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集卷之四诗五言《拟古》

时间:2024-02-02 08:02:5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陶渊明集卷之四诗五言《拟古》(精选8篇)由网友“阿强”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陶渊明集卷之四诗五言《拟古》,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陶渊明集卷之四诗五言《拟古》

篇1:陶渊明集卷之四诗五言《拟古》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2)。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3)。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4)。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5)。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6)。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7)。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8)?

〔注释〕

(1)这首诗采取拟人的手法,借对远行游子负约未归的怨恨,感慨世人结交不重信义,违背誓约,轻易初心。

(2)荣荣:繁盛的样子。这两句写当初分别之景,有起兴的作用。兰取其贞洁,柳取其惜别。

(3)君:指出门的游子。不谓行当久:没说此行要很久。

(4)中道:中途。嘉友:好友。

(5)心相醉:内心已为之倾倒,即一见倾心。这两句是说,尚未饮酒交谈,便一见倾心。

(6)言:指临别誓约。负:违背,背弃。

(7)多谢:多多告诫。《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相知不忠厚:当面相知的朋友未必就是忠厚之人。此句及按下两句皆为告诫之辞。

(8)意气:情谊,恩义。倾人命:送性命。离隔:分离,离弃。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你为情谊可以不惜献出一切,可当那位不忠厚的朋友弃你而去之后,又有什么情谊存在呢?

〔译文〕

茂盛幽兰在窗下,依依垂柳在堂前。

当初与你告别时,未讲此行很久远。

出门万里客他乡,半道交朋结新欢。

一见倾心似迷醉,未曾饮酒尽言谈。

幽兰枯萎垂柳衰,背信之人违誓言。

告诫世间青少年,相知未必心不变。

你为情谊愿献身,他将你弃无情感。

篇2:陶渊明集卷之四诗五言《拟古》

辞家夙严驾,当往志无终(2)。

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3)。

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4)。

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5)。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6)。

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7)。

〔注释〕

(1)这首诗托言远访高士田子泰的故乡,对高尚节义之士深表敬仰,对世间不顾节义而趋炎附势。争名逐利之人表示了厌恶。

(2)夙:早晨。严驾:整治车马,准备出行。曹植《杂诗》:“仆夫早匹驾,吾将远行游。”志无终:向往到无终去。按“志”一作“至”,亦通。无终:古县名,在今河北省蓟县。

(3)今何行:现在到那里去做什么。商:经商,做买卖。戎:从军。

(4)田子泰:即田畴,字子泰,东汉无终人。田畴以重节义而闻名。据《三国志。魏志。田畴传》载,当时董卓迁汉献帝于长安,幽州牧刘虞派田畴带二十多人到长安去朝见献帝。道路阻隔,行程艰难,但田畴等人还是到达长安朝见了献帝。献帝拜他为骑都尉,他说:“天子蒙尘,不可受荷佩。”辞不就,朝廷对他的节义很钦佩。当他返回时,刘虞已被公孙瓒杀害,但他仍到刘虞墓前悼念致哀,结果激怒公孙瓒,将他拘捕。后公孙瓒怕失民心,又将他释放。获释后,田畴隐居于徐无山中,归附他的百姓有五千多家,他就定法纪、办学校,使地方大治。节义:气节信义。士雄:人中豪杰。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5)斯人:此人,指田畴。习其风:谓继承了他重节义的遗风。

(6)生:生前,在世时。高世名:在世上声誉很高。既没:已死之后。

(7)狂驰子:指为争名逐利而疯狂奔走的人。直:只,仅。百年中:泛指人活一世的时间。

〔译文〕

辞家早起备车马,准备远行去无终。

请问前行欲何为?

不经商也不当兵。

听说有位田子泰,节义崇高称豪英。

虽然此人久已死,乡里承袭其遗风。

在世之时名誉高,死后美名传无穷。

不学奔走逐名利,荣耀只在一生中。

篇3:陶渊明集卷之四诗五言《拟古》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2)。

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3)。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4)。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5)。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6)?

