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究

时间:2022-07-23 05:39:5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究(精选18篇)由网友“每根头发都不易”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究

篇1: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究

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究

从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目标职业岗位所需技能的`分析着手,提出了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构.探讨了通过开展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认知表达、沟通协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职业综合能力,探索提高学生的电脑艺术设计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作 者:周小丽  作者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1231 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职业能力标准   实践教学体系   电脑艺术设计  

篇2: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教育论文

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教育中存在的几个关系的分析,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定位,探讨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实施过程中需要强化的几个关键环节。

[论文关键词]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

在职业教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出了各种职业能力观,赋予职业能力以丰富的内涵。国外一般把职业能力称为职业核心能力,指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沟通交流、责任心、进取心、适应能力、正直、诚信、团队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组织协调、创新、学习领悟能力等等。我国对职业能力论述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姜大源,他认为: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既要为人的生存又要为人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能力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构成,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这三种能力整合的状态。专业能力指职业活动中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方法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社会能力指从业者从事职业活动时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但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因此,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落脚点是职业教育,层次属高等教育,反映在人才培养上,就要既重视实践教学,也要重视理论教学,重点是实践。理论教学应注重“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更不是知识的体系,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在实践中“怎样做”以及“怎样做得更好”,使学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审视理解实践。而片面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理论学习的做法容易导致学生的机械实践,不能达到将知识自主拓展的现实需要。

2.职业能力与岗位能力的关系

职业教育是以岗位或岗位群的需求为依据设定教学目标及内容的,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即培养学生解决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它的目标定位是立足于岗位及岗位群,注重岗位技能的培养。现实社会中,由于职业本身的变化以及从业者自身的不确定性,所以职业存在不确定性,很多人在一生中要经历几次转岗,而且可能从事跨行业的岗位,况且学生就业存在很多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所以培养学生本专业以外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具备跨职业发展的能力,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所以,在立足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高职教育中人们往往更关注的是对以专业技能为主线的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当前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社会的战略目标,时代赋予了高职教育新的责任和使命,要重视对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4.共性培养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关系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一般由七种智能组成,每一个体的智能类型不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根据人的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采取适当的培养模式,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学校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上,受教育资源的影响,教学共性制约过重,课堂教学标准化、同一化,不能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素质以及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要成系统,这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训练出来的,因为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是无法传授的,只能靠训练,因而必须把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实践教学中。

职业能力的内涵很丰富,需要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有效载体进行训练,单靠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很难达到目的,还需要在课堂之外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训练机会,作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这样就需要构建以课堂实践教学为主,以课外实训为辅助手段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给学生提供反复训练的机会,才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1.以综合实训为核心构建课内实践教学体系

教育部[16]号文件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所以,课程教学计划内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其实施过程要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实验教学要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以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为主的带有职业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上课过程中的实验和课程设计,要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融通,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实训是对临近毕业的学生所安排的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它应该具备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技术、能力的整合、拓展、批判和应用,把大量零散的专业知识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二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准备,通过要求学生完成企业实际工作项目,给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以便使学生能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学生进入职业领域做好准备。实习包括学生到企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真实的企业环境,通过完成企业安排的工作任务,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方式,增加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由于技术难度和商业机密等原因,有些专业很难实现到企业去实习,即使学生到企业去实习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实习效果大多不尽人意。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三个实践教学环节当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在校内完成的带有企业化性质的综合实训。

理想的实训是在校内实现让学生在企业化的环境下按企业的管理方式完成企业的实际项目,采用“独立完成+团队协作+工程项目”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使学生完成由在校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实训环节至关重要,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

2.以项目实现为核心构建课外实践活动体系

学生素质能力表现形式多样,仅靠课堂内有限的教学活动难以实现。课外实践活动是对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它最大的好处就是灵活性,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需求。 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体育、文艺、社会实践、社团等活动,安排不当容易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使学生没有精力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影响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要协调发展,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举办两种类型的活动,一类是与专业相关、主要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活动,另一类是与人文素养相关、主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活动,而不只是文艺、体育类的娱乐活动。各类活动要统筹安排,以学年为周期,公布各项活动举办的目的、形式和时间安排等,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3.以专业单项技能考核为核心构建学生职业技能鉴定体系

目前,职业资格认证存在一些问题,各行业的职业资格认证比较多,有些认证考试内容陈旧,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得这类认证并不能代表学生的能力就强,也不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社会对这些认证并不认可;而有些证书含金量比较高,社会比较认可,但认证费用太高,不能普及,况且一种认证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多种能力,为此,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必要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项技能,制定专项技能考核标准,在校内开展专业单项技能的考核鉴定工作。它的特点是项目设置灵活多样,有针对性,可以实现对学生多种技能的考核评价,更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技能水平。

三、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应强化的几个关键环节

要使实践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建立理想的实施平台,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和措施。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已被国际职业教育界所认同。能力素质的培养不是靠说教,而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锻炼出来的,环境造就人,与企业合作实现工学结合,能把企业的资源及理念带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完成企业真实项目过程中提高能力,达到企业的要求。

2.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种基地同等重要,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受到的制约因素比较多,包括学校、学生、企业、政府等。通过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可以带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3.“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的观念和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真正突破口。如果老师的观念落后,实践能力比较弱,要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只能是空想。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一方面是引入企业一线技术能手承担实践课程,另一方面是加强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以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来武装教师的头脑,同时让教师经常到企业一线工作锻炼以提高能力。

4.教学模式的创新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地完成项目;采用启发式教学,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职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不仅仅依赖集中培训等上课方式,这样做才更符合认知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

5.把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融入到各种实训任务当中

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是需要学生在一定理念指导下经过亲身参与和体验而不断养成的,仅仅靠理论、知识的灌输达是不到目的。实训环节需要学生亲手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养成、提高职业素质。

篇3: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幼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幼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摘 要:本文结合我校幼师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际,探索建立以课程体系、测评体系和实践体系为基础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我校特色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幼师培养模式。

关键词:幼师生 职业能力 就业导向 课程设计

一、幼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幼师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突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范特色,我们学校创新了幼儿师范教育的“合格+特长+证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永州市培养了大量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等优点的幼儿园教师。

1、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弘扬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质量为先是教育教学永恒的主题、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弘扬个性是现代学生观和学生成才观的重要内容,全面发展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追求目标。我们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弘扬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幼师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幼师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修养相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提高学生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相统一,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坚持“学生成才,家长满意,政府放心,管理科学”的.管理理念

学生成才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家长满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民意基础,政府放心是学校办学的重大责任,技术先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手段,管理科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保证。我们坚持“学生成才,家长满意,政府放心,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要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手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条件与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幼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1、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载体,也是落实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传统的幼师专业的课程体系往往被分割为基础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和实践活动课等,这种分法会造成教学过程条块状现象,而职业能力培养也往往重视在某些技能课之中。我们认为,职业能力培养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但要重视专业技能课而且也要重视基础文化课,不但要重视专业理论课,更要重视实践环节,因此,要全面、系统地培养幼师生的职业能力必须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1)合理组合和优化课程

设计幼师专业课程既要考虑幼儿园的活动课程的需要,又要根据职业能力要求确立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同时,还要注重幼师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职业选择需要。因此,我们可以把原来的课程结构设计为“专项知识和技能、通用知识和技能、基本知识和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和选修课程”等模块,把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等各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要体现实用、够用和会用的原则,将原有繁杂的课程整合为几门课程,并确立为艺术与技能、社会与适应、科学与能力、心理与健康、语言与交往、教育与科研、生涯与潜能开发等课程,从而突出职业能力教育要求。

(2)课程内容与教师资格证书结合

幼师生就业的主要目标是在幼儿园从教,这就要求幼师生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

因此课程设计要把教师职业标准中的知识和技能融入相关课程之中,同时要形成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并将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技能等级考试内容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总体教学计划中,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证书标准有机结合,用证书考试推动职业技能的培养。

(3)增加实践模块的课时量和课程类型

学生的职业能力只能通过不断实践锻炼才能提高。如弹、唱、跳等基本技能基础差,不增加这些技能训练时间是很难学到技能的。在这方面可开展一些课外兴趣小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实践课程的类型上,可开展各类见习、实习活动,还可针对家庭、社区开展各种社会调查、学前教育社会咨询、临时寄托办、亲子活动等实践,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也是判断幼师专业建设是否符合职业教育宗旨和满足社会需要的重要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检验人才培养的效果,并可以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从而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幼师专业应根据这一理念在开展普通话、弹琴等操作技能的等级考试外来构建得到幼儿园和业内人士认可的幼师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3、建立以职场训练为主体的教育实习体系

教育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师范生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操作技能,而职场训练的主要目的则不仅在于帮助师范生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技能,而且在于帮助师范生全面把握职场中的教师职业。因此,幼师生的教育实习必须在开放的职场中得到实际训练。

(1)完善幼师生实习实训制度基地与建设

要积极开展与幼儿园的合作交流。近年来我校已与十多所幼儿园建成了合作关系稳定的幼师生实习基地。一方面,合作幼儿园可以为我校培养幼儿教师提供教育实践经验的指导,促进我校进行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中改进本专业的教学和管理,促进幼儿教育专业的发展。

(2)推行观察性实习实训

如开设学前健康教育、心理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教育期间,可每周安排一定时间的见习活动,让学生了解幼儿园,了解儿童的身心特点,深化认识能力的提高。职场训练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幼师生做好入职准备,所以在职场训练中,幼师生要对幼儿教育进行研究。学校应安排假期社会调查、教育咨询、办临时寄托班等活动,还可以提高幼教科研方法、撰写教学心得、邀请幼儿园资深教师来我校讲学并提供实习指导。

(3)安排幼师学生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进行角色扮演

为了将职业能力培训活动贯穿整个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进行角色扮演,以加强学生的师范技能训练;可组织学生深入幼儿教学课堂进行教育观摩和见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幼儿教学现状,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幼师生在毕业前进行实习,是一种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实习的成败和职业能力的达成度,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实习的管理与指导工作。

