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时间:2024-01-05 07:47:1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咬文嚼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精选10篇)由网友“张家界自助游”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咬文嚼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欢迎阅读!

咬文嚼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篇1:咬文嚼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第三单元  文艺评论和随笔

第八课 咬文嚼字

【本节要点】

1.划分文章的结构。

2.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的方式。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婵娟(   ) 茗烟(   )   胸襟(   )   斟酌(   )    尺牍(  )    焚香(   )

清沁(   )    付梓(   )    蕴藉(   )  咬文嚼字(   )  锱铢必较(   ) 深恶痛绝(   )

岑寂(   )

2.分别用下列形似字组词。

澡  藻  燥  躁  噪         镞  簇  族      婵  蝉  殚  肆      辑  揖  缉  楫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咬文嚼字:

(2)锱铢必较:

(3)援例:

(4)学富五车:

(5)推陈翻新:

(6)不即不离:

(7)点铁成金:

【反馈矫正】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婵娟(chán) 茗烟(míng)   胸襟(jīn)   斟酌(zhēn zhuó)    尺牍(dú)    焚香(fén)

清沁(qìn)    付梓(zǐ)    蕴藉(yùn jiè)  咬文嚼字(jiáo)  锱铢必较(zī zhū) 深恶痛绝(wù)

岑寂(cén)

2.分别用下列形似字组词。

洗澡/辞藻/枯燥/急躁/噪音   箭镞/簇拥/民族    婵娟/蝉联/殚精竭虑/肆无忌惮  编辑/揖让/通缉/舟楫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现在多用于讽刺、死抠字句不领会文章精神实质的人,有时用于讽刺当众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2)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3)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

(4)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识渊博。五车:书多。

(5)推陈翻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6)不即不离: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即:接近;离:远离。

(7)点铁成金:原意是指使石头变成黄金,比喻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的文章。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的结构。

【探究活动】

探究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师释疑】

议论文的结构大致是两种:横向展开和纵向展开,横向展开就一个问题在一个层面展开论述,比如谈时间可以谈时间的价值问题、人对时间不同感觉的实质问题、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时间之关系问题、时间的公正与否问题、时间的品格问题等;纵向展开就是就一个问题纵向延伸,主要的方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本文就是纵向展开的方式。

【讨论明确】

全文共八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1~5)通过三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思想情感间的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调整。(咬文嚼字  是什么)

第二部分(6~7)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强调“咬文嚼字”务必要做到“惟陈言之务去”。(咬文嚼字  怎么做)

第三部分(8)点明写作本文的目的,文学创作,“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能达到艺术的完美。(咬文嚼字  意义目的)

三个部分间的关系:第一部分阐述“咬文嚼字”是什么,第二部分阐述“咬文嚼字”的原则,第三部分道出写作时“咬文嚼字”的目的。尽管本文属于文艺随笔,但文章的三个部分之间却依然有着严密的逻辑顺序。

要点二:如何运用事实论据。

【探究活动】

谈谈本文是如何运用例证法进行论证的。

【教师释疑】

使用例证法进行论证时要注意:

(1)事例要丰富,注意点面结合。切忌狭隘,古今中外交相辉映。同类事例可用排比句式列举。

(2)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一般要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

(3)事例叙述简明扼要。举例为证明观点,不是为了弄清事实,切忌本末倒置。

(4)举例之后要有简短的分析,不能把例证法变为事例列举。

【讨论明确】

本文最大特点,在于作者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分析丝丝入扣,说理精譬透彻。不仅使人信服;而且使人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例如:作者为了剖析“是”与“这”两字的区别,先后选取了《水浒》和《红楼梦》的生动例子,强调“是”与“这”不单是文字之争,而且涉及到“思想感情”的意味。又如为了说明“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观点,作者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进行对比,从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不仅思想的表达有误,惊讶、斩截的意味也已存无多,令人觉得“索然无味”。这样就很好地论证了观点。例子遍及古今,十分丰富。

【课堂提升】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跻(jī)身     敷(fū)衍     媲(pì)美     饿殍(piǎo)遍野

B.娉(pīng)婷  寒碜(chen)   谙(ān)熟     提纲挈(xié)领

C.震慑(shè)   服膺(yīng)   鞭挞(tà)      踽踽(yǔ)独行

D.炫(xuàn)耀  逮(děi)捕    缜(zhěn)密    栉(zhì)风沐雨

【答案】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斡旋     互相推诿    交插学科     望风披靡

B.脉搏     不可思议    不揣冒昧     进退维谷

C.焦燥     草菅人命    哗众取宠     青春永驻

D.怠慢     未雨绸缪    察颜观色     沽名钓誉

【答案】B

【解析】A 交叉  C焦躁  D  察言观色。

3.选出加点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 )

A.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但是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B.无论是阅读以及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C.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以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D.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

【答案】D

【解析】A.转折语意过强    B.应为选择关系 C.强调的意味未表达出。

4. 文中括号中,依次填充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在诗的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    )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    )。既是(    )的,(    )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A.个别    游离      个别      游离

B.个性    游离      个性      游离

C.游离    个性      游离      个别

D.个性    游离      游离      个性

【答案】C

【解析】

惜缘

[咬文嚼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篇2:陈情表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本节要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常见的文言现象。

2、疏通文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险衅  闵凶()  门衰祚薄()  期功强近()() 茕茕孑立()  矜育()  洗马()  优渥()  逋慢()

2.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夙遭闵凶

(2)零丁孤苦

(3)常在床蓐

(4)四十有四

(5)五尺之僮

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九岁不行

(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7)臣欲奉诏奔驰

(8)拜臣郎中

(9)是以区区不远废远

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舅夺母志

(2)至于成立

(3)沐浴清化

(4)辞不赴命

(5)而刘夙婴疾病

5.写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夙遭闵凶

(2)猥以微贱

(3)沐浴清化

(4)凡在故老

(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6)举臣秀才

(7)察臣孝廉

(8)少多疾病

(9)且臣少仕伪朝

(10)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11)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12)臣具以表闻

(13)臣之进退

6.说出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今臣亡国贱俘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急于星火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而刘夙婴疾病

【反馈矫正】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险衅(xìn)  闵凶(mǐn)  门衰祚薄(zuò)  期功强近(jī)(qiǎng) 茕茕独立(qióng)  矜育(jīn)  洗马(xiǎn)  优渥(wò)  逋慢(bū)

2.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夙遭闵凶(通“悯”,怜悯)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4)四十有四(通“又”)

(5)五尺之僮(通“童”,童仆)

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九岁不行

古义:不能走路    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

(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    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        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诉说    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古义:辛酸苦楚,苦衷  今义:身心劳苦

(7)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赶快前往    今义:很快地跑

(8)拜臣郎中

古义:尚书部的属官    今义:中医医生

(9)是以区区不远废远

古义:拳拳,形容感情恳切    今义:形容数量少或不重要

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舅夺母志:强行改变

(2)至于成立:至于,到;成立,成人自立

(3)沐浴清化:蒙受恩泽

(4)辞不赴命:推辞,辞谢

(5)而刘夙婴疾病:被动,被缠绕

5.写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2)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

(3)沐浴清化(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

(4)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

(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6)举臣秀才(名词作动词,做秀才,为秀才)

(7)察臣孝廉(名词作动词,做孝廉,为孝廉)

(8)少多疾病(名词作动词,患疾病)

(9)且臣少仕伪朝(名词作动词,做官)

(10)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11)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12)臣具以表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说,使……知道)

(13)臣之进退(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6.说出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

(1)判断句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用“非”表否定判断)

今臣亡国贱俘(直接表判断)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表否定判断)

