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3-12-06 07:33:4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心理效应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共12篇)由网友“lovetheir”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心理效应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效应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篇1:心理效应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效应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领域有很多“效应”能够客观反映多数人的心理共性,其中很多效应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深刻的启示.了解和运用这些心理效应,并将其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不仅能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艺术性,而且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本文列举若干心理效应及其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希望教师能从中得到启示.

作 者:李佳瑛 Li Jiaying  作者单位:海南省卫生学校,海南,海口,570000 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 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 年,卷(期): 27(23) 分类号:G421 关键词:心理效应   中职教育   角色效应  

篇2:几种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几种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心理效应是人们看问题时片面、狭隘、不客观的或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常感到力不从心、事倍功半,许多时候是因为没有把握学生的心理,没有采用正确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而造成的。为了把握学生心理,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常见的心理效应,以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地克服不良心理倾向,充分地利用积极心理倾向,从而找到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

一、克服“比马龙效应”,让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教师低估学生能力,认定学生不求上进,思想、行动差劲,以至学生将其内化,形成恶性循环。其实,每一名学生都很在乎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形象,也很在乎教师对于他的'评价。如果,我们接触到一个学生,一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否定他们的学习能力。一两次违纪就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那么他们很可能会自暴自弃、得过且过,这样做的结果是成绩会更加差、表现更糟糕,当又一次受到老师的批评,他就会更加放纵自己。不断地遭遇失败,反复受到批评和指责就会慢慢地形成“我本来就是这样”,“我就是不行的”自我认定,从而失去上进心,还很有可能断送学生一生的前程。“比马龙效应”告诉我们:决不可低估学生,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事实上,绝对不可能存在没有任何优点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有时往往是井底之蛙,怎能看到井口之外群星荟萃、风光无限。我们应当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二、克服“马太效应”,用好表扬艺术。

“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贡献所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我们常常对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寄予过高的期望,不吝啬表扬,更不乏溢美之词。给他们各种各样的荣誉和称号。这样做的弊端有二,一是他们可能会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二是他们会背负上更重的包袱。他们一方面要加倍努力,保持先进地位,继续享受别人顶礼膜拜的待遇,另一方面又有一种优越感,从而“乐不思蜀”。两种矛盾的心理,两军对垒,耗费精力。对于学习成绩还不太好的,表现正在改观的同学,我们往往不愿肯定他们,即使表扬也往往是调侃式的、言不由衷的。为了克服“马太效应”,我们应当对优秀学生更加严格的要求,甚至是有点苛刻的要求,对于他们的进步适当肯定即可。对于后进生的表扬与肯定要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要中肯、自然、真心实意。

三、克服“首因效应”,炼就“火眼金睛”。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长跑比赛中,一开始跑在前面的人,往往不是最后的赢家,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兵无常胜,水无常形”,一个学生,一开始表现良好,那么他是否能经的起时间的考验。相反,一个学生开始给我们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那么是否真的很差劲,或者永远差劲。凭第一印象就简单地给学生定性,不仅会左右我们今后对学生的客观评价,而且也无形当中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篇3:浅析投射效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教学论文

浅析投射效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教学论文

投射效应能增强情感力量与心理力量,既是一种心理暗示,也是一种行为驱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应用投射效应不仅能增强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参与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树立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一、投射效应定义

唐诗中多描写古寺风景,且所写景物都是日常所见的。有人会问:古寺中游人颇多,为什么只有诗人才能捕捉到这些景物呢?这与人的阅历以及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常建仕途不如意隐居于古寺,能够在繁杂的生活中筛选出各种景物,也是他向往佛门清净的一种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以某种特性为基础,让他人有意识的将这种情感态度投射到自己身上。因此,教师有意识的将投射效应应用于语文教学,能引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这也是同一堂课中,学生喜欢语文与否的根本原因。投射效应能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并提升学习兴趣。投射效应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拥有一双能从“心”去发现美的眼睛。

二、投射效应的作用

首先,投射效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初中学生正处在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意识,引导学生从浅入深更灵活准确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投射效应能让学生在思考比较中获得一定的思维高度。并从身边的具体事务中发现问题的实质。语文教学中的情景教育,就是通过实际场景来激发学生情感,投射到文本中,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思考力,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如,在学习《童年的朋友》时,我让学生写一篇有关童年朋友的随笔,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是一味的仿写,而是发掘记忆材料投射出来,与文本产生共鸣。让学生的思维紧密围绕文本。

