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4-01-28 08:14:3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要重视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共12篇)由网友“流水花渡”投稿提供,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要重视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供大家参考。

要重视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要重视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重视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某市中青年生物教师3项基本功竞赛中,实验题如下:利用所提供的材料用具设计1组实验,操作并回答有关问题(设计5min,实验15min)。

已知A、B、C、D、E为浓度按梯度排列的蔗糖溶液,

1)试指出系列溶液中浓度最低的是;

2)测出洋葱表皮细胞的相对浓度为;

3)绘出1个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图。

选手们普遍感到时间不够用,实验时间不得不延长。究其原因,主要不是选手技能不熟练,而是模式僵化,套用教科书上的方法操作所至。实际上,如果我们将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分别替代制作临时装片的清水,就可以省却在临时装片上繁杂的蔗糖溶液滴吸操作过程。之所以这样命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教师在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中,默守成规的多,启发引导的少,突破创新的更少。因此组织者期望通过检验竞赛选手的实验设计创新能力,能使中学青年教师重视自身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引导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对中学素质教育起一点促进作用。

江苏省1位几年来一直负责生物奥赛组织和命题工作的教师尖锐地指出:我省中学生生物竞赛实验成绩每年都很差。有一道题让学生通过徒手切片说明青紫木叶片一面绿,一面紫的原因,结果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清楚地通过制作横切片和叶片的上下表皮撕片来充分说明原因。徒手切片的技能非常差,不少学生竟然还没有切就划破了手指……

其他实验的技能如设计实验的能力就更差了。不得不承认,问题的出现和我们教师是有很大关系的。试问我们在生物教学中是否存在对教学中的问题不作研讨,照本宣科,造成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的现象?事实正如诺贝尔奖新得主朱棣文教授所说:“在我们的教学中,过多强调学生的书本知识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则显得明显不足。”无论是从培养21世纪的建设事业人才的需要看,还是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来看,都需要教师大大提高对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视,同时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而不能恪守成规。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要靠学校、教师创设适当的环境和氛围进行引导和培养。

据资料介绍,爱因斯坦在瑞士读大学时,由于实验没有严格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去做,招致校领导和教师的不满。爱因斯坦不以为然,他说:“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对观察和探索的兴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这是否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呢?

由此,我们建议,在中学生物实验及其他教学活动中:

1)少一点灌输验证,多一点启发探讨如“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高中生物教学中安排为理论课学完后的验证性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学生实验成功率一般很高,原理似乎也很简单,很少有人会进一步对其原理进行深思,如能改为新课学习“矿质代谢”一节中引导学生边实验观察现象,边联系书本知识分析原理,学生的收获就要大得多。如果我们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浸入氯化钙溶液中的根为什么仍呈淡蓝色?是否是因为部分亚甲基蓝阳离子已经进入根细胞内部?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如果实验对照组的蒸馏水变蓝了,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这样做,相信对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将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2)少一点指责压制,多一点宽容引导例如:生物实验课上,1名初一学生完成了规定实验,就自作主张地在显微镜下观察带来的橡皮、小木片,实际上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教师A认为这是违纪行为,应予以警告,并宣布以后再犯就将停止其实验资格。教师B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学生这样做虽有不妥之处,但探求科学的积极性却应加以保护和正确引导。B对学生说:“看来设计一个实验并不简单,课后我们一起讨论好吗?现在请你想想今天规定实验中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吗”在教师启发下,学生经大胆而积极地思维,果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与赞扬。

3)少一点包办限制,多一点激励创新我们目前的中学生物实验一是占总课时偏少,二是材料、方法、操作过程限制过多,给学生探索创新的余地过少,加上因为时间或实验条件的限制,许多实验材料的培养、收集,器材的置备等都由教师代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实践、创新机会的削弱和限制。因此,我们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观察、动手实验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和机会,例如指导初中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生物标本采集和制作,开展生态环境问题调查,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等等,同时对学生的发现和创新意识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这些对学生的发展都能起到很好的调动和激励作用。

篇2: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生物实验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这是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当前对学生 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讨论了当前生物实验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培养这些 能力。

一、实验教学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所谓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完成某项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的范畴很广,如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动手能力,等等。

那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呢?教学大纲对此作了笼统的规定,即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 求学生对有关生物实验的技能和能力达到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具体来说,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应着重掌握 以下几种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生物学的初步研究能力等。

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事物,增长才干的最基本途径,是培养智能的基础,对于生物学这种实验性学科尤其 如此。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仔细观察、记录,而后经过一定的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得 出某个结论。因此,思维能力是以观察能力为前提的。同时,就生物学科而言,实验操作能力也是诸多能力中 最基本的。通过大纲规定的实验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学会或学会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为今后的进一步提 高打下基础。上述几种能力,相对而言,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是初级的、较低层次的能力要求;而研究 能力则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它必须建立在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等的基础上;思维能力的 提高有赖于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又反过来对这几种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只有具备 了一定水平的思维能力,才能去从事有关生物学研究工作。它们之间的关系见图。