三、结束语

幼师专业是我校的重要专业,也是省级骨干示范专业,近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初步形成了“四段”渐进培养模式,即学习成型段、技能过级段、工学结合段、顶岗实习段。我们培养幼师生的职业能力,要实实在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高。要重视培养和造就一支有志于此的有能力、有热情、有方法并热爱幼儿教育、能深入幼儿园并与幼儿园保持联系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李玉《由“幼师生职业能力培养”讨论课引发的思考》.教育探索,第2期。

2、刘民欢《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幼师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月。

3、贺达《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学生职业能力调查报告》.网络财富,第12期。

4、张新军《幼师生职业能力比较研究》.早期教育(教师版),20第10期。

篇4:安全工程实践能力教学体系调研论文

安全工程实践能力教学体系调研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各高校在专业认证的背景下,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了3种导向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调研和分析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以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一、安全专业认证对实践教学的要求

虽然我国各行各业非常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但仍然有许多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在此背景下,安全工程教育需要与工业实际紧密联系,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科学的安全专业认证方法,以助力培养富有创新意识、能够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安全专业人才[1]。实践教学在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中有严格的要求:与企业合作进行实习、实训,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毕业设计(论文)需要反映工程实际问题,并且有企业专家进行指导、考核,要求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的学分数不少于总学分的1/5。安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规定如表1所示。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使安全工程专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

二、高校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分析

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具备很难被他人仿照的具有鲜明特点的专业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辅助学生发展未来美好的事业,是学生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事业发展的源动力[2]。由于安全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及覆盖范围较广的.特点,因此,虽然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安全工程专业,但在高校自身情况、办学理念、培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下,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对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存在差别。本研究重点分析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及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差异。

(一)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调研分析

由于各高校具有不同的特色及办学理念,因此,其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中国矿业大学由于在工矿领域的深入研究及突出发展,其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侧重于工矿领域;中国计量大学由于在质量监督检测方面存在优势,其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偏向于安全监督检测方向;北京理工大学则是将安全防护设计作为其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虽然各高校在安全工程专业方向上的侧重点不同,但都要求学生具备安全工程的基础知识、概念和理论,掌握现代安全科学的基本技术、方法,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实践能力调研分析

由于办学理念不同,各高校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大致可分为大安全导向型、行业导向型和专项导向型3种类型。1.大安全导向型大安全导向型高校如中南大学、重庆大学。这类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属于跨行业的大安全方向,在专业实践能力设计时兼顾了各行业的共通性需求。中南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的是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掌握与安全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技能,具备安全工程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全方位发展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而重庆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的是掌握与安全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安全领域工作的专业技术和职业素质、妥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才能,能够胜任安全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3]。大安全导向型高校培养的实践能力较为广泛,带有安全学科研究性质。2.行业导向型行业导向型高校如中国矿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以工矿领域安全工程为主,并在实践课程、科学试验和实习环节中体现矿业特色。”石家庄铁道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将安全工程和土木工程并列为两大主干科目,并在培养计划中提出:“将‘突出特色’作为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理念,要求安全工程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基础课程和其他工科专业一致,增加部分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以突出专业特色。”这类高校的行业针对性较强,以培养行业所需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毕业生为主。3.专项导向型专项导向型高校如北京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针对军工行业兵器科学与技术特点,选择了安全防护设计(如军工爆破安全防护)作为核心实践能力。中国计量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依托学校在质量监督检测方面的综合优势,选择了安全监督和质检为核心实践能力。这类高校的核心实践能力比较明显。虽然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存在差异,但都要求学生具备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安全生产监督与管理能力、安全风险分析与检测能力、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能力、安全工程软件使用能力等。

三、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问题分析

国内各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如通过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参观实习、参加竞赛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开展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项目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4]。但是,由于存在教师资源缺乏、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实践考核标准低等问题,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若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解决实践教学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如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的教授内容分工不明确,导致核心技能的培养方向混乱,专业知识点在教授时无法合理衔接;教师在教学时侧重安全管理方面的知识,弱化了安全技术方面的内容,导致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而出现重管理轻技术的现象;安全工程专业是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存在安全基础课和安全专业课抢占学分的状况,造成实践教学课时减少。因此,若要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就必须要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四、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进措施

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在课程内容构建方面,为确保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利用行业、企业的典型复杂工程案例,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学规律,对课程内容进行恰当的分解,将其贯穿于多门课程或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同时,设置多个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如毕业设计、防灭火与防爆技术课程设计、安全评价理论与实践、学科竞赛、综合性实验等。以安全评价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一门为期40天的专业实践课程,一般安排在第7学期上课。安全评价理论与实践课程在教学时将实际安全评价工程案例转化为报告选题,要求学生搜集该工程的主要工程技术参数和工程评价依据,生产技术装备的特点、参数、能力和安全操作规程,并绘制相应的图纸和图件。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分析该工程的主要安全风险及危险源辨识,得出安全评价结论,从而提出合理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措施。为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课程采用集中培训、课题实做、师生交流、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与答辩等形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进来,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安全评价相关知识。通过教师讲授安全评价方法、考查安全评价中介技术服务机构、安全评价案例现场操作等环节,逐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安全评价方案的设计、撰写和实施等工作。

五、结语

为培养具有一定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应不断优化改进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发展,构建不同导向的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采用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合作建设实践基地等措施,加强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具有核心实践能力的安全工程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任玉辉,王文才.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15).

[2]李维维,唐旭东,吕全忠.应用型工程院校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与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

[3]张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性与课程建设[J].科教导刊,(27).

[4]王海龙,何运祥,牟奇建.基于应用型核心技能培养模式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科学咨询,2016(36).

篇5:《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活动体系》学习心得

《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活动体系》学习心得

xxxx年7月7日下午,在xx实验初中的科技馆教室,我们聆听了xx第一幼儿园园长陈x老师的专题讲座《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活动体系》。她从自己多年的实践研究出发,娓娓道来,引发了我们对于幼儿园科学教学的思考。

陈老师指出了当前幼儿园科学活动存在的问题:活动形式――重集体轻个体;活动内容――重结果轻过程;活动设计――重动手轻动脑。我觉得这正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最容易疏忽的地方。虽然,我们教师已经在努力摆脱传统教育观念,屏弃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技能的培养,但常常还会无意识的以“知识点”作为教学的落脚点。

就拿我来说吧,平时一个科学活动下来,如果班上的孩子没有掌握多少知识或技能,我会多多少少有些失望。今天听了讲座,我受到了触动,一定要尽快转变观念,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幼儿的学习过程可比学习结果重要的多,要放手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探索、体会,获得成长。“尊重幼儿,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科学活动中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

讲座中,为了便于理解,阐明观点,陈老师举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教学实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大班的科学活动《线的连接》,设计这个活动的教师想通过活动让幼儿理解莫比乌斯圈的科学现象,结果却非常不理想。这个案例让我感受到:我们教师在设计、选择科学活动的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理解、分析、推理能力,不能光图新颖独特。要选择幼儿能理解的,能依托在其实际生活经验之上进行推理的内容。科学活动绝对不是没有依据的“胡想、瞎猜”。

另外,让我引起强烈共鸣的是陈老师说的关于“科学探究的提问”的那部分内容。因为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充满好奇的孩子的一次次提问,我在班上建立了“问号墙”,用于收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给予及时解答;陈老师建议可以把选择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设计成教学活动来探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讲座持续了一个下午,从“存在问题”到“研究历程”,再到“科学探究”“掌握要点”……我们理清了思路,学到了很多很多。

陈老师的话道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科学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田!”

篇6:语文教学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职业核心能力是从事一项职业的人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在职业发展中,其所发挥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技校的教育中比较重视实践教学,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学生核心职业能力较为薄弱的问题,而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职业发展出发,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这样也就使得学生能够在职业发展中更加顺畅。本文主要分析了技校语文教学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技校语文;职业核心能力;口语交流;书面沟通

当前,社会对技校学生的认可度相对较低,这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不准时下班或者是工作没有非常强的责任感,和他人的合作并不顺利等等,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技校的毕业生在职业素养上和核心职业能力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以在技校的教学当中,就应该将教学改革放在重要的位置,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核心能力当成是一项任务,语文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

1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通常又被人们叫做关键能力和软能力,它是职业能力当中十分关键的一个因素,它通常就指一个职业或者是一个行业工作需要的基本的具有普遍性和适用性并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能力,这是一种伴随着人一辈子的重要能力,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当中已经将职业核心能力分成了8个内容,主要有和人沟通、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以及与人合作和外语的应用等能力。从素质冰山理论的角度来说,个体的素质就像是水上漂浮着的冰山,水上的一小部分是知识和技能等等因素的表面特征,所以它不能划分出具体的优劣,水下的部分代表着一个人的动机、态度、责任感等等一些非常重要的品质,这些品质才是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其也成为了区分优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显然,后者在一个人的职场发展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技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当做是一个重点的内容,这也是帮助他们职业发展和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2技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当前技校的语文教学现状并不是十分乐观,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学并不承担着考证和升学测压力,所以很多学生和教师对语文教学一直都不是非常重视,一直都将其当做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学科,所以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很难被认真地对待。在技校的教学中一般采取的是2+1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前两年在学校学习,后一年在社会实习,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专业课学习的任务比较重,专业课的时间并不是非常充足,所以语文课作为一项非专业课程,普遍存在着课时被削减的问题。此外,技校的学生语文基础并不是十分牢固,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书面的表达能力等都不是很好,阅读能力也不强,自学能力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语文职业能力一直都得不到显著提升。技工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将语文当做是一项新兴的课程来看待,同时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更积极地去融入一些技能型的内容,将学生职业语言能力以及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当做教学的重点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面对职业变革,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更好地面对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具备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的能力。我们通常采用的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也就可以更好地顺应社会对技校毕业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以及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

篇7:语文教学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论文

3.1以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采取多种教学模式

对于很多技校的学生而言,必须经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才能掌握生活中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本领,这样一来也就形成了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发展学生的能力当做是最为重要的内容,按照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发展要求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视的是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段落的讲解和主体的归纳等内容,这些内容长期重复会让学生逐渐对语文教学产生倦怠感,所以我们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借助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模块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等等,这样就使得课堂的氛围更加生动活泼。

