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居民满意度的调查与评价论文

时间:2023-09-13 08:41:48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新农村建设中居民满意度的调查与评价论文(共13篇)由网友“烦的”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新农村建设中居民满意度的调查与评价论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新农村建设中居民满意度的调查与评价论文

篇1:新农村建设中居民满意度的调查与评价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居民满意度的调查与评价论文

摘要:

本文以湖北省968位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计算了农村居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满意度以及其影响因素,发现通过近十年的新农村建设,总体满意度达到67.4%。农村居民们普遍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表示满意。与以往的调研文献不同的是,此次调查发现:农村居民对新农合、新农保的评价非常高,而对村级民主制度建设以及文化建设普遍感觉不太满意;影响其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是村基层组织的工作能力以及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认识程度。

关键词:满意度;农村居民;新农村建设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满意度是个体对某项事件的综合认知判断,作为一个认知因素,通常被用来衡量被测评事件的社会认可度,是反映个体主观认同感的关键指标。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已近十年,政府为新农村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人——农村居民对这项建设主观上是否有认同感?他们如何评价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政策?哪些因素影响着这些评价?明确这些问题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工作持续有效的进行,有助于政府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使农村居民能真正分享和获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新农村建设开展近十年来,政府决策部门和学者对于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估进行了一些研究。田野和赵晓飞通过对湖北省711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经济收入、惠农政策、教育、医疗、交通和干部作风等因素对农村居民满意度影响很大,其中农村居民对惠农政策、教育、医疗满意度较高,而对经济收入、交通和干部作风满意度较低;进一步观察发现:农村居民满意度在其性别、年龄、有无孩子上学等方面差异不大,但在文化程度、收入来源与家庭人口数等方面差异较大。

[1]刘成奎发现,湖北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满意度总体上为6.065,二级指标中的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农业科技与培训、农田水利设施、惠农政策的满意度偏低;调查对象的家庭年收入、年龄、职业、受教育年限对其满意度提升有积极影响;强化湖北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支持、优先解决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如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和信息服务等)、规范乡村管理能促进满意度的提高。[2]陈前虎和汤婧婕以浙江省为例发现,浙江省5年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明显,但硬公共产品供给绩效优于软公共产品,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绩效优于政府的公共产品的供给绩效,政府层面公共产品供给绩效优于市场的公共产品的供给绩效,且区域差异明显。[3]李燕凌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医疗可及性、收入水平、农户有效灌溉面积率、农户距乡镇政府距离、农林技术站服务次数以及被调查者年龄等对湖南省农户公共产品供给的满意度影响很大。[4]杨静和陈亮认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政策应重点解决农村居民增收、医疗社保、就业机会、教育发展以及土地征用等问题。[5]由于研究目的不同,调查方案的设计以及研究对象的选取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每一个研究都会有不同的发现。但综合来看,基本结论是一致的,即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肯定,但某些具体政策的满意度低下。本文的研究也正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加入了农村居民对政策的认知和满意的度量同时发现了新的问题。

二、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情况,湖北经济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组织师生于对湖北省的村镇进行抽样调查,采取入户访谈的形式,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7份。本次对湖北省仙洪实验区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3个具体项目。首先对这23个具体项目的满意度现状进行描述,然后对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最后运用因子分析来对总体满意度的过程进行分析,并对总体满意度的程度进行度量。

(一)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现状。

对于衡量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各个调查项目,满意程度分为5个等级: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对应于各种满意程度的百分比分布如表1所示。从表1我们大体可知,农村居民对各项惠农政策的满意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对“国家粮食综合补贴政策”满意的达到72.28%,是满意程度较高的项目,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程度也较高,很满意和满意的累计百分比分别达到59.4%和77.32%,而对于“畜牧业生产补贴政策”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不满意所占的比重偏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项新制度第一次让农村居民的养老有了社会保障的支持,虽然它还远远不能达到城市居民的水平,但对于世代只能依靠家庭养老的农村居民而言,这项政策的实施无疑是个好的开端,同时他们也有着更高的预期。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试行以来,已有大量的农村居民从中受益,由于这是一项自愿型的合作医疗制度,因此从逐年不断提高的参合率也可以看出他们对这项政策的认可,虽然大家对其报销比率低、报销手续复杂有一些抱怨,但总体而言是非常满意的。对于“国家粮食综合补贴政策”,受访者也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由此可见,农村居民满意的是那些能直接获得收益且实施到位的政策,不满意的是那些实际操作困难或者执行力度欠佳的政策,这也对我们在政策设计上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在许多关于公共设施建设、教育文化、乡风民俗的调查项目中,受访者大多都比较满意,只是其中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中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较高,累计占到28.28%,这与调查组观察到的农村现实情况也是相符的。虽然样本村庄特别是纳入到新农村规划的村庄大多有阅览室、体育设施,但由于层次较低、种类单一造成使用率很低,而同时农村居民又非常渴望获得各种文化信息,参与各种文化活动,这其中便存在着供需矛盾,也就成为居民们表达不满的对象。

(二)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比较分析表。

只是满意度的一个总体描述,每一个调查项目的差异难以观察和直接判断,为了对各项满意度进行比较,我们采取了求平均值的方法来进一步判断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最为满意的项目以及最不满意的项目,以利于我们进行下一步的分析。首先对各调查项目满意程度赋予一定的分值,然后计算所有调查对象的平均满意度,再进行各项满意度的对比。满意度越高,赋值分值就越高,很满意为1分,满意为2分,一般为3分,不太满意为4分,很不满意为5分。

通过计算进行排名,满意度位居前5位的分别是对当地的通讯邮电设施的满意度、对当地用水用电的满意度、对乡村看病便利性的满意度、对乡村道路建设的满意度以及对乡风民俗的满意度。其中有3个项目属于公共设施和基本建设,说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并且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同。而“看病的便利性”的满意度排名第三是出乎调查组预料的,在以往的调查研究文献中,农村居民对看病的便利性始终评价不高,乡村医疗水平低下是抱怨的焦点,但此次居民的评价非常高,这主要基于调查村交通的便捷使得居民可以很方便地寻求医疗水平较高的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这说明农村居民对医疗服务的诉求可能从以前的便利性转变为经济约束。

满意度居第5位的是对“乡风民俗”的满意程度,由于被访者大多是世代居住当地的居民,对于当地的乡风民俗熟悉认可是一种常态,再加村庄大多是在血缘亲缘基础上形成的,大家彼此熟悉了解,邻里间的互动也较多,因此大多数农村居民对当地的乡风民俗非常满意。满意度位居最后两位的分别是对“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对“畜牧业扶持政策”的评价,这与我们前面满意度的现状描述是基本一致的,农村居民对这两项政策的不满意在于他们并不知道政策有何具体措施,也没有看到政策实施带来的具体收益,或者是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帮助。满意度位于倒数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别是对“村务公开情况”和“一事一议执行情况”的评价,这说明新农村建设中村级民主制度的建设有待不断提高,因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耕地占用、农企合作等事件,而农村居民对于此类关系到自身利益的事件的参与要求也会很高。

三、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因子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3个具体度量项目,为了从这些度量项目中选择有重要影响的变量,我们采用了因子分析法进行信息综合,从而对新农村建设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因子分析法的主要思想是将众多错综复杂的变量按照相关性进行分组,使同组内的变量相关性高,而每组之间的相关性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让众多的变量归结为几个公共因子,以达到降维、便于分析的目的。在经济分析中,找出几个主因子,主因子代表反映经济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一种经济关系,抓住这些主因子就可帮助我们对复杂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借助stata软件,提取因子的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法采用具有kaiser标准化的倾斜旋转法,可得到旋转以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再经过不断的`调整分析,最终选取了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7个主因子来衡量新农村建设总体满意度的因素。

7个主因子对样本方差的贡献和为63.14%,对于调查数据而言,达到50%以上就可以做因子分析,说明用这7个主因子代表原来的23个调查项目是有一定的把握的。7个主因子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4所示。主因子F1主要由b12、b14、b16、b17决定,主因子F2主要由e27、e29、e42、e43决定,主因子F3主要由e40、e41决定,主因子F4主要由e37、e38决定,主因子F5主要由e44、e45、e46、e47决定,主因子F6主要由e48、e49、e50决定,主因子F7主要由e32、e33、e34决定。就经济意义而言,F1代表惠农政策的实施,可称为政策因子;F2代表农村居民自身的经济条件,可称为经济因子;F3代表村庄的教育水平和教学环境,可称为教育环境因子;F4代表乡风民俗和治安环境,可称为治安文明因子;F5代表公共设施条件,可称为公共设施因子;F6代表村庄的民主程度和民主建设,可称为村级民主因子;F7代表医疗便利性及村容整洁,可称为医疗卫生因子。由回归法估计出因子得分,再以各因子的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出主因子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满意度:F=(14.16%×F1+13.74×F2+8.56%×F3+7.24%×F4+6.92%×F5+6.84%×F6+5.69%×F7)/63.14%这样就得到了新农村建设总体满意度的衡量指标,在所有的影响因子中,F1政策因子的影响力最大,达到22.42%,F2经济因子的影响力度也达到21.76%,可见政策环境和经济因素对于满意度的影响力很大,其余因子的影响力都小于20%。F代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满意度,按照F值的大小区分满意状况,由于所有的数据都已经标准化,并且F值越小满意度越高,因此按照标准化后的均值0作为分界点,F<0则赋值为1,表示满意;f>0则赋值为0,表示不满意。样本区新农村建设总体满意状况为满意的占比67.1%,不满意的比例为42.9%,表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总体上是好的。

