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研究方法

时间:2024-04-18 07:35:5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农村发展研究方法(推荐7篇)由网友“死起的爱情”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农村发展研究方法,欢迎阅读与收藏。

农村发展研究方法

篇1:农村发展研究方法

农村发展研究方法是什么

(一)发展界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

在百度检索里,发展是“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是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有正向的变化,也有负向变化,”[2]农村社会学最早来自1938年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自此以后人们更多的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在美国、欧洲、拉丁美洲、中国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在中国对农村的研究为人所知的有杨开道、费孝通、梁漱溟和晏阳初等。钟涨宝老师在《农村社会学》中对农村现代化进行了定义“农村社会经过发展改变原有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使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达到一个相当高水平的过程”。[3]

在《农村社会学》中,对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概括,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经济建设;(2)政治建设:(3)文化建设;(4)社会建设。[4]281-282具体来说包括了农村建设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层次,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对于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极大地参考和研究价值。对农村现代化发展,我们需要对调查对象海井村的基本信息进行了解。通过对海井村的了解来经一步熟悉皖南山区的基本情况。

(二)海井村基本信息

1、地理状况

我所调查的地方名为海井村,处于长江中游地区,位于南陵县西南部,东距烟墩镇中心街道5公里,西、北均与何湾镇相邻,南与青阳县接壤,为沿江丘陵地带。处于北纬30度附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整个地区的平均降雨量约为1200毫米。春、夏季多雨,6月份降雨最多,冬季较为干燥,零度以下气温较少,偶尔在夜间结冰。这有利条件保证了农业的良好发展。

在地图上俯瞰,海井村基本都是一簇簇的村庄,每个村庄都是一个村民组,其中几个村民组也混居在一起,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村民组基本沿着道路沿线而居住,也有比较偏僻之地。全村622户,人口2223人,耕地面积2796亩,山场面积966亩,发展水稻,苗木花卉,烟草的等,县道073穿境而过,交通便利,但遗憾的是村内道路不能形成循环道路,使相互间的交流带来了不便。

在海井村,林地面积远远多于田地面积,由于水稻产量的提高,所以田地的用途不仅仅与种植水稻,用于种植花卉,烟草等,林地虽然广泛,但是用途基本单一,都是苗木,极少用于经济作物的种植。在海井村人们的生活收入来源一部分来自于外出务工,另一部分来自于田间的水稻和烟草等。

2、基本群体和家

在中国农村基本社会群体就是家,当然海井村也不例外。在海井村常见的类型是以一对已婚配偶为核心,再包括几个依赖于此家的父系亲属。事实上,超过一半的家都属于此类。在村中一半家庭成员4到6人,以一个家庭为核心,并包含有几个依靠他们的家属。

在海井村“香火”延续的思想依然存在于风俗习惯里,在农村中,结成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宗接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孩子是老年的保障,即所谓的“养儿防老”。婚姻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由的,但考虑到综合性因素,子女的婚姻由于长辈的干涉,导致子女与父母的意见出现分歧,是常见的。婚姻从订婚到结婚形式大多一样,从媒人做媒到订婚再到新郎迎亲,亲戚朋友送来贺礼,举办酒席,这些在南方农村基本相同。在结婚之后,女孩来到她丈夫的家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也是最难的,是婆媳关系与小姑子的关系。在家庭中,丈夫是无法置身事外的,站在母亲一边,这导致夫妻关系不和睦,站在妻子,就成了母子纠纷。一方面是婆婆与儿媳毫无感情基础,另一方面源于母亲对儿子的爱。女孩在娘家地位是高的,而且是相对自由的,但来到另一个家庭时,感觉到地位降低的等其它方面,心里产生落差。

在费博士《江村经济》中对村里财产有这样的描述将财产按性质划分为“无专属的财产、村产、扩大的亲属群体的财产和家产”。[5]在海井村与此没有太多差别。在村民心中所有财产权中家产在村民中的地位最高,家产的多少影响着他们在村里所谓的尊重有所少。在十五年前或者更早财产就是田地,山场,和家中那少许积蓄,甚至有的家庭负债。如今,青壮年在外务工,经济条件有所好转,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有了对财产权的重视。村民的逐渐富裕,但是村集体财产让然吃紧,处在于困难阶段,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来维持整个村集体的运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在村庄财产的继承基本上是儿子继承,儿子多的就对财产进行划分,在继承中也会出现对财产的纠纷。女儿因为长大后外嫁,所以不会有继承财产的可能,但是只有女儿就是女儿继承。

3、亲属关系

村里的亲属关系一般分为“父系亲属关系的扩展、母系关系的扩展、名义上的收养、村庄的亲属关系基础。”[6]

父系亲属在最早都是兄弟,在下一代关系由于父辈之间的联系,儿辈也亲密相处,再下一带也是如此。如此往复,五代以内同一祖宗的所有父系后代,属于一个宗族。曾经我问过我的父亲,我家有没有族谱,回答没有,而其他汪姓有,我们这支没有族谱,对此到现在我表示不能理解。在族中,重大节庆媳妇并不能参加对祖先的祭祀,但现在与以前有些不同,在我最早的记忆中女性是不能够去坟头祭祀先辈的,但如今可以看到,在清明,冬至时节,没有儿子在家,也只有女性去祭拜先辈了。

在农村父辈子女较多,所以儿辈,也就是我们这一辈,大多数都有阿姨,舅舅。舅舅在习俗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在外孙结婚时舅舅是地位最高者,是首席首位。母系亲戚关系不能超过舅家和阿姨家的群体范围。

名义上的收养就是不通过婚育的形式,部分地被接受到另一个亲属关系中的制度,在我们村被称为“过寄”。这种习俗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希望子女可以获得保护。我的父亲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我父亲有个大哥由于夭折了,所以在我父亲出生时就被寄养。这种习俗为孩子提供了一种精神保护,现在来说称之为心理安慰,同时他又多了一种社会联系。 “收养”只是象征性的,孩子并不需要离开亲生父母,他并没有那些继承权和那些赡养义务。在现在我很难看见这种形式的亲属关系,而我也没听我父亲提起过这些事。

