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营销和策划》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3-10-03 07:47:2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网络营销和策划》课程教学模式研究(通用16篇)由网友“靓妹妹”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网络营销和策划》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网络营销和策划》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篇1:《网络营销和策划》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网络营销和策划》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网络营销和策划>课程是一门集理论性、技术性及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但现行的.教学方法在教材选择、实践和考核方式上面均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践方式引入、项目运作方式操作、将教学拓展到校外实践基地以及结合学校特色发展课程体系等方面来进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

作 者:李芬芳  作者单位: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管理工程系,天津,300384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35) 分类号:G642 关键词:网络营销和策划   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   项目运作  

篇2: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 要:通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等的调查,以及对学生体质测试情况进行分析,本文提出了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教学成效,适合本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体育课程;健康体质测试;体育选项;模式

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是按照一定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类型或框架【1】。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模式由单一的传统模式变为符合校情的多种模式并存,学校采用不同模式,体育课程开设的时间也长短不一。各类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模式主要有【2】:

一、传统式:即普修课

二、分段式:即普修课+选项课

三、双轨式:即同时开设普修课和选项课,学生根据不同的需求,分别学习不同的课程。

四、俱乐部式:学生参加各种俱乐部活动,教师分工对学生进行辅导和考核。

五、一体化式:开设普修课、选项课、专项选修课、体育保健课,同时课外广泛开展早锻炼和俱乐部活动,课内课外相结合。

目前我院采用的是分段式。时间为三个学期,大一两学期普修,大二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第三学期,另一部分在第四学期,分别上一个学期的选修课。随着学院的发展,教学条件不断改善,何种模式能更好的适应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满足学生对健康锻炼的`需要,我们通过调查学生需求和学生健康体质测试情况分析,对我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级、2009级、级大专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对2009级1865人、2010级1987人进行问卷调查,有效卷2009级1840份,2010级1932份,有效率为97.9%。

(2)数理统计:对问卷和大学生健康体质测试成绩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3)查阅文献资料

2、结果与分析

2.1 问卷调查结果

2.2 学生健康体质测试成绩分类统计结果

2.2.1 2008、2009、2010级大一新生测试成绩等级人数比例对比

2.2.2 2009级分组进行测试成绩统计对照分析

因大二只有一个学期上选项课,将在第一或者第二学期上选项课学生分成非体质测试学期上体育课组(A组)和体质测试学期上体育课组(B组)进行了分组对照。

从以上对照分析可以看出,A 组大一、B 组大一成绩无显著性差异;而A组大二较B组大二体质测试成绩差且差异显著。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有上更长时间体育课、能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

3.1.2 通过对学生健康体质测试成绩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体质测试学期上体育课的学生测试成绩显著优异,体育课对促进学生锻炼,提升学生体质有明显成效。

3.1.3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有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的需求,当前羽毛球、篮球、乒乓球、健美操等项目是较为热门的项目。

3.2建议

3.2.1 建议我院体育课开设四个学期。建议开设四个学期的体育课,第一学期普修,第二、三、四学期选项,或者第一、二学期普修,第三、四学期选项。

3.2.2 建议课程教学模式采用分段式,即普修+选项相结合的模式,并增加选项课时间和供选项目。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运动技能,更能满足学生广泛的体育爱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亦能分流热门选项学生,减轻热门选项的压力,提高教学效果。

3.2.3 课上进一步加强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广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课外课内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质测试成绩。加大对学生体育俱乐部的指导,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促进学院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

3.2.4 建议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从学生对体育课选项的需求来看,目前开设的项目除羽毛球人数较多需要适当分流,场地和师资基本能满足要求。但还有一些学生喜欢的选项如台球、网球、跆拳道、游泳等在硬件设施和师资配备上还不能满足需求,建议在学校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体育设施投入,改善场地的布局和配比,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满足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林.关于综合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调查和分析 体育与科学,第3期,72-73

[2]顾渊彦.高校公共体育实践类课程模式论,体育与科学,20第二期,71-74

作者简介:

施晓鸿(1963-),男,江苏南通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体育运动训练

韩 萍(1974-),女,江苏南通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体育运动训练

左元海(1976-),男,江苏南通人,助讲,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体育运动训练

篇3:智能控制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智能控制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智能控制”是控制理论发展的高级阶段课程。随着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智能控制在各行各业所应用的产品越来越多,市场对掌握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智能控制”课程在高校人才的培养中也开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智能控制是20世界60时代才开始发展的新型技术,各大高校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不少问题。为此,本文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智能控制教学模式的问题和发展进行探究,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期能在实践中提高智能控制教学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智能控制;人才培养导向;教学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市场需求的提高,高校也改革了高等教育的阶梯层次,从精英教育转变为了应用型的大众教育,从根本上更好地适应了经济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如今本科和各大高校的招生量急剧增大,但高校对于学生的教育还停留在理论的应试教育上,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各高校也在寻求能够提高人才素质的新型教学培养办法。智能控制是高校电子技术众多学科中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集精密实操和高级理论为一体的新领域,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广大关注,也是未来科技市场中的发展重点[1]。因此要加大智能控制专业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学生提供先进的知识与创新实践的机会。

一、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

就智能控制在高校中的专业课程而言,是一门集人工智能、电子科学、高等控制理论和运筹学等学科为基础的,以智能机器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自主实现目标的控制技术专业,包含着遗传算法、模糊逻辑、专家系、神经网络等理论,自适应控制、自组织控制和自学习控制等技术,具较高容错力的高层控制系统,全局控制力强,是一门复杂的、全新的、交叉型的新学科[2]。在高校中最常看到这门专业的就是自动化的机械制造行业和电力系统设备等专业,拥有广阔的研究价值和市场发展前景,因此在高校也在积极的开设和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更快的学习到智能控制的相关原理和控制方式,能够对智能控制的发展有更进一步了解,从而在毕业后更适应行业岗位需求。由于智能控制专业本身包含了大量的高等技术和理论,对大学生而言相对晦涩难懂、枯燥深奥,学习起来十分吃力,无法长久耐心的钻研和学习,在理解方面也是一知半解,无法精通。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智能控制的核心技术是主要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钻研性,也是本文的研究的重点。

二、“智能控制”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由于智能控制学科中有大量的专业基础课,例如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小型智能控制系统集成等专业核心课程,都是十分专业的高等理论,涉及的教学概念广泛且复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将理论技术为教学重点,采用被动的板书式教学。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兴趣下降,失去积极性。智能控制的内容过于抽象化,公式推理复杂,学生一时之间无法完整消化,而教学过程中缺乏多样化的互动交流,也无法帮助学生有效的及时理解,课堂气氛沉闷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十分低下。

2、课程缺乏实践环节。由于智能控制的理论性强,教师在课堂中更多的是演示智能控制的原理和操作程序,而且智能控制涉及的操作工具比较复杂,部分学校也缺乏实验教学的平台。社会市场中对智能控制专业人才的实际操作水平要求很高,但学校往往在大四才开始开设实践课程,留给学生的操作演练的课时少,学生的掌握时间也不够充分。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情况下,学生在毕业后还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企业中的操作,甚至产生失误带来经济损失,这不利于学生就业和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智能控制”课程教学优化

1、优化智能控制的教学内容。作为高技术含量的专业控制学科,智能控制具有抽象、前沿、复杂、理论性强的特点,内容覆盖的专业知识多,但在教材中的实际案例偏少,整个专业课程偏理论化。因此,课堂上应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在熟悉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多采用案例分析、实例演示等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课堂理解效果。在智能控制教学中应注重智能控制的应用领域和掌握方法,一方面,要掌握基础性的概念和技术细节,另一方面,也要时刻关注前沿发展的最新技术,让学生能够跟随行业发展学习到新知识新技术。教师在课堂上应多授予一些实际应用的方法,例如工业过程中模糊控制如何研究并建立好输出与输出量的模糊管理,或是在BP神经网络中采用SCG算法来加强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过程[3]。

2、增加操作仿真软件环节。通过专业的`操作软解能够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目前在智能控制领域中最常见的模糊逻辑工具是MATLAB软件,借助它能更直观地了解模糊逻辑系统的控制程序。在操作中,学生可以通过软件采用PID参数或M语言自己编写智能控制算法程序,通过操纵模糊控制器来完成自己的指令,或者利用BP网络为学生讲解网络结构和学习算法,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智能控制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更有针对性地弥补了理论教学中知识缺漏,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3、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智能控制中的人工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系统在国防安全、航天航空、区域监控、水下探测等科技领域都是主要应用对象,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也投身于高科技领域,因此,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对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思维也是学校要着重培养的应用型能力之一。智能控制系统的成长与市场专业的需求成正比,还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学生在学习时也要提高自己对智能控制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方法,开发出更多智能控制的技术策略,如无人驾驶、阿尔法狗、水下机器人等智能控制的热门机器,不断促进智能控制的发展,为社会、国家、人类生活带来更多高文明的智能帮助[4]。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式保留学生的个性思维,通过讨论实验、录像投影等设计各种疑问来激发学生思考研究,引导和组织学生开拓新思路,不断了解智能控制的内在关联和规律,从而站在前人的成果上创新更多的智能控制理论和技术。

