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贫困生的现实思考

时间:2024-04-14 07:36:1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对高校贫困生的现实思考(精选9篇)由网友“skyboy5602”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对高校贫困生的现实思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对高校贫困生的现实思考

篇1:对高校贫困生的现实思考

对高校贫困生的现实思考

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当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学校的视角,对当前高校贫困生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特点,进一步探讨贫困生工作的对策和现实意义.

作 者:管婷婷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王营校区文学院团委,江苏,淮安,223300 刊 名:网络财富 英文刊名:INTEMET FORTUNE 年,卷(期): “”(23)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现实思考  

篇2: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分析及思考论文

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分析及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域差异、城乡差异以及贫富差距的扩大,高校贫困学生数量增多,虽然国家和政府制定出了以育人为导向,全面完善的资助机制和管理体制,如何使这一政策惠及所有贫困学子,达到资助效益的最大化,是大家都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有贫困生“奖、贷、助、补、减”资助体制,对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提出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收费制度 贫困生 资助体系

1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建立的依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和高校扩招的推进,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区域差异、城乡差异以及贫富差距逐渐扩大,高校贫困学生数量增多。国家和政府制定出了以育人为导向,全面的,完善的资助机制和管理体制,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使这一政策惠及所有贫困学子,达到资助效益的最大化,如何在他们享受国家和社会关爱的同时,培养他们自立自强和感恩社会的健康人格,如何让他们成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这已不仅是一个家庭和学校的责任,也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共同的责任。

2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

我国高校在国家资助政策的指导下,逐步建立了以“奖、勤、助、贷、减、免”为主的资助模式。

2.1 奖学金

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各高校自行设立的奖学金等。国家奖学金主要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奖励普及范围为 2%。国家励志奖学金主要奖励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奖励范围为3%。高校自己设立的等级奖学金,奖励范围一般为 40%左右。

2.2 勤工助学

高校在校内实验室、图书馆、后勤服务、校院机关等校内单位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按照教育部、财政部的有关规定,从每年学生学费收入中提取10%的资金,用于发放参加勤工助学学生的报酬。

2.3 助学金

包括国家助学金以及各高校为经济困难的学生设立的困难补助等。助学金范围目前已经达到在校学生的20%。

2.4 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利用金融手段加大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助,国家助学贷款操作8年的时间为高校20%左右的学生解决了求学问题。现在相关省市开始尝试开展生源地贷款政策,这一政策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入学前就能办理国家助学贷款。

2.5 减免学费

教育部要求对普通高校中部分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制度,尤其是要对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等,实行减收或免收学费,具体减免额度由学生所在高校确定。

3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3.1 无偿资助存在的隐形危害

在现行的资助体系中,学费减免、国家助学金、社会各类助学金形式,都具有无偿资助性质,这使部分学生享受了权利,没有给他们履行义务的机会,强化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弱势意识,也在无形中给他们造成了心理压力。对其他非贫困学生也是一种潜在的利益诱惑,在资助供给量小于求助的实际需求量时,容易助长学生投机偷懒和搭便车行为。

3.2 对贫困生缺乏科学的界定标准

学校对贫困生的确认是根据学生家庭所在地出具的家庭经济情况证明为主要依据,但在实际执行中,学校无法准确掌握贫困生的生活费支出和家庭经济状况,由于计算方法和所在区域不同,其数据差别也很大。目前除了少数经济富裕的家庭外,困难或比较困难的学生比较多,都想用学校的.资助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这中间就不乏不该而享受资助的学生。

3.3 高校资助体系微观整合能力不强

国家制定资助政策时,多是从宏观角度出发,不可能全面考虑学生已经获得其它资助情况,高校可以根据客观情况执行资助政策,通过微观的整合使资助政策体系更科学化和具体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贫困生的认定,名额的分配与划定这些微观层面,高校都没有形成比较科学认定方法,大部分学校将贫困生的认定权力交给了学生的当地机构,这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也会助长学生弄虚作假的风气。

3.4 助学贷款现存的问题

国家助学贷款属于高校与银行之间的合作项目,旨在帮助学生缓解当前经济困境。由于中国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不敢尝试申请助学贷款,同时,贷款学生的还贷信用与还贷能力也影响了银行对此合作的信心,部分学生也会利用当前还贷条件的不完善,不再偿还助学贷款。助学贷款作为教育资助体系的重要内容,作用应该不只是帮助学生解决当前的难题,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责任和诚信意识。