在海井村可以发现同一姓基本居住在一起,在梅方、上、下梅组主要以方姓为主;在四姑组、河边组主要以蔡姓为主;在海井组、明塘组主要以汪姓为主;在白果组、白树组主要以程姓为主,其他村民组大都如此。在多少年的共同生活中,根据不同的年龄,血缘关系等等,对此也有着不同的称谓。如大伯,在我所居住的村民组里,见到我父辈的基本叫大伯,有时也会比较尴尬,因为在一起时不知如何去称呼。

农村发展问题

农村都有着自己的发展目标在不断地前进。对海井村的发展问题进行了解,有助于我们对皖南山区的农村发展了解。

1、基础设施建设

(1)经济底子薄弱

在大多山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太多的经济收入来源,过去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简单生活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的农村发展需求。海井村在村委会的建设下累计资金,几年时间将历史债务还,有些农村还有历史债务,在这种情况下难以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上级政府由于资金有限,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大多数农村,村村通”已经完工,剩下的道路建设将依靠“一事一议”项目完成,依靠村委会集资或村民自凑修建。

(2)不合理的规划

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同于圩区,圩区的建设规划相对容易。南陵县在实施农村清洁工程计划,农村在清洁工作还是到位的,但是还存在在“乱、差”现象。在建设时不能够统筹规划,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往往导致做了好事,成了“坏事”被村民埋怨。

(3)资金来源单一

在皖南山区大多数农村经济相对较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绝大部分来自财政,村民多数在外务工收入维持家庭生活,对于家乡建设有心无。在外有大发展的人数毕竟少,对于家乡的建设也只能说尽力而为。

(4)管理维护

农村的基础设施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道路设施,河流河道,道路养护管理几乎没有,道路表面遭到破坏,也没有修补特。乡村公路在平时通畅,但在节假日是经常阻塞,管理上不到位,乡村公路形成只修不护,农村基础设施的使用收到了制约。

(5)服务体系和体质不健全

在皖南山区多数农村都有农家书屋,但是资源的利用率极地,一方面是村委的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和宣传不够到位,另一方面村民在自己的生活模式里,积极性相对较低。由于经济发展有限,在农村大多数只有超市和生活服务中心,邮政、银行只有镇里才有的。

2、农村居民收入

(1)收入来源简单化

在山区经济收入的来源是单一的,在皖南山区收入的来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农产品的销售收入;二、劳工收入。农产品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水稻,留下余梁,其他的部分用于出售,还有少部分种植烟草。农民种植的油菜、玉米等经济作物和养殖的家畜基本用于自家生活,很少用于出售。劳工收入是村民在闲暇时在上山给承包商伐木和自己上山砍竹子获得务工收入。在海井村这种收入是存在的,并不能代表多数皖南山区的农村,还有务工收入就是来源于外出务工的。

(2)收入的低增长和可持续性低

在最近几年国家一直重视农业的发展,从免收农业税到田亩补贴,这一系列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政策的惠民,农业成本的提高,使得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获得经济的收入增长几乎没有。收入的增长低使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降低,和生产成本的提高,农业收入的持续性也变低。

3、教育和人才的流失

在安徽的农村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现象——农村基本都是老人、小孩,妇女,年轻大多出门务工,相对人数较少。门庭冷落,杂草丛生(全家出门打工,为了有更好的发展,不是不愿守候,而更多的是生活带来的压力)这种现象不得不令人担忧,暂且不提儿童的其它问题,儿童的童年生活就需要让人担忧了,在当今社会下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比比皆是,爷爷奶奶的溺爱,父母在外无法管教,学校有心无力,在监护的问题上出现“真空”使得儿童的安全问题变得十分严重,儿童远离父母情绪不能够得到合理的疏导甚至出现心理问题。据统计,以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淮北市法院共受理未年人犯罪案114件,其中留守儿童案件73件,占66.4%。总而言之,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十分严重,需要一个合理的方案解决这一问题。

在农村学校一个村落里一个班级与以前相比人数较少,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教育上的资源的确更为充足了,但结果却不成正比,学生的成绩和预期有所差异。农村儿童的生活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农村儿童和城市儿童同样三年级学习英语,但是城市儿童在总体上成绩高于农村儿童。这也就是文化环境的影响。教育设施异常缺失,家乡人才远走他,由于没有好的教育设施,父母不得不带着孩子去大城市学习,逐渐远离农村,使人才流失。

特别在90年代以后社会流动的加剧,城下二元制度使得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农民的进程意识不断增强,一大批社会精英开始流向城市和东南沿海,这就造成了农村的精英外流和农村的整体素质下降。在海井村有同意的状况,使得村部精英匮乏,对农村的发展与建设造成了困难。

4、农村的环境危机

(1)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在不断的恶化,现代农业生产,各种化学制品的使用导致的各种污染,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农业的产量,使用了各种农药、话费。人们足于口舌的美感,各种非法捕猎导致的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在海井村没有高污染企业的存在,这类污染相对较少,在其他皖南山区其他农村也许面临着这类的环境威胁。

(2)社会环境

城乡差距的拉大,农民更加愿意前往城市去生活,在农村生活的人逐渐减少。父母对子女望子成龙,希望摆脱农村的生活,进入大城市,在城市里有大发展。如果再回到农村被看作是“没出息”,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农民对自我价值的自我否定,而其他人在这种氛围的压迫下,离开农村去城市谋求发展。

在农村大多是自给自足,与外界联系相对较少。在改革开放后,年轻人开始离开农村向大城市谋生,这样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以解放,但是忽视了一个问题。农村里留下的是老人,儿童,从原本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解放到农村缺乏年轻劳动力,使得农村的发展几乎停滞,更何况人文环境的发展。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滞后缺乏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正确的观念,使得城市农村的环境建设差距进一步拉大,乡村的离散状况越来越加剧。[8]

