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方正学书》原文阅读及译文(合集7篇)由网友“猎风难止”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与方正学书》原文阅读及译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与方正学书》原文阅读及译文
《与方正学书》原文阅读及译文
原文:
仆于执事②别十余年。其间情慕之浅深,书问之达否,曰事之细者耳,姑置之不足道也。惟执事之身,系天下之望。士之进退、天下之幸不幸与焉。侧闻被召,计此时必已到京获膺大任矣。兹实天下之大幸也,故敢有说以进于左右焉。
凡人有措天下之才者固难,自用其才者尤难。如子房之于高祖,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之于文帝,未能自用其才者也。何则?子房之于高祖,察其可行而后言,言之未尝不中,高祖得以用之,而当时受其利。故亲如樊、郦,不可得而间;信如平、勃,不可得而非;任如萧、曹,不可得而夺。此子房所以能自用其才也。贾谊之于文帝,不察其未能而易言之,且又言之太过,故大臣绛、灌之属,得以短之。于是文帝不能用其言,此贾谊所以不获用其才也。方今圣天子求贤用才之意,上追尧、舜,固非高祖、文帝可比;而执事致君泽民之术,远方皋、夔③,亦非子房、贾谊可伦。真所谓明良相逢,千载一时者也。将见吾君不问则已,问则执事必能尽言;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致斯民于唐虞雍熙④之盛者,在是矣。岂非天下之幸欤!
虽然,天下之事固有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亦有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如夏时、周冕之类,此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也;如井田、封建之类,可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也。可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易;难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难。从之易则民乐其利,从之难则民受其患。此君子之用世,贵乎得时措之宜也。执事于此,研诸虑而藏诸心者非一日矣。措之犹反掌耳,尚何待于愚言之赘哉!然仆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不能无言于左右耳。
夫人情爱其人之深,而虑其患之至者,必救其失于患之先。苟待其既失而后救之。是乃爱之浅而虑之疏也,其得为忠乎?天下知执事之深,爱执事之至,如仆者固多矣,窃谓忠于执事,未有能有过于仆者,伏惟稍垂察焉。
【注】①这封书信写于方正学被征召进京之初。方正学即方孝孺,明初著名学者,建文元年召为翰林侍讲,进侍讲学士,文学博士,深得惠帝信任,于国家大政,多所建议。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后,方孝孺被执不屈,遂被杀,并灭九族。“正学》是他的书斋的名称,学者称他为“正学先生》。作者王叔英时为知县。②执事,对人的敬称。③皋,皋陶(gāoyáo),传说中舜的贤臣,狱官之长。夔(kuí),人名,传说中的舜的贤臣,乐官之长。④唐虞,即尧、舜,因尧又称陶唐氏,舜又称有虞氏。雍熙,和乐光明的意思。
译文:
我与您相别十多年,这期间,我仰慕您的感情的深浅,书信收到与否,只是小事罢了,姑且放着不提。只有您,关系着天下人的期望。您与士人的进用和废退、天下人的幸与不幸有关。听说您被召见,估计这时候一定到了京城,承担重要职务了。这实在是天下的大幸,所以冒昧地向您进言。
大凡天下有才学的'人能被任用固然是难得的,但是善于正确运用自己的才学的人尤其难得。像张良对于汉高祖,能运用自己的才学;贾谊对于汉文帝,不能正确运用自己的才学。为什么呢?张良对于汉高祖,知晓事情可以实行再进言,进言没有不符合实际的,汉高祖任用他,当时就得到好处。所以像樊哙、郦食其和汉高祖那样亲密,也不能离间他;像陈平和周勃被汉高祖那样信任,也不能指责他;像萧何和曹参被汉高祖那样相信,也不能剥夺他。这就是张良能正确运用自己的才学的缘故。贾谊对于汉文帝,不能洞察有些事皇上不能做却轻易进言,并且又说得太过分,所以大臣周勃、灌婴等人,才能抓到他的把柄说他坏话。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文帝不采纳他的言论,这就是贾谊不能施展他的才能的原因。现在皇帝求贤用才的心意,向上可比得上尧、舜,原本不是汉高祖、汉文帝可比的;您辅佐国君、施恩百姓的方法,远的可比皋陶、夔,也不是张良、贾谊能比的。正如人们所说的明君良臣千百年来只能相逢一时。您如果见到我们的国君不被问就罢了,如果问到您就一定能畅所欲言;您不说就罢了,说了我们国君就一定都会采纳。使人民能处在尧、舜那样和乐升平的盛世,就在这个时候了,这难道不是天下的大幸吗!、
虽然如此,但是天下的事情本来有既能通行于古代又能通行于现在的,也有能通行于古代而难通行于现在的。如夏历、周代的礼帽等,这类既可通行于古代又能通行于现在;又如井田制度、分封制度等,可通行于古代而难通行于现在。可通行的就施行,那么人们遵从它就容易;难通行的却施行,那么人们遵从它也就困难。遵从它容易,那么百姓就以获得它的好处为乐,遵从它困难,那么百姓就遭受那祸患。这就是君子得到治理国家的机会时,可贵之处在于能因时制宜的原因。您在这些方面,精细考虑并藏在心里不是一天了,做起来如翻转手掌一样容易,哪里还要等我多说呢?然而我听说有智慧的人考虑千次,一定有一次疏忽;愚笨的人考虑千次,一定会有所得。所以不能不向您进言。
