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课程探索学习的教改和掌握理论的论文(共12篇)由网友“亚纪”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成本会计课程探索学习的教改和掌握理论的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成本会计课程探索学习的教改和掌握理论的论文
成本会计课程探索学习的教改和掌握理论的论文
一、前言
成本会计课程是会计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会计工作岗位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目前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由于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使得成本会计的教学质量并不理想。
国内许多学者都对成本会计教学中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成本会计》教材相对落后,编写知识模块割裂,缺乏整体性(赵冰枫,);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将重点放于公式和计算的讲解上,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张燕,2011);三是教师对企业生产过程不熟悉,照本宣科不能使学生对企业生产过程有直观感受和理解理论知识(刘艳红,赵晓丽,);四是课程讲授形式不灵活,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刘艳红等(2009)认为应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等手段。
上述研究虽然指出了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如:案例教学、增加校内实验课程和校外实习环节(张燕,2011;段悦兰,等),但是相关的教学设计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同时,上述研究大多未设计出相对系统完整地、能够脱离传统会计教学局限性的教学改革方案,因此本研究尝试从新的角度以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为例进行教学改革,希望能够设计一套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方案。
二、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传统会计教学效果不好的根源可能与教师自身的态度与期望有关。由于会计学科有专门的一套技术和方法,灵活度不够,加上传统会计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弊端,会计教师在授课前抱有的思想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学好会计相关课程”。
美国着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首先推翻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只要条件适当,人人都能学好”。该理论认为学校不应将学生分层次,而应该通过设计适合的教学方案,每个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内通过教师指导都可以掌握教学内容,最后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能够达到认知的目标,而且能够实现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学习的态度、兴趣和自我概念的发展等多元化的目标。
该学习方法的实施,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观念,认为每位学生都是好学生,都能掌握教学内容;其次需要将教学内容设计一个个的项目,同时将每一个项目分解为尽可能多的简单的多层次、多阶段目标,使学生能够每学一些内容就能实现一个目标,并能获得教师指导与反馈;最终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在充足的时间内根据自己进度完成整个项目的学习。
“掌握学习”理论应用于一般课堂情境,是以群体教学为基础,由教师掌握、控制教学进度的一种教学形式。“掌握学习”的核心是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教育评价乃是掌握学习的理论依据,也是实现掌握性学习的有效手段。
该理论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已应用于中小学教育中(刘野,2007(8);武天妹,(1)),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些年来,高等教育在一些学科中也有所尝试。该学习方法适用于连续性、封闭性及其求同思维的学科,不适用与开放性与创造性的学科,一些学者将其应用于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医用化学等课程的教学之中(高丽,2009(12);曹秀娟等,(9);周石柔等,2012(3))。但是,在高等教育的会计教学领域,很少有学者利用该理论进行教学尝试。
本研究以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对目前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进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此次改革尝试将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使学生逐一完成教学任务,最后通过设计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实现三大目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此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将为今后类似会计专业课程开展提供改革的思路,也会给教学团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促进会计专业的良性发展。
三、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反馈
为了解目前高职院校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寻求更好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设计思路,形成切实可行的方案,课题组对省内同行10家高校会计专业学者和教师进行了调研,同时在本校内对会计专业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一)专家学者调查结果
课题组为全面了解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面对面座谈、电话和网络等方式与省内10家高校的会计专业学者和教师进行了访谈。他们普遍认为,会计教学在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目前市面上的《成本会计》教材编写模式老套,知识点割裂;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变迁,成本会计中许多的方法和技术发生了变化,但是许多教材不适用的内容仍然存在其中,不利于学生与最新的知识接轨。
2、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很多计算,许多教师在授课中只注重公式的讲解,无法回到完整的会计核算流程中,导致学生只会计算和考试,回到实际业务中却无从下手。
3、目前会计教学模式反映出的教学效果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这是各个高校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专家学者提出了以下相关建议:
1、建议每个学校自己编写适用于本校学生的专业教材。各个学校通过市场调研等方式,了解相关制造行业的最新情况,并与理论紧密结合,以提高教材质量。
2、建议采取项目式教学方式。不在将知识点割裂开,一个一个单独讲,将其整合进入每个案例之中,使得整体中有部分,每个部分综合在一起又能体现系统性。
3、建议民办高职院校应在保证基础理论过关的情况下,加强实训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做到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学生调查结果
针对专家学者反馈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从会计课程教学的授课方式、学生学习的信心、兴趣和实训课程的效果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设计,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三年级学生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需求。
通过调查,学生反映出的问题表现为:
1、理论内容过多,消化不了。许多学生认为多数会计课程理论过多,课后如果不复习,后面的课程就跟不上,以后就没有信心学好该门课程。
2、趣味性差。有些课程,如成本会计课程涉及的计算过程很复杂,听不懂,也不感兴趣。学生普遍希望教师能以更有趣生动的方式进行讲课,使学习的趣味性提升。
3、实践课程效果好。部分课程如出纳实务、银行会计等课程采取实践教学模式,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在老师指导下学会了很多技能,成就感和自信心都有所提升。学生普遍希望学校设置更多实训课程,做到毕业就能直接上手工作。
四、具体教学改革方案
针对上述两方面的反馈,本课题组成本会计课程为依托,从授课内容、授课形式和评价方式等三个方面对传统会计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此次教学模式改革的参与对象是会计电算化专业专科大二的11个班的550名学生和成教大二1个班的50名学生。其中专科大二的学生开设成本会计理论课程和蓝色因子实践课程,而成教大二的学生只开成本会计理论课程,因此可以将前者作为实验组,采用此次教学模式,将后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最后比较二者成本会计课程的期末成绩。
(一)教学改革的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与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
2、情感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能够积极完成教学任务,即提高主动性与执行力。
3、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教学项目实施,使学生能够利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等会计工具,掌握会计技能。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1、授课内容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性、实践性强的专业人才,因此本次教改将授课内容改革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以教研组为单位,系主任对成本会计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总体规划,设定理论课程框架和实践项目分层目标,然后进行分工。教研组内每位教师根据分工完成教学大纲、教案、PPT和教学案例的撰写与制作,经教研组讨论和系主任审批定稿后共享。在理论课程中设计尽可能简单的、学生感兴趣的课程相关案例;在实践环节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将项目分解为多层次的小任务。
2、授课形式
授课形式采用“4+4”模式,将4节成本会计理论课程与4节蓝色因子实践课程结合,做到边学边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每个班级完成4节理论学习之后,进入实践课程中完成配套项目练习。
在理论教学环节,采用“四统一”教学形式,即每位授课教师的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案例统一和教学考核方式统一。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采用先示范后指导的授课方式。具体的实训项目将由教师分解成尽量小的、由易入难的分层任务,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就会相应得到一个分数。
3、评价方式
为了实现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的可比性,对于成本会计
课程评价依然采用传统闭卷考试形式,两组统一出题、阅卷和统一评分标准。
蓝色因子实践课程评分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最终成绩以平时实践环节得分和期末考试得分各占50%的形式进行评定。通过上述实践授课形式的改革和评分模式的改变,能够保证学生只要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平时学习的项目和任务,即可得到相应的分数。
五、教学效果
(一)理论和实践环节教改成效显着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改革,效果比较显着。实验组11个班成本会计课程期末成绩平均分为81.1分,对照组成教班的成本会计期末成绩为77.2分,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成绩高3.9分,说明教学改革在理论教学环节的效果比传统教学模式好。具体分数情况如下:
实验组和对照组成本会计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对比表
在实践教学环节,蓝色因子实践课程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反馈的信息表明:90%以上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指导和组内同学的帮助能够逐步完成实践项目,完成80%以上的学习任务。在实践过程中,以往成绩差的同学执行力提升,积极性增强,随着教学任务的完成其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11个班级的蓝色因子课程的成绩平均分最高班级为92.8分,成绩平均分最低班级分数为83.5分,11个班的平均成绩为88.6分,具体的成绩如下表:
(二)教改的不足
由于此次教学改革没有以往类似的改革做参照,不免出现一些问题与不足。通过教师观察与学生反馈,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很多学生反映4节课连上,非常累,难以做到集中精力学习,学习效率下降。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在以后相关课程的改革中会尝试新的授课形式与环境,并尽量避免长时间在机房上课的情形,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环节衔接不够紧密,系统性不强。原因主要有:教师理论授课时过于抽象,理论知识讲解不够透彻;但实践环节由于借用EXCEL模拟会计纸质工具,手把手教学生效果较好。出现了两者效果的差异说明如何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是下一步教改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六、总结
运用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设计的新的教学模式,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初步成效,基本达到了预期的三大目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
教改的效果为课题组进行下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当然,本次改革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与不足,这些都为以后相关课程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改革将尝试结合多种教学形式,以及设计更加合理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并使二者联系更加紧密
篇2: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一、前言