4 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完善的方法

4.1 制定客观科学的贫困学生界定标准

客观科学地确定助学政策的目标群体,是实施资助的必要前提。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客观情况制定相对客观、科学的贫困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测评标准的量化体系,采取量化测评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根据学生困难情况进行量化评估,并划分出不同贫困等级,有针对性地予以资助。对资助后缺乏监管的现象,可以建立学生定期反馈制度。

4.2 构建外部资助与内在关怀相结合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要构建贫困大学生内在人文关怀体系,促使外在的资助内化为贫困生内在精神动力,形成外部救助与内在关怀相结合的资助体系。现今的资助体系正好忽视了这一点,导致贫困生在获得物质资助后经济包袱减轻了,但心理负担却加重了,影响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和资助的效果。社会要营造一个关心爱护支持贫困生的氛围,高校要注重对贫困生心理关怀,通过心理咨询与心理档案相结合,使学生在获得的资助的同时心理健康发展。

4.3 加快高校教学改革,推行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是一种以完全学分制为基础,集选课制、导师制、学分绩点制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制度,与传统的学年制相比,它对学生的管理以目标管理为主,它以学分及绩点计算学生学习的质与量,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习年限。实行完全学分制,只要完成专业要求学分可提前毕业;本科可以根据个人的不同需要从固定的四年学制改为三到七年内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那些高校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另外要允许高校贫困生在一定条件下,暂时中断学业,待其经济和其他条件允许时,再重新开始学习。

4.4 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生源地助学贷款广泛开展

生源地助学贷款具有很大的优势,由于生源地金融机构对贫困生情况的了解更真实全面,信息识别成本低,而且,它以父母作为担保方,这样银行承担的风险要小一些。当前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各级管理机构仍需完善,大学生个人资信评估与咨询体系尚未建立,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担保机制不健全和还贷机制仍然存在一定问题,这都不利于它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和政府部门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积极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谭成华.浅谈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教研教改.11.

[2] 丁力杭,卢锟.浅议高校贫困生助贷体系的构建.新西部,2008.18.

[3] 崔邦焱.切实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国教育报,2008-06-11(10).

[4] 刘翠燕.试析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湖北中医学院学报,(3).

[5] 朱永忠.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经营与管理,2007(01).

篇3:依据国外及本国国情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思考

依据国外及本国国情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思考

依据国外及本国国情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思考

马翠英,史长军(西安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 710600)

摘 要: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构建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基础。探索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的资助体系对缓解高校贫困生压力、帮助贫困生健康的完成大学学业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发动国家、高校、社会、家庭以及学生多方力量,构建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是一项积极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贫困生;国外资助体系;高校资助体系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02-0290-02

自1983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校实行了成本分担制度,贫困生问题渐渐浮出水面。而从高校开始扩招,3年时间人数翻了一番,全国招收人数达到500万人,达到671.76万人。学生越来越多,高校收费改革也深入推进,贫困生人数也日益增加,约占学生人数的20%,农村学生60%都是贫困生,已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如何完善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增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一项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国内外高校现行的资助体系

(一)我国高校资助体系

起,中央财政开始通过国家奖、助学金资助贫困学生,各省也根据本省财政情况制定了省政府奖、助学金。秋季,根据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规定,新的国家助学贷款规定开始在全国普通高校全面实施:借款总额按在校生总数20%的比例、每人每年6 000元的标准。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正式启动了新的资助体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高等教育阶段初步形成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资助体系。国家奖学金主要用于奖励特别优秀的学生,每人每年奖励8 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奖励5 000元;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平均资助2 000元,每年资助340万人,约占在校生数的20%。除此之外,国家进一步完善、落实和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并大力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申办工作,学费减免、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勤工助学、校内无息借款、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其他形式的资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二)国外高校资助体系

西欧国家一直采用免学费的制度。1990年引入贷款后,学费仍由政府支出,维持费由贷款和助学金组成,但德国还一直是免费高等教育。

日本学生每年的费用高达120――260万日元,约30――60万人民币,但是日本的高校发展仍然很平稳,这就与日本完善的资助体系有关。其优点有:贷款覆盖面大,在校都无利息,并且毕业后的贷款利息小,小于3%,贷款要求松。并且有担保人制度,免去了还款的顾虑。贷款人有《返还誓约书》,同时提供担保人资料,毕业后还款期限长达。国家、地方政府、民间组织以及金融机构有专门的教育资助金,资助学生多。

美国为高校学生提供“资助包”,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组合各种资助方式,资助学生达60%――70%。其特点有种类多、归还期限长、安排灵活以及约束力强。还款期限为12――30年,超过25年后免除还款。

