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咬文嚼字》的批判性阅读--《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时间:2022-04-29 11:54:2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注水猪猪猪猪猪”为你分享8篇“对《咬文嚼字》的批判性阅读--《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对《咬文嚼字》的批判性阅读--《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篇1:对《咬文嚼字》的批判性阅读--《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江苏上冈高级中学 李正浪

《咬文嚼字》是现代著名学者朱光潜的代表作。课堂教学中,教者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研读,学生明显增强了对语言的斟酌意识与感悟能力。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对《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进行批判性阅读,竟然咬出了问题,嚼出来道理,这何尝不是一种精彩的教学生成呢?

关于“你这”句式

生:我对文中“你这”的句式的总结有不同看法。

师:说说你的看法。

生:作者总结出“‘你这’句式,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这样的总结有失偏颇。比如,我常对我的小表弟说:“你这小淘气,又耍什么鬼点子?”这里称“你这”,我的心理感觉应该是又爱又气的。

师:有理有据,有说服力。谁再补充?有别的例证了吗?

生:“你这机灵鬼,主意想得不错呀!”说这句话,则是对面前孩子亲和的称赞。

师:这句话包含讨厌的意味吗?

生:完全没有。

师:谁来针对对刚才的两个例子进行总结?

(生思考)

生:当“你这”使用的对象是孩子时候,有可能包含爱意。

师:“有可能”说得准确。有没有其它情境,也包含爱意的。

生:一个年轻女子爱上了单位的男同事,女的常常暗示,可男的就是不解风情。于是女的轻声自言自语:“你这呆子!”(笑)

师:你的情商很高啊!前面举了孩子和年轻人的例子,能不能举个老年人的例子?

生:爷爷常会到河边钓鱼。有时,下雨天也去。每每此时,奶奶总会微笑着对爷爷说:“你这死老头子,就是闲不下来!”

师:“微笑着”,其实已经透出了奶奶的情感。这个例子有生活感,很好!同学们再回看课文,作者围绕这个问题举的例子错吗?

生:没错。

师:文中,通过郭沫若先生受一位演员的提醒,将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的话“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为“这”。对于这一修改,作者表示赞同;将“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中的“有”也改为“这”,作者不予认同。这里作者的判断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总结还不够全面,没有考虑到我们刚才遇到的情况。那谁来总结一下?

生:我觉得与“你这”后面跟的词语的感情色彩有关。若是完全是贬义的,那么“你这”的句式便表示厌恶甚至深恶痛嫉;若是出现“小”、“鬼”、“呆子”“老头子”等暗含生活中喜爱之情的字眼,那么,“你这”的句式便带有“爱”的味道。

生:与“你这”相关的“你是”句式,我要补充。作者由“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一句总结“你是”可能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一点“你不是”的讥刺意味。我认为这一句除此以外还有“挑衅”的味道。

师:这个补充符合生活情境人物心情,有道理。

关于“联想”的意义

生:在肯定了文学中联想的积极意义之后,作者便指出了“联想”的“流弊”,也就是所谓的“套板效应”,如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我认为这不是“联想”的流弊,而是思维“定势”的流弊。

师:能说说“联想”包括哪些类型吗?

生:关于“联想”,我们小组进行百度搜索,查到联想的不同类型,包括相类联想、相似联想、相反联想、连锁联想、变形联想等多种类型。上述问题归罪于联想,我觉得不妥。其实这些问题往往是低端层级的联想导致的。

师:这个问题,用四个字概括一下。

生:以偏概全。

师:前面关于“你这”句式的判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便是实实在在的批判性阅读。当然,不能因为这样的细节争议,我们就完全否定朱老的这篇文章,否则又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当然,朱老已经过世,无法和他商榷,但我们希望教材编者能听到同学们的声音。老师更希望同学们将“咬文嚼字”继续下去,不管是谁的文章。“要读出别人,亦不能迷失自我”,当然,得有理有据。

[对《咬文嚼字》的批判性阅读--《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篇2:咬文嚼字为谨严--《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湖南永州市第一中学 成少华

总结《咬文嚼字》一文时,有学生要“咬文嚼字”。

生:我也要咬文嚼字,实际“领略一下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我看,朱光潜先生在谈到文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时,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版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我觉得未免言过其实。

师:何以见得?