成本会计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物性,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成本会计课程都有更高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的定位应该根据当前就业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层次、素质和知识结构要求的变化来合理确定,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会计专业能力和会计方法能力。不过当前由于教学方法单一,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师资力量较薄弱等原因导致成本会计课程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其现状的分析发现需要完善的问题。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企业在聘用会计人员时更加重视实际应用能力,对那些能够熟练掌握会计职业技能、基本功扎实、工作上手快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
1.着重于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成本会计这门课程也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后,更重要的是在实践的应用。由于条件缺乏,成本会计课程以课堂为主,老师着重于理论知识教学,缺少实践教学。会计类课程已基本实现了“岗位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成本会计实务课程也使用了高职项目化教材,但其教学改革要求的项目的概念和项目化教材的概念还存在一定差距。
2.教学方法单一
高职院校成本会计教学都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先讲后做、理实一体、习题载体、反复训练。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且对于一些理论难以理解。在课堂上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参与性不高,容易缺乏学习积极性。
三、成本会计课程改革
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同样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要求为依据,设置课程模块科学组织教学。
1.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认识生产过程和成本核算流程
关于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由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真正步入社会,所接触的成本核算实操都差不多,教师要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对于其真正的成本核算流程有初步认识。可以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组织学生去各工厂参观学习,让他们确切感受相应的会计流程。观察原材料经过怎么的步骤变为产成品的,什么是分步生产、分批生产,使学生参与到其中乐在其中。
2.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发生变化,从教师变为企业的总账会计、财务主管等,以讲授课程内容为主逐步转变为教会技能辅以知识的渗透;教师不仅要完成传统的教学任务,还必须对学科及课程有全面细致的了解,能选择并设计合适、合理的项目开展教学,并在项目各个环节融入课程所有知识点,辅以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文化的渗透,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课程设计更加细化。
3.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实训过程中,老师作为指导,会给学生提供专业辅导,并做最后的审核,这样学生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企业账目、项目流程、真实账目的时效性、不可逆性等,最终帮助学生的会计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较大程度提升,甚至有些表现优秀的学生还能同时指导其他学生。教学相长,学学相长,良性循环。通过借助信息化平台,将碎片化的课程资源加以管理,学生和老师间可以有多种方式进行即时沟通,从而得以把教师课程建设的资源全部整合起来,以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校园。
4.选择合适的教材
一方面依靠本校的教师根据高职会计教育特色编写适当的实践教学教材,另一方面合理选用实践教材,尽可能使用适合高职就业岗位需要的、与上岗“零距离”的、实践性强的教材。改革教学模式,开发教学案例,创设岗位情境,构建融合教学与工作一体的具有职业特质的专业环境,尽可能的使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形成无缝对接。四、结语高等教育应顺应时代需求,更新管理理念,以开放的心态整合优秀的社会化教育资源,培养新形态下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掌握会计的理论知识与会计信息化的实务方法,又有较强的税务筹划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蓓.知识经济环境下如何做好成本会计工作,商业文化(学术版),(12):78-79.
[2]郭德成,蔡京英.对我国现代成本会计发展问题的思考.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5):112-113.
[3]谭立新.成本会计发展的趋势及对策.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1):68-69.
[4]欧阳清,杨雄胜.成本会计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5]庞碧霞.《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
[6]徐涛,王志红,张玉菊.高职高专院校工学结合课程实践问题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
篇3:社会心理学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索论文
外语教学心理学从属于教学心理学,教学心理学(InstructionalPsychology)概念是由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RobertM.Gagner)等人在1969年提出的,至今教学心理学已发展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它的许多理论和研究成果备受教学理论界的关注,对教学科学的发展产生着日益巨大的作用,1978年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格莱塞(RobertGlaser)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的进展》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最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诞生。
教学心理学作为一门年轻的新兴学科,尚处于理论形成和体系建构过程中,“教学心理学”至今尚无统一的界说。
美国当代心理学带头人罗波特.格莱塞(Robert.Glaser)提出的定义具有代表性。根据他的定义,教学心理学是研究知识和认知技能的获得以及如何设计并安排学习条件来发展这种知识和技能的科学。
我国心理学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教学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教学前景中教和学双方有关知识掌握与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发展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本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心理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有关问题;第二部分论述了心理学与外语能力(听、说、读、写)的关系以及具体外语教学方法;第三部分分析讨论了心理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外语学习者存在心理障碍的原因以及消除这些心理障碍的一些方法,同时也提出了外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合格标准。
一、心理学理论与外语教学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外语教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观
华生(J.B.Waston)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除了出生时具有的集中条件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即S-R联结)而形成的。作为现代心理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是刺激的反应行为,是条件反射。语言学习是通过强化性的反复训练而形成习惯的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是:实践练习,与必须有足够的量以形成习惯,巩固所学。
(二)认知主义心理学与外语教学
J.Piaget承认言语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种,不过这种行为反映了人脑的一种内部结构,而并非像行为主义者所说的那样,仅仅是靠刺激-反应形成的习惯。他认为这种内部结构决定人类如何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
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学习与其他门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即学习的焦点在于抓住要领,悟出规率,而且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重新组合和联系,达到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认知心理学对外语教学的贡献则是:实践练习不但要多,而且要精;要循序渐进,重视理解,在运用智力的基础上培养创造性地学习的能力。
(三)第二语言发展监控模式中的“TheAffectiveFilterHypothesis”
影响外语学习的.心理或感情因素(AffectiveFilter)包括一个人的动机、信心和是否忧虑等,这些感情因素直接影响语言习得。如果学习者动机不强,信心不足,或过分焦虑,就会有心理上的障碍,使得语言材料无法达到大脑中吸收语言的部分,习得就不成功。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外语教学研究在以回归到学生,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基础上,把研究中心转向探讨学习者的个性差异,以及注意、意识、情感、动机、性格、年龄、认知风格等因素与语言学习和教学的关系。r11leoVanEls,et1.(1984)的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与学习的专著的第六章探讨学习者个性特征,包括年龄、天赋、认知风格、情感因素(态度和动机)。Gardener(1985)(转引自Noels,eta1.)认为,事实上,情感变量,诸如:态度、取向、焦虑和动机对于二语习得的成功至少和语言天赋一样重要。这方面的研究得到不断的拓展和深入。
二、心理学与外语能力的关系及具体的外语教学方法
听力教学的原则:应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告诉学生每节课的具体任务,如听前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们的要求:是答问,是做完形填空练习,还是听写等。学生如果理解了自己的任务和目标会更集中精力听。
口语教学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创设环境,使学生具有交际的愿望或兴趣。
(二)活动要有目的,即让学生用所学语言做事。
(三)活动重点应放在意义上,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
(四)学生使用多种语言形式,而不仅仅是练习某一个语言项目。
(五)学生在进行活动时教师不要干预,即不要指出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可记录下来待活动结束后再给学生指出),但可以参与活动或进行监控。
口语教学的方法:组织好口语课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一位口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创造交际的环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意图。要做到这些必须选好会话的题目,使学生感到有信息把话讲下去。选好题目后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些有用的表达方式,使学生通过口语课学会新的表达手段,有所收获。应让学生知道,口语能力的提高不能靠上一两节口语课;口语课无非起个示范作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要迁移到课外去。
阅读教学的原则:阅读教学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应包括阅读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具有真正全面的阅读理解能力。而要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须了解阅读理解的过程和层次。
阅读教学的方法:美国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有所谓的SQ3R法。这种方法在外语和本族语教学里都可采用,他归纳的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五个步骤:
1、浏览(survey,缩写为S).意思是在看一本书或文章之前先将它翻阅一下,看看目录或小标题、图表、开场白、结论等,对其内容有一个概括的印象或认识,决定取舍。
2、提问(question,缩写为Q)。通过自己获取的初步印象,提出问题,决定自己感兴趣或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列举纲要(read,为3R之一)。仅将材料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记下有用的资料或列举出纲要,进行消化、记忆。这样才能帮助读者理解和记忆有关内容。
4、复习(revision,为3R之一)。在学完一遍材料后就尽可能早地进行复习,可以帮助记忆,防止遗忘。复习的方法有多种:可以事后思考,或与别人讨论所学内容;也可以做有关练习巩固这些内容,或者复习读书笔记或课堂笔记,或通过阅读另一本有关的书来扩大有关知识。不要把复习仅仅看作是考试前应做的事情。
写作教学的原则:写是基本的语言技能之一。写作为一种产出性技能,与说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除了表达手段的不同(说是通过声音进行口头表达,而写是通过文字笔头表达)外,对两种技能的要求也不同。用文字表达,读者希望看到的是一篇文字清楚、语句正确的文章;而口头表达则要求语音、语调清晰正确,表达流畅(当然写也存在文字流畅的问题)。
写作教学中一般使用两种教学方法,产品法(productapproach)和过程法(processapproach)。前者重结果,后者重过程。产品法强调语言形式,作文要语法正确,语篇规范。课堂上使用的方法多为抄写、模仿、句子扩展、句子和段落写作、根据范文进行仿写等等。后者认为习作本身涉及几个阶段,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写什么,最初概念一般是模糊的,只有在写作中作者才逐步明确要写的东西,经过思考、琢磨、收集材料、写草稿,最后才能写出文章来,过程是循环往复的。课堂上教师要进行写前活动(如,讨论、集思广益),明确任务,学生先写出提纲,收集素材,然后打草稿,修改,编辑,审读,最后才成型。如果产品法重“文”,过程法则重“作”。
三、心理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外语教学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方面,外语教育学的研究范围既涉及语言和教育,又涉及教和学两个方面。既有语言规律的应用,又有心理学和教育学规律的应用,它是以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作为科学基础的学科。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语言现象是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心理的种种因素的总和。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统一活动,互相联系;知识、技能等统一活动,互相支撑,在外语教学中应全面调动各种因素,全面重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