其次,投射效应能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学习认知的基础就是观察。这也是思维活动的知觉过程。不仅能拓展学生视野,也能让学生全方位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初中学生的观察过程过于笼统、片面,容易受到新奇事物的吸引而忽视了观察本身的目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里特点,找到能激发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法。在书面表达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因为缺乏观察能力,整天高喊没什么可写。这就是因为学生的观察意识薄弱,没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借此,我写了一篇有关油菜花的文章,将自己的感受与学生分享。为此我先后去郊区两次,写完之后我发现不仅是田野上还是上班的路上都有油菜花的影子,归咎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一直没有发现它,在心中就缺少发现美的“心”.同样,观察要从心开始,通过投射效应,能让学生的.视野不在空乏,学生会时刻关注周边的事物丰富写作内容。如,有个学生见肯德基、必胜客等快餐生意兴隆,便写了一篇《吃,要吃出水平》。文章的大意是为什么中国作为饮食的国度却不能在纽约、伦敦等世界知名的城市让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成为连锁店呢?有的学生在看到新闻中的注水肉时学到《自来水不能当猪肉卖》。这些都是让学生放胆之后的写作成果。作文是叙事触发情感的过程,必须要从生活的源头开始,毕竟创作源于生活。

最后,投射效应能培养学生情感价值。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人文教育培养。因为学生的情感价值是从知识中转化感染出来的。因此教师要把情感态度有意识的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念。语文学习就是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如,在《柳叶儿》一文中, “我”采摘柳叶时发现太阳变成了一个鲜红的大樱桃,内心的真实想法是脑海中的饥饿投射效应。学生在分析文本过程中,只要内心世界纯美,那么所投射出来的就必定是美的光芒。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也必定能融入到学习之中。

三、投射效应如何介入语文教学

首先,投射效应是建立在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之上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很难主动的融入到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自然会觉得课堂索然无味。就好像是一匹千里马没有好的马夫还不如一头拉磨的驴实用,是一个道理。往往力气用了不少,效果却一点都没有。因此,投射效应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语文并学习语文。同时加强投射效应的渗透,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就能大大提升学习积极性。

其次,联系生活实际,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其实语文拥有鲜活的文字和语言。在生活中,广告标语、商店名称甚至是店家的吆喝,清晨的一句问候都离不开语文。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要用心去观察体验达到最佳的学习境界。因此,学习语文要强调学生自身感悟,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将生活与文本紧密联系到一起,从生活中找到语文并灵活应用语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投射效应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我展现自我,是以社会实践为平台的自我感悟过程。最大限度的将生活实际与学习联系到一起,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过程。

最后,投射效应是以人为本,提升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手段。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说的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与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情感因素息息相关。语文阅读的过程,是以学生的个人阅历、文学素养以及知识积累的程度,来完成情感体验的过程。因为一部作品的理解有多种不同的结果,无论学生的理解是深刻的还是肤浅的,教师都要充分给予肯定。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重视学生的感受,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在鼓励和加油中最大程度的发挥主体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情感体悟与积累的过程。学习方法上的创新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学习热情,学习过程也会变成一种原始学习动力。因此,语文教学中合理应用投射效应,能让学生心中有情感,眼中有事物。只有学生有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生活学习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篇4:心理流程和心理效应在高职审美教育中的运用

朱彦

[摘要]高职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和培养目标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了解高职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熟悉审美教育的心理流程和心理效应。文章指出审美教育的心理流程包括三个阶段:初始阶段、高潮阶段和效应阶段。审美心理效应主要表现为审美共鸣、审美通感和审美移情等。教师可借助思维共振的训练、“召唤结构”的创设、自然事物情状的揣摩等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审美心理效应。

篇5:心理流程和心理效应在高职审美教育中的运用

[作者简介]朱彦(1975-),女,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审美教育。(江苏南京2111 6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高职教育学生审美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09SJD880022)和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重大课题基金项目“西方格式塔理论与高职审美化教学”(项目编号:JSJM0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6-0161-03

审美教育是在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借助于语言、艺术品等媒介,依靠形象力量,帮助学生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以美的形式和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并形成对事物的一种鉴赏、评价和创造的能力。

一、高职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

高职学生与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独特性。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进入青春期后,高职学生完善自我,寻求自我价值的意识日渐增强,有辨别美丑、区分善恶、判断真假的内在渴望,对审美需要的认识更为明确,也更加深刻,其中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对审美活动的批评意识日趋完善,并由主观向客观转化。在审美能力方面,高职学生的个体感知觉发展正处于一生中最为发达的阶段,审美态度逐步确立、形式构造能力比较发达、艺术理解能力不断深化。感知觉的敏锐性增强,内心体验的日益丰富,情感能力和思维能力也随之大大加强并趋于精细,因而有着极强的情感投射能力(移情能力),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的感人情节往往使他们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但是,情感的闭锁性特征与思维中对逻辑性过程的偏爱及高职教育某些弊病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他们审美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因此,尽管高职学生的审美需要迅速发展,但他们的审美能力却没有因此自动地提高起来。这就构成了推动学生审美发展的基本因素,即审美需要与审美能力之间的矛盾。教师应该根据高职学生这种潜在的审美需要和实际审美能力不高的矛盾的特殊性,全面开发与培养受教育者的各种能力,从而引起学生新的需要,造就各种素质全面发展的现代人。

三、高职审美教育的心理效应

(一)审美共鸣

审美共鸣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美感时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实质是人与审美对象之间形成协调一致的审美关系,审美对象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使主体的情感体验达到高涨状态。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艺术与学生的思想认识达到同一“频率”时,师生之间会产生认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共鸣”。