四、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受访者的个体特征千差万别,他们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评价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为了了解形成不同评价的原因,我们将受访者的个体特征作为解释变量,寻找影响满意度的显著因素。根据满意度调查的理论、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调查组在样本区调查感性认识的结论,我们设定了以下的解释变量,其中调查表中设计了7个关于村基层组织组织实施的项目类别,如果样本村有该项目得1分,没有该项目得0分,汇总得分得到村基层组织的工作得分;调查表中设计了对各项政策是否了解的问题,回答了解得1分,不了解得0分,汇总得分得到政策认知度得分;调查表中设计了“您对自身健康状况及综合素质的评价”和“您对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较差得1分,不是很好得2分,一般得3分,较好得4分,很好得5分,汇总得分得到自我评价得分。为了准确了解新农村建设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我们利用所做的因子分析,针对23个满意度调查项目提取的7个主因子预测其分值,并计算出总体满意度的分值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依然是以上的个体特征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从表6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年龄是影响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一个显著因素,在1%水平下显著。年龄越大,满意度越高;反之,满意度越低。同时我们将年龄、是否有外出务工经历和总体满意度做一个交叉分析发现,年轻人外出打工的机会多于老年人,对外面的世界更为了解,也更有奋斗的激情,对未来有着更多的预期,对现实的某种不满意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是改变现状的动力,而老年人则相对更安于现状,并且大多数一直居住在当地很少外出,亲眼目睹了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一点一滴的改变,对新农村建设更有认同感。

第二,家庭经济条件是按照调查项目家庭的年收入得到的,令人惊讶的是经济条件过去普遍被认为是影响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在我们此次的调查中却并不显著。家庭的经济条件仅仅对教育环境的满意度以及公共设施的满意度产生显著的影响,即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对教育环境以及公共设施的满意度越高;反之。满意度越低。但家庭经济条件却对总体满意度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第三,受教育程度虽然不是影响总体满意度的显著因素,但它显著影响了F1政策因子和F2经济因子。这主要是由于农村高学历的人群不多,代表性不够,我们所调查的100位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3年,大部分人只有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

第四,村基层组织为帮助村民走上致富之路而提供的各种措施是影响新农村建设总体满意度的显著因素,并且村基层组织提供的措施越多,村民的满意度就越高。从结果来看,与村基层组织工作得分在4分及以上的相比,得分为2分或3分的村庄以及得分为0或1的村庄的村民不满意的概率更大,并且这种关系在0.001水平下显著。村基层组织提供的各种致富措施实际上也就是基层组织为群众服务所尽的主观努力和付出,这种努力和付出能显著地反映到满意度的提高上。因此村基层组织的服务意识和领导能力对于新农村建设本身以及群众满意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农村居民的自我评价也是显著影响满意度的因素之一。本次调查中我们设计了对自身健康状况及综合素质的总体评价以及对自身的适应能力的总体评价的问题,结果发现对自身状况评价较高的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满意度也较高。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近十年的新农村建设使农村居民的总体满意度达到67.1%。他们普遍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表示满意。与以往调研文献不同的是,此次调查发现农村居民对新农合、新农保的评价非常高,总体而言非常满意,而对村级民主制度建设以及文化建设不太满意。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发现,影响其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是村基层组织的工作能力以及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认识程度。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工作方向可以逐渐从硬公共产品的投入转移到软公共产品的投入,包括村级民主建设村干部能力的培养、加大政策的宣讲和执行的力度等。

参考文献:

[1]田野,赵晓飞.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基于湖北省的调查数据[J].财贸研究,,(6):39-47.

[2]刘成奎.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满意度分析——基于湖北省的经验数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6):3-7.

[3]陈前虎,汤婧婕.基于问卷评析的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绩效及特征研究[J].规划师,,(9):89-93.

[4]李燕凌,曾福生.农村公共品供给农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8):3-18.

[5]杨静,陈亮.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满意度及需求期望研究——来自河北省三地市的调研[J].经济研究参考,2012,(27):44-54.

篇2: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问题与新做法论文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农村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提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新农村建设中,就必须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将农村经济引入正轨,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

2、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一股新农村建设热潮也随之拉开。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然而就目前来看,相关部门还没有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性,片面的将目光放在如何提高农村经济上,忽略了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受经济、科技、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农村经济水平较低,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困难,而农村经济工作关系着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可以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另外,我国农村经济有着许多优势,如地方特色资源,而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盲目的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恶劣,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可以更好地规范农村经济发展行为,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不足

农村经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就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相关部门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得片面性,一味的搞经济建设,认为扩大农村建设规模,让农民有新房子住就是推行新农村建设,忽略了“三农”问题,以至于农村经济得不到快速发展。

3.2 农民收入增长难度加大

就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来看,从业生产依然是粗放型的经济生产方式,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成本较高,对市场动态的把握不够,大多是以零散的种养为主,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同时,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缺少项目资金扶持,许多优势的产业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许多农民依然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农民收入渠道较少。

3.3 生态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农村一些优势产业、资源逐渐被开发利用,如农家乐。然而在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重视,使得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提出,严重违背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4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就目前来看,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一方面,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日常管理不到位,使得基础设施难以发挥正常的作用。例如,道路,道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农村道路破坏较严重,经久不修,由于道路不顺畅,制约了农村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发展。

篇3: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问题与新做法论文

4.1 提高认识,加强对农村经济的管理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相关部门就必须提高自身的认识,要全面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指导,要争取多方面的支持,要坚决落实和贯彻党的政策,尤其是党对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要将农村政策全面落实下去,并加强政策落实的监管,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实处,从而为农民谋福利,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4.2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也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相关部门就必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大宣传,将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宣传出去,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投资,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企业的机构调整,促进乡镇企业的`升级,从而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另外,政府应当采取有效的优惠政策,一方面要鼓励外资进入到农村进行投资,从而活跃农村经济 ;另一方面要鼓励那些有能力、有才干的人才进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去,推动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

4.3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在新农村建设中,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也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果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势必就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故此,在农村经济管理中,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向乡镇企业、外来企业、农民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更好地规范他们的行为。同时,政府必须乡镇企业的监管,要成立专业的小组,对农村经济发展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更好地规范他们的行为,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生态环境效益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4.4 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为农村经济管理提供依据

相关部门要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来制定健全的法律规章制度,要严格按照依法治国的方针来督促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全面贯彻落实《农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土地承包法》等行政规章与法律法规,并不断加以完善。同时,要建立执法责任制度,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从而使各部门人员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另外,相关部门要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全面的了解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给予解决,避免问题的遗留。

4.5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设施管理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只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基础设施日常管理与维护,农村经济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首先,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网络等,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 ;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道路的日常管理与维护,要定期对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加强日常管理,避免人为的破坏,从而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功能的发挥。另外,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做好农村防涝防旱工作,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4.6 加大农村资源的开发

在我国农村,有着许多特色资源,许多资源还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而这些资源都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故此,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善于结合农村的特点,合理开发农村的特色产业、特色资源。同时要加大宣传,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途径,将农村特色产业、资源进行对外宣传,进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商进行投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7 加强农民的教育

在新农村建设中,“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要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就必须 重视农民的教育,培养一直有管理能力、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一方面政府必须强化农民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加强各方面技能的培训,可在农村中举办成年班,对农村进行专业文化知识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5 、结语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对农村经济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经济工作关系着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对于农村的稳定与改革有着重大作用。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相关部门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立足农村建设,全面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完善相关制度,强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日常管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不断挖掘农村优势资源,做好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从而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詹保林 .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举措 [J]. 吉林农业 ,(04)。

[2] 冯立艳 .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举措 [J]. 科技创新与应用 ,(11)。

[3] 寸永洪 . 探究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举措 [J]. 现代经济信息 ,2015(13)。

[4] 安斌卫 .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D]. 齐齐哈尔大学 ,2015.