现代外语学习理论认为,外语学习既是行为习惯的形成,又是认知结构的完善。教师的发展和成长的途径和方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影响,即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二是内在因素的影响,即教师的自我完善。教师只有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符合作为研究性教师的角色定位,才能实现自我发展。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研究学习者及他们的认知方法: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方法需求、兴趣动机、认知方式、学习策略等,才能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有效。
(二)反思自己的教学信念:包括自己作为英语学习者的经历,以及哪些方法最有效;性格因素;教育、教学原则;知识是如何组织和积累的;自己认为教与学是如何发生的等等。
(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充当的角色、课堂管理、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等等。
(四)反思教学的决策方式与过程:把教学决策分为三个阶段,即策划阶段、互动性阶段和评价性阶段。这实际上是教师对教学的准备、实施和总结。
总之,教师要成为自主发展的教师,就要学会理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他不仅仅应是一名教育者,同时也应该是一名心理研究者。外语教师要自主发展就必须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方法需求、兴趣动机、认知方式、学习策略及外语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并尽量帮助他么去解决这些障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外语教学的成果,最终实现外语教师的自主发展。
篇4:社会心理学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索论文
构建社会心理学实验实践(双实)教学模式并不仅是简单地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实验、实践两个教学模块,而是以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针对心理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技能应用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科学地构建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出以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其中,实验课程主要训练学生观察与分析社会心理现象能力,实践课程主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服务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双实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
社会心理学双实教学模式的构建并不仅是简单地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实验、实践两个教学模块,而是以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科学系统地建构实验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等,提高学生紧密联系社会问题、快速准确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学以致用的能力。
实验课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观察与分析社会心理现象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实验教学的设计运用了知识可视化理论和探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设计成现场实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实验内容,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心理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这种方式能够精准地传递信息,使心理学理论具现化,并能激发学生探索日常生活中社会心理现象的兴趣。实验教学的课程安排是按照循序渐进、分段目标原则,构建出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依次为基础实验、提高实验和创新实验,分别对应培养学生的研究素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
实践课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整合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社会心理学专业学生服务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的设计为避免人文社科实践类课程缺乏监管考核,流于形式的不足,采用了课堂实践和课后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并纳入最后的成绩考核中。课堂实践教学依据项目式教学理论,安排学生有序进行项目选题、制定项目计划、开展项目研究、进行项目成果交流和项目评价与考核等步骤来完成整个实践教学内容;课后实践是指社会观摩和社会实践,例如到监狱、戒毒机构、医院、社区、中小学进行社会调研和社会义工实践,提高学生利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理论
1.知识可视化理论。知识可视化于由国外学者EplerMJ和BurkardRA提出,是指抽象复杂知识或程序性知识(如,技能学习)的构建和传达可以采用图形、图像等可视性手段达成。知识可视化的直观性、发散性等特点,不仅能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学习兴趣以及创造性思维都有很大帮助。知识可视化的方法有很多,如幼儿看图学数字、高中几何画的草稿图、地理中的色彩表示法、多媒体教学、思维导图等等,都是知识可视化的表现形式。
2.探究性学习理论。19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提出探究性学习观点,指出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为体验情境、产生问题、提出假设、作出推论、试验并验证。美国著名教育家施瓦布建议,在介绍正规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之前应该先让学生到实验室里做实验,用实验的证据来解释和深化教材中的内容,而不是在教室里照本宣科地教授知识。为了使探究性学习有更好的学习效果,老师要搭建共同交流的平台,使学生进行充分而深入的探究交流和知识共享,还要让学生得到权威(专家教师或者书籍资料)必要的指导。
3.项目式教学(PBL)理论。项目式教学(Project-Based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线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个具体的学习项目组成小组,通过他人(同伴或教师)的协助或指导,利用广泛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中体验、在探索中创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项目式教学一般可分为选择项目主题、制定项目计划、开展项目研究、进行项目成果交流、项目评价与反思等几个阶段。从这几个阶段看,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自主完成。因此,PBL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创新精神。
三、双实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管静、万义平在对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中,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保证、三个结合、四个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方案。“一个目标”是培养财务管理应用能力。“两个保证”一是实践计划保证,二是实践教材保证。“三个结合”是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科学建构双实教学体系,就要提出针对性的双实教学目标,科学设计双实教学计划,策略落实双实教学安排,多渠道提供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
1.双实教学目标。教学总体目标是科学系统地构建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心理学人才;教学子目标是促进理论教学与实验和实践的整合;促进观察与分析社会心理问题实际能力的提高;提高心理专业学生服务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将子目标细化明确,我们编制了具体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技能项目清单。在设计编写该实验实践类技能项目清单时,遵循了“两性一论”原则,“两性”是指一方面要掌握研究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技能和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掌握将社会心理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技能,“一论”是指技能条目的设计要以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为基础。
2.双实教学安排。国外大学对学生的实践活动都在时间上有明确规定。比如英国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实习占全部课时的50%;美国社会工作硕士生两年课程中每周有三天到机构实习、两天在校内上课,实习时间超过50%。我国教育部规定大学本科生四年期间实践与实习时间不少于一年,多数学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为1/3左右,个别专业比如艺术类专业可以达50%。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经验,双实教学时间大概占整个课程教学时间的50%,考核占40%。教学安排如下图,按照问题导入—理论探讨—心理实验、社会实践的模式进行教学。问题导入部分是让学生在开课阶段初期集中地提出并在其后随时提出有关社会心理的实际问题,结合于讲授教材的有关章节,准备相关案例分析。正式上课时,结合案例以及近期新闻和社会热点,作为引入。并在学生讨论后,对案例和事件进行深入评论,将实际联系到本堂课程的知识理论。通过这种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的做法,达到有的放矢解决学生学习问题,增强学习兴趣。理论探讨部分以教师讲授展示为主,向学生系统传授经典的社会心理概念、实验、理论和前沿进展,为全员参与的形式;采用课前社会心理学前沿报告、小组讨论促使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和深入分析,丰富相关知识的支架,加深理解,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理论解释现实话题,促进社会心理学知识向学生个人知识体系的转化,并且能够形成社会心理学的思维方式和应用能力。同时,双实教学改革还丰富了教学手段,引入课前社会新闻心理评析、小组讨论、社会心理学实验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观摩学习、自我分析报告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前三种方法针对课程实验,侧重对理论知识的系统和深入理解;后四种方法应用于社会实践,侧重于社会心理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自我心态的调节。
3.双实教学模式的评价反馈。对双实教学模式的评价及反馈是调整完善教改模式、确保其良性运行的关键,根据反馈结果,调整教改思路、修订教学计划、健全教学手段,才能保障社会心理学教改工作的顺利开展,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对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及反馈可以从四种渠道收集信息,即社会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专家对双实教学的评价、学生对双实教学的评价。社会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包括社会对学校和学生实践活动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对学生实践态度的评价,对实际操作能力和实战能力的具体评价;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评价,以及实践内容对学生的适宜程度、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专家对双实教学的评价是指学校从事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专家组织对教学改革的评价,包括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分配是否合理、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是否合理等;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评价是指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效果评价,对教师的满意度评价等。
篇5:制药设备课程教改的思考与探索论文
制药设备课程教改的思考与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现有《制药设备》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现代制药企业对制药人员工作要求不断提高的角度出发,研究提出了整合教学内容、合理教学组织、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途径。
[论文关键词]制药设备教学改革 实践虚实结合多媒体教学
制药专业是一个应用广泛、发展迅速的专业,《制药设备》课是其重要的专业课,高职教育是着重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这类人才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制药设备》是一门以药剂学、GMP知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工程学及相关理论和工程技术为基础来综合研究制剂生产实践的应用型工程学科。对于高职《制药设备》课程,教改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理论课程设置方法,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模块为主导框架的教学模式,以适应这一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1.目前存在的总题
1.1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传统的课程教学大多按照教材内容从前到后地讲解,先讲单个操作所需的设备,例如粉碎操作,将依次介绍万能粉碎机、球磨机、气流式粉碎机等,然后混合操作,介绍槽型混合机、v型混合机、三维运动混合机等,学生学得枯燥乏味,又缺少实践经验。其后讲不同剂型的工艺流程时,学生又对前面相关设备的理论知识淡忘得差不多了,这种教学方法把相关的知识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
1.2课堂理论教学知识与实际生产需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课程教材内容在编写上注重理论教学,对各个单元生产设备如注射剂生产设备,液体制剂生产设备,固体制剂生产设备的原理,流程等讲授得非常清晰,但在实际设备选型、设备车间安装及布置、洁净厂房设计,车间工艺设计问题等方面涉及很少或几乎不涉及,理论教学与实际制药生产需要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1_3制剂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涌现,课程书本内容更新不够及时
随着国家药品GMP认证制度的不断推进,新的制剂技术和设备发展加快,新设备不断出现,车间设计的水平和要求不断提高,并与国际接轨。而目前现有的教学内容有些已经落后于现代化制药企业的发展和要求,有些甚至已经被淘汰或不符合GMP要求。
