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论论文

时间:2024-03-11 07:35:51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课程教学论论文(共19篇)由网友“形式主义者”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课程教学论论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程教学论论文

篇1:课程与教学论论文选题

新课程背景下一个物理教学论研究生向中学物理教师角色转变的成长经历与思考

建构主义教学论与高中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研究

在线合作学习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探究基于叙事研究的英语教学论课程:在职教师培训的个案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研究

高师院校研究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构建化学教师教育学科课程群的研究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法分类研究

论柏林教学论模式与德国汉语教学

基于SNS的高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新课程下的高师物理中教法实验课程改革探究

教学论视阈下高中思想政治课低效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体育教学论内容体系优化与完善

化学教学中教师角色转换研究

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知能课程实施的学生学习评价的宏观设计 高师微格课程效能的实证分析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沿革

基于生态学视角的教学资源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中职专业课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物理学专业师范生PCK研究

基于网络课程评价规范(CELTS-22.1)的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生成性网络课程的设计研究

基于知能课程的“小论文写作”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在高师理论教学中的尝试

职前化学教师实验技能评价研究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中的情感教育

我国物理教学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状况及发展研究

我国高师物理师范专业教育类教材的调查研究

科学创造的教学论意义与教学对科学创造的素质关怀

物理教学论教材中教育测量与评价部分的比较研究

初中任务型英语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应用

中学世界史“融汇”整合教学论析

论语文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课活动课程探索

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中的“专业教学论”研究

篇2:基于课程教学护理学论文

基于课程教学护理学论文

1灾难护理学“新”而未“兴”

护理人员参与灾难医疗应急救援,必须了解灾难的特征和规律,救援中的管理、应急处置、基本护理技能等系统知识,其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度将对灾难救援成效产生直接影响。在目前的护理本科教育中,学生通过学习临床护理学等基础护理医学,已经掌握了基本护理技术,但如何将基本护理技术与灾难护理管理学及灾后心理援助等相关内容相结合,从而使灾难护理的目标和重点得到强化的教学经验仍旧匮乏,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灾难护理学“新”而未“兴”的特点。

2紧扣核心内容开展灾难护理学教学

同灾难医学类似,灾难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其教学一方面必须在有限的课时里纳入核心理论内容,包括灾难医学知识、灾难护理管理学及灾后心理援助等内容;另一方面需增加相应的实践操作。

2.1课程核心内容设置

灾难护理学课程核心内容涉及3大体系和8个方面:3大体系指灾难前期准备、灾难发生期应急、灾后重建期保健等;8个方面包括灾难护理学的基本概念、灾难应对预案、灾难应急救援护理基本要素及流程、各项急救护理的基本技术、现场检伤分类与后送、灾区传染病的预防和处理、灾难心理救援、常见灾难的应急救援(核、化、生、地震、火灾、水灾)等。以江苏大学为例,针对灾难前期准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交通事故、水灾、地震、矿难和泥石流、重大传染病等伤情特点,涉及灾前防灾准备、急救常备药物和物品的配置和使用等;灾害发生时突出应急,包括救灾技能,如:如何自我防护,确保救援工作安全、有效、快捷;如何与其他急救人员配合对伤员作出正确和快速的检伤分类,防止过度分类或分类不足;如何对危重伤员实施现场急救、快速转运、记录伤情等;灾后重建期,如何配合防疫部门做好食品、饮水卫生,传染性疾病的管理,以及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进行自我心理康复及针对灾民的心理调控等。

2.2课程以实例结合模拟设计

灾难护理学的理论授课中,可针对课程重点选择性地列举图片和实例,以加深学生对灾难护理学的直观理解,但又避免过度刺激造成心理阴影。例如:江苏大学在涉及地震灾难的教学中,选择的实例以近期国内外发生的地震为主,图片以灾难后环境为主,尽量不涉及受灾群众;教学内容包括防震常识、人员生存环境、后续灾难救援及灾后重建等,还特别从管理属性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如涉及脆弱性的技术、社会、管理属性等[3];在常规理论教学中积极模拟现场环境,提出可能存在且会影响灾害救援的问题,例如:区域的药品、物资储备不足、物流不畅通、应急机动力量反应不够迅速等,当以上情况发生时,如何开展有效护理活动,避免加剧灾难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等。

3以教育系统设计指导和优化教学

教育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systemsdesign,ISD)是教育各领域最常采用的模式,同样适用于灾难医学教育[4]。ISD的基础是传播、学习和教学等三方面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属于系统论,问题面和需求面是教学分析中的两个方面,通过以上综合设计找出最佳解决方案。ISD的工作流程是分析———设计———发展———实施———评价,通过系统安排学习过程、学习资源,创立学与教的系统,实现教学优化、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目的'[5]。

3.1明确学习目的与目标

ISD首先需明确学习结果,即学习目的或目标。作为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教学目的概括性地将一系列相关的教学目标组成一个说明教学意图的系统,是某一阶段、时期学校教学规范,不可随意变更。江苏大学针对灾难护理学的教学实践,提出“灵活性、实用性、科学性、延展性”的授课理念,以达到培养高级灾难护理人才的目的。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接受教学后应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进行具体而明确的表述。教师根据需要可加以调整、变更,教学策略具有较大灵活性,教学目的稳定,而教学目标灵活。例如:由于“使护理人员掌握灾难的护理工作的相关技能”的目的太抽象和笼统,可能造成理解的不统一,因而对教学过程、结果的评估与测量起不到指导作用。教学目标则明确、具体,如“护理人员在灾难救援现场要快速配合医生进行检伤分类”。因此,灾难护理学教师在具体分析教学内容之前,第一步必须弄清楚教学目标是什么,即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什么。

3.2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

课程设计是教师在授课前进行教学目标、学生现状、教学过程、预期结果、是否存疑等诸多方面的预设和思考。从而使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和拓展相关能力。例如针对“灾难中大量伤员的急救管理”课程,考虑到学生中可能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在授课的初期阶段引入大量的管理案例,并逐渐与灾难医疗救援管理相结合,在阐述灾难前中后的不同时期内管理的内容与侧重点的同时,围绕灾难中大量伤员的特点展开论述,以凸显管理对灾难救援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学生对灾难管理的认同感与学习力度。确立灾难护理学的教学过程就是选择合适的方法给学生讲课,如讲座、技能操作、讨论、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法的选择需考虑授课时间、学生数量、学生的基础水平、教育资源、教育预算等因素。教师可在正式授课前,给其他讲师或教学组成员试讲,以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明确灾难护理学教学工作不能局限于课堂内,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传媒、Internet网络等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灾难护理学的兴趣,使知识范围进一步拓展,但对于如何借助新兴媒体开展灾难知识教育还需不断探讨和摸索[6]。在完成理论课程后,安排2~3学时的实践课程,如模拟某一灾难现场(如地震、火灾等),由学生扮演救援组织者、检伤分类人员、救治与转运人员、心理援助者、灾后防疫人员等,使学生尽可能通过演练灾难应急救援的基本流程,切实体会并对理论授课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3.3评价教学

评价教学是立足教学目标,按一定规则对学、教的过程和资源进行价值判断,描述和确定教学效果,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学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性评价,在教学结束时行总结性评价。在灾难护理教学中,笔者对理论性的问题行书面考试或使用口头回答;对操作技能,如护理流程、心肺复苏的基本生命支持、自我保护等使用模型考核,在带教老师的监督下进行临床操作。笔者对灾难护理学课程的考核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课程、理论考试等,各取一定的权重,分别为30%、30%、40%。理论考试突出重点的同时,平均分配其他知识点,还安排设计型题,如设计某一灾难场景的救援护理,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课程的考核以学生对灾难护理整体流程的把握,明确灾难救援中护理人员的分工和职责为主要目标,加深灾难医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考核中着重考查的内容包括:灾难护理学基本概念、个人防护技能、防护装备的使用、灾难应急护理的基本流程、现场检伤分类、常见灾难的处理原则、心理救援原则和基本方法等[7]。

综上所述,目前江苏大学灾难护理学的教学涵盖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施教过程、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除此之外,尚需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灾难医学等学科教育工作者的先进教学思路与方法,如可借鉴和学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杜博士PBL整合教学法[8],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对能力。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力争使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质量更符合国际潮流,在探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灾难护理学教育模式的过程中,以更加全面、综合的教学手段培养灾难护理人才,达到有效应对灾难的目的。

篇3: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论文

摘要:在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文章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难点和实践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成本会计未来的教学改革方向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XX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

XX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转型发展高校要将办学思路定位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应用能力的培养。

会计学是经济管理专业中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个专业,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高级会计是会计专业中衔接紧密的主干课程。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因此成本会计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本会计在实务中将成本计算和会计记账融为一体,为管理提供成本数据资料,同时发挥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职能。

但是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繁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会成本计算和记账过程,在企业中能够正确运用成本会计的理论和方法,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一、成本会计教学难点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是学生掌握会计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的难点:

(一)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繁杂,而学生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成本会计主要是研究制造业企业产品的成本核算、分析和考核,涉及到了企业供、产、销环节。

制造业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消耗的费用千差万别,同时企业之间的生产类型和生产工艺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费用核算的方法和分配标准很多,需要根据不同的生产情况选择恰当的核算方法。

但是,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不熟悉,因此觉得成本会计很难学,结果为了考试死记硬背了很多理论和方法,却不知道该如何具体灵活运用,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成本会计工作岗位不多,学生实训条件有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校企合作,因此学生在大学期间最后一学期会进入企业进行实习。

但是,成本会计对于制造业企业是重要的且专业性极强的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要求很高,而且成本数据往往是一个企业的保密资料,因此企业可能不愿意接纳实习生到成本会计岗位上进行实习,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掌握的知识还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因此,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往往接触不到企业会计的核心业务,更多地是承担一些简单机械的工作,这样学生无法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企业实践有效的进行衔接,实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大多数学校还是在校内组织开展成本会计实训。

(三)成本会计实训注重成本计算,会计记账过程相对弱化为了让学生熟悉成本核算流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都增加了实训环节。

但是在实训过程中往往过多的关注成本核算的职能,而忽视成本会计记账职能。

制造业企业成本会计最基本的任务是计算产品成本,在计算过程中会涉及到各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这些过程是以会计记账为基础的。

而且,会计记账的过程中涉及到了账户的设置、账页的选择、账页结构的设置和各类凭证的填制等,这些基础做账过程往往被忽略,因此导致学生往往会核算成本,但是涉及到了做账过程却无从下手。

只有将成本核算和会计记账相结合,让记账流程辅助成本计算过程,学生才能更为全面地掌握成本会计的理论和方法。

二、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探讨

为了化解上述难点,笔者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和探索。

(一)介绍制造业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为了让学生了解制造业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流程,课前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典型的或者学生熟悉的制造业企业资料,

建立制造业企业模型向学生介绍制造业企业供、产、销各环节的任务以及资金和实物的运动过程,并结合《财务会计》课程熟悉各环节的会计账务程序,增强学生对成本会计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明确成本会计着重对企业的生产环节进行核算。

另外,成本核算程序一环扣一环,将前期建立的制造业企业模型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各环节的核算要求。

(二)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授课过程明确“四个一”1.明确“一个目标”,成本会计最基本的任务是正确核算每一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环节提供依据。

2.掌握“一张地图”,成本会计这门课程的操作性和逻辑性很强,成本核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环节较多,只有正确地按照成本核算程序一步步进行,最后才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产品成本。

同时,成本核算程序也是教材各章节内容安排的主要依据,在授课前应先让学生建立课程的整体学习脉络,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否则学生在后续繁杂的费用分配中会“迷路”,对这门课失去学习的兴趣。

成本核算程序可以归纳为两个阶段:准备工作和核算程序。

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需要确定三个问题:确定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成本项目;确定成本计算期。

在成本核算程序可归纳为五个步骤:按地点和用途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各项要素费用;根据受益部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根据产品受益多少分配制造费用;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将归集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确定并结转完工产品成本。

三项准备工作让学生了解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起点,五个步骤的核算程序帮助学生理清核算的具体思路,从而系统掌握成本会计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

3.把握“一个指南针”,教材的内容侧重于理论介绍和计算过程,为了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了解成本会计的实务过程,在授课时可以打破教材内容的顺序,按照“原始凭证———费用分配表———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的顺序展开教学。

学生在学习了《基础会计实训》课程后,已经对这个账务处理流程非常熟悉,按照这个思路上课更贴近成本会计实际工作流程,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和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会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学会账务处理。

4.学会“一个工具”,产品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费用种类繁多,费用经常需要进行分配,所以要学会运用“费用分配三部曲”这个工具。

分配前先确定“分配谁,分给谁”的问题,接下来首先确定分配标准,其次计算费用分配率,最后计算各分配对象各自应承担的费用。

教学过程的“四个一”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联系密切,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成本核算的整体框架,既能让学生明白怎么做,同时也清楚为什么这么做,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快速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三)将实训过程嵌入理论教学环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要让学生掌握理论,同时让学生学会应用理论,因此,实训是学生必不可少的环节。

考虑到实训条件的限制,可以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每讲完一个模块后及时配合进行针对性实训。