按人之常情,爱一个人很深,并且对他可能遇到的祸患考虑周密的话,必定能在祸患到来之前补救他的过失。如果等到他已经产生过失,再去补救,这就是爱得不深从而考虑得不周,那难道是忠心吗?天下像我这样了解您很深,爱护您很周到的人,本来就多,我私下认为对您忠心的人,还没有能超过我的,请您稍稍体察。
篇2:王叔英《与方正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王叔英《与方正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与方正学书 王叔英
仆于执事别十余年,其间情慕之浅深,书问之达否,曰事之细者耳,姑置之不足道也。惟执事之身,系天下之望。士之进退、天下之幸不幸与焉。侧闻被召,计此时必已到京,获膺大任矣。兹实天下之大幸也,故敢有说以进于左右焉。
凡人有措天下之才者固难,自用其才者尤难。如子房之于高祖,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之于文帝,未能自用其才者也。何则?子房之于高祖,察其可行而后言,言之未尝不中,高祖得以用之,而当时受其利。故亲如樊、郦,不可得而问;信如平、勃,不可得而非;任如萧、曹,不可得而夺。此子房所以能自用其才也。贾谊之予文帝,不察其未能而易言之,且又言之太过,故大臣绛、灌之属,得以短之。于是文帝不能用其言,此贾谊所以不获用其才也。方今圣天子求贤用才之意,上追尧、舜,固非高祖、文帝可比;而执事致君泽民之术,远方皋、夔,亦非子房、贾谊可伦。真所谓明良相逢,千载一时者也。将见吾君不问则已,问则执事必能尽言;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致斯民于唐虞雍熙之盛者,在是矣,岂非天下之幸欤!
虽然,天下之事固有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亦有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如夏时、周冕之类,此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也;如井田、封建之类,可行于古而难 行于今者也。可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易;难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难。从之易则民乐其利,从之难则民受其患,此君子之 用世。贵乎得 时措之宜也。执事于此,研诸虑而藏诸心者非一日矣,措之犹反掌耳,尚何待于愚言之赘哉!然仆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不能无言于左右耳。
夫人情爱其人之深,而虑其患之至者,必救其失于未患之先。苟待其既失而后救之,是乃爱之浅而虑之疏也,其得为忠乎?天下知执事之深,爱执事之至,如仆者固多矣,窃谓忠于执事,未有能有过于仆者,伏惟稍垂察焉。
【注】方正学(1357—1402),即方孝孺,明初著名学者。“正学”是他的书斋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书问之达否 达:畅达
B、言之未尝不中 中:满意
C、故大 臣绛、灌之属,得以短之 短:轻视
D、而执事致君泽民之术 泽:施恩泽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兹实天下之大幸也 B.从之易则民乐其利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独乐乐,与人乐乐 ,孰乐
C.凡人有措天下之才者固难 D.能用其才者也 [来源:学科网]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其得为忠乎
10.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孝孺被召进京将担大任,作者为此冒昧地写信给他,向他进言。
B.贾谊不像张良那样有人缘,得时势,受恩宠,因而处处受到排挤。
C.作者从历史经验的角度规劝方孝孺要从实际出发,不要泥古不化,使百姓遭殃。
D.作者极谦卑地表达自己对方孝孺的耿耿忠心,委婉地提醒方孝孺要防患未然。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侧闻被召,计此时必已到京,获膺大任矣。(3分)
(2)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 (3分)
(3)夫人情爱其人之深,而虑其患之至者,必救其失于未患之先。(4分)
参考答案
8. D 【解析】A 达到,收到 B符合 C说……坏话
9. C 【解析】A 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以……为乐 ; 名作动,欣赏音乐。 C本来 D自己的;难道
10. B 【解析】贾谊受到排挤的原因在于他不能正确运用自己的才学而轻易进言,并且又说得太过分,导致大臣周勃、灌婴等人说他坏话。
11.(1) 从旁听说您被召见,估计这时候一定到了京城,接受重要职务了。(“闻”1分, “计”1分,句意1分)
(2)您不说就罢了,说了我们的`国君就一定都采纳。(“已”1分,“用”1分,句意1分)
(3)按人之常情,爱一个人很深,并且对他可能遇到的祸患考虑得周密的人,必定能在祸患尚未到来之前补救他的过失。(“至”1分,“救”1分,“于”所在句式1分,句意1分)
【文言文翻译】