1.实现思维共振。所谓思维共振,指在教学艺术交流中,师生双方的思维时时合拍,达成共识,一起进入教学内容的高潮迭起中。要达到师生间的思维共振,关键靠教师去创造条件。首先,教师要理清作者的创作思路,依据纹路,设计教路,才能创造出师生思维同鸣共振的教学境界。其次,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思维实际,了解学生平时思考的问题、思维的方法、思维的态度、倾向以及思维的准备状态。注意教学思路与学生思路的合辙合拍,于关键处恰到好处地拨动学生心弦,从而诱发师生的思维共振。

2.创设“召唤结构”。创设一种富有诱惑力的“召唤结构”,实际上就是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认知的“兴奋点”。要求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求异、求新、求变、求巧,把学生的审美注意凝聚到教学活动上来。

比如在讲授《我与地坛》时,可以先用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导课,为学生渲染一个“与命运苦苦抗争”的审美氛围。接着让学生品读课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配上贝多芬的《命运》作背景音乐,把学生导人到“荒凉、萧瑟又有生气的”的地坛

二、高职审美教育的心理流程

狭义地说,语文教育的审美活动就是文学欣赏的心理活动。这一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它不仅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而且受作品内容形式、种类体裁的影响,使主体的欣赏过程呈现纷繁多样的状态。大量对各心理要素的分析和研究显示,语文审美教育的心理活动大体要经历初始阶段(准备阶段),高潮阶段(实现阶段,或发展阶段),心理效应阶段(效果延续阶段)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在逻辑上互为因果关系。概括说来,审美经验的三个阶段是这样组成的:

1.初始阶段。主体进入审美注意状态,伴随这种注意状态是情感上的某种期望。注意和期望共同构成一种特殊的审美态度。

2.高潮阶段。此阶段分两个环节:一是审美知觉以及由知觉活动造成的感性上的愉悦;二是审美的特殊认识(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共同展开)以及由这种认识造成的精神上的愉快。

3.心理效应阶段。包括审美判断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更高的审美欲望(需要),更高雅的审美趣味和更丰富的情感生活,是审美活动的“超越”和“升华”。

为了更清楚地总结这一过程,特用下图表示出来。情境中,通过对地坛沧桑变化的景物描写的品读和再现,学生在情景交融中初步感受到作品中深沉却又不低沉,悲怆但又不悲伤的情感基调。之后让学生明白,史铁生的文章表面看来颓废、消极,实际深藏着对人生命、生活的强烈留恋和执著。史铁生从蜂儿的飞舞、蚂蚁的疾行、瓢虫的飞升、露水在草叶上的滚动,忽然感悟到这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短短的几个字,展示了作者与命运抗争所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精神,领悟到无情之中却是生命的有情。其中所表露出人的期望、坚韧、意志和思索等优秀品质,正是我们要理解和把握的重点:珍爱生活,珍视生命。诚然,“召唤结构”的创设,对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体味作者的感情,无疑都有巨大的作用。

(二)审美通感

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是由一种感觉引发,并超越了这种感觉的局限,从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这种感觉的相互挪移,感官的交相作用,是人们共有的一种高级的感受事物的能力。人们常常利用这种超感性的能力,创造生动的语言去形象地反映事物。对此,钱钟书先生曾举例说:花红得发“热”,山绿得发“冷”;光度和音量忽然有了体积―一“瘦”,颜色和香气忽然有了声息――“闹”;鸟声竟熏了“香”,风声竟染了“绿”;白云“学”流水声,绿荫“生”寂静感;日色与风共“香”,月光有簌可“听”;燕语和“剪”一样“明利”,鸟语如“丸”可以抛落。五官的感觉简直是有无相通,彼此相生。诸如此类运用通感所创造的多感性语言,显示出了不同于一般感知逻辑关系的新奇性,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又都合乎于审美规律,闪烁着审美创造的光彩。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缥缈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借助通感把握作家的感情色彩。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其中一段:“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歌声是听觉,清香是嗅觉,“渺茫”是视觉,用嗅觉、视觉来写听觉,用隐约而动人的歌声来写清淡醉人的荷香,用动听的小提琴旋律,来写光与影的和谐,是用听觉写视觉。这些通感的运用新颖别致,教学时要抓住事物的性质、色彩、声音、气味等与人物的气质、精神之间的相似处,让学生借助感觉的挪移把握作家的感情色彩,清幽淡远的歌声、迷离朦胧的景物衬托出作者淡淡的哀愁、莫名的伤感和“颇不宁静”的思绪,情与景高度融合。如此分析,学生借助感觉的复合,就能真切地理解文章中的景物为何总是蒙着“浸肤之凉”的原因。

