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设备设计教学改革研究分析的论文

时间:2022-04-30 13:01:48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有很多蛮油”为你分享18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设备设计教学改革研究分析的论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设备设计教学改革研究分析的论文

篇1: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设备设计教学改革研究分析的论文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设备设计教学改革研究分析的论文

过程设备设计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重要核心主干课。该课程涉及到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腐蚀与防护、化工原理和机械制图等学科知识,是一门多学科交义融合的、综合性的专业课。它包含压力容器设计和过程设备设计两大部分内容,所谓压力容器设计主要包括中低压容器常规设计、外压容器设计、高压、超高压容器设计方法和压力容器整体设计等部分内容;而过程设备设计则是在压力容器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典型过程设备的设计方法,如储罐设备、换热设备、塔设备和反应设备等。同时还涉及到GB 150, GB 151及化工部和化工设备的相关标准等。是一门直接面向工程实际,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当今社会要求人才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文以过程设备设计课程为依托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设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经过了儿年的建设,探索出了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思路,建立了多样化、多层次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具有本校特色过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讲授内容的特点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期拉近课堂与工程实践的距离。本课程可分成压力容器设计和典型设备设计两大部分,这两部分有这样的关系。压力容器一般是化工设备的外层壳体部分,而不同的化工设备也可看作压力容器内部安装不同的内构件所形成的,因而压力容器是化工设备的基础。对于压力容器设计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第二章“压力容器应力分析”和第四章“压力容器设计”,这两章是本门课程的核心理论。如厚壁圆筒应力分析,外压圆筒应力分析,轴对称薄壳应力分析等。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应用弹性力学理论和弹塑性理论建立的数学模型,推导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经验数学公式。对于缺乏力学基础的工科学生来说,理解和消化这部分内容很困难。针对这种矛盾的现实情况,我们采用了注重力学模型的建立及对力学模型的解析解进行规律分析的教学方法。这个方法既强化了学生理论建模能力,又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解析解的物理意义和工程意义理解程度。而把那些不易引起学生兴趣的、繁复的求解过程,则留给他们作为作业,在课后推导完成。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抓住主要矛盾,对其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加强应用和强化设计能力大有好处。对于理论性不强的教学内容,如第一章“压力容器导言”之中的压力容器的组成部分、压力容器的各种分类和压力容器相关标准规范等内容,我们主要采用实习、参观现场的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和实验条件,在生产实习和认识实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压力容器的组成、典型组件结构及组件与组件之间功能和结构联系。

另外,还对过程设备设计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培养设计、创新素质方面的规定。如对每一教学章规定一个教学训练环节,改变教学方法。教学中结合工程实例,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完成理论教学环节,改变粉笔黑板单一教学模式为课件加粉笔黑板模式,利用课件补充、增加工程实例图片、动画。在内容上,不仅要满足考试和考研要求,而且对实际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经过儿年不断地进入企业实地调研和收集资料,并查阅收集大量的工程案例,把它们合理地加入所编制的过程设备设计课件中。又经过较长时间授课、验证和多轮次的修改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高标准课件。该课件已具有集教师授课、学生自学、研究生考试复习等功能于一体,重点在于对知识点的学习与考察。新课件还具有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案例,通过对应章节的工程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至少要在每章教学内容前演示或提出一些适当的应用实例,或提出一些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边学习。在选择例题方面,适当增加设计类题目。在教学中,重点讲授各种壳体结构及部件的应用场合、条件,结合实际应用研究各种壳体结构的设计方法,改变以前只注重书本理论知识、不注重实际应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在理论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从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革

(一)完善实验环节

过程设备设计课程实验包含壳体应力测定、厚壁圆筒爆破和外压壳体失稳实验。此次改革在已有的过程设备实验的基础上,加设了常用壳体结构及其部件的认知实验和常用动设备的拆装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时,通过亲身观察常用压力容器和组成部件的结构和区别、它们在过程设备中的具体应用目的、安装位置以及工作过程,使过程专业学生都能对工程中常用压力容器及其部件的作用和工作原理有所了解,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增强对压力容器及其零部件的'感性认识。同时对现有过程实验教程进行修订,使之更适合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课程实验也是一个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结合课程内容、性质,合理设定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同时学时也能满足课程大纲的要求,使学生在实验中增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且实验类型也很全面,如认知类实验、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并且不断增加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比重,如增设浮阀塔盘结构创新设计实验,管壳式换热器导流方式创新设计实验等,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在未来的计划中,将增开常用过程生产装置操作运行实验,使学生对整个过程设备和课程内容有一总体的了解和认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对过程设备设计课程设计的改革

设计题目中大致包括动设备、静设备、设备控制系统三部分内容。设计内容应有以往课程设计要求的理论设计计算与结构设计内容,能体现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专业课程知识的设计方法。即过程设备设计的课程设计题目,要包括各种典型过程设备的设计方法,如选择板式精馏塔机械设计作为课设题目,该题目可选择筛板、浮阀、舌形等各种传质的组合,以完成过程所必要的传质要求。设计中还包含降液管的设计、溢流堰的设计、容器壳体材质和壁厚的选择以及内外压强度校核等各种知识,题目综合性较好,且灵活多变,可以较好地训练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现有课程设计题目基础上,尽量丰富课程设计的题目,尝试将课程设计与机械创新大赛相结合,作为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平台,以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进行。依据题目的难易程度,把题目分成不同的等级,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难度的题目,成绩的划定也跟难度有关。为了避免现有课程设计存在的弊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独立进行过程设备设计的能力。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过程中,为了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让学生接触工程实际,了解同类系列产品的性能、结构特点及制造过程,使学生懂得过程设备设计与过程工艺是紧密不可分割的,获得产品的有关工艺知识,我们在课程设计之前(或过程中)安排学生到相关工厂参观或者以多媒体的方式观看相关的工程案例,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设计思路,使设计与工程实际接轨。这样一来,既能扩大学生知识面,深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使课程设计的效果上升到新的层次。在课设指导过程中,为了提高设计质量并使学生获得更好的设计素质训练,在设计过程中增加研讨环节,即在设计的过程中,按照进度依次提出一些议题,如换热器壳程气体出入口管直径较大,影响管束长度利用效率问题和夹套反应釜夹套加热面积达不到工艺要求等问题,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或答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开发创新意识,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完成课程设计这一重要环节。

依据以上改革措施,还应对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体系做必要调整。根据平时表现、设计能力、图纸质量、说明书内容和答辩情况综合评定成绩,并在这些方面修订教学大纲、教学指导大纲和质量规范标准,以规范学生重要实践环节的操作规程,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从制度层面保证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训练的严格落实。

(三)探索过程设备设计应用能力竞赛新模式

为检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学生完成过程设备设计课程的学习之后,举行过程设备设计应用能力竞赛,真正考察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给出设计要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满足过程工艺要求的化工设备,以达到锻炼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并为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种大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我们曾经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提出设计热力牛奶杀菌器为竞赛设计题目,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征集了20多种设计方案并有三种方案还制作了透明设备模型。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分析和完善,探究一种适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提高的新模式,从传统的纸面试题形式向实际设备模型,微、小型过程设备的设计转型,并建立起一系列的成绩评定体系。使学生通过参加竞赛,对实际工程产生兴趣,并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得到紧密的结合,使学生得到创新能力的锻炼,从而满足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

依托过程设备设计课程教学,建立一套以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方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有效地把课本知识具体化,各种实习目的明确化,设备设计实际化,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在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的目的。

篇2:对提高中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研究论文

一、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动手机会

我校以前的电工专业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室黑板上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在黑板上一学就有一片学生趴下了。这些学生原本在初中就因基础差底子薄、听课如听天书。再加上实践课也在黑板上练,几乎纯理论式的教学方式,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了。为突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电工电子专业实用技能,知识创新。为此,我教学的电工专业课也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演示教学法、项目教学式或理实一体化式的教学模式。每个单元教学都以该项或一个小项目任务的形式来完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实践知识,提升了职业技能,使课堂教学有了显著成效。

二、改变教学方式,提倡团队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企业对学生技能的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知识生成项目。用项目教学法时先用演示法生成作品,让学生参观作品的制作过程及附带电路功能效果。先动手实践,再教理论。强化“怎么干、怎样才能干得更好”的知识,弱化“为什么”和“是什么”的理论知识。采用分组实验,让学生在互相观摩、讨论、争论和见解统一中建立自己的技能知识。例如,在教学“灯在两地控制”的时候,先演示自己的成品,从A处开灯关灯到B处开灯关灯;再到A处开灯到B处关灯;最后到B处开灯到A处关灯,此电路是实际生活中的典型应用,适时提供单刀双联开关的功能。当学生练习制作此电路熟悉后,进行深层次引导:“以上哪两处地方控制电灯?又是如何连接线路的呢?”摆出本人制作教学电路模型。列举双刀双掷开关,画出四处控制线路原理图。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在明确问题,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理解、解决问题。教师少讲、学生自己去完成。在做的过程中遇有问题,教师及时启发性指导。实施项目过程中,带有“师徒制”性质,对能力强的学生也以“师傅”的称谓去帮助有问题的“徒弟”.每一个项目结束,学生做实训总结,针对典型的`问题,要对全班进行讲解、剖析;个别问题单独指导。对刚实施项目式教学的新生班学生可以反复练习简单的一个项目,对下次练习则应该提出更高要求。例如:完成电力拖动正—反转双重互锁项目的小组,教师应设置新的故障点,要求小组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单独找出故障点并排除。

三、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项目式教学法的“练”.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给出不同难度的项目,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通过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事项目任务,可以把教师多年从事企业工作的经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经验。每次课后留出一定时间,问学生哪些没懂,教师作辅导讲解,力求学生没有不懂的。我国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讲给我听,我会忘记;指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去做,我会理解。”平时实训中要求学生都要动手做一遍。平时的考核成绩要纳入学生的一期考核总成绩中来。这样就可以避免滥竽充数现象出现。所有项目教学的过程在实训场所进行。教学过程使理论和操作有机结合起来,边讲边做边练,达到了“教、学、做”的统一,让学生能掌握专业理论,会动手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适时调整各自的角色。教师从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带路向导和小组的协助者;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变成主动学习的开路先锋、知识构建者和交流主导力量。教师与学生是平等互动的。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变为“主角”服务的“配角”.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守纪、节约和责任意识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改善教学环境

学校要优化配置现有实训资源,根据不同项目要求,建造全仿真实训场所、一体化教室等,并做到全天候开放,使各种设备都得到充分运用。特别是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是由实验实训课程及基础理论课程组成,两者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有机结合。例如,我校的电工基础实训室只有一个,而实训容量也不足,电子电工专业有六个班,每班都在40人以上,完成一个电工教学项目“正/反转控制电路”,还必须分两批次来进行,而教学安排时间不足,存在班次教学冲突,无形之中教学质量也大打折扣。二年级又存在缺乏必要设备,有些课程内容教学根本无法进行,或是原定的教学方法就无法实施等问题。比如,C6140车床、M7120平面磨床等一套设备都没有,就无法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五、项目教学需要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项目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在企业工作的经验,有实训动手能力的教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它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是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就课程项目来说,应该:

(1)教师企业工作经验是不能缺少的,实践动手指导能力要有,处理问题要具有灵活性、技巧性、启发性。

(2)教学理念要转变,教师应是项目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学生的同伴。要对学生信任、认同、放手而不脱手。学生遇到困难时,能为学生搭桥过河。完成任务后又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完善项目。

(3)根据需要调整教学项目课程;以工作项目为主线、整合专业课程内容,编写适合本校专业项目化实训教材,以便完成整个项目课程的开发;根据企业所需技能调整教学内容。

总之,作为职业教育者,只要在课前精心钻研各组织教学内容。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放在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宽阔的职业教育大道!