(2)变式句

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介宾后置/状语后置)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介宾后置/状语后置)

(3)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动词“婴”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探究活动】

探究下列各词的意义。

除: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除臣洗马《陈情表》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六国论》(苏辙)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兰亭集序》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勾践灭吴》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的题目,文言实词的意思注意本意和引申义的区分,答题时找相近的例句,还可结合前后文以及常用的成语熟语进行区分,如“见”可以用熟语“见谅”确定他“我”的义项。

【讨论明确】

除: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                       台阶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清除、去掉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修整

除臣洗马《陈情表》                                     任命、授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对着、面对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六国论》(苏辙)           挡住、抵挡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兰亭集序》                     处在某地或某时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占着、把着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勾践灭吴》                       掌管、主持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担任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同“倘”

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看见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谒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召见、接见

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                                 见解、见识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被动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相当于“我”。

要点二:围绕“陈情”探究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探究活动】

是谁陈情?作者为何“陈情”, 在什么背景下陈情?陈什么情?陈情的目的?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内容的题目,注意结合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课下注释作答。

【讨论明确】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

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为人正直,颇有才干,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李密到洛阳任职。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目的是让晋武帝答应他的要求,可以辞官不做。

【探究活动】

作者是如何陈情的?结合文章进行简要分析。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结构的题目,注意概括各段的内容和分析各段之间的关系。

【讨论明确】

首先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这些描写凄楚哀婉,恻然动人,而且情理并发,将自己的经历写得情深有致,感人肺腑,为下文“愿乞终养”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如果说第一段侧重叙述祖孙之情的话,此段则推进到君臣之义上,突出尽忠与尽孝这一矛盾,表达了自己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最后两段,进一步阐述祖孙相依为命的关系,同时保证祖母终老之后一定出来为国效力。

【课堂提升】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ín)凶     悯(mǐn)臣孤弱          过蒙拔擢(dí)

B.终鲜(xiān)兄弟    门衰祚(zuò)薄     茕茕(yíng)孑立          责臣逋(bū)慢

C.常在床蓐(rù)      除臣洗(xiǎn)马     期(jī)功强(qiǎng)近   宠命优渥(wò)

D.猥(wēi)以微贱    非臣陨(yǔn)首      气息奄奄(ān)           日薄(bó)西山

【答案】C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夙遭闵凶(不幸的事)     未曾废离(停止侍奉)     沐浴清化(蒙受)

B.除臣洗马(解除)         臣具以表闻(听到)       晚有儿息(儿子)

C.犹蒙矜育(养育)         伏惟圣朝(俯伏思量)     岂敢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

D.有所希翼(非分的愿望)   夙婴疾病(缠绕)         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不能忍受)

【答案】B

【解析】除:授予官职 闻:呈报。

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注释,全错的一项是( )

①夙(平素,过去)遭闵凶     ②慈父见(见到)背         ③躬(亲自)亲抚养

④终鲜(少)兄弟             ⑤逮(及,到了)奉圣朝     ⑥行(行走)年四岁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②④③ D.②⑤⑥

【答案】B

【解析】①夙:早,昔;见:相当于“我”; 行:经历。

(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叙述自己孤苦的身世,其中饱含了对祖母的深切感情,代替祖母抚养孩子,即使孩子生病了,也端汤送药,不离左右。

B.作者以自己对祖母的孝为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企图打动晋武帝。

C.文字中包含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并且长期以来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词语,如:形影相吊、茕茕孑立、零丁孤苦。

D.文段主要用了四字句,还有不少对偶句,琅琅上口,亲切自然。

【答案】A

(3)翻译句子。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答案】①出生才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②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

惜缘

[陈情表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篇3:边城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本节要点】

1.体会边城的“自然美”“人情美”。

2.探究文章的语言特征。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字音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老鹳河   ②蘸酒    ③茶峒   ④睨  ⑤傩送    ⑥歇憩   ⑦蚱蜢   ⑧氽   ⑨岨   ⑩悖时

棕榈    喧阗

(2)给多音字注音

①溜边    水溜     ②帖服    请帖    碑帖    ③翘首以待    翘尾巴     ④ 委曲    委蛇 ⑤ 扛枪    力能扛鼎    ⑥解决    姓解    押解

2.辨形组词

(1)缆  揽  (2)壤  攘  (3)绊   拌   (4)泻   泄   (5)掂   惦   (6)涎    蜒

3.《边城》的内容简介。

在湘西小镇上生活着翠翠和她的爷爷,在一次端午节上,翠翠邂逅了二老,并从此爱上了他。不想在下一年二老的哥哥大老也爱上了翠翠,第三年。两兄弟决定向翠翠表白。大老选择向翠翠提亲,二老按照当地的习俗,给翠翠唱一夜的山歌。但翠翠喜欢的是二老。大老知道自己比不过弟弟,于是出走,因意外客死他乡。二老受到哥哥死去的阴影,同时又受到团总家小姐的青睐,想以碾坊做陪嫁嫁给他,他不知该如何抉择,于是在与父亲吵了一架后出走,翠翠的爷爷最终也去世了,只剩翠翠自己在河上渡船,等着二老......

【反馈矫正】

1.(1)① (ɡuàn) ② (zhàn) ③ (dònɡ)④ (nì)  ⑤ (nuó)  ⑥ (qì)⑦ (zhà měnɡ)  ⑧ (tǔn)  ⑨ (jū)

⑩ (bèi)   (lǘ)   (tián)

(2)①liū    liù  ②tiē    tiě   tiè   ③ qiáo   qiào  ④wěi    wēi  ⑤kánɡ   ɡānɡ  ⑥jiě   Xiè jiè

2.(1) 缆绳    揽活  (2)接壤   攘臂(3)绊倒   拌嘴  (4) 倾泻  泄气(5) 掂量   惦记  (6) 涎皮赖脸   蜿蜒曲折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边城》“自然美”和人性美。

【探究活动】

1.找到文章描写风景、风俗、人情的语段,探究体会边城的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文章内容的题目,要找到相应的语段,然后根据语段的内容进行探究,答题时注意对语段的分析,体会语段所体现的内涵。答题时找准区位,提出关键的句子。分点作答。

【讨论明确】

(1)自然美。

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

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

(2)风俗美。

端午节:    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展现了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3)人性美。

翠翠和二老:

“是谁?”

“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他不会。他答应来,他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课堂提升】

1.文中还描写了边城的哪些风俗,简要分析其特征。

【答案】中秋、过年: 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

2.文中翠翠和爷爷的关系如何,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描写体现了边城的什么特征。

翠翠和爷爷:

【答案】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爷爷非常疼爱翠翠)

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

“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翠翠对爷爷关心)

体现了边城的人性美。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筛选信息,分析特征的题目,注意找到例子人后分析。

要点二:探究小说的语言特征。

【探究活动】

边城散发着清新、质朴、浓郁、自然的泥土气息,小说使用的高超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沈从文体”的基础特征,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加以赏析。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小说的语言特征的探究的题目,沈从文的小说语言散化的倾向较明显,小说本应重视情节的安排和人物的所造,沈从文在语言的锤炼上很见功力,答题时注意从材料的选用,词语的选用、锤炼,修辞手法的运用,语句的深刻的意蕴等方面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1)灵活的色彩美

沈从文在描绘湘西风光是注重选用色彩鲜明的词语,把故事发生的环境呈现在作者的眼前。

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

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

(2)词语的锤炼

改变词性

“是翠翠玩心与爱心战争的结果”,中“战争”词性改变,表现出翠翠内心矛盾的的发杂心情。

“三五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个地方的人”“兴奋”用作动词,强调节日给边地人们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临时改变词语搭配

“翠翠的心被吹软了”

“无人过渡时,就等着祖父,祖父不来时,便尽只反复温习这些女孩的神气”

(3)富有地方特色的比喻排比的修辞的运用

“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哩。”

“人老了才当守船。”

“人老了应当歇憩!”

