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高等数学课程学习效能感提升研究(精选6篇)由网友“小蘭顶呱呱”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生高等数学课程学习效能感提升研究,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学生高等数学课程学习效能感提升研究
学生高等数学课程学习效能感提升研究
摘要: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内容之一,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在过去的办学过程中,对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些学生在高等数学和大学外语等课程的学习成绩普遍较低,无法达到基本的合格线。高等数学的内容是极具逻辑性的,需要学生具有完善的逻辑推导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够完成相关内容的接受和学习。因此,提升高职院校学生高等数学课程学习效能感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学生高等数学学习效能感降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引导学生对高等数学产生兴趣;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帮助学生自己认识提升学习效能带来的好处等提升途径,以期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高等数学课程提供帮助。
关键词: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实践效果;学习效能感
学习效能是一个术语,学习效能即学习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顺利完成学业任务的行为能力的信念,是在学业领域中的表现[1]。学习效能感具有比较强的参照性,学习主体必须在过去有过成功的学习经历,并能够在此过程中获取。在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心态,他们觉得自己不擅长面对这一类抽象难解的问题,也缺乏相应的学习经验,所以他们自我拒绝进行高等数学的学习,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希望自己的自信心不会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挫败。但真正全面接触过高等数学的人都会知道,高等数学对学习者的逻辑推导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前期缺乏相应的基础练习,可能在初期会有吃力的现象,但是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学习者会不断熟练应用逻辑思考能力,他们的抽象概念理解能力和推导能力也会不断提升,最后将完成一个过渡,在过渡期后面对高等数学这类问题时,他们能够善用自己过去的学习经验和技巧来解决固定的问题,在这一阶段学生在面对高等数学时,就能够摒弃心态上的问题,从而提升高等数学课程学习的效能感[2]。
一、学习效能感的介绍
学习效能起感需要四个基本的模块构成。一是学习能量,研究学习者的心理动力。包括人本能的好奇心,对于陌生世界探究的心理趋向;榜样的示范力量;他人对于学习者行为的评价三个方面。二是学习能力。包括学习者的信息处理模式、学习者的记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等方面。三是心理状态。由于社会关系、家庭关系的变化会影响学习者的心理状态,这涉及学习者的自我情绪觉察调整的评价与研究。四是相关的能力。包括人际关系建设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等方面。学习者自我效能感是学习者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学习效能感的提升[1],必须由学习者自己通过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正向反馈机制,并通过外部引导,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个人与团体的外部环境和一个具象的指引都会造成学习效能的提升[3]。对于参与学习过程的个人而言,学习效能感事实上就是一种不断提升自信的过程,通过不断总结有效的学习经验,积累更多的成功次数,让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始终保持在一个正向积极的方向。进而通过自我鼓励,自我肯定,自我推动的状态,来不断促使学习者去面对和克服复杂的学习任务,用曾经的学习经验帮助自己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主动地寻找更多能够促使自己完成学习过程的资源内容或者是同伴。总而言之就是将原先高职院校学生从被动的,不愿接受,不愿配合的状态,变为自己主动去寻找和积累合适的学习方法,总结有效的学习经验,通过组合各种能促成自身完成学习任务的因素来提升学习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在面对复杂抽象的学习任务时,能够不断鼓励自己坚持下去完成学习过程。
二、高职院校学生高等数学学习效能感降低的原因
(一)原因分析不准确有很多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分析出自己在学习高等数学时成功或者失败的具体原因,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学不好高等数学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行,他们认为有些学生天资聪颖,一点即通;而自己却是天生愚笨,一窍不通。这些根深蒂固的荒谬理论使得他们在学习高等数学时自我本身的学习效能感大大降低。
(二)受到失败经历的影响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过失败的经历,有些学生更有可能失败过很多次,无数次的失败经历也会大大降低自我本身的学习效能感,感觉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成功。在重复无数次的失败后,他们会有选择性地回避所遇到的困难,或者干脆跳过困难,这也会大大影响了学习高等数学的效果。
(三)单一化的评判标准就目前阶段当中,高等数学的评判还是依据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其实这种评判依据还是比较单一化的。很多学生在这种单一化的评判标准中并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斗志,还会因为某些偶然的突发原因而考试失常,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导致高等数学学习效能感大大降低[4-5]。新教育理念的一个核心宗旨就是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己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更多的是对一些基础名词的解释和及时的指导作用,这区别于过去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新理念的要求下,学生必须要掌握自主学习的相关能力和意愿。学习效能感提升,就是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进步的一个原始推动力。在过去,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习效能感缺乏认识,也缺乏具体的引导手段,但近些年随着学习效能感这一概念在我国教育行业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学习效能作为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效率的一个有效手段。学习效能是将过去复杂抽象的学生自我动力,以更加具体的方式进行描述,对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就情感情绪以及其他自身影响学习过程、学习效率的因素进行聚合。高等数学无法通过单纯的引导和死记硬背来掌握核心知识,它必须由学生通过自己的逻辑推导和练习才能够学习,在这样的知识属性前提下,中学时期那种一对一的学习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于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它需要学生内在迸发出更多的学习意愿和动力来支持自己完成更多关于高等数学的学习任务。