参考文献:

杨潇,翟玉文,艾学忠,等。加强和改革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吉林化工学院学报,(06)。

篇3: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研究论文

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研究论文

一、高职院校数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以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高职数学教育围绕该目标注重于培养学生成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素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其创新与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学需要改革与研究的重点。

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特点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学方法上以单一的讲授法为主,侧重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而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抑制。

高职院校不断加强专业实训课程的比重由此导致数学、物理等基础理论课程的学时不断减少,学生对高职数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在下降,就更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了,实质上这不但影响其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影响其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为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的综合素质。

二、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作用与意义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维方式,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手段。从教育学的观点看,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全过程,能够使其综合地应用数学原理和方法及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其动手动脑能力,从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数学建模活动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其创新与实践能力非常好的载体,其主要由数学建模课程体系、数学建模竞赛及培训、数学建模知识系列讲座等组成。活动的特点表现为问题涉及实际,知识需求广泛,应用技术先进,解决方法多样。正因如此,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将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一)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1.创新能力是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针对一个具体的数学建模问题,学生在提出假设,建立模型,求解及验证模型中正在体验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可以说在数学建模中处处体现着知识创新、方法创新,建模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2.高职院校面向企业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数学建模活动是发挥与实现数学的应用功能的有效途径。首先,建模求解过程中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在操作计算机、应用数学软件的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数学建模问题来源于实际,解题方法结合实际,结果应用于实际,参与建模活动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视野得以拓宽,应用意识得到增强从而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数学素养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主要是服务社会、应用于社会。这就要求高职数学教育培养的学生具备较高数学素养及综合能力。数学建模的工作是具有综合性的,数学建模问题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在建模过程中需要学生寻找和发现事物内在联系的直觉思维、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发散思维、整合多方面知识的能力、计算机软件应用的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参与数学建模活动的.同时学生的数学素养自然得到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得以增强。

三、基于数学建模活动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近几年我校试图以数学建模竞赛为载体、以建模活动为平台,对高职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加强数学建模课程的建设

长汽高专根据多年开设数学建模课程总结的经验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建构“模块+应用”的数学建模课程体系。五个“模块”包括:运筹学模块、微分方程模块、统计学模块、数值计算模块及其他模块。三个“应用”包括:Mathematica、VB 及统计软件应用。在课程建设方面,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工具,始终将数学的应用贯穿于教学之中,注重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不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通过建模课程构建科学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建立完善的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体系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非常好的载体,近年来我校尝试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建模竞赛培训体系。如:定期举办公益性数学建模知识讲座,意在向在校生普及数学建模知识;编写校本《数学建模》培训教材,分专题为学生讲解建模相关知识;利用暑假时间对参赛学生进行集中培训,注重建模真题的训练。通过这样较为完善的建模培训,可以使学生系统了解数学建模知识,快速提升建模能力。

(三)积极组织校内数学建模系列活动

依托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我校积极开展数学建模系列活动,每年我校都定期举办校内数学建模比赛并抽调专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赛题贴近实际,如:车灯设计方案、学校寝室的优化设计、奖学金名额分配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体会数学的应用性;帮助学生成立建模协会、大力支持学生开展建模社团活动;开放数学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交流讨论的平台。通过积极参与建模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我校实践的初步成果

(一)我校近四年参赛取得的成绩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从1994 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织之初就开始参赛,尤其是近四年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二)数学建模活动对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影响随着数学建模活动的深入展开,我校学生对建模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参与其中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实践表明,参与建模活动的学生特别是参加国赛的学生其数学应用的意识以及创新与实践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近日笔者对我校曾经参赛的毕业生做了回访调查,反馈的信息表明,数学建模经历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多数受访者表示参加数学建模活动对其所从事的工作及继续求学是有有益帮助的,这种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终身受益。

(三)对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通过建模活动的开展促使我校数学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我校专门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数学思维与方法选修课程,并且针对专业需要在高职数学课程加入建模案例渗透建模思想,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积极推动高职数学的教学改革,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数学素养。

篇4: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加大了人才培养的力度,与此同时,中等职业学校在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为我国培养出了大量专业型人才。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要想积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并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展开教学,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从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入手,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展开探讨,希望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的全面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前言:

近年来,社会经济取得较快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从而有效带动园林业的快速发展。而在中等职业学校当中,同其他专业相比,园林专业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现阶段,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还应当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本文首先对现阶段积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相关措施,希望对加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1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在科学和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各行各业在积极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必须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够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就园林业而言,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社会对从事园林行业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也才能够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升[1]。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在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学生就业为目标,因此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目标当中势在必行。

1.2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学生培养中的不足:

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为主,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作为客体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无法对知识进行自主思考,更无法将理论知识同实践进行紧密的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低。尽管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实施的过程中,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增加了实践教学的环节,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大缺陷:首先,没有在实践中将多门学科进行紧密相连,对学生而言,实践能力仍然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其次,实践教学过程中,仍然将教师作为课堂主体,学生只能够对教师的实践动作、顺序等内容进行记忆,自己真正动手参与实践的几率较小等。以上种种不足,仍然无法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偏离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

2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2.1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园林专业同其他专业相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应当学会思考和质疑,从而才能够在大量经验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及时抓住问题的关键,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教师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将实践教学同理论知识的教学进行紧密的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现阶段,学生在充分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当对具体而真实的园林设计过程和施工流程进行全面的掌握,运用自身的基础知识,解决和面对这一过程中的全部问题[2]。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及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走入实践基地,为学生构建实践的机会和环境,由此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紧密相连。学生在实践基地,能够运用自身的基础知识,亲自动手来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2.2分层次展开实践教学

: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教学过程中,在积极强调实践教学重要性的同时,不可以忽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应将二者进行紧密的结合,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学生在实践中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思考。在这种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首先应同当地相关园林企业及实践基地构建紧密联系,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紧张的工作氛围;其次,不同年级学生应当具有不同的实践内容[3]。例如,低年级学生在进行园林知识实践的过程中,应侧重于基本能力的培养,而高年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逐渐引导其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的将理论知识同实践内容相结合,从而促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例如,低年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其在充分观察园林建设地点的基础上,自主进行资料的搜集,并积极参与到设计研究过程中,并对整体项目的实施进行跟踪学习。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同时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团队精神等都能够得到有效培养。

3结论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园林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同实践知识进行紧密的结合,并积极同当地企业进行沟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运用知识对实际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敏,厉悦,徐洪国,邵淑丽,张志,郭彦萃,熊毅.基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园林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03:197-200.

[2]姚晓洁,冀凤全.土建类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实践能力培养探讨―――以安徽建筑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5,03:82-84.

[3]方国勤,徐国强,姚国良.中职院校园林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浙江省富阳市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1,11:166-167+177.

篇5: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摘 要】本文阐述了加强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并论述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近年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取向发生了变化,在重视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倾向于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尽管目前各高校都进行教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实践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在大学教育中还是重理论,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探索为辅;用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忽视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些问题都造成了人才的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太少,能踏踏实实动手创新的就更少了,所培养的学生不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对口人才,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更多的业绩。

实践创新能力充分体现出大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心理趋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人格特征、意志品质以及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因此,高等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当前高校改革的首要任务。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保障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生学术活动领导小组,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和制度政策,加大对学校实践教学的投入,强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基础设施。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励机制和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通过课题立项等形式,加强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形成学校、院系、教师共同参与的多层级协调动作机制,确保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在制度和资金等方面,为实践创新活动提供足够的活动平台。在制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时,应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高校在理论研究、技术开发、校园(企业、社区)文化建设、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智力资源优势,促进基地单位事业的发展,真正做到共建共赢。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产学研结合,拓展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二)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程体系

要树立现代大学理念,推进体制创新,建立科学的大学制度和民主的大学管理模式。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术为主导的管理理念,倡导学术自由、百花齐放,营造宽松、和谐、竞争、向上的学术氛围。要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掌握程度为基础的教学制度。在评价中要体现知识为基础、创新为目的的指导思想,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锻炼要结合起来考核,采取考教分离、论述、答辩等多种教学考核方式,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教学考核方式。

在教育改革中,要优化培养过程,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与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良好学习环境。在优化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计全过程式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在传统的培养计划中,比较注重课程性实践环节的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主要实践环节都安排在最后的学习阶段,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前松后紧的现象。我们应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制订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体系标准,并对每个专业的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进行分解,每学期完成相应的实践创新能力训练内容,在学生入学后,帮助学生制订大学全过程式实践创新能力训练计划,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明确目标,不间断有步骤地开展实践创新能力训练,避免前松后紧、时紧时松、混乱无序的现象发生。

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是推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要制定切合实际的体现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要把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开设新课程,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动手与实践能力。以学科专业群为基础,构建大课程平台,形成文理渗透、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结合的模块式、多样化、网状的课程机构。

(三)开展多形式的科技活动,发展学生个性

课外学术活动及各类竞赛也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学校及各教学单位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以及“电子设计竞赛”之类的比赛,既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又能督促他们不断加强学习,开动脑筋,培养创新思维。并且,这些比赛在全国各大高校已经开展,从效果来看十分显著。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大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作到全员参与,既要考虑到专业能力的一般性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在设计活动竞赛的时候,要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强制性与选择性的统一,真正促进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富有个性特征的实践活动,促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全面化与个性化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专业特点与课程特点,广泛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社团、科研小组、兴趣小组、学科竞赛攻关小组、职业技能训练互助小组、创业小组等,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管理队伍,使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使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由过去的被动向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试论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J].社会科学论坛,,(4).

