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几大心理误区

时间:2022-05-08 13:16:5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家庭教育的几大心理误区(精选8篇)由网友“宝瑶”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家庭教育的几大心理误区,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庭教育的几大心理误区

篇1:家庭教育的几大心理误区

1,溺爱孩子

*近来,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越来越高。可悲的是:家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将来难以适应社会。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言:父母对孩子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孩子遭到毁灭。

纠正这种误区的简单做法,就是学会把夫妻关系拜到适当的位置。因为,在一个家庭里,只要夫妻感情融洽,对他们的爱情结晶自然充满爱心,孩子就会得到一个优越的环境来发展身心。不妨告诉孩子:妈妈最爱的人是爸爸,爸爸最爱的人是妈妈,你虽然没得到最爱,但你同时拥有两份爱。还可以给孩子订下规矩:下班后半个小时内不可以打搅爸爸妈妈。结果你会发现,以前越关注孩子,孩子的要求越多,越难缠,现在把其位置放对了,孩子反而变得礼貌和独立起来。不要给孩子留下他是家里皇帝的印象,要教育孩子懂得关爱别人。

2,对孩子期望过高

*家长们望子成龙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要把握一个度,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期望过高会使孩子生活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下,甚至产生心理焦虑,不利于健康成长。“教育孩子莫做人上人,莫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所谓人中人,就是要在平凡的生活中体验人生的价值,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想想,如果家长们都只想让自己的孩子当大官、当科学家、当懂事长、当总经理、当博士等等的话,孩子们个个肩负着怎么样的重担?他们美好的梦想在现实面前破碎的时候,将要承受怎样的心理落差呢?

父母应全面权衡子女的能力,给予适当的期望,并根据期望采取积极的教育方式,将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

3,独断专行

*很多家长都喜欢把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托付给孩子来实现,把自己曾受的委屈交给孩子去还,都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些家长可想过孩子的感受?孩子虽是你生的,但他不是你的附属品,而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别人的尊重,会有自己的梦想。独断专行下教育的孩子,要么心理抵触情绪严重,要么依赖心理过强,缺乏独立决断的能力,很容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迷失自己,受到伤害。因此,作为家长,要改正这种教育方法。

4,不能以身作则

*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孩子必须怎么做,必须考多少分,却从不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不能以身作则。这样不仅教育不了孩子,还会让孩子深刻地认识和学习到虚伪的不良品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性情多半会孤独、冷淡,学习、生活懒散,没有上进心和求知欲望。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也要尽量做到,否则就别作出过分的要求。

5,对孩子太过“民主”

*从前的家长对孩子容易简单粗暴,而现在的家长则往往过于“民主”。有些家长对孩子不溺爱、专制、粗暴,也不唠叨,让孩子自己发展、随意发展,结果连必要的辅导和教育都放弃了。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太高,而孩子无法达到要求,于是感到十分失望,丧失了信心,让孩子放任自流。孩子缺乏父母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迷失方向。其实“民主”是为了了解孩子的想法,并不是鼓励他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自流,讨价还价。当你恳求、交易、威胁、讲理的方式去对待他的不合理要求时,其实就是放任孩子。

6,忽视品德情操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家长们养成了只关心孩子考试成绩,忽视孩子品德教育的失误。淹没一切的考试、升学教育,让孩子们的品德教育几近空白。不重视品德情操培养、只重视考试升学的教育,会使一些学生长期生活在压抑、焦虑的消极情绪中,很少体会到成功和快乐,甚至导致性格的扭曲。考试成绩再好但品德发展不良的人会有什么前途呢?

