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谢吉人之官江左序文言文阅读答案(精选9篇)由网友“我的鱼干呢”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送谢吉人之官江左序文言文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送谢吉人之官江左序文言文阅读答案
我的家乡湘乡在乾隆时人才众多。如邓笔山做云南布政使,罗九峰做礼部侍郎,而谢芗泉先生做御史。三人都是翰林出身,并且谢御史名震天下。当时和珅执掌国政,声势煊赫。他的家奴坐着高大的车子,横行于集市,肆无忌惮。御史巡视城区时遇见他们,把他们抓出来鞭打,在大路上烧了他们的车子,被世人称为烧车御史。那以后二十年,御史的儿子果堂,因为做河南县令成绩好被推荐,受到皇帝的召见。皇上悠闲地问他:你就是烧车御史的儿子吗?没有几个月,果堂就升为四川知府。又十几年过去,谢吉人邦鉴又以进士的身份出京做江南县令。谢吉人,是御史的.孙子,知府弟弟的儿子。吉人将要赴任,那些平日里与他有交往的人,有的写诗为他送行。吉人于是向我索求赠序,请求我赠言来纠正他不足的地方。于是我拜手告诉他说:你现在做官了,四境之内,你是最尊贵的。公堂上颐指气使,公堂下跟随的有百人。认识你的穷人都仰望着你等待命令,准备好馆舍邀请宾客朋友,(他们)表面尊敬你,实际上却并不亲近你。如果你有不足的地方,那些跟随你的人,待命的人,表面上尊敬你的人,有的知道却不劝谏你,有的劝谏你却不尽力。因为自己高高地处于众人之上,而智慧见识器量又确实远远的超过他们,前后都有唯唯诺诺的人,于是自以为了不起的习惯就得意地产生了。而身边的人多想尽办法来讨好我。心中的傲慢一天天地增多,外面欺骗你的人一天天地多起来,这就是出现错误的原因了。东汉庞参做汉阳太守,先去拜访隐士任棠。任棠不与他交谈,只是把一大棵薤白(小蒜),一盂水放置在门前,自己抱着孙儿伏在门旁。庞参领会其中的意思,说:放一盂水是要我为官清廉,置一棵薤白,是希望我敢于打击豪强,抱儿子在门旁,是希望我开门抚恤孤儿。所以古人学习,没有比寻求贤人来辅助自己更重要的了。耍小聪明的人,自夸而看不起人,以为众人平庸不足道,对自身没有帮助。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却一律掩盖别人的长处而看不起别人,这是多么轻率啊!《诗经》说:国家虽然没法度,人有聪明的或糊涂的。人民虽然不富足,还有有智慧的有谋略的,有敬谨的有能治国的。说寻求贤能的人却最终不能找到,这不是确切的评论。现在震泽县令左清峙,是我家乡的贤者,他帮助他人却不自夸,明白事理却不讲个人得失。你去试着拜访他,一定有对你有益的。希望你与仁者交朋友来磨砺德行,用精良的工具来做好事。希望你既能继承先辈功业,又能延续家乡前辈的美好品德。不要抛弃你的辅助,它会为你造福。左清峙,他就是你的辅助。我听说江南是官员聚集之地,或许你因为结识青峙能够结交江南的贤士大夫,这更是我所期望的。
篇2:《送谢吉人之官江左序》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曾国藩
吾湘乡,当乾隆时,人才殷盛。邓笔山为云南布政使,罗九峰为礼部侍郎,而谢芗泉先生为御史。三人者皆起家翰林,而御史君名震天下。是时和坤柄国,声张势厉,家奴乘高车,横行都市无所惮。御史君巡城遇焉,捽之出而鞭之,火其车于衢。世所称“烧车御史”者也。
其后二十年,御史君之子果堂,以河南县令卓荐,召见。上从容问曰:“汝即‘烧车御史’之子乎?”不数月,迁四川知府。又十余年,而谢吉人邦鉴复以进士出为江南县令。吉人,御史君之孙,而知府君之弟之子也。将之官,其常所酬酢者,或为诗送之。吉人乃索予为序,而乞言以纠其不逮。于是拜手告曰:
“子今长人矣!四封之内,尊无与二。堂上颐指,堂下趋者百人。所识穷乏仰而待命,设馆以延宾友,貌敬而情离。即有不善,彼所谓趋者,待命者,貌敬者,或知之而不谏,或谏焉而不力。吾以其身巍然处于众人之上,而聪明识量,又诚越而倍之。前有唯后有诺,于是予圣自雄之习,嚣然起矣!而左右之人,又多其术以餂①我。内之傲者日胜,外之欺者日众,兹其所以舛也。’东汉庞参为汉阳太守,先候隐居任棠。棠不与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户屏前,抱儿孙伏户下。参会其意,曰:‘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欲吾击强宗也;抱儿当户,欲吾开门恤孤也。’故古人之学,莫大乎求贤以自辅。小智之夫,矜己而贬物,以为众人卑卑,无足益我。夫不反求诸己,而一切掩他人之长而蔑视之,何其易与?今震泽宰左君青峙,吾湘乡之贤者也。任侠而不矜,谙事而不计利害。子往试求之,必有所以益于者。友仁以砺德,利器以善事。既以上绳祖武,又以绍诸乡先辈之徽。‘无弃尔辅,员于尔福。’青峙,子之辅也。抑吾闻江南为仕宦鳞萃之邦,或因青峙而得尽交其贤士大夫,是尤余所望也。”
(选自《曾国藩文集》,有删改)
注释:? 餂:诱惑,讨好。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和珅柄国 柄:执掌
B.何其易与 易:轻率
C.今震泽宰左君青峙 宰:县令
D.又以绍诸乡先辈之徽 绍:介绍
6.下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⑴而谢吉人邦鉴复以进士出为江南县令 ⑵挟飞仙以遨游
B.⑴其常所酬酢者 ⑵其孰能讥之乎
C.⑴棠不与言 ⑵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D.⑴莫大乎求贤以自辅 ⑵知不可乎骤得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讲叙“烧车御史”谢芗泉先生的故事,有赞扬谢吉人是名门之后,期望他继承祖父德行的意图。