[2]提高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2).

[3]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1).

[4]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7,(4).

篇6:对提高中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研究

对提高中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研究

作者/杨永付

摘 要:培养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点,所以,对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了详细阐述。

篇7:对提高中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和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职业学校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的本领。本文是在这种形势要求下,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多角度的提出了提高中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

在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就业时的技能本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培养出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动手机会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案的准备、实物准备、巡视指导等环节,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熟练技能的机会,另外,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对大部分同学采用专题操作练习,而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实施创造性练习,例如,在电工方面的教学中,进行模拟机床电气线路故障排除训练时,老师可以要求所有学生熟悉机床电气原理图后,并根据故障现象确定故障可能发生的区域范围,对于掌握程度稍好的同学教师只给原理图,然后让学生自行设计电路的安装图,这样既照顾到大部分学生,也照顾到个别学生。

二、完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

相比较而言,中专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他们对专业理论、技能的学习感到困难很大。例如,电工专业课上,学生们对电有害怕心理,因此不敢去操作。这时就要从兴趣入手,在教学中通过实例激起兴趣,在讲解内容前,先给同学们介绍电在家庭中的应用,特别要讲清电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服对电的畏惧心理,而且能产生好奇心,在学习中就能保持浓厚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再如,在教学中列举家庭中灯泡有时忽明忽暗、闸刀熔丝经常熔断等故障现象,然后让学生们展开讨论,找出故障原因。指导学生维修电路,从而让学生有了学以致用的乐趣。除此之外,还可通过竞赛、兴趣小组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重视实训教学,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我们在学生的专业教学中,应当以学生实践操作学习为主线,加强实训教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大实验实训的课时数,让我们的教学以问题解决为突破,强化知识的应用与能力的开发,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例如,在电工实践教学中,可以把整个电工实践教学目标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让学生把对器件的识别和熟悉作为重点,熟悉器件各部分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对有故障的器件进行维修和保养。进入了第二阶段,目标定位在对线路原理、布线图的熟悉,主要让学生知道线路该怎么接,做到心中有数。第三阶段,着重强调工艺要求,先对接线的工艺要求进行讲解,学生按工艺要求进行装接,逐步提高接线质量和工艺水平。最后阶段,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提高。此外,为了更好的完成实训任务,学校应当加大对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保证各相关专业的学生都能有充足的条件去进行实训,提高实训的效率。

四、变换教学模式,提倡合作学习

在中专生的专业学习中,可以采用分组实验,让学生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建立对事物的理解。在合作教学模式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例如:本人在讲万用表的使用时先提出以下三个问题:万用表可以用来测量什么?怎么测量?测量时应该注意什么?然后把学生进行分组,让各小组成员自己先观察万用表的外部组成、各个转换开关以及其他的旋纽,最后再让学生们测量一些具体的数值。通过给他们每一组发十个电阻元件,让他们测量,然后测量中,看他们哪一组测量得快、测量得精确。这种小组合作模式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小组合作学习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比较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五、适时让学生到企业实习,提高实践能力

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我们要把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因此,要把学生放到企业中去,充分利用好企业工作现场和最新的生产技术,在职业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这样的途径,学生在企业接触到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进而对现代化生产工艺熟悉了,并通过学习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一步充实了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有机结合。这样一来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到企业去实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做人的本领,因为企业实习是学生走向就业、走向社会的实习基地,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和团队精神。因此,在企业实习中,我们要让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学习工人师傅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还通过在实习劳动中引导学生认识所学专业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达到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相对接,最终实现学生技能水平与就业岗位的相匹配。

六、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法

在中专学校教育评估体系中,实践动手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评估内容。在对学生评价过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淡化期中期末的评价,深化学习过程评价。如:

1.将成绩百分制改为相对模糊的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几个等级,这种评价方法可减少学生对于考试分数的过分重视。

2.对学生的课程理论、实践操作、态度以及学习过程小组合等方面的情况综合打分,形成“综合成绩”。“综合成绩”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3.给学生加“奖励分”。在对学生评价时,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些问题有独创性见解、独到的思路和方法,或在学校组织的各种竞赛中获奖,或学生有创新发明的,根据相应取得成绩加上“奖励分”。这种评价方式能鼓励学生广开思路,求索创新,为一批有个性、有创造性学生的脱颖而出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机制。

总之,在提高中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克服诸多困难和障碍。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只要在课前精心钻研和组织教学内容,课堂上少讲、精讲,不断改进完善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放在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就一定能够探寻出更好的方法,更好的促进中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为中职生将来的就业和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赵明安,刘民刚。素质教育视野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J].高职教育,,(3)。

[3]王荣海。职校技能与实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4]马晓春。电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5]闵光太。以提高综合素质教育为目标[A].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篇8: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环境因素分析论文

关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环境因素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研究生是将来要到一个未知领域去独立工作的人,是我国创新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因此,如何提高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体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分析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环境因素出发,提出改变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环境因素或者增加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环境因素的方案,希望能够为提高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我国学界整体的创新实力提供一些帮助。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创新;环境因素

一、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情况

自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进入了跨越式的发展阶段,至五年在校研究生的总人数分别为30.12万、39.33万、50.10万、65.10万和81.99万,增长率都在25%以上,到时更是突破了100万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

然而,我国研究生的学术成果数量和质量却并不高。20,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国际论文数据检索工具库SCI、EI以及ISTP收录的文献中,以大学作为第一署名单位的SCI-e文献总数:清华大学为3627篇,哈佛大学为5758篇,篇均被引用次数,清华大学只有0.57次,但是哈佛大学高达2.88次,表明我国大学和国家的学术水平远远低于国外水平。而且,从我国研究生学术论文总体情况中体现出我国研究生探索新领域、新问题、新方法、新手段、得出新结论的人还比较少,大部分都是在前人探索的领域中补缺补漏,或是进行资源与信息的“再现”或“整合”,创新能力水平堪忧。

二、我国现阶段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环境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环境因素有很多,主要如下。

1.生源问题

研究生的学习阶段本应是为了那些对研究感兴趣,希望对某一领域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学生所准备的,但是在我国现实情况中,很多学生是为了暂缓就业压力或者为了获得较高学历从而谋求职位的晋升而选择读研,在这种情况下的研究生对学术研究和创新基本没有什么兴趣,他们读研的目的很功利,只要顺利毕业或是拿了文凭就好,那些论文成果只是为了应付,并不是为了研究,或者说不是真心出于自己学术探究的目的,再加上我国这几年高校扩招,这种情况的研究生数量很多,所以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研究生整体创新能力水平的提高。

2.我国现阶段研究生入学考试模式问题

成为一名研究生是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但我国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基本都是以考查学生在本科时期学习的专业基础性知识为主,并不太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这就导致学生基本上只需要依靠死记硬背就可以获得研究生的资格,在平时就不重视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固然重要,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资源的反复整合是另一种形式的信息浪费,知识的创新对这个社会来说才更有价值,因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这个社会不断进步,所以说,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这种重基础知识、轻创新能力考查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使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在知识的重复记忆上,而忽视了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

3.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有不合理之处

我国高校一般设置的研究生学习年限都比较短,基本在2~3年,而且研究生毕业之后读博的毕竟还是占少数,大部分研究生选择就业,而选择毕业后就业的研究生在忙自己的课程之余,就需要在研究生期间去实习、去考证,为自己的工作准备条件,从而很少有学生能够真正静下心来研究学术创新。

另外,我国对研究生研究范围的划分过于狭窄,使得学生只注重一个领域内的知识,专攻一个领域内的问题,但是这种做法会导致学生知识面狭隘,无法做到自己专业知识与其他方面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样的学生在这个学科渗透程度越来越深,越来越需要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社会中终将遭到淘汰,而且,仅仅拥有单个领域方面的知识,不容易发现其他领域与所学专业的交叉,不容易找到创新点,不容易发现新问题,更不用说思考、解决新问题了。

4.导师传统的教学方法

研究生阶段以前,我国的学生主要接受的是老师“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法,学生上课基本上只管认真听讲,很少有机会去思考、去创新,讨论和学生提出的异议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几乎没有意义。在研究生阶段,是一个老师介绍专业前沿问题、介绍专业研究空白但有价值领域以及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但是现阶段,我国还有很多老师还是按照原来的“填鸭式”教学法来向学生灌输知识,没有对学生发现、思考、解决新问题的启发;而从学生方面来说,由于小学到大学本科都是被动接受知识,没有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因此,大部分研究生还是习惯被老师“推”着走,老师没有直接告诉专业领域中的研究空白,学生一般很难自己主动去发现、去思考、去解决。

5.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一方面缺乏的成熟、完善的鼓励创新机制,在学校内外很少举办那种需要学生组队参加的创新大赛,这种创新大赛不仅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探究、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够激发队员间与对手间思想的碰撞,拓宽他们的视野,增进他们彼此之间的友情;另外,我国高校对学生创新的奖励设置也很少,学校常设的奖金基本上只有奖学金,而这种奖金的设置对于学生创新并没有很大的鼓励和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缺乏淘汰机制,严进宽出,一般情况是,只要一名学生考上了研究生,就理所当然地毕业,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研究生放松学业,特别是对那种需要文凭而读研究生的学生而言,没有淘汰机制,他们就很可能只会功利性地完成毕业所需要他们完成的任务,而不会积极地进行学术的研究和创新。

三、提高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环境因素分析

根据以上对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环境因素的列举和分析,我们可以对上述环境因素进行改变或者增加有利的环境因素,从而达到提高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1.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营造我国高校的创新氛围

我国中小学生的培养主要是为升学考试做准备,而升学考试又主要是以知识的记忆为主,因此,我国中小学校都不太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至于这些学生到达研究生阶段还是习惯被老师推着走,缺乏创新的思维、能力和习惯,所以,我国应当考虑在自己的教育体系中专门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在平时对学生的授课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周末多开展一些学术讲座和学术沙龙等交流活动,对于有自己创新成果的同学进行表扬和奖励,从而激励其他同学注重对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为我国高校创新氛围的营造创造条件。

2.改变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模式

为了优化研究生生源,我国需要改变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模式,专业基础知识的考察固然重要,但是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应该逐渐加大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表达能力、应变适应能力等素质的考察。对于有特别潜质的学生,学校可以不受原先录取标准的限制,考虑对学生的破格录取,但是由于我国“熟人社会”的性质仍然存在,因此,对于研究生破格录取制度的建立,与其相配套的审查学生确实有特别潜质、保证公平“破格录取”的相关制度也要同时建立,这样既保证了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进入我国研究生的队伍,又防止个别学生在不符合研究生录取条件的情况下,凭着“人脉关系”走“破格录取”的途径,进入研究生队伍。