4、考核方式的优化改进。“智能控制”课程在期末考核成绩上多数采用问卷模式,但这只考评了学生对智能控制理论的掌握程度,在实践操作、创新能力上无法很好的判断学生的掌握情况。因此学校应根据智能控制的特点开展多元化的考核模式。首先在期末考核上,分为单人和小组考核,通过布置行业热点和国际期刊论文的主题为小组的项目论文课题,让学生进行单人和小组的双重考核模式,从而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配合的双重能力,并在论文中检验学生对于智能控制的具体问题是否有深入的理论推导和验证理解,能否利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其次,智能控制实践考核,通过智能控制的数据收集、到控制方案设计、控制程序编写、智能控制系统成型来验证学生的掌握度;最后也要将平时的作业成绩、课堂表现度、出勤率等按照比例纳入总成绩中,通过平时的学习态度和最后的考核结果公平合理的考核。

综上所述,“智能控制”作为电子科技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机电制造、新能源、电力和建材等专业学生的必须掌握的学科知识,本文提出在“智能控制”的教学中要优化教学内容、利用仿真软件等教学工具提升学生的理解度,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来完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更多的智能控制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能迅速掌握智能控制专业的核心技巧,能够将其原理和设计运用到智能控制系统的相关行业中去,为智能控制专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蔡自兴、智能控制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刘金琨、智能控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3]毛玉蓉、MATLAB在智能控制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08,(2):8-12

[4]袁宇浩,张广明、研究生“智能控制”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7):52-53

篇4: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1、前言

社会发展与教育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关联。我国地域面积非常的辽阔,因此,造成了经济、文化等方面分布严重不均衡的现象,各大高校实际的办学规模、教学理念等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别,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设施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高校实际的体育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特色。高校需要注重体育教育模式的适应性,尽可能解决体育教育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巨大落差,实现体育教学的规范以及指导,开辟新型发展思路,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效率。

2、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来看,高校体育教学大多根据体育工作条例以及高校体育指导纲要作为基础,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普遍坚持大一、大二开设基础性体育课程,大学三年级以上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的选修课程,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选择体育课程选修加必修的形式,实现了高校体育教学的统一性要求。在此基础上,高校按照自身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系统特点来实现课程的有效组合。从目前国内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来看,大学体育的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与学校实际进行有效结合,实现的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但是却呈现出非常多的问题,诸如,教学模式缺乏研究、实际的课程分类较为模糊、分析总结不够详细,等等。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实际上体现出来高校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程序,对实现课程目标、执行教学计划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总体目标存在着明确性,但是实际的结构关系上却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

3、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3.1、三基型教学模式

作为传统性的教学模式,三基型教学模式在我国体育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以及体育技能,注重增强学生体质,实际的教学采取行政班教学模式。三基型体育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位置,实现了规范化的体育教学,但是实际的教学内容却与中学、高中的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着巨大的重复性,实际的教学过程并没有践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学生个性发展受到限制。因此,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在上个世界末期较为流行,但是目前缺乏适用性,学校采用性非常低。

3.2、阶段性体育教学模式

所谓的阶段性,也就是根据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来设置课程,并且根据所设计的阶段来进行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大部分高校的阶段式体育教学模式大多采用两段式教学方式,大学一年级主要开设普通的体育教学课程,大学二年级则是开设选项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大学生实际体制,充分的提升大学生体制,为之后的体育教学打下基础,大学二年级则是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为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大学一年级普遍采用统一性的课程要求,因此并不能够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课程内容重复非常严重,大学一年级的体育教学与大学二年级的体育教学内容无法实现有效的衔接。因此,阶段性体育教学方式更多的是针对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为了能够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满足体育发展的实际需求,选择阶段性体育教学方式的高校数量较多。

3.3、选项型体育教学模式

所谓的选项型,主要就是指在固定上课时间之内,将其中的两个学期进行固定,其他学期进行换选,通过学期的不断换选来提升实际的课堂教学效率。实际上,选项型体育教学模式更多的是针对教学内容非常多、课程容量非常大的教学,这就使得一个项目能够进行集中性的开设,通过多个学期的紧凑学习来提升教学内容的衔接性以及紧密性,保证整个结构的完整性,提升教学的连续性。在进行连续性体育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爱好来进行体育项目的选择,使得该项目知识技能的深入掌握,提升运动技能,这样能够更好发挥教师特长,课程管理较为简单,因此高校实际采纳率非常高。选项型的教学方式对提升专业体育水平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但是对于体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经常会出现跟不上教学进度的现象,久而久之,失去体育学习的信心;或者是教师变化、学生退出等问题而造成调整性差,教学非常不稳定。

3.4、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

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根据项目的实际特点以及所能够承受的容量来设置教学版,并且根据形式上的差别在一个学期并行开设。同时,在进行教学班的设置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体育水平划分为特长班和普通班,特长班教学更加注重专业技术动作的解析,社会普及面较大,教师需要根据标准来进行学生考核;基础班的教学动作较为简单,更加针对社会发展潮流,学生数量较少,教学周期较短。并行型体育教学模式能够保证不同的项目能够同时开设,同时还能够保证同一个项目的不同内容能够在同一时间开设,实际的教学内容独立性、连续性并存,实际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到学生续期以及师资特点,教学更加具有灵活性。例如,学生更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实现不同学生的良好发展。此外,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实际上启发俱乐部教学模式,学生接受度更高。由于实际的选课存在着非常大的自由度,因此,实际的教学监督工作非常重要,通过考核标准的均衡性来构建管理体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学习时间非常长,这样能够提供更好的平台,但是如果网络选课系统不发达,则容易出现非常多的问题。

3.5、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

所谓的体育俱乐部,也就是将体育项目作为重要的载体,通过建立体育教学团体或者是体育活动团体的方式来完成。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年级方面的巨大限制,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来进行自由选择。学校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身体素质等方面开设体育课程,设计较为固定的活动时间,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性的辅导,每一个俱乐部都存在着固定的表现形式,实际的教学具有层次性多样化,有效发挥学生潜力,体现学生的内在价值。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管理模式满足了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多样性需求,鼓励发挥学生潜能,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的整体性。从目前高校体育项目建设来看,由于师资支持、体育场地设施支持等方面的限制,高校非常多的体育项目无法开设,学生的需求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首先,影响到实际的教学实施。此外,学生体育选择自由度的日渐加大使得教学管理难度不断加大,由于学生体育意识并不成熟,因此实际的选课以及学习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俱乐部性体育教学模式发展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

4、结语

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提升身体素质对其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指导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思想,坚持多种体育教学模式并存的观念,充分的反映出体育教学的实际内容。由于体育教学体系的复杂性,高校需要更加注重体现教学的多目标性以及多功能性,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形成稳定的体育教学结构。高校需要根据本校发展实际,结合本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自身资源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培养学生运动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理念,深化教学冬季,实现教学效率的不断优化,进行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实现体育教学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东锋.新课程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09(09).

[2]陈庆平,李华,陈华东.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体育科技,(01).

[3]盛建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04(02).

[4]朱继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整合[J].体育学刊,,11(06).

