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德育工作创新研究

时间:2023-11-24 07:22:4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职德育工作创新研究(精选10篇)由网友“houxk”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职德育工作创新研究,供大家阅读。

高职德育工作创新研究

篇1:高职德育工作创新研究

高职德育工作创新研究

摘要:德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一环,需要依循正确的路径进行长期建设。本文以就业导向为大背景,探究高职德育工作的创新路径。分析发现,要实现高职德育的创新,需要从理念和实践两个面向努力。理念层面需要做到坚持就业导向、以人为本和全面德育;实践层面需要推进德育融入学生发展的全过程和创新德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德育;创新路径

一、前言

德育工作历来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如今,以就业为导向成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理念,在此背景下,德育工作需要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新情况的需要。为方便叙述,笔者将先概要描述目前德育工作相关情况。

(一) 高职德育工作现状:内容陈旧,方式老套,师生皆不重视。审视如今的高职德育,可以看到,十数年前的陈旧教材亦然在课堂上“大行其道”。老师们的教学方式也是刻板老套,捧着教材照本宣科。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高职学校的课堂上,教授德育课程的老师捧着教材有气无力地读着,底下的学生一片片“往下倒”。在很大程度上,高职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一样,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只把它们当做可有可无的意识形态教育。

(二) 高职德育工作的新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我国职业教育正逐步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1]在此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各项工作不能“各自为政”、“分而治之”,必须在统一的思想基调下进行,那就是就业导向。作为高职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工作的开展自然也不能脱离就业导向这一思想基调。

(三) 高职德育创新的必要性:就业导向语境下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从事一切工作都必须牢记“理论指导实践”。如今,我们讨论高职德育创新必须在就业导向这一前提下进行。因而,我们原本执行的.高职德育工作方式必须进行创新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情况的需要。

二、高职德育工作创新建议

笔者以为,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创新可以从理念和实践两个维度开展。理念是实践活动的指导,实践活动是理念的具体化和现实化。具体内容如下:

(一)理念层面:创新高职德育工作思想。所谓“理论指导实践”,一切工作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如今,我们探讨高职德育工作创新也必须先立足于理念层面。就具体的理念创新而言,包括了以下三方面:

2。坚持以人为本。几千年前,至圣先师孔子便在教育活动中力行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然而,往事虽越千年,到如今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却不见得深入人心,至少一些高职院校的老师没做到这一点。以往,很多高职德育老师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法,不管学生理不理解、明不明白,他们只是一味照本宣科,在规定时间内将教材内容过一遍就了事。这种教学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都的主体性,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因而,高职学校的老师们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就是将学生置于考虑范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3。坚持全面德育。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零零碎碎、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持久和全面的建构。特别是,如今要建设就业导向的新型高职德育工程,更需要全方位进行道德教育工作。课堂教育是建设全面德育工程的基础性工作,需要扎实推进。与此同时,课堂以外的德育工作更是大有可为。学生社团组织、团日活动、实习工作等等都是推进德育工作的理想途径和场所。因而,必须要树立“始终重视,时时推进”的理念,将全面德育落实到现实的工作中,使其成为推动德育创新的坚实后盾。

(二)实践层面:创新高职德育工作举措。有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并不表示实践活动一定会取得成功,关键还在于实践活动的具体举措。本文立足就业导向这一当前高职教育的指导理念,提出一些创新高职德育工作的具体举措。

1。使德育融入学生发展的全过程。在新形势下必须坚持全面德育的理念,使德育工作突破课堂局限,融入学生发展的全过程。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将德育工作推向前进,也才能让学生充分认识、感悟德育的重要性,树立科学、自觉的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观。具体而言,高职院校需要构建系统科学的道德教育体系,使其伴随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于这点,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值得借鉴。该校致力于构建“明理学院”体系,将“明德理、明事理、明学理、明情理”作为德育总目标,实行“1+1+X”的明理实践系列活动,让德育实实在在地走出课堂。[3]“明理学院”德育体系在实践中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值得广大高职院校学习。

2。教师须创新德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老师终究是学生在校园中最重要的教育者和领路人。德育工作成功与否,老师很是关键。然而,现在许多高职院校老师的德育教学方法不孚众望,难叫学生满意。事实上,出现此状况有两方面原因。其一,许多高职院校老师自己的水平有限,很难传授给学生“干货”,只得照本宣科;其二,许多老师有懒惰心理,认为德育并不重要,自己只要对付一下就行。要解决前者,唯一的途径就是老师们广泛阅读、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水平,让自己能够胜任教学工作。要解决后者,最好的方式就是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其中,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策划的“德育特色课”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校立足实际,将原本零时的、枯燥的、零散的德育教育进行进行系统化、趣味化建设,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需要。[4]经过改革,徐医高职的学生对于德育课有了较大的热情,教学效果也是不断优化。笔者以为,其他高职院校的老师应当以徐州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相关做法为借鉴,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三、结语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依循正确的路径进行长期建设。在就业导向的大背景下,要实现高职德育的创新需要从理念和实践两个面向努力。理念层面需要做到坚持就业导向、以人为本、全面德育;实践层面需要推进德育融入学生发展的全过程和创新德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凡此,我们可以期待高职德育的美好明天。

篇2: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研究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研究

隋美丽,龙建,杨立平,任小龙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100176)

摘要: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道德教育工作中呈现出更多的问题。关键问题在于高等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如何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开始探索新德育工作的方法,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对实现新形势下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德育工作;道德教育理念

基金项目:校内基金资助(基金编码YZKB003)