2.借助通感揣摩自然事物的情状。《老残游记》中有对声音的描摹.将声音化成视、触、味、嗅等各种感觉形象。这样,声音的形象就更丰富、更强烈、更立体化,也更能揭示出事物的特征。比如描写听完歌女歌声后,感觉她那歌声宛如一条飞蛇,绕着黄山盘旋穿插,顷刻周匝数遍,就是把听觉形象挪移为视觉形象,声波感转移为光波感。再如,《水浒传》中描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一段堪与《老残游记》王小玉说书相媲美,不过这段文字是借听觉、味觉来表现视觉形象:第一拳把镇关西打得鲜血直流,似开了油酱铺,成的、酸的、辣的一发流了出来(味觉);第二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似开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视觉);第三拳打在太阳穴上,似做了一个金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听觉)。这段文字充分运用通感的手法,把这场拳打场面描摹得有声有色,大快人心。教师在授课时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把握事物的情状,体味通感的妙处。

3.借助通感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以诗歌为例,在诗歌的审美创造中,通感被广泛地运用于审美意象的构成。诗人凭借着通感的审美经验,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有意地将接纳感官错综地挪移转换,从而创造出具有多感性的新奇意象,并且“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别具特色的美感。

诗歌通感艺术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荷马。在荷马史诗中写有这样的诗句:“树上的知了泼泻下来百合花似的声音。”在这一诗句中,把属于听觉的知了的“声音”转化成“百合花”这一视觉形象,在听觉与视觉这两个感觉领域同时刺激欣赏者的感应力,扩大了欣赏者对审美客体的感受范围。 从诗歌的审美创造来看,通感艺术有助于表现诗人对现实的美所形成的丰富而独特的感受,从而创造出新颖别致的审美意象,酿出具有特殊魅力的诗的韵味。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一“闹”字就把杏花盛开的无声的姿态和色彩转化成波动的声音;王维《过青溪水》中的“色静深松里”,以听觉上的“静”来描写视觉上的清深的水色;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中的“寒磬满空林”,以触觉上的“寒”来描写听觉上的清远的磬声;陆机《拟西北有高楼》中的“哀响馥若兰”,将听觉上的哀婉朱声转换为嗅觉上的“馥”。诸如此类的通感句,无不表现出诗人对事物的新颖而细腻的感受,把描写客观景物和抒发主观情感在通感心理的基础上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赋予审美意象以无穷韵味。这些运用通感构成的绝妙诗句,体现着诗人对现实的美所形成的独特感受,亦渗透着诗人特有的审美创造。

再从诗歌的审美欣赏来看,诗的通感艺术的运用,不仅扩大了欣赏者对艺术形象的感受范围,而且有助于欣赏者从不同感觉的联系中加深对艺术形象的美学价值的理解。诗歌借助于通感作用,可以积极推动欣赏者的审美再创造,把欣赏者从一种美的境界带入另一种美的境界,而这两种境界的融合,便使欣赏者获得了更强烈的美感愉快。学生作为欣赏者,首先是感觉上的活动,感官接受艺术形象的刺激,并引起美感,然后便会在想象的作用下进入审美再创造的境界。所以,诗中的艺术形象必须具有强烈的审美魅力,才能使学生在产生审美意识的同时,进入审美再创造的高层次。而诗中运用通感所创造的多感性艺术形象,就具有这种唤起欣赏者审美意识,从而推动欣赏者审美再创造能力的提升。通感艺术提供给欣赏者的审美观照对象,刺激欣赏者多种感官,(fwsir.com)沟通欣赏者现实的感觉与想象中的感觉,再创造新的形象,并从中获得艺术的无穷韵味。

(三)审美移情

审美移情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达到的物我同一的审美状态,或指主体把自己的情感甚至整个自我都投射到审美对象中,由我及物,使原本无生命的自然具有思想、情感、意志,或指客体作用于人的感官,由物及我,使审美主体受到感染,获得共鸣。

移情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一是物的某方面的性质与人的某种特定的情感相契合。如拿柳条来说,古诗中常称它为伤心柳,这当然与古人折柳离别有关,所以李白有诗云:“春风识别苦,不遣柳条青。”二是主体的情感、态度、心境成为影响移情的主要心理因素。同是花,在心境愉快的宋祁看来“红杏枝头春意闹”;可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杜甫眼中,那花因“感时”而“溅泪”,抹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这正是情感不同之故。移情作用虽然不能改变客观事物美丑的性质,但在学生的审美欣赏中,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美感的性质和强弱。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以己度物,人化为物的投射和联想能力,是调动和触发学生审美情感的极好办法,也是促使学生情感的丰富性、敏锐性的极好措施。比如看到嗷嗷待哺的小鸟,仿佛感到自己饥饿的滋味,听到树叶沙沙的声音,似乎听到亲人的絮语。尽管,以己度物,人化为物,这只是联想,只是一种心理的虚拟,但正是这种心理的虚拟、悬想,才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审美的能动作用。

篇6:期待效应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实践和应用,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相结合的重要体现,这对于启发幼儿的心智、德育、礼仪、素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至为重要的作用。给予幼儿适度的期待,能够从心底里给予他们自信,从而加速对于他们的礼仪教育。本文将重点分析和探索“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为具体的实践提供可行性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期待效应;幼儿礼仪;德育;人格