情感丰富、品德高尚的人,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和工作效率往往较高,成功的概率也较大,更重要的是,生活得很快乐、充实。

7,只重视分数,忽视技能

*高分低能的学生就是这种教育失误造就出来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大多是搞好学习,忽视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长期以往,孩子的生活技能、学习技能、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际能力等十分欠缺。这样的孩子步入社会后很难有大的发展。

8,误导孩子不负责任

*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被板凳拌倒了,家长赶紧跑过来,打板凳,安抚孩子。殊不知,这样只会使孩子学会抱怨他人、不负责任。对待这样的情形,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方式,而不同的对待方式又造成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比如美国的家长是“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日本家长是批评指责,孩子学会的是寻找原因,承担责任。其实很多事情家长是不必急着出面的,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自己担。比如把小伙伴的东西弄坏了,不必掏钱给他赔,让他自己出零花钱;玩具弄丢了,不要急着给他买,让他承担丢三拉四的后果。多承担责任,孩子才会长大。

9,自以为孩子幸福

*很多的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肯定感觉很幸福。但幸福不幸福,难道不是只有孩子自己说了算吗?据调查,孩子在下述三种情况下最不开心:

(1)父母吵架离婚时。孩子很惊恐,不知所措,又担心自己没人要。

(2)没人玩时。特别是乔迁新居后,父母给孩子很多限制,墙上不许画、地板上不许拍球、卫生间不许玩水,更不能领着同伴来胡闹。到最后,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子住。

(3)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着,哄着学画画、弹琴、上各种培训班。

安全感、交往、自由都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孩子吃穿再好也不会感到幸福。孩子总会有自己的小烦恼,父母应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肯定、鼓励孩子表达情绪,帮助调整情绪,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10,不让孩子干一点家务活

*现在独生子女的家长们,舍不得让孩子干一点家务活。自己统统包揽或交给保姆。其实,家庭教育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的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干家务活正是增强他们的能力、自信与责任感的有效途径。比如,当孩子三岁时可以让他们端板凳、递用具,4―5岁叠衣服、理床铺,6岁收拾桌子、整理房间,10岁的孩子就应该让他们固定地承担家里的某项劳动了,如收拾饭桌、倒垃圾。总之,孩子是家庭成员,就应该让他对家庭尽义务。

篇2:家庭教育的心理误区

家庭教育的心理误区

一、极端期待心理引发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

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心理一旦极端化,必然在认识上诱发非理性思维,忽视孩子发展的实际,产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为了满足心理期待(甚至是虚荣心),混淆孩子心理上的“可学”(潜能)与教育学上的“应学”(能力)之间的本质差异,盲目的“选择”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快速学习方案”、“神童培养计划”。

二、庸俗功利心理引发“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

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教育价值的追求。教育过程中的庸俗功利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短期效果,不惜以牺牲孩子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代价。这是一种典型的“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提前学习;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强”,所以过度学习。一切为了“高人一等”。

三、盲目攀比心理引发“无个性化”的教育

家长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当,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当多的家长攀比心理膨胀,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盲目攀比,错位比较。其结果是孩子的个性消失,成长为顺从的“乖兔子”,抑或是孩子的.个性扭曲,成长为叛逆的“坏豺狼”。

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误区主要源于教育文化的缺陷与教育理念的偏失。当前,消除早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心理误区必须从家庭教育文化建设与开展亲子教育入手。

就家庭教育文化建设而言,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必须以家庭为单位,优化家庭精神生活环境,净化家庭教育氛围,减轻家庭教育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净化教育市场,端正教育舆论导向,传播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将家长的教育热情视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并且转化为理智的教育行为,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就亲子教育而言,一方面加强亲情教育,利用血缘与亲情为纽带增强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另一方面加强亲职教育,树立家长的职业教育意识与职业教育能力。“教育孩子是家长的天职”,良好的教育意识与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家长的自觉追求。

篇3:幼儿家庭教育心理误区论文

心理误区即错误的理念和错误的思维方式。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施教者,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误区也因而主要指家长在家庭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上和偏差与失误,它往往是造成幼儿家庭教育心理问题的根源。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误区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私有性心理