生:小学生形容时光飞逝,能够说大家用滥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就不能简单地讲他与文艺无缘,应该鼓励他吧。

生:我赞成。文学缘分都是慢慢培育起来的,模仿是不可避免的。文学家也都是在模仿、借鉴当中走向创造的。“根本与文艺无缘”,这样说,会打压人家学习语言运用的积极性。

生:没有继承,一味讲创新就很不现实。绝大部分学生,如果依照朱光潜先生这样的断语,是否与文学有缘,就被老先生提前判了死刑。可我们大多数学生不是韩寒、不是郭敬明,正处在构筑自己套版的学习阶段、模仿阶段。

(支持的人越来越多)

生:一些套语恰恰能传达特别的文化氛围,表达浓郁的民族风味,如结婚,我们说的不都是“天作之合,白头偕老,早生贵子,天长地久”这样的祝福语吗?过年过节,我们非得去掉“恭喜发财”“国泰民安”“花好月圆”“富贵吉祥”这样由来已久的套语吗?看似机械地套用,但是激发的气氛不是刻意求新的表述所能达成的。(掌声)

师:有道理,我们讲过诗词创作中一种意象叫积淀式意象吧。积淀性意象有文化底蕴,很有民族气质的。如送行,写折“柳”相送的“柳”;思乡,写迁徙越冬南飞的大雁;励志,用搏击九天的鲲鹏;凄婉,就写杜鹃滴血的杜鹃;旷远,就摹写木叶潇潇的“落木”等等,大家沿袭使用,只要化合自己的情景,文学韵味也是很足的,是不是套版效应呢?一些很富有创造力的大作家就谙熟于此,如辛弃疾就以用典著名,只要不是掉书袋子,妙合无垠到自己创设的情景、意境中,朱光潜先生不会认为是套版效应的。朱光潜先生应该批评的是机械的套用,形式上的攀附。(板书:集体无意识 攀附)

生:老师,“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版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我还觉得这个句子是一个病句。

师:怎么说呢?

生:关联分句的主语相同,主语可以放在关联词的前面,否则,只能放后面。所以,应该改成:“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习惯老是倾向套版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师:嗯,不错的发现。

生:这个句子是病句没有意见,但我觉得这句话并没有言过其实,请大家注意,这是一个假设复句,它前面有一个假设条件:“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版反应”,“老是”不就界定得很清楚、强调得很清楚吗,只有符合“老是”这个条件,朱光潜先生才认为其与文学根本无缘。刚才大家所列举的都是特别情景之下的,不是“老是”,有的是学生学习阶段的情景,有的是老师教学阶段的情景,有的是何其相似乃尔的情景下使用积淀式意象的,和朱光潜先生强调文艺上创造不是一回事。(掌声)

师:说得很有高度,大家是在实践“咬文嚼字”的精神啊。对,“咬文嚼字”就是要这样看具体的条件,看特定的情景,看定位的对象,看适宜的场合,看表达的目的,最关键是看语言表情达意的真实效果,如果有表情达意的真实效果,有一点套版反应,有一些套版反应,也未尝不可。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造,“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必须“琵琶起舞换新声”,必须“听曲新翻杨柳枝”,喜新厌旧,新陈代谢,往套版反应的对立面创新的方向走。这就是朱光潜先生这位美学老人的初心。请大家理解“咬文嚼字”背后蕴含的谨严精神。

[咬文嚼字为谨严--《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篇3:用咬文嚼字的方式学《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江苏省江阴市青阳中学 范丙军

师: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已经做了整体上的初步梳理。请问,“咬文嚼字”,作为一个成语和作为本文的标题,其含义有什么不同?

生:作为一个成语,好像从感情色彩来看,是属于贬义的,是说过分地斟酌字句。

师:这个解释中,哪个词导致了其贬义色彩?

生:“过分地”,这个表示程度的词。过犹不及嘛。

生:标题中的“咬文嚼字”主要是指“炼字”。

生:正如文中所说的,阅读、写作时“斟酌文字”,“调整思想和情感”。

师:也就是说在阅读或写作时追求一种什么样的习惯和态度?

生:严谨。

师:哦?作者怎么说的?