另外,我国还可以借鉴美国选拔研究生的方式:美国选拔研究生,很大程度上是参考大学成绩,很多教授在教大学生课程时就会注意那些有特殊创造力的学生,假如这些学生愿意跟教授选一门自修课,就可以在教授的指导下自学并且在通过考试后将成绩计入学位学分。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如果愿意继续跟着教授学习,教授也愿意收其为自己的学生,那么该学生就理所当然地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我国高校的教师在平时给本科生上课的过程中,也可以特别注意发现那些有特殊创造力的学生,如果学生愿意,老师可以对其进行专门的培养和训练,最后成为老师的研究生,而这种模式也可以发展为我国招研究生的一种形式。

3.完善我国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因材施教,适当延长研究生的学习年限,考虑上课和实习同步进行,从而为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供条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学生还可以在实习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发现自己需要但自己还不具备的知识,主动进行学习和探究,并以此来选择职业,从而使研究生为自己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高校还可以依据学科渗透程度加深的趋势,在研究生课程的设计方面突破研究生的专业领域范围,增加其他有交叉可能的学科课程的设置,这不仅拓宽了研究生的视野、提高了研究生跳出常规、用其他学科方法对其专业学科进行创新性研究的可能性,还最终为社会培养出了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一举多得。

4.改变导师传统的教学方法

很多研究生导师仍然还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教学法并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研究生导师应该改传统的上课形式为辩论、讨论、演讲、案例、苏格拉底提问式的教学法,不断向学生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主动钻研的精神,与学生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另外,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还可以改变一导师带多学生的情况为一学生由多个不同方向的老师共同培养的形式,发挥导师团队的优势对学生进行集体指导,不同专业方向的导师能够给予学生不同学科或者学科不同方面的介绍与引导,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有助于学生运用不同的学科方法和交叉的学科知识进行创新,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5.增加我国研究生培养的鼓励创新机制和淘汰机制

我国高校在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方面应当完善鼓励创新机制,经常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组织需要学生组团或组队参加的创新比赛,对于表现优秀的团队和个人予以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这种做法不仅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探究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激发队员之间以及队员和对手之间思想上的碰撞,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增进他们彼此之间的友情;另一方面,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还应当借鉴美国的做法,增加淘汰机制: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在录取博士生时,招收的人数总比应录取的人数多,入学后通过第一年的课程考试和第二年的资格考试进行筛选,实行相对淘汰。资格考试的淘汰率大约为5%,有些著名大学的淘汰率甚至高达40%。假如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中加大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核,增加这种淘汰机制,必将会督促学生加大投入到科研学习中的精力,加强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

篇9: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广告学教学改革论文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广告学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我国广告学专业开设多年,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广告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理论与实践脱离。在就业竞争压力巨大的形势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对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制定培养广告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明确专业教学改革方向,提出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实践能力;广告学;改革研究

一、引言

广告学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类专业,其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有直接影响。随着我国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才成为广告公司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一些广告公司对于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高校所培养的`广告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较弱,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存在较大差距。[1]因此,基于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广告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有现实意义。

二、专业人才培养形势与改革目标

自中国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广告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许多新兴的服务部门,因此对未来广告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告学专业教育应当打破原有传统行业的束缚,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强、涉及领域广的专业人才,以满足广告行业发展需要。许多广告公司要求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提高和增强各类广告人才的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保证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需求。[2]目前,我国高校广告学专业大规模扩招,导致师资不够、专业设备不足、教学管理水平不高、严重缺乏实践环节,而且大部分广告公司在招聘时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缺乏实践创新能力就容易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由于自身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不足,不能马上完成公司交代的任务,陷入工作效率低的状态。为避免这种情况,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广告学专业教学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教师不能只讲解理论知识,必须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互动,不能让学生只处在被动学习和聆听状态。改革教学方案,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调查证明,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高校,其毕业生在未来工作时更具有挑战精神,因此广告学专业教学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培养实践能力改革教学措施

要想实现广告学科在我国社会上的价值,高校广告教育就需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广告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广告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高校整体教学计划中要将一部分实践课时加入理论课程的课时总量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不能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要使理论教学变成对实践能力培养的辅助。高校广告专业教师应当更新教育思想,实时更新教育方法,树立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教育思想,构建一种现代化的立体教学模式。把传统教育以教师、课堂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演示法、练习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利用经典案例、创设情景、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加强对广告专业实践教学系统的完善,充分利用软件实验室、视频与制作实验室以及摄影实验室等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教学设施,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高校可在每学期的理论课程结束后,集中组织学生参加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本学期所学课程,在广告公司进行有关实际数据的专项采集调查,通过设计平面广告、制作视频广告、创作广告文案以及组织广告活动来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在实践能力培养结束后,高校可以组织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作品展览,评选出优秀作品,鼓励学生创作,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相互交流的平台。广告学专业是与现实生活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如果只采用传统“满堂灌”式的理论教学方法,学生就变成了被动的学习者,致使课堂气氛枯燥、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增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因此,任课老师可以结合理论课程内容的需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尝试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广告创作中的实际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能力培养活动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和交流,利用PPT或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加深对广告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广告学专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增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广告学知识体系复杂、涉及范围广,广告学专业需要通过教学改革来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以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广泛收集国内外教学改革的资料,结合广告实践教学的经验,研究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模式与方法,解决我国广告学专业教育的实际问题,促进中国广告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鸿影.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35(2):135-139.

[2]张雪.“大类培养”模式下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淮海工学院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4(7):138-140.

篇10:高职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分析论文

高职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分析论文

一、高职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缺失

(一)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使然

教育部高教司10月颁布并试行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明确规定: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同时,《要求》还提出:打好语言基础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打好基础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标还是突出语言的基础和运用,并没有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培养提出更多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有意识地去做好思辨能力培养的工作。

(二)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使然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明确要正确处理测试和教学的关系。语言测试应着重考核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防止应试教育。与此同时,科学的测试又能为教学改革和语言学习提供积极的反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加之学生在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成绩作为上级部门在评估过程中重要参考指标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能真正贯彻形成性评估的测试模式。在应试模式的禁锢下,思辨能力的培养自然不会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师资力量使然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部分教师仍然没有放下“权威”角色的观念。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坚持“教师中心”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没有给学生创造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只是在接受教师的“灌输”,致使学生没有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他们的想象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自然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二是部分教师的思辨能力本身就不强。思辨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也可以通过专门的课程教学提高。但很多高职英语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要么在自己做学生阶段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育,要么在学习阶段没有充分认识到思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对它的培养,导致教师的思辨能力不强,也就没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思辨能力的不足。

二、利用阅读理解培养高职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高职学生的思辨能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阅读理解材料信息量大,培养素质全面的特点,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与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英语阅读理解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英语阅读能力反映学生英语词汇,语法及语篇等语言知识的综合能力。高层阅读理解能力主要包括(刘润清,韩宝成,:106):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了解阐述主旨的事实和细节;根据上下文判断某些词汇和短语的意义;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根据所读材料对言外之意进行判断、推论;领会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是在培养他们的分析、推理和评价的能力,这也是思辨能力的核心要素。

(二)将思辨能力的培养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

思辨能力作为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能力已毋庸置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是高职英语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已经给我们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使用技能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质疑精神,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营造学生敢于质疑、提问及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敢于质疑和提问的前提是他们和老师处于平等的地位中,课堂氛围比较轻松。为了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首先,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是教师要放下“权威”,放下身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平等的身份积极参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二是教师要对相关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在质疑和提问的课堂中,教师担负重要的答疑和引导提问的作用,教师要能答疑,就必须对相关的内容了解比较全面,比较深刻;要想充分引导学生提问,还需要以相关知识为中心,教师需要做到旁征博引。没有相关知识的基础,老师很难做好这项工作。三是教师还需在课堂教学前给学生布置好详细的工作任务,也就是在课堂前,安排学生去做好相关的资料收集等工作,以便在课堂上随时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更好的参与课堂质疑和提问。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加注重以内容为依托的任务教学法的使用。教师在教学中,结合高职学生的专业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将专业知识和语言教学紧密结合,以专业知识作为内容载体,以语言教学为工具,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为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思辨能力。

(四)学生加强自主学习,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为此,作为学生自身,他们要充分了解思辨能力对他们成长的重要性,充分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同时,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通过个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对英语阅读材料进行诸如改写,扩写等学习方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在扩展知识面方面,学生可以通过选修各类拓展课程来补充自己的知识结构。在选修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好的将相关拓展知识和语言技能培养相结合,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和认知技能。

(五)将形成性评估作为评价与反馈的主要方式

在传统的英语阅读理解的测试中,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章词汇与短语的识别与理解,理解句子的关系和交际功能,理解文章中各部分的关系,理解文章中明确与不明确表达的信息,识别文章的主旨等。在阅读测试中,更多的是采用信度高的选择题,大多数答案比较单一的简答题等考核模式。这样的测评办法形式比较单一,测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表层,答案基本为唯一。在这样测评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都陷入应试模式中,他们可以采取“题海战术”的方式,以“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来应付考试,这样的测试模式限制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发挥。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我们可以对英语阅读理解的测试模式进行调整。一是在测试英语语言基础的同时,突出主观测试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和期末以讨论、个人或小组演示或调研的方式进行测试,在测试中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主观测试的模式增加学生对语言和思想的输出。二是要制订突出思辨能力的评价标准。要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突出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评价能力,就应该把清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和灵活性为标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测评,在发挥测试引导功能的同时逐步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三、结语

英语阅读理解的教学对提高高职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要及时适应社会发展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技能。当然,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自主学习,多思考,多合作,不断提高自己问题的解决能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思辨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综合素质也一定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篇11:高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论文

高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论文

摘要:针对高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低的现状,通过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整合优化各专业教育、实践资源,实行“工学交替,课证融通”教学模式,依托校企合作和开展各类技能竞赛等,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高职教育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和改造,进行技术革新,工艺提高,这必将需要大批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大范围的技能型人才短缺无疑会制约整个国家经济的增长[1],因此,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现代使命。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整合相关专业,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育资源和实践资源共享,加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具备方案设计、材料选择和采购、零件加工、装配调试等相应工程实践能力。

1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

1.1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定位分析

高职院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所培养的学生能够胜任行业、企业里所对应的岗位,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满足社会发展和技术革新的需要,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

