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创新论文

时间:2023-02-12 07:54:32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创新论文(合集12篇)由网友“白芝麻”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创新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创新论文

篇1: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创新论文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认识到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重要性,就业指导课程已经逐步在各高校开设了。大部分高校在大学整个阶段里面都贯穿了这一课程,可是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依然处于摸索阶段,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都不够理想[1]。因为缺乏经验,大部分高校对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教学安排不够全面,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学比较枯燥无味,且不切实际,所以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对这门课程进行改革是目前各高校中的就业部比较关注的话题,会直接对毕业生就业率产生影响。

1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实际教学现状

1.1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没有对学生进行全程化指导

就业指导课对我国大学生来说,是比较系统化的一门大学公共必修课。其中主要构成内容为:职业意识、具体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权益保障、具体就业形势与相应的政策、具体创业就业技巧以及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和提高相应的能力与素质等[2]。可是,现阶段很多大学的就业指导课程具体体系不是很完善,且教学内容不够科学规范,大学里面担任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大部分是辅导员或者是学生工作部门的老师,他们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虽然有很丰富的就业实践经验,但是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科学理论体系,大部分大学生在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就被教师灌输很多当前社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等信息,削减了学生的就业信心。特别是对于大四学生,一般就开设几场相关讲座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必须是一套比较完善的系统化教学工程。第一步就应该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让学生知道未来具体职业方向,然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素质,最后对学生解读目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具体求职技巧。对大四学生来说,还需要进行就业权益保障教育以及就业心理辅导。任何一步都是必需的。

1.2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所采用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学校依据实际社会发展状况、社会形势变化以及学生需求和社会政策导向,利用规范的课程开发来设置合理的教学具体内容,同时采取相应的方法以及途径来让学生获取到相关就业知识以及经验和就业技能,这种课程就是就业指导课[3]。

大部分学校的教学内容都只是对学生宣讲书本上面的理论知识,而脱离了社会实际状况,所以不可以依据社会对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社会就业市场发生的变化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以及调整。除此之外,大部分学校所采用的教学形式都是传统授课方式,过于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进行培养而忽视了社会实践性的重要性,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太单一,使得学生不能身临其境,了解到未来职业对自己的要求。

篇2: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创新论文

2.1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教学体系

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时间内都会学习就业指导课,所以在建设这门课程的时候应该先建立一个层次由浅到深的具体框架体系,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能够循序渐进的进行,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来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4]。在对大一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的时候,应该主要教育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以及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专业,了解未来理想职业和自己专业之间的关系,进而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目的性。对大二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的时候应该主要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进行有效的培养,让学生具有做好实际工作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从而有效锻炼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给以后做好本职工作奠定基础。大部分大三学生都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他们的选择有:考研、留学以及考公务员和求职,这时候学生往往会非常迷茫以及焦虑。这时候就业指导课需要帮助其认识自身所具有的优缺点,教育学生有效结合个人价值以及社会需要来对职业进行准确的定位。大四学生将会面临求职就业,所以就业指导课应该重点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对学生解读具体就业政策,指导学生制作简历、相關就业权益保护知识以及面试技巧。同时应该对大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为其排解就业困惑,增加就业信心。

2.2在就业指导教学中渗透职业价值观

所谓职业价值观,就是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人生目标以及人生态度的`表现,即对职业的认识以及态度、对理想职业的追求以及向往[5]。人们职业期望取决于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在人们选择职业方向以及职业目标的时候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

对于就业指导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应该增加一些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内容,同时通过学习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来影响学生所具有的职业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有效结合职业社会认识、兴趣以及道德认识、自身职业能力。形成一种正确职业价值观以及稳定职业态度和好的择业动机。这样学生才能对未来职业和发展进行理性规划。

2.3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因为对我国大部分高校来说,就业指导课还处于起步阶段,学生老师都没有充分认识这门课程,大部分都觉得这门课可有可无的,所以学生也不会对这门课感兴趣。就业指导教学的教师需要采用不同教学形式来让学生具有学习兴趣。比如,师生互动、主题活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以及进行素质提升游戏和情境模拟等。依据学生专业来设置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有学习动机以及好奇心,从而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实际职场需求来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各种实际案例来对学生的学习和讨论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6]。

2.4利用社会各种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就业指导课属于应用型学科,主要涉及到的有社会学知识、心理学以及公共关系学知识等,所以对就业指导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案例、测评工具以及图书资料和网络视频等资源,同时还能够邀请成功人士来进行专题讲座,个学生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教学内容处理书本知识之外,教师还需要利用视频短片、模拟训练以及时间游戏和成功案例等来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招聘,预先体会求职经历。

2.5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为学生提供不间断的就业指导服务

所谓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以宏观就业指导为基础,对学生个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系统的指导,其为宏观就业指导的一种延伸以及补充。因为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环境以及自身条件都不一样,对于职业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适宜的环境范围,而每个职业对人才也有各自的要求。对于那些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成绩相对差的学生,他们常常会比较自卑,在求职过程中缺少信心,所以教师需要善于找出其优点,同时鼓励其不断尝试,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进行就业指导的事后教师应该注重个体差异,这样才能让指导具有针对性。

结束语

对大学生来说就业指导课和别的课程是不一样的,这门课不是在有限课时里面学习知识,然后通过考试就能够结束的课程,在这门课的教学结束后,学生就会经历求职,在求职过程中还可能碰到一些问题,依然需要就业指导。所以,这门课程必须具有一定的延展性,让学生能够发现自我,同时锻炼自我,最后找到一份和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工作,这才是这门课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留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青年与社会,,12(7):54-54.[2]陈洪源.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基于“职场秀”节目的视角[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26(2):78-81.

[3]谢干兰.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科学导报,,23(6):246-246.

[4]陈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03(24):32-35.

[5]钱璐,李晓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实践教学模式探讨--基于辅导员视角[J].科教导刊,2014,07(32):228-229.

[6]曾艷敏,崔建国,左延彬等.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时空,2012,08(3):86-88.