B.作者以长者的身份,告诫谢吉人不要因为做了官就颐指气使,应注意“巍然处于众人之上”带来的危险。
C.作者讲述庞参做汉阳太守时拜访任棠的故事,是期望谢吉人能像庞参那样,寻求贤能之士来辅助自己。
D.作者向谢吉人推荐左青峙,是因为左青峙明白事理却不计较个人得失,与仁者交朋友,以此来磨砺德行。
8.把文段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御史君巡城遇焉,捽之出而鞭之,火其车于衢(4分)
⑵吉人乃索予为序,而乞言以纠其不逮(3分)
⑶小智之夫,矜己而贬物,以为众人卑卑,无足益我。(3分)
9.下列文言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
B.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C.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D. 归先生居项脊轩/辄扃其户/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5、D。绍:延续。
6、C。C⑴⑵均为介词,同,和。A⑴介词,凭借,⑵连词,表修饰。B、⑴指示代词,那些;⑵副词,表反问,难道。D、⑴介词,比。⑵助词,无实意。
7、D。“与仁者交朋友,以此来磨练德行”是作者对谢吉人的`期望。
8.把文段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御史君巡城遇焉,捽之出而鞭之,火其车于衢(4分)
⑴:御史巡视城区时遇见他们,把他们抓出来鞭打,在大路上烧了他们的车子。
(“ 捽” “火”,状语后置及句意各1分)
⑵吉人乃索予为序,而乞言以纠其不逮(3分)
⑵:谢吉人于是向我索求赠序,请求我赠言来纠正他不足的地方。(“索、纠、逮”各1分)
⑶小智之夫,矜己而贬物,以为众人卑卑,无足益我。(3分)
⑶:耍小聪明的人,自夸而看不起人,以为众人平庸不足道,对自身没有帮助。(“矜”“物”“卑卑”,句意各1分。)
9、A。于是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
篇3: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送谢吉人之官江左序
曾国藩
吾湘乡,当乾隆时,人才殷盛。邓笔山为云南布政使,罗九峰为礼部侍郎,而谢芗泉先生为御史。三人者皆起家翰林,而御史君名震天下。是时和坤柄国,声张势厉,家奴乘高车,横行都市无所惮。御史君巡城遇焉,捽之出而鞭之,火其车于衢。世所称烧车御史者也。
其后二十年,御史君之子果堂,以河南县令卓荐,召见。上从容问曰:汝即烧车御史之子乎?不数月,迁四川知府。又十余年,而谢吉人邦鉴复以进士出为江南县令。吉人,御史君之孙,而知府君之弟之子也。将之官,其常所酬酢者,或为诗送之。吉人乃索予为序,而乞言以纠其不逮。于是拜手告曰:
子今长人矣!四封之内,尊无与二。堂上颐指,堂下趋者百人。所识穷乏仰而待命,设馆以延宾友,貌敬而情离。即有不善,彼所谓趋者,待命者,貌敬者,或知之而不谏,或谏焉而不力。吾以其身巍然处于众人之上,而聪明识量,又诚越而倍之。前有唯后有诺,于是予圣自雄之习,嚣然起矣!而左右之人,又多其术以餂①我。内之傲者日胜,外之欺者日众,兹其所以舛也。东汉庞参为汉阳太守,先候隐居任棠。棠不与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户屏前,抱儿孙伏户下。参会其意,曰: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欲吾击强宗也;抱儿当户,欲吾开门恤孤也。故古人之学,莫大乎求贤以自辅。小智之夫,矜己而贬物,以为众人卑卑,无足益我。夫不反求诸己,而一切掩他人之长而蔑视之,何其易与?今震泽宰左君青峙,吾湘乡之贤者也。任侠而不矜,谙事而不计利害。子往试求之,必有所以益于者。友仁以砺德,利器以善事。既以上绳祖武,又以绍诸乡先辈之徽。无弃尔辅,员于尔福。青峙,子之辅也。抑吾闻江南为仕宦鳞萃之邦,或因青峙而得尽交其贤士大夫,是尤余所望也。
注释:①餂:诱惑,讨好。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和珅柄国 柄:执掌
B.何其易与 易:轻率
C.今震泽宰左君青峙 宰:县令
D.又以绍诸乡先辈之徽 绍:介绍
6.下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⑴而谢吉人邦鉴复以进士出为江南县令 ⑵挟飞仙以遨游
B.⑴其常所酬酢者 ⑵其孰能讥之乎
C.⑴棠不与言 ⑵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D.⑴莫大乎求贤以自辅 ⑵知不可乎骤得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讲叙烧车御史谢芗泉先生的故事,有赞扬谢吉人是名门之后,期望他继承祖父德行的意图。
B.作者以长者的身份,告诫谢吉人不要因为做了官就颐指气使,应注意巍然处于众人之上带来的危险。
C.作者讲述庞参做汉阳太守时拜访任棠的故事,是期望谢吉人能像庞参那样,寻求贤能之士来辅助自己。
D.作者向谢吉人推荐左青峙,是因为左青峙明白事理却不计较个人得失,与仁者交朋友,以此来磨砺德行。
8.把文段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御史君巡城遇焉,捽之出而鞭之,火其车于衢(4分)
