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路径论文(精选20篇)由网友“白樊style”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动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路径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动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路径论文
动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路径论文
动画专业人才的教育是目前动画行业发展的基础资源,动画人才的缺少也成为影响该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高校动画教育成为动画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使得高校教育机制无法提供市场需要的人才,因此动画课程教学需根据动画行业的需求来进行适当的改革,在当今的动画人才教育环节,动画课程教学改革已然成为重中之重,本文将对动画教学改革方面进行探讨,给出相关的改革思路。动画行业自21世纪伊始有着迅速的发展,已然成了当今的朝阳行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观念的进步,多种多样的传媒方式与日俱增,全球各国艺术文化信息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与便捷。其他国家的动画产品也充斥着我国市场,不同的动画风格、文化、形式感染着国内市场,动画设计在各学校专业设计教学中以一种新的虚拟产品出现,同时也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一、动画教学中的主要课程
动画教育与艺术教育一样,脱离不了创作思想的传授与呈现形式。动画所展现的艺术体现在“动”字上,因此如何“动”促成了动画教学的主要内容;“画”是动画的形式。所以探讨“动”的规则、手段成为了动画课程教学中的重点与主旨。而在人才素质培养中,最为关键的依然是对事物运动规则的把握和使用。这是创作二维或二维动漫的重要艺术方法,也是日后创作者去编写剧本时以及导演影片时所具备的基础手段。由此,我们将掌握事物运动规则的教学课程认定为动画教学中的主要课程。
二、动画人才应该具备的潜力
符合市场需求的动画人才,从字面上来理解,首先应该先学会绘画,因此动画人才第一要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了解绘画、色彩、动画等其它表现手法。绘画是动画制作的基本功,美术形式存在多少种,动画形式就可能有多少种。要想对动画做到整体把控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要想使得自身的动画能力向前不断的发展,就要拥有坚实的美术基础。其次,动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学习动画中事物的运动规则,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也将物体的运动规则作为教学的重点知识来进行教授,许多学习动画专业的学生实属艺术生,对物理等理科方面以及运动规则方面的知识掌握的并不完善,然而制作动画过程中较为关键的部分就是对于物体运动规则的描述。针对那些基础不是很好的动画专业的同学来说,我们对于教授物体运动规则的课程务必进行适当的改革与探讨,好让学生们做到学以致用。并且可以使得熟练掌握此课程内容的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动画行业中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第三点,对于设计造型能力的培养,这一点需要动画设计者们利用自己个性的思维、想象能力,使其运用在艺术形式的表达上,具备一定的创造性,这样才能设计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背景以及道具等造型。在此能力的培养上,一定要开发出设计者的创作性与设计者的个性化思维。造型能力正如创造力一样的重要,创作力是吸引观赏者的重要部分,具备优秀的造型能力,合理运用这一能力的动画学生将是动画行业的佼佼者。第四点,熟练掌握计算机设计图像图形学,这一点上需要让学生在操作上学会运用多种动画制作软件。最后一点,要想制作出较好的动画作品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影视知识,运用声乐、音效、配音以及蒙太奇镜头来体现动画作品的艺术内涵,借此展现学生们编辑剧本、编写台本、导演的综合能力。
三、动画教学课程的改革思路
1.动画教学课程的改革目标
动画教学的主旨意在培养学生的动画设计与表达能力,因此在动画课程的.内容上和课程时间安排上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与研究,要以最合理的形式呈现在当今的高校动画教学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对动画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于课堂上的知识掌握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造型以及表达能力得以提高。重视动画学习者对物体的结构、透视理解能力、强化造型的基本功、要求学生们了解透视规则、与此同时更要重视学生对于结构动画的技巧掌握与运用的能力培养;把握线条的粗细、轻重、曲直、刚柔等的对比与变化;塑造学生的手、眼协和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于事物的透视、比例大小的正确判断与表达能力;重视学生在创作中的严谨态度,以免出现走马观花、曲解事物造型。具备了动画设计中所需的扎实基础,动画技术的提高才不是泛论,这才是高校动画教学中需要去引导学生的重要目标。再者对于学生的动画计算机水平也有待提高,这一领域对于动画学习者来说是有相关技术要求的,除了具备设计动画的能力,动画的制作能力也很重要,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动画教育是将两者相结合的,并且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继续坚守这一教学模式,强调对动画技术的开发,且应该对开发出相应技术的开发人进行必要的奖励与支持。
2.动画教学课程的改革原则
我国高校的动画教学中应以“按部就班”为原则,注重动画习作教学中的训练与运用过程。实践是最关键的环节,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高校动画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多高,所教出来的学生如果没有实际动手能力,没有实践的机会,那么要想成为动画市场中的精英人才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实践的教学目标在高校动画教学中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老师们应该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培养,首先要制定久远的目标计划以及阶段性的目标,与此同时还需要教师对于分段目标的实现提出具体要求;在拟定目标规划的时候,教师应遵循“按部就班”和“妥当重复”的原则,保证学生在学习训练过程中可以牢靠的掌握动画教学所教授的知识,从而为实践中熟练运用动画制作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高校动画基础教学中我们应遵守“重视基础、抓好实践、按部就班”的原则。结合科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另外,硬件设施也是高校动画教学的重要一方面。只有这样动画艺术学习者才能成为动画市场中的佼佼者。
四、动画教学课程的改革路径
动画设计需要具备电脑操作技术与创作灵感能力,与过往意义上的美术教学差别较大。动画不仅融合了传统绘画的艺术特性,同时还增添了后台编码等计算机技术的要求,对于设计专业的传统课程内容具有史无前例的挑战,动画教学课程改革应如何适应新时期的社会需求,动画教学课程改革路径的探索已成为当前执教者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1.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模式根据具备不同能力的同学,提出不相同的学习实践任务。例如:激励对编程有兴趣的学生,深化钻研,指引对编程课程学习较为吃力的学生,强化其设计方面的能力培养,适当推荐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合理拟定自我学习重点与学习方向。2.加强课程知识体系的衔接与构建交互动画的课程主要内容呈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美工设计,二是交互结构的构建,这两者属于不同的专业,各自都有自身的知识体系,如何让学生融会贯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引导学生掌握要领,并最终实现让学生独自完成相关项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此,我们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模式。
五、结语
动画教学课程的改革要明确动画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的配置教学课程与教学内容,要依据科学的教学方法,还要结合独具特色的教学思路,强调技艺并重,同时动画教学改革也要将眼光关注与未来的动画市场就业发展的道路上,由此才能为我国动画市场输送更多的应用型动画人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课程教学,使得毕业生可以成为动画市场需求型人才。
篇2:水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论文
水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论文
摘要:水力学是水利类工科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近年来随水利类专业培养模式不断调整变化,水力学课程教学各环节也相应做出调整。目前面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欲接轨世界同类课程教育,结合课程特点及专业要求,分析水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了进行水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理念。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力学;课程改革;水利类专业
一、前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是遵从《华盛顿协议》多边互认工程教育本科专业学位,认可工程教育资格,推动工程学位互认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范围流动[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通用标准对要通过其认证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规范。水力学为技术基础课,注重于工程实际水流现象的分析和计算,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2]。为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力学课程应做出改革调整。水利类专业专门培养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勘探、评价、开发、管理及其工程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目前我国在水利类专业学科体系齐全,教育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各种新兴媒体技术的冲击,以及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要求等的需求,原有的学科培养系统不能满足要求,所以近年来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现正处于改革调整期后的适应阶段。笔者有幸从事水力学教学多年,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力工程、水力电力设备、给水与排水等工程类专业讲授水力学课程,同时又留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做博士后参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水力学课程的实验实践环节,审视近年来水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分析面临水利类专业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时水力学课程存在问题,并为以后的改革提出发展思路。
二、存在问题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的课时量至少占总学分的30%,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并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3]。对比这些要求目前水利类专业的《水力学》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学时一再压缩。目前高校在课程设置时,为提高学生基础课的能力培养,侧重基础课程学习,压缩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时间。目前许多院校水力学学时由原来的100多个学时,减到80多个学时,有部分学校甚至压缩为40多个学时,学时的大量压缩,使学生对水力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实验动手能力都有所下降[4]。2.学生兴趣的转移。学生在水力学课程学习中多对工程应用方面的知识有较大兴趣,而对水流本身的问题探究即纯水力学理论问题较少关注,因而在学习中对水流现象的学习仅局限于肤浅的表层,而未涉及水流现象的理论实质探索与学习,这对以后的更深层次的学习十分不利。3.传统教学手段受到挑战。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后,要求强化基础、深化专业、提高素质,各门课程学时大幅减少,方向课增多。教学质量要求提高,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理论方法的应用、实验技能的提高均比过去严格许多。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上述要求。4.公式及推导冗繁。水力学有许多理论及公式,在工程实际中又衍生出大量的半经验、半理论公式、系数公式或经验常数等等[5]。而目前各种版本的水力学教材尽管做了一些修改,但由于其强调学科的系统性、整体性,都按部就班详细推导,强调技术基础为专业服务等特点,所以水力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公式多、概念多、系数多[6]。因而水力计算的内容很多,而且计算复杂,很多问题无解析算,只能用试算法,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到不习惯,从而导致学习困难。5.实验条件有待改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工程实践与设计至少占到总学分的20%,同时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应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验实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7]。部分水利类专业建设中还有一些实验设备没有到位,不能进行正常的教学实验,因此实验教学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基于以上面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时存在的问题,欲实现水利类专业多边互认、技术人员的国际范围流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水力学课程改革:1.明确主线重组教学内容。由于水力学课程学时的压缩,且需要保证教学质量不下降,同时教学内容不能缩水的情况下,应采取的改革措施是:对专业基础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使重点更加突出,且使课程精练,更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2.选用适当的教材。教材建设是课程的核心,是教师实现教学之本,为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结合和参考国外优秀教材内容适当选取。由于水利类专业都开设水力学或流体力学课程,不同专业对水力学知识深度、广度要求也不一样。而目前流行的水力学教材版本不同、难易程度不同、内容侧重不同,因此各有所长,在综合考虑对比情况下,结合专业培养与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标认证选择。3.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积极实施启发式教学。坚持采用教师主讲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或者有讲有问,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留作讨论,使学生增强了敢想、敢问的信心和勇气,以期达到双向交流,保证教学相长,为将来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力学问题有效沟通解决进行能力培养[8]。传统的水力学教学学生的能动性、个性发挥不够,影响教学效果,被称为一块黑板、一支笔的呆板教学方式[9]。因此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水力软件于授课过程中,以有利于学生对水利工程中的水力学现象和基本理论的认识与理解,以提高教学效果。4.加强学生计算能力培养。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水力计算提供了条件,学生对计算机学习一般兴趣浓厚,这为水力学课程结合计算机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学生计算能力不仅是指一般常规非线性方程的解算及其程序编制能力,而且还应该包括偏微方程的某些部分及其算法,强调计算机及算法应用[10]。因此,在水力学需要试算内容讲授时应启发学生动手编程的热情,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解题过程的理解,又提高了程序设计水平,同时满足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有关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要求[11],使学生计算能力实现质的飞跃,以适合水利类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需要,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面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有一套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内容更新为之保障,而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内容更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需要从业者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实践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永德,张杰,万东锦,等.以认证为导向完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条件[J].中国西部科技,,(8):119-119.
[2]郭维东,李文果,杨丽萍,梁岳.浅谈水力学课程改革思路[J].农业与技术,,24(1):130-132.
[3]王健,陈国铁.海峡两岸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比较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11(2):138-145.
[4]靳娟娟.水力学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6):115-116.
[5]李金燕.水力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6):77-79.
[6]梁素韬,韩会玲,郝艳敏.浅谈水力学课程教学改革[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5(4):32-33.
[7]林健.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评价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
[8]龙北生,吕萍,高金花,等.应用型本科水力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3(2):99-102.
[9]赵振兴,王惠民,何建京,李煌,仇磊.水力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4,(4):24-27,51.
[10]刘宝,任涛,李贞刚.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改革与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48-52.
[11]陆勇.浅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6):157-161.