附图{图}

实验教学中有关能力及其关系

二、能力培养的原则

(1)整体性 布鲁纳曾说过,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 务必使学生正确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 的基本结构,具体到教材中就是指各种概念、基本理论,即该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一个 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应该与理论课的教学,课外兴趣活动等有机联系起来,从而做到通过多种 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有关演示实验内容,边理论,边实践,强调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把演示内容穿插在理论教学中,学生易理解、易记忆,有助于提高 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外兴趣小组等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更是实验教学的生动体现,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更直接地培 养以上各种能力。除了安排一些常规的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外,还可进行一些有趣的、探索性的小实验,如 人体常见遗传性状统计、分析等。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去观察各类动物的行为,要求学生写观察 报告,描述一些代表动物,如狼、猴、丹顶鹤的有趣习性及其与形态结构的关系。另外,还可带学生到公园去 识别当地常见的植物种类、调查本地植物资源。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渐进性 生物实验按其教学目标可分为三类:技能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前两类着重为 生物学实验打基础,即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基础能力的,而后者则是为了 培养学生初步的生物学研究能力。在实验教学中,以初级的简易的实验入手,使学生在具备一定实验能力的基 础上再逐步深化,完成由易到难的过程。例如,开学初,考虑到有的学生从未使用过显微镜,故首先要排“显 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的实验,让学生学会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为下面有关实验打好基础。观察洋葱根尖细 胞有丝分裂这一实验,教师向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从取材→解离→固定→染色→ 压片→观察的全过程,有的同学因没有观察到清晰的分裂相,便主动要求课后继续做,直到实验成功为止。通 过一系列实验,逐步训练、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等,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 神。

(3)实用性 生物实验教学,尤其是课外科技活动, 应结合生产、生活的实际,适当开设能为当地经济 建设服务的内容。例如,食用菌的栽培技术、花卉栽培技术、经济动物的养殖技术以及遗传育种的基本技术等 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多种技术、学会各种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后传授各种实用技术打好基础。同时 ,这种实践活动,也有助于学生爱家乡,爱大自然,陶冶高尚的思想情操。

三、几点做法

(1)开足开好实验,充分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 基础知识和理论,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就必须让学生多动手、多练习。生物教师应根据大纲的规定,积 极创造条件,多开设一些实验(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根据教学内容的 需要,在实验教学中增加了几个实验,如葫芦藓的采集和观察、家鸽的.解剖等,保证学生有更多机会动手操作 。同时,每次实验,从实验准备到实验过程,都作好精心、充分的安排,使每位学生都明确实验目的、要求, 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等,确保其较好地完成实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前面讲到, 观察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应着重在观察方法上加以训练、引导。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是很高的。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在备课时就 要精心设计,实验前告诉学生观察的方法,明确观察的次序等。如解剖鲫鱼这一实验,在解剖前观察外形时, 首先应观察其整体形态、体色、大小等、再看局部的特征;解剖完后,观察各内部系统时,应按照由外到内的 次序逐一观察,不能颠倒。

(3)启发、引导学生,发展其思维能力 实验教学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实验 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光合作用这一实验中,可启发 学生:为什么要预先让天竺葵“饥饿”?加入酒精的目的是什么?实验结果为什么叶的遮光部分不变色,而曝 光部分变成蓝紫色?最后,让学生思考能否用其他方法来验证光合作用。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因操作错误等 ,导致观察不到正确的实验现象。此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找出出现错误的症结所在。通过亲身实践 ,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感到很好奇,教师要利用这一因素,激发他们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综 合等,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误的原因。

篇3:外语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外语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但长期以来,由于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知识的.传播,轻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已造就了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如学生在英语能力方面的“聋哑英语”现象等.可喜的是,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了当前学校人才培养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成为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作 者:傅梦媛  作者单位:江西井冈山学院 刊 名: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10)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4:重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重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重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内容摘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础,把创新教育溶入到实验教学中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实验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种旨在提高全民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审视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我们确实存在着多方面的弊端,重结果,轻过程;重记忆,轻方法。这种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选拔教育”,其结果是培育出大量墨守成规、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的人,这种人才观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因此,应重视生物学中的实验教学,把创新教育溶入每节实验n中。