私有性心理的具体表现就是家长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心所欲地支配孩子。这种支配不仅表现为生理上的支配,而且还表现为心理上的支配,孩子成为父母的附属品。由于家庭教育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前喻文化”的产物,孩子就很容易成为父母的私有财产。于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只注重自己的愿望或意见,而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应有的正当要求与合理愿望,这样就遇到了对孩子全面占有(身体、情感、时间、时间、权利、义务)和孩子作为独立意义上的社会人的矛盾冲突。在这对矛盾中,父母一方总是占有主导地位,而孩子一方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意志办事,从而导致家庭教育中一系列的“过度现象”,如过分溺爱、过度保护、过度替代、过度期望、过度教育等不协调的现象。当孩子不愿接受这类过分的要求,并以不同的形式对各种“过度现象”表示反抗时,父母就又会产生一种难以言状的“失落感”,感到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失去了精神支柱。而为了避免这种“失落”,反过来又强化这一系列的“过度现象”的矛盾斗争。由于幼儿在年龄与能力上的局限性,他们也就特别容易受到家长全权的、随意的支配,从而丧失独立性,养成过分依赖他人的个性。由家长私有心理所导致的这些教育问题会影响到幼儿今后一生的道路。而且家长的私有性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其他心理误区产生的基础。

二、情绪性心理

情绪性心理是由父母情绪、心理波动而导致对幼儿教育的不良影响。情绪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人人皆有。人的活动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受到某种情绪的支配,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一般情况下,越是同主体密切的人与事,受情绪因素的支配性也就越大。这就决定了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教育,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情绪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家庭教育中的某些问题。父母的情绪有高有低,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父母有节制的情绪流露,会使孩子从中感悟或学习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并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父母自由的情感宣泄,则会产生许多教育问题。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幼儿,由于父母情绪的影响对象只有一个孩子,因而比多子女家庭更为集中,产生的影响也就更为深刻。

三、主观性心理

主观性心理具体表现在家长不能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客观地评价孩子和要求孩子。家长完全以其主观的意志选择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种种非理智性行为。例如,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无视孩子的兴趣特点,不切实际地把孩子看成是音乐家、文学家、演员的料子,盲目地进行智力投资,进行强制性的灌输教育,使孩子苦不堪言。早在我国古代,明代的教育家王守仁就指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子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主张重视儿童兴趣。根据现代心理学统计资料表明,儿童持续书写的时间明显地受到年龄的限制。6岁儿童仅为5分钟,7岁为10分钟,10岁为12分钟,12岁为20分钟。而家长往往按其主观意愿对儿童提出过高的、不理智的要求,这种过度的教育要求很容易造成儿童某种心理障碍。此外,家长不能客观地评价孩子,则是家长主观性心理的另一种表现。这种表现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过高估计自己的'孩子,放大优点,无视缺点,经常放弃教育,惯宠孩子,养成孩子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二是过低地估计自己的孩子,总是指责,批评孩子,严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旦发现孩子有了缺点,就无限夸大,甚至用威吓、体罚的方法对待孩子,结果造成孩子极大的心理压力。

四、虚荣性心理

虚荣心理主要表现在把孩子作为一种炫耀的工具,从而满足自己虚荣性的心理需求。应该说爱子之情,人皆有之,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各方面都表现得突出,成为人人夸奖的好孩子,这种心理非常正常。如果把这种情感转化为对孩子热情和科学的教育,从而帮助孩子在各方面得到发展,那么这种舔犊之情无疑会成为家长更理智,更科学,更富有情感地培养孩子的动力。但是,如果这种爱子之情是基于一种炫耀心理和虚荣心理的满足,就往往会走向反面,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虚荣心,是追求表面光彩,表面炫耀的一种心理活动。虽然虚荣心也可谓人皆有之,但如果把它作为培养孩子的指导思想,那就有害无益。家长的虚荣性心理,对幼儿说,影响更大,首先,容易造成孩子不诚实的行为,从而形成了与他人正常交往的诸多困难。其次,破坏了幼儿的心理平衡,因为他所期望的东西和一个年幼儿童的实际不相符,这样又会使幼儿经常处于一种掩饰的状态,当被戳穿后,又会造成幼儿的自卑感,甚至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五、补偿性心理

补偿心理在家庭教育中主要表现为许多家长自己感觉失去的太多东西,千方百计地要在孩子身上加以补偿,因而很容易使家长失去教育的理智。例如现在的年轻父母,由于历史的原因,经历的坎坷,感觉自己失去太多了。一旦当(下转第106页)(上接第69页)了父母,就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并希望他们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享受得好,接受教育好,将来工作好等等,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以此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一味地给予孩子过度的溺爱,即用这种补偿心理来代替家庭教育,必然会导致儿童强烈的物质欲望等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变得更为严重。而在幼儿一旦形成了这些教育问题,不仅会对他们现期的发展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六、侥幸性心理