三、高职院校学生高等数学课程学习效能感的提升途径
(一)引导学生对高等数学产生兴趣以兴趣去撬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其不断完成关于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是目前已知的最有效的教育引导方式。在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就提倡乐学主张,主张寓知于乐,以趣激学。经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在不同心理状态下,学生实际掌握的学习效果存在较大的区别。当一个学生从心理上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他对于学习内容的接收程度和掌握程度都要高于消极状态,并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得到极大的满足感,这一满足感的获取和记忆能够使得学生产生更加主动学习获取相关知识,从而换取更多成就感和满足感的主动学习机制。而这一机制的具体表现,可以将其称之为对于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并非是由智力因素所决定的,而是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经历和自我感知方面所达成的一种综合感受,如果能够对某项学科内容产生相应的兴趣,学生就能够减少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枯燥乏味感觉的次数和程度,并且在平时能够更好地说服自己去主动进入学习过程,从而获取更多满足感,这一过程并非是心理暗示,而是实实在在通过外部事务的反馈导致大脑分泌相应的激素,大脑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获取到实实在在的快感。对于高等数学教学而言,其教育对象是还未完全掌握抽象思考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会一些基础的数学定义,而且还要逐渐习惯和掌握数学逻辑思考的能力,能够独立对一些复杂抽象问题进行思考,并从中发现规律和关键点,从而找到解题思路,高等数学想要培养这样的逻辑思维能力,就需要学生反复练习尝试。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学习的乐趣,学生就会感到整个学习过程枯燥、重复,影响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积极性[6]。
(二)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学习效能的培养和提升是需要学生不断地积累进行正向反馈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亮点,并予以及时肯定,帮助学生奠定学习自信,使其能够主动从学习过程中总结经验。根据高等数学的特点,可以设置不同的教育模式,对于基础的学科概念可以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而对于具体的应用和实践,则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和共同合作的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具体解决高等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参与感,激发表现欲,让他们在内心不自觉地种下一棵希望的种子,能够通过不断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和成果,从而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肯定。这样的`初衷和愿望对于初期帮助学生从厌恶、被动、反感高等数学的状态中摆脱出来确实有很大的裨益。
(三)帮助学生认识提升学习效能带来的好处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对于学习效能而言,学生的自我认识程度也会影响到最终实现的效果。教师应该就学习效能的提升,能够为学生在后续的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带来的好处进行介绍和分析,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提升自我学习效能之后能够带来的成效。在潜意识中对过去的学习进行总结,并且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鼓励和暗示,增强自己面对高等数学这类抽象难懂学科时的自信。高等数学虽然较抽象,同时对学生的逻辑能力也具有一定的要求,但并非是一门完全由天赋决定的学科,学生只要能够克服自身对于高等数学的恐惧和抵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还是能够在高等数学中获取相关知识的,只不过在这一过程之前,学生首先应该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对高等数学有一个正确直观的认识。正确认识在学习高等数学时应该掌握的学习技巧,同样对于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一些常见的困难提前有所认识和准备,在正式学习过程中面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时,能够通过提前制定好的策略来一一克服[7]。直视自己作为学习过程主导角色的现实情况,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信息化手段,将一切有利于自己进行学习获取成绩的信息收集方式和手段,应用到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并且能够积极地寻求提升自我学习效率和能力的手段和方法。留意自身适应的学习方法改善过去低效的学习过程,帮助自己逐步树立自信,并能正确地面对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自我暗示,坚持学习,总结经验,善用学习技巧,发现自我学习优势和特长提升在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效率。在此过程中也可以积极寻求教师、同学和朋友的帮助,让他们为自己提供有价值的建义。
(四)学校也应该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往的实践中,也证明了如果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当学生的精神紧张时,在学习课堂上并不能很好地接受课堂教育,他的接受能力也会大幅下降。而在学生精神愉悦时,他的学习接受能力也会随之增加,大幅度提高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8]。在课堂教育中,教师面对学习能力较低,自我效能感不高的学生,也不应该采取贬低,谩骂,侮辱等态度去对待学生,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教师的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疏远,教师和学生会站在一个对立面,不利于教师教学,更不利于学生进行学习,从而导致高等数学学习效能感大大降低。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师生关系,形成一种师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鼓励的学习局面,共同创造一个拥有良好学习氛围的课堂。教师多鼓励,多付出,学生也要多理解,多用功,学生心情愉悦的学习,教师也能更加轻松的教学,这样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高等数学学习的效能感。
四、结语
高等数学的学习内容过度抽象,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逻辑推导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高等数学学习时,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和自主学习动力的方面。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高等数学学习的效能感方面,不光要靠学生的自我努力,还有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多方面的努力下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的效能感。