英国法案规定学生可以不交费先上学,还贷期可延长到毕业年收入高于15 000英镑之后开始还贷。起,有50%的学生可得到2 700英镑的无偿补助。英国的贷款业务都是由贷款公司负责,由政府直接拨款。

加拿大有贷款、学费减免、税收转移支付以及奖学金制度。从208月至今为“政府直接拨款期”,政府直接资助贷款取代由金融机构提供和管理贷款的机制。助学贷款完全由政府出资,贷款的审批和签发权归联邦政府,贷后管理和操作由政府委托的两家服务公司完成,服务公司从政府除获取助学贷款的固定管理费外还有一定的业务提成。(教育论文 )这种“管办分离”的模式加上动态利润提成,极大地刺激了服务公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坏账率,运作良好。

韩国助学贷款的一大特点,在于有严格的风险防范机制。银行对贷款条件的审查较为严格,对违约者采取向本人和法庭打电话,寄送督促函、信用不良通知和处理申请书,发出偿债劝告,对长期拖欠者提起法律诉讼,实行强制偿贷。

二、从国外资助体制以及本国国情对我国高校资助体系的思考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由国家、高校、社会等多方为主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其主要构成是“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等方式,已帮助许多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对贫困生的认定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资助贫困生的`资金和岗位不足,无法满足解困需求、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不到位、对贫困生的提供精神动力支持与心理资助不到位等问题。

(一)政府应该增加高等教育的投入

我国高等教育正常运转的经费总量大约为4 000亿,学生学费承担55%,国家投入20%,其余是高校向银行的借贷,贷款超过1 000亿。可以看出,高校的经费还是主要依靠学费,那么高校对于贫困生的投入只能是杯水车薪,只能依靠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版),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世界总计平均为4.9%,其中发达国家为5.1%。我国从1993年提出世纪末要达到4%,但是一直到20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最高为3.32%,最低为2.16%。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仅靠收费是无法解决的,政府作为高等教育投资的主体地位,必须加大经费投入。加大贫困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减少贫困生的数量,让更多的贫困学生不至于经济原因辍学。

(二)调动社会资源

在美国以及日本,社会资源占助学资金的一部分,有校友基金、企业基金以及一对一助学等。所以,要充分利用本校的社会影响,积极利用各种途径,广泛发掘各种校友基金会、校友会以及校友企业和长期合作企业;积极争取热心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一方面建立捐赠基金会,另一方面还可与愿意合作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以及社会实践的机会。

(三)健全法律体制

美国以及英国、德国都有专门的资助方式以及资助金额的法律。美国几部法律关于学生资助方面的条款有上百条,详细规定了各种贷学金以及勤工助学等多种资助方案,为联邦政府拨款资助提供了法律依据。日本通过《日本育英会法》及其条例,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育英奖学金”。韩国有对违约的学生专门制裁的法律。我国贫困生资助立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借鉴国外资助立法的实践经验,建立健全我国资助立法体系以及专门管理助学金的机构,确保国家教育权和贫困生受教育权的实现,推进资助工作规范化、法律化,在目前显得极为重要。

(四)完善助学体制

1.完善资源分配体制

在我国,农村比城市经济情况差,西部比东部、中部以及沿海地区经济情况差;再加上中国独特的应试教育,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会有更大的机会上补习班,上好的中小学,所以考的大学也普遍较好,也就是说经费本来就多的重点高校的城市孩子居多,而本来经费就少的普通本科或二本的学校农村学生居多,学习艺术类的专业城市学生多,学费低、好就业的师范类专业农村学生较多。并且有些地区较贫困,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差,还有可能面临不及格的危险。所以国家应该就单一的资助模式转向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的考生来源等,采用不同的资助方式,合理的分配资助基金。

2.完善贫困生认定体制

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是:家庭收入来源、家庭收入、兄弟姐妹上学情况、父母身体状况、自然灾害、受资助状况、意外事件、家庭负债率、月生活费、学生拥有电脑、手机等物品情况、饮食和娱乐消费水平、文化和道德水平等。首先,家庭收入来源为最重要的一项,应该让学生详细填写,并且调查当地居民的大概收入水平以证实真伪。其次,兄弟姐妹上学情况,如有兄弟姐妹上大学应率先考虑,其次考虑中小学的。再次,考虑家庭受灾情况,是否有重大的自然灾害或者是突发的人为灾害,如旱灾、水灾以及车祸等。最后,考虑是否单亲以及父母身体状况,这个在家庭收入也会有体现。除过这些,当年受资助情况、家庭负债以及负债原因、拥有电脑等高档的电子产品、饮食和娱乐消费水平等都要考虑。按重要程度赋予不同的分数,最后用总评分确定资助层次。