我与您相别十多年,这期间,我仰慕您的感情的深浅,书信收到与否,只是小事罢了,姑且放着不提。只有您,关系着天下人的期望。您与士人的进用和废退、天下人的幸与不幸有关。听说您被召见,估计这时候一定到了京城,承担重要职务了。这实在是天下的大幸,所以冒昧地向您进言。
大凡天下有才学的人能被任用固然是难得的,但是善于正确运用自己的才学的人尤其难得。像张良对于汉高祖,能运用自己的才学;贾谊对于汉文帝,不能正确运用自己的才学。为什么呢?张良对于汉高祖,知晓事情可以实行再进言,进言没有不符合实际的,汉高祖任用他,当时就得到好处。所以像樊哙、郦食其和汉高祖那样亲密,也不能离间他;像陈平和周勃被汉高祖那样信任,也不能指责他;像萧何和曹参被汉高祖那样相信,也不能剥夺他。这就是张良能正确运用自己的才学的缘故。贾谊对于汉文帝,不能洞察有些事皇上不能做却轻易进言,并且又说得太过分,所以大臣周勃、灌婴等人,才能抓到他的把柄说他坏话。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文帝不采纳他的言论,这就是贾谊不能施展他的才能的原因。现在皇帝求贤用才的心意,向上可比得上尧、舜,原本不是汉高祖、汉文帝可比的;您辅佐国君、施恩百姓的方法,远的可比皋陶、夔,也不是张良、贾谊能比的。正如人们所说的明君良臣千百年来只能相逢一时。您如果见到我们的国君不被问就罢了,如果问到您就一定能畅所欲言;您不说就罢了,说了我们国君就一定都会采纳。使人民能处在尧、舜那样和乐升平的盛世,就在这个时候了,这难道不是天下的大幸吗! 、
虽然如此,但是天下的事情本来有既能通行于古代又能通行于现在的,也有能通行于古代而难通行于现在的。如夏历、周代的礼帽等,这类既可通行于古代又能通行于现在;又如井田制度、分封制度等,可通行于古代而难通行于现在。可通行的就施行,那么人们遵从它就容易;难通行的却施行,那么人们遵从它也就困难。遵从它容易,那么百姓就以获得它的好处为乐,遵从它困难,那么百姓就遭受那祸患。这就是君子得到治理国家的机会时,可贵之处在于能因时制宜的原因。您在这些方面,精细考虑并藏在心里不是一天了,做起来如翻转手掌一样容易,哪里还要等我多说呢?然而我听说有智慧的人考虑千次,一定有一次疏忽;愚笨的人考虑千次,一定会有所得。所以不能不向您进言。
按人之常情,爱一个人很深,并且对他可能遇到的祸患考虑周密的话,必定能在祸患到来之前补救他的过失。如果等到他已经产生过失,再去补救,这就是爱得不深从而考虑得不周,那难道是忠心吗?天下像我这样了解您很深,爱护您很周到的人,本来就多,我私下认为对您忠心的人,还没有能超过我的,请您稍稍体察。
篇3:方苞《与王昆绳书》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
方苞《与王昆绳书》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
与王昆绳书①
【清】方苞
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②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③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徬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哉!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
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⑥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
【注】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②色养:指孝养侍奉父母。③褐甫:方苞的另一位朋友。④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惧。⑤蔑蔑:藐小,不足称道。⑥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义笃而辞质 笃:深厚
B.会合不可以期 期:约定
C.向人索衣食 索:搜寻
D.士友间鲜不相庆 鲜:少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3分)
①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 ②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
③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 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⑤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 ⑥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苞在回信中讲述了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B.方苞无法告诉童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C.信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深厚情谊。
D.这封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说的志向。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3分)
