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味儿散文欣赏(精选9篇)由网友“魔衣橱”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故乡的年味儿散文欣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故乡的年味儿散文欣赏
故乡的年味儿散文欣赏
眼瞅着这年,是越来越近,可那故乡的年味儿,却好象离我越来越远。
------题记
这几天的小西北风频频呼啸而来,刮得越来越猛。今年的数九寒冬,还真是非比寻常的冷。已进年关,寒气竟然来的这么冲。我刚说了一个冷,老爸老妈就说:“再冷,也冷不过黑龙江。”一提到家乡,一说起新春佳节,他们就开始念叨从前过年时的年味儿……
(一)习俗
虽然离家太久,但回想起故乡春节的传统习俗,至今还另我记忆犹新。每当立冬后,随着雪花一层层增厚,河面全部被冰封,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拉“爬梨”。进了腊月,老东北人就开始蒸粘豆包、吃杀猪菜、包冻饺子。就如民谣里唱得那样:“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煮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简单明了的几句,综合地概括了东北的春节习俗。另外东北人从大年三十开始点长寿灯,彻夜通明。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正月里不剪头,一般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嘿嘿,迷信)“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初一初二不扫地不汲水,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外流。再有大家比较熟悉的,如贴春联、贴福到、放鞭炮、挂灯笼,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等。
(二)大采购
记得小时候,喝过香飘四溢的腊八粥,母亲就开始忙忙碌碌的采购年货。那时候没有超市,只有商店。每到年关,商店里往往是人满人患,人们早早地赶到那里排了许多长长的列队,恨不得把这一季的“食用”,全部搬回家里面。那个年代,“爬梨”是家家必不可少的托运工具,也是孩子们用来开心的超大玩具。爬梨分两种,一种是木制的,另外一种是铁制的,经济实惠,使用方便。买的东西多,而且又买到有重量的年货时,母亲就让哥哥拽着爬梨,跟着她一起将东西往家里托运。那时也没有冰箱,但故乡的冬天,就是一个纯天然的`大冰箱。不怕冻的东西,(鸡、鸭、鱼、肉)冻梨、冻柿子等,全都放在外面的仓储里。给长辈买礼品,给孩子买新衣服,糖果,瓜子,花生,鞭炮、对联,烟花,件件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给我和妹妹买的头花,小头饰、扎发辫的绸子、彩色头绳、发卡、雪花膏、胭脂等。另我难忘的还有,母亲买的年画、挂钱、窗花等。每张年画都有一个美丽如梦的名字,现在我还能记住有“年年有余”]“天女散花”、“花好月圆”“百鸟朝凤”,“孔雀开屏”,其中年年有余和花好月圆这两幅,几乎成了每年的必需品。说起这“挂钱”,一般人可能不知道那是什么东东。挂钱,是粘在春联的横批下面的,放二至六,三到五张都可以。它的图案也是五花八门的,大都是喻意吉祥、平安、财运、健康等等。是汉族民间,刻(剪)纸艺术品中的一种。由于图案清晰绚丽,花纹细腻精美,又因图案多为古钱状,故古人才将其称“挂钱”。窗花,也是剪纸品种之一。为烘托节日气氛,清一色纯红,喜庆那就甭说了,尤其是那些丰富多彩的图案,着实让人们打心里往外的喜欢……
(三)舌尖上的美味儿
说起那时的春节,能称得上舌尖上的美食的,就不得不说说东北的这道“杀猪菜”。虽然父亲母亲属于“移民”,不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但我们几个子女却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时间久了我家也就入乡随俗了。这道杀猪茶,也是我家的年菜之一。其实做起来非常简单,用自制的酸菜和肥肉、血肠、各种佐料放在锅里一起炖,味道酸酸的,入口不油腻,而且炖得越久越好吃,这便是东北人常说的 “杀猪菜”。还有一道被特别重视的菜,那就是“酱猪手”。年三十的晚上,必须上桌,而且猪前蹄最好。吃了这道菜,那就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大搂、特搂、“搂前”(钱),财源广进的意思。我家的年饭,一般在除夕上午十二点之前开饭。那些平时吃不到的“传说”中的美食,全部集中在这顿年饭里。年饭,一般必须包括所谓的“四大件儿”,即鸡、鱼、排骨和肘子,做法繁多,各家有各家的口味。另外还有杀猪菜,素茶、凉菜等等。母亲通常都会做上十道菜,喻意在新的一年里,诸事十全十美。吃过这顿“正宗”的团年饭,接下来就是我们小孩子期盼已久的年夜饭,年夜饭就是在子夜时吃饺子,这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放鞭炮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我家在跨年时基本上是吃素馅的,大年初一才吃肉馅,尤其要吃芹菜肉的。芹菜,意味着是人们吃了,会越来越勤劳,还有酸菜肉的,这是东北的“拿手馅”,和杀猪菜一样是必吃的。(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饭后可以吃冻过的水果,这是我们小孩子的最爱。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别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最纯正的要数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 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四)守岁
