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问学原文翻译

时间:2024-01-17 08:19:3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师旷问学原文翻译(共12篇)由网友“txy11222”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师旷问学原文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师旷问学原文翻译

篇1:师旷问学原文翻译

师旷问学原文翻译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熟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君主.

(2)师旷:晋国乐师,字子野.

(3)于:对,向.

(4)恐:恐惧;害怕.

(5)暮:晚了,迟了.

(6)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

(7)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8)戏:戏弄

(9)其:自己的.

(10)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意为瞎眼的臣子.

(11)闻:听说.

(12)阳:太阳的光亮.

(13)孰与:固定格式,常用作比较选择,译作“.与.相比,哪一个”.

(14)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6.善哉:说得好啊!

17.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之,的.

18.日中之光:正午的太阳光.

19.好:爱好.

20.选自《说苑》

21.为:作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烛一样明亮,点上火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篇2:《师旷问学》文言文翻译

《师旷问学》文言文翻译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乐师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乐师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呢?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把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篇3:师旷论学原文及翻译

师旷论学原文及翻译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建本》)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既然晚了,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 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火把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 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于:向。

3 吾:我。

4.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5.恐:恐怕,担心。

6.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指“晚”的意思。

7.何:为什么。

8.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9.安:怎么,哪。

10.戏:作弄,戏弄。

11.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2.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13.闻:听说,听闻。

14.而:表并列,并且。

15.阳:阳光。

16.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7.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18.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9.善哉:说得好啊!

20.善:好。

21.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

22.日中之光:正午(强烈)的太阳光。

23.好:爱好。

24.为:作为。

25.少:年少。

26.欲:想,想要。

篇4:《师旷劝学》原文及翻译

《师旷劝学》原文及翻译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

1.师旷:字子野,春秋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

2.于:向。

3.欲:想。

4.暮:晚,迟。

5.炳烛:点燃火把、火炬。先秦时期有无蜡烛,尚有争论,但本文中应理解为照明工具,当时称烛,即是火炬。

6.安:怎么。7.戏:戏弄。

8.盲臣:我,师旷双目失明所以故称盲臣。

9.何不:为什么不。何,为什么。

10.炳烛之明:像点燃火烛的光亮。

⒒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2.哉:象声词。

13.好:善于。

14.善:好。

15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之君。

16闻:听说。

翻译

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师旷说:“为什么不在晚上点燃火烛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王啊!我听说:‘年少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正午时的阳光;年老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火烛时照明的光亮。’点燃火烛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晋平公感叹:“说得好啊!”

作者简介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榖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

文章启示

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信心,有决心,并要对学习抱有热爱之心,就一定能成功。年纪的高低与成功是无关的。所以才有了这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篇5:师旷劝学原文及翻译

师旷劝学原文及翻译

师旷劝学

刘向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

1、师旷:字子野,春秋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

2、于:向。

3、欲:想。

4、暮:晚,迟。

5、炳烛:点燃火把、火炬。先秦时期有无蜡烛,尚有争论,但本文中应理解为照明工具,当时称烛,即是火炬。

6、安:怎么。

7、戏:戏弄。

8、盲臣:我,师旷双目失明所以故称盲臣。

9、何不:为什么不。何,为什么。

10、炳烛之明:像点燃火烛的光亮。

11、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2、哉:象声词。

13、好:善于。

14、善:好。

15、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之君。

16、闻:听说。

翻译:

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师旷说:“为什么不在晚上点燃火烛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愚昧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王啊!我听说:‘年少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年轻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阳光;年老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火烛时照明的光亮。’点燃火烛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晋平公说:“说得好!”

篇6:《师旷论钟调》原文及翻译

《师旷论钟调》原文及翻译

【原文】

晋平公铸为大钟①,使工听之②,皆以为调矣③。师旷曰④∶“不调,请更铸之⑤。”平公曰:“工皆以为调矣。”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至于师涓⑥,而果知钟之不调也⑦。(《长见》)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在位26年。铸为:铸成。

2、工:指晋国宫中的乐工。听之:听后并评判大钟的音调。

3、调:合调,合乎音调。名词用如动词。

4、师旷:春秋时晋国著名乐师。字子野,目盲,善弹琴,辨音能力甚强。

5、更:再,重新。

6、师涓:师旷之后又一著名乐师。

7、而:就,顺承连词。此字突出了师旷正确的预见性。

【译文】

晋平公叫人铸成了一口大钟,让乐工听听并评判钟的音调,乐工都认为合乎音调了。师旷听了说:“不合调,请重新铸造它。”晋平公说:“乐工都认为合调啊。”师旷说:“后代有懂得音律的人,将会知道这钟不合调,我私下里为您感到羞耻。”大钟传到师涓这一代,就果然听知那钟声不合调。