篇3:无线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思路论文
摘要:针对《无线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现状,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教学目标注重发挥学生潜能,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主动探究意识,教学策略注重学生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统一,设计开发一种APP教学辅助系统,实践应用讨论式、探索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无线网络;教学;实践;效果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前行,教育教学理念也在与时俱进。教学目标注重发挥学生潜能,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主动探究意识,教学策略注重学生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统一[1]。教育教学从以书本为主的教育变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师的角色从控制者、评判者转向参与者、引导者,学生的角色从接受型转向探究型与接受型相结合[2]。同时,教学目标的设立与创新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艰巨任务[3]。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网络技术应用的领域包括医疗、智慧城市、智慧农业、信息家电及林业等,涉及多学科知识,应用性较强,是目前前沿热点之一[4]。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开展,创新创业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对大学生而言,选择无线网络技术进行创业已经逐渐形成一股潮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学生学习氛围,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育教学改革正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篇4:无线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思路论文
《无线网络技术》课程主要面向计算机类和通信类专业开设,该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无线网络部署、无线网络应用的技能,为学生应用无线网络技术进行创新创业提供专业技术知识。由于交叉学科的特点,该课程涉及内容较多,学生容易知难而退。目前,课程的设计上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1.理论教学知识过于理论化,内容大而全,理论知识不扎实的学生较难接受;2.理论过于抽象,很难让学生看到实体,甚至有时轻视实践,实验课由于设备等因素影响,只能见树木不见森林,理论与实践结合较难;3.学生缺乏对无线网络技术的整体把握,整体知识结构的构建很难。随着无线网络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学生学习能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进而达到升华学习,取决于课堂教学教师的引领,课程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课程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多年来,承担的《无线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始终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为出发点,结合课程教学经验和课程特点,课程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从以前的灌输式教学改为讨论式、探索式教学,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不断培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方案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
三基于教学辅助平台的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是未来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代的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新鲜事物,如果继续沿用以前的古板教学方法,显然不符合时代需求。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人机”不离是现代人的`主要特征。针对这一特点,开发设计《无线网络技术》教学辅助手机APP,将课程内容包含必选内容和可选内容上传APP。教学辅助平台包含了课堂教学即视频、实验教学、习题和“我的”等功能模块,平台首页如图2所示。
(一)课前预习,以问题为导向注重课堂教学
手机APP课堂教学部分上传视频教学等必选内容和文档资料等可选内容。比如,无线网络技术课程中通信原理、标准协议等基础知识列入必选内容,奠定良好的学习根基;对物联网、智慧网络等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列出提纲,列入可选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例如,以无线局域网wireshark测量工具的使用为例,APP提供wireshark的安装包及学习资料。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手机学习课程内容,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并带着问题上课,课堂授课前让每组学生罗列本组问题,老师带着问题授课。
(二)随时随地查看实验内容优化实验教学
手机APP实验教学部分上传实验资料,包括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与课堂教学类似,无线网络的组网和配置等列入必做实验部分,提供实验步骤及要求,学生实验前预习,实验操作过程中查看。选做实验部分根据教学内容,分门别类列出多个选题,提供拓展实验内容。最后列出无线网络综合实验内容,为学有余力学生提供课余拓展训练,学生可以进行系统的测试。以wireshark捕获网络数据包实验为例,课堂教学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wrieshark的使用方法,实验内容发布后,要求以组为单位进行,观看视频预习,实验操作过程中可以提高效率并对实验进行优化。
(三)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课程教学实施前对学生进行分组,采取学生自由组合并结合男女组合的分配原则,5-7人组成一组。各组选1名学生当组长,负责监督成员并提交每次预习问题,分组讨论时各组积极发言,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四)以大创项目为导向的“自由化”学习结合《无线网络技术》课程特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实施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比如,实施的《智能温湿度探测系统》项目,采用温湿度传感器采集数据并通过传感网络把数据传输到处理节点。学生将课堂内容中的传感器模块设计、处理器模块设计、无线通信模块设计等[5]用到了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任课教师将项目案例引入课堂,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以项目实施为平台,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学习研究,鼓励学生探索并发现问题。项目实施过程中,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做到互帮互带,实现项目发展延续。
(五)习题测评巩固提高学习效果
习题模块中提供相对应的作业,上传了各章节课后习题、补充习题及相应答案。学生以毛遂自荐的方式从不同组中挑出1-2名学生汇报学习的成果,大家讨论完成此小节内容的学习,为后期的实验顺利完成奠定基础。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练习并进行自测,测试分数在“我的”中体现,显示做题总数、正确、错误题目的数量及得分情况,可以作为学生平时成绩得分依据之一。“我的”模块主要对学生个人资料进行修改,显示观看视频的时间,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统计并显示结果,从“我的”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学生也可以在留言中给老师留言,与老师互动交流。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各行各业不断改革,信息技术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如何服务于教学是本文的出发点。《无线网络技术》课程具有特殊性,其理论内容繁杂且艰涩难懂,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以及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使得课程教学困难且效果不佳。开发设计教学辅助APP并巧妙地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使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有效提高学生能动性。相信通过教学方法的持续改革,一定会巩固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洁.面向物联网人才培养的传感器网络课程群建设[J].高教论坛,,(4:78-79.
[2] 王威威.大学生学习策略对教育收获的影响机制分析[D].江苏:江苏大学,.
[3] 王峰,沈建华.适应工程教育改革的信息通信类实验平台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10):257-259.
[4] 金光,江先亮.无线网络技术教程:原理应用与仿真实验(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5] 王旭启,师韵,张善文.“项目导向”式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1):57-58.
篇5: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论文
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论文
【摘要】本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工厂设计课程现阶段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针对这些不足,从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评价方式等4个方面提出基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下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
【关键词】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1前言
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是决定性因素,而从事建设农村和从事农业的人力因素又是最主要因素。所以,深化农林教育教学改革必然成为我国教育和农林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其目的就是要优化高等农林人才教育体系,通过实施高等农林院校分类管理,形成拔尖创新、复合应用和实用技能等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培养体系[1]。既然是一次教育教学改革,必然包括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考核方法、学业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由于食品产业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对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巨大作用,符合国家战略,因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也被列入“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食品工厂设计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艺学》《专业认知实习》《食品工业企业管理》等课程的基本知识,进行食品工厂建设的可行性论证,包括厂址选择、场地选择、建厂规模等内容,并把论证结果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从而熟悉食品工厂基本建设程序,并对包括工厂总平面布局、生产线、生产车间及辅助车间等进行设计,最后对工厂进行经济评价。这些内容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食品工厂设计的基本理论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厂设计工作奠定基础[2,3]。
2现阶段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2.1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目前,这门课的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以传授理论知识点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专门的课程设计课程,体现了该课程在教学培养过程中的“缺陷”,必然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不足,工程能力不够。而且,在毕业论文阶段更多的学生选择做研究试验,完成试验性论文,很少选择毕业设计,结果使食品工厂设计这样的训练更弱化。工厂实践环节中学生更多的着眼于局部,重视了食品工艺课程的内容,忽视了工厂全貌、车间布局、管道设计等《食品工厂设计》课程的内容。
2.2教学内容和教材更新相对不足
现有的教材更新较慢,没有很好体现现代食品企业建设的理念、厂区、厂房、车间等建设模式和内容。而且典型现代食品企业的工厂设计案例较为缺乏,从而导致了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体现现代食品生产现状。2.3实践教学考核评价重视不够对学生掌握食品工厂设计课程的评价还是采用期末笔试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评价模式,期末笔试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情况、课堂上回答问题情况、学生作业情况等)。学生对待期末考试就是考前突击复习和机械记忆。实践教学仅仅体现在平时学生作业中,其所占比重更少,很难体现该门课程的实践性性质。导致在反映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方面未能体现,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则是本门课程培养的核心。
3基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下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利用当今科技新成果,特别是生物、人工智能、互联网、信息等领域,以改造教学内容,着力加强实践教学的每一环节,提升学生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3.1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
把原来只有理论教学食品工厂设计1门课程改成2门课程,保留原来的理论教学,但精简理论学时,由原来的32学时减少到24学时。增加课程设计课程,单独开课,学时3周,授课时间安排在理论课程之后进行。
3.2理论教学的改革思路
理论教学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材。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结合新科技的发展进一步明确理论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在理论教学中,依据课程内容多运行新媒体技术穿插有现代食品工厂相关现场,现场的情形可以收集做到好的典型,也要收集有做得不太好的典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讲解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提出缺陷性设计会导致的后果。新媒体技术可从食品工厂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等及厂外周围等进行的全貌展示,对生产车间的设施进行总体和局部相结合的浏览和重点讲解,演示确保产品卫生安全的措施和实施方式等。同时,也要加强配套教材的建设。由于传统老式食品工厂的每一栋建筑物和构筑物都是作为某一种功能的建设模式。而现代化食品工厂的厂房的特点是功能集成,一栋建筑物就包括了老式工厂几栋建筑物的功能。现有教材内容也就多以这种模板编写,更新速度太慢,不能反映出现代先进的设计理念。同时,教材中很少有课程设计方面的内容,独立的食品工厂课程设计的教材更缺乏。因此编写突出课程的.应用特色的相关教材,增加课程设计教材的建设十分重要,这样的成套教材有助于学生树立整体观,并运用这种整体观理解书本中的相关理论知识。
3.3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
3.3.1设计题目独立开设食品工厂课程设计课程,教师依据本课程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已经参加的食品工厂认知实习的结果设计相关题目,例如:啤酒厂、白酒厂、乳制品厂、肉制品厂、蛋糕厂等。再带领学生尽可能多地参观各种食品加工工厂,可以把同一类别的工厂但设计风格和理念不同的厂作为一个侧重点。然后学生分成若干设计小组,每组3-4人,每个小组选取不同的设计题目,即使是相同题目,也体现不同的设计风格,这些要求在设计任务书(产值、产量和规模等)中要有明确的体现,各设计小组商议明确各成员的设计任务,并制定设计计划和工作进度,明确设计任务的时间节点。设计过程中所需资料,可通过设计手册和专业网站及相关数据库收集。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学生的进度,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一辅导,提出解决方案的思路等工作。
3.3.2设计软件在完成食品工厂的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计算机软件。同时在教师课堂教学中,也应适当讲解如AutoCAD、3DSMAX、Photoshop等软件在实际设计工作中的运用情况,尽量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如食品工厂鸟瞰图、平面布置图、车间平面布置图和管路透视图的绘制工作;学习并熟练掌握相关项目投资分析相关软件,并利用这些软件评价自己设计的食品工厂项目的经济效益。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对工厂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软件有所了解,对其今后从事相关工程设计工作会有比较大的帮助。3.3.3汇报答辩教师分成若干个答辩小组,将设计小组分到不同的答辩小组中,在设计工作完成后,各设计小组向答辩小组和其他同学汇报设计结果,经答辩小组的教师进行质疑和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设计小组依据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并形成最终的相关文件存档。
3.4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思路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全方位、多元化的。这就必然要求考核方式是多样性的,要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相关实践问题的能力。在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方式中,注重引入过程性评价方式,把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的所有相关表现都纳入评价范围中。评价内容不仅包括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还包括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能力、沟通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课程成绩评定中首先要明确理论课教师和课程设计指导教师的评价以及答辩成绩采取3∶4∶4的比例,即理论课教师评价占30%,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评价占40%,同组答辩成绩占30%。制定主讲教师、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和答辩成绩的评分标准和细则,根据学生在小组中负责的内容以及调研、汇报答辩的表现进行有效评分。
4结语
长江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首批进入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为了更加深入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掌握学生学习食品工厂设计课程的情况,我们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上已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为其他相似课程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完善提供一条思路,有利于提高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徐仕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下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以农村发展研究方法课程为例[J].职业教育,2016(11):219-236.
[2]邹强,孙燕霞,张,等.《食品工厂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6,52(2):63-65.
[3]高爱武,张保军.《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159-160.