一、 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以往的学生实验中,实验材料、试剂都是书本上指定的,课前由教师准备好的。实验时,学生完全按规定的步骤进行。整个班级的动作都是整齐划一的,在这过程中,学生完全成了不用思考的机械操作者。老师欣赏的是熟练的操作工,反对标新立异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教学没有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余地,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而现代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就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也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例如,在做<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这个实验的前几天,我就布置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学生除了按书上的方法培养洋葱、蒜外,还培养了水仙、小麦等;除了用教科书上的办法外,也尝试了其它的培养方法,如“沙培法”,“砾培法”等。在这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培养植物根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在培养过程中进行对比,看哪种材料更容易培养。在试验中,把几种材料进行对比实验,比较实验结果,找出不同材料的异同。这样学生通过整个过程的参与,可以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就感,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创建问题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传统的生物实验只是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他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而对实验的理论背景和实验设计的方法不加思索。这种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做法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索性实验,鼓励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注意力从注重实验结果转移到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及方案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等方面上来,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及创造能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使他们能感受到思维劳动的成功与欢乐,感受到赢得承认的喜悦和满足。教师的热情鼓励,使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感,才敢于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这一实验,有学生提出斐林试剂的乙液(0.05%g/ml硫酸铜溶液)和双缩脲试剂B(0.01%g/ml硫酸铜溶液)能否交换使用,有了这样的疑问,就鼓励他们通过实验来解答。从一目了然的实验结果中,学生自然也就得到了答案。通过这一探索过程,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三、充分相信学生,增加学生求异的勇气。

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敏感时期,畏惧挫折,害怕失败。害怕自己提的问题过于浅薄招来同学们的讥笑,害怕自己提的方案过于“刁难”引来老师的斥责,害怕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引来师生的鄙视,害怕自己的“鲁莽”损坏了实验仪器引来师生的责备。所以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宽容地对待他们,也许,学生的一个想法、一个做法是不符合逻辑的是荒谬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我们不急于怀疑他们的动机。这是由学生所以作为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决定的。信任每一个学生,不断的鼓励他们去尝试、去努力。例如:在做“还原糖的鉴定、蛋白质的鉴定”的实验时,有很多同学提出要做对比实验。这是课本上没有的,并且会消耗更多的药品。在这种情况下,我支持了他们的实验方案。在试剂不足的情况下,让他们重新配制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通过这个节外生枝的实验,学生不仅对该实验原理和步骤充分认识了,而且学到了书上没有要求的药品的配制,同时也体验到尝试的乐趣,自信的乐趣,求异的乐趣。

四、重视学生评价,培养学生的改进意识

在实验中,要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对实验中的成功点和失败处进行评价,并通过思考找出最佳的方法。例如“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这一实验,有很多同学可能观察不到染色后的细胞中着色的颗粒,那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是切片不对?还是染色不充分?或是显微镜使用不当?。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进行反思,或对别人的实验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方法。这样虽然没有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领悟能力却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综合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一个人处理信息能力的大小是创新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

综上所述,我认为创新思维的培养与生物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有机地结合,而且可以使传统的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创新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激励、拓展问题、逆向思维、移植、开放想象等多种方法的运用,真正使学生探索地学习,逐步形成创造精神的良好个性。

篇5:重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重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重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内容摘要: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要求,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础,把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溶入到实验教学中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实验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种旨在提高全民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和行为。审视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我们确实存在着多方面的弊端,重结果,轻过程;重记忆,轻方法。这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一种“精英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选拔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其结果是培育出大量墨守成规、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的人,这种人才观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因此,应重视生物学中的实验教学,把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溶入每节实验n中。

一、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以往的学生实验中,实验材料、试剂都是书本上指定的,课前由教师准备好的.。实验时,学生完全按规定的步骤进行。整个班级的动作都是整齐划一的,在这过程中,学生完全成了不用思考的机械操作者。老师欣赏的是熟练的操作工,反对标新立异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教学没有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余地,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而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就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也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例如,在做<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这个实验的前几天,我就布置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学生除了按书上的方法培养洋葱、蒜外,还培养了水仙、小麦等;除了用教科书上的办法外,也尝试了其它的培养方法,如“沙培法”,“砾培法”等。在这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培养植物根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在培养过程中进行对比,看哪种材料更容易培养。在试验中,把几种材料进行对比实验,比较实验结果,找出不同材料的异同。这样学生通过整个过程的参与,可以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就感,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创建问题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传统的生物实验只是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他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而对实验的理论背景和实验设计的方法不加思索。这种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做法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索性实验,鼓励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注意力从注重实验结果转移到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及方案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等方面上来,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及创造能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使他们能感受到思维劳动的成功与欢乐,感受到赢得承认的喜悦和满足。教师的热情鼓励,使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感,才敢于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这一实验,有学生提出斐林试剂的乙液(0.05%g/ml硫酸铜溶液)和双缩脲试剂B(0.01%g/ml硫酸铜溶液)能否交换使用,有了这样的疑问,就鼓励他们通过实验来解答。从一目了然的实验结果中,学生自然也就得到了答案。通过这一探索过程,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1] [2]

篇6:浅议重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浅议重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论文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四个方面

论文摘要: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物理教学的灵魂,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而且是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主要是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因此,时代的要求促使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都师范大学的续佩君老师将物理实验能力分成10个基本层次:

(1)按实验步骤完成;

(2)设计实验记录的表格;