但是要求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质量好的实训资料。

选择成本会计实训教材,需要提供成本核算涉及到的各项资料,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各类账簿等,尽可能全真地模拟企业的生产环节和会计账务处理流程,

这样可以让学生练习每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通过实训资料中的凭证、账簿等素材增加实践体验,缩短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

另外,实训过程将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

单项实训主要练习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在这个过程中重点练习各个分配方法的应用、费用分配表的编制、凭证的填制、账簿的设置和登记等基本技能,使学生对整个成本核算流程和账证表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综合实训侧重于在不同的企业背景下,各项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练习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将成本会计理论和核算方法融会贯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成本会计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为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改革还在继续,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多样化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含了大量的公式和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内容繁杂而且比较枯燥。

目前大多数学校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实训辅助的教学手段。

长时间的讲授和实训,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所以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需要向多样化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课”、“空间课堂”、“翻转课堂”等一系列新型教学模式蓬勃发展,在这些模式下课堂教学资源更丰富、教学过程更生动形象,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成本会计未来的教学可以结合学校资源和学生情况,适当融入新型教学模式。

(二)转换思路,强化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的会计岗位需求有限,一般无法安排全部学生对口实习,但是可以转换实习思路。

一方面,学校聘请专业学者或有经验的企业成本会计人员为学生做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成本会计的最前沿研究成果和企业实际工作中积累的成本计算的技巧,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成本会计专任老师可以走入企业,向不同类型的企业学习了解其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特点和企业管理要求,积累一手的资料,将行业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的成本计算工具,融入课堂教学。

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共赢。

(三)借助职业技能大赛平台,强化教学效果目前,各高校为了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通常会在校内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未来可以考虑在会计专业职能技能大赛中增加成本会计竞赛项目,将教学内容和企业成本会计实务操作有机结合,在竞赛中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同时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高校转型发展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更新,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改革,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改革路径,培养合格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罗丽萍,蒋红芸.成本会计课程嵌入式实训教学模式效果探讨[J].教育观察,(1)

[2]范晓娥.高校转型改革背景下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以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为例[J].财会学习,2017(3)

[3]田慧文.基于翻转课堂的《成本会计》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才智,2017(2)

[4]施颖.职业教育名师空间课堂《成本会计实务》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2)

[5]高苑.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路径选择———基于“微课”和“翻转课堂”结合[J].财会学习,2017(3).

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创新

摘要:教学评价改革有其现实的必要性。

本文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成本会计课程的多维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重构了该课程的教学评价方案。

最后,从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功能上论证该方案。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学评价;信息化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的必要性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基础,而如何通过成本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提升教学质量,也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首先,推进教学评价改革是深化高职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高职课程改革中,“轻评价”的现象较为严重,即专业教师往往非常关注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方案、教材等“标志性成果”的开发,没有较好地“回归课堂”和有效地“评价效果”。

因此,课程改革只停留在第一环节。

长期如此,成本会计课程改革终将是“学科结构活动”的纸上谈兵。

其次,推进教学评价改革是促进院校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篇4:课程教学工程造价论文

课程教学工程造价论文

1工程造价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课程中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模式;熟悉建设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掌握建设工程项目环境评价、建设工程项目综合评价、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建设工程项目后评价的主要内容、程序和方法;使学生具备进行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和造价咨询的基本能力。工程估价,顾名思义即为根据工程专案之实际条件、主观需求及客观限制估算出符合工程专案之合理成本。但随着角色之转换、工程进度之推进,估价之类型亦随之变化。基于估价之目标在于提供可行度高之估算成本的原则下作业,因此对于估价类型需作清楚之定义,以设定合理之假设与研究范围。工程估价作业为专案生命周期中相当基本且重要的一环,然而随着电脑技术的逐步成熟与不同理论方法之引进,如:统计理论、多元线性回归、案例式推理、蒙地卡罗模拟与人工智慧领域,工程估价的相关研究,已由传统详细估价阶段之成本分析及电脑技术发展,而回溯至构想规划及初步设计阶段的粗略、概略估价之成本估算准确性研究。一般而言,在相关理论之导入下,新建立之估算方法确实能够达到精确度提高的估价成果。Karshenas则提出以总楼层数与平均楼层面积的相乘模式为基础的造价推估模式。在AkintolaandAk-intoye对于影响工程成本概算因素的归纳,可将影响因素区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现地环境因素,第二类为主观需求因素。现地环境因素指的是经实际调查后,可能对于工程专案产生影响的现地条件、外在经济状况及周边环境影响等。而主观需求因素为业主对于专案建立之内容需求及规划设计单位之初步设计内容。可见建立关系模式系建立良好推估方法的主要研究取向。而推测变数的显着性与建立符合实质关系的推估模型则是推估成功的关键。

2任务驱动法下工程造价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要素,是问题提出的外在表现。根据学生的水平、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将课程知识面分为多个任务,机智巧妙地包含各个任务之中,用于激发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不断深入探究的精神,使学生通过对个各任务的探究和完成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方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水平以及学习兴趣,从现实出发针对某一问题或现象提出学习思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就是学生按照教师、教材提出的某些问题或自己的某些需要而去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或工作。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于满足某种需求。学习目标要明确确立,学习活动有顺序、有步骤,有计划化的完成,学生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是对任务的`设计。必须深入了解学习,领悟学科特点和大纲精神,并以教材为依据,认真规划每一项“任务”,先将这个大的课题分解成许多小的模块。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工程造价专业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水平,因此,工程造价管理专业资格管理和专业队伍建设一直是电力行业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努力,电力行业已经构建了层次清晰、专业划分明确的电力工程造价专业资格管理体系。

1)设计(Enginee)r。除包括设计计算书和图纸外,还根据“业主的要求”中列明的设计工作,即项目可行性研究。

2)采购(Pro-cure)。可能包括获得项目或施工期的融资,购买土地,购买包括在工艺设计中的各类工艺、专利产品以及设备和材料等。

3)施工(Con-struc)t。一般包括全面的项目施工管理,如施工方法、设备安装调试及工作协调等。这种模式与前面所述的设计建造模式类似,但承包商往往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和风险,整个工程一般不再设置工程师,只由业主代表对项目进行直接的较宏观的管理。EPC主要应用于以大型装置或工艺过程为主要核心技术的工业建设领域,如通常包括大量非标准设备的大型石化、制药、能源等项目,这些项目共同的特点是工艺设备的采购与安装成为投资建设的最重要、最关键的过程,而工艺设备的采购与安装又与工艺的设计紧密相关。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或工作,将任务进行进一步的确立和更加具体化。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是在一定的条件和情况下借助其他方面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当学生接受任务后,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条件,产生了一种积极完成任务的动机和需求,将任务进行细致的分析,发现问题。由于任务是复杂的,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难以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选择适当的有用信息。这时,教师应创设任务情境,提供与任务相关的学习资料和网上相关资料的位置等为学生完成任务指点迷津,积极培养学生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论

实践证明,任务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将会更好地补充知识结构的缺陷,完善问题解决的技巧与方法,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示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专题与课本的交叉点上,注意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巩固,通过对任务驱动法下工程造价课程教学的应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篇5: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初探论文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初探论文

摘要: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在其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实现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突破口。在理论教学中引入网络数据资源,将学术前沿、双语教学及创新引导集为一体,在此基础上,建立配套的实验教学设计方法及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可以实现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

关键词:高校;土木工程材料;创新人才

“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不仅与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高等建筑结构等专业课紧密相连,更与学生未来的工作或深造密不可分。该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土木工程材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常用土木工程材料的检测手段、实验原理、验收中的规定,了解材料在储运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防护的原则,了解材料的发展趋势。土木工程材料的课程特点是知识面广、内容庞杂、学科交叉大、逻辑性差、理论性强、实践性也强[1],一味地采用“填鸭式”教学,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验证性试验的开设更让学生收获甚少。根据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创新型人才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关键,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在平时的教育和学习中一点一滴积累而成,高校各专业各课程的创新能力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在课程教学中为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创造条件,突出培养各级在校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土木工程材料的课程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及实践教学三部分,理论教学仅32学时,实验教学仅8学时,实践教学为课外完成部分,已有的教学内容安排颇为紧张,在此基础上,增加额外的学习内容,只会让课程更加冗长,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在内蒙古科技大学校级教改项目的支持下,笔者就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下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创新思路的培养进行了探索。

一、土木工程材料理论教学的创新切入点

(一)数据库资源与理论教学的结合

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在网络信息化社会,可利用资源丰富,但思维活跃的大学生却无法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资源。将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谷歌或百度的学术数据库资源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创新思维,更可为其深造打下基础。例如,混凝土的耐久性章节,混凝土的耐久性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评价混凝土的耐久性;实际工程中如何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可通过以下方式化解知识的乏味。第一,进入中国知网搜索首页,输入关键词“混凝土耐久性”时,搜索结果中《混凝土材料耐久性指标研究》和《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应用和发展趋势》正是对课堂内容的补充和扩展,《吉林省西部地区盐渍土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减水剂对混凝土耐久性影响的研究进展》等论文在课堂上不用打开详细浏览,只需使学生了解题目,并进行引导,例如基于《吉林省西部地区盐渍土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提出内蒙古冬季冻害环境下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问题,让学生作为课堂作业完成;或者基于《减水剂对混凝土耐久性影响的研究进展》,引导学生思考已学的几种减水剂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或者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其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第二,为打开学生的学习思维,可用互联网网页辅助学习。如百度学术、谷歌学术等。学生可根据被引量的高低明确当前的研究热点,并可根据相关搜索词扩展混凝土耐久性的相关知识点,并与课堂内容紧密相连,如钢筋锈蚀,混凝土碳化、渗透性等都是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内容。

(二)学术前沿与理论教学的结合

在不增加现有教学课时的基础上,将学术前沿与基础知识教学融会贯通,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当代大学生课外知识面广,好奇心强,将课堂中提到的学术前沿与课外创造相连,更能培养其研究与创新能力。例如在功能性及绿色智能化土木工程材料章节,除传统的防水、保温隔热、吸声隔声及绿色建材外,可引入目前研究较热但未进入教材内的自修复混凝土、导电混凝土、融雪化冰混凝土等。混凝土作为使用量最大的承重结构材料,加入自修复粘结剂,可使其对损伤破坏产生自修复和再生的功能,具备机敏特性,成为智能混凝土;加入导电纤维或填料,使其具备压敏或拉敏特性,可作为功能元件,用于结构健康监测或交通探测;对该种混凝土通电后,使其具备电热特性,用于融雪化冰,可解决因撒布除冰盐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的问题,还可解决机场跑道的安全问题。这些新颖的学术前沿知识不会增加教学课时,但却能将混凝土的'各项性能,如物理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宽其视野。当然,此部分知识点的讲授更不适合于灌溉式教学,除采用前述中提到的中国知网数据库资源或者百度学术资源引导学生探索外,还可采用课间播放视频的方式进行,如TED演讲视频———一种自我修复的沥青,及融雪化冰混凝土试验视频等。

(三)双语教学与理论创新的结合

为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科学知识,双语教学已成为大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但限于土木工程材料的教学课时,只能在课件中标示出专业词汇,此时,将专业词汇与百度或谷歌学术检索相结合成为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突破点。可将相关知识搜索结果中的一篇文章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让其进行翻译并思考。

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的创新切入点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在该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源泉。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合并,加强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同时[3-4],更应探索创新性实验设计方法及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的建立。

(一)探索实验设计方法

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综合利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进行实验是该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使已经开设的验证性实验项目逐步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转变。目前,内蒙古科技大学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环节的规划已根据创新性思路进行调整,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水泥基本性能实验。在确保学生准确掌握水泥胶砂强度、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基本概念与规范操作的基础上,征集学生在试验过程中有疑义的问题如搅拌速度、养护温湿度、水泥水化进程等,让学生在完成试验报告的过程中查阅相关资料解答其中感兴趣的问题。第二,增设特种水泥的实验。此部分为开放性实验,不占用实验学时。如油井水泥,对比分析并讨论实验效果的不同,进而引导有想法的学生探讨油井水泥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第三,在砂石实验部分,增加标准砂细度模数的测定,并增加不同细度模数砂的设计试验。如连续级配、间断级配及单粒级设计,并将其用于配制同等级别的混凝土,对比性能指标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现象。第四,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部分,除普通混凝土外,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现有条件尝试制备特种混凝土,如泡沫混凝土、智能混凝土等。第五,在混凝土强度实验部分,不同组的学生可制作不同尺寸的试件,或同尺寸不同配合比的试件,进行对比研究。第六,加设开放试验环节。鼓励学生实践新思路、新想法。并为可行性较强的实验思路落实条件。为保证实验改革部分达到预期效果,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将此部分放入作业考核环节,以作业成绩计入最终综合测评成绩。

(二)建设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

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并对现场新的工程情况的解决做出有突破性、创造性贡献的人才。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训练与锻炼,是大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混凝土设计大赛等赛事的举行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练武之地,与此同时,学校还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等鼓励大学生的创新。基于此,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可完成由理论引导到实践参与的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化设计,并已经初见成效。在不影响土木工程材料现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的要点。数据库资源的利用,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使其掌握基本的知识检索方式,更可拓宽其知识范围;开放式地引入学术前沿,可在激发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同时,为其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双语教学的引入可将大学生创新平台与世界同行发展接轨;在理论引导的同时,探索创新型实验设计方法及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董素芬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周淑春,吕恒林,吴元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2]魏太兵,陈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建设创新与实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8).