1.4课程内容多,实践性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知识都与生产实践有关,而生产中的情况通常又很复杂,千变万化,学生会感觉非常抽象、枯燥、难以理解,此课程有难度有广度。
2.教改的思考与探索
制药设备是研究我国制药行业在工业化大生产中常用的.设备以及制药专用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结构、性能、工作原理、使用、保养的~门实践性课程。。
2.1围绕提高教学质量,精选课堂教学内容
该门课程主要介绍制药设备的概念及GMP对制药装备的要求,在拓宽基础和够用为度的前提下,对课堂内容进行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紧紧围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讲述各种剂型的主要生产设备,整合现有教材,去除关联小的章节,将机械基础部分知识分散到各种剂型生产设备的教学中去。如在讲授过滤、过滤设备等知识以及凸轮、齿轮传动等机械基础知识,让学生对这些机构或传动系统的应用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对于制剂专用设备这一部分,以该剂型的生产工艺流程为主线,介绍各工序的主要生产设备结构、工作原理、特点及适用范围,再在教学过程中对所缺乏的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适度补充,另外,制剂设备不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补充新型的制剂设备以及他们的发展动态。
2.2适度采用项目式教学
项目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满堂灌”和“一言堂”的讲授模式,教师首先要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出一个项目,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项目内容开展主动性的学习、讨论或设计。这种教学形式重方法传授和能力培养,重学生主体作用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本课程的特点是内容繁杂、烦躁、应用性强,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去学习、收集知识,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用于解决项目中的问题。项目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将车间设计与药物制剂技术、GMP、制药设备及公用工程技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进行研究与教学已成为制药工程专业和工科药物制剂专业教学与科研的当务之急。通过设计一个工程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围绕项目互相讨论,较之个人自学收益更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项目教学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引导学生,当好引路人,对教师是一种鞭策,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2_3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和本地制药企业开展实习,或与企业联手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实验基地,让学生进入企业了解车间工艺流程设计及制剂设计设备。
由于制药设备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原理都比较抽象化,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制药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在授课期间可以将在药厂里拍摄到的设备运行情况的录像放给学生观看,一边放录像一边讲解,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重复播放,录像比直接文字性的授课更形象化,更直观化,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设备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愿意自己学习,教师应在充分恰当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先用图片介绍每一道工序的主要设备,然后用动画演示设备的工作原理,最后用录像展示整个设备的工作过程,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反映以多媒体方式介绍设备更加直观、生动,也更容易理解和熟悉。也可以直接到学校的GMP固体制剂模拟车间和生产现场向学生讲解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结构、性能、工作原理、使用和保养,同理举一些反面事例来强调使用相应设备时必须注意的事项。
2.4引进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技术手段
以CAD技术为平台,进行制剂设备内部结构的观察、测绘实验。由于在制药设备理论课学习时,所用的多为机构模型,学生们修完课程后仍然没有很好的认识,因此我们精选一些设备做好保养和维修,专供实验课时学生拆装测绘所用,期望在同类设备学习时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现代CAD技术使得数字化三维实体成为产品设计和加工的数据源头和载体,在三维软件平台下(如UG,PR0E,SOHDWORKS等),设计者从产品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并真实地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直接观察产品的结构,是否合理,设计上有无缺陷,各零部件的装配关系等等。并且可以通过机构运动仿真对设计结果加以检验,明确工作原理。这也很好的解决了制药设备种类繁多,价格高昂与教学经费紧张之间的矛盾。
通过调查,学生虽然喜欢多媒体组合教学等手段,但还是认为亲自到企业实习参观更受益,可是根据GMP要求,依据生产环境洁净度的要求,拥有先进设备的药业单位一般不能同时容纳这么多的学生实习,这样有条件可以采用新的技术手段――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VR(virtualreality)是由高速计算机系统创建的一种令人感到身临其境、可以获得与环境交互体验的虚拟世界。学生能够进入这个虚拟世界,通过影响或改变事物的形态,其生为能够得到回应。这样学生是一实践者,而不是一个观摩者,学生通过计算机的交互完成工作原理的学习和安装与拆卸。
2.5课程教学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制药专业毕业设计是对一个典型制药国间的工艺设计,主要包括工艺流程设计、物料和能量衡算、工艺计算、设备造型、车间布置等。通过设计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三算”能力、绘图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由学生选定将来自己毕业设计的方向,初步拟定设计规模,如学生的设计方向是固体制剂车间的设计,那么学生在理论课学习期间,对固体制剂生产的专业设备、生产工艺和车间的布置等内容都会有很好的掌握。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宽泛、内容浩繁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更需要技术和方法的创新。我们要不断努力探索一条旨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有益之路。
篇6:浅析教育理论课程开展实践性教学探索论文
浅析教育理论课程开展实践性教学探索论文
一、引言
我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学长期以来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教师向学生陈述知识,重复教材观念;学生的任务是记忆和考试时背书。这种教学方式在高校也普遍存在,教学走进了陶行知所说的“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死胡同。高校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现代教育的理论素质,而另一方面却仍然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在实施教学。
当前,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顺利推进,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改革给高校教师教育也带来了新挑战,要求师范生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实施现代教学的能力。而高校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单一落后,师范生对教育理论课程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难以掌握教育理论、形成教育技能。甚至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得到的必然还是传统教育经验和能力,这样的高师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将无法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不可否认,高校教育理论课程与高校其他的理论课程一样,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相当严重,开展实践性教学就是有效解决传统教育“重理论、轻能力”的有效方式。如何开展高校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对广大高校教育理论课程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二、探索开展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开展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
1.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要求。
3月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出“十一五”期间,切实把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抓上去。开展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提高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未来教师,正是具体落实“质量工程”的要求。
2.有利于改革当前高校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弊端。
高校本科教育长期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直接导致目前本科教育“重学术,轻技术,重知而轻行,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弊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导致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适应工作的能力差、发展的潜力低等现象普遍存在。
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从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转向培养专业性、应用型人才,社会大量需要各种专业性、应用型的实用人才,以满足社会的分工对各层次和各行业的专业人才的需要。这些都要求高校教育理论课程要开展实践性教学。
3.是培养未来合格教师的必然要求
教师是专门培养人的职业,不仅要有比一般人丰富和厚实的基础知识和学科知识,作为自己实施教育教学的原材料,而且更需要掌握一般社会成员不需要或不必系统了解的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和教育教学规律。只有实现教师专业化,教师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赢得社会地位和社会尊重。
教师专业化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能力、专业态度、专业精神、专业伦理和道德等多方面。教师专业化就是要求教师要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师范毕业生的教育理论素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还能够应用到实践中,才能在将来成正成为具有专业化理论知识的高素质教师。可见,教育理论课程开展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合格教师不可缺少的环节。
4.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实现向现代教育的转变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很深,素质教育名存实亡,要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任务非常艰巨。但同时,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基础教育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又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为此,我国基础教育进行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实践性教学模式正在被广泛推广,加强实践性教学将有效地改变我国当前教育的弊端。
基础教育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关键问题是师资。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现有教师大都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而实践性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的。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指导现代教育下的实践教学,很容易使实践教学变质为“应试”活动。高校教育理论课程开展实践性教学必将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合格老师不可忽视的重要做法,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
三、教育理论课程如何开展实践性教学
教育理论课程开展实践性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课题,需要教师、学生、学校等多方面的配合,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才能真正实现。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要开展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首先是教师的角色必须进行转变。这方面要注意解决两个问题:
1.教师怎样做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开展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负责地学习,教师就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寻找知识,让大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做更多的事情。
2.怎样把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变为科学研究的过程。在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中,不是简单地学生多做、教师少做,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重新设计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设计课堂之外的教学,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研究过程,教师与学生们一起做学术研究。
(二)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开展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要注意应用现代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分调动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其关键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应推广应用的教学模式有:
