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的几种农民形象的塑造((共7篇))由网友“阿鸭”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鲁迅小说中的几种农民形象的塑造,供大家阅读。
篇1:鲁迅小说中的几种农民形象的塑造
鲁迅小说中的几种农民形象的塑造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出了大量迥异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农民形象,利用多种农民形象的塑造,为读者再现出当时中国农村的现状。鲁迅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唤醒农民的觉醒意识,让农民走上新的人生道路,农民形象的塑造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
一、被漠视的底层农民――阿Q
鲁迅笔下的阿Q有着农民的愚蠢和质朴,但是也沾染了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鲁迅刻画阿Q这一形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深刻揭示出国民的弱点。阿Q是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受尽了社会的压迫,在地主阶级的眼里,阿Q不是人,而是一个可以随时呼来换取的牲口。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阿Q一无所有,只能够依靠苦力来生存,他没有个人意识,但是,最令人痛心的就是他自轻自贱和麻木不仁的安慰方式,甚至有欺负弱者来发泄自己的内心,面对自己的遭遇,阿Q选择用“精神胜利法”来麻木自己,在精神胜利法无法奏效时,他就选择用欺负小尼姑的方式来发泄转移。在这种社会中,阿Q是没有出路的,鲁迅对这一形象的塑造为读者揭露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真相,表达出了社会衰败的主要原因。
二、梦想破灭的农民形象――闰土
闰土是《故乡》中的人物形象,这部小说表达了外国入侵背景下农民蒙受的苦难,闰土在经过了多年的时光后,出现了惊人的变化,他的脸上刻上了深刻的皱纹,手变得干裂、僵硬,完全没有了童年的风采,生活的压力摧残着闰土的灵魂。见了阔别多年的好友“我”,闰土虽然表现出欢喜、凄凉的神情,但是也只是动着嘴唇,没有做声……这个经历了苦难的农民已经将童年真诚的友谊与阶级观念对立起来,这不仅污染了闰土的灵魂,也影响了人和人之间的平等性。《故乡》这部小说深刻的表现出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凋零与农民的生活现状,并对造成这一悲惨现实的社会因素进行了控诉,希望被害者可以及时醒悟,过上自己的新生活。
三、失去了希望的农村女性――祥林嫂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但是却并未结束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尤其是劳动妇女的生活,更加的悲惨,而祥林嫂便是其中的代表。祥林嫂的一生非常的不幸,在新寡后,祥林嫂由于不忍婆婆的再三虐待,逃到鲁四爷家中做工,希望凭借自己来过上安定的生活,但是祥林嫂的悲惨生活并未由此结束,不久后便被婆婆绑回去卖给了贺老六,然而当时的农村妇女社会非常的低下,祥林嫂没有反抗资本,只能够向命运屈服。后来,祥林嫂再次经历了婚姻的悲痛,饱受折磨,但是,整个鲁镇并没有人真正的关心祥林嫂,她成为了大家嘲笑的对象,这种种的一切都将祥林嫂推入了万丈深渊。柳妈等人的'愚昧无知,不断加深祥林嫂的悲剧,封建思想就是这样一点一点侵蚀她对于生活的希望与憧憬。婆婆强迫她改嫁,大伯抢走了她的房子,所谓的族权、夫权,这所有的一切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祥林嫂身处其中,无处可逃。她不仅生前命运悲惨,还要怀着恐惧走向死亡,死亡对于她而言不是一切痛苦的结束,而是另一种痛苦命运的开始,这又是何其的不幸与悲哀!