作者简介:隋美丽(1978-),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汽车电子和车辆工程方面研究。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改革与完善,各类高等职业院校也纷纷呈现出勃勃生机,随着教育改革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各院校道德教育工作迅速展开,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自身原因带来的新挑战。面对诸多问题,高等职业院校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完成道德教育工作,如何保证各高校对学生教育的培养质量,不少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已把这两个问题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在工作中为了寻找道德教育的重大突破点,必须深入了解各个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具体情况。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创办学校的时间并不长,与那些已经创办多年的普通院校相比,无论是从教学条件、办学设施、教师队伍、校园环境,还是从文化氛围等多个方面,都需要改善和提高。从学生的角度来讲,随着高等职业院校对招生条件的不断放宽,学生的数量也不断增长,学生类型也越来越多,加上来自各种家庭生活条件的差异,学生之间的层次也一一呈现出来,使得各类院校对道德教育工作的展开面临更多难题。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培养的目标有了新的定位,目前应用型人才与普通院校的人才相比更加强调要以技术教育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相关技术知识做深入讲解,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快掌握新技术,并采取有效的办法和措施,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

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德育目标应该结合不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接受能力,并采取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能动性等有效方案。在一定程度上,高等职业院校在德育内容和德育形式上已滞后于社会的变革,例如讲课形式较为空洞,表现为口号多、与学生互动少,理论多、让学生实际操作少,这样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就被混淆。所以我们应当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德育教学方面的内容,加强道德教育理论的灌输、德育选择能力的培养、道德教育的规范和榜样的示范以及个人自觉的程度等方面的教育。

良好的教师队伍是完成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任务的关键,才可保证实现道德教育培养的目标。要避免“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加强对教师德育工作的认识,进行德育研究,要努力树立“道德修养、为人师表、尊重并关爱学生”的思想,身为教师不能采用对于学生存在的各种道德问题视而不见、不管不问的漠然态度。由于高等职业院校起步比较晚,教育管理时间并不长,尚需较长的时间才能把道德教育贯穿整个教学全过程。

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对学生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同时也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平等、和谐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学人员的整体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家庭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做出具体要求,并重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如尊敬老人、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勤检节约、与人为善等,避免自已的孩子从小养成贪图享乐、骄横自私等不良习惯。

二、网络与校园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网络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学生们获取所需知识和信息的一种主要渠道,但是充斥网络的黄赌毒、暴力画面和网络游戏从不同方面侵蚀着学生,使许多缺乏鉴别能力的学生迷恋网络并失去了自控能力,已经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然而,从另一个侧面讲,网络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教育载体,拥有海量的教育素材,同时也为宣传“正能量”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技术条件。高职院校通过网络技术平台建立和完善道德教育的工作,树立和培养现代化网络开放式的德育观,通过建立院系领导、辅导老师和班主任三位一体管理方式,正确引导大学生们适应网络发展,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品德意志。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可以感化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每一位学生的行为,因而各高校更应该加强对校园文化投入建设的力度,这才是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学生社团是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最好能组织学生成立如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协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等多种学习团体,为学生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同时,通过校报、学报、广播台、报栏定期举办各种活动来展示宣传。各高校应该对各方面都比较优异的学生和经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先进积极分子等进行全方面的思想武装。进而校方要大力倡导道德教育人员要与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对学生思想进步要关心,对学生学习指导要细心,对学生生活要热心照顾,对学生成长过程要耐心指导,对教师教学方式要循循渐进。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众。

三、心理健康和人文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紧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表现为针对学生在学业成就、了解社会、人际关系、心理素质、自我认识和受到别人尊重等多方面的需求,做到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人格、权益等需要,并且将其作为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积累经验、充实并完善自己,教学生在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追求理想和为理想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培养学生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帮助并引导学生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和克服对人际关系认知的偏差,增强学生对集体的意识。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并有效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卫生教育等活动,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内心的变化,并增强其心理防卫机制,使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得到及时疏导;让学生尽快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学会采用科学的方法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逐步增强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在各自教学特色的基础上,倡导文化教育、素质教育、高薪专业技术与工业技术相结合的办学理念,通过人文素质教学等校园活动很快把学生引入实际生活,并融进学生的日常行为,对学生自身的风格和品质进行内化,使学生通过学校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从而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针对高职学生的素质基础,德育必须营造缤纷多彩的校园生活,教学内容对学生要有较强的号召力、震撼力和互动力,才可以构建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如将德育课程教学融于专业课程、技能课程。学校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例如利用休息或假期时间到附近的乡村、乡镇、还有企事业单位等地方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当然学校也可收集往年毕业生和本校在校生的先进个人事迹或者有过违法犯罪记录学员等案例,以实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案例解说,或者邀请违法罪案例中的学员与在校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从而对学生产生感染力,更好地对在校学生起作用,可以开展丰富的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要求全校教职员工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从心理到行为去尊重、关心、爱护,使学生在学校享受家庭般的温暖、父母兄弟姐妹般的亲情,必然会收获德育的丰硕成果。

四、评价机制

高校的评价机制一般多采用奖励、约束、监督、惩罚等多种机制对学生进行管理,把这种评价机制作为道德教育考核体系。从每年的新生入学到完成学业并离开学校的毕业生,从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到日常的行为规范,从课前、课中、课后到校内及校外的诸多表现,如实记录每个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情况,促使道德教育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考核评估验收制度,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建立有效的学期评价制度,定期对教育工作人员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育人质量、学生反馈建议等进行讨论式或不记名投票式评价,这种方法既有定性的说法又有定量分数的测评。既了解教育工作人员的教学水平,又获得学生们对道德教育的肯定,使教育人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德育质量。