(2)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3分)
参考答案
2.(3分)C
3.(3分)D
4.(3分)B
5.(6分)
(1)(3分)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
(2)(3分)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
二: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义笃而辞质 笃:深厚B.得归省视省:问候
C.会合不可以期期:期待D.惟各勖励以慰索居 勖:勉励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会合不可以期”意思是“以后的相聚会和是难以约定的”,“期”在这里是“约定”的意思。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苞以十月下旬至家 斧斤以时入山林
B.团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C.穷经而著书 去今之墓而葬焉
D.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今君乃亡赵走燕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析】D.两句的“乃”均表转折,竟然、却。A.第一句的“以”,在;第二句的“以”,介词,按照。B.第一句的“之”代词,指上面提的庄子、陶潜;第二句的“之”结构助词,的。C.第一句的“而”连词,表并列;第二句的“而”连词,表修饰。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4分)
(2)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徬徨。(4分)
【答案】
(1)梦中时常见到兄长你与褐甫抵掌言谈,新老朋友嬉笑欢呼的情景,醒来(每每)就增添离群索居 的伤感。(4分)
(2)每想到这事,就好像身上附着不治的重病,半夜起来,绕着屋子彷徨不已。(4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逐字落实;用五字法(留、换、删、补、调)翻译:保留原文表名称的词;将古文单音节词转换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古意转换为今意;删掉不需要翻译的虚词;补出省略成分;调整倒装句语序。一般为直译。
9.文章是方苞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当时作者第二次落第,心情非常抑郁。文中作者向好友倾诉了哪些心情?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分别以后的离索之感;欲做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川观而不得的遗憾;韶光流逝,时不我待的失措感、落寞感、无助感;“不敢一刻自废”的进取之意。(4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析】文本中信息较杂,需要根据问题核心作出选择和辨别,这就需要在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确认信息所在的区限。
【参考译文】
自从斋中分别,再也没有见面。接到你的书信,情义深厚而文辞质朴,就是古代那些知己朋友也未必超过这样的。我出门游学交友,其间已将近十年,志趣相投,相处很深的,没有再比得过兄长你了!
离开都门,乘船向南,算是远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如同受到洗涤,为之开阔;又因为长年不能尽孝,所以应该回家问候探望(父母),忘却自身的贫贱。唯独挂念几位好友,只能远隔异地, 也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梦中时常见到兄长你与戴名世言谈热烈,新老朋友嬉笑欢呼的情景,醒来(每每)就增添离群索居的伤感。
我在十月下旬到家,在家中八日,便被饥饿驱使,(只好)出入于宣城和歙县之间(找事做)。走到泾河的时候,路上看到左右高耸的山峰直指天空,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交错,重重叠叠,风云往来不定,古木、奇藤、修竹都茂盛盘曲,富有生机,远近聚居的人们看上去很是闲适,不由得想到古代庄周、陶潜这些人,逍遥自乐,居于岩穴之中和观览流水,心中没有世俗的琐事。天地日月山川的精华,浸润(着它们) 而让它们更加新奇勃发,那些居民也就很像这些古木、奇藤、修竹。(如果)让我能在其间有那么一亩地的房子、几顷耕田,自给自足,并能埋首研习经典、写书,心胸豁然,不被外物侵犯扰乱,那我所得的成就未必就不及古人。可是现在却是一年到头劳顿不已,低声下气向别人索取衣食,或山行水宿,颠踣流离,或因为被烦事束缚不得已与人交换技艺,身心不能有一日的宽闲。君子可以坚守穷困,不怕自身的辛苦憔悴,(只是)实在担心神智纷乱,学问荒废,停止,有高远的志向但最终一事无成啊。
我今年已经二十六岁了,这样虚度时光一直下去到四十岁、五十岁,那是很容易的事!(可是)既无益于自己,也对后人没好处,将与芸芸众生一样的渺小。每想到这事,就好像身上附着不治的重病,半夜起来,绕着屋子彷徨不已。家里的仆人、童奴感到奇怪又不知说什么,唉,我的心事能跟那个说呢?