【评说】

这则故事旨在说明处事要有远见,不可做贻笑后世的事情。但它给后人的启示还不止这些。

首先,要“知调”,即了解事物的规律,譬如一门课程的性质特点。其次,要“合调”,即做的事情或成就的物品要与其性质特点相符合,譬如教学工作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的东西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的人才要合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再次,要“准确判调”,即按客观标准来判定,不能是那些懵懂的“乐工”说了算,而要听那些知音的“师旷”的话,不可重犯晋平公的错误,惑于众乐工之妄语,无纳一师旷之忠言。还要有“不调,请更铸之”的豪迈精神,不可苟且于一时,而被知调的“师涓”们耻笑。

今世有些不知调、不合调、昧于判调的教师和家长,只要肯学愿改就是好同志。可悲的是那些不懂装懂的“乐工”把不合调的判为合调的。更可怕的是那不知调的“晋平公”是非颠倒,把不合调的东西传到了后世,若非“师涓”辨误,将不知还要遗害多少人。

要有真才实学,要制作和调的东西;如果发现了不合调的东西,要坚决予以纠正,使其难混迹于当世,不遗患于后代

篇7:《师旷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师旷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建本》)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 ④何不炳烛乎

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①向②怎么;开玩笑③在黑暗中走路④点燃蜡烛

2.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既然晚了,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人而来戏弄自己的国君的行为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

平公说:“说得好啊!”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于:向。

3 吾:我。

4.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5.恐:恐怕,担心。

6.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指“晚”的意思。

7.何:为什么。

8.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9.安:怎么,哪。

10.戏:作弄,戏弄。

11.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2.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13.闻:听说,听闻。

14.而:表并列,并且。

15.阳:阳光。

16.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7.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18.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9.善哉:说得好啊!

20.善:好。

21.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

22.日中之光:正午(强烈)的太阳光。。

23.好:爱好。

24.为:作为。

25.少:年少。

26.欲:想,想要

点评:

晋平公想要学习,却担心自己年龄已老。而师旷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他形象地比喻;少年好学,好像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好像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好比蜡烛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虽然光线微弱,但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这一比喻,很形象,人们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所以晋平公为之称善。本篇的特点,在于采用形象的比喻。师旷的说辞,不是陈述抽象的道理,而是用日常生活的常识来阐发自己的主张。为了吸引对方的注意,师旷有意利用汉语一音多义的特点,用双关的手法故意曲解晋平公的语意。晋平公所说“欲学,恐已暮矣,”其中的“暮”字,指的是年龄老大,已入暮年。师旷却将“暮”字解释为太阳已落,天色将晚,所以说:“暮,何不炳烛乎?”这样的曲解,形同戏弄,正因为如此,师旷的话才引起晋平公的高度注意。以下师旷由“炳烛”自然导引出关于学习的比喻,留给对方的印象也就更为深刻了。先秦游说之士的说辞往往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诀窍也就在这里。

篇8:晋公问师原文及翻译

晋公问师原文及翻译

晋公问师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晋公问师翻译:

晋平公对师旷问道:“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

师旷说:“愚昧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曾经听说: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中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象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拓展阅读;

尊师

【原文】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於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於得圣人。圣人生於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选自《吕氏春秋·卷四·劝学》)

【注释】①学者:从事学习的人。②达:知识通达。③理:治理,整治。④左、右:泛指所有地方。⑤争:争着,力求获得或达到,这里可译成计较或看重。⑥疾:急速,迅猛,敏捷,这里可译为努力。

【参考译文】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自己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太平安定了。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践、贫富了。象这样,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阅读训练】

1.解释:

(1)材:同“才”,才能。 (2)为:成为。

(3)是故:因此,所以。 (4)教:教导,教诲。

2.翻译: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译文: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3.从上文的论述看,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圣人呢?