五、总结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不能仅仅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也要关注大学生毕业后的整个就业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了解自己、不断了解社会,为以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同时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觉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及时了解学生的就业思想和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强烈需要,从而与用人单位制订实习实训阶段的工作计划与评价方案,充分发挥各自在育人方面的优势,建立社会化的德育体系,改变德育与家庭、企业、社会和管理相割裂的教育现象。

参考文献:

[1]刘莹。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11)。

[2]肖积生,陈群辉。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 )。

[3]黄笑伟。试析新时期大学生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

[4]杨海艳。高校德育实效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

[5]庄士忠。对网络时代调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析[J].科技信息,,(34)。

篇3: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方法研究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在当代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众所周知当代教育提倡培养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少年。在这当中德育位于首位,一个人不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即使在其他方面有所建树也始终不被认为是一个合格的公民。所以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本文对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进行创新探究。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理念方法

随着我国的发展,教育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当前的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把升学率当作学校的头等大事,因此,往往忽略了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德育的发展。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德育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三观,由此可见,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班主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作为学生最常接触的对象,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最大。所以有必要对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进行创新,做一些理论与方法上的指引。

一、注重班主任的模范作用

班主任犹如一支军队中的首领,不仅要发号施令还要对整个队伍起着模范带头作用。正如教师的一言一行对整个班集体都具有导向作用,身为一班之主首先得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老师的三观若不正确,学生不知如何分辨是非、对错、美丑,这基本的道德导向问题将导致学生思想道德体系的混乱甚至影响其终身。从古至今,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是一份神圣的职业,就是因为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那么,班主任如何起到模范作用呢?首先,班主任得让众人尊敬服从。班主任可以开展一些集体活动,组织一些学生的团体比赛。例如,两个班的篮球比赛。在比赛过程中,班主任就应公正地评判结果。即使自己班级输了,也愿认赌服输。在这些活动过程中,班主任甚至可以参与其中,帮助制定比赛策略,这不仅让学生们了解老师的`人品能力,还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其次,班主任可以推荐一些看过的书籍或电影给学生,当学生去了解这些书籍、电影时也就是在了解老师的为人。在班会课上,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探讨这些书籍电影,了解学生的看法,进而加以思想上的引导,而不是灌输式地告诉学生该怎样。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会找到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良师益友。

二、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平等的个人

德育工作中很容易把学生区别对待。学生通常有好学生与坏学生的区分,而坏学生为何成为坏学生不为人知。其实在初中这一关键阶段,班主任应首先摒除有好坏学生之分的观念。当班主任愿意将每个学生视为平等的个人时,学生也愿意接受班主任的影响朝好的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就要加强老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所谓的差生信任班主任,愿意把心声相告。其实德育工作的开展就是要让内心有问题的学生愿意把问题暴露出来,班主任协助其解决问题。而让学生坦诚的首要条件就是让学生信任班主任。班主任可以邀请学生到家里畅谈或出游,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可以互相了解与信任。班主任在班会课上也可以让学生推荐他们喜欢的东西给大家,尤其是那些不被关注的同学。

三、德育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表演

传统的德育经常流于形式,班会课、德育课经常变成老师一个人的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没有互动,只是给出校规让学生遵守或实施一些惩罚,然而学生的心中难以信服,同样的问题也容易一而再,再而三地犯。所以有必要改进传统德育方法模式。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学会换位思考,可以通过一些小品表演,让师生互换角色,当老师愿意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而学生愿意体会教师的难处时,德育就不会流于形式,而是一种互动的相互了解。其中相互尊重相当重要,当老师不再当众批评学生而愿意私下交谈时,学生也会明白相互尊重的价值。

四、多方支持德育工作

虽然班主任的德育极为重要,但众人拾柴火焰高,德育不仅需要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交流协作,还要家长的配合。当学生的身心发展出现问题时,班主任应从多方了解学生,了解问题的渊源。所以班主任在平时就应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建立通讯录,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能第一时间找到对方解决问题。其中应加强班主任与科任老师的交流,了解学生在其他课上的表现,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但多方支持了解并不意味着人云亦云,当发现学生有问题时,班主任应主动了解,通过调查发现真相。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对未来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当前提出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青年,德育是教育中的重点内容,班主任应在德育工作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的德育方法。

参考文献:

[1]王锴.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J].东方青年教师,,(22).

[2]金艳茜.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J].读与写,2013,(9).

[3]杜培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4).

篇4:中高职贯通学生德育工作特殊性研究论文

中高职贯通学生德育工作特殊性研究论文

研究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下学生德育工作的特殊教育性及其规律,由此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是促进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中高职贯通学生德育工作的特殊性表现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主体的特殊性、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和教育管理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的特殊性需采取不同的因应策略。

一、中高职贯通学生德育工作特殊性调研概况

自上海市中高职贯通实施以来,全市中高职贯通累计招生已超过15000人,而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也连续招生6年,20招收的首批学生已经顺利毕业。研究中高职贯通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对于全面认识中高职贯通教育,提升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度,实现自己的理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课题组对现有中高职贯通模式的中职和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调研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调研贯通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现状,第二部分调研中高职贯通班德育或思政教师配备情况,第三部分调研德育课程开课情况及教学内容。调研问卷发出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43份。其中,高职段108份,中职段235份;教师28份,学生315份。