(4)语句意蕴丰富

①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翠翠在河边焦急地等待爷爷,爷爷迟迟不来,时近黄昏,落日西沉,于是触景生情,联想到爷爷也是年近黄昏,好比落日,从而生出一个可怕的想头:“假若爷爷死了?”。这段描写细腻地刻画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少女害怕失去归依的惶惧。

②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目溪面的薄雾,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

这段描写含意很深。首先要注意对雾的描写,暗示祖父对翠翠的心思和翠翠的未来都还是隔雾看花,仿佛明白,仿佛又不明白。接着要注意“另外一种东西”指什么,祖父为什么因此叹气呢?小说在这里没有明说,但读到第七节就明白,原来爷爷从翠翠的婚事联想到女儿,即翠翠母亲的婚事,他担心翠翠像她母亲一样倔强,会不会重蹈母亲的覆辙。从祖父忧郁的神态中,预感到等待翠翠的婚姻竟可能是一场悲剧。

【课堂提升】

1.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1)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的把船拉动起来。

【答案】体会这个句子必须要看出作者是采用了以静写动的手法。祖父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只十五岁。”意思是,翠翠你也是十五岁,翠翠你也可以做新娘了。翠翠知道爷爷的意思,其实翠翠也想做新娘了,但翠翠虽然有了意中人,却八字儿还没有一撇呢。外表“静静”,内心却是思潮翻滚。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语句的类型,情感句注意打出情感,意蕴句注意答出手法和含义,接榫局注意答出结构上的作用,矛盾句注意辩证的解释。还要注意句子在文中的位置。

(2)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答案】这个句子要从“无字处”读出意义来,祖父的感情走了怎样的路?翠翠的感情又走了怎样的路?如果结合第六节末尾和第七节,祖父走的是历史空间,他从翠翠的婚事联想到女儿当年的婚事。如果结合第四节“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翠翠走的是地域空间,翠翠的心也许又飞到了远在六百里外的青浪滩,飞到了傩送的身旁。

2. 黄永玉先生回忆表叔沈从文写小说时说:“他真是太认真了,十次、二十次地改。文字音节上、用法上,一而再地变换写法。”文中加点的词具有怎样的特点?试举两例加以分析。(4分)

(1)在任何情形下总不落空

(2)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向孩子们说

(3)很迅速地向下游长潭射去

(4)让一些人开心,也让一些人皱眉

【答案】(1)“在任何情形下总不落空”句中的“总”字,虽然带有夸张的成分,却能充分表现出顺顺游泳本领的高超。(2)“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向孩子们说”句中的“解嘲”一词,表现了顺顺对孩子们游水本领的认可。(3)“很迅速地向下游长潭射去”句中的“射”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船行之快,与前面的比喻相搭配。(4)“让一些人开心,也让一些人皱眉”句中的“开心”指的是那些参加了端午节龙船比赛和看到这热闹场面的人,“皱眉”指的是那些思念亲人的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品语言的鉴赏,这些词在表意上都具有一定特色,分析鉴赏时要结合前后语境,注意从内容和手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惜缘

[边城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篇4:逍遥游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本节要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常见的文言现象。

2、疏通文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鲲鹏( ) 南冥( ) 抟( ) 坳堂( ) 夭阏( ) 蜩鸠( ) 決起而飞( ) 抢榆枋( ) 舂米( ) 晦朔( ) 蟪蛄( ) 椿树( ) 斥鴳( ) 翱翔( ) 蓬蒿( ) 知效一官( )数数然( )泠然( )

恶乎待哉( )

2.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北冥有鱼

(2)三餐而反

(3)小知不及大知

(4)此小大之辩也

(5)而征一国者

(6)旬有五日而后反

(7)而御六气之辩

(8)而后乃今培风

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虽然,犹有未树也

(2)腹犹果然

(3)众人匹之

(4)之二虫又何知

(5)抟扶羊角而上九万里

(6)小年不及大年

(7)野马也,尘埃也

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亦若是则已矣

(3)而后乃今将图南

(4)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5)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6)朝菌不知晦朔

(7)众人匹之

(8)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9)行比一乡

(10)而征一国者

(11)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写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不过数仞而下

(3)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6. 说出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3)此小大之辩也。/南冥者,天池也。

(4)奚以知其然也?

(5)莫之夭阏者。

(6)彼且奚适也?

(7)之二虫又何知?

(8)彼且恶乎待哉?

(9)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10)翱翔(于)蓬蒿之间

【反馈矫正】

1.鲲鹏(kūn) 南冥(míng) 抟(tuán) 坳堂(ào) 夭阏(è) 蜩鸠(tiáo jiū)決起而飞(xuè)抢榆枋(qiāng)舂米(chōng) 晦朔(shuò) 蟪蛄(huì gū)椿树(chūn) 斥鴳(yàn ) 翱翔(áo) 蓬蒿(hāo) 知效一官(zhì)数数然(shuò) 泠然(líng) 恶乎待哉(wū)

2.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

(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5)而征一国者(通“耐”,能力)

(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

(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8)而后乃今培风(通“凭”,凭借)

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虽然这样     今: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腹犹果然            古:食饱之状     今: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3)众人匹之            古:一般人       今:多数人。

(4)之二虫又何知        古:泛指动物。   今:虫子。

(5)抟扶羊角而上九万里  古:旋风         今:羊的角

(6)小年不及大年        古:寿命。       今:时间单位

(7)野马也,尘埃也      古:流动的雾气。 今:野生之马。

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

(2)亦若是则已矣        (而已)

(3)而后乃今将图南      (计划向南飞)

(4)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急速,着落,时或,落下)

(5)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去往,返回,饱的样子)

(6)朝菌不知晦朔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7)众人匹之       (比)

(8)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不毛之地)

(9)行比一乡      (合)

(10)而征一国者     (信)

(11)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指责,更加/愈加)

5.(1)《齐谐》者,志怪者也    (怪异的事物)             形容词作名词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南行)

不过数仞而下           (降落)                   名词作动词

(3)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使……满意;使……信任)  使动用法

(4)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非议)                    形容词作动词

6.(1)《齐谐》者,志怪者也。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3)此小大之辩也。/南冥者,天池也。   判断句

(4)奚以知其然也?

(5)莫之夭阏者。

(6)彼且奚适也?

(7)之二虫又何知?