〔注释〕

(1)这首诗以春燕返巢托兴,表现诗人不因贫穷而改变隐居的素志,同时也寓有对晋室为刘宋所取代而产生的愤慨。

(2)仲春:阴历二月,遘(gòu构):遇,逢。东隅:东方。古人以东方为春。

(3)众蛰(zhé哲):各种冬眠的动物。蛰,动物冬眠。潜骇:在潜藏处被惊醒。从横舒:形容草木开始向高处和远处自由舒展地生长。从:同“纵”。以上四句描写季节变化。《礼记。月令》:“仲春二月,始雨水,雷乃发生,蛰曰咸动,启户始出。”

(4)翩翩:轻快飞翔的样子。庐:住室。

(5)先巢:故巢,旧窝。故:仍旧。相将:相随,相偕。旧居:指故巢。

(6)我心固匪石:本《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是说我的心并非石头,是不可转动的。比喻信念坚定,不可动摇。固:牢固,坚定不移。匪:非。君:指燕。

〔译文〕

二月喜逢春时雨,春雪阵阵发东边。

冬眠动物皆惊醒,草木润泽得舒展。

轻快飞翔春燕归,双双入我屋里边。

故巢依旧还存在,相伴相随把家还。

你我自从分别来,门庭日渐荒草蔓。

我心坚定不改变,君意未知将何如?

篇4: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联句》

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联句》

[说明]

联句,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相传此体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后人多疑此诗为伪托)。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而成诗。这首诗即属于前一种体式。传世陶集诸本皆录此诗,为渊明与愔之、循之同作,内容为咏雁。然愔之、循之姓名、事迹无考,且署名为渊明诗句者亦与渊明之他诗不类,故此诗之真伪当存疑,有待进一步考辨。

鸿雁乘风飞,去去当何极(1)?

念彼穷居上,如何不叹息(2)!(渊明)

虽欲腾九万,扶摇竞何力(3)?

远招王于乔,云驾庶可饬(4)。(愔之)

顾侣正徘徊,离离翔天侧(5)。

霜露岂不切?务从忘爱翼(6)。(循之)

高柯擢条干,远眺同天色(7)。

思绝庆未看,徒使生迷惑(8)。(渊明)

[注释]

(1)去去:不停地飞行。当何极:谓最终要飞到那里。

(2)居士:犹处士。古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有居士田仲。”《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胡居士,贤者也。”

(3)腾:腾飞。九万:指九万里高空。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这里形容腾飞的`样子。这两句语本《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传(tuán团,拍、附)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王子乔:名晋,周灵王的太子。事见《连雨独饮》注(3)。云驾:云车,仙人所乘。饬(chì赤):整治。指整治车马,准备邀游。

(5)侣:同伴,指雁。离离:忧伤的样子。(楚辞。九叹。思古):“曾哀凄欷,心离离兮。”天侧:天边。

(6)切:切肤,痛切。指霜露寒气侵袭。务从忘爱翼:逯本作“徒爱双飞翼”,今从李本、曾本。苏写本、陶本改。务从:务必相随,指跟上伴侣,以免掉队。忘爱翼:顾不上爱惜自己的羽翼,意谓努力奋飞。

(7)高柯:指高树。擢:挺出,特出。

(8)思绝庆未看:仅凭想象而幸亏未曾亲眼所见。指“腾九万”、“王子乔”等事。庆:庆幸。徒使生迷惑:徒然使自己产生许多迷惑。

[译文]

空中鸿雁乘风飞,远远高飞去哪里?

想到世间穷隐士,怎不感伤长叹息!(渊明)

虽想升腾九万里,大鹏展翅凭何力?

远方招请王子乔,准备云车驾云气。(愔之)

大雁徘徊顾伴侣,忧伤翱翔在天际。

寒霜岂不相侵袭?

奋飞相从不自惜。(循之)

高高大树枝挺立,远眺天边同一色。

想象幸亏未曾见。

徒然自我寻迷感。(渊明)

[联句典故]

故事中说: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四人一日结伴同游,至泰顺(今属浙江温州)境地,酒足饭饱之后,昏昏欲睡。唐伯虎说:“久闻泰顺茶叶乃茶中上品,何不沏上四碗,借以提神。”顷刻间,香茶端上。祝枝山说:“品茗岂可无诗?今以品茗为题,各吟一句,联成一绝。”联句如下:午后昏然人欲眠, (唐伯虎)清茶一口正香甜。 (祝枝山)茶余或可添诗兴, (文征明)好向君前唱一篇。 (周文宾)