生:谨严。

师:顺序有差别哦。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可见,我们脱口而出的“严谨”和作者选取的“谨严”,细微差别,我们也得去琢磨一下。

生:我感觉“谨严”更在于“严”,比如,我们说“作风谨严”,很少说“作风严谨”。

生:我觉得看具体情况,有时二者差不多,有时差异明显。比如,本文最后一段“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我们很少说“严谨精神”。

……

师:好,下面大家能否仿照作者的品析结合具体例子谈谈自己对语言的感受呢?或者说如果你给文章再补充一个例子,你会怎么写?请大家结合预习时的批注来交流。

生:我以本文一句话为例。第3段作者在叙述了王若虚改《史记》相关文字之后的评价: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这个意思如果让我表述可能就是:改得倒是简洁了,但好像不如原文。

师:那有什么不同呢?

生:我对“简洁”这个词理解不到位,“简洁”是指写文章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不繁琐。我改的只是“简”了,文字少了,但韵味也失去了,所以不能说“简洁”,正因为此,作者才用了一个“似乎”,“似乎简洁”,而并非真简洁。还有,“好像不如原文”,我用了一个“好像”,说明我的不自信,不敢对王若虚的改动做出判断,有点模棱两可。而朱光潜先生用了“实在”和“远”两个程度副词加强语气,明确而坚决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当然,我之所以这样表达,也可能有点不好意思,我总觉得对名人说得太直接了不太好吧。(生笑)

师:你很善于咬文嚼字。确实,我们就应该有一种强烈的咬文嚼字的意识,而且大可不必不好意思。不过,说到态度坚决的问题,我注意到朱光潜先生在谈到韩愈关于 “推”“敲”二字的选择时,好像说得也不够果断,不够坚决啊。你怎么看?

(生思考)

生:作者说“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这个“很”字还是下得很果断的啊。

师:那能不能更果断一些呢?

生:可以用肯定的句式,比如,“韩愈的修改显然很不妥当”。或者稍委婉一些,给韩愈一点面子(笑),那就改作“韩愈的修改显然不是很妥当”。

师:不是是否“给面子”的问题。作者对王若虚不是毫不留情面吗?

生:其实作者的原话说得很清楚了,“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作者认为符合贾岛真正内心的那个字就是最恰当的,而贾岛的真正内心别人很难说清,所以“果断”不起来。

生:我觉得作者强调的也并不是这些。他只是想说明本段最后一句话: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师:不错。也就是说这里的“不果断”和刚才对王若虚修改的态度的“果断”,都是基于表达思想情感的需要。大家继续说。

生:我能举个课外的例子吗?

师:可以。“咬文嚼字”应该伴随着我们所有的阅读。

生:近期在读汪曾祺的书,感到他的语言十分简练,又很严谨。他说:“同样的话,这样说,那样说,多几个字,少几个字,味道便不同。”

师:你倒启发了我,本文朱光潜先生强调用字、用词防止“套语”和“滥调”。其实,关于语言的创新,汪曾祺先生也讲过一个例子,是说屠格涅夫曾经这样描写一棵大树被伐倒:“大树叹息着, 地倒下了。”(板书)如果是你,会在横线上填哪个词?为什么?

(生思考,然后说出如“痛苦”“无奈”“悲悯”“重重”等词)

师:都很精彩,充分说明了“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你选的那个词代表的是你内心要表达的情感。从创新的角度,屠格涅夫用的是“庄重”,汪曾祺先生曾为此感慨:“‘庄重’真好!我们来写,也许会写出‘慢慢地倒下’,‘沉重地倒下’,写不出‘庄重’。”

[用咬文嚼字的方式学《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篇4:化套板为跳板--《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浙江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 房福建

师:“套板反应”都有哪些具体表现啊?我想先请大家来填个空。(PPT投影)

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之类的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 ”“王嫱西施”,才子都是“ ”;谈风景必是“____”,叙离情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 ”,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叫“ ”“ ”。

生:美人多是“柳腰桃面”,才子当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风景常常是“春花秋月”。

生:我知道一般刊印书籍叫“付梓”或“杀青”,我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我们民族使用的竹简和雕版刻书。

师:好。谁来挑战下后面的几个?想想在历史上以经商闻名的有谁啊?

生:我知道范蠡,自称“陶朱公”,好像被人供为“财神”。(有人笑,小声说“财迷”。)我想填“陶朱风采”。

生:好像老师讲过子贡做生意也很擅长,且有“端木遗风”之誉。(掌声)

师:如果每个人写作都陷入“套板反应”的俗套,千人一面,人云亦云,还能有什么美感?所以朱光潜先生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这时一生高高举手)

生:老师,我不赞同朱光潜先生的说法。“套板反应”固然俗套,但我觉得我们也离不开,要不古人还要《文料触机》《幼学琼林》干什么,付梓、杀青就很有文化味道,说美人是王嫱西施可以带给人们无穷的联想,这不也是我们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部分吗?