(3)基本量具及仪器的使用;

(4)基本工具的使用;

(5)运用误差理论分析物理实验;

(6)写出物理实验报告;

(7)分析物理实验现象和实验处理;

(8)设计简单的物理实验;

(9)排除简单故障;

(10)根据需要寻找实验仪器的待用品。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专门规定要开设实验“物理实验专题”板块,该模块注重从以下四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经历科学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的物理课程已经淡化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界限。传统的物理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验证某些物理规律、某些物理量的测量。同时,要求学生会进行观察、操作、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在科学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认真观察老师在课堂上所做的演示实验,大概地了解实验要解决的事情,在大脑中搜集所学相关知识的内容,充分调动思维。在演示实验中应当把实验做得生动有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观察验证性实验,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实验目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入的掌握,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并假设和预见实验结果,充分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强化实验方案的自我设计,增强学生的创造潜能

传统的物理实验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观测能力、动手能力,妨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学生束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妨碍了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教师通过充分运用学生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让学生设计自己物理实验方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像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同样,爱因斯坦也意识到想象力的重要性,他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力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阿瑞提(S.Arieti)对个人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十分独道的见解,他认为:与集体生活相补充的“单独性”,与紧张学习工作状态相对比的“闲散状态”,与理性思维相反的“幻想”,以及摆脱禁锢的“自由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创造这样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主动索取性、多向变通性、求异性、综合概括性等创造思维品质。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广泛的空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三、深入对实验过程和实验误差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物理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操作过程,以学生分组实验为主,使每个人都有实验操作机会,注重学生手与脑的完美结合去探索万物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分组实验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相互“切磋”,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且还能积累团队工作的经验,这能为学生日后胜任工作岗位作好铺垫。分析实验过程所产生误差是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物理实验中数据的变化,只有科学地分析,才能得到想要的结论,因此对试验误差的分析,不仅能增强学生科学的分析方法能力,而且能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物理规律的本质,通过实验数据的变化来抽象概括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深化实验过程和分析试验误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能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动手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等良好习惯,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重视对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评估,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需要评估,没有评估与交流的物理实验是盲目的,评估与交流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不当或者错误?测量结果与真实结果有什么出入,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会为自己的正确观点进行答辩,并且说出你在实验中是否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为什么,怎样去解决的。在评估与交流活动中达到知识互补的目的,实现创新思维的碰撞。评估与交流的过程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激烈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成功经验,通过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学习好的经验,提高认识,正确理解所获得的新知识。通过评估与交流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错误、弯路甚至失败,这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生还能从中得到良好的宝贵经验,为以后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物理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物理教学的永恒重点。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灵魂,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索的态度,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从而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松岭.物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育理念和策略[J].

[2]吴永熙,张德启.试论物理教育中的课题探究教学.

[3]帅小红.中学物理微格教学教程.

篇7: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摘 要: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现代的知识、理论、规律都是人们从大量的生产实践和实验研究中得出来的。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空间和自由度进行探究。而新课程则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是如何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和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才华,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喜悦。

关键词:实验 创新能力 探索精神

一、注重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阶段,学生要学习大量的基础性知识,这些不可能完全让他们体验,而书中的每一个实验都是精选来的典型。所以,做好每一个实验,可以从中获得经验和抽象知识,并根据得到的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效果》时,书中通过引入风力使树枝变形,用力使弹簧变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力能使物体形变。学生提出疑问:我平时用力拿玻璃瓶,我怎么都没有觉得瓶子发生变形呢?于是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假如瓶子发生形变,我们有方法可以看出来呢?有同学说用放大镜看,一试,结果看不出什么变化。又有同学说:玻璃瓶里装满水,手对瓶用力按,如果水流出来了就证明瓶子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发生了形变。于是让这位同学去演示,发现手用力后瓶子发生摇晃,水也会倒出来,很难观察。于是又有学生提出来改正方案:把瓶子灌满水,盖上盖子,用力挤压,如果瓶盖冲开或者变形,则说明瓶子受到了力而变形,又做,发现还是看不出来。于是大家又进行了讨论,有同学说,可能还是由于瓶口太大了而看不出来,我就趁势引导:那变小一些可行吗?有学生说不行,也有学生说可以,因为把微小的变化进行放大,能够看出来。我又问:“如何变得小一些呢?”大家经过讨论,觉得在瓶里装满水,然后盖上盖子,再在盖子上插一根玻璃细管,进行实验,如果管子里的水位上升了,说明瓶子受到了力而形变,于是我让其中的一位同学演示一下,结果旁边的同学看见了,而远一些的则看不见。我又让大家改进:如何把现象变得更加明显一些呢?马上就有同学想到用红墨水,于是我又让他用红墨水做了一遍,结果现象很明显。然后我又进行了一些改进:取温度计的中间一截插上重新做,结果细管上出现了一大截的红墨水。实验规律也就掌握了。