泰顺茶庄的老板对此联句赞不绝口,祝枝山建议将诗送与老板,以换四包好茶。茶庄老板令伙计取来四种茶叶,分送四人。自此,茶庄便将当地名茶四味,包装成盒,谓之“四贤茶”,并将四才子这首联诗刻印传播,于是,泰顺茶叶也随之名扬四方。

茶诗联句更多的是在茶宴或茶会上的即兴之作。茶客往往围绕着一定的中心、规定一个韵字,每人一联或一句,组成一首诗。这种创作方式往往被友情诚挚的故旧知友们所选择,以增进沟通、理解、或表达离情别绪等等情怀。

如唐代的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在浙江湖州刺史任上时,曾邀请友人月夜啜茶,与陆士修等人即兴作《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 (陆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 (张荐)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 (李崿)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 (崔万)流华净肌骨,疏沦涤心原。 (颜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 (叶昼)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 (陆士修)

诗的首联“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它道明了茶饮能助人清谈,使人畅所欲言,增加交流,促进了解,加深友谊。几个志趣相投的友人聚在一起品茗谈心,清新脱俗,淡雅逸趣,这是何等高雅的享受!

联诗联句是文人雅士聚会时最常见的风雅之举。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多次描写了大观园中的贵族男女的吟诗联句,其中不乏咏茶的绝佳联句。

如第七十六回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妙玉所续的联句为: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又如芦雪庵即景联句,为宝玉与众姐妹相聚于芦雪庵“割腥啖膻”饮酒赏雪时所共吟,以眼前的事物为题材写成。其中有:烹茶冰渐沸, (宝琴)煮酒叶难烧。 (湘云)将茶事描写得自然生动而不落俗套。

篇5: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移居》

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移居二首》

说明

陶渊明约四十一岁时,从老家浔阳柴桑迂居于浔阳上京。晋安帝义熙四年(408)六月,诗人在上京之居遭火灾,房屋焚毁。两年之后,即义熙六年(410)九月后,又迁居南村,实现了他想往已久的愿望。这两首诗,就是他这次迁居后的抒怀之作。当时诗人四十六岁。《移居二首》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从园田居迁居至南村不久后创作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均写与南村邻人交往过从之乐,又各有侧重。其一谓新居虽然破旧低矮,但南村多有心地淡泊之人,因此颇以能和他们共度晨夕、谈古论今为乐。其二写移居之后,与邻人融洽相处,忙时各纪衣食,勤力耕作,闲时随意来往、言笑无厌的兴味。整个作品充溢着温暖与欢欣的气氛。

其一(1)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2)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3)。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4)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5)。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6)。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7)

〔注释〕

(1)这首诗写迁居南村的原因和迁居后的乐趣。诗中热情赞美了南村“素心”人,表现了志同道合的高雅而纯洁的志趣。诗人与这些纯朴的“素心”人朝夕相处,无拘无束,叙谈往事,品评文章,感情融洽而欢乐无限。

(2)非为卜其宅:语出《左传。昭公三年》:“非宅是卜,惟邻是卜。”古人在建宅前,先用占卜的方法选取吉祥之地。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不是为了选择好的宅地,而是要选择好的邻居。

(3)素心人:心地纯朴的人。数(shu暑)晨夕:渭朝夕相处。

(4)从兹役:进行这次劳动,指移居。

(5)弊庐:破旧的房屋。指移居后的住房。取足蔽床席:只要能遮蔽床和席就足够了。意谓只要有个睡觉的地方就行了。

(6)邻曲:邻居。抗言:直言不讳地谈论。在昔:过去,这里指往古之事。

(7)奇文:指好的文章。疑义:指疑难问题。

〔译文〕

从前便想居南村,非为选择好住宅。

闻道此间入纯补,乐与相伴共朝夕。,我怀此念已很久,今日迁居南村里。

陋室何必要宽大?

遮蔽床靠愿足矣。

邻居常常相往来,直言不讳谈往昔。

美妙文章同欣赏,疑难问题共分析。

其二(1)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2)。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3)。

农务各自归,闲暇琢相思(4)。

相思削披衣,言笑无厌时(5)。

此理如不胜?无为忽去兹(6)。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7)。

〔注释〕

(1)这首诗写移居南村后,与邻居们同劳作、共游乐,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友谊。同时,对躬耕自岭的生活也表示了适意与满足。

(2)登高:登山,指游赏。赋新诗:即作新诗。

(3)更相呼:相互招呼。斟酌:指饮酒。斟:执壶注酒。酌:饮酒。

(4)农务:指农忙时。与下句“闲暇”相对,辄:就,总是。

(5)披衣:谓披上衣服去串问。

(6)此理:指上述与邻居交往的乐趣。将:岂,难道。胜:强。高。无为:不要。去兹:离开这里。

(7)纪:经营,料理。不吾欺:即“不欺吾”。

[译文]

春秋之季多朗日,登高赏景咏新诗。

经过门前相呼唤,有酒大家共饮之。

农忙时节各归去,每有闲暇即相思。

相思披衣去串门,欢言笑语无厌时。

此情此趣岂不美?