3.2以提高口语交流能力为核心,加强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

口语的交际和表达能力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同时它也是一个人综合能力和思想的全面反映,一个人如果具有良好的口语交流能力,就能在人际交流中得到更多优势,从而在职场上更容易取得成功。技校的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普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怯场、普通话不标准甚至是语言交流障碍等等,这也会对技校学生在职场的发展构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学生在职场上的沟通和交流,这也是教学中必须重视的内容。此外还要不断地完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一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一直应该处于重要的位置,借助对学生口语交流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其他的职业能力上也能得到改善。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创建一个开放性较强的环境氛围,营造出一个有利于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多表达、多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到学习的不同环节当中。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开展演讲、辩论和职场语言技巧的课程,学习的时候可以根据语文课文的具体内容,充分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一个教学的情境,比如说我们在学习演讲辞《我有一个梦想》之后,教师可以播放马丁?路德?金演讲的视频,之后让学生通过分组的形式分段地进行演讲比赛,每组的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其中,组内和不同组之间不能出现重复的现象。在学习《滔滔雄辩,妙语如珠》之后可以让学生观看近几年的辩论赛,同时可以就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展开二人辩论。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创设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情境,分角色扮演,将这些角色放到一个特定的情境当中,这样学生就可以对其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讨论。要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能仅仅依靠短期的学习,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还是需要不断的练习。

3.3规范书写、注重学生应用写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书面沟通能力

在一个人的职场生涯当中,口头的交流是十分关键的,而书面表达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人如果有非常强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其在职场的发展中具备更强的优势,技校的学生在应用文的写作方面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足,很多学生在走进工作岗位之后不能很好地完成自我鉴定、计划、总结报告等应用文正确的书写,这对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个人职业能力的发展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在技校的语文教材当中会有一些专门性的应用文写作训练,其主要的内容是日常事务性的应用文和职场中经常使用的应用文,还有一些和学生的专业联系比较紧密的应用文,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些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对其职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教师在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生活、专业和工作的相关情境,使用案例教学、驱动教学和模拟教学等诸多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按照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情境去写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此外,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应该每周给学生安排一篇随笔作业,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主要是持之以恒。在写作中,学生的书写存在很大问题。表现为书写随意、马虎、潦草、难以辨认、错字别字多等不规范现象。学生在填写求职信等相关表格时,很多字迹难以辨认,给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极大不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专门用2-4个学时进行规范书写训练,可举办优秀作业展,对书写规范、优秀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奖励,如表扬、加分、小礼品等,以精神激励为主。同时,规范学生书写训练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时时强调,毫不松懈。当然,语文课堂教学受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在宽度、深度和广度上的提升都有一定的限制。每一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是单一的,它们之间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提高的过程。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唤醒学生学习的意识,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开启学生学习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它不仅起到的是一个影响、积累、积淀、潜移默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把课堂所学自觉地迁移到课堂外,迁移到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大舞台中去,根据自身特点和职业发展需要,有意识、有目标、有重点地去提升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职场发展添加终身受用的筹码。这也是一个终身不断学习的过程。同时,技校语文只有更好地体现其实用性和职业性,与学生的职业活动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4结语

在技校的教育教学中,一直都非常重视专业课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所提升,但是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却存在着非常大的欠缺。语文教学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重视语文教学,在教学中要融入多种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学生日后在职业发展中具备社会要求的基本能力,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惠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会计专业为例[J].职业,(17).

[2]戚晶.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评价机制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6).

[3]彭波.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

篇8:中医学核心能力培养教学新体系探索论文

中医学核心能力培养教学新体系探索论文

摘要:中医传承能力、中医临床思辨能力和中医临床技能是中医学本科生培养教学的核心,也是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工作重心。文章通过分析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科专业培养的现状,以及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探索,以寻求提高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好方法,加快教学改革新体系的形成,让教学体系适应医疗改革的新要求与新挑战。

关键词:中医学本科;专业培养;专业核心能力;教学新体系

中医学本科专业开展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中医本科教育依然是向临床输送中医人才的主要渠道,其对稳定中医队伍、持续开展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起着重要的作用[1]。虽说中医专业的教育体系建立已相当成熟,但是围绕中医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以下简称教改)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月,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工作会议召开,这标志着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正式启动,实现了与国际医学教育培训模式的接轨。其中涉及中医学本科专业的培训模式为“5+3”,即5年在校本科专业教育后,进行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临床实践、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知识、医疗政策法规等。新医改将对中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然而中医界一直存在“中医青年人才培养成熟太慢,青年中医改行较多,在校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学生信心不足”等问题。如何提高应届毕业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更多卓越的中医师致力于祖国医学的发展,一直是我校教改工作探索与实践的重点。笔者拟通过分析近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本科教学环节的现状以及所做的改革,旨在寻求更好的教与学新思路,以期为中医本科专业教育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1中医学本科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教学本身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中教为学而存在,学又要靠教来引导,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长期以来一直强调“教”的改革,而忽略了学习层面的改革。即便教改开展了很多年,但是效果总是达不到理想期望值。所以,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会学习为核心的教改才是新的教学改革观[2]。中医学本科专业属于国家级特色专业,发展至今已有较完整的教学体系,但是依旧存在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医本科生普遍存在临床基础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不强、科研意识薄弱、创新能力差等问题[3]。扩招人数的增加引起教学资源的不足,生师比远远达不到教育部要求;而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机会的相对减少,又促成了近年来的考研热;教学形势的单一、学生疲于“题海战术”,真正的临床实践技能没有得到严格的训练和考核,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被带动,又导致学生的专业信心、医学信仰未能得到树立;培养模式上仿造西医院校,课程分配未能突出中医特色;而中医学又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思维和技能必须通过临床实践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但临床见、实习时间有限,学校学到的中医知识在初期临床中很少有用武之地,短暂的临床实践反而被熟悉电脑操作系统、办理出入院、书写病程等医疗文书占据大量时间。所以,现有的教学体系未能与现代医学相适应发展。中医学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4],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真正理解中医[5]。但上世纪初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使传统文化日渐衰微,学生从小就接受现代文化教育,传统文化的教育只不过是几篇古文而已。所以,以上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中医本科毕业生出现了中医学术思想传承能力不足、临床思辨能力不强、中医思维功底欠缺和临床操作技能不扎实等问题。

2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教学改革不单是制度上的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也同样重要。中、西医学虽理论体系不相同,但不能对立看待,应该相互借力,不避中西医之嫌。例如:随着医学的进步,儿科学上的重要内容已由祖国医学的四大证“痧、痘、惊、疳”逐渐变化为现代儿科的四大重点防治疾病“腹泻病、小儿肺炎、贫血、佝偻病”。是故中医专业的教改应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中西并重,发扬优势,突出(中医)特色(改革图示见图1)。2.1创建培养传承能力的实践教学新体系2.1.1以历代名医大家为引领,培养学生中医学术思想传承能力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这些抽象的思维模式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体体现于中医经典著作之中[6]。经典著作是中医学术思想的重中之重。第一课堂改革中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四大“经典”课程并丰富《中医各家学说》内容,专题阐明经典著作成书背景,作者简介,学术渊源与成就,以及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联系,帮助学生不断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医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传承历代名医大家的学术思想。开展丰富多彩第二课堂活动,创建“岐黄学堂”学生学术社团,开展晨读四大经典、观看中医经典视频和养生保健运动等社团活动方式,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传承中医的兴趣,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中医学素养。2.1.2以省、市级名中医为典范,培养学生中医临床经验传承能力坚持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创新师承教育新模式,开展夜间和周末跟师见习,学生利用夜间与周末到病房和门诊,跟随高年资临床医师见习;创立“名医堂”门诊,让学生在临床跟随省、市级名中医坐诊;创立“名师堂讲坛”,让学生接受名师专家的现场指导和提供面对面交流机会。通过上述方式,不仅发扬了中医传统“跟师学徒”的特有教学模式,还培养了学生对现代名中医临床经验的传承能力。2.1.3以中医古籍图书数据库为载体,创建中医学术传承信息化平台依托国家教育部课题“巴蜀特色中医药古籍抢救、数据挖掘及利用模式研究与实践”和四川省教育厅课题“巴蜀中医药学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与研究”等课题支撑,逐步建立了中医典籍图书数据库和名医数据库等,以移动式图书馆的创新形式,利用网络平台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传承中医文化和名家思想提供便利途径,帮助学生融通文、史、哲、医,构建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自身知识结构。2.2创建培养思辨能力的实践教学新体系2.2.1以“经典”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辨能力学校温病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三门临床经典课程均为四川省精品课程。学校从开始“经典”思辨的全面改革创新,依托20四川省教学改革项目“在《金匮要略》教学中提高学生辨证思维的改革方案”等系列课题研究,明确了“经典”课程为临床提高课的定位,在教学中追本溯源,帮助学生在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医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内涵实质基础下,训练临床思辨能力。中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除“经典”课程外,增设实验课程中医经典著作与临床1.5学分,探索“经典”理论与临床的“本源”关系,培养学生基于“经典”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图1实践教学创新体系2.2.2以“中医思维原理”为核心,建立中医思维训练实验教学新体系依托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中医思维训练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创立了以“中医思维原理”为核心的中医思维训练实验教学新体系。通过中医思维原理互动式讲解,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中医基础各类课程的知识,有机地串联、疏理和整合,将孤立的课程知识融为一体,成为一套完整的诊疗思维程序和模式,并能自觉合理地运用这套思维模式来指导具体的临床实践活动。2.2.3以《中医学与辨证法》为平台,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与交流《中医学与辨证法》是学生自创的学校内部刊物,由学校高年资的教授、副教授统一审稿、编辑,从源头上保证了学术交流的质量与品质。其专门收载中医学及中医相关专业学生中医辩证思维方面的文章,为学生思想交流提供平台,帮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提升辩证能力。2.3创建培养临床技能的实践教学新体系2.3.1创新实验课程体系,优化技能培训方案中医临床教育的课程设计应该使基础理论、专业理论、技能教育相辅相成,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理论密切结合实践【7】。首先创新了课程设置,增设“中医四诊技能训练”1.5学分和“中医内科能力训练”2学分,编写出版专著《中医基本功手册》和《中医望诊彩色图谱》。其次,坚持培养中医学生具有运用西医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临床诊治的主张,在教学计划中设置“诊断学实验”1学分、“临床基本技能训练”2学分、“内科病案讨论与临床诊治思维训练”1学分和“外科常用技术实验”1学分,强调中医重思维,西医强技能的“中医融合”教学模式。2.3.2强化实验课程平台,更新实验教学理念依据我校中医学科优势,结合实验教学特点,培养熟练掌握中医诊疗技能、正确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维、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中医临床人才为目标,建立了“中医学基础”、“中医学临床”和“针灸推拿”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泛引入先进医学模拟教学,建立了模拟医院,成为“四川省中医临床技能示范基地”,使临床技能实验设备的内涵和实验水平发生了根本变化。要求任课老师更新实验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到学生“开放性实验项目”中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第2课堂,还提高了学生基本的诊疗技能。2.3.3开展“国医之星”系列竞赛,搭建学生技能展示平台“国医之星”系列竞赛是学校的大型学术类竞赛,旨在加强医学生理论联系临床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和技能展示平台。其内容涉及中医经典、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西医诊断、学术交流、科研创新等方面,活动涵盖了中医药学术,中医药科技,西医基础知识3个板块,分为8个单项,增强了学术竞赛活动的系统性和品牌性,在竞赛中提升了学生的临床技能与思维方式。2.3.4创立暑期临床见习,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根据中医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前3学年暑期开展见习活动,通过临床应用,巩固既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依托20和20学校教改课题“高等中医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研究与实践”和“‘三点一线、两位一体’,中医特色型见习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建设完善了临床见习基地,构建了中医特色型见习体系,并编制了《暑期临床见习大纲》。2.4创新临床考核模式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医学生的临床实习阶段在整个医学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医学教育的质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8]。依托20四川省教改项目“‘一载体、两优化、三强化’的岗前培训模式再改革研究与实践”,并以年四川省教改项目“中医院校临床教学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的建设与实践”和年重点项目“中医本科临床技能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等课题研究为支撑,创建了实习技能监控体系,内容包括:严把入口关-创建了中医特色毕业实习岗前培训新体系和实习准入考试机制;严控过程关-创建了中医临床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和动态技能评估体系;严守出口关-创建了模拟中医执业医师考核的毕业技能多站考核和综合理论考试体系。此外,中医本科毕业技能多站考核和综合理论考试体系充分发挥了“以考代训”的作用,让学生熟悉并提前预演了执业医师考试,帮助明确了规范化培训阶段的学习目标;也让教师充分掌握了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和规范教改计划。我校还坚持学生评教、校领导听课、专项评估、教学检查等监督体系,充分保障了教学质量的过程与目标管理的协调发展。