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她自身的悲剧,也是旧社会广大劳动妇女的悲剧,虽然她们曾经试图抗争,但是却无济于事,要真正让农村妇女翻身,必须要推翻这种吃人的封建制度,建立起真正的新社会。
四、麻木不仁的农民形象――华老栓
华老栓这一形象与闰土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人生病时,药能够祛除病痛,但是却有将人血馒头当成救命的良药。鲁迅不仅仅是想通过《药》来讲述人血馒头的故事,而是为了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启示。香喷喷的“馒头”使人得以温饱,血腥的“人血”却可怕得令人不寒而栗。华老栓为了救他的孩子,迷信这种馒头是救命的仙丹,不惜花许多的银子,在茶馆中卖力工作,为的就是为儿子买来仙丹馒头,这是一种何等伟大而无奈的父爱。这体现了当时人民的愚昧,无知、亲情与现实之间的无奈。
鲁迅笔下的农民均以悲剧命运告终,作者刻画这些悲剧人物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病苦,引起大众的注意。他如实地描写了旧社会的丑恶、罪恶和病根,站在人道主义和启蒙主义的立场上,深刻暴露与批判了封建的旧社会,对人民群众尤其对广大农民的生活命运给予了深切的关注,警示了民众的麻木,批判了旧思想、旧道德,凝聚着对中国命运、出路的深沉思考。
篇2:浅谈鲁迅塑造的形象与其本人性格
浅谈鲁迅塑造的形象与其本人性格
提起鲁迅,人们的第一感觉往往就是严肃和沉重。在我看来,这是受了政治宣传的影响,是一种误会。
诚然,鲁迅的小说杂文都有一种使命感,是呐喊。但鲁迅并未总是用凝重的,一本正经的笔法去表达,而是不乏以轻驭重,以喜剧的笔法来写悲剧,通过悲喜交叉的描述,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其严肃的内涵。
譬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单是名字起得就惹人发笑,其举止则更是令人捧腹,这让读者在捧读这本书的时候,无不觉得好玩儿轻松,以至当我们从头至尾读完这本小说的时候,才领悟到其沉重的一面。
再譬如,鲁迅笔下的阿Q,其“精神胜利法”,诸如自我解嘲,自我陶醉等,无不都是用喜剧的笔法写就的,但从这些戏剧性的描述当中,读者领悟到的'却是阿Q的自甘轻贱,自甘受辱的憋屈和奴性!
显然,鲁迅并非总是一本正经的,其作品也并非总是让人觉得那么严肃和沉重,实际上,鲁迅有举重若轻的本领,他的作品既有重的一面也有轻的一面,兼而有之,兼收并蓄,且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生活中的鲁迅呢,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其中一个是这样的: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篇3:在职场中如何塑造个人形象
在职场中如何塑造个人形象
在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里,我们不断地提升并超越过去、不断卸下从前的自我,顺着新生的喜好与愿望,推出自己的新面貌。在人生这个“舞台”上,每个人都是演员,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调整自我形象,希望在担当的角色上,演出一场淋漓尽致、尽其在我的生命戏码。
在家里当好儿女、在学校当好学生、进入职场后建构自己的“专业形象”,都成为理所当然的事。
上班族针对职场环境的要求、标准、期许,一方面收敛自己违逆冲犯的想法,一方面强化自己不足的能力,让自我的“形象”,也就是形貌、作为、心态,与他人对我的“印象”,融合成为自信心的泉源,进而让自己成为服务机构所倚重的要角。这便是构建职场中“专业形象”的动机。
不断地更新自我期望,在职场里努力完善个人的“专业形象”,是上班族基本的职业道德。 反之,一个人若无法在工作上表现称职,很可能拖累组织或同事,他的“形象”也会因此被归类为“不值一提”、“普通一般”或“可有可无”之材。一旦不利的印象形成,他要在职场出头的机会就会变得微乎其微。因此,维护自己在职场上的“专业形象”是每个上班族必修的功课。
如何发觉自我“形象”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帮助大家更认识自己、发觉自我“形象”!
请先决定你比较喜欢植物或是动物,只能择一。顺着这条思路,在纸上写出三种你喜欢的物种,喜欢植物的就写下三种最喜欢的植物,喜欢动物的就写下三种最喜欢的动物。接着,请分别针对你喜欢的每种植物、或动物,写出你最中意它的三个特性、或主要缘由。你必须总计写下三个物种、九个喜欢的特性或缘由,而且这些特性或缘由彼此不能重复。
在这个游戏里,每一个你喜欢的物种,都代表了一套你自己认知的形象,这形象的特征,就是你列举的每一个物种的特性或缘由。这游戏的答案没有是非对错,所举的例子纯粹是帮助大家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很有弹性地创造自己多重的形象,而每个形象都蕴含了自己最喜欢的特质。这个游戏的解读如下:
(1) 第一个物种代表你自以为的形象,是你最期望的特质;
(2) 第二个物种代表你所认知到他人眼中你的形象;
(3) 第三个物种代表你深层的形象,也许自己日常都没觉察到。
解读的时候,请参考以下几点说明:
任何答案都是对的,选择植物或动物无妨,只是方便大家发想。
先后次序反映不同层次的形象;直觉反应的顺序,代表的意义也有差异。
三个物种性质近似者,你的形象特质可能较一致,例如动物类多选家畜、禽类,或同属肉食、杂食类,植物多属常绿型、或是花草类。相对的,所选择的三项若掺杂着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海里游的,或是兼有深山的参天乔木,同时又有柔弱花朵者,可能暗示,你目前的形象尚未定型,还在积极探索。
由于是针对“最喜欢”作答,我们可以延伸解释,每个人所认为的自我形象都没有负面特质。这个设计在鼓励大家看待正向形象的建构方向,追求自己的言行举止尽可能不掺杂自己不喜欢的特质。
每个物种除了你喜爱的特性外,还有一些隐性的寓意,也是值得参考的;譬如玫瑰、仙人掌有刺,暗示形象内含防卫力,老虎、猫有爪子,暗示自己具有伤害的能力;物种有香气,可能暗示有影响力…等等。
举两个实例,更容易理解。
先举个例子,有个人喜欢植物,他选择三个物种代表:
梅花:寒中美景、清新脱俗、漂亮 (自我的形象是:清新脱俗、漂亮,是美丽的形貌)
油桐花:漂亮、酷暑中盛开、壮丽 (别人对自己的印象是漂亮、夏天最茂盛、壮丽)
仙人掌:独特外型、生存力强、多样 (认为自己独特外型、生存力强、多样多采多姿)
我解读这三种植物都是生命力强的植物,此人应知道自己毅力强,而且重视自己外貌漂亮,有耐性,他在第三位用仙人掌,也说明是懂得防护自己的人,很有意思!