篇6: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方法探究论文
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方法探究论文
摘要:设置营销策划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以致用的策划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能力是综合而又系统性的。而这种能力也必须在营销策划课程的具体学习中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其主要包括了创意形成、方案表达、信息处理这三项技能。因此在营销策划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以此三项技能的培养为中心,来调整营销策划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模式,根据仿真各行业的项目策划,构建出更加开放的营销策划教学环境,设置出更多更合理的学生体验环节。
关键词: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
0、引言
在营销专业中营销策划是一门专业必修课,而对于高校营销专业学生来说,营销策划能力也是最基本的一些职业技能。营销策划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战性及操作性,而在当今教育改革中,必须首先从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分析。
1、营销策划课程的主要教学改革思路
1.1针对各行业开展仿真项目,建立专业数据或案例库
在该教学改革思路中,针对营销策划需要面对不同的专业领域,因此也就需要不同的收集、判断信息的方式,所以有必要根据各个专业建立相应的的仿真信息数据库或案例库,比如服装营销策划信息库、食品营销策划信息库、家具营销策划信息库等。在建立以及积累上述信息库的过程中,可与不断地完善仿真策划相关活动,并根据往年学生所制作的策划结果来构建有价值的信息交流平台,从而克服在策划期学生进行信息收集工作所遇到的困难,并以更全面的资料来有效节省收集策划信息所用的时间,满足学生对相关专业的全面了解,并奠定策划活动的开展基础。
1.2以专业仿真策划的相关数据平台为基础,构建相应的配套仿真教学模式
在该教学改革的思路中,需要构建一整套能够将理论指导方式、信息收集、策划实践操作、处理及展示相关能力为一体的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体系,从而围绕着某一主题更加妥善地策划相关方案。因此在该思路实践过程中,需要把传统教学内容中以理论教学为主转变为更加侧重分行业设计进行的专业型仿真项目为主,并通过大约四五个仿真项目贯穿整个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过程。而其中的各个仿真项目都必须围绕着某一个相应的具体行业而全面开展策划活动,包括目标市场策划、营销战略策划、产品促销策划等。努力使学生在相关的仿真策划项目中能够更加系统而完整地掌握相关行业的实际策划思路以及基本框架,并能够熟能生巧、举一反三。另外在该教学改革思路中教学时间的具体安排必须由过去传统的固定时间转变为具体的.项目组制,而这不仅要在更大的程度上对教学时间及进度进行相应的修改。另外安排教学环节时必须重新进行设置,更加真实地模拟出策划工作的相关环境。比如对实验基地、实习基地进行探索、高仿真地模拟策划过程和策划分析报告会等方法。
2、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要点
2.1对营销项目仿真策划的目的进一步确定
2.1.1了解营销策划的主要程序
该程序大致为:搜集相关资料、处理相应信息、分析相关理论、激发营销创意、形成实践思路、制定并利用口头语言或文字表达相关方案。
2.1.2掌握团队营销策划的主要组织方法
①明确策划活动的主题和任务;
②分工进行调查并开展讨论;
③利用头脑风暴法形成营销创意;
④统一小组思想。
2.1.3掌握在团队营销策划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职业技能
①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技能;
②利用相关信息、数据以及资料等支撑自身观点的技能;
③形成并提炼相关思路的技能;
④对自身策划思想进行表达的技能。
2.1.4熟悉较为典型的几类营销策划项目
①产品促销活动策划;
②目标市场策划;
③开拓新市场的策划。
2.2项目策划环节的相关组织安排
①策划活动时间安排;
②策划活动地点安排;
③策划活动团队安排;
④策划活动项目安排;
⑤组织经费安排。
2.3设置具体的仿真项目营销策划主题
以社会经济中每年不同的重点、热点问题进行筛选,以最合适的的项目开展仿真项目营销。一般需要设置4个不同类型的策划项目。
①某某市国际旅游节的营销活动策划方案及其票务推广活动策划方案(让学生们掌握团队策划的主要方法,并了解策划主要流程);
②某某行内的某某企业针对某地进行市场营销资料的相关调查(锻炼学生的收集信息并进行处理的能力,奠定下一个策划活动的相关环节);
③分析某某行业某某公司所制定的营销战略(让学生能够从战略角度出发全面了解营销活动容易发生的三大问题);
④帮助在某时间内某公司针对某市场设计相关的促销活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营销手法,并形成自身的独特见解)。
3、结语
总而言之,在营销专业中营销策划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非常需要时间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想推动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改革进程,就必须要围绕着仿真营销项目的具体策划活动,营造出更加开放的课程教学环境,建立起专业性更强的相关行业资料库或信息库、样本库等,并配套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辅助,从而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市场需要的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宋继承。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04:43―45。
[2]杜学超。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03:52―53。
[3]刘宝金,王琛。浅谈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体会[J]。中国职工教育,,16:147―148。
篇7: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研究论文
《国际贸易实务》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是从实践和法律的角度,通过分析和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各种做法,不断总结国内外的具体的实践经验,让学生学会在进出口业务活动中,既能正确贯彻我国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经营意图,同时又确保自身的最佳经济效益。这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更是是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从目前的学生生源质量来看,首先高职学生的高考成绩普遍比较低,学习不够刻苦,学习状况都不太理想,甚至有些学生厌学逃学,“混”字当头,不求上进,对考试成绩无所谓,只图到头来拿到毕业证就满足。还有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对就读高职院校的思想准备不足,失落感和“屈就”心理明显。他们认为进入高职院校是自己无奈的选择,而且在就业时还要面临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歧视,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混等毕业。
另外由于本课程分为理论部分和实务部分,其中国际贸易理论部分主要介绍国家分工和国际市场,理性和政策性比较强,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这方面知识感到陌生,觉得离自己的生活比较遥远,学习时也容易缺乏学习兴趣。而进入到了实务部分因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学生往往觉得有趣会更偏爱该部分的学习,但由于学生很难接触到贸易实操,再加上教学内容中条例多,内容繁琐,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厌倦感。
2.教学计划“以不变应万变”
国际贸易实务是高职学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如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基础课,按规律来说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来有区别的讲授具体的内容,如电子商务专业侧重跨境电商的讲授,物流管理专业侧重仓储和货物运输,市场营销专业侧重交易磋商的各个环节和合同的签订,财会类专业更侧重于出口报价、成本的核算以及出口退税等一些偏会计的内容。但是实际状况是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目前很多院校的各专业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基本一样,并没有针对不同的专业来制定不同的授课内容。
3.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教学改革提倡了很多年,但是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没有花心思通过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其创新能力,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学生是被动的听课。事实上,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量大,各章节内容的独立性强,如果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仍然是传统的讲授,会让学生不感兴趣,将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另外教学课件也要丰富,平铺直叙,没有特色,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4.缺乏实习实训平台
国际贸易实务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课程定位为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就造成了管理层面的重视不够,因为学生缺乏进出口业务实际的操作的.真实体验,单靠课堂理论教学和学生的想当然,就导致了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差,学生也很难全面系统的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导致学生不能将课堂的理论知识用于真正的实际业务中,不能更好的和就业对接,教学过程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二、建议
1.编写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系列教材
目前很多高职的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都延续的的本科理论教学模式,内容老化,甚至多年不变,致使教学内容不能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完全接轨。对于高职学生而言,适合的教材内容要强调整合,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反映出高职特色。
2.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
针对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差的特点,除了采用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还可根据该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分任务讲解并整理课程使用到的单、证、工具书、等实物资料以及教学软件、教学光盘等电子资料,争取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辅助教学资源库,这些教学资料的收集,对于更好地开展理论课程教学提供基础的保障。是圆满完成各种教学环节是不可或缺的。
3.教学方法应多样化
在具体的课堂讲授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分任务教学、互动式、讨论式、演示式相结合的模式,例如,用一个贸易情景来贯穿整门课程,在具体讲解合同签订时,可以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份空白合同,每讲完合同条款下的一个模块,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来签订合同的相应条款,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快乐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4.建立、完善本课程的综合实训
作为文科类的一门课程,如何开展技能实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一直是一个难点。本课程的实训可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个方面。校内实训可以通过建立模拟贸易平台来完成。具体的说,可以以某一出口业务为背景,以其进出口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针对进出口贸易中的业务函电的往来、进出口交易磋商、进出口业务成本核算、进出口合同的缮制与审核、进出口货物的运输、通关过境手续的办理、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评析和具体的图表实例,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地、完整连贯的案例。
综上所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无论怎么改革都应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目标,除了多样化的制订科学的教学体系、课程教学大纲,在具体讲授教学内容时,还必须注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上几点就是我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篇8:网络经济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论文
网络经济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论文
摘要:网络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掌握网络经济内涵与本质,深化对网络经济的研究和认识,加强对网络经济发展的应用研究已成为客观必要。本文认为陕西省高校《网络经济》课程设置上存在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模式和内容有待优化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为完善陕西高校《网络经济》课程教学、推动陕西本省整体网络产业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陕西省高校;网络经济课程;教学
一、引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经济随之兴起,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经济学应运而生,国内高校也纷纷开设了《网络经济学》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与交叉性课程,《网络经济学》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对网络经济的理解与把握,而且对学生毕业后从事电子商务分析、运作、管理等实践工作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当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和“互联网+”等概念的网络经济规模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网络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发展引擎。此外,在新一轮的高等院校改革中,教育部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这些都对高校网络经济学的教育与网络经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高校的师资配备与教授方法。因此,高校必须增强网络经济课程教育的步伐,加快培养适应当下经济增长的网络经济人才。本文通过对陕西省高校网络经济课程教学现状的研究,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举措。
二、陕西省网络经济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教育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足
陕西省教育主管部门对《网络经济》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几乎没有高校将其作为经济学下独立的一级学科,这导致高校不能开设网络经济学专业,只能将《网络经济》课程作为其他专业的辅助课程,以此来培养与网络经济学相关的专业人才。这种设置进一步导致了陕西省高校中网络经济学学术带头人较少,从事《网络经济》课程教学的多为其他专业毕业的博士,网络经济学教学队伍相对落后,客观上导致了陕西省《网络经济》课程教学效果一般。
2、教学模式和内容有待优化
目前陕西省很多高校《网络经济》课程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说教”特点明显。教师不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只重视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学生参与。学生被动地接受、缺乏主动参与与积极思考,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网络经济学中涉及的先进技术和成功案例往往为英文版教材。然而,到目前为止陕西省采用网络经济双语教学的高校寥寥无几。
3、课件设计和应用质量不高
多媒体课件是《网络经济》授课的辅助手段,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陕西省高校的《网络经济》课程教学中,虽然已经大规模地采用了多媒体手段,但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反应却比较冷漠。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方面,《网络经济》教学课件设计落后,很多教师仍然停留在PPT的初级阶段,甚至有些课件设计画面凌乱,为了容下更多文字而缩小字号导致重点内容不够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件的质量以及课件的效果。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对课件的使用比较机械,那些非自行设计而是使用别人课件的教师不能灵活的、创造性的使用课件,结果教学效果不佳。
4、实验教学效果不佳
陕西省高校尚未专门建立《网络经济》课程实验室,主要利用电子商务等专业的研究和实习基地进行科研和实践活动,这使学生在实验中难以真正的体验以网络经济学为中心的运作和决策模式,不利于《网络经济》课程的学习。此外,部分高校虽然耗资建立了实验基地,但是没能完全地利用实验设备,降低了网络经济学教学的效果。部分高校没能与企业建立关于《网络经济》课程共同培养的战略合作项目,这使得高校培养的网络经济人才缺乏实践性。
5、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在陕西省高校《网络经济》课程教学过程中,考核一般采用期末考试为主、考勤为辅的方式。老师通过闭卷考试来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成绩,并结合考勤平时成绩来确认期末最终成绩。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不能及时、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不利于合理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模式。
三、提升《网络经济》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教育主管部门服务水平与重视程度
在中国步入经济新常态之际,正进行一场宏大的全方位改革,这场改革需要大量的网络经济专业人才。面对这种状况,教育主管部门不但需要着手扩大设立网络经济学专业的高校的数量,增加网络经济学专业招生规模,还需批准综合类的高校和财经类的高校的网络经济学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点。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高校网络经济课程的资金投入,促进高校的网络经济课程建设,更好地服务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对于陕西省财经类、综合类高校应积极申请网络经济学学士点,硕士点和博士点及博士点流动站,提高对网络经济学各层次、各领域、各地域人才的`培养。此外,陕西省高校应引进国外知名大学网络经济学专业硕士和博士人才,提升高校自身的师资力量。第三,设立《网络经济》课程教学研发团队,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研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设置,并建立案例库。第四,高校要培养自己的网络经济学专业方向学术带头人,提升网络经济学专业方向学术带头人对该专业的教学和研究的指导,提高高校网络经济学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提升高校网络经济学教学质量。
2、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可以结合网络经济学的理论教学模块,强化案例教学,将网络经济学理论与实际案例、探讨分析与查阅资料有机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网络经济》授课教师还要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世界,调整网络经济学课程内容以紧跟当下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英语能力,通过阅读英文文献来了解世界的先进技术与案例,通过国际网络经济典型案例分析来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3、提升网络经济课件设计与应用质量
首先要转变对《网络经济》课件应用的认识问题。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网络经济》课程授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课堂教学气氛,而不是简单地把书本内容搬到课件里。其次,对《网络经济》课程教学课件要有设计与计划。根据每个高校不同的课程设置情况,对当前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手段情况进行整体统计,按照类别把实际使用课件上课的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并明确课件的出处,以及利用课件上课教师的年龄结构。在此基础上,应对课件设计和应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第三,建立优秀教学课件的评选和奖励机制。对在实践教学中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网路经济》课件的设计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表扬,并且不限于精神鼓励还可包括物质奖励。第四,建立高校间《网络经济》教学课件互通交流通道。对在实践中表现出较好教学效果的课件要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通过设立校际甚至全国范围的《网络经济》课程课件互通交流平台,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及时、大范围的共享,从而有利于将《网络经济》课件成果转化为教学中的“生产力”,以最大程度上及时地发挥其社会效益。
4、加大实验室投入,与企业共同培养网络经济人才
陕西省高校应进一步加大研究基地的建设,增进研究基地的实用性,提高研究基地对学生网络经济学学习的效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网络经济学。在加大实验基地的投入的同时,陕西省高校还应增强对网络经济学实验基地的利用程度,与企业签订共同培养网络经济人才的战略合作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实物处理能力。
5、优化课程考核方式
《网络经济》课程的考核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能力考核。其中,理论知识的考核一般放在期末,主要是通过期末成绩来衡量,而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的考核应放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主要通过平时成绩来衡量。理论知识的考核依旧可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而实践能力的考核可根据具体的考核项目而定。比如要考核学生的实验时,就将实验成绩作为评判实践能力的主要标准。综合能力的评判需要注意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考核结合起来。比如,可通过设置专题讨论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这时教师先提前布置讨论题目或范围,学生根据需要自由组合成3-5人的讨论组,根据讨论题目搜集材料并进行现场讨论。然后教师根据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与最终提交的讨论材料进行评价并给予相应的打分,以此作为讨论组成员在综合能力中的最终考核成绩。
参考文献:
[1]田夫,万仪.关于网络经济的研究综述[J].(02):76-78
[2]杨栋,郑亚琴.初探《网络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J].内江科技.(11):73
[3]张宇婷,郑亚琴.《网络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3):73-76
[4]杨瑞龙,朱春燕.网络经济学的发展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09):19-23
篇9:《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备受广大消费者的关注,且食品安全与卫生是当前国内外普遍都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目前国内食品安全卫生的现状,结合《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课程内容的建设体系、课堂授课方式方法以及考核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总结近几年来的教学改革方法,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食品安全与卫生;教学方法;课程改革;探索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是我校为了培养食品专业高素质人才而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在此专业的不断扩大与发展过程中,本门课程自始至终都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主要阐述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性质、数量、污染食品的程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机理以及此影响的发生、发展和控制的规律,为防止食品受到有害因素污染的预防措施等[1]。该课程不仅是与微生物学、分析化学、食品毒理学、生产管理与控制等多种课程相互交叉的科学,是从事食品的生产、检测、科研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了解的一门学科[2],而且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以及应用性的一门主学科。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较全面地掌握食品生产中的有毒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安全的卫生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技能[3,4]。本文从课程内容的分析、讲课方式方法及考核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总结教学改革方法,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思路及对策。