[3]徐松芝,刘嘉诚,林晓兰等.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S1).

[4]董素芬.工程造价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9).

篇6:课程教学土木工程材料论文

课程教学土木工程材料论文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土木工程材料种类繁多,各类自成体系,教学内容大多数是叙述性和分析性内容;同时,土工工程材料发展迅速,新材料层出不穷,以致学生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学习中难以抓住重点,出现什么都学、什么都学不好的情况。为了进提高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笔者从教材编写、授课内容编排、课时分配等三个方面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一)教材编写

,南昌大学与其他兄弟院校编写出版了教材《土木工程材料》。新编教材充分考虑到现有教材的不足,强化混凝土章节内容,增加了轻质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纤维混凝土、再生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喷射混凝土、活性粉末混凝土等新型混凝土的相关知识;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弱化部分章节,将石材、木材、合成高分子材料等章节内容进行相应删减;紧跟土木工程材料发展趋势,增加建筑节能材料章节;设置案例,在各章节中多设案例,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与实践相结合。

(二)授课内容编排

根据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力求做到以下几点:突出重点内容,授课时以水泥、混凝土、沥青、沥青混合料为主要重点,以土木工程材料基本性质、气硬性胶凝材料、建筑钢材、新型墙体材料、建筑节能材料为次要重点,同时兼顾建筑功能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砂浆、石材、木材等;体现专业特点,注意授课内容与不同专业方向的有机融合,土木工程工民建方向专业重点突出水泥与混凝土的内容,土木工程道桥方向专业则要求掌握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则要求详细讲解大体积混凝土及其施工;紧跟土木工程材料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授课时将土木工程新材料(如新型混凝土、新型墙体材料)、新技术(如隧道盾构技术、大型混凝土构件预制技术)以及教师自身科研课题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中;结合工程应用,将国内外典型工程(如新型混凝土技术在三峡大坝、杭州湾跨海大桥应用)融入课堂教学中。

(三)课时分配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实验性都非常强的课程,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学时有限,在教学中合理分配课时是保证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南昌大学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共48学时,其中课堂授课32学时,实践2学时,实验14学时。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

目前,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模式一般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笔者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调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除进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外,还适当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

(一)理论教学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需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组成、结构、生产、工艺、性能与应用的基本理论知识,为此,有必要将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重组为土木工程材料的组成与结构、生产与工艺、性能与应用三大块进行统一讲授。同时可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的方法进行理论教学,以达到缩减课时、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实验教学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现有的实验项目基本上是验证性实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因此在实验教学改革时,除了开展水泥实验、砂石实验、普通混凝土实验、沥青实验等验证性实验外,还设计了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在设定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强度等级、不同坍落度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实验。创新性实验是让学生自选材料和自行设计实验。创新性实验前先将学生分为3~4个组并确定实验题目,要求小组同学查阅资料、集中讨论后完成创新性实验,比如减水剂与水泥相容性实验、缓凝剂对混凝土凝结时间影响实验、不同等级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强度影响实验等。通过开展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实践教学

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组织学生到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了解混凝土的生产运输过程,认知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熟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或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见识混凝土的浇注养护,了解建筑钢材的性能和加工,实现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提升,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师在课堂上一般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基本上都是被动接受知识,很少对土木工程材料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鉴于这一缺陷,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视频播放与课堂讨论环节,提供了网络辅助教学,完善考核方法。

(一)视频播放与课堂讨论

为让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的研究和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引导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笔者充分利用多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优势,特别制作了一段50分钟左右关于材料在仿生、智能领域研究和发展的视频资料,要求学生提前自行观看,同时在课堂上也组织学生利用1个学时观看视频资料,之后用1个学时让学生走上讲台发表观后感想。

(二)网络辅助教学

网络辅助教学是高校数字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辅助教学为学生与教师之间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教师可将很多相关的文档、幻灯片、视频资料上传到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上,让学生自行下载。学生也可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向教师提问,教师可定期查看和回答学生问题。在教学方法上,网络辅助教学是对课堂授课方式的一种补充。

(三)考核方法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考核方法采用课堂考勤与课堂讨论、实验实践(报告)、期中考试(开卷)、期末考试(闭卷)四种形式相结合的全程考核方法,其中四种形式占总成绩的比例分别为15%、15%、20%和50%。四种形式相结合的全程考核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改变传统的一考定成绩、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分阶段检验教学效果、改革考试方法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经过上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科研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授课内容

教师讲课内容有主次之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不仅简单轻松,而且也更有针对性。对此教师可以适当减少理论课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实践。

(2)上课形式

在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并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积极发言,既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帮助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发展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3)实验实践环节

除了部分验证性实验项目之外,还增设了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见识到各种不同要求的混凝土,创新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4)考核方法

采用上述四种形式相结合的全程考核方法,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课程学习效果。

五、结语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集理论、实验、实践于一体的课程,学好土木工程材料,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鉴于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学时的限制,要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知识,学会合理运用土木工程材料,必须从教材编写、授课内容编排、课时分配等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模式,以及视频播放与课堂讨论、网络辅助教学、考核方法等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在教学实践中已得到了实施,同时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篇7: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论文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论文

摘要:“机械设计”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山东理工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院校,该课程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要求为指导思想。本文分析了影响该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并从六个方面对提高“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机械设计”;教学质量;创新能力

“机械设计”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学习专业课程和从事机械产品设计的必备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课程,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各个高校一直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一、影响“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

“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使学生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选用及设计计算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思路、方法和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仍存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观念落后,缺乏对知识应用、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脱节;“满堂灌”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学习参与度低;过程性考核方式尚未形成等。

二、提高“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改革措施

1.转变课程教学观念,引入创新理念,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这一主线,树立工程教育观念,依据行业、企业人才的需求来培养学生。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确,不仅仅要学会“机械设计”的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与应用中善于思考,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设计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设计的课程教学理念贯穿课程教学始终。课程开始即引入创新设计,告之学生设计包括”创新“两字,设计即要进行创新性设计。学习“机械设计”这门课,既要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又要重视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要有信心、毅力,做一个努力学习、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不断纳入创新设计,加强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在机械设计过程中,常采用简化复杂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利用前人经验进行预先假设设计,以及设计数据的选取及设计数据重要性的判断,造成设计数据的近似性,因此,设计结果不存在标准答案,设计结果不存在唯一性,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善于思考,要有工程意识。在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自己设计作品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为祖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树立做出自己贡献的意识与决心。

2.问题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互动性。以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从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求解能力。通过问题探究式方法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及课堂中的参与能力,从而也提高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性。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链传动”时,联系学生骑自行车现象提出问题:掉过链子吗?为什么会掉链呢?从哪个链轮掉链等问题。学生从回忆开始,回答,进而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教师引导巧妙地将课程中的问题和学生一起进行了解决,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讲“轴的结构设计”时,可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分析多种零件布置方案,比较各种方案的优劣,从而找到最佳的方案,最重要的是要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机构运动简图、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自由度计算以及减速器箱体的结构设计的讲授时,可采用情境学习教学方法,将课堂设置在摆好实物的实验室,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装拆不同形式的实物和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机械设计教学内容繁杂,联系生产实际的内容较多,理论知识比较枯燥,而且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动画、立体的方式进行教学是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主要是因为采用生产实际的视频能够解决学生没有见过和接触过实际情况的难题。利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来展示机械运动的原理和内容。利用solidworks三维软件制作了形象生动的三维模型,使课程内容立体直观地摆在学生面前,提高了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点的理解性。到企业拍摄与购买的方式获得了大量的视频,将视频图像应用于教学,使枯燥的内容转变为具体、形象的画面,使得在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枯燥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容易讲,容易听,容易理解,容易记忆了,提高机械设计课程的课堂质量和效率。利用网络教学手段进行课外辅导答疑与讨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件和网络习题随时在网上论坛切磋,网络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实时性。

4.创新设计大作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设计比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增加了机械创新设计大作业。通常以宿舍为单位3—5人为一组进行创新设计作业。创新作业通常分为以下六个模块:(1)每组讨论,发现或寻找问题;(2)组内初拟设计题目,课堂5分钟的演讲,相互讨论,最终组内确定题目;(3)创新作业的设计、计算、校核、绘制三维图;(4)阶段设计的演讲以及最终设计成果的演讲;(5)打印设计说明书;(6)鼓励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参加比赛。创新设计大作业提交时间确定在学期末,占课程成绩的20%,通过机械创新设计大作业,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沟通和团结协作能力。

5.充分利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一次综合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思考,避免被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所束缚。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得到系统性设计训练,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调研相关实际工程需要,自主确定设计题目。在设计过程中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拆装相关机械产品,实地进行考察,提高其感性认识。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相应资料,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相互学习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程设计,不但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与自学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6.加强过程性考核方式,全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果。课程考核是测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基本手段,它具有导向功能、反馈功能、评价功能等多种功能,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恰当的考核方式能够引导学生选择正确而科学的学习与学习方法。“机械设计”课程考核过程中增加过程性考核方式,加强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学生期末总评成绩包括课堂成绩、实验成绩、大设计作业成绩以及期末考试成等4大部分组成。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全面关注学生平时学习,避免“突击式”准备考试现象的发生,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让教师和学校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增加过程性考核方式,增大实践及平时学习部分的内容,注重学生过程性考核,培养学生功夫用在平时,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提高了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也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机械设计课程是机类大学生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掌握好机械设计课程对于学生巩固以前学过的知识和学好以后的专业课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线,教师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革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仅满足了“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提出的要求,而且对于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江连会.提高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5).

[2]魏超,刘辉.研究生车辆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33).

[3]吕宏,王慧,刘大力.高校机械设计课程有效教学的探讨[J].教育探索,,(8).

[4]薛铜龙,王小林,巩琦.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3,(3).-154-

篇8:课程教学数理统计论文参考

课程教学数理统计论文参考

1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因材施教

1.1复杂概念简单化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学生大多是非数学专业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以专业水准去要求他们不现实也没必要。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应尽量化繁为简。例如,在讲授大数定律时,进行严格的数学证明,对非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并非易事。教师只需将这些定理的含义讲清楚就可以了。大数定律主要是在理论上严格地验证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合理性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用事件的频率近似替代概率”的合理性,即随机变量的算术平均值依概率收敛于期望,频率依概率收敛于概率。这样既可减轻或消除部分学生的畏难心理与抵触心理,又符合教学要求,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1.2适当布置思考题当今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善于动脑,部分学生会觉得老师都是在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学习没有挑战性。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相关的思考题,以便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例如,在讲授几何概型时,可以将著名的“贝特朗”奇论抛给学生。此问题有三种不同的解答。教师可以先与学生共同探讨出一种解法,剩余的解法留给学生思考。也可以鼓励学生挖掘出新的解法,甚至新的结果,让学生去思考贝特朗奇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既满足了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2注重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

2.1体验生活常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数学学科,它在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果仅仅是这样跟学生讲,学生可能没有任何感觉,甚至有些反感。事实上,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如果在讲授相关知识时,能够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相信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将给出几个具体实例:例1:在讲授古典概率或者数学期望时,可以路边摊的“摸球游戏”为例。袋子中装有12个除颜色外,大小形状均相同的6个红球,6个白球,现从中不放回的摸取6个球,若所摸到的球为6红则奖励100元,5红1白奖励50元,4红2白奖励20元,3红3白罚款100元,2红4白奖励20元,1红5白奖励50元,6白奖励100元,你会心动吗?这个游戏貌似是稳赚不赔,但是利用古典概率计算会发现,3红3白的概率远远大于其他情况的概率。类似的街边中奖游戏很多,如果我们学习了概率论的相关知识,就会大大减少上当的机会。

例2:在讲解古典概率中的“盒子模型”时,可以“生日问题”为例。比如,授课班级有50名学生,那么可以让学生猜一下至少有两个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有多大。这个概率乍看很小,但是通过“盒子模型”计算出来的结果却令人匪夷所思,当班级有50个人时,至少两个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居然达到0.9704!在此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大街上至少两个人是老乡的概率又会有多大呢?肯定也是相当大的,因此可借此提醒学生在陌生场合一定要小心陌生人以“老乡”“、有缘”之类的话搭讪,谨防上当受骗。除此以外,身边还有很多的例子,比如在讲授贝叶斯公式时可以寓言故事“狼来了”为例,让学生分析一下为什么狼真的来了之后却没人来救;在讲授复杂的全概率公式时,可以“抽签问题”为例。假设在10根签中,1根有奖,现有10个人轮流抽签,问这样抽签是否公平呢?这个问题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很多学生认为第一个抽签的人中奖率一定是高于最后一个人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利用全概率公式得出的结果却是第十个人与第一个人的中奖概率是一样的,都是0.1。这些问题既生动有趣又贴近生活,从而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娴熟应用以往学过的各种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2感悟人生哲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的课堂上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感悟人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虽然是一门抽象的数学课程,其中也蕴含了很多人生哲理。教师在授课时若予以适当点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更能够体会一些为人处世之道。比如,在讲授伯努利概型时,经常会举下面的例题:某人进行射击,设每次命中的概率是0.02,独立射击400次,试求至少命中两次的概率。学生很容易列式求解出此概率为0.9972。在此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从这道题里面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可能一头雾水,这就是一道普通的数学题,怎么还会有启示?教师可进一步引导,这位射击队员的命中率很低,但是经过400次射击,至少可以击中两次的概率就达到了0.9972。如果把击中目标看成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只要坚持不懈,最终实现理想的概率也一定是很大的。“坚持就是胜利”绝不是一句空话,希望大家坚持不懈。