5、文化衰弱与人际关系淡化

(1)文化衰弱

文化上公共资源上的不足,公共资源和文化人才的缺失在农村文化建设的严重阻碍。根据吴理财教授对安徽农村文化的调查,农村主要的公共文化设施是电视、有线广播、寺庙和教堂,基层政府为农村提供的文化资源有限,而且一般集中在乡镇一级,真正在农村将建立的文化站很少。[9]农村的核心价值观逐渐变迁,从建国初期到如今,价值观慢慢的遗失,核心价值观的消逝,失去对人际关系的协调和社会关系的约束的作用。

(2)社会关系冷淡与畸形变化

传统农村社会关系式是以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为基础来维护的,家庭就是整个家族关系的核心。因此这两种关系成为传统农村关系的核心,在农村社会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次社会关系伦理化,即人们在相互的交往之中有着固定遵守的道德准则,这种将社会交往关系的伦理化实际就是将全部社会关系变成了两人之间的个人关系。”[10]P69-P70而在这关系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在传统社会里男性的地位高于女性,长辈高于晚辈,还有贵贱制度等。这些的存在都是以文化、制度、礼仪的形式规定使人们遵守,这些可以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的发展,即人文环境处于一个和谐状态,但是却明显的存在着不平的思想观念。现今的农村家庭关系网络和家庭关系出现了淡化,少了人情味伴随的更多的是利益,兄弟之间有为遗产反目成仇的,甚至出现了农村像城市一样,邻居几乎没有来往,都忙于自己的生计。最后,维系和调节交往关系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人情和面子。通过送礼来维持彼此间感情,在农村送礼原本是晚辈对长辈的孝敬,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后的发展中,变成一种维护利益的方式,这种现象不仅在城市中出现,而如今也在农村中慢慢的蔓延开。如找村委书记办事,送钱,送礼等。在社会关系中包含了农村社会价值观,风俗习惯。礼仪等方面的变迁。

在现今社会农民的联系与合作相对较少导致人际关系的离散。春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亲戚朋友相互走访,联络感情。但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淡化,与十年前相比,农村的人文气息淡了很多,十年前一个村庄到处都是人,每个人见面都像自家人一样,而如今一个村庄零零散散,有时见面如陌生人一般。农村的娱乐生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娱乐除了聊天就是麻将桌上,感情基本上也就在麻将桌上。至于文化娱乐那就是天方夜谭,农村世界里根本没有这码事。

篇2:农村幼儿教育的流弊及发展研究

农村幼儿教育的流弊及发展研究

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我们先后于1993年6月、8月及11月,采用问卷、谈话、测查、参观、访问等方法,分别对安徽省绩溪县、祁门县乡镇幼儿教育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昔日贫穷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幼儿教育已逐步得到了重视,并且有了很大的发展,幼儿入园(班)率逐年提高。如绩溪县北村乡幼儿入班率1990年是20%,1991年为23.8%,1992年上升到27.9%。但是,发展中的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着诸多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寻求这些弊端的矫正对策,尽快地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不仅是实现中国政府对《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承诺的需要,也是提高二十一世纪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迫切需求。

一、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农村幼儿教育在步履维难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陷入了许多并非完全因客观条件而形成的困境之中,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办园(班)条件简陋

农村幼儿园(班)由于缺乏资金、领导不够重视和管理不善等原因,使办园(班)的物质基础条件十分简陋。幼儿班的室内高度一般不足3米,人均占地面积不到1.2平方米,缺乏良好的通风条件和幼儿活动必要的空间;受传统农居窗户狭小的影响,室内采光面积普遍小于地面的1/5,远远低于幼儿活动室规定的采光标准;大多数幼儿园(班)的桌椅、板凳由农户家庭筹借,高低长短不一,极不适应幼儿形成正确坐姿的需要;还有的班级缺少最起码的卫生盥洗设施,没有幼儿厕所、饮水桶、洗手水龙头,茶杯与手巾混用现象十分普遍;更有一些班级的房舍、门窗陈旧破败,严重危及幼儿及教师的人身安全;室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场地狭窄,人均占地面积不足3平方米,教具、玩具和大型户外游戏器械及幼儿读物奇缺,各种游戏活动难以进行。

由此可见,农村现有幼儿园(班)还未能为幼儿创设必要的生活、学习和娱乐备件,这既对幼儿身心的发展、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形成严重的障碍,也阻碍了幼儿基本动作的训练、智力的开发和品行的.塑造。

(二)“小学化”现象严重

农村幼儿班基本上都附设在小学里,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小学,“小学化”现象十分突出,几乎所有的幼儿班没有分设教养员、保育员,而是参照小学的做法,配备一名教师,幼儿教育的保育功能被严重弱化;幼儿的一日活动与小学生如出一辙,到校后坐在教室里上自习,和小学生一起做早操,按照小学的铃声上下课,教学内容方面,使用的是小学一年级教材,注重读、写、算的学习,教学方法上,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念、幼儿读,教师做、幼儿看的“注入式”或死记硬背的方式统治着课堂,教学时数上,每周上课节数多在18节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4节,每节课长达45分钟,幼儿户外活动时间被大量挤占,每天尚不足1小时,给幼儿布置课外作业,进行期中测验、期末考试。

实践证明,这种把幼儿班当成是小学预备班来施教的错误做法,使幼儿未能得到符合其身心特点的适当的教育,天真活泼的稚气、竞争向上的意识和求知的愿望逐渐熄灭,阻碍了幼儿未来的发展。

[1] [2] [3] [4] [5]

篇3:论文:农村期刊发展策略研究

论文:农村期刊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社会经济不断转型,农民阶层也在不断变化,现代农民迫切需要与农业转型相适应的农村期刊。农村、农民、农业始终是关乎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三农”问题的农村期刊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发展农村期刊成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经营理念;转型;科技兴农