再来的例子,有个人喜欢动物,他选择的物种与代表性为:
狼:锐利、沉着、孤独 (自我形象是狼,有锐利、沉着,与孤独的特质)
猪:流畅、优雅、群体行动 (旁人对他的印象是流畅,可能他身型较圆润,不是有棱有角、瘦骨嶙峋的;旁人也认为他风度翩翩,很合群)
熊:有力、有霸气、稳定 (自己内里其实是有力、有霸气、稳定度高)
这个人外在形象既合群又有风度,与他的自我形象,及内心企求被看重的特质,似乎有些距离。他排在第一与第三位的狼与熊,都有爪子而且比较有野性,暗示他潜在的兽性与侵略性,相对于旁人以为他的优雅与合群,难免有纠结吧。
这个游戏很容易就能看出眼下的自我形象、他人眼中对我的印象,以及我心中内里隐藏的形象。第一与第三个形象反映的都是自己,但是深度有别,较深的一层直觉探索较久、较晚冒上心来,也是较深层的自我。
我们需要知道他人眼中的“我”的形象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经常配合身边重要的人的期望,以之调整我们的形象,希望保持这份珍贵的关系。
人的“形象”,是由不同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建构而成;包括;
(1)我所认为的我的样子,
(2)我所看到的我的人格个性,
(3)我所觉得的我是什么样的人,
(4)我相信,他人眼中的我是怎么样的人,
(5)我喜欢自己到什么程度?我认为他人对我喜欢到什么程度?
(6)我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如何?
这六个问题,都是以“我”为立足点,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与觉察的专注度,也是对自我的意义或价值的认定。一般人所谓的“自我形象”,大抵就是在这个范围内。若改变这六个问题的问法如下,我们对于自己形象的认识,又会有新的发现:
(1) 【我为什么会有】我所认为的我的样子,
(2) 【我为什么会有】我所看到的我的人格个性,
(3) 【我为什么会有】我所觉得的我是什么样的人,
(4) 【我为什么会觉得】我相信,他人眼中的我是怎么样的人,
(5) 【我为什么会觉得】我喜欢自己到什么程度?我认为他人对我喜欢到什么程度?
(6) 【我为什么会有】我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如何?