期待效应,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通常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对于幼儿礼仪教育来说,通过教师的有效期待,对幼儿进行适时的鼓励,对于幼儿自信心的树立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幼儿礼仪教育,作为幼儿教学的重点,通过“期待效应”的渗透,能够启发幼儿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德育水平,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篇7:期待效应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2.1对幼儿进行科学期待,杜绝盲目性

在对幼儿进行“期待效应”的时候,应该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期待,即给予幼儿有目的的“期待”,杜绝期待的盲目性。在幼儿礼仪教学中,每一项“期待”的背后必须要有足够的理论依据,为什么要通过这种方式期待?采取这种期待方式的出发点是什么?这种期待方式带给幼儿什么意义和影响?这些问题都应该进行充分地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期待效应”产生实际的意义,减少无意的期待,以此来实现幼儿和教师之间有效的心理互动,促进幼儿礼仪教学的顺利开展。

2.2遵从幼儿的成长规律实现“有效期待”

在幼儿礼仪教学中,要遵从幼儿的成长规律来实现有效的“期待效应”。幼儿每位孩子的性格特点、家庭生活背景、表现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都很不同,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对幼儿进行足够的研究,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成长规律和心理规律,在这个基础之上来进行“有效期待”,这样才能够让幼儿更好地领会老师的“期待”心理,在礼仪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促进礼仪教学效果的提高。

篇8:期待效应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3.1准确把握和观察给予期望的时机

实现“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运用,首先要准确地把握和观察给予幼儿期望的时机。针对幼儿个人情况的.不同来实现有效的期待,比如要明确幼儿性格差异,有的幼儿性格活泼,比较外向,在他们对老师问好、帮助同学的时候,应该进一步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礼仪欲望,提升个人的德育素质。对于性格内向的幼儿来说,他们不太愿意自我表现给老师和同学,一般课堂的礼仪活动也很少参加,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对他们进行鼓励,在全班同学面前对他们的一点进步进行表扬,从而让他们战胜自我,实现突破;另外,还应该从幼儿兴趣点出发,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小动物,就可以带他们到动物园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当活动礼仪,增加他们的热情。此外,要掌握幼儿情绪变化情况,在他们情绪低谷的时候适当激励,提升礼仪教育。

3.2善于借助其他辅助形式实现

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时候,可以适时地借助于一些辅助形式来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通过肢体语言表达的方式,对幼儿牵手、轻轻摸摸头、拍拍幼儿肩膀等,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和期待,激发他们在礼仪学习中的热情;还可以通过奖品激励,可以通过每天评比“礼仪之星”的方式,获得“礼仪之星”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一颗糖果、一张鼓励纸条等,让他们沉浸到喜悦中去,提升他们的礼仪素质。此外,实现有效的家长、学校与幼儿的三方互动,多举行礼仪活动,并将这些成果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和教师,在双方力量的簇拥下,孩子会获得更多的自信。

3.3对幼儿适度拔高,突破自我

给予幼儿最佳期待,并对幼儿进行适度拔高,可以引领他们突破自我,不断实现个人礼仪素质的提升。比如面对衣冠不整、不注重仪表的孩子,作为老师不能强求他们立刻改变过来,可以通过期待语言来对他们进行鼓励:没关系,我相信你明天一定会穿戴干净到学校的!这样,孩子就会从心里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包容和爱,从而能够很自觉地重视起老师说的话,这样自发地开始改变自己的仪表,从而实现最高层次的礼仪教育。对幼儿适度的拔高,其实就是激发他们的感情和欲望,让他们改变自我,这是“期待效应”的最高实现形式。

4结语

幼儿礼仪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期待效应”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渗透,能够加速对于幼儿礼仪的培养,提升他们健全人格的养成。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保证期待的科学性、目的性,充分把握幼儿的成长规律,做到“期待”的有效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准确地把握和观察给予期待的时机,善于借助于其他辅助形式来进行,病适度对幼儿进行拔高,实现自我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幼儿礼仪规范,为他们今后的进步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沈亚娟.“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运用[J].学前教育研究,,06.

[2]李红.分析“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06.

[3]胡碧霞.幼儿教育应当给孩子希望[J].科教文汇(下旬刊),,08.

[4]葛亦华.浅议幼儿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期待的建立[J].学周刊,,04.

篇9:期待效应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1.1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德育、行为习惯

就幼儿礼仪教育来说,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个人礼仪、亲子礼仪和师幼礼仪。个人礼仪,主要强调仪表仪容、形体姿态等;亲子礼仪,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与家庭成员相处时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包括请求、应答、敲门、就餐、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感恩长辈、体贴关爱、招呼告别等;师幼礼仪,则强调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与幼儿教师交往时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包括入园问好、认真听讲、举手发言、听从教导、请求帮助、感恩老师等。这些礼仪是幼儿整体涵养和素质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期待效应”策略能够对他们进行鼓励,引导幼儿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德育和行为习惯。

1.2实现对于幼儿人格培育的有效“拔高”