参考文献:
[1]尼格尔买买提依明.高校英语“隐性课程”对英语学习效能的激励与消解[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128-132.
[2]李玉贤.高职院校学生高等数学课程学习方法浅议[J].科学与财富,,8(5):565-565.
[3]郭鑫.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黑河学刊,,(2):155-156.
[4]牛西武.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学生高等数学课程学习状况调查——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20):36-39.
[5]曹爱民.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1):79-81.
[6]时洪宇.高职院校高数课程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31):196-197.
[7]夏兰,钟国强.立足专本衔接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与学[J].才智,2019,(34):84.
[8]邹乐强.高职学生高等数学学习兴趣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20(12):206-208.
篇2:自我效能感研究概述
自我效能感研究概述
自我效能感研究是近年来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从自我效能感的.本质、功能、影响因素、自我效能感在应用领域的研究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走向,为自我效能感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作 者:寇冬泉 黄技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系,南宁,530001 刊 名: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TRAINING AND RESEARCH-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1(1) 分类号:B842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本质 功能 影响因素 研究走向篇3:试析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提升策略的研究论文
试析关于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提升策略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学效能感 提升策略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建设高质量的高校教师队伍成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而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在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完善在职教师的培训制度和新教师的指导制度,促进教师合作学习与观摩教学,加强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培养,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高等学校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师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要建设高质量的高校教师队伍,提高其教学效能感是重要条件。
一、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能力的知觉和信念,是对未来状态的一种判断。源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知觉和信念。通常,教师教学效能感包括两个不同的维度,即一般教育效能感(generalteacherefficacy)和个人教学效能感(personalteacherefficacy)两个维度。一般教育效能感指教师对教与学关系的看法与判断,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教好学生的信念。
二、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
从教育理论上讲,教师的素质结构决定着教育效能。教育信念是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而教师教学信念的核心成分则是教学效能感,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不仅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正向相关,同时与学生的学业成就也呈正向相关的关系。
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成果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教师之所以在教学效果上呈现显著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个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并不相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们具体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最终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行为上呈现出明显差异。闭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变量之一,因此,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不仅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也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关键要素。
三、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目前,针对我国教师效能感研究的学者们普遍认为,教师教学效能感是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并非与生俱来。笔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1.个人能力和成功经历
高校教师个人能力不同,表现出的教学效能感也不同,能力强的教师通常表现出更高的教学效能感。同时,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是建立在教师个体对其过去行为解释的基础上,高校教师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成功经历有利于教师产生对教学过程中各种事件的积极预期。调查显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相比具有本科学位的教师在教学效能感的某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2.高校教师的教学经历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当人们相信自己具备成功所需要的条件时,面对困难也会坚持不懈,遭遇挫折也会很快走出低谷。”l高校教师亲历掌握性经验是对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的信息来源,它是教师效能感最直接、最大影响因素。
3.高校教师的替代经验
在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和技能培养基本上是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是一种教师自我探索的过程。因此,除了阅读相关书籍,观察学习取得的替代经验是影响其教学胜任力的判断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教师新手,通过观察学习,他会相信自己也有能力在类似情况下获得成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4.高校的情景因素