切勿将它轻抛弃。

衣食须得自料理,躬耕不会白费力。

陶渊明《移居二首》鉴赏

其一

第一首写移居求友的初衷,邻里过往的快乐。吟味全诗,每四句是一个层次。

前四句:“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见意,重在“乐”字。古人迷信,移居选宅先卜算,问凶吉,宅地吉利才移居,凶险则不移居。但也有如古谚所云:“非宅是卜,惟邻是卜。”(《左传·昭公三年》)移居者不在乎宅地之吉凶,而在乎邻里之善恶。诗人用其意,表明自己早就向往南村,卜宅不为风水吉利,而为求友共乐。三、四两句,补足卜居的心情。诗人听说南村多有本心质素的人,很愿意和他们一同度日,共处晨夕。陶渊明生活在“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的时代,对充满虚伪、机诈、钻营、倾轧的社会风气痛心疾首,只能洁身自好,归隐田园,躬耕自给。卜居求友,不趋炎附势,不祈福求显,唯择善者为邻,正是诗人清高情志和内在人格的表现。

中间四句:“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由卜居初衷写到如愿移居,是诗意的转折和深化。兹役,指移居搬家这件事。“弊庐”,破旧的房屋,这里指简陋的新居。诗人再次表明,说移居南村的愿望早就有了,终于实现的时候。其欣欣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又说,只要有好邻居,好朋友,房子小一点不要紧,只要能遮蔽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以了,不必一定求其宽敞。不求华堂广厦,唯求邻里共度晨夕,弊庐虽小,乐在其中,诗人旷达不群的胸襟,物外之乐的情趣不言而喻。在对住房的追求上,古往今来,不少有识之士都表现出高远的精神境界。孔子打算到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居住,有人对他说:那地方太简陋,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杜甫流寓成都,茅屋为秋风所破,愁苦中仍然热切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己及人,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刘禹锡为陋室作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其鄙视官场的卑污与腐败,追求高洁的品德与志趣,在审美气质上,和陶渊明这首诗有相通的一面。

最后四句:“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具体描写得友之乐。邻曲,即邻居。在义熙七年(4)所作《与殷晋安别》诗中,诗人说:“去年家南里,薄作少时邻。”可知殷晋安(即前所说殷景仁)当时曾与诗人为邻。诗中所说的友人,多是读书人,交谈的内容自然不同于和农民“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限于农事(见《归园田居》),而带着读书人的特点和爱好。他们一起回忆往事,无拘无束,毫无保留地交心,他们一起欣赏奇文,共同分析疑难的文义,畅游学海,追求精神上的交流。诗人创作《移居二首》时,正值四十六、七岁的中年时代。这是人生在各方面均臻成熟的时期。中年的妙趣和魅力,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而且也愿意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和读陶渊明归田以后其它作品一样,《移居二首》给人的感受是鲜明而强烈的:诗人厌恶黑暗污浊的社会,鄙视丑恶虚伪的官场,但他并不厌弃人生。在对农村田园、亲人朋友的真挚爱恋中,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生命的归宿,心灵的慰安和休息。高蹈、洒脱而又热爱人生,恋念人生,独特而亲切的情调,情趣与理趣共辉,陶渊明其人其诗的魅力,首先来自对人生与自然的诗意般的热爱和把握。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向来以朴素平淡、自然真率见称。这种独特的风格,正是诗人质性自然的个性的外化。从这首诗来看,所写移居情事,原是十分平常的一件事。但在诗人笔下款款写来,读者却感到亲切有味。所用的语言,平常如口语,温和高妙,看似浅显,然嚼之味醇,思之情真,悟之意远。如写移居如愿以偿:“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纯然日常口语,直抒人生见解。“何必”二字,率直中见深曲,映出时人普遍追名逐利的心态,矫矫脱俗,高风亮节,如松间白鹤,天际鸿鹄。又如诗人写和谐坦诚的邻里友谊,仅以“时时来”出之,可谓笔墨省净,引人遐想。欣赏奇文,状以“共”字,分析疑义,状以“相与”,均是传神笔墨。如果奇文自赏,疑义自析,也无不可,却于情味锐减,更无法深化移居之乐的主题。而“共”与“相与”前后相续则热烈抗言之情态呼之欲出,使“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成为绝妙的诗句,赢得千古读者的激赏。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评陶渊明《止酒》诗云:“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余反复味之,然后知渊明用意……故坐止于树荫之下,则广厦华堂吾何羡焉。步止于荜门之里,则朝市深利吾何趋焉。好味止于噉园葵,则五鼎方丈吾何欲焉。大欢止于戏稚子,则燕歌赵舞吾何乐焉。”要达到这种心境和生活,是要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和痛苦的人生体验,才能对人生有睿智的领悟的,正如包孕万汇的江海,汪洋恣肆,波涛澎湃之后而臻于平静。陶诗看似寻常,却又令人在低吟回味之中感到一种特殊的魅力——“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等。读者读着这样的诗句,往昔对生活中一些困惑不解的矛盾,也许会在感悟诗意的同时豁然开朗,得到解释,以坦然旷达的'胸怀面对万花筒般的人生。陶诗淡而有味,外质内秀,似俗实雅的韵致,在《移居》一诗中也得到生动地体现。