一、《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图书选择及教学背景探索。
该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史贤明主编于3月出版的《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该教材编写的内容涉及面广、内容较新颖、结构较合理、每一个章节的.学习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食品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预防措施,并根据食品的生产、贮藏运输以及销售的整个食物链进行安全控制的理念,对每一个环节的危害因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以及解决的办法。另外,本教材又对消费者关注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食品的良好生产规范”等话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该教材在最后对食品安全的控制、方法以及对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做了详细的阐述,并且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及其相关的管理机构。
二、《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内容。
1、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食品在国内乃至国外是非常重要的行业之一,它涉及到的是食品的生产、开发、管理、运输以及销售等各方面的知识技能,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主要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将现有的教学模式转向实践应用型模式,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重组新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5,6]。另外,通过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但能够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食品安全与卫生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促进食品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以最大程度保留天然食品的营养成分,不断提高加工食品的营养,改善我国居民营养状况[7],同时还可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对于食品安全的范畴和基本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食品安全隐患源、检测鉴定手段、评估方法、管理法规的制定等,为未来进一步学好其他的专业课打下扎实的基础。
2、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食品安全从自身做起。
个人卫生是指良好的健康习惯,如洗澡、着装整洁、经常洗手等。良好的个人习惯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必备条件,食品在加工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料的验收、加工、存储、运送、销售等环节都需要有良好个人卫生的健康员工进行操作,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和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料;学生在接触生熟食品时及进行温度测量时必须戴手套,必要时需重新洗手,预防交叉污染;告诫学生食品安全无小事,一切从自身做起,并向周围的人们进行宣传介绍,理论结合实践,激发学生热情。
三、《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案。
1、理论教学的改革。
首先应建立教学模板,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授课,渐渐丢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该门课程的理论基础知识从教学的主要内容出发,建立多种教学模板,根据理论基础、实际的应用状况、存在的问题、课堂授课方法,来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新内容,开拓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另外,利用多种教学工具(粉笔、PPT、电教视频等),来取代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本课程的实习试验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安排。首先,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些食品企业,尽可能让学生参加食品安全生产实践,使学生了解食品在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安全隐患,分析产生隐患的原因,并初步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其次,通过组织学生到食品加工厂或食品流通场所进行调查研究并取样,进行农兽药残留、添加剂超标使用等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风险预警和安全性评价。
2、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拓学生思维。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及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可以开设食品质量综合性实验或一般家庭饮食安全的调查分析设计性实验。食品质量的鉴别试验可以由学生来选定鉴别的食品,学习该食品的质量标准,测定方法,并对该选定食品进行测定,对食品质量进行评价。通过上述试验不仅可以培养出学生查阅食品安全相关文献的能力,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
对本课学生而言,案例教学也是《食品安全与卫生学》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传授国内及国外食品安全与卫生的一些案例,让学生了解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与卫生管理中的相应措施,使学生对国内乃至国外的食品安全与卫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收集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将这些事例结合理论应用到课堂讲授中。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食品、食品质量、食品卫生、食品安全、食品毒理和食品安保的概念和内涵。
4、视频教学。
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某些优秀的视频资源,在课堂中播放给学生。如“转基因生物与食品安全”、“谨防祸从口入――食物中毒防护知识”、“食品添加剂”等,通过视频播放不仅可丰富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而且能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5、考核方式。
本课学生考核一般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其次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在以往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采用的是考试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比较简单,但是由于过于单一,学生在考试前为了应付考试往往都是死记硬背,期末搞突击,不能有效、充分地复习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果仅以写论文或综述的形式来考核,不仅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无意中教会学生从网上粘贴复制,相互抄袭,根本达不到考核的目的。因此,加大考核力度,注重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培养是目前教学改革的关键[8]。笔者认为考核可以按照闭卷考试占40%、课堂讨论形式占20%、食品安全卫生实验设计占30%、上课考勤占10%的比例进行,通过这种考核方式达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目的。这种考核方式更加科学,更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主要阐述了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性质、数量、污染食品的程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此影响的发生、发展和控制的规律,为防止食品受到有害因素污染的预防措施等。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预防的观点出发,掌握食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预防措施,掌握食品安全卫生的评价程序与方法,了解各类食品在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的安全与卫生问题以及一些基本实验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的独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贤明。食品安全与卫生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
[2]李梅,胡文娥,王凯,董华强。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08,(3):67―68。
[3]纵伟,刘艳芳,郑坚强,景建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1):87―88。
[4]张拥军,潘秋月,周建勇,李佳,朱丽云。关于质检特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12):441―442。
[5]王天梅。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教学方法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248-249。
[6]韩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群构建刍议[J]。物流科技,2011,(2):132―134。
[7]李新生。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J]。食品科学。,24(08):250―255。
[8]李星科,张华《。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改革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181―183。
篇10: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论文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论文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职业院校强化内涵、提升质量的根本要求,也是打造专业办学特色的突破点和着力点。推进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使机械制图课程与课堂教学适应职业教育新要求,真正实现与企业一线“零距离”对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是中职教师的紧迫任务。
一、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图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获得读图和绘图的能力;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最终服务于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在中职学校机械制图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由于受生理年龄层次所限,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学习能力弱,对机械零件的感性认识又相对缺乏,学习效果差。第二,选用的教材多数是本、专科教材的压缩版,体现学科体系的基本原理,强调知识系统的逻辑性、理论性、概念性的内容多,实际应用性的内容偏少,学非所用,学生的学习意愿不强。第三,机械制图课程主要采用以课堂教授为主、课下完成与局部知识点对应的简单作业为辅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变成了单边的传输与接受,“独白”代替了“对话”,学生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习兴趣不足。
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改革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材需要,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要求,更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机械制图教学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
2、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在课程结构上体现“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的原则;在课程内容上体现“识图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在内容编排上体现“理实一体,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模式上体现“学生主体,精讲多练”的原则。
3、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是: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总要求,参照有关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规范,打破传统的课程知识结构体系,建立以“识图”为主线,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适应中职学生认知规律和技能养成规律的课程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积极吸收和运用现代化的知识传播模式,推进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改革,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
1、重构教学内容按照“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要求,紧密联系生产实际需要,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以“识图”为纲,选取不同企业实际生产中典型工件,作为教学案例;以实际生产中“看图”过程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体现“识图为主”“工学结合”。课程内容结构分“识读轴、套零件图”“识读板、架零件图”“识读箱体类零件图”和“识读装配图”四大部分,编排要由简及繁,符合中职学生认知规律和技能养成规律。“正投影作图原理”“图样的基本表示法”“各种制图标准及规范”“常用件和标准件”等内容不单独成章,有计划地穿插到四大部分内容之中。“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和“零件尺寸的合理标注”等内容,也不单列成节,分散到读识各类零件图和装配图里讲授。这些内容是读图的必备知识,多而繁杂,有的比较抽象,如集中灌输,不与生产实例结合,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应分散处理,需要什么讲什么,需要多少讲多少,而且,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在各章节能多次复现,便于学生消化,加深理解。如此安排,体现了“以用为主,够用为度”和“学用结合”要求。“二维制图软件应用”“三维制图软件应用”和“零件测绘”等内容,分别安排在“识读板、架零件图”“识读箱体类零件图”和“识读装配图”章节之后。这些内容偏重于实际应用,使制图教学整合一些“设计元素”,增加了课程的应用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使制图教学内容与“机械零部件测绘与绘图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产品CAD)”等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对接。
2、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教学内容分“识读轴、套零件图”“识读板、架零件图”“识读箱体类零件图”和“识读装配图”四个部分,每一部分分列为一章,每一章分基础部分和拓展部分。基础部分以一个典型零件为载体,以问题或任务的形式提出来,分“看标题栏”“看视图”“看尺寸”和“看技术要求”四个小节讲授;拓展部分可以作为每一章的第五小节,主要偏重应用,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有一个拓展能力的平台。四个章节拓展部分安排的内容列表如下。考虑到受总课时的限制,计算机绘图、计算机三维建模教学着重基础应用,讲到什么程度,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正投影作图原理”“图样的基本表示法”“制图标准及规范”“常用件和标准件的特殊表示法”和“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零件尺寸的合理标注”等内容,反映课程的基础性和工具性,非常重要。分散讲授,是出于学生接受能力需要,让学生在识图的具体任务中理解、掌握制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分散处理时,要根据典型零件图、装配图的结构特征,有所侧重,同时还要考虑各章内容的均衡。
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①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机械制图课程是围绕“读零件图”“读装配图”等四个具体的项目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围绕项目来组织教学,将教学过程与具体的'“读图”工作任务充分融合,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深度融合,使制图教学过程更具有实践性,更贴近工作过程实际。通过项目的实施,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机械制图课程的每一个读图项目,都有“看标题栏”“看视图”“看尺寸标注”和“看技术要求”四个工作步骤。每一步骤及其后面的拓展内容部分,都可以当作一个典型“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完成任务,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③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一些识图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制图的基本知识、正投影法基本原理、尺寸的标注、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及图样的表示法等,是分散到各个读图项目的相关任务中进行讲授的。考虑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应尽量采用“以例代理”的案例教学法。通过列举一些与实际生产有关的鲜活案例,让学生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过程中把握制图的基础知识。例如,讲述国家标准、尺寸标注、技术要求时,以一个常见零件的实际生产引入,切忌生硬灌输。
④采用“学—教”课堂模式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机械制图四个项目在教学时,第一个项目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在学前;从第二个项目开始,“信息传递”由学生在课前完成,学生按教师要求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讲解,与学生一同讨论、探究,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互动交流,进行自主思考与练习,完成知识内化,学生学习更加灵活、主动,参与度更强,真正做到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四、课程改革实施建议
1、建设生产实际教学素材库机械制图课程改革和建设,生产实际教学素材库建设是一个关键要素。生产实际教学素材主要包括:产品技术文件(包括产品图纸、技术标准、生产工艺规程等);产品生产过程、生产设备工具、生产场景等图片、视频等;合格和不合格产品实物等。可以利用职教集团和校企联谊会平台,按照“有利于学生培养、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原则,找准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签订使用、保密等相关合作协议。还可以将生产实际教学素材库建设作为研究课题,由校企联合立项,联合组建建设团队,推进素材库建设工作。
2、编制课程规范课程规范是对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及教材编写与实施要求等要素的规定,它对制图课程改革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课程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等四个部分。其中,课程内容与要求是核心内容,编写时既要考虑课程各部分内容的相对独立,又要形成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采用项目(案例)教学的,选取项目(案例)要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完整性和广泛性,应尽可能用清晰的、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描述学生的学习要求。
3、特色化教材建设机械制图传统教材以纸质为载体,平面文字叙述加图示,内容有限、缺乏形象,不易表达制图教学中的过程性内容。机械制图特色化教材既是组织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也是课程改革的标志性成果体现。在形式内容上,是以完成“读图”工作任务(项目)的规范说明和进程指导方案为特征;在呈现方式上,教材既有纸质的教材,也有电子课件、课程教学软件、多媒体声像资料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教材。开发机械制图特色教材,是校企联立研究课题的重要内容,由校企共建合作团队完成。
4、加强课改管理工作
①重视教师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学习现代学习理论(包括教学理论、系统论、传播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等,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
②加强信息化教室建设机械制图实际教学中,边讲边演示、以图说图是机械制图课程的一大特点,教师需要在课堂不断展现生产实际教学素材。因此,加强信息化教室建设,创建符合个性化学习并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
③强化过程管理在机械制图教学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学校要组建专家团队,加强机械制图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的管理,开展阶段性检查、论证和指导,确保任务按期、高质量完成。教学部门要组织相关人员成立机械制图课程建设推进督导小组,采取定期检查、抽查、听课等方式对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开展检查与督促。
篇11: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1经典结构力学教学内容及要求
依据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力学课程的建设现状,经典结构力学的基本教学要求为:学生在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力学概念与力学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计算方法。具体在教学内容上,就是在掌握静定结构内力与变形计算方法、超静定结构内力与变形计算方法(主要指力法与位移法)的基础上,能够熟练掌握一种工程实用手算方法(渐近计算法),并能使用结构力学求解器进行结构计算,能对结构的受力进行初步的定性分析。
2工程实用手算法教学内容及要求
依据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确定了结构力学课程工程实用手算法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为:能够应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与无侧移刚架的内力,能够应用二次弯矩分配法与分层计算法计算刚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能够应用反弯点法与D值法计算刚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其中,第一部分教学内容主要通过经典结构力学的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学课时数为4学时;第二、三部分教学内容主要通过高层建筑结构课程的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学课时数为6学时。
3工程实用电算法教学内容及要求
工程实用现代电算方法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力学求解器与PKPM设计软件的学习与应用。其中,结构力学求解器的教学主要通过经典结构力学的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学课时数为6学时;PKPM设计软件的教学工作主要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来完成。本部分的基本教学要求为: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力学求解器进行结构力学作业自检,并能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中运用力学求解器与PKPM设计软件进行整体结构与构件的内力、变形计算。
4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及措施建设
4.1课堂教学方法建设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结构力学课程在数学—力学—结构工程课程体系中的桥梁地位和关键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还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教学内容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主,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适宜、先进、灵活,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方法。课程组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根据课程的特点,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和质疑式教学方法[4],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4.2课堂教学手段建设
