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金履祥传》的原文与阅读答案

时间:2024-04-21 07:13:09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元史金履祥传》的原文与阅读答案(精选9篇)由网友“fengxiaoying”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元史金履祥传》的原文与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元史金履祥传》的原文与阅读答案

篇1:《元史金履祥传》的原文与阅读答案

《元史金履祥传》的原文与阅读答案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这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遂。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越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向濂洛之学 向:崇尚

B.造诣益遂 遂:精深

C.履祥倾赀营购 赀:钱财

D.勒为一书 勒:镌刻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文言实词最好根据上下文,代入原文解读。D.应为“编撰”。此句写金履祥编撰《通鉴前编》的情况,因此“镌刻”的解释不当。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然负其经济之略 余嘉其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以行 使工以药淬之

C.且举先儒之言 且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 徒慕君之高义也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四个对照句分别出自高中教材《师说》《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可用代入法判定每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C且:连词,并且。A.其:代词,这些/代词,他。B.以:介词,凭借/介词,用,拿。D.之:代词,这些,指何基、王柏的品性/助词,的。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4分)

(2)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5分)

参考答案

10.(8分)(1)(他)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待人接物,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4分)

(2)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定订正他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4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翻译一定要直译为主,要有得分点意识,即抓住句子中的通假字、活用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知识点。得分点:(1)俨然:严肃庄重的样子;物接:待人接物,和人交往;和怿:和乐喜悦。(2)训释:注释,解释;裁正:裁定、订正;发:阐发。

11.(5分)

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助人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题目要求从“为学”与“为人”两个层面回答。第①④段集中写金履祥“为学”,关键字词有“敏睿”“益自策励”“讲贯益密,造诣益邃”“谆切无倦”“不足以传信”“多儒先所未发”等。他的“为人”集中在第③⑤段,关键字词有“尤笃于分义”“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等。

【参考译文】

金履祥字吉父,婺源兰溪人。幼年时聪慧明达,父亲兄长稍稍给他讲了书文,就能够背诵下来。长大以后,自己更加勤勉励志。到了壮年,倾慕周敦颐、二程的的学问,跟从同郡人王柏学习,又随王柏一起投到何基的门下。何基的学问来源于黄榦,而黄榦是亲身得到朱熹传授的'人。从这以后(履祥)对学问的研习更加精深,造诣也更加深厚。

当时宋朝的国运已经无法回转,履祥于是决定放弃科举做官的意愿。但自负有经国济世的才略,也不忍心很快忘掉这个救世之心。时逢襄樊的军队日益告急,宋朝官兵坐视危亡而不敢救援,履祥因此进言牵制(敌军)攻其虚弱的计策,请求派大军由海路直奔燕、蓟,那麽圈困襄樊的(敌人的)部队,就可以不攻而自行退走解围。而且详细地叙述了海船经过的路线,所有的州郡县邑,以及大洋海岛,(途中的)困难与便利,(路程的)远和近,清楚分明,可依据实行。宋朝最终没有采用。等到后来朱瑄、张清向(元朝)献言海运的便利,而所经由的海道,对照履祥当年的上书相对照,几乎没有丝毫差异,于是后人佩服履祥的精确。

德祐初年,(朝廷)用迪功郎、史馆编校(的职务)起用(履祥),推辞不就任。宋朝即将江山易主,各地盗贼兴起,履祥隐居在金华的山中。平时独自居住,整天端庄肃穆;若是待人接物,则情趣盎然神态温和。训导启迪后辈学子,严格负责不知倦怠,尤其看重情分义气。有位老朋友的儿子犯了事,母子二人分别惩罚给他人作奴隶,彼此不知死生已有十年,履祥不惜竭尽家产设法解救,终于将他们赎身出来母子团聚;后来那位儿子成为显贵,履祥始终不自己说出此事,相间(只是)问候辛苦而已。

履祥曾经说过司马光文正公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作《外纪》,以记载以前的事,不拘泥于经书,而相信各家的记载学说,是非评判与圣人孔子不同,不足以作为信史流传。于是以《尚书》为主,向后涉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与诸子,以编年体记载史事,开始于唐尧以下,接在《通鉴》之前,编辑成一书,名字叫《通鉴前编》。凡是所引用的书,都加上了考证诠释,用来订正它的含义,大多是以前的儒家所没有阐发的。

当初,履祥见到了王柏,首先询问请教治学的方法,王柏告诉他必须先立志,并且列举前辈儒家的话:局守恭敬用以保持自己的志向,立志用以确立自己的本性,志是立于接事待物的表面,恭敬践行就深入了事物的内在,这是治学的基本方法。等到见到何基,何基对他说:“会之屡次谈到贤者之所以为贤者,在于分清了天理和人欲,应当从今天开始(实行)。”会之,就是王柏的字。当时评议的人认为何基的清高耿直纯朴像尹和静,王柏的高超明达刚毅正直像谢上蔡,履祥则亲身得到二人(的传授),而且兼收并蓄充实于自身。