(8)彼且恶乎待哉?                   宾语前置句

(9)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10)翱翔(于)蓬蒿之间              介词结构后置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探究活动】

知:

之二虫又何知                                 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                                 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                                 见解、知识

君何以知燕王                                 了解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                   知己、知己的人

适:

而彼且奚适也                                 到……去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                       适合、适宜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恰好

之: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                               助词,取独

而莫之夭阏者                                 代词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动词,到,往

之二虫又何知                                 代词,这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代词,他,指宋荣子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的题目,文言实词的意思注意本意和引申义的区分,如“行”本身是“道路”的意思,后引申出其他的如“行走”“离开”等意思,记忆时重点以及文中的例句,答题时找相近的例句,还可结合前后文以及常用的成语进行区分,如“行”可以用成语“行将就木”确定他“将要”的意象,虚词注意记忆意义和用法,“之”要注意区分代词、助词和动词的区分,代词注意是人称代词作主语、宾语、定语,还是只是代词。

【讨论明确】

知:

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

孰为汝多知乎

君何以知燕王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

适:

而彼且奚适也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之: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而莫之夭阏者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二虫又何知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要点二:疏通文意,概括内容,体会情感。

【探究活动】

写出文章段所叙述的事物(或事件)以及特征,说明作者要表明的观点。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题目,注意提示中的每段叙述的事物特征,分析要说明的道理。

【讨论明确】

第一段: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彭祖--众人

鹏鸟--斥鴳

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第三段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

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予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鲲鹏(kūn)     齐谐(xié)       蜩(zhōu)       迁徙(xǐ)

B.泠然(líng)    舂粮(chōng)     抟(tuán)        晦朔(shuò)

C.翱翔(áo)      坳(áo)堂        仞(rèn)         蓬蒿(hāo)

D.羊角(jué)     夭阏(è)         恶乎待哉(è)     决起(xuè)

【答案】B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朝菌不知晦朔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B.穷发之北              发:毛,文中指草木。

C.绝云气,负青天        绝:阻挡

D.彼且奚适也            适:到……去

【答案】C

【解析】绝:横穿,穿越。

3.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御六气之辩            B.汤之问棘也是已

C.旬有五日而后反        D.而后乃今培风

【答案】D

【解析】A辩---变    B,已-矣    C,反---返。

4.选出下列“之”字的解释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B.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C.汤之问棘也是已                   D.之二虫又何知

【答案】D

【解析】代词,  其他,消除句子独立性

5.下列句中字解释相同的一组(    )

A.斯:则风斯在下矣  B.图: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斯: 斯已矣   图:召有司案图

C.适: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D.辨:此小大之辩也

适:彼且奚适也  辨:而御六气之辩

【答案】C到,往

【解析】A,就    这    B,打算     地图      D,区别      变化

6.选出下列句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  )

A.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D.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答案】A

【解析】B南,名作动    C,苍茫形作名   D上,下 名作动

7.与“《齐谐》者,志怪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南冥也,天池也。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之二虫又何知。             D.彼且恶乎待哉。

【答案】A

【解析】A项判断句   其他,宾语前置

8.下列对第一段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菌,朝生暮死之菌;蟪蛄,即寒蝉;此二者是“小年”之物。而冥灵、大椿都是长寿之木。

B.彭祖不过活了八百岁,他的寿命与冥灵、大椿比起来不也很短吗?而世间众人每每与他相比,不也太可悲吗?

C.文段中“汤之问棘”一段话看似与课文中第一段的内容重复,其实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并与文章开头部分形成呼应和应证。

D.这一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给人一种既夸张又鲜明的印象,目的是论证“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观点。

【答案】D

【解析】手法错,论证的观点错。

9.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⑴奚以知其然也。

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答案】⑴凭借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⑵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惜缘

[逍遥游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篇5:宇宙的未来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本节要点】

1.掌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恍(    )惚     尴尬(    )     混饨(    )     坍(    )缩         迄(    )今

沮(    )丧     告罄(    )     不可逾(    )越    臭名昭(    )著    模棱(    )两可

2.给系列形似字组词

沮/咀     棱/凌         沌/炖     辐/幅

【反馈矫正】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恍huǎng惚     尴尬gāngà     混饨hùndùn      坍tān缩         迄qì今    沮jǔ丧

告罄qìng      不可逾yú越    臭名昭zhāo著    模棱léng两可

2.给系列形似字组词

沮丧/咀嚼     模棱两可/凌云壮志      混沌/清炖       辐射/幅员

☆课堂探讨☆

要点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探究活动】

根据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但是在某些情形下,我们认为可以做可靠的预言。宇宙在非常大的尺度下的未来,便是其中一个例子。

(2)我们在过去的三百年间发现了制约在所有正常情形下物体的科学定律。我们仍然不知道制约在极端条件下物体的精确的定律。

(3)我们可以从观测来估计宇宙的平均密度。如果我们计算能看得见的恒星并把它们的质量相加,我们得到的,不到临界值的百分之一左右。即使我们加上在宇宙中观测到的气体云的质量,它仍然只把总数加到临界值的百分之一。

(4)因此可以假定,星系或星系团中的大部分物体最后在黑洞里终结。然而,我在若干年以前发现,黑洞并不像被描绘的那样黑。

【教师释疑】

这是一篇科学论文,涉及许多科学术语,对于正确理解课文内关涉甚大,要结合上下文正解理解这些词语的涵义,这对于提高我们阅读理解能力很有好处。

【讨论明确】

(1)某些情形,根据课文第12、13段对微波背景辐射的论述理解,指的是简单的非混沌的系统。非常大的尺度,作者在第(11)段中说明宇宙在恒星、星系和星系团的这个“尺度”下的运动是混沌的、不稳定的。据此,“非常大的尺度”,从空间来讲,当时指“恒星、星系和星系团”之外的广大宇宙空间;第(25)段又说“宇宙最终可能会坍缩,但是这个时间不会比迄今已经膨胀过的一百五十亿年左右长太多”,因此从时间来讲,“非常大的尺度”当在150亿年左右。

(2)根据课文第7段及下面文字的论述,课文所指的“制约在所有正常情形下物体的科学定律”当是指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极端条件,当是指“大挤压”,宇宙坍缩成一种高密度状态。

(3)根据课文在结尾的说明,临界值,指的是宇宙的平均密度所达到的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那个密度值。这个值是多少呢?课文未作具体说明,科学家理论计算得出的临界密度为5×10-30克/厘米3。

(4)这里的“黑”就是终结、死亡的意思。科学家原来根据引力学原理描述星体演化到黑洞就是最后的终结,但霍金根据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发现,黑洞的物质也在不断减少,直至被完全蒸发。

要点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探究活动】

概括霍金对宇宙未来的预言的主要观点: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题目,注意对文章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的分析,主旨句集中自文章的开头、结尾,各段的段首和段尾以及文章中表达方式变化的本分,重点注意议论句。

【讨论明确】

(1)宇宙的膨胀和坍缩与宇宙的平均密度有关,如果平均密度小于某个临界值,它就会永远膨胀。如果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值,宇宙就会坍缩,时间本身就会终结。

(2)在螺旋星系和星系团中应该存在有某种看不见的暗物质,它的引力吸引足以把高速旋转的星系牢牢抓住,不至于使这些星系或星系团飞散开去。

(3)如果宇宙继续膨胀下去,五十亿年后,太阳将耗尽它的核燃料,变成一颗白矮星。在大约一百亿年后,具有太阳质量的恒星将变成白矮星或中子星,具有更大质量的恒星会变成黑洞。

(4)黑洞中粒子的速度有可能超过光速逃出黑洞,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巨大的黑洞也可以“蒸发”掉。

(5)在星系或星系团之外,应该存在有足够的暗物质,这些暗物质能使密度达到临界值,从而可能会使宇宙最终坍缩。但这个时间肯定在一百五十亿年之后。

【课堂提升】

1.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回答后面括弧内的问题:

(1)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或者甚至它有没有未来。其危险在于,我们毁坏或消灭环境的能力的增长比利用这种能力的智慧的增长快得大多了。

(2)为什么我们应该认为,也许存在足够的暗物质,使宇宙最终坍缩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只相信我们已有确定证据的物质呢?