尽管教学评估在教育界和学术界引起了很多争议和非议,但对于高校教学工作的改善起列了重要作用。不仅引起了各个高校对教师工作的高度重视,还促进了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和提高。在迎接评估过程中,加强了教师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合作,相互提供教学评价和反馈,这些都大大有利于教学效能感的提高。
四、正确看待高校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首先,自我效能不同于个人的真实能力。自我效能中所指的“能力”是个体胜任特定任务的能力,即胜任力。胜任力是一种具有更广泛意义的能力。相对高校教师而言,自我效能体现为对自己胜任力的评价,而不是对自己实际知识技能的判断。自我效能并非要高校教师对自己的知识技能(如教学能力)作出客观评价,而是针对自己是否具有完成某类事情的信心的主观认识。
其次,自我效能是重要的行为决定因素。自我效能独立于支持行为的其他知识技能,在其他各种技能基本相近的情况下,自我效能往往决定了个体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和最终成果,成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因素。不过,虽然能力和自我效能在作用机制上可以彼此独立,通常情况下每一项困难任务的完成却都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当个体的知识技能和自我效能很好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个体能力的充分发挥。正如人们所说:“有信心不一定会赢,但没有信心一定会输。”
第三,高自我效能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实际生活中,人们普遍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大多数人并没有认识到这其实是一种健康心理的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能力的感知存在普遍的乐观主义倾向。因此,拥有高自我效能并不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反而是心理健康的标志。正如班杜拉总结的那样“人类现实的困难性质使乐观的自我效能成为一种适应的判断倾向,而不是在认知上无法做到的真实。越来越多的讨论显示人类成就幸福需要乐观的个人效能……因此,乐观的效能信念是一种必需,不是一种性格的缺陷。对能力乐观评价能提高人的志向和维持动机,使人们能从个人的才能中获益最多”。所以增进和促进个人的自我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针对高校教师而言更具有重要价值。
五、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提升策略
1.建立健全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
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是高校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力求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对一个教师进行全面评价,是学校增强教师教学效能感,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的有利途径。所以,建立健全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对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完善过程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建立适合的评价指标
发展性教师评价在指标构成上必须体现对教师个体差异的尊重,评价标准应该是个别化的,具有差异性和层次性的,不能一概而论,要从教师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教师目前的学科结构、专业要求及个人教学状况的基础上关注教师个人的自我发展趋势,以及希望实现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与评价人员共同协商确定评价标准,并能随着教师具体工作情况的的变化做出相应的修改。
(2)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方法主要有结构性的课堂观察法、面谈法、问卷法、测试法、日常观察法等,强调定性与定量分析相互结合,其中最重要的评价方法是面谈法。根据面谈的结果,评价人员得出一份诊断性的总结报告,并立即将报告反馈至教师,师生间得到了良性互动,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在国外大学的教学评价中,为了更广泛地收集教师教学的信息,组织学生面谈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3)注重教师自我评价与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
发展性教师评价相信教师个人的能力,相信在面对问题时教师能够做出正确判断,强调在学校中教师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要注重教师自我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过程,可以克服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对教师的工作背景、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等不了解的缺点。在教师自我评价中,教师将收集有关自己的教学数据和材料,对其进行判断和反思得出提高和改进的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能感。
篇4:影响高职生学习效能感形成因素研究
影响高职生学习效能感形成因素研究
影响高职生学习效能感形成因素研究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景观生态环境学院 卢秋锦;王翠环
【摘要】自我效能感理论已成为当今教育心理学界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课题,它的研究成果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领域中。本文拟在高职教育中对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进行一点探讨,以期从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为本校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提高尽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学习效能感;高职生
【Abstract】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science literacy has become the 21st century major challenges facing the educationsector in China. Thus, social self-control abilit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 cognitive abilities and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hisrequirement students must have a strong sense of self-efficacy. Theory of self-efficiency has become a hot topic of research ineducational psychology, is widely applied to all areas of student learning. In this pla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n students ´self-efficacy is discussed, with a view to where you can get some useful lessons, for advancing and improving University qualityeducation doing something humble.