3.加强“伪贫困生”清查和惩处

现在的助学体制经常会出现“伪贫困生”以及贷款学生拖欠还款以至于打消银行的积极性等现象。自从2007年加大助学金的资助力度后,能够拿到助学金的同学分为特别贫困生和一般贫困生,一般贫困生较多,能够占到班级的20%多。并且现行的助学金大多为无偿资助,有些勤工俭学也只是个形式,所以“伪贫困生”就应运而生。在助学贷款中,学生拖欠银行贷款,往往造成学校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应该积极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以及有效的防范机制。学生的诚信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助学金以及助学贷款工作的生命力,学校应该加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与学生签订承诺书、与家长联系等,争取做到让学生自觉遵守条款规定。还可以采取硬性手段,对开具贫困证明的每一级都有明确规定,每一级都要承担责任。如要对“伪贫困生”开具贫困生的政府组织曝光,施加压力,父母曝光。对于违约还款的学生可采取韩国的强制还款制度,违约还款就当违法处理。

总之,要通过研究国外的资助体系与方法,取其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完善我国高校的资助工作方式方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为每一位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应有的帮助,促进他们的身心、智力与体力全面充分地发展,使其能够健康快乐的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许恒。美国联邦对高等学校学生的资助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3)。

[2]何丹,孟祥龙,董伟英。国外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及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07,(6)。

[3]季枫。需求视域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J].教育评论,,(4)。

[4]戴海群。对建立高校贫困生资助系统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7)。

[5]鲁宽民,易鹏。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青年思政教育的有效性[J].当代青年研究,,(3)。

篇4:创新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创新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

本文阐述了高校开展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高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创新高校资助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作 者:黄跃舟 张信容 林胜平Huang Yuedan Zhang Xinrong Lin Shengping  作者单位: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350012 刊 名: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COMMERCIAL COLLEGE 年,卷(期): “”(3) 分类号:G641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资助工作   创新  

篇5:对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思考

对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思考

马克思在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完整系统地确立了一种不同既往的崭新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这是它的两大发现之一,具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伟大意义.然而这一新历史观的宏伟大厦之所以得以建成,则有赖于它奠基于其上的牢固基石,也即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现实的个人”.因此,正确把握“现实的个人”,不仅是我们理解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而且对于我们正确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是大有助益的.

作 者:朱松峰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政法系 刊 名:理论学习 英文刊名:LILUN XUEXI 年,卷(期): “”(10) 分类号:A81 关键词: 

篇6:西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

我国自全国普通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新生已从扩招前19的108.4万人,激升至的565.9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50.8%。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西部高校也不例外。由于西部高校收分相对低于发达地区,加之学费较低,因此吸纳了大量的不同区域的贫困家庭学生入学。据本人所在院校部分专业的统计,新进校贫困生人数达到40%左右。如何解决西部高校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的普遍关注。以来,在国家、当地政府和各高校的努力下,一系列资助政策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上学难问题。伴随着大量的资助工作,如何使有限的资金解决真正贫困家庭学生的困难,如何使贫困家庭学生珍惜得到的资助并努力学习等问题随之出现。笔者从一名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角度对西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作出分析,在提出解决方案的同时将育人工作寓于助困之中,给西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提供了参考。

一、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分析

根据教育部财务司的调查推算:我国高校贫困生大致45。90万人,特困生24。45万人,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占在校生的15―30%,其中特困生为8―15%。笔者所在的这样一所西部师范院校中,贫困生的比例可占到在校生人数的30%以上,其中特困生为10―20%。

1、贫困生认定难

目前西部高校对贫困生尤其是刚入学贫困生认定的方式主要是生源地乡、镇、县政府或民政部门开具的“家庭经济贫困证明”和新生入学时填写的《新生入学情况登记表》。由于当前国家没有明确生源地对贫困生认定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开具的证明可靠性存在较大问题。其次,由于各地消费水平、最低生活保障线界定与各高校所在地存在差异,因此学生所在地出具的“贫困证明”也很难说明其家庭经济的困难程度。学生填写的《新生入学情况登记表》中,由于学生对贫困的理解不尽相同,加之部分学生为使自己在资助的评定中占据有利位置,所以故意夸大其家庭贫困程度,上述情况给贫困生认定工作增加了难度。