幸好你中了举人!士友间自然少不了庆贺之意,只是我内心还是惶惑的。韩愈说:“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只愿(用这话)时时提醒自己。
我近来要好好研读各种经书,要打破旧说的门户,探究经书的真意。即使冒风雪严寒,住简陋旅馆,也不敢一时一刻的松懈、荒废。
日月匆匆,唯有各自勉励来慰藉这索居的苦寒。
篇4:《与方正学书》阅读答案
《与方正学书》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仆于执事②别十余年。其间情慕之浅深,书问之达否,曰事之细者耳,姑置之不足道也。惟执事之身,系天下之望。士之进退、天下之幸不幸与焉。侧闻被召,计此时必已到京获膺大任矣。兹实天下之大幸也,故敢有说以进于左右焉。
凡人有措天下之才者固难,自用其才者尤难。如子房之于高祖,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之于文帝,未能自用其才者也。何则?子房之于高祖,察其可行而后言,言之未尝不中,高祖得以用之,而当时受其利。故亲如樊、郦,不可得而间;信如平、勃,不可得而非;任如萧、曹,不可得而夺。此子房所以能自用其才也。贾谊之于文帝,不察其未能而易言之,且又言之太过,故大臣绛、灌之属,得以短之。于是文帝不能用其言,此贾谊所以不获用其才也。方今圣天子求贤用才之意,上追尧、舜,固非高祖、文帝可比;而执事致君泽民之术,远方皋、夔③,亦非子房、贾谊可伦。真所谓明良相逢,千载一时者也。将见吾君不问则已,问则执事必能尽言;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致斯民于唐虞雍熙④之盛者,在是矣。岂非天下之幸欤!
虽然,天下之事固有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亦有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如夏时、周冕之类,此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也;如井田、封建之类,可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也。可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易;难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难。从之易则民乐其利,从之难则民受其患。此君子之用世,贵乎得时措之宜也。执事于此,研诸虑而藏诸心者非一日矣。措之犹反掌耳,尚何待于愚言之赘哉!然仆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不能无言于左右耳。
夫人情爱其人之深,而虑其患之至者,必救其失于患之先。苟待其既失而后救之。是乃爱之浅而虑之疏也,其得为忠乎?天下知执事之深,爱执事之至,如仆者固多矣,窃谓忠于执事,未有能有过于仆者,伏惟稍垂察焉。
【注】①这封书信写于方正学被征召进京之初。方正学即方孝孺,明初著名学者,建文元年召为翰林侍讲,进侍讲学士,文学博士,深得惠帝信任,于国家大政,多所建议。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后,方孝孺被执不屈,遂被杀,并灭九族。正学》是他的书斋的名称,学者称他为正学先生》。作者王叔英时为知县。②执事,对人的敬称。③皋,皋陶(gāo yáo),传说中舜的贤臣,狱官之长。夔(kuí),人名,传说中的舜的.贤臣,乐官之长。④唐虞,即尧、舜,因尧又称陶唐氏,舜又称有虞氏。雍熙,和乐光明的意思。
阅读试题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获膺大任矣 膺:承当
B.故亲如樊、郦,不可得而间 间:离间
C.故大臣绛、灌之属,得以短之 短:短处
D.贵乎得时措之宜也 宜:合适,适宜
2.下列四组中,全都体明作者敢于忠言直谏的一组是(3分) ( )
①惟执事之身,系天下之望
②故敢有说以进于左右焉
③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
④执事于此,研诸虑而藏诸心者非一日矣
⑤故不能无言于左右耳
⑥窃谓忠于执事,未有能有过于仆者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⑤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与方孝孺阔别十余年,仰慕他的才学,时常以书信求教。这封信写于方孝孺被召进京之后。