[作者单位]张玉梅 ,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赵美慧,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城乡一体化传播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B140。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期刊一直是一个有待深入开发的领域。农村期刊的种类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农业的各个领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逐步开始城镇化,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和经济都在发生重大转型。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期刊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比如,农村读者相对于城市读者获取信息滞后、农村期刊内容匮乏、发行量小等,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满足新型农村读者的需求,繁荣农村期刊市场是新时代农村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满足读者需求,坚持服务营销策略

农村期刊要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要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为己任,坚持期刊的实用性和服务性两大原则。只有内容实用,才能真正做到为农民服务。农村读者相比城市读者而言,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农村期刊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涉及农业生产的技术要用农民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达,这样才能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点就通。加强服务意识,满足读者需求,坚持服务营销策略是农村期刊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1.服务读者,提供信息

读者是期刊的消费者,农村期刊坚持服务营销策略,要真正做到为读者服务。一要设立读者服务部,免费回答读者的信件和短信,设立读者专线,接听读者咨询电话,服务部要有经过专业培训的负责人专门解答读者的各种咨询;二要定期举办各种农业研讨会,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介绍各种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新品种、新的生产方式,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期刊社可以定期举办各种研讨会、交流会和论坛活动,吸引农业科研机构参加,为农民提供最前沿的农业信息。

2.服务“三农”,面向市场

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问题。应对“三农”问题,不仅要立足于农村、农民、农业自身,还需要进行精神上的指导,而农村期刊正是着眼于“三农”问题的精神向导。农村期刊要服务于“三农”建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要争取国家政策上的扶植,又要面向市场。农业要面向市场,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期刊要服务于“三农”,也要适应市场化浪潮,积极开拓市场。

二、走公益性事业管理体制和市场经营管理体制相结合的道路

1.纳入公益性事业管理体制

农村期刊是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业科技生产的重要工具。 政府的支农服务措施是繁荣农村期刊的一个重要举措。一方面,要争取国家资金上的扶植。政府部门应对公益性强、经济效益弱的期刊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国家对邮政部门则应在发行环节给予优惠;对税务部门则应在经营收益的税收方面有所减免;对于从事公益性农村期刊的编辑出版人员,政府应将其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当中,在工资、福利待遇、养老、医疗等方面给以保障;另一方面,要争取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农家书屋”是政府组织建设、农民自主管理,为满足自身文化需求而实施的`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在现代科技以及数字化的趋势下,应进一步完善这一农村阅读平台;与此同时,农村期刊要积极响应“科技入户”工程,期刊编辑部要把“文化进村、科技入户”作为首要编辑理念,扎根农村、贴近农民,为农民读者解决农业科技知识上的疑问。

2.走市场经营管理化道路

从国家的角度上来看,国家财政资金毕竟有限,政府不可能给予所有农村期刊资金支持。从期刊的运行规律上来看,市场经济最大的特征就是竞争、优胜劣汰。市场经济条件下,期刊要树立市场的经营理念,搞活经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走市场经营管理化道路对转型期中的农村期刊来说至关重要。

第一,瞄准市场定位,增强竞争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只有那些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期刊,才不会被市场淘汰。农村期刊社只有瞄准市场所需,找准市场空白,补充市场盲点,方能取胜。

“打铁还需自身硬”,内容质量是期刊生存发展的灵魂。做好期刊内容是农村期刊的经营之本。在内容上,农村期刊要立足于农民读者的需求,确保期刊的实用性和服务性。在栏目编排上,农村期刊要重视栏目内容的策划,注重版面、装帧的设计,注重自身的特点。出版界名家邹韬奋曾经说过:“没有个性和特色的期刊,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希望。” 农村期刊要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革新管理体制,创新运作模式

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有些期刊“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意识尚未形成,从而使期刊管理体制问题成为阻碍期刊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做好期刊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探索多种经营方式的办刊模式

1.差异化策略办刊模式

目前期刊市场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对于读者“注意力经济”的争夺,而这种竞争取胜的希望和突破口就是要采取差异化战略。差异化办刊策略可以改善当下农村期刊定位雷同、内容相近的局面,也能为农村期刊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第一,寻找新话题,贴近新农民

如今,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速度加快,农村经济也日渐好转。农民也逐渐以“新农民” 的身份自居,他们在懂得技术知识的前提下辛勤劳作,创业致富。尽管置身农村,“新农民”怀有对于农业信息索取的热情,与父辈相比,通常他们接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有着外出务工经历,具备更开阔的眼界,敢于尝试接纳新鲜事物,除此之外,他们也具备与城市居民相当的经济购买能力。因而,农村期刊要在细分读者市场的前提下,注重把握“新农民”的情感需求,除在农业科技等领域有所涉及外,也应当注重对人文、家庭、服务领域的关注,寻找符合“新农民”的话题切入点,从而为这部分读者提供心仪的农村期刊。

第二,发现新经济,开拓新事业

农村期刊要善于利用农村环境,发掘新的农村经济着眼点。提及农村经济,大多与农村种植养殖技术相关,现如今的农村期刊也不乏此类实用性文章,内容通常短小简易,实用准确,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读者解决技术问题,寻找致富途径。然而,农村地区除了是物质资源的生产地,它也是拥揽自然风光的世外桃源。发展农村的新兴旅游产业,同样能够为当地居民带来囊中收益。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向往田间劳作的自由,“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被看作是一种健康的放松方式。因此,农村期刊可以利用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内容上增添休闲农业、农家庄园等,不仅为农村读者开辟新的经营市场,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份乡间娱乐生活指南,从而带动城乡之间文化经济的交融。

2.寻求联合办刊的模式

采用多元化经营和跨媒体、跨专业、跨系统的合作办刊模式,已经是国内外很多成熟期刊尝试的有效之举,集团化经营也成为国际期刊业发展的主流。联合办刊可以提高刊物质量,减少资源浪费,更好地集编辑、出版、发行于一体,将期刊做大做强,实现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期刊与企业合作,实现双赢