我们用了两套问题,得出两套“我”的形象,表里层次有别。我们可以再换套题目继续问,像剥洋葱似的,将这游戏一直玩下去,每一套答案都会发掘出另一层次的我;每一套答案都会建构出另一层次的我的形象;层层下探地练习,最终会明白,我的“形象”其实是自己经年累月堆栈后所形塑出的结果。
篇4: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
鲁迅的二十五篇现实小说中,有三分之一多是以反映妇女悲苦生活和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内容的。塑造了诸如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活生生的妇女形象。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几位女性形象共性和个性的分析,从中领略那个时代女性不断挣脱身外的枷锁和内心桎梏的悲壮历程,去感受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种种罪恶的强烈控诉,和对女性的同情。探索悲剧故事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处于时代前沿阵地上的知识分子对封建营垒发动了猛烈的攻击。鲁迅是这一时期文化战线上的主将,作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小说家,其笔触最为深刻。从《狂人日记》开始,陆续发表大量作品,塑造出众多的典型人物。但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可能不如男性形象更丰富。因为一提起鲁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阿Q、狂人、藤野先生、孔乙己、闰土等。但仔细梳理,我们依然能够深刻的感觉到,鲁迅小说中众多女性的“国民性”特征。他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显示了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高瞻远瞩。
一. 小说中女性的共性和个性分析
鲁迅在农村生活过,对农村生活是熟悉的。农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残存时间最长,封建意识影响最强烈的地带。农村妇女更是封建社会的最底层。她们的悲惨命运引起了鲁迅的深切关注。比如《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离婚》中的爱姑。但是,更集中更深刻地揭露封建势力对农村妇女欺压和迫害的是《祝福》中的祥林嫂。作者把祥林嫂放在更复杂的社会关系里,为典型的农村妇女悲剧命运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她的遭遇充满了辛酸和血泪。她生活在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包围之中。即使同样受到封建思想麻痹毒害的笃信鬼神的柳妈,也来吓唬她。从他的丧夫、失子到惨死,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四条绳索;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对劳动妇女的束缚和迫害。
五四新文化运动带动了中国知识女性“走出传统的家庭,走进新兴的社会。”①去迎接新思潮。初步确立起“自我观念”,开始勇敢追求人格及婚恋自由.子君正是其中的代表。她是城市知识女性的缩影。由于时代的发展,在子君身上,明显的散发出时代的气息。西方的浪漫主义自由思想对她产生了巨大的撞击,这种撞击使她勇敢的反抗家庭中、社会的束缚。但其对封建势力的反抗终因封建势力过于强大和自身的弱点而宣告失败。她与祥林嫂等人的悲剧内涵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她们的悲剧都是由封建势力造成的。但作为悲剧的具体内涵,她们之间又显示出较大的差异性。
(一) 愚昧麻木的单四嫂子
鲁迅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说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勤劳、善良。从前年守了寡,便遵循着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不在改嫁。她没有什么高深的要求,心中只有她的儿子宝儿。他只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但厄运偏偏降临在穷人身上。宝儿生病了,单四嫂子去求神签、许心愿、吃单方,但病情依然不见好转,于是又抱着侥幸的心理去将希望寄托在庸医小神仙上。最终,宝儿死了,她的唯一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她张大眼睛,面对着空虚、冷寂的一切,寄希望于梦幻,希望在梦里和宝儿见面。只能呆呆地等待明天。可以想象,单四嫂子将面对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遗毒,使妇女们在礼教的束缚下,逐渐变得麻木愚昧。面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道德纲常”,不敢有丝毫的反抗,而是寄希望于神灵,等待、忍耐,甚至寄希望于来生。除了单四嫂子,还有比如《药》中的华大妈,她们虽然都勤劳、善良。但她们都将子女作为唯一的希望,全心全意的照顾他们。但是子女生了病,做母亲的不去提早看医生,却是求签、问卦,或者迷信血馒头的.奇迹。自然会耽误宝贵的医治时间,枉送子女性命。正因为她们对孩子的爱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她们的愚昧才使人震惊和惋惜。她们只是表面上的愚昧,并未祸及他人。在封建等级制度的大熔炉里,还有一些除了自身愚昧,更有尖酸刻薄甚至残暴的女性。她们自己不反抗,还压迫别人,以此来寻求平衡和慰藉扭曲的心理。比如《故乡》中尖酸刻薄的豆腐西施杨二嫂,和《祝福》中将儿媳祥林嫂卖掉的婆婆,都是典型的代表。鲁迅以自己犀利的眼光和深邃的洞察力,揭穿了封建宗法迷信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毒害。
(二)从反抗到妥协的祥林嫂和爱姑