[5]王宗平.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整合与运作[J].体育与科学,,05(03)

篇5: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计算机网络目前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网络课程逐渐成为大学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形势下,怎样使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得到准确的定位,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使计算机网络课程充分发挥其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的作用,成为目前大学教育所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问题分析

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属于交叉学科,同时涉及到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其包括的技术概念十分丰富,教学过程中往往没有准确的目标定位,在教学以及实验项目的选择方面也存在问题。此外,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在知识应用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认为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涉及到的理论及计算比较复杂,学习难度较大,然而这些理论及计算都缺乏实用性,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合理设置教学目标。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包括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以及网络基本应用。网络基本应用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具有较好的掌握,能熟练应用搜索工具以及网络资源,具备基本网络连接与设置的能力,可使简单的网络问题得到解决;网络管理员要求学生需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包括图形图像处理、网页制作以及网络管理等,具备从事网络维护管理以及网站建设等工作的能力;网络工程师要求学生掌握网络集成以及网络编程等知识技能,能在网络规划设计以及网络产品开发维护等工作中展现能力。计算机网络课程应结合文、理科学生的学科特征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其中,文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网络基本应用以及网络管理员培养,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知识。理科计算机网络课程应以网络管理员以及网络工程师的培养为目标,对其需掌握的知识技能具有更高的要求。

(二)科学设计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需求以及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文科教学内容应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因素,合理安排一些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技能的讲解,例如图形图像工具以及网页设计工具等。理工科教学内容可在网络理论及数据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以及网络体系结构的内容,采用科学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可将路由器以及服务器的配置技术讲解为重点,进行网站建设等知识的适当补充。

(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应注重多媒体技术以及工具软件的充分利用,其目的在于降低理论知识的抽象性,促进学生的理解。例如:可以动画的`形式展现端口的数据传送以及域名解析等,帮助学生理解。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任务驱动以及案例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并且关注学生的兴趣,例如可采用VLAN划分、安全设备配置以及网络拓扑等案例。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课程间的交叉融合。例如文科生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在讲解网络检索以及网络共享等内容时,可与传播学以及电子商务等相联系,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理科生的教学也是如此。此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开展教学,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环节的实施,可采用虚拟实验手段,从而弥补实验设备的缺陷。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受限于经费,实验设备的更新滞后。虚拟实验手段的采用,即将虚拟机软件安装在计算机上,由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验操作。但是,综合实验平台的构建十分重要,学校应设法构建综合实验平台,加强服务器、路由器以及交换机等试验设备的配备,为实验环节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除此之外,应配备专职实验教师,为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专职实验教师与理论教师密切合作,可有效提高学生计算网络课程的学习水平,并且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结语

总之,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好工作,既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实验平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

篇6: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1、田径课教学应用分层教学法应当遵循的原则

1.1、动态管理原则

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以后,他们所处的层次应当依据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的变化,因为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等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当中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践行动态化管理,随时调整学生所在层次。

1.2、调节控制原则每层学生都有各自的学习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还是学习和练习,教师要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调节和控制,将分类指导工作落实到位。

2、分层教学法在大学体育田径课教学应用

2.1、在田径课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的两个环节

第一,要根据学生的身高、体质和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编组,田径运动包括短跑、中跑、长跑、跨栏跑、接力跑、马拉松、跳高等多种运动项目。田径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的身高、体质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田径教学的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合理的分组,以便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后,要分层备课和分层教学。田径运动不仅仅是体力劳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学生智力发挥的过程。有的学生可能对所选项目领悟能力高,可以很快的掌握田径项目的运动技巧,有的学生可能学习比较缓慢,这就需要老师耐心分层的给予指导。对一些能力好的制定较高的学习要求,对那些不是很突出的,积极的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教学思想。

2.2、分类教学在田径教学中应用的实施步骤

教师从“大学体育教学论文(共8篇)”得出:第一、要为不同的田径项目制定科学合理的分层教学计划,在田径教学中,不同的田径的项目教学计划不相同,与此同时,对学生的田径能力的训练方面也不一样。例如,在现代奥运会的短跑项目中,男女均为100米跑、200米跑和400米跑,都是短距离的跑步,因此,要注重学生瞬期爆发力的培养。与此相反的就是长跑,要训练学生的耐力和坚持的意志力。接力跑主要的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所以,在田径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的现象,这样才能有助于田径课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二、在田径教学中不仅对学生进行分类而且对体育老师也要进行分类,根据体育老师擅长的田径项目的不同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编组的特点配备相应技能的老师,这样老师的技能也会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三、要建立分类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虽然后天的刻苦锻炼是体育竞技必不可少的,但是先天性体质因素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往往占据很大的优势。因此,体育技能只是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这就要求田径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对学生要求太苛刻,对于学习比较慢的同学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指导,树立他们学习体育项目的信心。对于优生,正确地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注意掌握分寸,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寻求解决办法,然后引导他们做好下一阶段学习的准备,调整心态,继续努力。在阶段考查、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等级进行必要的组别调整,建立动态的分等定级机制。对有退步的,一次可提醒、鼓励,下次仍跟不上的则降低一个层次。这样不但可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且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陷,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3、结束语

总之,在大学体育田径课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对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具有积极意义,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身心需求等,因此要运用好分层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篇7: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一、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应当尊重大学体育教学的规律,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针对学生喜欢新鲜的心理可以适当改变教学地点,到户外去上课,如进行体育拓展训练”。[1]实践证明,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大学体育课程学习兴趣,根据研究者课后访谈,学生普遍认为仅仅局限于校园操场,体育馆的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很难调动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激情。

2.有利于改革传统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灌输性的弊端。传统大学体育教学注重教师课堂内的讲解,忽视学生课外的自学。即突出教学的灌输性,而很少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在内。如在篮球教学时,一般都按以下教学步骤进行,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然后进行动作示范,最后学生加以练习。这种模式虽然突出了大学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学生缺乏亲身实践的机会,取得的效果并不佳。而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则把课内学习和课外体育实践结合起来,如体育课后举行班级内部篮球赛等活动,能弥补课堂体育教学的不足。

3.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大学体育学习需求,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传统大学体育教学要求公共体育课堂以课内学习为主,必须按部就班地按照《大学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实施,即所有学生都按同样的课程设置、教学进度来执行,这种千篇 一律的僵化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不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阳光体育运动项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也就是积极构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积极开展体育课外活动,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这恰好是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途径

1.积极开展体育课外活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开展体育课外活动一方面要注重体育设施的完善,学校要加大投资,在保证基本的体育场地,器械外,还要对校园体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其次,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体育俱乐部的功能,开拓校外体育活动与交流场所,如开展校际间体育竞赛,体育文化沙龙等项目。最后,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内涵,即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大学体育课堂教学。

2.将体育课内学生主体地位和课外教师引导作用相结合,改革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发挥学生在大学体育课堂中的个性化发展和主人翁精神”。这和过去大学体育界所流行的“教师中心论”或“课程内容中心论”有着本质的区别。但由于有些大学体育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学生中心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走极端的例子,如大学体育课教学教师过度地纵容学生,对学生管理过于宽松等。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论”的指导思想,尊重学生,不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体育技能和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而且要他们形成自主锻炼的习惯,终身体育学习的观念,促成其身心健康。其次,要重视课外教师正确的引导作用,大学体育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并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使其成为课内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在实践中可以实施“2+3”一体化模式。要在每周两节体育课的基础上,以教学班级为单位,将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排入学校的总课表之中,它有利于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贯通。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体育竞赛互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中学、练,在课外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形成理论与实践、兴趣与项目、基础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趋势。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给大学体育教学带来了活力和动力,值得进行推广。

3.建立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求改革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机制。过去教学的考核评价仅限于教师的课堂指导过程,学生的课堂表现,体育考试成绩等。这些只能是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的一部分。除了以上评价项目外,大学体育教师课后指导学生锻炼的情况,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表现,参加课外体育竞赛的成绩等都应当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此外,建立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实践中要注重灵活性和动态性,不能流于形式,要以发挥学生课内外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作为其最终考核的目标。总之,“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2][3]它与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的发展相适应,但在实践中要灵活应用。

篇8: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1目前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概况分析

1.1基础型的体育教学模式

其教学指导思想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调动和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体区别并且做到因材施教。其教学组织形式在于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同时设置体育基础课和体育专项选修课。其优点在于能够区别对待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做到了因材施教,并且尽量兼顾了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能适应和满足不同体育基础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其劣势在于分班工作非常困难,需要充足的体育师资力量,学习的难易程度和进度难以实时同步。当前不少高效都已经实施该体育教学模式,其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喜欢。

1.2综合化的体育教学模式

其教学的指导思想在于关注学生体质的增强,注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其教学组织形式在于把体育课的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与早操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其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地推动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加强了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和整体性,有利于学生逐渐养成定期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最终目的,与此同时,其也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基础设施。其不足在于课外进行体育活动必需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量比较大,极大地增加了体育教师的工作强度和时间。其实际实施效果深受学生喜欢,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体育教学模式之一。

1.3兴趣型的体育教学模式

其教学指导思想在于关注学生的体育兴趣的培养和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其教学组织形式在于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在大学二年级开设体育教学俱乐部。其优点在于能够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其不足在于对体育教学设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当前运用这种体育教学模式的学校数量不大,主要制约在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经济因素,因素是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现有的体育师资条件的阻碍。但这种体育教学模式拥有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内容方便灵活而丰富多彩,其深受体育教师和大学生的欢迎。

1.4循序渐进的体育教学模式

其教学指导思想在于关注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基础的提升以及定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其教学组织形式在于将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划分成为三个阶段:大学一年级开设体育基础课,大学二年级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而三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其优点在于注重学生扎实体育基础的培养,强化了学生的健康体质、优秀的体育能力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其劣势在于大学一年级学生难以拥有体育特长,其一定程度上偏袒了运动素质相对较好的体育生,造成区别对待,此外这种体育教学模式开设的课程层次比较多,需要大量的师资力量、体育器材和场地。该模式已经被不少高校采用,体育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1.5分层次型的体育教学模式