⑵吉人乃索予为序,而乞言以纠其不逮(3分)
⑶小智之夫,矜己而贬物,以为众人卑卑,无足益我。(3分)
(二)文言文断句。(3分)
9.下列文言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
B.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C.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D. 归先生居项脊轩/辄扃其户/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附答案:
5、D。绍:延续。
6、C。C⑴⑵均为介词,同,和。A⑴介词,凭借,⑵连词,表修饰。B、⑴指示代词,那些;⑵副词,表反问,难道。D、⑴介词,比。⑵助词,无实意。
7、D。与仁者交朋友,以此来磨练德行是作者对谢吉人的期望。
8.把文段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御史君巡城遇焉,捽之出而鞭之,火其车于衢(4分)
⑴:御史巡视城区时遇见他们,把他们抓出来鞭打,在大路上烧了他们的车子。
( 捽 火,状语后置及句意各1分)
⑵吉人乃索予为序,而乞言以纠其不逮(3分)
⑵:谢吉人于是向我索求赠序,请求我赠言来纠正他不足的地方。(索、纠、逮各1分)
⑶小智之夫,矜己而贬物,以为众人卑卑,无足益我。(3分)
⑶:耍小聪明的人,自夸而看不起人,以为众人平庸不足道,对自身没有帮助。(矜物卑卑,句意各1分。)
9、A。于是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
附译文:
我的家乡湘乡在乾隆时人才众多。如邓笔山做云南布政使,罗九峰做礼部侍郎,而谢芗泉先生做御史。三人都是翰林出身,并且谢御史名震天下。当时和珅执掌国政,声势煊赫。他的家奴坐着高大的车子,横行于集市,肆无忌惮。御史巡视城区时遇见他们,把他们抓出来鞭打,在大路上烧了他们的车子,被世人称为烧车御史。那以后二十年,御史的儿子果堂,因为做河南县令成绩好被推荐,受到皇帝的.召见。皇上悠闲地问他:你就是烧车御史的儿子吗?没有几个月,果堂就升为四川知府。又十几年过去,谢吉人邦鉴又以进士的身份出京做江南县令。谢吉人,是御史的孙子,知府弟弟的儿子。吉人将要赴任,那些平日里与他有交往的人,有的写诗为他送行。吉人于是向我索求赠序,请求我赠言来纠正他不足的地方。于是我拜手告诉他说:你现在做官了,四境之内,你是最尊贵的。公堂上颐指气使,公堂下跟随的有百人。认识你的穷人都仰望着你等待命令,准备好馆舍邀请宾客朋友,(他们)表面尊敬你,实际上却并不亲近你。如果你有不足的地方,那些跟随你的人,待命的人,表面上尊敬你的人,有的知道却不劝谏你,有的劝谏你却不尽力。因为自己高高地处于众人之上,而智慧见识器量又确实远远的超过他们,前后都有唯唯诺诺的人,于是自以为了不起的习惯就得意地产生了。而身边的人多想尽办法来讨好我。心中的傲慢一天天地增多,外面欺骗你的人一天天地多起来,这就是出现错误的原因了。东汉庞参做汉阳太守,先去拜访隐士任棠。任棠不与他交谈,只是把一大棵薤白(小蒜),一盂水放置在门前,自己抱着孙儿伏在门旁。庞参领会其中的意思,说:放一盂水是要我为官清廉,置一棵薤白,是希望我敢于打击豪强,抱儿子在门旁,是希望我开门抚恤孤儿。所以古人学习,没有比寻求贤人来辅助自己更重要的了。耍小聪明的人,自夸而看不起人,以为众人平庸不足道,对自身没有帮助。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却一律掩盖别人的长处而看不起别人,这是多么轻率啊!《诗经》说:国家虽然没法度,人有聪明的或糊涂的。人民虽然不富足,还有有智慧的有谋略的,有敬谨的有能治国的。说寻求贤能的人却最终不能找到,这不是确切的评论。现在震泽县令左清峙,是我家乡的贤者,他帮助他人却不自夸,明白事理却不讲个人得失。你去试着拜访他,一定有对你有益的。希望你与仁者交朋友来磨砺德行,用精良的工具来做好事。希望你既能继承先辈功业,又能延续家乡前辈的美好品德。不要抛弃你的辅助,它会为你造福。左清峙,他就是你的辅助。我听说江南是官员聚集之地,或许你因为结识青峙能够结交江南的贤士大夫,这更是我所期望的。
篇4:伶官传序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篇5:伶官传序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动词,推其根本
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你的,人称代词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D.函梁君臣之首函:木匣子。
13、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
B.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C.以三矢赐庄宗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B.文章借古讽今,借后唐庄宗的.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C.文章气势磅礴,义正词严,严厉地批评了庄宗,在责难之中总结教训,并明确告诫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D.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手法,将庄宗极盛与极衰的两种情形进行了鲜明的对照,说明了盛衰之事本源在于“人事”的道理。