再比如,在讲授概率的加法公式时,可以“诸葛亮问题”为例。假设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3个臭皮匠A、B、C独立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8、0.45,且每个臭皮匠能否解出问题是相互独立的,并提示:3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问题,问题就被解决了。那么三个臭皮匠是否真的能赛过诸葛亮呢?由此,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用概率的加法公式来解决此问题。并且可以很容易求出3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857>0.8,即3个并不聪明的臭皮匠确实可以赛过聪明的诸葛亮。更进一步,若不是3个臭皮匠,而是4个,5个,…,结论又是如何?以1O个臭皮匠为例,假设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仍为0.8,每个臭皮匠独立解出问题的概率都为0.45,且假设每个臭皮匠能否解出问题是相互独立的。则利用对立事件概率的计算公式,可方便地算得1O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问题的概率为:1-0.5510≈O.9975>0.8。也就是说,问题基本上都能解出,从而远远赛过聪明的诸葛亮。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团结合作,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经过这样的适当点拨,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结语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上几种可以提高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然而,教学如何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积极地探索。

篇9: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论文

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论文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立足省情校情,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不断完善了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相关工作。做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增强创业教育的认识,不断总结教学成果,将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做为创业教育的根本。在《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入创业教育,可以很好将本课程相关的知识,通过科学运用,对学生未来创业起到很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营销策划》课程还多停留在传统的理论、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理论上更多的是重复《市场营销》课程知识点,有的虽然引入了项目教学方法,但多采取的是仿真项目,先定一个策划项目,然后学生根据项目提供的相关信息来完成策划任务。这样虽然对学生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在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仍显得欠缺很多,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的培养上还存在不足。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存在不够丰富,从而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严重的制约。针对此问题,在《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围绕学生营销策划能力提升,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重视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能力不断提高做为教学的突破点,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技能保障。

二、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营销策划》课程的相互关系

(一)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设计要求相一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营销策划》课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相比其他课程而言,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在教学中,通过以学生训练为主导,以营销能力的提升为最终学习目标,这些也与创业教育的要求也十分接近。在对创业项目分析时,也需要学生对项目有很强的风险评估能力和可操作性。在创业教育的实施中,是以学生为自已动手实践为主,教师通过指导来降低创业项目的风险。(二)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互为补充。我们都知道创业的成功与否,与创业的策划能力关系密切。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内容在这方面,为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而通过创业教育,也可以为《营销策划》课程的实践活动提供很好的载体,通过对项目的评估,策划实施,也为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实战平台,进一步对学生学习此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三)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的要求相一致。《营销策划》课程要求策划人要具有良好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使得策划方案更具有创意,也能打动更多的受众。创业教育也要求学生有具有强烈创新意识,二者的要求有很大的共性和一致性。

三、创业教育融入《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的方法

(一)提高学生对《营销策划》课程认识,对创业中营销策划重要性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使学生在市场意识得到提升,对市场机遇的洞察力敏感性进一步增加。在本课程有限的教学时间,通过在丰富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将营销策划思维的系统性更好的体现出,使学生对市场的认识也更加深刻,进而有利于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二)为了使创业教育更好实施,需要提升《营销策划》课程在专业教学中所占比重。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在进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设计时,应有所区别。针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增加本课程学时数,有创业计划和兴趣同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营销策划知识进一步拓展,从而更为学生创业就业意识和能力提升提供服务。(三)以创业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情境。以创业项目来设立教学情景,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策划方案和创意,对比不同方案对创业项目是否成功的影响进行分析。有条件的`情况,可以让学生进行市场调研,来进一步加深对于不同方案和创意的优劣评估。同一创业项目,在课程教学进度的不同时期,分别由学生为主导来开展方案的策划工作,体会各种不同策划理论知识的运用。(四)以创业计划步骤为环节来设计教学任务。一个好的创业项目载体是不够,还需要将此项目进一步分解也一个个策划活动或方案。而《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也在需要设计一个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策划活动,最终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就目前的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来看,营销策划活动内容包含很多,但仍以市场营销的内容为结构主线。在对创业教育的引入后,可以通过对创业计划书的完成为主线来创立课程教学内容。(五)以学生为行动主体来组织教学。创业教育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设计理念有很多相同之处,二者都是以实战性、可操作性、创新性、学生为主体来开展的。因此,《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应通过任务驱动来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通过对教学过程细化,可以分解成六个步骤:提出任务;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和归纳;对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搜集;按分析或方案思路来完成任务;提交任务结果;任务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处于指引和考核评价的角色,学生则是行动和主导的角色。为了使任务更好的得到完成,可以通过运用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游戏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领会任务要求,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所需要达成的目标。

四、结束语

做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不仅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和覆盖面,还通过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来推动优质学校建设。另一方面,在创业教育中,通过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教学,增强院校办学活力。

篇10:项目课程教学论文

项目课程教学论文

一、项目课程教学的新型定位

目前高职院校项目课程教学定位是把公司的项目流程套入学校的教学模式,即就教学论教学,把公司项目案例作为学校教学的资料,按照学校的教学大纲和计划,模仿企业的项目流程进行项目课程教学。这种“依葫芦画瓢”的项目教学未达到企业对毕业生零距离的需求。目前项目课程教学定位应该让公司的项目流程起主导作用,把学校的课程教学纳入到企业项目操作流程中。其课程定位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特点:第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职业能力不是单纯的知识,也不是单纯工作任务,只有当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单位个人才能够在繁琐的工作环境下进行综合剖析、辨别并采取应对措施时,才能够说他具备了所需的职业能力。传统课程基本上还是学科体系和以知识点为中心,过分强调了知识理论要点。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来设计课程,要体现在每个环节的链接和相互关联上,而不是“纸上谈兵”而已。第二,以学科综合为基本出发点。项目课程是以要完成的项目作为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它把整个项目的工作任务按项目工作流程分为几个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再根据实际分析在仿真的学习环境中确定出完成任务所必须掌握的所有知识要点和专业技术能力来获得课程的`构成要素、进行课程定位。第三,以项目任务具体化来开展实施。通过对项目任务的理解和深入分析,进一步将整个大的项目任务化解为各个小而具体的项目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对事物的思考、判断的能力。最后,按照具体化的工作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施工作。

二、项目教学设计阶段的改革

从公司的项目流程中,可以知道公司把项目分为两个大的方面: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在项目教学课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融入到公司的项目操作模式中,以达到在项目教学中让公司的项目流程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开展公司——学校——公司——学校这种穿插的教学方式。让公司项目处理模式和学校教学模式达到最大程度融合,进一步缩小学生能力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在同公司的接触和与毕业学生的多次交流后,我了解到公司进行项目设计操作流程为:制定项目时间表、方案论证、方案绘制、方案修改与定稿和方案汇报这几个阶段。通过对公司项目操作流程的研究和我这几年的项目教学经验,我把这两个流程做了一下总结和调整,使我们的项目教学充分融入公司的项目操作流程中,形成新的项目教学方法。

三、项目教学现场施工阶段改革

教学现场施工阶段同样采用公司——学校——公司——学校这种校企穿插模式。它与现有高职建筑装饰专业现场施工阶段的教学对比看来,新流程在现场施工阶段的教学中,把构造教学部分的知识点由理论的书本的课堂教学部分转换到已建设好的实训中心,将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点转换为实地实物的现场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建材施工的构造知识阶段,从原有无概念的被动接受的理性认识中解脱出来。学生通过在实训中心现场对实训建材和材料构造的学习,将该结构知识点由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变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四、项目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与要求

项目教学法十分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并不脱离理论知识点,而是以理论指导实践。学生在项目教学实践活动中,学习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在此期间,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将在项目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有效地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是项目教学整个教学环节的组织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要求教师成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的“双师型”教师。这对职业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大多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教师都是从大学本科毕业直接到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没有真正在装饰公司负责过装饰工程项目。而且,由于相对封闭的学习生活空间,对目前整个装饰行业的发展以及装饰材料市场动态都没有第一手的信息获取渠道。他们当中大多数同本行业专业人员社会接触较少,缺乏实践动手操作能力,难以完全胜任项目教学法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要求的教学目标。

篇11:论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建设的教学论文

论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建设的教学论文

在新的课程计划中,德育活动在活动课程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反映了国内教育界已认识到德育活动在 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从目前全国各地中小学德育实践来看,活动课程的引入不仅为那些早已在实行但又 无法正常纳入到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活动提供了一种使其系统化、正规化的结构框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打 破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学科化德育模式带来了希望。

一、德育活动应成为德育主要的教育形式

我国教育界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思想品德、社会及历史等为主的德育学科课程体 系,在传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系统性道德知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尽管道德认识能给学生提供 未来行为的认知图式,它们在学生头脑中却往往只是以知识形态存在而不是以能影响学生的行为即成为学生品 性的一部分的观念存在的。也就是说这样的道德知识对个体在具体道德情景中的行为影响是很小的,只有在个 体价值观念单一、不能或无须作出独立的道德判断和选择的情景中,它们才会成为行动的线索。而对处在变革 与多元化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由于影响其行为的因素十分复杂,因而仅有道德知识这一行为线索并不能有效 地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这是学科式德育课程教学效果低下的根本原因。因为道德行为的产生除了需要认识的 支撑之外,更需要行为动机(情感)的激发,需要对情景的认知和判断及对自身行为的自我监控等。

而德育活动课程则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真实的道德情景和道德冲突,通过学生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 往,不仅把抽象的道德原理和规范以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对道德情景的自 主判断能力,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自觉的参与意识,这就有可能使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自 己的观念和品性,从而使学生在未来遇到相似的情景时受到类似情感的触发而引起道德行为动机。杜威认为, 这种使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关系的教育方式,是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因此,德 育活动对于学校德育工作来说具有极大的价值,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方面具有学 科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主导形式。

但是,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不一定能保证人们作出相应的道德行为,而且即使有做出道德行为的 意愿(动机),也不一定就能引发正确的道德行为。这就好像是人们懂得制造飞机大炮的原理却不一定能真的 制造出来一样,这里还有许多工艺问题、技术问题。同样的,能否做出恰当的道德行为也存在着类似制造工艺 技术的道德技能问题,如怎样表达同情和关心以正确地帮助别人,如何通过协商以避免冲突达成公正公平,怎 样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等,都涉及处理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怎样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和 行为等技能问题。也可以说,一个正确的道德行为既包含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还包含着适当和熟练的道德 “技能”。毫无疑问,这样的技能通过刻板的说教是很难获得的,就如学游泳而只在岸上听取理论讲解一样, 一旦真的下水很可能会被淹死,学科式德育课程的缺陷也在于此。德育活动由于是以个体和集体的各种具体活 动和行为展开的,活动过程本身就是各种行为技能的运用和学习过程,因而德育活动课程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 的道德认识,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而且也特别适合于道德行为技能的培养和获得。

总之,德育活动课程有着学科课程无法实现的功能,与德育学科教育也有着很大的互补性,事实上,它们 对学生道德品质中的不同方面起作用。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应当注意两方面的协调和衔接工作,就目前的学校 德育实践来看应更加注意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这对规划和建立完善的学校德育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二、德育活动课程目标的确立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明确指出了活动课程应“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在《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中也阐述了活动课程和德育活动在学校德育中的 作用,这对建立完善的学校德育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从课程设置的要求来看,德育活动课程的目标和 要求仍然不明确,在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和学校进行的德育活动也缺乏应有的理论框架,这对中小学开设德育 活动课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甚至混乱。因此对如何进行德育课程目标设置及活动内容的构架等的研究仍然是 一项紧迫的任务,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重视能力的培养是新的课程计划的重要特征。这一思想也在各科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得到了体现,这可 以说是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中的一大进步。由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活动为基础,并且也只能在活动 过程中体现,因而活动课程的提出实际上是为了满足培养目标上的这一转变。德育活动课程无疑也是为了满足 德育目标上的拓展,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自主自制能力、是非判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自我教育能 力等。这一思想对目前各地开展的有关德育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对计划中所提出的 晨(夕)会、班队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学校传统活动等的改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依据传统的以 学科教育为核心的知识与能力划分方法来确定德育活动课程目标的思想,虽然表面上解决了知行脱节问题,而 实际上还脱离不开传统的德目主义德育观,甚至会滑向枯燥的行为技能训练,同样难以解决学生遇到的或未来 会遇到的各种道德困境。事实上,知识与能力相加还不等于真实的道德行为,更不等于道德品质,因为道德行 为总是与情景相联系的,而且也只有与情景相联系才能产生激发行为的.动机和情感。笼统地以能力作为德育活 动目标是不适合于德育特有的内在规定性,也很容易使活动课程所具有的自主性、开放性等特征受到威胁。因 而,我们认为在确定德育活动课程目标时必须对道德行为中的能力作出分析。