这时有学生提出来,他说“假如玻璃瓶里不装水,空瓶子直接盖上盖子,再把细管子塞上,并在细管里滴几滴红墨水,再用手挤压瓶子,如果细管里的红墨水上升,也能说明啊”。

这时有学生站出来反驳:“也许是手对瓶子加热,瓶里空气受热膨胀而体积增加的结果”。我又趁势提出该如何改进这个方案,学生想到了设计对照组进行对比再得出结论。上述实验方案设计的实施,不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增设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比如,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的第三章第三节《植物与土壤》后,大家都知道土壤能给植物提供水和无机盐,因此我就提出问题:如果不用土壤,我们能否种出植物?让学生自己实验。学生们通过设计方案,选择身边的塑料瓶,并买来各种化肥,配置成营养液放到瓶子里,在瓶口铺上塑料网,撒上青菜种子,结果真的长出了小苗,又慢慢长成了一棵棵小青菜,其内心兴奋程度是无法描述的。又有个学生想要种富硒的青菜,特地拿了一点点的硒酸钠配置成富硒的营养液,就种出了富硒的青菜。周围有几个同学受他的启发,相继种出了富铁富铜的青菜。这样,在教学中使学生以一个探索家的身份进行实验,在情绪被激活的同时,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也就被激发出来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其创新精神得到了发展,同时还从侧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意志力,使其能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得出正确的结论。另一方面,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及培养,为今后学习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三、利用课外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说:“实验室是培养全面化学人才的最好的场所。”实验时,人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浓厚的兴趣会促使他们想方设法战胜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这无疑是锻炼意志、开拓思维、增强自信心、提升创新能力的最佳方法之一。例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时,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各种事例、现象了解到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书后面有专门介绍火箭飞行原理的阅读材料,然后我在课后就布置一个制作水火箭的比赛活动,让每组都制作一个水火箭,在家做好,周一在课上进行比赛,大家讨论:如何比较谁制作得最好?学生当然会说跑得越远越好。怎样使火箭运动得远?有些同学把可乐瓶绑到木板上,有些把可乐瓶开口变小并绑在玩具汽车上,有些则找来小时侯玩的赛车,在轮子上绑上可乐瓶,等等。最后,通过亲自体验,又让水火箭跑最远的同学谈谈自己的依据。经过大家讨论,最后得出:要使水火箭跑得远,与地的摩擦必须要小,后面喷出来的水要小、急。这样的动手实验,既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培养探索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参考文献

1、毛冬珍《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中学教育实践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8:重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重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摘要: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实验以它的趣味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为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加强和重视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跟上课改的步伐。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在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实验;实验教学;创新;创新能力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是化学的教学的重要手段,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规律提供生动、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通过实验教学,能促进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提高实验技能,实验中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成功的`实验教学,不仅是学生探索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国化学家戴安邦教授曾说过:“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丰富的场所。”化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精心设计演示实验,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特殊的魅力,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在演示实验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去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从表象到本质,训练学生全面、系统的观察能力。教师利用鲜明的演示实验现象,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如在绪言课中,我精心地设计了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的实验:在试管中加入2毫升NaOH溶液,学生观察颜色,接下来我用滴管吸取酚酞,学生观察颜色,我提醒学生奇迹发生了,向试管中滴2滴酚酞,试管内的液体瞬间变红了。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感到非常惊奇,我告诉学生这就是化学的奥秘,这节课上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效果很好。

二、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仅有教师的演示实验是不够的,还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在实验中调动学生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将机会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技巧,同时巩固和验证加深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学生想到用Na2CO3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来验证,但是实验结果用托盘天平称量反应后烧杯中物质总质量时发现质量减少了,学生讨论:为什么反应后总质量减少了呢?如何改进实验方案,使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最后得出该实验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唤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要多问为什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才会有进一步的思考,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有所创新。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设计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教学中适时点拨,逐步培养其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本质及内在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时,提出问题:在实验室制取CO2结束后,废液呈酸性还是碱性?如何检验?废液如何处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开始设计实验方案,并大胆地进行实验。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中获得认知体验,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鼓励学生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可以鼓励学生对某些实验的装置或操作方案加以改进,使操作更简便,现象更直观,效果更好。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其从实验中尝到创新的滋味,培养创新能力。如在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中,告诉学生磷燃烧后的生成物对身体有害,学生想到应对实验加以改进,在密闭容器中实验,或将烧杯换成大集气瓶,在底部放入凹透镜聚光对物质加热。这样就避免了环境污染。

五、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本内的实验是有限的,但科学探究领域是无限的。在实验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提出探究的问题,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球气候变暖,学生提出了如何减少空气中的CO2含量的实验探究,并大胆实验,效果较好。通过课余时间的探究活动,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代发展要创新,教育发展要创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实验教学,为国家培养创造型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篇9:物理实验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物理实验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 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重要学科。实验能力是最重要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物理教学;新课改;实践能力;培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但是,目前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不少教师在主观或客观上并不十分重视物理实验教学。笔者认为,初中物理教学应十分注重实验教学,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时,要提示注意:①手帕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②手帕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③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识图来培养想象能力