篇6:伶官传序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因素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这以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可以称得上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分离逃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为因素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篇7:伶官传序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
12、D(名作动,用木匣子装起来)
13、B(A……的原因/用来的……方法B特殊指示代词,的地方C拿,介词/因为,介词D一定,祈使语气副词/难道,反问语气副词)
14、C
篇8:文言文《送丁琰序》阅读答案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
篇9:文言文《送丁琰序》阅读答案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 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 诬:诬蔑
C.则数更法以御之 御:防备
D.南城之政平平:安定
【答案】B
【解析】诬,这里是“欺骗”的意思。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皆可为材且良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 /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人愚也,则愚矣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拒而莫之与也/ 恐年岁之不吾与
【答案】B
【解析】
A、表并列关系;将要,副词
B、也:表句中停顿,补充音节的语气助词。
C、就;表转折关系。D、代词,他们;助词,取独
18.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
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士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
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赞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
【答案】C
【解析】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错,由原文“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可知原因是:如今,学校、师友、赏罚的方法不是效法、传承古代。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答案】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评分标准】断对一处不给分,断对两处、三处给1分,断对四处给2分,断对五处给3分。断错一处不扣分,断错两处、三处扣1分,断错四处扣2分,断对五处给3分。扣完为止。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4分)
⑵奚重而不更也? (3分)
【答案】
⑴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⑵为什么(情况)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 送越州高录事,送越州高录事喻凫,送越州高录事的意思,送越州高录事赏析

【送谢吉人之官江左序文言文阅读答案(精选9篇)】相关文章:
少任侠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022-08-28
《晋书·郭璞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2023-09-06
《王规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2023-08-29
兰亭集序朗读音频2022-10-27
《桃花源记》教材简析2022-11-15
《桃花源记》课文教学研讨2024-01-11
《笠翁对韵》教学反思2022-09-16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2023-12-11
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2023-02-26
“沈嘉徵,字怀清,山阴人”阅读答案及句子翻译202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