侥幸心理在家庭教育中表现为不能理智而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能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甚至对孩子放弃教育。明明看到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行为,却会侥幸地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就会好的。岂不知人的性格、品德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否则就会贻误孩子。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里曾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主张及早施教。侥幸心理经常使家长对孩子的现实行为及其发展趋势缺乏客观的把握,从而形成一种非客观心理态度,并且不能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实事求是的教育。

造成幼儿家庭教育心理误区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社会文化的根源,也有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既受到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受家长自身素质的限制。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文化根源使幼儿家庭教育确立的是道德取向而非心理取向;

(2)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使幼儿家庭教育忽视儿童天性;

(3)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幼儿家庭教育带上功利色彩;

(4)家长自身素质的限制使幼儿家庭教育带上非理性色彩。全面了解造成幼儿家庭教育心理误区的真正原因,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走出误区。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唐淑,钟昭华主编.中国学前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

[3]颜氏家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篇4:自荐信几大误区

自荐信几大误区

既然是说服性文章,那么自荐信的基调不可能是一篇记叙文。对于写惯议论文的高中生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对于主打记叙文的初中生来说,可能就会遇到不小的挑战。

1,只有材料堆砌,没有体现申请匹配度

既然自荐信起源于申请大学的PS(个人陈述),还有西方找工作时的cover letter,那么你的过往经历多么辉煌就不是重点,而是你的过去的经历与目标学校或者公司有多么大的匹配度,合适才最重要。你要知道,和你一起竞争的学生一定是高手如云,在成绩上可能并不会有太大的差距,那么你如何说服老师,你是比别人更适合这所学校的呢?学生往往陷进了晒成绩晒证书晒经历,却忘了晒的目的是什么,请找到与申请学校之间的联系,如果能让老师有一种“这孩子就是为这学校而生”,那就完美啦!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如果是早几年就规划目标,那么近几年的“履历”就都可以围绕目标展开,学业规划之路会走的更直。

2,主观描述

什么叫主观描述?就是自己评价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我是一个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男孩”,“我的成绩名列前茅”,“我在班级里常常助人为乐”等等,这些描述可以用,但是如果是自己这么说自己,说服力在哪里?你如何证明自己积极向上,乐观开朗?与其用成语堆砌,不如用事例证明,让读者为你总结。还有“成绩名列前茅”这种词,每个人心里最名列前茅的标准是不同的,你到底是班级里名列前茅呢还是年级里名列前茅?多么前才叫名列前茅?这里不妨就用数字说话,排名前*%,如果有单科成绩突出,那么同样用数字说话。在自荐信中,“自信”不重要,重点是取得别人的信任。这就是为什么说自荐信是一篇说服性文体。

3.写作平铺直叙

西方文体的`特色就是严谨的逻辑,尤其是对于说服性的文章来说,你的每一个例子都应该在说明一个分论点,所有的分论点在一起从多个角度证明你的立论是正确的。往往在描述事件的过程中,初中生容易陷进平铺直叙的写作误区,如“我过去参加了写作比赛,我将来想出版自己的书。”看似有联系,但是这是一个相对不完整的逻辑链,过去参加了写作比赛和出版自己的书之间的中间程序在哪里?你参加了某一次的写作比赛,获得了什么经验,想在如哪些方面钻研写作,目标学校可能给你什么资源等等。在写经历的时候,如果能在未来把目标高校能扮演什么角色融入进去,那么就能感觉到你对申请学校的热情和渴望。

篇5:简历的几大误区

简历的几大误区

1.“简历上的履历部分总是差不多。”

既然你要应聘的公司和职位各有不同,那么你的简历也没道理千篇 一律。应该根据要应聘的职位特点,突出自己简历上的相关履历,让简历看起来更有说服力。比如你要应聘销售人员,那么不妨多多突出你在大学时代活跃的社团经历,这能证明你性格外向,与人交流绝无障碍。

2.“手写简历更能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印象。”

手写的简历通常只会给人事部门留下“潦草、不认真”的坏印象。只有很少一部分公司会要求应聘者投递手写的简历??目的也是为了从应聘者的笔迹中分析出他们的性格。不过说句老实话,一般情况下,谁乐意在这种挑剔的公司里工作呢?