B.张良和贾谊都有治国之才,但两个人的境遇迥然不同,其原因关键在于能否善于正确运用自己的才学。
C.作者认为井田制和分封制在古代可以推行,在当时难于推行,表现了作者对方孝孺知难而上的改革精神的赞美。
D.作者对方孝孺爱之深、谏之切,委婉中透出心迹,切盼方孝孺能自用其才,表现了对朋友的真诚情谊。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远方皋、夔,亦非子房、贾谊可伦。
译:
⑵必救其失于患之先。
译:
答案
1.(3分) C (短:说坏话。)
2.(3分) D(①写方孝孺肩负的重任,③赞颂方孝孺言必能为君所用,④些作者认为方孝孺有此想法已经很久了。)
3.(3分) C(对方孝孺知难而上的改革精神的赞美有误,作者就是怕他死守古制,泥古不化。)
4.(1)(3分)远的可比皋陶、夔,也不是张良、贾谊能比的。(远伦各1分,大意1分)
(2)(3分)必定能在祸患到来之前补救他的过失。(失患各1分,句式1分)
篇5:《隋书·刘方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隋书·刘方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原文:
刘方,京兆长安人也。性刚决,有胆气。仕周承御上士,寻以战功拜上仪同。高祖为丞相,方从韦孝宽破尉迥于相州,以功加开府,赐爵河阴县侯,邑八百户。高祖受禅,进爵为公。仁寿中,会交州俚人李佛子作乱,据越王故城,左仆射杨素言方有将帅之略,荐之,上于是诏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统二十七营而进。方法令严肃,军容齐整,有犯禁者,造次斩之。然仁而爱士,有疾病者,亲自抚养。长史敬德亮从军至尹州,疾甚,不能进,留之州馆。分别之际,方哀其危笃,流涕呜咽,感动行路。其有威惠如此,论者称为良将。至都隆岭,遇贼二千余人来犯官军,方遣营主宋纂、何贵、严愿等击破之。进兵临佛子,先令人谕以祸福,佛子惧而降,送于京师。其有桀黠者,恐于后为乱,皆斩之。寻授欢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经略林邑。方遣钦州刺史宁长真、欢州刺史李晕、上开府秦雄以步骑出越常,方亲率大军舟师趣比景。高祖崩,炀帝即位,大业元年正月,军至海口。林邑王梵志遣兵守险,方击走之。三月,师次阇黎江,贼据南岸立栅,方盛陈旗帜,击金鼓,贼惧而溃。既渡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创却蹂其阵贼军溃不可收俘馘万计。于是济区粟,度六里,进至大缘江,贼据险为柵,又击破之。四月,师至林邑国都。林邑王梵志弃城奔海,方刻石纪功而还。道远无辍,士卒脚肿,死者十四五。方在道遇患而卒,帝甚伤惜之,乃下诏,赠上柱国、卢国公。(选自《隋书·刘方传》有删改)
译文:
刘方,京兆长安人。刘方性刚毅果断,有胆识气魄。北周时任承御上士,不久因战功拜上仪同。高祖杨坚任丞相时,刘方随韦孝宽在相州平定了尉迟迥的叛乱。因功加开府,赐爵河阴县侯,邑八百户。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高祖杨坚受禅登基,是为隋文帝,刘方进爵为公。仁寿二年(6),交趾(郡治宋平,今越南河内)俚人(古族名,主要分布在广东西南沿海及广西东南等隋朝地)首领李佛子叛乱,占据越王故城。左仆射杨素知道刘方有将帅之才,在杨素的推荐下,隋文帝诏命刘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率二十七营隋军前去平叛。刘方军令严明整肃,军容齐整,有违犯军令的.人必被斩首;同时又对士卒仁慈爱护,士兵患病他亲自抚慰关照。时长史敬德亮随军行至尹州,病重不前行,留在州馆。分别之时候,刘方见其病情危重而哀伤,呜咽哭泣流泪,过路之人都为之感动。刘方有这样的官威和仁惠,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将。隋军进至都隆岭,遇贼兵余人前来进犯,刘方派营主宋纂、何贵、严愿等击破贼兵。隋军继续前进,逼近李佛子大营时,刘方先派人向李佛子陈述利害,李佛子因恐惧而投降,被执送长安。其中一些桀黠之徒,刘方恐其将来叛乱,全都斩杀了。不久,隋炀帝委任刘方为欢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经营林邑。