履祥居住在仁山脚下,学者因此称他为仁山先生。(他)大德年中去世。元统初年,同乡吴师道当上了国子博士,传书给(家乡的)学官,在乡学中祭祀祠履。到了至正年间,赐(履祥)谥号为文安。

篇2:元史金履祥传阅读答案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越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赐谥文安。

篇3:元史金履祥传阅读答案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向濂洛之学 向:崇尚

B.造诣益邃 邃:精深

C.履祥倾赀营购 赀:钱财

D.勒为一书 勒:镌刻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然负其经济之略 余嘉其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以行 使工以药淬之

C.且举先儒之言 且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徒慕君之高义也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4分)

⑵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5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论语·尧曰》)

答案

8.D(3分)

9.C(3分)

10.(8分)

⑴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4分)

⑵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他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4分)

11.(5分)

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助人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

12.(4分)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篇4:元史金履祥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元史金履祥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越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向濂洛之学 向:崇尚

B.造诣益邃 邃:精深

C.履祥倾赀营购 赀:钱财

D.勒为一书 勒:镌刻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然负其经济之略 余嘉其能行古道

B.历历可据以行 使工以药淬之

C.且举先儒之言 且贰于楚也

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 徒慕君之高义也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4分)

⑵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5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论语·尧曰》)

参考答案:

8.D(3分) 9.C(3分)

10.(8分)

⑴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4分)

⑵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他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4分)

11.(5分)

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助人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

12.(4分)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篇5:《元史赵孟頫传节选》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元史赵孟頫传(节选)》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赵孟頫,字子昂,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孟頫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时方立尚书省,命孟頫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二十四年,授兵部郎中。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孟頫进曰:“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帝悟,乃遣他使。

二十七年,桑哥遣忻都及王济等理算天下钱粮,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尚数千万,民不聊生,自杀者相属。孟頫与阿刺浑撒里甚善,劝令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阿剌浑撒里入奏,如孟頫所言,帝从之

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诬告同役者杀掀儿,既诬服。孟頫疑其冤,留弗决。逾月,掀儿自归,郡中称为神明。

仁宗在东宫,素知其名,及即位,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孟頫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隶、楷、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

(节选自《元史赵孟頫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搜访遗逸于江南

遗逸:遗留隐逸者。

B.自杀者相属

相属:相连,相继。

C.以字呼之而不名

不名:不直呼名字。

D.不知其经济之学

经济:经营,管理。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B.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C.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D.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孟頫才华横溢,受到皇帝器重。他看书过目成诵,写文章一挥而就;尚书省刚设立,他便承旨起草诏书,受到皇帝赞赏。

B.赵孟頫明察秋毫,断案如神。元掀儿的父亲诬告他人,被诬告的人也已认罪,赵孟頫怀疑另有隐情,悉心审理,真相大白,受到人们称赞。

C.赵孟頫见识过人,体恤百姓。他分析赵全案件,认为王虎臣难以秉公办理,不宜派去查案;劝阿剌浑撒里上奏免除百姓钱粮,得到皇帝应允。

D.赵孟頫文学、书画闻名天下,政治才华常被忽略。皇帝称赞他可与李白、苏轼相比,他的书法作品被天竺国视为宝物,政治才能却少被提及。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参考答案

10.D

11.C

12.B

13.(1)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2)(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参考译文

赵孟頫字子昂,自幼聪明敏捷,看书过目就能背诵出来,写文章拿起笔立即就能成文。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元世祖的命令,到江南寻找前朝隐逸的有才能的人士,找到了赵孟頫,并带他去拜见元世祖。赵孟頫才气横溢,世祖皇帝看到他,很高兴,让他坐在右丞相叶李的上首。当时刚刚设立尚书省,元世祖任命赵孟頫起草诏书颁布天下。元世祖看了他起草的诏书,高兴地说:“你说出了我心中要说的意思。”二十四年,赵孟頫被任命为兵部郎中。当时有一个叫王虎臣的人,他上书朝廷检举平江路总管赵全有不法的行为。朝廷立即派王虎臣前去查办。赵孟頫进言说:“赵全的问题当然应该查问,但王虎臣以前曾任该地的长官,多强行买下别人田地,又纵容他的门客获取不法的利益。赵全多次与他争论,王虎臣怨恨他。王虎臣如果前去,必然会陷害赵全,即使赵全的不法行为得以证实,人们也不可能不怀疑的。”元世祖醒悟过来,于是另派官员前去。