守岁和拜年,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从中午那顿年饭后开始的。当时在我看来,守岁,可称得上是一件大事,也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其实儿时的我,敖不上一宿,一般吃完跨年饺子,也就到了昏昏欲睡时。)现在想想,虽然当时还没有电视机,也没有手机,更没有电脑、电子游戏,可我那时的内心,却是由衷的快乐。因为从除夕这天开始,母亲会给我放假几天,平时帮着做的那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年三十开始通通可以不用管,只管一心一意穿着新衣裳、新鞋子,口袋里揣着妈妈给的“压岁钱”,糖果、瓜子、榛子、松子等,然后相约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一起跑到一片空旷无人走过的雪地里,打几个滚,捏几个雪团,再踩出自己心中想要的各式图案,那白雪相当于一个不受约束的大画板,任由我们作起来,那场面简直是“无法无天”,但另人高兴的是,无论我们怎样“疯狂”,今天大人们也不会管。玩累了,就在一起“东拉西扯”,嘴里一边含着糖,还一边嗑着瓜子,吃够了,又一起“东家游西家窜”,一起打牌,一边喝着茶水,一起美美地分吃一串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芦儿……直到天完全黑下来,灯笼全部亮起来,看看钟表,已经到了妈妈说吃饺子的时间。这才依依不舍地互相告别,各自回家吃饺子放鞭炮、放烟花等待跨年……
备注:(压岁钱通常是崭新的五毛,或者是一元,二元,总之不会超过三、五块钱,可另我悲催的是,出了正月,母亲会把压岁钱回收,还美其名曰,用它给我交学费。另外,父亲初七上班了,我的逍遥假期,也就正式宣告结束了,我快活“神仙般”的日子,嘿嘿,也就这么几天。)
如今,漂泊在外已有许多年。昔日街坊邻里走街串巷的那一团和气,被眼前耸立的一座座高楼大厦里一家家封门闭户所代替。每逢过节,大街小巷也是张灯结彩,各大商场,人头攒动,各种庙会也同样会映入眼帘。可儿时印象里的新春佳节,早已是一去不复返。曾经的玩伴,均已在各地四散。对旧日的习俗,也不由自主地做了很大改变。眼瞅着这年,是越来越近,可那故乡的年味儿,却好象离我越来越远……
文/伊人轻舞
篇2: 故乡的年味儿散文
故乡的年味儿散文
离别家乡已二十多个年头了,思乡情更怯,想念家乡的桃花红、梨花白,想念清清的惠济河,想念我孩童时的小玩伴,想念家乡过年时的情景……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一口气,我似乎又闻到了甜丝丝的热馒头的香味……
【杀年猪】
腊月里,一家人聚拢在餐桌上,热汤热饭地享受着美味,聊着聊着,聊起了小时候老家杀猪过年的事儿。
那时,既没有猪配方饲料,也没有瘦肉精,家家养的猪全是生态猪,长膘慢,年头到年尾,猪就一直在圈里哼哼着。记忆里有这样一个大场面,有一年腊月二十,我和母亲到生产队领猪肉,我们到的时候,已经围了好几圈人,旁边煮猪的大锅还冒着热腾腾的烟,但那五只杀好的大猪,已经用铁钩子挂在了斑驳的柿树上,地上铺了层厚厚的麦秸杆,放着猪心、猪肺、猪肚、猪肠,还有五个没有拔干净猪毛的大猪头。
生产队长连种爷是全场的总指挥,他家出身好,又是军烈属,在村子里最能“使动风”。这一天,也是他一年当中最得意、最风光的时候。他特意换了件四个兜的蓝色中山装,脚穿新胶底棉鞋,恨不得把两只脚扛在肩上“走”。唯一不太协调的是,他还一如既往地在腰间围了根蓝棉布腰带,不伦不类的,要是换上条皮带,那就一定是身姿飒爽了。只见他握着砍刀,歪着头,嘴巴上叼着一根自己拧的“喇叭筒”,印堂发光,神采奕奕,听村会计报着人名。分到我家时,不知是他有意还是无心,竟然给我家砍了块“槽头肉”。我看见母亲的脸色“唰”的变难看了,但敢怒不敢言,谁让我家没有壮劳力呢。
我和母亲端着小半盆肉讪讪地回家,一家人还是欣喜地围了上来。祖母宽着母亲的心,轻声说:“咱不气,气个啥,槽头肉也是猪身上的,又没少斤两,过年咱也有肉吃。”祖母说着说着,就端着肉进了厨房,我们也跟过去,生怕肉从锅里“逃逸”。新年里,家里用这块“槽头肉”做了美味的“狮子头”,蒸了肉包子,包了三鲜馅的饺子,弟弟一边吃,还一边夸张地摇头晃脑。
几年后,母亲科学种棉,用“地膜覆盖技术”育的泡桐树苗远销外地,家里成了响当当的“万元户”。那年寒假,父亲到县城接我,快到家时,看到母亲蹬着三轮车,父亲让我猜车上是什么,我说是面粉,父亲欣喜地让我再猜猜,我正睛一看,原来,车上放的是刚从食品公司杀好的猪肉。
自家也能杀猪过年,两百多斤的猪,给亲戚送点,腌了点,余下的一两也没有卖。我和弟妹拿着炖好的腱子肉,就像举着“大火炬”,蘸点细盐,吃的满口留香,津津有味。父亲一个劲地“怂恿”我们多吃点,解解馋。那些日子,连厨房升起的炊烟都香喷喷的。
又逢新年,跟爱人孩子说起杀猪过年、大块吃肉的事,总是回味无穷。今天,无论是享受盛宴,还是在家精心烹制,我都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肉,那香喷喷的年味儿,因为盖着故乡的印戳,不敢忘记。
【烛光摇曳过大年】
“年来到,年来到,女孩戴绢花,男孩放鞭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这是我的家乡豫东平原的“年谣”。
小孩子总是盼过年的。小时候,每逢过年时,无论家里多拮据,母亲总是想方设法为我们置办新衣服新鞋子。记得有一年,我们的棉袄罩衫,还是父亲从他工作的南方带回来的,不但款式新颖,而且罩衫的图案是紫藤花,缠缠绕绕的,非常洋气。我把自己一年到头省下的两毛钱,买了两朵粉红的绢花,兴奋地戴在头上,站在太阳下端详了老半天,吃着爆米花、花生和水果糖,和小伙伴们显摆着自己的新衣服,高兴地东跑西窜,巴不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过年。
腊月二十以后,我们居住的小镇上就开始“乱市”了。所谓“乱市”,就是年前这段时间,镇子上天天起集会,异常热闹。家家的女主人也忙开了,蒸馒头、包子,包饺子,炸油果子,做花生糖……馒头和包子要蒸好几百个。过了年,走亲串友,全靠馒头和包子备礼呢!这几天,小孩子是不准随便串门。我清楚地记得,我大伯家的一对双胞胎姐姐,调皮地从我家的过道里钻过来,好奇地数着我家蒸的新馒头,奶奶气的很,数落着她们。后来我才知道,蒸馒头是一件非常神圣的'大事,不能数,否则,得罪了灶王爷,馒头不仅蒸不好,数量还会少。大概是怕“童言有忌”吧,每到这个节骨眼上,我和弟妹总是被母亲指使的远远的。
年三十,放了三声关门炮后,我们都围着炭火,听奶奶讲一些老掉牙的故事,象征希望的炭火,烤的周身暖烘烘的,火光映衬着笑脸,那幸福的气氛,令人久久不愿入睡。
把新衣服、新鞋子小心地放好,把父亲给的压岁钱放在荷包里,枕着一个馥郁温馨的梦,开始睡了。刚合上眼,不知谁家心急的已燃放了开门炮------砰!砰!砰!紧接着,附近村子的鞭炮就劈里啪啦地放个不停。奶奶一边辩别着鞭炮的方向,一边起来拿出烛台,点上手电筒一般粗细的红蜡烛,我们也都利索地穿上新衣服,在明亮的烛光里走来走去,天使般美丽、开心。吃了团圆的饺子,我们就在奶奶的“指挥”下,来到后院,抱一下挺拔的香椿树,奶奶虔诚地念着:椿树椿树娘,叫俺孩快长。现在想起来,是多么的好笑呀!抱完香椿树,就挨家挨户拜年,炫耀着自己的压岁钱,说着吉利话,大人们乐呵呵地,将大把的花生糖果直往我们口袋里塞。
温馨美妙的童年留在了故乡,千转百回的回忆萦绕在脑海里。如今,已不是天天盼过年的年龄了,过年不是意味着长高,而是意味着变老。现在,孩子的新衣服买回来,他没有表现的特别兴奋,还挑剔着款式和颜色,也难怪,现在日子好了,天天吃好的,穿新的,哪一天不都像过年哩!