祥林嫂是鲁迅作品中最具有悲剧个性的人物。她是典型的中国农村妇女形象,她具有中华民族淳朴、善良、勤劳等优良传统。但同时,又具有依赖、屈从、自卑的国民积习中卑劣的一面。其中所蕴含的精华和糟粕,从正反两方面折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祥林嫂生活在农村,这看似宽松而是则更加严厉的环境。小农经济的约束与地域的限制,使农村不但默认了一套既定的妇女纲常,而且,更因承传的愚昧而自觉的维护。正是这种牢不可破的强大势力,成为对祥林嫂这样的弱势群体进行打击迫害的武器。她始终摆脱不了被压迫的命运。最后在祝福声中惨死在街头。“人就其本质来说,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绞死的。周围人的歧视及冷漠也是造成她的悲剧的原因之一,但周围人的冷漠也基于传统礼教观念。
旧社会,讲究女子“从一而终”,不能再嫁。所以,祥林嫂在她第一个丈夫、小她十岁的祥林死后,不肯再嫁。但她的一系列悲剧也随之展开。她的婆婆为了给小儿子娶媳妇,把祥林嫂嫁到了深山野坳。祥林嫂的婆婆利用了妇女绝对从属于夫族家长制的特权,要求祥林嫂的行为以她的利益为转移。有意疏漏了从一而终的训诫。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其赤裸裸的压迫与剥削的真面目。祥林嫂最初定反抗是动人心魄的。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还拜不了天地,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脚上,头上还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由此可知,被逼再嫁对她来说,是更深层次的苦难。这一点从她宁愿以生命为代价,来争取自由的搏斗中可以看出来。但仔细想想,与其说是她的反抗,倒不如说是她本能的挣扎。所以说,祥林嫂的反抗是盲目的。外界的围墙和内心的围墙,同样是难以逾越的。这一切,都是夫权要祥林嫂“从一而终”造成的后果。
封建神权、政权又惩罚了祥林嫂的“不守妇道”。因为她是再嫁,是“大逆不道”。从祥林嫂的初嫁亡夫、再嫁守寡到沦为乞丐的悲剧一生。我们说命运对她是不公平的。但她从没有怀疑过命运对待自己的不公平,而是一味的顺从,连当初仅有的一点反抗也没有了。祥林嫂的周围是无形的封建观和有形的迫害者,就是鲁四老爷及镇上的一些人。他们组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把来自外界的种种压力统统笼罩在没有反抗的祥林嫂身上。其实,她的第一个家庭的崩溃,就已经为她的幸福画上了句号。柳妈在祥林嫂遭受了一系列不幸后,对她说了有关“阴司”的话,使她生活在极端的恐惧中。由此可见,柳妈也是祥林嫂悲剧的促成者。她虽然也生活于社会最底层,但她的意识就是当时封建意识的代表。她对祥林嫂的嘲笑与“鉴赏”,正是她敌视祥林嫂的反抗的反映。尽管柳妈是那种带着封建迷信的“威吓”,但麻木的祥林嫂却深信不疑。因此,在柳妈的教导下去捐门槛。“赎罪后”,祥林嫂更加勤劳,想以此来弥补丧失家庭对她的打击。当她坦然的去拿祭器时,四婶的一声“祥林嫂,你放着吧。”,这句话彻底无情的摧毁了祥林嫂最后的希望。就这样,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迫害的精神失常。最后,这个可怜的乞丐惨死在人们的祝福声中,一如一片鸿毛飘落在雪地上,悄无声息的推出了人生的历史舞台。
封建“四权”毁灭了祥林嫂,我们也感受到了她的反抗意识。但由于祥林嫂长期本能的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标准。所以,她的反抗是对“从一而终”的恪守,是对封建节烈观的愚忠。因此,她的挣扎是苍白无力的。这犹如那黑夜里划过的流星,稍纵即逝。祥林嫂的毁灭虽然有她自身的弱点,但最终还是被强大的封建势力所扼杀。
《离婚》中的爱姑,是鲁迅小说中最具有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她貌似泼辣,实则软弱。丈夫要离弃她,她整整闹了三年。最后,双方不得不请出和知县老爷关系较“铁”的七大人来调停。爱姑不仅有娘家人支持,同时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她要让“老畜生”、“小畜生”全都“走投无路”.。但结果是七大人一个喷嚏就把她镇住了。而七大人依然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他要维护的是封建的“伦理纲常”。在旧社会,离婚就是丈夫休掉妻子,那是比守寡更没面子的事。那时候,爱姑的脑子里还没有想到任何谋生的手段和生活出路,她必须得依赖丈夫而生存。她闹了三年,要挣的,其实是去做一个男人的奴隶和附庸。所以,尽管她的反抗是激烈的,但还是肤浅的、不彻底的。爱姑的悲剧让人们感受到的依然是强大的封建阶级传统观念。
(三)从追求个性解放到走上绝路的子君
《伤逝》是鲁迅以城市知识女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子君是接受“五四”新思潮洗礼的知识青年。在她身上,显示出新时代的气息。这种气息最突出的表现在子君的石破天惊的宣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鲁迅曾以“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来隐喻不争气的国民同胞。子君的这句铿锵誓言,证实了她属于爆发的一群。但爆发并不等于真的胜利,从其结局可以看出。但无论如何,这句话依然表现出新时代女性前所未有的惊醒。子君勇敢的冲破家庭的牢笼,和涓生租屋同居。当变成家庭主妇时,忙于家务,连谈天的功夫都没有。当初的勇敢和无畏,在现实中被消磨殆尽。随着涓生被解雇,家境陷入困境。他们的爱情逐渐出现了的裂痕,子君又回到了冰冷的封建家庭,不久便死于无爱的人间。
子君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五四”运动虽然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但中国的封建势力仍然占统治地位,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小说深刻的指出了,在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个性的解放,它只能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子君和涓生的反封建行为,必然会受到封建势力的阻挠。他们的个人奋斗,还不能挣脱封建势力的大牢笼。在“小东西的作祟下,涓生被解雇了。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起码的经济基础。在各种势力的孤立下,他们最终还是陷入了绝境。