篇3: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思考论文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思考论文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但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还沿用传统模式。第一,课程性质,当前就业指导课在高校属于必修课程。,教育部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通知明确提出,从起,建议全国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并建议就业指导课程学时不少于38个学时。第二,上课方式,就业指导课程大多数还是以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为主,即教师在台上讲,或用讲义,或借助PPT等多媒体,学生在座位上听的模式。教学环节暂时没有设置见习课或实践课,除非授课老师根据学生专业或个人经验自行设计。第三,考核方式,当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的考核还是以理论考试和日常的考查结果相结合而成的,理论考试采取闭卷式或开卷式,日常考查则结合学生上课的出勤率或学生自行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等作业。百分制的量化考核仍然是该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第四,使用教材比较灵活,可根据各校实际需要选定,有的高校选用自己老师编撰的课本。当前很多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投入也逐渐加大,更多的学校管理者意识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组织本校有实际社会工作经验的就业指导者,根据本地的政策、法规,本校学生专业的实际需要,编撰《大学生就业指导》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量身定制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材。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政府、高校都加大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该课程逐渐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给予相应的学分,但在具体实践中,该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课时间不统一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多位一体进行,但从各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时间来看,参差不齐。大一大二正是进入职业初选期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应着重培养学生认识自己的需求与兴趣,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考虑未来发展方向。部分高校学生一入学就被要求认清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并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在大学一年级还有一次选专业、转专业的机会,选定所学专业后,就业指导课贯穿大学三年或四年。但有些高校大学生直到毕业那年,才开始上就业指导课,学生只能粗略学习求职简历的制作,职场的面试技巧,一般的就业政策法规等。

(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在对南方某省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组成的调研中发现,当前就业指导课教师主要有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们,就教师队伍组成的专业背景来看水平参差不齐。由于辅导员三到五年更新一批,即使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培训,由于这支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也不能保证,部分授课教师自己都无法切实理解就业指导课的意义与精髓。缺乏专业队伍建设,也是如今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之一。

(三)课堂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当前的就业指导课大部分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仅阻碍了大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学生为完成学分而勉强接受,而且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易使学生陷入就业择业误区。有些学生宁可自己掏钱买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书,或上网搜索案例,也不愿多听老师的课。

(四)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比较薄弱

贫困生大学期间,老师们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物质和心理上的需要,对其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的帮助相对匮乏。在对某高校大三年级家庭经济特困和贫困学生的访谈中发现,被访谈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优异,但80%的学生内向腼腆,不善言辞,比较自卑。当问其就业意向时,40%的学生说要就业,但就业方向不明确;20%的学生说可能考研,但也不明确继续学习的费用来源。还有40%的学生则认为还有一年左右,到时再看。

三、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改革

就业指导课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环,关乎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择业意向和成功就业,针对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解决。

(一)开课时间规范化,授课教师专业化

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应本着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原则,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以解决当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成员复杂、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首先是对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选择,要有计划地选拔一些专业的指导人员,在工作中加强培训,有计划地定期选派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内部的培训或者外出学习,以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其次,也要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实施一定的激励机制,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提升自己能力素养的动力,不断促进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二)授课形式多元化

就业指导课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形式,课程氛围沉闷,学生上课没有积极性。鉴于就业指导课实际性、实用性的特点,可以将授课形式多元化。

(三)考试形式多样化

考试是检验学生对课程掌握程度的一种重要方式,传统的考试基本都是采取闭卷的方式进行理论性的考核,而在新的教育过程中,要改变这种考核的方式。不断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而不只是在书本教材中死记硬背地学习。改变传统闭卷考试的模式,可以在每学期或者学年结束的时候,通过一些社会实践项目的锻炼,让学生分析项目中的问题、成果、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等,也可以实行导师提问的形式进行开放性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不再是传统的死记硬背型的学习。同时新型的教学模式较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带动了学生学习动力与学习主动性,从实际能力出发也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多实用技能与知识。

(四)贫困生就业指导科学化

由于贫困生大多较为内向、敏感,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援助,更需要精神上的理解、尊重和扶持。大学期间,以勤工助学为平台,推动贫困生尽快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他们课余的实践中开展就业指导,引导贫困生明确与个人特质相匹配的工作岗位,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铺路。就业指导课对大学生来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对于学生提高对就业各种问题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有很大帮助,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形式呆板、教师质量不高等,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不断提升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效率和质量。根据社会的具体需要,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通过指导引导学生准确定位,从基层做起,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工作,提高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新鲜血液。

篇4: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高校的重视程度有所欠缺

随着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公共课,并且各个高校都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是普遍缺少对于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很难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部分高校领导认为并没有必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甚至还有些人认为就业指导课不能称之为一门大学课程。诸多的问题,都大大说明了高校并不是十分重视就业指导课的开设。

(二)教学内容缺少必要的针对性

有些高校就业指导课在课程讲述环节仍然侧重于讲解就业政策规定、分析当前就业形式以及就业择业的相关技巧等方面。内容较为陈旧,而且缺少必要的针对性,过于笼统,形成了“理论强、实效弱”的流行趋势。因此,还尚未形成崭新、全面的教学模式,严重缺少有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等级能力测试以及就业择业心理健康指导等方面的内容,进而大大导致了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死板,缺少创新性

目前,对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开设缺少一套系统完善的教学大纲,都是由就业指导教师现场进行自由发挥。有些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材一般都是采用部编教材和省编教材,一定程度上很容易导致教学体系的缺失。

(四)缺乏较高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项综合应用型的课程,涉及的范围和领域众多,大都是教育学、心理学、公共礼仪以及人际关系学等学科。基于此,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水平,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与此同时,还要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但是,对于我国而言,职业咨询师并未得到广泛的重视,属于新兴的职业模式。而且每年考取职业咨询师的数量非常有限,进而使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大多数都是由高校就业部门工作人员和兼职人员兼任[1],缺少较强的专业性,而且也尚未经过系统完善的培训,从而导致就业指导课的成效并不是十分显著。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演现实生活的场景、片段,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般进行案例场景中,进而借助于一定的讨论或者研究来进行教学方法。高校就业指导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参与性等特点,如果采用以往传统的理论式讲授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授课效果明显缺失。案例教学法,可以与就业形式紧密结合,侧重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注重多多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精心设计案例教学法的课程内容,编写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案例。也可以对学生具体指出创业成功和择业的相关典型事例,组织学生积极展开讨论,争取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学生也会有一定的兴趣度和参与度,展开必要的讨论和角色转换。