在学科教育中,知识与能力实际上是联系在一起的,能力作为一个比知识和技能包容范围更广的假设结构 ,既包含知识,也包括知识的运用。但我们在学科教育强调能力的培养实质上是只强调知识的运用,是一种智 力技能和动作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 能力。这说明,在学科教育中所说的能力大多只涉及人的理智领域,本质是由一些规则或操作程序构成的。而 在人们的道德领域,并不缺乏这样的规则和操作程序,但并不能像学科教育那样一旦形成就很容易迁移,并能 在另一种情景中得到贯彻,如学校中学生的道德表现与他们在家庭与社会上的道德表现有着很大的反差。这不 仅说明传统的学科式道德教育是有缺陷的,而且也说明了道德行为与情景之间的密切关系。因为在道德行为中 既包含认识和解释道德情景的认知技能和进行具体行为的操作技能,也包含属于情感领域中的动机和情感因素 ,而这种情感性因素在形成一种行为的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与解决一道智力难题是完全不同的。换 句话说,要实现道德行为的迁移必须同时完成行为者认知、操作(动作)及情感三方面的迁移,而其中情感及 其体验又起着核心的作用,因而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中有关道德、良心或社会化、价值之类的是在“ 情感行为”的概念下进行阐述的。这也正是无法通过灌输来实现的教育目标,但在人们自觉自主的活动中却能 得到比较好地展现。

然而,我们也绝不能期望所有学科课程无法解决的问题,活动课程都能很好地解决。比如,要想把道德行 为能力进行分割培养,让德育活动课程只解决所谓的“能力”问题是不可能的。无论是作为情感行为,还是作 为一种判断推理,道德行为都依赖于特定的情景,离开具体的情景和条件去判定某个人的行为是否道德是不可 能的,因为对中小学生来说并不存在抽象的道德行为,所以不能离开具体的情景去培养道德行为,所以不能离 开具体的情景去培养道德行为能力,也不能把道德行为能力分解开来分别培养。这在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实践 中也暗示了这一点,他从开始推崇的所谓的新苏格拉底法转向所谓的新柏拉图模式(即以类似于以色列集体农 庄通过团体进行道德教育的公正团体法)并不只是方法上的转换,实质上说明了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的转变, 即从关注抽象的道德推理能力转向培养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的能力。这与我们一贯强调的集体教育思想的实质 是相通的。

所以,我们认为,德育活动课程应以培养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处理各种现实的道德情景的能力为目标。 这种定位不仅符合活动课程实践性、开放性的特征,而且也符合德育的要求,符合能力培养的要求。可以说, 培养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和处理各种现实的道德情景能力,其实是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情感和道 德行为能力结合起来了。比如,当学生面对某个具体的道德问题时,他必须通过分析、推理才能做出相应的判 断和行为,而解决某个具体道德问题的能力必然需要交往能力、自主自制能力等。因而这种定位与课程计划并 不矛盾。只不过课程计划中所提出的各种道德行为能力是针对具体的活动而言的,而作为课程目标这些能力显 然过于微观了,对课程研制是不利的。

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的能力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要求,这是整个学校德育目标 的总的出发点,正如杜威所说的,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运用真实 的道德情景及现实的道德问题的道德活动本身就是学生参与社会的一种直接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他们适应社会 能力的提高会有积极的作用。在国外有一种针对社会适应不良或有缺陷的中小学生设立的预备性课程(prepar e curriculum),就是以改善学生解决具体道德问题的能力为中心目标设计的,其中包含人际技能训练、情景 知觉与判断能力训练,情景调控能力及自我评估能力的训练等具体内容,而且这些训练完全是以活动方式展开 的,值得我们借鉴。

三、德育活动课程的内容构架

德育活动课程的内容不应是过去一些零散的德育活动,如晨(夕)会、班团队活动等的简单组合,也不应 是德育学科课程的实践补充,而应当依据德育活动课程目标来构架。这样既可以达到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的目 的,也可以使德育活动课程具有自身的逻辑性和课程体系,并改变目前许多学校德育活动课程开设的随意性。

德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确定各种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道德问题和道德情景以及各种道德 行为所包含的相应的行为技能和情感表达与体验技能。因此,我们认为,德育活动课程内容构架的关键是选择 有针对性的、符合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道德问题和道德情景,然后以此为基础设计反映学生道德实践和社会需 要的德育活动。根据学生日常接触的具有典型意义的道德问题和道德情景可以构成一个横向的各种德育活动主 题,而根据学生道德发展的规律以及学生适应现实和将来的社会生活的要求,可以设计一系列的纵向的德育活 动。也就是说,根据主题的需要及学生年级水平,可以把某一德育主题设计成具有前后衔接关系的系列活动, 这样可以使学生处理道德问题和道德情景的能力逐步得到发展。因此,德育活动的构架从形式上来看可以设计 成系列主题活动或者综合活动,这种形式也便于随时调整和增删活动内容,使德育活动课程能有较强的包容性 和灵活性,能随时反映学生的道德实践需要和社会现实的要求。

在设计具体的德育活动过程中,需要抽象出各种处理现实的道德问题和道德情景的能力,这是最为复杂和 困难的。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这些方面也包含着道德认知的成分。

一是道德交往能力的培养。皮亚杰曾说过,道德上的自律只能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水平表现出来。实际上 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以与其他人形成的各种权益关系体现出来的。社会交往能力 不仅是实现人际互动的基础,也是形成处理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情景的基本技能。处理学生之间、个体与集体 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实质上都与学生的交往能力密切相关。在上面提到的预备性课程中,人 际交往能力的训练也被认为具有关键的作用。

二是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是目前学校与家庭都比较容易忽视的德育内 容。但是劳动是个体将来参与社会的最基本手段,也是构成学生品德的重要内容。通过劳动可以培养学生思想 信念、锻炼道德意志品质,所以马卡连柯曾说劳动最大的益处还在于人们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发展。即使是最简 单的自我服务劳动也是培养人遵守纪律、培养人对别人的义务感的重要手段,能使一个人养成尊敬父母、兄弟 姐妹和同学的习惯。而且由于劳动具有具体的物质和活动形态,也特别适合于活动课程的要求。当然这种劳动 活动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劳技课或劳育。

三是道德自律能力的培养。道德自律能力包括情绪自律、价值自律和行为自律等许多方面,而个体的自我 调节和监督能力则是促成自律的最核心的要素。儿童道德发展从他律向自律过渡实质上是儿童自我调节和监督 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道德上自我调节和监督能力的发展不是通过灌输或者自然成熟就能实现的,而只能通过学 生自主的实践活动逐渐内化而来,因而是德育活动课程的重要任务。

四是自我权益的维护能力。我国的德育历来强调集体的利益,而不重视个体的需要,尤其是对儿童的教育 更是如此。但实际上不懂得个体权益及其界限,就谈不上尊重他人和集体的权益,仅有集体主义教育而看不见 学生个体的德育也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在历史上和现实的宗教极端主义中都有深刻的教训。因而在运用集体 的德育力量的同时,必须充分地考虑个体的权益(包括法律上的权利)。柯尔伯格极力推荐的“公正团体法” 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努力达成‘公正’和‘团体’之间的平衡”,在运用集体力量的同时,保 护个体学生的权利,促进其道德发展。

五是道德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道德情感是推动道德行为的动力,没有对他人情感的体察和对自我情感 的反省能力,就不可能有道德活动的需要;没有道德情感的行为也不能说是道德行为。

应当指出,上述能力本身并不构成德育活动课程的内容,它们只是设计德育活动的线索。在具体的活动中 ,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常常需要上述各种能力的结合。还应指出,活动课 程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它在设计教育活动时的灵活性和现实感。因而我们绝不希望上述的内容能包括德育活动课 程的全部能力要素和内容,实际上也不可能。

篇12:论创新教育基于PBL的数据库课程教学论文

论创新教育基于PBL的数据库课程教学论文

摘要:为改变传统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以创新教育改革为背景,以数据库技术课程为基础,提出以PBL问题为引导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对该模式中问题的设计、项目的选择,以及PBL问题与项目结合的实施过程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该模式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数据库技术应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未来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创新教育;数据库课程;PBL;项目式教学

0引言

21世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被誉为“第三本教育护照”,是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一种全新教育思潮。与传统教育相比,更注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凸显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现实要求[1]。“创新创业教育”20世纪萌芽于美国并得到健全和发展,其不仅关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创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生成,同样关注创新创业品格的养成。在日本,以东京大学为首的学校都已经将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开设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都开始了创新创业课程的实验[2]。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创业期”。5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3]。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之一[4]。“创新源于实践,始于问题”。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基于问题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模式,该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由教师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及问题学习的引导。因其倡导发现式学习,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思维和解决实际复杂问题能力的特点,正好与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吻合,因此可以将这种教育模式引入到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传统模式的改革和创新[5]。本文以创新教育改革为背景,以数据库课程为基础,结合课程组多年教学一线工作经验,探讨一种基于PBL的项目式教学模式。

1数据库课程

数据库技术课程是一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主要由数据库基本原理、数据库设计和数据库应用技术三个部分组成。而现在的知识越来越显现出跨学科、综合化的趋势,数据库技术课程正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除了涉及数据库原理及基本技术和操作外,还涉及软件工程、程序设计、算法、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势必在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上有所革新,从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方式上寻找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项目实践能力,以胜任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信息技术类课程必须具有时代特征,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内容不能与现实相脱节,需反映学生的知识需求。除此之外,课程讲授还应处理好理论抽象性与现实复杂性的关系,既要系统阐述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又要积极探讨数据库技术实践问题,保持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2基于PBL的数据库课程项目式教学模式

PBL教学模式通常包括问题设计、组建学习小组、确定学习计划与目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交流汇报、评价与反思六个环节。其中问题设计及项目选择至关重要,其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通常,设计的问题要能够引出课程相关概念和原理,且难度适中,选择的项目要具有实用价值,功能完善,且利于学生理解。2.1PBL模式问题的设计针对问题,是PBL学习的起点,也是实施PBL教学的关键。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PBL教学的开展、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兴趣、教学目的[6]。因此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好几个原则:①创设的问题要具有现实意义,考虑多学科交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激发;②问题设计要从教学、考试大纲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③问题要为实践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作引导,将问题按项目实施规模划分为不同级别,给予学生不同时长的解决期;④问题设计应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可调控性;⑤问题解决的途径应具有不确定性和非惟一性,问题答案则相对标准性。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实质围绕如何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教学内容大体分为数据库原理、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数据库运行评估四个阶段。那么,第一阶段问题主要是针对所选信息管理系统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第二阶段问题是如何设计数据库。学生使用多种调查和分析手段,对需求进行分析;第三阶段问题为如何实现数据库的开发。根据需求分析和设计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团队合作学习,开发相应数据库应用系统;第四阶段问题为如何评估所开发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基于第一阶段对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以小组互评方式对开发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进行评估。2.2PBL问题与项目的结合及实施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要通过项目的实现过程,因此实践项目的选取和实施很重要,既要服务于问题、完整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达到问题设计的总体目标,具有整体连续性、系统性;又要符合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强度,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有序性。项目的内容既要融合需掌握的知识点,又要真实、生动、富有启发性,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新性[7]。在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中,可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或比较熟悉的领域,如课程组所任教的物流管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项目会选择以学生专业为背景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酒店信息管理系统,将数据库原理,数据库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编码实现、测试和运行等过程,按照软件生命周期分阶段进行编排。教师事先设计好这些系统,在上课前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在整体上对数据库系统的功能、特点,要学习和完成的任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然后按照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强度,将整个项目进行阶段性模块分割,形成学期教学周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项目实施进度计划.将班级学生分成5-6人组的项目团队,并委以虚拟角色。各项目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选择自己感兴趣或实用性强的领域作为同步实践项目,并按照教学项目范例制订项目实施进度计划。实施项目教学时,按照教学周历和项目进度完成每一个模块或阶段学习任务,而每一阶段又按照PBL模式问题提出、分析、解决和迁移四个步骤。即针对教学项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要求各小组针对自选项目进行问题迁移,并分析和解决问题。当然,教师需按每阶段的难易规模给予小组一节课或一星期,甚至一个月的时间讨论分析,最终解决问题。完成整个项目的学习,学生能以团队方式、以某领域管理者和数据库开发者的多重角色亲身经历项目的实现过程,与单纯的数据库设计相比,背景化的问题使情境更为完善,学生更能把握信息技术与行业需求、技术与经济效益的关系[8]。项目中一般包含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并非独一无二。数据库课程中,实现方法的多样性也决定了答案的多样性。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启发学生课后深入调查,或分阶段进行小组展示交流,以用户和开发者的不同角度互评反思,总结创新。

3结束语

本文以创新教育改革为背景,以数据库技术课程为基础,探讨了以PBL问题为引导的项目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数据库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证明,该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未来就业竞争力。课程组通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已获得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校级项目4项。但因该模式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基础及数据库技术课程,课程类型存在一定的局限,下一步将探讨跨学科跨专业课程中PBL模式与项目的结合教学,希望这一研究能以点带面,对其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也能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将班级学生分成5-6人组的项目团队,并委以虚拟角色。各项目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选择自己感兴趣或实用性强的领域作为同步实践项目,并按照教学项目范例制订项目实施进度计划。实施项目教学时,按照教学周历和项目进度完成每一个模块或阶段学习任务,而每一阶段又按照PBL模式问题提出、分析、解决和迁移四个步骤。即针对教学项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要求各小组针对自选项目进行问题迁移,并分析和解决问题。当然,教师需按每阶段的难易规模给予小组一节课或一星期,甚至一个月的时间讨论分析,最终解决问题。完成整个项目的学习,学生能以团队方式、以某领域管理者和数据库开发者的多重角色亲身经历项目的实现过程,与单纯的数据库设计相比,背景化的问题使情境更为完善,学生更能把握信息技术与行业需求、技术与经济效益的关系[8]。项目中一般包含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并非独一无二。数据库课程中,实现方法的多样性也决定了答案的多样性。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启发学生课后深入调查,或分阶段进行小组展示交流,以用户和开发者的不同角度互评反思,总结创新。

参考文献

[1]刘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11:35-37

[2]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91-94,90

[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5.4.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5.13.