【Key words】Self efficacy;Learning self-efficacy;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22.6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03-0002-02
一、学习效能感的由来和内涵
班杜拉在1977 年总结自己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并于1986 年在《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一书中对自我效能理论作了系统的论述。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否完成或者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知觉。自我效能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个体在活动中通过一些信息源而获得或形成的。
学习自我效能感最早起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内的具体表现,即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念,也就是学习者对能否利用所获得的技能或能力去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和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学习行为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二、影响高职生学习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用人部门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因此倍受社会的关注。然而,新时期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生源层次低、学习现状堪忧的现实矛盾日益突出。大部分学生由于在升学考试时没有考出好成绩,不得己才选择了高职院校。进入高职院校后对自己的学校或所学专业不是很满意;对专业学习、自己的成长和成材、就业发展缺乏清醒的认识。在学习上缺乏学习自我效能感,即表现出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等诸多不良因素。然而影响高职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方面的因素、学校方面的因素和家庭方面因素的影响等,也有来自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即个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性的劝说、情感和环境因素。
1、个人的成败经验。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到外部强化和替代强化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自我强化的作用。
自我强化是指个体能自发地设定目标,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因此,事先设置预期的学习目标可以使学生在目标达成时,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从而形成学习自我效能感。
成功的学习经验总是会使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往往成功人士都有很强的自信心,因为别人对自己的能力有过充分的肯定,因此,他们常常能够对自我效能建立起坚定的信念,对自己行为的有效性有着较高的评价,对周围事物以及自身的效能期望值要求比较高。然而,一个人多次经历困难挫折则容易对自己丧失信心,就会降低对自己的效能期望。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的,但它适用于大多数人。个人的成败还取决于其他多方面的因素,例如需要完成任务的难易程度,个人付出努力的多少,是否有外界的援助及援助的程度等等。这些外在因素都会影响到一个人自我效能感的建立。鉴于个人成败经验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只有亲身有过成功经验的体会,才能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现状,帮助学生预先设置合理且有效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置要经过反复琢磨,不可太难也不能让学生轻易而举就能达到),这样学生在目标达成时,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才能产生学习动力、激发潜能,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2、替代性经验。个体通过观察跟自己相似或相像的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就是替代性经验。当人们在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自我判断时,常常会借助于对别人的观察以及比较,这种信息来源就是替代性经验。如当人们看到跟自己相似或者不如自己的`的人通过持续的努力获得某方面的成功时,他们就会相信自己也有这种能力取得成功,并愿意去进行尝试。相反,对于和自己差不多水平或是比自己优秀的人失败时,就会使观察者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降低自信心,进而降低动机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在替代性经验中榜样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适当的成功榜样,让学生充分从榜样的身上获得学习的自信心、获取宝贵的经验,来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去做进一步的尝试,还要因势利导,在榜样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会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另外,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与榜样比较,不能盲目与学习成绩最好、学习能力最强的人比较,这样会使学生感降低自信心。要让学生学会进行自我比较,自我评价,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学习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在成长中不断进步,从而促进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3、言语性的劝说。言语性的劝说在教育领域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它包括他人的暗示、说服性告诫、建议、劝告以及自我规劝。言语劝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挥作用的,要想使言语劝说发挥最大作用,必须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劝说、鼓励才有效。但是在缺乏事实基础上进行的言语劝说,对于形成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效果是不大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给予适当的、积极的、正面的言语反馈,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经常用鼓励性和表扬性的言语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对于当前的高职生,尤其是以个性自居的90 后要尽量少用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等负面的言语。
4、情感和环境因素。情感和环境因素也是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因素之一。在充满危机或紧张的情况下,或是负荷较大的环境下,会造成人们内心过度焦虑和紧张,以致干扰了正常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活动,此时处于高度的情绪紧张状态反而会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平。适度的紧张,情绪易于被唤起,是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一个最佳条件,此时学生的学习效能会达到最高。