(二)加强收集权威性的就业信息,展开实时分析

[2]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经常涉及到就业市场的相关信息,因此,在进行就业指导课程之前,要做好必要的了解,为学生进行实时分析与引导。例如:在就业指导课讲述签订劳动合同时,在试用期期间,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有关于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展示给学生,要让学生充分掌握和了解。总之,生动形象的现实案例,科学准确地就业信息,行之有效的就业形势分析,不断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课堂。

(三)加强媒体元素的整合与优化应用

在讲解求职技巧时,针对于个人求职简历的撰写问题来分析,要将多种不同形式的简历封面利用多媒体进一步呈现给大家。要求学生充分掌握电子简历和纸质简历的具体内容和格式要求,向学生实时分享出当前热门的视频简历资料。例如:在发布大学生考研信息时,要将近几年来各个专业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以图表形式展示给学生观看,比较立体直观化;在讲授面试技巧时,把参过面试且对比性较强的视频资料分享给大家。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中直观地分析出何种面试技巧的准确性更强一些,扬长避短,并且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最大程度地发挥出面试过程中的最高度化水准。

三、结束语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势在必行,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就业指导课程的主体;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职业生涯规划,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要紧跟当前就业的新形势,把握好就业节奏,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争取培养出适合于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因此,有必要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改革,并且加快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设计。

参考文献

[1]徐悦.基于慕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学刊,,(19):147-148+150.

[2]汪军.教育转型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05):136-138+142.

篇5:高校就业指导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高校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帮助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大力提高就业能力,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公共必修课。但该课程开设以来,出现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都说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需求。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到来,不得不说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的一个福音。“翻转课堂”是以信息化环境为依托,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资源,课前学生观看学习教师发布的教学视频,课上师生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1]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无疑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极好的突破口。

1“翻转课堂”助力“就业指导课”的价值意蕴

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全称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包括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六大教学内容。就业指导课的特点:一是实践性;二是针对性;三是参与性。只有采用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积极发动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大班(合班)上课,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参与感和互动性都不强。不同专业的学生合到一起上课,很难针对性的进行职业指导,教学内容往往空大泛。[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利用三个“翻转”解决了这个问题。首先,翻转课堂之“翻转时间”:传统课堂是先教后学,翻转课堂是先学后教。在授课前设计学习任务单,利用慕课、微课等方式,提供视频、图文、书籍资料等让学生自主学习,随后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具有针对性。其次,翻转课堂之“翻转角色”: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自己的职业指导师,大大增加了参与感。再次,翻转课堂之“翻转方式”:传统课堂以单一讲授为主,翻转课堂强调多样互动教学法。[3]如游戏教学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启发教学法等,增加了实践性。

篇6:高校就业指导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2.1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纯粹真实客观的反映,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或者假设。学习也不是教师灌输,而是学生主动意义构建。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是在具体的情境下,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互动,将知识经验同化或者顺应到自己已有的体系中,最后实现意义建构,即深刻理解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4]因此在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上,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生动丰富的情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最终完成意义构建。

2.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和态度目标

有机翻转教育部在7号文件《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是认识自我、职业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劳动力市场信息等基本知识。技能目标是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通用技能。态度目标是激发职业生涯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翻转课堂”模式对教学目标进行了翻转:一是对教学目标重点进行翻转。传统课堂课中讲解低难度知识,课后复习高难度知识;翻转课堂则把低难度知识放在课前自主学习,把高难度知识放在课中学习,是对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翻转。二是对教学目标顺序的翻转。日常熟悉的三维目标顺序,是从知识到技能再到态度目标。而翻转课堂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课前学习,参与头脑风暴、问卷大调查等相关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意识觉醒,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然后在课堂中在对知识进行内化,技能进行操练,是对教学目标顺序的翻转。

2.3实施程序: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程序

翻转课堂突破传统课堂的桎梏,形成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的翻转程序(如图1)。为更好的阐述这一教学模式,笔者以就业指导课中“面试技能”这一节为例。[5]翻转课堂之“课前自主学习阶段”: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如“超星泛雅平台”发布教学视频“面试基础知识”,配套学习资料如“直击面试现场”视频,“面试宝典”书籍等供学生参考。15分钟微视频浓缩知识点,多样化学习资料满足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同时布置学习任务单,如:“完成课前检测1-5题。”学生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完成视频观看和学习任务单,并在讨论区留下困惑。教师通过网络后台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督,采用大数据服务,梳理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点,最难理解的知识点。并根据师生互动答疑过程,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翻转课堂之“课中面对面教学阶段”:教师在课始对课前知识点进行简要回顾,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后,创设教学情境“面试现场”,把教室提前布置为面试场景,开展“结构化面试模拟”、“无领导小组面试模拟”、“面试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面试感觉,操练面试技能。整个过程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旨在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翁,自己的职业指导师。课堂小结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畅谈自己的所感所悟所得,完成自我建构。翻转课堂之“课后咨询辅导阶段”: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应该根据学生课中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辅导”。因为就业指导课是公共大课,上课间很难顾及每个学生个性化需求,在课后对学生进行个别咨询辅导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师生都应该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教师重在教学效果的'反思,学生重在学习所得的反思。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的实施程序中,“在线交流”、“线下讨论”和“评价反馈”是贯穿其中,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这样才能真正完成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

2.4实施条件

就业指导课翻转课堂模式是随着信息化教学发展而出现的,自然离不开网络化教学环境的支撑。课前,教师需要借助“超星泛雅”等网络平台发布教学视频、安排学习任务。学生也需要计算机、手机等终端登录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其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不是一个教书匠,必须具备信息化教学的操作能力,比如教学视频制作,网络平台管理能力等,还需要具备翻转课堂教学技能,如微课设计能力、翻转活动设计能力等。最后,学生在接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也需要改变观念,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因为翻转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意义构建,如果学生没有参与,只是应付了事,教师虽有监督却无法完全制约,将会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与教学初衷相去甚远。

2.5教学评价

就业指导课评价方式往往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方式进行。平时成绩多数是由考勤率作为参考,而期末考试成绩多数为纸笔测试,这样的方式容易注重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不仅如此,就业指导课需要达成的正确的就业观、熟练的求职技能等教学目标并非纸笔可以完全测试。所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应该从多个维度开展,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互评、小组与小组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等。不仅如此,采取情境模拟、社会实践、团队比赛等多样化测试方式,也比单一的纸笔测试更能体现就业指导课的特点。

参考文献

[1]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02):148-151.