3改革的结果与结论

3.1~级实习准入考试成绩分析见图2。图2显示,在我校教改过程中,中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在实习前绝大部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符合学校的实习生标准,并有逐年提高的趋势。3.22006~2009级毕业技能多站考核和综合理论考试成绩分析见图3。图3显示,2006级~2009级中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在毕业考核中(第1站辨证论治30分,第2站基本技能40分,第3站病史采集、临床答辩与临床判读30分,综合理论考试100分),在辨证论治、病史采集和基本技能方面达标率较满意,在临床答辩与判读、综合理论方面较薄弱。3.32006~2010级各学年中医类别课程平均学分绩点比较见表1。表1显示,2006~2010级中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各学年的中医类别课程的学习成绩大一、大二处于一般水平,大四处于中等水平,大三处于较好水平,可能与课程设置协调性有关,可做更深层次统计学研究与分析。3.42010~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平均分、过关率比较见表2。表2显示,2010~20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中,我校考生在平均分、过关率方面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学校教学体系的改革工作有效,教学质量处于全国中医院校领先水平。3.5结论中医学本科学生在毕业时理论知识水平基本符合国家执业医师要求,在临床实践技能及综合知识应用方面存在薄弱,后期教学改革工作应围绕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强化综合理论知识应用等方面进行。初步建成的教学新体系提高了我校考生的执业医师通过率,说明教学改革工作有效,应坚持并深化改革以求再提高。

4改革的不足与展望

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未能充分利用现代科研思路的理论来指导进行教改研究。教改研究过程中对照组的设立、教改的实行、数据的统计及后期数据的处理分析还可更加严密、科学。成果的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的提高可进一步增强教改的说服力,建立更为广大的影响,为中医教育改革提供更多参考资料。随着中医药院校自身的不断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加、实习基地的扩建、管理范围的加大、教学工作量的增大等变化,高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将进一步凸显。新医改势必会对医学毕业生要求更高,教学体系的改革将成为高校工作重心中的重点。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提高教学环节的效率,弥补人均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唯有将教育改革政策落到实处,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下一阶段将继续实践教学新体系,解决培养课程体系的欠完善、培养手段少、教学计划和内容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以及中医特色优势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发挥综合型大学的优势,加强人文、社会、基础、自然、科学的教学方式;协调一切可用资源,全面衔接住院医师培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严格过程管理;强化中医专业思想,坚持目标培养;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深化经典著作学习;创新阶段考核制度,重视临床实践技能;解决源头问题,从根源上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

篇9:浅析以师范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师美术教育研究的论文

浅析以师范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师美术教育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师范职业能力;教师职业技能;教育实践;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高师美术教育是美术专业的师范职业教育,以师范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定位和特色体现,也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功能与职责所在。在注重提高学术性的同时,应突出师范性,充分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研究,探究、更新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实现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化奠定基础。

高师美术教育作为师范教育其师范职业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任务是培养一专多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未来教师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等有了全新定位,其中体现教师素质核心的师范职业素质极其重要。师范职业素质蕴涵以教师职业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教学技能、教学素质等,其能力提升是教师职业素质形成的根本手段与价值观体现,是搞好教师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高师美术院校的教育教学应定位在师范教育为主的师范特色上,凸显其美术教育功能;能力的培养重点应放在教师技能和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上;应以师范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努力探究高师美术教育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为实现美术师范教育专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一、以师范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定位和特色体现

高师美术教育是依托美术学科教育学理论的美术专业教育,从属于美术专业教育的师范职业性教育,在教育性质上更加具备美术专业性与学科教育性,具有区别于其他教育学科的根本属性,具体体现在师范职业教育和美术学科专业教育的双重特性上。其培养目标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具备较高艺术素养和审美素质的教育人才而非艺术家,这个定位是师范教育意义下的高师美术教育特色的体现。

从教育实践过程看,高师美术教育是师范职业性专业教育,这种专业特性是由受教育者未来的教育实践所决定的。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方针,以师范教育为目的,突出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功能体现和职责所在。高师美术教育针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实践,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估等方面形成了适应性、教育性、专业性相统一的教学格局:适应性规定了高师美术教育必须以基础教育为对象进行研究和教学,否则怎样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无从谈起;教育性确立了高师美术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专业性则是高师美术教育特有的面向基础教育素质培养需要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以师范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充分体现师范教育为主的教育实践,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是专业美术教育向教育性专业美术教育的改变和美术学科教育性功能的全面凸显。

二、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是高师美术师范生掌握教育技术的根本手段

师范教育是专门培养学校教师的专业教育,其社会功能、素质要求、职业劳动特点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演变和发展。进人现代社会以来,随着教育的普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教师工作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科学的职业,并逐步形成专业化的特征。为了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高师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问题,原国家教委曾经先后颁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及《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稿)。其中规定将教学表达能力(普通话和三笔字)、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列为高师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必修课程。但是,我国的师范教育特别是师范美术教育,由于受过去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和管理体制的影响,加上缺乏与之配套的管理措施和目标体系,在贯彻这些要求时,教师职业技能教学计划无法完全实施,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未步人正轨,严重影响了学生师范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高师美术教育格局要应对社会发展需求,努力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不断更新学生师范职业技能培养。在有限的三四年学习时间里,高师美术教育的学生不但要与综合性大学的学生一样学习丰厚的专业知识,提高人文素质,更要具有综合性大学不要求学生掌握的从师任教之职业技能。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术性的同时,应突出师范性,充分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研究,依据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通过练习完成并掌握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需的、比较稳定而系统的教师教育技术。随着竞争的加剧,学生就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而学生的就业率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师美术教育只有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加大力度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才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和范围,才能有力地促进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实现美术师范教育专业化发展目标。

三、高师美术教育学生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一)开展“教育性教学”,构建高师美术教育师范职业训练课程体系

高师美术教育是师范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适应基础美术教育的高级人才,需要学生在教育技术方面有所把握,首先是师范教育方面的培养,然后是美术知识、技能的培养。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理解是以教师为取向的美术教育,是建构在美术专业教育下的师范职业教育,要把美术与教育真正结合起来,让学科教育功能伴随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标是构成课程任务的核心,高师美术教育课程应穷出师范特色,强化师范性课程中的职业技能训练心理学、教育学、美术教育学是体现高师美术教育师范性的课程,其课程培养目标就是教育学生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学生不仅要学习教育理论知识,还应进行教师素质与技能的历练。因此,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科教育功能,挖掘心理学、教育学、美术教育学这三门课程中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因素,制定完备的、可操作的训练方案,突出每一门课的训练重点。心理学课重在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锻炼学生的勇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坦然登上讲台。教育学课程以基本教学技能训练为核心,以课堂教学环节训练为重点,让学生依据教学规律,掌握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结果反馈的能力。美术教学法则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训练,结合中小学美术教学实际,通过说课、微格教学、模拟试教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教材分析能力、完整进行一堂美术课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能力,为学生的教育实习奠定基础。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增设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大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能否系统掌握cai课件制作技术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关系着学生能否适应未来的教学工作。教学计划设置上应以必修课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并进行严格考核,实施合格证书制度,以教师职业技能必备的硬件指标来要求学生。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不仅要渗透于各科教育课程,同时还应结合专业美术学科教学应在每一门专业课中都渗透美术教法的内容,以使学生在掌握该门学科技能、理论的同时了解该门学科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画”,还要教会学生“教画”,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学生向教师角色逐步转化。以“教育性”教学观念来开展高师美术教学工作,才有助于学生师范职业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多渠道开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途径,全方位培养学生师范职业素质