最后,环境因素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环境是外在因素,虽然对个体不起决定因素,但是但人们处于一定的环境中时,身心就会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如当人们进入一个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环境中时,自我效能的预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合理调节生理和情绪状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任何事情、事物的改变都不可能是单一的因素形成的,通常是几种信息在综合起作用,以上几种信息是影响高职生学习效能感的形成主要因素,还有其他信息在起作用,在以后的研究中本人还将作进一步研究和验证。就目前这几种信息如何影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改变,也并不是适合于每个个体,也是因人而异的。高职生学习效能低下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在科学文化知识、信息素养、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发展,也容易造成学生心理性格等方面的缺失。因此,学习效能感在学生的自我发展中,在学生的内心建设中愈发凸显其关键所在。
三、结论
由以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高职生学习效能感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也是可塑的,而且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教育提高。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肩负着我国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高职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甚至一生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作为教学工作中的第一要务,高职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它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和通力合作,还要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进行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边玉芳,《学习的自我效能》浙江教育出版社
2、彦海林,论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0
4、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评述。http:www.hebiat.edu.cn/06/12/
5、毕佳萍,“90 后”高职生生涯教育需求研究与教育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
6、胡丹,信息化环境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行动研究[D].西南大学.05
7、张坤、张敏、李丽,自我效能感在教育中的作用[J]青少年研究2004
篇5: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本研究以随机选取某中学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二年级共254人为被试,采用协方差结构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LSD最小显著差法,考察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中学实施新课标教育提供指导与借鉴.研究表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从总体上表现显著,其层次与年级的交互显著;初一学习自我效能感最高,与初二、高一的差异显著,三者一直呈下降趋势;高一和高二的.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也存在显著差异.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个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以及情绪和生理状态因素.
作 者:徐靖雯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石岩公学 刊 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英文刊名:ZHONGXIAOXUE XINLI JIANKANG JIAOYU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学习自我效能感 现状差异 影响因素篇6:探讨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论文
探讨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论文
论文关键词:学习困难 自我效能感 奖赏结构 师生互动
论文摘要:学习困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家长和教师。大多数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低下,学习自信心不足,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这都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很多研究表明,学业成绩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因此研究自我效能感问题十分必要。在学校教育方面,影响因素主要有竞争奖赏结构、不平等的师生互动等。本文通过对这些主要因素的分析,力图寻找增强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以便学习困难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的学校教育,更好地完成学业,满足广大教师、家长的期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就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缺乏自信心,自我效能感水平远远低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因此,寻找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的途径对于解决学习困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困难及自我效能感
1、学习困难
有关学习困难的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尚无统一的界定标准。维基百科中认为,学习困难是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学龄期儿童学业成绩明显落后的一类综合征。一般是指有适当学习机会的学龄期儿童,由于环境、心理和素质等方面问题,致使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发展出现障碍。表现为经常性的学业成绩不良或因此而留级。还有学者界定,学习困难是指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在一个或多个方面的学习成绩与其智力水平所期望的成绩相比显著落后,主要表现在听、说、读、写、思维、运算等方面的能力低下。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学习困难是指学龄期儿童未能达到该阶段一般性学习标准的综合征,主要表现是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显著落后。