篇4:河北新农村建设中的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论文

河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片广裹的冀中平原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了无数的民间艺术,以下以颇具代表性的几种河北民间艺术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分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找出其应得以传承的价值所在,具体如下:

1丰富多彩的河北民间艺术

1.1河北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河北省的传统民间文化积淀丰厚,民间艺术小乏精华,近年来颇受各界的关注,颇具代表性的如:蔚县剪纸:技法独特,且以色彩对比强烈,造型生动逼真,尤其是乡土气息浓郁,虽绚烂喜庆却无任何豪华、浮夸之气取胜;武强年画:地方与节俗特色浓厚,并在淳朴的乡土文化基础上,追求艺术的浪漫主义表达,气氛热烈,独树一帜;唐山皮影:精细灵巧、真挚质朴,且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融合,是宝贵的民间艺术奇葩;吴桥杂技,以其道具乡土化、演员专业化著称,不但在乡野地方广受欢迎,而且在世界艺苑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磁州窑瓷器: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且集诗、书、画于一体,体现了民间工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由于其历史悠久,且小断出新,成了我国古代北方民窑最高水平的典范。可以说,以上这些河北民间艺术小仅独具艺术魅力,而且也有着深沉的文化内涵。

1.2河北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

首先,是对悠久乡土文化生活的巧妙记录。无论是武强年画、蔚县剪纸还是唐山皮影等等,其题材大多以当地古老的文化民间、人们的农耕生活为主,并注重反映重大时代变革,曾经的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民间节日的庆祝都历历在目。其次是对执着真善美精神的诗意追求。造型精美技艺精湛的磁州窑瓷器,美轮美奂的民间剪纸,生动传神的唐山皮影等等都以其丰富的内蕴歌颂着真善美,鞭挞着假恶丑,它们既是燕赵文化鲜活的物态存在,也是燕赵儿女执意真善美精神的诗意追求。再次也是浓郁地域气质的深沉散发。小管是以粗犷、豪放、潇洒风格著称的磁州窑,还是以旺盛、磅礴、鲜活取胜的唐山皮影,燕赵艺术更多是一种家国大义与慷慨悲歌的气度,将燕赵人自信达观的地域性格尽收眼底。

2民间艺术传承在河北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首先,民间艺术是历史文明传承的诗意手段。民间艺术涉及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文化的载体、文明的结果。她以它自身传统而独特的方式集聚在农村,民间艺术小仅表现了一种当代风俗,一种生活信仰,更是传承中国历史文明的一种诗意手段。其次,民间艺术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文化底蕴。民间艺术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的一种统一形式,凝聚着乡土人的精神,可以说地方民间艺术就是中国政治文化稳定的润滑剂,是凝聚社会的薪合剂。再次,民间艺术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财富。民间艺术是河北省旅游资源中小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民间艺术以她淳朴的乡间民风吸引了更多的各地客商前来投资兴业,这也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但是,现在小少的民间艺术日渐式微,甚至有的已经消亡。所以做好民间艺术等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已是刻小容缓。以下就河北民间艺术的传承提出一些拙见:

篇5:河北新农村建设中的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论文

依据得以传承的和日渐式微的民间艺术,笔者认为应该从艺术主体到艺术客体再到艺术受体三方面,也即从艺术生产到艺术消费各阶段进行思索,具体如下:

3.1传承人的传承和创新

传承人的传承和创新,即是对艺术主体的队伍进行建设。首先要让真正的民间艺人载入史册。那些叫得响,打得出的民间艺人,应该被历史和后人铭记。其次要让民间艺人家族扩大化。打破曾经的只授家人不授外人、只许男人演出小许女性上台等等传统习俗,另外可设立民间课堂,吸引多方人士,尤其可以将青少年引入民间文艺的殿堂,以便后继有人。再次要让优秀传承人有所奖励,还要扶持和帮助民间艺术团队。建立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研究的'骨干队伍,从而促进各种民间艺术的传承与研究。

3.2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即是对艺术客体的技艺建设。首先要加大还原河北民艺的力度。我们要原汁原味地将艺术形态、工艺、材料等保留起来,还原出来,供学者、后人观摩、研究,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艺术,要采取重点扶持政策,同时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尽快用录像、录音、文字、照片等方式,把民间艺术的资料留存下来。其次要打造河北民艺经典品牌。这样才可以拥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问。再次,要创新民间艺术新面孔。保持民间艺术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创新形式,使古老的民间艺术以崭新的丰姿出现在人民群众面前,绽放河北民艺之风。

3.3传播中的传承和创新

传播中的传承和创新,即是对艺术受体的观念建设。首先要创新民间艺术传承保护机制。政府应加强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积极开拓多种筹资渠道,为民间艺术资源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并进一步提高广大民众对抢救和保护民间艺术的认识,树立全民保护民间艺术的意识,增强全民保护民间文化的自觉性。其次要创新民间艺术传承的传播理念。走出传统言传身教式的行业传播圈子,借助媒介的力量进行传播。例如,广告传播、报纸、杂志,还可以扩大传播的方向,搭建展示平台。如旅游活动、比赛活动等以礼品藏品等形式进行传播交流。

可以说,民间艺术关乎一个地域重要的文化认同感,所以从艺术主体到艺术客体再到艺术受体三方面对河北民间艺术进行传承研究,势必对本地的新农村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6: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测量与评价论文

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测量与评价论文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 工作满意度 测量

论文摘要:为了了解辅导员对其工作的满意程度情况,本文采用量表法对393名专职辅导员对进行工作满意度研究。果表明:①辅导员工作回报、工作条件、工作价值和工作本身的满意度均较低;②性别、年龄、工龄及学历高低均会对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呈现不同程度的作用;④按各因素对总体满意度的贡献率,依次可为:工作回报、工作条件、工作价值、工作本身和人际关系。

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的关键。在一所成功的高校中,学生管理部门及其管理人员的重要性不可低估。从学校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提高教职工的激励水平主要基于了解教职工的工作满意状况。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优势,首先应明确辅导员对于工作的哪些方面是满意或不满意的,是什么因素导致其满意或不满意,才能使激励真正有效,从而调动其积极性。本研究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出发,参考相关工作满意研究,选取性别、年龄、学历等客观的外在因素和对工作压力、职业地位、学校政策、领导方式的感知等内在心理因素作为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变量,主要探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由哪些维度构成;影响因素对辅导员工作满意的影响程度。

1 研究设计

1.1被试

本研究的样本主要来自西安、上海、天津的高校,样本由专职辅导员构成,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28份,扣除不合格问卷35份,最后实得有效问卷393份,占回收问卷的91.8%。有效样本的构成:

1.性别:其中男169人,占43%;女224人,占57%。

2.年龄:25岁以下44人,占11%;2529岁293人,占75%;3034岁25人,占6%;3539岁19人,占5%;40岁以上12,占3%。

3.学历:大学本科100人,占25%;研究生及以上293人,占75%。

4.所带年级:一年级161人,占41%;二年级43人,占11%;三年级39人,占10%;四年级52人,占13%;研究生及其他47人,占12%;带多个年级的有51人,占13%。

5.工作年限(年资):287人,占73%;4-6年69人,占18%;6―12人,占3%;10年以上25人,占6%。

1.2工具

本研究中采用的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测量表,主要参考WeiSS,DawiS,gngland&L0fquist编制的明尼苏达满意度问春(Minnes0taSatisfaoti0nQuesti0nnaire,简称MSQ)。为了量表适合于辅导员使用,进而结合辅导员的实际工作特点,来设计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初始量表。量表主要包括工作回报、工作条件、工作本身、工作价值和人际关系五个维度。通过spssl1.5统计软件检验,量表五个维度的Cronbach’Sd系数处于0.890.80之间,内部一致性较满意,所以该量表是比较好的测量辅导员被试的工具。

2 结果分析

2.1工作满意度状况

从样本全体工作满意度的测量结果(表1)看,辅导员除了在工作价值因素上的分数8.60与中等强度值相当外(该因素包含三个题,分数范围3至14,因而中等强度值为8.50);其他因素呈现两种态势:1.工作条件因素(17.11)和人际关系因素(12.43),均高于中等强度值(16、12),表示辅导员对于这两个因素比较满意;2.相比较而言,辅导员对其工作回报和工作本身的认同程度则比较低,在这两个因素上的分数14.51和6.62均低于中等强度值(17.5、8),从而表明辅导员对于这两方面的满意度比较低。