树立大教师职业技能观,构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大教师职业技能包括作为显性技能的教师口语、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学科专业素质、现代教育技术,还包括作为隐性技能的教师心理素质、教学基本技能、教学研究能力和专业学科教学技能。为了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师范职业素质,我校在师范生中实施了“四个一”工程(一份标准文档教案、一个电子课件制作、一段5分钟说课录像、一个体现自身素质的才艺展示),并设立了素质专项学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确保一定的锻炼时间和机会,以充分重视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和研究,突出师范性,达到促进师范教育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之目的。

构建多元化教育内容与开放式教育实践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师范职业素质要求统筹安排教学计划,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教学环境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和素质。教学内容多元化包括: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就业竟聘常识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操作技能教育、教育实习指导教育。在具体的组织形式上采用开放式教育实践模式,以优秀教师报告会、就业竞聘讲座、案例教学、微格教学、教学实习等方式进行。另外,开发、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聘请中小学美术教育界特别是本校毕业生中的优秀教师、教研员为客座教师,与地方美术教研机构建立信息沟通渠道。教师可根据地方教研活动计划随时调整教学计划,适当参与一些教学教研讲座、现场教学观摩、少儿美术作品展览等;鼓励、推荐师范生业余参与社会美术教育实践活动。

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重视美术教育实习环节教师教育具有典型的应用性与实践指向性,强化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成长与职业能力培养,不仅要强调教育理论的指导,更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高师美术教育重专业学科教学轻师范教育,而师范教育又重教育理论轻教育实践。临毕业才开展教育实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基础教育的新形势。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高师美术教育可从一年级就开始教育见习,教育见习与实习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形式。学校要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投人,把教育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放在一起建设。大力加强美术教育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从根本上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注重高师美术教育与基拙教育双边“对话’,活动,实施‘。双实”、“双比”、“双进”工程一是成立实践教学中心,把实践课教学与教育实习结合起来,让高师美术教育实践与基础教育实际切实融合;二是开展美术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和学生教学技能比武的“双比”活动,比出成绩、比出差距,对“双比”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修正和补训。三是进行“中小学名师进大学讲堂,大学教师进中小学课堂”为主要内容的“双进”活动,实施名师互聘、科研互动、资源互通。“双实”、“双比”、“双进”工程的实施,能使高师美术教育师生在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双边“对话”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他们的从教能力。

开展各种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为增强高师美术教育师生的师范职业技能训练意识,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训练,切实提高美术教师职业技能水平,高师美术院校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如说课、美术字书写、美术课件制作、教学挂图绘制、美术专业技法分解示范表演等竞赛活动,以强化学生的师范职业能力培养。

教师教学能力是师范职业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的集中体现,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体现教师地位和作用的核心因素。高师美术教育在实践中,只有在教学理念上正确把握高师美术教育师范职业性定位,强化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以师范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教学实践过程锤炼,才能使学生将个人智力和教学所需知识、技能转化成一种教师职业素质,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的、社会满意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

篇10: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教育论文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职业能力课程体系;考核模式

论文摘要:高职语文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单一的课程内容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本文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出发,探析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提出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公共必修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和考核模式,以解决学生职业能力不足的问题。

当前,高职语文教学仍处在摸索和创新阶段,而高职语文作为一门融工具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文化基础课.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但就目前来看,受到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高职语文教学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高职语文教学特色的形成。针对这些问题,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推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实践表明,建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职业能力考核为目标的高职语文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对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需求。

一、高职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高职语文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单一的课程内容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语文教学固有的弊端也日渐明显。

1.对高职语文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院校只认识到高职语文是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大多数专业只开设《大学语文》,甚至不开设;有的专业不开设《大学语文》,或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没有认识到高职语文也可以作为一门综合的技能课程,也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2.高职语文教学存在学科地位弱、课时量少、教学形式和手段落后、评价体系单一等诸多问题。

3.高职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不足与社会对职业能力要求不断提升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知识经济时代呼吁把人才作为人力资源对待.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毕业生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差距,缺少基本礼仪和面试技巧。对应聘岗位了解不多,答非所问是较为严重的问题,甚至一些高职生在毕业时。连自荐信都不知如何写。

4.高职语文教学师资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理念有待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待提升,这些都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正确定位《大学语文》,树立以人文教育为主的“大语文”教育观

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只能解决某一阶段的教学任务。一门课程的教学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教学课题。当前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很模糊,大多把它作为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能教材,笔者认为这既不合理又不科学。虽然,一些学者和基层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提出了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难题和瓶颈.特别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徐中玉指出:“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门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基础课”.“对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方面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更应该侧重人文性和审美性.多进行人文教育。这里讲的人文教育主要是针对唯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流弊提出来的。“人文教育,就是以‘人’为目的,以‘文’为手段,实现人文关怀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主题.以文化建构为底蕴,以意义追求为指向的人的生命体现,生命确立,生命发展的法则和原则”。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更多地把语文作为工具性来看待,因而注重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字词讲解、段落划分、主题归纳、写作特点总结等固定模式教学,却忽略了整体性的解读,往往造成整体意境的割裂,进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构建。《大学语文》教学应该突破这一模式,教师应有“大语文”概念,结合天文地理、自然科学,更多地用比较联想的方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会为人处事的原则和道理。《大学语文》用文学艺术的形式,以情感人.这是任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三、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语文课程体系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认为:“语文实际上也是人的一种技能,更应该把语文当作一种技能进行学习和传授,而不仅仅是基础。很多学校在分科目的时候,也把语文放在基础学科里。到了大学,也把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直至教育行政部门的许多文件讲话中,也把语文列入基础性学科。这些固然都没有错,但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基础性有意无意中就淡化了它的技能性,以及它作为社会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交流能力。”可见,高职语文教学必须把它作为是一门综合课程,一种技能来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语言能力、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口语交流能力,提升学生获得外界信息和指令并进行筛选运用交流的水平,成为学生面对职业变革,应对市场竞争和社会挑战,实现个人职业生涯所必备的最基本的技能。这就要求对高职语文教学进行改革,突破原有的传统思维,扩大内涵,延伸解读,从阅读教学、听说教学、写作教学三方面建立公共必修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以便解决高职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不足和社会需求提升矛盾的问题。   1.在阅读教学方面,建立以《大学语文》为主的基础课程,对外延伸,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鉴赏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筛选运用信息能力。教师可着重进行阅读分析和文学鉴赏,让学生体味中外文学经典,通过了解和体会人类语言文化的精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加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提升文学品位,促进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在听说教学方面,可以选择开设《演讲与口才》、

《应用口才》、《商务口才》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听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之一,是个人知识、智慧与能力的综合反映.体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它能让人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人取得事业的成功。教师可以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更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采用仿真环境的模拟实训和考核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展开有效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水平,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并由此引发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内在需要,最终实现内外兼修。

3.在写作教学方面,可以选择开设《商务写作》、《应用写作》、《文学写作》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会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通顺又扎实不可。”其中“实用的文章”就是应用文。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人不仅具备职业的`专业技能,而且具备一定的应用写作能力。不论是市场调研、商业策划、企业书函,还是个人求职书、工作报告、竞聘演说等都需要一定的应用写作能力。高职语文教学中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是市场经济发展对高职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高职学生必备语文能力的需要。应用写作的教学是一种实用性、应用性、技巧性很强的写作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应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建构基于课堂教学、校园网应用写作教学平台和课外实训的开放性、立体化应用写作教学训练体系,提高学生写作的基本技能。

四、建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高职语文教学考核模式

高职语文教学过去以文学知识、语言知识考核为主,侧重对学生的记忆和阅读分析能力的考核.对听说写方面的考核不够重视,这种考核模式不太符合高职语文教学的要求,也不太适应社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为此学校应改革教学考核模式,通过对高职学生从事职业的岗位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准入考核,进一步夯实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基础,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以适应职业的技能要求、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求。

1.转变以知识考核为主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考核模式。

过去对高职语文教学的考核主要是以知识考核为主,听说写方面不够重视,为此,在考核过程中可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注重过程的考核办法。鉴于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课程的考核应以课内成绩和课外的动态考核相结合,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着重听说写方面的考核。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两者有机统一于培养学生听说写能力,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又能培养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

2.转变以学校考核为主为以学校和社会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以往高职语文教学考核以教师命题为主,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书面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考试模式教师的主观性太大,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和形成。可以采用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考核模式,考核要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同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让全国的高职语文教学和考核有了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高职语文教学的考核应以ZHC为目标,让学生直接参加ZHC测试,这样既能检验学生语文的学习效果.又能够使学生获得市场认可的职业能力证书.缩短学校学习与社会就业的差距。

篇11: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论文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论文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及步入社会适应岗位职业能力的关键。在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实践能力对高职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上,做到学习与实际工作、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关键词:实践教学;职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职业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从事的相对稳定、有报酬、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个人要在社会上谋求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就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及妥善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还要有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统称为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能够胜任职业岗位,满足社会和个人对职业的需要。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概括起来,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一般是指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方法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独立制定计划能力等。社会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又称关键能力或综合能力。如果能在具备一般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掌握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将使职业活动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理解为:完成某一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必需的能力。

“工程造价”专业具有专业性、跨学科、实践性非常强的特点。如何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依托行业企业,借助于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是我院实现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我院工程造价专业是国家示范建设的重点专业群之一,自从开办此专业以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建设之路。

一、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实训实践课程的比重

该专业致力于培养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职业道德良好、满足市场需求的工程造价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实训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但从造价专业技术人员的招聘要求来看,往往是要求具备实际的预算能力,熟练造价软件操作能力,然而我们的学生就缺乏这方面的实战能力,动手能力比较差,不能马上进入角色。究其原因就是学生们实训实践动手操作较少。我院自从创办此专业以来,始终采取“2+1”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到企业广泛、深入调查,认真听取工程造价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逐步制定修改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重,并采取了分散实训与集中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全过程的控制上保证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二、注重实训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一)实践教学应该把握住社会与实践、工程与实践的脉搏,实践教学应参照工程实际的发展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实践教学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校内实训教学环节与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统一,创建一个良好的实训教学环境;二是模拟操作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内实训与校外企业综合实践的作用,尤其是企业的资源优势。

(二)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企业的实习基地,不仅是作为学生毕业前的综合实践实习基地,更重要的是作为经常性的实训实践教学基地,这是学生能否有效地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条件。因为让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到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去,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接受企业师傅手把手的教,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这不仅能为学生直接了解具体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提高职业能力,为毕业与就业接轨,上岗即顶岗工作奠定基础,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强化了教学实践环节