和家乡的表弟通电话时,问他们过年还是不是蒸几百个馒头、包子,表弟不屑地说:“姐姐呀!那是多少年前的“老皇历”啦!早就不这样啦!咱老家过年的观念也变啦!现在镇子上有馒头加工点,随吃随买,走亲戚串朋友,谁还拿馒头包子当礼呢,今年过年,我还盘算着带全家人去海南旅游过年哩!”
有时候,也想用原来的方式过一次年:熄灭所有的吊灯、台灯、壁灯,点上红红的蜡烛,在跳动的烛光里,扮成天使,走来走去,可似乎已找不回那份心情和激情了,为什么呢?谁知道呢?
篇3:流淌在心底的幸福年味儿散文欣赏
流淌在心底的幸福年味儿散文欣赏
“腊月雪、满地落、嘎嘎冷、哈哈乐、杀年猪、办年货、春节到、耍社火……” ,这首民谣唱出了河湟谷地农村春节十足的年味儿。
雪恋腊月,老家的人都认为这话不是瞎说,说下就下,纷纷扬扬,柔软无声,浪漫多姿。在这一场又一场的腊月雪中,家家户户开始忙年了,挺热火的庭院里竖起一杆高高的灯笼杆,挂上一个大红灯笼,这红与白相衬的景致,既鲜明好看地营造出欢乐的氛围,又将年味儿飘洒在村庄的空气里。
说起那富足的年味儿,就不得不使人想起腊月里杀年猪喝年酒的味道,那味道不亚于文字的芬芳,回想起来,不失于一味浓郁的醉人年味儿,给人一种微醺的快感与幸福、半醉的沉迷。
腊八前后,庄稼人就开始杀年猪了,邻居和亲朋好友之间,今天你请我,明天我请你,进东家串西家吃年猪肉,那飘香的猪肉,劲道十足的光尻子互大酒香味,豁达豪迈的搳拳声,是腊月里流淌在心底深处最正宗、最幸福的年味儿。
出生农村的我,每年腊月回家,在乡下感受那宰年猪喝年酒的幸福年味儿。迄今回味起来,那味道在心头经久不散。
每每腊月,发小在电话中早早预约时间,邀请我吃猪肉吃血肠。且别说那宰年猪的场面,别说那白水肉血肠面肠的正宗味道,单说那腊月喝年酒的味道,足以让人酒不醉人人自醉。
在记忆中,早晨宰猪,下午待客。一伙人围坐在火炕上,炕桌上摆上刚出锅的白水肉、血肠、面肠,摆上酒碟,碟子里放上六个牛眼大的酒盅,三盅曰三星高照,四盅曰四季发财,六盅曰六六大顺,在吃肉之余,大家打通关搳拳赌酒,一个通关下来,就有几个人率先梆当了。因我老家在互助,所以,春节家家户户招待客人的就是纯的互助青稞酒。那青稞酒,50多度,抿一小口咽下去,一丝热辣辣的感觉顺着胃肠道一沉到底,过一会儿,粮食和酒糟的香气才泛泛而来,一个晚上,一个腊月,大家被那几瓶子青稞酒整得胡乱言语或豪情满怀。
老家过年有一种“让可人竖着进来,横着出去”的待客之道,客人不喝的酩酊大醉,实属待客不周。每当走进发小家,发小们就将我让到火炕中间,那一声声“四喜发财好着很,还要来个六六顺”“哥俩儿好啊,好到老啊!”之类的搳拳声,那“老王,好好喝,今晚夕醉下了,就在这儿睡哈……”的质朴话语,那一番语无伦次的搅沫沫,那主人家执酒的姿势、搳拳托臂的庄重,无不透着浓浓的几分古雅的年味儿,年的味道愈发显得浓郁,无不透着浓浓的几分古雅的年味儿。所以,一个春节,鄙人在亲朋好友的反复切磋中,酒量见长,拳法精进。老家的过年氛围,水土风气,透过青稞酒可以习识,感受着着豪爽的、甜甜的年味儿,犹如读着大文豪的锦绣文章,那年味儿是我多年来寻觅的心底味道。
一腊月,且不说那喝年酒的豪放芬芳,且不说年猪肉的正宗,单说宰年猪的氛围,也是流淌在记忆深处的一味年味儿。
年猪是农家一家过年时丰盛的饭食,也是走亲访友时带去的丰厚与盛情。所以宰年猪是河湟人家最快乐的日子,也是最幸福、最正宗的年味儿。
在记忆中,一大早,主人家将烫猪的筲子备好,单等前一天约好的.宰把式前来,女人们也一大早起来,点火烧锅,烧上满满一大锅开水,再和面烙饼,或者烫上一些狗浇尿,,备好招待宰把式和来帮忙的人的早饭。
早饭后,只见大人们将养了一年的大肥猪赶出猪圈,用绳子捆绑猪,此时,宰把式只要熟练地瞄一瞄,便能猜出年猪的斤数。随着猪的嘶叫,热闹便开始了,帮忙的人将滚烫的开水倒进筲子里,同时将宰好的年猪也放进筲子里,只见宰把式嘴里叼着一支烟,开始忙碌了,人们围着筲子和宰把式看热闹,只见帮忙的帮忙,闲看的闲看,那一脸的幸福与兴奋,不亚于一场游戏。
烫完毛的猪被小伙子们吊在梯子上,宰把式就开始开膛破肚,收拾下水。女人们在厨房里烧水的烧水,切葱的切葱。男人们在院子里也忙碌着,他们在宰把式的指挥下,把宰好的猪大卸八块,旋下一块最好的肉放到锅里,添水猪肉,余下的肉抬进屋里,切成条,以备春节用。洗好的肠衣堆在大盆里,准备装肠子。只见宰把式将双手伸进大面盆里,放上葱、蒜苗、调料,然后搅拌好,再让年轻人装面肠,面肠据人的喜好,分甜咸二种。装好的面肠与血肠放在大锅里翻滚,负责猪肠子的人一边翻一边用针扎眼放气。一整天院子里弥漫着热闹幸福的年味儿。
此时最高兴的要数孩子们,他们忙着在灶火里烧猪脾子,等不得大人将他们的爱好从火里扒出来,拍去灰土切成小块,放上焦盐,塞进嘴里,于是空气中又多了一味烧脾子的香味儿,这是腊月里传出的又一股年味儿。
午后二三点钟,孩子们被父母打发出去,请亲戚朋友、四邻乡亲到家里吃肉。客人一到,团团围坐在火炕上,主人将煮好的白水肉切成大块,将煮好的血肠面肠切成小段,分别装在盘子里,于是客人们大快朵颐,吃得满嘴流油。
一腊月,宰年猪,瞧亲戚,吃猪肉,喝年酒,河湟谷地的村庄一片欢腾。虽然气候骤寒,四野光秃,但丝毫减弱不了人们的热情,空气里飘荡着浓郁的肉的香味,这也是河湟谷地春节里最温馨最迷人最幸福的年味儿,这幸福的年味儿