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为:一是个别学校已经将中高职所有的思政课在贯通班的低年级即所谓中职校内上完,有的院校中职和高职课本同时使用。二是多数高职院校对与之贯通的中职思政课教学指导很少,只有少数学校中高职校际交流较好。三是学生管理方面多数是低年级和中职学生共同管理,高年级和高职生一起管理,针对贯通教育特殊性和学生德育特殊性开展工作不够。

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受四个特殊性影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主体的特殊性、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和教育管理的特殊性。不能认识到这四个特殊性,中高职贯通的德育工作将缺乏针对性,进而出现种种问题。如不认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将会造成管理手段和教学内容难以适用教育对象,可能低于或高于他们的要求;不了解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将会导致中高职贯通的教学安排、职业技能考核等方面出现问题,这一方面具有全局性,在很大程度上和中高职贯通的教育方案制定及目标定位有关。

二、中高职贯通学生德育工作特殊性表现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中高职贯通教育的生源是初中毕业生,但中高职贯通学生毕业拿到的是高等教育文凭而不是中职教育学历。中高职贯通学生和中职学生起点相同,终点有别;而中高职贯通学生和高职学生比较,则是起点不同,终点相同。中高职贯通学生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其特殊性包括心理特殊性、认知特殊性和行为特殊性。

心理特殊性。调查问卷显示,在315份学生问卷中,入学时年龄最小的是14岁,最大的17岁。其中,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的占61.3%,16~17岁的占39.5%。这个阶段是独立性逐渐增强的阶段,也是逆反心理较重的时期。学生开始有自己的秘密,有些事情不愿意让家长、教师参与,而是将其隐藏在内心世界或记载到特殊的笔记本中。调查显示,这些学生中写日记的占24%,而且女生占绝大多数,经常在QQ空间、微博或微信上写一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占96%。到了高年级,写日记的学生略有降低,表达自己感受的以博客为多,占到高年级调查对象的56%。这说明学生随着年龄长大思维也越发严密,表达欲望也日趋平稳,而不像低年级的学生那样要急于表达出来。整个中高职贯通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呈现出从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鲜事物逐渐过渡到不轻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心理较为稳定的过程特点。

认知特殊性。中高职贯通的学生入学时比普通中职生成绩要高出不少。特别是年中高职贯通招生试点开始时,可以用“火爆”形容。480个计划名额吸引报名人数7000多人,考生中甚至有人考分高达570多分,直逼市重点高中录取分[1]。虽然这几年中高职贯通学生录取分数线和普通中职录取分数线的差别有所缩小,但整体上还是高出很多。如商业会计专业录取分数线高达507分,最低的房产营销专业是330分,多数在420分以上,而普通中专最低投档线为320分,职校、技校招生分数线则会更低[2]。入学成绩不同也造成了中高职贯通学生和普通中职生德育工作的特殊性。

正是中高职贯通学生成绩比较好,知识基础较为扎实,所以比普通中职学生较能接受教学内容,学习水平提高也快。从发展的整个过程看,这一阶段学生的智力发展已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正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很多学生选择专业和学校时听家长意见的较多,而高职毕业时,做什么工作自己决定的则占了多数。中高职贯通学生认知能力从入学到毕业,差异较大。

行为特殊性的表现。相对于中职学生,中高职贯通学生不仅成绩要好很多,日常行为也更为规范,便于管理。初中毕业生刚进中高职贯通班学习时,还未脱离孩子气,举止行为有天真和幼稚的一面。正是由于年龄的原因,这些行为是可以理解的甚至还让人感觉到可爱,即使有一些过分的举动,教师也会容易包容他们。随着学习阶段的提高,中高职贯通高年级学生逐渐趋于成人,言谈举止也接近于或刻意模仿成熟,因此其行为的不稳定也是中高职教育对象特殊性的又一个表现。

(二)教育主体的特殊性

教育主体就是指对中高职贯通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教育工作者。这个群体中既有中职学校德育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包括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包括前一阶段管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班主任,也包括后一阶段承担这项工作的辅导员,还包括整个贯通阶段中对学生后勤、教学和园区进行服务管理的其他人员。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座谈发现,中高职贯通教育主体的特殊性体现在构成的复杂性、专业的多样性和风格的丰富性三方面。

构成的复杂性。实施中高职贯通德育教师组成较为复杂,从阶段性来说有中职阶段的师资也有高职阶段的师资;从类型看,有后勤服务如饮食、住宿、医务和图书信息等服务人员,有教学辅助人员,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德育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包括其他课程的教师,他们同样负有德育的任务。调查数据显示,在中高职贯通教学中中职教师数的占调查总数的73%,居于显著多数,来自高职的教师则是不到27%。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配备的不合理。除了学校内部德育主体的复杂性,还有一个表现是外部德育主体的复杂性。由于师资力量不均衡,个别学校师资不够,就会外聘教师,这些外聘教师往往是其他学校德育教师,甚至有的还是未毕业的研究生。