“期待效应”策略对于幼儿人格培育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帮助幼儿树立自信,让他们对自己产生自豪感,这样可以让他们在礼仪教育中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并且能够自觉地展现个人礼仪的“魅力”,引导他们突破自我,展现出远远超越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的潜能,实现有效的“拔高”“。期待效应”策略对于幼儿的人格培育和未来的成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篇10:尝试心理效应在思品课中的应用(德育论文)

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的特点是与学生的自身思想、行为以及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它还涉及到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它能够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身心健康、有崇高理想、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思想政治学科还与社会、家庭、个人实践密切联系,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视野是广阔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是很高的。但事实恰恰相反,多数的学生不喜欢思品课。他们觉得思想政治课枯燥、乏味、没意思,听不进去,还不如做几道理化题解闷呢。我们可以尝试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的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现、探索问题,激发学生创造性火花,更易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利用神奇的“罗森塔尔”效应,为学生的自信心加码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到一所中学里,在一个班级随便走了一趟,然后在花名册上划出了几名学生,告诉老师这几名学生智商很高,也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后,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那几名被他划出来的学生果真成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说,我对这几位学生根本不了解。教师们愕然!为什么会发生奇迹?因为人的“期望”有神效。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在教师心目中是权威的,因而教师对他的判断深信不疑,对那几名幸运的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待,像对待聪明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而这几名学生感受到了这种期待,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最终他们真成了佼佼者。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难道这些学生真是“最佳前途者”吗?不是,是心理学家“权威性谎言”暗示了老师,坚定了老师的信心,激发了老师的深情,这些通过教师的眼神、笑貌、声音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东的一所年轻的学校,学校里有一部分是民工子弟,这些民工子弟的家庭经济条件差,没有正规住房,流动相当频繁。民工子弟明显存在孤僻、压抑、敌对等弱势心理,难以融入学校生活,特别是中途转入学校就读的学生,他们或多或少承受着一种“外来户”、“低人一等”的心理压力。利用思品课这一特殊的载体,通过课堂教学的多种手段,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这批学生减少自卑、敏感、排斥、压抑等心理,真正融入班级、融入社会。试想当这些民工子弟学生受到老师同等的鼓励、信任,人的“期望”将有神效,用好“罗森塔尔”效应,用期待的眼光去对待身边的民工子弟,每一个学生都很棒。

如“培养自尊自信的良好品格”时设计一活动--找优点,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指定一名学生作为找优点的对象,自我找优点与小组其他成员给其找优点同时进行。期间老师提示:“优点”不光是学习好、体育好、唱歌好、人缘好、模仿能力强等优点。时间五分钟,先由自己陈述所找优点,然后由小组其他成员陈述,当学生说出自己优点后,老师示意学生掌声鼓励。这一环节在挖掘学生身上闪光点的同时,培养了民工子弟的自信心,发现他们吃苦耐劳、懂事早、求知欲强等优点,告诉他们逆境也能锻炼人的意志,磨练人的心志。我们通常所说的“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一定道理。一个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经过激励,给予一定的期望,才能得以最大限度发挥,不行也就变成了行;反之则相反。在民工子弟身上适时运用“罗森塔尔”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出色。

二、利用情绪效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往往受情绪的影响,如教师的态度、情感、手势、语言都和微笑一样,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情绪,这就是“情绪效应。如果我们能像古希腊杰出的哲学家漠克利特那样,以微笑迎人,不摆架势,更不训斥人,那就会收到良好的情绪效应,所以教师要向这位被人称为“含笑的哲学家”学习,进行笑脸相教,其效果必定会理想。

但有时往往会忽视这一点,一次学生作业做得很差,在改作业时已经火冒三丈了,一上课我就把几个学生点名批评了,然后开始上课。这时我发现平时活跃的学生不见了,大部分学生用那种恐慌的眼神看着我,目光暗淡,平时发言最积极的学生没反应了,课堂气氛沉闷,我一个人唱独角戏。我立即意识到原来上课我没有笑脸相迎,致使学生情绪低沉,思维不活跃。我改变策略,在举例时和学生开玩笑,学生的情绪才恢复往日的气息。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我们就要重新审视“师道尊严”的含义,消除“唯我独尊”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上给学生以信任,用幽默的语言、友好的微笑、稳健自如的神态进行双向情感交流,用自己良好的情绪引领学生的情绪进入最佳状态。即使某些学生的观点是幼稚的可笑的,只要他敢于标新立异,教师也应该用宽容和赞许去对待他。在积极的情绪下,你会发现,过一段时间,学生会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因为只有在这时,学生才真正是自由的、自主的,才真正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张扬。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古人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教育应贯彻激励和表扬为主的原则,这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是非常有道理的。

三、利用“群言效应”,转动学生创新的思维机器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老师满堂灌,学生竖着耳朵听。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不得不采用点名体温的方式,这样学生一方面不愿意认真听,一方面又怕老师提问,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思维是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的,教学效果也不可能取得颇佳。在教学中遇到某一重、难点,可以留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班级成为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大环境,这种注意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质疑、求异、解疑的“麻雀嘴”活动,旧能产生良好的“群言效应”。也就是说,通过每个学生唧唧喳喳的“麻雀嘴”活动,可以调动他们思维和记忆的积极性,挖掘学生集体和个人的潜力,减轻疲劳,唤起课堂上的积极情绪,同时锻炼说话能力,培养探究精神、活跃了思维。