其教学指导思想在于强化大学生对于体育本质规律的遵守,从大学生的体能、生理和个性化的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出发,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整体目的和原则指导下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组织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其教学形式在于依据学生的体能现状以及运动基础上的不同,按照学生身体素质的总体评分和基础运动素质分配学生层次班。其优点在于增加了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竞争意识,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打下了基础。在教学方法、教学安排和学习目标上做到因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注重了学生差异化的适应性和体育项目的针对性,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运动潜能和兴趣。这种体育教学模式还突破了院系和专业的局限,帮助学生在体育课程上交更多的朋友,提升了合作能力、自律能力和社交能力。其不足在于管理工作非常复杂,各个年级开班比较多,对场地和师资提出了较高要求。其教学成果已经获得专家们的普遍认可,并在部分重点高校运用,获得了体育教师的广泛好评,依据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体育教学经验,这种体育教学模式可能会成为我国主流的体育教学模式之一。

2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整合优势

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在于全面育人和终身体育,教育核心在于强化学生的健康教育,辅助其身心协调发展,其课程体系的优势在于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强化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个性化的特长爱好,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2.1摒弃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观念而转向学生为主体

高校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兴教育观。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特有的主体性。主体性主要包括人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是对行为主体自身的品性、能力、价值取向和状态等诸多属性的评定。教育作为推动人类自身不断发展的关键工具和手段,在构建﹑完善新型认知体系的过程当中必须关注学生个体。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应当摒弃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观念而转向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尽可能激发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层面来安排相关教学进程,借鉴学生熟悉的体育教材来设置具体的教学步骤。体育教学兴趣培养和体育选项课模式并用,充分地运用了以学生兴趣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体育教育的主体参与者,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

2.2创造高年级学生积极开展体育锻炼的环境

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相比于低年级学生,高校高年级的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时间往往大大减少,总体的身体素质开始呈现出下降趋势。实施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以后,在课程总学分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把体育必修课从原来的一年级和二年级扩展到了三年级。部分人可能错误地认为,将二年级的体育课程从原来的100min缩短到50min,再将额外的50min调换到三年级进行教学,其一定会缩短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降低体育锻炼效果,事实并非如此,学校的体育课程虽然是增强学生健康和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仅仅凭借每周1次的课程教学锻炼不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少量的体育课锻炼实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目的往往是不合实际的幻想。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就是教传授给学生体育健身的方法。所以,把体育必修课教育从一年级扩展到三年级,能够有效地推动高年级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体育锻炼,逐渐养成长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2.3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作为贯彻落实最新教育思想理念、推进教学发展与改革的最终代表,教师应当及时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学习和熟悉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用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和指导实践。教学实际上是集体创造的过程,既要求学生拥有创造精神,也要求教师拥有创造和创新能力,无论是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组织,还是具体的教学过程,大学教师都应当拥有自己的创新观点,并且把这些教学理念运用到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当中去,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网上选课的课程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教师进行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教师的创新和创造潜力,更加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课程主体地位和教师的课程主导职能。

3结语

总而言之,新兴体育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极大地提升高校的各个年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乐趣和积极性,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实现健康发展的最终目标。但是,高校同时也应当注重相关体育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的建设和完善,为新兴体育教学模式的成功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9:警察体能课程教学训练模式研究论文

警察体能课程教学训练模式研究论文

警察体能是指人民警察有机体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在警察日常工作中表现为警察的身体素质、基本技能和对复杂公安工作的适应能力。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是学校的生命线,研究教学训练模式首先应从规范课堂教学,发挥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入手。我们本着“后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在课堂教学方面作了以下三项研究:

1.1完善教学大纲,修订整合教学内容。根据警察学院办学定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对警察体能课程进行了准确的定位,针对警察体能课程的教学目的,使教学大纲更具有指导性,教学内容更符合实际,更具有重点性和针对性。

1.2规范课堂教学程序,提高教学质量。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体能课程逐步形成了“统一大纲、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教案格式、统一考核”的“五统一”标准,且常年坚持如一。

1.3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警察体育课堂教学长期以来非常重视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注意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另一方面注意对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教研室坚持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利用教研活动进行业务学习,共同研究探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科学化、有效化,真正做到提高教师“教”的质量。

2.课外基础训练

课外基础训练,是指利用课余的时间,通过开展有组织的课外训练活动,以基础练习为主,巩固和提高体能课程课堂教授的各项技术,全面发展各项身体素质,养成科学进行训练的习惯,培养良好品质、作风的教育过程。它是实战技能教学、训练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警察体能课堂教学的补充、延续和发展。

课外基础训练,以体能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训练为主线,体现“厚基础”的理念,重点发展学生基本的身体素质,各年级根据本学期所学课程安排相关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为使课外基础训练制度化、规范化,学院将课外基础训练当作实战技能的一门正式课程,集体组织训练,统一考核,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学业评比;训练安排教师统一辅导,并按正式教学记入教师教学工作量,从而改变了过去课外活动无人管理,利用率低,随意性大的现象,大大调动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这种训练模式在全国公安院校中是首创,具有本院的特色,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3.小教员培训

所谓小教员培训,是在警察体能教学训练过程中,在授课的年级各中队中,选拔身体素质好,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警察体能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的训练,提高和拓展其身体综合能力的水平,使其具有组织教学训练的`基本能力的训练形式。

培养出的小教员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发展小教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为课程健身培养骨干力量,在遇有竞技比赛时,作为代表队成员进行集中训练,代表学院参赛,为学院争光,同时使这部分学生具有体能和技能的专长,成为公安机关未来的业务骨干。二是在警察体能教学中,起到骨干带头作用,辅助教师做好各种教学示范动作,在练习时带动与帮助学生提高素质、掌握技能。警察体能中如攀越障碍等技能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小教员可以做好保护与帮助,减少因训练造成的不必要的身体损伤。

4.考核竞赛

考核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技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手段,近年来,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训练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以改革考核作为突破口,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是改革考核模式。原来体能课程考核是由任课教师负责,谁教谁考,成绩受人为的因素影响较大,不能真实地反映教师教和学生实际掌握技能的水平。二是改革考核内容。考核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以专项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为内容的考核,主要以体能达标和技术评定相结合,采用统一标准,公开考核的形式进行。二是以竞赛的形式量化评定考试成绩,减少人为的打分因素。通过教学竞赛把教学训练与公安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警察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实战应用能力。

篇10:网络安全技术实验课程P+T+E教学模式研究

网络安全技术实验课程P+T+E教学模式研究

廉龙颖 王希斌 陈荣丽 田淑梅 高辉 王艳涛 程杰

(黑龙江科技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

[摘 要] 在网络安全技术实验课程中采用P+T+E教学模式,以小组协作按自选动作完成实验的方式,学生通过完成实验项目,掌握各种网络安全技术,同时积累至少1――2年的网络安全工作经验,解决了网络安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该教学模式在其它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实验教学;项目;技术;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2.O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 06-0100-03

“网络安全技术”是网络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学生从事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该课程由理论课和实验课组成。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可以更好地巩固网络安全理论知识,增强感性认识,提高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但目前在实验课中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授实验原理和步骤,学生按步骤进行操作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无法真正提高学生处理具体网络安全事件的能力。因此,在黑龙江科技学院“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背景下,对网络安全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整合,并在实验过程中采用P+T+E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具体网络安全实验项目,来理解和掌握各种网络安全知识和技术,获得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经验,毕业后可以直接从事网络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1 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网络安全实验教学目标强调实际应用能力,在了解和掌握各种黑客攻击的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针对不同环境下的网络应用规划设计并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实验学时少。目前大部分高校开设网络安全技术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共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占36学时,实验教学占12学时,比例为3:1,学时分配难以满足以实践为主的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

2)实验过程固定化、模式化。在实验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师演示后学生按步骤练习的方式,教师将实验步骤固定化,学生只要按步操作,虽然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实验并按时上交实验报告,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没有成为实验课程的主体,遇到具体问题还是不知如何解决。如数据加密实验,按照各种加密软件的使用步骤,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DES、RSA以及MD5加密工具的原理和应用,但在开发Web应用软件程序时却不知如何应用这些算法来加强程序的安全性。因此,采用这种固定化、模式化的实验根本达不到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目标。

3)实验内容零散、实验项目单一。教师设计实验项目会根据重要知识点选择设计实验内容,每个实验针对某一个网络安全原理,但学生在实际中遇到的网络安全问题可能是多个安全问题的集合,这也造成了实验内容零散、实验项目单一的问题。