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把岗位知识、先进技术、技术能力、职业素质的内容融入到教学全过程,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和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人才要求的对接。以岗位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线,做到“三个结合,五个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问题,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学习和工作相结合,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为了培养出适合产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具备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工学交替,教、学、做相统一,学生前两年半在校内系统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技能,最后半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实现知识运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三位一体”综合培养和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2.1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原则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应基于学生全面提高,协调发展,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素质教育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优化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训练,通过校内、校外实训、校企的联合培养,以及各类技术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随着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对人才技术技能要求也就越高,培养体系必须不断完善和改进,从而适应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2.2构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2.1工学结合,课证融通

整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实训资源和教育资源,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合理衔接。如图1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针对工作岗位设置的培养体系,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后进行维修电工实训,掌握基本控制电路设计,熟知各类电器元件,同时开设电机与拖动技术课程,学生对控制类知识掌握一定程度后,学习可编程控制器应用课程,然后进行可编程控制器考证实训,其内容、培训过程、考核标准严格按照职业资格证书考证要求进行,同学期开展液压与气动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课程,此外,机械制图与实训、机械设计理论与实训也同期进行,使学生熟知机械传动装置,并能选择传动机构,最后开展综合性实训-简单机电系统制作,综合训练学生机构设计、传动装置选择、执行部件选取以及控制系统的设计等能力,初步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员岗位技能和专业素质,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在实际的工作岗位锻炼,整体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技术技能。学生在毕业资格也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考取2个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考取普通车工初级证书、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中级证书、Pro-E/UG设计工程师证书、CAD中级证书和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高级证书等,且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获得2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方可顺利毕业,这样也促进“三个结合,五个对接”有效开展和实施。

2.2.2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校企合作能够有效解决高职学校教育、实训资源的'匮乏等问题,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优质的实训场所和良好的师资,能够共同制订符合企业行业对人才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书;校企合作可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如采取“订单班”“、现代学徒班”等形式联合培养学生,学校老师和企业有经验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学习和生产实践,教学资源相互补充,师资力量相互支持,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对人要求相一致,才能培养出企业、行业需求的,受社会欢迎的人才[2-4]。

2.2.3课外科技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有效延伸和补充,是学生成才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5]。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近几年在学生课外活动上加强引导和投入,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组建专业协会,如现代制造专业协会,机电产品营销协会等,协会为成员讨论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利于老生和新生之间的沟通,便于开展传帮带活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相互赶超的良性竞争,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厌学弃学的老大难问题[6];对创新设计有兴趣的同学组建创新班,课外开展创新知识专题讲座、组建创新团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依托江苏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发明杯以及挑战杯等赛事设置院级竞赛,鼓励学生参加校级技能竞赛,并在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配备专业指导老师。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过程中,只有在碰到自己团队不能解决的问题才向指导老师寻求帮助,这样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扩大学生知识视野。

3实践成效

3.1专业建设

机电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成功申报无锡市职业院校重点专业群,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新增电火花线切割实训室、3D打印快速成型实训室、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可编程控制器考证实训室等,也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合理有序安排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根据麦可思《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近三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均高于江苏省高职院校同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且届就业率不降反升,就业率达到100%,比江苏省高职院校同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高9个百分点。第三方的调研报告较为客观的显示出通过校企合作、实践体系构建等有效提升了学生岗位技术技能,深得社会和企业的认可。

3.2校企合作

机电技术学院与多家企业进行了有效合作,如与无锡市信捷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信捷)持续有效的合作,根据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共同编写了项目驱动式校本教材《机电控制理论及实训》和《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实验指导书》,共建可编程控制器实验室,联合培养学生,学生经过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后,考取了可编程控制器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证书的获取也作为毕业资格一个重要条件,每年学校都和无锡信捷联合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对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鼓舞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锻炼,每年都有部分学生进行无锡信捷工作,得到无锡信捷公司的肯定。此外,与无锡市五金机电商会合作成立“无锡市五金机电学院”,与金鑫美莱克有限公司开展了“现代学徒班”,取得了学校、企业、学生多方的好评。

3.3科技创新

近几年,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学生完成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9项;在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学生在校获得专利20多项;在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上获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在“挑战杯”竞赛获江苏省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这些足以说明通过课外科技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素质及技能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也存在不足,一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训室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建立“互惠共赢”长效持久的校企合作机制,保证合作持续有效,真正成为双方发展的推进剂;三是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完善课外科技活动,扩大学生受众面。

参考文献:

[1]张祖明.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浅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4):92-44.

[2]葛俊杰,吴旭军,杨旭.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服务平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8):36-38.

[3]陈达美;邓秀芬;李正义,等.民办高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探索[J].教育探索,,279(9):84-85.

[4]李焱斌,黄玮,赵恒华,等.地方高校提升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9):165-169.

[5]郑志军,陈松茂,胡青春.结合课外创新活动提高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8):25-27.

[6]马传琦.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54-56.

篇12:建筑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分析论文

建筑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在,我国在天津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拟定大会,教育部联合行业协会以及相关部门一同拟定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的拟定目的是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学转化为工程教育强国,进而培养出大量社会和企业需要的符合经济发展需求并且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进而为建设创新性国家服务,走人才强国以及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面向整个社会的人才,对于各学校的人才培养有着一定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筑工程管理

0引言

随着我国行业的不断完善已经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施工企业以及建设行业对于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也需要和社会广大需求同步。所以,推广全新的教学体制、改进当前的教学模式,完善和充实专业教学的内容、加快教学方法革新、转变教学思路是当前教学改革以及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当前学校在工程管理人员培养方面的改革策略,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借鉴。

1落实校企共建的模式

在卓越计划下,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充分联系工程的实际情况,并且关注当前建筑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充分结合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培养。学校采用的培养方案需要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来进行实践教学,利用企业和学校在不同方面的资源优势以及环境优势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校企共建模式下,要邀请企业全面参与到人才培养计划以及专业教学大纲拟定中。学校需要保证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认识实习以及毕业实习,学生甚至可以在完成毕业设计。同时,学校可以建设并且应用各种教学平台(比如科研平台、实践平台以及中外合作平台),进而为学生提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操作性强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和工程人员、教师共同开展对于工程技术问题的创新和研究,让学生最终掌握实用、专业和系统的建筑工程管理知识内容,发展成优秀人才[1]。在卓越计划下,不仅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工程师,学校还需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来提升教师的水平,让教师也得到一定的锻炼。比如,企业和学校可以共同开创教师挂职锻炼体系,让教师能够获得在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学校还可以在职称评定以及岗位考核中强调教师企业挂职培训的重要性,例如在职称晋升条件中加入企业工程实践的要求,对于具备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学习需要给予一定的鼓励[2]。

2关注土木工程技术课堂的核心地位

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需要明确以下目标:“培养具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的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手段、方法以及理论,可以参与工程建设行业项目的投资和决策,同时具备全过程管理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在这个人才培养目标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平台类型:工程法律课程、工程管理课程、工程经济课程以及工程技术类课程。依据“卓越计划”中培养工程师的要求和目标以及当前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需要突出技术类课程的核心地位,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制定需要倾向于技术类课程,对于技术类课程课时以及数量的内容需要合理安排[3]。

3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在当前人才竞争激烈的年代,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更高的目标,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创业基础,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并且可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学校需要加强土木工程、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管理手段、方法和理论,使其熟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学校需要培养可以在众多的建筑工程建设项目中负责全过程管理、项目咨询以及决策的人才。需要培养具备项目监理师、注册造价师以及注册建造师能力素质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

4结语

综上所述,各学校需要加快建设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教育体制,进而形成符合行业需求并且适应经济需求的建筑工程管理培养制度、知识层次以及教学体系,进而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于土木专业工程师的需求。

篇13:高职教学改革实践思考效果分析研究论文

一、前言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与社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现象,造成了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又要进行大量的再学习,使得学生学习成本增加,同时也不利于企业的高效发展。对此,我们针对这一矛盾将“项目化教学”方式融入高职教学中去,从根本上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将教育与社会需求有效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人才对于社会极大的推进作用。

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产生

我国对于人才的极大需求,使得各个高职院校不断扩增招生,而学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了教学效率下降,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这一现象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教育相关部门提出了一些政策意见,旨在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来提升高职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教育水平的发展进步,因此在经济、社会、教育等各种背景下就产生创新式的教学观点,项目化教学由此产生。我们对于项目化教学的理解可以首先通过字面意思,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要以具体项目为主,其次从更深层次来了解项目化教学就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对于一个具体项目进行了解学习,进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其综合能力的一种方法。此外,项目化教学突出的特点有三个,第一,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第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跟着课本走的教学方式,将具体项目的研究引入了课堂之中;第三,改变了固有的理论传授式教学,将实践操作融入教学之中。由此可见,项目化教学是有着其独有的教学思路的,值得我们借鉴使用。

三、项目化教学方式在高职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提供我国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国高职教育思路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思路改革教育模式,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动力。通过研究发现项目化教学方式在高职教学中应用有着极大的重要性,从具体方面来讲,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项目化教学理念符合我国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其培养的人才将融入社会各个行业,其教育性质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就不能只是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识,而是要将教育重点放到技能应用方面,因此项目化教学理念非常符合高职院校现代教学的培养要求;第二,项目化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工作能力的形成,从某种层面来讲,学校教学能力的好坏就表现在其培养的学生是否收到社会的认可,是否具有极强的工作能力,那么,我们就要认识到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什么样的,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事实证明,社会需要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而项目化教学也符合这一要求;第三,项目化教学是将实践操作融入课堂中去,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由此可见,项目化教学的应用对于高职教学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路。

四、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多年来都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了,因此在项目化教学方式的改革中就难免出现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影响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阻碍高职教学革新的发展道路。我们通过实践,初步发现了以下几类问题,首先,有些高职院校对于项目化教学理念缺乏理解,以为在课堂中多添加实际案例就可以了,但是由于社会在不断发展,以前的案例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社会了,其学习价值不大,因此不适合大量引用,并且案例教学也从本质上脱离了项目化教学,这一问题是极为普遍的,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修正;其次,项目化教学的优越之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操作,而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项目与实际操作相独立的情况,使得学生实际操作机会减少,无法达到最初设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实行项目化教学方式的时候要注意学生对于专业操作技能的锻炼,尽可能地将项目和实践操作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高职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策略

对于高职教学来说,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数都是应用性极强的人才,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极大的,但是从人才的供求两方面来讲,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需要人才的单位和企业找不到适合的人才,而急需就业的人才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除了信息闭塞以外就是我们在教育中培养的人才不是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严重脱节,掌握大量理論知识但是面对具体操作的时候却束手无策,导致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了一种无用功。对此,我们将针对高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且研究科学的方法将项目化教学融入高职教学体系之中,以此提升人才在社会中的认可度。