(一)校内实训教学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是以基本技能训练和基础知识模拟仿真为主,软件实行技术升级,设备的功能实现共享,并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一套环境真实、系统性强、模拟仿真程度高、能满足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的校内实训基地;建立了工程造价、工程招投标评标、水电安装造价、内业资料管理等的专门技能训练;建设了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为主的施工成本核算实训室,在单独训练学生专项能力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形成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2、认识实习

本专业的学生在二年级的'第一学期接受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通过与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合作,到施工现场上参观学习,收集资料,请施工技术人员现场讲解,使学生更具体、明确地把握建筑施工与结构构造要求,并对工程的施工现场进行认识,对工程的材料物资进行认识辨别,对施工工序进行认识,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及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

3、技能专项实训

对于专业课建筑工程造价、水电安装预算、招投标评标、工程量清单等课程分别进行为期一周的专业课程实训。通过实训教学,利用真实工程资料对学生进行工程造价实践技能的实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对理论课程有个系统的认识。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了相对稳定的顶岗实习就业基地。

1、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院在我省内外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期间企业与学院共同管理好实习学生,并加强学院与企业的沟通,争取实习期满有更多的学生被企业留用。为此建立了实习学生全程跟踪制度,即学生实习的一年期间从开始到结束都有由企业和学院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深入地开展工作,大部分的学生能留在实习单位就业,为学院就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建立起了实习就业相联的稳定实习就业基地。

2、顶岗实习

学生通过顶岗实习,零距离接触工程造价的实际工作,参与工程全过程造价的确定及控制工作,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顶岗实习结束,学生不管是留在实习单位,还是另找工作单位,都能上手快、动手能力强、基础扎实。

3、顶岗实习答辩

顶岗实习结束后进行答辩,要求学生将自己一年来的实习内容和实习收获、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自己的实习看法进行详细的阐释,并回答由校内指导教师及企业专家组成的答辩委员提出的问题,采取随机问的方式。

(三)逐步完善实训实践教学的考评体系

实训实践教学的考评是验收学生实训模拟及实践效果的重要环节,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考评的体系可以根据不同的实训实践环节来设计。根据需要,设计考评的指标及考评分值,主要从这么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学生自评,通过学生(下转274页)(上接273页)参与实习实训实践,写出实习报告和心得感受,按完成的任务的情况,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给自己测评打分;二是小组互评,通过小组学习,相互讨论,研究问题,共同协作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相互测评打分,提高学生的能力;三是实训实践指导教师综合考评打分,根据学生的知识、态度、能力,完成任务及操作水平的情况综合测评打分。通过三方面的综合测评,争取对每一位学生的实训实践效果有一个客观、全面、真实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郭卫青 《在工程造价实习中形成学生的专业能力》中国建设教育.01

2、张可安 《职业院校“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4

3、包和春 《政府搭台 走产学合作特色办学之路》 北京教育 高教2009.02

4、孙咏梅 《以就业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工程造价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科技资讯

5、张英 《谈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研究2007.05

6、刘芳 《试论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常熟理工教育学报2007.07

篇12: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能力培养

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能力培养

文章阐述了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思路,论述了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分析和指出了高校经济系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研究和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措施,最后阐明了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作 者:袁田利  作者单位:淮南联合大学,安徽淮南,232052 刊 名:经济师 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G642 关键词:实践教学   体系改革   创新能力   培养措施  

篇13:试析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体系研究教育论文

试析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体系研究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学能力 评价标准体系 研究 美国国家教师资格测试

论文摘要:教师课堂表现评价是美国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它通过一个以19项标准构成的评价体系、三种不同的考核方式对新任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该评价体系以“学生”为设计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教师在真实课堂情境内的表现是评价的唯一依据。

美国国家教师资格测试(即普瑞克西斯考试)是通过教师课堂表现评价(Praxis series III:Class Performance Assess-ments)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考察,该评价包括初审,即审查教师教案、讲课录像带、学生成绩等资料;听课,即观察教师语言、神态、教学技巧、教学结果和学生反应;访谈,即与教师谈话三项内容。该评价规定考试对象是通过前两项测试、并在实际课堂中教学I-2年的新任教师,考察的是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学习和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围绕考脚氏戈和考试目的专门设计的刻币教学能力评价标准(ASSPSSCIlent Criteria)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考核。本文试图对这一标准体系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体系的.形成

在美国以“标准驱动(Standards Driven )”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改革浪潮影响下,制定严格、完善的标准体系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教学能力始建于1990年,经过了教师职业分析、国家需求分析、实践调查等一系列分析研究,征求教育专家、教育研究人员和州政府部门的意见,最后由国家咨询委员会(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指导完成。

1991年7月,经修改完善的评价体系出台。此评估体系不但增加了评分标准、信息收集表、评估人培训材料等,评估人培训项目也在逐渐成熟,评估体系在德拉威尔和明尼苏达州开始大规模使用。1992年9月,教师教学能力标准评价标准最终定稿,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体系描述

评价体系针对教师课堂表现评价、课前初审、听课和课后访谈三个考试阶段设置了19项标准,每一个标准对应设置了4-6个相关问题,帮助评估者判断教师表现,我们称为“提示问题”。评估者根据教师回答或者自己的观察对每项标准的达成情况打分,分数从低到高设有五档:1分、1.5分、2分、2.5分、3分,所有的分数加在一起为候选人总分。下表为评价体系的考试形式、考试标准和提示问题对应表:

三、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体系的主要特点

经过对标准体系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这一评价体系有如下特点:

1.以教师在真实课堂内的表现为唯一评价依据

体系的设计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只能通过课堂教学反映出来,实践中的课堂教学呈现一部分是通过教师提供的视频材料,另一部分是通过评价者的观察。另外,教师在真实的课堂中授课,课堂上的学生是教师接触过的,避免了教师的紧张情绪对教学的影响,使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实际教学水平。

2.以“学生”为本设计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

教师课堂表现评价的主要日的在于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而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表现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学生”成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师课堂表现评价的各项标准设计都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感受对课堂教学进行分解和描述;在实际考察过程中,评估者通过面试、观察、访谈等形式,以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经历的认识、对学生课堂表现的把握和对学生的成绩思考为基础,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

3.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体系完整,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体系的19项标准自觉地贯穿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全部过程,它以一堂课为线索,设计了所有可能涉及到的问题,是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每项标准的问题丰富而详尽,以教师对提示问题的反应或回答作为标准是否达到评价工具的做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通过研究发现,教学能力标准体系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以作为我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借鉴的重要内容。但我们也发现,这一评价体系在美国的普及率并不高,究其原因,归结于三个问题的存在,一是不同年级和学科教师的实际教学知识和能力结构体系还未完全建立;二是评估者在收集资料、分析和评分时采取的科学方法还需研究;三是评估者培训项目还有待完善。因此,在标准体系建立起来后,为保证对教师资格申请者的教学能力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去除人为因素在评价过程中的主导和影响,是值得我们下一步探索的问题。

篇14: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电子教学分析论文

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电子教学分析论文

摘要:电子技术专业是一项以实践为基础的专业。因此,在该专业教学中应将实践能力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为学生工作所需职业能力奠定基础,实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本文就如何以实践能力为基础开展电子教学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实践能力 电子教学 职业需求

现代电子科技的发展使得其在各个行业、领域内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培养电子专业技术人才、促进电子科技的应用,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电子技术人才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针对电子技术专业实践需求,以实践能力为基础开展电子专业教学工作。通过这样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具有实践能力与实际问题处理能力的电子专业技术人才。

一、以电子专业的职业需求的分析为指引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

为了落实现代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电子专业技术教学中应对其职业发展需求进行分析。以职业需求为中心确定教学目标,实现电子专业技术教学目的。现代电子专业技术教学中应加强对电子专业技术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的调查与分析。以职业需求为基础明确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对电子专业职业需求的调查与分析,确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内容,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为现代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内容的科学设计奠定基础。

二、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电子教学分析

(一)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促进电子专业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电子专业实践能力需求,现代电子专业教学中应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牢固树立电子专业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意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开展电子专业教学,进而实现电子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职业所需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教师要加强对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同时还要求学生也提高对实践能力的认识。以教学工作的开展为基础、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主动性为关键实现电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以理论知识强化为基础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理论知识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在现代电子专业教学中,专业教师应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以理论基础知识结构的完善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通过日常教学中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构建完善的基础知识理论体系。并以基础知识理论体系为指导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以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能够以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活动,进而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实践教学方式的运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电子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教师还要注重实践教学方式的运用。通过科学的选择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加深理论知识理解、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根据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进度科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理解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开展实践教学。同时,还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基础性试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验证性试验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以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电子技术综合运用能力、以开放性综合实验实现学生实践思考能力的培养。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实践能力,促进电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应根据教学进度进行基础实验的设计。通过基础实验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基础实验技能与良好的操作习惯,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针对电子类专业教学需求强化验证性实验操作过程的教学。在验证性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基础操作能力与操作技能的提供,以验证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技能,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在上述两项实验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下,还需要加强综合性实验以及开放性综合实验的教学。以综合性实验及开放性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并指导学生将基础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实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三、以校企合作方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电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为了培养学生职业所需时间能力,还要加强校企合作方式的实践教学。通过与相关企业的沟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专业相关企业对自身实践能力的需求、实践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实习活动中检验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存在的不足,为完善学生理论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奠定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实习教学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加强学生实际工作的实践,培养学生企业所需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专业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现代电子专业教学中应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开展理论教学与专业技术教学。通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促进我国电子专业技术实践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超.电子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J].电气自动化,,6

[2]陈伟.电子电气专业学生实验教学的探讨[J].电工电子基础,,11

篇15:职业发展中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论文

摘要:从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阐述了构建基于职业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指出当前实践教学不足,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职业发展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的职业发展。

关键词:工业工程;职业发展;实践教学体系

工业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于工业制造企业,尤其是机械、电子、汽车制造等企业的效率提升、质量保证、资源有效利用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处在经济转型期的我国而言,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让培养的人才不断积蓄职业发展潜能,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是当前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主要问题之一。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根本是实践教学,只有将工业工程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学生对工业工程的认知方式才能真正得到改善,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才能切实得到培养和提高。[1]