另外,部分同学由于遭遇家庭突然变故,家庭经济状况发生变化,手机、电脑或其他高档消费品事前就有,则不能简单的以有手机、电脑或其他高档消费品作为贫困生判定依据。

2、资助金发放难

为了使每一个贫困生不因贫困而辍学,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力度,今后每年由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达500亿左右。资助的金额增加,资助金如何发放才能体现它的公平和公正性。

根据资助金发放条例,基本都要求其在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中发放。理论上,大家认为贫困生生活俭朴,学习努力,成绩优异,在学校各方面表现良好,但事实是贫困的学生大部分成绩平平,甚至落后,在学校的表现也差强人意。另外,考虑到家庭遭遇突然变故学生的自尊心等问题,老师如何做到给其资助的同时还要为其保密。随着贫困资助力度的加大,面对“不劳而获”,同学中出现了“比穷”的现象,这与国家、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初衷完全相悖,更不利于大学教育。

二、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意见

鉴于此,笔者从一名基层学生工作管理者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意见,希望能为高校贫困生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

1、建立完备的贫困生档案,对其进行动态管理

以笔者所在系为例,新生进校要填写《新生入学情况登记表》,进校不久还要填写一份贫困生档案,该档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消费、受助情况以及自己对贫困的认识情况,每学期填写一次,通过这种方式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信息,以此建立相对动态的贫困生档案制度。辅导员(班主任)还要另外分系,班每学年统计一次学生受助情况,以防在给学生发放某项资助时,未考虑到该学生已经获得其他资助的情况,使有限的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造成资助不能范围最大化。

2、加大高校勤工助学力度

高校勤工助学活动作为贫困生解决生活和学业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它既是一种自救,也是学生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同时克服了学生“等、靠、要”的惰性,对学生有效的传递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思想,使学生树立独立自强的精神品质。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发挥自身师范特长专门在团委勤工助学部门中设立了家教联系方式,为需要家教的家庭与勤工助学的学生架起桥梁。高校作为勤工助学岗位设置的主体,应该让勤工助学在内容上加大力度,使其形式更加多样化,为贫困生资助工作贡献更大的力量。

3、对家庭遭遇突然变故的学生实行小范围管理

对于家庭遭遇突然变故的学生考虑到心理因素和自尊心问题,因此不适宜在班级上进行大范围的评议,应对他们实行小范围的管理。由于家庭变故,很多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因此老师或好友知道他们的情况后一定要替其保密,老师应在班级里组织几个有爱心责任心强的同学,对这些同学进行跟踪了解,以便老师得到更多的信息,有利于资助金的合理发放。

4、换种方式发放资助金

随着国家、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对高校贫困生的关注,对其的资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比穷”等思想在学生中渐渐产生,这无形中滋长了学生的惰性。笔者以为,可以换种方式发放资助金。拿笔者所在学校来说,学校每年都会拨一定的经费用于学生科研课题的研究,通过学生努力,课题被批下来后课题经费少则100元,最多也不过500元。如果把部分资助金用于学生科研课题,不仅有效抑制了学生惰性思想的滋长,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真正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少,相关部门应更加广义的去理解“助学”。

三、以资助为契机做好育人工作

1、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

鉴于贫困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老师应多了解贫困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给与他们相应的帮助、关心和支持,并对他们进行思想和心理疏导。班级适当开展活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增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的同时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为学生保守个人隐私,培养贫困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从思想上“脱贫”,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诚信教育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种资助方式自20在全国启动以来,为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有力保障,但由于一些学生不按毕业时还款计划执行,导致银行对助学贷款的要求更加严格甚至对某些不良贷款率高的学校拒绝提供助学贷款,因此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显得更加重要。老师在具体的工作中一定要认真细致地做好学生诚信教育工作,让学生知道是因为国家和社会的帮助自己才能顺利完成学业,一定要用自己的行为赢得尊重和信赖,更不能因为自己不诚信而使其他同学因不能贷款而辍学。

3、感恩教育

为了解决贫困生的具体问题,国家、社会和学校给与他们很大帮助,这里大多是“无偿资助”。对此,一些贫困生不但没有感恩之心甚至对有时不能按时拿到资助金而产生抱怨情绪。教师应该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通过教育让拿到贫困资助的同学知道和了解资助者的这份恩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谢资助者,老师引导受助学生组织爱心传递活动,学生承诺自己有能力时将受助资金甚至更多捐回母校,用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贫困大学生。

4、加强专业技能培养,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贫困大学生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加之基础不好的原因,学习上大多不积极,沉默寡言,不善交际。老师应开导教育学生努力学习,长本事改变自己贫困的现状,用自己的勤劳和努力改变命运。尤其是像笔者所在的这类师范院校,作为师范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等学生更要好好掌握,加强自己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为自己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永军.对高校扩招政策的分析与评价[J].科教文汇,,(10):39.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EB/OL].