2、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在80年代,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它意味着个体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实施该活动。例如,学生不仅知道认真听讲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在这里,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进行某一活动前,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做出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换句话说,是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测。
3、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影响
(1)影响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的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学习动机强烈,积极性高,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认为只要努力学就能成功。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学困生则学习动机不强,对自己学习的能力信心不足,每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认为自己能力不够,于是不加尝试便放弃了,更不愿付出更多的努力和采取相应的策略去应对学习中出现的困难。
(2)影响学困生的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将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学习的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这种积极的归因方式反过来又会促使学生提高动机水平,从而提高学业成绩。自我效能感低的学困生则把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运气、他人的帮助等外界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显然会降低学生的动机水平,从而降低学业成绩。
(3)影响学困生学习目标的确立。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为自己制订成功的学习计划,有实现目标的坚定信心。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困生则恰恰相反,他们的学习目标不切实际,目标要么过高要么过低。过低的目标容易成功,起不到促进学习提高能力的作用;而过高的目标又恰好给学困生找到了失败的借口,认为由于任务太难,不能成功理所当然,这同样也不利于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4)影响学困生的身心健康。坚信自己学习效能的学生倾向于信心十足、心情愉快地从事学习及其他活动,而学困生由于自我效能感偏低,他们往往夸大任务的艰巨性,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不足,担心失败的不幸结果,更多地强调自己的无能为力和学习中的困难,因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学习效能和心理健康。
二、造成学困生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原因
家庭、社会、学校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发展产生影响。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机构,同时也是检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机构。因此,相比于其他因素,学校教育更能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发展。下面从学校教育(狭义上可称之为“教学”)方面探讨影响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发展的因素。
1、竞争奖赏结构影响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
奖赏结构主要有三种。竞争奖赏结构要求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比较,只有自己的成绩超过其他学生才算是成功,才能得到奖赏;合作化奖赏结构强调每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较,个体所能得到的奖赏依赖于该小组能否成功;个体化奖赏结构强调自我比较,即将自己现在的成绩与过去的成绩进行比较,只要学生现在的成绩超过过去的成绩就算成功,就能得到奖赏。在当今我国学校教育的奖赏结构中,大多还属于竞争奖赏结构。
(1)竞争奖赏结构影响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实践的成败经验是学生建立自我效能感的主要信息源。成功的'经验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使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降低自我效能感。在学校各种各样的测验中,普遍认为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才算是成功的,才能得到奖赏。这种要求学生名列前茅、相互比较的竞争奖赏结构使得少数学生能够成为成功者,大部分学生则成为失败者。特别是学困生,更容易成为失败者。这种在竞争中反复失败的体验使学困生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从而有碍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2)竞争奖赏结构影响学困生的归因方式。埃姆斯等人对奖赏结构与儿童的归因方式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发现,在竞争奖赏结构下,成功的儿童倾向于对自己做能力强的归因,并导致积极的情绪反应;失败的儿童倾向于对自己做能力差的归因,并导致消极的情绪反应;在非竞争结构下,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的儿童都对自己做能力强的归因。竞争奖赏结构为何导致学生对活动成败作能力归因呢?这是因为竞争奖赏结构强调社会比较,这种社会比较使个体的注意力集中在能力上。他们常想:“我聪明吗?”因此,竞争结构下的成功被认为是自己能力强的表现,而失败则是自己能力弱的证明。因此,学校教育中的竞争奖赏结构会使学困生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从而削弱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2、课堂上不平等的师生互动影响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