师:你说得太精彩了。(其实我当时大脑一片空白,一下子打乱了原有的教学计划。我的直觉是回到问题的原点。)但是你忽略了朱光潜先生说话的语境和概念的内涵。(于是PPT又返回到“套板反应”。)大家再来看看这几句话。

(PPT投影)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生:我也觉得朱光潜先生没有完全反对套语,他是说若是“安于”套语,“毫不斟酌地使用”就不行了。

师:对,这就是朱光潜先生语言严谨之处,我们不能断章取义。你学会了咬文嚼字,学为所用,不错嘛。

(同学笑)

师:还有两个连词用的非常巧妙。

生:“而”字应该传递这样的信息,看到一件事物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如果你再三斟酌,做出比较辨别,甚或有所创新,就是推陈出新了,“而”之后表达了一种误区。

师:这是变“套板”为“跳板”啊,在一定程度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也验证了熟悉了诗歌谴词造句等文字运用技巧的“套板”后,你“也会吟”,但要成为诗中高手,非得要深入生活、体验情感、揣摩意境,跳出“套板”不可。

生:我觉得朱光潜先生更在于说一种心理,比如“立即使你”、“安于”、“自鸣得意”。这说明你已经有了习惯性思维,自己却不觉得是“滥调”,“并且”得意,这就显得荒谬可笑了。

师:那大家再想一想,朱光潜先生写“套板反应”的用意是什么呢?

生:批评时弊吧。

师:不全是。

生:我觉得应该是这一个段落开头的一句话:“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这是这部分的中心句,“套板反应”就是朱光潜先生用专业术语下的一个定义,进行的例证。

师:太好了。你又回到了论说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上来看问题,有分论点就有与此相关的例证,有实例就有分析,有古人运用就有今人对应,这怎么感觉一滑就又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了呢?

(生大笑。)

师:我们常说文无定法,但不是无法,是不拘泥于方法而又不违背于方法。或者说,做诗文是有一定的“套板”的,但需要化“套板”为“跳板”,推陈出新。

师:最后老师和毛主席《七律长征》,赋词一首,送与大家。

七律套板

学子莫惧文学滩,吟诗作文亦胜闲。凤头豹尾加猪肚,章法句式有定论。

东坡笑烹小团月,韩贾推敲一时谈。挣脱套板一身轻,从容掷笔展笑颜。

[化套板为跳板--《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篇5:一点都不随便--《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浙江永嘉中学 郑建周

教学《咬文嚼字》,学生常会就其“严谨”的内容和看似随意的写法提出诸多的疑问。

生:老师,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

生:对呀,作者既然要让我们领略运用文字的谨严精神,可为什么又“随便”举几个例子呢?

师:能就文章的思想和写法进行提问,非常好!作者为什么要“随便”举例呢?

生:作者是要说这样的例子很多,也就是他紧接着所说的“例子举不胜举”的意思,这样就更能说明“咬文嚼字”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师:能联系前后文思考问题,很棒。那作者的“随便”都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生:开头“劈头盖脸”就是一个例子,而且是一串例子,感觉是有点随便。

生:我觉得这样开头显得有“剧情”,郭沫若的斟酌、演员的提示,还有站在背后的作者的欲言又止,都让我们感觉到似乎还要发生什么。

生:其实文章这样的地方挺多的。不过我喜欢这种“随便”,它能吸引我们看下去。

生:举例子,说故事,讲道理,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不知不觉间就把深刻的思想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生:我感觉这跟这篇文章的体裁也有关系,因为它是一篇文艺随笔,所以故事要多一些,编排上要自由些。

师:说得都非常好!通过具体事例引出要论述的观点,这的确是“随笔”常用的手法。那么文章真的像大家所说的写得那么“随便”吗?(生讨论)

生:看似随便,其实一点都不“随便”。就是写法也不“随便”,内容更不“随便”。作者举的每个例子都有他非常谨严的精神在里面。

师:哦,你具体来说说看。

生:以“郭沫若改字”为例,作者要通过它带出《水浒》里石秀骂梁中书和杨雄骂潘巧云的生动例子,还通过它带出《红楼梦》里茗烟挑逗金荣的例子。而且每类例子各司其职,显得非常严谨。