其二

前人评陶,统归于平淡,又谓“凡作清淡古诗,须有沉至之语,朴实之理,以为文骨,乃可不朽”(施补华《岘佣说诗》)。陶渊明生于玄言诗盛行百年之久的东晋时代,“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乃诗坛风尚,故以理为骨,臻于平淡皆不为难,其可贵处倒在淡而不枯,质而实绮,能在真率旷达的情意中化入渊深朴茂的哲理,从田园耕凿的忧勤里讨出人生天然的乐趣。读陶诗《移居二首》其二,即可知此意。

全诗以自在之笔写自得之乐,将日常生活中邻里过从的琐碎情事串成一片行云流水。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暗承第一首结尾“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而来,篇断意连,接得巧妙自然。此处以“春秋”二字发端,概括全篇,说明诗中所叙并非“发真趣于偶尔”(谢榛《四溟诗话》),而是一年四季生活中常有的乐趣。每遇风和日丽的春天或天高云淡的秋日,登高赋诗,一快胸襟,历来为文人引为风雅胜事。对陶渊明来说,在柴桑火灾之后,新迁南村,有此登临胜地,更觉欣慰自得。登高不仅是在春秋佳日,还必须是在农务暇日,春种秋获,正是大忙季节,忙里偷闲,登高赋诗,个中趣味决非整天悠哉游哉的士大夫所能领略,何况还有同村的“素心人”可与共赏新诗。所以士大夫常有的雅兴,在此诗中便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两句用意颇深却如不经意道出,虽无一字刻划景物,而风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赏,诗人之神情超旷,也如在眼前。

移居南村除有登高赋诗之乐以外,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与前事并不连属,但若作斟酒品诗理解,四句之间又似可承接。过门辄呼,无须士大夫之间拜会邀请的虚礼,态度村野,更觉来往的随便。大呼小叫,毫不顾忌言谈举止的风度,语气粗朴,反见情意的真率。“相呼”之意可能是指邻人有酒,特意过门招饮诗人;也可能是诗人有酒招饮邻人,或邻人时来串门,恰遇诗人有酒便一起斟酌,共赏新诗。杜甫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遭田父泥饮》)诸般境界,在陶诗这两句中皆可体味,所以愈觉含蓄不尽。