[3]赵炳起.高校贫困生和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M].教育财会研究,,(4).

[4]肖B.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镇江高专学报,2009,22(3):74-76.

[5]罗锐宏.高校贫困生有效认定模式叹探析[J].柳州师专学报,,23(5):120-122.

篇7: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现实困境和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辅导员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要顺利实现转型,加强辅导员培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当前辅导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应当确立四种培训理念和模式:以提高思想境界为本的职业价值教育和育人理念教育;以掌握知识为本的知识学习;以提升能力为本的专题学习研讨;以辅导员可持续发展为本的后续支持。

[论文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培训

当前高校辅导员正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辅导员的转型不可能自然完成,需要多种的外力支持,对他们进行完整和系统的培训是完成这一转变的重要力量和主要途径。但是,当前辅导员培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因此,在现阶段建立、完善和创新辅导员培训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现实困境

1.培训理念不清

确立培训理念是辅导员培训体系的核心。建设一支什么样的辅导员队伍,如何去建设这样一支队伍,核心的问题是要有正确的理念指导。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培训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培训结果。培训理念失之偏颇,培训工作就会顾此失彼,影响到辅导员全面和可持续发展。那么当前的辅导员培训以什么为本?基于何种理念?答案模糊不清。原因何在?很少有人或培训机构分析过哪些理念、知识和技能对于今天的辅导员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也没有思考过应采用什么样的培训理念。没有理念指导的培训又何谈规范、系统和有序,只能说是为了培训而培训。

2.培训体系不健全

培训体系是指培训理念、制度、途径、内容、方式方法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系统。辅导员培训体系不健全主要包括培训组织机构不健全和培训内容不系统。第一,机构不全。目前虽有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培训机构,但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层次和体系,它们之间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导致出现培训内容重复或缺失等现象。而且校一级培训机构常与学生工作部(处)“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系统培训。第二,内容不系统。当前的培训主要针对辅导员的常规工作开展,基本限于岗前培训和零星的工作培训,且没有一个完整的分层分级的内容体系,仅停留在对岗位职责的一般介绍、常规工作经验总结以及政策、规定的诠释上。培训内容较狭窄,对辅导员分层次、分阶段的适应性引导,职业能力提升,研究意识和研究方法的培养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辅导员工作和自身发展要求。

3.培训方式单一

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是当前辅导员培训的主要方式。这种形式存在明显缺陷:

一是整齐划一的“满堂灌”培训方式,不能满足辅导员多样化的需求;

二是这些传统教学方式的基本形式是讲授或灌输,缺少专业训练的形式,对辅导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利;

三是培训内容注重知识层面,而对思想精神层面训练不够,因此通过辅导员培训能理解一些理念性的概念,掌握一些纯粹的知识,提高一些静态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但一旦情境发生变化就会束手无策;四是容易造成知识的不系统和不连贯。

4.培训时效不长

有的辅导员在脱产培训后一段时间内对培训的内容保持一定的热情,但不久之后就会消退,回归原样,直接导致培训缺乏长效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训的后续支持。脱产培训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辅导员难以离岗接受较高层次的培训,而且这种培训容易与实际相脱节。因此,要使辅导员真能理解、巩固和深化育人的理念,提高育人的技能和艺术,就必须帮助他坚持在岗位上进行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使培训工作贯穿于辅导员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

二、高校辅导员培训的对策性思考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培训中存在的不足,借鉴国外学生事务工作队伍建设的经验,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培训应在科学清晰的培训理念指导下,建立立体交叉的培训体系,使理念、内容、方式、机制密切结合,最终形成独具学校特色的完善的辅导员培训体系。

1.确立全面的培训理念

有学者认为,辅导员培训应确立“多种方式并举、多种方法并用、知识能力并重、德才学识艺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笔者认为,应确立四个层面的培训理念:

一是以提升思想境界为本;

二是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本;

三是以提升能力为本;

四是以辅导员可持续发展为本。

与之相适应,在培训内容上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途径上做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在时间上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2.完善系统的培训体系