(3)宇宙的其他地方对于地球上发生的任何事物根本不在乎。

(4)我正在预言世界的结局,但这还不是。这个预言还不至于使股票市场过于沮丧。前面还有一两个更紧迫的问题。无论如何,假定在太阳爆炸的时刻,我们还没有把自己毁灭的话,我们应该已经掌握了恒星际旅行的技术。

【答案】(1)这是作者利作混沌学原理启示人类要珍爱地球,破坏容易建设难。“初始态的非常小的改变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任何破坏大自然的行为都可能产生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2)这是作者用设问句的形式来肯定一个观点。按照汉语的习惯,这个句子最好写成:我们不能只相信我们已有确定证据的物质,宇宙中也许存在足够的暗物质使宇宙最终坍缩,为什么应当作这样的认定呢?(3)宇宙非常博大,地球只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点,所以,地球上发生的任何事情对于宇宙都不会产生什么影响。(4)作者预言太阳和地球会毁灭,但是人类不会灭亡,因为作者深信人类在此之前一定掌握了恒星际的旅行技术。

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1) 作者说,预言将来当然是非常困难的, 科学家仍然认为他们能预言未来。请说说作者为什么有这种矛盾的心情?

(2)对于微波背景辐射,作者为什么一会说完全相同,一会又说只是几乎完全相同?

(3)暴涨理论和人择原理有何异同?两者是什么关系?

(4)作者列出了哪些古代和近代的预言家,科学家的预言和他们有什么不同?

【答案】(1)作者说预言宇宙未非常困难是因为宇宙中星系和星系团的运动是混沌的系统,而作者又说满怀信心,是因为宇宙在非常大的尺度下是简单的,非混沌的。(2)从理论上说,微波背景辐射应当是各向同性,完全相同。但在实际上,因为宇宙不是完全光滑的,存在诸如恒星、星系和星系团的局部无规性,所以从不同方向来的微波必须有些不同。但是差别非常微小。(3)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都属于宇宙大爆炸学说,都认为宇宙的初始密度非常接近临界密度而不能超过临界密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有智慧的生命,人类才能生存。由此可见,暴涨理论实际上也是人择原理。另外,两者都认为宇宙在星系和星系团之外的广大空间中还存在着大量附加的暗物质。但按照人择原理,如果宇宙中没有附加的暗物质,宇宙平均密度只有临界密度的十分之一,也可以产生星系、星系团和有智慧的生命。由此可知,宇宙的平均密度只要在临界密度的十分之一以上至临界密度之间,都符合人择原理的要求,这样,暴涨理论便可以看成是人择原理的一个特例。(4)古代由女巫和牧师扮演的巫师担任预言家的角色;近代有世界末日预言家和宗教预言家。科学家和这些预言家的区别在于:(1)目的不同:科学家预言宇宙的未来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古代和近代的那些预言家则是为了制造耸人听闻的的谣言以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2)手段不同:科学家的预言是依据科学的原理和准确观测,力求预言的准确可靠,而古代和近代的预言家则是利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语言和出尔反尔的手段达到骗人的目的。

【解析】

惜缘

[宇宙的未来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篇6:谈中国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本节要点】

1.掌握文章大意,概括文章内容。

2.探究文章幽默风趣的风格。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笼统(      )精髓(      )梵文(      )轻鸢(      )蹙颦(      )撩人(      )

慨叹(      )   饶恕(      )   叫嚣(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一cù(   )而就     逻ji(    )    单bó(    )   hǎ(    )巴狗    遥思远chàng(    )

shùo(   )见不xiān(     )不liǎo(    )liǎo(   )之

3.解释下面成语。

(1)一蹴(cù)而至:一下子就达到某种程度。

(2)轻鸢(yuān)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指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3)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4)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5)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反馈矫正】

1.lónɡ  suǐ  fàn   yuān   cù pín  liáo   kǎi  shù   xiāo

2.蹴   辑  薄  哈  怅  数  鲜  了 了

3. 解释下面成语。

(1)一蹴(cù)而至:一下子就达到某种程度。

(2)轻鸢(yuān)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指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3)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

(4)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

(5)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大意。

【探究活动】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注意抓住关键句,关键句有:“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中国诗富于暗示性”“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讨论明确】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

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

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要点二:探究钱钟书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探究活动】

本文的说理,充满了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且这种幽默风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品味,旁征博引,充满机智,充分体现了钱钟书语言的幽默特色。《围城》小说的开头讲一位鲍小姐,穿得很少,人家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局部真理”。请大家想想,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有句名言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穿得很少,几乎是赤裸裸的,所以叫她真理,但她并没有完全赤裸裸,所以叫她为“局部的真理”。可见,钱的幽默是透着学者的智慧的幽默。结合下面句子,体会钱钟书的语言风格。

(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3)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4)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狂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5)“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而增添了甜蜜。”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语言风格的题目,探究的重点是“幽默风趣”,答题时注意作者要表的的意思是什么,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的,这种方式如何体现“幽默风趣”的特征的。

【讨论明确】

(1)用西方的科学“地心引力”来写中国诗发展的特点,突出中国诗发展的“早熟”与灵动。用印度经典故事来写中国人的聪明。

(2)“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所从事的事情是微雕,以此来比喻中国诗人创作的诗歌之精练简短。用生活中的看东西要看得远些、把眉眼颦蹙来比喻中国诗的精练微妙更是逼真,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

(3)“压得腰弯背断”是一种生活中的具体形象,这里用来比喻思想内容上的“厚重”,化抽象为具体,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

(4)形象地进行中外诗歌风格的比较。说外国一些诗人的风格是“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十分形象而准确。以“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比喻中国诗歌中的豪放狂歌,既“新”且“准”,妙趣横生中凸显出总体上“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

(5)结尾引用的这两处比喻,有情有理,点破了比较文学与研究者的关系。切合听众实际,拉近与出门在外的美国士兵的距离,显得温馨亲切。

【课堂提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1)对上面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中国诗歌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比较深奥难于理解。

C.魏尔兰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

D.押韵上的禁律并不是造成中国诗篇幅短的根本原因。

【答案】B

(2)对上面两段话的评析和由这两段话引发的联想,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形式与旨趣,相依更应相谐,诗歌创作如是,小说、散文何尝不是?

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确有共识,读钱文可见一斑。

C.中国诗人在精雕细刻中练就了技艺,但会不会束缚才智,让人思度。

D.行文机巧:明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讥西洋诗歌之短弊。

【答案】D

(3)“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是什么修辞手法,具体含意是什么?

【答案】“鞋子”“脚”分别比喻中国诗不允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和中国诗的篇幅。

【解析】这是暗喻,联系上下文可理解此比喻的深刻含意。

(4)怎样理解“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答案】“看得远”指悠远的意味,“每把眉眼颦蹙”指把诗的篇幅弄短。

【解析】从“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可得出答案。

惜缘

[谈中国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篇7:中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本节要点】

1.掌握文章大意,概括文章内容以及所用的说明方法。

2.探究文章中重点词语的内涵和比喻句的作用。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墁地( )     接榫( )    瓦当( )  戗兽( )      穹宇( )      柁墩( )

额枋( )      房檩( )      切削( )  椽子( )      水榭( )      翚(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fú( )员     fú( )射     一fù( )对联     匍fú( )

纯cuì( ) 憔cuì( ) 荟cuì( )     cù( )然

点zhuì( )   拾duō( )    chuò( )茗      chuò( )学

miǎn( )甸   沉miǎn( )   miǎn( )怀      miǎn( )腆

房lǐn( )    仓lǐn( )     遗zhǐ( )    福zhǐ( )

【反馈矫正】

1.màn sǔn dāng qiàng qióng tuó fāng lǐn xiāo chuán  xiè huī

2.幅/辐/副/匐 粹/悴/萃/猝 缀/掇/啜/辍 缅/湎/愐/腼 廪/檩 址/祉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大意,明确说明方法。