在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课程组教师自主编制了结构力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传统课堂教学手段所无法表达的内容,比如在介绍如何把实际结构简化为理想的结构计算简图时,可以利用图片向学生展示各种实际建筑结构,这样的表达简单、清楚、准确,易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在介绍结构变形的发展过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功能,使学生一目了然。总之,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功能,可以把实际工程搬进课堂,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现了课堂上的实践性教学,充分提高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6]。为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课程组教师建成了结构力学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把电子版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教学课件、自学参考书库、习题库、考研资料库等资源上传到网上,供学生使用。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布置作业,并对学生进行答疑和辅导,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适时交流互动。
4.3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
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指综合训练与工程实践两个阶段,具体包括各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在这两个阶段,要求课程组教师全部深入到学生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用手算计算方法与现代电算方法的应用能力。在各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设计内容选取恰当的工程实用手算法对结构进行内力计算,并要求80%的学生能应用力学求解器进行电算校核,以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在毕业设计中,首先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工程特点选取正确的结构计算简图,然后再选取恰当的工程实用手算法对结构进行内力计算,并要求50%的学生能够应用力学求解器或PKPM设计软件进行电算校核,以达到工程实践的目的。
4.4创新素质教育建设
一方面,课程组教师将个人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并积极为授课班级的学生开展学术讲座,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眼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还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科研立项。近年来,课程组教师平均每年指导大学生科研立项30余项,大大调动了大学生投身科研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选取部分优秀学生参加省级结构设计大赛。首先在校内组建5个~10个参赛小组,每组由两名课程组教师带队,指导学生完成设计作品后,进行校内比赛,然后根据比赛结果选取3个~5个小组参加省级比赛。近年来,多项学生作品获得了省级一等奖、二等奖,课程组教师获得了多项省级优秀组织奖。本文来自于《山西建筑》杂志。山西建筑杂志简介详见
4.5考核方法建设
本着“重平实、重应用”的原则,将期末一次性考试变为多层次、多方式的考核,具体内容包括: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对学生的课堂出勤率、回答问题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采取每章小测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知识掌握情况考核,以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注重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对部分工程实用性较强的内容,采取布置大作业的形式进行考核;期末考试只对经典理论部分进行考核。
5结语
经过四年的实践与探索,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知识—训练—实践”为主线的良性循环的新型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突出了经典结构力学的核心地位,兼顾了工程实用手算法与现代电算法的综合训练与工程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力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备了扎实的基础力学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结构分析能力、工程实用手算能力与电算能力,确保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篇12:功能材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功能材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摘要:成果导向是一种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对工程教育认证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探索性地将成果导向理念引入到功能材料的课程建设体系中。充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成果为导向,从教学理念的定位、授课内容的选取和教学形式的安排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引入实例教学、翻转课堂和企业导师制多模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促进功能材料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水平的培养。
关键词:功能材料;成果导向;工程认证;教学改革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程度越来越高。自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协议签订成员开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帷幕正式拉起,这也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逐渐向国际标准接轨。所谓工程教育认证,是实现工程学位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1]。工程教育认证的开展,必须遵循三个基本理念:成果导向(OutcomeBasedEducation,OBE)、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这些理念对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保障和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2]。其中,OBE已成为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先进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并成功应用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方面。因此,用OBE理念来引导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功能材料是指具有优异的热学、电学、磁学、光学、化学和生物学等性质及其相互转化的功能,用于非承载目的之先进材料[3,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能源和信息成为当代社会文明和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而功能材料是未来材料的主要发展方向。因此,功能材料在近数十年得到了高度重视,功能材料的种类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极大程度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功能材料课程是学生了解当今各类先进功能材料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以材料的功能性为主线,围绕不同种类功能材料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阐述了功能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针对不同类型的功能材料,结合不同类型功能材料的物理性能和结构特点,进行功能材料的选择和优化设计。然而,传统教育模式是教师大量地将专业基础知识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这种被动式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存在很大弊端,以至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易造成缺乏独立思考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中的能力。OBE理念的提出很好地贴合了功能材料课程的教学初衷。基于OBE理念,本文从分析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和主要问题着手,提出了相应教学改革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
2教学大纲的重新制定
紧密围绕学生应该取得什么学习成果为主线,对国内开设本课程的学校进行广泛的调研,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学习。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趋势要求,对原教学大纲进行研究,保证教学思想的先进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课程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本课程以材料的功能性为主线,阐述功能材料的组份、结构、性能、应用和发展方向。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针对不同类型的功能材料,结合不同类型功能材料的物理性能和结构特点,进行功能材料的选择和设计,具备初步的功能材料的设计能力。本课程教学内容繁多,我们将其分为电、光和磁功能材料三个模块,按照不同模块、不同功能对于现有教学目标的`支撑程度来进行切换。此外,紧跟科技步伐,新添加了新型功能材料模块进入教学体系,使得本专业人才更快更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3.1实例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功能材料”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且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各类功能材料在科学研究者的努力之下,日新月异。因此,在讲授课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将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新鲜事物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作为实例成为讲解对象,以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例如,我们举了济南南绕城高速的全国首条承载光伏路面能够实现电动汽车一边行驶一边充电的例子,解释了能实现能量存储就是利用了我们所学的光生伏特效应,并详细分析了储能的具体过程,引出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同时,在后续讲述磁性材料的同时,将其无线充电过程做了进一步解释。通过生活常见及实际生产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可以了解到功能材料无处不在,该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付诸实践的信心。
3.2翻转课堂,学生做主导
“功能材料”课程既重理论也重实际应用,内容涉及面广。当今世界,科技高度发达,信息呈爆发式增长,每天都有大批量的新型功能材料被科学家创造出来。因此,我们在讲授一些书本上最基本的、最常见的功能材料的同时,还需要紧跟时代前沿,将新发明的功能材料及时介绍给学生,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4课时的反转课堂。采用“PPT分组讨论”教学方式,将传统的学生被动式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对各类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该模式可有效地实现教师、学生的双向互动,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过程中,我们围绕新型功能材料,由学生查找国内外最新文献,专题介绍不同类型功能材料的制备、性能研究及应用。讨论流程如下:①小班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每组5人,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召集人,组织组内各角色分工;②在课堂讨论前,各组内部根据老师给出的课题先行查阅文献资料,并进行详细的探讨、磋商,最终将组内讨论过程、结果及主要观点制作成PPT;③“PPT”讨论过程:由小组选出的代表作主题发言,课题组其他成员辅助,剩余同学和教师进行提问和质疑;④授课教师针对研讨课题的角度、深度,课题组团队配合情况、发言者语言组织状况等方面进行点评和总结;⑤讨论成绩分为学生打分和授课教师打分两部分。授课教师打分依照第④点进行,学生根据小组成员每次讨论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打分。翻转课堂过程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和优势互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之间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动力,极大地符合OBE理念。
3.3引入企业导师,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功能材料课程是本专业基础知识与工程应用之间的桥梁,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笔者所在功能材料专业组建了以学术导师教学团队和社会导师团队相结合的“双导师团队”,给每位专业同学配备“双导师”,让每位学生在接受专业导师指导的同时,有社会导师进行相应指导。目前,本专业已有包括光电、新能源、磁性和陶瓷等领域精英的社会导师20余人。本着OBE理念,更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围绕专业建设的特点,将企业导师这一概念引入功能材料课程的课堂。在授课之余,每学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开设以企业产品项目实施为主题的工程实践类讲座两次,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例如,我们邀请了千岛湖谷神能源公司研发部工程师来给学生讲解了锂离子电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生产工艺流程以及未来竞争力等,带领学生对新能源领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促进了同学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领域的渴望与向往。
3.4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大屏幕、计算机等设备结合各类办公软件对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感官与计算机进行实时信息交互的技术。[5]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和传统教学模式相辅相成,必不可缺的一种教学手段。前文已提到,“功能材料”课程内容涵盖面广,包括光、电、磁等各类功能材料的制备、性能、机理及应用等方面。教学中仅依靠传统板书和课本的方式,无法吸引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得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当今社会信息如雨后春笋,功能材料日新月异,新型功能材料的特点和应用性需结合图片和视频的方式才能更为完美地达到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我们从三个方面着手,突破传统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方式。①避免对教材或教案的简单复制,使用简洁的文字替代繁琐冗长的文字说明。采用图片、动画等方式对问题进行剖析,层层深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对内容难点、重点进行理解和掌握。②从实际出发,多引入实例图片,激发学生创造性。教师在讲述不同材料的应用时,可选取相关领域最新应用图片进行展示,使学生及时了解最新信息。此外,教师要紧跟时事,了解功能材料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图片和视频信息。③注重PPT排版和配色的美观性。在多媒体的应用中,幻灯片的合理布局和色彩搭配需具备一定科学性,使得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还能享受到美好的视觉效果,从而更易激发教学过程中的抬头率,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4结语
成果导向以紧密围绕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中心,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呼应,对国内外未来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的改革都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成果导向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我校功能材料课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改变教学大纲,顺应工程认证的要求。实例教学、反转课堂、引入企业导师和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袁斌,曾美琴,胡仁宗,朱敏.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金属功能材料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75-77.
[2]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7-10.
[3]周馨我.功能材料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4]郭驾宇,沈杭燕,吕春菊,王疆瑛.“功能材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4-5.
[5]王俊,李鹏飞,苏娟,白玉.浅析多媒体在“功能材料”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5-77.
篇13: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推荐
摘要:系统解剖学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属于医学教育中的基础课程。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且现代护理模式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以人为本,这就要求转变传统系统解剖学的教学理念,将人本主义融入到系统解剖学教学改革中来。
关键词:人本主义;系统解剖学;教学改革
一、系统解剖学中融入
人本主义教育观是一种必然趋势人本主义是以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为对象的人本学,而人本主义教育观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态度、情感和独立学习能力的一种教育哲学。医患关系融洽是医学模式发展的终极目标,但是现代医学模式正处于不断变化中,医患关系出现的矛盾层出不穷,在这种矛盾日益激化的驱使下,现如今的医学模式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而是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过去护士的工作仅是单纯的发药、打针及单一的执行医嘱,现今围绕疾病展开的护理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临床实践中逐渐地实施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现代护理模式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以人为本,而现代护理模式的发展则必然要求护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各门课程中提前融入人本主义教育观。只有开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才能较好地掌握系统解剖学这门基础课程,完备地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将专业课程中的各项护理操作技术标准化掌握。
二、高职护理专业系统解剖学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目标和方法不明确
高职院校在不断扩招的大形势下,面临着质量与生存、招生与生源、环境与政策等的生存危机,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主要有四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的普通高中生,二是通过对口升学考试的三校生,三是通过“2+3”或“3+2”招收的五年一贯制学生,四是通过学校单独招生考试招收的考生。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且大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他们在高中或者中职阶段习惯于老师督促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而在进入大学后却转变成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的模式,这两种模式的转变使得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很迷茫,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较好的学习方法,不利于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学科性
系统解剖学具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即信息量大、课时短、知识点碎、逻辑性不强、枯燥无味、难记忆。课程的特有性质决定了该课程不如专业课程直观有趣,因此,在系统解剖学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总是会出现脱离的状态,导致教师疲于教学,迷茫于教学,而学生缺少主体意识,学习兴趣不高,这种状态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差。
(三)校内实训室不能满足系统解
剖学的教学实践高职院校教学效果的提高取决于教学硬件和教学软件两个方面,实验标本类型和数量较少,只能满足于课本知识内的操作,匮乏的标本对于学生课外知识拓展和知识内化作用都稍显不足,且离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职业要求还相差甚远。
(四)理论和实验相脱节
传统的教学顺序是先讲授理论课,再讲授实验课。理论课主要以讲授为主,讲授大量的知识点,学生只能听,仅靠PPT和书上的图作为参考帮助学习和记忆知识点,缺乏直面观察和动手操作。实验课主要以观察标本为主,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自主观察标本,学习自主性差的学生就会出现偷懒耍滑的现象,对标本的观察兴趣不高,不愿意观察。这种理论和实验的脱节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
(五)系统解剖学的实际教学效果评估不全面
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它只能检测学生对于书面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对于实验教学的效果则无法评估。而现代护理模式发展却恰恰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准确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基本职业素养。
(六)教材缺乏针对性
目前适用于护理专业的教材大多具有通用性,缺乏针对性,适用于护理的同时,也适用于临床、药学、检验等专业,这就必然导致知识专业特色不突出,这种泛而不专的教材远远不能满足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模式的发展。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生源类型的不同,我们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分班,分为文化基础强和弱两类班级,针对这两类班级分别设计课程体系。对于知识差的学生,先强化他们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再提升其业务水平;对于文化基础相对厚实的学生,则着重其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加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于自学能力强的学生,着重引导和培养适合其自身的学习方法;对于自学能力差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注重自学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教学内容
现代护理模式发展要求护士具有夯实的理论知识和准确的操作能力,不要求护士掌握太高、太精、太深的医学知识。因此,根据护理职业的需要,以实用、够用为衡量标准,我们对系统解剖学知识要进行大胆的取舍。例如,静脉留置针穿刺、静脉/动脉采集血标本、插导尿管、插胃管等基本护理操作所用到的应用解剖学知识,我们对这些章节知识的讲授比重加大,而对动手能力培养无关的'一些知识点讲授比重相对减少。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改变先进行理论课再进行实验课的教学模式,采用“理实一体”新型教学模式,彻底改变理论和实验相脱节的情况。“理实一体”即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结合到一起进行,将理论课搬到实验室进行,虽然理论讲授非常重要,必不可少,但讲授理论课的时候,教师若能够配以PPT、挂图、标本、视频、日常生活案例等多种多媒体手段讲授各知识点,给课堂注入活力,学生在听老师讲授的同时,可以随时观看PPT、挂图或者手里的标本模型,学生的手、耳、眼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避免了机械性记忆,教学效果有了极大的提高。
(四)建立课外学堂
我院护理系已经建立了三维数字课程与教学辅助系统,该系统模拟真实的实验室,其中系统解剖学实验室陈列有很多电子标本,学生进入该系统如同进入一个真实的房间,左右两边都陈列有各种类型的标本,这些电子标本可以放大和缩小,还可以360旋转观察,且学生可以无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这种多媒体计算机的开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闭卷考试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在“理实一体”的基础上,我们考试分为两部分进行,实验操作占50%,理论考试占50%。增大了实验操作的标本识别,将实验操作由原来的40%提升到50%,理论考试由原来的60%降低到50%。该评价体系使学生明白实验操作的重要性,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唐菁玲.人本主义教育观在就业指导教学中的应用———以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12).