至元二十七年,桑哥派遣忻都以及王济等清理计算国家钱粮,已经征收了几百万痘褂屑盖万没有征收。这件事对百姓造成了巨大损害,导致民不聊生,自杀的百姓比比皆是。赵孟頫和阿刺浑撒里交情很深端就劝说阿剌浑撒里上奏皇帝赦免天下,免除百姓缴纳的全部钱粮。阿剌浑撒里入朝向皇帝上奏度缤赵孟頫说的一样,皇帝听从了他的话。二十九年,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当时总管缺员,赵孟頫独自主持总管府的政事。有个叫元掀儿的人,在盐场服劳役,因忍受不了盐场的艰苦生活,乘机逃去。他的父亲找到一具他人的尸首,便诬告一起服劳役的人杀害了元掀儿,遭诬告的人被屈打成招。孟頫怀疑这是一起冤案,于是压下来没有判决。过了一个月,掀儿自己回来了,当地人都称赞赵孟頫断案如神。

仁宗在做太子时,早就知道赵孟頫的名望,等到他即位以后,帝眷顾赵孟頫非常优厚,平时只称他的字号,不直呼他的名字。元世祖曾经和身边的大臣评论在文学经典著作方面有成就的士人,认为赵孟頫可以和唐朝的李白、宋朝苏轼相比。元世祖又曾经称赞赵孟頫品行纯洁端正,学识丰富,见闻广博,兼通晓佛、道两教学说的要义,别人都不可与他比拟。赵孟頫的诗文风格清新,意蕴深远,表现出一种奇瑰飘逸的风致,读他的诗文,使人产生飘飘然如超脱世俗的感觉。他的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没有一种不是古今之冠的,因而凭着书法名闻天下。天竺国有一个僧人,远涉数万里来求得赵孟頫的书法作品,带回去以后,天竺国视为宝物。以前曾任史官的杨载认为,赵孟頫的才能很大程度上被书画名声所掩盖,了解他的书画方面成就的人,不了解他在文章方面的成就,了解他在文章方面的成就的人,不了解他在经世济民方面的学问。

篇6:《元史·郭守敬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元史·郭守敬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人。大父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时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同学于州西紫金山,荣使守敬从秉忠学。中统三年,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元)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每奏一事,世祖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授提举诸路河渠。四年,加授银符、副河渠使。至元元年,从张文谦行省西夏。先是,古渠在中兴者,一名唐来,其长四百里,一名汉延,长二百五十里。它州正渠十,皆长二百里,支渠大小六十八,灌田九万余顷。兵乱以来,废坏淤浅。守敬更立闸堰,皆复其旧。二年授都水少监。十二年,丞相伯颜南征,议立水站,命守敬行视河北、山东可通舟者,为图奏之。

初,秉忠以《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余年,浸以后天,议欲修正而卒。十三年,江左既平,帝思用其言。遂以守敬与王恂,率南北日官①,分掌测验推步②于下,而命文谦与枢密张易为之主领,裁奏于上,左丞许衡参预其事。守敬首言:“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汴京所造,不与此处天度③相符,比量南北二极,约差四度;表石年深,亦复欹侧。”守敬乃尽考其失而移置之。既又别图高爽地,以木为重棚,创作简仪、高表,用相比覆。又作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星晷定时仪、正方案、丸表、悬正仪、座正仪等。又作《仰规覆矩图》《异方浑盖图》《日出入永短图》与上诸仪互相参考。

十六年,改局为太史院,以恂为太史令,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十七年,新历告成。

二十八年,有言滦河自永平挽舟逾山而上,可至开平;有言卢沟自麻峪可至寻麻林。朝廷遣守敬相视,滦河既不可行,卢沟舟亦不通,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于是复置都水监,俾守敬领之。

大德二年,召守敬至上都,议开铁幡竿渠,守敬奏:“山水频年暴下,非大为渠堰,广五七十步不可”。执正吝于工费,以其言为过,缩其广三之一。明年大雨,山水注下,渠不能容,漂没人畜庐帐,几犯行殿。成宗谓宰臣曰:“郭太史神人也,惜其言不用耳。”七年,诏内外官年及七十,并听致仕,独守敬不许其请。自是翰林太史司天官不致仕,定著为令。延祐三年卒,年八十六。

(选自《元史·郭守敬传》,有删节)

(注)①日官:古代掌管天象历数之官。②推步:古人谓日月转运于天,犹如人之行步,可推算而知。③天度:周天的度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习:熟习。

B.至元元年,从张文谦行省西夏 行:出发。

C.既又别图高爽地,以木为重棚 图:谋求。

D.以其言为过,缩其广三之一 广:广度。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A.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 执正吝于工费,以其言为过

B.浸以后天,议欲修正而卒 自永平挽舟逾山而上,可至开平

C.秉忠以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余年 以其言为过,缩其广三之一

D.十三年,江左既平,帝思用其言 郭太史神人也,惜其言不用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父荣,通五经:“大父”,伯父。“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B.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汴京所造:汴京为北宋都城。这里的司天浑仪为张衡所造。《张衡传》记载:“(衡)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可佐证。