1.研究性学习。包括课内和课外的研究性学习,教育理论课程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2.问题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甚至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3.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讲授式的教学中,学生的任务就是上课、作业、考试。学生没有具体的任务,学习也就没有动力。教育理论课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要设计科学、合理、具体的教学任务,并使之成为学生参与实践的具体学习目标。
4.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可以解决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使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研究将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选用不同的案例。
(三)改变教学效果评价的单一形式
教学效果评价活动实质上是教学的继续,是教师深层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化。不同的评价,对大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现代的教学评价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目前的教学评价过分重视考试以及分数,缺少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不利于调动在学生参与到实践性教学中来。
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应该做以下的改革:
1.评价内容研究。评价要多元化,不仅测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能体现大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等。
2.形成性评价研究。用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调动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学生参与评价研究。加强大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地位,通过评价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发展。
(四)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保障学生参加实践性教学。
高校教学设施的改善,是开展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物质保障。
1.要建立健全电子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标志,要让所有学生能够参与互联网络的学习。
2.要有足够的图书资料,满足学生查找资料的要求。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利用传统教育资源进行科学研究,传统的报纸、杂志是教育理论课程开展实践性教学基本手段,必须培养学生利用传统教育资源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3.让学生形成网络学习的正确策略。网络是开展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平台,要让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有益工具,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而不是被其毒害。
四、结论
开展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是改革高校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有效形式,是培养合格教师必不可少的环节。高校开展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调动教师、学生、学校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从而让高师生掌握现代教育的理论,培养创新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从事现代教育能力。
篇7:环境设计中快题设计课程的教改探索论文
环境设计中快题设计课程的教改探索论文
摘要: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中传统“快题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总结出不足之处,提出了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成果竞争化等新的教学应对措施及改革方法,提出适应当下大学生需求的“快题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希望为环境设计专业“快题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快题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与创新
当前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就业测试把快题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考核方式,为学生继续读研及顺利就业提供帮助,大多数高校的设计专业均开设有此类课程。通过对“快题设计”的学习,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对试题的理解能力、设计表达和表现能力、方案创作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全面体现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修养。可以看到,原有的培养人才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考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一、传统“快题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以民办高校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快题设计”主要分为“方案快题设计I”和“方案快题设计II”。先修专业基础课程为“环艺表现I”和“环艺表现II”,主要训练学生的手绘效果图线稿表达和马克笔上色表达,为“快题设计”课程做手绘表达打下基础;先修专业必修课程有空间设计I-居住空间、空间设计II-专卖店、空间设计Ⅲ-娱乐空间、空间设计Ⅳ-餐饮空间,为“快题设计”课程做设计方法的铺垫。后续课程有空间设计V-办公、会展设计II(博览建筑设计)、室内软装设计,从快题中总结设计方法,有助于提升后续空间设计课程的设计思维想象能力及设计表达能力。
二、传统“快题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自身专业储备不足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及教学方法把控不当,导致学生厌学、弃学情况时有发生新进教师大多数刚从校园步入社会,还没有完全适应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经验不足,对课程的重、难点把握不准,对重要知识点不能深入讲解,学生理解上较费劲;讲课照本宣科,不能对知识进行充分地理解,更不能绘声绘色、悦耳动听地讲解,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在课堂玩手机、打游戏,纪律要求不严,不能完全做到一个引领学生学习的角色,导致学生学习成果不佳,甚至混天度日,作业草草了事等。(二)被动学习已不能满足当下大学生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上学读书已从学一技之长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问题转变为个性化的发展,哪些课程是自己感兴趣的,哪些是自己不感兴趣的,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不同学科的不同专业课程采用开放性教学模式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不能局限于同一学科知识领域,由专才走向通才,使通才和专才共同发展才能满足当下社会的需求。(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年下降民办高校学生层次从入校开始就参差不齐,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专业知识的能力逐渐下降,竞争意识薄弱,考上了大学就意味着完成了学业最高的追求,但殊不知进入大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才刚刚开始,是步入社会的第一步,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自律性、学习目标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不堪一击,以至于步入社会感觉无从下手,社会和学校之间形成了严重的脱轨关系。对于“快题设计”的学习,学生纯粹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积够学分,最后拿毕业证,对于如何学习快题、为何要学习、学到何种程度、学习那些内容,工作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哪类公司会考什么如何考等都不去思考,违背“快题设计”课程设置的'初衷,仅仅完成作业是不能满足考研及就业的需求的,竞争力相当薄弱,最终只会被社会淘汰,以升学落榜而告终。(四)信息化发展对“快题设计”的冲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等电子信息及设备的发展,PHOTOSHOP、AUTOCAD、3DMAX等设计软件层出不穷,效果比传统手绘也更加真实、更能打动客户的需求。从草图方案到设计定稿到后期设计成果,大多数都是用各种软件操作。学生在学习手绘快题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情绪不佳、怨气冲天等状态,对课程作业大多从网上临摹别人成果,草草了事,真正以手绘快题的形式思考设计来源、设计素材的积累、演变过程等的学生少之又少,设计方案也是从网络搜索资料东拼西凑,对设计的合理性探讨不复存在,更多的是肤浅设计、照搬照抄等现象,着实令人头疼。
三、“快题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主要从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成果竞争化两大方面进行。
(一)教学模式多样化
在教学上从加强师资队伍专业提升、教授方式灵活多样、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真题训练等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1.加强师资队伍专业提升
(1)院校交流学习法建立国内外艺术专业院校紧密合作,互相访问学习,教师针对高水平院校的专业特长进行短期、中期培训,汲取先进的教学模式,针对本校本专业的不足进行改革提升。
(2)自主提升对于专业基础不牢、专业背景相近的教师要尽快加强自我提升,可以通过网络、图书等资源自我学习,也可通过培训机构进修学习,把专业水平提升到业界一流水平。培训机构多种多样,有基础提高班、考研培训班、高级研修班等,专业教师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相应提升。
2.教授方式灵活多样化
(1)“问题”教授法通过图片引导的方式对空间类型进行归类整理,针对同一类型室内空间及不同类型室内空间总结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功能的演变到设计手法的处理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达到快速辨别不同种类空间设计的要点。辨别不同类型空间设计的特点,针对某一类型、某一风格主题空间通过手绘表达的方式进行资料搜集、对搜集的资料归类整理,归纳出新的设计原素进行演变,最后把演变后的设计原素运用到空间设计中,采用快题的方式把空间的不同功能进行描绘,形成一套完整的并具有创新意义的快题设计。
(2)个案情况特殊化,做到因材施教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14级环境设计3班学生为例,教授本班级的本次课程为大四上学期第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之前授课接触,发现本班的学生自主学习、模仿能力强,但创作能力弱。本班学生共28人,准备考研人数为4人,准备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为3人,专业基础较好的有7人,其余专业均一般。本班学生纪律良好,能够跟着老师的节奏进行独立学习,按时提交老师布置的作业。针对4名考研学生,为学生分析如何选报学校、所报学校的专业考试特点、考试内容、如何准备,在此之前需积累大量有关高校本专业及相近专业的考试信息,为学生备考做好辅导工作,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目的地选择合适的院校及专业,最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7名专业基础较好的学生,主要应了解社会上有哪些设计类公司,可从职业规划上辅导,外企、国企、私企,对不同的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企业所从事的行业、设计版块等进行分析,面对这些企业有的放矢的进行快题设计准备,外企和国企的要求较高,对这7名学生重点分析高水平的企业所需要的专业素养,让学生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另外的18名学生专业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快题前应先练习单体家具、陈设品手绘表达,空间透视表达,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逐级提升。教师要经常督促这类学生学习,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快题设计”的重要性、学好“快题设计”在未来工作中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完成从吸引学习兴趣到提升专业水平的过渡。平时不上课、结课只是随便交个作业草草了事的情况发生,达不到学习的效果。2.平时作业小组评定平时作业的好坏需由小组评定一、二、三类级别,优秀作业和一般作业之间形成对比,让学生有自我压力感,提高学生拼搏学习的精神。
(3)教师示范教学法传统的老师讲理论学生练习已不能打动学生,不利于“快题设计”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师应根据本节课程所讲的理论知识进行亲自主笔带着学生画,给学生起到引导、示范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会更足,学习效果也会更明显,讲十句不如画一笔,让学生不仅能听到而且又能看到。3.真题训练法“快题设计”课程作业主要有虚拟命题和真实考研命题,针对“快题设计”的性质,以虚拟命题从事基本功的训练,以真题为主进行模拟训练,让学生尝试考研、工作考试的真题对时间的要求、真题内容、考题范围等,从传统具体的真题内容考试模式到抽象的真题考试模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尽量达到仿真效果,增加学生的时间紧迫感。
(二)教学成果竞争化
1.期末成绩评定方式改革期末成绩评定方式由原来的结课作业成绩作为期末成绩,修改为平时成绩占期末成绩的40%(包含了平时考勤占45%,平时作业占55%),结课作业成绩占期末成绩的60%,期末成绩评定方式的改革是为了督促学生抓好平时学习气氛和效果,避免3.结课作业教研室集体评定同门课程在同一年级不同班级同时进行,上课老师由1到3人组成,结课作业要统一标准,统一打分梯度,班级与班级形成竞争关系,增加学生的紧迫感和竞争意识。
四、结语
近年来,国际化发展的潮流已经遍布我国的大江南北,对设计界、教育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发展尽快培养优质设计人才已迫在眉睫,“快题设计”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敲门砖,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是作为教育界的每一位教师的责任,还需广大学生、教师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云华.“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120-123.