[2]陈素艳.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J].求医问药(下半月),,9(8).
[3]范双莉.高职院校生源特征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2).
篇14:田径运动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田径运动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全民健身的热潮,体育课程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现代教育不仅仅是学好传统观念里的数理化等课程,人们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课作为体育教育的重点课程,不仅具有健身的意义还有着较高的教育功能。但是目前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课教学的功能以及价值仍未发挥到极致,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针对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课做了一些简要的分析,对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课程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为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粗浅的思路与对策。
一、田径教育的意义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田径运动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健身中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人们对田径运动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且深刻。
首先田径运动对于年龄的要求很低,其次田径运动对场地要求低,所受的限制较少,正因为这样,田径运动成为了高等体育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体育课程,田径课程为学生形成强健体魄的跑、走、跳、投四种形式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方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及个性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田径运动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
二、传统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田径运动课程存在对学生能力培养轻视的问题
学生学习课程进而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是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实现的,同时教学目标也为老师制定教学计划以及相应的教学方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课程不仅仅是要学生很好的掌握在田径方面的技巧,标准的运动姿势以及训练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当好一名体育教师这才是重中之重。但是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往往忽视了后者,更多的重视运动技术的传授,很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教学能力。
(二)田径运动课程教学中过分强调竞技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面临着改革,从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体育教育的目的不再仅是单纯的健身,更应该强调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教学目标更加地贴近中小学体育教育课的教学安排,然而目前的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课程还是过多的强调体育的竞技化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脱节甚至是相悖,这是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课程存在的`问题之一。
(三)教学方式单调、教学模式落后
教学方式单调、教学模式落后是现在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长期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程序化、教学方式单一化的方式教学,学生将变得上课没有激情,对课程内容缺乏兴趣,很难达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课程教学的真正目的。
(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从上述一点可以看出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重视学生体育技能方面的教育,但是这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的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体育教师,可见当代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课程的改革需要从教师队伍进行着手改变,合理的分配教师的年龄层次、学历层次,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只有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之后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优质体育教师。
三、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一)教育观念需转变,重新构建教学新理念
新时期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思想和体育能力、增强学生身体健康、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传统体育教育改革的主要是从完善考核制度、革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入手。传统的技能型和手艺型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合新时期的体育教育,应当向科学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方向迈进,体育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基于以上原因,转变体育教育观念,构建大学体育教育新理念和体育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是体育教育改革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多元化的体育教育模式包括健身体育教育、身体和行为的矫正教学、心理调节以及心理咨询等一系列的特色化的体育教育。
(二)改变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
培养优质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是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的核心目标。然而传统的大学体育教育更多的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是一种竞技化的体育教育观念,与新时期“全民健身”的理念发生冲突,甚至格格不入。因此抛弃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更多将新型的体育教学观念融入到教学中,这样才能符合新时期的体育教育,才能培养出优质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三)教学课程需改革
传统的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运动课程教学中老师更加的关注学生在田径技能上的提高,并没有真正发掘出田径项目健身的功能,以及体育教育的意义。因此教育课程应该针对新时期体育教育改革进行合理的完善,拓宽田径教学的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方式,为日后毕业的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体育教学打好基础。
(四)考核方式需改变
在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目标及课程内容之后,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应当相应的改变。不再使用传统的单一式的考核方式,运用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三结合”的立体化考核模式,对学生的考核从多个方面进行,比如除了老师对学生的考核,再加上学生内部之间的互评、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提高考核的公平性,同时也促使学生更加的努力学习。
四、结束语
为了顺应全民健身的热潮,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要知道田径教学中不仅仅是基础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更应该注重学生教学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质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篇15: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也称通商,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因此也可称之为进出口贸易。
(一)
一、目前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我校较早建立的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要的人才,但在国际贸易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上,实践性的教学较少。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重点仍然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学生毕业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去适应岗位需要。
由于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设置的安排上未能摆脱普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对于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强调的比较多,使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即使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没有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和检查标准,而且我校办学时间不长,教学经费与设备条件的增加跟不上学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的实践训练受到很大影响,
有的本应由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只好成为参观性质观摩学,这导致不少课程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影响变更实践教学的学时、内容和实训要求的现象较为严重。
2.专业教师实践经验较少,教学方式单一。
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的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专业教师大都直接从高教毕业就上讲台,任课教师年轻居多且没有外贸实践经验,这就导致他们在讲这门课程的外贸实践环节时力不从心。
其次,教学方式单一,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完成,并且,学生渴望接受领先知识的好奇心不能得到满足,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对知识的学习也就无法上升为志趣。
另外,在实践操作培养方面,人力物力投入较少,或者说投入并未达到所预想的效果,最后形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两方面不能起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所学理论也不能被实际应用。
毕业生由于知识面窄,在进入企业之后可能表现出一系列的不适应,从而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也就无法达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学生对国贸实务训练重视不够,忽视专业资格证书。
现在大学生思想开放,个性张扬,但心理脆弱,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有所缺失。
学生在模拟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没有严格的、系统的、科学的学习,很多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所以没有压力,从而放松了对实践课的学习,操作能力较低。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其实践效果肯定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而目前很多学生忽视国际贸易从业资格考试,有些盲目跟风,有些只是考取一些简单的或是与专业无关的证书,没有真正从自身实际出发,针对性不够强。
二、国际贸易课程改革措施
1.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
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以及广西北部湾的开放,急需既掌握相关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又具备分析、解决国际贸易实际操作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对外贸易人才,这对于广西高校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机遇。
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科学的突出主干课,加强实践课。
根据教育目标定位,根据企业相应岗位的要求确定学生必备的实践能力要素和结构,将各要素分解到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构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2.积极创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内容往往不够生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即使国际贸易理论学得再好,国际贸易实践工作过不了关,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无异于“纸上谈兵”,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无法适应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
改变原来单一的教授方式,采用案例教学、专业技能大赛、校内模拟实习到校外实习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堂,提升学习热情。
尤其是开展模拟教学,学生在模拟贸易环境中不但可以进行实际的业务操作,而且也能亲自体验国际贸易的风险和乐趣。
主要是利用进出口贸易模拟平台,仿真出一套完整的进出口贸易流程,使学生能在操作中熟练地掌握进出口的各个业务环节,如建立业务联系、发盘、还盘、价格核算、签订合同、审核信用证、报关、制作结汇单据、合同履行、争议处理等,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为学生构建一个全面、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
3.加强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
国际贸易专业作为文科类专业,在技能实训上一直以来都是个难点,因此我们更要加强探索、实践,形成具有鲜明特色、针对性强的外贸实训教学基地,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也便于外贸企业发现和选择人才,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通过与企业建立协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工作的机会,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广泛地利用各种资源,同时服务地方经济。
4.提高实践教学师资力量。
目前对于“双师型”专业的教师比较缺乏,不管是老教师还是刚工作的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着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的业务实践经验的问题。
教师自身的动手能力不强,也是影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开展的主要原因。
可以考虑引进一些具有外贸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作为专职或兼职教师。
其次,鼓励专业教师到外贸部门锻炼,并考取专业职称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第三,学院也应大力支持和鼓励专业教师进修或继续深造,或是聘请外贸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商检部门、海关等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5.鼓励“双证”学生,搭建职业技能平台。
“双证”是指高等教育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鼓励学生在完成培养计划内专业课程基础上,积极参加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比如:单证员、报关员、跟单员、外销员以及国际商务师等。
岗位资格考试更具体地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方向,其侧重都是从业务的需要出发,整合各个相关科目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强调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经验,有助于在校生毕业后持证上岗,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
一、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各高校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引用。
在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课程的分布比例上就可以看出来,大部分的国际贸易教师倾向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实务的重要性,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
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所选择的的教材有些不能与当下的世界经济实际发展问题不相适应。
在教材中经典理论占有的比例较大,常常将一些古典的贸易理论作为国际贸易课程的重点讲解内容,而忽视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国际贸易理论的讲解,使国际贸易课程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近些年,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增加,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渐提高,而因国际贸易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也成了大家关注的重点,与之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也日益增多,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要对理论知识的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引入到国际贸易课程中。
其次,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大部分传统的教材在实务方面所占的比例较小,对于实际的业务操作和技巧的培训不多,
还有就是在日常的外贸业务中常用到的内容在教材中涉及的不多,比如,商检、报关等,导致许多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还要通过企业的专业培训才能上岗;还有关于一些国际贸易规则的学习也不完整,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和《托收统一规则》等在传统的教材中都没有涉及,但这些都是国际贸易从业者必须掌握的行为准则。
在国际贸易课程的整体教学中缺乏对实际业务操作的模拟实验,学生通过学习没有真正的掌握实际的国际贸易技能。
2.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习惯于采用讲授法,虽然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有计划地将更多的知识和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一种单向的教学方式,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样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教学中还可以,但在实务课程中也用此方法,就使实务学习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意义。
但是我们要认识到传统的讲授法虽可应用到理论部分,但长时间下来,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目前,各个高校并没有有效的运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够重视。
在实务教学方面,大部分停留在理论的讲解上,而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对于学生来说理论和实务的学习,学生更倾向于与实务的学习。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教学和实务教学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在教学手段上,也有些落后,大部分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还是以黑板为主要的教学工具,虽有很多学校已经采用了多媒体来辅助课程教学,不过多数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呈现上,并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培养出来的国际贸易人才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无法适应现阶段的社会需求。
二、现阶段进行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措施
1.改进国进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国际贸易课程的核心,也是开展国家贸易教学的首要条件。
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紧随国际形势的变化而适时做出调整,一定要将国际贸易市场变化中形成的新理论和新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将教学的重点向现代化的贸易理论转变,对学生讲解当下比较新的理论知识,如国际贸易新理论、服务贸易理论,国际投资理论等。
另外,国际贸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理论与实际的国际形势相结合,积极与国际的教学模式相接轨,对一些当下发生的国际经济事件进行解析,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容中,关于CEPA、欧盟东扩的分析,或是就美国的经济活动做出合理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实务教学方面要结合外贸的实际情况,有效的.补充相关内容,加强外贸知识的学习,根据国内外的市场动态及时改进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经济敏锐性的培养;同时也要提高学生外语能力,尤其是国际贸易的专业术语的应用。
2.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国际贸易是一门社会科学性学科,内容比较开放,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性,注重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国际市场的需求,真正的促使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国际贸易教学活动中。
我们常用到的就是案例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
如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主要采用理论讲解和案例结合的方式,还有就是进行分组讨论;老师在课前要不断地搜集相关案例资料,进行整理、归类,然后建立案例库,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更新案例。
在案例的选择上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国际市场形势,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情况,尽可能的设计出合理、恰当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还要做好案例分析、讨论、总结等在课上的时间配比,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知识水平的提升。
3.利用信息技术为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服务
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仅为国际贸易教学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还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课程的结合过程中要坚持以课程内容为立足点,让信息技术为课程教学服务。
对于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课程的整合要有一定的实施环境,首先要建立一个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进出口业务模拟操作的实验场所,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其次,建立教学信息资源库。