[2]赵敏.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03):88-90.

[3]许欣,李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09):268-269.

[4]陈晓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23-24.

[5]郑曼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以《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06):168-170.

篇7:就业指导大学生论文

就业指导大学生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指出了毕业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班主任进行就业指导的具体做法,对缓解学生就业时的紧张情绪,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有较大的帮助。

关键词:高等院校;班主任;毕业生;就业指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打破了高等院校传统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互不见面的统一分配制度。目前,我国逐步建立起了在政府政策调控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推荐的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新体制。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变和当前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日益成为各高等院校相关职能部门以至所有教职员工的一个新的工作重点和热点。

一、班主任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是考核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家《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高等院校必须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因而,毕业生就业指导现在已成为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成为毕业生了解国家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务实的择业观念,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虽然现在各高等院校对待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都很重视,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成立了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任用了专职工作人员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同时,毕业生通过网络、书籍以及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也具备一定的自我指导能力,但是,毕业班班主任因其角色的特殊性,他在毕业班学生就业指导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首先,学生对班主任说的话最相信,这样,班主任对毕业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就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大学四年,班主任始终不弃不离地陪伴在学生的身旁,当同学们思想上出现问题时,是班主任老师为他们解开心中的疙瘩;当同学们取得成绩或进步时,是班主任老师给予他们表扬与鼓励;当同学们遇到麻烦和困难时,是班主任老师及时地为他们排解;当同学们球场上受伤摔断胳膊或腿时,是班主任老师将热乎乎、香喷喷的排骨汤和鸡汤端到了他们的病床前。正是班主任老师在大学教育中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平时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心以及班主任本身努力做到的为人师表,建立起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生中建立起了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使班主任具有了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这种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力量让班主任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都将产生一种崇高的影响力,使得班主任的就业指导更具成效。其次,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综合情况最了解。谁的成绩怎样,谁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谁的性格怎样,爱好特长是什么,谁在学业上有更高的要求,谁想尽快自立以分担家庭的困难,谁适合干什么工作……这些问题只有班主任才有最详尽、最准确的答案,因此,班主任对毕业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具有针对性,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必然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班主任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方法

毕业班班主任可根据指导的内容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就业指导方法:对于一些政策性的、共性的问题,班主任可在每周一次的班会上举行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宣传、讲解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对于一些私密性的、个性的问题,班主任应通过谈心这种不公开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单独的指导。在就业指导主题班会上,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要让学生知道人生价值的实现,主要体现于其职业生涯之中,要让学生知道职业对于一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要指导他们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定位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以至如何去成就一番事业。要让学生摒弃求职时只问工资待遇高低,不管自己将来事业发展这种不良倾向,培养他们择业时的前瞻性,拓展他们就业时的视野,鼓励他们建立根据社会需求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鼓励他们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要让学生克服好高骛远的通病,努力做到脚踏实地,使自己的求职愿望与社会需求及时对接。要让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在等待中错失机会,而应先找一份工作,待积累一定经验后再重新择业。要调整学生的心态,让他们能够全面正确地自我评价,做到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的能力、本人的优势与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要增强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避免因就业受挫而引发心理失衡等问题。总之,要让学生建立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概念,提高毕业生自身的素质,调整毕业生择业的期望值,让他们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更新就业观念,看准市场,积极、务实地设计、规划自己的未来。毕业时的就业现状和当初入学时天之骄子的心理预期之间的巨大差距,给许多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使他们感到茫然、自卑、焦虑和烦躁,觉得未来难以把握,安全无法保障。对于这些由于就业压力所产生的许多心理问题,班主任在针对学生个人进行的单独指导中要重点予以解决,对部分学生,特别是那些思想过激或性格忧虑的学生,班主任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让他们正确对待就业的压力和生活的挫折,要让他们明白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对国家、家庭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要提高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要振奋他们的精神,要培养他们钢铁般的意志。另外,在与学生单独谈话时,班主任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乃至站在学生家长的角度真真切切地为学生考虑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帮助他们规划好未来。班主任还应该充分调动自身的社会资源,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直接的、实在的帮助。

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血液,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工作,让毕业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做到学有所用是关系到广大毕业生和毕业生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院校自身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件大事。在这件大事中,班主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证明也是十分有效的。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教育厅组.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论文集[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

[2]李小鲁.毕业生就业概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杨德广.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石瑾.论高校利用优势资源拓宽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5).

[5]肖永.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J].理论前沿,2010,(8).

[6]张宜.关于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9,(7).

篇8: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最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加之国内外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新的就业压力给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指导工作的思路,为提高就业指导水平,缓解就业压力,保证大毕业生充分就业发挥切实的功效。

【论文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问题;对策

在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加快的现实背景下,面对新的就业压力,高校现行的就业指导措施能不能够满足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针对这个问题,反思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应急性指导,系统性和连续性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在职业规划方面,据统计,有30%的学生表示从大一时就开始规划了,有26.9%的学生从大二开始规划,有28.9%的学生是从大三时开始规划的,还有14.2%的学生竟然到了大四时才开始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面对就业指导的开始时间,有61.8%的学生希望“从大一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只有39.2%的学生希望“平时多进行学习指导,毕业前集中进行就业指导”。在25所大学的就业指导方案中,学校开始就业指导的时问与学生实际开始职业规划的时间大致一致,与学生的期望存在较大的差异。这说明学生在职业规划上存在很大的被动性,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指导。学校在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就业前的应急措施上,如‘就业的形式与政策”、“面试的技巧”、“求职中的心理调适”和“就业信息发布”等方面,而对大学生长期职业规划的指导、人生规划的指导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二)各高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多数都属于行政编制,这些教师往往是从学校行政岗位转岗而来,甚至是一批在计划经济下长期从事就业工作的老师,他们最大的弱点是虽然拥有一定实际经验但缺乏就业理论基础支持,或者虽具备一定就业理论经验,但没有就业实战经验,从而导致了高校就业指导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很难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领域中专家和专业人才,一方面这些人往往要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经常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因此很难为毕业生提供全面完善的服务。而兼职的辅导员老师往往工作任务重,流动比较快,同时又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所以难以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专业能力。因此,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日益复杂,加强就业指导的工作者队伍建设,使就业指导实现专业化,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就业指导课程虽已开设,但未起到实效