同时,根据对样本数据的分析,78.0%的调查对象,对于辅导员工作被重视的程度表示不太满意或极不满意;82.9%和83.0%的调查对象,对辅导员工作的工资、福利待遇表示不太满意或极不满意;80.5%的调查对象,对辅导员的工作报酬与工作量之比表示不过满意和极不满意。

2.2不同群体的工作满意度分析

从表2可以看到:男性辅导员除了在工作价值因素方面的满意度高于女性辅导员外,在其他四个因素上的满意度均低于女性辅导员。虽然这种差异没有呈现出显著性,但是根据调查发现,超过80%的男性辅导员对他们在学校工作的地位、工作被重视的程度以及工资福利表示不太满意或极不满意。

从表3可以看到:工作回报因素与辅导员的年龄和工龄都呈现出显著性的正相关,说明辅导员年龄和工龄越高,其对于工作回报方面的满意度越高;而随着年龄的`增大,辅导员对工作条件、环境的满意度愈低。学历与工作价值因素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学历越高越有满意低的倾向,说明学历越高的辅导员对于工作所能提供的自我实现和发展的空间越不满意。

2.3各因素对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性

为确定各影响因素对总体满意度的贡献率,本研究以总体满意度为因变量,以各个影响因素的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为T=1.312+0.630t1+0.572t2+0.257t3+0.406t4+0.212t5。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贡献率如表4。被引入变量的判定系数R2越大,其对因变量的贡献越大,逐步回归结果表明,5个因素都被引入了回归方程,可100%地解释方程总变异,其中工作回报为主要的预测因素,共解释了方程可解释变异的39.8%,其次的影响因素为工作条件,两者共解释方程总变异的72.5%。

3 结语

通过研究分析,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思考。

(1)辅导员对工作回报、工作条件、工作价值和工作本身的满意度均较低,这表明辅导员对本职工作认同感较低。造成这种结果可能存在如下原因:1.辅导员工作重要性不断提升,但学校忽视了辅导员的地位及对其工作的支持;2.辅导员实现自我和体现个人价值的机会较少;3.辅导员工作强度大、压力大,而收入相对偏低。因此,如何激励收入低、工作强度大的辅导员对工作满意,是当前学校当务之急需要思考的问题。

(2)性别、年龄、工龄及学历高低均会对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呈现不同程度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须构建完善的辅导员工作激励和保障机制,来激励年轻、工龄低的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处理不同性别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差异;激励高学历辅导员在工作岗位上实现自我,体现个人价值。

(3)五个影响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按其对总体满意度的贡献率,工作回报因素为最主要的预测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中,工作回报并不是单纯指工作待遇、福利等物质方面的回报,更重要的是指辅导员的地位,学校对辅导员的重视及对其工作的认可情况等不可物化的回报,这种精神上的回报将比物质激励更能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篇7:新农村建设中社区教育的重要性与发展建议论文

(1)营造包容互助的文化氛围。包容的文化氛围包括社区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相认同与支持、互相帮助与合作、互相交流与欣赏,具有团体凝聚力,对团体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社区成员之间应该敞开心扉,加强与其他成员的协调合作,积极与其他成员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包容不同意见的存在,保护不同的见解,容许成员提出批判意见,参与其中的成员受到充分的尊重,只有这样的文化氛围才可以擦出更多智慧的火花,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才能使社区学习共同体更好地发展。

(2)建立专家引导的学习机制。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发展离不开专家队伍的引领,社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取得进步,但是来自高层次教育科研机构的指导专家可以帮助成员更好地开拓视野、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习新的内容、了解到新的学习方法等,可以更好地促进成员的成长。吸取专家的思想,取得进步,专家可以为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指明方向,纠正其在发展过程的错误,或者引导其避开发展障碍,在专家的指导与引领下,社区学习共同体可以发展的更好。

4 结语

社区教育关系到整个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管理水平,因此,要加强对社区教育在此过程中的重视,为了能够进一步推动新农村社区教育事业,政府部门要加快落实社区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社区居民要积极参与,齐心协力推动社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篇8:新农村建设中社区教育的重要性与发展建议论文

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社区教育担负着重要作用,社区教育是完善新农村社区居民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村民文化素养,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所以,必须要重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社区教育建设工作。

1 社区教育在新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1)社区教育是新农村实施终身教育平台。当今社会是知识更新的时代。人们的职业不断变动,学校生活无法满足知识变动、社会变动和职业变动的需要,所以,人们学习和获取知识,不再局限在学校的体制之内,而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成为一种现实社会人的需要。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成为人们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当前,现代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建立终身教育的体系,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所以,农村的社区教育成为传播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载体,是农民接受终身教育的平台。

(2)社区教育有利于净化农村的文化市场。加强社区教育还能够净化农村的文化市场,促使农村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市场主要是农村文化宣传材料、文化出版物、网吧管理、科技文艺活动等内容,对这些方面管理好了才能建设好农村的文化市场,消除农村文化市场中的落后与弊端的地方,维持农村文化市场的秩序,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撑。

(3)社区教育为农村培养出更多文化人才。社区教育离不开农村文化人才,农村也存在一些具有高超技巧的人才,他们传承了当地农村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农村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要想发展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离不开这些人才,同时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也挖掘出并培养出更多的文化人才,为农村的后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保障。

2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社区教育的建议

(1)创新理念,改善硬件。加强新农村信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普及社区教育理念、灌输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现阶段,中国农村的信息化普及率还比较低,很多人没有掌握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技能,只能通过现场讲座和读书的形式实现终身学习村民想要接受新知识快速融人城市生活的愿望和聘请专职教师的'高额费用,构成了供需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应该加大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宣传和经费投人,使通过社区教育实现终身学习的理念深人人心。

(2)整合资源,课程研发。建立农村社区书屋和远程学习的平台等硬件设施后,还要考虑课程开发和资源整合等软件为面的建设现阶段图书资源、音像资源和课程开发的侧重点,应放在如何让农村居民提高素质适应城市生活和掌握生存技能上我们需要通过调研了解农村居民的实际生活和技能需求,制作、编写一此简单实用、通俗易懂的市民化学习课程和书籍,及时将新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给这此未来的新市民,同时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也要充分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统一资源建设渠道。

篇9:北京奥运会前后出行交通情况的满意度调查与分析-基于北京海淀区居民的研究

北京奥运会前后出行交通情况的满意度调查与分析-基于北京海淀区居民的研究

文章就北京市海淀区居民对奥运前后交通出行情况的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从而得出了一些结论.文章希望通过对研究结论进行合理推广,为北京交通的运行提出对策性建议,促进交通事业的`良性发展.

作 者:杨秋萍 郭姣辰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100000 刊 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英文刊名:CHINA HIGH TECHNOLOGY ENTERPRISES 年,卷(期): “”(4) 分类号:U491 关键词:奥运前后   交通情况   居民满意度  

篇10:对新农村建设中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对新农村建设中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当前我们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总体形势是好的,特别是我们鼎城区通过扎实开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试点工作、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农村党员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农村党建手段有了质的飞跃,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任务要求的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也还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挑战:

一、环境变化的挑战

一是权责不符的现状对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基础构成了挑战。随着改革的推进,近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力有所削弱,而需要承担的责任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呈增加趋势。特别是有限的财政收入和不断扩大的公共财政需要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据我区减负办数据,全区农民负担总额1.6亿元,其中乡、村可支配的有7361万元,农民负担总额6139万元,其中乡、村可支配的只有2182万元。20至基本保持稳定。也就是说,4年时间,乡、村两级可支配收入缩水了70.4。与此同时,农村基本建设投入加大、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增加、农村稳定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农村财政投入的需求加大,收入与支出的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作为乡镇一级组织来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从其职能上来说,是一级小而全的政府。而实际上,农村财政、税收、人事等权力均由上级政府、垂直管理单位所掌握,其本质上是上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权与责的不对等,导致基层党组织工作处于夹缝之中,基层干部压力很大。

二是新的社会结构对传统的工作方式构成了挑战。比较突出的是农村种养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兴起,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种养加大户等一批农村能人在农村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影响逐渐扩大,构成了新的社会群体。据统计,目前,我区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共有62个,涉及乡镇21个,带动农户6.35万户,实现产值15亿元。如何将党建工作延伸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利用其在农村社会的影响力扩大党建工作效果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同时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对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提出了挑战。从我区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知识分子向非农领域流出的趋势比较明显。20,全区农村人口76.9万人,外出或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近16万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的约占30,40岁以下的约占65。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对象、工作方式造成影响。

三是观念变化对基层组织凝聚力构成了挑战。随着农村民主进程的推进,村民自治意识的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受到挑战。,我区进行了村委会、村党支部的换届选举。由于实行了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兼职的作法,加上村委会选举在前,其组织、宣传力度明显大于村党支部选举,部分群众产生了“党支部不如村委会重要”,“主任、支书一肩挑,实际上是主任负责制”等看法。随着部分群众民主自治意识的觉醒,思想观念更多的从无条件的服从党组织的领导向参与自治、当家作主转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有所减弱。