1基于职业发展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必要性

工业工程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工业工程的目标是用技术的方法,经济、有效地解决社会系统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将所掌握的知识与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具有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常规模式是依据学科的知识体系,按时序设置课程,追求本科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这种设计模式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但容易出现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因此,应将学科知识体系与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知识能力要求相结合,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构建更加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同时,融入必要的实践教学,把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充分地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校作为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多年来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对本科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极其重视。

,结合山东省名校建设和自身专业发展,通过多方调研,对培养计划进行了修订。通过引入具有一定优势的机械和土木建筑等工程基础技术,形成富有特色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特色。专业定位为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现代经济与管理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综合应用工业工程理念和知识对生产型和服务型企业进行规划、设计、评价、改善以及创新,能从事工程、设计、制造、管理、科研与教育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人才。在培养计划中突出实践的重要性,构建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工业工程专业,其毕业生不仅面临就业问题,同时也面临着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职业发展问题。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我们强调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不但重视职业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而且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要把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当中,突出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所需职业技能的各类教学环节,强调解决最短时间上岗的问题,增加就业竞争力;同时还强调培养学生未来职业晋升和相近岗位迁移的职业能力。实践环节是高校工科专业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更是工业工程(工科)专业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必修环节[3],对实现职业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作用。

2当前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实践环节应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当前在各高校进行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虽然都有课程设计、各类实验和实习等实践环节,但具体内容上由于专业定位和学校资源的不同,形成了很多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体系[4、7],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2.1实验过于侧重验证性实验

在开设的课程实验中,多数仍然是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占比较低,各门课程的课内实验,仅依附于课程内的理论知识,学生难以从实验中开拓创新。

2.2实践教学手段单一理论不能联系实际

课内实验和部分课程内容设计均采用统一的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师预先设定好的方案,按步骤进行,缺乏实践活动的参与性,积极性不高,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由于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和工程实践背景,所设计的方案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2.3实验设施不够完备实践教学内容简单

在工业工程本科教育中,对于实验室建设方面明显投入不足,仅能够保证基本的专业实验。对于强调实践性的工业工程专业,因实验设施设备的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实验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2.4实践、教学分散不成体系

以我校为例,仅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3门核心课程的课内实验和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人因工程2门课程的课程设计,部分需要课内实验的核心课程,例如生产运作管理、质量管理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等,都没有开设课内实验。虽然开设了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但由于实习单位生产情况的不确定性,往往造成实习缺乏针对性和代表性,不能很好地参与生产实践。对于定位于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院校,还存在毕业论文过多的情况,经常出现指导教师指定论文题目进行写作,缺乏实际背景的现象。这些缺乏联系,过于分散,没有形成有机整体,更缺乏综合实践的课程,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篇16:职业发展中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论文

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合格毕业生,必然是在企业中与工业工程专业相关的岗位上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潜力。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既具备从事职业活动必需的高技能,又具备能为整个职业生涯提供持续发展动力的职业素质。在进行新的专业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按照职业发展的要求构建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力求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促进实验教学体系的改进,利于学生的顺利就业和职业目标的达成。我们通过梳理核心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和相应的职业能力需求[2],按照从“课堂案例教学、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工业工程综合实训、各类实习、毕业设计”的路径,辅以课外活动竞赛等构建三部分的实践教学体系。工程技术实践部分,由于工业工程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的交叉学科,在强调工程技术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工程技术实践。我们设置机械电子与控制和土建施工两部分工程技术。实践部分分别包括机电控制PLC课内实验和土建施工电子制图课内实验,设置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电工电子实习以及金工实习。专业核心实践部分,在理论课堂增加案例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梳理,重新规划建设了实验室,开设了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实验14学时,人因工程学课程实验12学时,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验16学时,质量管理工程课程实验6学时,精益生产课程实验4学时,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实验24学时,并且在课程实验中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开设开放性实验,由学生利用实验设备自主选择实验内容。

在开设课内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人因工程课程设计、设施规划课程设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同时,开设工业工程综合实训。[8]此外,我们把生产实习放在工业工程综合实训之后进行,以便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时更具针对性。我们强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关联性,仅允许极少部分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绝大多数学生要求采用毕业生设计形式完成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求学生以毕业实习了解的实际企业背景,寻找企业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运用工业工程的方式进行解决,或者模拟进行产品的组装线设计或生产系统设计。经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共16周的强化应用训练,可以让学生增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便于提高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岗位的工作需要,为职业发展树立良好的开端。考虑到部分中青年专职教师的企业实践和工程背景不足,我们聘请了来自企业的校外兼职实践指导教师。通过他们的指导,可以拉近教学实践过程和企业实际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培养的工业工程毕业生具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潜力。课外实践部分,我们充分利用课外实践增加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结合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大赛,进行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竞赛对科学素质的锻炼作用。通过组织学生以全国工业工程案例应用大赛,使学生真正感受工业工程在企业的应用。对于大四学生,鼓励参与中国机械工程协会工业工程分会主办的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考试,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综合对学生进行第三方评价。

4结束语

实践是工程技术人才成功之本[9],缺少了实践性就不能称为是工业工程专业。在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中要重视实践教学,以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改革为基础,基于工业工程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需要,构建了工程技术实践部分、专业核心实践部分和课外实践部分的三部分实践体系。实践表明,通过较为全面的实践训练期望工业工程毕业生,不仅能在毕业时具有良好的就业竞争力,获得合适的工作岗位,也能有利于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成为真正合格的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新德.“虚”“实”结合的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攀枝花学院学报,,30(06):96、100.

[2]董春芳,冯国红,朱玉杰.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工业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结构研究[J].森林工程,2013,29(04):154、157.

[3]张志文,吕锋,杨晓英.基于培养目标的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17):97、98.

[4]李红艳.工业工程全过程式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及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3):93、94.

[5]王建林,马如宏,周峰.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1):23、24.

[6]林琦,吴少雄.工业工程专业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三位一体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37、38.

[7]葛晓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管理工程师,2012(4):69、72.

[8]万鹏,原丕业,赵金先.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的综合实训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06):319、321.

[9]薛冬娟,潘澜澜,潘颖.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1(2):183、186.

篇17:构建“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读写互动”的作文教学体系

构建“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读写互动”的作文教学体系

构建“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读写互动”的作文教学体系

实事求是地讲,我国目前作文教学效率不高,师生作文教学的积极性欠缺,一直没有一套可供师生参考的可操作性强的作文教学体系或教材,是重要原因之一。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却没有一本系统的适合于现行教学教与学实情的参考用书作为教师作文教学的借鉴材料,没有可供学生自学借鉴的作文教材,无论如何,都是语文教学实践和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大缺憾。从目前我国的作文教学实际看,作文教学也缺少像众多名家认真探讨的定型的可供教学使用的课例,它完全靠任课教师个人艰难的探索来指导作文教学。从我国的语文教学实际看,目前,相当多的教师还缺乏独立探索作文教学规律和体系的能力,全国各地虽说每年都有优质课大赛,课堂教学的优秀选手也不断涌现,可获奖的课例中基本上没有作文指导课,更不用说具有体现作文规律和体系创新的作文教学课例了。

这些年来,尽管我国也出现了不少少年作家,但似乎大家都没有认为这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丰硕成果,而韩寒等人的出现可以说是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反讽。即使公允地看待作文教学的成绩,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没有在大面积上、高效率上提高中学生作文的能力。我想这和我们一直以来对于中学作文教学的性质理解不清,定位把握不准,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学的基础教育性质决定了我们培养的不是作家,而是培养可以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合格的毕业生,有了这个“准星”,才会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定位有清醒的客观的认识。

中学作文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注重基础性、规范性,注重基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写作的文体意识,既注重“入格”的训练,又要注重学生写作心理、写作情感的激发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夯实学生作文基础,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以及对培养创造性人才,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学作文教学指导实践证明,中学生作文与作家创作是两码事,各有其规律。把中学生作文与作家创作相提并论,是一种简单化、表面化、概念化的认识。我们承认,没有多少作家是靠作文教学体系而写作成功的,但中学作文教学与培养作家创作毕竟是两码事。对于中学作文教学来说,无论写作的目的、目标,还是写作特点和规律,均与作家创作相去甚远。中学作文是大众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写作能力,而不是以培养作家为己任。这种区别,一说即明,无需赘述。

另外,有些语文专家认为,作文既然是写作,那么,一般的写作学原理和文学理论就一定也适用于中学作文教学,他们希望从写作学或文学理论著作中找到快速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秘诀”.实际作文教学证明,这些着眼于成人写作的方法指导和理论,解决不了中学作文教学的实际问题。

再者,由于缺乏科学的可操作性的中学作文教学体系,一些专家和教师在评价中学生的作文时,习惯于用成人的眼光、成人的价值标准来评判学生作文,把中学生作文混同于一般的写作或文学创作。事实证明,“拔苗”不但不能“助长”,反而极大的挫伤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必须把中学生作文从“一般写作”与“文学创作”中剥离出来,使作文教学向科学性,系统性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首要条件,而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新课程作文体系,更是目前我国语文教学实践的迫切需要。

即使从理论方面讲,“作文课属于课程范畴,它是语文学科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作文课呈现出既与阅读课相互联姻,又自成一体的课程形态。作文课程形态,它应具有严格的教学内容,也必须通过特定的方式将理性的内容加以精心设计,并在固定的时空、程序范围内达到规范要求。”①如此说来,构建一套新课程作文体系或教材,便是理所当然的。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构建这样的作文体系或教材,并非让每位教师唯体系或教材是从,而是让每一位教师依据自己的教情、学情灵活处理。

自1985年开始,我们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就一直试验构建“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读写互动”的作文教学体系,教学效果较为明显,四届实验班学生先后有660多人次在全国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中获奖或在报刊发表文章,占实验班人数的.30%左右,其高考语文成绩也一直居省市前列。这套作文训练体系在《语文教学通讯》《读写训练》等刊物连载,在语文教学界引起较大反响,也得到许多专家的充分肯定。该项成果被评为河北省第三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之后,我们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将这套作文训练体系编写成书,其中议论文部分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近两年,我们在国内著名教育教学专家的指导下,广泛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最新的作文教学研究成果,借鉴文艺创作心理学、文章学、思维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这套作文教学体系做了进一步修订完善,使之在系统性、指导性、可操作性以及创新特色方面,又有了新的进步,并在12月修订成《新课程新高考新思维作文教程》一书,由海天出版社正式出版。