3.“简历必须设计得很有创意。”

在一份简历里不要使用5种以上的字体或者表格,也不要用那些看似华丽的文件夹装饰你的简历,每天要拆阅上千封求职信的招聘者是没耐心慢慢对付复杂的包装的。

4.“面试的时候,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闲聊上。”

这是对你的要求。但是,如果主考官主动跟你聊起一些轻松的话题??比如,他开始介绍他们的公司,甚至是他自己的情况??你应该怎么办?首先,你要清楚,这是个好兆头。专心听,别急着把谈话往专业方向转换并打断他,附和他的发言。只要这次闲聊不是你自己主动挑起的,就没什么大问题。

5.“一定要向面试官强调,你是个适应性很强、很有团队精神、很有耐心的人。”

但是考虑到每个人都在这么说,就能想象得出面试官的反应了。教你一个更有说服力的'办法:把你过去曾出色完成的业绩和项目逐一阐述出来,特别要提到你曾经遇到过的困难,以及你怎样和同事一起克服这个困难的过程。

6.“合适的香水能让你与众不同!”

但是也不要因此忽视了其他气味!在进行面试之前,不要喝咖啡,也不要抽烟,否则你的口腔味道可能会毁掉一场原本完美的面试。如果已经喝了咖啡或者抽了烟,自己又没法判断是否残留了味道,或者怀疑香水味道过重,可以让朋友帮你检查一下。如果担心自己的口气不够清新,面试前可以嚼一嚼口香糖??当然,一定要记得在进入办公室前把嘴里的口香糖处理掉。

7.“在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女孩子比男孩子更有优势。”

修长的手指微微翘起,优雅地做着手势,正好可以让对方看清你新做的漂亮指甲;衬衣领口稍稍敞开,露出性感的锁骨……没错,男人喜欢这样,但不是在招聘的时候。如果你是凭借性感的装扮赢得这次面试的话,那么稍后你也许会发现,他们想要的,只是个能在办公室里给男职员们倒咖啡的“花瓶”。

在应聘时,你的穿着越精干,越容易让你获得想要的职位。所以,一套剪裁利落的套装是绝对有帮助的。

一些需要注意的小细节:指甲最好呈自然状态,指甲油能不涂就不要涂。精心修理过的法式指甲也许的确很漂亮,但是却会让你的未来雇主质疑你对工作投入了多少精力??那种长长的指甲确实不太适合在电脑上工作。

8.“最晚10天以后可以打电话过去询问面试结果。”

很多求职参考书上都会给你这样的建议。但真实情况是:我们能理解你面试结束后急于知道结果的焦躁心情,可是这么做非但不能显示你对这个职位的热情,反而会让你在招聘者眼里留下讨厌和纠缠不休的坏印象。通常说来,如果面试的公司对你有兴趣,你很快就能从他们那儿得到消息,根本不用等10天那么久。反之,如果一直悄无声息,那也许就有麻烦了。但是,即便你这次失败了,也不要向他们的人事部索回你的资料。也许下一次有机会的时候,他们还会想起你。

篇6:早期家庭教育的心理误区与对策

早期家庭教育的心理误区与对策

当前,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家庭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早期家庭教育在儿童的可持续性发展中的独特价值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可。尽管我们已经从很多教训中开始了理智上的清醒,但是还没有在感情上完全接受并且转化为教育行为。导致这种局面,也许有许多客观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且隐蔽存在的心理误区却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一、极端期待心理,引发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

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心理一旦极端化,必然在认识上诱发非理性思维,忽视孩子发展的实际,产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为了满足心理期待(甚至是虚荣心),混淆孩子心理上的“可学”(潜能)与教育学上的“应学”(能力)之间的本质差异,盲目的“选择”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快速学习方案”、“神童培养计划”。

二、庸俗功利心理,引发“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

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教育价值的追求。教育过程中的庸俗功利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短期效果,不惜以牺牲孩子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代价。这是一种典型的“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提前学习;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强”,所以过度学习。一切为了“高人一等”。