[2]王锐,赵向东.关于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初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4):91-92
篇8: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课程教改探索与实践论文
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课程教改探索与实践论文
摘要:在媒介融合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在课堂教育的情境中,由脱离出版现场的教师对缺乏出版实践经验的学生实施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类课程教学,是当下出版类专业教育面临的普遍性难题。破题的措施包括确立并灌输T-ABC理念;优化课程设置,编制课程指导手册,加强授课模式改革与创新;加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切实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实施全面改革。关键词:课程;教改;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T-ABC
培养与提升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能力,是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出版专业教师的重要使命,也是出版专业学生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设置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类课程,已成为国内出版类专业本科教学的普遍选择。不过,现实中这类课程的教学,往往是在如下条件中实施的:媒介融合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课堂教育的情境、脱离出版现场的教师、缺乏出版实践经验的学生。这些条件无疑给课程教学设置了很大的“困境”。本文结合作者主持的高等教育课堂教学创新实验区项目的实施情况,对此作些探讨。
一、课程简介及其面临的“困境”
1.课程简介
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是浙江传媒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编辑出版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总结性实践性课程,是与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四年―本书”项目(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在第四学年编制出一本图书)直接挂钩的专业特色课程。按照图书产品的出版流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市场调研与选题策划、选题论证、资料搜集、组稿、书稿编写、三审三校、装帧设计、书稿排版与数字图书制作、印刷装订、营销推广等环节。
专家指出,课程目标不应该仅仅拘泥于学生“了解什幺”的知识目标,还应该突出学生“能做什幺”的'能力目标。为此,笔者对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课程目标作出这样的设定:有计划、分步骤地指导学生运用前期已经学习掌握的相关编辑出版专业综合知识和专业技能,策划并制作出一本合格的图书成品,并展开营销推广。
教学对象主要是出版专业在校大学生,开课学期是三年级第二学期和四年级第一学期。因此,基本教学场景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论知识结合实践经验,课堂内联系课堂外,在吸收课堂知识的同时还需利用大量课余时间(尤其是集中性教学实践环节和暑假)开展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的实践性学习。
2.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应该说,要切实达成上述课程目标并不容易,因为该课程教学面临着由以下四个前提构成的“困境”。
首先,媒介融合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为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教学带来出版物形态选择上的困难。出版物本身具有多种形态,要做出纸媒形态的图书、报纸、期刊,还是光盘型、网络型抑或移动终端型的出版物。鉴于图书是典型的出版物形态,我们以图书策划与编辑制作为课程主轴。但如何体现当下图书出版的全媒体要求,依然是个难题。
其次,课堂教学是按照2节/周、40分钟/节设置的,而学生要完成的出版物策划与编辑制作是个不可分割的持续性实践学习过程。课堂内的教师指导与课堂外的实践操作如何衔接,课堂与学校的情境如何有效模拟出版实践的场景,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三,任课教师往往缺乏在出版单位的实际工作经验。有些任课教师即便是在出版单位工作过或者锻炼过,也往往脱离了出版一线岗位。脱离出版现场的教师给教学带来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与实在的出版场景对接。
第四,编辑出版学专业三年级学生尽管学习了一些专业基础课程,接受了一定的实践训练,但终究是缺乏出版实践经验的。这就要求课程教学不能一味地讲授理论知识和方法,而要让学生在“做”中学,但问题是如何“做到”才能真正“学到”。
二、课堂教学创新实验的基本措施
1.确立并灌输T-ABC理念
破解上述“困境”,首先要在理念上解决问题。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是切实提高学生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最终通过学生策划的选题和编辑制作的出版物作品的质量体现出来。如果出版物作品质量较高,基本达到乃至完全达到出版标准,那就可以说明课程目标得以实现。在现实的出版实践中,出版物的选题要兼具商业与文化双重属性,出版物成品则要兼具技术与艺术双重特征。所谓T-ABC理念,就是指技术与艺术、商业与文化(Technology and Art,Business and Culture,简称T ABC)多维耦合理念。T-ABC理念是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的现实要求,也是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
确立与灌输T-ABC理念的过程是双向多面的,教师与学生都应在此过程中确立、理解、塑造自己的T-ABC理念。只有贯彻这一理念,方可使课堂教学走出“象牙塔”,与出版实践有效衔接。大学生本来就缺乏出版市场意识,如果只是要求策划一批没有市场价值或者市场潜质的选题,课程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同样的,如果策划的选题有一定市场价值,但没有文化内涵,也是违背出版活动要义的。这就要求学生加强市场调研,加强理论学习,加强选题创意,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选题。
光策划出一个选题还不行,学生还要将选题转化成出版物成品。在转化的过程中,要求体现技术和艺术的属性,从而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贯穿其中。尤其是在数字技术环境下,学生通过学习一些平面设计、音视频处理、交互设计方面的软件,较好掌握出版物的制作技术,编制出技术性与艺术性完美融合的出版物。
2.优化课程设置。编制课程指导手册
根据以往经验,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内策划并编辑制作出一本质量较好的图书,时间是比较紧张的。我们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在完善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将该课程设置为跨学期的课程。这一课程设置方式,有效提升了教师指导的针对性。第一个学期以选题策划、组稿及编辑加工为主,第二学期以修改完善、编辑加工、制作及营销推广为主。
为提升学生课程学习效果,需要引入过程性评估与监督机制。为此,在教材之外,我们进一步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含实践教学大纲),完善了课程建设基本资料,并编制《书刊编辑实训手册》《书刊制作实务手册》,还专门编制了《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暨“四年一本书”教学项目学习与实训手册》(以下简称《学习与实训手册》),用以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
篇9:高职仪器分析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有关高职仪器分析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理实一体化模式重在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该模式根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教学实施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仪器分析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的必要性
笔者通过多年对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的研究分析,发现学生对仪器分析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有相当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理解能力较弱,教学进度与学生掌握程度不能够同步,很难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二是传统教学手段单一,技能训练呈现机械化、模仿化的特点。教师习惯于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作为辅助手段,甚至必要的实验实训课未能开设,此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欠佳,效率不高。三是“双师型”教师偏少,理论教师偏多,不少教师只会教不会做,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四是考试方法单一,考试制度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针对高职院校仪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使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凸显学生能力培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仪器分析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随着分析行业精密仪器的普遍使用和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人才竞争也呈现出愈加激烈的态势。在高职院校学好仪器分析课程,掌握仪器分析操作技能,成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提高自身社会竞争力的迫切需求。近年来,我校在仪器分析课程中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学生对仪器分析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全面发展。
二、建立理实一体化仪器分析课程教室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将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对象以及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仪器分析课程涉及的知识有各种仪器的组成部件、类型、基本原理、相关分析流程、专门术语以及分析方法等。为了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我们学院建立了仪器分析一体化教室,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前,先组织学生参观具体的仪器实物,让学生大概了解仪器各个组成部件以及整个操作步骤、分析流程,对分析仪器有一个感性认识。
以“液相色谱法”这一教学单元为例。学生没有接触过液相色谱仪,对其构造及实验原理不了解,书本上的内容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对液相色谱仪的现场教学,教师介绍液相色谱仪的组成,如高压输液系统、六通阀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数据显示系统等,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各个仪器部件的作用是什么?样品分析的整个流程是怎么样的?如何通过液相色谱仪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就有了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教师接着就有针对性地介绍仪器各个部件的作用、实验原理、分析流程等。学生根据对液相色谱仪的感性认识,就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物联系起来,便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应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一些示意图、操作流程图、操作动画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全真教学新平台
在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探索“做中学”教学模式。教师直接在仿真实验室里讲解理论教学中比较抽象的光路、仪器构造、检测原理等,通过人机对话进行仿真实验操作,促使学生加深理解,熟练掌握各种仪器构成、测试原理、操作规程等,从而实现绿色实验“做中学”教学模式。
例如,在气相仿真实验中,计算机中进样器的进样、点火等形象、生动的动画,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仿真实验可以使学生对整个操作流程进行模拟操作,对操作步骤、实验原理、数据处理等进行仿真实训,可以为后面的实际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了仪器实物参观、课堂知识讲授、仿真演示实验后,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也了解了仪器操作的整个过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把理论知识放到实际操作中加以验证,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
四、结合实际引入设计性实验