C.守敬首言:“首言”即议事时第一个发表意见。新历制订由张文谦、张易主领其事;从下文看,郭守敬的意见为二张所认可。

D.郭守敬是元朝杰出的科学家,创作简仪、高表和编成《授时历》,是他的两大重要贡献。根据选文,他获此成就的原因,主要有家学渊源、政府重视以及他本人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3分)

(2)明年大雨,山水注下,渠不能容,漂没人畜庐帐,几犯行殿。(4分)

(3)乃尽考其失而移置之。(3分)

参考答案

10.C (A.“习”应为“学习”;B.“行”应为“巡行、巡视”;D.“广”应为“宽度”。)

11.B (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可不译。A.于:均为介词,在。C.以:均为动词,认为。D.其,均为代词,他的。)

12.D (A.“大父”指祖父。 B.这里的司天浑仪与张衡所造的浑天仪不同,文章明确指出,“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汴京所造,不与此处天度相符”,张衡是东汉人。C.“‘首言’即议事时第一个发表意见”不符合文意,“首言”在这里的意思是“首先认为”,是首先提出重要意见。)

13.见“参考译文”中画线处。

参考译文: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人。祖父郭荣,精通五经、算数、水利。当时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一同在州西紫金山学习,郭荣让守敬跟从秉忠学习。中统三年,张文谦推荐守敬去学习水利,郭守敬已表现出思维敏捷过人。(元)世祖召见,守敬当面陈述水利方面的6件事务。每陈奏一件事,世祖就感叹称是,说:“办事的人都像这样,那就没有白吃俸禄的了。”于是授守敬提举诸路河渠。中统四年,加授银符,出任副河渠使。至元元年(1264),跟从张文谦视察西夏。西夏这地方,在此之前,古渠在中兴,一名唐来,长400里,一名汉延,长250里。其他州郡主渠有10条,都长200里,支渠大小共68条,灌溉田地90000多顷。但兵乱以来,这些河渠被毁坏淤塞,河道水浅。守敬重新修建闸堰,使河网灌溉像往日一样。至元二年,郭守敬被授予都水少监的职务。至元十二年,丞相伯颜南征,打算建立水运站,命守敬视察河北、山东一带可通舟行船的地方,绘图奏报。

当初,刘秉忠认为自从辽、金开始施行的《大明历》已有二百多年,渐渐地与历象不符了,须加以修改,但未付诸实行就去世了。至元十三年,江南平定以后,世祖想采纳刘秉忠生前修改历法的建议。就让郭守敬与王恂,率领南方、北方的掌管天文的官员,分头观测推算,然后命张文谦与枢密使张易主管此事,裁定奏报,左丞许衡也参与其事。守敬首先认为:“制定历法的基础在于观测,而观测的工具首先要有仪表。现在用的司天浑仪,是宋代皇祐年间在汴京制造的,与此处的天度不相符,比量南北二极,大约差4度;表石因年深日久,也有偏斜。”守敬于是详尽考正它的偏失而纠正它。接着又另外选了一块高爽地,用木材修建了双重的棚,创作了简仪、高表,用来加以比照核实。又制造了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星晷定时仪、正方案、丸表、悬正仪、座正仪等。又制作了《仰规覆矩图》《异方浑盖图》《日出入永短图》,与上述众仪表互相参考。

至元十六年,改局为太史院,用王恂担任太史令,郭守敬担任同知太史院事。至元十七年,新的历法修订成功。

至元二十八年,有人说滦河可自永平驾船绕山而上,到达开平;有人说卢沟自麻峪可到寻麻林。朝廷派守敬去考察,实际上是滦河既不能行船,卢沟亦不可通航。守敬于是上奏有关水利11件事。世祖看了奏章后,高兴地说:“应当立即照此推行。”于是再设置都水监,使守敬主持这项工作。

大德二年(1298),世祖召守敬到上都,商议开挖铁幡竿渠,守敬上奏说:“山上洪水每年频频暴发,非修建宽50步至70步的大渠堰不可。”主事者吝惜工费,认为守敬是夸大其词,把渠堰的宽度缩小了1/3。第二年发大水,山洪往下灌注,渠小不能容纳,淹没了人畜屋舍,几乎漫及行宫。成宗对宰臣说:“郭太史真是神人,可惜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大德七年,皇上下诏朝廷内外的官员,凡年满70的,都可以退休,唯独不许守敬退休。从此以后,翰林院的太史司天官不能随意退休,成为定制。延祐三年(1316),郭守敬去世,享年86岁。