当然,人们也不是终日饮酒游乐,平时各自忙于农务,有闲时聚在一起才觉得兴味无穷:“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辄披衣,言笑无厌时。”有酒便互相招饮,有事则各自归去,在这个小小的南村,人与人的关系非常实在,非常真诚。“各自归”本来指农忙时各自在家耕作,但又与上句饮酒之事字面相连,句意相属,给人以酒后散去、自忙农务的印象。这就像前四句一样,利用句子之间若有若无的连贯,从时间的先后承续以及诗意的内在联系两方面,轻巧自如地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琐事融成了整体。这句既顶住上句招饮之事,又引出下句相思之情。忙时归去,闲时相思,相思复又聚首,似与过门相呼意义重复,造成一个回环,“相思则披衣”又有意用民歌常见的顶针格,强调了这一重复,使笔意由于音节的复沓而更加流畅自如。这种往复不已的章法在汉诗中较常见,如《苏武诗》、《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等,多因重叠回环、曲尽其情而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陶渊明不用章法的复叠,而仅凭意思的回环形成往复不已的情韵,正是其取法汉人而又富有独创之处。何况此处还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诗意的深化。过门招饮,仅见其情意的真率,闲时相思,才见其友情的深挚。披衣而起,可见即使已经睡下,也无碍于随时相招,相见之后,谈笑起来没完没了,又使诗意更进一层。如果说过门辄呼是从地邻关系表明诗人与村人的来往无须受虚礼的限制,那么披衣而起、言笑无厌则表明他们的相聚在时间上也不受俗态的拘束。所以,将诗人与邻人之间纯朴的情谊写到极至,也就将摒绝虚伪和矫饰的自然之乐倾泻无余。此际诗情已达高潮,再引出“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的感叹,便极其自然了。这两句扣住移居的题目,写出在此久居的愿望,也是对上文所述过从之乐的总结。不言“此乐”,而说“此理”,是因为乐中有理,由任情适意的乐趣中悟出了任自然的生活哲理比一切都高。从表面上看,这种快然自足的乐趣所体现的自然之理与东晋一般贵族士大夫的玄学自然观没有什么两样。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似乎也可以用来解释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二中的真趣所在。但同是“人之相与”、“欣于所遇”之乐,其实质内容和表现方式大不相同。东晋士族自恃阀阅高贵,社会地位优越,每日服食养生,清谈玄理,宴集聚会所相与之人,都是贵族世家,一时名流;游山玩水所暂得之乐,亦不过是无所事事,自命风雅;他们所寄托的玄理,虽似高深莫测,其实只是空虚放浪的寄生哲学而已。陶渊明的自然观虽然仍以玄学为外壳,但他的自然之趣是脱离虚伪污浊的尘网,将田园当作返朴归真的乐土;他所相与之人是淳朴勤劳的农夫和志趣相投的邻里;他所寄托的玄理,朴实明快,是他在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之后悟出的人生真谛。所以,此诗末二句“忽跟农务,以衣食当勤力耕收住,盖第耽相乐,本易务荒,乐何能久,以此自警,意始周匝无弊,而用笔则矫变异常”(张玉谷《古诗赏析》)。结尾点明自然之乐的根源在于勤力躬耕,这是陶渊明自然观的核心。“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人认为人生只有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才能欣赏恬静的自然风光,享受纯真的人间情谊,并从中领悟最高的玄理——自然之道。这种主张力耕的“自然有为论”与东晋士族好逸恶劳的“自然无为论”是针锋相对的,它是陶渊明用小生产者朴素唯物的世界观批判改造士族玄学的产物。此诗以乐发端,以勤收尾,中间又穿插以农务,虽是以写乐为主,而终以勘为根本,章法与诗意相得益彰,但见笔力矫变而不见运斧之迹。全篇罗列日常交往的散漫情事,以任情适意的自然之乐贯串一气,言情切事,若离若合,起落无迹,断续无端,文气畅达自如而用意宛转深厚,所以看似平淡散缓而实极天然浑成。

由此可见,作诗以理为骨固佳,其尤贵者当善于在情中化理。晋宋之交,玄风大炽,一般诗人都能谈理。山水诗中的谈玄说理成份多为后人所訾议,而产生于同时的陶渊明田园诗中亦有不少谈理之作,却博得了盛誉。原因就在刚刚脱离玄言诗的山水诗多以自然证理,理赘于辞;而陶诗则能以情化理,理入于情,不言理亦自有理趣在笔墨之外,明言理而又有真情融于意象之中。这种从容自然的境界,为后人树立了很高的艺术标准。