1.改革教学计划

要进行项目化教学方式的改革就要从传统教学理念入手,用新型教学理念代替传统思路,用新思想指导新的教学方式,改革原有的经久不变的教学计划,使得教学计划灵活化。对于教学计划的制定方面要做好前期的基础准备工作,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研究社会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具体要求,并且也要将信息的滞后性考虑进去,以现有的信息来预测未来本校学生毕业后的市场信息,掌握这些就业信息后,就可以科学制定教学计划,以此来制定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标准的教学计划。对于项目化教学方式也一样,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也要以市场实际项目为模型,进行教学研究分析,使得课堂教学与社会更为贴近。

2.高职项目化教学中的教材改革

我国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于教材的依赖性极强,很多课程计划都是跟着课本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其优越性的,例如,学生可以提前了解自身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本来充分备课,保证课程的正常进行,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课本内容的设置要科学合理,就如,在高职教学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中以项目和实践为主导的课程对于课本也就有着具体性的要求,我们必须让课本适应课程需要,而不是让课本脱离课程或者课程脱离课本,因此,在高职项目化教学中教材改革也是极为重要的,需要我们负责改革的工作人员予以重视。

3.高职项目化教学改革需走出校园

对于项目化教学来说,教学中的项目不是以前发生过的案例,而是真实存在的新型项目,那么对于学校来说,其软硬件设备都不足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项目操作条件,因此,学校可以和社会上的企业、科技园区等实训基地取得联系,通过协商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训机会,使得项目化教学充分落到实处,也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动手操作的乐趣。我们之所以要让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操作,是因为学生在毕业后参加工作就需要面对各种实践操作,如果操作经验不足就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企业的要求,因此,给在校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操作机会对其今后的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在具体实现方法上,学校和社会各界就需要给予更多的支持,从而保证高职项目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4.项目化教学改革中要注意就业引导

對于在校学生来说,就业问题是学校和其自身最为关注的问题,很多学生在毕业后还处于迷茫时期,不知道要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也是极为不利的一种情况。因此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来确定其所擅长或者适应的工作类型,教师再给予必要的引导,是我们实施项目化教学的一项重点工作,学生只有找准了方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未来的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高职项目化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各个方面的,不仅教学理念要进行改革,教学方式更要重点改革,虽然在改革初期会遇到许多问题,但是其教学成果也是非常明显的,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也能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推进作用。

篇14:高职教学改革实践思考效果分析研究论文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

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开发周期长、资金投入见效慢、后期维护管理难;会计信息服务对会计信息化平台稳定性、个性化、灵活性要求高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会计信息化服务的两大问题,这导致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整体不高。同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普遍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倾向、结构性矛盾突出,培养的学生不符合中小企业的要求,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处又是中小企业。这些情况使得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毕业即转行”,造成就业瓶颈;中小企业又招不到能够提高企业财务工作效率、进行企业整体战略筹划、通过先进财务技术手段整合企业资源的会计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造成社会资源和教学实训资源的巨大浪费。

“颠覆与创新——在线会计服务模式高峰论坛”上提出“会计在线服务模式(以互联网为平台、以租赁会计管理软件为主,为广大(中小企业)需求者提供在线服务)”;李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这些改革都对会计信息化技术提出更便捷、更高效、更個性化的新要求;为应运而生的会计在线服务运营商开拓广阔的市场前景,使得供应商平台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如亚马逊公司、用友“伟库网”等;给中小企业大力发展、普及会计信息化技术指出新的途径,中小企业将需要一大批既掌握会计技术同时又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为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指明新的方向,打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瓶颈。

二、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建设人员有义务、有责任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当前会计行业信息化改革的发展契机,摒弃传统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适应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实际需求的高职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符合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求的高职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以期培养出中小企业欢迎的、学以致用的会计信息化专业技能型人员。根据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人才需求,确立专业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课程教育与岗位教育相结合,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的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三结合”的建设思路,对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品牌特色,提高高职会计信息化的教育质量,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建设人员应抓住这一契机,针对“互联网+”、立足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服务模式需求,建立会计服务供应商、不同类型中小企业和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专业三方合作,形成传统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互联网+”会计在线服务模式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格局,从而达到提高服务供应商平台管理水平、推进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进程和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专业能够利用优质实训课程资源培养出“对口、对路”的会计信息化专业技能型人才三方共赢的目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应能利用会计在线服务平台直接从事具体会计工作,同时具备处理中小型企业各种会计事务的能力,包括较强的会计核算能力、综合业务分析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等。

三、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设计

传统观念中会计人员的专业实际操作技能学校是无法真正提供的,只能在会计岗位实践工作中学习。想踏上专业之路,成为真正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学徒期”——把工作当成学校的延伸,在工作实践中学习,需要老会计“传、帮、带”似乎不可避免。一直以来,会计信息化实训和手工模拟实训(基础会计实训)两门课程都是分学期开设,实训内容上也互无联系,这样的课程安排使得学生只能单独接受一种方式的会计实务训练,造成传统手工账务处理与信息化会计处理相隔离、不能有效融合衔接,学生很难产生感性认识、理解信息化会计实训与手工会计实训的区别、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有困难,最终使实训难以取得预期效果。高职院校当务之急应是依照调整完善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世易时移的解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课程设置滞后的难题。以“会计信息化实训与手工模拟实训双操作并行”的设计理念重构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做到顺应会计岗位要求,瞻前谋划设置适应新的中小型企业会计岗位要求的实训课程内容,以培养符合会计职业标准要求,符合会计职业道德、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要求的学生为目的;使学生在校内实训期间得到双重做账锻炼,“扎稳马步”,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得到真正的实际锻炼,工作后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符合会计岗位要求。这是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迈出的一大步。

1.延伸实训课程教学空间,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打造全新的实训空间,将原有的手工实训室、信息化实训室、沙盘实训室等独立分散的教室设置改造成以企业真实场景为基础的综合性实训场地。弱化原有实训室单一功能定位,按企业实际工作要求设置岗位、设计工位,使学生在一个工位上既可以练习手工账又可以进行信息化操作或者沙盘练习。同时配套设置相应的外围窗口,分组值班,让学生体验会计业务完整流程。

2.培养适合“双操作”實训课程教学模式的“双师型”教师

常言道“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实训教师指导实训的业务能力直接影响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会计手工模拟实训与信息化实训双操作教学需要自身知识结构、认知水平、业务能力水平都较高的教师指导。这种新的授课形式给授课教师提出新的挑战。高职院校应建立与行业(企业)密切协作、合作、渗透的机制,组织形式多样的研讨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会议,邀请会计一线专家、会计信息化实训一线教师一起观摩、交流,以促进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实训教师要转变思想,实现从“经师”向“人师”转变,探索教育基本规律,适应会计行业发展和会计岗位需求,主动向中小型企业伸出“橄榄枝”。根据自身情况主动寻求中小企业会计在线服务业务实践机会、深入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努力弥补企业实践经验不足带来的影响;实训教师要紧跟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会计税务理论、努力考取行业准入资格/职称资格证书。

3.编写“双操作”会计信息化实训立体化教材,提升教学质量

提升信息化教学理念,带动教材立体化创新。教材是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根据福瑞斯特研究公司调研发现会计在线服务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新宠。会计在线服务因其界面简洁、提供的功能(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存货核算、网上订货、在线记账等)利于中小企业达成各类会计信息化战略目标和各项业务协作能力而受到中小企业的欢迎。在多数中小型企业财务实际工作中,手工账和信息化账是同步进行的。所以编写一套手工模拟实训和会计信息化实训能够同步使用的业务立体化实训资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在实训中理解在线会计服务。实训教材的设计朝着自媒体、智能化、数字化、跨平台的方向发展,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纸质教材、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机等各种形态的载体,紧扣实训教学实际,使每个实训中的各个知识点的教学资源关联,初步形成“主业务+多媒体教学素材”的核心内容。教材在设计策划阶段应根据教学要求将多媒体互动素材嵌入得巧妙、实用。

一是实训教材的立体化建设最初形式是纸质教材、习题集或练习册、教师教学参考书为主干,配套PPT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计划、实训案例素材、CD-ROM助学光盘等内容。实训资料同步有利于学生将利用两种业务操作手段完成整个财务流程,形成手工账和电子账两种会计数据档案,使二者能够相互验证、查错、纠错。通过这样双操作的实训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并快速提升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从而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从实训流程角度出发,提供“电子书包”、“互动学习角”、“互联网+教材”等数字化、多形态、多层次的教学服务配套和教学资源,让教科书动起来。这样编写的手工模拟实训和会计信息化实训双操作的实训综合教材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技能操作训练过程更加易懂、学生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做到根治高职会计信息化专业学生“会计实训恐惧症”。这样的立体化教材为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基于教育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提供施展空间,有利于实训课程的整体建设。

4.加强课程文化建设,营造职业文化氛围

在第一次实训课中告知学生“双操作”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的总体目标、原则和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先选定好组长,由组长负责小组任务、岗位的分配;再分组员(注意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低的搭配),以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带动学习积极性低的学生。由于一个组为一个团队,那么组员之间的默契和团队协作尤为重要,一般经过3-4次实训课后要在个别组间进行组员的调整,以保证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时的积极性和最佳状态。同时调整组长,通过组内民主认可选定,以便更好发挥组长作用。

在实训课堂上,模拟会计岗位操作过程,要求学生佩戴工作牌、规范操作;按照企业财会部门的要求布置实训场景,张贴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图、工作标准及财务制度,营造真实的职业文化氛围;实行上课下课“打卡制”、请假审批制、不得擅自离岗,将课堂管理与企业行政管理相融合;在细节中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守时守岗、杜绝迟到、旷课、大声喧哗等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发生,使学生融入岗位、进入角色,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减少学生问题行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动起来,带着问题去学习,努力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把传递性课堂教学转变为探索性、训练性教学,推进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能激发会计实务实操兴趣、拓宽财务视野、掌握双操作会计信息化核算方法、提高会计岗位专业技能素质。让学生在实践技能中强化、验证会计理论,这样的实践课程教学设计遵循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规律,在渐进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在实训期间,教师应以项目为基本单位,比如开立新公司、建账、日常业务、办税等,确定好该次实训的项目任务、要求和考核标准,必须与岗位内容紧密切合。指导教师要多做示范、巡视过程中对学生的违规操作要及时制止、安抚学生的焦虑情绪、鼓励学生多做多问、杜绝学生带问题操作。同时,重视对实训过程的引导、监督、指导,把好课堂教学质量关,指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察看学生操作流程和业务处理情况。重视过程考核,避免学生滥竽充数。每次实训结束后,教师都要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及时纠正学生训中的错误;对学生的良好实训任务要及时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实训操作积极性,促进学生“做中思”。适时参照组中每个项目考核的自我评判结果,及时进行教学总结还可以了解当前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实训实际情况是否吻合,以便教师及时做出教学调整。重视双操作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的教法研究、实验,着力构建会计岗位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保证教学效果。