二、新阶段新任务的挑战

近年来,党对农村工作高度重视,对“三农”问题格外关注,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新的历史任务提出以后,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工作重心和方式的变化。

一是领导农村发展的任务更加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结底要发展农村经济。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在领导经济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集体包办的方式不可取,自由分散的方式无所为,需要进一步结合实际找准路子。

二是农村公共服务的任务逐步加重。目前农村公共服务相对不足,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二是农村教育、医疗服务不足;三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四是其他社会公共服务不足。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宏观政策、资金的保障,另一方面需要农村基层组织做好大量的组织、协调、服务工作,而这在以往的基层组织工作中是相对薄弱的环节。

三是维护农村安全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总的来说,当前农村社会的各类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维护安全稳定仍是构建和谐文明新农村的重要任务。首先是农村债务的矛盾。巨大的债务包袱,不仅影响了乡村财务的正常运转,还不断引发各种矛盾和纠纷;其次是田土纠纷的矛盾。取消两税后,土地走俏,受农村人口变化、弃田抛荒地集体发包等因素影响,围绕争田争地引发了一些矛盾;再次是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引发的社会安全稳定矛盾。如农村地下六合彩、赌博、吸毒等违法活动向农村渗透,不仅对农村道德文化体系构成冲击,还影响了农村的安全稳定。

三、自身建设上的挑战

一是农村党员结构不合

篇11: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现状调查与研究论文

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现状调查与研究论文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比较研究、逻辑分析等主要方法,以鲁西北欠发达地区的300名体育教师(包括大学体育教师、中学体育教师和小学体育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工作环境、办公设备条件,工资福利待遇,人际关系,职称晋升、进修学习等方面,调查其工作满意度现状情况。结果显示:鲁西北体育教师只是在人际关系方面满意度较高,在工作环境、工资待遇、职称晋升方面满意度比较低。

【关键词】鲁西北;体育教师;满意度;欠发达地区

1前言

工作满意度(jobsatisfaction)最早研究的是霍伯(Hoppock)(1995),它是组织行为学及社会心理学中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研究表明,组织员工的工作度水平的高低影响到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员工的健康程度,甚至还能够影响到他们工作之余的生活等多方面。工作满意度受到心理学的重视,它不仅被视为一种个体现象,而且被作为群体或组织的特征,作为衡量和预测工作行为和组织绩效的有效指标之一。

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对其工作与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近年来,我国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孙绍邦(1994)对教师工作满意度进行测量研究;冯伯麟对教师工作满意度构成提出五个维度:自我实现、工作强度、工资收入、领导关系和同事关系;杨化冬、时勘(1996)对于教师生活质量的研究等。

教师是一种助人发展的职业,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着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它还将制约教师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分析和探讨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社会心理机制,并思考相应对策以改善教师工作满意度,有着迫切的需要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鲁西北欠发达地区的300名体育教师(包括大学体育教师、中学体育教师和小学体育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德州学院图书馆、德州市工人文化宫图书馆,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查阅近来关于教师、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方面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期刊杂志、报纸、书籍等,为该课题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2.2.2.1问卷的效度检验

问卷的效度即是问卷测验的有效性。为了保证本研究的科学性及研究目的与结果的一致性,采用专家鉴定法对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本问卷除征求了广州体育学院、德州学院体育系社会学和学校体育学等方面的专家、老师以外,还征求了有关教育局、体育局部分领导们的意见,对问卷内容、结构能否涵盖研究的主题进行了有效性认定。由此可以认定,该问卷的设计基本达到体育科研标准化的要求,调查问卷的拟测属性与课题研究的实际调查结果为一致性,该问卷具有可靠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2.2.2.2问卷的信度检验

测验的信度(reliability)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它表现为测验结果的一贯性、一致性、再现性和稳定性。信度是一个相对概念,并非绝对的有或无,而是一个程度上或多或少的问题。信度只是告诉我们测验结果的可信程度馏。本文采用“测验――再测验”的方法,即用可靠性系数(0~1之间)的大小估计问卷的可靠程度。第一次填表的30天后,从第一次填表人中抽取出l0名再次填表,将两次填表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得出两次的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通过计算得出相关系数为0.84,并且达到高度一致性水平。这表明,本研究所制定的.调查问卷的可信度较高,其结果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被调查者的情况。

经过信度检验后,于4月一206月,采用现场发放问卷及现场回收的方式向鲁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体育教师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7份,其中有效问卷280份,有效回收率是97.56%。问卷采用分层发放,即发放大学体育教师、中学(高中、初中)体育教师和小学体育教师。

2.2.3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的有关数据,收集整理,输入电脑,运用SPSSl1.0、Microsoft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分析。

2.2.4逻辑分析法

2.2.5比较研究法

2.2.6访谈法

3结果分析

3.1鲁西北欠发达地区体育教师对工作环境的满意情况

通过图1可以看出:“你对学校的工作环境满意吗”的调查结果显:7%认为很满意,21%认为满意,30%认为一般,39%认为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为3%。在对不同性别体育教师调查时,在男性中,有约30%认为工作环境满意,13%的体育教师不满意;在女性中,有24%的体育教师对工作环境满意,有20%的体育教师不满意。显然,对学校的工作环境,男性体育教师的满意度略高于女性体育教师。

而“您对教学设备和办公条件满意吗?”的调查结果显示:“很满意”者为5%,“满意”者为25%,“一般”者为27%,“不太满意”者为35%,“很不满意”者为8%。在对不同性别体育教师调查时,在男性中,约28%体育教师对教学设备、办公条件满意,20%的体育教师不满意;在女性中,有22%的体育教师对工作环境满意,有26%的体育教师不满意。

可见,鲁西北欠发达地区的体育教师对目前的工作环境满意程度还是比较低的,对教学设备和办公条件不满意率占到了近四成,由此可以看出,鲁西北欠发达地区体育教师工作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满意度都是比较低的,进一步证明,教师在对硬件设施不是太满意的情况下,对整体还持满意态度。说明,软环境相对硬环境对教师吸引力更强;也说明,鲁西北欠发达地区体育教师工作的软、硬环境都还要进一步改善、提高。

3.2鲁西北欠发达地区体育教师对工资、福利待遇的满意情况

鲁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教师的工资调查情况(见表1)显示:工资800元以下的占14.6%,1200元以下达到83.9%,1500元以上的仅有3.9%,也就是说,10个人有9个人的工资水平是在1200元以下的。可见,鲁北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教师的工资标准是比较低的。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见图2)显示:对目前的工资收入状况,4%认为很满意,20%认为满意,38%认为一般,32%认为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为6%。也就是说,接近四成的体育教师对自己的工资收入不满意,10位体育教师中,只有1位对自己的工资是满意的。在对不同性别体育教师调查时,在男性体育教师中,约18%体育教师对工资满意,20%的体育教师不满意;在女性体育教师中,有15%的体育教师对工资满意,有26%的体育教师不满意。

“与其他教师收人相比”的数据显示:认为同等收入占到了37%,认为低于其他学科教师的为61%,仅2%的体育教师认为高于其他学科教师。对单位福利待遇的满意调查中,满意者占12%,认为一般者最多,占到了45%,不太满意者占38%,很满意和很不满意者分别占2%和3%。

由此可见,鲁西北欠发达地区体育教师对工资、福利待遇的满意度是比较低的。

3.3鲁西北欠发达地区体育教师对人际关系的满意情况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认为很满意的占7%,满意者占36%,认为一般者有32%,不太满意者占24%,很不满意的只有1%。可见,鲁西北欠发达地区体育教师对人际关系还是比较满意的。

许多研究都表明,当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处于健康状态而令人愉快时,人们就会相应地表现出对工作的主动性和满足感。融洽的同事关系可提高教师在工作中的愉悦感,增强其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另一方面,随着当前教学制度的改革,教师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时候,教师之间都可能面临直接的冲突(如项目申请、职称评定等)。这些冲突影响了同事之间的关系,成为造成当前教师对同事关系不满意的重要原因。

3.4鲁西北欠发达地区体育教师对晋升、进修的满意情况

职称是衡量一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教学经验丰富程度的标志,也是教师的工作得到承认和认可的标志。鲁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教师中,初级职称的有105人,占37-5%,中级职称的有136人,占48.6%,高级职称的有39人,占13.9%。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对目前的晋升职称的状况,9%认为很满意,25%认为满意,30%认为一般,24%认为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为12%。对于进修、学习机会的满意情况是:2%认为很满意,18%认为满意,20%认为一般,43%认为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为17%。可见,鲁西北体育教师对晋升、进修满意程度也是比较低的,尤其是进修、学习的满意度,六成的体育教师表现为不满意目前的进修、学习机会。