篇7:金履祥字吉父原文与翻译

金履祥字吉父原文与翻译

【原文】: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其先本刘氏,后避吴越钱武肃王嫌名,更为金氏。履祥从曾祖景文,当宋建炎、绍兴间,以孝行著称,其父母疾,斋祷于天,而灵应随至。事闻于朝,为改所居乡曰纯孝。履祥 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凡天文、地形、礼乐、田乘、兵谋、阴阳、律历之书,靡不毕究。 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OE,而OE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德佑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 。兵燹稍息,则上下岩谷,追逐云月,寄情啸咏,视世故泊如也。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何基、王柏之丧,履祥率其同门之士,以义制服,观者始知师弟子之系于常伦也。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自帝尧以前,不经夫子所定,固野而难质。夫子因鲁史以作《春秋》,王朝列国之事,非有玉帛之使,则鲁史不得而书,非圣人笔削之所加也。况左氏所记,或阙或诬,凡此类皆不得以辟经为辞。乃用邵氏《皇极经世历》、胡氏《皇王大纪》之例,损益折衷,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二十卷,名曰《通鉴前编》。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既成,以授门人许谦曰:“二帝三王之盛,其微言懿行,宜后王所当法,战国申、商之术,其苛法乱政,亦后王所当戒,则是编不可以不著也。”他所著书,曰《大学章句疏义》二卷,《论语孟子集注考证》十七卷,《书表注》四卷,谦为益加校定,皆传于学者。天历初,廉访使郑允中表上其书于朝。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至正中,赐谥文安。

【翻译】:

金履祥字吉父,婺源兰溪人。幼年时聪慧明达,父亲兄长稍稍给他讲了书文,就能够背诵下来。长大以后,自己更加勤勉励志。到了壮年,倾慕周敦颐、二程的的学问,跟从同郡人王柏学习,又随王柏一起投到何基的门下。何基的学问来源于黄榦,而黄榦是亲身得到朱熹传授的人。从这以后(履祥)对学问的研习更加精深,造诣也更加深厚。

当时宋朝的国运已经无法回转,履祥于是决定放弃科举做官的意愿。但自负有经国济世的才略,也不忍心很快忘掉这个救世之心。时逢襄樊的军队日益告急,宋朝官兵坐视危亡而不敢救援,履祥因此进言牵制(敌军)攻其虚弱的计策,请求派大军由海路直奔燕、蓟,那麽圈困襄樊的(敌人的)部队,就可以不攻而自行退走解围。

而且详细地叙述了海船经过的路线,所有的州郡县邑,以及大洋海岛,(途中的)困难与便利,(路程的)远和近,清楚分明,可依据实行。宋朝最终没有采用。等到后来朱瑄、张清向(元朝)献言海运的便利,而所经由的海道,对照履祥当年的上书相对照,几乎没有丝毫差异,于是后人佩服履祥的精确。

德祐初年,(朝廷)用迪功郎、史馆编校(的职务)起用(履祥),推辞不就任。宋朝即将江山易主,各地盗贼兴起,履祥隐居在金华的山中。平时独自居住,整天端庄肃穆;若是待人接物,则情趣盎然神态温和。训导启迪后辈学子,严格负责不知倦怠,尤其看重情分义气。有位老朋友的儿子犯了事,母子二人分别惩罚给他人作奴隶,彼此不知死生已有十年,履祥不惜竭尽家产设法解救,终于将他们赎身出来母子团聚;后来那位儿子成为显贵,履祥始终不自己说出此事,相间(只是)问候辛苦而已。

履祥曾经说过司马光文正公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作《外纪》,以记载以前的事,不拘泥于经书,而相信各家的记载学说,是非评判与圣人孔子不同,不足以作为信史流传。于是以《尚书》为主,向后涉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与诸子,以编年体记载史事,开始于唐尧以下,接在《通鉴》之前,编辑成一书,名字叫《通鉴前编》。凡是所引用的书,都加上了考证诠释,用来订正它的含义,大多是以前的儒家所没有阐发的'。

当初,履祥见到了王柏,首先询问请教治学的方法,王柏告诉他必须先立志,并且列举前辈儒家的话:局守恭敬用以保持自己的志向,立志用以确立自己的本性,志是立于接事待物的表面,恭敬践行就深入了事物的内在,这是治学的基本方法。等到见到何基,何基对他说:“会之屡次谈到贤者之所以为贤者,在于分清了天理和人欲,应当从今天开始(实行)。”会之,就是王柏的字。当时评议的人认为何基的清高耿直纯朴像尹和静,王柏的高超明达刚毅正直像谢上蔡,履祥则亲身得到二人(的传授),而且兼收并蓄充实于自身。

履祥居住在仁山脚下,学者因此称他为仁山先生。(他)大德年中去世。元统初年,同乡吴师道当上了国子博士,传书给(家乡的)学官,在乡学中祭祀祠履祥。到了至正年间,赐(履祥)谥号为文安。

篇8:《元史良吏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元史良吏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艮,字止善,绍兴诸暨人。尚气节,读书务明理以致用,不苟事言说。淮东廉访司辟为书吏,迁淮西。会例革南士,就为吏于两淮都转运盐使司,以岁月及格,授庐州录事判官。淮东宣慰司辟为令史,以廉能称。