在实训课程改革的同时,可以举办与专业行业文化相结合的职业类活动,如举办企业文化节、会计行业文化大讲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专业技能竞赛、拓展训练、职业教育讲座等。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力量,组织开展具有职业性质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模拟公司的运作,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会计信息化实训课程改革需要教学工作与时俱进,紧密贴合岗位发展需求,优化教学模式,培养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高技能财务人员。

篇15:高职教学改革实践思考效果分析研究论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教育、经济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全面提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应用型人才逐渐受到重视。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摇篮,在教育教学上的不断改革是促使其不断发展的根本。但根据现阶段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的状态而言,仍存在部分因素对改革产生了明显影响,例如,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师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改革的配合等。本文以高职院校的教学为主线,研究了在改革思想推动下改革的意义与阻碍因素,并从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四个方面针对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有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在人才招聘以及人员储备上更倾向于实力而非一纸文凭。虽然在文凭上,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相对于本科毕业学生而言处于劣势,但在实践能力上具有一定优势。高职院校应认识到自身社会地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好深入性改革,加强工学结合及校企合作的深度,让教育围绕着实践能力开展各项办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化

虽然现阶段高职院校更倾向于实践教学、工学结合教学以及校企合作教学,但在实际应用上,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在积极性上并没有达到校方期待。在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校企合作,在教学改革上偏向于应用型人才,通过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素质,注重理论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三)有利于学生竞争力的提升

相对于本科学生而言,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更偏向于实践能力而非理论知识储备。教学改革也应认识到这一点,在客观要求下改变唯学历论的模式,跟随素质教育要求,使学生全面发展。改革需将理论实践与课堂学习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以及时间分配,让知识化为品格、精神、智慧与能力。

二、教学改革的阻碍因素

(一)惰性较为严重

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深入教师心中,多数教师在惰性的影响下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在短时间内变更,也不愿花费时间研究新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这些教师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已经处于熟练状态,在固定薪资水平下不愿花费额外时间;另一方面,教师对新教学方式以及改革方向存在不理解之处,教学方式故步自封,难以推进改革进展。惰性的存在首先与教师自身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程度有关,若仅将为学生上课作为一项任务而非事业上的积累,自然缺乏动力去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校方对教师课时的安排较满,教师缺乏时间与精力投入技能培训。

(二)教师能力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教师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下教学偏向于单向性、封闭性以及灌输性,组织教学活动较为单一。在素质教育以及人才需求理论的推动下,教学必须向着互动性、多项性、开放性以及启发性等方向发展,而教师在自身能力以及教学习惯上并没有适应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在实践程度上较弱。由于现阶段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探索能力及独立能力加以培养,日常教学中设计教学互动环节并模拟工作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能力上必须不断充实。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环境不及本科院校,环境影响下不必花费时间与精力去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未真正认识到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对教师这一职业要求的提升。

(三)学生配合性不足

由于文化程度、知识积累、自主能力的不同,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难度上相对较大,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可能无法让学生提起兴趣专注于学习。在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学习动力不足两方面的影响下,教学改革难以顺利实施。学生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对象,若在日常学习中不重视理论积累、不积极参与顶岗实习和工学结合,便难以发挥高职院校的教学优势,改革逐渐沦为纸上谈兵。教学改革必须由院校、教师以及学生三方面相互配合,校方提供改革的资金、时间、技术以及人才;教师在不断优化自身教学理念及教学能力下,提供更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则应切实投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配合教师展开各项课堂教学活动。在配合性不足的情况下,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似乎变得浪费时间、毫无意义,改革终将草草结束。

(四)教学观念落后

由于现阶段我国在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上仍然偏向于传统性,重视理论知识的单纯性记忆,而非实际应用。这种教育观念往往易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眼高手低,在期望的工资待遇下无法完成与之匹配的工作内容。在这类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学生难以了解自身在毕业后将面临的求职压力以及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在上学期间缺乏动力,空有一身理论知识却不知如何应用。同时在教学手段方面,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以及高职院校教学环境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程度不足,未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小组讨论式学习、情境教学等多种模式,造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下滑。当教师与学生都将教学与学习的课堂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时,教师缺乏提升教学能力的动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质量自然无法提升。

三、教学改革优化策略

(一)改变教学理念

只有在教学理念上加以不断改革,才可让教学得到真正进展。教师在理念上应改变已经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再将高职教育作为纯理论的灌输,应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对其主观能动性的推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思考。教学观念是教师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大脑之中形成的固定形态,虽然改变难度较大,但只要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手段、参与先进教学研讨会、注重教学策略的创新,陈旧的理念必然会瓦解,随之而来的是新时期社会要求下更具适应性的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及知识观。

(二)深入研究新教学策略

随着网络在生活中方方面面应用的不断深入,信息化社会中我们更应利用科学技术在教学手段、教学媒介、教学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现如今多媒体教学基本普及,教师应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互动性、开放性以及直观性的优势,在教学信息的传递上更注重效度以及密度。换言之,教师不应仅限于现有硬件设施的教学,还应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例如,采用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电子书包、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更偏向于技术型,教学需注重时效性、操作性、演练性、模拟性以及实战性。只有教师在此方面不断深入研究,才可让实训教学更好地完成,让学生在技术性上掌握得更为扎实。

(三)重视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模式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办学、合作用工模式。学校会与适合的企业签订协议,为学生安排顶岗实习机会,企业负责为学生提供工作岗位,并给予学生培训。校企合作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还能够加强其实践能力,让人才的培养逐渐向良性运行机制动态转化。另外,由于在校任职教师多为专职教师,在企业工作的经验较少,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校方可聘请企业领导者、管理者来学校做汇报演讲,让学生了解真正深入社会后自己的专业能够运用于哪方面工作,自己在下一阶段努力的目标。校企合作只有深入才可服务于社会,让人才真正得到锻炼的机会。在经济条件允许下,校方可在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建设教学实践训练基地,通过基地的建设将企业管理者吸引至学校,实际指导学生,并通过基地建设技能培训及人才培养部门,让学生真正掌握未来专业发展方向以及实际工作所需的技术。

(四)建设激励机制

在一成不变的薪酬水平下,教师在教学上的自主性改革动力不足,存在惰性,不愿抽出私人时间去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在教学改革期间,学校可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薪酬水平以及情感需求两方面的激励促使教师不断深入研究自身的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手段,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在激励之下,也可将教师的评价机制完善化,在教师的评价体系中加入教师教學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具体性评价;还可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评价之中,了解教师日常授课是否运用了多媒体设备,是否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是否运用了情境教学、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先进教学手段与教学理念。将学生参与至教师的评价中可督促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为教学整体改革提供助力。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的不断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当今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最为显著,高职院校必须利用自身办学优势,在人才培养上强调技术性、实践性,发挥核心竞争力,通过人才培养的转变将传统教学模式逐渐摒弃,让教师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等多方面不断适应网络化及信息化所带来的便捷性,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切不可一蹴而就。改革需从教师教学理念、校方管理模式、校企合作深度等多方面展开并具有切实可行性,切勿让改革成为一纸空谈。

篇16:高职教学改革实践思考效果分析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与水利工程专业的不断技术更新,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职业需求[1]。因此,高职水利工程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显得迫在眉睫。

一、培养专业素质与技能,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

高等职业学院应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确保每一位专业学习者都能充分胜任其工作岗位,水利工程专业自然也不例外,因此需要根据该专业的行业特征,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校内具体可实施为:积极改革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确保水利工程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并且对于水利工程中的施工、管理、小型水利工程建筑物设计等工作有明确的`认知和基础的实操能力,培养出能够满足水利工程基层单位和建设生产一线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专业人才。校外具体可实施为:每学期抽出1-3周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水利企业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工作当中,让学生具备造价员、安全员、施工员等多岗位能力。

1.1培养专业基本素质

专业基本素质的培养贯穿在高职三年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专业课中进行基本素质的教育,也可利用企业实训的机会,利用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同时,对学生的道德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等专业素质进行针对性的提高。

1.2培养专业基本技能

利用校内外多方面的实训资源与“工学交替”的循环培养模式,将学校学习与企业实习、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进行多循环教学,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结合水利工程专业的特征,让学生能够掌握工程绘图、材料检测、土木分析等基本专业技能,使得学生初具水利工程的基本专业技能。

1.3培养专业核心能力

水利工程设计、施工以及项目管理,都是水利工程专业的核心能力,通过项目化教学、现场教学等培养模式,并且结合水利企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掌握该专业的核心能力,达到行业企业中的施工员、安全员、造价员等人才标准。

1.4提升与拓展专业能力

学生对学习专业所要从事的职业去规划,不难发现,水利行业对具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建设、防洪工程治理等工作能力的人才都有着急切的需求。因此,为了提升与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学校可设立水工检测和实训、灌溉排水工程技术以及堤防安全管理方面的专业提升课程。充考虑高职学生今后的就职方向,并且紧抓当下水利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而可从水土保持、水生态保护等方向进行专业能力课程拓展。通过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岗位当中熟悉实际的工作环境与不同的能力需求,从而对自身所需要提升的专业能力有所了解,更加有针对性地投入到后续的学习当中,并且在实训工作之后,学生的社会历练、专业熟练度都会有所提高,也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结合当下水利行业的发展与改革形势,为了培养满足现代水利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则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并充分结合水利工程专业的能力要求,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创新改革[2]。通过对该专业所需要掌握的技能点和相关知识面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将整个水利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对其以工作岗位进行划分,可分为水利工程施工、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以及工程项目管理,再通过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核心能力、能力要素、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并配以可行的实践途径。

二、高职水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设措施

为了让高职水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的结果更加高效,针对行业的发展形势,学校应该完善相关的建设措施:

1.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为了更好地培养具备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校方应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抓緊校方与企业的通力合作,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让教师的专业能力达到生产一线水平。学校每年应选定一定数量的教师定期到相关企业中去进行实践,使得水利工程专业中的骨干级教师达到“双师”专业水准。此外,校方还可选派教师对高职教学理论、教育理念等领域进行培训,不断更新现代的教学理念,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