农村科技期刊讲求内容的时效性、信息的前瞻性,涉农的企业一般信息灵通,涉农的期刊可以采用股份合作制,与这些企业合作,参股融资,实现资源的共享。企业可以借助期刊的知名度推广自己的农业产品,推动产品在农业市场上的发展壮大。与此同时,期刊编辑部可以掌握栏目对农业前瞻性信息的需求,把握市场信息的变化,获得良好的广告效益,为期刊走向市场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期刊与企业联合办刊的模式,将期刊、涉农企业、农民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强了企业与农民读者之间的交流,实现了媒体与企业的双赢。

第二,加强期刊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农村期刊的编辑常常需要深入到农村、各大农业科研机构进行调研,获得资料和信息,进行农业科技推广,传播最新的科技成果。然而,很多编辑难以走出去采访,期刊积极地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是解决这种问题的一个方式,也是联合办刊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农村期刊应及时地发布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参与机构举办的新产品、新品种推广会,为农业科研和农民搭建一个平台。期刊与农业科研机构密切联系,既增强了期刊的权威性、可靠性,又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建议。

3.品牌连锁办刊模式

品牌连锁办刊模式,将期刊媒体、涉农企业以及农村读者三者有机结合,实现媒体品牌和市场经营活动的双向转化,有助于增添农村市场经济活力,带动农村的精神文化发展。

农村期刊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立于不败之地,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发展中实现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需要全体期刊从业人员的智慧、胆量,更需要策略。坚持服务营销策略,走公益性事业管理体制和市场经营管理体制相结合的道路,探索多种经营方式的办刊模式不失为一个良策,繁荣农村期刊市场已迫在眉睫。

[5]周鹏举.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46-51.

[6]张辉,黄丽芸,崔建勋等. 论农业期刊如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效发挥作用[J]. 广东农业科学,(8):205-208.

篇4:浅谈农村现行市场的发展研究论文

浅谈农村现行市场的发展研究论文

提要农村消费环境差不能不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农村市场是我国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农村市场的发展却是不尽如人意。

农村市场是我国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农村市场的发展却是不尽如人意。消费水平相对于城市更是要低的很多。其原因有很多,但农村的消费环境差不能不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当前,农村市场假冒伪劣泛滥,绝大多地区基础设施落后,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得以解决,农村市场的潜在购买力就难以充分发挥,农村市场的开拓就是一句空话。

一、我国农村消费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一)假冒伪劣泛滥,购买环境差。在我国农村,市场经济不发达,交通、信息相对闭塞,农村市场具有多元化、分散性等特征,这就为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市场的扩散提供了可乘之机;并且,由于立法和执法工作重城市轻农村、保护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村市场缺乏公开有效的监督、农村消费者自身依法护权的意识和能力较差等这些又给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者以漏洞可钻。不仅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农业产品的购买欲望。因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大都取决于他以前积累的经验,如果他经常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却又得不到赔偿,势必影响到新的购买行为的积极性。

(二)消费环境及配套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完善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影响到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制约着农户家庭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在我国广大农村,绝大多数地区的消费者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布局、规模上,还是在档次、质量、科技上,与城市相比都差距悬殊,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市场的要求。有关数据表明,进入21世纪后,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与九十年代初的城镇居民大体相当,但是,农村居民此时的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却远不如九十年代初的城镇居民。如农户人均收入4,761元,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大体相当,但农户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只有32.66%,且其中12%以上还处于闲置状态,而九十年代的城镇居民百户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是74.51%。深入分析就会发现,滞后的农村基础设施是造成许多耐用消费品难以被消费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三)农村市场建设滞后,流通渠道狭窄。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绝大部分消费品的生产和完善的商业网络集中在城市,而在农村,商业网点很少、售后服务差。农村供销社曾是我国农村的主要供销渠道,但由于体制上的原因,未能真正保证农村市场商品供应的职能。而个体商业在经营、仓储等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需要。农村市场组织化程度低,主要是一些低层次的、较原始的现货现场讨价还价交易方式的初级集贸市场,且数量少、分布不均。我国农村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市场秩序还很混乱,由于农民的收入还不是很高,信息的获取还是相当匮乏,而且假冒伪劣商品在城市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狭小,因此,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也是比较普遍的。

(四)缺乏适销对路的商品,使农户遭遇“买难”尴尬,很难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消费品是按照城市市场的需求设计的,在农村的实用性很少。例如,市场上的`商品特别是家电商品,大都操作复杂,说明书上满是专业术语或洋文,大多数文化素质低的农民看不懂、不会用,使很多农户消费者望而却步。据统计,在近期内不打算购买耐用消费品的被调查者中,认为目前的耐用消费品“不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占21.1%。也就是说,约近5,000万户农户因担心产品的适用性而不敢添置新的耐用消费品。

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对策

(一)要重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属于社会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对改善农户生活环境和消费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学一般认为市场机制是失灵的,主张由政府提供。为了给农户家庭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促进农户消费需求稳步增长,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应重新进行准确定位,担当起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应加大对农村水、电、路、通讯等与农户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一场以改造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网、邮政通讯网、信息网、公路网、医疗卫生网,实现农村自来水化、电气化等为核心的新农村运动。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规模一般不大,与为城市服务的基础设施项目相比,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等特点,可以很快地促进农户消费需求增长。

(二)拓宽流通渠道,建立现代化的流通体系,农村市场特征和经济要求的新型购销网络体系,提高流通效率。第一,组建连锁经销集团,保证商品“质优价廉”。商业连锁集团直接面对生产者,彻底杜绝假冒伪劣产品,保证“质优”。连锁把商品从出厂到零代的中间过程集中在集团内部完成,配送到遍布城乡的零代网点,减少中间环节交易费用,可以较低的价格卖给农村消费者,让农户节省开支得到实惠,实现“价廉”。只有拿出真正“质优价廉”的商品,才能更有效地刺激农户消费增长。商业连锁集团的组建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原则,以资产重组为手段,狠抓需要和可能,逐步打破部门界限,采用自营连锁与加盟连锁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优势互补,统筹规划,充分改造利用闲置资产,组成采购、储运、配送、批发、零代、代后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企业。第二,调整批发业结构,创新零代经营。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的诸多无序失调现象源于农村批发市场的低层次与不适应。当前,针对不同的零代行业,不同的细分市场,来调整批发、专业市场的经营方向与经营结构,形成专业化的特色批发,如超级市场批发、专业商店批发、儿童用品批发等,促进批发与零售业高效对接。