【探究活动】

探究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的内涵、说明方法。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在文中找区位,然后找到关键的词语进行概括,说明方法主要有打比方、作对比、作诠释、列数字、列图表、摹状态、引名言等,注意区分。

【讨论明确】

(1)个体建筑构成: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作诠释)

(2)群体建筑构成: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举例子 打比方)

(3)结构方法: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打比方)

(4)斗拱:说明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列图表 举例子 摹状貌 下定义)

(5)举折、举架: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下定义 摹状貌)

(6)屋顶的装饰作用: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作比较 引用)

(7)颜色的选择--朱红: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举例子 作比较)

(8)部件的装饰作用: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举例子)

(9)建筑材料的装饰: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作诠释)

要点二:探究文中重点词语的内涵和比喻句的作用。

【探究活动】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间属于一家的关系。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4)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

【教师释疑】

运用比喻,是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之一。“中国建筑的‘文法’”、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都是比喻的说法,重点要找到本体,然后说明要表达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本题通过对文中精彩比喻的赏析,体会比喻说明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可把复杂抽象的道理说得简单明白的特征。

【讨论明确】

1.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可译性”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2. (1)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2)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3)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4)热河普陀拉的窗子和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一般读者都没有见过,三言两句说不清,作者把窗子比喻成“一句话”,“内容”则是比喻窗子的功用, “词汇”比喻窗子的形式,这便简明形象地说明二者虽然形式不同,但解决的问题相同。

【课堂提升】

1.全文的整体结构是怎样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B.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C.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D.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答案】 D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

B.(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

C.(五)举折,鲸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

C.(五)举折,举架以及它们的作用

D.屋顶及色彩。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五)不是重点,重点除A、B、D之外还有(四)斗拱。

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②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的。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③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关于这方面深入一步的学习,我介绍同志们参考《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和宋李明仲的《营造法式》。关于前书,中国营造学社出版的《清式营造则例》可作为一部参考用书。关于后书,我们也可以从营造学社一些研究成果中得到参考的图版。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答案】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2)第①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答案】 打比方 举例子

(3)第②段中“同一体裁的文章”比喻的是什么?

【答案】 性质相同的建筑

(4)结合全文思考: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带有中国建筑师的典型群体特征,主要表现在:立基于强烈的民族文化复兴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审美意识;以“体形环境”为内核,追求社会、历史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精神;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以辩证统一观念为特征的系统美学思想。

惜缘

[中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篇8:作为生物的社会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本节要点】

1.掌握大致内容,明确文章结构。

2.探究文章中心观点。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鳟鱼(  )      蚁冢(  )      蜂窠(  )     阈值(  )  骚动(  )    毗邻(  )

蹩脚(  )      鲱鱼(  )      梗节(  )     模型(  )  模样(  )

2.给系列形似字组词

哽/埂/鲠/梗   斐/诽/扉/鲱   磨/摩/模/模    搔/瘙/蚤/骚  藉/籍   巢/窠

【反馈矫正】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鳟鱼(zūn)      蚁冢(zhǒng)      蜂窠(kē)     阈值(yù)  骚动(sāo)    毗邻(pí)

蹩脚(bié)      鲱鱼(fēi)         梗节(gěng)   模型(mó)  模样(mú)

2.给系列形似字组词

哽咽/田埂/鲠直/梗节    斐然/诽谤/柴扉/鲱鱼     磨房/摩崖/模索/模型      鳖裙/憋闷/隐蔽/蹩脚   搔首弄姿/瘙痒/跳蚤/骚动       慰藉/书籍        巢穴/窠臼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大意,明确文章结构。

【探究活动】

本文都写了哪些“生物的社会”?这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意在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注意对文中关键词语的把握。

【讨论明确】

文中写了蚂蚁、蜜蜂、黏菌、鱼类、鸟类等生物在集体行动中形成的“生物的社会”。这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相似之处主要有:一、都过群居生活,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共同活动;二、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同时又是群体中细胞样的成分;三、当他们群体变大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

【探究活动】

划分文章的段落,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的题目,意在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注意对文中关键词语的把握,注意对相同内容的归类和观点的整合。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第1至3段):从一个事例切入,即医学家举行年会,把其与生物界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己的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指出动物过着两种生活,即是个体的存在,又是集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动物过着个体的和社会的两种生活。

第三部分(第11至13段):指出人类与生物界的相通之处--人类也要有社会的生活。

要点二:探究文章的主旨(作者的主要的观点)。

【探究活动】

1.概括文章的主旨。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主旨的题目,注意对文章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的分析,主旨句集中自文章的开头、结尾,各段的段首和段尾以及文章中表达方式变化的本分,重点注意议论句。。

【讨论明确】

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的行为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提出了“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

【课堂提升】

1.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1)~(5)题。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绝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白蚁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关丽拱券。一个个穹顶小室组成的晶状建筑出现了。迄今还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交流信息的,也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作成天衣无缝的拱券。一开始使它们不再把材料搬来搬去,而是着手集体建筑的刺激物,也许是在它们的数目达到特定阈值时释放的外激素。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反应,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1)下面对第一、二段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句中的两个“人”字含义不同。

B.“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句中的“我们”是泛指人类。

C.“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两种生活”指的是从个体来看是没有思考的生物,而从整体来看却是“思考着”生命体。

D.“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绝不可能跟我们相关。”“跟我们有关”指的是“跟人类相同”。

【答案】B

【解析】

(2)下面对第三段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这些东西”指的是“有集体性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跟人类一样能够“思考”的生物。

B.“就那么几个神经元”,句中的“就”,是“仅仅”的意思,用轻蔑的口气表明单个蚂蚁不大可能有“思想”。

C.“瞎猫撞着死老鼠”,这是用比喻的方法,说明几只蚂蚁在觅食中简单协作的成功还存在偶然因素。

D.“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句中的“它”是指一个个活跃起来的蚂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句“这些东西”的指代对象与第二段末句“这样的东西”相同。B句副词“就”,可用“只”“仅”替代。D句“它”不是指的个体,而是指的群体。

(3)下面对第四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举白蚁搭拱券的例子说明生物群体的“联合智慧”。

B.作者断定白蚁是通过释放外激素来传递信息的。

C.句中“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和“特定阈值”意义相同。

D.它们“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是形容群体白蚁有很高的智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文中有“也许”一词。

(4)文段中说“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最让我们不安”,在作者看来,人们对什么感到为难和不安?

【答案】因为人们,那些崇拜达尔文学说的人,不愿意看到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也不希望他们跟人类相关。因为这种现象与达尔文学说相悖。

(5)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认为,作为一个社会,起码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1)由许多个体组成;(2)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协调行动。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文章的主旨,对文章的和主要信息进行概括。

惜缘

[作为生物的社会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篇9:滕王阁序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本节要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常见的文言现象。

2、 疏通文意,概括文章的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轸    瓯    隍   棨   戟    懿    襜     潦    俨   骖   騑   凫    闼     甍    舸  舳   鹜 蠡     遄     睢    睇     眄    阍      舛    赊  悫      簪       笏     叨

2.积累通假字

①所赖君子见机

②俨骖騑于上路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④俊采星驰

3.积累古今异义

① 穷且益坚

② 一介书生

③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④ 盛筵难再

⑤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⑥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⑦ 阮籍猖狂