虽然各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总体而言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实用性;二是从课程设置本身来看,就业指导课往往属于公选课,课时数少,并往往在大四以后才开设。具体而言:

1.教材内容比较陈旧,几乎全是理论,缺少切合实际的应用知识,与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不少高校对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宣传指导是就业指导最主要的内容,更有甚者只是通过发放就业须知、就业指导手册等方式。据一份抽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有用”,学生们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最大的不满是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和沟通,不少学生还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等。

2.很多高校就业指导的开展是从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始,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动员会、各类就业指导讲座等方式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样的就业指导对多数毕业生而言为时过晚,除了少数人校对自己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外,多数毕业生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仍然未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能够在大学一年级就对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和帮助实施服务的学校寥寥无几。

(四)就业率水分过重

在高校,“就业率”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网上有一份关于ll6所高校的历年就业率统计表,表上出现的ll6所高校的'历年就业率都在80%以上,最高的达到100%。其中就业率在90%以上的有96所,占总数的85.8%。然而另外一个材料却让人感到困惑: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一位负责人在谈到的高校就业率目标时却只有70%。既然在20时教育部对就业率的追求目标都只有70%,为何上面那份统计表上所有的高校的就业率都超过了80%?有两份材料道出了这个数据的秘密:造假!一所就业率统计数据为96.26%的高校,据学生估计该校的实际就业率大概在20%左右。一位参加过就业工作的高校教师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学校制定了就业率指标,每个学院都要力争达到或超过这一指标。学校自有一套相应的激励机制:将各项经费与各学院的就业率挂钩具体的做法是:要求毕业生在完成其设计或论文之前必须将已经签约的协议或单位接收证明交给设计(论文)指导老师,再由指导老师交给院行政部门,否则不得允许其参加并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当然学校也不发给其毕业证和学位证。这一招相当有效。”在就业率统计上普遍造假,形成‘铍就业”的不良现象。

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细化教育内容,确保指导到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主要看它是否满足了大学生的就业需要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因此,全面细致地选择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就显得至关重要。考虑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需求,笔者认为,就业指导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当前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其内容包括诚信道德教育,如反对毕业生伪造成绩单和奖励证书等以达到个人目的行为等;勤奋、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如主张‘用个人品牌塑造职场人生”等。第二,就业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毕业生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如依赖、盲从、焦虑、急躁、自卑等情绪和认知偏差,加强毕业生的心理辅导,促其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第三,就业政策与形势教育。主要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以及各种就业制度,引导学生明晰就业形势及专业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以利于毕业生正确择业。第四,就业观教育。主要是教育毕业生要针对就业市场的变化,转变就业观念,克服“等、靠、要”的就业态度,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调整就业预期,树立竞争就业、自主就业意识。第五,特殊群体教育。如针对女性毕业生相对于男生就业困难的现象,促其克服自卑,认识自我,主动参与就业竞争。第六,礼仪修养教育。主要是让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礼仪知识以及交际表达能力,使其在求职过程中能够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细化教育内容,能够全面培养大学生综合性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大学生成功求职和就业,而且将使大学生受益终生。

(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开展全程教育

采用有效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方法,给大学生提供职业咨询与指导服务,是促进大学生职业选择科学化的关键。借鉴国外及国内的一些成功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第一,将职业指导纳入课程体系,结合职业指导专题讲座,形成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职业指导体系。如在一年级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着重讲授职业生涯的认知和规划,使学生初步明确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以及所属行业的特性;在二年级着重加强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培养;在三年级开展个性化服务,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规划实现就业目标;在四年级则侧重就业形式与政策的教育,以及求职技巧的指导与就业的服务等。第二,积极开展毕业生个性化职业指导。即通过人才测评,根据个体差异,客观评价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为毕业生提供“一对一”或小范围的个性化职业指导。第三,积极拓展毕业生的求职能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校内外结合的形式开展职业指导。总之,就是要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三)加强队伍建设,保证服务质量

拥有充足的专兼职就业指导人员,是保证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从我国高校就业机构的人员配置的现状来看,人员配置严重不足是普遍现象,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很强,涉及领域比较广泛的技术性工作,作为从业人员,仅仅掌握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是不够的,还应当具有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以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设,首先,必须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优化就业指导队伍的结构,即选聘具有一定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基础的人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并在人员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性格特征和年龄性别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其次,必须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外出进修和进行内部就业政策理论的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工作能力等敬业精神,使其能真正胜任就业指导工作,进而真正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再次,必须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把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到同样高度予以重视。要把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激励考核机制引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中,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办法和考核细则,明确目标责任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步人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只有这样,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取得更大的成效。:

(四)建立自上而下的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

建立完整的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机构是有效实施就业指导工作的硬件要求。但惟一的就业指导部门设置并不能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因此建议学校自上而下的设置三个层次的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第一层次,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总体协调与用人单位、政府部门之问的关系,建立用人单位网络,代表学校参加就业工作会议、参与就业政策的部署,总体设计学生的就业发展趋势,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向各院系部署就业工作计划,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总体规划等。第二层次,院系就业指导机构,负责把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相联系,建立稳定的用人单位网,开设就业心理咨询、就业技巧等指导,召集各班负责人讲座就业动态、负责校就业指导中心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等。第三层次,专业辅导人员,这主要是指专业的就业辅导员。专业辅导人员由具备一定心理学、咨询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等相关知识的教授担任,他们能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和辅导。每个专业配备一个专业辅导人员,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就业现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学生顺利走向市场提供帮助。在就业机构和人员不断地完善和充实的基础上,就业指导工作的辐射面会更加地广泛,工作的内容会更加细致。因此,目前来说,形成完整而又稳定的就业机构可以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序开展。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为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以国家形势政策为导向,秉承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不断适应社会,认真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人才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科学化。

篇9:大学生就业指导探讨论文

大学生就业指导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近年大学生急剧增多,同时就业问题也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缓解就业社会压力,中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正在各高校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大学生就业指导正在经历许多阻碍与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将从中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出发,提出系列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大学生