拜通达而又才能的人做老师,不计较他们的出身贵贱、贫富,努力跟从他们学习,接受理义。

篇9:文言文《师旷撞晋平公》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师旷撞晋平公》原文及翻译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译文

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喝的正高兴时,他就得意地说:“没有谁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晋平公说:“乐师, 您撞谁呀?”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呀。”师旷说:“哎!这不是为人君主的人应说的话啊!”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把这件事(或“师旷讲的话”)当作一个警告。”

注释

选自《韩非子》。

莫乐为人君——没有比做人君再快乐的.了。

莫之违——没有人敢违背他

师旷——名旷,字子野,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中的盲乐师。

师旷侍坐于前——师旷陪坐在前面

援——执持,拿。

衽——衣襟、长袍。

太师——师旷。谁撞,即撞谁。

言于侧——于侧言。

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

除——清除,去掉。除之:除掉他

故——所以

被——通“披”,披着。

师旷——盲人乐师。

是非君人者——这不是国君

谁撞——撞谁

释——放

酣——(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喟然————叹息的样子

篇10:师旷问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师旷问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古眼盲者多习乐。③昧行:摸黑走路。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②安敢戏君乎

③如日出之阳 ④孰与昧行乎

(2)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3)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4)师旷的劝说效果如何?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阅读答案:

1、①向②怎么③明亮④同……一样

2、暮指时间晚,迟了。他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

3、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

4、达到劝说的目的,“善哉!”

5、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水浒传》“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的坠了下去”。营造渲染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为老虎的出现作铺垫。

④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⑤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作者在写竺可桢到毛主席住处时,有一处细小的景物描写: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寥寥几字就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虽是冬日,却温暖如春。烘托出会见时的融洽气氛,衬托人物的愉快心情。

⑥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影射了秋瑾

语文写作中有哪些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

2、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主要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4、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冲淡、飘逸、沉郁、豪放、婉约等.

分析手法类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陪衬另一个事物,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篇11:师旷劝学翻译及注释参考

师旷劝学翻译及注释参考

【原文】

师旷劝学

刘向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翻译】

晋国的平公(国王)问师旷(人名)道:“我年纪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老了吧!”师旷说:“干吗不点燃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说:“瞎眼的臣子(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王啊!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平公说:“对啊!”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

1.师旷:字子野,春秋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

2.于:向。

3.欲:想。

4.暮:晚,迟。

5.炳烛:点燃火把、火炬。先秦时期有无蜡烛,尚有争论,但本文中应理解为照明工具,当时称烛,即是火炬。

6.安:怎么。

7.戏:戏弄。

8.盲臣:我,师旷双目失明所以故称盲臣。

9.何不:为什么不。何,为什么。

10.炳烛之明:像点燃火烛的光亮。

⒒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2.哉:象声词

13.好:善于

14.善:好

15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之君

16闻:听说

篇12:文言文师旷劝学翻译

文言文师旷劝学翻译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注释:

1.师旷:字子野,春秋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

2.于:向。

3.欲:想。

4.暮:晚,迟。

5.炳烛:点燃火把、火炬。先秦时期有无蜡烛,尚有争论,但本文中应理解为照明工具,当时称烛,即是火炬。

6.安:怎么。

7.戏:戏弄。

8.盲臣:我,师旷双目失明所以故称盲臣。

9.何不:为什么不。何,为什么。

10.炳烛之明:像点燃火烛的光亮。

⒒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2.哉:象声词

13.好:善于

14.善:好

15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之君

16闻:听说

翻译:

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师旷说:“为什么不在晚上点燃火烛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愚昧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王啊!我听说:‘年少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年轻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阳光;年老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火烛时照明的光亮。’点燃火烛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晋平公说:“说得好!”

问医村女文言文翻译

师旷撞晋平公阅读练习及答案

丙吉问牛文言文翻译

《师旷撞晋平公》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炳烛而学阅读理解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步骤

炳烛夜读和孙权劝学课后阅读

高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刘平传》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高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

师旷问学原文翻译
《师旷问学原文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师旷问学原文翻译(共12篇)】相关文章:

《自知之明》翻译及阅读答案2022-05-31

《孙权劝学》知识点及比较阅读题附答案2023-07-28

《孙权劝学》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2022-08-05

孙权劝学文言文答案2023-06-05

臣僚见太祖 阅读答案2022-07-11

课外文言文阅读2024-03-02

《列子.汤问》阅读答案2022-09-27

说苑刘向原文及翻译2023-10-14

《史记·王翦传》阅读答案附翻译2023-01-25

刘向说苑经典语录2022-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