子君的悲剧也有其自身的原因。子君是进步青年,为了追求幸福和自由,他们结合了。也曾有过安宁和幸福,但婚姻胜利后,他们的爱也停滞不前了。子君没有了新的理想,新的追求。没有像涓生一样继续学习和探索,争取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去做一个自立于社会的女子,而是蜕变成一个关在家庭牢笼里的平庸的小女人。“由于他们自身的动摇和妥协,他们的反抗每每失败。这种经常的失败和挫折又 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痛苦。”③鲁迅对这一类人的评价是“全国学生,或被誉为志士。然由仆观之,则于中国实无何种影响,仅是一时现象而已。”作者认为这些学生们过于向往爱情自由的美好。天真的因为有了自由就有了一切,结果遇到实际的琐碎问题,马上感到幻灭。从子君反抗的失败,我们看到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者个性的毁灭。
探究鲁迅小说中的几个女性人物,先生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最终造成他们悲剧的根源依然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思想。从愚昧的单四嫂子到渴望幸福的祥林嫂,在到极具反抗性的爱姑,到新时期的子君。我们可以看到时代女性艰难的前行足迹。
二.社会意义
鲁迅先生在对封建主义进行顽强坚韧的战斗的同时,始终对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给予深切的同情。他在文章中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式各样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鲁迅不但写了这些内心的悲苦生活,而且写到了她们的反抗和觉醒。从爱姑及子君等人的身上看到了希望。而且预示了妇女解放的道路是无可阻挡的向前发展的。
从鲁迅小一定的说中的几位女性可以看出,她们的悲剧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从经济学角度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她们的悲剧,其中一个隐藏的原因,就是处在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压迫下,最终造成悲惨的结局。由此可见,妇女要想获得完全的自由和解放,经济上必须独立,政治上必须自由。如果子君和涓生结合后,勇敢的去谋一份职业,不去做家庭里依依可人的“小鸟”,其命运或许是另一个结局。在我国,古代的妇女地位低下,完全没有自己的权利。鲁迅先生就是要揭示她们的悲苦生活,帮助她们寻找出路。争得做人的权利。他把解放妇女,反对封建礼教和反对整个封建制度联系在一起,毅然的举起了反封建的伟大旗帜。
篇5:西部大开发中的省级区域形象塑造
西部大开发中的省级区域形象塑造
西部大开发已进入实质性阶段,西部各地均力争在这一浩大的工程中实现全面发展.这一个争取的过程,既是优惠政策的争取,投资环境的`竞争,也是区域形象的塑造过程和竞争过程.作者通过本文将目前尚处于陌生阶段的“区域形象”概念提出,阐述其重要性,以望大开发中的相关省区有所重视.
作 者:赵驹 Zhao Qu 作者单位:重庆商学院,重庆,40006 刊 名: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COMMERCIAL COLLEGE 年,卷(期): 19(1) 分类号:F127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区域形象 塑造篇6:鲁迅《祝福》中的农村妇女形象
鲁迅《祝福》中的农村妇女形象
妇女问题,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以很大的关注。故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鲁迅是“五四”时期早关注妇女解放问题的作家,他的小说《呐喊》、《彷徨》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体现他对妇女解放问题的严肃思考。鲁迅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清醒的审视态度,在小说里,他对于受尽侮辱的女性给予深切的同情,但从来不因为同情而涂上理想的色彩,而是重在揭示中国女性的“不争”的一面,直视她们自觉的奴性意识及种种病态心理、行为,极力提倡中国女性应有清醒的反抗意识,渴望她们从封建伦理道理规范的重重束缚中挣脱出来。
鲁迅深深感悟到几千年来压在最底层的女性经受了封建礼教精神奴役造成的深刻而沉重的精神创伤。尤其是最底层的中国女性,灵魂中积淀着沉重的奴隶意识,因为她们从来没有想过,她们是可以争取做“人”的权利的。祥林嫂就是这样,她安于做奴隶,把坐稳了奴隶看做人生的最大的满足和幸福。
《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安于耐劳”。“安分”就是她只想当个好女人、好寡妇,没有任何非分之想,她没有想在好寡妇之外争取点作为人的别的什么权利。“耐劳”则是她的坚忍不拔、吃苦和简直抵得上一个男子的劳动能力,是她做个好女人和一个好寡妇的资本。但是,当鲁迅在表现祥林嫂的耐劳、俭朴、善良的时候,鲁迅分明的感觉到了沉重、苦涩甚至激愤,因为鲁迅发现,并且她在《祝福》中也表现了:祥林嫂的耐劳也好,俭朴也好,善良也好,都带有着奴隶的麻木,她的耐劳、俭朴、善良仅仅使祥林嫂充其量只能是个好的奴隶。她的耐劳、俭朴、善良只是用来换取做稳奴隶,只要四婶让她分配祝福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她“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暂时做稳了奴隶,她就感到了最大的幸福和满足。
其实祥林嫂并非没有反抗精神,当她被卖给贺老六做老婆的时侯,她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拼死反抗的,因为她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祥林嫂反抗的目的,无非只是为了做一个从一而终的好寡妇!这种反抗,难道不是越真诚、越激烈,反抗精神越强,也就越可悲,越证明着奴隶意识越沉重,越深刻的吗?