当大学职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可以在大学生修习时,帮助其树立正确择业观,包括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自主择业观、自主创业观以及多种方式就业观,旨在帮助大学生把握就业市场的特点和功能,避免在择业就业时茫然无措,甚至痛失良机,造成遗憾。

1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就业指导的作用

根据历年的数据,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为114万人,则达到了145万人;与此相应的,、20大学生毕业数量分别为699万、727万,而去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的765万人。这一数字正在以每年5%的速度继续增长,据专*预测,,大学生毕业数量将达到骇人听闻的937万人!这已接近千万的数字背后,除了中国大学文化教育的繁荣昌盛、中国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外,还隐藏着社会日益严重、根深蒂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202月29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年就业形势比较复杂、非常艰巨。同时还表示,青年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左右,当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尹蔚民指出有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形势产生重要影响:第一,化解过剩产能使部分员工下岗,扩大了待业群体;第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用工不足;第三,高校毕业生数目持续增加。面临这样的环境,就业指导必然需要发挥其作用。作为一种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与性格特点,分析和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的过程,大学生职业指导可以合理配置社会人才需求和个人就业需求两个市场,达到供求信息对接,促进人才的充分就业。

2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不足

2.1高校管理部门对就业指导不够重视。影响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高校管理部门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工作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要因素。随着大学教育的广泛开展,每年产生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急速增长,然而,由于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就业指导工作落实得不尽如人意,使得社会上大学生毕业与就业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可以说,高校管理部门如果可以清楚认清就业指导对大学生的意义,实际情况会更加乐观。

2.2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无疑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一大利器,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老师的征聘也有一定的重视。但是,由于高校内就业指导机构缺乏正确规正引导和国内高素质人才(取得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的人员)匮乏,往往体制内人员龙蛇混杂,使得我国高校内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相对较为薄弱。这种参差不齐的局面,使得很多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无法向纵深向发展。这样一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便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对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预期目标,进一步加大毕业与就业的“需大于供”的矛盾。

2.3就业指导形式和内容过于简单。大学生就业的'成功需要进行多方面、系统性的指导,然而目前,我国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形势和内容相对简单。就指导主体而言,主要包括政府、学校、其他中介组织;就指导方式而言,主要包括各类政策、就业平台以及讲座性质的大学就业指导公开课。政策方面主要以公共部门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为主;就业平台就性质可分为政府和民间两类;大学就业指导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为主。相对简单的形式与内容是制约就业指导一大原因。

2.4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积极性不高。现在普遍存在大学生自己对就业指导的意义认识不足面对就业压力不断攀升的严峻形势,尽管政府通过多种媒介不断强调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但仍有很多大学生沉浸在象牙塔的美梦中,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身未来堪忧的处境和学习就业指导的紧迫性、重要性。这种现象最常出现在那些平日成绩马马虎虎的同学身上,缺乏对自身正确认识,无法对未来职业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到头来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3如何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

3.1强化就业指导工作的监管。所谓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体自然是各个高校内部,且每个高校都已陆续建立起自己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学习体系。但是,在当今社会,几乎任何组织或机构都离不开监督管理。同样的,高校内的指导工作,理应由四部分组织共同完成监督,以期达到理想的目标―――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分别包括高校自身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以及大学生的监督。只有强化大学就业指导工作的监管,才能更好地使指导工作发挥功能与作用。

3.2扩充就业指导师资团队。一个高校如果想提升自己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水平,最好的、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扩充本校就业指导团队的师资力量,用素质的提升来带动水平的提升。为此,除了多招聘一些具备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的人才外,还应该利用、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师进行能力培训,提高专职教师的能力与水平。其次,要重新修订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等,对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进行重新定位,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目标和计划也要进行重新定位。

3.3建立完善丰富的就业指导体系。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当高校对在校生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理应且必须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则:首先,通过进行一些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扩散思路的活动,以帮助大学生们更好地就业;其次,加强大学生专业素养培训,毕竟俗话说“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提升大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增加就业求职中的砝码;再者,发扬“以创带就”精神,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勇于开辟自己的事业,同时创业产生就业岗位,可以更好地带动身边大学生的就业;最后,高校需要和政府以及一些中介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互相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完成。

3.4以学生为出发点,调动其积极性。说一千道一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服务对象就只是学生。所以,当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应首先考虑调动学生本身的热情和积极性,否则,若无法对学生产生直接而正确的影响的话,一切工作再怎么出色也不过是徒劳。调动学生积极性,应该:首先,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绩效的考评机制,并且明确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绩效考评的意义和价值;其次,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心理障碍,让学生对未来职业有个客观而全面地认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身职业的发展,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不但能够提高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还能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对整个人生而言具有重要且非凡的意义。高等教育与就业需求相结合,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作为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不但对大学生个人,而且对整个社会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笔者针对指导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上建议,希望能为职业指导工作者以一些启迪。

参考文献:

[1]张方超.林丽媚.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性分析[J].营销教学,2016(5):179-180.

[2]张艳花.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探究[J].2016,32(8):252-254.

篇10: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摘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逐步实现智能化的发展,这种环境背景下,要想获得好的就业,就需要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明确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的变化情况,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足,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调整与改进,给予大学生科学的指导与帮助,使其能够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以及目标,能够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绽放光彩。本文就对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

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

一、引言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其实就是政府的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以及下属的人才市场、高校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等对高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存在着同质化的、程序化的特点,当前就业市场逐渐实现信息化,并日趋完善,在这种新形势下,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是无法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需要的。所以需要一种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就业指导方法,使就业指导的内容更加丰富,涉及的单位更广,发挥的作用更大。