刘方派钦州刺史宁长真、欢州刺史李晕、上开府秦雄等率步、骑兵万余出越常(今越南宜春至海万霎间),自己亲率主力乘舟船开赴比景(今越南南部)。高祖驾崩,炀帝即位,大业元年正月,军至海口(林邑入海处)。林邑国国王梵志派兵据险抵抗,被刘方军击跑。三月,刘方军队驻扎阇黎江,林邑军(贼兵)在南岸建立栅栏据守,刘方大张旗帜,击鼓而进,林邑军(贼兵)恐惧而溃逃。刘方指挥部队南渡阇黎江后,行军三十里,林邑军乘巨象由四面合围。刘方派兵用弩射大象,象中箭创伤,象返走于阵中逃窜,林邑军溃乱不可收拾,被俘万人。于是刘方率军渡过区粟、六里,进至大缘江,林邑军据险为栅,又被刘方击破。四月,大军来到林邑国都。林邑国王梵志放弃国都逃入海岛,刘方刻石纪功然后班师还朝。由于长途跋涉,连日行军,士兵肿足,死了十之四五的士兵,刘方也染疾,在途中病逝。隋炀帝闻讯后非常悲伤,下诏书,追赠刘方为上柱国、卢国公。
篇6:《与朱元思书》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与朱元思书》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原文阅读: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译文或注释: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篇7:《陈书·任忠传》原文阅读答案与译文
《陈书·任忠传》原文阅读答案与译文
任忠,字奉诚,小名蛮奴,汝阴人也。少孤微,不为乡党所齿。及长,谲诡多计略,膂力过人,尤善骑射,州里少年皆附之。侯景之乱,忠率乡党数百人,随晋熙太守梅伯龙讨景将王贵显于寿春,每战却敌。土人胡通聚众寇抄,忠与主帅梅思立并军讨平之。会京城陷,忠坚戍晋熙,旋复京。侯景平,授荡寇将军。
王琳立萧庄,署忠为巴陵太守。华皎之举兵也,忠预其谋。及皎平,高宗以忠先有密启于朝廷,释而不问。五年,陈军北伐,忠将兵出西道,击走齐历阳王高景安于大岘,逐北至东关,克其东西二城。进军蕲、谯,并拔之。径袭合肥,入其郛。进克霍州。以功授员外散骑常侍,封安复县侯,邑五百户。十一年,加北讨前军事,进号平北将军,率众步骑趣淮南路。周遣王延贵率众为援忠大破之生擒延贵后主嗣位进号镇南将军给鼓吹一部入为领军将军,加侍中,改封梁信郡公,邑三千户。出为吴兴内史,加秩中二千石。
及隋兵济江,忠自吴兴入赴,屯军朱雀门。后主召萧摩诃以下于内殿定议,忠执议日:“兵家称客主异势,客贵速战,主贵持重。宜且益兵坚守宫城,遣水军分向南豫州及京口道,断寇粮运。待春水长,上江周罗殉等众军,必沿流赴援,此良计矣。”众议不同,因遂出战。及败,忠云:“陛下唯当具舟楫,就上流众军,臣以死奉卫。”后主信之,敕忠出部分。忠辞云:“臣处分讫,即当奉迎。”后主令宫人装束以待忠,久望不至。隋将韩擒虎自新林进军,忠乃率数骑往石子岗降之,仍引擒虎军共入南掖门。台城陷,其年入长安,隋授开府仪同三司。卒,时年七十七。
(选自《陈书·任忠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遣王延贵/率众为援忠/大破之/生擒延贵/后主嗣位进号镇南将军/给鼓吹一部
B.周遣王延贵率众为援/忠大破之/生擒延贵后/主嗣位进号/镇南将军给鼓吹一部
C.周遣王延贵率众/为援忠/大破之生/擒延贵/后主嗣位/进号镇南将军/给鼓吹一部
D.周遣王延贵率众为援/忠大破之/生擒延贵/后主嗣位/进号镇南将军/给鼓吹一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
B.路,中国古代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或地区;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烽火扬州路”的“路”就是这个意思。
C.“邑”和“秩”都是古代帝王对有功的臣子的赏赐,其中“邑”属于赏赐给臣子的禄米粮食,“秩”是分封给臣子的封地。
D.太守,官名,秦置郡守,汉景帝时改名太守,为一郡最高的行政长官,隋初以州刺史为郡长官,宋只用作知府、知州的'别称,明清时专指知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侯景作乱,任忠随主帅击败叛军和土匪的攻击,为坚守国土、收复京城立下汗马功劳,被皇帝授予荡寇将军的头衔。
B.陈朝军队北伐,任忠从西路出击,击败历阳王高景安,将其追赶到东关,因为有功被授员外散骑常侍,封安复县侯,邑五百户。
C.隋军渡江南侵,任忠主张坚守,不宜出击,等待敌人粮断援尽,我军后援到达,一定会打破敌军。但众人没有采纳任忠的建议,仓促出战,导致失败。