新课本中各种各样的电路图、滑轮组装配图、物态变化图像等等,都是从画图、识图及图像与实物转化的角度训练学生对物理规律掌握的程度的,换句话说,也就是靠想象来认识物理规律,然后靠作图来进行分析、判断的。如“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在学习“导体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这一内容时,可启发学生联想“右手拿镰刀割麦子”的情形。根据“右手定则”,磁力线方向(麦子)、导体运动方向(镰刀)、导体中感生电流方向(四指)的关系就十分明确了。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些超乎他们自己经验的形象;由于想象的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感知、记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和模型等,来帮助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三、鼓励积极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提升动手能力

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 课堂讲评小实验、小制作,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并使班级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这佯,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促进了一系列附带内容的学习。

四、通过实验课堂,培养实验技能和创造思维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学物理实验又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安培表、伏特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极的接线位置,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使电流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

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注意实验的分组归类,培养学生知识系统化运用能力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的思维的敏捷性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的,只有系统性、条理性强的知识,才便于掌握和迁移。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是根据课文知识的章节安排的,各章节的实验内容,基本上无必然的联系。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实验方面的知识往往既多又乱。因此,在总复习中,可以将原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章节次序打乱,重新归类为如下几部分:观察物理现象、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物理量的测量、验证物理规律等。实验分组归类,是在学生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实验的方法,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配合学生的学习的。打破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章节重新分组,目的是避免学生套用一种方法和方式学习物理知识,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各种仪器、各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

总之,观察物理现象和模型,进行各种物理实验,应用画图、识图的训练等,都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该把精力从单纯传授物理知识转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训练上来,切实使物理教学改革取得丰硕的成果。

篇10:浅议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浅议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兴趣和好奇心是一个人有没有创新能力最基础的条件,一个人如果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和好奇心,不太可能有创新和很大的成就。人对事业或事物有兴趣,一旦达到迷恋的程度,则更利于创新,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亦如此。在实验教学中要通过老师的“导”,千方百计的激发学生对生物课和生物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源泉。

1.1在实验教学的引入上结合一些经典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发展史和著名生物学家奋斗的历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像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等经典的实验,孟德尔植物杂交的实验以及他的生平,克里克和沃森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都是很好的实例。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同学们大部分会热情高涨。

1.2结合当今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新成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如在做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前可以介绍当代基因工程在实践中的应用、发展以及取得的一些前沿成果;还原糖鉴定实验中可以加入糖尿的测定和糖尿病治疗上的一些前沿理论,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课后他们大多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

1.3巧妙设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现代思维科学证明:思维活动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创新学习应从学会质疑开始。在实验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不要急着给结论,甚至是一些没有结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不断地去钻研、去探究。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教学时,设计以下问题:①为什么在根尖长到5cm时取材?取材的部位是什么?观察的部位是什么?②解离试剂是什么?解离有何作用?解离为什么要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其他浓度或其他药品行不行?等等这一类的问题,同学会带着问题去实验、去探究、去创新。

2.注重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教材上的实验无论从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药品的配置使用,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等都有较为合理完善的安排,是众多专家智慧的结晶。但我们要告诉学生,这不是唯一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这恰好为我们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不断创新,不要把生物实验课上成实验验证课,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2.1实验材料多样化,力求创新。

同一个实验,各实验小组可以准备不同的实验材料。比如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教材上所选的实验材料是菠菜,我们可以准备菠菜、甜菜叶、萝卜叶等。甚至鼓励学生自己准备一些实验材料选用。再如:在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时,除了教材上提供的用紫色洋葱的鳞片叶外,可以尝试用花瓣、白菜叶、紫甘蓝叶等。可见,在选取不同实验材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寻找多种实验材料,得出多种实验结果和结论。在启发动员学生选取多种实验材料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在用多种材料反复的实验中,熟练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在面对不同实验材料出现的实验结果时,学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与归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离他们并不遥远,自己也会做科学。对课本实验材料的再次探索,可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观,培养创新精神。我们还可以从对课本实验的实验结果等方面让学生进行再次实验的尝试,培养学生做科学的能力。实验器具和药品的创新使用亦如此。

2.2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的创新。

我们传统的做法是学生依照教材上的实验方法和步骤,一步步的操作,最终得出结论,毫无创造性而言。对实验方法和步骤的讲解改为让同学们自己另外设计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通过学生拓展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较高层次。例如,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要求同学们不要局限于课本上的实验材料和用品,自己选择适合的实验材料和用品。同学们会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利用课余时间,大量查阅资料,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材料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实验方法。

3.通过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中往往只注重实验结果的记录,而忽视了实验过程中间出现某些现象的记录,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分析结果,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而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