例如讲到“学会合理消费”时,开展“当今时代节俭过时了吗?”的讨论。有学生说“人们生活条件好,应该对自己好一点,弄得寒酸样没必要。

”有学生说“生活好了没错,可也要根据家里的实际情况而定,必要时需要节俭”。有学生说“奥运会要在北京召开,中国人也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如原国家副主席吴仪女士在出国访问时就非常注意自身的服装形象,请问这说明什么?”学生的讨论异常激烈,大家相互补充、相互评价,连上课不太听的学生也积极加入到讨论中来。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应该有适度的消费,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节俭。

通过这种“麻雀嘴”活动,可以增加信息量,即由老师这里单方面获取的信息,变为从很多同学这里多渠道获取信息;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大胆、积极、风趣的发言,同学间、师生间的合作情感就日益加深;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探究精神,挖掘集体和个人潜能。

四、利用“预热效应”,迸发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大家交流想法与互相启发的气氛,会使一个人对本来不太关注的问题产生兴趣,产生深入研究的念头,从而起到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准备作用。这种由预先交流想法而引起的效应称为“预热效应”。预热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认知心理雪茄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指导下,教学活动的设计常常运用具有“预热效应”的“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此法能够激发学生在活动中发表创见,合作交流,激发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精神和探究、发现、推理、想象、分析等能力。

如讲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时,结合正在召开的两会,老师课前让学生准备提问,鼓励学生尽量提出新颖的创见,学生疑问“这些人大、政协代表怎样产生?”“为什么国家领导人由人大选举产生,而如美国的总统由竞选产生?我们国家是否可以尝试竞选国家领导人?”等等。通过比较,学生就发现,由于实行的国家制度不同,所以选举的方式也不同,进一步证明我国政治体制的公正、公平性,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学生的提问可能有点偏,但这种求异的思维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对我国的政治生活印象更加深刻。

上海育才中学老校长段力佩曾指出,要提倡七嘴八舌,以课本为依据,有领导地进行“茶馆式”教学。一议思想必然活跃,不同看法必然产生启发,切磋琢磨的结果,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推理等能力。而在议论中成绩好的得到提高,成绩差的受到带动,互相启发,相得益彰,起到预热效应的作用。而许多见解和问题,常常是老师事先没有想到的或想不到的,这样一来老师又得到了提高。

五、利用“攸勒加效应”,营造学生创新的思维空间

“攸勒加效应”的美名来自于一个动听的故事。国王请求阿基米德检验王冠是纯金还是掺了银这一难题,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受启发,大叫“攸勒加!”“攸勒加!”(攸勒加是希腊语,意思是我想到了,我找到了),从而一举解决了“王冠之谜”。这种由他事取得启示的解决的方式,被称之为“攸勒加效应”。

阿基米德走进生活,发现了真理,那么我们的学生呢?更要走进生活,走进历史,整个世界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课堂,利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原理,解决我们周围的问题。教师要有组织地提出一些创造性课题,让学生积累大量丰富的知识,让学生去实践、去体验、去发现。如讲到环境保护内容时,有意识地让学生以地球的名义写一篇讲演稿,发现身边的环境问题,政府的处理办法,人们观念的转变等。学生大量搜集资料,文字的、图片的、声音类的;生活中的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网上的、书上的;过去的、现在的、以至于未来的,学生都尽情去探索,去补充,最后写成了一篇篇有血有肉的讲演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些活动的训练中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如讲“艰苦奋斗”时给学生播放了“南泥湾”以及大生产运动时的一些歌曲,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歌曲的场景结合自己所知道的展开想象,描绘当时的轰轰烈烈的场面,这样把学生带入当时的生活意境很有帮助,能更深刻地感受当时的生活状态。

“攸勒加效应”是决不会光顾懒汉的,要学生从小就养成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聚精会神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攸勒加效应”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局限于书本,要超越教材,要开放教学,要利用资源,要由此及彼,才能真正使学生的创新思维飞扬起来。

“未来文盲不是不识字的,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21世纪是一个知识激增的世纪,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有立足之地的世纪,因此,思品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必须教会学生学习,即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学生一车猎物,不如给学生一杆枪”。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夯实基础。会读、会疑、会写、会忆、会用,逐步学会“咀嚼、反馈、消化”六个字的记忆术,将学过的知识加以理解、联系、概括和综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社会热点,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尝试心理效应在思品课中的应用(德育论文)]

篇11:心理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心理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心理学是一门运用相当广泛而又十分实用的科学,我们都是教育工作者,若能将心理学的知识,特别是心理活动的规律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就可以走进学生心灵,这样,既有利于教育学生,又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

我一直从事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个有心人,尝试着将学习过的各种心理效应恰当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居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首因效应,塑造良好形象