历建德县尹,除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经历。绍兴路总管王克敬,以计口食盐不便,尝言于行省,未报。而克敬为转运使,集议欲稍损其额,以纾民力。沮之者以为有成籍不可改,艮毅然曰:“民实寡而强赋多民之钱,今死、徙已众矣,顾重改成籍而轻弃民命乎!且浙右之郡,商贾辐辏,未尝以口计也。移其所赋,散于商旅之所聚,实为良法。”于是议岁减绍兴食盐五千六百引。寻有复排前议者,艮欲辞职去,丞相闻之,亟遣留艮,而议遂定。

迁海道漕运都万户府经历。绍兴之官粮入海运者十万石,城距海十八里,岁令有司拘民船以备短送,吏胥得并缘以虐民。及至海次,主运者又不即受,有折缺之患。艮执言曰:“运户既有官赋之直,何复为是纷纷也!”乃责运户自载粮入运船。运船为风所败者,当核实除其数,移文往返,连数岁不绝,艮取吏牍披阅,即除其粮五万二千八百石,钞二百五十万缗,运户乃免于破家。

除江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吉之安福有小吏,诬民欺隐诡寄田租九千余石,初止八家,前后数十年,株连至千家,行省数遣官按问,吏已伏其虚诳,而有司喜功生事者,复勒其民报合征粮六百余石,宪司援诏条革去,终莫能止。艮到官,首言:“是州之粮,比元经理已增一千一百余石,岂复有欺隐诡寄者乎?准宪司所拟可也。”行省用艮言,悉蠲之。艮在任岁余,以中宪大夫、淮东道宣慰副使致仕。卒年七十一。

(选自《元史良吏传》)

5.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苟事言说 苟:随便

B.以岁月及格 及格:到了期限

C.运户既有官赋之直 直:通“值”,费用

D.准宪司所拟可也 准:准备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尝言于行省/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民实寡而强赋多民之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丞相闻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而有司喜功生事者/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7.下列各句都表现王艮为百姓着想的一项是( )

①以计口食盐不便,尝言于行省。

②今死、徙已众矣,顾重改成籍而轻弃民命乎!

③移其所赋,散于商旅之所聚,实为良法。

④运船为风所败者,当核实除其数。

⑤艮取吏牍披阅,即除其粮五万二千八百石,钞二百五十万缗。

⑥行省用艮言,悉蠲之。

A.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⑥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艮崇尚气节,为官时因为廉洁能干而被淮东宣慰司辟为令史。

B.王艮在任两淮转运盐使司经历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免除了加在当地百姓头上的不当盐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C.调任海道漕运都万户府经历,王艮在没有得到批复的情况下,果断地下令免除了许多运户的钱粮,使他们免于破产。

D.在做江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时,王艮建议把向安福百姓多征的田租全部免除,得到了上级的支持。

9.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集议欲稍损其额,以纾民力。(3分)

(2)顾重改成籍而轻弃民命乎!(3分)

(3)是州之粮,比元经理已增一千一百余石。(3分)

参考答案

5.D(按照)。

6.B(A.前译为“向”,后表被动,译为“被”;B.都表转折,译为“却”;C前代“这件事”,后为人称代词,译为“我”;D.前为代词,译为“……的人”,后为助词,表判断)。

7.B(①是王克敬所为,⑥是行省所为)。

8.A(强加因果,不是因为廉洁能干而被淮东宣慰司辟为令史)。

9.(1)召集官员商议稍稍减少盐税数额,以宽舒民力。

(2)难道重视更改已经有的户籍却轻易放弃百姓的生命吗!

(3)安福州的`田租,比原先治理时已经增加了一千一百余石。

【参考译文】

王艮字止善,是绍兴诸暨人。他崇尚气节,读书务求其中的道理以达到使用它的目的,不随便加以评论。淮东廉访司征用书吏,调任淮西廉访司。时逢朝廷下令监察部门一律革除南方士人,王艮于是就到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做吏员,因任期达到了规定的期限,授任庐州录事判官。淮东宣慰司征用他做令史,以廉洁能干著称。

历任建德县尹,授两淮转运盐使司经历。绍兴路总管王克敬,认为按照人口数目征收盐税对百姓不利,曾经向行省建议,不见答复。后来王克敬担任运盐转运使,召集官员商议稍稍减少盐税数额,以宽舒民力。阻挠这一建议的人认为有既定的户籍,不可更改。王艮毅然说:“老百姓实际人数少而强行按照超过的人数多征盐税,如今迁移、死亡的已经很多,难道重视更改已经有的户籍却轻易放弃百姓的生命吗!何况浙江西部的州县,商贾会集,也未曾按人口计算征税,将减少的盐税转移到浙江西部,分派到商贾聚集的州县,确实是一种好办法。”于是议定每年减少征收绍兴食盐五千六百引。不久又有人反对以前议定的结论,王艮准备辞职而去,丞相听说了这件事以后,急忙派人挽留王艮,因而他的建议也就确定了。