2 P+T+E教学模式内涵

P+T+E是P(Projects)项目、T(Technologies)技术与E (Experience)经验有效融合的全新教学模式,如图1,特点是以项目为核心,以掌握技术和获得经验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学生可以通过项目实战学习掌握全新的网络安全技术,积累至少1――2年的网络安全工作经验,最终实现成功就业。

3 P+T+E在网络安全技术实验课中的实施

3.1实验项目

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分攻击和防御两大体系,二者相辅相成,只有了解和掌握黑客攻击技术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防御技术。如图2所示,攻击技术包括隐藏IP、网络扫描、网络监听、网络入侵、网络后门及网络隐身,其中网络入侵又包括物理攻击、暴力破解、漏洞攻击及拒绝服务攻击等技术。防御技术包括操作系统安全配置、数据库安全、数据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及无线网络安全等。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中,考虑到实验学时少的问题,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完美的结合,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真正将理论知识外化,进而转化为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根据网络安全攻防体系设计两个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远程入侵KT公司Web服务器和KT公司网络安全方案设计(其中公司名为虚拟,以下简称为项目1和项目2),两个实验项目分别作为攻击技术项目和防御技术项目。在实验项目中,教师设计KT公司的虚拟网络结构如图3所示,在实验室中选择一台主机作为Web服务器,并在Web服务器中发布一个基于ASP. NET的页面作为该公司网站,项目1的攻击目标和项目2的安全防御目标均为KT公司网站的主页,学生根据这些虚拟但又符合实际的具体情境完成实验,根据具体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报告后以文档的形式上传到网络安全实验教学平台上。

这两个项目在设计上具有整合性、典型性、难度适中以及新颖性等特点。

1)整合性。两个实验项目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是分别将两大体系中涉及的各种技术进行有机整合而设计出来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项目1为攻击技术体系项目,在完成该项目时,要求学生按照入侵攻击五步曲来进行,因此,它几乎涉及攻击技术中的所有知识,例如,隐藏IP、网络扫描、漏洞攻击、种植后门以及清除日志等技术,但又会根据学生所采用的入侵攻击方式的不同,应用到不同的入侵方法;项目2为防御技术体系项目,在完成该项目时,学生可根据所学到的防御知识,自行选择多种防御方法,从网络防火墙配置、Web服务器系统配置、数据加密以及Web页面漏洞修复等方面进行安全方案设计和实施。因此,通过实验项目的整合设计,很好的解决了网络安全技术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实验内容零散、实验项目单一的问题。

[NextPage]

2)典型性。目前,许多公司为了宣传公司业务和形象,都会在公司设置自己的Web服务器来发布公司的网站,而Web服务器受到黑客攻击也是所有公司经常遇到的网络安全问题。因此,项目1和项目2是学生在从事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时,在公司一定会遇到的工作内容,通过两个实验项目,会让学生通过实验项目积累到实际工作经验。

3)难度适中。在实验项目设计上,如果过于简单,学生会感觉没有挑战性,往往怠于分析,而具有一定难度的实验项目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但实验项目又不能过于复杂,如果所有学生都做不出来反而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项目1和项目2属于综合设计型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涉及的知识和技术都是学生学习过的,但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提出解决方案,再根据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案更改,最终完成整个实验项目,因此,两个实验项目难度适中。

4)新颖性。目前黑客攻击是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的、舆论界热烈讨论中的网络安全事件,学生对黑客攻击和防御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选择黑客攻击和防御的项目在实验课堂中使用,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完全投入到实验课中成为实验课程的主体。

3.2实验方式

实验是获取技术和经验的过程。技术和经验是学生在实验项目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所学知识和资料,通过实验过程而获得。因此,实验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应该由实验步骤的传输者转变为实验的促进者,学生应该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实验的主导者。由此,结合P+T+E教学模式,在实验方式上进行创新,采用以小组协作按自选动作完成实验的方式。

1)学生分组。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内因和关键,因此,在网络安全实验课上采用学生自由分组的形式,每小组由组长1人和组员4――5人组成,并为自己的小组设计一个名称,在分组时让学生考虑到组员要在性格特点、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上形成互补。采用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完成实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通过学生相互协作、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2)自选动作。将以往的教师规定动作方式改为学生自选动作方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倡导学生大胆求异,质疑探索,充分拓展学生的联想思维,发掘潜力,唤起学生创新的欲望。利用所学知识自主完成实验项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产生新的联想,形成新的思路,探求出解决问题的新方向。

3.3评价机制

实验采用实验报告成绩和公开展示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二者综合成绩为实验最终成绩””。实验报告:根据教师下发的模板,按学校要求对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及实验心得进行总结,并以小组打包方式上传至网络安全实验教学平台;公开展示:每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将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以及实验心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由教师进行评分和点评,通过学生的展示和教师点评,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思维互动,加深了学生对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3.4实施效果

根据调查问卷,学生对采用P+T+E教学模式的网络安全实验课程的满意度达到82.6%。教师通过对P+T+E教学模式的研究,理清了网络安全课程的知识结构,形成完备强大的网络安全知识链体系,推动网络安全课程建设,促进教学团队的成长和进步;学生在采用P+T+E教学模式的网络安全实验课中,以完成实验项目为学习动机,以完成实验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实验成果的方式体现学生学习成果,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网络安全课程的信心,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在实验课上,学生积极与同伴进行协作交流,发挥了他们各自的潜力,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为学生今后从事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4 结束语

网络安全技术实验课程P+T+E教学模式的试行实践证明,网络安全实验课的改革,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整合网络安全技术的知识点设计成两个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采用以小组协作按自选动作完成实验的方式,解决了多年来网络安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其他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篇11: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法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法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基矗现行师范专科学校物理专业教学大纲中,把“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法”作为“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一个组成部分,约占总课时的1/3,但是,从一般学校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都将其作为一门课程独立开设。本文就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种五阶段教学模式。

1改革现行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现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目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法”课,都习惯于循环式分组实验的教学模式,实验内容大部分为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或实验组合。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下列一些问题:首先,学生实验时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实验的研究性较弱,仅停留在能做好实验的层次上,二是实验量小,难度不大;其次,与中学物理教材的结合不够,许多学生实验前不知道该实验在中学物理教材中的位置和实验安排的意图;第三,实验内容的范围较窄,仅以物理实验为主,第二课堂、实验室管理等内容很少。

(2)师专学生的特点。师专的生源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学,由于实验教学条件较差,因此来到师专的学生不可能深刻认识到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矗而且从师范专科学校的学制看,一般仅二至三年,能用于本课程的教学时间有限,要使师专学生的物理实验教学能力显著提高,无疑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改变高师学生对实验教学的传统认识是完全必要的。

(3)重新认识课程的教学目标。长期以来,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五十年代的大纲中称为“中学物理实验及实验技术”,主要任务似乎是练技术,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联系不密切;八十年代改为“中学物理实验研究”,突出了“研究”,但是研究什么?研究方法如何?大纲中一直不够明确;八十年代末,又改为“中学物理实验研究及实验技术”,要求两者协调发展,但有效指导仍显得不足。

我们认为,实验研究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研究实验操作问题,另一方面是研究实验教学问题。进行物理实验技能训练包括: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处理和完成实验报告的技能、改进实验方法和自制教具与学具的技能。而实验教学方面的素质包括:能根据教学要求,确定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形式;在演示实验中能配合课堂讲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能在学生分组实验的预习、实验、完成实验报告三个环节上,进行恰当的组织引导工作,善于对学生进实验技能训练;能组织好边教边实验的教学活动;能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生动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为提高教学质量,能设计、改进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显然,要全面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打破从普通物理实验沿袭过来的实验模式。

2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将本课程的教学分成五个阶段:物理实验教学理论、基本仪器的使用、基础实验的讲解与操作、难点实验的教学与研究、教学实验的改进与自制教具。

(1)物理实验教学理论。可采用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为:物理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初步规范、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方法、误差理论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通过演示和讲授,转变学生轻视实验教学的思想,初步理解中学物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教学研究方法,同时通过“多看一点”、“多听一点”,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2)基本仪器的使用。实验室可展出三种类型的仪器:一是中学物理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验中的通用仪器,如各种电源、变阻器、电表和基本物理量的测量仪器等;二是物理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如万用表、测电笔、气压计、湿度计等;三是常用的检修仪器,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可采用开放实验室的方法,让学生在一周内通过观察、操作、简单使用实验仪器完成表格式实验报告,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调节要领,使之在后续实验和今后教学岗位上能拿来就用。

(3)基础实验的讲解与操作。实验室展出初中物理中的基本实验,如气、液、固体惯性的演示,滚动与滑动摩擦的比较等,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展出实验的操作,对实验报告的要求可依据实验内容而确定重点,如有的实验要求认清教学内容的作用,有的实验要求回答实验技能训练的作用,有的实验要求设计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程序;并用抽签的方式,抽取一部分实验,进行教案的编写讲练。学生通过这一轮实验,基本上已把初中物理教材浏览一遍,并对部分实验进行教学设计,这对提高实验教学能力很有帮助。