包含视音频资料、课件、案例、素材等,各数据库之间可以交叉使用,互相补充,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第三,可以建设课程专题的学习网站,开展动态的学习模式,可以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最后,开展双语多媒体教学,提高英语实用能力的同时,也改进了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虽然是教育改革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但对整个教育系统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和老师要时刻关注国际的市场动态,及时将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和业务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以确保教学的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确定清晰的教学培养目标,进而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国际贸易人才。
篇16: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以大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和能力提升为目标,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三方面进行改革。提出以工程意识培养为主的理论教学手段、以工程能力提升为主的实践教学手段和以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的科技活动组织,为国内同类院校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创新能力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一般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对该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不了解,更不清楚该课程对日后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西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分别于、获批成为云南省教育厅及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以此为契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及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一、以工程意识培养为主的理论教学手段
1.充分利用认识实习
专业认识实习是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第一课,是开启学生专业兴趣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使学生提早对专业有所认识,了解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与作用,许多高校都设置了认识实习环节。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土建类专业基础课,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种类、应用及工程技术要求等。为此,课程改革小组建议合理搭配认识实习指导教师的人员组成,承担建筑材料方面的主讲教师应积极参与认识实习。在认识实习过程中:一方面,带领学生参观工程现场,听取现场技术人员讲解,并与学生针对工程所选品种、施工工艺等进行广泛讨论,使学生从感官上实际认识土木工程材料;另一方面,通过观看《超级工程》《伟大工程巡礼》中关于土木工程材料讲解的部分科学纪录片,使学生能够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以及材料如何选择、应用有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过改革后的认识实习教学,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理论学习内容更加明确。
2.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土木工程材料教材为满足“大土木”的培养目标,内容上虽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但仍未能将原有知识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加之学时限制,无法面面俱到,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将会导致无法有效支撑后续课程的学习。为此,按使用领域将土木工程材料分为土木工程通用材料和专用材料进行讲解。其中,将石料、无机结合料(石灰、水泥)、水泥混凝土、建筑钢材、防水材料等列为土木工程通用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墙体与屋面材料、土工合成材料、建筑防火材料等列为专用材料,以满足各专业的学习需求。对于通用材料的讲解,在材料基本性质方面主要以材料自身性质与组成特点讲解为主,不需要刻意结合专业特点,而在工程技术指标及工程应用方面则结合专业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对于专用材料的讲解,主要结合专业特点及后续课程的需要而选择或增加,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1)建筑工程专用材料:墙体与屋面材料、建筑装饰材料、给排水管材等;(2)道路工程专用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土工合成材料等;(3)消防工程专用材料:建筑功能性材料、建筑防火材料等。此外,适时引入材料应用实例,实例最好结合授课专业,以此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3.注重作业的`有效性
除了课堂教学环节外,教师还应注重布置课后作业这一教学环节。作业不但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授课教师通过布置课外作业,建立讨论、交流制度,促进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培养氛围的形成。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与其他课程,如力学、数学等课程要有所差别,作业内容不能仅仅是课后习题或整理课堂笔记,应通过大量做题来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应定期要求学生查阅文献,或进行实地调查,通过阅读相关科技文献,学生才能及时了解土木工程材料发展的新动态和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实地调查又能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也能够利用理论知识来解释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最后,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以工程能力提升为主的实践教学手段
土木工程材料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明确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质与材料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材料工程技术试验仪器操作与指标评定方法,因此,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1.在实验课中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
首先,合理安排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教学计划,如在水泥、水泥混凝土以及建筑砂浆的理论课程完成后,集中安排一次实验课,使实验内容与学时得到集中,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实验和操作仪器等。其次,在实验课组织形式方面采取分组形式,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提交试验方案,其中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与仪器、实验步骤、数据与分析、问题与分析等,最后要列出参考规范,保证学生在实验前对试验全过程有基本了解,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现象。最后,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手机等形式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便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对整个实验情况进行讨论与总结。
2.借助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
通过产学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实验检测技术骨干人员作为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依托工程项目,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实践操作与结果分析能力,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和材料评定的基本技能。更为主要的是学生通过对某一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指标进行完整实验检测,可以增加对土木工程材料各技术指标的工程意义,也能加深对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在评定过程中,学生通过翻阅相关技术规范提高了土木工程材料标准化的工程意识。
三、以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的科技活动组织
创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要依靠理论教学环节培养思维,通过科研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验证并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创新动力,为此,课程改革小组结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科技活动的组织。对于有创新想法的学生,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实行开放制度,以小组为单位填写申请表,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新性试验;如没有创新性想法,但又有参与创新性实验愿望的学生,可采取助研的方式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使创新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发现可行性强的创新性实验,可进行校级科技创新项目推荐,或作为毕业论文选题,通过完成科技项目或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的创新思维、仪器操作、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此外,通过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将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的目标。近几年,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依托,学生申请西南林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3项,其中,一项获第八届云南省大中专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二等奖;获批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完成毕业论文7篇。
四、结束语
通过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三个方面的改革,学生的工程意识有所增强,能够有目的地学习,避免了以往死记硬、学而无用现象的发生。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新胜,胡习兵,马远荣.土木工程材料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1(6):76—78.
[2]裴锐.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16(1):59—61.
[3]蒋慧,黄小林,王荣,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152—154.
[4]彭艳周,刘冬梅,朱乔森,等.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的层次化教学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2(6):117—121.
[5]孙家瑛.将科研活动融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46):163—165.
[6]朱洪波,闰关珠,李晨,等.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作用探讨———以土木工程材料类项目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2):99—102.
篇17:探讨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探讨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1 引言
机械工程材料是机械及近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以材料的成分、加工工艺、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为主线,重点介绍材料的本质,提出有关的理论和描述,说明材料结构是如何与其成分、加工工艺、性能以及行为相联系的。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机械设计以及农业机械化等专业的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获得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成分、组织、性能和热处理改性方法的基本知识。了解工程材料在机械工业特别是农业机械中的应用,通过对基础科学和知识的综合运用,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成分、组织、性能以及改性方法等,初步具备根据零件的服役条件合理选材和妥善安排工艺路线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从事机械设计及制造工作奠定基础。根据专业大纲安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在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进行。这一学期,学生所学的课程大部分还是数学、英语、物理等公共基础课,机械工程材料属于学生刚刚接触到跟自己专业相关的少数几门课程之一。
2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性质及教学现状
理论性强,微观概念多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不像物理、力学等有着严密的逻辑推导和计算过程,也不像工程制图等相关课程,比较直观生动。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总的特点是理论性非常强,涉及的原子、分子水平的微观概念很多。特别是与金属学相关的部分,如晶体结构、晶体缺陷、位错运动以及凝固结晶、相的概念、组织转变等,这些概念都是微观和抽象的,学生无法通过推导计算获得,更无法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和亲身体验到,有时候需要通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它们。这样就导致教师讲授起来有一定困难,而学生学习起来感到难以理解,从而感觉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
课程涵盖内容广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包含了材料科学专业中的力学、金属学、热处理原理、热处理工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以及失效分析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内容广而分散。而在“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下,专业课程的学时数在不断压缩,而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却越来越多。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矛盾,即教师上课的课时数减少了,而学生需要学到的知识却增加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能够统筹安排上课课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简课堂讲授内容,突出重点的同时拓宽知识面。
现有课本内容知识陈旧 大学教材内容陈旧,知识老化,这些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各门课程都有可能会遇到的,也是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出版一本教材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要经过编写、审核、校对、出版、发行等多个环节,因此,当书真正出版出来以后,有些知识可能已经更新。而对于教师来讲,频繁更换教材,也不利于熟悉教案,积极备课。《机械工程材料》课本内容主要以金属材料为主,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材料、新工艺在不断涌现。全球性的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对现代的新材料除了在性能、工艺和成本等方面的传统要求外,更提出了与环境协调、绿色环保、可循环再生等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使学生能够尽量了解到本领域的发展动向,就迫切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以课本为主的教学方式,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能更多地了解和把握本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动向。
3 教学改革探索
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化教学的非常有效的辅助工具,教师要注重利用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点,制作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对那些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又难以讲解的比较抽象的内容,比如晶体结构原理、合金结晶过程、位错类型及运动过程等,通过收集以及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动画,生动形象地来演示复杂的变化过程。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对钢铁材料的热处理工艺等,注意并积极收集工程训练实习以及工厂企业的热处理工艺过程的录像资料,在讲解课本内容的同时辅助播放实际热处理过程录像,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课程内容具有真实感,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随时充实并完善课程信息,课堂讲授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用课件及时上传至平台,便于学生随时下载并复习掌握当堂内容;利用网上作业提交和批改功能,可以快速有效地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能及时得到反馈;通过网上答疑,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课后互动,改变了以往只有上课时才能见到教师,学生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现象;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信息量大的特点,注重将生活及科研中接触到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新闻报道、最新科研成果等,收集并上传至教学资源,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来了解社会发展在所学领域的需求,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总之,网络平台让教学更加真实具体,更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精简课堂教学内容 结合学校的优质课程建设项目,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精简课堂教学内容,做到够用就行。按照专业培养方案,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学习机械工程材料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成分―结构―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在零部件设计中合理地进行材料选择,因此,在课堂讲授中删减了那些理论较深的内容。如课本第二章材料的结构,其中晶面与晶向部分,对于非材料专业的学生不需要掌握;还有位错的理论,学生只需要知道位错是由于原子的错排造成的,不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位错的形成机制等。再如铁碳相图的部分,因为高温包晶反应在生产中很少会用到,所以把包晶反应区省略,将相图简化,重点讲解共析和共晶反应部分。在工业用钢部分,因目前金属材料仍然占据工程材料中大约70%的市场,课堂教授主要内容仍然以金属材料中的碳钢和合金钢为主。对于课堂上不能详细讲解的知识,或者仅作为了解性的一些内容,如陶瓷、高分子的晶体结构、热处理新技术,以及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将其上传至网络课程平台,作为学生自学内容,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灵活选用教学材料 选用十二五规划教材作为教学用教材,基础内容深入讲解,包括材料的结构、铁碳相图、钢的热处理等。但在授课中,不仅仅局限于所选中文教材内容,还结合英文原版教材FO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更多地提供中英文对应专业词汇,并摘录一些章节,课堂上详细讲解,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接触到纯正流利的英文表达方式。将某些章节相关的典型的中英文科研论文及掌握的最新的研究成果等介绍给学生,供学有余力以及对材料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开阔眼界,并能使他们更加了解材料研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还在最后一章材料选择中,增加材料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一名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在选材中除了考虑传统的性能、工艺、成本等因素外,更要考虑材料的开发、服役、回收等环节可能造成的环境负荷。尽量选择环境友好材料,做到废弃零部件材料能够回收再利用或能生物降解,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4 结束语
总之,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是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多且比较抽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新材料的不断涌现,需要不断地对该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进行改革和实践,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加辅助教学材料,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毕业后从事机械设计及制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18: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关于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一、高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背景
自之后,统计学课程两次被教育部列为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八大共同核心课程和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九门核心课程之一。,教育部还专门组织力量进行研究,为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确定了基本教学要求、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要点,指出统计学“不是着重于统计方法数学原理的推导,而是侧重于阐明统计方法背后隐含的统计思想,以及这些方法在实际各领域中的具体应用②”。至此,统计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也被明确了下来,主要包括绪论、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经济管理中采用的统计方法和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等。在教育部的指挥棒下,统计学教师开始了统计学教学的研究探索、实验论证和改革创新。统计学也由此开始肩负起培养学生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和应用统计方法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重任。
二、当前高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提到统计学,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懂、难理解,广大教师也倍感难讲、难教、难入心。教育部虽然统一确定了统计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基本教学要求,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性质和地位、教学任务及总体要求,但是各高校在开展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还应结合本校实际对其提出具体要求或做出适当调整。可是遗憾的是,在调查中笔者发现许多高校生搬硬套,从而导致当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第一,教材选用的针对性不强,教材建设落后于实践需要。许多教师在教材选用过程中完全不考虑学校层次、生源质量、专业设置、师资结构等实际情况的差异而盲目选择,甚至出现了一本、二本和三本院校选用同一本统计学教材的怪相。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能随机自行删减、调整内容,基本教学要求根本得不到保证。另外,目前国内有些统计学教材完全忽视从应用层面上介绍统计学在专业领域的运用,从而导致有些学生把统计学课程当成了一门高等数学课程,把统计学教材当作一本数学书籍。