学生在学习期间还会到企业中实习实训,这样企业的指导教师或师傅也扮演了德育工作者的角色,向学生言传身教岗位要求和职业道德操守等。专业的多样性。专业的多样性不仅指教师专业多样化,也指各类和学生发生直接影响的学校员工素质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中最引人注意的无疑是德育教师专业的多样性。由于我国中职教育办学历史较为悠久,中职德育教师的专业呈现出多样化,除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专业外,语文甚至理工科专业背景的教师来上德育课的仍占一定比例,德育教师专业的多样化在中高职贯通低段明显,在高段就很低,这和高职教师专业要求比较严格有很大关系。这里反映出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在贯通教育模式下,中职段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风格的丰富性。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导致教育主体对学生的要求不一样,教育风格也各有千秋。管理岗位的教师对学生行为管理较为严格,从学生普遍害怕学生科或学工部的教师这一点可以看出。对学生抽烟等不良行为批评较多的、甚至对学生做出处分决定的也是这些人。德育教师往往会出于专业的习惯对学生的思想倾向和政治立场比较敏感。而对外聘教师来说,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低。在最喜欢哪一类教师这一问题时,93%的学生选择“幽默风趣”,84%选择“有亲和力”,63%选择“学生渊博”,31%选择“教学严格”,只有14%的学生选择“对学识不问不管”。因此,对放纵学生的教师,学生自己并不认可。

(三)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德育内容的特殊性可以从理论教学的特殊性和实践教学的特殊性来认识。本文着重分析前者。

理论教学的特殊性是指中高职贯通德育课程和中职以及高职相关课程差异很大。中高职贯通实施的本意就决定了教育内容和中职高职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如果还是采用中职加高职的教学,中高职贯通也就失去了意义。针对升入高年级的贯通班学生的调查显示,由于大部分学校采取中职和高职教材都讲的方式,82%的学生认为教材重复较多或严重重复,只有15%的学生认为重复很少。目前中高职贯通所涉及的中职德育课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存在以下特点[3]:一是课程雷同,许多课程之间大部分内容重复,如中职的《职业道德与法律》和高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属于雷同课程,解决方法是调整与合并相关课程。二是内容脱节,德育的一些内容在中职和高职都没有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但又是德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建议在中高职阶段德育课中补充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内容。三是内容交叉,比较当前的中职和高职德育课程教学内容不难发现,有很多属于内容交叉的地方应适当删减。

德育课实践教学的特殊性是指将课堂上学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知识在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外化为自己的行动。相对于中职德育实践活动的'娱乐性和生动性,中高职贯通的德育实践更加突出思想性和理论性。中职活动安排参观、游览比较多,很多地方和中小学很相似,而在中高职贯通阶段德育实践活动安排社会调研、志愿者服务较多,带有明显的高校学生活动的特点。

(四)教育管理的特殊性

教育对象、教育主体和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德育工作的实施也必然具有特殊性,即教育管理的特殊性。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又可分为工作制度特殊性、考核管理特殊性和教学组织特殊性等方面。

工作制度特殊性的前提是中高职贯通培养时段横跨了中职和高职两个学段,单纯用中职或高职的工作制度将会带来诸多不便。德育工作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经过五年的中高职贯通学习成长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这要求中高职贯通的相关中职和高职学校都要注重整体性,协调差异性,共同完成中高职贯通的德育工作。

例如,贯通班学生在中职校学习,不能完全无视高职院校的要求,因为这些学生能否顺利进入高年级即等同于高职阶段学习,要把五年时间统一安排考虑。教学要统一,管理也要统一。特别是一所高职院校和几所中职学校贯通,也有1所中职学校的不同专业和几个高职院校贯通,这样复杂的关系没有统一的工作制度,将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甚至会威胁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的存在和进一步发展。

调查问卷显示,10所中职院校中有4所成立或参加了同高职院校合作的中高职贯通联合教研室。联合教研室不是一对一的中职和高职的联合教研室,也不是单纯德育课程的教研室,而是涉及了多所中专和几门课程的联合教研室。不同高职院校共同建设联合教研室将会有力推进中高职贯通教学。

考核管理的特殊性在转段时期即从第3年转入第4年时表现更明显。因为传统的中职生毕业要去工作,要发给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现在中高职贯通的学生在中职校学习结束并没有毕业,他们最终拿到的将是高职的毕业证书。正是这种原因,造成中高职贯通学生的考核管理和中职生不同。另一方面,中高职贯通是5年时间,实际管理是低年级放在中职,高年级放在高职管理,不是在一个完全封闭的单位内进行的,也就是说这些学生的考核管理不是在同一所学校完成的。实施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中职校中少量是高职院校的二级单位,这样的被称为体系内办学;更多的是中职校和高职院校没有互相隶属关系,这一类属于体制外办学。

教学组织的特殊性指中高职贯通德育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实施具有和中职及高职不同的特点。由于师资和课程性质的问题,高职思政课一般采取中班和大班教学。中班70~100人左右,100人以上为大班。调查显示,高职中实施中班教学的占37%,大班教学占60%,极少的班级是小班单独教学。这是特殊情况造成的。在贯通班中,低年级即在中职校学习时超过95%的班级是小班教学,少数由于师资等原因出现合班教学现象。贯通班高年级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基本也是接受中班或大班教学,几乎没有采取小班化教学。这种教学组织的特殊性虽然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但在后面的监督管理中应该有统一严格的检查制度,确保中高职贯通教育健康发展。还有一种课堂教学的特殊性是课堂时间的特殊性。中职一般都是40分钟一节课,休息10分钟再上课。而高职一般采取80分钟两节课连着上,也有90分钟两节课连着上的。这说明中高职贯通的学生要经历两种上课模式,这对他们也是一个挑战。

三、问题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中高职贯通德育工作的特殊性,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第一,针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既要包容又要严格要求。包容是因为他们在初期年龄比较小,还属于未成年人,很多事情想的不全面,要给他们时间,注意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教育他们;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对于一些规则和制度要明确告诉学生要令行禁止,认清是非。