三、盲目攀比心理,引发“无个性化”的教育

家长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当,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当多的家长攀比心理膨胀,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盲目攀比,错位比较。其结果是孩子的个性消失,成长为顺从的“乖兔子”,抑或是孩子的个性扭曲,成长为叛逆的“坏豺狼”。

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误区主要源于教育文化的缺陷与教育理念的偏失。当前,消除早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心理误区必须从家庭教育文化建设与开展亲子教育入手。

就家庭教育文化建设而言,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必须以家庭为单位,优化家庭精神生活环境,净化家庭教育氛围,减轻家庭教育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净化教育市场,端正教育舆论导向,传播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将家长的教育热情视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并且转化为理智的教育行为,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就亲子教育而言,一方面加强亲情教育,利用血缘与亲情为纽带增强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另一方面加强亲职教育,树立家长的职业教育意识与职业教育能力。“教育孩子是家长的天职”,良好的教育意识与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家长的自觉追求。

篇7:家庭教育误区一

家庭教育误区一

为人父母没有一个不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但很多时候,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却又存在着许多误区,以致出现偏差甚至失败。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些现象,希望透过这些现象,能帮您绕开家庭教育的误区,培养出您希望的人才。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教会孩子在生活中做人。育人,是个大命题,但很多时候就是在学习习惯、方法、能力等的培养过程中,也能显现一些端倪。本书由于篇幅和内容所限,仅就一些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及应对方法展开探讨。一、委培代管很多家庭由于父母工作较忙或其他原因,孩子从小就寄养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还有的家长从小就把孩子放到了寄宿学校。许多实例证明,这样的结果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都是弊大于利。隔辈人对孙辈的教育,不乏成功的例子,但是也有一些弊端会在孩子逐渐长大后暴露出来。这些弊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于迁就孩子,对一些不良学习习惯不能及时纠正甚至熟视无睹,比如,孩子进家不是先写作业,而是看电视、玩,直到很晚才做作业,但是一会儿就困了,老人心疼孩子,催着早点睡觉,一来二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就很难形成。二是知识水平所限,不能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问题,辅导作业过程中缺少方法和耐心。三是在父母来接孩子的.时候护短,掩盖了存在的问题;或是告状诉苦,招致父母一顿臭骂甚至拳脚。怎么理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老师经常不在,总是让别人代课,你还指望孩子能按照你想要的方式学习吗?当孩子进入初中或高中以后,你甚至都不能过分地说教孩子,那样只能招致孩子对祖辈的怀念和对你的敌视。如果你实在没精力带孩子,至少要在探望或接孩子的时候,提前准备好一些考查手段和整改措施,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帮助孩子解决至少一两个现实问题,而不是仅仅给孩子买好吃的,买衣服玩具,带孩子游玩。――摘自《学习能力训练手册》  

篇8:几个家庭教育误区需注意

1、有求必应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从婴儿期开始,他总是对自己想要的做出反应。

孩子想要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总是这样。不受控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孩子觉得一切都太顺利了,太容易得到的往往不为人们所珍视,从中获得的快乐也会丧失。

所以当他长大后,他会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满足条件的正确方法。例如,如果孩子想买玩具,你可以告诉他,如果你坚持上幼儿园一周,你的母亲会买给你。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一种追求的欲望。但是父母要注意必须履行自己的诺言,不能对孩子撒谎哦。

2、 对幼儿的期望值过高

今天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往往凝聚了几代人的希望。父母受传统“望子成凤”思想的影响,从出生起就为孩子设计了未来的发展道路,但往往忽视了孩子的身心特点、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爱好方面的才能。

此外,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和知识,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投资方面表现出更大的盲目性,如投资于幼儿钢琴古筝等高级音乐辅助器材,招收儿童参加各种专业课等。在这种情况下盲目投资不仅浪费了一个家庭有限的财力和精力,而且更容易使孩子们对知识和探索兴趣的渴望落空。过分和不切实际的要求只会给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沉重的压力下,一些年幼的孩子甚至会有强烈的反叛心理。