(4)难点实验的教学与研究。这部分教学内容可采用分组教学方式,精选初中物理中的几个难点实验,如静电系列实验、萘的熔解实验、光学组合实验等,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研究,写成小论文式的实验报告。对实验报告的要求是:着重研究实验操作中的难点和关键,保证课堂演示的成功;探讨实验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提出改进实验的建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上述要求可根据实验内容侧重研讨一两个方面。

(5)教学实验的改进及自制教具。要求学生预先提出初步方案,经教师认可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熟悉几项实验技术,如典型材料的加工技术、基本物理量的传感技术和放大技术、部分材料的胶接技术等;其次要学会搜集资料,制定实验方案;第三,要求掌握改进实验和制作教具的技术,最后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交流。

3新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1)学生的思想观点得到了转变。通过课堂讲解和演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使用了开放实验室的方法,实验报告的要求又密切联系了中学物理教材,因而吸引了学生的课后投入;通过实验研究、实验改进以及教具制作,激发了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研究的兴趣。

(2)形成了能力培养体系。新教学模式中的几个阶段对学生进行了能力培养,如第二阶段侧重于观察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侧重于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第四阶段侧重于实验教学能力的培养,第五阶段则进行实验研究能力的培养。可以看出,新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形成了梯级,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学生的实验教学能力由低起点到高要求,层层深化,学生通过“多听一点、多看一点、多练一点、多创造一点”的活动,实验教学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当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应具有连续性,各教学阶段间也就必然有相互包容,如第二阶段对仪器的调整与使用也就是操作能力训练的一部分。

(3)扩展了教学内容。首先,增加了实验总量,所有的初中物理实验,学生都可能接触到一次,这对师专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扩大了实验范围,包含了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基本仪器的使用中,包含了教学仪器、实验室管理中用到的测试仪器、设备检修仪器;第三,增加了技能训练机会,开放实验室后,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使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在课程开设过程中,每位学生至少有两次讲练机会。

(4)实验技能训练促进了教学技能的训练。我们认为,实验操作技能仅仅是实验教学的基础,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必须能在实验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思维和设计实验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是:首先在操作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强化课堂情境,解决部分实验因环境变化而导致操作失败的问题,如静电实验时故意加大环境湿度,养成实验前先干燥器具、检查绝缘情况的习惯;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因为课堂教学中天平正面对着学生,必须学会背面调节的技能等。其次,为培养演示实验操作与课堂讲解密切结合,可在操作训练时增加讲解程序设计和在操作表演时与讲解相结合等方式进行,这样不仅有助于实验教学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可提高表达能力和教材处理等教学能力。

篇12:电力拖动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电力拖动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工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由于新知识的不断增加、教学时间的相对减少,传统的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所以需要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让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即: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缺陷

传统教学方法是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进行实习教学,由于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由不同的老师担任且相隔一定时间,再加上课程进度有时不统一,因此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理论学习比较抽象,不利于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如在学习常用生产机械控制线路时,教师在讲台费尽心血向学生讲述,学生往往却听得一塌糊涂。

2.学习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理论知识只是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很难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生做理论作业不能达到提高技能的目的。学生做作业没有实践操作的机会,缺乏感性认识,很难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4.理论学习具有盲目性,缺乏针对性。学生在学理论课时,不知道重点与非重点,只是盲目进行接收,所学内容和目的不够清楚。

5.实习教学滞后,加重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传统教学方法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阶段进行的,理论学习不扎实,到实习时不能很好利用理论知识,也就谈不上用理论来指导实习训练。

针对上述原因,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充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法,以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二、“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路和内容

第一步:实践,就是打破了以往的先进行理论教学而后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而是先让学生参加实践。这里的实践就是让学生亲自到实习场地去参观,以增加感性认识,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第二步:理论,就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在教学中广泛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由实践上升到理论。

第三步:再实践,就是学生学完理论课之后,再回到实践操作中去,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电气配盘和生产机械的故障排除,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此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理论课与生产实习课交叉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让实践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统一制定模块教学进度,建设模块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编制相应的教学讲义。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教学进度以及学生掌握技能的快慢进行适当的控制,并以现场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助教学的教学方式。这样既突出操作技能的训练,又能使学生学到与职业技能有关的知识,不仅培养了一专多能,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具体应用

本文就《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中的“常用生产机械控制线路”为例来说明怎样构成“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第一步:现场参观

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机床电气控制的对象是生产机械,生产机械的运动形式以及对电气控制的要求是设计电气控制的重要依据,也是掌握控制线路工作原理的基础,机械与电器的配合动作是实现生产机械自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控制线路之前对生产机械的构造、运动形式、机械与电器的配合动作等方面有足够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为此,必须组织参观教学。

在参观教学中,应注意如下问题:

(1)教师先要充分熟悉生产机械,做到心中有数,主要包括下列项目:

①生产机械各部件的名称、运动形式及其驱动电动机、传动装置;

②各种电器、开关在机械上的安装位置、作用及其配线;

③各操纵手柄的.名称、作用、基本操纵方法;

④机械与电器联动部件的名称、位置、动作方式等。

(2)准备好机械部件及电机、电器的名称卡片或标牌。以X62W型万能铣床为例,要准备的卡片有:床身、横梁、主轴、刀杆、铣刀、工作台、回转盘、升降台、主轴电动机、工作台电动机、主轴变速箱、主轴变速盘、主轴变速冲动机构、工作台变速箱、工作台变速盘、工作台变速冲动机构、工作台纵向操纵手柄、工作台纵向位置开关、工作台横向与垂直操纵手柄、工作台横向与垂直位置开关、正面按扭站、侧面按扭站、左电气壁龛、右电气壁龛等,每一张卡片写一个名称。

(3)讲清参观目的,即通过参观要弄清的问题,要求学生写好提纲,带着问题参观。

(4)学生分组。参观时要分组进行,切不可全班学生一齐涌上去参观。每小组以6—8人为宜,轮流进行。

(5)参观时的基本程序:

①教师将卡片粘贴在相应部位,参观时对照各部位讲解机械的构造、各部件的作用、各主要电器的作用。

②开动机器作操纵演示,指出各种运动形式和各部件的控制要求。

③让学生观察机械与电器的联动部件的动作情况。(如变速开关、变速冲动等等)

④请生产工人进行切削演示。

⑤提问检查,看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同时进行查漏补缺。

第二步:进行理论学习

在进行理论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大力提倡“互动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录像教学和投影教学等等),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还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生动、充实,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生动、形象、主体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透彻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1.抓住每种控制线路的特点重点讲解 各种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线路无论怎样复杂,都不可避免地含有一些一般性的通用环节,如正转自锁控制、正反转控制、点动控制、时间控制等基本控制环节,这些环节学生都很熟悉,往往只要稍加点化,学生即可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不同的生产机械控制线路,由于其加工工艺、控制要求或设计者的构思不同,有独特的部分,如M7120磨床的电磁吸盘控制线路、M7475B磨床的晶闸管退磁器线路、X62W万能铣床工作台控制线路、T68镗床主轴变速控制等,这种独特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重点地突破这一难点,整个控制线路就一目了然。

2.化整为零——分析线路的基本方法 任何复杂的控制线路,都是由若干台电动机或其他电器(如电磁铁等)的控制线路组成的,而每一台电动机的控制线路,又是由一个或多个基本控制环节(如启动控制、点动控制、制动控制、调速控制等控制环节)组成。在分析控制线路时,先根据被控对象(电动机等)将整个线路划分为几个模块,再逐块细分成若干基本控制环节。先分析每一个基本环节的工作原理,再分析每一块电路的工作原理,最后回到整体控制线路。

有时也可以先不给出线路图,而是反过来,启发学生根据具体对象的控制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将基本控制线路图画出来,再找到各基本控制线路之间的关系,将他们组合成整体的控制线路。然后回到课本上的线路图,通过提问和讨论即可使学生掌握线路的工作原理。

3.讲清机械与电器的联动,是讲授生产机械控制线路的关键。大多数生产机械有很多机械—电器联动控制,即由机械手柄或机械部件的动作操纵电器开关的接通与断开,例如X62W铣床工作台的手柄操纵,手柄不但操纵机械离合器,而且控制位置开关SQ3~SQ6,从而实现对工作台的操纵;铣床的变速冲动控制,由机械变速机构操纵位置开关SQ1、SQ2;又如Z3050钻床,其摇臂松开→上升(或下降)→夹紧的自动控制,是由位置开关SQ2、SQ3控制其工作状态的转换,SQ2、SQ3的动作也是由机械控制的。另外如一般的行程控制、位置控制等,其开关的动作都是由机械控制的。与机械联动的电器在何种情况下动作,哪些触头闭合,哪些触头断开,学生很难明白,直接影响对控制线路工作原理的理解,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讲清这一关键性的问题。