[5]刘小亮,于姗姗,龚爱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J].现代商贸工业,.11:146-147

[6]王斌,郑亚安.浅谈PBL教学模式下问题的设计[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63,136

[7]蔡朝朝,谢岚,李湘.案例法结合PBL教学模式在数据库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4.9(17):66-70

[8]杨成群,高海波,熊芳.PBL方法问题设计的三个关键[J].计算机教育,2016.11:79-82.

作者:曾喜良 冯艳 高海波 宁矿凤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篇13:语文教学论文:课程论视野下的语文知识教学思考

语文教学论文:课程论视野下的语文知识教学思考

语文教学论文:课程论视野下的语文知识教学思考

作者/方红康

(浙江省东阳中学,浙江东阳322100)

语文教育的现状,历来为人所诟病。如今的语文教育在评论者的笔下,近乎到了严重侵害下一代身心健康的程度,这不禁令处在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汗颜不止。汗颜过后是深深的思考,我们的语文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问题的症结又在哪里?该如何寻求突破?

应该说上个世纪的语文教育病得不轻,但更严重的是身在其中的语文教师们却毫不知情,还自我感觉良好地以为“寡人无疾”,因为这场论争是由语文教育界的外围发起的。至于问题的症结,笔者以为并不在语文教学技术层面的落后,因为其他学科诸如数理化政史地等,它们同样是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但并没有遭受发难,何况我们语文教师已经在尝试各种花样翻新的教学形式的突破。如果把教学行为理解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有机组合的话,我们并没在教学形式上出大问题(所谓“训诲型”“传授型”“对话型”,笔者以为这只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而非根本上解决语文教育弊端的症结所在,因为内容决定形式),那么问题只能是出在教学内容上了。

语文的教学内容出了什么问题?笔者为此特意将语文和其他学科进行了一番比较后发现,从课程论角度来打量语文的话,语文其实不符合课程论的理论界定。因为其他学科都有其明确的知识内容指向,其教材中的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堂课都可以找到学习内容的具体落实,而语文则不然。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似乎也导致了我们对语文教学内容指向的模棱两可。我们一直习惯性地以为语文教学就是教教材,教教材就是教教育部门指定的语文课本,而教语文课本当然就是教一篇篇的选文。于是,教语文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被置换为教选文。逻辑推导似乎无懈可击,但问题是:选文就等于教师要教、学生要学的语文知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一、关于语文知识的几个重要概念

皮连生把知识定义为“个人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学习及其组织。被储存于个人内,即为个人知识。通过书本或其他媒介储存于个人外,即为人类知识。广义的知识观已将(狭义的)知识、技能与策略融为一体了”。在前人的基础上,王荣生在其论文中,把语文知识的主体界定为“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并且结合阿普尔的说法,将纳入语文科课程与教学的知识,称为学校语文知识,或者“(狭义)语文知识”,即所谓的“语文基础知识”。韩雪屏在《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一文中,曾将知识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其中,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它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事实或陈述一种观点,因此又称为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用来说明学习者“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主要用于对办事的实际操作,因此也称为操作性知识、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而策略性知识是指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策略,也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这种从性质角度来划分知识的方法,将为本文论述时所采用。

二、语文知识的现状

我们现在传授给学生的语文知识,基本都是陈述性知识,即陈述一些客观事实,然后让学生去记忆、背诵,这样的语文课堂难免就会变成“一言堂”之下的“满堂灌”了。通过对语文知识现状的分析与总结,我们发现现在的学校语文知识呈现以下特征。

(一)知识内容的无序与泛化

1.语文知识如语音、词汇、修辞等,从小学讲到初中,从初中讲到高中,翻来覆去地折腾,美其名日“螺旋式上升”。其实,就是无意义、低水平、低层次的重复。而字词句篇的知识积累一直是处于杂乱无序状态,小学、初中、高中没有明确的梯级分工,尤其缺乏量的积累和质的规定性。

2.没有将语法和修辞等课程知识教学化,只是直接照搬现代汉语知识。

3.新课程标准中没有将知识点细化和具体化,这意味着经验、体验、方法、态度、过程、能力等都可以是知识,这其实是对学校语文知识概念的'模糊不清所致,都是知识其实就是没知识。

(二)知识类型的有限与虚化

1.将语文知识等同于语文基础知识,而语文基础知识基本上只是“字词句篇语修逻常”知识的堆砌,而这些知识主要是静态的封闭的陈述性知识。

2.课程大纲中的语文知识是为课程教材服务的,如“了解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知识”,课本是否能涉及所有应该掌握和识记的经典名家名作?

3.语文知识如“语修逻常”等都只是统领在文法之下,为读文和作文服务,而能够帮助欣赏文章的最新的文学理论知识和如何作文、如何修改的策略性知识一直没有很好地进入语文课程。

4.听说读写的策略性知识缺乏。

三、语文知识的建构

问题的症结已经找到,那么如何突破重围?我的回答是在课程论基础上加快对语文知识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建构。

1.课程内容的建设,首先要有科学的课程目标作为指引,“课程目标不应模糊和笼统,而应具有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特性。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这需要教育部门能够在多元视野下,在对别**语知识教学的规律总结下,制订出适合汉语语言规律与特点的课程目标。

2.语文知识的附着载体可以尝试打破当前单一的选文模式,让选文统属于语文知识,选文无非只是个例子,只要发挥其对语文知识的体现功能即可,让教师从海量的选文中真正得以解放出来。

3.将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课程化。课程内容,课程论研究中一般称为“课程要素”,指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故而所设计的语文知识应该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三者不可偏废。

4.语文教育要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已经得到大家的共识,先贤们建构的涵括语言学的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字学知识;文学的文学史知识、文学理论知识;文章学中的各种体裁的知识;文艺学知识和美学知识等都有助于语文能力的培养。故而,语文知识的构建需要多个学科的共同努力与默契配合。要把文学或者语言学等学界最新的理论与知识,及时转化为学校语文知识。

四、结语

毋庸讳言,当今的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还在严格遵循着语文教学的八字宪法“字词句篇,语修逻常”,亦步亦趋地充当肢解课文的凶手。所谓的语文知识,不外乎是修辞知识,文体知识,以及已经被淡化处理的语法知识,这些东西我们从小学讲到初中,又从初中讲到高中,以不变应万变,学生能不厌烦吗?而数理化的知识学习难度会随着学年的递增而明显递增,从而不断挑战学生接受、理解和消化知识的能力极限,在挑战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智力优越感和智慧充实感。借用马克思的话,他们在解题的过程中,使得自身的本质力量得到了对应物的确证。而这种确证后所带来的成功感,语文课堂却不能给予。因为没有系统的学理性的语文知识可以传授,所以,语文教师只好扮演着政治教师或者历史教师的角色:因为没有明确的知识内容传授,所以只好在教学技术层面开动脑筋,形式花样层出不穷,要么借助炫目的课件,要么把影视作品引进课堂刺激学生视听感官,要么把讲台当舞台超男超女式地一展自己动人的歌喉,但我们折腾了这么久,收获依然甚微,学生对我们乏善可陈的语文课依然没有多少好感,他们的语文素养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提高。

“‘语文教师太难当’,这是不少教师的呼声。难在哪里?一是无‘抓手’。低年级还好,因为有识字教学、写字教学,到高年级尤其是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就大多数教师而言,除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名词解释、段落划分、归纳大意、写作方法之外,几乎无从下手,抱着一本《教参》打天下”。这里的“抓手”说的就是语文知识,对它的建构过程必然是艰辛的,它需要我们理论工作者和教学实践者做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建构的同时,其实也就是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与成熟的过程。让我们每个人都做语文知识建构的实践者,因为这是历史赐给我们这代人的一个重大机遇。

篇14:论高职美术色彩课程中的教学反思论文

论高职美术色彩课程中的教学反思论文

[摘 要] 色彩课程作为高职生的专业课之一,其教学的目标是在熟悉水粉画具的功能性基础上,通过实践性教学掌握色彩的基本理论知识,重点掌握色彩的绘画方法和表现技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系统全面地感知色彩的魅力所在。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课堂的创新以及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能力三个方面谈论色彩课程的反思。

[关 键 词] 色彩;教学理念;教学课堂;多元化能力;反思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高职色彩课程不同于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的教学,它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因此在教学理念上需要作适当的转变。色彩课程要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一些高职生基础知识较薄弱、心理多呈现出自卑等特征。分析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上多采用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方法。

(2)减少课堂中对学生的控制,在授课中多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教学中要做的是去了解学生,为学生营造思考的空间、独立创作的机会,发展其创造性。

(3)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评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真实且具有启迪作用的言语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作品,从而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二、教学课堂的创新

色彩课程中以色彩属性基础知识为例,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寻找、感知、表现色彩,体验不同色彩所表达的心理感觉。回顾上色的属性,什幺是原色、间色以及复色?首先观看春季和冬季两张不同色调的风景,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图片的感受。引出色彩可以丰富情感体验,揭示本节课教学主题。了解色彩在生活中的情感表达,但是不同年龄、性别、经历不一样,对色彩的'心理感觉也不一样。引导学生大胆尝试自己喜欢的色彩,培养学生观察运用色彩的能力。学会通过颜料调配色彩的方法,熟练掌握原色调配间色,并在课程中设置色彩小游戏,进一步使学生了解色彩的情感表现,从视觉层面理解色彩中的情感,再通过教师示范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也从课堂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学习起来也就比较轻松、愉快。但是,在学生创作中也有不足之处,由于颜料的水分控制难道较大,或者多种颜色相调,导致画面过花或脏。

三、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能力

(一)丰富学生的创造力

临摹是色彩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学习绘画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能让学生主动从范本中发现、掌握相应的色彩绘画技法和表达方法,为以后的创作提供很好的参考。同时要求学生将临摹领悟的知识转换为写生的依据。在写生课上,要求每个学生在作品中都要展现出自己对色彩的不同感受。在课堂上教学中注重实践敢于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勇于超越自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将主观情感投入绘画创作中。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色彩课程是一门实践课,授课的最终目的是将色彩理论运用于实际创作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在教室中辅助静物模型加以示范教学。这样也能使学生学到知识,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但是学生普遍表现为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低落,理论和实践相割裂,并且已掌握的相关色彩知识在实际写生中用不上。针对这样的现象,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上课时可将大自然设为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大自然带来的无穷魅力,并将其投射入作品中。在学习中感受色彩带来的乐趣,陶冶学生对大自然美的情感。与学生一起感受自然领悟色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高职美术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色彩基础知识的迁移,加强学生色彩基本功的训练,做好色彩临摹和写生的过渡。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与此同时,我将不断加强色彩理论知识的提升,改进教学方法,做好讲授和示范相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绘画技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培养观察力、创造力、实践能力的同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参考文献:

[1]王中.高等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色彩教学初探[J].美术大观,(10).

[2]张卫军.色彩与创作[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3]万平.色彩教学临摹[M].河南美术出版社,1995.

[4]牛光贵.水粉静物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都市家教,(10).

[5]原继斌.浅议新课改下的初中美术教学[J].新一代,(12).

[6]于卫芹.浅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J].东西南北・观察教育,(7).