二、移动互联时代对大学生群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机遇。学生生活层面。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群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会使用到互联网,比如学生之间的日常休闲娱乐、出行订票、网上订餐等,使用互联网能够使其生活更加便利。同时互联网的应用也使得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这种变化是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的,而且在大学生的影响和带动下,其他群体也开始应用互联网,使其应用更加广泛,为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学生思维模式层面。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等也逐渐开放,相比于上一辈,他们的思想认识更加新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于问题的看待和处理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外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化也涉及他们的职业观念,学生在就业时自我认识比较强,他们知道只有强化自己的素质水平以及实践技能才能够被社会所接纳,才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合适的工作岗位。对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需要高校就业指导的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审视,对其就业指导的内容以及方法进行科学的调整与设计,了解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并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进行就业指导。知识获取渠道层面。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的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并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依旧是阅读,新媒体时代,阅读逐渐发生成为立体化的阅读方式。新媒体时代,阅读注重将文本和读者作为中心,传统的阅读方式注重的是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采集与发布,新媒体时代注重的是读者参与到阅读中,并实现良好的互动,实现参与性的阅读。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是一种“浅阅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量逐渐增多,大学生要想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一般不会深入的阅读,只是浏览性的阅读。“浅阅读”通常是由于学生的兴趣引起的,学生更加注重的是感官上的享受,对于阅读的实际效果以及知识性内容并不重视。此外,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知识获取的方式还呈现出“杂阅读”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网络化的阅读速度逐渐加快,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并且网络上的阅读不会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局限,使得读者阅读的内容比较宽泛,甚至出现一些低俗的阅读内容,影响读者的阅读品味。总而言之,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也使得就业指导工作遇到了一定的挑战。

第二,挑战。移动互联网时代也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崇洋媚外等不良的思潮。集体主义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泛滥。此外网络上还有很多不良的黄色信息以及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使得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倾向出现偏差。

三、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

第一,指导模式缺乏创新。通常来讲,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方式主要是就业信息的获取、面试指导、人才招聘会以及就业报告会等。就业信息的获取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等多样化的方法获得就业求知的信息。面试指导就是为大学生模拟真实的面试场景指导学生的面试行为。人才招聘会就是邀请企业到学生举办招聘会。就业报告会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召开与就业有关的专题报告会。这些方法都是传统的就业指导形式,这些方法虽然对于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是活动的指导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学生在就业指导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且传统的就业指导缺少人性化的理念,在指导过程中缺少针对性,千篇 一律,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就业指导提出的要求。

第二,指导内容过于单调。对国家的就业政策进行解读、提高学生的面试以及信息获取能力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高校会为学生讲解国家以及地方的出台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落户政策等,为靠公务员、村官以及事业单位的学生梳理流程。此外还有对学生进行简历制作、面试着装以及沟通等内容指导。这些就业指导内容只能解决就业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不能从根本上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也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对就业方向。移动互联网时代,就业指导内容应更加宽泛,传统的就业指导流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且新时代学生在就业时不再一味地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他们想自主创业、出国深造等,如果就业指导内容依旧局限于考试上的指导,会使指导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

第三,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是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水平将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近些年来,高校加强对辅导员依旧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教师队伍的理论以及实践能力在不断提升,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目前教师队伍达到的能力水平还不够。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知识结构更新缓慢,而且比较单一,简单的培训一下辅导员之后,其就变成了就业指导人员,这种能力水平的教师是不能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就业指导的实际需求的。需要指导教师能够科学的、充分的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四、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第一,创新就业指导方法。新时期,为达到理想的就业指导目标,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必须创新现有的就业指导模式,其中“第三屏”就业指导方法称为正确之选。“第三屏”与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有区别的,将手机作为主要代表的“第三屏”,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第三屏”已经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进行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手段。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第三屏”的积极作用,将就业指导与互联网相结合,促进就业指导的有效性,能够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准确性的指导。同时将手机作为主要的载体,在就业指导中进行“第三屏”信息化建设,实现就业指导的微信、微博等软件平台的建设,这样学生能够通过手机会当前的就业形势、相关数据等信息进行及时了解,能够对就业理性地对待,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为就业做好准备。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努力实现“第三屏”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使就业指导实现现代化的发展。

第二,丰富就业指导内容。新形势下,要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科学的指导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就业指导内容,这是需要做的首要工作。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更加青睐于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传播方式,愿意从手机中获得丰富、趣味性的信息,喜欢碎片式的信息获取和阅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这一特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加强内容的丰富与更新,不能只是单纯的对国家的就业政策、现状以及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大学横村官的考试流程等进行讲解,这些枯燥的内容与时代发展是不相适应的。新时期,学生更愿意听到的是高校对于未来就业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景。

第三,重视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加强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强化其能力水平。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使用互联网的技术水平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传播能力等。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努力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水平,积极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培训,使其更好的了解、参与和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让他们使用微信、微博,努力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新知识,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对就业指导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线上以及线下的求职招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高效的就业指导。

五、结束语

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也逐渐广泛,对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移动互联时代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优化和调整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为此高校应明确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特点,加强“第三屏”信息化建设,丰富和更新就业指导的方式与内容,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能力水平,使得传统的就业指导不足得到弥补,使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失业情况等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明确自我的发展方向,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11: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摘要】

残障大学生可谓是特殊人群中的佼佼者,他们并没有因为自身先天或后天的缺陷而自暴自弃,相反,通过不懈的努力而获得了公众的认可,并因其特殊的成长经历而备受关注。市场经济体制中竞争机制的渗透,使得大学生之间的就业竞争不断加剧,加上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导致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难问题。目前,就业指导已被纳入大学生教育的重点科目予以开展。本文在对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作出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就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及其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残障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成长经历,所以其较之普通大学生具备更强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格,这为其成功就业做好了铺垫。与普通大学生一样,残障大学生也有通过就业实现人生价值、职业价值的诉求。但是,残障大学生因为自身生理存在一定的缺陷又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心理问题,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困难问题。根据和谐社会主义建设要求,我们应该给予残障大学生就业更多的关注和指导。有关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也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高校开展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主要依据,其合理性和全面性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残障大学生属于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他们不仅面临普通大学生存在的就业难问题,同时还存在更加严重的就业心理问题。但是,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所建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常常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由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内容建设的不全面,对大学生实施的集体主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目的性,不仅造成了大学生时间、精力上一定程度的浪费,还对他们未来的就业实践造成了误导。素质教育着重强调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均衡发展。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的缺失,不利于教师对大学生个性的掌控和应用。尤其对于残障大学生而言,教师方面心理关怀的缺失,影响了其对自身及就业价值的认识,面对就业问题难以维持积极的态度,作出正确的处理决策。此外,部分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设置缺少指导性、新颖性,只是单纯地进行空洞的理论知识教学,不能成为残障大学生就业实战中行之有效的策略。以大学生就业政策传导为例,仅仅是简单地进行政策法规堆积和罗列,缺少系统规范的处理,不利于大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程模式。经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需求集中体现为全程化指导和个性化指导。然而,在就业指导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有些高校由于对此项工作重视不足,所开展的项目大多针对高年级毕业生进行,却忽视了在整个高校教育过程中的渗透。大学生正确就业意识和认知的养成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程,并非一蹴而就。短时间内集中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训练,难以取得良好的收效,而且也不利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制定。相较于普通大学生,残障大学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难题,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毫无信心可言。入校初期就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有利于形成残障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认知,这对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也有极大的益处。反而言之,学习信心的提高,将会使残障大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掌握专业技能,也为其未来成功就业提供了基础。除此之外,部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还存在教学方式方法亟待创新的问题。相关教师教学缺少对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等素质教育观念的渗透,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不同大学生个性特征、成长背景以及学习专业的考查,久而久之影响了大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开展的教学活动形同虚设。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指导性、针对性的缺失,导致教学实效不尽人意。