3.1通过分析实验程序和现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是设计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它往往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过程中每一步骤的作用,出现的每个现象,每一个处理的意义、处理的效果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研究事物的方法,创造性的提出改进方案。

3.2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中,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有明显的,不明显或失败的,老师应指导学生分析结果出现的原因。例如,在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有的色素颜色过浅,有的色素带分离不明显,有的色素带弯曲等,老师通过指导学生查找原因,提出改进的措施。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变生物实验教学的观念,改变过去以验证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倡导学生注重过程并积极地参与,倡导学生创新,倡导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和实践。让学生既学到了生物科学知识、学会了基本技能,又培养了探究新知识的科学求索精神。

篇11: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提起创新精神,我不由想起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猴子们一向是爬着走的,一天,曾有个猴子勇敢地站了起来,还试着走了两步,不料刚想再走两步试试,就有一群猴子批评他:“我们一向是爬着走的,你小子居然敢站着走,这还了得!”说着一齐上前,硬是把这个勇敢者活活地撕了,大家亲眼看了这一切,提心吊胆,从此就再也没人敢站起来走了。为什么猴子们至今还在地上爬,就因为这个原因!

乍一听很好笑,反思一下,我们的许多做法是不是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呢?答案是肯定的,请看两个例子:

某小学考语文,试卷上有一题: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有个颇有创意的学生写道:变成了春天。可他偏偏不及格,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是:“变成了水。”!再一题:“冬天,雪在干什么?”有个极有想象力的学生回答:在和大地说悄悄话。这个答案多漂亮,就像个美丽的童话,可他也偏偏不及格,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是“静静地飘”或“随风乱舞。”

很显然,是学生没有创造力吗?不是。是我们的封闭保守正在扼杀学生这种创新的欲望!说到底是我们教师观念不更新或更新的不彻底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应该让这种能力的培养根植于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

(一)以学生为主,以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教师应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教学中先应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以老师为辅,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实际中有些做法却和这种想法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虚假的主体性或肤浅的主体性。比如在语文课上,老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大声读课文,实际上学生只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表面上热热闹闹,而根本没有思考问题,因为只有默读才能真正思考问题,这种主体的实质就是假的--根本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或者由于老师提的问题太浅,学生根本无需过多思考,只好装模作样地读课文,实际上学生只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表面徘徊,根本没有语言水平和思维水平的提高,那这种主体就是肤浅的。另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脆弱的主体性。教师为了营造一种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氛围,采用奖罚的方法(如小红花、罚站或批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小手如林,跃跃欲试,想一想,学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的和谐热闹并不是来自于知识本身的兴趣,而是在教师奖罚下所获得的一种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既然是暂时,就不具有长期性,最终肯定会夭折。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主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自主、合作、主动、互动。

比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教师首先从学生出发,让学生观察后自己概括梯形的定义,学生由于思维不严密,这样概括: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叫梯形。显然,这个定义不准确,教师不急于肯定或否定:“其他同学,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观察后修改: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这个定义仍然不严密,教师这时巧妙引导,发挥了主导作用,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图形是不是梯形,为什么?”这样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发现,最终得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这样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一方面弄清了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区别,同时又明确了梯形定义中的两个重要知识点(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和四边形)为判定梯形做好了铺垫。

显然这一环节的设计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种主体性的发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在这种前提下,要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应该采取一些具体的策略。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具体策略

1、“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可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问题需要的却是创造的想象力。因此,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质疑氛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即使有些问题的提出与教师、教材,甚至与常规思维相悖,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不轻易否定,更要包容学生,保护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其次,要使学生学会提问,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甚至还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起始阶段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1)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遇到的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记录下来。一开始由于学生水平不高,提出的'问题可能没有价值,甚至与课文内容“风马牛不相及”,但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而应该注意引导,保护他们质疑的积极性。

(2)针对题目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几个“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如<跳水>一课学生可能会问:谁跳水?为什么跳水?怎样跳水?结果怎样?然后教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目的性强,学生的兴趣会更高。

(3)引导学生课后质疑。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浅层次的目标,真正的课堂还应该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因此,一堂课结束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总结全课: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4)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质疑的质量。

如“看谁想的和别人不一样?”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由敢提问题,渐渐的就会提问题了。

2、学会讨论

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认识的深化。讨论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智能,使思维迅速的发散和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目前在讨论中用的最多的是“小组讨论”。这与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密切关系,虽然在课堂中广泛应用,但效果不尽人意。据专家抽样调查,透过热闹场面背后,发现只有38%的小组讨论有积极作用,54%成效甚微,8%是浪费时间的无效劳动。

既然“小组讨论”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小组讨论”富有实效呢?