师:我们分别来读一下这些“例句”,体会一下其“各司其职”的作用。(生读:“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生:这里写得的确很严谨。读了第一段,我以为郭沫若对“你是”、“你这”和“你有”等句式的理解很精彩,但经过下文作者一番审思明辨后,才发现郭沫若的理解很偏颇。

生:我也有这种感觉,以为“你这”比“你是”的句式要有力,还以为郭沫若“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改得好。当我读到“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的时候,才发觉每个句式都有它要传达的特殊思想情感的功能。

生:作者对“你有”和“你这”的句式分析更让我惊叹,原来郭沫若啥都没做好!(生笑)

师:层意丰富而又深刻,是这篇文艺随笔的一个特点,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在这里读出什么来呢?

生:我觉得作者在此处还有委婉批评郭先生作为剧作家运用语言不够谨严的一面。

师:不能随意褒贬人物哦,请拿出证据来。

生:“郭沫若改字”严格地说不是他改的,是那个演员改的,我感觉作者在批评郭先生没有生活经验,没能把握好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因为《水浒》里民众骂人就经常运用这样一种“极端憎恶”的句式。

生:郭先生太武断,“你是”句式有时能准确地传递出人物所需要的“假定”“讥刺”的思想和情感,而他却一味地否定。

师:有道理。咬文嚼字“咬嚼”的就是文字背后的“思想和情感”,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主要思想。那为什么那个演员反而能改好呢?

生:因为演员能“亲身”体会剧中人物所处的情境,更有生活中各种场景的体验经验。

师:说得好,大家读得越来越深入了。类似这种“不随便”的写法和内容还有吗?

生:还否定了王若虚。“王若虚改句”中王若虚和郭沫若一样,犯了不严谨的毛病。去掉两个“石”字以后,主人公李广惊讶、失望之情荡然无存。王若虚只是让文章变得简洁,而忽视了司马迁所要传递的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生:还含蓄地否定了韩愈。“贾岛‘推敲’”到底用“推”还是“敲”,只有贾岛自己知道,因为要看他到底表现“僧”哪种场景和意境,而韩愈却轻易地替代下了结论。

生:即使是权威也不随便放过,正说明作者写得一点都不“不随便”;连这些权威都会犯错,也暗示我们更应该要有咬文嚼字的严谨精神。

师:这种“严谨”还体现在后文“苏轼的诗”和“套板反应”里。总之,文章的思想是严谨的,形式是随便的,但细细研读又一点都不“随便”!

[一点都不随便--《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篇6:咬文嚼字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庄静江

【知识目标】

提高理解和运用汉民族语言的能力

【能力目标】

能快速掌握文章关键语段、语句,分析、评价作者观点,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一丝不苟,探究质疑的治学态度,培养准确运用祖国语言的精神。

【重点、难点】

一、提高理解和运用汉民族语言的能力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能快速掌握文章关键语段、语句,分析、评价作者观点,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  点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测预习

【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释义写出词语】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情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重量单位。

索然无味:乏味,形容没有兴趣的样子。文中指提不起兴趣。

清沁肺腑:文中指清新气息渗入了人的内心。

付梓:古时用木板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白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乞灵:指请求神佛帮助。文中指请求书本及词藻典故的帮助。含贬义。

二、速读课文,问题思考,讨论交流。

1、你能从中看出文章的写作思路吗?

第一部分指出: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情感上的“推敲”。

后一部分指出:用字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运用文字联想意义,“惟陈言之务去”。

全文主旨: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

2、你会对下面几个例子从“咬文嚼字”的角度进行分析吗?