第二,针对教育主体的特殊性,一方面,教师要提升自身知识技能和教学理念,跟得上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学校以及上级有关教育管理部门要调整师资结构,适应教育改革,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尽快适应中高职贯通教学和管理的需要。

第三,针对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要加紧建设适合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教材体系,德育教材虽然有上级部门的严格管理,不能随意调整,但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整合各门课程,防止简单重复。如果能够联合多所高职或者中职共同开发一套供各学校使用的德育教材会更好。对于中高职贯通的学生实践活动也要纳入到整个教学方案中去,以便统筹安排,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第四,针对教学管理的特殊性,鼓励以高职为主建立中职和高职一体的德育联合教研室或者中高职联合的管理机构,如果几所高职一起参加进来效果会更好,这样就减少了德育教学的盲目性。联合教研室也可以让后勤保卫、宿舍管理员、图书管理员、学生科等部门人员参与,从各个层面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样就能实现中高职贯通学生德育工作的全程覆盖、立体集成的新格局。

篇5: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创新论文

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创新论文

一、创新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意义

整个民族进步的根本就是创新,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借鉴和继承是重要的基础和条件,但是,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借鉴和继承,借鉴和继承仅仅是一种手段,人们必须依靠创新才能够达到借鉴和继承的根本目的,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够使人类文明得以长足发展。如果人们不实施创新,就会丧失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在高职院校的深化改革和日常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想要保证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运用创新。近年来,校企合作得以兴起并且普及,在高职院校日常管理过程中,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实施德育工作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全过程中,贯彻工学结合及校企合作的模式,学生能够接触到动手操作的“实践课程”,并且对培养目标进行有效结合,对技能学习、技能训练、文化学习进行深化,逐渐把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技术思维、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加强建设实践中心、实习基地及实训基地。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难较大,企业普遍反映学生缺乏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急需提升,这种种问题都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由于社会经济在关键的发展时期,需要很多有良好创新意识的德育工作者开展高成效的德育工作。进而为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素质、高操作能力的人才,实现德育工作的目的,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在日后工作岗位中,团结同事,尽心尽力,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实施德育工作创新的路径

(一)制度创新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建立起长效的机制,实施制度创新。首先,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德育工作的核心地位,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能够在高职院校建设发展过程中得以贯穿,在高职院校发展建设及生产经营整个过程中必须体现参与作用,形成完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德育工作制度体系。还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人才需求、人才标准实施德育工作。同时,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考评管理制度、教育制度、责任制度进行完善和创新。此外,高职院校还要从本质上对高职院校学生和职工权益进行维护,保证学生和职工权益不受侵害。加强建设学生管理制度和规范,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保证学生行为和教师工作规范化。

(二)方法创新

新形势下,开展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运用示范引导、说服教育及改善服务等方式方法。高职院校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素质,关心学生和帮助学生。高职院校还要注重建设人才队伍,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制订短期计划或者长期目标,鼓励高职院校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自身学习计划的制订,不断丰富和充实自身知识。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通过亲自体会企业工作,提升学生思想意识和水平,使学生可以明确企业的运行流程,明确工作过程中和学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各类企业进行充分运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坚持灵活运用德育教育方法,注重对党员实施政治业务的培训。

(三)内容创新

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求美、求知、求新、求乐等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针对学生的这些特征对其实施爱学校教育、爱岗敬业教育、爱国教育、危机教育及磨炼教育。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与学生开展及时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困难,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时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心理动态,为学生办实事和办好事,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意见要虚心听取,切实维护高职院校学生的权益。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必须有新的内容和主题,还要有新的举措,这便要求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重要原则,对新形势发展需求进行自觉适应,不断丰富和充实德育工作的内容。在高职院校实施德育工作的时候,还要紧紧围绕着高职院校的实际需求,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实际水平和情况进行工作内容的设置,落实精神层面的知识和思想,注重增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突出道德教育、信念教育、理想教育、责任教育,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敬业精神。

三、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建设

(一)构建教育实践基地

近年来,为了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致力于加强与企业合作中,不断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高职院校要对基地资源进行充分运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选派德育教师,使其可以深入到企业中,从德育内容、方法、目标等诸多方面不断深入开展研究,同时,制定完善的建设德育实践方案,使实践基地德育工作的内容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培养目标相符合,更可以满足企业需求。努力实现德育工作与产学研同步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全方位提升,最大限度发挥实践基地效益,从本质上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落实。

(二)教学与职业素养相结合

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将“两课”所具有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还要将专业课程教学其实践教学具有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其中,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前提下,可以对未来职业进行价值体现,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丰富,高职院校可以聘用企业的专业人员到课堂上讲解,从职场人角度出发,对企业需求进行阐述,使学生明确自己是否能够满足企业需求,明确提升自身素养的方向,增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效果。

(三)坚持文化与德育工作结合

高职院校文化是在其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将学生和职工作为对象,通过交心联谊、文化娱乐、培训、教育及宣传等方法,以便在更大程度上对学生和职工意志进行统一,对学生和职工行为进行规范,将学生和职工力量凝聚一起,为实现高职院校的总目标共同努力。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运用道德规范、政治观念和思想观念,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及有目的.的德育教学活动,以便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立场问题、观点问题和思想认知问题进行解决,进而促使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这二者的工作内容中,人们可以明确,二者的研究对象均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二者均是针对学生开展的工作,均坚持以学生为本,均认同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爱护、关心和尊重,维护学生自由发展权利和全面发展权利。