第一层面,以提升思想境界为本的职业价值和育人理念教育。职业价值的认同和育人理念的确立,是辅导员上岗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首先,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价值认同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他们认为辅导员工作有价值,就会对其工作的目标、理念、态度和方法起着积极的指向作用,同时也会使其主动地学习相关地理论知识,掌握育人的技能和技巧,具体工作也会非常深入和扎实。如果他们认为辅导员工作无价值,就会觉得所从事的工作毫无意义,这样他不仅不会去主动学习、提升自己,其工作也只能是浮在表面。

其次,辅导员的育人理念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灵魂。辅导员所从事的教育活动都是以辅导员的育人理念为基础和核心构建起来的,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具体措施等都必须纳入辅导员的育人理念之中才能发挥现实的教育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的教育活动最终会随着辅导员理念的发展而发展。辅导员的育人理念来源是多种多样的,但绝大多数辅导员所具有的育人理念是根植于社会之中的大众教育理念,

这些教育理念可能是不系统的,可能是不清晰的,也可能是不理性的。通过有效的教育和实践锻炼,辅导员才会形成正确的、清晰的和系统的育人理念。

第二层面,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本的相关学习。

首先,人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知识来进行的,离开了知识,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辅导员培训也必须有一个专门的知识学习阶段,如果辅导员没有相关的知识,那么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或者说,只能是一般的事务工作者。

其次,知识也是辅导员生存和发展的智力工具,因为辅导员对任何事物好坏与高低的评价都与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相关,对自身的认识、发展方向的确定及能否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也都与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相关。然而,教育的相关知识是丰富多样的,在有限的辅导员培训时间内是不可能传递所有相关知识的。因此,选择哪些知识作为辅导员培训的主要内容,也就成了在知识学习阶段的重要问题。

根据知识的性质,辅导员需掌握的知识应该有三类:

一类是理论性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另一类是实践性知识,即在长期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所形成的又被社会所选择或组织化了的经验;

第三类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有关大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

这三类知识在辅导员培训中不能孤立地进行,培训机构应该根据不同的知识性质全面地、系统地来制定辅导员培训的知识课程体系。

第三层面,以提升能力为本的专题学习研讨。专题学习研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辅导员的学术兴趣,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提升他们的育人智慧,使他们不断地朝着专家化方向发展。因此,职业价值和育人理念教育,以及相关知识学习是所有辅导员都必须参加的。而第三层面的专题学习则是依据辅导员个人的发展意愿和需求来进行,由辅导员主动提出培训计划,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采用菜单式培养。为什么要有第三层面的培训呢?

其一,辅导员培训的最终目的要真正地提升他们的教育智慧,而不仅仅是为了增加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掌握一些静态的处理问题的能力。辅导工作不仅靠知识的丰富,而且要靠内在的思考和充满灵性的教育智慧,研究则是产生灵性和教育智慧的主要路径。

其二,按需培训突出了尊重个人特点、尊重个人意愿、尊重个人需求,有效地调动了每位辅导员学习、研究的积极性,不断鼓励其自我开发,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培训供需脱节的矛盾。因此,在辅导员培训的整个过程中必须要有培养学术兴趣、提升研究能力的一个阶段。

第四层面,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本的后续支持。辅导员培训的后续支持可分两个方面:

一是继续学习;

二是加强实践。

继续学习又有开展自学活动和组织集体学习两种形式。开展自学活动是指通过自学活动来不断提升自我的综合能力,自学活动的优势是不受时空约束,且能激发个人内在的主导性,不是等着别人替自己安排学习发展的机会,而是主动去驾驭人生之舟。组织集体学习是指学校按照辅导员自己所确立的研究方向,分成若干个专题研讨小组,每个小组聘请一名指导教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定期开展专题研讨。

这种通过组织内部相互之间的学习和合作研究,不仅能弥补单纯个体学习的局限,还可以把某种附着在个体身上的学识植人到小组内部,并在组织内部扩散,实现学科优势的积累和知识的共享。加强实践就是要求辅导员把先进的理念、所学的知识、借鉴的经验和研究的成果不断地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指导其工作的理论并不是那些纯粹的理论,而是来源于实践、植根于实践的理论。另外,被灌输的理念要转变成为自己的理念,也需要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因此,加强实践对于辅导员的持续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以上四个层面的培训都有着各自不可取代的优势,不能偏废。它们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相互衔接:

首先,道德是通过职业价值和理念教育使辅导员真正理解其职业意义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下一步的自觉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

其次通过相关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掌握育人知识,提升育人的技能和艺术;

再次,通过研究能力的提升,不断实践自已的教育智慧,并使辅导员朝着专家化方向发展;