D.任忠向后主表示出城部署好军队后就立即迎接后主,结果任忠向隋将韩擒虎投降,并带领韩擒虎的军队一起进入南掖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少孤微,不为乡党所齿。及长,谲诡多计略,膂力过人。(5分)
(2)忠云:“陛下唯当具舟楫,就上流众军,臣以死奉卫。”后主信之,敕忠出部分。(5分)
参考答案
10.D(本题考查断句,答题时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根据名词、动词或句中表停顿的词来判断即可。原文是“周遣王延贵率众为援,忠大破之,生擒延贵。后主嗣位,进号镇南将军,给鼓吹一部。”)
11. C(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邑”是赏赐给臣子的封地,“秩”是禄米。)
12. C(C项的错误在于“等待敌人粮断援尽”,原文是“断寇粮运”,不是等待敌人粮食断绝,是我军主动截断敌军粮道。)
13.(1)任忠小时候失去父亲,低微贫贱,不被乡里人所看重,长大,他狡诈多变,有许多计划谋略,体力过人。(得分点:孤微:失去父亲,低微贫贱。为……所……:被动句。谲诡:狡诈。膂力:体力。每点1分,语句通顺1分)
(2)任忠说:“陛下只有准备船只,向上游靠拢,我誓死侍奉保卫陛下。”后主相信了任忠,命令他出宫部署安排。(关键点:就:向……靠拢。奉卫:侍奉保卫。敕:命令。部分:部署安排。每点1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任忠,字奉诚,小名蛮奴,是汝阴人。任忠小时候失去父亲,低微贫贱,不被乡里人所看重,长大后,他狡诈多变,有许多计划谋略,体力过人,尤其擅长骑射,州中少年都归附他。侯景作乱,任忠率领同乡数百人,随晋熙太守梅伯龙在寿春讨伐侯景大将王贵显,每次战役都击败敌人。当地人胡通聚众入侵抢劫,任忠与主帅梅思立合力讨伐平定胡通。恰逢京师陷落,任忠坚守晋熙,不久光复京师。侯景之乱平定后,(任忠)被皇帝授予汤寇将军。
王琳立萧庄,命任忠为巴陵太守。华皎起兵,任忠参与策谋。华皎之乱平后,高宗因为任忠在华皎起兵之前密告朝廷,便放而不治罪。五年,陈朝军队北伐,任忠率领兵马从西道出发,在大岘击退齐历阳王高景安,追击败军直到东关,攻克他东西两座城,进军蕲谯,将它们都攻下了。径直偷袭合肥并攻进外城。又进军攻占了霍州。凭借功劳被授予员外散骑常侍(并)被封为安复县侯,赏邑五百户。十一年,任忠被加封为北讨前军事,并封号为平北将军,率领各路步兵和骑兵前往淮南路。周朝派遣王延贵率领军队为援军,任忠大破敌军,生擒延贵。后主即位,加封任忠为镇南将军,供给一部鼓吹乐队。后入朝担任领军将军,加封为侍中,又改封为梁信郡公,赏赐采邑三千户。后来出京做吴兴内史,加封为秩中俸禄二千石。
等到隋兵渡过长江,任忠从吴兴入朝,屯军在朱雀门。后主召见萧摩诃以下大臣在内殿议事。任忠坚持说:“兵家认为客方与主方形势是不同的,客方看重速战,主方更着力稳重。我方应该暂且增加兵力坚守宫城,派遣水军分别向南豫州和京口道,断绝敌人运输粮食的通道。等到春天江水涨起来,敌人的后援一定丧失,上游周罗殉等各路人马沿江来援助,那时出击一定获胜。”大家商议不赞同他的意见,于是出战。等到失败,任忠说:“陛下只有准备船只,向上游靠拢,我誓死侍奉保卫陛下。”
后主相信了任忠,命令他出宫部署安排,任忠推辞说:“等我把事情处理完毕,立即迎接陛下。”后主命令宫人准备好行装等待任忠,等了很长时间没到。此时,隋将韩擒虎从新林进军,任忠就率领几个骑兵去石子岗投降他,并带领韩擒虎的军队一起进入南掖门。皇城被攻陷,这一年任忠又攻入长安,隋朝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不久病逝,享年七十七岁。

【《与方正学书》原文阅读及译文(合集7篇)】相关文章:
《郁离子》阅读答案及译文2023-12-16
弃书捐剑阅读答案2022-12-09
杨万里传文言文翻译2022-04-29
项脊轩志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07-20
王羲之 兰亭集序 书法赏析2022-05-07
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读2023-03-22
《鸣机夜课图记》阅读答案2023-02-20
《鸣机夜课图记节选中考难度》阅读答案2023-10-08
高中语文《海上鸥鸟》原文及译文2023-11-12
王羲之书六角扇文言文翻译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