曾几何时,“年味淡了”的感慨,不仅仅在城市,也扩散到我的家乡,虽说腊月家家宰年猪,发小们也年年邀请我去吃肉,但我的家乡在东部城市群的浪潮下,也走上了“千城一面”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人情淡了,往昔的进东家串西家互请吃猪肉豪饮青稞酒的气氛少了许多,许多……往昔的情调与味道,只给人们留下淡淡的记忆。
村子寂寞了,村子老了,想着即将消失的村庄,听着乡愁堵住冬天嘴的村庄的唠叨……这些记忆,如烟似雾,逝去在心底的尽头,使我无法咀嚼那生生的思念与稠稠的乡愁。
那腊月,宰年猪,瞧亲戚,吃猪肉,喝年酒的味道也被我的味蕾一点点尘封在心底深处,成为我内心最柔软最忧伤的情愫,成为我心底流淌的缱绻难忘的年味儿。
篇4:年味儿散文
年味儿散文800字
过年的日子一天天近了。
遥居故乡的母亲,夜里打电话来,一面急切地询问我的归期,一面细细地叙说家里的近况。家中刚刚杀了年猪,二百多斤,膘肥肉实。那可是母亲辛辛苦苦喂了大半年的成果呢。
杀年猪、穿新衣,是小时候过年最令人着迷的两件事。隆冬腊月的时节,乡村里已下过好几场大雪,操持一年的乡邻难得几天清闲,又开始为一个丰硕、美满的新年忙碌起来。
杀猪的匠人这时是最紧俏的。通常是午夜,抑或凌晨,母亲用硕大的'铁皮锅烧着水,听着远远近近的杀猪声,不时往灶膛里添进一把干稻草。一会儿,伴随着杀猪匠人的吆喝声、脚步声,锅中的水就沸腾了。
年轻力壮的父亲,早已叫好了邻里的帮手,在白日里悉心打扫出来的院子里候着。待杀猪匠人一招呼,便照着之前商量好的分工,去到猪圈里拉出肥实的年猪来,摁到一张长长宽宽的板凳上。经验老到的杀猪匠人,气定神闲,返身从背篓里提出一把明晃晃的尖刀,对着猪的咽喉猛力刺进去,鲜血一下子就泼开来。猪通常都要嚎叫、挣扎一番,但不一会儿就声消体僵了。
杀猪匠人俨然是个指挥家,在他的带领下,一头猪很快就去皮净肚,变成案板上一块块分割精致、惹人垂涎的猪肉了。
到了晚上,杀过年猪且关系要好的邻居,就会互相宴请,呼朋引伴、热情周到地把大家带到餐桌上,分享丰收的喜悦。大碗的肉、大碟的酒,应和着彼此脸上绽开的笑意,把即将到来的新年修饰得无比祥和、喜庆。
之后,父母就会一边腌制腊肉,一边置办年货。即便日子不宽裕,一家大小的新衣新裤却是绝对不会少的。那些平日里难得吃上的糖果、饮料,也被父母搬回家来,一天天馋着我们。
乡村里的日子将就惯了,但过年绝不马虎。那些外出务工的陆陆续续“回巢”,家家户户磨豆腐、做汤圆,还要扫屋去尘,勤快的人家会将房屋周围都侍弄得干干净净,备好鞭炮、扑克,甚至自己动手扎毽子、做乒乓球拍。万事俱备,专心地候着新年降临。
新年迫近,掐指数着归家的日子,我仿佛嗅到了乡村里那日渐浓郁起来的年味儿。
篇5:年味儿散文
关于年味儿散文
又是一年的除夕,听着街上零星的鞭炮声,看着家家户户陆续亮起的大红灯笼,在微信上不断刷出亲人朋友们庆祝新年的欢乐气氛,心里觉得满满的,充斥着儿时的记忆,淡淡的乡愁,还夹杂着如今的幸福生活,特别感慨岁月,它那么长又那么短,夺去了老一辈人的青春和健康,给予了我们这一代无限的物质享受和充足的精神财富。
今年的冬天不是很冷,所以觉得过得很快,孩子们都没来得及穿上大红棉袄,戴上厚厚的手套及美丽绵软的兔耳朵,春天就已经悄无声息地到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每个离家的'人内心深处无法排解的伤痛,这份藏在心底的愁绪总是在最欢乐的日子里彰显到极致,让人在幸福中尝到一点点苦涩。或许是因为过了而立之年,心中更容易害怕,害怕风吹过,飘落一地黄叶;害怕雪融化,大树流下泪水;害怕父母老去,我们不再是孩子。
虽然过了许多春节,但是体会年味儿是不变的情结,每年都会像细嚼慢咽地吃饺子一样去感受年味儿。
随着日子的流逝和容颜的改变,心里开始一年比一年害怕过年。从小时候发自内心深处的甜蜜和向往,到现在的恐惧和彷徨,我努力去适应去享受红红火火的日子,去感恩上天赐予我的天伦之乐。
随着夜幕的降临,外面的鞭炮声和漫天的烟花也渐渐多了起来,孩子们和他爸爸在院子里尽情地享受燃放烟花所带来的快乐和喜悦,他们喊着、跑着、跳着。那种浓浓的过年气息包围了我们,任凭黑夜再怎么浓重,也无法阻挡我们热烈的心情。
听得见他奶奶在楼上喊我们回家的声音:大年三十的不要到外面去野了,赶紧回家,外面有妖魔鬼怪呢!我一下就觉得特别亲切,好像我们都是贪玩的孩子,在等着大人叫我们回家吃饭的声音。而婆婆,这么多年一直在尽心尽力地照顾我们,从来没有喊过一声累。看着她老人家日渐佝偻的腰身,觉得心里酸酸的,不是滋味儿。
尤其是过年,我们在看电视,放烟花,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时候,她还是不分昼夜地为我们做各种好吃的,诸如油圈圈、糖角角、油饼、凉粉之类的,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肉食,让我们能像孩子一样地尽情享受过年的乐趣。
而过去的讲究也是一样都少不了的,诸如敬灶王爷,三十吃面,初一饺子,还有初一不能倒垃圾和脏水了,三十晚上、初七不能出门等等,让人在无奈之余觉得其实老人特别可爱。真是应了那句话:家有老,是活宝。
每次过年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是渴望平安幸福总是永远的主题!不管我们身在何方,无论我们心在何处,在此刻都让我们一起祝愿来年能圆圆满满,幸福平安!