(三)加强消费者教育,增强农民自身的防伪抗伪能力。农村消费者文化素质不高,商品知识欠缺,法律知识淡薄,在面对假冒伪劣的欺诈行为时显得软弱无力。因此,我们要拓展宣传教育范围,把消费者教育从城市向农村扩展,加强对农民和农村市场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商品知识教育、消费文化和消费意识教育,提高农村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识别真伪的能力,改变农村消费者落后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为整顿农村市场秩序和保障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创造条件。一是消费观念的教育。要帮助广大农村居民从思想上接受科学消费、可持续消费的观念;二是权利意识的教育。让广大农村消费者了解自己的基本权利,既包括法律权利,也包括经济权利;三是商品知识的教育。提高农村消费者识辨商品的能力;四是加强对农村市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

(四)要开发对路的商品。农户消费需求的增长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但并非任何产品投入农村市场都会适销对路。生产企业应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平、结构和特点,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的产品,提高对农村市场的有效供给。要解决针对农村的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就应该认真研究农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特点。要知道,即使同类商品,农村居民的需求与城市居民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农村地区电力不足、电压不稳,生产家电的企业就应该注意提高家电的稳压性能;农民文化水平低,商品的功能就不必太复杂,应尽量做到使用简单、方便,容易操作。

篇5:乡镇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途径研究论文

乡镇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途径研究论文

一、淮北地区乡镇、农村基础幼教现状与存在问题

幼儿教育陈坦名师工作室成立于,自成立以来,在日常工作中对淮北地区的乡镇、农村幼儿园进行大量调研。淮北市三区内乡镇、农村共有公、民办幼儿园近100多所,濉溪县区域内12个乡镇,其中公、民办园近40多所。笔者从对乡镇、农村的学前教育的了解中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建设不科学由于我国推广自主办学,各地区涌现大量的民办园与学前班。许多农村幼儿园多是民房改造,缺乏相应的儿童活动场地和设施。在乡镇农村公办园中,校舍大都较好,但不足之处是幼儿活动设备太少,室内活动面积小,卫生条件差。

(二)管理不规范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并不完善,尚未形成相对独立和完备的管理体系,在管理制度、方式、手段等方面还存在不少漏洞。很多幼儿园只有兼职人员负责管理,这些人员基本上都是非学前教育专业出身,对幼教事业深入不多,也缺乏业务能力,无法具体指导幼儿园的工作,阻碍了幼儿园的发展。

(三)师资力量薄弱,老龄化严重由于学校师资配备不合理,加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儿教育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到位,一些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普遍低下,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导致教学缺乏科学性。在乡镇农村公办园中,教师队伍普遍出现了老龄化。部分临近退休的教师被分到幼儿园“哄小孩玩”,等待退休。老教师多采用以读、写、算为主的传统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早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幼儿健康教育发展的需求。

(四)小学化倾向乡镇、农村幼儿园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教育教学内容、形式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小学化”。管理模式小学化:部分园长和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按照小学的管理模式对教师和幼儿提出要求,缺少规范科学的管理。教学内容小学化:许多幼儿园把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搬到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教幼儿学拼音、写汉字、做算术题上。教材的紊乱、教学的无序严重影响了幼儿教育的科学性,无法保证幼儿能获得良好的学前教育,对幼儿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教学形式小学化:按照小学班级授课的形式给幼儿讲课,符合学前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游戏活动较少,不能贯彻以游戏为主的教学理念。上课时幼儿不能讲话,下课“放羊式”。

二、推进淮北地区乡镇、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通过下园指导,有效推进乡镇、农村学前教育规范管理在工作室每季度的活动中,利用各种活动机会与一些乡村幼儿园园长进行交流、沟通学前教育的管理办法。应乡村幼儿园的邀请,多次去淮北朔里矿幼儿园、濉溪福娃乡村幼儿园、濉溪百善爱心幼儿园、濉溪铁佛镇中心幼儿园、濉溪徐楼中心幼儿园、刘桥幼儿园等几十家幼儿园进行管理工作座谈与指导。先后与乡镇教育管理部门沟通现代学前教育管理模式,与地方中心校领导交换管理工作的意见;逐步深化乡村办园体制改革,提升管理理念。努力形成以政府和教育部门办园为主,社会力量办园为辅的发展格局。经过五年多的努力,一些乡村教育管理部门增强了主管意识,真正把学前教育纳入教育的范畴,统筹规划管理。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将幼儿园教育的发展规划、目标纳入日常工作,并落实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规定和措施,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宣传、学习。地方教育部门与所辖中心校领导充分认识学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很多乡村已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发展乡村学前教育,推进了乡镇、农村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发展。如淮北市杨庄矿幼儿园、淮北仁和幼儿园快速地提高了办园水平,管理模式上也到显著改善。如濉溪镇城关中心幼儿园、濉溪镇金童幼儿园、濉溪镇育红、濉溪镇新新幼儿、濉溪百善中心幼儿园、百善爱心幼儿园整体发展已经初见成效。其中濉溪镇城关中心幼儿园已被评为“市级示范性一类园”,濉溪镇金童幼儿园已被评为“淮北市示范性民办一类园”,濉溪百善中心幼儿园已被评为“县级示范一类园”。