4.着重于能力的培养 在理论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但要使学生熟悉教材中所介绍的几种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常见故障及其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控制线路图、分析线路的工作原理及其故障的能力。生产机械是多种多样的,其控制线路也是千变万化的,线路出现的故障更是变幻莫测。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从读图方法、线路原理及其故障分析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从具体的控制线路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及特点,做到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第三步:实践教学

当完成理论教学之后,应转入实习教学,即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习教学可分两个阶段:一是到电工专业实习室进行电气配盘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然后在各种机床的电气控制模拟示教板上进行排故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二是到实习工厂进行实际应用的训练,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的能力,掌握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结论

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符合自然辩证法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可针对具体问题,对此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补充,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目的。

“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点: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2.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了操作训练,又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

3.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转变了传统的即以教师、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中心,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

篇13: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模式研究

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模式研究

本文将表现性评价与纸笔考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与高职项目化教学相适应的'课程考核模式.并重点对表现性评价中的表现性任务的设计、评价标准的制定进行了探索.

作 者:龙芳  作者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2) 分类号:G71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   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任务  

篇14:海洋生物制药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

生物制药已成为国际和国内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是各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生物技术药物已广泛用于治疗癌症、艾滋病、糖尿病和一些罕见的遗传疾病。随着生物制药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生物制药产品越来越重视,不少高校已逐渐开设生物制药专业。

我国是个海洋大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向海洋要药”是生物技术和医药行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抉择和肩负的历史重任[1]。浙江海洋学院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新区,四面环海,是浙江省唯一一所以海洋命名的公立本科院校。为更好地推动生物技术在海洋生物制药上的应用,我校开设了生物制药海洋药物方向专业,力求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培养海洋药物研发人才。

尽管我校生物制药专业开设时间还不长,但在沿海大开发对海洋科技人才大量需求的大背景下,我校生物制药海洋药物方向专业一开始就吸引了众多考生的青睐。为将该专业办得更加有特色、有质量,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专业建设。

1.立足专业特色,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生物制药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而产生的一门新兴专业,具有交叉性、实践性和复合性几大特征,这要求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复合型人才[2]。

立足专业特色,依据培养目标,着重引进具有海洋背景的人才。目前,我院已从东京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引进了数名海洋微生物、海洋天然药物、发酵工程、酶工程等专业和方向的人才。重视专业教师的全面发展,鼓励教师出国进修,努力构建一支“复合型”的优秀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企业兼职或创立公司,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结合产业,积极与企业合作,邀请企业人员来校讲座或讲授部分课程,让学生更全面、更实际地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领域和要求。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把学生科学竞赛获奖、科研论文、专利等作为学生考核评优的重要指标。对学生严格实行导师制,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导师的实验室和研究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进行初步的科研设计,并以此为基础,申报省“新苗”计划或省“挑战杯”[3]。导师制管理体系把每个学生的学习、科研、实践等工作落实到每个教师身上,并以学生创新创业业绩作为导师考核的重要标准。

2.优化课程体系,侧重海洋药物的有关内容

在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突出海洋特色的专业特点,系统开设了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微生物制药、海洋药物学、海洋生物医用制品学、海洋天然产物等具有海洋特色的药学课程,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具有较为丰富的海洋药物的知识要素。此外,在开设的其他一些主干课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等)中,注重与海洋生物及海洋药物相结合,重点讲述这些技术在制备海洋药物方面的应用,赋予这些课程以更多海洋药物的内涵。注重生物制药技术与产业化管理相结合,增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另外,还开设了关于生物制药前沿的讲座及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法规、知识产权等选修课程,以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该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将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构建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3.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利用教室多媒体,在抽象的理论知识讲授中多插入图片和动画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实感性更强,可帮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理解理论知识,改善教学效果[4]。将相同或相似的原理、技术或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讲解,使学生能清晰地分辨其中的异同点,避免两个知识点因前后讲解相隔时间过长而导致混淆的情况。每门课程适当设置1-3次讨论课,教师预先提出几个比较前沿、热门的主题,学生通过整理所学的知识和查阅相关文献对主题进行学习和分析,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发言讨论,通过讨论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生物制药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研究内容广泛,与科研生产结合密切。所以,我们非常注重课堂教学与科研、生产实践教学相结合。其一,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在课堂上介绍生物制药研究的思维与方法,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其二,开展专业实验,使学生在实验、科研过程中巩固基本原理和操作,掌握前沿动态,增强学习兴趣;其三,带着课堂上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到药厂参观学习,请技术人员作专题报告,观察生产过程,操作生产设备,学习实际生产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4.利用海洋环境,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

在组织落实实践教学的环节中,充分利用舟山及周边的海洋资源,建立了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以“浙江海洋药物研究中心”、“浙江省海洋生物医用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以及“浙江省水产品加工技术研究联合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药学浙江省级特色专业”为平台,着力打造优质的生物制药海洋药物方向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此外,我们在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同时,建立了一系列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包括浙江海力生药业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浙江神舟海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浙江康恩贝药业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舟山市人民医院实践教学基地等。特别是以坐落于舟山本岛的浙江海力生药业有限公司为平台的教学实践基地,每年可以接纳20-50个学生进行实习、实践活动。此外,我们也将部分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如《制药工程学》课程的制药专用设备章节,直接转移到生产车间开展,教师在实体的情况下对设备进行讲解,学生现场提问教师或生产人员,实时操作[3]。学生反映,课本中的相关知识不再是抽象的图纸和文字,而成了真实的仪器设备,使得知识学一遍就都掌握了。

目前我校该专业的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办学经验不足,专业建设经费比较缺乏,办学水平和规模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虽然我校该专业的教育质量与国内外的涉海类大学之间目前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我校凭借天然的地理优势以及在浙江省重点扶持海洋药物的政策利好下,该专业一建立就受到同行专家的肯定以及学生的欢迎,发展潜力巨大。我们要海纳百川,学习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思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努力建设形成具有海洋特色的生物制药专业,为国内外提供海洋药物的研发人才。

篇15:海洋生物制药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向海洋要药”是医药行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抉择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为了更好地推动生物技术在海洋生物制药上的应用,我院为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了“海洋生物制药”专业选修课。这门课程以多学科为基础,培养复合型人才,发展潜力巨大。

但是海洋生物技术制药这个学科在我国高校开展的时间较短,开展课程积累的经验较少。如何上好这门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初步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高校本科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学习海洋生物制药课程的教学模式。

一、优化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材

海洋生物制药是生物技术制药的一个分支,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历史较短,教材较少。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提高,大规模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成为可能。目前海洋生物制药发展迅速,有关海洋生物制药的科研成果大量涌现,为我们选择海洋生物制药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提供了空间。

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特点,我们首先确定了教学内容和重点。海洋生物制药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海洋生物制药概述,内容包括海洋生物制药的发展和现状,海洋药用生物的类别。第二部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与生物技术制药,内容包括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有效化学成分及其研究方法,海洋生物新药的生物技术及其筛选与评价。第三部分,海洋生物新药的药学评价,包括药理学、制备工艺、药物动力学、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等。重点是学习和掌握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有效化学成分及其分离结构鉴定的方法,掌握海洋生物新药的生物技术方法,海洋生物样品活性筛选方法。

由许实波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海洋生物制药》至今已出版2版。经过对比,我们采用第2版作为教材。教学内容加入第1版海洋药用生物部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参照李八方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海洋生物制药的生物技术研究方法”和“海洋生物样品活性筛选”参考焦炳化和易杨华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海洋药物》。这样一来,重点更加突出,掌握更加牢固。

二、改革教学方法

(一)注重课堂互动式教学传统教学活动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单纯进行灌输式或说教式教学。这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活动,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如果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势必会让学生感觉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毫无兴趣,增加学习的难度。互动式教学是“二元双向式”教学模式[1],由教师主导教学,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2]—[3]。互动式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深刻的印象,从而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积极思考,激发创新思维。

(二)讨论式教学专题报告讨论会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让参与者接触较大知识量,并针对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完成对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掌握。本课程中“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明显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一章举例丰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本章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我适合以报告讨论会的形式进行教学。具体方法是:学生5—6人结成一组,针对感兴趣的药理作用方面查找文献,归纳总结,制成多媒体课件。讨论会每组派出1人报告本组的总结成果,其他同学就报告中的问题参与提问和讨论。然后由教师总结汇总,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该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获得相关文献的能力,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和团体协作的精神[4]。