⑧ 千里逢迎

⑨ 童子何知

⑩ 彩彻区明

4.积累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状语

①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② 上出重宵,下临无地

名词作动词

① 一言均赋

② 目吴会于云间

③ 烟光凝而暮山紫

④ 梓泽丘墟

⑤青雀黄龙之舳。

名词的意动

襟三江而带五湖

形容词的活用

① 四美具,二难并

② 宾主尽东南之美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徐孺下陈蕃之榻

② 腾蛟起凤

③ 川泽纡其骇瞩

④ 屈贾谊于长沙

⑤ 窜梁鸿于海曲

⑥敢竭鄙怀。

数量词作名词

千里逢迎。

【反馈矫正】

1.Zhěn  ōu   huáng   qǐ   jǐ  yì  chān  lǎo  yán   cān   fēi   fú  tà  méng   gě   zhú   wù

lǐ  chuán   suī  dì  miǎn   hūn  chuǎn   shē   què  zān   hù  tāo

2.①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句意:不过由于君子看到细微的预兆。)

②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句意: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消散。句意: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

④俊采星驰 (“采”通“寀”,官吏。)

3. 积累古今异义

① 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今常用于穷困的意思。句意:处境艰难,而意志更坚。)

② 一介书生(一介:一个。“介”量词。今常用于“介绍”“介于”等意。句意:一个书生。)

③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今无此意。句意: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

④ 盛筵难再(再:第二次。今相当于“又”。旬意:难有第二次遇到。)

⑤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云尔: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述说完了。今无此意。句意: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像潘岳、陆机那样的好作品。)

⑥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常用来指学位。句意: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样灿烂夺目。)

⑦ 阮籍猖狂(猖狂,狂放,不拘礼节;今指狂妄而放肆。)

⑧ 千里逢迎(逢迎,迎接;今指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⑨ 童子何知(童子,谦辞,晚辈,后生;今指儿童。)

⑩ 彩彻区明(彩,日光;今指彩色。)

5.积累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状语

①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② 上出重宵,下临无地  “上”“下” 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名词作动词

① 一言均赋   “赋”,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铺陈”。

② 目吴会于云间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③ 烟光凝而暮山紫   “紫”,呈现出紫色

④ 梓泽丘墟          “丘墟”,成为荒丘废墟

⑤青雀黄龙之舳。(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名词的意动

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以……为衣襟”和“以……为束带”。形容词的活用

① 四美具,二难并  “美” “难”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美”指“美好的事物”,“难”指“难得的人”。

② 宾主尽东南之美   “美”指俊杰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徐孺下陈蕃之榻  下,使……放下

② 腾蛟起凤        腾,使……腾空;起,使……起飞

③ 川泽纡其骇瞩    骇,使……吃惊

④ 屈贾谊于长沙    屈,使……受屈

⑤ 窜梁鸿于海曲    窜,使……逃匿

⑥敢竭鄙怀。(竭:使……完全表露出来)

数量词作名词

千里逢迎。(千里:远道而来的客人)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探究活动】

尽:

① 宾主尽东南之美

② 潦水尽而寒潭清

③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

④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阿房宫赋》)

胜:

① 胜友如云

② 躬逢胜饯

③ 胜地不常

④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⑤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

⑥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穷:

① 响穷彭蠢之滨

② 穷睇眄于中天

③ 穷且益坚

④ 岂效穷途之哭

⑤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⑥穷岛屿之萦回

⑦日暮途穷

⑨不忍穷竟其事

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余悲之,且曰

⑦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的题目,文言实词的意思注意本意和引申义的区分,如“行”本身是“道路”的意思,后引申出其他的如“行走”“离开”等意思,记忆时重点以及文中的例句,答题时找相近的例句,还可结合前后文以及常用的成语进行区分,如“行”可以用成语“行将就木”确定他“将要”的意象,虚词注意记忆意义和用法,“且”要注意区分副词还是连词,副词主要是“将要” “尚且”“还”等意思,连词要注意前后的关系。

【讨论明确】

尽:

① 宾主尽东南之美    副词,全、都。

② 潦水尽而寒潭清    形容词,完了、没有。

③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     动词,死、死亡。

④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阿房宫赋》)   副词,最。

胜:

① 胜友如云    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② 躬逢胜饯    形容词,盛大的。

③ 胜地不常   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④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动词,能承受、能胜任。

⑤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    动词,超过。

⑥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形容词,尽、完。

穷:

① 响穷彭蠢之滨    副词,尽。

② 穷睇眄于中天    副词,尽。

③ 穷且益坚        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④ 岂效穷途之哭    形容词,走到头的。

⑤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形容词,穷困。

⑥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

⑦日暮途穷(动词,阻塞不通)

⑨不忍穷竟其事(动词,穷究,追究到底)

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反而可是)

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副词,尚且,还)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⑥余悲之,且曰(连词,并且,而且)

⑦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连词,况且)

要点二:疏通文意,概括内容,体会情感。

【探究活动】

《滕王阁序》又名《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根据这个题目给文章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题目,注意提示中的“秋日”“滕王阁”“登”“饯别”分别对应的段落,然后概括文意。

【讨论明确】

段落 内容概要

第 1 段 扣“洪府”,述宾主之美。

第2-3段 扣“秋日登阁”,绘山川之美。

第4-5段 扣“饯”,写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

第6-7段 扣“别”,自叙遭际,叹知己难遇。

要点二:探究文章的情感。

【探究活动】

第4、5段书写人生感慨的句子很多,请分析下列句子各抒发的是什么情感?

(1)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2)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5)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教师释疑】

这是一探究情感的题目,注意结合本段的内容和关于典故的课下注释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1)怀才不遇,自我悲伤。(2)报国无门,济世无路。(3)对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4)不甘沉沦。(5)坚定意志。

【课堂提升】

1.下列词语中的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徐孺(rú)     棨(qǐ)戟   襜帷(wéi)     星分翼轸(zhěn)

B.萦(yíng)回   胜饯(jiàn)    涸(hé)辙      钟鸣鼎(dǐng)食

C.东隅(yú)     请缨(yīng)    猖(chāng)狂   衡阳之浦(fǔ)

D.暇(xiá)日     雨霁(jì)      邺(yè)水      遥襟甫(fǔ)畅

【答案】C

【解析】浦:pǔ

2.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为衣襟)           台隍枕夷夏之交 (倚、据)

B.宇文新州之懿范(美好)                  雄州雾列 (像雾一样 )

C.千里逢迎(迎合)                      俊采星驰(像星星一样)

D.徐儒下陈蕃之榻 (使-----下)             路出名区(过)

【答案】C

【解析】逢迎:迎接。

3.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死且不避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宾主尽东南之美

④接孟氏之芳邻

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也不同。

D.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相同。

【答案】D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逸兴遄飞     遄:迅速。

B.今兹捧袂          袂:衣袖。

C.鹤汀凫渚          凫:游水。

D.访风景于崇阿      崇阿:高大的山陵。

【答案】C

【解析】C项“凫”应解释为“野鸭”。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②精益求精

B.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C.①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②既克,公问其故

D.①宾主尽东南之美              ②吾妻之美我者

【答案】A

【解析】A项,两个“益”都是“更加”的意思。B项前者当“属于,是”讲;后者通“嘱”,嘱咐。C项前者当“旧”讲;后者当“原因”讲。D项前者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俊杰;后者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川泽纡其骇瞩    纡:纡回曲折。

B.云销雨霁               霁:雨过天晴。

C.俨骖 于上路            俨:整齐的样子。

D.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临:靠近。

【答案】D

【解析】临:从高处往下探望。

7.对下面句中括号内的词的解说错误的是(   )

A. (睢园)绿竹         睢园:西汉梁孝王在睢水旁修建的竹园

B.气凌(彭泽)之樽      彭泽:指陶渊明,他做过彭泽县令

C.邺水(朱华)          朱华:曹丕诗中有“朱华昌绿池”的句子

D.光照(临川之笔)      临川之笔:指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

【答案】C

8.对文中下列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答案】

【解析】B(无恨主之意)