(二)通过结对帮扶、帮培帮教的形式,有效提升乡镇、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根据工作室年度规划,在淮北三区一线范围内,与20多所乡镇、农村幼儿园结对帮教。如与濉溪城关中心幼儿园结对帮教单位有:濉溪岳集镇中心幼儿园、濉溪铁佛镇幼儿园。工作室在结对园通过听课磨课、开展教研活动、现场精研、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对结对帮教园所的园长、老师们进行现场指导,提高了她们的教育管理水平,转变了教学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有效地提升了这些乡镇、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通过送教下乡,开展名师示范课,进行现场教研活动,在有针对性的问题研讨中,引发乡村教师走出职业瓶颈,名师团队们帮助她们解决教学实践工作中的种种问题。在结对帮扶中,工作室打磨乡镇、农村园所老师的实践课,以充实的内容、多样化的形式,调动了乡村教师们的积极性。在活跃的氛围中,大家讨论交流,从而促使教师们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形成教师主动学习、积极探讨、大胆反思、认真总结的活动氛围,促进了教师们将先进的幼教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切实提高了她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也提升了乡村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三)通过全市大讲堂、名师示范课、青年教师培养等途径,培养出一批优秀乡村教师根据淮北市教育局的相关要求,名师工作室成员每年在全市开展学前教育大讲堂活动。对名师示范课、青年教师学员汇报课等,进行集体观摩。面对全市公、民办幼儿园,包括乡镇、农村的幼儿老师们,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展示活动。在现场观摩中领会新的教学模式,感悟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师幼互动。在工作室的说课环节中,名师就课例进行理论剖析,从设计理念到科学环节的揣摩,从重难点分析到教学技巧的把握,使得现场的老师们感受颇多,受到实效性的指导。教师在个人成长中,对现代幼教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并愿意到自我工作中去实践。工作室各成员带动身边的`青年教师,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在校际间、县级、市级活动中精彩展示,推广有效教学经验,发挥了示范与引领作用,在全市幼教师风中建立了良好的带头效应。其中,一批青年教师在工作室的带领下迅速成长起来。在省级游戏化教学、论文、教案设计比赛、技能大赛中获得可喜奖项。如濉溪镇城关中心幼儿园段老师的教学设计获市级奖、赵老师的论文获市级奖、闫老师的游戏比赛获市级奖。涌现出一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如仁和幼儿园的张老师、杨老师,商幼分园的戴老师、杜集区的徐老师、许老师、濉溪新城幼儿园丁老师等。名师工作室在年度工作中,与淮北市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市教研室、淮北师范大学联合,对全市及乡镇、农村幼教老师开展多种培训,例如民办幼儿园园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国培计划等培训工作,并出色完成了任务,切实提高了乡镇、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推动了淮北地区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随着现代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淮北幼教名师工作室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论、科学发展观,成为有先进教学理念的学前教育实践者。工作室各成员通过不懈努力推进淮北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增加淮北区域内学前教育的内涵,提升淮北学前教育的发展层次。在乡镇、农村学前教育本土实践基础上,逐步推进淮北区域内乡镇、农村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完善,逐渐形成乡村特色的学前教育。

同时,在国际化背景下,我们淮北幼教名师工作室要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理念,科学学习,不断提升。通过淮北地区学前教育的各种交流和合作,拓展淮北地区学前教育视野,增强淮北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动力,为创新本土学前教育服务,为淮北地方园本特色学前教育的形成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Z]..

[2]冯晓霞.深化幼儿教育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J].学前教育(09).

篇6: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农村文化产业获得了长足进步,有效地推进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分析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对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论文

1、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文化的行业间发展差距显著

我国“城富村贫”的两极化趋势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在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较为成熟时,乡村还尚未形成相关产业链。文化产业内容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亦存在区域差距明显的问题,部分农村文化项目得到迅速发展,深入人心,而部分农村却发展欠佳,未能得到有效推广,诸如乡土乡风等民俗类文化项目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而言,不同行业间发展状况受方式、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差距。

1.2结构性矛盾十分明显,缺乏内生动力

文化产业覆盖面广,涵盖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从制造业整体来看,重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60%,相比之下,文化产业中的产品生产及设备所占比例和规模都非常小。在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中,文化产业中从事文化设备、用品等生产工作的工人占24%,增加值占23。3%。

1.3文化产品产量少,技术含量低

人们文化活动的选择范围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推动之下呈现日趋丰富的趋势。而一些农村地区文化发展较之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即使对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迫切,可供农民选择的文化活动依然仅限于打牌、看电视等单一形式,这些文化活动已经不适应农村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也大大限制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因为农民的文化品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显著提高,单调的文化生活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以科技、体育、卫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活动成为了农民新的追求。

1.4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系统性的政策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定位。农村文化产业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采取了现代化的经营形式,但其在盈利模式与发展方向上仍然不适应现代企业的标准。第二、缺乏有力的政策给予农村文化产业经济支持。尚未具备常态化和制度化的社会投资、捐助与赞助等优惠政策,且尚未出台其他诸如市场准入政策、税收减免等资助性政策。第三、农村文化产业缺乏科学引导。较之民营企业,农村文化产业虽然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但是盈利较少,经济效益小,政府为此对农村文化产业疏于管理,投入力度小。

2、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由于尖锐的人地矛盾以及工业的盲目发展遭到严重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增加到180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为180万平方公里,两项占国土面积的38%。土地沙漠化面积呈现骤增趋势,年均扩展2460平方公里,潜在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还有16万平方公里。因此,处理好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兼具长期性与艰巨性的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利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已经使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呈现优化和升级趋势。农村走向城市的已经不再仅仅限于肉、蛋、菜等实物农产品,而是已经涉及到锣鼓、剪纸等文化领域,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和丰富城市居民生活的双丰收,且大大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2.2制定合理的治理结构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可以在党委各级宣传部门设立专门科室处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便更好地统筹建设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统一筹划、起草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统筹优化农村文化产业布局、设计产业门类等。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由宣传部相关职能部门带头,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人员,出版社以及广播媒体等部门,乡村基层政府以及文化产业代表等为成员单位,定期以会议的形式讨论并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用以解决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诸如其发展中遇到的农商对接、引入人力资源困难、存在行政壁垒等相关问题。