实践证明:当教学工作具有晋升或学习机会时,教师会更满意。对大部分的体育教师而言,教师的晋升主要体现为职称的晋升。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体育教师也非常希望自己争取到培训和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以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4结论与建议

4.1鲁西北欠发达地区的体育教师对目前的工作环境、教学设备和办公条件满意程度还是比较低的,说明,鲁西北欠发达地区体育教师工作的软、硬环境都还要进一步改善、提高。

4.2鲁西北欠发达地区体育教师对工资、福利待遇的满意程度较低。

4.3鲁西北欠发达地区体育教师对人际关系还是比较满意的。

4.4鲁西北体育教师对晋升、进修满意程度也是比较低的,尤其是进修、学习的满意度,六成的体育教师表现为不满意目前的进修、学习机会。

篇12:高校水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论文

高校水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论文

1 研究背景

高校是城市用水大户,以高校为依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更容易收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当前国内与水资源利用相关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对用水行为过程的分析[1-2]、对节水意识进行调查[3]、对水资源管理的思考[4-5]、对节水设施的探究评价[6-7]。在国外相关研究中,主要涉及的方面有:对节水行为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 [9-11]、技术对用水意识的作用研究[11]、高校中水的可用性与可持续性研究[13-14]等。

目前高校水资源的研究方法主要为:统计分析的经济学方法[1-3,19]、运筹学等其他数学方法[2]、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证分析[1,4-5]、在技术水平基础上研究节水系统 [6-7]等几个方面。本文使用的是层次分析法。当前国际研究中,层次分析法大多运用在工程技术研究[14-16]、社会科学基础研究[17-18]、行业的指导评价[19-20]等领域。同时,本文参考了与本文主要研究对象相关的文献,主要包括,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1-22]、水资源利用效率[23-24]、水资源评价[25]等方面。

考虑到当前水资源利用的相关研究普遍缺少对用水现状、用水量、节水技术、水资源管理和节水意识几个方面相结合的分析,而水资源利用情况是多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明确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才能对高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案。不同高校拥有不同的背景,同一指标在各方面的反应不尽相同,使得目前的研究很难找出适合本校的用水对策。针对以上问题,此次研究将进行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分层构建水资源利用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再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评价模型。然后,将专家打分表作为判断矩阵,用线性加权法对指标进行运算。最后,结合调查情况和定量数据对南京林业大学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对用水量、节水技术、水资源管理、节水意识四个方面的分析,探讨了高校水资源利用情况,完善了当前关于高校水资源利用评价的角度。

2 南京林业大学用水现状与节水意识调查

2.1 用水现状调查

用水现状调查以教学区域,生活区域的用水情况为主要调查对象。这些区域用水人员多,用水量大,便于我们找出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客观性问题。其中实地调查的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新图书馆的手动冲水设备设置了分档,一次冲水量只有原先的一半;教五楼的手动旋转式洗手池的漏水现象严重。调查中,我们发现,按压式水龙头在使用时,限制了出水时间和出水量,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用水,而旋转式的老式水龙头和老旧水管接口处会发生漏水。

生活区域中人为浪费的现象极少。并且,学校食堂采用喷洒式洗菜方式,有利于节约水资源。另外,有两栋宿舍楼的上一层洗涤用水可以用在下一层冲洗厕所,原理上能够节约30%左右的水。但是清理工作欠缺,所以是否能真正节水还有待商榷。

目前,校园内的节水设备有供水管网测漏系统,于建好使用。采用的是节能传管平台(計算机远程监控系统)和远传水表等技术。在计算机中可以观察数据,当用水异常时,结合人工排查,找到漏水点,从而节约用水。

2.2 校园用水管理制度调查

2.2.1 制度方面

修订的《南京林业大学水电管理办法》中规定,学生宿舍的用水超出定额的部分由学生自行支付;行政部门的水电超额部分由学校和各单位按比例分担,节约部分按比例予以单位奖励;学校每年设立节能技术改造专项经费,在新建或改建项目中的用水设施中,优先选择节能型的产品。

2.2.2 水费方面

用水收费的部分为宿舍楼层饮水机,开水通过刷卡出水,定价0.2元/瓶;浴室通过刷卡出水,定价0.2元/分钟。

2.2.3 用水时间

教学区的开放时间为7:00-22:00,用水时间为16小时。浴室开放时间为12:00-22:00,用水时间为10小时。宿舍的用水24小时开放。

2.2.4 当前措施

用水设备附近有节水标语,但是校内没有定期的节水宣传教育工作和浪费水资源的处罚措施。

2.3 节水意识和行为问卷调查

为了对学生的节水意识和行为做出科学性的调查,我们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大学生节水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模型认为,节水认知态度、节水政策态度、节水主观规范和节水行为控制决定节水行为意向,节水行为意向决定节水行为。节水认知态度指,大学生在采取节约用水这一特定行为时对我国水资源状况所持有的评价;节水政策态度指,大学生对节水政策的支持程度;节水主观规范指,大学生在采取节水行为时受到外界的压力;节水行为意向则表明一个人节水行为的意愿程度。本文调查问卷以南京林业大学在校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从节水认识态度、政策态度、行为主观规范、行为自我控制感、行为意向、行为实践情况调查这6个方面设置了问题。共计发放了658份问卷,回收了658份,有效问卷为656份,有效率为99.6%。其中有效问卷过汇总、整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评价结果可知,在节水认知态度方面,同意“节约水资源很有必要”的人群所占比例最大,为90.7%。在节水行为控制方面,同意“看到有水龙头未关紧,我会上前关紧” 的人群所占比例最大,为87.4%。由此可见,大家具备履行基本的节水行为和态度。但是,在节水主观规范方面,同意“对于节水有自己的小方法”、“参加社会上的节水宣传活动”和“会二次利用洗衣水”的人群比例最低,只有53.6%、56.8%和56.8%。说明当前很多同学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对节水行为或者节水技巧进行深入探究。

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确定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体系是指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体。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为研究过程提供了量化的指标,是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结合现有研究和南京林业大学水资源利用现状,我们将指标分为三个方面:用水评价、技术评价、管理评价。

用水评价主要体现了水的用量方面的情况,与之相关的因素有高校人数、高校面积、水定价与用水总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直观地反映出高校的整体和个体用水情况。

技术评价是水资源利用设备方面的情况,以用水设备使用情况为主,从设备数量、质量和高校对设备的管理使用情况几个方面反映。选取的指标应当体现节水技术水平,以此反映水资源利用情况。

水资源管理的指标对评价也至关重要。水资源管理部门人数、管理费用都可以体现高校对水资源合理利用是否重视。水资源重复利用率、管理制度更新次数表明了高校对水资源的.管理水平。

综合考虑了指标数据获得的难度、对情况反应的准确性,以及指标的全面性、易取得性[25]等,我们得到以下指标体系。其中,正向指标表示数值越大,水资源利用利用情况越好;负向指标表示数值越小,水资源利用情况越好。选取的指标如表3所示。

3.2 基于AHP法的评价模型的建立

3.2.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优点

层次分析法是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有序的层次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选出最优方案。每个层次中的每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程度都是量化、清晰、明确的[25]。

3.2.2 指标权重的确定[26]

①建立问题的层次模型。先分析问题,按照因素的共同特征归纳成组,其次把共同特性作为系统中新的层次中的某因素,最后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分析模型,构建出层次结构图。

②构造判断矩阵。对影响上一层的同一层诸因素进行比较,判断优劣,并采用1-9标度方法。通过常用的幂法来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以及特征向量,从而计算出某一层相对于上一层的重要性权值。

③对指标进排序。计算出某一层相对于上一层的各个元素的单排序权值后,用上一层元素的本身的权值加权综合,计算出层次总排序权值。以此类推,计算出最底层因素相对于最高层的排序值。

4 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在第一部分的用水现状调查中,可以总结出高校的用水时间和水费都比较合理,但是节水型用水设备覆盖不全面;经费有限,后勤部门人数少,导致日常巡查、维修不及时,并且对浪费水资源的行为没有处罚措施。节水意识问卷调查中,可以得出,学生具有节水意识,但是未必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于节水工作。

由本文第三部分的计算数据得出~南京林业大学水资源利用情况趋势图,如图1所示。在20~20,水资源利用状况从波动到平稳,总体呈上升的趋势,说明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在往合理利用的方向发展。图2、图3、图4分别表示了用水评价、技术评价、管理评价三个层面上水资源利用的变化情况。