例一:“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例二:《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例三:“僧推月下门”一句诗的推敲。

例四:《惠山烹小龙团》诗中三、四两句的内涵剖析。

【这个思考探究活动是开放性的,允许学生自主思维】

第一例:句式有所变换,随着句式变动,感情色彩也有极大的变动,特别是“你这……”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气,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但不能认为这样改动一律有效,有的不仅不能表现强烈感情,反而会造出一句病句。“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并不能成为句子。

第二例:【除了作者的分析外,实际上允许学生各抒己见。王若虚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这则事例也告诉我们换一字、一句都会改变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至于简笔还是繁笔,应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第三例【应该联系诗歌背景来分析,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准确,但探究质疑的精神是我们应学习的】

作者认为“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而“敲”就显得拘礼些。“推”好还是“敲”好?正如作者所说:“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四例,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诗的三四句.明月照着泉水与清茶泡在泉水里有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这是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含混之中有蕴藉。

3、理解“咬文嚼字”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咬文嚼字”是炼字的过程,是对语言文字的选择加工和锤炼,选择那些既表达意思又体现思想情感的语言。

其次.“咬文嚼字”是阅读或写作的一种严谨态度,表面上它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其三,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其四,既要善于运用词语的联想意义,又要防止“套板反应”,本着运用文字所应用的严谨精神,推陈出新,创造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三、迁移运用,试比较下列来自生活中的例子

☆你这混蛋--你是混蛋--你是个混蛋--你真是混蛋

☆你真是的--你这个人真是的--你这人真是的

☆你客气什么--你这么客气干什么--你不用这么客气

☆我要来去石狮吃桌子--我到石狮给朋友请吃饭--我到石狮赴宴

☆我白白米养了你这蹲窝鸡--我用尽心血养你真没用--我含辛茹苦养了你这不肖子

☆我快要死了,你怎么这样没用--我老了,你怎么总是长不大--我已是风烛残年了,你怎么这么不成器

☆网络语言:我靠-我晕-我被打败了--老大爷:我犯糊涂了--俗语:我如坠五里雾中--书面语:这简直不可思议

四、拓展思维

范题引路

请同学们从“炼字”的角度出发,在下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女人反对重男轻女,却又常常跑到“减肥训练班”。

脸皮厚的人,最常说的--句话是“我待你不薄”。

招聘大都是“有经验者优先”,①则相反。

有人请假的理由是“病假”.只因为②。

从电话费的帐单中.最能体会出“③”的道理。

没钱的流浪者,叫“游民”,有钱的流浪者,叫“④”。青春不要“留白”,可也千万别“白留”。

大学生只有当月未囊空如洗时,才会给双亲写寥寥数语,因为,惟有家书才能“⑤”。

白手起家的富翁,有的是从“⑥”干起的。

以前,父母的话对子女是一言九鼎;而今,子女对父母的话则是一言九“顶”。

答案  ①招婿  ②病是假的  ③言多必失  ④游客   ⑤抵万金  ⑥黑手

五、作业

完成《导学》“能力训练“

预习《读《伊索寓言《

【教学反思】

本文是文论,针对性强,观点集中明确,学生不难自己理解。教师引导学生以子都为主,能快速掌握文章关键语段、语句,分析、评价作者观点,学习作者一丝不苟,探究质疑的治学态度,培养准确运用祖国语言的精神。抓住重点语段与关键词,并且能够进行较为准确的概括归纳。

对语言的运用,希望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实例,咀嚼品味语词的不同用法与作用,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运用语词,精确遣词造句的能力。

本课努力把文本提供的实例与生活情境结合,贴近学生生活与生命、情感体验,学生较为吸取,学习效果较好。

学生还未能够从生活中提取信息,加以分析和比较,可以让他们在课后互相合作,通过报刊阅读或生活语的采集,做进一步的比较提炼与提高。也可以提供平时习作片段,大家都来“咬文嚼字”,互挑毛病,互相促进。

惜缘

[咬文嚼字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篇7:《咬文嚼字》教案 (高二必修五)

《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安徽省定远县第二中学  王传河

教学目标:

一、 知识和技能:

1、 了解文艺随笔的文体特点,并能尝试写作。

2、 了解语言和思想之间的密切联系,学习咬文嚼字。

3、

二、 过程和方法:讲解为主配合多媒体演示和课堂讨论。

三、 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

四、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语:“咬文嚼字”的含义:这是一个贬义词,指过分的斟酌字句而不了解文句的实质内容。但是本文却用它来表现什么意思?(讨论、明确)

作家作品:(见多媒体显示)

朱光潜,(18-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今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他的《谈美书简》是教育部指定高中课外必读书籍。

文体知识:文艺随笔,属于议论文范畴。(见多媒体显示)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批评家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现在也有些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这类文章感情充沛,讲求文采,可读性很强。

二、 合作、探究:

1、提问:从议论文角度来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课文中哪句话?(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要有一字不能放松的谨严。

2、课文前两段引用郭沫若的材料目的何在?这给我们写议论文带来什么启发?(学生回答)