惜缘

[滕王阁序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篇10:归去来兮辞(并序)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本节要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常见的文言现象。

2、疏通文意,概括文章的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有关“辞”的知识。

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楚国,又叫楚辞,因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到了汉代,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富有浪漫气息,便于抒情。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从作风上看,辞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内容上辞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方面,辞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荒芜(    )惆怅(  )   衡宇(  )盈樽(    )轻飏(   )熹微(   )眄庭柯(   )

壶觞(    )矫(   )首  盘桓(   )崎岖(   )出岫(   )西畴(   )窈窕(    )

3.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词义。

(1)于时**未静

(2)尝从人事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4)悦亲戚之情话

(5)幼稚盈室

(6)于是怅然慷慨

(7)恨晨光之熹微

(8)将有事于西畴

4.找出下列各句中词性改变的词语。

(1)瓶无储粟,生生所资

(2)眄庭柯以怡颜

(3)倚南窗以寄傲

(4)审容膝之易安

(5)园日涉以成趣

(6)乐琴书以消忧

(7)或棹孤舟

5.说明下列各句中的句式特征

(1)皆口腹自役

(2)复驾言兮焉求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4)遂见用于小邑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6)将有事于西畴

(7)农人告余以春及

(8)乐夫天命复奚疑

(9)以心为形役

【反馈矫正】

2.Wú  chàng  héng  zūn  yáng  xī  miǎn  kē  shāng  jiǎo  huán qí  qū  xiù  chóu  yǎo  tiǎo

3.(1)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古义:不久。              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 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古义:小孩。       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古义:指耕种之事。      今义:指发生某事。

4.(1)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2)怡:愉快,使愉快

(3)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4)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5)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6)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7)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5. (1)“皆”表判断

(2)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3)介宾结构后置

(4)见,被

(5)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6)介宾结构后置)

(7)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8)宾语前置,“疑奚”

(9)为,被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探究活动】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行     遵彼微行《诗经》

夫列子御风而行《逍遥游》

天行有常《荀子天论》

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行比一乡《逍遥游》

蹑足行伍之间,俛起阡陌之中《过秦论》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

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太祖行奋武将军《魏书武帝纪》

乘     乘犊车,从吏卒《赤壁之战》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经》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望海潮》

吏士喜,大呼乘之《汉书陈汤传》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过秦论》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

绝    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以为妙绝《口技》

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以        既自以心为形役

舟遥遥以轻飏

问征夫以前路

引壶觞以自酌

云无心以出岫

农人告余以春及

请息交以绝游

乐琴书以消忧

木欣欣以向荣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的题目,文言实词的意思注意本意和引申义的区分,如“行”本身是“道路”的意思,后引申出其他的如“行走”“离开”等意思,记忆时重点以及文中的例句,答题时找相近的例句,还可结合前后文以及常用的成语进行区分,如“行”可以用成语“行将就木”确定他“将要”的意象,虚词注意记忆意义和用法,如“以”在句中是介词还是连词,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一看“以”后边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是不是与后边的名词或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而且是不是作状语的(在文言中“以”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二看“以”能不能用“而”替换。如果能,它就是连词;如果不能,那它就是介词。上例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问征夫以前路”“农人告余以春及”中的“以”都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又都是作状语的(其中后两句是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而且又都不能用“而”替换,因而判定它们都是介词。至于其它各句,“以”的前后连接的都是形容词或动词,又都能用“而”替换,所以是连词无疑。

【讨论明确】

行   道路                        遵彼微行《诗经》

行走               夫列子御风而行《逍遥游》

运行                        天行有常《荀子天论》

做、实行                    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

行动、行为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品行            行比一乡《逍遥游》

行列                        蹑足行伍之间,俛起阡陌之中《过秦论》

行辈、辈份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

将要                        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代理                        太祖行奋武将军《魏书武帝纪》

乘   驾车                        乘犊车,从吏卒《赤壁之战》

登、升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经》

趁着,凭借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望海潮》

追逐                        吏士喜,大呼乘之《汉书陈汤传》

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乘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过秦论》

顺应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

绝   断、断绝                 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极、非常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高超、绝妙                  以为妙绝《口技》

超越                 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

以      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把)

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

问征夫以前路(介词,用)

引壶觞以自酌(连,表承接)

云无心以出岫(连词,表修饰)

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

乐琴书以消忧(连词,表目的)

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

要点二:疏通文意,概括内容,体会情感。

【探究活动】

1.从文章的序言和第一段看,作者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2.文章的第二段写了哪些内容?

3.第三段从哪些方面写陶渊明隐居山村之乐的?

4.从“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看出作者的什么情感?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到文章中筛选信息,然后归纳整理,文章的情感,要结合作者的经历和文前的小序来探究。

【讨论明确】

1.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4)觉今是而昨非

2. 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和回家后的日常生活。

3.(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4.“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看出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课堂提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①          ,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②             ,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③         ,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愉快。

B.景翳翳以将入      景:景色。

C.乃瞻衡宇          瞻:看见。

D.审容膝之易安      审:明白,知道。

【答案】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请息交以绝游       绝:断绝

B.善万物之得时       善:好

C.感吾生之行休       行:将要

D.聊乘化以归尽       乘:顺应

【答案】B(羡慕)

3.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奚惆怅而独悲             B.实迷途其未远

C.僮仆欢迎                 D.悦亲戚之情话

【答案】亲戚:古义包括父母兄弟等在内的亲属和外戚。今义是有婚姻关系的成员或有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例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 对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是

①舟遥遥以轻飏     ②木欣欣以向荣    ③乐琴书以消忧     ④聊乘化以归尽

⑤请息交以绝游     ⑥问征夫以前路    ⑦农人告余以春及   ⑧眄庭柯以怡颜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②④/③/⑤⑧/⑥⑦

【答案】C.(①②④为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③⑧连词,表目的关系,译为“来”;⑤连词,表并列关系,不译;⑥⑦为介词,译为“把”、“拿”)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B.乃瞻衡宇                乃设九宾礼于廷

C.策扶老以流憩            云无心以出岫

D.门虽设而常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答案】D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农人告余以春及                   D.乐夫天命复奚疑

【答案】A项为被动句。B、C、D三项为倒装句。

7.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

A.复驾言兮焉求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吾谁与归                D.大王来何操

【答案】C(介词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句)

8.默写文中划横线处的句子内容。

【答案】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②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③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9.下列表述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寄身于天地之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应该顺应自己的心意来决定行止,不要违背自己的心愿,整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B.作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是既不愿到处奔走以求荣华富贵,也不期望到皇帝的故乡游玩。

C.作者的人生态度是顺随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地享尽其余生。

D.最后一段文字虽不免消极,但确是发自内心的,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脱身引退后的痛苦反省与体验。

【答案】B

【解析】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用“/”给以下文段断句并加以默写。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答案】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惜缘

[归去来兮辞(并序)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边城》导学案设计(高二必修五)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对《咬文嚼字》的批判性阅读--《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高一下数学组教学计划

《川江号子》导学 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英语高二备课教案

高二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个人

高一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

谈中国诗教案

教学案一体化《这就是我》(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咬文嚼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咬文嚼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咬文嚼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精选10篇)】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022-10-13

高二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2023-06-17

高二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2022-06-29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022-09-21

《渔父》导学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2022-11-20

高中语文学期教学计划2022-05-07

《短歌行》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2022-06-30

高中教学教学工作计划2024-01-21

高一数学教学的工作计划2022-12-13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期教学计划2023-08-2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