(1)不平等的师生互动影响学困生的成败经验,进而影响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与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的交往过程是不相同的,主要表现在所提问题的难度、对学生回答的反馈、互动时间以及互动次数等方面。研究发现,在课堂上当回答问题正确时,优等生更容易受到表扬。而回答问题错误时,学困生更容易受到批评。除此之外,当优等生和学困生在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愿意继续花在优等生身上的功夫(重复问题、提供线索)是学困生的2倍。这些不平等的师生互动都会影响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本来学困生就很少有机会参与课堂互动,当他们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又很少给予思考的时间、提供必要的线索,这样一来,学困生在课堂上体验成功的机会越来越少,进而阻碍了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2)不平等的师生互动以社会劝导效能信息的形式影响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社会劝导效能信息是指人们受到他人(特别是重要他人)的言语暗示、言语鼓励,相信自己具有从事某项活动的效能。它是人们建立自我效能感的又一重要信息源。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很容易受教师对他们言语评价的影响。在课堂交往活动中,成绩好的学生答对了,往往会得到教师的肯定性反馈;若他们答错了,教师一般也不会过多指责和批评,而是尽力为其解释原因。然而对差生的反馈就不一样了,他们答对了,得到的往往只是淡淡的回应。即便有时受到教师表扬了,大多也是言不由衷。若学困生答错了,则更可能遭致批评。教师对学困生正确回答问题的漫不经心,对他们不能回答或回答错了的指责、批评,都会使他们低估自己的能力,从而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三、提高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主要途径
1、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
竞争奖赏结构能够增加优等生的自我效能感毋庸置疑,但这也不可避免地会阻碍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所以还要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引导学生作自我比较(个体化奖赏结构),将自己现在的成绩与过去的成绩进行比较,只要有进步即为成功,就能得到奖赏。通过增加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另外,还可以强调小组之间的比较(合作化奖赏结构),如小组共同努力完成一个目标,共同取得成功。注意要把课堂表现优秀的和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就会增加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这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培养学困生积极归因
自我效能感与人们的归因方式存在交互作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因素,如能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不足。这种积极的归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当然,培养学困生积极的归因方式也不能一味强调努力不足,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力不从心之感,反而挫伤其自我效能感。要助其全面分析失败原因,客观面对学习中的失败,利用积极的归因方式逐步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3、利用和发挥学生的优势智力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对学校教育影响力最大的是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从多元智力理论中不难发现,学生的每一种天赋(智力)都可成为帮助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手段,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天赋,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天赋取得成功,建立起对学习强烈的自我效能感。
4、帮助学困生设定恰当的目标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通过目标设定来影响动机。优等生因在学习中投入较大、能力较强、能够较好地实现目标,学习成绩较好而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所以其自我效能感会逐步提高。而学困生则相反。这时,教师就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目标必须是经一定努力可实现的,其实现可以让学困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潜在的学习动力,并在学习活动中持之以恒,直到长期目标的实现。另外,还要引导学困生树立起自我比较的概念,让他们明白,成功不是与别人相比而是成为最好的自己,使他们经常从自己身上发现优点和进步。当他们遇到失败时,应尽量避免对他们进行批评和指责,尽量将他们与能力相似的同学比较,当他们取得好成绩时及时鼓励,鞭策其进步,从而逐步使其建立自信心,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5、以积极心态看待学困生
教师的期待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当教师认为学生有潜能、有培养前途时,就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会表现在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上。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时,就会产生符合教师期望的努力。这就是教师的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期望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由于学困生成绩较差,所以经常不被寄予厚望和关注。他们似乎习惯了责备多、表扬少。实际上,这些学生更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关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更需要教师的培养、呵护,更需要教师对他们抱有信心和期望,更需要教师以激励的言语启迪他们的潜能,肯定他们的进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表情、语言、鼓励给予他们积极的期待,使他们克服紧张与不安,大胆参与实践,充分表现自我。
参考文献:
[1]吴增强、学习困难学生类型研究的新进展[j]、教育研究,1995,(8)、
[2]胡兴宏,等、学习困难学生特点和成因探索[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杨心德、学生的自我有效感与学习动机[j]、教育研究,1999,(4)、
[5]杨心德、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6,(3)、
[6]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吴康宁,等、教师课堂交往行为的对象差异研究[j]、教育评论,1995,(2)、
[8]史献平,等、谈后进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现代教育丛论,1999,(2)、
[9]钱在森、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
【学生高等数学课程学习效能感提升研究(精选6篇)】相关文章: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及培养论文2022-05-08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的转型教育论文2023-01-03
艺术教育教学论文题目2024-01-24
影响初中班主任工作效果的因素和策略研究论文2023-04-0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分析论文2022-04-30
高中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论文2022-05-07
合作教学在高中音乐的作用论文2022-07-27
处级干部党校工作总结2022-04-29
试析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的教育建议教育论文2023-11-19
计算机焦虑与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关系2023-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