(1)小组的安排要合理。

小组成员一般以四人或六人为宜,编组时教师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把不同类型、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以便于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影响。同时分工要明确,组长要发挥自身优势和示范作用,带动“待努力”学生逐步向“优等生”靠近,同时“组长”要实行轮换制,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小组内的成员都能文明、和谐、平等、自由的得到发展。

(2)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讨论缘于教学需要,讨论的次数和时机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节课里,可以是一次,两次甚至三次,但不可以过多,如果不需要,一次也是多余。讨论的时机可以选择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也可以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还可以在学生思维受阻急需畅通之时,更可以在某一问题有多种答案之际。总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切讨论时机的确定都应从教学实际出发。

(3)讨论的时间要有保证。

目前课堂上的讨论存在着这样一种遗憾: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讨论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就喊停,终止了讨论。时间的不充裕直接制约着小组讨论的质量,所以即使受40分钟的限制,即使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既然组织了小组讨论,教师就应该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否则,小组讨论就只能成为新课程的点缀。

(4)讨论方法的要指导。

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还应注意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社会交往能力。如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如何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应该重视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教育学生要虚心倾听别人发言,善于吸取他人的正确意见,及时补充、修正自己的认识。另外教师还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调控,防止小组讨论走过场。

(5)讨论的结果要反馈。为了有效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除了认真组织讨论外,还必须做好讨论后的反馈工作。通过各组代表发言,教师要适当板书,在重视采纳不同意见上为学生做榜样,这是对反馈本身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由于讨论具有一定开放性和自由度,因此讨论的结果应允许多样性,必要时还要进行再讨论,使其真正成为学生交流信息、互助合作、求真务实的探索渠道。另外教师还要总结小组讨论的参与和实施情况,在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都要进行反馈,为今后他们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条件。

3、学会创造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可见,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创造。

(1)求异。即坚持结论的多维性。学科教学中要求标准答案,正确结论,似乎是一种定势,要想让学生打破常规,敢于求异,就应该少限制,少规定,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经常这样问:“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2)求变。即讲究方法途径的多样性,“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的都是这个道理。求变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上的体现,就是鼓励学生另辟蹊径。

(3)求活。即注意信息交流的多样性。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信息交流。创新教育课堂信息交流需要由单向性向多向性发展,学生可以眼、耳、口、鼻、舌多种感官接受信息,也可以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网络等反馈信息。

篇12: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提起创新精神,我不由想起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猴子们一向是爬着走的,一天,曾有个猴子勇敢地站了起来,还试着走了两步,不料刚想再走两步试试,就有一群猴子批评他:“我们一向是爬着走的,你小子居然敢站着走,这还了得!”说着一齐上前,硬是把这个勇敢者活活地撕了,大家亲眼看了这一切,提心吊胆,从此就再也没人敢站起来走了。为什么猴子们至今还在地上爬,就因为这个原因!

乍一听很好笑,反思一下,我们的许多做法是不是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呢?答案是肯定的,请看两个例子:

某小学考语文,试卷上有一题: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有个颇有创意的学生写道:变成了春天。可他偏偏不及格,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是:“变成了水。”!再一题:“冬天,雪在干什么?”有个极有想象力的学生回答:在和大地说悄悄话。这个答案多漂亮,就像个美丽的童话,可他也偏偏不及格,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是“静静地飘”或“随风乱舞。”

很显然,是学生没有创造力吗?不是。是我们的封闭保守正在扼杀学生这种创新的欲望!说到底是我们教师观念不更新或更新的`不彻底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应该让这种能力的培养根植于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

(一)以学生为主,以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教师应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教学中先应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以老师为辅,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实际中有些做法却和这种想法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虚假的主体性或肤浅的主体性。比如在语文课上,老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大声读课文,实际上学生只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表面上热热闹闹,而根本没有思考问题,因为只有默读才能真正思考问题,这种主体的实质就是假的--根本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或者由于老师提的问题太浅,学生根本无需过多思考,只好装模作样地读课文,实际上学生只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表面徘徊,根本没有语言水平和思维水平的提高,那这种主体就是肤浅的。另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脆弱的主体性。教师为了营造一种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氛围,采用奖罚的方法(如小红花、罚站或批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小手如林,跃跃欲试,想一想,学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的和谐热闹并不是来自于知识

[1] [2] [3] [4] [5]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设备设计教学改革研究分析的论文

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

分析现行高职实践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措施论文

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机制论文

应用型大学统计学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探究论文

创新教研和开创教育新局面的研究教育论文

浅析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对策教育论文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研究论文

教育创新的经济学分析论文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要重视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重视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要重视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共12篇)】相关文章: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2022-08-14

高校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论文2022-07-10

试论独立学院团组织对学生干部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2022-10-11

对高校生物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2022-12-08

谈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2022-11-03

浅析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与创新的论文2022-04-30

高校教学教育改革论文2023-05-26

创新创业教育与培养卓越医学生的融合论文2022-11-21

高校创新教育探究论文2022-07-10

地方高校强化实践教学主体地位的思考论文2023-03-3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