明确:引出中心论点;突出文章的针对性和必要性;我们写议论文往往开门见山的提出论点然后论证,以后不妨学习这种从现实事件谈起的方法,这样使得文章更具有让人信服的力量。

4、 课文前两段对郭沫若先生既有肯定也有否定,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学生回答)

明确:作者目的在引出论点,同时告诉我们要敢于怀疑权威。

5、 第三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

明确:承上启下。

6、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在下文也举了两个例子。那么我们用朱光潜先生教给我们的知识对他自己举的两个例子进行质疑:(讨论、提问)

教师提示性探究:对于《史记》的例子,王若虚说多三个“石”有没有道理?他是从哪个角度谈的?

(从客观记载的角度,历史文献重在写实而不需要夸饰和描摹。但是从文学作品角度来说却恰恰相反。所以我认为王若虚和作者的角度不同。这一点鲁迅先生看的最妙,他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史记》既可以做历史来看也可以做文学来看!)

三、 布置作业:用怀疑的态度审视作者关于“推敲”的观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出示教学目标第三点:培养质疑问难的精神。

检查上节课作业:用怀疑的态度审视作者关于“推敲”的观点。

(学生用5~10分钟讨论回答)

明确:要想知道到底是“推”好还是“敲”好,必须不能脱离贾岛原诗:(多媒体)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结合贾岛早年曾出家为僧,号无本。我们可以设想诗中之僧应该是作者自况。作者去月夜访友,当然要“敲”了!

另外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诗中主要塑造一种寂静的氛围,那么用敲字恰恰是诗歌中常用的“以静衬动”的手法。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

再次,前句“鸟宿池边树”完全可以看做静态的'“宿”而不是鸟儿盘旋而下的“宿”,否则与“幽居”不太相合。那么既然是鸟儿已宿,就需要“敲”们声音来惊起,才会让诗人看到宿鸟,这样一来又有了“月出惊山鸟”的安静之妙!

教师总结:

当然我们做这样的探讨,并不是为了否定朱光潜先生,或者显示自己多有才学,反而恰恰是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巨大的启示。另外我们做了以上研究实际上也是为了印证作者提出的一个分论点。

提问: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个分论点?

明确: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二、 合作探究。

1、 作者写到“推敲”这一段结尾实际上已经论证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了。那么接下来的几段作者又写到什么,为什么要写?(讨论、提问)

明确:作者从正面提出另一个分论点: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从反面提出一种写作坏习惯:套板反应。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它并不是典范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所以围绕中心论点随便写下两个分论点,并且批判了“套板反应”。

2、思考:结合课文最后3段,联想的意义如何体会?

三、教师总结: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它对我们学习语文太重要了。如果说朱光潜先生通过一篇小文章教会我们如何欣赏文艺作品,如何耐心写作是毫不为过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笔”虽小它对一个人的学识要求却是很高的!

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论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分论点一: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分论点二: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王传和

篇8:咬文嚼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第三单元  文艺评论和随笔

第八课 咬文嚼字

【本节要点】

1.划分文章的结构。

2.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的方式。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婵娟(   ) 茗烟(   )   胸襟(   )   斟酌(   )    尺牍(  )    焚香(   )

清沁(   )    付梓(   )    蕴藉(   )  咬文嚼字(   )  锱铢必较(   ) 深恶痛绝(   )

岑寂(   )

2.分别用下列形似字组词。

澡  藻  燥  躁  噪         镞  簇  族      婵  蝉  殚  肆      辑  揖  缉  楫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咬文嚼字:

(2)锱铢必较:

(3)援例:

(4)学富五车:

(5)推陈翻新:

(6)不即不离:

(7)点铁成金:

【反馈矫正】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婵娟(chán) 茗烟(míng)   胸襟(jīn)   斟酌(zhēn zhuó)    尺牍(dú)    焚香(fén)

清沁(qìn)    付梓(zǐ)    蕴藉(yùn jiè)  咬文嚼字(jiáo)  锱铢必较(zī zhū) 深恶痛绝(wù)

岑寂(cén)

2.分别用下列形似字组词。

洗澡/辞藻/枯燥/急躁/噪音   箭镞/簇拥/民族    婵娟/蝉联/殚精竭虑/肆无忌惮  编辑/揖让/通缉/舟楫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现在多用于讽刺、死抠字句不领会文章精神实质的人,有时用于讽刺当众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2)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3)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