(三)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将文字、图形、动画与影音等组合并加工制作成教学课件,通过计算机和投影机作用于学生来实现教学活动,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5],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海洋药用生物的形态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加深印象,掌握生物的特征。多媒体教学通过教师备课可以把大量信息补充进课堂,开拓学生视野。对非重点内容,通过简单列出标题,使讲课和学习思路顺畅,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对“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筛选”一章,我们总结补充了大量活性筛选的方法,顺序也进行整理。学生反映较好。而对“海洋药物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一章,除了对基本的方法和参照指标进行重点讲解,其余采用小标题形式,使学生了解质量管理与控制基本过程。

三、注重学科前沿

海洋生物制药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每天都有大量研究成果涌现。所以不拘泥于课本,给学生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梳理产业的'发展方向,对他们以后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有重要意义。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大大提高,对海洋生物制药的产业发展也有了自己的看法,有些同学更是把海洋生物制药作为自己以后从事工作的方向。

四、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不是目的,考核的目的是督促学生全面复习搭建知识构架和掌握本门课程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也是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对学生成绩的评定,采用了百分制,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由回答问题、讨论报告等课堂表现组成。平时成绩是为了防止学生临考突击,通过死记硬背通过考核。期末成绩主要是笔试本门课程的主要理论和方法以及占总成绩14%的发挥提高题。

五、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教师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起到知识传承和教书育人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都可能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言行一致,带有良好的情绪,努力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多和学生沟通,倾听他们的观点,及时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提出的意见虚心接受;不断加强科研工作,关注学科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水平。

六、结语

我们采取上述的教学方法、手段,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海洋生物制药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学校督导组的肯定,获得学校青年教师授课比赛的优胜奖。

虽然海洋生物制药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开课时间较短,经验相对不足。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求知欲的增强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吸收其他课程的教学经验,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继续加强课程组建设深化教改,不断发展完善,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加快课程建设。

篇16:基于课程群平台的多元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课程群平台的多元教学模式研究

程丽华,施雯,王丽,王平,谢颖,李宗宝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茂名525000)

摘要:课程群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建设模式。在课程群建设过程中,提出了几种基于网络教学的新模式,探讨了接受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自主教学模式、协同教学模式、自动教学式等多元教学模式。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学者能根据自己的学习任务、兴趣以及能力进行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强了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及沟通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程群;网络环境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2013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程丽华(1965-),女,河北大名,教授,广东省石油炼制工程教学团队负责人。

我国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传统的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并学以致用;教师经常布置的多是以书面形式完成的“小作业”,而很少布置一些通过讨论、合作等途径完成的“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也很少有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讨论的条件和途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因而,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围绕化工专业培养目标以及石油化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立足“卓越计划”的“油类”课程群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课题。构建“油类”课程群平台,并在此平台上,开展接受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自主教学模式、协同教学模式、自动教学式等多元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油类课程群的.构建

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开发技术。课程群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围绕同一专业或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为完善相应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将相应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重新规划、整合构建而成的有机的课程系统。其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同一个培养能力范畴的同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组进行建设,打破课程内容的归属性,从能力培养目标层次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实施、保障和技能的实现。

在深入对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油类”课程进行调研和分析基础上,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适应技术进步,以“知识层、目标培养”为基准,以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为重点,以课程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为主要内容,通过梳理各课程内容和课程间的关联性,在对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的基础上,组织校企专业课程建设委员会对“油类”课程群的知识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研讨,最后选择满足“卓越计划”培养目标要求的《石油炼制工程》(含专业实验)、《石油化工概论》、《石油化工工艺学》、《石油储运基础》等4门课程构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油类”课程群。

“油类”课程群平台为克服传统学习模式的不足提供了途径,为网络环境下多元学习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二、探索课程群平台下的多元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多元教学模式是以课程群网络平台为条件,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的学习模式。该学习模式体现了学生和教师、理论和实践、虚拟和现实、远程和现场等的和谐统一,创造了不同学力的个体都能学习的环境。使每个不同个体的学生都成为成功的、有效的学习者。同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教学条件及资源日趋紧张,学时、师生比、场地都显出劣势(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利用网络教学可在一定程度缓解这些问题。

1.接受教学模式。老师通过课程群网络平台布置作业,()学生在网上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网上即时作业和复习任务,并可进行网上自测,通过反复的练习和答案解析来巩固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摆脱了师生面对面的教与学的模式,可不受场地、不受时间限制。对于大众化教育,有很好的适应性。尤其对全校公选课,在学时少、上课场地紧张的情况下,体现了独特优势。

2.探究教学模式。美国《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教与学的指南(NRC,2000)明确提出,基于探究的教与学的活动需要营造相应的学习环境和机会,使学生能够面对新的问题,深化他们的认识以及学会逻辑性和批判性地思考周围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探究问题为主导,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展开阅读、思考、操作,继而分析、交流,寻求结论。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教学模式是指以网络为交流平台、资源平台和认知工具,以主题为学习活动的目标,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究或协作探究方式来主动学习的学习活动。自主探究———学生独立地对所确定的主题(老师给出或自己提炼)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课程群平台提供的信息包括文本、图形、声音、视频,甚至还有虚拟仿真的内容进行主动的选择,整理、分析的学习方式;协作探究———在网络环境下以讨论的形式开展小组内或班级内的协作与交流,借助多种方式与老师和同学互动,对问题进行探究,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发布与提高———学生经过自主探究或协作探究后,形成的成果要在课程群平台上进行发布,发布后教师可通过网站进行评价,其他学生也可以进行互评。学生通过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等形式,了解教师对自己学习情况的点评,继而进行阶段性学习的自我评价与反思,对当前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且与同学就学习效果进行相互评价。探究教学模式既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探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文字又可以是语音、视频、PPT等。

3.自主教学模式。自主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的教学过程。这种模式强调结合学生内心世界的强大力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兴趣性、创造性和研究性。有效地实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由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转变成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等多种形式。基于网络下的自主教学模式与课堂上的自主教学模式相比更具优势。如资源共享,互动方便,环境开放,自我检测等,课程群平台赋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更大自由,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主动性得到增强,教学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为方便和充分。网络评分系统和测试系统,则为自主学习方式下的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和评估提供了途径。学生可根据上网学习记录、自主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网上交流互动的情况和网上测试记录等多个维度综合评定网络自主学习成绩,了解和反省自己学习的过程,对当前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4.协同教学模式。学习是一个社会过程,要通过在社会情境中与他人的交流而获得。协同教学模式是基于课程群平台的一种合作学习模式。学生分成小组或团队,由老师或学生自己确定主题,各组组长负责分配成员任务,通过资料收集、整理、探讨、生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形成论文,制成PPT。然后由组内选出代表,在课堂展示PPT,教师和全体学生可在现场提出意见。课后再根据课堂上的PPT进行修改,将修改后的成果分享到课程群平台,通过平台生生互评,评为最佳制作、最佳风采、最佳团队等。这种将学生分成小组或团队,基于网络的协同教学模式是通过有着明确责任分工的合作学习方式来完成共同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课程群平台进行如竞赛式、讨论式等各类形式的协作,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与人沟通等综合素质。

三、小结

1.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2.教师在课程群平台上要扮演领路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创设符合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宜的教学内容和资源。

3.根据不同培养目标层次,研究探索与不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有效应用网络教学模式。如对于专业必修层次可采用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而对于通识选修层次可采用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教学模式等。

4.课程群平台是一款良好的“辅助剂”,能够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在课堂上没来得及消化的“营养”,是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思峰,方志耕,党耀国。定量方法(模型、预测、决策)精品课程群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32-34.

[2]龙春阳。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2 ):39-141.

[3]陈祎平,张岐,袁文兵等。精细化工课程群的整合及改革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0,2(90):56-59.

[4]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00)。Inquiry and the National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Press.

[5]王俭,冯永新,侯伟。艾娇。基于网络技术的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 ):174-176.

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分析论文

营销项目的策划实施课程设计实践的论文

动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路径论文

课程与教学相关文章论文

市场营销专业mba论文选题

课程与教学的相关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选题

策划人才培养的优秀方案

广告策划的读书笔记

食品市场营销方案范文

《网络营销和策划》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网络营销和策划》课程教学模式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网络营销和策划》课程教学模式研究(通用16篇)】相关文章:

个人培训计划书2023-07-02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2024-04-28

课程教学论论文2024-03-11

网络学院理科组策划个人工作总结报告2023-03-27

房地产市场营销方案范文2023-09-20

市场营销方案格式模板范文2022-10-11

课程学习个人总结2023-01-18

营销课程学习个人总结2023-08-04

2022年人才培养策划方案2022-05-07

广告策划怎么写2023-04-0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