心胸。

童年的时候,我们家孩子多,妈妈也很辛苦,常年在外打短工、打临时工,所以带孙子和孙女以及教育孙子、孙女的这副重担基本都落在奶奶身上,而且奶奶还要理家务呢!爷爷在我三岁的时候就走了,我是记不起来爷爷是长得什么样的,只能听大姐姐说爷爷要抽烟,而且还抽用“虎头柑仔树的杆”刻成的,把中间的芯淘空了做成的柑橘仔烟筒。可见爷爷是吸烟的,而且烟瘾还很大。

据说爷爷很年轻的时候是从老家钟腾横路下挣扎到霞寨镇集市上来,起初去学做糕饼,酿制酱油,后来出师了就自己当老板,做起糕饼酱油的买卖生意来了。爷爷不识字,后来就培养了爸爸和叔叔读了很多书,爸爸读高中,要到县城来读,叔叔读师范,要到漳州市来读,所以最后就有了当平和县供销社财务科长(平和县第一个会计师)的爸爸和当五寨农场小学教师的叔叔。

所以奶奶解放以前是帮助爷爷打理生意的,还理家务,带孩子,带大了爸爸、叔叔和姑姑。

后来奶奶又承担了我们五个孙子的教育,因为叔叔是在五寨农场小学教书的,离我们很远很远的,所以爸爸和妈妈生育了我们五个儿女,但是由奶奶带大并教育大的!

奶奶虽不识字,却极能用民谚教育孩子,譬如:“好铁不打钉,好儿不做兵。”“细汉(小儿)偷拿一根针,大汉(长大)就会偷牵牛阉。”“细汉读书高,大汉中状元。”这些无数的闽南话押韵民谚教育孩子,使我们这些孙子孙女在进入学龄前就经历了一次系统的理论教育,教懂了我们很多的做人道理。

这也是我写诗的第一桶金,第一桶源泉。

奶奶不仅宽洪大量,而且善于和邻里沟通,是深受邻里及众多父老乡亲们尊重的,人们都亲切地叫她“桂花姑仔”,因为我奶奶在世阳名叫周桂花。

有两件事我特别难忘,一是奶奶的`葬礼,奶奶当年去世时我们已搬到县城来居住了,奶奶去世时还实行土葬,这是1998年的事。这时候我们三个男孙都已长大了,奶奶93岁去世时,我们一起商量决定把奶奶运回老家平和县霞寨镇集市的群英村坎圩组的坂仔岭进行土葬,所以浩浩荡荡的殡仪队伍从县城出发。当时有十几部车,到霞寨镇的时候绕过奶奶的出生地寨里村,最后经过群英村,所经之处沿途不知有多少的父老乡亲们出来义务地为“桂花姑仔”最后送一程,沿途那种热闹劲儿,我们兄弟姐妹都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们只能频频用招手示意来对这些关爱我奶奶的父老乡亲们表示感谢!寨里村的书记、村长,群英村的书记、村长可都出来为奶奶送行的,那场面的恢宏和壮大,我们真的是没有想到的!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爸爸五周年半前的葬礼,当时是在县城举办的,那个场面,那可能是平和县有史以来最热闹、人数最多的葬礼吧,那送行的队伍足足有两公里长,这真的令我们无限感动、感恩呀!

奶奶和爸爸,一生都很善良,心胸都很宽广,重视教育,重视诗礼传家的传帮带,而且在行孝和积德方面都为我们树立了楷模,假如说我们黄家今天有这么庞大的知识后裔,我想这跟奶奶、爸爸的垂范示教,模范树标,带头做起是分不开的!

所以在清明节的时候,我们不仅敬仰和缅怀了爷爷,还有奶奶、爸爸,以及诸多更遥远、更上一辈的亲人的功德,好的传统美德是一代接一代地把这接力棒传下来的,包括知识教育,包括勤劳善良,勤俭持家,吃苦耐劳,孝敬长辈的美德,这大概就是大德大美的教育吧!

所以我们怀念奶奶以及诸多前辈们,我们也诚挚地希望,我们将一辈又一辈地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弘扬继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400字冰心散文读后感

冰心散文读后感

冰心散文读后感500字

史铁生小说《奶奶的星星》阅读答案

我之聊斋散文

那些年奶奶在散文

贾平凹《月迹》原文

奶奶,我命之魂散文

大班语言优质课鸟窝教案

悼念永红散文

奶奶的散文
《奶奶的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奶奶的散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纷纷小雨散文2023-03-27

清明祭想散文2023-05-12

描写奶奶的抒情散文2023-10-06

我那无处安放的忏悔散文2023-11-07

怀念奶奶的亲情散文2023-06-14

纷纷万事,直道而行网络散文2022-09-30

思绪千寻的网络散文2022-04-30

今天的散文2022-05-07

山野里那抹芦苇花散文2022-08-11

推荐关于著名散文秋天的怀念读后心得2024-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