篇6: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乞食》

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乞食》

《乞食》陶渊明

〔说明〕

此诗当是诗人晚年所作。前四句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内心状态,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复杂的心情;中间六句写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由“谈谐”而“情欣”,由酣饮而赋诗的情景;末四句对主人表示感激之情,写得悲愤而寄慨遥深。全诗语言平淡无华,却蕴发着人性美丽的光辉。诗中记叙了一次由于饥饿而出门借贷,并得人遗赠、留饮的活动。前四句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内心状态,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复杂的心情;中间六旬写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由“谈谐”而“情欣”,由酣饮而赋诗的情景;末四句对主人表示感激之情,写得悲愤而寄慨遥深。这首诗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晚年贫困生活的一个侧面,而且也真实地反映出陶渊明朴拙真率的个性。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1)。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2)。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3)?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4)。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5)。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6)。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7)。

[注释]

(1)驱我去:逼迫我走出家门。竟:究竟。何之:往何处去。之:往。

(2)斯:这。里:居民聚居的地方,指村里。拙言辞:拙于言辞,不知该怎么说才好。这里表现一种羞于启齿、欲言又止的复杂心理活动。

(3)解余意:理解我的来意。遗(wèi位):赠送。岂虚来:哪能让你(指诗人)白跑一趟。

(4)谈谐:彼此谈话投机。觞至辄倾杯:每次进酒总是一饮而尽。辄:就,总是。

(5)新知:新交的朋友。言咏:吟咏。

(6)感:感激。子:对人的尊称。漂母惠:像漂母那样的恩惠。漂母,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发誓日后报答此恩。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赠以千金。非韩才:没有韩信的才能。

(7)衔戢(jí集):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戢:藏。冥报:谓死后在幽冥中报答。贻:赠送。

[译文]

饥饿驱我出门去,不知究竟去哪里。

前行来到此村落,敲门却难致词语。

主人理解我心意、慷慨相赠来不虚。

畅谈终日话投机,斟酒即饮不客气。

新交好友心欢畅,即席赋诗表情意。

感你恩深似漂母,无韩信才我心愧。

牢记胸中如何谢,死后报答君恩惠。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乞食》一诗,是陶渊明躬耕生涯之一侧面写照,至为真实,亦至为感人。这首诗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晚年贫困生活的一个侧面,而且也真实地反映出陶渊明朴拙真率的个性。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渊明归耕之后,备尝农民之艰辛,尤其是饥饿。《有会而作》云:“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饮酒》第十六首云:“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皆可印证。起二句直写出为饥饿所逼迫,不得不去乞食的痛苦情形和惶遽心态,诗人自己也不知该往何处去才是。“竟”之一字,透露出反覆的思忖,既见得当时农村之凋敝,有粮之家太少,告贷几乎无门;亦见得诗人对于所求之人,终究有所选择。渊明乃固穷之士。萧统《陶渊明传》载江州刺史檀道济“馈以粱肉,(渊明)麾之而去”,就是一好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走啊走啊,不期然地走到了那一处墟里。由此可见,虽然“不知竟何之”,但下意识中,终究还是有其人的。此人当然应是一可求之人。尽管如此,敲开门后,自己还是口讷辞拙,不知所云。乞食,对于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毕竟是难于启齿的呵。“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主人见渊明此时的饥色和窘样,他全明白了,立刻拿出粮食相赠,诗人果然不虚此行。多么好的人呵!诗情至此,由痛苦惶遽转变、提升为欣慰感激。“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主人不仅急人之难,而且善体人情。他殷勤挽留诗人坐下相谈,两人谈得投机,不觉到了黄昏,饭已经做好了,便摆出了酒菜。诗人已经无拘无束了,端起酒杯便开怀畅饮。渊明爱酒。“倾”之一字,下得痛快,这才是渊明“质性自然”之本色呵。“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诗人为有这位新交而真心欢喜,谈得高兴,于是赋诗相赠。从“新知”二字,可见主人与诗人尚是新交,但诗人心知其人亦是一雅士,所以才“行行至斯里。”下面四句,正面表达感激之情,是全诗的主要意旨。“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絮),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后来韩信在刘邦部下立大功,封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诗人借用此一典故,对主人说,感激您深似漂母的恩惠,惭愧的是我无韩信之才能,难以报答于您。“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您的恩惠我永远珍藏在心里,今生不知如何能够答谢,只有死后我在冥冥之中,再来报答于您。中国古代有“冥报”的说法,如“结草衔环”的故事便是。“冥报”之语,表达的'是至深至高的感激之忱。“冥报”之是否可能,虽可不论,但此种感激之忱,则至为珍贵。