调任海道漕运都万户府经历。绍兴官粮需要转入海道运往京师的有十万石,绍兴城离海有十八里,每年命令官府征集的民船以备短途运送,官吏得以相互勾结坑害百姓。等运送到海边,掌管海运的人又不立即接收,造成折损短缺的弊病。王艮坚持说:“海路运户既有官府付给他们的费用,何以又要官府搞得这么纷纷扰扰呢!”于是责成海路运户自行将粮食送入海运船只,海运船只被大风所损坏的,应当予以核实后扣除粮食的数额,因为公文往返,拖延了好几年都没有把事情办成,王艮取来办事人员的文案查阅,当即免除了损失的粮食五万二千八百石,钱二百五十万缗,运户才免于破产。

授江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吉安路安福州有一个小吏,诬告百姓欺骗隐瞒了田租九千余石,起初只有八家被诬告,前后十几年,被牵连到的有上千家,行省多次派官员察问,小吏已经承认自己是欺骗诬告,而官府中喜欢邀功生事的人,仍然强迫这些百姓交粮多征六百余石。廉访司引证诏书条款将此删去,但始终不能制止。王艮到任后,首先上奏:“安福州的田租,比原先治理时已经增加了一千一百余石,怎么还会有欺骗隐瞒的田租呢?按照廉访司所议定的意见就可以了。”行省采纳了王艮的建议,将多征的田租全部免除。王艮任职一年多,以中宪大夫、淮东道宣德副使退休。去世时七十一岁。

篇9:《元史·许有壬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元史·许有壬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许有壬字可用,其先世居颍,后徙汤阴。有壬幼颖悟,读书一目五行,尝阅衡州《净居院碑》,文近千言,一览辄背诵无遗。擢延祐二年进士第,授同知辽州事。会关中有警,邻州听民出避,弃孩婴满道上,有壬独率弓箭手,闭城门以守,卒获无虞。州有追逮,不许胥隶足迹至村疃,唯给信牌,令执里役者呼之,民安而事集。右族贪虐者惩之,冤狱虽有成案,皆平翻而释其罪,州遂大治。

泰定元年,初立詹事院,选为中议,改中书左司员外郎。京畿饥,有壬请赈之。同列让曰:“子言固善,其如亏国何!”有壬曰:“不然。民,本也,不亏民,顾岂亏国邪!”卒白于丞相,发粮四十万斛济之,民赖以活者甚众。

重纪至元初,长芦韩公溥因家藏兵器,遂起大狱,株连台若省,多以赃败,独无有壬名,由是忌者益甚。有壬度不可留,遂归彰德,已而南遊湘、汉间。

(至正)二年,囊加庆善八及孛罗帖木儿献议,开西山金口导浑河,逾京城,达通州,以通漕运。丞相脱脱主之甚力,有壬曰:“浑河之水,湍悍易决,而足以为害,淤浅易塞,而不可行舟;况地势高下,甚有不同,徒劳民费财耳。”不听,后卒如有壬言。

十二年,盗起河南,声撼河朔间,有壬画备御之策十五条,以授郡将,民藉以安。十五年,有僧名开,自高邮来,言张士诚乞降,众幸事且成,皆大喜,有壬独疑其妄,呼僧诘之,果语塞不能对。转集贤大学士,兼太子左谕德。有壬前朝旧德,太子颇敬礼之。一日入见,方臂鸷禽以为乐,遽呼左右屏去。十七年,以老病,力乞致其事,久之始得请。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一日卒,年七十八。

有壬历事七朝,垂五十年,遇国家大事,无不尽言,皆一根至理。当权臣恣睢之时,稍忤意,辄诛窜随之,有壬绝不为巧避计,事有不便,明辨力诤,不知有死生利害。

(选自《元史·许有壬传》,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览辄背诵无遗

遗:遗漏

B.同列让曰

让:谦让

C.众幸事且成

幸:庆幸

D.垂五十年

垂:将近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有壬“不知有死生利害”的一组是

①有壬画备御之策十五条,以授郡将,民藉以安 ②右族贪虐者惩之,冤狱虽有成案,皆平翻而释其罪 ③株连台若省,多以赃败,独无有壬名 ④地势高下,甚有不同,徒劳民费财耳 ⑤呼僧诘之,果语塞不能对 ⑥方臂鸷禽以为乐,遽呼左右屏去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②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地区有警,邻州听任百姓外出逃避,路上满是被遗弃的婴孩,许有壬率领弓箭手紧闭城门防止百姓出逃,最终辽州获得安定。

B.至元初年,因为长芦韩公溥家中私藏兵器,兴起大案,台省许多官员受到株连,因贪赃而倒台,许有壬清廉,名字不在其内。

C.有一个从高邮来的僧人名字叫开,说张士诚请降了,众人听到后十分欢喜,唯独许有壬怀疑,他喊来僧人质问,最终识破僧人的谎言。

D.许有壬一生先后做过七朝的大臣,遇国家重大事情,他往往直言敢谏,都用真理作为论说的根据。

11.把第一部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卒白于丞相,发粮四十万斛济之,民赖以活者甚众。