2.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

学校与相关行业的企业应组建专业的建设委员会,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将两者之间的优势、资源、经验充分结合,实现双赢的局面[3]。借助水利工程企业平台的优势,进行市场调查,经由建设委员会的研究,并结合水利工程岗位技能要求与用人需求,对人才培养制定针对性的目标。通过与水利企业的深度融合,学校与企业在合作模式、课程体系、教师分配、设备使用、培训费用、实习岗位等多方面制定出可行的实施方案,通过校方与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过程,完善了水利工程专用的人才培养机制。

3.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对人才培养的考核与评价应由行业、企业、学校以及社会共同参与其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态度、就业能力和企业满意度都可作为对专业人才的评价标准,通过对学生实践学习成果评估体系的不断完善,且构建起以毕业生为主的就业跟踪调查制度与信息反馈网络,通过信息的更新与企业的走访调查,对工作后学生的就职能力以及多方面综合素质进行深入了解,并充分听取学生在工作之后对学校教学提出的宝贵改革意见与建议,从而更好地完善高职水利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水利行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上,应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革。笔者通过分析对水利工程专业的素质与技能培养方法,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并完善相关的建设措施,希望为我国水利行业输送更多专业技能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向前发展。

篇17:高职教学改革实践思考效果分析研究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也催生了新的社会模式。人们已经渐渐意识到信息技术将与我们今后的生活息息相关,社会的信息化是必然的。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开展有关认识、把握、分析、应用信息技术规律的工作。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也必须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转变教师观念及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英语教学方面

传统高职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安排比较侧重于英语知识的积累,大部分教学是关于单词量和语法句型的积累,而忽略了高职英语的实际应用,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孤立于英语环境,把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学习,并没有让学生意识到英语学习实质上是一门语言的学习。学生学到的英语无法用于交流,则不利于建立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综合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二)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高职学生的语言模式基本上已经固化成汉语的思维模式,在学习英语时往往会采用汉语思维去理解英语知识,出现了汉语化英语。同时高职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比较敏感,害怕出错,害怕同学笑话,教师批评。因此,高职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很少开口说,一旦不得不开口时会表现得十分紧张,出现英语语言障碍,对英语口语无法操控,同时还要努力考虑单词、语法的正确与否。这些都直接导致了高职英语脱离了实际应用。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一)转变高职教师教学的传统观念。

在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位置,以灌输式为主要教学模式。新的教学体系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张自主性、个性化教学。所以,首先必须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师先进行培训,使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然后教师才能在实际教学中落实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也应该本着新的教学理念进行精心组织安排,将重点由语言知识传授向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转变,将高职学生的学习策略与提高学生语言环境适应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将现代信息技術完美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日常交际用语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英语的实际应用,可以观看英文版的电影等,还可以运用计算机制作英语课件来丰富高职英语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是配图片讲解单词,可以让单词直接与实物相关联,少去中间汉语词义的环节,记忆更简单些。

(二)转变高职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信息化条件下的学习手段种类繁多,尤其是移动设备的迅猛发展生成新的学习手段。这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开发新的英语学习渠道。比如,可以收集比较正规的微信英语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关注,每天就可以学习英语。手机下载英语学习软件,可以学习正规的日常用语,还有比较好的英语小游戏。可以进入正规的英语学习社交网站,与外国人进行英语交流,这些新型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但是,前提是必须先树立学生运用现代技术学习英语的思想观念。

(三)建立与新教学体系相配套的教学管理机制

新的教学体系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背景,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对教学目标的分析,还要考虑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创设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把情景创设作为教学设计内容的一部分。信息化环境下,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生动且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发挥想象力自主学习,能够很好地理解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运用信息技术建立语言学习中心,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系统,利用多媒体设备自主学习英语。该系统提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使英语学习变得愉快,使语言学习更接近真实的环境,使学习者成为语言教学的主体,使英语教学转向自主型管理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领域出现了全球化趋势。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很多领域都会有所应用。高职英语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我国教育的发展,关系着我国人才的培养。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职教育也开展了又一轮的改革,这一次的改革主要是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中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我们还应该意识到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是艰巨的、复杂的、长期的任务。不仅需要从事高职教育工作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篇18: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实践和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一直以来,所谓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题目的训练,只重视计算的结果,而不重视计算过程,学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甚至连老师也不喜欢上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看见计算教学的身影。

新课程实施以来,计算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在计算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课堂上遍地都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40分钟的课堂教学经常都是你说我说,显然我们发现学生们的思维虽然活跃起来了,场面也显得热热闹闹,但是学生讨论交流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课堂上缺乏必要的练习,之后,我们却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有不少学生对算理并不理解,结果计算错误率偏高了,不少学生的计算速度也大大降低。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小学阶段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而且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单看各册的教材目录就可以明了;并且在教学评价中,计算的比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一张数学试卷,从简单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40分,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对此我们提出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实践与研究”这个课题,我们想通过此课题的实践研究,克服计算教学的一些弊端,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能明显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做计算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也明确指出:“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师的“教”和学生“学”共同的活动过程,教学效果的好坏,要看学生是否愿意学。学生不主动地去学,单凭老师硬灌是不行的。所以“教学”必须把教师的认真讲解与学生的积极投入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所以,任何教育只有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取得最大的效益,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根据我国《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其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异常重要的,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越来越感觉到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下降,许多学校就这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如:提高学生兴趣的情境教学法;呵护学生的心理分层次作业布置;让学生充满自信的竞赛激励法等等。

纵观世界各国,在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上,大都有较高要求,如英国虽然不赞成烦琐笔算,但十分重视心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日本在新修订的课程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增加数学教学时间进行“计算的反复训练”。

本课题将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计算教学的经验与理论,在国内外已有的调查,研究,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当前我校学生计算能力的实际,进一步开展讨论,力求构建符合我校教育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

1、总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和笔算能力,实现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慢慢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2、学生目标

①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努力目标,自觉的学习,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②学生学会自主分配时间,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整体计算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教师目标

①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教师要善于发现,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

②努力寻求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学校特色。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采用这样的模式:基本训练(铺垫练习)--例题教学(总结法则)--反复操练(形成技能)。在这种 “纯粹的计算” 课堂上,教学目标总是定位于牢记计算法则,形成计算技能,于是计算教学的课堂成了单调、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为深化教学改革,把切实有效的计算教学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我们将研究内容分为4大块:

1、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没有熟练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得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就草草了事。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着手,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方法。我们将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学生练习、学校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2、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提高计算能力的研究。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支配,许多教师奉行“熟能生巧”原则,实施计算教学中的“题海战术”,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恶计算、害怕计算。认真阅读新课标,不难发现对计算的要求提到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目标更多地定位于计算本身存在的思维历程,定位于如何开展计算课教与学的活动,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计算,感悟计算的魅力,品尝计算的乐趣,提高计算的能力。因此,我们将研究在计算教学的课堂中展开,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让学生真正喜爱计算、理解计算。

3、实现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研究。

“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算法多样化的本质是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学习新知识,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而探寻解题的方法,已得到广大教师的极大关注和积极实践。我们将研究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算法多样化的本质,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追求算法的合理与灵活。

4、加强口算和估算教学的研究。

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

数学课程标准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方面明确指出: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在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在计算后进行估算,能判断计算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在学生的日常口算和笔算过程中,无论是计算前估算或者是计算后估算,都有一定的价值,

通过研究,提高小学数学教材实施的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初步形成一套有一定现代教育理论支撑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六、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前期探索阶段

加强理论学习,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初步探索,制定实施方案,开展课题论证及课题申报。主要围绕新课程理念和数学计算教学的理论,组织开展学习,丰富实验教师的知识贮备;培训课题研究教师,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流程。调查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为开展研究作好准备。

(2)研究阶段

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样本,制定具体可行的分阶段研究计划,有序开展活动,深入研究。课题组教师依据实施方案进行教学,开展测试评价、竞赛活动,探索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专题活动,研讨课堂教学模式,并收集过程性资料,在此基础上围绕课题研究进行阶段性经验总结,撰写专题论文。

(3)总结阶段

进行研究总结,成果展示阶段。各负责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总结,将实践探索从理论上加以升华,课题组负责人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整理研究资料,写出结题报告,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展示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实验,边反思,边完善。组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实施本课题确立的研究内容。

2、调查研究法。通过平时观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计算课堂中态度与思维方面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状况,分析原因,研究策略。

3、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围绕研究课题,结合研究实践,积极进行经验总结,及时将教学实践上升为经验理论,并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经验体系。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姓  名 职    责    分    工

郑运华 全面负责课题的研究与实施工作

周丹丹 对课题进行全面把握和指导

高欢 方案、课题撰写及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郑运华 收集资料和设计研究课

周丹丹 收集资料和设计研究课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组织机构的保证:我校有强有力的教科研组织机构,课题组郑运华老师为福和希望小学数学教研组组长,拥有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和教育教学理念,为课题的理论支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课题负责人周丹丹老师是福和希望小学数学名师,多次参与数学相关课题的研究,积极撰写教学教育论文,主动主持课题。

2、学习的保证:课题组成员年富力强,都通过新课程培训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培训活动,对现代教育思想及新课程教学理念都有全新的认识。参与成员都是大专、本科学历,在文化水平上有保证。学校多为实验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并采取走出去,带进来的做法,提高研究效果。

3、每天坚持5分钟地口算训练,一个学期后明显地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明显提高。每年组织一次口算、计算比赛,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案例、论文、研究报告

十、 主要参考文献:

①《小学数学学习心理与教学》胡光锑   晋泉新  光明日报出版社

②《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入门》    陶家荛     西门大学出版社

③《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  富秀美、陈启新  北京教育出版社

④《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朱秀芳    北京教育出版社

⑤《小学数学教育》李光树  (2001年第10期)中国教育学会出版社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论文

浅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模块化教学论文

水排水工程设计质量实践研究优秀论文

化工论文

电大机械毕业论文(设计)评审表范文

电工技术教改分析论文

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探讨的论文

化工专业论文

建筑系毕业论文

建筑毕业论文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设备设计教学改革研究分析的论文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设备设计教学改革研究分析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设备设计教学改革研究分析的论文(共18篇)】相关文章: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2022-04-30

采矿工程的技术价值及教学实践论文2022-12-12

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探析的论文2023-08-23

方法论教学环境工程论文2023-04-22

电工技术实验课程革新论文2022-11-14

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实践教学探究论文2023-10-25

建筑类毕业论文范文2023-05-12

工业工程教学论文2023-09-25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方式的探析论文2022-05-06

《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对策论文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