篇6:年味儿散文
微风携着淡淡的热气,悠然划过窗台上的苔藓,停靠在窗外休憩。眼前,忽然地一亮。竟然没注意什么时候挂了红红的灯笼。蓦然惊觉,已经腊月二十三,仿佛站在钟楼上,准备敲响新年的钟声。虽然没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但这宁静却将成为新的一年叩开的新希望。
久居闹市,也许是因为早已经习惯了每天的按部就班,虽然年关已近,却总在怀疑是不是真的要过年了,越发安静的街道,总让人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只有在路上看见那些红红的福字,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灯笼,才不得不相信,是真的要过年了。
其实,内心还是怀念小时候的年味。虽然那时候没有现在这样好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但那时候的岁月,却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记住,去回忆,去眷恋,记得有人跟我说过,年越过越没趣是因为,最快乐的人已经不是你了。这话没错,现在,我得照顾好我弟弟,不再是一个人到处乱跑。
小时候,年味是一卷泛黄的刺绣。朴素的针脚,蜿蜒着儿时的快乐与童真。
那时候,一进腊月门,就会有一种淡淡的喜气与忙碌萦绕在耳边身畔。一场雪后,外太婆家的屋檐上阳光照耀。空气里到处洋溢着一种叫做吉祥的气氛。寒冷的风,好像渐渐疲倦,偶尔会停靠在窗外的树上休憩,小溪边一片寂静。
街道两旁,红红的灯笼,红红的春联,红红的福字,开始陆续走进千家万户,就等除夕那天,用来装饰来年那个红红的希望。每当这时,父亲和母亲都会开始忙碌各自的分工,而路边总是升起一阵阵的鞭炮与欢笑。
父亲会把平时乱七八糟堆在阳台里的花盆,仔细的.用剪刀将盆里的植物修成齐齐的,整齐的摆放在某个墙角。弟弟最喜欢妈妈做的年糕,放一点糖,粘粘的,香香的,甜甜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清香,有时还会煎一煎,金黄金黄的,透着一种琥珀的光,现在想想还是意犹未尽。
通常,我做的活就是打扫自己的房间,不一会就可以让一整个窗户明亮的一尘不染,把桌子上的东西收拾得好好的,把书架理成最舒服的模样。偶尔,母亲也会让我帮着做一些小活,譬如拖地,或者喂喂酷酷一些狗粮,平时母亲都不用我,只有到了忙不过来的时候才会叫上我。
时光如水,淡淡如烟。现在回想起,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生活,浓墨淡彩。总认为过年,是属于一岁中最浓的那一笔,隐匿着盛大的狂欢。我们作为龙的传人一直重复着相同的习俗。腊八,辞灶,除夕,守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在渐远的岁月里拥有了更多的智慧与精彩,我们也越来越知道珍惜珍惜这种平淡而深远的幸福。
从初一开始,一直是忙碌的样子。虽然不是(这一拨客人走啦,下一拨又接上。)现在在毫不忙碌地悠闲中,依然有零星的鞭炮声不时入耳。年华又添一岁,时光依旧如水。新的开始,新的希望,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会有更多的收获与成就!
篇7:年味儿散文
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拿着几分钱、拎着一个玻璃瓶,隔着柜台喊:“帮我打一瓶酱油。”40年前的这一幕,如今依然可以在南宁看到,不同的是,当初打酱油的小姑娘已成为50岁的“老南宁”―――昨日,作为“铁鸟”忠实“粉丝”的黄桂宁又从边阳街过来打酱油了。
从清朝咸丰年间至今,南宁铁鸟酱料制作工艺已传承了上百年。昨日上午,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宁铁鸟酱料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在解放路直营店揭牌成立,希望将百年老店工艺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情结 老南宁的饮食无铁鸟不欢
“我是来打酱油的。”昨日上午10时,家住安吉大道的刘信华一走进铁鸟酱油直营店便喊道。跟黄桂宁一样,今年60岁的他自小就跟着家人来打酱油,“打酱油”的习惯一直沿袭至今。
“我喜欢这酱料中的黄豆味,不像外面买的那些有太多添加剂,失去了酱料原本的味道。”专程过来打粽酱的七旬老人韩桂英告诉记者,春节前南宁人喜欢包年粽,少了铁鸟的粽酱,年粽都不好吃了。“我住在壮锦大道,每次酱油用完了我都来这里买。路程虽远,但我就是喜欢这个味道。”当天,陈阿姨也特地从壮锦大道乘公交车过来买酱料。
昨日,还有不少市民来此买酱料。黄皮酱、老友酱、香辣酱、酸醋、酱油……掀开一个个瓦罐,一股股香味扑面而来,刺激着人们的味蕾。“真香啊!”市民不禁感叹道。
吸引 价廉物美使铁鸟深受欢迎
记者了解到,去年铁鸟黄皮酱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其最高销售纪录为每月6000件(10瓶)。
为何老南宁如此热衷于 “铁鸟”的酱料?“主要是因为我们采取了传统的工艺,使酱料得以保持原汁原味,酱香浓郁、味道鲜美。”铁鸟公司负责生产的副总经理谢恺熙表示,光是一瓶黄皮酱,生产周期就达一周,而一瓶瓦缸酱油从选料制作到出厂销售得一年,这其中包括了许多工艺。
同时,价廉物美也是南宁人中意老牌子“铁鸟”的原因之一。在铁鸟公司唯一的直营店里,记者发现,其酱料价格都比较适中。在普通超市里,一瓶500毫升的酱油要14元,而铁鸟最受欢迎的瓦缸酱油仅5.5元/斤,一瓶500毫升的姜葱酱油仅7元,最受南宁人喜爱的老友酱7元/斤、黄皮酱6元/斤。