(2)一日入见,方臂鸷禽以为乐,遽呼左右屏去。

参考答案

8.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让:责备。

9. 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①说的是有壬治理上的.才干;③是说有壬因为清廉没有被牵连;⑤是说有壬聪明机智,考虑周到。

10.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防止百姓出逃”错误,是为了防止外敌进来。

11.(1)最终禀报丞相,打开国家的粮仓取出四十万斛粮食救济灾民,灾民因此得以活命者很多。

(2)一天有壬进宫见太子,太子臂上正立着一只鸷禽以此为乐,有壬立即让左右的人将禽带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词:(1) “白”“济”“赖”;(2) “方”“遽”“屏”。

附:参考译文

许有壬字可用,他的先祖世代居住在颍州,后迁居汤阴。有壬幼年聪明过人,读书一目五行,曾阅读衡州《净居院碑》,其文近千字,他看一遍即能背诵,没有遗漏。延祐二年进士及第,被授予同知辽州事一职。适逢关中有危急情况,邻近各州听任百姓外出躲避,道路上到处都是被弃的儿童和婴儿,有壬独自率领弓箭手,关闭城门来守卫,最终平安无事。州里若有追捕之事,不允许胥吏进入村庄,只给信牌命令村里的役夫传呼欲捕之人,由此百姓安定而事情成功办理。豪门大族中贪虐的就惩办他,冤案即使已作了判决,也都平反,洗脱他们的罪名,于是辽州政治修明,局势安定。

泰定元年,朝廷刚设立詹事院,有壬被选为中议,后又改任中书左司员外郎。京畿发生饥荒,有壬请求赈济那里的百姓。他的同僚责备说:“你的话固然好,亏了国家怎么办?”有人说:“不能这样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不亏民,怎么会亏国家呢?”最终禀报丞相,打开国家的粮仓取出四十万斛粮食救济灾民,灾民因此得以活命者很多。

至元初年,因长芦韩公溥家中藏有兵器,于是兴起大案,株连台省许多官员,这些官员大多因贪赃而倒台,只有有壬之名不在其中,因此忌恨他的人更加忌恨他。有人考虑不可久留,就回到彰德,不就又向南游历湖南、湖北。

(至正)二年,襄加庆善八及孛罗帖木儿献计,开西山金口疏导浑河,流经京城,到达通州,来通水运。丞相脱脱极力主张,有壬说:“浑河之水,湍急凶悍,容易决堤,足以成为大害,泥沙沉积,容易堵塞,而不能进行舟船;况且地势高低很不同这样开凿只是劳民伤财罢了。”朝廷不接受此建议,最后情况果然像许有壬说的那样。

至正十二年,河南盗匪猖獗,声势震撼黄河以北的地区,有壬提出抵御计策十五条,授予郡城的守将,百姓因此得以安定。至正十五年,有个僧人名开,从高邮来,说张士诚乞求投降,大家庆幸平叛的事情将要成功,都很高兴。只有有壬怀疑这一消息是假的,唤来僧人质问他,果然无言以对。转任集贤大学士,兼任太子左谕德。有壬是前朝德高望重的老臣,太子很尊敬他并以礼相待。一天有

壬进宫见太子,太子臂上正立着一只鸷禽以此为乐,有壬立即让左右的人将禽带走。至正十七年,因年老有病,极力请求辞官,很长时间才获得批准。至正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一日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有壬历任七朝官职,前后将近五十年,遇到国家大事,没有不将自己的看法完全说出来的,都以真理作为论说的依据。当权臣暴戾胡为时,稍微违逆了他们的心意,就会被他们随意杀害和放逐,有壬绝不考虑回避,政事有不便施行之处,他就明辨是非,距离争辩,从不知道死生利害。

兰溪阅读理解及答案

《游兰溪》阅读练习及答案

《周书·贺兰祥传》原文及翻译

我的家乡成了农旅小镇作文1100字

书叶机阅读答案

《元史·良吏传·王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元史·列传第四十五》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元史·列传第五十五》原文及译文

我的家乡作文1100字

《元史·张养浩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元史金履祥传》的原文与阅读答案
《《元史金履祥传》的原文与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元史金履祥传》的原文与阅读答案(精选9篇)】相关文章: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阅读答案2022-12-26

个人基本情况简介2023-07-23

《欧阳晔传》原文与阅读答案2022-06-06

少任侠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022-08-28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阅读答案2023-03-16

《姚天福》 阅读以及答案2023-12-12

《姚燧传》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2022-05-08

贾居贞传文言文阅读原文及答案2022-10-05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2023-03-02

范文程传2023-09-17