所谓首因效应,是指两个素不相识或虽相识但没打过交道的人第一次见面或第一次打交道时所形成的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印象。从外表特征看,一个人的身体、仪表、言谈、姿态等对初次印象的形成会产生强烈的影响,虽然首因效应只是对一个人初步的、表面的印象,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的本质的特点,但它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可以扩散到对人的内心的认识和评价,并对以后的认识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新学期开学时,教师如果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印象,就能大大的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赢得学生的尊敬,从而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小学生刚接触到新老师,如果第一节课,就给学生留下很好的印象,学生会因为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上语文课。因此,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我都要作充分的准备,从衣着、表情,一直到讲课的内容、重点、难点、时间分配、作业布置等,都要精心的策划。就是开头第一句如何话说,结尾如何收场,我都要作认真的安排。讲好第一节课,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不仅能赢得学生的敬佩,而且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适时运用幽默效应,活跃课堂气氛

幽默效应在心理学上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它只是一个人处于困难和尴尬处境时,可以采用一些诙谐手法,自我解脱,达到心理的平衡与安宁。在教育工作中,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幽默的语言能使师生间的紧张关系解除,也能使师生双方的心理得到舒解,使彼此之间的不快解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紧张和疲劳,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程度。

学生喜欢有幽默感的老师,当他们喜欢这个老师时,就会对这个老师所教学科发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要素,有了兴趣,还有什么学不好的呢?

三、巧设门坎效应,提高解题能力

所谓门坎效应,指的是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较小的要求,为了避免给他人留下不一致的印象,也就可能接受随后提出的较大要求,它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得寸进尺”意义相近。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要求学生背诵,他们会觉得枯燥无味。这时,运用门坎效应较好,我会让他们先掌握其中的几段,在他们掌握很好的基础上说:“你们真聪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些都会背了,这篇课文,你们能在最短的时间会背吗?”“能”,他们的回答肯定而响亮。这样去背,学生不但不会觉得枯燥,反而很乐意去背。

学生在这样“无屈从压力”的情况下,逐渐从害怕背课文向喜欢背课文的方向发展。

四、避开超限效应,提高学习效率

超限效应是指一种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当学习完新的课文后,一般都要抄写字词或课文,有些老师让学生抄写几遍,甚至更多,认为这样学生就会记得更牢。或是当学生抄写错误后,罚他重复抄写。实验证明,抄写三遍的效果最好。如果到了五遍,大脑会出现抑制,如果继续抄下去,就会出现逆反,这就是超限效应。

这种效应在教学中也时有发生。例如拖堂就是一个时间的超限效应。学生十分反感。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接受能力有限,如果一节课上内容过多。这些效应的结果都会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影响学习效率。

在表扬或批评学生时,不能对优等生表扬过度,也不能对犯错误的学生“穷追不舍”,掌握好批评与表扬的“火候”与“尺度”,这样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

五、避免光环效应,全面考察学生

光环效应是指在观察一个人时,由于此人的某一个特征或品质非常突出,给观察着留下了清晰的知觉和深刻的印象,从而掩盖了观察者对此人其他特征品质的认识,这些突出品质和特征就象月亮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散和扩散,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和特点,就会影响我们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

不仅好的品质或特征能造成光环效应,就是不好的品质和特点也会起到类似的光环的作用。在我们的教育中,光环效应不仅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且也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最终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本班的一位男生,任何一位老师对他的评价都很好,他就被“好”的光环笼罩,像他这样的学生,倍受老师的喜欢,经常听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这就会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而又有另一些学生非常调皮,上课表现很差,这样,老师就会认为他们不行,很少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看到的只有缺点,这样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冷淡和指责,他们也许会失去信心,导致学习下降。为了避免光环效应的影响,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就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察、评价和教育,而不能以偏盖全。

实践证明,心理效应在教学中有着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上述的几种心理效应,还有很多,研究和掌握各种心理效应,对于我们了解学生,搞好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大有裨益的。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运用多种心理效应,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消极影响,就能激发学生丰富多彩的心理世界,才能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使他们迈向成功之路。

篇12:情感效应在五年制大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情感效应在五年制大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情感效应即为做某件事情时投入个人感情而产生的积极的效应.在五年制大专英语教学上如果利用好情感效应,将提高教学效果.情感效应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包括:建立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建立有效的沟通途径,随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个别问题;通过测验或建立合理的奖罚制度来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作 者:梁超慧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刊 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2008 20(2) 分类号:H3 关键词:情感效应   英语教学   应用  

积极心理学的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应用论文

叙事疗法在中职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的探析及应用

基础会计课件

药理学教学赏识教育论文

会计的大学生论文

选修心理学论文

高职学校《电工基础》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论文

非正式奖励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浅析论文

限时达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心理效应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效应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心理效应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共12篇)】相关文章:

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2023-07-15

技校学生心理的研究论文2022-10-27

会计实习论文2023-07-06

汽车论文范文2022-10-13

城市管理的模式创新论文2024-01-28

营销论文2023-02-15

南京市外卖快餐配送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分析论文2022-04-29

高职德育工作创新研究2023-11-24

汽车教学论文2022-11-07

汽车营销论文2023-08-2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