我们认为,中学作文教学的科学高效体系,应该是“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读写互动”的教学体系。这种作文教学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一、把探究写作活动的全过程与揭示写作思维规律有机结合,思维训练贯穿作文全过程。

科学的作文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关注写作活动的完整过程。从人的写作转化原理来看,一篇好的作文的诞生,要经过“知――情――意――文(言)”的多重转化,也就是写作主体感知客观事物后,产生感情体验,然后转化为大脑的主观感受,再通过头脑的加工提炼转化为较为深层的认识,最后再经过文字加工转化为语言文字,才会成为一篇文章。在这个过程中,“知――情”这两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一般的作文教学大多避而不谈或言之甚少。这正是目前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质量不高的关键所在。

感知世界、触动感情,是外界事物引起人的心理变化的重要环节。好的作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营造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环境,使学生的心理发生良性变化,对外界事物产生极大兴趣。在这样的写作状态下,学生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等才更灵敏,学生的写作潜能才会得到充分发挥。当学生产生写作的激情时,学生的写作潜能才会被挖掘出来。传统的作文教学,对感知和思想感情问题关注不足,研究智商问题较多,关注情商不够,只讲求技术技巧,忽视了对事物的感知和情感的激发,这其实只关注了写作的一部分,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片面强调写作的结果,从而导致学生作文动机和动力匮乏,学生写作兴趣和积极性降低。

新课程作文教体系的构建在强调阅读和写作结合,重视思想和语言文字积累的同时,吸取思维科学的研究的成果,从思维能力训练的角度着手,不片面强调写作的结果,而是更注重作文的过程性规律的揭示和阐述,也就是说,十分关注写作“感知――情感”问题,既有对写作的“动力系统”――写作情感、写作动机的主动调控,更有对思维能力层次清楚地训练,直接把指导的着力点放在对写作情感、写作心理行为与写作思维特点规律的引导上。这就不仅使得这个作文体系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而且注重学生“写作动力系统”的强化,所以,这样的作文教学体系,对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克服作文的畏难情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随着该作文教学体系的推广,对改变作文教学长期以来“高耗低效”的状况,将会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有机结合

思维和语言能力是人的写作水平高低的核心问题。思维先于语言而产生,但思维也要依赖语言而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更依赖思维认识能力的发展,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写作是语言表达,是一种高强度的思维活动,但写作训练中不能以思维训练替代语言训练,也不能以语言训练取代思维训练。

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要把思维训练寓于语言训练中,使二者同步协调发展,并使之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因此,该作文体系不是只讲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选材、如何安排结构等一些纯知识、纯技巧性的东西,而是从人的心理和思维的角度指导学生探寻如何感知生活、如何认识生活、如何采集写作素材、如何酝酿写作情感,如何进行思维创造、如何策划成文等动态性的思维规律。例如,“基础思维能力培养”一章和“写作感情激发与心理调控”一章,其内容按照写作心理和思维能力的特点分解为感知理解能力、作文素材采集能力、概括思维能力、分析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想象联想能力、写作感情激发、写作心理调控等十多个项目,并围绕每一项目再组织必要的语言材料来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和写作,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之目的。这样,就使每一位教师在使用这一作文教学体系时,依据其内容项目的安排,将心理、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有本可依,有路可循,克服了盲目状态,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在具体运用中,教师还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做随机点拨、引导,使学生懂得如何感知、理解、分析、概括生活,懂得提炼写作素材,懂得如何运用想象、联想技能组织语言,表述自己感知理解的内容等。学生阅读该作文教学体系后,自己也可根据“思维导论”的指引,感悟写作规律和技巧,通过写作的不断实践,达到提高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同时,在每个写作能力的培养项目中,我们都安排有“写作实例”,这是实际运用思维规律和技巧的示范,供教师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写作思维规律时推敲揣摩。这既可印证规律,又可使师生在别人的写作中获得思维、思想和语言运用方面的颇多启发。

该体系的“写作实例”之后配有“思维技巧解析”,这是对写作实例所运用的思维规律和技巧的点拨、印证,这对学生探寻写作规律具有启发引导作用;该作文教学体系的“请你尝试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写作的实践环节,也是学生运用思维规律和思维技能进行语言表达的实际训练环节。众所周知,写作教学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离开了写作实际训练,作文水平的提高是难以想象的。所以这一环节的设计,符合作文教学实际和规律,必不可少。

三、读写互动,使读和写有机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读,是信息输入;写,是信息输出。以前的作文教学指导,大多集中在“输出”这一环节上,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信息输入、储存、加工”的研究,则相对较为薄弱。本作文教学体系注重指导学生在观察、感受、阅读中思考采集积累写作素材,这就解决了“信息输入、储存、加工”的问题,关注了学生写作的“全过程”.众所周知,多读书,才能丰富知识、博采众长、增加积累,到写时,才会有东西充分输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目前,中学语文学习的现状是,学生读书太少,积累太少,更难以形成有一定见解的思想认识。因此,“读写互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

强调将读书和写作紧密相连,学以致用,构成了读写一体的作文教学链条,这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指明了有效途径。

好的作文教学,决不能离开对学生阅读状态的指导。众所周知,一个成功的阅读者,不一定是一个成功的写作者;但一个成功的写作者必定是一个成功的阅读者。因此,本作文教学体系特别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使其形成“读写互动”的良性循环状态。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怎样“读写互动”.

读书当然需要讲究方法,更需要激情和感动,因此,我们鼓励学生要全情投入和主动积淀。对此,语文教师都非常清楚。但是,从学生作文的角度考察,中学生究竟怎样读书,才能使作文文思涌?具体地说就是指导学生“虔诚优雅的阅读、积极主动地阅读、有借鉴有创新的阅读”,何以形成学生的这种阅读状态?这要通过开设“读写互动课”加以指导,例如,指导学生做“专题阅读”,开展读写经验交流课,研究性阅读交流课等。实践证明,这样的“读写互动”课,比一般性的提倡多读多写,要有效得多。

另外,“读”是与“写”并列的一种能力,“读”不能机械地理解为为了“写”,但还是应该有为了写而读的教材和文章。正如北京四中特级教师顾德熙先生说:“我们不能简单照搬古人所倡导的‘多读多写’之类的一般性主张。因为现在的语文课只是诸多学科中的一门,学生的负担能力是有限的。倘若不能很好地解决在今天条件下能够让学生积累什么和怎样积累,能够让学生实践什么和怎样实践的问题,恐怕语文教学的效率仍然不可能真正提高。”②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快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来看,有必要选择那些易为学生接受,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写作实际水平贴近的时文和优秀习作,来作为范例,让学生借鉴和印证。基于此,该作文教学体系,不论是“思维导论”中的取例,还是“写作实例”的运用等,都注意选取报刊时文或出自中学生之手的优秀习作,这样编排,读与写就不在是远距离的两码事,而是近距离的对接,是以读范写,并通过“尝试写作”,以写促读,这样,学生完全可以自读自学和仿写,自然也会感到解渴,有时还会由于获得了写作的成功而兴奋不已。

该教学体系,主要是从多数学生的实际作文情况来考虑的,对于那些平时喜欢读书和写作的学生来说,自然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和不同的方法,我们也安排了这样的章节,供这部分同学阅读和探究,在此不再赘述。

四、自学性与可操作性有机结合

一种作文教学体系,能否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其生命是科学性和系统性,而关键是可操作性。因此,该作文教学体系在注重科学性、系统性的同时,也把可操作性放在首要位置。我们按照中学生作文所需的思维认识能力的层次,将训练内容切分为写作思维基础能力培养、写作感情激发与心理调控、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作文内容创新的途径、作文语言创新能力培养、高考作文形式的创新探究、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写作以及快速思维运用等重要章目四十六个思维能力训练点。而每一思维能力点的训练,又具体切分为“训练项目”、“思维导论”、“写作实例”、“思维技巧评析”、“请你尝试写作”等具体项目。这样便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而又自成单元系统的作文训练程序,从而使每位执教者依凭有本,教有思路。同时,执教者又可根据每一项目的训练内容和自身特点,或先指导,或先实践,并适时组织学生根据本节内容进行讨论、印证和修改。不论采用那种顺序进行具体实践训练和教学,教者均可从该教学体系中得到有益帮助,学习者也可通过阅读该教学体系的深入浅出、具体生动、有理有据的指导文字以及贴近自身写作和生活实际的写作实例,开启思维、提高认识,同时获得实实在在的写作知识、方法以及技巧的启发,然后,再经过自己的反复历练,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从而练就写作技能,形成写作能力。

总之,我们认为,中学作文应该有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教学体系。这样的教学体系,要着眼于人的素质的核心――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其主要实施方法是“读写互动”.构建该作文教学体系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该作文教学体系的科学训练,实现叶老提出的“自能作文”之目标,进而大面积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对此,我们理应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篇18: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标准的研究

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标准的研究

赵俊芳 唐雪燕 吕银德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河南漯河462300)

[摘要] 通过分析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标准的内涵,对构建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和基本程序这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就“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进行了描述,以期对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岗位能力;课程标准;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 (2012) 06-0092-04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16)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可见,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标准符合职业教育特点,顺应职业发展趋势,能够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职数学教学中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教育论文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探究论文

物业管理模式弊端及改革思路论文

浅谈现代高职教育会计教学模式论文

教育教学省级获奖论文

分析工程变更计量的论文

数学教育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对策论文

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模式探索论文

试论美国加拿大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关键词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究
《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究(精选18篇)】相关文章:

写作教学的归真:能力化写作体系的构建2022-08-04

教学实践类论文题目2022-09-12

教学研究型论文2024-02-05

物理化学实验室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2023-11-21

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2022-09-28

项目式教学法在电子课程的实施论文2023-10-12

教师教育教学素养小论文2023-09-01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8-26

行动导向下的电工电子教学论文2022-10-25

教学论文的题目2022-07-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