现行的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大多是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仪器,初步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巩固对分析方法原理的理解。但是,对于验证性实验,学生做的只是分析方法最后的验证。而对一个分析方法的掌握,最根本的应该是掌握分析方法的建立,即分析方法的设计部分,它是一个分析实验的核心。因此我们在仪器分析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际生产的运用,引入设计性实验,给学生一个分析目标,由学生自己查阅参考文献,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学校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准备,自行完成设计实验。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开设,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及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由知识学习向科学研究的初步转变,学生通过设计实验的训练,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学生普遍觉得受益匪浅。
总之,在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技能分离的教学模式。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学和做”上,注重现场教学、讲练结合,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引进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索培养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际的实训操作技能。
篇10:高中美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探索论文
高中美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探索论文
“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更好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这种根据教育目标优化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产生共鸣,并促使儿童在现实与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全面发展。因为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可以做到主体的能动活动与现实环境优化的统一,激发儿童潜能与创造的统一,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充分发挥的统一。因此,教师要把握美术新课标的精神意旨,积极运用各种新颖的艺术手段,创设与教材相适合的乐学氛围,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创造。笔者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当中大量使用了情境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分几点来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创设故事情境,捕捉学生的学习心理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童话故事是最吸引人的,采用童话教学被称作是紧扣小朋友注意力的最佳手段之一,是情境教学的最佳方法。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童话故事的文本内涵,并有效利用故事情节,绘声绘色讲述故事内容,配以手势、表情、动作对故事文本进行渲染,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事的情境当中,并且在他们的大脑中展开联想,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生活经历和一些卡通阅历以及动画片的场景,充分感知故事内容,深受感染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作画的欲望。每个小朋友的想法各异,等于在学生的脑海各自画了一遍。接着提一些小问题,通过互相描述,说出自己的想法,可进一步丰富画面内容,给学生以更多的表象。
2.创设角色情境,让学生在学习当中体验生活角色的教学方法
笔者在上《各式各样的帽子》这一课例时,以帽业公司招聘设计师的形式展开,要求应聘的设计师以自己设计的帽子作为应聘的条件,然后把这些作品展示在应聘公司(黑板)上,让全班同学作为消费者来选购、欣赏,最后评选出最受欢迎的作品和设计师,并颁发“应聘书”。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信心十足,整堂课充满着童趣又展示着活力。尤其以人才交流的形式展开,恰当地把竞争引入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进入未来社会的心理素质,也符合学生的求胜心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同时更会产生对美术课的期待,从而喜欢上美术课,喜欢上教师。
这种方法笔者在教学当中屡试不爽,而且堂堂有精彩,节节有亮点。
二、身临其境,激活探究
“百闻不如一见”,有什么比亲自感受更好呢?带着这么一个想法,笔者在上《春天来了》这一课时,带着全班同学利用十分钟的时间(可以带纸和笔)去观察校园,感知春天,回来后让几个同学把自己的所见所想讲给大家听,其中一位女同学的表达让笔者为之一震。她是这样描述的:春天来临,春姑娘来到了,田野立刻活跃起来。春姑娘来到了我们校园,校园顿时春意盎然。校园里繁花似锦,处处飘香,不过这其中最可爱的当数紫荆花了,它的花瓣很可爱,有的像手套,有的像月芽儿……这个学生平时表现不是很好,但是那节课她的表现真是太超常了。一切的一切都在于这位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索,把心中的所感所思表达出来。她一说完,赢来的是全班的掌声,相信这样的表达对于她来说是终身受益的。全班同学都有了强烈的共鸣,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画春天的激情高涨,同学们讨论春天用什么颜色入画比较合适,笔者利用两组颜色进行对比,学生联系刚才的实际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此时,作为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美术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把这些角色演绎得生动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也已基本体现,深层的感悟已触及学生的心灵,接下来学生的作品也非常成功。
三、演绎情境,巩固新知
学生的创作热情源于美的启迪,也是通过绘画的形式达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反馈信息的一种训练过程,更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主要环节。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演绎情境,进行启迪诱导,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并结合点、线、面的教学,巡回辅导,因材施教,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训练学生绘画装饰“鱼”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外了解有关鱼在我国传统民间的故事以及民俗的意义(吉庆有余等),而且在课上将收集的资料共同分享,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不同外形的鱼嘴、鱼眼、鱼鳃、鱼尾等;鱼处于静止状态和畅游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表演鱼的不同动作(如钻出水面、抢吃食物)。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开动脑筋,展开想象,并急于表现、尝试。经过一番指导,学生创作出了自己独特的作品。
总之,学生在创设的宽松、愉快的情境当中,主动充当角色,必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创造出新颖的美术作品来,使创造思维得到尽情发挥。情境教育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最适宜的成长环境,拓宽了美术教育空间。入情入境,才是美术课堂教学的根本所在。
篇11:教学模式改革市场调查课程理论与实践之探索论文
教学模式改革市场调查课程理论与实践之探索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调查教育中传统的“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代的教育要求,亟待改革。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把实践内容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在高校中进行更多的实践性教学,尤其是社会实践教学,这样才能更好的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及方法;社会实践;课程改革
在市场竞争日益趋烈的当今社会,市场调查的地位不断提高,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现实生活中我们能看到,产品的开发、升级以及结构的调整等许多方面都离不开市场调查。
在高校中,市场调查课程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及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还未能从传统的“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实践始终是被忽略的一部分,为了更好的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减少“高分低能”的现象,我们要更加注重实践部分的训练,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实践来更好地把握这门课程的精髓。
一、理论课程的重要性
市场调查作为市场调查课程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教学课程,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市场调查的主要技能,它的内容包括市场调查的有关概念、原理、方法和技巧等等。市场调查内容虽十分广泛,但应该始终围绕适应社会的需要和职业岗位的需求,坚持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理论学习的内容不求广,不求深,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突出针对性。学生要能通过对市场调查课程的学习,来更好地掌握市场调查的目的,内容,方法及原则。
市场调查课程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教师的教授,借助他人(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获得重要的理论知识,为实践打好基础。大学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平台,而这个平台的地基就是大学里所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所以市场调查基础课程对于市场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李开复先生说,在大学中,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受用终身的,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学生们将很难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也很难真正理解一些高深的应用技术,而且,现在在中国许多的大学里,许多教授对基础课程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学生们的交流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关于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在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是通用的。
而有一个事实我们是不得不承认的,那就是当今的中国社会依然是一个重视高学历的社会,这在近期是不会改变的。学历作为检测一个人能力的一种方式,是就业时学生的通行证,这在近期内同样是不会改变的,所以,认真学好市场调查课程的理论学习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从事市场调查工作的基本技能,也有助于学生考取相关的市场调查员、市场分析师职业资格证书等,是打开学生进入社会的一扇大门。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我听到了,我忘记了;我看到了,我理解了:我做过了,我记住了。”可见光学习理论知识虽然也能学到,但是学到并不是理解了,要想理解还必须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许多教育学家也说过,市场调查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更要进行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践性教学让学生自己去锻炼,把学到的理论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反过来更好地理解理论上的知识,同时也为进入社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实践内容的必要性
通过对历年的社会情况分析,不难了解到,社会在需要高学历的同时,也注重能力型人才的吸纳。调查显示,许多刚踏入社会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高谈阔论,只知道理论知识,没有实际的实践技能,与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相违背,所以,一定的实践课程对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同时,我们对在校的学生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其结果表明,他们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要通过实践经验来加深对理论基础知识的了解。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对社会需求的了解,然后再根据现实情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参加实践活动也能提高他们对自身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改变重书本、轻实践、眼高手低的坏毛病,树立不唯书、不唯上、能力为本的求实精神,克服那种不拘小节,不注意基础文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不良习惯,树立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的良好风尚,真正实现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当今中国,许多学校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在校学生首先在心理上对市场调查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训练,能力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绝大部分经过训练的同学表示,实践锻炼不仅能促进他们更好的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在一定的方面对他们都有影响:他们或是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也即能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或是明白意志与耐心在做每一件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使学生明白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意培养相关内容……很多同学在经过实践训练后认识到“知道”与“做到”其实相差很远,所以,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事需要去学习。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表现出,实践性确实体现了高等教育的特色。