鲁迅通过祥林嫂的形象,刻画出了现代的我们国人的女性的灵魂,展示了祥林嫂灵魂里沉重的奴隶意识,寄希望于中国女性在这个形象中认清自己,觉醒过来,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处境,争取到做人的价值和权利。
祥林嫂甘于受压迫的这一形象展现了这一类的女性形象。其实当时最底层的女性,多数也是受尽奴役和剥削的,但她们却希望于奴役别人,吃掉别人。《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位善良勤劳的普通农村妇女,也是被封建礼教吃掉的弱小者。封建社会的买卖婚姻使祥林嫂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多岁的小男人,丈夫死后,她婆婆又将她像牲畜一般的卖给贺老六。第二次婚姻更不幸,夫亡子丧,大伯又收房,将她赶出贺家坳。走投无路的她再次到鲁四爷家作佣工时,她已被封建礼教判定有罪:寡妇再嫁,伤风败俗;克夫克子,更是不祥之物。为了赎罪,祥林嫂用光她的工钱,到土地庙里捐献一条门槛,当作自己的赎罪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然而,不管她怎么的为自己的命运竭力挣扎,她的种种努力却始终得不到人们的许可。最后,在人们喜气洋洋的祝福声里,祥林嫂结束了她悲惨的一生。可以说,她的死,是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彻底批判与否定。
鲁迅在揭示封建势力对祥林嫂的迫害的同时,也挖掘出在她身上还有的反抗因素。但她这种反抗意识是很朦胧的。长期以来,受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祥林嫂本能地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作为准则,作为她的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所以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
祥林嫂,封建社会农村妇女典型形象,在数千年漫长而黑暗的历程中,所受的封建思想毒害更深,背负的更为沉重的精神重压,灵魂深处被奴化被扭曲也更为严重。鲁迅对她表现出的关怀与同情,同时也表现出了无限的悲哀和忧愤。
妇女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问题。鲁迅,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在对封建主义进行顽强而坚韧的战斗的同时,更始终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在19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农村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这篇文章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表现出了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半个世纪前鲁迅先生塑造的妇女形象,她们体现出的反抗与挣扎,最终虽然还是失败了,但她们得这种抗争精神及不屈的性格,却一直启示和鼓舞着无数的后来姐妹,并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鲁迅作品中所塑造的祥林嫂这些妇女形象,其意义更是深远的。
篇7:鲁迅小说中鲁四老爷的形象塑造
鲁迅小说中鲁四老爷的形象塑造
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祝福》中的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形象系列中的一个突出代表,他具有封建统治者的形象本质。鲁四老爷这个典型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的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鲁四老爷是个具有权威性的地主阶级形象,长期的主人地位造就了他极端愚妄专横的性格特征。他和封建制度的血缘关系就是因为这制度满足了自己最粗俗的物质利益的追求,因此,捍卫这制度,保全自己的物质利益才是他生命的唯一意义和根本要求。鲁四老爷的这一本质特征突出表现在他的“祭祖”意识和他对待祥林嫂的一系列态度变化上。下面笔者结合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的地主阶级形象的塑造进行探索。
一、鲁迅小说《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的地主阶级形象
作品一开始,鲁迅就通过对鲁四老爷家庭环境中的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这位有着浓厚封建意识的顽固者面目。“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案头上“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寥寥数笔,就使这个故作封建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的老朽之态跃然纸上。特别是在小说开头,鲁四老爷在与“我”寒暄之后,即大骂其“新党”,更是充分暴露出他作为封建皇权之帮凶的政治立场。从本质上看,无论是他故意摆出一副精通封建文化的样子,还是他对“新党”的仇恨,都源于他维护本阶级的物质利益的需要,只不过他是把自己内心深处的物质欲望掩盖于一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精神面纱之下。