(四)建设高素质德育队伍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管理工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将大部分精力和投入均用在了经营和管理中,比如,高职院校管理的重点是推广人才建设和操作技术人才建设,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德育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在当今新环境和新时代中,由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重要性越来越显著,为了从本质上调和高职院校内部人际关系,平复高职院校学生情绪,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必须将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建设局面改变。通过提升高职院校德育人员综合素质和技能,推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不断突破。不仅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保证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在自身的领域中能够具有带头示范等作用,用规范的言行和正直的工作作风增强德育工作的感染力及说服力。还要充分运用专业的培训,对德育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进行强化,保证高职院校的德育队伍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通过外部助力,熟练使用各种方法和工具,实现高职院校德育建设的根本目标。

四、结语

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必经之路就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更是职业教育改革重要的方向。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增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实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走出校园,深入到企业中,结合企业生产、企业经营及企业管理。通过开展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能够具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才培养,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和要求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篇6: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论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升和全民健身的大环境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体育教学的地位越来越被突显出来。因此,旧有的一些体育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高职学校体育的要求,使得体育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因此,高职体育教师要认真探讨创新体育的教学方法,积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手段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使高职体育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并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一、创新教育以及体育教学

创新教育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研究的,主要就是研究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成果之一,其主要内涵就是以人为本,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方法到目前来讲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各个定义都有许多共同点,例如体育教学不是老师单独的讲授而是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就要求老师生动的讲述体育活动的技巧和方法,并且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逐渐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二、创新思维对体育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的必然发展思路,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更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特征。体育教育能提高情趣、陶冶情操,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开发智力、促进智育,都有很深沉的默化作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品质都能起到其独特的作用,体育教育是一种很独特的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美感。在研究、探索、改革和创新艺术教育教学方法上,大大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积极实现高职体育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体育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发展

体育教学的两大重点是技能和体能,由于他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也就不同了。思维起源于某中疑惑,迷乱或怀疑。思维的发生不是依据普遍的原则,而是由某种事物作为诱因而发生。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即操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以动作思维为主要特征,就是指学生在身体练习过程中通过思维决定采取相应的动作。所以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深入细致的观察。只有在学会一定技能的基础上才能有可能进行创新。第二步就是尽可能把学过的同类技术技能进行归纳和总结。这一个步也就是“默”的过程,“默”是我国著名京剧艺术家盖叫天先生针对自己的练功实践总结的精练,是我在读《盖叫天传》中受到了启发,形象思维与高职体育教学中的记忆和回忆动作有很多帮助。他解释道:背是记忆,记住了;默是在记的基础上进了一步,也就是创新。盖先生“把形象留在思维中和把思维形象化”这一论述道破了形象思维的过程和形象思维的意义与形象思维的价值。例如:在学习不同套路的健美操、徒手操、武术拳术等,学生就会遇上同一动作名称,而表现形式不同。这就需要他们进行回忆、归纳、总结。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之处。这样就产生了类似经验,就可能出现新生事物。发挥想象,进行创新当然是第三步。有了类似的经验,就可以发展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

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善于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是各种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体育教学有其特殊的一面,它拥有时空特征、身体活动等特征,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运动过程中能激活人的大脑,使人的思维活动处于良性状态。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以最简捷的方法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告诉学生可以从多个方面和多种角度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在体能方面创新就需要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素质我们就得做以下几件事情。第一,需要科学的训练方法。第二,需要一定的时间。第三,重复性练习和坚强意志。重复性练习是提高身体素质成绩的重要手段,也是掌握和巩固动作技术技能的重要方法及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必要手段。提高身体素质的成绩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达到的,需要练习者长期的坚持锻炼。体能的创新不仅要有锻炼身体的习惯,也要有坚强的意志。从而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良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转变而改变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涉及体能、生理、心理、保健、卫生、环境保护、营养等多学科,充分体现了跨学科与综合性的特点,新课程更利于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必将开设新的体育教学项目,这就要求体育教育工作者随之转变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学技能,提高教育队伍的师资力量,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方法,以适应新的专业技能发展的需求。可针对劳动强度和损伤特点加强对应身体肌肉和肢体的训练,开设体育保健教学,如运动处方、疲劳的恢复调整、劳动损伤与预防、体育与休闲等。发展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应有预见地开展职业性运动生理机能补偿与职业病防治教学,使学生逐渐适应并增强职业体能,让体育运动与体育保健伴随学生终身。

参考文献:

[1] 徐宏俐.自主创新开放式體育教学实施效果的分析与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1期

[2]王维明.体育教学方法浅谈[J].当代体育科技,,(4):43-45.

[3]周洽,缪本海.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45(1):109-114.

篇7:高职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高职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以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为例,结合当前高职校学生特点和职教理念,从理论教学、课程结构及内容、激励机制等方面,阐述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作 者:龙燕 杨宏科  作者单位: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21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 “”(7) 分类号:G712 关键词:高职   化工原理   教学   创新  

篇8: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研究论文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研究论文

一、从管理学视角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

(一)互惠共生

理念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的影响共生是指所有成员在组织内通过互利机制有机地组合起来,共同生存发展。共生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因这个系统而获得比单独成长更多的利益,即“1+1>2”的共生效益。当前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大多还是按传统的讲授课程来进行,相当一部分教师只重视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大多数老师孤立地看待某一门课,并希望通过这门课把本专业的知识讲全讲透,事无巨细,却发现课时不足,有些内容学生欠缺了,负责任的教师往往就希望增加内容、增加课时。片面强调自己的课,认为自己上的课最重要,既不考虑别人的课如何配合自己,也不考虑自己课的内容是否最洽当,如何才能更好地与后续课程配合,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补充知识积累,起不到“1+1>2”的作用,就更不要说协助学生日后的提高与发展了。