篇15:一体化课程教学理论论文

一体化课程教学理论论文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一体化课程体系

1、共同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强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它认为,教学应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结论开始;大力倡导“做中学”和“学中做”;提倡以完整的任务驱动学习者的学习。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一体化课程体系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观点出发,也强调问题教学。例如:一体化课程体系中的课题式教学、顶岗实习教学、工作室制教学、产品教学等方式,都是以某一专业(工种)生产实践中的工艺应用问题进行教学,通过采取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方式方法,教会学生“做中学”和“学中做”。

2、共同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知识和经验的主动构建者。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一体化课程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观主要反映在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3、相同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中要以教师为引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忠实指导者,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一体化课程体系在强调技工院校教师必须实现专业技术理论与专业操作技能一体化的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需要,实现五大转变。即由知识的复制者向知识的构建者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向知识的促进者转变,由知识的独白者向知识的对话者转变,由知识的控制者向知识的引导者转变,由知识的教育者向知识的研究者转变。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与一体化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它是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的、融于各项实践活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对所学专业(工种)内容和工作的环境等有感性的认识,获得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知识,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而是企业、社会和技术工人个人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不仅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也是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之一。

一体化课程体系强调工作行为的整体性。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强调教学内容与某一专业(工种)的整体工作过程、工作行动实现零距离接触,达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的同一性,并要求学生在真实完整的职业情境中,自行确定任务、制订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评估和反馈,实现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这方面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关于“工作行动的整体性”的要求是一致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强调以学生为本,十分重视学生的发展,主要体现三个层面。从教学目标层面上讲,一体化教学既重视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学过程层面上讲,让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式方法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从一体化教学效果层面上讲,一体化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又尊重学生的特殊需要,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见,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诸多内容基本上符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关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要求。一体化课程体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通过采用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教学、合作学习等带有探究性学习性质的方式方法,通过学生自行组织,自我学习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不仅使学生将掌握的专业技能转化为现实产品,提高了其解决生产一线工艺技术问题的能力,而且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这些层面的内容都集中体现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关于“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学习方法”的要求。

作者:孔凡春

单位:吉林省林业技师学院

篇16:课程教学旅游管理论文

课程教学旅游管理论文

1学生:主体发展,重在实践

在摆正师生位置、理顺师生关系的前提下,如何在教学中优化学生主体活动,促使学生发展,是我们须解决好的关键问题。因为,学生在教学中获得发展,主要是通过其主体活动来实现的。学生获得发展,一般落实为其主体结构的完善和丰富,它是主体活动的产物,是活动内化的结果。学生正是通过学习这一特殊的实践活动形式,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不断积累个人经验,扩大自己的认识范围,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认知结构,不断提高活动能力。尤其是在就业指向明确、学习应用性强的职业学院,教师更应注重设计组织好教学活动,引导、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培育他们的职业观念,又促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总结、提高,建构自我认知经验,提升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2教学:积极互动,重在增效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以“广东导游基础知识”教学为例,这是一门地域性、知识性、应用性强,乡土气息浓的课目。如何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学习、参与实践,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技术的平台和挑战、展示、提升自我的舞台,以达到教学效益最大化,是教学设计的聚焦点和创新点[3]。

2.1精讲导引,布置任务

笔者将教师在该课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于“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中的“师傅”(即导师)。在课程一开始先由教师进行导入,对广东全貌进行概述,如广东的历史渊源、发展沿革、地理地貌、粤语的形成、粤菜的产生发展、广东三大民系形成及特点等,首先让学生对广东这个自身成长的大环境有全面、整体的了解,引导学生逐渐进入学习状态并引发学习兴趣、热情。根据学生大都来自于广东各地,而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又旨在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广东的地理概貌、历史概况、旅游资源、特色民俗、饮食文化、建筑艺术等的实际情况,笔者要求学生们原则上按家乡所在地级市,分别组队学习担任“宣传大使”,分头准备,届时集中在课堂上,以组为单位,根据课程目标,讲述自己家乡的相关知识,交流展示,共享学习成果。课时分别由各组成员自编、自导、自演,设计并展现出风格形式各异、充满新意和创造性的城市介绍,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渊源、旅游资源、特色民俗文化进行全面的展示介绍。

2.2小组学研,充分准备

全体学生按照老师要求,通力合作,兴致勃勃地投入“自编、自导、自演”的准备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2.1组建小组按生源所在地或籍贯归属进行划分,来自相同专业、不同班级但来源地相同的`学生组成一支支团队,或三五人、或八九人一组。各组经自由推荐或毛遂自荐并民主评议后产生一名组长,由组长负责组织协调组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并及时向授课教师汇报有关活动情况,保持密切联系。由于各组学生都来自同一地区,很容易相互认识、熟悉并产生亲切、认同感,从而较快地形成攻坚克难、共同完成任务的凝聚力。

2.2.2学习研讨在组长带领下,各组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共同学习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并结合原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酝酿讨论各组供“大课堂”学习交流的集体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团队自主学习研讨,犹如开展一场头脑风暴,学生们的思维都异常活跃,纷纷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方位,大胆地展开想象,尽可能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提出独创性的想法,并畅所欲言,交流碰撞,对作品内容和形式提出意见、建议。在此过程中,教师统一要求,坚持不对任何设想作终极性评价的原则,既不简单肯定,也不草率否定某个设想,以不影响自由畅想、充分讨论的良好氛围,对创造性思维产生束缚抑制作用[4]。各组在汇集诸多建议的基础上,再让组员反复切磋筛选,最终确定本组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2.2.3角色分工头脑风暴结束后,各组由组长牵头,根据作品内容、表现形式,对全体组员进行分工,各尽所能,各负其责。如有的策划文案,有的制作PPT,有的制作道具,而拟参与课堂交流的学生,则根据各自角色的要求,抓紧熟悉关于本地区旅游资源、景点景区、民风民俗、人文历史等各方面的内容,作好演示准备。

2.2.4全员演练当各方面基本准备就绪后,即通过排演合练对作品进行“组装调试”,促使大家不断加深理解内容,各环节间进行磨合,协调理顺角色间配合的关系,同时在此过程中对内容、形式不断进行修改完善、查漏补缺,并寻找作品闪光点进行放大凸显。

2.3交流共享,相得益彰

当准备工作完全就绪,一个凝聚师生心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作就可以正式登上“大雅之堂”了。在一堂课两个课时共90分钟的时间里,每堂课展示一个地级市作品,课程教学方式以小组作品展示、自我小结,与评委学生点评和教师总结相结合。

2.3.1小组自我介绍及作品概述(5分钟)在小组自我介绍及作品内容简介的短短5分钟里,让各组员“精彩亮相、闪亮登场”,组长则以诙谐而精练的话语概述作品,使全体学生在上课的第一时间即被吸引,大家饶有兴致地期盼到底该作品会如何展现在面前,课堂学习的氛围即刻被“点燃”。

2.3.2小组演示作品(40分钟)在最关键的课程作品展示环节,各小组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作品纷纷出台:模拟情景剧、角色扮演、小品、相声、知识问答、互动游戏……新颖、奇特、充满想象力的表现形式,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口头和肢体语言,将满堂学生深深吸引,不仅认真看、听,还时而参与互动。相关职业理论知识自然而然融合渗透在作品里,寓教与学于无穷乐趣中。

2.3.3组长小结及学生评委点评(25分钟)作品展示完毕后,先由当堂展示组组长作一小结,介绍本组对作品内容要领的理解及准备、展示过程的经验教训、自我评价等。随后,当天参与作品打分的8位随机被挑选出来的评委学生,依次上台点评,谈观感、体会,提意见、建议,既激励、帮助展示的同学,也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既提升了自身胆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大家学习交流、共同提高。

2.3.4教师点评、补充教学并小结(20分钟)第二节课的后半段时间,则由任课教师对当天的作品展示及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围绕课程目标,就作品内容和形式及所达效果发表见解,还对作品内容中尚未提及和表述的课程相关章节内容进行补充教学,使同学们更全面地了解作品所涉及地区的旅游知识,并强化对当天学习课程主要内容和知识点的理解把握。同时,提示下组所演示课程的主题,布置预习任务,让大家不仅熟悉教材相关章节,还记录自己感兴趣或有疑惑的问题,为下次学习做准备[5]。通过近6年共6个年级的旅游管理课程教学方式创新探索与实践,笔者深感经教师精心预设、策划,引导、指导,并适时适地灵活采用情景式、体验式、模拟、案例、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加强与学生互学互动、沟通交流,将学生学习由正规课时向课前课后延伸的教学,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由单一教科书向更多更广的内容延伸,可大为拓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空和领域,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发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十分有利于促使他们增强学习兴趣、欲望、动力和主动性、积极性,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所学职业的情感,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社交能力、沟通技巧和团队组织协调、合作能力,增强动手、实践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等,从而使教学效果、效益明显提高[6]。本着“育人为本”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为培养更多能适应旅游行业发展需要,熟练掌握现代经营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技能的中高级旅游实用性专门人才,教师有必要不断探索相关职业课程教学的新特点、新规律、新内容、新方式、新手段等,促使学生不断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未来旅游行业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篇17:机械设计学课程教学探究论文

机械设计学课程教学探究论文

1功能原理设计之教学实践

“功能”是机器的灵魂。功能原理设计的重点在于提出有创新的构思,是对后续的产品设计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工作,使机器的品质发生根本性和革命性的变化。好的功能原理设计既应该有创新构思,同时,又应周全考虑其市场的竞争潜力,脱离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盲目创新是死路一条、没有任何意义的。“综合”是功能原理设计的良策。“综合”是不可能有现存的、任何约定方法的;即:不可能只需按某种“方法”去做,就可以寻找到好的解法;功能原理设计的问题往往是有多解的问题,既不可能只有唯一解,也不可能绝对无解。这是如何教与如何学的难点所在。广义功能原理设计的思想引入学习中。千百年来人们洗衣都是靠手工搓,擦板擦、刷子刷,更原始的方法是用棒打或脚踩。洗衣的目的是解决附着在衣物表面的污垢脱落问题。为了分离污垢和衣物物料,可以设计多种功能原理来实现,搅拌式洗衣机就是常见的解决方案:即在洗衣筒中心装上一竖直的立轴,在其轴上部靠筒底处安置摆动翼,由传动机构带动,使它周期地正反向转动,使水流和皂液能与衣物不断相互摩擦、碰撞冲击、翻搅等,这样就能达到洗涤的目的。人们总希望洗衣机的功能越全越好,后来又出现了集洗涤、漂洗和脱水功能于一身的全自动洗衣机。近年来,洗衣机家族越来越庞大,种类越来越多,新出现的洗衣机有:冷沸腾洗衣机(绿色环保,不需要洗涤剂)、烘干洗衣机、电磁洗衣机、气流洗衣机、仿生搓板式洗衣机、模糊逻辑洗衣机等。这些都是广义功能原理的设计成果。在打印机的打字功能发展的历史上,原来的纯机械式打字机由于受惯性作用的约束而难以提高打字速度,一开始人们只从纯机械的角度来解决问题,于是出现了字球式打字功能原理和菊花瓣式字盘打字功能原理的打字机;这两种纯机械式的打字功能原理在提高打字速度方面的'潜力是很有限的。其后出现了针式打印功能原理的打字机,这种针式打印功能原理引进了电磁对针的控制,基本还是纯机械的,但是它却是作为一种纯机械向广义物理效应过渡的类型,因为它打破了字头打印方式的局限而采用了点阵方式,这就为随后的喷墨打印和激光打印开辟了成功的途径。喷墨打印和激光打印则是典型的广义物理效应的应用。打印机的发展历史很好地证明了广义功能原理以及广义设计学思想的成功运用。

2案例教学实践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颇具绩效。在机械设计过程中,实用化设计是在功能原理的基础上,将原理方案进行结构化、转化为实体,使原理构思一步一步地转化为有实用价值的实体机械产品,达到实用的目的要求。对于机械产品来说,工作原理确定后,首先要进行工艺动作构思和分解,初步拟定各执行构件大动作和各动作的相互协调关系,即进行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和机械简图设计。总体布局的原则主要有:(1)有利于功能的实现;(2)结构紧凑;(3)动力传递路线力求简短、直接、提高传动效率;(4)各零、部件的位置安排布局应该方便拆卸、装配、调整、维修等,提供高度可靠的安全保护。总体布局此时引入案例教学恰到好处。如轮式装载机、开式压力机的案例。轮式装载机的总体布局为水平方向,工作头在前部、发动机在后部、中间是司机室,布局非常合理,有利于提高作业稳定性、有利于作业准确、有利于安全生产。而开式压力机则为垂直上下的总体布局形式,该机的动力布置在上部,下部有机身和工作台,便于操作,整机的稳定性好,方便冲压成型作业。在机械运动协调设计方面,不同行业的作业机械大有不同。如起重机械广泛应用于企业、港口码头、建筑工地等;起重机械不仅可以作为典型的辅助生产设备,完成原料、半成品、制成品的装卸搬运作业,还可以完成机电设备的安装、维修等,而且也是一些流程作业(如钢铁冶金生产)中的必需关键重点设备;而起重机械一般由四大机构(起升机构、变幅机构、运行机构、回转机构)、金属结构、动力设备等组成;四个独立的机构只能采用“集中控制、分散驱动”的设计。而在比较小型的机器设备中,如点钞机、家用缝纫机、蜂窝煤成型机等,一般均采用“集中驱动、分散控制”的设计,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分配轴设计。