为了更好的验证实践在市场调查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进行了一些实验,让同学们亲自去社会中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实践,同时为了更好地体现出实践对学生们有无提高能力的作用,我们让学生在实践调查完成后写出自己的心得。在此列举一个例子,即一部分同学去调查市区公交的现状,他们在心得中写到:第一次有这样的实践机会,能与社会亲密接触,稚嫩的我们有着很多的感触。第一、通过这次实践,我们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确定题目、收集资料到设计问卷再到与公交公司联系,乃至最后的调查,每一步的进行中我们都面对不同的难题,这要求我们必须要一起共同努力和协作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通过这次实践,我们还增加了与人交流的经验。第一次踏出校门,在大千世界中,面对形形色色的人,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不过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最终顺利完成了这次调查。第二,实际调查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事先没有预料的困难。由于我们调查的题目是“市区公交的现状”,所以,必须要深入到广大市民中进行调查。我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合肥市区实施街头现场调查的方法对市民进行调查。而街头现场调查这种方法本身存在着许多的问题:1、调查对象可能没有时间填写或不能填完问卷。我们刚开始将调查对象锁定为公交站牌下等车的人。这一决策看似合理却给我们的调查带来了很多困难。等车的人大多心急,常担心错过公交车,很多人都不愿意填写,或即使愿意填写也不能很专心的回答题目。2、由于现代社会存在许多搞推销骗人的现象,而且这种被骗的事件在我们身边也屡见不鲜,所以很多调查对象不相信我们,拒绝接受调查。特别是繁华市区的人很警惕我们,觉得我们身份可疑,动机不纯,即使我们给他们出示学生证他们也不相信。很多人还对我们言语上的讽刺挖苦。对于遇到这样的难题,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我们在发放问卷的时候,首先很有礼貌得问他们有没有时间,然后帮他们注意他们的要做的公交车号,好让他们安心填写问卷。同时,我们还选择直接搭乘公交车,在公交车上发放问卷这种方法,这样以来问卷的质量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第三,总体上来说我们这次调查是成功的,不过还留下了一些遗憾:1、问卷的设置有不合理的地方。有的题目很少有人回答,有的题目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因此很多题目没有得出我们想要的信息。2、和公交公司交谈不是很顺利。几次和公交公司联系,但并未得到满意的答复和我们所需要的相关资料。最后我们总结出如果我们在做调查前,先打印部分问卷出来做个试点,看看哪些地方不合理,修改之后然后再做大面积的调查,可能效果会好很多:我们与公交公司交谈不是很顺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社会经验欠缺,沟通能力不够。最后,对于这次实践调查,我们全体小组人员还是引以为豪的。我们坚信:“有付出终会有收获!”从他们的例子中,我们能看出实践对一个人的能力培养起着很大的作用。
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学校一些实践外,还必须到社会中进行一定的模拟实践,譬如上面所举的例子,在进行社会实践的同时学生们才能更好的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能力,所以应该把社会实践也作为市场调查课程的一部分纳入学生们的学习范围。
三、结语
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尤为明显的就是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与社会脱节,阻碍了市场调查课程以及其它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就目前的形势而言,众多高校也渐渐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也在做一些尝试进行改革,但还没有普遍推广,各高校应该增加硬件投资,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篇12:探析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教学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教学问题,根据团队讲授该课程的体会,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成为当今世界发展迅速,且成为普及程度最高的技术之一。而《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融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课程,所涉及的概念不仅有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而且还包含通信技术方面,其理论复杂。计算机网络又是一门实用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新的技术和标准不断问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能反映出最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在这种形势下,《计算机网络》不再仅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目前,在很多高校里,《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各专业学生的公共课程。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准确定位《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拟定相应的教学模式,使《计算机网络》课程真正起到普及网络知识、培养学生网络操作能力、提升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作用,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体系等进行探索。通过理论课程教学探索,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设置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对理论和实践联系的要求很高,但是该课程学时少、内容多、重点和难点多, 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没有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先导课程,理论基础知识薄弱,但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使用网络,在必要时可以进行简单的网络维护等。同时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最新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学大纲,《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第一部分,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第二部分,计算机网络物理层基本知识;第三部分,数据链路层次;第四部分,网络层;第五部分,运输层;第六部分,应用层;第七部分,计算机网络安全。各非计算机专业可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和调整。整个课程的学习重点放在基本的概念和方法的掌握与理解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体系确定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非常重要的。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非常丰富, 抽象难懂的理论和概念非常多,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本身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背景知识较少,从而在理解其抽象概念和原理时常常会遇到很大困难。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我们采用“实例化教学”方法,主要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适当的方式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因此采用“实例化教学”的教学活动不再是简单的“理论+实践”模式,该模式中的实例起到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作用:
(1) 实例将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以帮助学生掌握与理解;
(2) 实例又能够对实践起一个指导性和解释性的作用。学生课堂实践和课后自主学习的时候,直接参照的是已经具体化的实例,而不是枯燥的知识点;另外,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实例化教学”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和成就感,加大学习的内驱力。同时,对于新的网络技术和方法,则采用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研究性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励学生思考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应用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方面,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非常丰富, 抽象难懂的理论和概念非常多,如果仅通过传统的黑板板书进行教学,课堂内容有限,且效率较低,同时对于有些概念的解释不形象直观。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提高授课效率及其效果。但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进度较快,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同时由于内容是事先制作好的,不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缺少与学生的实时互动交流。传统板书教学由于进度较慢,学生比较容易随着教师的讲解进入状态,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并且对使用课件无法讲清的问题,可以结合板书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基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手段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黑板板书为辅,同时对于课程中涉及到的复杂协议的工作原理、数据流等较为抽象的概念,采用Flash动画、仿真软件进行演示,使得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改革考核方式十分必要。传统的考核方式仅仅考核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而没有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了更好地检查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的效果,将课程考试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最终成绩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计分办法。平时成绩主要是根据学生课堂提问题、回答问题、作业以及专题学习报告等情况,由主讲教师实时打分登记。对于期末考试成绩好的而平时成绩差的学生,不应给予好评,因为他们仅仅记住了知识而没有掌握应用知识。通过这种考核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为知识和应用创新创造了条件。
四、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总结与创新的过程,要实现《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教学的全面深入的改革,还有待与同仁一道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利明,王明裴。 关于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的探讨[J]。 甘肃科技,2010,26(8):129,168—169。
[2] 李毅成。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思考[J]。 教育科普,2010,(5):63—64。
[3] 王欢,李鑫。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27(1):117—119。
★ 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 教育学论文题目
【成本会计课程探索学习的教改和掌握理论的论文(共12篇)】相关文章:
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23-12-28
教研室总结2023-11-21
以就业为导向促进课程设置改革论文2022-05-20
高校教师个人工作计划2022-04-29
高校教师评职个人总结2022-08-06
小学秋季教研室工作总结2022-07-28
经济学毕业论文2023-09-24
护理教研室教学总结2023-04-27
高校教师个人总结2023-05-20
高校教师年度述职报告202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