(4)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识渊博。五车:书多。

(5)推陈翻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6)不即不离: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即:接近;离:远离。

(7)点铁成金:原意是指使石头变成黄金,比喻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的文章。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的结构。

【探究活动】

探究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师释疑】

议论文的结构大致是两种:横向展开和纵向展开,横向展开就一个问题在一个层面展开论述,比如谈时间可以谈时间的价值问题、人对时间不同感觉的实质问题、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时间之关系问题、时间的公正与否问题、时间的品格问题等;纵向展开就是就一个问题纵向延伸,主要的方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本文就是纵向展开的方式。

【讨论明确】

全文共八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1~5)通过三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思想情感间的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调整。(咬文嚼字  是什么)

第二部分(6~7)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强调“咬文嚼字”务必要做到“惟陈言之务去”。(咬文嚼字  怎么做)

第三部分(8)点明写作本文的目的,文学创作,“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能达到艺术的完美。(咬文嚼字  意义目的)

三个部分间的关系:第一部分阐述“咬文嚼字”是什么,第二部分阐述“咬文嚼字”的原则,第三部分道出写作时“咬文嚼字”的目的。尽管本文属于文艺随笔,但文章的三个部分之间却依然有着严密的逻辑顺序。

要点二:如何运用事实论据。

【探究活动】

谈谈本文是如何运用例证法进行论证的。

【教师释疑】

使用例证法进行论证时要注意:

(1)事例要丰富,注意点面结合。切忌狭隘,古今中外交相辉映。同类事例可用排比句式列举。

(2)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一般要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

(3)事例叙述简明扼要。举例为证明观点,不是为了弄清事实,切忌本末倒置。

(4)举例之后要有简短的分析,不能把例证法变为事例列举。

【讨论明确】

本文最大特点,在于作者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分析丝丝入扣,说理精譬透彻。不仅使人信服;而且使人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例如:作者为了剖析“是”与“这”两字的区别,先后选取了《水浒》和《红楼梦》的生动例子,强调“是”与“这”不单是文字之争,而且涉及到“思想感情”的意味。又如为了说明“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观点,作者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进行对比,从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不仅思想的表达有误,惊讶、斩截的意味也已存无多,令人觉得“索然无味”。这样就很好地论证了观点。例子遍及古今,十分丰富。

【课堂提升】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跻(jī)身     敷(fū)衍     媲(pì)美     饿殍(piǎo)遍野

B.娉(pīng)婷  寒碜(chen)   谙(ān)熟     提纲挈(xié)领

C.震慑(shè)   服膺(yīng)   鞭挞(tà)      踽踽(yǔ)独行

D.炫(xuàn)耀  逮(děi)捕    缜(zhěn)密    栉(zhì)风沐雨

【答案】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斡旋     互相推诿    交插学科     望风披靡

B.脉搏     不可思议    不揣冒昧     进退维谷

C.焦燥     草菅人命    哗众取宠     青春永驻

D.怠慢     未雨绸缪    察颜观色     沽名钓誉

【答案】B

【解析】A 交叉  C焦躁  D  察言观色。

3.选出加点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 )

A.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但是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B.无论是阅读以及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C.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以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D.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

【答案】D

【解析】A.转折语意过强    B.应为选择关系 C.强调的意味未表达出。

4. 文中括号中,依次填充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在诗的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    )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    )。既是(    )的,(    )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A.个别    游离      个别      游离

B.个性    游离      个性      游离

C.游离    个性      游离      个别

D.个性    游离      游离      个性

【答案】C

【解析】

惜缘

[咬文嚼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高二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个人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高中高二语文《父亲》教案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高二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总结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高一数学教学的工作计划

高中教学教学工作计划

高中的教学工作计划

对《咬文嚼字》的批判性阅读--《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对《咬文嚼字》的批判性阅读--《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对《咬文嚼字》的批判性阅读--《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精选8篇)】相关文章:

咬文嚼字,说课稿2024-04-14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2023-09-27

下学期高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2023-10-05

必修三语文《老王》教案2024-03-04

必修三语文《声声慢》教案2022-06-02

咬文嚼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2024-01-05

错误(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2-10-01

《祝福》说课稿之三(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3-09-30

高二外研社必修五作文2022-04-30

红楼梦》语言品味札记2022-05-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