(三)师资建设。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其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了教学实效。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化师资队伍匮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数量与专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普及化发展,高校生源数量不断增长,由此暴露出了严峻的教师人员数量不足的现象。有些高校为了缓解教师与学生数量不对等的矛盾,由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学生处工作人员或学院负责人等出任大学生就业指导一职。但是,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这些教师身兼数职,难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做到面面俱到、得心应手。另外,高强度、高密度的工作占用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很难再抽出额外的时间认真准备就业指导课程,也没有时间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培训活动。纵使这部分教师可能拥有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由于后期培训不足,导致他们专业知识及技能上的落后,难以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很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教师还存在运用残障人士特有语言等技能匮乏的问题,造成与残障大学生沟通不顺,进而影响了就业指导的效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相关教师特殊技能的匮乏与其他大学生沟通上的差异而出现困难,还容易引起残障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导致他们由于自身的缺陷而自暴自弃,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

二、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对策

结合分析,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建设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对策,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完善内容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育是一项庞杂的工程,涉及到众多学科知识的运用。在现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高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其内容设置,指导相关教师进行系统化、层次化处理。具体而言,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应该随着经济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不断补充和完善对当前就业形势发展的分析,以保证就业指导的时效性。同时,对于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而言,相关教师还需要结合他们的个性特点和专业不同,合理地开发教学课程项目,给予他们最深切、真实的关怀,从而指导其更好地应用于就业实践。另外,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还要着重注意心理素质教育的融入和渗透,认真分析残障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本质,有意识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排解他们的苦恼,帮助其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就业指导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搜索与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的信息,并经过系统化处理后融入到课程内容体系当中,以扩展残障大学生的就业视野,使之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广泛性,从而增强他们择业、就业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在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表现形式上,要兼顾残障大学生生理上的缺陷,为其提供盲文、音频等,让他们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二)优化指导模式。为了让广大大学生能够尽早了解和重视就业问题,并使之合理地规划与定位职业发展,应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所谓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是指在大学生的入学初期就进行就业指导渗透,通过师生交流、专题讲座、专家报告等活动,针对各年级阶段的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和择业观,为其未来成功就业做好铺垫工作。与普通大学生一样,残障大学生同样希望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去学习并由此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得残障大学生面临着更加艰难的就业问题。对此,高校应该尽早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在保护残障大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使之深刻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激励他们在更加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在此过程中,就业指导相关教师要秉持一视同仁的态度,给予残障大学生更加全面、深切的关怀,注意对其评价方式的优化与创新,通过相对温和的言语给予他们指导和激励。除此之外,鉴于残障大学生存在生理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问题,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开设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特训班,为之建设针对性更强的就业指导课程,将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等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实处。

(三)加强师资建设。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其专业化建设尤为重要。因此,师资建设亦应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重点项目予以实施。针对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不足现象,高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整合校内建设资源,积极引进优异教学人才,以满足扩招的需求。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建立可行的发展规划,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意识地进行扩招,满足学生受教育需求的同时,保证教育实效。同时,高校还应该根据教师们的日常表现,给予他们适度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帮助其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激励他们投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研究上。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定时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及时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树立其良好的职业责任和教育理念,并督促他们付诸于实践。对于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也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怀,培养相关教师一定的特殊语言沟通能力,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理念,使之与特殊大学生群体建立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以此来促进全体大学生的发展,实现自身的教育价值。值得提出的是,教师作为教育培训的主体,单纯地依靠学校培训还难以满足综合素质提升的需求,因此需要相关教师树立正确的终身学习意识,通过不同途径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建设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上各院校就业指导实践存在差异,本文对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希望教育界其他学者给予残障大学生成长更多关注,结合当前经济市场就业发展趋势和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实际,提出更多完善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建议。

篇12: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文章从认识误区、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和高等教育本身三方面分析了就业难存在的原因,提出了政府、社会和高校,包括毕业生本人共同解决的相应对策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每年特定时间都会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1.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何在

1.1认识有误区

(1)扩招惹的祸。20xx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xx年的145万猛增至212万人,20xx年再增68万,达280万人,到20xx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将突破340万,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年紧过一年。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

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起点指标,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教育部对部分高校6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66.67%,仅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

(2)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所以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3)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1.2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1.3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研究来自:

2.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2.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2.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2.3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5)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目前,上海市已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首次设立了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上海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其创业培训规划包括入门培训、实务与创业培训、个性化辅导和开业跟踪扶持。大学生创业培训实施政府补贴,由劳动保障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机构负责实施。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先培训充电、后创业实践,虽然在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学生终究只是少数,但是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必要的,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去年年初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微课应用于护理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实践论文

微课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中可行性论文

探析当代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的应尽职能的论文

微课创新高中化学教学研究论文

工商管理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微课教学研究论文

微课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运用论文

微课教学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体育与健康课研究的论文

体育与健康课程如何说课的学科论文

新学年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创新论文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创新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创新论文(合集12篇)】相关文章:

化学教育教学论文微课2023-10-03

说课稿的主要内容及方法2023-02-13

浅析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2022-09-18

基于慕课模式的儿科学课程建设的思考论文2022-09-15

微课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运用体会论文2022-12-27

论文兴趣教学在自然实验课中的运用2023-02-02

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2024-02-08

视听说教学培养综合技能分析论文2023-05-17

课题研究教学论文2024-02-08

化学教学论结课论文202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