回应家长的高期望,如拒绝上学、拒绝各种专业、课程等。

3、父母不和睦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塑造儿童性格的基因。

父母经常吵架。他们甚至不关心孩子的存在。他们给孩子一个巨大的负面刺激,这会导致恐惧和焦虑。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将缺乏安全感、信任感和爱心,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儿童的未来社会和生活,也可能形成严重的人际障碍,导致孤独症、自卑、抑郁、内向甚至暴力倾向等心理问题。

父母作为家庭的主要经营者,应相互尊重、理解、容忍和关爱,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成长和发展。

4.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对各种生活问题的非理性处理

幼儿的成长更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发展,因此家庭教育必须运用正确、适当的方法,为儿童建立一个良好的熔炉,以培养他们的个性,发掘他们的兴趣。

例如,当小孩子提出父母难以回答的问题时,他们的父母便不能给出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答案,甚至假装理解错误的答案,以维护父母的“尊严”。更有甚者,他们不能用“去,翻自己的书,做更多的你”来抑制幼儿寻求知识的热情,这会有意或无意地抑制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善良的天性。“去吧,去吧”。父母应该实事求是地告诉孩子们,在读书或咨询别人之前,他们也可以和小孩子一起工作,通过询问书籍来寻找答案或鼓励他们去寻找答案。

此外,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的态度也应该是一样的。

5、不打不成器的错误观点

对许多父母来说,“打”是惩罚不听话的孩子的最好方式,“孝源于棍”的观念在现代社会是不恰当的。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家提出,抚养孩子应该受到表扬而不是惩罚。孩子的世界很简单,只要父母得到一点赞扬,他们就会继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以得到成年人的更多赞扬。专家们提到,儿童时期经历过家庭暴力的儿童长大后更容易使用家庭暴力。

因为他们是在暴力的阴影下长大的,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偏离和失控。

6、物质生活来补偿幼儿

许多父母太忙了,不能陪他们的孩子,所以他们想用最好的物质生活来补偿他。事实上,这会导致婴儿价值观的偏离。父母应该定期把孩子们带出去,比如去超市和公园,这样他就可以从小就学会生活,学会接触什么,什么是不能选择的。即使他在家打扫厕所,也可以让婴儿在一边看着。让他知道这是清洁厕所的方法。

不一定要补偿宝宝,一切都准备好了,所以他很容易养成依赖性的性格。

7、漠视社会公德

面对儿童的不当行为,不仅要及时停止,也不要沉溺于满足。例如,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地,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们不文明的行为,如践踏草坪、爬树、折树、随地小便、排便、扔瓜皮、扔纸屑等。

陪伴他们的成年人对它视而不见,忽视它,对它视而不见。从表面上看,父母似乎对孩子的顽皮天性很满意。从本质上讲,它是对孩子的溺爱和毒害,对孩子是不负责任的。

8、家教的片面性

目前,许多家长对子女家庭教育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他们把儿童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发展教育。

他们把背诵唐诗宋词、计算、拼音、识字、学习外语作为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他们认为,有了知识,就会有未来的一切,而忽视了对儿童品德、兴趣、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未来事业的成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过分重视非智力教育,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会影响儿童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会阻碍儿童道德、智力、身体和美的全面和谐发展,甚至导致儿童健康人格的缺失,给儿童当前和未来的社会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严重破坏儿童的生活!

简历的几大误区

大学生求职信应该避免的几大误区

解读留学预科选择的几大误区

揭开简历误区

大学毕业生制作简历的误区

选择还是选择个性 解读家居装修六大心理误区

考研政治复习两大误区及应对办法

电工行业品牌运作误区分析

高考平行志愿保护考生利益

揭秘网络简历制作的误区

家庭教育的几大心理误区
《家庭教育的几大心理误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家庭教育的几大心理误区(精选8篇)】相关文章:

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归因分析及应对策略论文2022-12-11

初中语文课改之我见论文2024-01-21

湖南省高考平行志愿相关介绍2022-10-02

Vista中不为人知的几大安全特性2022-10-02

考研数学复习注意四误区2023-09-24

求职者需牢记的简历制作基本常识2023-08-29

90后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和应对的方论文2023-02-17

关于高考平行志愿的看法2023-05-05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2023-07-09

考研:抓住暑期疯狂备战三大提醒2023-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