(二)破窗理论

对防患于未然至关重要美国心理学家菲力普辛巴社的“破窗理论”实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出现都是一种信息的传达,这种信息将导致不良现象的进一步扩大发展。如果忽视这种行为、反应缓慢或纠正力度不够,就会纵容更多的人争相模仿“去打烂更多的窗户”,极有可能演变成泛滥之势。我们不难发现,破窗理论已折射到课堂教学管理领域。有些教师在其课堂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可能一开始的“破窗”不多,但因为没有加以关注并及时修补而导致更多的人打破更多的“窗户”,于是“破窗”多于“好窗”变得司空见惯了。例如,有些同学在课堂教学中说小话、睡觉、接电话都是一个个碍眼的“破窗”,这是因为开始时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没有采取有效手段对这种行为进行干预和遏制,以致后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被这种现象同化。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就对说小话的同学以温馨、妥帖的`方式加以规劝和制止,那么势必会使学生养成课堂学习的良好习惯,营造一个安静、有序、温馨的课堂教学环境。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警觉,关注那些看起来是偶然、个别、轻微的“过错”和细小矛盾,并及时加以解决,以免更多的问题和矛盾接踵而来。

二、管理法则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工作的启示

(一)课堂教学需要温情管理

南风法则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高校课堂教学管理要和谐、健康地发展,必须提高管理“温度”,善用“温暖”法则,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而不是填鸭式教学。同时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高职院校对课堂内的学生应实行温情管理。所谓温情管理,是指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亲近和信任他们,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找出问题的答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课程作用、知识点的价值和意义,帮助他们制定职业发展规划,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索。在以知识技能传授为重点的同时,强调课堂教学管理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刚性管理制度中糅进柔性管理的元素———“人情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堂里的关爱和温暖。比如能叫出每位同学姓名的老师,往往课堂教学环境更和谐。课堂教学管理关系顺畅,教师就可以赢得学生真心的追随,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式的知识研究探讨模式。

2.温情管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聪明才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实行温情管理、处处关心学生需要,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将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根据自身知识缺陷,补足欠缺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管理将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有勇气接受挑战性的任务,提升创新能力。

(二)共生共存,相互支撑

任何课堂教学管理依托于课程来实现,一个专业内部,各门课程互为支撑,有的课程间是前后铺垫,有的课程间是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是一种发展趋势和策略。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要注重共生效应的影响。首先,师生之间的共生效应。课堂教学管理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互为影响。教师教学水平高,课堂管理手段强,课堂影响力强,就算学生本身条件差一点,也能教出较好的效果;如果学生配合得好,班级学习气氛浓,课堂上积极学习思考,也可以弥补教师经验的不足,促使教师积极钻研,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管理的方式方法。其次,课堂教学管理与课程之间的共生效应。任何课堂教学管理都要依托课程存在,有些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在学生中间认知度较高,绝大部分学生都有认真对待的心理预期,自觉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一种学习氛围,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效果;另一些非核心课程或是公共课程,学生认识不足,不够重视,这就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管理水平改善学生认识,提升对课程意义的理解了。所以,课堂教学与课程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三)注重细节,学会控制破窗理论的核心是建立行为规范、告知违规后果和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我们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1.建立人性化的课堂教学管理标准。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应向学生明确什么样的行为是被肯定和被倡导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妥当、不受欢迎的,使师生明确各自的行为准则。课堂教学管理环境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维护,因此课堂教学要建立更加透明、可行的服务规范,约束师生的行为,从而达到良性促进、激励的目的。

2.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有了“破窗”不要紧,关键是发现后,要及时修复。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破窗”,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出的噪音,教师教授课程中学生不理解,课程安排不合理,课程间过多重复,甚至是甲乙老师对同一个问题表述不同,都能产生“破窗”。比如,发现了讲小话的同学,教师可运用目光交流法,用锐利的目光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受到触动,收敛不良行为,起到心理震慑作用。因此,应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症结所在,利用课堂教学管理技巧解决问题。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日常管理工作应注重这些管理法则的应用,这不仅可以拓宽看待问题的视角,提升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改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而且能使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稳步前行。

篇9:信息时代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信息时代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针对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所面临的考验与挑战,本文提出了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思想,并重点论述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管理等三个方面进行创新的内容和途径.文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藏书于读者”的先进的`图书借阅制度,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具有比较深远的意义.

作 者:杨柳  作者单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长沙,410131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5) 分类号:G251.5 关键词:服务创新   信息时代   高职院校图书馆  

篇10: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的研究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的研究

针对高职院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研究实验与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整合实验与实训教学资源,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作 者:姚健 赵林林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24)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践教学   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浅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教育论文

务实创新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论文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堂创新探析论文

人才培养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论文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浅析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论文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酒店管理专业创业能力培育的途径论文

高职德育工作创新研究
《高职德育工作创新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职德育工作创新研究(精选10篇)】相关文章:

高职学院体育教学探究式方法研究2023-01-06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论文2023-06-26

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理念思考论文2023-04-05

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实践研究的论文2023-05-13

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研究2022-08-01

试论高职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中多语教学的思考论文2023-07-06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设备设计教学改革研究分析的论文2022-04-30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措施论文2023-05-04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2022-09-11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论文2022-08-1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