改良 让百年老品牌能走得更远
尽管很受市民欢迎,但20xx年10月这个百年老牌却突然在南宁市场上“隐退”了。“当时家里的酱油用完了,我去超市买不到铁鸟酱油,很不是滋味。那是我们老南宁人的口味啊。”市民林先生回忆道。
“20xx年10月至20xx年1月,我们确实停产了。因为以前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基地已不能满足铁鸟酱料的市场需求,为了扩大老品牌的规模和影响力,我们进行了停产搬迁。”谢恺熙说,公司从原来的南伦街搬到了经济开发区,厂房规模由13亩扩大到了44亩,生产水平也由原来的5000吨―10000吨年产扩大到30000吨。
“搬到新厂后,我们对铁鸟酱料技艺进行了改良,把传统的手工工艺和机械化生产相结合。”谢恺熙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老品牌更要想办法发掘、保护、传承和发展,才能走得更远。
篇8:年味儿经典散文
年味儿经典散文
俺妈将家里的大骨鸡数了数,还有九只。一开春俺妈就在大街上南蛮子骑自行车载的大铁鸡篓子里,精挑细选了十只公鸡崽子。在靠近窗前的平地上夹了个篱笆杖子,将小鸡崽子放在里面。怕吃苞米面子胀肚子,俺妈上集口买来五斤小米,用水泡着装在钵子里煮熟了喂它们。从小鸡防疫,平时的吃药,到这些可爱的家伙长到七八斤重。俺妈就像伺候俺们一样耐心辛苦。秋后,俺妈那天打电话说,大骨鸡被黄鼠狼咬死一只。褪了毛,开膛破肚,整理干净了还有五斤多,俺妈叫俺回家吃鸡肉。我知道俺妈一定难受,她吃不下,俺咋能吃得下?就推说天吱吱冷,赶着写小说,不回家了。俺妈挺失落,没办法。我就是不待见俺妈哭哭啼啼的。但是,元旦前几天,俺妈风尘仆仆来俺家送豆腐,兴奋地告诉俺:“青儿,咱还有九只大骨鸡。春假时,要是你弟弟弟媳妇不回阜新老家,俺就给你两只,一只春节那天杀,一只正月十五杀。”俺妈就是这样护犊子,宁肯自己口挪肚攒不吃,剩下来也要给她的儿女。
就说这天冻死人,俺妈蹬着那辆海燕自行车,走一步那车就抗议的咣当咣当响,她也不嫌累。将已经压出来的四方四角的豆腐包在洁白的帆布里,放在炕上还散发着热气呢!“快吃点,新做的豆腐就是好吃,没有加滑石粉,不像市场上卖的掺假。”俺妈上外屋筷子匣里抽出两双筷子,一双给俺爱人,一双给我。说实在的,俺们山里用小石磨磨的豆腐,做出来就是一个字“香”。以前,在街口买的豆腐,回家上大铁锅一炖,十分钟掀锅,那豆腐都散架了,细碎!一点豆腐味都没有。俺妈说:“咱一年到头就在十冬腊月有空儿磨豆子,做点豆腐打打牙祭。现在日子好了,想啥时候吃,就啥时候吃。”俺妈就喜欢在俺家那盘小石磨上磨豆子,俺爹说俺妈老古董,家里有粉碎机器,俺妈怀旧就是不用。那小石磨如果不是俺妈坚持,俺爹早就给掀进河套里了。俺妈每年快过春节时,必磨十几方豆腐,一来给俺家几方,二来,打春青黄不接,腌制的豆腐上老日头下一晒,硬邦邦的呈现橘黄色,要想吃,提前用水泡软乎了,再放些豆油,葱花味素在锅里炖,就着稀溜溜的苞米粥,能把人的肚皮撑圆了。
其实这个季节,俺们山里有的忙活了,做了豆腐,再做豆包。俺妈将红薯剥了皮,切成薄薄的片儿,夹在豆包里,掺上小红豆,选那鼓灵灵的籽粒饱满的盛在白面皮里,再放一些砂糖。码在锅帘子上,架着柴禾,慢慢烧。待上了热气,锅里就溢出满满的豆包香。在早吧,家里穷,粮食不多。俺妈自己垦荒,劈出土地,种上红豆豌豆,秋天收获后,就做豆包,一下子做很多。做好了找来小竹筐,把豆包放在里面。俺们放学后,回家就直奔房梁上那只篮子。吃一个豆包包,然后,再去割猪草。在山里,像俺妈那代女人都愿意做这些豆包包了,磨小石磨豆腐了,腌渍酸菜什么的。
俺们山里最热闹的时候,就属冬天了。这节气里因为距离过大年不远了,家家户户都在置办,吃的用的穿的玩的。这吃的还是杀年猪最上乘。杀年猪那天,老亲旧邻,村子里有头有脸的七大姑八大姨烂眼他二舅妈,只要能请到的都请了,平日里舍不得抽的上等烟,八成新的衣裤统统翻出来,为了一个面子,俺们山里人也讲究个虚荣脸。好酒好烟伺候着,大块的猪肉摆上桌子,大碗的血肠飘着葱花的香,大杯的喝酒。往日都忙自己的小天地,难得相聚,那一天,大家把衣服脱了,敞了怀儿的猛造。从日头正当空,一气喝到太阳偏西。再看看,俺们的亲戚,一个个红光满面,喝的大舌头说话,东倒西歪,还有一个钻到八仙桌子底下了,呼呼大睡,像头猪。俺们女人没有这个待遇,在山里,俺们女人是豆腐渣上不了大台面。俺们几个女人就凑在厨房的小桌子上,坐着小木头板凳,吃点肉,喝点酒。但不是白酒,只是饮料。俺们女人要是大口喝烈性酒,会被人瞧不起。俺家杀猪那天,俺儿子在城里工作,只放一天假,俺儿子说:“车流高峰,人满为患,车费也高,回来存一宿,第二天早上就的匆匆朝回赶,就不回了,等春节放假再回来吧。”俺儿子撂下电话,俺的心,一颗做娘的心刀子剜的疼。俺儿子没回家,俺爹那天也没来,俺大舅家也杀猪。俺大舅和俺妈家住一个村子,俺大舅到俺妈家去了好几趟,俺爹“嘿嘿”也是为俺家着想,给俺家省一顿肉。再则俺爹都六十四岁的人了,冬天又冷,他也不想走。从俺妈家到俺家需要三十分钟,五里多地。俺爹老寒腿,冷风嗖嗖一吹,就像无数只蚂蚁往俺爹腿骨风窜。你说俺爹吧,啥遗传给俺不好,偏偏把这老寒腿遗传给俺。刮风下雨天,俺们的腿关节就是现成的天气预报。一咕嘟一咕嘟的痛。就知道明天或者今晚上不是下雨就是下雪。
俺家杀猪每年都是俺男人的大哥杀的。之前,俺大哥在屯子里杀猪纯属帮忙,如今都是经济时代,俺大哥再出山杀猪就开始收钱了。一头猪一百元,外加三斤精瘦肉,你不用,就没人杀。杀猪这活计一般的人干不了。俺大哥杀猪那叫一绝,别人杀猪把猪脑袋拿掉了,猪腿还在蹬蹬。俺大哥一刀下去,干脆利落,猪只闷哼了几下,就奔了天堂。俺从不敢看杀猪,俺在猪们闭上眼睛后,就双手合十替它们祈祷,希望上帝超度它们,来世轮回投胎托生人。但是俺也是口是心非,一边对猪们得命运惋惜,一边大块朵颐吃着它们的肉。还美其名曰,猪们就是为人类服务的。并给猪们写一篇追追悼文。记的那篇杀年猪,在好几家网站成为精品推荐。不是沾沾自喜,而是觉得俺们自己有点猫哭老鼠的味道,你心疼猪,那你大可以不吃啊?