此诗的启示意义,超越了乞食一事。全幅诗篇语言平淡无华,却蕴发着人性美丽的光辉。主人急人之难,诗人感恩图报,皆至性真情,自然呈露,光彩照人。这是两种高尚人格的对面与相照。急人之难,施恩不图报;受恩必报,饮水不忘挖井人——这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传统美德。诗中映现的两种人格,深受传统美德的煦育,亦是传统美德的体现。

名家点评

宋代文学家苏轼《书陶渊明乞食诗后》:“渊明得一食,至欲以冥谢主人。哀哉!哀哉!此大类丐者口颊也。非独余哀之,举世莫不哀之也。饥寒常在身前,声名常在身后。二者不相待,此士之所以穷也。”(《东坡题跋》卷二)

现代文学家鲁迅:“穷到透顶,愁得要死的人,哪里还有这许多闲情逸致来著书?……高吟‘饥来驱我去……’的陶征士,其时或者偏已很有些酒意了。正当苦痛,即说不出苦痛来,佛说极苦地狱中的鬼魂,也反而并无叫唤。”(《华盖集・“碰壁”之后》)

篇7: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杂诗》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2)。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3)。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4)!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5)。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6)。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7)。

〔注释〕

(1)这首诗慨叹光阴易逝、人生无常,所以告诫人们,在短暂的人生之中,应相亲相善、及时行乐、努力做人。

(2)蒂(dì弟):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陌(mò莫):田间小路,东西为陌。这里泛指道路。

(3)常:永恒不变。

(4)落地:降生,一生下来。为兄弟:语本《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5)聚:招集。比邻:近邻。

(6)盛年:壮年。

(7)待:等待。

〔译文〕

人生像是无根蒂,飘荡犹如陌上尘。

聚散随风无定处,此生不是永恒身。

人来世上皆兄弟,何必骨肉才相亲!

得欢不妨及时乐,有酒招来左右邻。

壮年一去不重来,一日之中无两晨。

抓紧时间自努力,从来岁月不待人!

篇8: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杂诗》

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2)。

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房(3)。

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4)。

日月有环周,我去不再阳(5)。

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6)。

〔注释〕

(1)这首侍写人生易逝的悲哀。草木枯萎可以再生,日月没去可以转还,人死之后却不会再生,因此诗人深深地眷念着青春时代的美好时光。

(2)荣华:植物的花。屈原《离骚》:“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居:停留。量:估量。

(3)三春:春季三个月。蕖(qú渠):芙蕖,即荷花。莲房:莲蓬。

(4)严霜:浓霜。结:凝结。枯悴:枯萎憔悴。遽(jù巨):立刻,马上。央:尽,指枯死。

(5)有环周:有循环往复。不再阳:不再生。《庄子。齐物论》:“近死之心,不可复阳也。”《经典释文》:“阳,谓生也。”

(6)眷眷:依恋不舍的样子。断人肠:形容极度痛苦。

〔译文〕

荣华艳丽不长久,繁盛衰颓难估量。

往日春天三月花,如今秋日作莲房。

浓霜凝聚野荒草,枯萎衰黄未尽亡。

日月运行往复还,我身逝去不返阳。

眷怀往日好时光,念此哀伤似断肠。

拟古四色诗,拟古四色诗范云,拟古四色诗的意思,拟古四色诗赏析

浅谈陶渊明休闲思想

陶渊明是属于哪个朝代的

陶渊明作品

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影答形》

陶渊明代表作

陶渊明的资料

陶渊明

前序范文

陶渊明作品类型

陶渊明集卷之四诗五言《拟古》
《陶渊明集卷之四诗五言《拟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陶渊明集卷之四诗五言《拟古》(精选8篇)】相关文章:

陶渊明的作品2023-04-09

述祖德诗2023-10-29

望蓬莱 述怀 云光集卷之四,望蓬莱 述怀 云光集卷之四王处一,望蓬莱 述2022-05-14

陶渊明文集2022-11-22

咏三良,咏三良陶渊明,咏三良的意思,咏三良赏析2022-05-08

和陶渊明贫士诗,和陶渊明贫士诗唐彦谦,和陶渊明贫士诗的意思,和陶渊明贫士2023-06-17

陶渊明简介2022-10-31

陶渊明诗歌的风格2023-01-08

范文公正文集是什么书2023-09-17

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五言月夜啜茶联句颜真卿,五言月夜啜茶联句的意思,五言月202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