从指标角度分析,水资源利用状况的波动总体受到权重最大的用水评价指标影响。管理评价中的节水管理费用和技术评价中调节设施数量、环境维护供水设施个数指标值从一定时期开始大幅上升对整体的趋势也產生了较大的影响。

此外,结合表4~表5和图1~图4从评价对象角度具体分析。以年~为整体,水资源利用情况的综合指标值分别为0.214、0.402、0.156都处于较差水平。主要原因是:2006年~20高校并未具备和履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和行为,体现在权重最大的用水评价指标中,人均用水量指标值分别为0.263、1.000、0.030,亩均用水量指标值分别为0.446、1.000、0.000,月最高用水量标准化指标值分别为0.086、0.000、0.168,波动明显。其中,管理方面评价指标值最低,主要因为没有实施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和管理制度的更新等措施,例如2006年的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和管理制度的更新两个因素的标准化指标值都为0.000。年的技术和管理评价指标值为0.020和0.000,人均用水量和亩均用水量指标值有所升高,为1.000,可见用水评价指标值的升高,使得综合水资源利用情况远好于2006年和年。2008年的高校人数最多,但是各方面没有协调合理地规划用水,导致用水评价指标中人均用水量和亩均用水量指标值较低,为0.020和0.000。但是技术评价和管理评价指标值分别为0.043和0.038,相比之前略有上升。

以20~年为整体。年江苏省建设节水型高校,借此,南京林业大学的人均用水量有所减少。具体节水措施包括:洒水车替代消防栓对校园内植被进行灌溉;食堂和院楼实验室的清洗改用喷灌设备,以此减少了水资源浪费,从而使得人均用水量标准化指标值有所上升,为0.284。同时,高校对水电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补全了制度的漏洞。因此,管理评价指标值提高为0.196。通过节水型高校复查后,南京林业大学获得了先进集体,得益于此期间高校为节水进行的各项措施,综合评价指标值稳定上升,为0.527,用水评价、技术评价和管理评价指标值都提高为0.268、0.087、0.176。尤其在20投入使用的管网侧漏系统后,技术评价指标值从的0.107提高到年的0.134。

由以上分析可知,用水评价指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资源利用的总体情况,其中人均用水量所占权重最大,且波动最大。因此控制好人均用水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的关键。学生是高校中主要的流动性群体,并且可塑性很大,学生节水工作到位,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长远来看,学生素质不断提高,主观因素方面对用水量的影响程度会逐渐变小,因此,同时注重提高水资源管理方式和技术水平也是改善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突破口。

4.1 措施探讨

由以上分析得出,控制水量是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关键。具体建议如下:

①控制好人均用水。具体措施是:每间公寓安装单独水表,实行“定额免收,超额自付”的收费方式;在宿舍管理人员例行检查时,发现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可对学生进行处罚,并将之与荣誉评比挂钩。

②注重节水的高效管理。借鉴上海交通大学的水电管理制度,建立独立的水电管理中心定期组织水电维修;校的节水组织机构制定有严格的用水管理制度,例如建立用水台账,做到用水部位装表计量,责任到人;规定教学楼在夜晚关闭后同时关闭水阀,宿舍在熄灯一定时间后停止供应热水;定时更新《南京林业大学水电管理办法》的内容。

③改进节水设备。主要措施有:将老化的非节水型设备直接更换为节水设备;完善已有的中水回用设施,技术成熟的情况下可以推广到所有楼栋;通过江苏省高校能源专业委员会,和各个高校进行技术和经验的交流,并且鼓励本校师生自行开发雨水回收、远传水表、水电计量系统等节水系统。

④在师生中推广具体的节水行为实践。比如定期组织一些有关节水方法的知识竞赛,计入学生的综合测评中。学校可以开设生态环境类的课程,计入学分。在用水设备附近节水标语中寫明报修电话等。

5 结论

通过以上数值计算和分析总结,我们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①实地调查可以得出高校的用水费用和供水时间较合理,但是大部分的用水设施利用率很低。在问卷调查中总结出看出高校学生的节水意识比较强,但只有少数人会投入时间精力于节水工作。

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进行评价,发现2006年~2015年水资源利用情况由不稳定变为稳定,由差变好。可以看出,水资源利用逐渐引起重视,进行的一系列节水措施也卓有成效。

中国高校多而广,对高校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评价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核心之一。本文选择了南京林业大学进行深入调查,希望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化的研究并进行定性分析和评价,以此反映高校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此次科学研究,我们也了解了一些管理评价的方法。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选取样本范围过小,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比较简单,无法代表大部分地域高校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拟采用更精确的定量方法,扩大研究范围,给更多高校的节水工作以参考,探讨出可以用于大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篇13:在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中巩固和提高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调查与思考

在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中巩固和提高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调查与思考 -调查报告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xx县委、县府从实际出发,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开展农村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开展小康新农村建设。这给我们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对新时期村党组织领导核心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对巩固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提出了新的要求

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就是说,村党组织是否能有效地领导农村工作,直接关系着一个村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我们通过对7个镇、16个村的走访了解,群众反映村党组织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需切实增强“五个力”:

1、提高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政策的能力。实践证明,能否把党的政策与本地工作的客观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是能否发挥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这既是决定一个村经济能否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根本,也是村党组织战斗力的内在表现。当前,xx县正在开展的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就是对村党组织贯彻执行政策能力的具体考验。调查发现,“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落后社区”是当前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最大问题,群众要求村党组织能认真研究县里关于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14条政策措施,善于结合村情创新工作思路,在小康住宅、小康设施、小康环境三大新农村建设标准上走出符合群众意愿的特色之路,着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生态环境,不断增进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把农村建设成住房实用美观、设施配套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的全面小康新农村。

2、提高统筹发展的能力。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得到有力推进,作为村级党组织就必须树立统筹发展观念,掌握统筹发展的本领。今年6月,绍兴县虽然完成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但尚有83.2%的村的经济资源、土地资源、公益资源、人文资源等难以优化整合,出现资源闲置现象,原因是新村干部缺乏发展思路,自感能力不足。因此,开展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从统筹发展的要求统盘考虑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集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这就要求村党支部书记努力成为熟悉统筹发展的通才,班子努力成为统筹领导一方的行家,党组织成为驾驭一方、发展一方、稳定一方的战斗堡垒。

3、提高“两手抓,两手硬”的能力。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包括物质形态建设和非物质形态建设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互为促进。这不仅要求村党组织善于抓经济发展、环境改造等物质形态建设,而且也善于抓农村党建和精神文明等非物质形态建设,真正建立起“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环境改造人、人改造环境”的良性发展机制。

4、提高发挥党员作用的能力。村党组织是直接影响和决定党员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四个多样化”带来的制约和规模调整后行政村党员相对增多且分散的实际,其作用的大小与村党组织的关系更为密切。而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座谈中,广大党员干部认为,在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中,村党组织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政治上严格要求与主动关心结合,工作上培养与使用结合,生活上讲奉献与维护正当权利结合,激发和调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党员的模范带动来推进工作,为增强村党组织战斗力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5、提高处理各种矛盾,确保一方平安的能力。在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中,与群众最相关、工作量最大的是农民住房的拆迁和改造,如果处理得不当,就会引发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据对当前农村信访问题的调查表明,有10.8%的信访问题涉及到农村拆迁改造。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党组织须着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重点是处理好与村委会的关系,实现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有机结合,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意愿,努力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当前农村党组织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xx县以“先锋工程”建设为抓手,有效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但与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的高要求相比,村党组织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上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一是村干部工作缺乏亲民性,直接影响着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村干部民主法制意识淡薄,缺乏与村民的沟通。特别是对于企业转制、工程项目招投标等一些重大村务活动,没有通过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搞“一言堂”,导致村民对村干部的不信任。极个别村党支部书记甚至不允许他人发表反对自己的意见,工作方法粗暴。当村民的疑虑没能得到满意的答复时,容易造成群体性上访。如xx镇外枢村原党支部书记xxx任职20年,独断专行,村里所有工程项目都不通过招投标,个人说了算,结果引发了大规模的村民上访。其次是村干部工作责任心不强。群众反映,一些“老板书记”只顾办自己的厂子,很少到村里上班,工资报酬却分文不少,村民对此意见较大。据抽样调查,群众认为村干部中存在最突出的问题是群众观念不强,占54%。其三是村干部办事不公,存在“以权谋私”现象。一些村干部认为自己当了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就要比村民高出一筹,房子要造得大一些,钞票要挣得多一些,生活要过得好一些,造成村民与村干部的对立局面。在企业转制过程中,程序不规范,操作不透明,造成集体资产大量流失,村干部却从中捞取好处。在个人建房上,村干部“带头”少批多建,面积严重超标,与村民简陋的住房形成强烈的反差,群众心里很不平衡。有的村干部甚至弄虚作假,开假证明办批文,把耕地当杂地批,在村民中造成恶劣影响。如xx镇原xx村支部书记、xxx镇xx村支部书记均因为带头违反土地政策,超面积建房和乱搭乱建,致使老百姓不服而出现集体上访。