说一千道一万,咱们还是继续说说冬天里,在山村女人们忙着蒸煮炒煎炸时,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就笑嘻嘻的迈进了俺们农家的门槛。腊八粥腊八饭要用八样农作物做成,红薯块,小红豆,枸杞子,山芋,黄豆,小黄米,俺们家还放了一把大枣,砸开的核桃仁。拢共八样。饭熟后,那个香啊。不过,人到中年的俺们,怎么吃也吃不出七十年代少年时腊八饭的芬芳了。从腊八饭到老豆腐再到杀年猪,蒸年糕,冬至的饺子。农村谚语,“冬至不包不装,穷的姑娘上不了炕”,这是在早老一代人留下的。眼下的小媳妇大都在城里打工,在城里买了楼房,偶尔的回趟老家,才不在乎这些过了时的谚语了。俺妈讲究,俺妈冬至那天包的是菜饼子,俺妈用黄面子包的,上锅边一烙,结了厚厚的一层锅巴,贼拉好吃。俺妈那天骑自行车又颠儿颠儿的给俺送老一包菜饼子。俺弟弟不知道,要是知道了,一准训斥俺,懒死了,自己不能动手包啊?害得老娘都快七十岁的人了,还往你们那里跑!可俺不敢让俺弟弟弟媳妇知道,俺怕他们说俺不孝顺。说来也真是不孝顺,自己年纪轻轻的咋不包给俺妈俺爹吃?唉!那天,俺家杀猪,俺妈一大早就来了,俺妈蹲在灶前烧火。映入俺眼帘的是俺妈花白的头发,俺心立马一酸,眼泪子差点掉进碗里,当时,俺在石舀里捣蒜。因为辣的,眼泪和鼻涕双管齐下。俺妈说:“是不是衣裳穿得少了,感冒了?”俺急忙遮掩说:“是蒜辣的。”
这吃的说到这里,再说玩的。俺们山里的男人们,这几年因为日子火起来了,都争着抢着攀比着,谁买的烟花爆竹多,谁家的灯笼亮,谁的摩托车价钱高,谁一年的收入超过十万,等等。以前,墙上贴裱年画,现在,山里人比着谁家的房子是新盖的,谁的屋子装修了,谁家的儿女考上大学了,在城里买楼了,谁家的媳妇子生了个大胖小子,等等。至于玩的,只是小打小闹的搓搓麻将,也有的推牌九,那是大赌大输,普通的人家玩不起。俺们男人不喜好玩麻将,俺们家四年前就有了电脑,俺男人上网玩游戏,斗地主。一天到晚和俺抢电脑。俺不抢,就让着他。俺上网只是写文章,没别的`事儿,扯皮咸蛋的事儿别找俺。俺空间的文章快两千篇了,就有人说俺严重抄袭,说我沽名钓誉,说俺什么的都有,俺就一句话,清者自清,俺不做任何解释。林子大了啥鸟都有,你说俺抄袭,你图个啥?你想吃俺家猪肉,来吧,北方的大土炕热乎乎的。俺给你烫一壶二锅头,俺们吃着猪肉喝着小酒滋润一把。您想整俺,臭大爷啊,俺们不怕,俺就怕俺眼睛一闭写不了文章了,只要俺们还有一口气,俺就一直写下去,俺就在江山混了。您心里再不平衡,俺把俺这些文字都赠送给你,你说是垃圾也好,抄袭也罢。只要您喜欢,任您处置。但是,俺还是那句话,小人的嘴脸到哪里都是卑鄙可憎的,俺无视你,真的。且不说俺是山里女人,告诉你,俺有自尊,有追求,你别当豆包不当干粮。你想打夸俺,先从俺的身躯上来吧!