3商品化设计教学实践

竞争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也是促进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源泉,机械设计要提出创新构思并使之迅速转变为有竞争力的产品,要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和生命力。检验设计成功的唯一标准是市场。设计的产品进入商品市场:(1)首先给人以直觉印象的就是其外观造型和色调。普遍心理选择是先入为主。在市场经济的竞争背景下,某商品的外观一旦被看得“入眼”,极大可能地通过“预选”、获得参加“决赛”的资格。如林林种种的各色轿车和城市SUV,均有各自的拥磅者和消费群。(2)要使设计的产品胜于其它,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就要力求做到“价廉、物美”。价廉必须降低成本;物美必须保证质量和优越的性能,就要运用“价值工程原理”进行价值优化设计。(3)产品的通用性是现代产品不可忽视的问题。为缩短设计周期,使设计的产品以高速度、高质量、多品种去参与竞争,产品的结构件和组合件要实现三化: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4)适用性是争取用户的重要手段,可以拓宽面向,考虑一机多用和具备多功能,更新产品以满足市场不同需求。(5)绿色环保的要求、可回收设计,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的机械产品。以前的机械设计教学不太重视机械产品的实用化、商品化,现在尤其应该改变这种固有的观念,要让学生懂得功能原理设计、实用化设计、商品化设计都是同样重要的。

4结束语

工程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教育,设计和科学研究这两者的基本区别在于设计是“创造(Innovation)”,而科学研究则是“发现(Discovery)”,设计教育是贯彻创造性教育的最理想的阵地,过去的设计教育在创造性培养方面几乎没有注意,以至使我国目前很多企业几乎难以适应当前急需研发有市场竞争力产品的任务。机械设计学结合案例教学,极大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全局观念逐渐得到锻炼和升华,为未来的机械设计工程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18:物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物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摘要:物业管理作为服务行业,要求物业管理从业者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实现毕业与就业的对接,校企合作成为一种常见的模式。本文从校企合作的意义、校企合作的常见模式、物业管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优化实践教学的方法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物业管理;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于开设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并与锦州市古塔区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下设了一门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14级毕业生的毕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物业管理行业的从业热情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然而,相对于学生的从业热情,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要求物业管理从业者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实现毕业与就业的对接,就要求我们必须高效的利用开设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的一年时间和第三学年的顶岗实践这两年的时间。

一、校区合作对于人才选用和培养的意义

1.高职院校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在于满足和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要求。这一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不能是单纯的封闭式课堂教育,它的办学机制应是对社会开放的,它的教学活动应是与社会对接的。因此,必须变专业教育为岗位教育,变课堂教学为开放性教学,进而实现专业与就业的对接,以形成一个行业的良性循环为目标。与古塔区政府的合作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十分优异的开放性教学平台,为我们提供各种实践场所与机会。保证了教学的多样性和实效性。2.从目前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来源看,在校期间学习过物业管理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从业人员的比例只占有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从原来的房管部门分化出来或是其它服务行业转型过来的。这就造成我国物业管理市场整体人员素质偏低的局面。很多时候企业在进行人才选择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人才是否经过专业的物业管理培训,所以无论是在服务等级还是在服务意识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了解决当今物业管理的一些问题,就务必从源头抓起,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二、目前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常用模式

1.邀请行业专家来校授课。学校邀请行业专家来校授课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一种模式,这种合作主要靠学校牵头,但由于物业管理企业工作人员的时间和薪金的限制,往往不能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2.与物业管理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在与物业管理企业合作的众多的方案当中,与物管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是一项值得长远考虑和发展下去的方案。我国目前的物业管理市场需求量很大,对于人才的渴求很旺盛,从国家发展规划方向可以看出新时期的物业管理将与宜居城市建设、文明城市创建、居民幸福指数提升休戚相关,而且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果校方能够与物管企业建立好友好的合作,物管企业愿意为在校生提供一个锻炼发展的平台,就能让学生处于一个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当然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主动寻求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的一厢情愿,有的企业认为解决学生培养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有的企业并没有建立人才储备库的长远眼光,对于让学生来企业实习兴趣不大;还有的企业不愿意接纳大学生实习,怕影响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在物管企业实习的时候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学生认为到企业实习是服从学校的安排,并非个人的意愿,在企业实习期间表现的十分被动,给企业造成一定的负担,进而影响校企合作的成效。3.订单培养。订单培养在现在的社会当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企业深入到学校内部进行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一般情况下由企业向学校下达培训订单,学校根据企业订单的目的与要求安排课程,按照订单企业的人才要求标准进行培训。但是物业管理毕竟是第三产业,大多数的物业管理公司下达的订单数量少且时间不固定,这样就会造成学校的支出成本较高,综合多方面考虑,这种方式在现如今的校企中运用并不广泛。

三、目前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学时安排和内容构成不太合理。和理论课配套的实践课程时间短,物业管理是一门对实践操作要求很高的行业,但和理论课衔接的实践课程往往只有两周左右的时间,在两周之内实现所有知识面全覆盖是很难的,即便覆盖了,有些内容也只能流于表面,学生不能很好的从实践中印证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在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安排学生到物业管理企业实习,主要根据行业岗位的要求开展课程模块设置。但是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程所学的实践知识却没有安排实践模块,使得一些专业知识被弱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缺乏连贯性,实践教学内容构成不合理。2.实践考核成绩很难实现公平。实践环节主要依据学生的表现给与成绩评定,而无法像理论课程那样通过严格的标准化答案来确定学生的真实水平,无法量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每位实践指导老师的考核风格和方式不一致,这样造成考核成绩缺乏一定的真实性,无法做到全面公平合理。3.实践环节中学校有时会监管不到位。实践环节学生按照岗位不同分散实习,这样实践指导教师很难做到对学生的全面监管,对于有些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的处理解决。4.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不够。专业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在经过三年的学习后除了要取得大专学历证书外,还要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就需要我们将国家相关的物业管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列入正式的教学课程,如取得物业管理师证书、智能楼宇管理员证书等。但目前的实践教学中,针对物业资格相关证书的实践内容强化强度不够。

四、优化物业管理实践教学的方法

通过与古塔区政府的合作,我们得以和古塔区辖区内的物业管理企业更顺利的接洽合作。1.寻求更加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而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想要达到“双赢”的效果,就要以市场的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校企联合制定培养计划。由学校制定培养方案和公共基础课程,然后再和合作的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模块课程。在学生在校完成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可以在最后一学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企双方增加互动。校企合作不是学校负责课堂教学,企业负责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那么简单,整个过程中不能缺少相应的沟通和了解。双方应定期沟通,对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修订,明确双方的责任,并共同承担责任。想让校企合作的成果丰硕,学生的表现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就成为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实习期间学生能否取的报酬无疑是影响学生积极性的一个因素,所以我们可以考虑给予学生适当的报酬来激励学生更好地实践学习。2.加强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可以在相关证书考试前安排一至两周的强化训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证书的通过率,还可以让学生目的更明确的强化某种技能的学习。实践教学体系应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起来,兼顾相关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和要求,开设对应的实操内容。使学生在大学毕业后能够具备取得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济、物业管理等方面的证书的能力。3.加强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物业管理工作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我们的教师也要具备行业工作能力,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定义不能浮于表面,应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锻炼,学习行业前沿知识,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了解物业市场的变化,从而能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指导时有的放矢,传递学生最前沿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正确的了解物业管理行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无论是任何企业还是任何个人,都在寻找着适合自身长远发展的目标。作为学校希望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出更适合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体系,提供更好的就业平台。作为物业管理企业,他们希望能够聘用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的高质量毕业生。双方的共同需求使校企合作成为必然。因此高职院校务必探寻出一种能够使的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方案。这种双赢的方案要使校方能够达到对学生进行多种培养和训练的目的,对于物业管理企业方同样有着更大的经济利益和吸引力的诱惑。

参考文献:

[1]赵静.对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J].现代物业新建设,第14卷第3期.

[2]宋立秋.物业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研究[J].华章,(34).

[3]刘翔.美国高校物业设施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2).

篇19:数控加工课程教学论文

数控加工作为中职院校一门综合性课程,其课程主体内容涉及到计算机科学、机械制图、材料科学等,在教学过程中难度较大,学生单纯的听从教师的讲解很难收获到有价值的东西,而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灵活性较强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数控加工课程中应用能够发挥较强的效果。在数控加工教学过程中采取合作学习的策略,要从教学方法入手,灵活的调整合作学习的方向,在实训操作、设备操作的学习上,要最大程度的贯彻合作学习的优点,使得学生们能够充分掌握数控加工的技能。本文分析了合作学习的优点以及在数控加工课程中的应用。

1合作学习在数控加工课程中的应用

1.1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在数控加工课程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再结合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比如在一个机械加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机械加工的过程中分为几个主体模块,让学生们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为每一个小组分配一个零件的加工探究任务。教师在学生开始合作学习完成任务之前,讲解零件加工的基础方法并规范加工操作,然后学生开始完成任务,每个小组之间的任务不一样,还能够形成一种竞争的效果,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任务,就必须去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集思广益,去探究一种最为合适的方法,大家各抒己见,经过初步的探讨后去进行实际的加工,加工过程中需要操纵机械的话,小组内又可以分配成员去操控或是监督操作机械的过程,通过合作来完成零件的加工。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指出不足之处并表扬其优点,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能够充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1.2合作学习运用时机的把握。在数控加工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并不是全过程去采用,教师必须负责基础知识的传授,保证基本技能的正确性,在学习进一步的数控加工技巧的过程中,应该灵活的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当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碰到难题时,学生会产生许多的想法,对于自己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有信心但却难以得到想要的结果,这个时候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沟通想法,会渴望与他人交流思想,这个时候采用合作学习,有利于新的想法的产生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当学生对于一个问题发生分歧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也十分适合,学生对于问题分歧,能够成为他们去探究、去学习的一种动力,学习小组之间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正确,会尽力去思考,在这种思想交流、碰撞的过程中,能够使得学生对于知识掌握更加深刻,同时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提升。1.3同伴辅导法。同伴辅导法,是合作学习中一个很灵活的方式,两个人为小组的合作学习,往往具有很高的效率。在操作机械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的同伴辅导法,由于数控加工有些机械的操作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但是这个技巧的掌握却比较困难,有些学生能够一下子掌握,但有些学生却很难去把握住,这个时候采用同伴辅导法,让已经掌握的同学去在一旁给予一定的指导,能够使得学习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2数控加工中应用合作学习的意义

2.1培养合作精神。在现代化职业教育过程中,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求能够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更多是要具备较强的个人综合素质,而合作精神的培养,是现代化人才的一个优秀品质。在数控加工教学过程中应用合作学习,同学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几个人分为一个小组,面对数控加工的理论问题和操作问题,学生们可以自由分工,分别进行分析,当碰到困难时,学生们又可以齐心协力去共同的解决。例如在零件图纸分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会使用到工艺卡、刀具卡,这时候进行小组分工,由小组长带领下,对于一个零件图纸进行分析,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给出各自的评估方案,然后统一开始对每个方案进行评价,当碰到零件图纸分析中较为复杂的部分,教师可以在这时候进行基础的讲解,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探究得到更深的知识。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合作的过程中完成对于知识的掌握,相较于传统课程还能够更加的轻松愉快,同时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碰到困难的时候能够想到利用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这就使得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了充分的提高。2.2提高交往能力。在当前社会发展下,对于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往往成功的人就具有较高的社会交往能力,在中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于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而合作学习是培养社交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在数控加工的课程中应用合作学习的模式,学生首先就要进行分组,在分组的过程中就能够促进学生们主动去与他人交流,当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又可以通过解决数控加工的重难点问题进行进一步交流,彼此之间互相学习,长此以往,不但能够使得团队之间的合作精神得到提高,还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使得的学生的社交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2.3增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现代化人才培养中最为重要是一个品质,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极为有必要的。在数控加工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们在学习数控加工知识的过程中成为了探究知识的主体,教师只发挥解惑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教授学生比较基础的知识并告诉学生探究的大体方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去探究数控加工的知识,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到相关知识技能并加以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的在学习中找到喜悦感,这种发现的感觉,是学生对于创新能力的进一步认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增强的创新的精神。合作学习的模式下,对于学习的内容没有过于标准的答案,学生们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去看看别人的想法与自己的区别,去完善自己的想法而且还能产生更多的想法,这就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结论

数控加工的教学内容虽然较为复杂,但是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就能够使得学生们在探究探索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使得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在现代化职业教育过程中,合作学习的优势是极大的,教师应该学会去更加灵活的应用。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选题推荐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

法学论文题目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选题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

教学论文的题目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课程教学论论文
《课程教学论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课程教学论论文(共19篇)】相关文章:

关于拼音教学的论文题目2022-05-06

英语专业教学论文题目2023-04-29

德育教学论文题目2024-02-15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5-25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题目2022-05-06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2024-01-07

硕士论文选题攻略2023-05-10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题目2022-11-06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论文2024-02-01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论文题目202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