2.3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发掘和培养农村人才

农民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创造主体。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素质与技术专长必不可少。而今农村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十分匮乏,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整体经济水平难以提升,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不可忽视的障碍。因此,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势在必行。对内,我们要巩固已有文化产业,增强其生命力与竞争力,并且拥有根据自身需要发掘有用人才的能力;对外,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把更多高素质人才吸引到文化建设事业之中。管理层中的人才发掘工作更是不可懈怠,建立一套高效人才培养机制,吸引并留住人才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通过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人才的发掘、吸引、培训和应用机制,最终使高素质的人才发自内心地想留在农村,为农村的文化产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4完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农村文化龙头企业的专业研究力量,牵头编制区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农村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在不同时期相应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实施原则、发展战略步骤、保障机制等,并结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规划加以统筹规划和考虑。在发展规划的编制中,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尤其是农村文化资源的存量及开发现状、文化特质的传承凝炼及渗透力状况;同时须兼顾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容量及拓展空间;要致力于促进与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优势互补及融合式一体化发展;充分考虑我国目前所处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等时代背景,不仅要在“农”字上打好特色牌、发展牌更须谨慎打好农村资源合纵连横牌。

参考文献

[1]汪兆旗,熊婧洁。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02)。

[2]孙金华,闫光美。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34)。

篇7: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研究论文

近年来,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的发展在我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在当前推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给教育界带来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乃至决定课程实施的方向、质量和深度。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要建设一支能胜任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重任的新型教师队伍,必须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然而,与城市的小学教师相比,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程度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1、农村小学教師专业发展研究的意义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系统中最重要、最广大的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在我国教师队伍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其专业发展状况对地方的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他们的综合素质与专业发展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对一所学校、一个区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学者有意识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专题比较薄弱,人们关注的重点是教师生活的待遇问题,而忽略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3]。本研究在总结和分析关于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对阜新市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作出清晰而明确的分析;并提出当前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必要性,从而丰富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内涵。

2、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知识不完善,能力欠缺

在对教师专业知识进行了解中发现,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在整体上存在知识老化、观念落后等现象。其中,年龄在50周岁的教师有很多,他们的思维在某种程度上跟不上当今教学改革的需要,忽略知识的补充学习。虽然也有大部分教师关注自身能力的提高,但是往往无从下手,并且对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了解不充分,不能对知识进行有效整合,面对教学改革和教学中的难题常常表现出不知所措。目前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具有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提高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专业技能方面。

2.2教师继续教育的资源相对不足

对于农村来说,虽然近几年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受历史、地理位置和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其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也就自然相对发展不足,既表现为量的不足,也表现为质的不足。此外,对多数在普通小学任教的教师,参加省级或市级骨干教师培训,这些机会都是遥不可及的。而对于他们来说,平时可以参与的进行专业发展方面的活动就是互相听课评课、教学研讨会和教师间的经验交流,进修的机会较少,去别的学校观摩优秀教学、听取专家讲座和参加学校以外的培训进修的机会也较少,就算有时候学区组织了一些活动,教师们也可能会因为教学任务繁重而没有时间参加。由此可见,阜新市农村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资源严重缺乏。

2.3重视工作绩效、轻视教师专业发展

目前,教师们反复谈到社会上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教育文化背景,学校为了满足家长的愿望,片面的强调升学率,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也主要以量化为主,所以,学校的工作重心就大部分放到了工作绩效上,把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作为对教师评价的主要因素,这样就导致了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和学校的压力而放弃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把自身的专业发展也放在了次要的地位。

2.4工资待遇不高,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由于受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政府部门支持农村教育的经费有限,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与职称水平严重脱节,与城市教师相比,甚至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而且,由于经费的限制,农村小学教师外出培训的经费无法得到长期、稳定的`保障。

3、解决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的建议与对策

3.1政府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学校、教师的行为,更应该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各级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全面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督促检查教师专业发展运行情况。建立健全一系列的法规政策,统筹管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情况。建立保障措施:对教师专业发展机会的保障;经费保障;时间安排上保障。确保农村小学教师轻轻松松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使得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得到有效实施,真正使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3.2加强市、县、区教师进修部门有效联合

为保证教师继续教育的良好稳定发展,有效地促进机制是加强市、县、区教师进修学校之间的联合。县、区教师进修学校在培训计划、培训内容上应该和上级培训机构协调一致。目前,个别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在培训能力和人员配置上比较单薄,不能满足农村小学教师长期而稳定发展的需要,保证不了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正常运行。

3.3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学习和进修

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更多专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并且要在时间上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减少教师的负担,以留出更多的时间供教师学习和进修。目前,农村小学教师的时间不够用,这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以从多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充分利用教学会议时间进行专业发展的活动,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行政会议,提供给教师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其次,对于处于同一年级任教或同一学科任教的教师安排共同备课或学术研讨,在完成了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又可以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不仅节约了时间,也达到了应有的效果。再次,学校要为教师多提供在职进修的机会,有这样机会的时候,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以便更好的在专业发展上取得进步。此外,对于学校来说,也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果没有制定相关的制度,学校的教学秩序就会变得混乱,因此学校在制定了教学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这样才能使教师在进行专业发展时有一定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沈夏威:《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化问题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4期.

[3]刘微:《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中国教育报,2002年1月4日.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失独家庭的策略研究论文

农村公共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实习基础教育报告

赣州地区农村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研究

大学生产业经济论文提纲

课堂笔记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报告

什么是文献综述?为什么要写文献综述?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新农村建设中居民满意度的调查与评价论文

大学生文献综述范文

农村发展研究方法
《农村发展研究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农村发展研究方法(推荐7篇)】相关文章:

本科文献综述范文2022-11-28

文献参考该怎么写2022-12-15

农村幼儿教育发展论文2022-08-17

文献综述格式参考2023-10-15

河南省农村外语教育师资现状与对策研究2023-11-29

临床综述范文2023-01-11

农林经济的管理论文2024-01-22

文献综述范文百度文库2022-04-30

建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范文2022-04-29

文献综述中参考文献及其著录标准、范围及示例2022-11-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