说着说着就跑题了,还是回到主题。这吃的玩的都基本聚齐,再说说用的。俺们山里眼目前几乎每家都安了暖气,俺家没安,俺喜欢烧柴禾暖炕。俺家靠山近,柴禾烧没了,俺拿着柴镰现上山砍也赶趟,所以俺没按暖气。俺们村里有好几个在外边做生意的八零后九零后轿车都开回村子里了。俺们男人说:“等楼房装修了,将贷款慢慢换上了,咱也买台车”。俺男人和其他山里男人一样都死要面子,忘不了那张虚荣脸。俺也希望坐一会小轿车,过上小康生活。因此,这些年俺也努力赚钱,和俺男人一起奋斗着。
大概是那清水河刚刚结冰,俺们山里就有放小鞭的,噼里啪啦响,脆嘎嘎的像捣年糕的石舀。无论娶媳妇还是房子上梁,山里人都愿意放几串大鞭,乐呵乐呵。这季节娶媳妇打发姑娘伺候孩子满月的比比皆是,到处是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而且,每一场酒席都请了唢呐队,社戏的来家里搭戏台子演上一天一宿。大姑娘小媳妇半老徐娘老太太们都穿的新蹭蹭的来凑聚儿,吃不了打包走。
在这浓浓的年味里,守望在山里的中老年人,盼着,热切地盼着,在城里打工工作的儿女尽早回家,过年。这些留守父母妇女儿童,最盼着的就是和亲人团聚的那一天。
还有不到一个月就是大年三十了,俺最想做的是,做好俺儿子喜欢吃的糖醋排骨,油炸鸡大腿,还有烀大骨头肉等着俺儿子回家。我还打算了,在见到俺儿子时,该给他一个拥抱呢?还是说一声:“老儿子,你辛苦了,妈想你啊!”俺们再三思考着,就是不知道怎么迎接俺儿子。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俺要准备好俺儿子喜欢吃的。还有俺妈俺爹岁数大了,俺今年给他们的压腰钱要增加到一千,一个人一千。俺计划过了,俺今年春节不买新衣服了,省下钱给俺爹俺妈一人一个大红包。俺妈俺爹苦了一辈子,把俺姐弟伺候大,俺趁着他们腿脚灵便多尽点孝道,不对吗?你说说,这过年过的是啥?在俺们山里过的是亲情融融,过的是一家子在一起的乐呵劲儿,过的是经济建设新农村给俺们农民带来的新视角新希望新追求新发展新梦想。你说呢?这样吧,你要是想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那就来俺们这里吧,俺做东保准你吃得开心玩的舒心。不唠叨了,年关将近,俺们提前给各位拜年了,祝福大家大吉大利,幸福安康!
篇9:没了年味儿散文
没了年味儿散文
时光飞逝,转瞬之间2012年已经接近了尾声。今日打开电脑,赫然在目的是2013年新年与春节放假日程的通知,我仿佛大梦初醒,心里方隐隐约约有了一丝“年”的感觉。
又要过年了!心中竟然波澜不惊,好像对这中华民族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淡薄了许多,有种过不过都无所谓的感觉。是我老了?还是现在的生活天天如过年一般,人们对任何事情已经提不起来兴致,失去了那种期盼的心情?我感觉如今的“年”已经没了年味儿。
记得赵丽蓉演过一个小品,说的是过年按惯例要包饺子吃,结果遭到她孙子的`强烈抗议,说总是饺子一点儿也没有创意……。是啊!如今大部分家庭生活都无忧无虑,天天鱼肉不断,吃饺子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饺子馅儿不用剁、皮儿是机器压好的,想什么时候吃,可谓随手拈来,和我们小时候根本无法相比。
在我们童年时代,孩子们一年当中最最期盼的就是过大年。因为家家孩子多、父母的工资又低,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平日的主食就是窝头、咸菜、白菜汤。偶尔改善一下生活,就如过年一般令孩子们兴奋不已了。
盼年——因为我们可以换上一身新衣服,就是家里再拮据,大人们也会为孩子们置办一身新衣服,虽然质量不那么上乘,却也是难得一见的衣装了,我们如何不欣喜若狂!
盼年——我们可以得到一点点儿可怜的压岁钱,那是我们心仪已久的红包包,是我们可以自由支配的零花钱儿,是一年当中有数的经济收入。可笑的我们,常常是拿在手里怕丢了、放在家里也不踏实,连睡觉时都悄悄地把它压在枕头底下,枕着那包儿做着黄粱美梦。
盼年——男孩子可以得到两挂小鞭儿(爆竹)或者几个“二踢脚”,女孩子可以得到盼望已久的粉红头绫子。记得我的弟弟们把那些宝贝小心地放在炕头上,为的是怕它受潮,到燃放的时候声音不清脆。我则把那美丽的绸带儿精心地夹在书本里,唯恐压出了皱折扎在头上不好看。
盼年——盼着那大年三十晚上丰盛的晚餐。心急的我们常常在大人们的身边转来转去,猴急得乘他们不注意偷上几颗油炸花生米,或一个小小的丸子放在嘴里。父母慈爱地看着我们,虽然大声地训斥着,那高高举起的手却始终没有落下。年夜饭十分丰盛,小小的餐桌上摆满了大鲤鱼、猪蹄子、还有用肉炒的菜……,这些都是我们平日难得一见的好东西。
盼年——盼着大年初一邻里之间互相拜年问好,好不热闹。我们穿戴一新,进了这家去那家,为叔叔阿姨拜年问好,。听着大人们夸奖自己的话语,吃着他们节衣缩食买来的瓜籽和糖块儿,心里那个美就甭提了……
如今,物资生活极大丰富了,我却对“年”失去了兴趣儿。也许是生活水平提高了,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吃什么?感觉那鱼不是鱼味儿、肉也不是肉味儿,吃起饭来形同嚼蜡一般。住进了高楼大厦,也隔断了邻里之间的往来,许多邻居们都是老死不相往来,甚至一个楼层的人都不知道邻家姓啥名谁?更不要说过年互相问好了。
过去人们说年关,是指着手头钱紧,过不去“年”这道坎儿。如今说“年关”那事情可就多了。
首先,上司要拜访,为的是在新的一年里有个舒心的工作,免得他老人家处处难为自己。这年月找个好工作不容易,若是丢了饭碗那可就惨了。
再者,亲戚要拜访,钱在目前来说到不是太大问题,只是从初二开始就要四处奔波,天天喝得云山雾罩,到上班的日子依然哈欠连天,疲惫不堪。
老师要送礼,怕的是孩子在班级里受屈。我的一位朋友就是不给老师送礼,结果班主任告诉同学们说她的孩子是精神病,不让大家和他玩儿。闹得孩子哭哭啼啼不肯去上学,还是她去学校大闹了一场,并且为孩子转了学才算平息了一场**。当然好的老师还是很多的,但如今为教师送礼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
想着越来越近的新年和春节,我的心中一片淡然。真的好想找一个清净的地方隐居起来,安安静静地度过那么几天。但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身不由己,亦没有抉择的自由,你不俗也得俗,只好随波逐流去过那没有年味儿的年吧!
★ 那些年奶奶在散文
★ 故乡年味的作文
★ 汪曾祺鉴赏家赏析
★ 浓浓故乡情范文
【故乡的年味儿散文欣赏(精选9篇)】相关文章:
桂花雨读后感2022-05-02
过年快乐散文2022-08-31
记忆年味有奖征文活动2022-08-04
《桂花雨》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6-03
桂花雨教学设计2023-04-12
乡愁里的年味心情散文2023-01-20
《桂花雨》教学设计2022-07-29
念故乡作文2022-05-08
《桂花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2023-08-06
桂花教学设计2023-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