第二,教学大纲设计严重滞后,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尖锐。许多高校现有的统计学教学大纲,除了绪论外,基本上都是以描述统计、推断统计为重点,辅以介绍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统计指数的内容,弱化甚至省略了统计决策、产品质量统计管理和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等应用性很强的内容教学。这样的教学大纲设计严重滞后于统计学的学科发展和实际应用,无法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统计学作为必修的学科基础课在低年级开设,有些高校对教学时数进行了不适当地压缩,总课时通常设计为48~64学时不等,鲜少有高校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72学时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也无法系统地讲授统计学知识,学生更不可能掌握和消化越来越多的“统计学”内容。内容多而学时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统计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
第三,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应用,与后继专业课程结合不够紧密。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只能导致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知从何入手,更无法帮助学生运用统计学这一工具发现、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各种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统计学的实用性,将其当作一种思维方法教给学生。此外,统计学与各个专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后继专业课程的分析应用中,教师不但要根据后继专业学习的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还要根据统计学在专业领域的实际应用巧妙设置教学案例。
第四,教学方法多用讲授灌输,教学环节设计陈旧且简单。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课堂讲授方法。虽然迫于课程中需要处理的数据较多、信息量大,统计学课堂中也常见以多媒体为主的讲授,偶尔也有板书授课。但这都没有改变以教师为主角的现状,学生仍然是教学中的被动接收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唱独角戏,没有与学生的互动。即使通过考勤点名、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督促学生认真上课,也难以保证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环节设计中,一贯的“前课复习→本课导入→理论讲解→例题解答”等简单陈旧的模式,进一步打击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限制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第五,实验教学重视力度不够,教师过度依赖统计软件。由于时间短、内容多、难度大,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只讲教材内容,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很少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项目,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安排实验教学环节。学生课后能自主结合本专业进行研究和实践操作的也寥寥无几,致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随着实验教学环境的改善,不少高校开设了统计学实验教学,但很多教师过度依赖统计软件,仅满足于对软件处理结果的追求和对结果的解释,完全忽略了对统计思想、统计方法及其应用的讲解。
第六,考核方式过于传统单一,理论考核远大于应用考核。当前绝大多数高校所设置的统计学考核方式与别的理论基础学科考核方式一样,仍沿用“期末统一考试+平时过程考核”的传统方式。这种考核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的考查,导致学生只重视对理论部分的学习,重新回到应试考试的学习循环之中,脱离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既不能完全准确地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要改变高校统计学目前的教学现状,扭转教师和学生对统计学的“三难感知”(即教师的难讲、难教、难入心,学生的难学、难懂、难理解),就必须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实验的.练和实践的用等四个方面全面深入地改革统计学教学的各个方面。首先要改革教师的“教”。教师应在教育部对统计学相关教学统一规定的指导下,根据学生之间不同的差异角度设置教学体系,开展差异化教学,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选择学生之间的某一差异最大的角度进行教学体系的设计,并据此有差别地选择教材,根据不同的教材制定差异化的教学大纲,安排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并配以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最后通过差异化的考核体系检验教学效果。其次要改革学生的“学”。学生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学习的角色,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和后继课程的学习要求,在全面认知统计学基本框架的前提下,着重了解和掌握相关统计方法的应用,尤其是解决本专业和自身感兴趣的领域的有关问题时所应用的统计方法。如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加强对统计指数的深入学习,为其后继专业课程学习相关财务指标的知识奠定基础。再次要改革实验的“练”。虽然目前许多高校实验条件有所改善,增设了统计学专用实验室,但是实验教学的目的往往停留在数据的处理结果上,忘记了实验的本质在于追求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上。在实验中可以结合教学进度逐步引入Excel、Spss、Eviews、Stata、SAS、R等软件开展上机教学,让学生体会现代统计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通过实验的多练,加强学生对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力。最后要改革实践的“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并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应用统计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检验,教师应带着学生一起将学习的统计方法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开展社会实践项目的调查和研究,如组织学生开展市场调查或者参与人口普查、收视率调查,亦或开展统计数据文案研究,等等。
四、结语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仍存在着上述问题和不足,但是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之势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浪潮。要想取得这场改革的胜利,基本前提就是要全面、深入地透析当前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各种问题。只有认清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形势,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实验的用和实践的练四个方面全面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提升高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开创大数据时代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新局面。
作者:周莉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篇19: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的论文
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的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重点、难点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从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及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36-0113-02
一、引言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的重要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学习本课程,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和主体设备(构筑物)及工艺设计等基础理论和知识;同时,本课程与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及实习等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具备从事水污染治理工程设计、运行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本文从如何提高工程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分析《水污染控制工程》这门课的重点难点及存在的问题,从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及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强化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给予一些启示。
二、课程重点、难点分析
1.課程重点。《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涵盖四大基础化学、环境工程原理和微生物学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课程的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将专业知识向工程应用方面进行迁移和转化,以污水水质指标、处理工艺、原理以及相应的工艺技术设计的知识点为基础,在学习中理解并掌握水污染控制的工程方法,使学生对水处理方法有全面系统的认识,提高工程应用能力。
2.课程难点。该课程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上,与此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这样才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针对废水复杂的水质特点,如何使学生把各种废水处理单元和操作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出水时各种水质指标的要求;同时,培养学生追踪国际上学科发展的趋势、了解学科前沿、掌握新理论、新技术的能力也是难点之一。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的知识理念更新慢。水处理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其核心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但教学内容的知识理念更新速度慢,内容存在滞后性,导致课堂教学同实际应用的前沿技术在衔接上出现脱节情况,现有教学内容无法适应水处理新技术的发展变化。
2.教学方式落后。在教学方式上,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依靠教师的传授来了解课程内容,导致学生接受性差。虽然高校教师基本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新的教学手段仅是点击播放课件和板书的区别,看似形式更新,实则对学生的实践帮助不大,对于实践和应用性强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学生依旧是被动接受课程内容,缺乏主动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尽人意。
3.系统性的实践机会少。《水污染控制工程》是工程性强的课程,应当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对工程案例的了解分析等。但是,目前的教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课程设计也多偏重于理论,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4.考核方式不够灵活,应对创造性给予足够重视。该课程在早期多以闭卷为考试形式,时至今日仍没有创新,在考核上仍是试卷成绩加上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来计算最终成绩。这种忽视过程而注重结果的考核方式,难以用来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解决办法
(一)完善教学内容,更新知识体系
1.完善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上,强化应用部分的教学内容,缩减与基础课程重复的教学内容。比如,可以增加污水厂的设计实例,强化学生对工艺设计、设备选型与计算、平面与工程布局等方面的能力。
2.更新知识体系。随着水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有必要了解和熟悉最新水污染治理方法和技术。比如,对于一些新兴有机物,包括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药物及个人护理品、内毒素等,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对它们的去除效果怎样,是否影响传统工艺的整体效果和正常运行,国际上有哪些工艺可提高其去除效率等。在教师授课时,根据该领域的技术更新和科技发展来调整课程内容,融合新的工艺和理念,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优化教学方法
1.改变教学方法,让常规教学灵活化。摒弃传统的单一“讲授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将以老师教为主的局面转变为学生主动学的局面,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例如,针对废水中某一污染物的处理,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处理方法供大家讨论;老师提出工程实例,让学生进行评价,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挖掘和思考中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和电子产品的作用,将不同的典型案例和科研项目以动画、视频短片的形式进行播放,使学生能够生动直观地了解工程实际中的典型构筑物的运行模式以及工程设计的初步轮廓。
2.充分利用学校的在线课程及其他高校的慕课等网络资源,鼓励和督促学生进行网上学习。比如,将污水看成生活污水、行业废水以及回用水等几个模块,根据模块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定学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利用已有网络资源集体讨论,通过制作PPT等方式进行汇报,以随机指定方式确定汇报人,保证人人参与到讨论和学习中。教师根据情况通过微课、网络平台(包括QQ、微信、南信大在线教育平台)等进行讲解和答疑。
(三)创新实践教学环节
1.课程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校外建立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机构、研究生工作站、大学生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聘请现场技术人员作为课程教学的兼职教师向学生传授一线实际经验或到现场参观,丰富教学内容。在课程实习、毕业设计阶段可以有组织地安排学生进入一线现场,直面工程应用或实际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及解决能力。endprint
2.教学科研相长。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下,组织有能力的学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通过科研工作,一方面促进学术队伍的搭建和梯队建设,另一方面促进了学术交流,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锻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拓宽了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道路。
(四)改革考核方式
1.将平时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及课题汇报真正纳入成绩评价体系。教师量化与细化作业评价指標,完整记录整个班级的作业情况,对作业设置增减分项目,并增加课题汇报的分数权重,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2.改变考试内容和方法。在考试内容中增加数道应用考题,考察学生应用综合知识的能力;在考试方法中,借助期中考试摸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机会,按比例设置闭卷与开卷的时间,兼顾考察基础知识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五、结束语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以实际应用为目标,教学上应充分体现工程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内化表现,面向实际工程,积极与社会对接,以培养学生应用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原理为基础,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强化专业素养,达到培养专业化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艾尼瓦尔·买买提,周集体.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教学刊,2017,(03):106-107.
[2]范晓丹,张襄楷,陈子辉.基于应用人才培养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改革[J].广州化工,,44(18):210-211.
[3]刘彪.“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山东化工,,44(23):130-131.
[4]郝桂珍,杨国丽.浅谈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J].教学研究,,37(04):41-43.
[5]高林霞,张会琴,黄磊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15,(05):62-63.
[6]梁波,朱学峰,马长文等.基于职业导向高等教育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分析[J].价值工程,2016,35(18):240-242.
[7]胡钰贤,郭亚兵,冯锦.精细化的项目式教学改革初探——《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改研究[J].广东化工,2016,43(1):148-149.
篇20: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网络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传统教学的信息量很难满足学生对知识探索的需求。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以老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的知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目前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互联网+教育”自2012年兴起后,发展速度和规模都非常迅速。针对机械设计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互联网的模式教学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培养学生机械创新能力。
一、互联网基础下机械设计教学方式
1.互联网在机械设计课堂中的应用
“互联网+教学”改变了原来单一的教学环境,使得传统的教育展现出新的生机;从原来的课堂时间地点方式固定、一名教师多多个学生的状态转变为随时随地、教师和学生多对多交流的新形态。针对学生喜欢上网这一现象,上课之前列出专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查阅资料,在上课时可用根据自己的问题和老师一起探讨。教师不仅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于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适时地将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以专题的形式引入课程教学内容,如结合教师产学研过程中与机械制造相关的典型实例开发的专题之一工厂里的创新。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结合实际的理解。机械设计教学中,在齿轮传动一章讲解时,首先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在网上或是实例中看到的`有齿轮传动的机器介绍一下,介绍齿轮传动的应用和原理,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补充齿轮传动的原理及特点、分类时用讲授法,讲解具体时利用观察启发式;分析结构上的特点件时利用和其他传动机构对比讨论法等。
2.互联网在机械设计课程中课后的应用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突破名师资源不足,又快又好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带来了新的机遇。多年来课后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学习仅限于课后作业题,这样极大的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互联网教学从课堂教学、答疑、习题课、审批作业、讨论互动课、小测验、期中测验到期末考试等,都在网上进行。这种“互联网+机械设计”教育模式使得机械设计课程在课后教学中吸取这种网络教学的方式,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互联网在机械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机械设计课程的主旨是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机械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的工作,我们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具备初步的创新设计能力及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课下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多项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网络中机械创新实例很多,学生可以自己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同学老师分析讨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分析的实例点评,主要让学生发言讨论。并对学生发言的表达能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等记作平时分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同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调研,根据调研的情况,对目前看到的机械存在的问题做设计分析。
二、网络教学中存在的负面影响及解决措施
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自制力,迷恋网络世界,挤占了正常的学习时间。提倡网络教学的同时跟随着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危害与威胁。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一旦无法上网,就焦躁不安;极个别的学生沉迷网络,逃课,不交作业,不参加考试,走路吃饭都在玩手机APP、游戏或者阅读小说和各种信息。网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同时也给一些自制力不高的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老师一定要分析学生上网的根源,适当将学生对上网游戏的热情引导到学习上来,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和创新设计的案例,吸引学生对机械设计兴趣,并且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限制学生对网络游戏等的迷恋。将网络上好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让同学们意思到,不急游戏有趣,学习中也有很多有趣的设计,让同学们树立好学习的态度和意思,最终实现网络教学的目的。
三、结论
“互联网+机械设计教学”使传统的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从原来的学习时间地点固定、教师学生一对多的状态转变为随时随地、移动网络、教师学生多对多的新形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拟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精力不是放在考上而是放在学上。教学资源能实现国内外资料的共享,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学习国内外著名高校教学资源,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课外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业.“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因和突破口[J].新课程(下),2015,07:59.
[2]李刚龙.《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3:200-201.
★ 多媒体课件制作
★ 音乐欣赏教学论文
【动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路径论文(精选20篇)】相关文章:
初中教学中提高学生数学兴趣的路径探究论文2022-12-18
高中数学教育论文2022-05-08
民族音乐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论文2022-04-30
《网络互联技术》教学反思2022-08-14
多媒体制作与教学论文2023-10-10
《中心城市电大微课程建设路径探究》论文2022-05-08
民间工艺美术教育实践论文2023-08-09
多媒体课件制作应用设计论文2023-07-01
多媒体教学相关论文2022-05-07
数字出版产业链分析的论文202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