二是村“两委会”关系缺乏协调性,严重削弱了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首先是合作共事氛围不浓。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大部分村的村级资产难以真正融合在一起,村干部开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仍停留在原小村范围,缺少相互的交流和沟通。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村干部认为自己只是“临时”的,对前景心存忧虑,工作状态不佳,这些都影响了整体合力和办事效率。其次是内部关系不顺。据调查,行政村规模调整半年多来,仍有7%的村班子内部不是很协调。有的对新班子的配备不服气,工作消极怠慢;有的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感到委曲,心态难调整;有的则以小村的班子组成小团体,只顾自己的小村说话做事;还有的新村村务工作组长因岗位角色转换不到位,村党支部、村委会分工如分家,存在各自为政、拉帮结伙的现象,遇事各作主张、各行其事,导致好事争着上、难事往后躲,出现失误就金蝉脱壳。如杨汛桥原前童村党支部、村委会各管各的人 ,各论各的事,各开各的会,重大事情达不成一致意见,甚至出现村委主任竟然擅自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给自己定奖金的事情。其三是工作方法不当。一些村党组织对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熟悉、不习惯、不理解,甚至产生埋怨、抵触情绪,不敢领导、不善领导,把发扬民主与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办事割裂开来;少数新当选的村委干部把群众拥护当作“护身符”,不接受党支部领导,严重违背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原则和宗旨。

三是村级组织管理缺乏规范性,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难以保证。经调查,当前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主要存在三个“形式化”:首先是执行制度的形式化。虽然绝大多数村都建立“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等制度,并且都写在了纸上,挂到了墙上,但相当一部分村党组织负责人认为组织党员学习是务虚的,不重视党员的活动,党员对此意见较大。其次是村务公开的形式化。从群访事件分析,当前涉及村级财务、村干部经济问题的案件占20%左右,原因是村务公开尤其是财务公开的不彻底。群众反映,一些村干部在村务、财务公开上敷衍了事,特别是土地征用款、企业承包款投资使用公开不透明,部分公款被私自借用、拖欠,村级招待费支出不规范,存在借公济私现象,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村民对党组织的信任度。据统计,干部报酬逐个公开的村占83.3%,招待费逐笔公开的村只占43.2%,尚有34%的村设置有其它栏目,没有逐笔公开。其三是重大事项村民决策的形式化。一些村对重大事项的决策,虽然召开了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但因事前没有深入征求村民意见,事后又缺少沟通,导致群众有意见,对村里的事关心、支持不够。

四是党员队伍缺乏先进性,动摇了村党组织领导核心的基础。调查反映,当前农村党员主要存在“三个化”的问题,首先是党性观念、宗旨意识在淡化。一些党员存在“小团体”思想,拉帮结派,搞宗族、宗派活动,对抗党组织。同时,一些党员精神文化生活相对空虚,思想道德庸俗,经常参加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党员赌博、等违法乱纪行为时有发生。一些党员以个人、小团体利益为上,公然对抗上级政策, 真相的群众闹事、越级上访等;有的不按规定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只要权利不要义务、只图享受不愿奉献,甚至在参加组织生活时向党组织索要报酬。其次是个体素质、能力水平在退化。据统计,全县农村党员中,55岁以上党员的比例达33.8%,小学文化水平的党员达41.7%,贫困党员、流动党员、无职党员的比例也在逐年增长。一些党员干部习惯用老方法、老手势办事,缺少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缺少主见性、权威性和号召性。一些党员干部热衷于搞亲亲疏疏,不能一碗水端平,办事有失公道;有的在工作中留有“尾巴”,被个别人所“左右”;有的为争取“宽松环境”,极力回避掩盖矛盾,对错误倾向一味退让、迁就,为维护个人的利益,不惜放弃党的原则,对同级的问题不敢批评,怕伤感情、丢面子,致使原本可以通过正常途径解决的矛盾久拖不决,最终导致矛盾激化、升级。其三是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在弱化。一些党员习惯用传统的农业生产和“提篮小卖”式的营销方式,对效益农业、科技农业和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市场营销一窍不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党员在群众心里的“形象”在降低。一些“经济能人”党员存在求稳守摊、怕露富的'思想,没有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有的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参与村务管理上,甚至以钱仗势、以钱谋权,影响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

三、巩固和提高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几点思考

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关键在增强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重点在巩固提高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因此,我们必须以深化“先锋工程”建设活动为契机,着力解决村级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1、提高村干部的公信力,夯实村党组织的领导基础。

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工作量大、任务重,必须充分发挥好党组织的领导核心。针对当前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重点从提高村干部公信力出发,增强村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一是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在提高素质中扩大村党组织的影响力。以开办村干部素质提升班为抓手,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教育,以党情、村情、民情为主要内容的形势任务教育,同时强化对村干部的能力培训,重点加强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应急能力培训工作,如村镇规划、政策法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等,着力提高村干部带领村民致富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化解矛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培训使村干部特别是村主职干部达到“五个有”的标准,即政治坚定有信念、实践宗旨有办法、依法办事有威信、发展经济有本领、协调配合有核心。二是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在解决问题中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从转变村干部作风入手,进一步深化村级全程代理服务制,开展群众对村干部的实事公评活动,建立村干部报酬评议制度,使村干部的报酬与工作实绩、群众满意度挂起钩来,同时对不履行岗位职责、工作失职的村干部,严格执行违规责任追究制。三是树立良好形象,在服务群众中增强村党组织的战斗力。改变村干部办公机关化的倾向,改“门诊”为“出诊”,以民情恳谈、夜谈、访谈为载体,经常倾听意见和建议,加强沟通,凝聚人心。推行村干部向村民公开诺廉制度,建立村干部廉政基金,落实制度治村、村务民主决策制,杜绝“家长制”、“一言堂”现象。

2、完善村级规范化运行机制,提高村党组织领导新农村工作的水平。

以《xx县行政村工作规范》为准则,建立村级运行“一制三化”工作机制,即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村级管理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进一步规范村党组织活动。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开展每月一次党日活动,重点围绕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及时组织党员学习。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事情,要让党员“先知道、先讨论、先行动”。二是严格执行三大规范,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序运行。执行决策规范,坚持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的原则,规范决策程序,实行民主决策。日常村级事务应由村“两委会”联席会议研究后,按照各自的职能组织实施。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工作,应先由村“两委会”在调查研究、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方案,再实行表决制。执行管理规范,按照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事务管理的要求,执行好人事任免(选举)制度、村级招待费限额开支、财务年度轮审制度、建设工程招投标、村干部坐班制等。执行监督规范,执行好村委会向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村级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村干部任期承诺和履诺评议制度,村干部违规责任追究制度等,以制度来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协调运作。三是落实村民民主权利,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大力开展村民代表“代表性”教育,以“1+1”(党员和村民代表)联系农户制度为载体,不断提高村民代表的整体素质,使村民代表树立代表村民的意识、党的领导意识和遵纪守法的意识,帮助村民代表正确行使职责,促进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管理。

3、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为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围绕“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修养、发挥党员作用”这个目标,按照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党员作用的要求,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于党员干部,重点开展“我为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作贡献”主题教育;对于普通党员,重点开展“我为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带好头”主题教育。在教育基础上,完善农村无职党员分类管理、设岗定责制度,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特点,设立政策宣传岗、拆迁帮助岗、事务监督岗、纠纷调解岗、环境治理岗、维护稳定岗等,做到党员“人人有岗,个个有责”,进一步激发农村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有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现。

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调查报告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选择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模式分析论文

农村公共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失独家庭的策略研究论文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统计调查方法论文范文

学校体育文化现状及其发展论文

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

公共体育设施资源配置与服务发展研究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居民满意度的调查与评价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居民满意度的调查与评价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农村建设中居民满意度的调查与评价论文(共13篇)】相关文章:

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现状分析的论文2023-08-03

公共服务的论文2022-05-17

新农村建设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论文2023-03-09

小区MIS物管体系分析论文2022-09-25

临床医学见习现状调查及对策论文2023-09-29

农工利益诉求的市民化途径论文2022-08-08

美丽乡村论文开题报告2023-03-25

新农村环境信息公开问题及对策研究2023-02-11

美术教育论文开题报告2023-01-15

班主任管理的论文题目2024-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