二、深刻地揭露他们所谓精神统治的虚伪本质
长期以来,鲁四老爷的精神统治的虚伪本质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表面看,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疑虑、担心和防范是出于对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维护,即考虑自己门庭的颜面,怕自己的尊严由于祥林嫂而受到影响。但若仔细分析,我们则会发现,在这疑虑、担心和防范的背后正是隐藏着他对自己物质利益的直接关注和维护,在这里鲁迅巧妙地把封建地主阶级对伦理道德的维护同他们赤裸裸的物质欲望联系在一起,从而深刻揭露了他们所谓精神统治的虚伪本质。
三、鲁四老爷第一次看见祥林嫂时的描述
第一次看见祥林嫂时,鲁四老爷虽因她是寡妇而皱过眉,但也没坚决反对鲁四婶执意要留她的意思,显然他也是看得上祥林嫂那“手脚都壮大”、“安分耐劳”的形象。特别是在试工期内,祥林嫂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每月工钱五百文”的定局不能没有鲁四老爷的意思。在这之后的祥林嫂被夫家劫走,鲁四老爷之所以认为 “既然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是觉得家里雇一个逃出来的逆妇不好,正像四太太对卫老婆子所说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当卫老婆子表白自己“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的时候,鲁四老爷曾用一个意味深长的“然而……”来回答。仔细回味,这“然而”两字的含意一方面是说“然而祥林嫂被劫这件事已经造成了不好的舆论影响”,另一方面,在潜意识中,鲁四老爷觉得“然而再不会有比祥林嫂更能干的女子了”。果然,下面紧接着就是鲁四婶因后来雇用的女工左右不如意也还提起祥林嫂。在这里,我们会发现,鲁四老爷厌恶祥林嫂主要的不是因她不合乎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身份,而是害怕这种身份会给自己的正人君子地位带来不吉利的影响;但祥林嫂是一个真正的顺民,鲁四老爷非常需要她这种顺民的安分和勤劳。于是,在祥林嫂这样一个具有双重因素的人物身上,同时包含鲁四老爷之类的统治者对她的.双重态度:“厌恶”的一面体现他对自身名分的维护心理,“赏用”的一面显示自身利益的占有欲望。这双重态度的此消彼长是以祥林嫂“败坏门庭”的程度和她可贡献的力气大小为参照物的。这一层隐含的意思在鲁四老爷的一声“然而”中得到了绝妙的体现。
四、鲁四老爷第二次看见祥林嫂时的描述
第二次祥林嫂回到鲁四老爷家做工,鲁四老爷照例是“皱过眉”,因这时的祥林嫂已是死了两个男人的寡妇了,当然非常不吉利,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不大反对”。显然,还是自己的物质利益要紧,“利”的需求战胜了对“名”的维护,这正符合了统治阶级的本质。然而“名”又不能不要,所以鲁四老爷还要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当然,在鲁四老爷的意识中,对祖宗的尊敬是高于一切的,他不愿意以祥林嫂已经微薄的气力污损了他最根本的物质利益之保障,他一生中最恐惧的就是怕有辱于祖宗的基业,因此这就必然导致他对祥林嫂所产生的顾虑心理和防范行为。但是,正是他的这一番“顾虑”,却剥夺了祥林嫂唯一的精神支柱――做一个名正言顺的奴隶的权利。由此,祥林嫂便在耻辱、鄙薄的精神折磨下一步步向死亡逼近。终于,因无用而被鲁四老爷打发了出去,沦为乞丐致死。这就是我们从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中看到的鲁四老爷的精神实质。只不过鲁迅在表现鲁四老爷的这一精神特征时是比较隐晦和含蓄的,但实际上透过人物的意识层次,他已经将鲁四老爷这一类封建统治者的阶级本性刻画得力透纸背,表现了自己的唯物史观。
总之,鲁迅小说中的地主阶级形象,已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存在,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更值得我们深入挖掘。鲁四老爷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形象,他极端愚妄专横,坚决捍卫封建制度,极力维护封建伦理道德,追求物质利益,作者通过塑造这一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自己的唯物史观。
★ 孔乙己的教案
【鲁迅小说中的几种农民形象的塑造(共7篇)】相关文章:
从平舆特大杀人案看如何增强青少年防范意识2022-05-13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少年闰土》语文教案2023-03-17
初三语文答题套路与初三语文全年规划2023-08-26
高考的考场记叙文开头的写作技巧2023-11-01
报告文学2022-10-20
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综合叙述作文:鲁迅思想2024-05-08
如何生成合适的“语用”教学内容2023-06-09
《项链》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上册)2022-12-07
写人物的小说范文2023-10-28
九年级第四单元读后感600字202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