最后通过长期的后续学习和实践的支持,保证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

3.完觏范的培训制度

现有的高校辅导员学历层次、专业背景各异大多数未经过专业化教育和系统培训。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辅导员岗位培训制度,是弥补当今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低的最现实途径。高校要从自身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将辅导员培训纳人高等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致力于将辅导员队伍打造成为学习型、发展型团队。要制定辅导员培训工作规章制度,以制度的形式把对辅导员的培训纳人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去,纳入到全校师资力量的提高中去,并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形成一个系统工程。

辅导员培训不是短期工程,也不是临时任务培训时问和经费的保障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就当前各高校对辅导员培养的重视程度来看要做到这一点仅仅靠辅导员自身的力量或全体学生思政干部的力量是不够的,因为当前在经费的投入和制度的选择上更多地偏重于专任教师队伍的发展。因此,对于绝大多数辅导员来说,基本上没有参加较长时间的脱产培训。在这种背景下,要靠法律化的培训制度来保障。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完善现有的辅导员培训制度,要以法规的形式来明确辅导员培训的任务、内容、时问及经费保障,并对各学校支持辅导员培训情况进行检查。学校要为辅导员的全面发展提高创造政策和物质上的条件,完善配套保障措施,解决辅导员个人发展的后顾之忧,从而使辅导员工作真正成为一种有发展前景,可以满足个人成长需求,可以长期从事的事业。

4.切实保障培训质量

质量问题是辅导员培训能否真正取得实效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如何提高辅导员培训的质量?首先,要创新培训方法努力实现培训中的以下几个转变:

一是从传统培训方式转向现代培训方式,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手段;

二是从注重“教”转向注重“学”,提升辅导员的能动性;

三是从注重技能培训转向综合能力培训;

四是从单一培训模式转向多种培训模式融合发展,并注重培训模式的实际可操作性。

其次,要对培训机构的设置、师资配备、职能及考核从法规层面上作出明确的规定,使之规范化和有序化,迫使培训职能部门主动去考虑培训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系绕l生。

第三,引入“学分制”和“导师制”教学管理模式。在脱产培训中可采用“学分制”,确定每个层面不同教学内容的学分,规定完成一个阶段的总学分后才能进入另一个阶段的培训,规定在几年内修满所有学分准予结业,并把是否结业作为考核、晋升的主要依据。实施辅导员导师制,可聘请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经验丰富、资历深、职称高的领导干部与教师做辅导员的导师,聘请优秀辅导员传授工作方法和工作要领;也可吸收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或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结合学生工作进行专题教学和课程项目开发研究,专题研讨组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讨论、研究,课题申报和撰写论文。导师也要了解本指导小组每位辅导员的基本情况,在指导中要坚持务实和经常。这是结对培训的好形式,也是促进辅导员职业适应和提高工作水平的好途径。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哲学[H].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翁文艳.国外领导教育与培训概览[H].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8:对煤炭行业高校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煤炭行业高校发展的几点思考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多数煤炭行业高校隶属关系发生了变化,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办学经费的来源和办学方向的定位方面的双重困境,面临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两难选择.认为煤炭行业高校应找准定位、保持特色,加强校际合作.

作 者:戎辉 Rong Hui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人事处,江苏省徐州市,221116;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省徐州市,221116 刊 名:中国煤炭  PKU英文刊名:CHINA COAL 年,卷(期): 33(11) 分类号:G64 关键词:双重困境   煤炭行业高校   两难选择  

篇9:对高校美术教学的思考

对高校美术教学的思考

高校美术教学应该突破原有的单一教学模式,实行多元教学的介入;在对学生进行具象写实训练的同时,应穿插进行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教育及灵感思维方式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达到更有效地培养各种类型艺术人才的目的.

作 者:邓嘉珍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美术系,广东,韶关,512005 刊 名:韶关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2 23(1) 分类号:B84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学法   美术教育  

大学生就业的感想论文

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

就业论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途径的论文

试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发展趋势分析教育论文

积极心理学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聋人大学生心理教育思考论文

大数据时代高校管理创新思路论文

试论独立学院以职业化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探索论文

对高校贫困生的现实思考
《对高校贫困生的现实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对高校贫困生的现实思考(精选9篇)】相关文章:

民办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探析论文2023-06-07

革新内容与方法提升效果和能力论文2022-09-09

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调研报告2022-12-02

艺术教育教学论文题目2024-01-24

教育调查报告的写法2023-09-28

加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性的措施论文2022-09-29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2023-09-10

就业问题论文2022-09-08

创建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思考的论文2023-12-23

创业教育内涵探析论文2023-06-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